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游客

2024-10-15

中国游客(精选12篇)

中国游客 篇1

中国游客赴泰度假的强劲需求给泰国旅游业带来持续的提振。

由于中国游客的带动, 旅游业已成为泰国经济增长的最大来源。若没有这一动力, 泰国经济必定会下滑。但游客人数激增也对泰国的旅游基础设施造成了明显压力。

去年中国赴泰国旅游人数上涨逾71%, 推动泰国入境游客人数整体增长逾20%。来自其他国家的入境游客同比增长仅8.8%。

去年, 泰国入境游客人数创下2990万的历史纪录, 其中790万来自中国内地, 占比逾四分之一。去年泰国的入境游客人数还创下除中国外亚洲所有其他国家历年来入境游客人数之最。而在5年前, 中国在泰国所有入境游客中还仅占7.9%。

不过也要注意, 2015年中国游客人数的增长被低基数效应放大了——2014年曼谷的暴力政治抗议吓跑了不少游客。尽管如此, 中国赴泰游客人数在年底旺季继续飙升, 去年12月增长了29%, 今年1月增长45%。

泰国经济持续承受着出口下降、消费疲弱、大宗商品价格走弱以及政治不稳定等因素的挤压, 中国游客的涌入对泰国经济起到了巨大帮助。入境外国游客支出占到泰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1.4%, 已成为泰国经济最重要的增长来源。

2015年泰国GDP增长了2.9%, 若剔除入境外国游客支出的直接影响, 则只有0.6%的增长。据英国《金融时报》旗下研究部门《投资参考》的数据, 如果再剔除国内旅游业的影响以及整个旅游业的间接影响, 泰国的GDP增长接近于零。

游客人数的增长虽然让酒店经营者和纪念品小贩喜笑颜开, 却令泰国的机场和运输经受了考验。在曼谷的两个国际机场, 都出现了越来越长的入境和安检队伍, 让机场饱受压力。在其中规模较小的廊曼机场, 游客抱怨等待出租车时间过长。普吉国际机场是泰国第三繁忙的机场, 该机场的设计年客运吞吐量为650万人次, 现在实际数字已翻了一番, 不过, 拖延已久的新航站楼可能会在几个月后最终投入使用。

中国游客 篇2

29日,中国旅游报社发布了开展的“展示天下奇观·感受美丽中国”国内大型文明旅游活动成果。其中一项有20多万人参加的调查活动数据显示:游客素质有了进一步提升;不文明行为主要体现在环境卫生、公共秩序和文物保护等方面;游客文明旅游认知强于行为,律己行为强于律他行为;游客主要从景区、官方、电商、媒体获得文明旅游信息;习俗宣传是文明旅游建设的重点。

中国旅游报社社长高舜礼表示,此次活动是与广大游客就文明旅游进行的专题对话与思想交流,是文明旅游在全国基层的广泛造势与宣传,是为全国文明旅游建设添砖加瓦的基础工程。报社今后将充分利用报纸、网站、微信、微博等,不断加大宣传力度,为文明旅游再上新台阶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600多家景区积极参与】

活动期间,共有630家景区报名,共展示556个景区,其中5A级71个,4A级322个,3A级97个,2A级19个,其他63个。天下奇观网站免费为全国各地报名景区搭建平台,展播景区视频,发布景区信息,开展文明旅游宣传,帮助景区在平台上自主推广,让各个景区利用平台的特殊功能向游客开展文明警示温馨提醒活动。

【调查:20多万人参加】

中国旅游报协同北京零点有数数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即原零点研究咨询集团),以文明旅游为主线,在问卷设计、信息采集、数据分析和报告撰写4大层面内进行深度合作,运用零点旗下数据移动端交互工具——“答对”APP采集数据2136条,并同天下奇观中225292份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形成最终的研究报告。

在旅游业蓬勃发展形势下,游客素质有进一步提升

47.8%的受访者认为两年来中国游客整体素质略有提升,有12.9%的受访者认为中国游客素质提升明显, 31.4%的受访者则认为其基本无变化。这组数据表明,在旅游业蓬勃发展形势下,游客素质得到一定程度提升。

环境卫生类、公共秩序类和文物保护类问题多

旅游不文明现象阻碍文明旅游建设,可分为环境卫生、公共秩序、文物保护和习俗尊重4大类。考察各类不文明旅游现象频次,可利于厘清旅游不文明现象的重灾区。环境卫生类包括随地吐痰、扔垃圾、大小便、禁烟区吸烟、践踏草坪等。30%以上受访者认为随地扔垃圾、随地吐痰和禁烟区吸烟现象较为常见,其中,随地扔垃圾尤为严重,一度高达66.2%。公共秩序类包括公共场所喧哗、插队、长期占用公共设施等,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和不守秩序胡乱插队问题较为严重,受访者选择比例分别为49%和42.4%。此外,文物保护方面, 17.9%的受访者见过最多不文明行为是文物乱写乱画。习俗遵从方面,4%的受访者见过最多不文明行为是对当地风俗的不尊重。

改变旅游不文明现象须首要提升社会文明风气

42.8%的受访者将旅游不文明现象归咎于社会文明风气不佳,国民文明意识不强,需要政府、媒体加强宣传予以加强巩固。26.8%的.受访者呼吁政府从制度、立法上对其予以监督和治理,最大程度杜绝不文明现象。25.2%的受访者认为个人素质低下导致不文明旅游发生,理应通过教育逐步提升国民综合素质。

