听力检查(共5篇)
听力检查 篇1
长期工作在高噪声环境下而又没有采取合理有效的防护措施,必将导致永久性的无可挽回的听力损失,甚至导致严重的职业性耳聋。国内外现都已把职业性耳聋列为重要的职业病之一。由于噪声易引起疲劳,造成心理恐惧以及对报警信号的遮蔽,它常又是造成工伤死亡事故的重要配合因素。为了保护噪声作业工人的身体健康,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范的要求,我中心每年接受企业委托,对辖区内的噪声作业人员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对发现的职业禁忌人员及时调离。现将500名噪声作业工人听力检查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的选择
本区17个工厂的噪声作业工人,噪声暴露工龄6个月以上;排除听觉系统其他疾患及爆震、头部外伤、家族性耳聋史以及耳毒性药物使用史等;在听力检测前1个月内无发热以及其他疾病。
1.2 方法
2008年,根据GBZ 188-2006噪声作业体检规范,耳科及声导抗检查排除其他疾患,在本底值噪声小于25 dB(A)的隔音室内,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左、右耳500、1000、2000、3000、4000、6000 Hz共6个频率的纯音气导听阈测试。所有对象受检前均要求脱离噪声环境至少48 h以上。纯音测听结果按GB 7582-87《声学-耳科正常人的气导阈与年龄和性别的关系》的要求进行年龄和性别修正。
1.3 听力损失判定标准
参照职业性听力损伤诊断标准GBZ 49-2007[1,2]。
2 结果
500名噪声作业工人分别来源于全区17个厂;噪声暴露强度在80~100 dB(A)间。不同工龄听力损失(语频及高频)及分布情况见表1、表2。
由表1可见,按工龄噪声作业工人听力损失情况比较,经统计学处理,3个工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听力损失的严重程度有随着噪声暴露时间增加而增加的趋势。
由表2分布显示,随着暴露时间的增加,出现语频损失的发生率明显增加。在高频损失的人数中,随着暴露时间的增加,高频轻度损失(Ⅰ级)的发生率及所占比例明显降低,重度(Ⅲ级)发生率及所占比例明显增加。
2.2 使用防护用品情况与噪声作业工人听力损失(语频及高频)的关系 噪声作业工人是否使用防护用品听力损失检出率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工人未按要求使用防护用品,出现语频损失的发生率明显增加。在高频损失的人数中,未按要求使用防护用品的工人,高频损失中重度损失发生率及所占比例明显增加。见表3、表4。
2.3 按性别比较大兴区噪声作业工人听力损失(语频及高频)及分布情况 见表5、表6。
由表5可见,不同性别大兴区噪声作业工人听力损失情况比较,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也表明在此次体检分析中听力损失情况与性别无明显直接联系。由表6分布显示,在性别比较中,发生高频、语频损失的发生率及所占比例基本相似,无明显区别。
3 讨论
职业噪声危害是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的问题,无论是发达国家,或是发展中国家,都曾遭受或正在遭受职业噪声的危害,每年由噪声引发的噪声类职业病在职业病排名中一直位于前几位。职业噪声对人体最直接、最主要的危害就是造成听力损失。有资料显示,我国目前有超过1000万从业人员在噪声超标的环境下工作,其中有数百万人患有不同程度的听力损失。噪声可使劳动者听觉器官的敏感性下降,进而使听力减弱,严重者会发生职业性耳聋[3,4]。听力损失严重程度与接触时间长短有明显的联系,随着接触时间的增加,听力损失情况加剧。500名接触噪声作业工人听力检查结果分析显示,语频听力损失人数26人,损失检出率5.2%;高频听力损失人数274人,检出率54.80%。听力损失的发生率较高,听力损失以高频为主,并随工龄的增长而增大。高频听力损失检出的人员,工龄最短为6个月,可能与对噪声敏感有关。
原因:虽然企业已经开始重视噪声个体防护措施的配置和使用管理,但是仍有部分企业不重视噪声作业人员的听力保护,没有配备个人防护用品,或即使配置了,也不对员工进行个人防护用品正确使用的教育,工人缺乏职业卫生以及个体防护措施等相关知识,对听力防护用品的使用缺乏自觉性,导致听力损失进一步发展[5,6]。
分析结果还提示,听力损失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既往报道有出入,可能与分析样本有关。
噪声的预防:一是采用吸声、消声、隔声等材料降低作业场所的噪声强度,二是加强个人防护。有关噪声的治理还没有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强化职工个体保护是必要手段,显得尤为重要。但由于目前使用的耳塞在佩戴时有不适感,工人难以接受,因此研制轻便、舒适、佩戴方便的防噪声耳塞,将会有效地防治噪声损失的发生。
