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投资基金损害赔偿

2024-07-15

证券投资基金损害赔偿(通用8篇)

证券投资基金损害赔偿 篇1

摘要:投资者权益保护, 是衡量一个国家资本市场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指标, 而如何保护投资者, 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也已经成为当前世界各国普遍研究的热点问题。在我国, 由于证券市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缺陷, 致使投资者权益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足够的保护。笔者从保护投资者权益的角度切入, 提出建立证券投资者赔偿基金的建议, 并从证券投资者赔偿基金制度的科学内涵及特征入手, 分析了建立该制度的紧迫性, 并且参照美国及加拿大魁北克省的相关经验, 提出了我国建立证券投资者赔偿基金的制度构想。

关键词:投资者权益,赔偿基金,紧迫性,制度构想

近年来,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深入发展, 证券市场也暴露出的一个深层次的问题:投资者权益保护工作严重缺位。投资者, 是证券市场发展的真正主体, 只有他们的权益得到充分的关注和保护, 证券市场才能有一个健康的未来。但是在我国, 由于信息披露制度、监管体制、相关法律制度等方面的不完善, 致使我国的投资者, 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的投资权益会受到多层面、经常性的侵害, 这严重挫伤了他们的投资积极性, 打击了他们对证券市场的信心。所以, 我们必须大力推进投资者权益保护工作, 除了继续完善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制度外, 建立证券投资者赔偿基金制度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一、证券投资者赔偿基金制度概述

证券投资者赔偿基金制度, 是指由专门的证券监管机构, 利用行政处罚或者其他收入来源, 为证券市场违法行为侵害的投资主体设立专项的赔偿基金, 当实际违法侵害发生时, 通过该项基金进行损害赔偿的制度。证券投资者赔偿基金制度具体明显的救济性和非诉讼性。首先, 它通过设立专项赔偿基金, 当特定赔偿事由发生时, 如因上市公司的虚假陈述及信息披露、股价操纵或关联性交易等行为而造成经济损失时, 投资者可以作为救济对象, 获得自己应该得到的经济赔偿;其次, 它的赔偿是通过证券监管机构的行政执法权来执行的, 从而避免了以往证券纠纷时可能遭遇的复杂的司法诉讼程序, 属于典型的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

二、与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制度的区别

证券投资者赔偿基金制度, 与我国已经实施的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制度尽管同属于投资者权益保护体系的内容, 但是二者还是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1.性质不同

在我国, 由于自身知识水平、经济实力、风险承担能力等方面因素的限制, 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 他们很难保障自身的权益不受侵害。投资者赔偿基金制度就是基于保护社会弱势群体的理论而实行的一种事后补偿措施, 带有很强的社会救济性;而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制度从实质上来说应该属于一种存款类保险制度, 体现的是行业互保性质。

2.进行赔付的事由不同

证券投资者赔偿基金是针对投资者在证券市场的实际投资操作中, 由于受到投资对象的上市公司或相关公司主体 (管理层、控股股东) 的隐瞒、欺诈、关联交易等违法违规操作而蒙受经济损失而进行的经济赔偿;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却是针对证券市场上的中介商 (即证券公司) , 当他们因为被撤销、关闭、破产或被证监机构托管、接管等情况出现时, 保护基金要对投资者进行赔偿。

3.基金来源不同

证券投资者赔偿基金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证券市场上违规操作主体的罚没款和罚款, 其中, 罚没款是对上市公司违法操作行为所获得的经济利益的一种全数收缴, 而罚款则是从经济上对其不当行为所产生的恶劣影响进行的惩戒;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的主要资金来源则是保护基金组织的会员按照章程所缴纳的会费。

4.代位求偿权上存在差异

在证券投资者赔偿基金制度中, 当应该赔偿的事由出现时, 由基金管理人根据基金数额的多少和投资者的权利请求等确立具体的赔偿方案, 实际赔付履行完毕后, 基金组织的任务也全部完成;而投资者保护基金在对投资者进行经济赔偿后, 却可以取得代位求偿权, 继续和其他债权主体参与到对相关券商的赔偿请求中来。

三、建立证券投资者赔偿基金制度的紧迫性

在我国, 建立证券投资者赔偿基金制度, 保护投资者权益不受侵害, 已经刻不容缓, 其原因在于:

1.投资者权益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笔者认为, 我国的证券市场走的也是一条由“政府自上而下推动”与“市场自我演进”相结合的道路。证券市场依然承担着“服务于国企改革”的重要任务。我国证券市场是不可能完全按照市场机制去运行的, 投资者的利益当然也不可能获得充分的关注和重视。

2.证券市场持续低迷, 投资者滋生悲观情绪

我国的国民经济近30年都保持着8%以上的高经济增长, 但股市却遭遇连番重创。仅21世纪开始的这十年, 我国证券市场就经历了二波较大的市场风险。第1阶段是从2001年到2005年, 2001年6月14日的上证综指是2245.44, 而到2005年6月6日, 上证综指已经急降到998.23点, 跌幅高达55.5%。第2阶段是从2007年10月16日到2008年10月28日间, 上证综指从6124.04暴跌到1664.93, 跌幅达到72.8%。国民经济的持续走好, 证券市场却持续下探, 究其根本, 就在于我国对投资权益保护严重缺失, 致使投资者滋生悲观情绪, 缺乏投资意愿。

3.证券市场违法违规操作严重, 投资者利益损失明显

近年来, 上市公司违法大案层出不穷, 从亿安科技开始, 东方电子、银广厦、科隆、南方证券、北京首放汪建中、国美黄光裕案等等;上市公司的“劣绩”频传, 从虚假出资、虚假利润, 到内幕交易、操纵市场, “中国证券市场连规范的赌场都不如”。这种恶劣的投资市场环境, 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损失是可想而知的。据《大众证券报》关于散户投资者的调查数据显示, 2010年以来, 实现收益的散户不足三成, 有超过七成的个人投资者是负收益。在七成的亏损股民中, 有10%以上的投资者亏幅超过40%, 另有70%—80%的投资者亏损幅度介于20%—40%之间。

四、证券投资者赔偿基金的制度构想

在证券投资者赔偿制度方面, 目前国际公认比较成功的模式是美国的公平基金和加拿大魁北克省的金融服务赔偿基金。笔者在仔细分析二大赔偿基金制度后, 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 对我国的赔偿基金制度作如下构想:

(一) 构建相应的法律法规

任何制度的成功运行, 都离不开完备的法律法规, 投资者赔偿基金制度也不例外。我们既要借鉴美国和加拿大魁北克省的赔偿基金的相关法律法规, 又不能照搬照抄, 拿来就用。我们必须根据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情况, 根据我国投资者的实际需要来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法律体系。我们应该适当地修改和补充《公司法》、《证券法》和《破产法》相关条款, 建立和健全赔偿基金的相关规章制度, 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法律体系。

(二) 采用“一案一设”的基金形式

在我国赔偿基金的设计形式上, 主张采用“一案一设”的形式, 即将某一上市公司的违法操作的罚没款及罚款建立专项基金, 用该项基金对该侵害行为所涉及的投资主体进行赔偿。“一案一设”的基金形式有以下优点:首先, 赔偿具有明显针对性。采取“一案一设”的个案赔偿, 就是要把赔偿对象特定化, 也就是说要专款专用, 赔偿基金只会对在基金设立时所针对的证券违法行为进行赔偿, 不属于赔偿对象的不予赔付;其次, 可以降低基金的运行成本。一案一设的优点是有存续期间, 赔付结束, 期限届满, 无后续运行成本。最后, 资金来源更明确。一案一设的基金的赔偿原理就是“因谁之过, 赔谁之错”, 所以它的资金来源必然是该违法上市公司或相关主体的非法罚没款及相应罚款。

(三) 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为基金的管理人

证券投资者赔偿基金是依靠行政权力建立起来的基金制度, 因此它对管理人的要求是必须具有权威性, 拥有强大的行政执法力。按照我国的证券市场的机构设置来说, 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将是基金最合适的管理人。因为, 在我国的证券监管体系中, 中国证监会始终处于核心地位, 对整个的证券市场有宏观指导权, 它充当证券投资者赔偿基金的管理人, 将确保基金运行的合法和畅通。

(四) 以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公司作为基金执行人

由于证券投资者赔偿基金采取“一案一设”的基金形式, 故不建议建立新机构作为执行人, 因为会涉及机构的常设成本。笔者建议, 扩展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公司的职能范围, 由它来负责赔偿基金的执行。因为, 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公司拥有维护投资者权益的理论知识和相关经验, 用它作为执行人, 也可以节约成本, 更为有效利用现有机构资源。另外, 建议在真正执行个案赔偿时, 应吸收一定比例的受损投资者, 这样既可以保障赔付的客观公正性, 也可以教育投资者提高其风险管理意识。

(五) 合理界定赔偿对象和金额

参照美国和加拿大的运行模式, 笔者建议在赔偿基金进行赔付时, 应该把机构投资者排除在外, 主要应该是对中小投资者进行利益赔偿, 因为“保护了最小投资人的利益, 就是保护了所有投资人的利益”。我们可以借鉴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制度的相关规定, 可以将个人的累计债权为300万元以下的投资者界定为证券投资者赔偿基金的赔偿对象。当然, 我们也可以根据我国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投资者的专业知识结构及风险承担能力等因素, 选择认为合适的界定标准。

(六) 注意与证券投资者权益保护的其他机制相互衔接

构建证券投资者赔偿基金制度, 是对投资权益保护体系又一次有益补充, 但它毕竟还属于一种新兴事物, 还没有完全成功的模式可以借鉴, 我们在尝试构建和实施的过程中, 还需要注意它与其他权益保护机制的相互衔接和配合, 比如说, 如何协调它与公司破产的问题, 如何协调它与债权人保护, 如何加大对上市公司的监控力度等等。

以上是笔者关于建立证券投资者赔偿基金制度的一些设想, 我们相信在证券市场各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和精诚合作下, 我国证券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必将得到该有的重视和保护, 中国的证券市场也必将有一个有序、健康的未来。

参考文献

[1]陈建梁, 周军.投资者保护与上市公司业绩[J].南方金融, 2006 (4) :53-56.