景区、官方、电商、媒体为游客文明旅游信息主要接收处

32.6%受访者表示经常从景区内接收文明宣传信息。在景区内,游客身处旅游情境,对旅游文明宣传信息更敏感,因此,景区成为文明旅游的主要宣传接收点。此外,旅游局、旅游电商平台、相关媒体和旅行社也是游客接收文明旅游信息的重要渠道,分别占全部受访者的19.2%、17.6%、15.3%和11.5%。

游客文明旅游认知强于行为,律己行为强于律他行为

对于认知,46.4%受访者知道《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22.7%受访者知道《中国公民文明旅游公约》,12.9%受访者表示两者都知道, 18%的受访者表示两个都不知道。针对律己文明行为,4.3%和43.8%的受访者认为文明旅游对旅游体验影响非常大和较大,表示会约束自身行为。此外,32.6%的受访者认为文明旅游对旅游体验影响一般,其基本不会对自身旅游中行为进行约束。针对律他文明行为,52.5%的受访者表示针对不文明旅游行为,偶尔会制止,但28.6%的受访者明确表示不会制止。因此,目前游客“律己”意识较好,但更高层次的律他意识还远远不够。

习俗宣传是文明旅游建设的首要着手点

从社会层面看,46.7%受访者认为旅游不文明现象治理需从旅游地习俗的宣传入手,34.6%的受访者认为旅游不文明现象治理需重视个人文明意识培养,而14%的受访者认为旅游不文明现象治理应立法先行,监宣并举。从游客层面看,47.5%受访者表示文明游客首先是“遵守秩序”的,31.8%受访者表示文明游客首先是“习俗遵从”的,13.2%受访者表示文明游客首先是“爱护环境”的。

中国游客怎么了? 篇3

越来越多的中国有钱有闲人士前往南极探险旅游,感受特别的冰雪风情。据国际南极旅游运行商协会(IAATO)在2015年发布的报告称:10年前,即便是在旅游旺季,造访南极的中国游客也不足100人,然而就在2014年,这一数字猛然飙升至3042人——在前往南极旅游的人数上,中国名列第四,仅次于美国、澳大利亚和英国。

虽然前往南极的中国游客大多来自富有阶层,但其中部分人的不文明行为,却带来了负面影响。有媒体报道,一些中国游客在南极旅游时,常常不顾劝阻而冲向企鹅、追逐企鹅,或过于靠近企鹅进行拍摄,严重地干扰了企鹅的正常生活。

事实上,这样的报道已屡见不鲜。随着中国游客出境旅游越来越普遍,在海外的不文明行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与日俱增,屡屡遭到国外旅游部门的警告和媒体的曝光。而且,一些外媒似乎在“中国游客”与“不文明行为”之间划上了等号——这对于中国这个传统的“礼仪之邦”的美誉,无疑是一记响亮的耳光。

中国游客的海外“奇闻”

一般来说,前往极地旅游非常昂贵,一次为期12天的南极之旅,花费将达20万元/人,这样的消费水平,通常只有“超级旅行家”才能承担。所谓“超级旅行家”,是指身家超过1000万人民币,并在过去一年中旅行花费达20万人民币以上的人士。然而,即便是在这样的人当中,行为不文明者也大有人在。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走出国门旅游,据中国旅游部门预计,2015年中国游客出境旅游的人次将超过1亿。但是,在给旅游目的地国家带来经济收入的同时,诸多不文明行为也给中国游客带来了负面影响,包括美国、法国、韩国、英国、泰国等国的媒体,都曾连篇累牍地报道过有关中国游客在境外的窘态行为,因此从某种层面上来说,“中国游客”已经被部分外媒标签化了。

中国游客在海外的不文明现象,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如喜欢高声喧哗、不遵守当地制度和习俗、贪婪、自私任性等。

不少媒体认为,喧哗吵闹是中国旅行团的一大特色。2014年,新加坡《联合早报》上的一篇总结中国游客不文明行为的文章这样说:“中国游客似乎并没有公共场合的概念,他们喜欢在酒店大堂里高声呼唤、交谈,或在用餐过程中大声轮番敬酒、猜拳行令,把餐厅里的其他客人吓走;在没有折扣优惠的商店里,中国游客会高声讲价,弄得其他游客敬而远之。”

毋庸置疑,少数中国游客在公共场合的行为确实让人脸红。几名大陆游客在台北101大厦里的某家餐厅用餐时,其中一名3岁男童突然内急,家长竟让其直接在座位上用塑料瓶小便,后来因尿液洒到了菜肴上,还要求餐厅免费更换菜肴,让其他就餐者非常尴尬。不仅如此,在世界艺术圣殿——法国巴黎的卢浮宫,一排中国游客竟然在水池里泡脚,更有甚者,一群中国大妈甚至还不顾他人的感受,在卢浮宫外喧闹着大跳广场舞……

在海外旅游时,一些中国游客还时常会违反当地的法规和习俗。2015年2月,美国《华尔街日报》发表了一篇言辞激烈的文章,上面写道:“拜托去肯尼亚的中国游客在拍摄当地人之前,请先征得对方同意好吗?而且请不要购买象牙等违禁物品,这一建议也适用于珊瑚——它属于斐济,而不应该摆在中国某位大妈家里的展示架上。”报道中还提到,有中国游客在自助餐厅用餐完毕后,还用口袋装走了大量食物,这样的贪婪行为,使得国外一些自助餐厅不得不在门口放上“禁止中国游客入内”的中文标示牌。