目前,在噪声作业场所推广“听力保护计划”是预防职业性听力损伤的重要措施,其计划内容包括噪声作业场所调查与测定、噪声工程控制、劳工暴露时间与管理、听力检查及其管理、噪声防护用具选择及使用、劳工教育训练、资料建立与管理使用以及流行病学分析与计划评估,在实际工作中应加强健康监护与听力防护知识的宣传。定期进行听力检测,及时发现敏感者,并采取应对措施。
摘要:目的分析不同工龄、性别以及防护用品的使用情况与噪声作业工人听力损失的关系,为企业开展噪声危害控制提供依据。方法根据GBZ 188-2006噪声作业体检规范,对2008年北京市大兴区噪声作业工人500名健康检查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不同暴露工龄组听力损失的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5.85,P<0.01);严重听力损失的发生率有随着接触噪声时间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使用防护用品听力损失的发生率以及严重程度明显低于未使用防护用品者(χ2=37.10,P<0.01)。听力损失的严重程度与性别无关(χ2=1.58,P>0.05)。结论听力损失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与工龄有关,使用防护用品能起到较好的防护效果。
关键词:噪声,职业健康体检,听力损失,高频,语频
参考文献
[1]王建新,康庄,高建华.《职业性噪声聋诊断标准》的修订.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08,26(3):181-183.
[2]王建新.《职业性噪声聋诊断标准》(GBZ 49-2007)的几点说明.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08,26(3):183-184.
[3]汤小辉,李朝林,周安寿.我国流动工人职业卫生概况及其成因.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07,25(12):767-769.
[4]李朝林,樊秀娥,李霜,等.工业企业流动工人职业卫生现况调查.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07,25(12):749-751.
[5]王恩业,张敏,李涛.中小企业职业危害现况及对策.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07,25(10):625-627.
[6]李会娟,赵一鸣.工业噪声个体暴露测量与评价的研究进展.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07,25(8):503-505.
听力检查 篇2
一、对象:新生儿听力筛查病人
1OAE测试(耳声发射): 通过(可以回家)
OAE未通过,42天后回来复筛
通过(可以回家)AABR(快速听性脑干诱发电位,如果条件允许加做)
2:异常分娩孩子初筛OAE测试: 通过(可以回家,三岁前每年复查一次)
AABR(快速听性脑干诱发电位,务必要做)
ASSR(多频稳态,如果条件允许加做,明确不同频率
听力水平)
3:外地转诊复筛 测试: 通过(可以回家,三岁前每年复查一次)
AABR(快速听性脑干诱发电位,务必要做)
ASSR(多频稳态,若条件允许加做,明确不同频率听力水平)
二:司法鉴定病人阈值测试(听觉脑干诱发电位):100dB、90dB??等等
ASSR(多频稳态,如果条件允许加做,明确不同频率听力水平)
三:突聋病人ABR阈值测试 + DPOAE耳声发射(了解耳蜗外毛细胞功能情况)+ ASSR(多频稳态,如果条件允许加做,明确不同频率听力水平)
四:梅尼埃病人ABR阈值测试 + DPOAE耳声发射(了解耳蜗外毛细胞功能情况)+ ASSR(多频稳态,如果条件允许加做,明确不同频率听力水平)+ ECOG耳蜗电图(了解SP/AP幅度比值,若超过0.45,阳性)
听力检查 篇3
【关键词】噪声;职业危害;调查
【中图分类号】R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645-02
噪声是影响范围很广的一种生产性有害因素,不仅引起听力下降,还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于长期接触噪声对听觉系统的损伤已经被公认[1]。为了解噪声对工人的影响,2012年对某纺织厂400名噪声作业工人职业健康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择某纺织厂400名从事噪声作业工人,工龄1年以上;排除听觉系统其它疾患及爆震、头部外伤、家族性耳聋史以及耳毒性药物史等;经内科检查排除引起听力损失的其它非职业性因素。
