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视角下旅游文化(共9篇)
游客视角下旅游文化 篇1
百色市位于广西西部, 背靠祖国大西南, 面向东南亚, 地理位置优越, 民族成分众多, 旅游资源丰富。在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构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时代背景下, 深入开展旅游竞争力水平的研究, 对于在促进该市经济发展、改善该市旅游业现状以及增加该市人民收入上具有现实意义。
1 问卷设计与样本人口学特征
1.1 问卷设计
竞争力感知调查问卷主要由两个部分构成:受访者基本社会属性信息和竞争力感知评价信息。基本社会属性信息由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收入和职业等5项构成;竞争力感知评价信息由区位经济环境、旅游资源问题以及旅游发展影响问题等22项构成。给定的答案选项依次为非常不同意 (1分) 、不同意 (2分) 、说不上 (3分) 、同意 (4分) 和非常同意 (5分) , 由李克特五点式量表计分。
1.2 问卷调查
2014年5月中旬, 课题组在百色市中心、百色起义纪念公园、火车站以及学校附近发放调查问卷100份, 问卷发放以匿名和随机抽样的方式开展, 回收问卷数和有效问卷数均为100份, 有效率为100%。
1.3 样本人口学特征
通过SPSS19.0描述性统计分析, 对样本人口学变量的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2 样本数据分析
2.1 信度和效度分析
信度分析是一种测量问卷调查所获得的数据是否真实可靠的数据分析方法。对问卷中的27项变量因子进行信度分析, 得到的Cronbach Alpha的值为0.788, 说明调查问卷的数据真实可靠, 可以进行进一步数据分析。
效度分析又称有效性分析, 指的是测量工具或手段能够准确测出所需测量的事物的程度。按照构成可以分成内容效度分析、准则效度分析以及结构效度分析。结构效度是指测量结果体现出来的某种结构与测值之间的对应程度, 它常常被用于问卷统计。学者常常采用因子分析中的KMO检验和Bartlett球度检验来测量问卷的结构效度, 并以此作为判断问卷统计数据是否适合做因子分析的内设前提。利用SPSS19.0软件对调查问卷竞争力感知评价信息中的22个变量样本数据进行结构效度分析, 得出KMO统计量的值为0.815, 大于0.5, 说明变量之间偏相关性较好, 样本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Bartlett球度检验的近似卡方为953.400, 相应的P值 (Sig.=0.000) 小于0.001, 说明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高度相关, 为非单位矩阵, 同时表明对感知竞争力问卷中的这22个变量进行因子分析具有可靠性。
2.2 因子分析
利用SPSS19.0对22项竞争力感知评价变量进行因子分析, 结果如下: (1) 依据主成份分析法, 由于仅5个初始特征根的值 (分别为7.311、2.150、1.508、1.265和1.180) 大于1, 故提取出5个公共因子, 记为F1-F5, 它们对变量方差的总贡献率达60.971%, 因而选择这5个公因子来解释所有变量; (2) 采用Varimax法对所有因子进行正交旋转变换, 由于不同变量在公因子上的因子载荷的绝对值各异, 换言之, 不同公因子反映出的原始变量信息存在差异, 据此需要对不同公因子进行命名和分类。依据公因子线性表示的不同变量因子载荷绝对值“择优取大”原则, 对原始变量指标进行提取, 结果为:F1在本地区重视旅游发展投入很大、旅游发展使本地区旅游者增多、旅游发展使本地区就业者增多和本地区商业服务业从业人员较多上有较高的载荷, 可以将其命名为“旅游投入与人力资源竞争力”因子;F2在旅游发展使本地区居民收入增加、旅游发展使本地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旅游发展使本地物价上涨、对本地旅游发展比较满意、愿意推荐其他人前来本地旅游和本地区商业服务设施完善上有较高的载荷, 可以将其命名为“民生与旅游满意度竞争力因子”;F3在旅游发展使政府财政收入增加、旅游发展使本地区服务人员和公务人员工作态度和质量好转、旅游发展使本地区环境质量和基础设施改善和旅游发展使本地知名度提高上有较高的载荷, 可以将其命名为“旅游服务与设施竞争力因子”;F4在本地区景点景区数量较多、本地区景点景区级别较高、旅游发展使本地区企业增加、本地区旅游宣传工作到位和本地区居民文化素质整体性提高上有较高的载荷, 可以将其命名为“旅游资源竞争力因子”;F5在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好、本地区环境优美和本地区交通便利上有较高的载荷, 可以将其命名为“旅游区位竞争力因子”; (3) 以每个公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总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作为权数, 对F1-F5的得分进行加权求和得到百色市旅游竞争力的综合分值S, 具体计算公式为:S=0.54503*F1+0.16028*F2+0.11242*F3+0.09430*F4+0.08797*F5, 代入数据计算得百色市旅游竞争力综合得分为3.13406, 参考学者王岚对竞争力等级的划分标准:高度竞争力 (3.5≤分值<5) 、中度竞争力 (2.5≤分值<3.5) 、低度竞争力 (1≤分值<2.5) , 可知百色市旅游竞争力级别为中级。
2.3 均值分析
通过SPSS19.0对22项变量进行均值分析, 然后依据因子分析的分类结果对相应类别变量的均值再平均, 求得对应公因子的类别均值, 并按其值大值小排名, 分析结果如下 (详情见表2) 。 (1) 从类别因子排名来看, 旅游服务与设施、民生与旅游满意度以及旅游投入与人力资源等竞争力因子位列前三, 竞争力较强。旅游资源和旅游区位竞争力因子排名靠后, 竞争力较弱, 需加以改进; (2) 从纵向比较来看, 本地区商业服务设施完善、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好和本地区景点景区级别较高的感知均值均小于3, 表明受访者对这三项的感知评价较为负面, 应作为竞争力提升要素加以完善; (3) 从横向比较来看, 旅游发展使本地服务人员和公务人员工作态度和质量好转、旅游发展使本地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本地旅游发展比较满意、本地区商业服务业从业人员较多、本地区重视旅游发展投入很大、本地区交通便利、本地区景点景区数量较多、本地区居民文化素质整体性较高和本地区旅游宣传工作到位的项目均值都小于其对应的类别均值, 表明这些竞争力要素竞争潜力较大, 需进一步挖掘。
3 结论与讨论
从上述数据分析可知广西百色市旅游竞争力级别为中级, 需从以下方面加以提升和完善:第一, 百色市应抓住国家在西部大开发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中对包括广西在内的西部省区所给予的政策优惠机遇, 争取国家对“老”、“少”、“边”、“乡”、“穷”和“红”等地区所提供的扶贫项目资金, 充分发挥百色市自身在农业和工业上的产业优势, 积极调整产业结构,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换代, 打造百色经济的“升级版”, 夯实旅游竞争力提升的经济基础。第二, 加大招商引资规模, 积极完善商业服务设施, 为旅游者创造舒适安心的购物、消遣娱乐环境, 增加其消费金额, 进而增加当地的旅游收入;通过“服务意识教育”、“服务技能培训”以及“服务绩效考核”的方式, 提升当地公务人员和服务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开展文明城市建设, 举办公民道德素质教育与再教育活动, 树立百色市民的城市“主人翁”意识, 使其充分意识到自身的一言一行关系到百色市整体城市形象, 从而自觉地调整自身言行。第三, 加大旅游投入力度, 积极整合自身具备的丰富旅游资源, 挖掘旅游资源的内涵, 在处理好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关系的前提下, 积极将旅游资源转化为景点景区类的旅游产品, 从而增加旅游产品的数量, 在此基础上, 通过资金投入、资源整合、服务提升、管理创新和技术升级等方式逐步提升景点景区的级别。第四, 积极开展旅游宣传营销活动, 通过确定营销受众群体、选定营销形象、创新营销渠道、评估营销效果、调整营销策略等方式, 对百色旅游开展一番宣传, 提高其在受众群体当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从而提升自身的旅游竞争力。
摘要:旅游竞争力一直以来是旅游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从游客感知视角出发, 通过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法对广西百色市旅游竞争力进行研究, 运用SPSS19.0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因子和均值分析, 找出竞争力存在的不足, 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旅游竞争力,游客感知视角,广西百色
参考文献
[1]亓莱滨, 张亦辉, 郑有增, 等.调查问卷的信度效度分析[J].当代教育科学, 2003, (22) :53-54.
[2]王岚.地区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 2009.