此外,自私任性也是少数中国游客的特点。2014年年底闹得沸沸扬扬的“中国籍乘客大闹亚航致飞机返航”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一对情侣因廉价航空的热水收费问题而与空姐发生争执,在拉扯过程中,女子将手中的开水泼向了空姐,面对机组人员的调停,男子还大发雷霆,甚至叫嚣要“把飞机炸掉”,最终迫使飞机返航。早前,国内外媒体还报道说,有中国游客在埃及神庙的墙上刻划“丁某某到此一游”的字样,其自私任性暴露无遗。

类似的报道还有很多。就在本文撰稿之际,又爆出一条有关中国游客的负面新闻:2015年8月10日,几名中国游客在美国南加州旅游时为争抢座位发生了打架事件,甚至引发警方派出8辆警车处理案件……幸而这起案件的最终调查结果是无人被捕,但如此的闹剧却无疑再次丢尽了中国人的颜面。

不文明现象的种种原因

虽然有调查表明,不文明的中国游客只是特例,比例低于万分之一,但由于中国游客的基数太大,而且很多游客都是跟团旅游,因此一旦出现不文明行为,便会十分抢眼。在很多国外媒体的报道中,几乎都是以“中国游客”这一整体作为主语,可见少数害群之马,给全体中国人带来了负面影响。

面对中国游客在海外的诸多不文明行为,很多中国网民表示了十足的愤慨,有网民表示:“极个别人的不文明行为,丢的不是他们个人的脸,而是整个中华民族的脸,我们真的需要静心反思,中国游客到底怎么了?”也有网民分析说:“以前中国人都在国内旅游,就算有很多不文明行为也没人管,所以很多人早就被惯坏了,现在人们都喜欢出国旅游,也把这些不文明现象捎带到了国外。”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国人的整体素质尚待提高。中国游客在国外频频发生的不文明行为,就是其具体反映。

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长期以来,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中缺乏公共空间,这就使得人们的公共意识十分淡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着力于经济发展,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但在推广公共文化、提升人民素质等方面,却没得到足够的重视,且没有跟经济发展取得平衡。部分中国人以“钱”至上,根本就没有将文化素质作为评判人的标准之一。可以说,正是由于文化素质的薄弱,才导致了如今这么多的闹剧。

事实上,中国政府针对游客在国内外旅游的法律、法规还并不健全,或执行力度不够。很多游客只知道花钱去旅游,却并不知道作为旅游者的基本素养。当这些“任性”行为发生之后,当事人往往还浑然不觉,甚至还会觉得自己有理。

有专家分析,很多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往往追求的是一种休闲、放松、无拘无束的假期氛围,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着随意、懒散、放任的心理倾向,而这时,道德的约束力就会降低,面对自己的行为举止便少了许多顾忌和约束。

少数国人缺乏团队精神,一些人跟团旅游,在乎的始终是个人的利益得失,只顾小我,无视大我,只管自己舒服,全然不顾他人的感受,更没有“国家形象”之类的概念,因此往往缺乏自觉性。

唯一的解决途径:提升国民素质

面对中国游客在国外愈演愈烈的尴尬闹剧,新华网专门发布了“出境游文明小贴士”,以帮助国民认识到哪些行为是不文明的。这篇文章于2015年春节前几天发表:“谁都不想被外国人贴上‘不文明’的标签,为此,本文将专门为出境游的中国游客提供一些建议。”建议中,包括了不随地吐痰、不高声喧哗、尊重他国礼仪等内容。中央电视台在广告时段,还专门制作了一系列有关出境游的公益广告,获得了广大民众的支持。

与此同时,中国游客的负面新闻也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呼吁,希望到国外的中国游客应将自己当做中华文明的传播者和中国形象的展示者,努力完善自身素质和修养,树立中国游客的良好形象。

2014年5月28日,中国国家旅游局再次重申《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和《中国公民出国旅游文明行为指南》,以求对旅游文明做出规范,中国首部旅游法也于2014年10月1日起开始实施,并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加强包括旅游法、文物保护法在内的法律宣传,让广大旅游者了解、明确自己在参与旅游活动中的法定权利和义务。中国政府对提升中国游客素质问题的决心,由此可见一斑。

中国游客在国外的不文明行为让人尴尬,但也有一些正面新闻令人欣慰。早前,阿根廷旅游部门的工作人员在接受报道时说:“阿根廷的中国游客并不多,所以其言行举止难免引人注目,但来阿根廷的中国人,基本上没有发生过不文明行为。”

一位从事旅游业长达20余年的印尼导游,也在接受人民网采访时说:“现在来印尼旅游的中国游客越来越多,与早前相比,现在很多中国游客都会在来之前,主动了解印尼当地的一些宗教禁忌和行为规范,在礼仪、行为上也更加注意了。”人民网的这篇文章还说:“现在中国教育水平在不断提高,政府也在加大文明宣传的力度,很多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人,在国外越来越注重礼仪。相信在未来,那些不好的行为将会得到改善。”

而随着中国旅游法的出台,中国的旅行社也越来越正规、专业,在安排游客出行前,旅行社通常都会将当地的文化习俗、行为规范等注意事项写在出行手册里,这对中国游客无疑是很好的提醒。同时,旅行社在组织游客出行前,还要专门组织游客开会,讲明出行的各种注意事项。