[2]张学政, 刘磊.关于建立我国证券投资者保护长效机制的几点思考[J].经济研究, 2010 (7) :49-50.

[3]李腊生.论股权分置改革后的投资者利益保护[J].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7 (3) :40-44.

[4]刘俊海.论证券市场法律责任的立法和司法协调[J]现代法学, 2003 (1) :3-4.

[5]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报告[J].中国金融, 2008 (06) .

[6][美]巴巴拉.L.米勒.加拿大金融制度[M]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5.

[7][美]莱瑞.D.索德奎斯特.美国证券法解读[M]法律出版社, 2004.

[8]杨峰.我国证券法的修改对证券犯罪立法完善的影响[J].求索, 2006 (12) .

证券投资基金损害赔偿 篇2

环境损害补偿基金制度探讨

摘要:从完善我国环境损害赔偿体系的角度出发.以我国环境损害赔偿现行制度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环境损害补偿基金在保护受害人发挥着一定的作用.通过对国外相关制度和国内实践经验的分析.对该制度在适用范围和资金来源方面提出了建议.作 者:杨萍 YANG Ping 作者单位:南京林业大学经济法系,江苏,南京,210037期 刊:江苏环境科技 ISTIC Journal:JIANGSU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年,卷(期):,21(z1)分类号:X2关键词:民事赔偿 环境责任保险 环境损害补偿基金

南海船舶油污损害赔偿基金初探 篇3

南海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近年来海上运输技术的发展使得周边国家加大了对南海资源的勘探开采的力度。来自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表明,马来西亚、越南、印尼、文莱等国家探明量呈持续上升的态势。仅2010年上述四国共探明石油储量1 550万桶,当年四国的石油为10 630万吨。在这些因素的驱动下,南海周边国家必然进一步加大在南海的石油资源开发,并将逐步深入到南海的深海水域。但就目前南海周边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石油开发技术而言,大多数国家都还需要借助于国外先进的石油勘探和开发技术,通过签订各种分成合同,加快对南海石油资源的开发进程。南海问题的复杂性与敏感性在国际化的油气开发过程中愈加剧烈。

二、国际海洋环境保护的立法现状

(一)《1969民事责任公约》和《1971基金公约》

1. 赔偿模式的运行方式

《1969年国际海洋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CLC1969)和《1971年设立国际油污损害赔偿基金国际公约》(FC1971)是针对世界各国开放签订的专项海洋油污损害赔偿条约。其中《1969年国际海洋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主要针对船舶所有人对损害进行赔偿,而《1971年设立国际油污损害赔偿基金国际公约》是货油企业对污染损害进行的补充性赔偿,这一机制打破了“污染者付费”的原则,实行货主分担风险原则。根据上述公约的规定,缔约国一旦发生油污损害事件,首先由船舶所有人进行赔偿,不足的部分按照FC1971的规定从国际油污赔偿基金(IOPC)中拨付。目前大多数国家参与了这两项公约,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国际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海洋油污损害事件的后果越来越严重,依照现有公约的赔偿限额总是难以弥补受害人的损失,于是国际海事组织对两个公约又进行了几次修订,并于2003年通过了《补充基金议定书》以满足日益增加的赔偿要求。

2. 赔偿模式的实践

1978年3月16日,阿莫科·卡迪兹号油轮在法国布列塔尼海岸因船舵失控触礁,船上约22万吨原油全部泄漏到海里,对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事故后,法国及其政府机构、组织、个人等向美国伊利诺伊州地方法院提起了多起赔偿责任诉讼。作为CLC1969的缔约国和污染事故的发生地,法国应按照CLC1969中第9条,关于只有污染事件发生地法院才拥有损害赔偿诉讼的管辖权的规定,在本国法院提起诉讼,然而为了得到更多的补偿,法国避开已缔结的国际条约而寻求其他途径来获取更充分的补偿。最终法国以损害是由于公司领导者在维修和操作阿莫科·卡迪兹号油轮方面的疏忽引起为由,向美国伊利诺伊州地方法院提起损害赔偿诉讼。在准据法应该适用CLC1969还是美国国内法的问题上,法院认为国际私法的一般原则是适用法院地法,因此美国法院排除适用CLC1969,而选择适用美国国内法进行判决。

与此相似的还有1999年的埃里卡号(Erika)溢油事故,灾难导致26名船员全部落水(经过法国海军和英国海军的全力营救,26名船员全部获救),19 800吨重油泄漏。事后,欧盟对成员国采取二元制,不仅允许成员国加入公约,而且在欧盟内部成立责任赔偿体系,在欧盟海域内发生溢油事故时,一方面可获得国际油污基金的赔偿,另一方面欧盟也将提供赔偿。

3. 赔偿模式的启示

两大公约建立起来的赔偿模式虽然被多数国家(地区)接受,但在实践中往往因为较低的赔偿额度而未得到充分的运用。在南海周边各国(地区)中,只有中国和印度尼西亚参加了《1969年国际海洋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而《1971年设立国际油污损害赔偿基金国际公约》则只在中国香港地区适用。所以两大公约确立的赔偿模式在南海的适用可能较小。

(二)波斯湾和地中海地区的区域性海洋环境保护公约

波斯湾地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产油区,1978年该地区的巴林、沙特阿拉伯等七个国家签署了《加强防止海洋环境污染区域合作科威特公约》。公约要求缔约国应积极开展各种合作,建立或采纳统一的区域标准、指导措施和程序,以防止、减轻和消除各种来源的污染。地中海沿岸国家在1976年签署了《地中海和沿岸地区海洋环境保护和开发公约》,公约突出了对缔约方采取一切适当措施,以最大限度防止、减轻和消除海洋石油开发对地中海大陆架以及海床底土造成的污染这一要求。

(三)北欧和红海亚丁湾地区的区域性海洋环境保护公约

1974年,丹麦、芬兰、挪威、瑞典四国签署了《北欧环境保护公约》,但是该公约规定对于损害赔偿的判定依照有管辖权的成员国的国内法,且没有建立统一的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机制。1982年,红海和亚丁湾地区国家埃及、索马里、也门等签署了《红海和亚丁湾地区环境保护区域公约》。

(四)波罗的海和加勒比海地区的区域性海洋环境保护公约

波罗的海沿岸国家于1992年共同签署了《波罗的海海洋环境保护公约》,公约明确要求各成员国采取预防措施,防范海洋石油开发环境污染问题。加勒比海沿岸国则于1983年共同签署了《泛加勒比海地区海洋环境保护和开发公约》,以及一个漏油事故区域合作的议定书。

(五)东南太平洋和东北太平洋环境保护区域公约

1989年,南太平洋沿岸国家共同签署了《东南太平洋和沿岸地区环境保护公约》,其后又签订了七个议定书。在紧急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理和防止、减少和控制海洋环境污染方面进行了规定。2002年,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墨西哥等国家签署了《东北太平洋海洋和沿岸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合作公约》,该公约确立了环境污染的风险预防原则,并适用“谁污染谁付费原则”。

(六)黑海和北海海洋环境保护区域公约

1992年,黑海沿岸国家签署了《保护黑海免受污染合作公约》和两个议定书。要求成员国制定海洋资源开发环境污染民事责任的法律原则和规则,对黑海进行最高标准的保护。1983年,北海沿岸各国共同签署了《处理北海石油和其他有害物质协定》,主要致力于防止漏油或其他有害物质对沿岸地区的严重威胁。

三、南海船舶油污损害赔偿基金的建议

(一)机构设置

南海周边国家在南海资源开发商存在不同的利益关系,但是基于政治和地缘关系的考量,都并不排斥合作。其中最具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是《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的签订,因此在该政治性宣言的基础上设立一个区域性船舶油污损害赔偿基金,符合各方的利益和现实的需要。具体设置可参照美国模式,在各国部长联席会议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由各国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及石油货主组成基金管理委员会,下设执行委员会和秘书处负责日常事务,并赋予委员会法人资格,使之可以作为当事方就现行垫付的油污赔偿向相关责任人提起追偿。

(二)资金来源

1. 石油货主摊款。

首先,石油货主分担基金摊款是国际惯例。其次,石油货主分担基金摊款具有法理依据,国际海事组织在制订CLC1969时确立了“谁污染谁负责”的原则,在20世纪中期以后又确立了集体负担原则。石油货主摊款应成为船舶油污损害赔偿基金的重要资金来源。

2. 政府拨款。

由政府提供一定数额的启动资金是借鉴美国油污责任信托基金的做法,这将为基金的设立提供有力的保障,就南海船舶油污损害赔偿基金而言,可向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申请投资资金,这将促进亚投行和南海周边各国的联系。可建立国家油污基金,对船舶油污强制保险制度形成补充。当油污损害超出船舶强制保险限额,以及油污事故无法确定肇事方时,可以启动国家油污基金。目前,我国的船舶油污损害赔偿机制建设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中。