游客视角下旅游文化 篇2
摘 要: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是传统文化和现代经济、科学技术与先进文化的结合,也是中国文化与世界各种文化的交融。校园文化与其他文化形态的融合是不可避免的,文化融合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导模式。要承认和尊重校园文化的多元化,坚持“和而不同”的文化融和原则。积极引导,重在建设,促进校园多元文化的融合。
关键词:融合; 校园文化; 建设; 多元文化
DOI:10.15938/j.cnki.iper.2015.04.029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5)04-0119-03
校园文化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渗透于学校活动的各个环节,体现在学校每个成员的行为之中。它对一所大学的发展具有多方面的功能与价值,包括价值导向、精神陶冶、群体凝聚、心理构建、行为约束等等。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教育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目前,人们从哲学、文化学、教育学、管理学、军事学等不同的理论视角来阐释校园文化,丰富了校园文化的理论,对校园文化建设也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是传统文化和现代经济、科学技术与先进文化的结合,也是中国文化与世界各种文化的交融。校园文化与其他文化形态的融合是不可避免的,文化融合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导模式。
一、新时期校园文化的基本特征
1.学术性和创造性
高校是培养高级人才、探究学问的场所,其中一个重要目的是为国家和社会输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因此,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培养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与人文精神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为此,学校通过建设先进的文化设施,组织各类文化活动来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同时,高校校园内频繁的文化交流、自由的竞争氛围、大量的社会实践以及科技创新活动,也使得高校校园文化争鸣碰撞、兼收并蓄、蓬勃发展,不断开拓出新的境地,推出新的创造成果。
2.服务性和互动性
当前,高校把“社会服务”作为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因为高校校园文化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社会文化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高校校园文化的形成、发展、创新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和制约,不断地从社会文化中汲取营养;另一方面,由于高校校园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先进性特征与“走向社会、服务大众”的宗旨,对社会文化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感召力、渗透力和辐射力。一所好的大学可以成为一座城市的名片,可以带动学校周边地区文化事业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进步。同时由于高校毕业生分布的广泛性,高校校园文化影响力的触角,已不仅仅局限于一座城市或一个地区,而是向着更广的范围延伸。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校产、学、研功能的进一步发挥,高校与社会的联系会更加紧密,高校校园文化的服务性和互动性也会进一步增强。
3.开放性与多元性
当代社会处于一个高度开放的时代。开放的社会,开放的市场经济,也带来了高等教育和高校校园文化的开放。高校校园文化突破以往封闭的“疆土”观念,走入社会,走向世界。校园文化的开放性和多元性突出表现在人才培养的目标上越来越与社会的需要相吻合,师生的社会实践如参观、调查、社会公德实践、勤工助学、心理咨询服务等越来越受重视。师生在同社会的接触中,把校园文化中蕴含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意识,融化在社会之中,确定了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完善了自己的形象。
4.科学性与人文性
科学性是指理性精神,人文性是指尊重人,肯定人的价值,把人作为最高价值和终极目的。高校直接担负着培养人才的历史使命,创新型校园文化的建构无疑要保持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的协调性,科学性尊重客观存在的事实,探求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人文性则着重关注人的价值,客观存在的事物是科学性的核心,而人文性则以人和人的价值为核心,可以说,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成为新时期校园文化的独有特色,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高校创新型校园文化的重要标志。
二、多元文化融合下的校园文化
1.丰富多样的学科文化
学科是大学的基础,学科水平决定一所大学的水平,学科建设是大学生存发展的关键。学科文化是学科的灵魂与生命,它是历代学者在创建、发展该学科的过程中形成的学科理论体系及其所具有的思想、方法、概念、定律,是学科中所采用的语言符号、价值标准、工作方法及其蕴含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蕴的总和。目前的普通高等教育,就整体而言,学科门类众多,学科文化丰富多彩。每种学科文化都有相对固定的衡量事物价值的标准、思考问题的方式与习惯。例如,文科、理科注重学术性、理论性,追求思想的高度和观点的创新,并以此衡量和评价学术成果;而工、农、医等应用型学科,则注重实用性,往往用“有没有用”来衡量事物的价值。目前我国高校的学科文化一方面发展不平衡,另一方面,各学科文化相对封闭、隔膜,彼此间缺乏认同。
2.形色各异的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是在特定的地域空间和文化背景中经长期积淀产生的,传承着的特定的风情、习俗乃至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心态情绪等的文化,是文化在空间结构中的定位。高校学子来自五湖四海、天南海北,无论城市乡村,无论民族籍贯,都汇聚在同一个校园里共同学习、生活,因此,大学生校园里汇集着种类繁多的地域文化。大学生对组织和参加“老乡会”这类活动的热衷,就是地域文化冲突的一种折射,因为通过“老乡会”能够听到乡音、共叙乡情,学生在这个文化共同体中可以获得安全感、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3.传统文化与个性文化
高校校园主流文化如爱国主义情怀、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追求、探索真知的科学精神、强烈的创新意识等等,是营造井然有序的校园氛围最为重要的文化因素,也是大学校园的根本价值观。但由于当前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元化的影响,以及校园文化主体的价值取向、文化修养、知识结构、志趣追求等的差异,校园文化中的非主流文化如课桌文化、网络文化、新新人类文化等日益盛行。这些非主流文化的传播和盛行好比双刃剑,给校园带来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为了保持主流文化的主导地位,学校往往采取一些严格限制的措施来遏制非主流文化的产生和流传,但是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校园主流文化活力的激发与创造。校园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的融合与共生成为构建校园和谐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4.本土文化和异域文化
高校校园里还有一个群体不容忽视,那就是来自于世界各地的留学生。留学生之间往往因为文化的差异产生隔膜和冲突,再加上又处在具本土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中,仿佛大珠小珠落玉盘,既有清脆的乐声,又有不和谐的碰撞杂音。不少学校对留学生的管理相对封闭,担心本校学生与留学生之间的频繁交往,会使留学生文化中的糟粕及腐朽思想影响本土学生,加之留学生也缺乏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同,本土学生与留学生之间往往因文化差异产生一些误会和冲突。校园文化的多元化,反映了校园师生多方面的文化需求,反映了师生精神世界和个性特点的多样性,体现了校园文化生活的本来面目和生机活力。
5.红色文化
红色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中国文化的巨大财富。红色文化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选择、融合与不断地“扬弃”中外文化思想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它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文化,是民族文化的天然构成,它以革命战争年代和和平建设时期所遗留的纪念地、标志物及其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基本内容。红色文化因其生长和扎根于中华大地五千年文化沃土,传承了中华文化的精髓,从而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无限的魅力。红色文化的实质,主要体现为理想信念、集体主义精神、群众利益至上、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等等,红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而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等学府有很多是“根红苗正”的红色大学,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始终秉承老一辈优良的文化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三、“文化融合”的途径和方式
1.牢牢把握建设校园文化的正确方向
只有牢牢把握校园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认知导向功能,才能使其体现出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地开展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在校园文化的各个领域中运用健康的、高雅的、积极向上的文化类型,唱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主旋律,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从而形成良好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
2.创建良好的学科生态环境,促进学科文化认同
文化一经形成,就会表现出较强的历史惯性。在学科文化问题上,我们应当承认学科之间的差别。如自然科学包含更多逻辑、理性、客观性和求真的因素,而人文学科则包含更多的感性、体验、个性以及求美、求善的因素等等。但是,应该认识到这种差别是相对而不是绝对的,无论是自然学科还是人文学科,都有重要的认识意义和认识价值,只是认识的对象有所不同,都体现了“对人生意义的追求”。不管学科之间的差异有多大,但其精神从根本上来说是相通的,其价值取向是一致的,这也是学科文化彼此认同的基础。
3.辩证分析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积极和消极因素