中国游客“可理解错误行为”研究 篇4

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日前在伦敦发布报告称, 2013年约有9, 800万中国游客在跨国旅游的过程中消费了1, 280亿美元, 人数与2012年相比增长了26%, 2014年上半年, 中国跨国旅行消费增长16%, 已经超越德国、美国等国成为世界上第一大游客输出国和国际旅游消费国。APEC会议后, 中国与近90个国家互相放宽签证政策, 简化签证手续、签证便利化、缩短办签时间、免签落地签等一系列出游福利让出境旅游更加便捷, 习近平更是宣布“未来五年将有5亿中国公民出境旅游”。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国民旅游需求旺盛、出境条件改善, 中国游客消费实力和潜力日渐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然而, 在万众期待的背后, 对中国游客不遵守旅游规则行为的指责声亦不绝于耳, 国外旅游企业和旅游地居民既看重中国游客带来的旅游收益, 同时又对中国游客的行为无可奈何, 国内外媒体也对此进行报道和批评, 政府部门也多次颁布出国旅游管理办法、出境旅游行为指南, 呼吁游客提高自身素质, 约束自身行为, 引导游客健康出行、文明旅游。然而, 研究者对中国出境游客行为的片面理解, 对产生原因的认识存在偏差, 导致相关问题缺乏科学的解释, 难以找到可行有效的解决途径, 工作效果让人失望。正确定义中国游客不遵守旅游规则行为, 采取有效措施, 提高中国游客好评度已经迫在眉睫。

二、对旅游主体的行为定义

学术界对中国游客不遵守旅游规则的行为的定义和称谓存在差异, 对这些行为的归类划分及性质定义亦不尽相同, 研究者常提到的概念包括“旅游非道德行为”、“游客不文明旅游行为”、“旅游文明素质低下”、“道德弱化旅游行为”、“不良行为”、“不雅举止”、“违规行为”等, 本文对这些阐述进行梳理和斟酌, 这些概念多是负概念, 多以与文明行为、符合道德行为相反的概念进行描述, 一定程度上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解释。然而, 这些解释对研究对象的界定比较草率, 泛化了相关概念包含的范围。在旅游活动中, 游客某些产生负面影响的行为, 是因为无知、无奈或者无意而表现出来的, 我们不应该将这些行为同不文明、不道德行为混为一谈。这是一种游客有意或无意表现出来的、被他人否定的、同时是尚未达到违反法律层面的错误行为, 同时这些行为的导因、主观性、影响等存在特殊性, 应该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原谅, 本文称之为“可理解错误行为”。这个环节恰好是相关研究容易忽视的对象, 造成许多对中国游客“无辜”行为的错误定义和不当处理, 我们有必要对此类问题重新进行思考。

三、“可理解错误行为”产生原因分析

(一) “可理解错误行为”产生的主观因素。

从个人角度来讲, 旅游活动是个人生活的异地延伸和超越, 旅游者逃离平时压抑沉闷的单调生活, 渴望轻松而自由的经历, 在旅游过程中难免产生无约束、放松甚至放纵的倾向, 在这种“无姓名、无责任、无约束”的情况下, 旅游者无法保持在工作、会议等特定环境中严格的自我提醒和监督, 难免放松个人意识防线, 无意中表现出脱离自身控制范围的“真性情”行为;第二, 旅客的一些行为也是个人需求得不到满足的表现。比如游客在旅游景区脱鞋、拉高上衣歇息就是舆论经常批评的行为, 殊不知这仅仅是游客控制自身成本的行为, 游客在疲劳的时候进行休息应该是游客的理应的权利, 当这些需求得不到满足时, 游客只好通过自己的行为进行弥补;第三, 中国游客的行为是一场“公地”的悲剧。中国人缺乏公共精神, 中国人传统礼仪道德多在私人关系中发生, 即中国人注重亲人、朋友等关系中的遵守礼仪道德, 对社会公共事务、公共利益和道德的关注仍存在欠缺, 对公共卫生、公共安全、公共责任、公共财物、公共资源的保护意识显然不如西方国家强烈, 因此中国游客在“公地”上难免有些“放肆”。

(二) “可理解错误行为”产生的客观因素。

从客观角度来讲, 我们首先要看到文化差异是导致相关问题发生的主要原因。一方文化熏陶一方人, 中国传统文化与外国文化存在差异, 不同的文明生长环境导致人们世界观、价值观、行为习惯准则出现差异, 最终有可能导致两种文化下人群对同一行为产生截然相反的评价, 比如猪肉是中国人最常用的肉类食材, 而伊斯兰世界则认为吃猪肉是难以接受的行为;第二, 旅游目的地基础设施落后、缺乏科学的人性化的管理, 加大了此类行为产生几率。景区规划中对厕所、休息亭、垃圾桶数量和间距安排不当, 缺乏完善的解说系统, 缺乏针对中国人饮食、生活习惯的考虑和计划, 服务人员数量少、服务质量低下、缺乏畅通的交流渠道等都会给游客带来不便并引发游客错误行为;第三, 导游的素质直接对游客行为产生影响。导游在旅游活动进行前需要对游客进行培训和知识普及, 引导游客正确处理文化敏感、环境脆弱等方面的问题, 导游个人素质低下也会直接给游客提供负面的模仿对象。此外, 游客团体中个人素质参差不齐、背景各异、具体特征存在差异、导游权利有限、缺乏权威行为规范, 也加大导游统一管理和指挥的难度, 弱化对负面行为的控制。