(三)适用范围

1. 事故应急费用。

油污事故发生后,事故区域的应急行动随即开展,相关费用应由基金现行垫付,事后按照法定程序予以追偿。但是在垫付之前必须审核相关行动是否应对油污损害采取必须的措施。

2. 支付未知油污源的油污清除费用。

在油污源无法确定但油污已对生态环境和经济利益造成损害,需要清除油污时,应由船舶油污赔偿基金支付相关费用。

3. 财产损失。

根据有损害就有救济的原则,受害人可以向合作赔偿基金,就财产性损失部分向船舶油污损害赔偿基金主张赔偿,再由基金向责任方追偿。

四、结语

海洋油污是海上贸易产生巨大经济利益同时的另一产物,会对海洋生态产生无法估量的破坏。南海地理位置优越,资源丰富,周边国家众多,对海洋的依赖性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必将带动南海周边各国的发展,可以预见在日益繁忙的航道下暗涌着无法预知的船舶油污风险,设立船舶油污损害赔偿基金并使之良性运行将成为保护南海,永续利用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邓海峰.海洋油污损害国家索赔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

[2]高翔.海洋石油开发环境污染法律救济机制研究——以美国墨西哥湾漏油事故和我国渤海湾漏油事故为视角[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

证券投资基金损害赔偿 篇4

关键词:证券投资基金,独立性,问题,对策

证券投资基金是指通过发售基金份额, 将众多投资者的资金集中起来形成独立财产, 由基金托管人托管, 基金管理人管理, 以投资组合的方式进行证券投资的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合投资方式。2004年《证券基金投资法》实施以来,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发展进入了又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表1表明了我国1998-2006年基金业发展的状况。如此快速发展的背后存在着一些威胁进一步发展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基金网 (中金投资) 及相关数据统计

一、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发展问题审视

基金的三方当事人是作为基金的出资者的基金委托人即受益人, 负责基金资产用途监督和保管的基金托管人, 以及负责募集和管理基金资产的基金管理公司即基金管理人。

虽然托管人的独立性是更常见的提法, 但笔者认为, 鉴于基金管理人在基金运作的核心地位, 其独立性对于基金业的健康运行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其内涵也更加丰富。基金管理人的独立性体现在基金运作的各个方面:在基金管理过程中, 基金管理人与公司股东、关联方相对独立, 当股东关联方与基金持有人等发生利益冲突时, 坚持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优先原则;在基金营销方面, 在选择营销渠道时避免与代销者利益勾连;在基金托管过程中, 与托管人没有利益勾连, 能够让托管人充分监管。

(一) 基金管理过程中, 股东与关联方利益影响基金管理人投资决策

本文所说的基金管理人的独立性在基金管理方面的具体应用体现在, 基金管理公司中的实际负责基金资产投资交易的部门, 应该在基金管理的过程中履行“信赖义务”, 包括“关心义务”和“忠实义务”, 尽力实现委托人利益的最大化, 在基金份额持有人的利益与公司、股东有关联关系的机构和个人等发生利益冲突时, 投资管理人员应当坚持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优先原则, 不得在处理业务时考虑自己利益或为他人谋利。

但是在现实中, 这样的规定是难于实现的, 主要基于以下两方面分析:

1. 基金管理公司与其股东的利益联系使得基金公司可能背叛委托人的利益。

基金管理人是基金的组织者和基金资产的实际管理者, 在基金运作中起着核心作用, 鉴于这样的特殊地位, 我国对基金公司的股东成分有着严格的准入管理, 要求持有基金管理公司注册资本最高比例 (不低于25%) 的股东从事证券经营、证券投资咨询、信托资产管理或其他金融资产管理业务。从而基金管理公司的大股东一般都是证券公司、银行或信托公司, 他们经营的金融产品很可能成为基金管理公司基金资产的投资对象, 这样的联系促使了委托代理关系中的激励不相容问题的产生, 即委托人希望资产增值最大化和代理人期望代理效用最大化的目标函数发生了偏离。基金管理人与股东的连带关系极易引致道德风险的发生从而损害基金持有人的利益。

2. 基金管理公司特殊的经营对象和市场定位可能产生损害持有人利益的关联交易。

同一基金管理人管理的两个或多个基金之间的交易。如基金管理公司两只旗下几只基金“对倒”, “牺牲”某只基金的持有人的利益, 促成向其他持有人的利益疏导;共同交易的产生, 即基金管理人与处于交易的同一方的基金共同与第三方进行交易, 这其中也会导致基金管理人与基金之间的利益冲突;基金管理公司令其基金经理运用基金资产为其控股股东的新股承销、配股甚至自营业务服务, 或令其通过高买低卖方式向控股股东输送利益。基金管理公司为追求自身利益, 可能进行上述交易损害基金持有人利益。

(二) 基金营销过程中, 基金管理公司营销渠道狭窄影响营销成效

本文所说的基金管理人的独立性在基金营销方面的具体应用体现在, 基金管理公司应该能够在真实披露信息的基础上发现效率高、效果好、畅通的基金销售渠道。目前我国基金销售以银行代销、证券公司代销、基金管理公司直销为主, 销售体系呈现“以银行为主、辅之以证券公司代销和基金管理公司直销”的格局, 这一体系随着我国基金业的发展逐渐暴露出许多问题。

1. 代销的渠道模式存在着内在的缺陷性

不论是银行还是证券公司, 都缺少对基金产品非常熟悉的专业人才, 而基金销售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销售人员对基金产品的熟悉程度及理财咨询能力。

不论是银行还是证券公司, 其与基金公司的业务都有内在的矛盾。对于银行来说, 基金产品是储蓄等银行业务的替代品, 银行不愿意放弃吸收存款———商业银行贷款、结算等主要盈利的基石, 积极投入基金销售———收取有限的代理费用的中间业务。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在存款数量这一最重要的考核指标的压力下, 也必然会消极应对基金代销。随着混业经营时代的到来, 商业银行将开发各种理财产品, 直接为客户管理资产, 那时其对于代销基金的热情会进一步减退, 这都对基金营销产生不利影响。

对于证券投资公司也是相同的道理, 交易佣金和客户交易结算资金转存利差两大部分构成了证券经纪业务的主要收人。而证券公司代销基金, 一方面将使客户交易结算资金减少, 进而减少转存利差收人, 同时又使原来买卖股票的客户变成买卖基金的客户, 进而减少了券商股票买卖佣金收入。这种业务冲突, 使得证券公司尤其是证券营业部对代销基金缺乏积极性。

然而, 与有限的销售成果相比, 代销基金的成本却并不低, 代销使得基金管理公司的利润大打折扣。根据2009基金年中报数据统计, 09年上半年, 基金业获取的管理费用总额为126亿元, 扣除给银行的奖励, 只剩80多亿元;而银行获取的托管费及销售费用, 估计超过90亿元。

2. 代销影响基金管理公司的独立性

商业银行网点众多, 客户广泛, 支配着大部分金融资源;证券公司对证券市场的参与度较高, 具有无可比拟的投资视角, 代销机构在基金销售方面具有许多天然的优势, 这也是基金管理公司选择这些机构代销基金的原因。但是基金管理公司也因此与这些机构产生了利益的勾连。银行作为主要的代销渠道, 在某一基金是否获得充分营销, 营销是否成功等方面都起着决定性作用, 有时, 银行的重视可能直接决定某一基金募集资金的规模。这就使得基金公司产生了对银行实行利益传送的动机。而银行会因为利益原因无法对代为营销的基金产品一视同仁。证券公司在代销由自己为主要发起人设立的基金管理公司的基金产品和其他产品时, 也会优先向投资者推介本公司控股或参股的基金管理公司的基金产品。但这使证券公司代销基金失去了公正性、客观性, 投资者对其购买基金的咨询建议难以完全信赖, 因此必然影响其代销基金的效果。

基金交易佣金按理应当用于换取券商高质量的投资研究服务, 以提高基金的投资管理能力和投资回报, 但是为了调动券商代销基金的积极性, 基金管理公司将交易量与券商基金代销业绩挂钩, 这固然提升了券商的基金代销热情, 但却是对基金持有人利益的极大损害。

3. 我国基金由“推销”到“营销”尚需进一步努力

营销不能简单的等同于推销或销售促进, 而是包括了基金产品、价格、促销、市场定位等等诸多活动。基金市场营销要围绕着投资人的需要开展一系列的产品设计、销售、售后服务活动。

在产品设计方面, 我国基金产品设计并没有针对不同客户的不同风险和收益偏好, 把所有潜在的投资者细分化类, 大多数产品无差异。

在销售方面, 我国基金营销多依赖人际关系和客户资源而不致力于以产品吸引投资者, 依赖费率优惠等商业促销手段而不是产品的差异性和特点作为争取客户的主要手段。在宣传方面, 侧重以广告宣传、形象宣传为主的大众宣传, 较少根据特定服务对象开展针对性营销, 总体而言缺乏销售整体性。

在售后服务活动方面, 在首发以后持续营销投入不足, 仅停留在维护的层面。很多基金公司都是在没有新基金发行或新基金发行困难的时候才进行持续营销, 持续营销意识还不够强。大多数基金管理公司存在区别对待基金的首发和持续营销是基金营销管理理念和策略方面的缺陷, 基金的营销工作与其他基金产品的营销工作倾向于将人为地割裂开来, 而不是作为一个整体对待。这就导致基金持续营销力度不足。