既要看到校园文化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其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着正面的作用;又要看到校园文化中存在的低级乃至庸俗的文化带来的消极影响。这就需要发挥校园文化中制度文化的行为规范作用,通过对学生学习、生活等方面一定程度的约束,尽量减少消极因素对学生的侵蚀。要通过认真调查和分析研究校园文化发展的历程,结合本学校的历史和社区环境的特点,找到能够趋利祛弊的有效方法,使校园文化能够健康蓬勃地发展。另外,还要把校园文化建设优秀的成果转化成社会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并辐射到本校所在的社区甚至城市,从而发挥学校校园文化对整个社会文化的先导作用。
4.以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为载体,全面促进思想政治教育
首先,以动态的校园文化为载体,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学术、科技、文体、娱乐、参观等文化活动,把德育工作渗透到这些活动之中,使广大学生在活动中得到精神的充实、道德的升华。其次,以静态的校园文化为载体,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将校训、校歌、校徽、校史物化于楼宇、雕塑、绿化、书画等校园景观之中,激励学生们继承和弘扬学校的优良传统。第三,以网络等新的校园文化为载体,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网站,牢牢把握网络文化建设的主动权,使网络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载体,同时也使之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
5.为多元文化的融合共生创造平台
多元文化的融合共生,是一个渐进的文化过程。要为多元文化搭建舞台,让校园内共存的各种文化都有展示自身魅力的机会,以消除隔膜和误解,加强交流,共同繁荣。如为解决地域文化冲突,可以开设一些地域民族文化选修课程,让广大学生了解和接触东西南北中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如巴蜀文化、湘楚文化、齐鲁文化等,举办民族舞蹈大赛、民族服饰设计大赛等等也是很好的方式。只有彼此了解、内心认同,才谈得上消除文化的隔膜和歧视;只有在了解和沟通中发现彼此文化的异曲同工之妙、相通相契之美,才能构建友谊桥梁,彼此尊重、欣赏,“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6.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创造更多的校园文化精品学生是校园文化的主体,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只有充分尊重并发挥其主体作用,才能使校园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功能都收到实效。一方面,要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另一方面,要发挥学生干部的主体作用。学生干部作为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者、策划者,对于校园文化活动的成功与否、德育功能的发挥如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游客视角下旅游文化 篇3
辽西地区指位于辽河以西与内蒙古及河北接壤的辽宁西部地区。在行政区划上包含了辽宁西部地区的五个城市, 即锦州、朝阳、阜新、葫芦岛、和盘锦 (辽河以西部分) 。尽管习惯上, 作为与辽宁在历史上有着密切关系、并曾经在行政和经济上同属一个地区的内蒙古赤峰、河北承德、秦皇岛市山海关区, 也可以从地理概念上属于辽西, 本研究仅探讨辽西地区位于辽宁省的主要城市的观鸟旅游产品的开发。
辽西目前仍然为辽宁的欠发达地区, 居民收入水平低, 例如阜新、北票等城市属于资源枯竭型城市, 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 因此应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契机, 通过良好生态带动旅游发展的来改善资源枯竭所带来的环境恶化、经济衰退及低收入等社会问题,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观鸟作为一种非消费型的生态旅游与娱乐活动, 顺应了环境保护的理念, 并且观鸟旅游市场由于对旅游条件要求低、环境影响小, 易于开展环境保护教育, 有利于促进目的地社区经济社会发展, 具有较大的发展前景[1]。因此, 辽西地区可凭借丰富的鸟类资源开展观鸟生态旅游, 在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开发适合市场需求的观鸟旅游产品, 引入社区居民参与机制, 发挥观鸟旅游的联动效应, 提高目的地影响力, 加快经济发展。
(一) 区位条件
辽西走廊东联内蒙, 西南接河北, 靠近北京、天津, 是中原地区通往辽宁、吉林和黑龙江陆交通的必经之地, 地理区位十分优越, 凭借公路、铁路、航空等便利条件, 很容易吸引到具有观鸟相关需求的游客。
(二) 资源条件
首先, 辽西是中国北方重要的观鸟旅游目的地, 对开展观鸟旅游有着得天独厚的鸟类资源条件。候鸟每年春秋两季都要进行长途迁徙, 冬季到南方越冬躲避严寒, 夏季到北方筑巢产卵。辽西则是东北亚候鸟经由辽宁省的主要迁徙路径之一, 即由我国黄河口经浙江、江苏、山东等地飞过渤海湾, 到达辽宁双台河口, 再沿辽河水系的绕阳河、浑河、康平马连河向黑龙江、西伯利亚、俄罗斯等北部地区迁徙。凭借丰富的鸟类资源, 每年的春秋两季到盘锦、朝阳等地观鸟的游客日益增多, 盘锦双台河口、北票白石水库、朝阳县苏家营子等地已逐渐成为知名的观鸟旅游目的地, 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
其次, 辽西地区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湿地等自然资源, 还拥有特色的人文旅游资源, 在整个辽宁省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因此, 在设计观鸟旅游线路时可整合相关旅游资源, 打造精品特色旅游线路。
(三) 市场需求条件
观鸟是一项标准的生态旅行方式, 它的核心是探索发现鸟类、进而理解和善待自然的过程, 但目前, 虽然盘锦和朝阳等地提供一定的观鸟旅游产品, 但仍不能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需求。观鸟旅游行业存在着观鸟游客素质参差不齐、专业观鸟服务匮乏、商业机构逐利及行业化进展缓慢等各种问题与矛盾。因此, 在了解游客需求的前提下, 开发观鸟旅游产品, 完善产业结构和服务体系, 是辽西开发观鸟旅游的先决条件。
(四) 政策条件
辽宁省有关部门有计划要统筹辽西五市即锦州、朝阳、阜新、盘锦、葫芦岛市的旅游资源的综合利用问题, 共同制定辽西旅游发展战略, 要跳出各市自己的辖区, 形成“辽西大旅游”的概念。因此, 辽西的观鸟旅游资源丰富的城市可以凭此契机, 联手开发观鸟旅游产品, 以重新整合并综合利用旅游资源、统筹安排、减少重复建设、实现优势互补。
另外, 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中指出:“深入实施农村青年创业富民行动, 支持返乡创业人员因地制宜围绕休闲农业、农产品深加工、乡村旅游、农村服务业等开展创业, 完善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环境[2]。”创业者可以凭借此政策优势参与到观鸟旅游产业建设中来, 保障基本旅游服务的同时提供优质的创新服务, 带领周边的农民共同创业致富。
二、辽西观鸟游客消费行为特征分析
(一) 观鸟游客消费行为相关因素分析
旅游者消费行为是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购买决策和购买行动过程, 包括旅游者如何选择、购买、体验和评价旅游产品, 以满足旅游者的需求和愿望。旅游者消费行为代表性理论有“需求——动机——行为”模式、“刺激——反应”模式和新消费行为理论模式三种基本模式。基于“需求——动机——行为”模式, 可以看出旅游需要和动机是旅游消费行为的原动力, 其受到个人因素和外在因素的共同作用。旅游者在动机的驱动下会主动收集相关信息, 并同时接受旅游企业的商业信息和促销因素的影响作出购买行为, 最后的购买评价又会反馈回市场中的旅游者, 影响着下一次的旅游购买决策。
(二) 辽西观鸟游客消费行为特征分析:
通过访谈调研, 归纳出辽西地区观鸟游客有如下主要消费行为特征:
1. 缓解身心压力, 感受自然之美是游客观鸟的主要动因, 但从需要的角度来看, 专业观鸟游客和一般观鸟游客对观鸟旅游的认识不同, 专业观鸟者希望通过观鸟能够获取更多的专业知识, 达到自我实现, 而一般观鸟者则更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与亲朋好友或同事共度休闲时光来满足社交和尊重的需要。
2. 观鸟游客对于目的地的认知和选择受周围的人的影响比较大, “驴友”结伴出行较多。
近年来随着对于观鸟目的地的宣传报道不断增多, 游客受媒体宣传的影响日益加深。
3. 从人口统计学的角度来看, 中老年观鸟游客相对较多, 男性观鸟游客多于女性, 学历和收入水平相对较高。
4. 以朝阳为例, 一日游观鸟游客多于过夜游客。
外地观鸟游客以省内游客居多, 主要来自锦州、葫芦岛、阜新、盘锦、沈阳、鞍山等地, 省外的游客则以河北、北京、天津、内蒙古等地居多。
5. 从消费行为上来看, 观鸟游客均会在观鸟目的地进行消费, 主要集中在餐饮、住宿和特色纪念品上。
三、对于辽西观鸟旅游产品开发的建议
观鸟旅游线路的开发要本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在不破坏鸟类的生存条件和不干扰鸟类正常生活的条件下, 合理规划观鸟路线, 整合资源, 开发多种旅游产品。
(一) 线路开发方面
观鸟到了一定阶段, 真正的观鸟者会将辨识鸟种作为其最基本的追求, 不会停留在鸟群壮观、鸟是否美丽的层面, 因此在开发设计观鸟旅游线路时, 不能单纯做成“大众旅游的生态化”, 应从观光时旅游式过渡到度假式深度体验游, 也应该根据不同游客的需求来提供合适的旅游产品。基于旅游者行为、观鸟技能水平、对观鸟的忠诚程度等因素, 观鸟游客可以分为偶尔型、积极型和熟练型[3]。在安排满足大众旅游市场的旅游线路的同时, 开发深度体验的特色观鸟产品以满足专业观鸟者的需求是做到观鸟旅游产品差异化的重点。观鸟活动是一种休闲生态旅游活动, 线路设计要放慢节奏, 让游客能更加体会到自然的魅力。
另外, 在“辽西大旅游”概念的基础上, 鸟类资源相对突出的朝阳市和盘锦市, 可以联手集中打造春季观鸟旅游线路, 即“北票看天鹅、苏家营子候苍鹭、红海滩观丹顶鹤”的观鸟旅游精品线路, 既展示了丰富的旅游资源, 又可以延长游客的逗留时间, 带动区域旅游和经济发展。
(二) 住宿餐饮方面
提高社区参与度, 鼓励创新创业, 努力打造“亲民化”的特色民宿和餐饮。基于对观鸟游客的消费行为进行分析, 住宿餐饮不能过度依靠低价策略, 可以根据游客特点提供诸如体验性的、怀旧性及参与性的产品, 把价优和质优相结合。此外, 可适当提供中、高端产品, 拉开消费档次。
(三) 旅游服务方面
目前, 从辽西观鸟游客出行方式上来看, 除了参与旅行社包价活动的游客外, 自驾游者所占比例较大。在一些观鸟旅游目的地, 游客观鸟较为集中的时间会出现交通拥堵、无处停车的现象。因此, 需要完善相关配套服务, 解决游客面临的实际问题。
同时还要进行人员培训, 首先是观鸟专业人员的培训, 同时也要注意到其他相关从业人员的培训。观鸟需要专业性很强的向导和服务人员, 中国的观鸟旅游一直处于被国外观鸟公司掌控的局面很大一个原因就是我们自身人才匮乏[4]。并且, 培育旅行社、出版商、器材商、旅游纪念品等观鸟产业从业企业, 打造全产业链。
(四) 宣传推广方面
游客文明旅游倡议书 篇4
城市文明旅游倡议书 全市出游市民: 美丽的旅游景点,给予我们美好的享受。在尽情享受美景的时候,请千万不要忘记文明旅游。因为,我们的美好言行,也是这美丽风景中的一部分。我们在旅行观光的同时,也在向别人展示着自己。
遵法规、守秩序、讲卫生、懂礼仪、爱护环境和公共设施,这些,都是公民行为的基本规范,在常州应该如此,在外地也应该如此。为促进我市旅游事业蓬勃发展,提高市民旅游文明素质,在此,我们发出文明旅游倡议:
我们应当自觉遵守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维护环境卫生和公共秩序,保护生态环境和文物古迹,爱惜公共设施,尊重他人权利,以礼待人,健康娱乐,文明旅游。这是每个游客应尽的义务。
我们应当自觉遵守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尊重其他国家、其他地区、其他民族、其他宗教的文化习俗,避免因文化差异而导致的不文明行为,防止个人行为给国家和城市形象带来损害,展现我们礼仪之邦应有的风采。
我们在恪守公德、讲究礼仪、文明出行、文明游览的同时,还要尽可能纠正他人在旅游过程中的陋习。
全市出游的市民们,让我们携手提升旅游文明素质,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塑造文明旅游的新形象!