(三) 其他推动因素。

国人自我认知、国际社会对中国人偏见以及媒体炒作也会导致中国人的细微表现被针对化和放大化。中国经济发展、国际地位等同国外发达国家仍存在差距, 导致中国人对自身的不自信和对外国人盲目的崇拜和敬畏, 格外在乎外国人的评价, 导致自身认知的混乱;许多外国人对中国并不了解, 仍然停留在过去落后、混乱、粗俗等印象, 对中国人存在偏见甚至歧视。部分媒体又利用中国人自尊心强, 好面子的特点, 对国人负面行为进行渲染, 引导国内滔滔不绝的讨伐声, 特别是来自媒体对中国游客行为的断章取义、恶意炒作甚至是欺骗性报道, 对国人在外国的形象进行丑化、夸张化, 引导舆论对相关问题做出片面的错误的判断。

四、“可理解错误行为”负面影响分析

(一) 损害国家形象, 伤害旅游业发展。

从国家层面来讲, 这些行为会直接损害国家形象, 伤害国家旅游业发展。相对于领导人、名人和商务人士的国外行为, 一般游客的大众化、规模化、可接近、辐射广、真实性特征, 使游客的一举一动能够更加直接、主动地展现在他人面前。一个中国游客的行为既是个人素质的体现, 也会影响他人对中国形象的判断, 中国游客由于地域文化、风俗习惯、个人爱好差异表现出来的错误行为, 会成为国际社会观察和了解中国的一面镜子, 有可能对他人判断造成误导, 并上升为对中国形象的错误认识。作为“民间外交大使”, 中国游客的行为直接影响中国的海外形象, 中国游客其他游客和当即居民的不良交流, 必将导致外国游客对中国旅游地形象感知恶化和对中国旅游发展的担忧, 从而对中国入境旅游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二) 干扰游客旅游活动, 阻碍民间交流。

从个人的角度来讲, 中国游客行为干扰了其他游客正常旅游活动, 破坏旅游目的地环境, 扰乱当地居民生活节奏, 诱发其他游客和当地居民对中国游客的反感。当这些反感通过语言和其他行为表现出来时, 就会形成对中国游客的批判、歧视、惩罚, 引发对中国游客的抵制, 甚至会导致冲突, 对中国游客人身安全产生威胁。这些冲突首先直接导致个人旅游经历的不愉快, 同时造成对其他游客的干扰, 再者亦误导他人对整体中国游客负面评价, 极大的破坏游客与游客之间、游客与当地居民之间的关系, 对中国国民出境旅游、建立国际友谊关系以及其他交流合作造成伤害。

(三) 破坏旅游地资源, 影响社区居民生活。

游客错误行为还有可能引起其他的负面影响, 比如随地乱扔垃圾会造成环境污染, 影响景区风貌;游客乱刻乱画会造成对旅游设施损坏, 不听阻劝触摸文物、对保护文物进行拍照等可能损害文物, 更严重的是一旦这些行为得不到及时制止, 错误行为执行群体就会扩大并造成更严重的伤害;游客错误行为也会被当地居民所模仿, 改变当地居民原先的行为习惯, 引起“劣币驱逐良币”恶果;游客的一些庸俗、扭曲的需求, 也会刺激旅游产品的恶性开发, 扭曲当地居民的价值观, 对当地旅游发展环境和居民生活环境造成恶劣影响。

五、“可理解错误行为”解决办法探索

(一) 游客个人素质提高。

旅游所应有的素质, 应该包括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自信, 也包含对不同文明的理解、包容和尊重, 当中国游客大规模走出国门之时, 我们需要熟谙与世界对接的礼节与态度。游客个人素质的提升, 首先需要通过国家、社会干预进行约束和引导。中央文明办、国家旅游局早在2006年就颁布《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约束和指导出境游客的行为, 习近平也呼吁出境游客“到海外旅游讲文明, 矿泉水瓶子不要乱扔, 不要去破坏人家的珊瑚礁。少吃方便面, 多吃当地海鲜。”其次, 个人自我素养的提升是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审美素质、社会素质等全方位的综合努力。首先, 出境游客要加强自我教育, 提升自己文化素养, 广泛涉猎, 在国外旅游活动中做到“知文化、懂文化、尊重文化、享受文化”, 包容和尊重不同文明;另一方面, 中国游客要自觉培养古人“修身、慎独”、“吾日三省吾身”的精神, 遏制不道德行为的产生, 拒绝庸俗文化, 抵制低俗行为, 提升个人审美观念。最后, 中国游客要注重社会公德, 尊重他人, 自觉遵守公共秩序, 保护公共财产, 维护公共环境。

(二) 旅游地管理措施。

在旅游管理方面, 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配套设施, 对厕所、垃圾桶、停车场、休憩场所进行足够数量安排和合理空间规划, 满足游客相关需求, 使游客便于、乐于执行负责任的行为;设置人性化的解说系统, 准确而详细的解说系统能够指引游客迅速搜索自己需要的服务, 减缓游客迷茫心理和降低游客迷失成本, 防止游客不良行为的产生;塑造良好的旅游环境。美好的环境和氛围则会让游客自主约束自己行为, 脏乱差的环境会给游客带来负面暗示, 引发游客进一步的破坏, 周围不良行为也会被游客模仿, 导致不良行为群体扩张;在旅游开发方面, 要针对旅游需求提供新旅游产品。比如, 动物园可以有条件的开放给动物喂食活动, 游客可以在饲养员的引导下与动物进行互动, 这就解放了动物园“可望而不可即”的传统, 满足游客需求同时实现游客喂食行为性质的变化;最后, 在管理沟通方面, 建立通畅的游客反馈渠道, 及时搜集游客问题和意见, 消除游客不良情绪, 预防游客破坏性行为的发生。此外, 加强景区工作人员培训、景区商贩规范化管理、当地居民教育也有重要意义。