(三) 基金托管过程中, 基金管理公司“俘虏”托管方影响基金托管方监管效果

本文所说的基金管理人的独立性在基金托管方面的具体应用体现在, 基金管理公司于基金托管人没有利益勾连, 能够让托管人充分监管, 防止基金资产挪用, 安全保管基金资产。这对于整个基金业的效率至关重要。但是事实上基金管理公司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 将作为监管方的基金托管人“俘虏”, 基金托管人监督投资运作之职责难以完成, 主要基于以下分析:

1. 托管人监督具有软弱性。

托管人是由作为基金发起人的基金管理公司或其关联方选任的, 可被基金管理人经中国证监会和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后撤换, 其地位很大程度受到基金管理人的左右。与此同时, 基金运作中, 基金管理人直接通过席位到交易所进行交易, 基金买卖交易指令下达之前不经过托管人监督, 在重大交易前没有义务向基金托管人报告义务, 托管人只有在交易所闭市后进行数据分析后才能得知当日投资行为是否违规, 是事后监督。信息不对称问题使得及时有效的监督无法实施。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托管人监管的软弱性。

2. 基金托管业务作为银行的一项新的业务收入。

一方面商业银行一般按基金资产净值0.25%的费率逐日计提托管费, 其费率固定性决定了商业银行没有动力对所托管的基金资产进行严格的监督;另一方面, 托管业务已成为各商业银行一项新的利润增长点, 托管人和基金公司于是成为了提供服务者和客户的关系, 作为提供服务者的商业银行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大笔的托管费用收入, 为了留住“客户”, 有极大地动机对基金管理者提供便利, 所以对各种公告和报表的审查往往流于表面形式上的审查, 不会进行实质性的监督和控制。

3. 托管银行市场准入门槛高导致了备选基金托管人的范围狭窄。

截止2006年基金托管业务参与的主体只限于12家银行, 几大银行占据了绝对的优势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中国基金网数据整理

(如图) 。随着托管市场的竞争, 准入标准为实收资本不少于80亿元人民币的商业银行, 参与基金托管的主体只有最大的五家商业。这导致了垄断的产生进而影响托管效率, 一方面托管费用高昂, 这笔费用由基金管理公司间接的转嫁给了基金投资者;另一方面, 基金托管公司由于得不到充分竞争, 很难有动力提升自身服务质量, 改善自身托管业务水平。

二、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发展问题解决对策

(一) 增大管理人利益对委托人利益的相关系数

基金管理公司中负责基金资产投资的部门与其公司股东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鉴于基金管理公司特殊的经营对象和市场定位, 基金管理人的关联交易的发生也难于仅从法律方面控制。因此我认为,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思路在于尽量减弱个别大股东的作用, 同时增大管理人利益对委托人利益的相关系数, 弱化股东和同业等方面对基金管理人的影响。具体做法如下:

1. 应鼓励基金经理持有自己管理的基金。

这使得基金管理人员成为基金持有人之一, 有利于基金管理人员与基金委托人利益趋同, 一定程度上可以削弱基金管理者对股东的服从效应。

2. 基金管理公司的报酬制度应当改革。

切实履行《证券投资基金法》规定, 将基金公司业绩纳入基金管理费提取决定因素, 基金管理人的报酬按年底基金净资产值的一定比率计提管理年费, 促成基金管理公司与委托人利益一致性, 从而强化内在激励和约束机制。

3. 适当分散基金管理公司的股权结构、扩大基金管理公司股东范围。

股东的分散化可以防止个别股东对基金管理公司的特殊控制和直接干预, 防止股东“胁迫”基金管理公司向其输送利益的发生, 并且在大股东之间形成一定的制衡作用。

(二) 创立专业基金销售机构完善基金营销制度

虽然基金管理公司作为基金产品的设计者和基金的投资管理者对基金运作流程的了解程度和对销售的动机都无可挑剔, 但是基金管理公司直销面对成本过高的风险。

所以我认为, 最好的改善基金营销渠道的方法是发展专业基金销售公司, 构建基金超市———以基金代销为主要业务的独立的金融销售机构。其优势如下:

1. 产品丰富性。

这一销售机构可以将各种不同类型的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不同风格的基金产品统统纳人自己的销售平台, 方便投资者选购基金产品, 的同时节省基金公司尤其是小型基金管理公司的销售成本, 提高整个基金行业的效率。

2. 地位独立性。

基金销售公司独立于各基金管理公司的第三方, 与基金管理公司没有股权关系或其他利益勾连, 能够做到对所有基金产品一视同仁, 其评价或推荐的客观性由于现有的代销机构。

3. 经营专业性。

金融销售机构作为一个专业机构, 雇佣又资格水平的基金评论人和咨询师, 为投资者提供基金分析评价、组合投资等方面的客观公正的专业咨询服务, 指导投资者根据自身的理财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基金产品, 并可以向基金管理公司反馈投资者的需求等信息, 帮助基金管理公司开发出更好地满足投资者需求的基金产品。

基金销售人才的培养和销售经验的积累为基金销售奠定了基础;基金稳中有增的需求为基金的销售提供了市场空间;基金营销监管方面法规的完善为市场营造了良好的法律环境。我国发展专业基金销售公司的条件已经具备。但是应当注意, 为保证服务的可信性, 基金销售公司的人员不能在基金管理公司兼职, 而且对持有股票和基金的种类也应有所控制。

(三) 立法市场双管齐下, 提高托管人监督水平

首先在机制上, 改变我国的基金托管人选择方法, 将托管人的选择权直接交到基金持有人手中, 让托管人真正成为持有人的代理人去监督基金管理人, 增加托管人地位的独立性, 减少基金管理人与其的利益勾连。同时, 适当降低托管市场准入门槛, 使得基金托管市场的得到充分竞争, 从而控制托管费率、提高托管人监督水平。

证券投资基金损害赔偿 篇5

1. 虚假陈述的定义及形态 (1) 定义

虚假陈述的概念最早源于英国普通法中的合同法和侵权行为法, 《布莱克法律辞典》对“虚假陈述”一词的解释为:某人以言词或其他行为向另一人做出的任何依情形显示为与事实不相符的表示, 对事实不真实的陈述, 不正确或虚假的陈述。《美国合同法重述 (第二次) 》第1 5 9条将“虚假陈述”界定为“一项不符合事实的表述”。美国法学会在对该条的评论中指出:虚假陈述就是与事实不相符的表示……一项陈述是否与事实不相符合, 必须依据所有情况下该用语的意义及该用语的公平推论而加以判定。

我国法律对虚假陈述的规定最早见于《禁止证券欺诈行为暂行办法》, 其中第1 1条规定:“虚假陈述是指单位或个人对证券发行交易及其相关的活动、事实、性质、前景法律等事项做出虚假的、严重误导或包含有重大遗漏的任何形式的陈述, 致使投资者在不了解事实真相的情况下做出投资决定”。

虚假陈述是指证券市场主体及其所属人员, 对证券活动的事实、性质、前景等事项做出不实、误导或遗漏性陈述的, 以及不正当的披露信息, 致使投资者因不明真相而产生的投资损失的违法行为。

(2) 形态

虚假陈述形态具有准法定性, 不能由当事人约定、创设。信息披露要求符合真实、完整、准确、及时的标准, 所有违反上述标准披露信息的行为都可能构成虚假陈述。根据我国的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的规定, 我国证券市场虚假陈述的形态主要有几种:第一, 虚假记载。是指在信息披露的文件上, 做出与客观事实真相不相符的记载, 也就是杜撰或未予剔除客观上没有发生或无合理基础的事项。虚假记载的方式很多, 尤其以虚构财务报表中的事实最为常见。第二, 重大遗漏。指信息披露文件未记载依法应当记载的事项, 或为避免文件不致被误解而必要记载的重大事项。简言之, 是指在证券活动中对应披露的信息未予披露的虚假陈述行为。第三, 误导性陈述。是指信息披露文件中某事项的记载虽为真实, 但由于语言文字等表述存在缺陷而易被误解, 致使投资者无法获得准确、清晰的认识。而信息公开的标准之一是易解易得性, 要求信息披露义务人用精准的语言把事实向公众全部说明, 避免令人误解。第四, 错误预测。是指在没有合理依据和事实基础的情况下, 对未来事实所做的与真实情况不相吻合的陈述。我国《股票条例》和证券会制订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格式文件中都包含了预测性内容。无论披露预测性信息是法定披露还是自愿披露, 只要预测未基于合理基础和诚实信用与事实有重大差距, 并且确实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判断, 就足以构成虚假陈述。第五, 不当披露。是指信息披露义务人未在适当期限内或未以法定方式公开披露应披露的信息。包括两种情况: (1) 不及时披露; (2) 方式不当的披露。信息披露的实现标准就是信息披露应及时、有效。

2. 重大性标准

在证券市场上, 如果所有虚假陈述不论其内容、层次、情节如何均认定为侵权, 那么信息披露义务人势必会增加制作、披露信息的成本, 并且会诱使投资者对虚假陈述责任人的滥诉。所以“重大性”标准被引入信息披露制度中。