旅客文明旅游倡议书
创建文明和谐的旅游环境,维护旅游市场秩序健康有序发展,是每位游客和旅游从业者共同的责任;倡导文明旅游、优质服务,是提升国民素养、树立旅游行业良好形象、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值此首个中国旅游日主题活动在宁海举办以及我市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的契机,我们向广大游客及旅游从业者发出如下倡议: 广大游客应做到:
从自身做起,遵纪守法、恪守公德、讲究礼仪、文明旅游、安全出行。在旅游过程中自觉遵守《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和《中国公民出国(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维护环境卫生、遵守公共秩序、爱惜公共设施、保护文物古迹、讲究文明礼貌;注重礼仪,尊重他人劳动,尊重民俗民风,争做文明和友谊的传播者;理性消费、信守合约,正确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广大旅游从业者应做到:
游客视角下旅游文化 篇5
随着中国旅游市场的开放开发,国际旅游产品纷纷进入中国市场,这对于中国旅游产业既是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更是激烈的竞争挑战,中国旅游业为了在激烈的竞争挑战中取得应有的地位,就必须高度重视旅游目的地建设。而随着旅游目的地建设的深入,尤其是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广泛出现和要求不断提高,游客市场的竞争也十分激烈,旅游目的地建设必须针对游客满意度和忠诚度提升来展开,这一切给旅游目的地建设带来了严峻挑战。如何有效地通过旅游目的地建设,实现游客满意,增加游客忠诚度已成为旅游学界的研究重点。旅游目的地作为满足游客全面体验价值需求的空间经济系统,必须调动旅游目的地各供给主体共同努力,构建高质量的旅游目的地,使旅游者在目的地得到全面、舒适、愉快的旅游体验,为此,必须构建以游客满意度和游客忠诚度为核心的旅游目的地系统,提升目的地游客接待能力和水平。
二、旅游目的地游客满意度的影响因素
游客满意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旅游市场的规模,进而影响到旅游相关部门的经济效益,所以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国外对游客满意度研究较早,主要集中在满意度的内涵、影响因素及满意度测评的方面。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皮赞姆(Pizam)等最早提出:“游客满意度是游客对目的地的期望和到目的地后的实地感知相比较的结果。”这种将游客满意定义为由游客期望与体验相比较是否一致的理论模式被旅游学界广泛接受,成为最早的关于游客满意理论的概念和内涵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Beard等人进一步强调“游客满意是积极的感知或感觉,是建立在游客期望和实际体验相比较的正效应基础上。”关于游客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研究也经历了一个发展阶段。Pizam和Beard等人最早确立了影响因素的结构体系。首次提出机会、成本、好客度、餐饮设施、住宿设施、环境、商业化程度8个游客满意因子。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也发现软件服务因素对游客的满意度的影响也是十分重要的。近几年国内关于游客满意度的研究主要侧重游客满意度的测评研究及实证研究。董观志、杨凤影提出了景区游客满意度测评指标体系;汪侠、顾朝林等构建了旅游景区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万绪才、丁敏等对南京市国内游客满意进行评估,并对其区域差异性进行研究分析,吴雪飞对构建饭店顾客满意度测评指标体系进行了探讨,汪侠构建了旅游地顾客满意度的指标模型和测评指标体系,探讨了提升和改进旅游地顾客满意度5条途径,陈昌平对无锡游客满意度进行了调查。
从上述研究来看,至少可以发现旅游目的地游客满意度的影响因素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硬件因素,如景区资源优势、餐饮设施、住宿设施、环境等,游客满不满意关键是在于它的硬件是否有适应游客需求的承载能力,同时需要强调一点的是,硬件的适应性是否能够针对不同游客,如餐饮设施以及住宿等,游客是否可供选择的多,而且都能够做到满意。二是软件因素,如旅游景区的文化、好客度、旅游。这些在无形中给游客一种好感,如导游的素质,导游服务水平,线路安排等等,都会对游客满意度产生影响。
三、旅游目的地游客忠诚度的驱动因素
游客忠诚概念来源于顾客忠诚。Richard.Oliver(1992)给忠诚下的定义是:“不受能引致行为转换的外部环境变化和营销活动影响的,在未来持续购买所偏爱产品或服务的内在倾向和义务。”Pritchard,Howard&Havitz(1992)指出游憩忠诚度包括品牌层面忠诚度与产品层面忠诚度,后者通常是指游客对于游憩设施、服务与活动参与产生忠诚倾向。
鉴于一般顾客忠诚的研究结果和旅游目的地的特殊属性,学者们对形成旅游目的地游客忠诚的驱动因素进行了较多的研究。从对相关研究文献的查阅情况来看,目前研究者所探讨的旅游目的地忠诚驱动因素主要游客满意、旅游动机、服务质量、地方归属感和活动参与度等。一是顾客满意。它是导致顾客忠诚的最重要的因素,如游客对目的地体验经历的满意与否。二是旅游动机。它是推动人进行旅游活动的内部动力,旅游动机不仅对游客的目的地选择具有重要影响,而且还会影响游客对目的地的满意程度,进而驱动游客对目的地的忠诚。三是服务质量,它是是影响顾客满意的重要因素,而且会间接的影响顾客忠诚。高质量的旅游体验能够让顾客产生再次的光顾行为或者积极的口碑效应。四是活动参与度。它是指游客对特定旅游目的地提供活动的参与程度或者感兴趣程度,参与者会对活动本身产生忠诚感。五是归属感。在旅游研究中,地方归属感被用来表达人---地间的特殊联系,地方归属感对游客忠诚有积极的影响。
四、基于游客满意度与忠诚度提升的旅游目的地建设策略
一是旅游目的地建设要使游客的感知达到期望满意程度,最有空间升值的是服务。因此,旅游目的地要完善信息,让旅游者正确了解目的地客观情况,增加旅游目的地的舒适性、完美性、快捷性、超值性。
二是旅游目的地的建设要围绕市场,创品牌效应。因此,旅游目的地要树立鲜明的旅游形象,提高其品牌的知名度,争取更多的游客。
游客视角下旅游文化 篇6
关键词:节事营销,城市游客,理论发展
1 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城市之间的竞争也愈来愈激烈, 从原有的主要依靠自然资源、地理优势等方面转化为主要依靠经济实力、科学技术。自然资源随着城市化的进展正在慢慢减少, 城市间原有竞争优势逐渐消失, 越来越多的城市管理者开始寻求城市发展的新方向。在这种情况下, 城市管理者开始借鉴营销学的理念来经营和管理城市, 并积极塑造城市品牌。
与此同时, 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近十年来明显提高。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可知, 在物质条件得到满足的情况下, 人们开始寻求更高精神层次的满足, 于是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但各城市的旅游资源状况并不相同, 单纯依靠自然资源去吸引游客并不具备足够的竞争力。
因此, 节事营销受到了城市管理者的关注, 旅游资源相对缺乏的城市希望通过举办一些节事活动来人为的吸引游客, 以增强自身城市的竞争实力, 而旅游资源丰富的城市为了促进该地旅游产业的发展, 也会利用一些节事活动来达到树立城市形象、塑造城市品牌的目的。
于是节事营销理论的相关研究逐渐受到学者的关注, 但是节事营销对城市品牌塑造的影响研究成果目前多集中于对旅游地居民的影响或者是关于节事营销是采取市场化还是公共化的研究等方面, 对于城市游客视角下的节事营销战略并不丰富。因此, 本文将基于城市游客视角, 对节事营销战略的研究进行相关梳理, 并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2 节事营销的相关概念
节事营销事实上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开始出现。最初的节事营销活动主要围绕与旅游有关的研究领域。涉及到与节事旅游有关的最早文献是由美国布尔斯廷撰写的《Image:A Guide to Pseudo-Events in America》一书 (郭训, 2008) 。在这本书中, 布尔斯廷给出了节事营销的定义, 但是此定义是从狭义的旅游角度出发, 涉及范畴相对较少。但是这本书的存在仍然有着深远的意义, 它为节事营销方面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节事营销首先需要从“节事”一词进行理解。普遍上认为所谓的“节事”, 实际上是“特殊节日与事件”的简称, 因为西方理论界经常将节日和特殊事件放在一起研究, 所以才出现了“节事”一词 (Getz, D, 1991) 。当节事营销被广泛应用于城市品牌的塑造中之后, 节事营销有了它的新含义, 强调的是城市如何通过举办特殊节日或事件, 提升城市竞争力和影响力 (李慧和谷园园, 2016) 。
迄今为止, 学者们已经从不同方面对节事活动进行了探索。节事营销研究中所涉及到的营销主体的研究范围已经呈现出扩大之势。在对文献的梳理过程中可以发现, 节事营销方面的研究已经从节日、旅游事件逐渐扩展到体育事件、会展事件等。随着节事范围的扩大, 节事营销的研究范围也随之增大。研究视角也从城市游客扩展到城市居民、城市投资等多个方面, 其中对城市游客的研究仍然是一个重要内容, 但总体来看研究内容比较局限。
3 城市游客视角下节事营销战略的研究内容
通过对节事营销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 目前基于城市游客视角进行的节事营销战略相关研究主要围绕下述几个方面的内容展开。
3.1 节事营销策略
节事营销不仅包括对节事活动的营销, 还包括通过节事活动而开展的对其他诸如赞助商的营销、产品的营销、城市形象等一系列营销。Caspar等 (2009) 就节事活动营销和节事赞助商营销之间的关联进行了阐述。他们发现群众参与度的增加也会提高对赞助商的评价, 同时赞助商及该品牌下的产品形象也会通过事件转移到赞助品牌。其研究表明, 节事活动的营销需要寻找合适的赞助商来实现双赢的局面, 这为节事营销策略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我国学者对节事营销策略的研究也已经有了不少发现。如袁靖靖 (2012) 提出广州亚运会的营销效果受到了奥运会和世博会两事件的“遮蔽效应”, 这也就揭示了时间的选择对于节事营销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刘丽萍等 (2014) 指出节事营销应该更好地将当地的文化融入进去。我国大多数研究学者更倾向于将节事营销具体到某一事件或者城市当中, 进行详细分析, 期望得到更加通用的结论。虽然从宏观方面对节事营销策略的研究不多, 但是也有研究学者希望能够站在更高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如范玉娟 (2014) 提出了有利于我国节事营销发展的“三大利器”, 分别是明确市场客源、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加强营销渠道建设。这有利于我国从整体把握节事活动的营销。