1.2方法 根据GBZ188-2007噪声作业体检规范,耳科及声导抗检查排除其他疾病,检查时环境噪声小于30dB(A)的隔音室进行,被检查者必须脱离噪声环境16h以上。分别测试左右耳500、1000、2000、3000、4000、6000Hz共6个频率的纯音气导听阈测试。纯音气导测试仪器为丹麦产听力设备AD-226电测听仪,经计量部门检验合格,符合GB7341-1984的标准要求。纯音测定结果按《声学耳科正常人的气导听阈与年龄和性别的关系》(GB7582-1987)对年龄进行修正。
1.3听力损失判定标准 参照职业性听力损伤诊断标准GBZ49-2007[2],高频听力损伤是以3000、4000、5000、6000Hz中任一频率听阈值>25 dB(A)为高频听力损伤,语频听力损伤是以500、1000、2000Hz中任一频率听阈值>25 dB(A)为语频听力损伤。
1.4 作业场所噪声强度监测 采用HS5628B个人声暴露计检测作业场所噪声强度,按《工业企业噪声组检测规范》对生产性噪声进行测定。测定前仪器经鉴定合格。
2 结果
2.1 作业场所噪声测定结果 企业实行3班倒工作制,工人实际接触噪声为6~8h,噪声测定44个点,获102个数据,强度为80.4~95.2Db(A)。
2.2 不同性别噪声作业工人听力损失情况 该厂400名噪声作业工人电测听检查,结果有65人检出听力损失,检出率为16.25%。其中男工检出率为13.95%(24/172),女工检出率为17.98%(41/228),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17,P>0.05),表明在此次体检分析中听力损失情况与性别无直接联系。
2.3 不同工龄噪声作业工人听力损失情况 工龄<5年组听力损失检出率为6.61%(8/121);工龄5~10年组听力损失检出率为12.14%(25/206);工龄>10年组听力损失检出率为43.84%(32/73),3个工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1.64,P<0.05)。
2.4不同年龄组噪声作业工人听力损失情况 <20年龄组听力损失检出率为11.90%(5/42);20~29年龄组听力损失检出率为10.82%(21/194);30~39年龄组听力损失检出率为19.59%(19/97);≥40年龄组听力损失检出率为29.85%(20/47)。不同年龄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2=14.68,P<0.05)。
2.5 佩戴防护用品情况与噪声作业工人听力损失关系 耳塞、耳罩等防护用品的使用率为71.75%(287/400),按要求使用防护用品的听力损失检出率为8.71%(25/287),未按要求佩戴防护用品的听力损失检出率为35.39(40/113),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65,P<0.05)。
3 讨论
我国目前有超过1000万从业人员在噪声超标的环境下工作,其中有数百万人患有不同程度的听力损失。噪声可使劳动者听觉器官的敏感性下降,进而使听力减弱,严重者会发生职业性耳聋[3-4]。对该企业噪声作业场所检测情况和本次体检结果表明,该厂噪声作业场所的噪声超标较重,并且工人的听力损失情况也不容乐观,听力损失检出率16.25%。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工龄组、不同年龄组间听力损失的严重程度均有差别,说明听力损失与接触时间长短有明显联系,随接触时间的增加而加剧。从防护用品的佩戴情况看,虽然该企业给工人发放了耳塞。耳罩等防护用品,但由于日常教育督促不够,工人的认识不足,导致佩戴率不高。工人缺乏职业卫生以及个体防护措施等相关知识,对听力防护用品的使用缺乏自觉性,导致听力损失进一步发展[5-6]。建议企业在实际工作中应加强健康监护与听力防护知识的宣传。定期进行听力检测,及时发现敏感者,并采取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 张莉,谢德兴.某卷烟厂噪声作业工人听力损害调查[J].中国职业医学,2005,32(3):67-68.
[2] 王建新.《职业性噪声聋诊断标准》(GBZ49-2007)的几点说明[J].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08,26(3):183-184.
[3] 汤小辉,李朝林,周安寿.我国流动工人职业卫生概况及其成因[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07,25(12):767-769.
[4] 李朝林,樊秀娥,李霜等工业企业流动工人职业卫生现况调查[J].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07,25(12):749-751.
[5] 王恩业,张敏,李涛.中小企业职业危害现况及对策[J].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07,25(10):625-627.