如何判断虚假陈述的信息符合重大性标准呢?从投资者的角度判断, 如果某些信息对理性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很有可能产生重要影响, 则该信息为重大信息;从证券价格角度判断, 如果某种信息可以影响证券市场价格, 那么该信息属于重大信息。

在确定重大性标准时, 存在两个关键的问题。第一, 如何确定“理性投资人”的标准, 即“理性人”的标准。一般的, 理性人应指会对其利益给予合理程度谨慎照顾的人, 这里可以借鉴美国《证券法》上的“谨慎投资人”的规定。这一标准是相对的、具体的, 即信息是向一个特定的群体做出的, 那么理性人应该具备该群体成员的特征。比如具有该群体各方面通过以往的交易和对主题的了解获得的知识。第二, “足以促使”的标准。重大性的“足以促使”标准是指一定会引起不同的投资判断, 还是指可能引起不同的投资判断。美国最高法院的意见认为“足以促使”是指“确实可能”。从其文义来看, 是指引起不同投资判断的可能性应在一半以上。

二、虚假陈述损害赔偿的责任主体

关于虚假陈述民事损害赔偿主体的范围, 各国证券法中都有较为明确的规定。美国证券法第1 1条规定如下: (1) 在注册文件上签字的任何人, 包括发行人、公司主要负责人、财务会计人员、董事会多数一方人员。 (2) 发行人的董事。 (3) 任何经本人同意其名字作为未来董事或合伙人列在说明书上的人。 (4) 对报告中某部分承担责任的会计人员、工程师评估师或其他在报告上签名的专家。 (5) 每一位承销商及原告能够证明控制上述人员的任何人。英国公司法第4 3条规定公司的每一位董事、发起人、批准发出招股说明书的人以及专家均应对说明书的真实性负责。我国《证券法》第6 3条规定:虚假陈述致投资者损失, 发行人、承销的证券公司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发行、承销机构的负有责任的董事、监事、经理应当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一般的, 虚假陈述的责任主体的范围包括: (1) 发行人。 (2) 承销商。 (3) 专业中介服务机构。 (4) 董事 (控股股东) 的连带责任。

1. 发行人对投资者的赔偿责任

尽管证券交易活动是在投资者之间进行的, 并非在投资者与上市公司之间进行。但投资者相互间交易的发生是在上市公司做出信息公开文件无瑕疵担保的前提下进行的, 交易的物品也是上市公司提供的。因此, 当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文件有瑕疵时, 任何由此遭受损失的投资者都对有关责任主体享有损害赔偿请求权。各国通行的做法是发行人在虚假陈述中承担无过错责任, 即发行人不能以自己无过错而为抗辩。对发行人科以严格的无过错责任, 是因为发行人在信息披露中起支配作用, 是信息源的控制者。需加指出的是无过错并非绝对责任, 发行人虽在主观上不能加以抗辩, 但可以因果关系不成立而为抗辩。如证明投资人明知虚假陈述而为交易, 则不存在信赖, 故因果关系亦不存在。

2. 证券承销商对投资人的赔偿责任

证券承销商是指与发行人签订协议, 协助发行人发行证券并由此获得发行人支付的承销报酬或手续费的证券交易机构。承销商不当实现其利益的行为主要有: (1) 发行时明知证券所含信息有违法情形而置之不理仍进行销售的。 (2) 为赚取发行报酬, 帮助不合格的公司包装进行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的。 (3) 为销售证券进行误导性虚假广告的。归结起来:证券承销商违反法定审查义务, 并给投资者造成损害是承销商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的基础。各国证券法对承销商一般规定为过错推定责任。根据美国法律的规定:承销商只要证明其不知专家签章文件为虚假记载或已尽相应注意义务, 即可免责。台湾《证券交易法》, 日本法律也有类似规定。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审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也采用了这种归责原则。

3. 专业中介服务机构对投资者的赔偿责任

众所周知, 目前大量发生的上市公司弄虚作假案件多与专业中介服务机构有关。由于投资者信赖专业中介服务机构发布文件的专业性、权威性和真实性, 所以才对证券市场产生投资意向, 而发行人也往往通过专业机构的认证, 使其发布的虚假信息能够诱骗投资者。证券交易中投资人的交易行为直接导致其损失的产生, 而交易行为往往依赖于所发布的信息进行。如果专业中介机构发布或协助发行人发布虚假信息, 则会造成投资人的损失。虽然这与损失之间无直接关系, 但“间接、偶然的原因虽然只是对结果的发生具有某种可能性, 但也不失为一种结果的发生原因”。我国证券法2 0 2条规定“专业中介机构就其负责部分的内容弄虚作假……造成损失的, 承担连带赔偿责任。”这一规定将专业中介机构的过错仅限于故意, 而未含过失实为不妥。从国际潮流来看, 自美国安然、世通及安达信事件发生后, 对专业中介机构的责任追究呈现出一种强势。我们应借鉴国外立法, 将专业中介服务机构的责任规定为过错推定责任, 并且较一般更为严格。专业中介机构对其负责部分的注意义务应依行业标准, 尽专业人士之注意义务。专业中介服务机构必须证明自己无过错才能免除其责任, 投资者也无须承担专业中介服务机构存在主观过错的举证责任。

4. 董事对投资人的责任问题

随着上市公司中股权的高度分散, 董事会的作用日益强化, 董事在公司经营管理中的地位也日渐突出, 现代公司管理被西方学者称之为“自我管理”。伴随着董事权利的扩张, 其责任亦应有所增加。董事会作为公司的机关, 他的行为即为公司的行为。但公司的行为毕竟是借助作为自然人的董事表现于外的, 为了保护第三人的利益在某种情况下有过错的股东对公司的违法行为应承担连带责任。按传统立法, 股东仅可向公司索赔, 只有当公司无力清偿时, 公司才可以向董事行使索赔权。为了更有效的保护受损股东的利益, 应赋予股东向董事直接追索的权利, 即董事对股东 (第三人) 直接负有责任。而在虚假陈述过程中董事与投资者并无直接关系, 投资人相对于董事与公司是第三人。基于董事对第三人责任的理论基础, 其应就存在的过错对投资人承担责任。

三、赔偿实现的保障措施

因果关系令损害赔偿有理可依, 责任主体让受损失的投资者有人可讨, 赔偿范围使索赔有章可循。但最具现实意义的还是如何能让赔偿落到实处, 这也是受损失的投资人最为关心的问题。切实保护证券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避免“司法白条”的尴尬, 既有利于维护证券立法的权威, 也有利于巩固投资人对证券市场的投资信心。由于虚假陈述的责任人众多, 且赔偿的数额通常巨大, 所以实现确非易事, 为了保障投资人能真正得到赔偿,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 实行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是指为阻止公司独立人格的滥用和保护公司债权人的利益及社会公共利益, 针对某一具体法律关系中的特定事件, 否认公司与其背后的股东各自独立的人格及股东的有限责任。责令公司的股东对公司债权人和公共利益直接负责, 以实现公平、正义。这里要说的是对于上市公司来说, 其控股股东实际控制公司的决策行为, 在恶意参加上市公司虚假陈述, 并获得巨额不当利益的情况下, 应考虑追究其直接责任, 这既使虚假陈述人得到了相应惩罚, 同时也为投资者的索赔找到了保障。

2. 可考虑在发行公司、专业中介机构中强制设立风险保证金

制度或赔偿基金制度, 这部分资金可从公司或机构的盈利中提取一定的比例形成。这种制度的建立不仅可以敦促信息披露责任主体约束自己的行为, 而且可以保证公司或机构无力赔偿的情况下, 最大限度的实现投资者的利益。

3. 可以考虑建立发行公司或专业机构的董事、经理等高层管理人员的忠实保证金制度。

在法国、日本公职人员在任职时需要交纳保证金, 在其因渎职行为而给他人造成损害时, 被害人对此项保证金享有优先求偿权。在证券法领域借鉴外国的这种忠诚保证金制度, 一方面可使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恪尽职守, 和注意义务, 另一方面则是对投资人追缴赔偿的又一资金保障。

4. 可以考虑建立董事责任保险制度, 董事责任保险是以董事向公司或第三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为保险标的的一种保险。

伴随着证券经济的发展, 我国董事责任保险制度逐渐孕育发展。建立董事责任保险制度, 一方面可以鼓励董事积极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 防止其因自身的过错而陷入金钱赔偿的巨额债务之中;另一方面对于因虚假陈述而遭受损失的股东而言, 可以保证董事向其支付相当数额的赔偿金。当然为防止董事通过此制度逃脱法律制裁, 使保险公司蒙受损失, 当董事故意违反法定义务致使公司虚假披露信息的, 保险公司可不承担赔偿责任。

摘要:本文从证券市场虚假陈述行为入手, 以虚假陈述的损害赔偿为主要研究对象, 对虚假陈述的损害赔偿的责任主体及实现保障进行了简要剖析。以虚假陈述的责任主体为研究对象, 明确除发行人以外, 发行人的董事、证券承销商、专业中介服务机构及其相关人员均应对虚假陈述承担不同程度的赔偿责任。赔偿真正实现, 投资者的利益才真正得到了回复, 权益才得到了保护。本文仅从制度设计层面提出虚假陈述损害赔偿实现保障的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虚假陈述,责任主体,保障

参考文献

[1]陈洁:《证券欺诈侵权损害赔偿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2]中国证监会上海稽查局编:《证券违法违规案例评析》.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

[3]郭俊秀蒋进:《证券法》.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4]李国光贾纬:《证券市场虚假陈述民事赔偿制度》.法律出版社, 2003年版