3.2 节事营销的运作与管理模式
节事营销的运作与管理模式研究也是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热点。早在1991年, Getz就对节事营销活动的运作与管理模式展开过探讨。1997年Getz又在《Event Management&Event Tourism》中对节事营销运作与管理的观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1999年, J.J.Goldblatt和F.Supovitz对节事营销活动的运作与管理理念也进行了描述。到目前为止, 节事营销运作与管理的研究范围已经扩大, 不单包括对承办主体研究, 还包括对节事营销活动的策划与组织、公共关系等方面的研究。
在我国对节事营销活动的运作与管理模式的研究也是一个热点问题。如刘太萍与殷敏 (2004) , 就节事旅游的营销管理问题进行了探索, 他们认为当前我国旅游营销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政府充当角色不恰当并干预过多、组织者品牌观念意识差等。余青等研究学者 (2005)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发现我国节事活动开发与管理的模式有四类, 即政府主办模式、政府某行政部门主办模式、政府引导——企业承办——市场运作模式、完全市场运作模式。在对市场运作模式进行划分之后, 可以对各种模式进行利弊分析, 找到适应具体情况的运作和管理模式。
3.3 节事营销对城市游客所带来的影响
在这一研究领域, 研究学者们更多将注意力放在了节事营销对游客满意度、游客忠诚度、游客的重游意愿会有何种影响等几个方面。如GOKÇEÖZOEMi R和OSMANÇULHA^于2009年提出, 旅游地举办节事活动对于游客满意度和忠诚度有积极影响, 并对一些独立变量进行了探索, 如纪念品、便利性等。其研究结论显示, 这几个独立变量对游客满意度和忠诚度存在间接的正面影响。
实际上, 从旅游的角度看, 节事的存在可以为游客提供一种契机或是独特的命题, 这种命题对游客起着激励作用。但是节事营销还应该关注游客旅行之后的反馈, 只有这样才能够获得长远利益 (Hui, 2014) 。花莲莲 (2014) 以第九届广州民俗文化节暨“波罗诞”千年庙会为例, 对地方性节事游客的忠诚度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 其也将满意度理论作为了基础。其中一项研究结果表明, 地方性节事游客的态度忠诚要比行为忠诚更显著。除了对游客满意度和忠诚度的研究, 也有学者将眼光放在更长远的未来。张岚等 (2012) 对节事活动游客的重游意愿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索。总体而言, 无论是从满意度、忠诚度还是从重游意愿进行研究, 都是从节事营销对游客本身影响进行的研究。游客是节事活动作用的客体, 对其研究固然重要, 但是目前的研究中对整个影响作用机制的研究并不多见。
3.4 节事营销效果研究
节事营销给旅游目的地所带来的影响不是单纯的存在于某一方面, 而是会带动旅游目的地一系列的产业、形象、文化等各个方面, 它的影响不是短期的, 而是长久且持久的。与节事营销有关的研究内容其实非常多, 包括文化影响、经济影响、对城市的影响等多个内容。
首先, 节事营销会对旅游城市的形象产生影响。在全球化竞争中, 只有让城市拥有独立的具有区别性的城市形象, 才能够更牵动游客的心 (Ruxandra, 2012) 。许多学者认同这一理论, 例如赵曦岚 (2009) 在研究基于节事活动的城市形象营销中, 从两者的关系出发, 提出应该分别对定位、策划、管理、运作、推广等方面进行分析来塑造城市形象。
其次, 节事营销会对旅游目的地的文化产生影响。节事活动与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其实是相辅相成的。节事活动有利于旅游地文化的传播, 而旅游地文化的传播也能够促进节事活动的营销推广。Ivana等 (2014) 指出, 现如今许多组织在使用历史和文化的主题发展年会, 以营造城市文化形象, 为城市披上文化的嫁衣。我国学者也提出, 希望借助节事活动来发展旅游地的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与节事活动的举办都是为了促进旅游地的发展, 二者是既相互关联但又不完全等同的一种关系。
再次, 节事营销会对旅游目的地的经济产生影响。节事营销的目的就是促进旅游目的地的发展, 但是相对于形象、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对旅游地的经济影响才是更直观的可以进行测量的。经济的发展也有助于旅游地获得更多的融资用来建设该城市, 所以这也是一种良性循环的发展模式。Snowball (2013) 研究了节日事件的营销是否会对当地运动事件的营销带来促进作用。虽然节日事件和运动事件都会吸引大量游客, 但是由于两种事件所针对的受众不同, 所以也存在竞争现象。罗浩等 (2015) 对澳门旅游业开展研究, 表明虽然澳门的博彩业非常出众, 但是并不是长久之策, 还需要发展文化节事活动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化。从总体上看, 学者们认为节事的发展肯定会对旅游地的经济产生影响, 但是具体是正向的还是反向的影响, 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
最后, 节事营销会对城市品牌产生影响。研究学者们在对旅游地产生的影响中, 较多的关注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问题, 后来逐渐意识到, 节事营销对城市品牌的塑造有着深远影响。节事营销能使游客对城市的形象建立起来, 但是要想在游客心中有深刻印象就需要建立城市品牌。在塑造城市品牌过程中, 需要注意城市品牌节事的匹配关系。Kevin和John (1999) 认为, 节事活动的举办在形象和功能的基础上进行匹配能够更好地塑造城市品牌。城市品牌的塑造还离不开节事的推广。通过节事的推广, 游客对旅游城市品牌了解的更加丰富, 才能建立起一个更真实的城市品牌形象。因此, 城市品牌的塑造除了需要关注节事与城市的匹配度、利益相关者的态度, 还需要将注意力转向媒体宣传方面。
4 未来研究方向
从文献综述中我们可以看出, 基于城市游客视角的节事营销研究已经有很多, 但是其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仍需进一步扩展。如概念理论还没有形成一定的体系, 研究多是集中在某一方面, 缺少跨学科的综合研究;研究方法也亟需进行改善, 需要定量与定性方法相结合, 以增强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对游客的态度多数围绕满意度、忠诚度展开, 对其长期印象的形成机制研究不多;对于节事营销的作用过程和影响要素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
因此, 在未来的研究中, 可以加入多学科研究视角, 进行学科交叉, 整合其他学科理论, 对节事营销进行综合性研究;可以增加二手数据的支撑, 不仅仅采用一手调查数据, 而是将二者有效结合, 提高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可以更加关注游客的个性特征, 如性别、年龄、地域等要素, 在节事营销战略中的影响作用;可以考虑城市游客长期印象的形成机理, 找寻节事营销对旅游目的地的长期影响路径;可以进行节事类型的对比, 增加节事与城市的匹配度研究, 为城市选取恰当的节事提供意见和建议。
参考文献
[1]范玉娟.基于节事的旅游营销策略探讨[J].现代营销 (学苑版) , 2014 (5) .
[2]郭训.城市大型旅游节事活动的市场化和公共化运作研究—以上海旅游节为例[D].上海师范大学, 2008.
[3]李慧, 谷园园.节事营销对城市游客来访意愿的作用分析[J].特区经济, 2016 (9) .
[4]刘太萍, 殷敏.中国节事旅游营销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 (5) .
[5]罗浩, 黄思齐, 黄富文.论澳门的旅游兆转型:以博彩旅游带动文化旅[J].经济管理, 2015 (6) .
[6]余青, 吴必虎, 廉华, 童碧沙, 殷平.中国节事活动开发与管理研究综述[J].人文地理, 2005 (6) .
[7]Knott B, Fyall A, Jones I.The nation branding opportunities provided by a sport mega-event:South Africa and the 2010 FIFA World Cup[J].Journal of Destination Marketing&Management, 2015 (4) .
[8]Getz D.Assessing the Economic Impacts of Festivals and Events, Research Issues[J].Journal of Applied Recreation Research, 1991 (1) .
[9]Özdemir G, Çulha O.Satisfaction and Loyalty of Festival Visitors[J].An Internationai Journai of rourism and Hospitality Research, 2009 (2) .
[10]Li H, Song W, Collins R.Post-event visits visits as the sources of marketing strategy sustainability:a conceptual model approach[J].Journal of Business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2014 (1) .
[11]BlešićI, Pivac T, ĐorđevićJ, et al.Cultural events as part of cultural tourism development.Case study:Sombor and Apatin (Serbia) [J].Acta geographica Slovenica, 2014, 54 (2) .