听力检查 篇4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为该厂噪声作业工人636人, 其中男性548人, 女性88人。年龄在18~53岁, 平均年龄25.9岁;工龄在1~5a, 平均工龄2.8a。
1.2方法
1.2.1噪声作业岗位环境检测按照GBZ/T 189.8-2007《作业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8部分:噪声》对噪声作业环境进行监测, 测量仪器采用AWA 6218B型噪声统计分析仪, 监测报告根据GBZ 2.2-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评价工作岗位噪声是否超标。
1.2.2听力测试根据GBZ 188-2007噪声作业体检规范, 在本底值噪声小于30dB (A) 的隔音室内, 对所有检查对象进行左、右耳500、1000、2000、3000、4000、6000Hz共6个频率的纯音气导听阈测试。嘱咐受检对象检查前脱离噪声至少12h, 听力测试采用美国格雷森斯塔德勒公司生产的GSI 61双通道诊断型听力计。纯音测试结果按GB 7582-87《声学—耳科正常人的气导听阈与年龄和性别的关系》的要求进行年龄和性别修正。
1.2.3听力损失判定标准按照职业性听力损伤诊断标准GBZ 49-2007[1], 高频听力损伤是以3000、4000、5000、6000Hz中任一频率听阈值>25dB (A) 为高频听力损伤, 语频听力损伤是以500、1000、2000Hz中任一频率听阈值>25dB (A) 为语频听力损伤。
2结果
2.1工作环境中噪声监测结果
在监测的15个点中有12个点不符合卫生标准, 最大值为96.98dB, 不合格率为80%。其中磨钻车间和圆磨车间所有监测点都不符合卫生标准;熔炉车间3个投料口操作位不符合卫生标准, 另外3个工作位监测点符合卫生标准 (表1) 。
2.2噪声作业工人电测听检查结果
2.2.1不同性别噪声作业工人听力损失情况该厂636名噪声作业工人电测听检查, 结果有144人检出听力损失, 检出率为22.64%。其中男工人检出率为23.50%, 女工人检出率为17.0%, 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表明在此次体检分析中听力损失情况与性别无直接联系。见表2。
2.2.2不同年龄噪声作业工人听力损失情况听力异常检出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高, 并且4个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2.2.3不同工龄噪声作业工人听力损失情况3个工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表明工人的听力损失有随着工龄增长而增加的趋势。见表4。
2.2.4不同工种噪声作业工人听力损失情况3个工作岗位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表明在此次体检分析中听力损失情况与工人的工作岗位无直接联系。见表5。
3讨论
对该钻石厂噪声作业场所监测情况和本次体检结果表明, 该厂噪声作业场所的噪声超标十分严重, 超标率高达80%;并且工人的听力损失情况也不容乐观, 听力损失检出率达到了22.64%。资料显示, 听力损失与工人的年龄和工龄有一定联系, 有随着年龄的增加、工龄的增长而增加的趋势, 这可能是在接触噪声的前些年, 噪声暴露的时间相对较短, 而且自身的代偿能力较好, 所以发生率相对较低[2]。分析结果还提示, 听力损失性别间、工种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这可能与本次分析的样本量有关。
职业噪声对人体最直接、最主要的危害就是造成听力损失。噪声可以使劳动者听觉器官的敏感性下降, 进而使听力减弱, 严重者会发生职业性耳聋[3]。而由噪声导致听力损失是不可逆转的, 但是该职业性危害可以预防。因此, 预防就显得至关重要。该钻石厂噪声作业场所噪声危害严重, 工人听力损失情况也比较严重, 应引起该企业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 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治对策, 做好噪声预防工作。建议从以下3点做好噪声预防工作: (1) 预防为主, 从源头上控制噪声的职业危害, 改造工艺生产技术, 降低作业环境的噪声强度; (2) 提高认识, 开展宣传教育, 加强个人防护。对工人进行职业卫生教育、培训工作, 使其了解工作场所产生或可能产生的职业危害因素、危害后果和应当采取的职业病防治措施, 自觉主动佩戴防噪耳塞。 (3) 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和《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 对噪声作业工人应当进行上岗前体验, 凡有噪声作业禁忌证不宜安排在噪声岗位作业, 定期对噪声作业者进行听力检查, 及早发现轻微听力损失, 及早预防, 及早干预, 起到保护劳动者听力、减少听力损伤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建新.《职业性噪声聋诊断标准》 (GBZ 49-2007) 的几点说明.中华劳动卫生职业杂志, 2008, 26 (3) :183-184.
[2]刘国强, 黄燕, 王彤.石家庄市工人听力损伤与各种因素的关系.职业与健康, 2007, 23 (19) :1688-1689.