[5]汤欣:《证券市场虚假陈述民事赔偿释疑》.法律出版社, 2003年版

[6]胡基:“证券法之虚假陈述制度研究”载于《民商法论丛》 (12卷) .法律出版社, 1999年版第665页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简要分析 篇6

1822年,荷兰的威廉王子一世创立了第一个私人投资基金,此基金可以说是现在基金的雏形。证券投资基金是指通过发行基金单位,集中投资者的资金,由基金托管人托管,由基金管理人管理和运用资金,从事股票、债券等金融工具投资,并将投资收益按基金投资者的投资比例进行分配的一种间接投资方式。

国际经验表明,基金对引导储蓄资金转化为投资、稳定和活跃证券市场、提高直接融资的比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金融结构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历程也表明,基金的发展与壮大,推动了证券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和金融体系的健全完善,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下面通过对国内两大评级系统的比较简要分析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现状。

二、晨星和银河评级系统

现在市场上出现越来越多的基金公司,它们也推出各种类型的基金供基民选择,但是很多投资者面对眼花缭乱的基金无所适从,因此就产生了基金的评级。由专门的基金评级机构根据自己特有的评级模型对市场上的各类基金进行评估。

(一)晨星评级系统

位于美国芝加哥的Morningstar,Inc.是现在任董事长乔·曼斯威托于1984年创立的,该公司于1985年首次推出基金评级,借助星级评价的方式,协助投资人更加简便地分析每只基金在同类基金中的过往业绩表现。

其中:TR表示月度回报率,Ne表示当月末基金单位净值,Nb表示上月末基金单位净值,D1表示在计算期间时点i单位基金分红金额,Ni表示时点i分红再次投资所依照的基金单位净值,n表示计算期内的分红次数。

1. 晨星风险调整后收益

“晨星风险调整后收益(Morningstar Risk-Adjusted Return)”是晨星星级评价的核心指标,又称MRAR。MRAR的衡量以期望效用理论为基础,晨星根据每只基金在计算期间月度回报率的波动程度尤其是下行波动的情况,以“惩罚风险”的方式对该基金的回报率进行调整,波动越大,惩罚越多。

其中:为第t月的几何超额收益率,TRt为第t月的回报率,Rbt为第t月的无风险资产收益率,目前取一年期银行定期存款利率,γ为描述风险厌恶程度的系数,依据晨星评级的全球标准,取γ=2。

2. 晨星基金星级标准

计算出风险调整后收益MRAR(2),各基金按照MRAR(2)由大到小进行排序:前10%被评为5星,接下来22.5%被评为4星,中间35%被评为3星,随后22.5%被评为2星,最后10%被评为1星。在具体确定每个星级的基金数量时,晨星采用四舍五入的方法。

(二)中国银河证券基金评级

中国银河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是经国务院批准,在收购原中国银河证券有限责任公司的证券经纪业务、投行业务及相关资产的基础上,由中国银河金融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作为主发起人,联合北京清源德丰创业投资有限公司、重庆水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建材股份有限公司4家国内投资者,于2007年1月26日共同发起设立的全国性综合类证券公司。

1. 基金分类

银河证券根据国内基金市场发展的现状,将国内基金主要分为股票型基金、偏股型基金、股债平衡型基金、偏债型基金、债券型基金、保本型基金、指数基金、货币基金八大类型。

2. 基金评级的步骤

首先在基金分类的基础上确定符合评级条件的基金,然后通过同类基金在最近一年(48周)的收益评价、风险评价,给出组合状态的描述,最终依据风险调整收益评价结果,分别针对不同的评价期,给出不同阶段的基金评级。

3. 基金评级的确定

在同类基金中,将风险调整收益标准分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排名居前的20%的基金将被评为5星,排名次之的20%的基金将被评为4星,以此类推,排名最差的20%的基金将被评为1星。

4. 基金评级的计算方法

(1)净值增长率的计算方法

银河证券在净值增长率的计算上采用了中国证监会在《证券投资基金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1号<主要财务指标的计算及披露>》中对净值增长率的计算方法。

其中,R为基金在计算期内的净值增长率,V0为基金在基准日的份额净值,Vt为基金在计算期末的份额净值,Vi为基金在第i次分红除息日前一日的份额净值,i=1,2……,n,Di为基金在第i次份额分红值,i=1,2……,n。

(2)标准差计算公式

银河证券使用4周为一个月的月度净值增长率来计算标准差。

其中,Rt为第t个月的净值增长率,t=1,2,……T,为T个月度净值增长率的算术平均数。

(3)标准分的计算方法

为了消除量纲不同和数量级的差异所带来的影响,在进行基金的收益评价和风险评价时,对不同阶段的净值增长率、标准差的大小进行了标准化处理,将原始数据转换为标准分的形式,以便于基金之间的比较与评价。标准分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Zi为第i个基金的标准分,XI为第i个基金的净值增长率,为净值增长率的平均值,σ为净值增长率的标准差。

三、对晨星和银河的评级方法比较分析

(一)不同的星级划分标准

晨星公司星级的评判完全依据MRAR(2)的取值大小,而MRAR(2)中γ=2说明晨星公司赋予所有的基金相同的回报率波动,且在计算时采用四舍五入的办法,这样容易产生误差。银河证券在星级采取平均分配原则,每一级都是按照20%的额度来划分。这种划分方法体现不出基金的优劣性,让投资者无从选择。

(二)不同的方法衡量基金收益

晨星公司采用月度回报率来衡量基金的收益,且前提假设是投资人不分红用于再度投资,对基金是持有积极的态度。银河证券采用净值增长率来衡量基金的收益,但在计算净值增长率时基准数是除去了该基金的分红,即在计算过去资本时采用的是Vi-Di,这样无形中分母减小,所得的数据有夸大的嫌疑,容易误导投资者。

(三)不同的方法调整风险

晨星公司采用的是风险厌恶态度,引入了γ变量,当回报波动越大时,γ的取值越大,这样也不同程度的测量了基金管理人规避风险的能力。而银河证券则采用了净值增长率的标准差来衡量,这样对风险的调整或许更为准确。

四、晨星评级和银河评级的应用

以下选取发行超过三年以上的5只基金分别用晨星评级和银河评级系统对它们进行分析。

通过对上面两个表格的对比分析,可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一)对于评级,晨星的评级系统把5支基金的类型多趋于四星,而银河的评级1年、2年、3年的变化比较大,这样跟晨星和中信自身的星级划分有关系。

(二)晨星评级系统中有关于风险的波动幅度评价,这样分析基金的效益就比较客观,且单独列出夏普比率来衡量基金的风险回报与总风险的关系。而银河评级却不太注重风险的作用,没有列入报表中以供投资者参考。

(三)晨星没有把基金的总体评价综合起来,只是单独的分了两年的星级评价,银河评级则是分了一年评级、二年评级、三年评级,这样让投资者了解该基金的星级波动,便于投资者更好的对基金进行理性的评价,选择适合自己的投资基金。

五、基于我国基金现状提出的一些建议

浅析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发展 篇7

证券投资基金是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合投资方式, 即通过发行基金单位, 集中投资者的资金, 由基金托管人托管, 由基金管理人管理和运用资金, 从事以有价证券为主的金融工具投资, 以获得投资收益和资本增值。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早期探索阶段:20世纪七十年代末的改革开放推动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 同时也引发了社会对资金的巨大需求。中国基金业的设立与发展, 几乎与中国证券市场同步。早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 一些得风气之先的金融机构就开始研究并设立了少量的海外投资基金以及境内的各类基金。随后, 一批由中资金融机构与外资金融机构在境外设立的“中国概念基金”相继面市。

封闭式基金发展阶段:1997年11月14日《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颁布之后, 我国首次用行政法规规范了投资基金的运作, 由此, 中国基金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998年我国设立了5家基金管理公司, 管理封闭式基金5只, 募集资金100亿元人民币, 年末基金资产净值合计107.4亿元人民币。截至2001年9月开放式基金推出之前, 我国共有47只封闭式基金。2002年8月以后, 封闭式基金发行停止, 到2007年3月31日, 我国共有54支封闭式基金, 284支开放式基金。

开放式基金发展阶段:2000年10月8日, 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试点办法》。2001年9月我国第一只开放式基金———“华安创新”诞生, 使我国基金业发展实现了从封闭式基金到开放式基金的历史性跨越。从近年来我国开放式基金的发展看, 我国基金业在发展中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点:一是基金品种日益丰富, 基本涵盖了国际上主要的基金品种;二是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发展迅猛, 方兴未艾;三是营销和服务创新活跃;四是法律规范进一步完善。截至2006年末, 我国的基金管理公司已有58家, 管理数量已达307只。其中, 开放式基金254只, 封闭式基金53只, 基金资产规模8, 565.05亿元人民币。其中, 开放式基金的资产净值6, 941.41亿元, 已占到中国基金市场资产净值的81%。

二、证券投资基金存在的问题

1、缺乏有效的内控制度。

对于一个合格的基金管理公司, 应当有一套完善的、行之有效的内控制度来防止损害基金持有人利益行为的发生。这种内控制度不仅涵盖基金投资决策的程序、基金业务操作流程的规程, 还包括基金内部稽核制度的建立等诸多方面。更为重要的是, 基金管理公司的实际运作中要遵循内控制度的规定, 使内控制度真正发挥作用, 而不是装点“门面”的一纸空文。根据2006年中国证监会对10家基金管理公司的检查报告, 只有2家未发现相关交易行为。足以表明基金管理公司内部控制的薄弱性。