游客视角下旅游文化 篇7
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旅游解说系统的研究也日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与重视,国内外学者从不同方面展开了研究。国外学者对旅游解说系统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Tilden较早对旅游解说进行了概念界定[2],Kang和Bender分别研究了解说媒介对于景区管理和旅游体验的作用[3][4]。在旅游解说系统的评估研究方面,Siu从游客心理需求和满意度角度,研究了旅游解说系统的有效性问题[5];Wagar针对旅游解说提出了游客直接反馈、专家审核、定时摄影、受众投票等十二种评估方法[6]。总体来说国外关于旅游解说系统的研究起步较早,并且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国内学者对于旅游解说系统的研究源于20世纪90年代,在基础理论方面,吴必虎最早以北京市为例对旅游解说系统及规划进行研究[7][8]。进入新世纪以后,旅游解说系统研究逐渐活跃,唐鸣镝构建旅游解说系统的三个基本要素为使用者、认识对象和沟通媒介[9];洪艳从游客需求角度出发,认为游客对于解说媒体有很高的需求,并且不同游客对于景区解说服务的需求也存在差异[10]。在游客满意度的评价方面,丁素平运用IPA方格图,使用期望与实际体验评价差距的方式来分析各项属性的游客满意度问题[11];罗芬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对黄山景区的人员解说、解说牌示、游客中心、可携式出版物及综合解说技术五种解说类型分别进行了有效性评价,并针对其不足提出了改进建议[12];江宁基于游客涉入角度,研究了游客特性与游客涉入、解说满意度等关系问题,并提出改进策略[13]。相对于国外的旅游解说研究层面和领域,国内的研究虽有显著提高,但仍然缺乏系统的理论框架和体系,对于人文类景区旅游解说系统的研究也较少。基于此,本文以晋南代表性人文旅游景区———山西普救寺为例,从游客满意度角度对景区旅游解说系统进行实证研究,由此为景区解说系统的提升与发展提供相应的科学依据。
一、山西普救寺旅游解说系统概述
(一)普救寺景区概况
普救寺位于山西省最南端,秦、晋、豫三省交界处的永济市境内,与中国古代四大文化名楼之一的鹳雀楼、运城解州关帝庙等景点相邻,是黄河中游三角地带著名的旅游胜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因普救寺是我国古典戏剧名著《西厢记》爱情故事的发生地,千百年来,成为天下有情人向往的爱情圣地。普救寺建筑由寺院和园林两部分构成,主要景点有同心大锁、大钟楼、莺莺塔、击蛙台和梨花深院等,其中莺莺塔是一座密檐式仿唐砖塔,因其有类似蛙鸣的回声效应,是我国现存的四大回音建筑之一,是景区的标志性景观。
(二)普救寺旅游解说系统发展现状
旅游解说系统分为自导式解说系统(非人员解说系统)和向导式解说系统(人员解说系统)两大类,本文在此基础上将自导式解说系统进一步划分为解说牌设施系统以及自动化解说设施系统。据此分类,对目前普救寺景区的旅游解说系统现状统计如下(见表1)。
通过访谈发现,景区内只配有专职讲解员10名,并无导游资格等级之分。解说牌系统中安全忠告牌、景点解说牌以及路线导览图数量较多,约占总量的71.4%。景区内解说牌的材质主要以木质、铝合金、塑料布为主,并标注有中英文解说。景区内的自动化设施只有广播和音像两种,形式较为单一,且不存在任何智能化解说设施。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进行研究。考虑到景区中可观察统计到的解说设施数量是有限的,因此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对景区内的工作人员进行访谈,获取更多可靠信息,笔者于2016年3月期间对普救寺景区解说系统进行实地调查与访谈并汇总统计。于2016年3月20日到4月1日对景区解说系统的游客满意度进行问卷调查与访谈,累计发放问卷208份,回收有效问卷189份,有效率90.8%,达到研究所需样本要求。问卷内容共分为三大板块,第一板块是游客的基本信息采集,包括性别与年龄、职业与收入、受教育程度、重游率以及对景区的总体感受等;第二板块是游客对导游讲解的满意度调查,分别对讲解员的普通话、服务态度、讲解的熟练程度等方面进行满意度测评;第三板块是游客对解说设施的满意度调查,对景区内的解说牌设置、解说牌内容及自动化设施进行评价。第二三板块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进行评价,即5(非常满意)、4(比较满意)、3(一般)、2(不满意)、1(非常不满意)。本文采用SPSS及Excel统计软件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统计方法为描述性统计、均值比较等。
三、研究结果分析
(一)旅游者人口学特征分析
在游客中,女性游客比例略高于男性游客,女性占56.1%,男性占43.9%。18—40岁的中青年游客为普救寺景区游客的主力军,所占比例为69.8%,40—60岁以上的游客次之,60岁以上的游客也有一定比重。从职业构成来看,主要是企业职员、学生和离退休人员,分别为游客总数的27%、23.8%和19.6%。月收入在2000—3000元的收入群体所占比重最大,为29.6%。大专或本科学历的游客所占比重为52.4%(见表2)。
(二)游客对普救寺旅游解说系统满意度评价
1.旅游解说系统总体满意度分析
游客对景区解说系统的总体满意度为3.99,向导式解说的满意度为4.31,明显高于自导式解说满意度(见图1)。根据均值计算的结果,并将运算结果通过SPS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划定各项因子所属等级。第一等级为3.67—5分,第二等级为2.34—3.66分;第三等级为1—2.33分,分值越高,评价越好。通过图1可以发现,虽然游客对普救寺旅游解说系统总体满意度评价处于第一等级,但还未达到4分以上,总体满意度有待提升。
2.旅游解说子系统满意度分析
(1)导游讲解评价
导游解说服务是景区导游人员对游客进行主动的、动态的信息传导过程,是景区解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人文类景区而言,导游员生动且有针对性的讲解,对于加深游客的旅游体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择“普通话标准”“热情大方”“讲解熟练”“内容生动有趣”“内容丰富饱满”和“熟悉景区环境”6项作为导游解说系统的评价指标,分析其游客满意度情况(见图2)。游客对导游员的普通话讲解及熟悉景区环境的评分较高,分别为4.65和4.53,说明导游员的基本素质比较高。对于讲解熟练和热情大方的评价一般,分别为4.4和4.28,18%游客认为景区导游人员数量偏少造成疲劳讲解现象,导致服务态度不热情,对于游客的互动及提问的回答较少。游客对于导游讲解内容的丰富程度及生动性不满意,这两项的均值较低,分别为4.05和3.92,表明导游在景区讲解过程中形式和内容较为单一,部分导游的讲解只是对导游词进行简单的背诵,而不熟悉景区的发展历史,对于文物景观的内涵及游客感兴趣的莺莺塔的回音原理讲解不够深入,未能满足游客的好奇心,使得导游解说对游客的知识性需求满足程度极低。
(2)解说牌设施系统评价
解说牌是通过采用载有图案、文字、标记符号等内容的功能牌形式,实现对景区的解说、标记、指引、装饰等目的,是游客感知景区信息的重要手段。游客对于景区解说牌的内容准确度、造型与景观的协调性及外观吸引力满意度比较高,分别为3.97、3.94和3.86;对于解说牌的数量、内容的丰富程度、字体大小与颜色配置评价趋于一般,认为通过解说牌的设置可以获取一定的知识;而对于解说牌的布局、主要客源国语言翻译评价较低,游客对于通过解说牌达到促使旅游线路更加顺畅的感知评分最低,仅为3.14(见图3)。
(3)自动化设施系统评价
广播和音像制品作为传统的自动化设施,虽然目前景区的配置数量不多,但是调查结果发现,游客的满意度评价较高,可见景区的自动化设施还是不错的。但是,在开放性的建议中,有部分游客指出景区的智能解说系统严重缺乏,景区的解说设施过于传统与陈旧。
四、普救寺景区旅游解说系统提升的建议
(一)调整讲解员数量,提高讲解质量
合理调整讲解员的数量,对景区内的讲解员人数实施淡旺季弹性调节。旺季时,增加景区内解说员数量,招收兼职讲解员以缓解人手紧缺、讲解员疲劳讲解的状况。淡季时,减少、取消兼职讲解员,减少景区的支出,降低成本。加强对讲解员的培训,不仅要进行岗前培训,还应当定期进行在职培训。按照导游的培训标准对讲解员进行培训,鼓励景区内的讲解员考取高级别导游证,获取更高水平专业技能。培训内容要涵盖普通话、服务态度、讲解内容等多个方面,进一步提高景区内讲解员的普通话标准程度、培养良好的服务态度,丰富解说的内容,提高解说生动性、趣味性,提高游客对向导式解说系统的满意度。
(二)提高解说牌质量,统一解说牌设施
实现解说牌材质的统一,遵循与景区环境相协调的原则,景区内解说牌材质最多三种,取缔景区内材质较差、使用周期短、与景区环境不协调的塑料布解说牌示,实现同类解说牌示的材质统一,便于游客更好地区分;实现解说牌新旧的统一,对景区内的解说牌设施进行翻新,换掉生锈老化的设施,改善景区解说系统环境;实现解说牌字体大小颜色的统一,遵循游客使用舒适的原则,对景区内解说牌的字体适当增大,使用与材质对比鲜明的颜色,便于游客的识别、读取,提高解说有效性。
(三)优化解说牌布局,丰富解说牌内容
合理调整解说牌位置,增强解说牌的吸引力。将解说牌摆放至游客需要使用时便可轻松找到的位置,避免“找不到、没发现”的情况。同时丰富解说牌的内容,对景区内的路线导览图进行完善,不只是使用简略的文字指示,适当增加图示,标明游客所在位置,使游客游览路线顺畅。另外,对景区内的重要景点解说牌增加科普知识内容,增大游客可获取的信息及知识量。
(四)推动景区智能化解说设施的运用
首先,将已停止使用的广播设施使用起来,可以播放与景区相协调的优美音乐,增强游客对景点的好奇心,提高游客体验。建议将《西厢记》故事的放映改设为室外,并将电视机放映改为较大幕布的放映,调高音响的音量、改善音响的音效,以吸引游客的注意力,并为游客设置观看区,使游客如临其境,享受不一样的视觉盛宴。其次,增设景区中的自动化设施,比如电子屏、电子导游、电子导游图、各景点二维码等,加快智慧旅游的建设。
(五)做好景区自导式解说系统的维护工作
只注重景区内自导式解说系统的设置,忽略后期的维护保养工作会使景区内旅游解说系统的使用大打折扣。做好景区自导式解说系统的维护工作需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是加强景区内保护解说设施的宣传,为游客树立一种主人翁的意识,提高游客的自觉性和对景区保护意识;另一方面是景区的工作人员对解说系统进行定期检查,对景区中出现问题的解说设施及时进行修缮,以保证解说的有效性。