(三) 游客管理措施。

对游客进行教育管理需要政府管理部门、旅游景区、旅行社、导游共同努力。第一, 旅游目的地政府部门应该制定和宣传各种类型的游客行为规范, 针对具有不同文化的外国游客进行提醒, 帮助游客意识到哪些行为在本国是不受欢迎和不被允许的, 对入境游客进行先知教育;旅游景区需要及时同游客进行沟通, 发放旅游须知、注意事项等传单, 建立有耐心的、人性化的规劝制度;第二, 国内管理部门应加强出境旅游行为文明普及和宣传, 完善出境游客行为管理法律法规制度, 实现对出境游客行为监督“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将游客不良行为纳入个人信用记录, 提升游客不良行为成本;第三, 旅行社要开展出行前的素质教育、发放宣传资料、普及目的地文化传统、加强国际礼仪教育、树立文明出行榜样等活动, 在旅游之始培养正确旅游行为;加强导游素质提升教育, 通过良好导游形象塑造带动游客的良好行为, 向游客普及当地风俗文化, 监督和提醒游客旅游行为。

(四) 其他辅助支持。

第一, 中国出境游客需要建立自身文化和文明的自信。出境旅游既是游客对出门看世界, 对外国文化进行消费、学习、自我教育的旅程, 也是传递中国五千年的文明传统的过程, 坚定对祖国文明的自信, 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敢于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面临不公正待遇时通过合理手段进行维权, 遭遇抢劫、勒索等恶性犯罪行为时, 向旅行社、政府组织、旅游组织和其他援助组织寻求帮助;第二, 社会要发挥舆论引导力量, 加强对舆论的监督力度。对于游客不良行为, 电视、互联网、景区宣传媒体、自媒体等应予以及时曝光并进行舆论上的批评和谴责, 通过信誉成本约束游客行为;发挥舆论正向引导作用, 对旅游过程中优良行为、好人好事进行宣传和赞扬, 树立正面典型和学习榜样, 通过激励措施鼓励良好旅游行为;此外, 加强对舆论的监督, 对夸大事实、捏造假象、虚假报道、恶意诋毁中国人形象的行为进行监管和遏制;第三, 旅游研究者要更加重视对旅客行为的研究, 厘清游客行为特征、研究发生机制、挖掘背后因素、探索变化规律, 为游客管理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持;第四, 世界旅游进入“中国时代”, 世界在“欢迎中国游客”的同时, 也需要做好“迎接中国游客”、“为中国服务”的准备, 要做到对中国游客“不歧视、无偏见、平等对待、热情欢迎”, 为中国游客创造平等的旅游环境, 从新的角度对“中国现象”进行观察, 对中国游客的特征进行新的研究和解释, 针对性的、负责任的为中国游客服务。

六、总结

总的来看, 中国游客整体素质正逐步提高, 中国出境游客组成、旅游方式以及举止态度都在朝好的方向发展。然而, 由于中国出境游客人口基数大, 其中很小一部分举止不得当仍然会形成巨大的负面影响, 这些活动多是因为“无知、无奈、无意”为之, 应该与“无良”的非道德行为、“无趣”的不文明行为进行区分。本文正是针对这一类行为进行的探索, 其背后包含的因素复杂多样同时也是可梳理的, 其不良影响极为广泛同时也是可逆转的, 我们既无需过于紧张也不能夸张化, 同时亦不能置之不理, 我们需要借助更多的理论和手段, 从更加全面的视角厘清该类行为背后的因素和规律, 归纳该类行为的本质和特征, 通过政府部门、旅游管理组织、旅游研究机构、旅游企业、游客等多方面共同努力, 实现对相关问题的准确把握和有效解决。

摘要:目前, 学术界对中国出境游客“可理解错误行为”研究较少, 这是一种在“无知、无奈、无意”状态下发生的行为, 应该同“非道德”和“不文明”行为进行区分。旅游目的地需要重新观察和研究中国游客的特征和习惯, 针对性地提供旅游产品和服务;旅游组织和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游客教育和引导;中国游客应更加了解、尊重和遵循他国文化, 提醒和约束个人行为。

关键词:中国出境游客,可理解错误行为,个人行为

参考文献

[1]邱剑英.旅游非道德行为与新世纪的道德建设[J].长春大学学报, 2001.2.

[2]李萌, 何春萍.游客不问行为初探[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2.2.

[3]朱静.提升旅游文明素质的思考[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4.

[4]林育彬.解析景区游客社会公德不文明行为内涵[J].中外企业家, 2010.1.

[5]胡传东.旅游者道德弱化行为的推拉因素与形成机制[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 2008.5.

[6]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课题组.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消费特征分析[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2.6.

[7]林育彬.从勒温“场论”审视景区游客社会公德不文明行为[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10.8.

[8]刘丽莉.出境游中不文明行为的内在文化机理分析及其管理策略的认知[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5.

[9]王瑞平.论旅游活动中游客不文明行为探因[J].旅游管理研究, 2013.6.