缺乏有效的内控制度还表现为基金偏离契约的承诺进行投资。基金的品种有积极成长型、收入型、平衡型等。不同类型的基金具有不同的投资风格和风险收益关系, 这些在基金招募说明书或基金契约中都已经载明, 投资者也是根据这些法律文件的有关条款, 选择适合自己风险承受能力和收益要求的基金进行投资。这就要求基金管理人在日后的基金运作中严格遵循招募说明书的承诺, 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擅自改变基金的投资范围, 即使这种改变是善意的。

2、投资行为偏离持有人利益最优点。

基金的发起人都是证券公司, 它同时又是该基金的管理公司发起人, 也是该基金发行协调人。基金进入正式运作后, 又由证券公司代理基金的买卖、交割和收益分配。这样发生关联交易就很难避免了, 基金管理人不仅有自身利益, 而且还不得不顾及其发起人的利益。而契约型封闭式基金管理人没有赎回压力, 由于种种利益上的牵扯, 以及在对股票二级市场关联交易的认定和监管尚不完善的情况下, 基金管理人为基金发起人的利益进行决策, 基金与关联方之间容易发生不适当的交易, 基金管理公司动用基金资产为控股股东输送利益, 从而损害基金投资者的利益。

基金管理人的管理费主要依据基金净资产的一定比例提取, 由于基金的资金量较大, 它的买卖行为会对股票的价格走势产生一定的影响。对于基金持有人来说, 他每年能够获得的是基金实现的收益, 在基金到期时获得基金清算后的资产。但基金管理人却可以通过人为拉抬自己重仓持有股票的价格, 以抬高基金账面净资产值, 从而达到提取更多管理费用的目的, 并在基金净值排行榜中争取更好的排名。而投资者在增加基金管理费的同时还会增加股票买卖的交易费用, 并且还要承担资金积压的损失和资金过度集中的风险。同时, 在基金收益90%以上须用以分配的规定下, 为将来获取更多的管理费保留更多的净资产, 基金管理人可能会尽量推迟实现利润, 从而导致其投资行为偏离投资者收益的最优点。

3、基金托管人监督力度不足。

从基金的2000年年报来看, 各基金管理人对监管部门查处的“异常交易行为”的陈述, 有的公开承认和说明, 有的只字不提, 有的轻描淡写地带过。如:“对于基金运作中出现的异常交易行为, 本基金管理人已向证监会做出说明”。“本基金存在一定数量和自身交叉买卖行为, 情况较为轻微, 本基金管理人已采取有效措施以杜绝类似事件的发生。”尽管有些基金管理人承认存在异常交易行为, 可托管人在托管报告中却没有相应的评价。我国基金的托管人显得“无为而治”, 地位超脱、监督不多, 更多地体现了“保管权”, 而在监督权的行使上表现不多。

三、完善证券投资基金的对策

1、完善基金法律制度。

基金治理结构的完善取决于证券市场的规范, 只有在证券市场规范的前提下和范围内, 基金治理结构才有切实的保障。基金治理结构孤军深入是极为困难的。在证券市场整体规范不够的大环境下, 基金管理公司想独善其身也是十分困难的。

美国不但有《证券法》、《投资公司法》等规定投资基金设立、管理等方面的规则, 而且有行业法律的施行。在中国, 证券投资基金的监管虽然有《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 但存在不少待完善的地方, 而《投资基金法》的通过仍有一定过程, 《投资公司法》、《投资顾问法》的拟订尚有争议, 行业自律和内部监管也需有一定的过程和经验的积累。对于试点阶段的我国证券投资基金, 加快和完善法制监管是推动基金业迅速发展的助推器。

2、发展基金的外部竞争市场。

对开放式基金而言, 基金经理人的资源自然由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来进行调节和配置。由于开放式基金规模不定和可以赎回, 必然导致“优胜劣汰”:如果基金管理人管理有方, 业绩良好, 吸引力就会越来越大。其规模也会不断扩充, 所收取的基金管理就会越来越多;反之, 基金业绩差, 要求赎回的就多, 基金规模就会萎缩, 基金管理人的收益就得不到保证, 就难以为继, 就被迫从市场退出。市场对基金经理人增加了无形的压力, 迫使其提高效率。而业绩良好的基金经理人会得到更多基金单位的申购, 从而管理更多的基金资产, 事实上实现了基金经理人资源的配置, 为基金经理市场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在封闭式基金情况下, 可以考虑设定一些指标使得如果一个基金在长期不利经营的情况下能够向优秀的基金管理公司靠拢, 增加其优秀理财的激励机制, 同时也避免了较差的基金经理人继续管理某基金而导致更大的风险。只有让更优秀的基金经理人有管更多基金的机会, 对他才有更多的激励, 同时对其他基金经理人才有更多的约束, 而资金向优秀基金经理人集中也有利于主管部门的监管, 有利于发挥基金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 也有利于真正从业绩回报上体现保护投资者利益。基金资产向优秀基金经理人集中, 这也最终会为投资者带来实惠。

3、充分发挥独立董事的作用。

独立董事要真正发挥作用, 需做到以下两点:一是独立董事占多数。所有的基金董事会中, 独立董事应占大多数, 而不仅是现行法律要求的1/3。1962年美国就已发现40%的独立董事比例对基金监管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大多数基金家族已在他们的董事会吸纳了多数独立董事。近年来, 美国的许多基金发起人经历了重组, 使独立董事不少于75%。因此, 我们应认识到设立多数独立董事在保护基金股东利益方面的价值;二是独立董事应获得准确、充分的信息。需要确保独立董事接受的信息是准确、客观而且完整的。如果独立董事不能在适当的时间从适当的人获得适当的信息, 即便是最独立、最自信的董事都不能有效地工作。对其来说, 能够听取律师和审计师的客观建议是非常重要的。

4、健全基金经理报酬机制。

目前, 我国基金的管理费用收取方式为固定提取比例加业绩报酬, 这种分配制度的激励优化有利于改变基金管理人旱涝保收的局面, 促使基金管理人争取跑赢大势。但这种的业绩报酬机制虽然前进了一大步, 但仍存在负盈不负亏的现象。只要达到规定条件, 就可以提业绩报酬, 而达不到规定的最低限, 仅仅是不提业绩报酬。这种不与业绩完全挂钩的业绩报酬还称不上是名副其实的, 并且在业绩报酬中没有考虑风险因素, 可能会使投资者处于收益与风险不对称的状况。基金管理人为提高基金的业绩而甘冒不应该冒的风险, 铤而走险的结果是, 赢利则基金管理人可能参加收益分享, 而亏损则基金管理人至多是得不到业绩报酬。在分配报酬时, 应该在受托人违反信托目的处分信托财产或者因违背管理职责、处理信托事务不当致使信托财产受到损失时, 委托人和受益人应有权要求基金经理人负责, 并有权要求受托人恢复信托财产的原状或者予以赔偿。这样基金持有人的利益可以因此得到保护。

摘要:证券投资基金发展到今天, 已经成为世界范围的一种重要的投资渠道和理财工具, 它是随着股票和债券市场的不断发展而产生的。本文论述证券投资基金的产生与发展;分析证券投资基金面临的问题;阐述各方面的对策。

关键词:证券投资基金,制度创新

参考文献

[1]中国证券业协会.证券投资基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7.

[2]上投摩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基金大学堂.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3]陈玉洁.手把手教你炒股票买基金.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7.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羊群行为 篇8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从诞生的那一刻起, 就被赋予了稳定市场的重要职能, 无论是1997年出台的第一部基金法规《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 还是2004年重新修订的《证券投资基金法》, 都明确指出“促进证券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是发展证券投资基金的主要宗旨。进入2000年以后, 证监会又多次表示要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 尤其是证券投资基金, 这也导致了舆论普遍认同了一个观点, 即证券投资基金要为稳定市场服务, 是我国证券市场理性机构投资者的生力军。

但是随着基金的发展, 基于基金承担稳定市场角色的观点, 证券投资基金及其行为受到了许多指责。特别是2000年10月, 《财经》杂志发表了题为《基金黑幕———关于基金行为的研究报告解析》的文章, 引起了中国基金业、证券界乃至整个财经业界, 甚至政府监管部门的巨大反响。其后的许多研究也陆续表明, 基金的市场行为存在着明显的羊群效应, 并不是被一致认为的理性投资行为, 在一定程度上还加剧了市场的动荡。

大力发展证券投资基金这一思路是不容置疑的, 但是证券投资基金真的具有稳定股市的功能吗?其定位是稳定市场还是投资理财的工具?如果不澄清这些问题, 对基金给予不必要的期望, 势必会扭曲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方向, 阻碍其市场化的健康发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本文第二部分指出了我国证券投资基金与市场稳定之间的关系, 重点分析了基金投资的羊群行为对市场的影响;第三部分阐述了证券投资基金羊群行为产生的根据, 详细分析了其影响市场稳定的各种内外原因;最后部分针对基金羊群行为产生的不良影响, 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二、基金羊群行为与市场稳定的关系