摘要:旅游解说系统对于人文类景区游客感知具有重要意义,以山西普救寺为例,采用访谈法与问卷调查,对普救寺旅游解说系统的游客满意度进行研究。发现游客对普救寺旅游解说系统总体满意度较好,对导游讲解评价较高,而对解说设施的评价趋于一般,由此提出以下相关优化建议:调整讲解员数量,加强讲解员培训;提高解说牌质量,统一解说牌设施;优化解说牌布局,丰富解说牌内容;推动景区智能化解说设施的运用;做好景区自导式解说系统的维护工作。
游客视角下旅游文化 篇8
2011年年底,国家旅游局发布了《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该纲要指出:“到‘十二五’期末,基本完善旅游信息咨询服务体系,旅游安全保障服务体系、旅游交通便捷服务体系,旅游便民惠民服务体系,旅游行政服务等五大体系。”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散客旅游者所占的比重逐渐增大,游客对于公共交通、公共信息以及公共便利设施的需求日益强烈,苏州作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城市,正不断优化旅游环境,打造“天堂苏
州”的旅游形象,而城市公共服务的数量与质量是公众评价城市形象的关键标准和核心内容,加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对于提升城市旅游形象,完善旅游功能至关重要。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1. 调查问卷的设计。
为了解公众对于苏州旅游公共服务及设施的评价,本研究借鉴国内其他地区公共服务满意度调查的理论和经验,设计了调查问卷,按照李克特(Liket)的五点量表法,围绕交通、信息、安全和游憩设施四个方面设计了四个主题用以了解公众的满意程度,将指标所代表的内涵转化成问卷题项的形式,每个指标按其实现的程度、水平或受访者的满意度,从高到低分为5个档次(即选项1-5,表示最好到最差的变化),根据所设计的调查问卷,选择拙政园、留园、虎丘等园林景区、商业街、公交站台、旅游咨询中心等地对苏州市旅游者及市民进行问卷调查。本研究共发送问卷300份,其中有效问卷240份,有效回收率达80%。样本能够较好地反映苏州公众对于苏州市旅游公共服务满意度的基本情况。表1列出了此次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
2. 公众对于苏州旅游公共服务满意度评价。
本研究根据公众对于苏州市旅游公共服务满意度的调查结果,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满意度进行评价。调查问卷主要采用五级量分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本研究评判集(即评价等级的集合)进行数量化,将五个等级(5,4,3,2,1)分别取值为(100,85,70,55,40)见表2
3. 总体评价。
从上述数据汇总的情况来看,公众对苏州旅游公共服务及设施的总体评价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游客对于游憩设施的满意度较高,但是对于公共交通和公共信息服务满意度较低,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因此应该正视存在的问题,努力探索,并不断创新和完善,进一步提高公众的满意度,提高城市的旅游竞争力。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旅游公共信息服务认知度低,宣传力度不够。
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游客和市民对于苏州政府旅游公共信息的认知度较低,游客获取旅游信息的渠道依次为网络、亲朋推荐、报纸/杂志、电视,其中90%的游客是通过“百度”获得的旅游信息,浏览过苏州政府网站的只有5%左右,听说并使用过旅游热线12301的约为10%。
2. 旅游公共交通供需矛盾突出,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对于游客来说,连接城市中心与旅游景区的交通路线是否便捷非常重要。调查中发现,公交车、出租车、地铁是目前游客在苏州选择的主要交通工具。游客对苏州市公共交通不满意的主要方面是道路拥挤、道路环境差、等候时间长、司乘人员服务态度差。以公交车为例,54%的游客候车时间为10-20分钟,21%的游客需要20-30分钟。43%的游客是需要换乘才能抵达旅游目的地的;对于出租车,游客普遍反映打车难。51%的游客候车需要10-20分钟,20-30分钟占32%。在服务质量方面,23%的游客对公交车司乘人员的服务态度感到不满意,21%的游客对出租车司机服务态度表示不满意,反映他们缺乏耐心和热心。
3. 旅游公共设施破坏严重,维护亟待加强。
通过调查发现,随着市内免费公园、绿地等游憩场所数量不断增加,游客数量也激增,有的公园双休日客流量达到了二、三万人次,节假日可达五、六万人次,大量客流的涌入给设施管理带来了难题,再加上游客素质参差不齐,恶意破坏公共设施的情况时有发生:比如个别游客在座椅、石桌、石凳上乱刻乱画,破坏草坪,乱扔垃圾,一些公共健身设施、器材以及人造景点的铜管、喷头等等时常被小偷盗窃和恶意毁坏。除了游憩场所以外,公共自行车、公交站台站牌等受损状况也比较严重,不仅影响了城市的形象,也暴露了管理缺位的现实。
4. 各部门之间缺少沟通和协调,职责分工不明晰。
调查中发现,公共设施建设与日常维护和管理往往是由不同部门负责,存在多头管理或者职责不明晰的现象。比如公共汽车候车亭的建设和日常维护通常是由市政和城管相关部门分别负责的,常常由于建设质量差或者设计不合理等方面的原因给后期维护带来了难度。以景区为例,有的景区实行了部门责任分工维护管理,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经常出现相互扯皮或者沟通不畅的现象,影响了景区配套公共设施维护管理的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的落实,有些问题的责任则不好划分。比如,景区设置的果皮箱,由物业公司负责维护管理,绿化养护公司负责清理果皮垃圾,保洁人员在清理垃圾工作中使用不当造成果皮箱门经常被损坏,保洁人员没有及时报物业公司维修,给维护管理工作带来麻烦。
5. 旅游公共安全救援体系不够完善,安全意识有待提高。
保护游客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是旅游供给者的重要职责。对于旅游城市来说,快速有效的安全保障体系必不可少,否则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就会直接影响城市的整体旅游形象。2012年4月发生在苏州太湖西山岛水域的撞船事故就是很好的例证。2012年4月4日下午,一辆搭载8人的游艇与一辆大船相撞,事故导致4名大学生游客死亡,4人重伤,造成这起事故的直接原因是船老大酒后驾驶、游客未穿救生衣以及安全标志不明显,其中也暴露了政府部门监管不到位,旅游公共安全救援服务能力不足的现实。长期以来,太湖水上游项目管理比较混乱,客货船航道交叉、缺少安全监控设施,驾驶人员安全意识淡薄。事故发生后,上海各高校纷纷叫停了集体出游,苏州太湖三山岛也暂时闭岛2天。
三、对策与建议
1. 引入多主体参与供给模式,提高公共服务效率。
在提供公共产品的过程中,由于政府预算扩张动机等内部性的存在和信息的不完全,使得公共产品单位成本上升,“政府失灵”的形象出现。另外,以政府主导型投资存在着建设成本大、管理不到位、维护标准不统一、设施维修不及时等问题,因此可以逐步尝试在社会公共管理中引入市场化机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服务的最佳结合。其供给的核心在于向社会全体成员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另外,通过引入多主体参与模式,可以增加相互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提高旅游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
2. 加强旅游公共信息服务的宣传力度。
在调查中发现,公众对于12301旅游服务热线、旅游咨询中心、政府网站的认知程度低,使用者甚少。旅游局的政府官方网站虽有介绍,但由于普通游客中游览这类网站的人比较少,而其他大众媒体如报纸、电视、广播等却很少播放旅游咨询服务中心的公益广告和其他的宣传资料。因此,可以在火车站、汽车站、码头、公交站台等人流集中地的显要位置进行宣传,方便游客知晓和使用。
3. 加强对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的维护和日常管理。
政府投入大量公共资金改善城市形象是惠及民生的好事,但是如果缺乏维护和管理就会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苏州市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对市政公用设施的投入和改造,如公交候车亭的改造,公园、道路绿地改造等,城市形象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但由于建设和管理部门存在职责交叉,移交不及时等问题,造成设施养护的空档。作为城市管理部门,应该积极做好协调工作,落实相应部门的责任,及时做好公用设施的维修和保养,最大限度地提高公共设施的使用寿命和利用率。
4. 加强旅游公共安全服务设施和公共安全机制建设。
安全是游客外出旅游最基本的心理需求,从旅游危机事件的成因来看,与安全相关的危机事件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如动物园老虎伤人、索道控制失灵、游客溺水身亡等,每一起事故都对所在旅游目的地的形象造成了直接的影响。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政府部门要积极制定各种旅游应急预案、建立健全旅游紧急救援机制,并切实加强交通安全设施、游乐安全设施、消防安全设施、旅游安全标识以及旅游医疗救助设施的建设,为游客创造一个安全、舒适、放心的旅游环境。
参考文献
[1]林涛.上海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及其免费信息调查研究:游客视角[J].旅游学刊,2007,(4).