中国游客境外旅游调查报告 篇5

Hotels.comTM好订网研究发现,尽管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92%的中国游客仍表示不会在未来减少旅游消费额,更有三分之一的游客表示计划在来年增加消费支出。

Hotels.com好订网授权全球领先的市场调查公司IPSOS于5月对3,000名中国境外游游客和5,800家全球酒店经营者的调查问卷,并结合Hotels.com好订网自己的专有数据和其他研究得出分析。

中国近14亿的人口中,只有5%的人拥有护照,即便如此,中国也已成为最大的境外游消费国。

2014年,中国出境游游客数量首次突破1亿人次,而在20,这一数字更是增至1.2亿人次。CITM报告显示,三分之二的中国出境游客认为旅游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他们愿意将近四分之一的收入用于旅游,中国游客正源源不断地为世界旅游业发展提供动力。

自Hotels.com好订网发布CITM报告的五年来,中国游客的行为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根据我们对酒店经营者的大范围调查发现,其中最为显著的是中国游客英语水平的提高。同时中国游客也越来越注重物有所值,期望值和要求越来越高,同时消费能力也更高。

“一成不变的酒店服务早已无法满足多元化的中国游客。那种认为中国旅客都喜欢团队游、只点中式早餐并且需要中文翻译服务的成见也已经过时。我们的研究显示,如今针对更为精明的中国游客,业内亟需开发新的产品和营销策略。” Hotels.com好订网亚太地区副总裁兼执行董事Abhiram Chowdhry如是说。

为帮助旅游行业应对这些更加独立和多样化的游客,CITM做出了新的探索。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与研究,将中国游客划分为五大类型。

1. 细致游历者 (25%): 细致游历者往往是60后和70后,他们富于创新、积极乐观,喜欢学习和探索,在计划行程时会尽可能落实到每一个细节。

2. 务实主义者 (25%): 务实主义者往往也是60后和70后,大多来自三四线城市。他们极具责任感且重视家庭。通常他们会选择和家人以及伴侣一同出游,安全是他们所关注的因素,同时偏好家居型酒店。

3. 大胆探索者 (17%): 大胆探索者往往是80后和90后,来自一线城市。他们喜欢风格独特的酒店,热衷于寻求有关当地文化活动专业的游览指南。对于他们而言,旅游是为了丰富自我的阅历,成就独立和进取的精神。

4. 享乐主义者 (12%): 享乐主义者往往是80后。他们旅游的目的是为了尽情玩乐,以此展现自己的能力。他们偏好高端型酒店,并热衷参与当地活动,富有冒险精神。

5. 简单随性者 (21%): 简单随性者往往是90后的“千禧一代”。与其他群体不同,这类游客多数是女性。他们更富审美观念,对于她们而言,旅游不是单纯的物质享受,而是精神层面的快乐,并且他们追求高性价比的住宿。

对此Chowdhry还表示:“当前最大的游客类型是细致游历者和务实主义者,旅游业者和酒店经营者们需重点关注这些增长最快的人群。但据报告数据显示,最具有增长潜力,且应予以密切关注的类型则是大胆探索者,这些千禧一代们拥有高消费力,并属于高回报群体,人均日消费高达人民币3,081元。”

中国千禧一代游客的旅游消费支出在所有群体中占比最高,高达27%。针对酒店经营者的调查显示,35岁以下的千禧一代游客增幅达12%,该数字也略高于中国全体游客的平均增幅(11%)。

免费Wi-Fi再次在最受青睐的.酒店设施排名中位列第一,成为中国游客呼声最高的诉求。根据全球酒店经营者的调查结果统计,目前45%的受访酒店都具备免费Wi-Fi,46%的酒店经营者表示即将完善无线网络服务。同时15%的酒店目前提供中文版旅行指南,另有16%表示将会于日后提供中文指南。目前仅有8%的酒店提供热水壶,34%表示准备提供该设备;提供拖鞋的酒店占比较低(仅2%),但另有25%酒店表示计划未来会提供。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通过社交媒体了解旅游信息的游客数较去年提高了6%。在旅行预订方面,只有10%的游客会通过旅行社预订行程,而74%的游客选择使用在线预订网站。数据显示,超过62%的订单都是通过移动设备下达,相较前一年该数字增加了10%。

中国游客的成长之旅 篇6

这档“旅欧真人秀”由刘涛、许晴、郑佩佩、张翰等7个成员构成,是一个男女老中青的中国游客团。平时在大银幕和电视屏幕上被保护周全的明星,还原到生活中,既有节目反差效果,也更加能够体现真实的旅途中,人与自己、与他人、与外界的碰撞。

以往中国游客的典型形象,是初富起来的部分人在高档消费,大买奢侈品,言语大声粗暴,其实《花儿与少年》里体现的,才是最普遍的旅行常态:自带行李,搭乘公共交通,住三四个人挤在一间房的酒店,用最经济的开销来吃和玩,客客气气向外国人问路致谢。

意大利和西班牙的美丽自然、风物人情、建筑艺术和经济消费水平,惟有用双腿亲自去丈量,全面接触异国他乡日常的面貌,才有真切实在的体会;我们才能感受到不同文化的差异,了解异国值得学习的方面、可以借鉴的优点。正是这种“接地气”的真实故事,有笑有泪的趣味细节,吸引了全国5500万观众。

旅行的本质,是人与外界的碰撞融合。旅行电视节目的本质,就是讲述人在动态当中的故事。美景当前情不自禁陶醉了,年轻男孩华晨宇品尝着海水的味道,演员凯丽挥着纱巾。语言不通、遇到失窃,有人喝醉了,队员走丢了,面对各种意外和紧急状况怎么办?观众会从他们的表现和反应里联想起自己。

字幕、對话、情景、动画,特别细腻用心。挑选的人物,每一个都性格鲜明,极具代表性,所以能够自然而然酝酿出“戏剧性”。一档优秀电视节目应有的生活共鸣和启示,如盐化水一般呈现出来,交给观众细细回味。