羊群效应是机构投资者经常使用的一种投资策略, 其定义应为:某个时期, 当一定数量的基金同时买或卖某种或某几种股票的次数, 多于基金随机地、独立地交易股票情况下的次数时, 羊群效应便发生了 (Wemers, 1999) 。基金的羊群行为在市场中的具体表现为, 当市场行情处于下跌时, 基金往往借反弹之机减仓, 从而退出市场持币观望;而等待市场行情好转时, 再将资金投入股市, 这样无疑加大了市场的动荡, 使得机构投资者无法发挥其稳定股价的功能。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交易行为, 尤其是其以羊群效应为主的投资策略, 对市场的稳定性产生了消极影响。在我国目前的市场环境下, 对于基金和市场稳定之间产生的这种关系, 我们可以从证券投资基金定位、投资组合理论、基金的参与治理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1、证券投资基金的定位

理性投资者的本质是最大程度地获取投资收益, 并充分考虑风险因素, 而稳定市场绝对不会成为其投资动机。证券投资基金作为一种代客理财的工具, 其目标就是追求一定风险下的收益最大化, 出于盈利的考虑、流动性的保持等目的也会采取各种短期操作。因此, 从这个意义上讲, 证券投资基金凭借其巨大的资金实力, 在追求收益最大化的同时, 势必也会扰乱证券投资市场的秩序。证券投资基金, 无论其是否被定位成理性投资者, 稳定市场都不会成其目标或义务。

2、证券投资组合理论

相比个人投资者, 证券投资基金由于拥有庞大的资金, 可以将资金分散投资在众多证券品种上面, 从而达到了分散投资、降低风险的目的。但是进行有效地投资组合, 是要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的。以我国当前的市场条件为例, 这是一个以系统风险为主的市场, 而系统风险是无法通过分散投资而消除的。另外, 我国证券市场的规模相对偏小, 导致证券组合的选择风格相似, 可供证券投资基金选择的余地较小, 从而基金无法形成难以形成自己的既定投资风格。结果造成大多数的基金证券组合趋同, 证券投资基金经常在同一时间内买卖相同的证券品种, 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市场的波动程度, 威胁到整个市场的稳定性。

3、我国基金的参与治理

证券投资基金能否抑制市场的投机氛围, 关键在于其能否发挥机构大股东的作用, 通过参与公司经营管理提高公司业绩。但是在一个炒作投机盛行、上市公司质量整体较差的市场中, 基金要做到参与公司治理的“积极股东”是非常困难的。证券投资基金由于需要经常公布自己的资产净值, 面临基金排名的压力, 因此如何在短期内取得最大收益, 便成了基金管理者最为关注的问题。要求证券投资基金成为“积极股东”, 通过介入企业来追求长期收益, 担当市场稳定的角色, 这是几乎不可能也是不现实的。因为在这样的市场条件下, 证券投资基金往往出于无奈, 只好违背投资企业谋取长期资本增值的初衷, “主动”放弃公司治理的权力, 参与市场的短期炒作以牟取暴利。显然, 在这种情形下, 谈论证券投资基金平抑股市、如何稳定市场, 这是毫无意义的。

三、基金羊群行为影响市场稳定的原因分析

综合考虑我国证券投资基金所处的内外部环境, 其对市场的作用之所以还不尽如人意, 在一定程度上还加剧了我国证券市场的波动性, 无法发挥“市场稳定器”的作用, 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证券市场被定位为企业的融资渠道

我国的证券市场制度设计存在缺陷, 交易品种单一, 许多人将这种种不完善之处归咎于市场参与者的非理性, 但这并非源于投资者的交易行为, 而在于市场的定位出现了问题。承袭我国证券市场的历史沿革, 我们看到的市场公理似乎只有一个, 即证券市场是企业融资的渠道。因此, 市场中种种难以理解的、只有在我国市场上得以出现的现象, 都可以找到相同的逻辑出发点:面向企业的市场结构和操作理念。很多没有前景的企业为了能圈到钱, 通常通过资产剥离、改造重组等手段包装出一家公司, 以满足上市发行的条件。可想而知, 这样的上市公司不但质量低劣, 而且盈利不断趋于恶化, 这是二级市场上投机炒作盛行的根源之一。券商要赚钱, 投资者要回报, 既然公司不能给股东以足够的回报, 炒作就成了唯一的出路。二级市场的投机炒作, 使上市公司感觉不到来自市场的改善业绩的压力, 盈利水平自然要下降, 证券投资基金等二级市场投资者对公司的基本面更加没有信心, 更加没有兴趣, 唯有不断地进行炒作、跟庄才能在市场谋得利益。这样, 一方面公司业绩不断下滑, 另一方面二级市场上违规违法炒作日盛一日, 两者相互“促进”, 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各种“黑幕”的出现也就有其产生的温床, 何谈机构投资者稳定市场的作用?

2、我国证券投资基金治理机制存在着缺陷

尽管这几年我国的基金业在管理层的大力扶持下获得了超常规发展, 规模不断扩大, 但其存在的各种先天性缺陷却使得基金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种种问题, 其中最为引起争论的就是“基金管理公司到底是为基金投资者负责还是为基金公司股东负责”。众所周知, 我国的基金到目前为几乎全是契约型基金, 投资者与基金管理者之间存在是一种信托关系, 结果是基金的控制权和所有权相分离。同时, 我国基金发展相对较晚, 内部治理机制还不科学, 外部的各种约束机制也不完善, 包括法律环境、监管手段等, 也导致了投资基金公司为了自身利益而损害投资者利益的行为时常发生。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 当市场行情不好、基金业整体不景气的时候, 而基金管理公司股权的争夺却是异常激烈, 其背后的原因何在?他们看中的主要是基金管理公司的高额资本回报率。以2005年上半年的基金业为例, 当时我国基金近六成亏损, 统计数据显示, 104只基金上半年累计净值的平均跌幅超过115%, 按净资产总值计算, 其总体亏损在66-110亿元之间。与此成鲜明对比的是, 尽管基金业全面亏损, 但基金管理公司管理费收入增长幅度依然保持强势。据公布的证券投资基金2005年半年报显示, 上半年42家基金管理公司基金公司累计提取管理费达到20.3亿元, 具有可比性的31家基金管理公司管理费收入同比增长幅度达到67.8%。这一正一反的强烈对比, 使我们对我国基金业设立的初衷不得不产生质疑, 如“专业代客理财”、“稳定市场减少投机”、“减少风险提高投资者受益”等, 而对于我国的证券投资基金到底是为投资者负责还是为基金管理公司服务这个问题, 其答案也已经很明确地摆在我们面前。

3、我国证券市场系统风险过于集中

我国的证券市场发展至今, 才走过了不到二十个年头, 与西方发达的资本市场相比, 还存在着诸如市场容量较小、系统风险集中、避险机制缺失等问题。一个显著的例子便是政策风险过大, 我国宏观政策的特点是缺乏连续性和稳定性, 管理层总是在制定新政策, 修改次数多。“政策市”的特点, 成为了基金种种短视性行为以及羊群效应产生的诱因。由于宏观政策的制定、公布并不规范, 往往在政策出来之前就已经谣言四起, 证券投资基金在此种情况下集中精力收集内幕消息, 而没有进行公司基本面分析, 更不会注重长期投资价值研究。相反, 他们往往利用信息上的优势进行炒作, 借以获取投机的高额利润, 而处于信息劣势一方的个人投资者则跟风交易, 模仿机构投资者的操作行为, 加大了市场的波动。另一方面, 在我国当前还不具备避险机制的环境下, 机构投资者无法利用期货、期权到风险对冲手段来规避风险, 因此只能借调整自身的持仓规模来降低风险, 当市场行情下跌时减仓以减少损失, 等待在上涨时再大举介入市场谋取收益。这样一来, 证券投资基金的行为无疑给市场带来了更大的冲击, 加大了市场的震荡程度。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上述分析表明, 在我国这样一个以筹资为导向的证券市场当中, 由于缺乏市场的避险机制、基金内部治理不完善等诸多原因, 证券投资基金的投资行为存在着明显的羊群效应。因此, 证券投资基金的交易行为也多表现为正负反馈交易等短视性交易行为, 投资理念趋同, 投资风格模糊, 严重制约了基金稳定市场功能的发挥, 反而从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市场的波动。

事实上, 良好的业绩成长、完善的市场监管、信息的及时披露才是市场稳定发展的关键因素, 要从根本上消除羊群行为对市场产生的负面作用, 真正发挥其稳定市场的作用, 可以从这几方面入手:一是必须进行金融产品的创新, 加快股指期货、做空机制的推出, 建立适当的市场避险体系。二是加快创业板的推出, 完善资本市场的结构, 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三是完善我国基金的内部治理结构, 如健全基金的内外部约束机制、引入基金管理人的信誉机制等, 规范基金的投资行为。四是规范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行为, 完善证券市场的信息披露机制。五是提升公司业绩, 提高整个市场的股票质量, 从根本上降低证券市场的投资风险。

参考文献

[1]陈艳:我国机构投资者的“羊群行为”分析[J].职能与经济研究, 2007 (3) .

[2]苏艳丽、庄新田: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羊群行为和正反馈行为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8 (3) .

[3]许小年:从企业本位论到股东本位论——由《基金黑幕》引发的联想[J].国际经济评论, 2000 (10) .

[4]李学峰、张信军、蒋庆华:投资基金稳定了股市吗[J].资本市场, 2000 (9) .

[5]杨平:证券投资基金稳定市场功能的实证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1 (6) .

[6]薛耀文:对我国证券投资者投资行为的思考[J].中国软科学, 2002 (2) .

上一篇:压控电压源下一篇: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