[2]马晓夏,张会萍,常冠青.宁夏城市公共产品及公共服务提供研究[J].宁夏社会科学,2010,(7).
[3]王磊.公共产品供给选择与变迁的制度经济学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4]侯惠勤,辛向阳.中国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力评价(2010—2011)[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7).
[5]张萌,张宁,朱秀秀,陈蔚.旅游公共服务:国际经验与启示[J].商业研究,2010,(3).
[6]李爽,甘巧林,刘望保.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一个理论框架的构建[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5).
游客视角下旅游文化 篇9
乐山拥有峨眉山—乐山大佛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有东方佛都、犍为嘉阳小火车、沐川竹海、峨边黑竹沟、马边大风顶、金口河大峡谷等旅游景区,旅游资源丰富,每年承办四川国际旅游交易博览会,是四川省重要的旅游城市。2015年,乐山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3920.9万人次、增长16.9%,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99.2亿元、增长29.4%,国内外游客在乐平均停留天数达1.6天。乐山市正在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着力将乐山建成内陆型国际旅游目的地。
2014年12月20日,成绵乐城际客运专线正式开通。乐山进入了高铁时代。高铁开通一方面会造成沿线城市的资源集聚,另一方面也会致使沿线城市的要素外流。成绵乐高铁开通会给乐山旅游业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从机遇上来看,由于高铁缩短了交通时间,必然会增加乐山的游客量。成绵乐高铁开通会产生同城效应,成绵乐高铁沿线城市的居民赴乐旅游意愿增强。从挑战上来看,高铁所带来的快捷也会让游客快进快出,城市成为一个过道,留住游客难。原本需要一天半才能完成的旅途,高铁开通后,一天即可完成,当天可往返。
据统计,来乐山观光游的客人占40%,走亲访友游占39%,休闲度假游占21%。游客类型决定停留天数。观光游览型游客在旅游地停留过夜的意愿不强。在交通快捷、当天往返的条件下,观光游览型游客会更缺乏停留过夜动机。我们把游客在景区的停留时间称为景区游客黏度。游客停留时间越长,过夜意愿越强,黏度越大。反之,则黏度越小。成绵乐高铁开通尽管可能增加游客数量,但会使得景区游客黏度降低。在高铁时代如何提高景区游客黏度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电子商务在旅游产业发展中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从景区选择、食宿订购,到路线设定、时间配置,旅游产业的方方面面都能找到移动电子商务的身影。本文正是试图从移动电子商务应用的视角研究如何增强高铁时代乐山景区游客黏度。
2移动电子商务在旅游产业发展应用中有关研究
夏中朝、栾晓娜(2008)研究了移动电子商务和旅游产业结合的方式及类别。彭润华(2009)根据技术接受模型(TMT)在桂林的应用,研究了移动电子商务在旅游产业运用中的影响因素。刑存宇(2010)提出3G时代,随着移动设备的应用,景区将对游客实行全天候的点对点服务。吴江寿等人(2010)分析了移动时代,旅游景区基于游客的个性化需求等因素所提供的移动服务新模式。沈红(2014)研究了旅游APP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并给出了平衡供需的策略建议。罗丹、曾建民(2014)利用比较分析法,分析了泰山、黄山、峨眉山三个景区的旅游电子商务的差别。
从现有文献看,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移动电子商务在景区服务智能化、游客需求个性化和供需双方匹配化等方面。如何应用移动电子商务增强景区游客黏度的文献却鲜有。然而,当移动互联网碰上了高铁,游客选择的多样化也遭遇了空间平移的快捷化,研究如何应用移动电子商务增强景区游客黏度就有了充分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那么移动电子商务能否增强景区的游客黏度吗?移动电子商务是如何增强景区的游客黏度的?其内在机理何在?
3应用移动电子商务增强景区游客黏度的内在机理
一个景区的游客黏度高,主要源于三个方面。一是景区有吸引游客的独特风景。景区或是人文景观文化内蕴丰厚,或是自然景观风光优美绮丽,游客能观光游览的同时,开阔眼界,释放情怀。二是景区景点多。景区景点不能太过,否则游客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把惊奇饱览一遍。自然没有留宿需求。三是配套设施完善。景区不仅要满足游客观光游览需求,还要满足“吃住行游购娱”一系列休闲度假需求,因而相关的配套设施要跟上,比如,有能满足不同游客的食宿要求,有完善的交通设施,有能购买土特产、纪念品的购物街,有能让游客精神愉悦的演艺产品。移动电子商务的应用能让这三个方面的作用更充分的发挥。
一是移动电子商务的应用可以增加游客量。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很多人,尤其是中青年人获取信息的方式。景区的利用引动互联网进行广泛的宣传推广,展现其独特的人文自然风光,可以提高景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更多的游客愿意来、愿意看。
二是移动电子商务的应用可以满足游客的个性化游览需求。不同的文化层次和审美取向决定了不同的游客有不同的兴趣点。对于景点较多的景区,游客可能不会对所有的景点有兴趣,这就形成了游客个性化的游览需求。利用移动电子商务,游客可以遍览各个景点的特征,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景点。此外,在游览过程中,游客如果发现自己的选择错误,也可以利用移动电子商务重新收集信息,选择景点。
三是移动电子商务的应用可以方便游客优化旅游路线。移动电子商务的应用让景区完善的配套设施活起来。在空间上,基础设施是分散的,而移动电子商务平台却让分散的基础设施整合起来,让游客方便快捷地查询,在旅游过程中根据自己景点的选择,选择最佳的旅游路线,安排吃住购娱。
从上述三个方面看,应用移动电子商务后,游客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选择景区、景点、优化旅游路线,游客量因而会增加,游客选择的自由度会大大增加,其个性化需求会得到满足,景区的基础设施也能得到充分利用,景区游客黏度随之提高。
4应用移动电子商务增强高铁时代乐山景区游客黏度的对策建议
成绵乐高铁的开通,让游客的交通时间大大缩短,旅游时间相对增加了。移动电子商务的应用可以让游客在来乐之前,对乐山的旅游资源充分了解,安排旅游时间,选择旅游景点,并确定最优的旅游路线。同时,在旅游过程中,根据旅游兴趣的变化,随时随地调整旅游时间,变更旅游路线。移动电子商务的应用让游客在乐山旅游更为舒心、开心,愿意在乐山安排更长的旅游时间。
一是建设乐山旅游网。乐山市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这些资源的宣传推广都是独自开展的,没有统一进行。这不但耗费了资源,也让宣传推广效果大打折扣。乐山需要专业的旅游网站整合全市的旅游资源,统一对外宣传推广。乐山旅游网就是这样一样全面反映乐山旅游资源的专业网站。
二是开通微信公众号。尽管微信所提供的信息因为碎片化而备受诟病,但微信公众号的的确确已经成为很多人获取信息的方式。为了宣传推广乐山旅游资源,很有必要开通一个全面反映乐山旅游信息的微信公众号,让更多的人通过这个载体了解乐山旅游资源。
三是打造一个APP平台。许多中青年群体是旅游的主要消费人群,也是利用APP完成电子商务过程的主流群体。留住这些游客,必须有个APP软件作为商务平台。这个APP软件包括订票、订餐、订酒店、线路安排、在线支付等多个功能,让游客利用一款APP软件完成全部商务过程。
四是与在线旅游服务商合作。乐山市政府可以与携程网、去哪儿网、阿里旅行、马蜂窝、大众点评网和途牛网等多家在线旅游服务商合作,为游客提供贴心和全面的移动旅行体验。乐山市政府旅游部门可以对这些服务商重新整合成一个新平台,让游客在一个平台上获取订票、订酒店、订餐、路线优化等全面的旅游服务。
参考文献
[1]陈兴鑫,付小惠.乐山:阔步迈向国际旅游目的地[N].乐山日报,2015-3-10(5).
[2]夏中朝,栾晓娜.移动电子商务在我国旅游业应用初探[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院学报,2008,(4):58-60.
[3]彭润华,阳震青,熊励.旅游移动商务游客接受实证研究——基于对桂林游客的调查[J].旅游学刊,2009,(4):67-72.
[4]刑存宇,朱志勇.浅析3G时代下移动电子商务在旅游管理中的应用[J].魅力中国,2010,(14):24.
[5]吴江寿,王洪深,李宏等.旅游景区移动信息服务模式探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20):52-54.
[6]沈红.智慧旅游背景下智能手机APP的旅游应用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4.
【游客视角下旅游文化】推荐阅读:
游客旅游感知06-02
跨文化视角下中国文化11-12
城市旅游游客管理10-20
游客旅游满意度05-23
旅游游客满意度调查06-12
企业文学创作视角下的企业文化培育05-16
聋人视角下亚文化理论审视意义论文10-14
旅游景区入园游客须知07-23
旅游景区游客中心岗位服务规范07-04
跨文化视角下的企业网站研究简述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