听力检查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照组60例, 男39例, 女21例, 年龄64~81岁, 平均74.3岁, 听力低下, 需大声喊话或家属传话。观察组60例, 男41例, 女19例, 年龄67~84岁, 平均76.1岁, 听力低下, 认识汉字。两组患者均排除神经精神疾病, 无意识障碍, 性别、年龄、听力、病情程度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1.2 设备
德国西门子3.0T超导性磁共振检查仪。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按传统方式, 护士采取大声喊话口头指导的方式或需要一名家属配合传话对其进行呼吸训练。
1.3.2 观察组
首先发放宣教卡片, 请患者和一名家属认真阅读, 然后对此家属和患者进行训练。①卡片宣教内容包括:a.呼吸配合的目的及重要性:防止呼吸运动伪影, 否则会影响图像质量与诊断。b.方法:保持身体不动, 呼吸平稳, 不能吞咽[4], 当家属拍患者左脚时, 请患者深吸气并憋住气约15~20s, 口鼻不要漏气, 腹壁不要煽动起伏, 当家属拍患者右脚时患者才可以将憋住的气呼出, 然后恢复均匀呼吸, 等待下一轮指令。c.如患者还是不明白, 请患者主动询问护士。②患者和家属的训练先告知家属, 当护士喊“吸气”时, 家属拍患者左脚, 当护士喊“呼气”时, 家属拍患者右脚。然后护士、家属、患者三人共同练习, 直至患者和家属完全掌握, 能够跟随口令默契配合为止。③两组患者均由一名家属进入磁体间陪同检查。
1.4 评价方法
①记录两组患者呼吸配合掌握速度, 分别记为:5分钟内掌握;6~10分钟掌握;10分钟以上掌握;未掌握。②图像质量评价标准:采用双盲法由三个主治医师评价图像质量。优:无伪影、结构显示清晰的图像;良:大部分结构显示清晰, 少量图像模糊, 基本符合要求;差:大部分结构图像模糊, 有明显的伪影。③配合效果评价:优:呼吸配合好, 顺利完成检查, 图像质量优;良:呼吸配合较好, 比较顺利完成检查, 图像质量良;差:呼吸配合差, 图像质量差或无法完成检查, 或未掌握。④两组患者均于宣教后和检查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 (SAS) 测定焦虑状态。
1.5 统计学处理
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分析, 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呼吸配合掌握速度比较, 见表1。
P<0.01
2.2 两组患者配合效果比较, 见表2。
P<0.01
2.3 两组患者宣教后和检查后焦虑评分比较, 见表3。
3 讨论
语言是信息传递最有效的手段[5], 焦虑是一种内心的紧张不安, 预感到似乎将要发生某种不利情况而难于应付的不愉快情绪[6], 对于听力低下的腹部磁共振检查患者, 如采用传统的口头宣教指导, 患者听不清、听不懂, 护士通常需要反复大声喊话, 不但容易引起家属和其它患者的误解, 同时护士会感到尴尬, 影响形象。即使大声喊话, 很多时候也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护患双方都会感到急躁、焦虑和无奈, 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患者的心理负担, 也增加了护士的工作负担, 而准备不充分势必影响患者的检查质量和诊断, 甚至导致无法完成检查, 患者丧失获得高新技术检查和明确诊断的机会, 这对于患者是不公平的。规范化的指导语使患者应激耐受阈值有所提高, 焦虑程度和情绪波动有显著改善[5], 本研究采用卡片式宣教结合家属的手语配合用于低听力的腹部磁共振检查患者, 避开了患者听力方面的自身缺陷, 通过书面方式弥补了传统口头宣教的不足, 患者掌握快, 理解到位, 明显减少了患者焦虑的发生, 缩短了检查前的准备时间, 减少甚至避免了延时检查及中断检查的发生, 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效果, 充分体现人文关怀的护理理念, 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探讨卡片宣教结合手语用于低听力腹部磁共振检查患者呼吸训练的效果。方法 将我院2011年和2012年听力低下的腹部磁共振检查患者各60例分别作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的呼吸训练采用口头指导为主, 观察组采用卡片宣教结合手语, 观察总结两组呼吸训练效率和效果。结果 观察组呼吸训练效率和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有显著性差异 (P<0.01) 。结论 对低听力腹部磁共振检查患者运用卡片宣教结合手语进行呼吸训练能够明显提高训练效率和效果, 保证图像质量。
关键词:卡片宣教,磁共振,听力,腹部,呼吸训练
参考文献
[1]周康荣, 陈祖望.体部磁共振成像[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3:783.
[2]王宝红, 董晓河, 刘小维.整体护理在磁共振室的实施与体会[J].实用医技杂志, 2004, 11 (6A) :944-945.
[3]吴秀平, 魏友平, 周明岳.护理干预对磁共振腹部检查患者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0, 8 (2) :184-185.
[4]余娟芬.提高患者MRI检查依从性的护理配合[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09, 5 (12) :107-108.
[5]朱红, 封海霞.规范化指导语在神经科患者MRI检查中的应用[J].现代医学, 2009, 37 (6) :451-452.
【听力检查】推荐阅读:
听力策略与听力训练10-29
托福听力备考训练听力这些方法更有用05-13
4大差异解析雅思听力和托福听力区别10-15
听力筛查07-15
听力能力07-16
四级听力10-14
听力误区10-16
听力课程05-13
听力培训05-18
听力难点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