之前的《爸爸去哪儿》《舌尖上的中国》等节目都有一个共性,沉到生活当中去,过滤掉浮躁火气,贴近人性人心,用人情之美感动人。中国电视艺术的日益精致,恰恰也体现了文化产业的整体良性进步。早期粗糙的选秀、煽情,渐渐被观众和电视台自身所抛弃。胡编乱造吸引眼球的内容,满足不了人民群众不断成长的电视文化需求。

《花儿与少年》在生活度上更进一步,能够刺激大家进行探讨与反思,间接起到了促进国民素质提高的功能。美丽的许晴是否生活能力太低?独立又能干的刘涛好评如潮,也许体现了大众对主流价值观的共识。青春一代和上一代人,在为人处世上,谁对谁错?今天的我们怎么和外国人打交道……且不急着去下结论,节目给出了足够的留白。我们正处于一个发展的时代,电视是社会和群体的窗口,透过这个窗口,我们看见外国,也照见中国。

中国游客 篇7

2012年9月27日, 中青旅一位人士向记者如此描述了一个月前他带的这个团。类似场景, 随着近年来中国游客的足迹而在全球各地不断上演。

上世纪80年代, 米兰、伦敦和纽约的奢侈品商店里到处都是富得流油的日本人, 挑选着最昂贵的商品。30年过去了, 中国游客取代了日本人, 横扫世界商场, 成为黯淡的全球经济背景中难得的亮色。

国家旅游局的数据显示, 2011年中国出境旅游人数为7025万人次, 同比增长22%;这一年, 中国人出境旅游花费达到690亿美元, 约合人民币4300亿, 比北京市2011年一年的财政收入还多。

这股强大的力量还正在变得更强大:麦肯锡刚刚发布的一份报告称, 当下的10年, 可支配年均收入能够支付得起私家车和小件奢侈品的中国城市家庭比例将增长近6倍——显然, 中国旅游消费的繁荣才刚刚开始。

花钱最多的人

如果不是“购物免税, 内有中文翻译”的旗帜, 龙慧会以为她仍旧置身中国。在一个炎炎夏日的下午, 她和丈夫随旅行社来到巴黎奥斯曼大街, 第一站就是老佛爷百货, 一幢十层楼大型商店。

30岁的龙慧和丈夫俞洋来自长沙, 从事媒体工作。以前的假期都在国内旅游, 今年他们选择进行10天的国际旅行, 与另外30人一起组成了这次的旅行团。法国是第一站。

这个季节, 每天都有20辆大巴车, 满载着中国游客, 在导游的指引下, 从位于莫甘多路的一个旁门, 杀进老佛爷百货。

为了欢迎中国顾客, 这里所有柜台都可以使用中国银联卡刷卡消费, 许多品牌都聘请了懂中文的导购——仅在一家名牌店, 就有二十多名能说中文的导购。

作为中国内陆省会城市的新中产阶级, 尽管在巴黎一口气花去数月工资, 龙慧夫妇的购物额在旅行团里并不算高。同行的一对中年长沙夫妇一路上在导游带去的每一个店里采购, 从LV包到劳力士手表, 花费超过十万, 他们的理由是“国内的东西几乎要贵三成以上, 买这些早就把机票钱赚回来了”。这对夫妇, 其中一人是企业主。

正价退税后, 这里的价格大约是国内专柜售价的七折左右, 越贵的货品和国内的差价越大。买奢侈品反倒赚了, 这是中国游客的普遍心态。

根据美国旅游协会的数据, 中国游客在美国期间的支出平均比其他游客多三分之一。英国旅游局负责人则向南方周末记者透露, 2012年伦敦奥运期间中国游客在英国的单笔消费居首位, 平均每单笔消费为203.04英镑。

而国际退税机构环球蓝联的数据表明:2011年, 中国人的退税总额占法国退税总额的四分之一, 高居首位, 其后是俄罗斯、日本、美国——而在五年前, 日本还居首位, 其次是美国, 俄罗斯, 然后才是中国。

“中国游客已经变得越来越抢手了”。法国旅游发展署中国专员齐勇如此评价。

“一个盒饭时间全搞定”

在今年上半年, 尽管坏天气频繁光顾巴黎, 观光的中国游客仍创下纪录。据巴黎旅游局总经理罗尔估计, 包括购物在内的中国游客的总数介于70万到85万——因为许多中国游客不在巴黎过夜, 他们只是来购物。

中国旅行社总社导游陶训敏称, 经常有游客提出要求, 缩短看景点的时间, 多留点时间购物。

由于旅行团停留的时间紧迫, 中国游客往往“花钱效率”很高。

今年9月前往新西兰观光的王女士描述了这样的情景:在奥克兰机场下飞机刚登上中巴车, 团友们就开始纷纷向司机打听哪里有超市, 因为婴幼儿奶粉几乎是出境游购买清单上的“标准配置”。应游客们的强烈要求, 司机在去酒店的路上便直接绕到当地一家大超市。十分钟后, 超市货架上的十几桶奶粉被一扫而空。

“每个人都急匆匆的, ”她说, “走路快, 挑东西快, 刷卡快。”

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亚太部主任徐京亦说, 外国人可能会在沙滩上躺一个礼拜, 但中国人不会, “中国人有了钱但消费的观念和范围还比较窄”。

睡廉价房, 买高档货

“睡廉价房, 买高档货”, 则是欧洲旅游业对中国游客的描述。

对外经贸大学教授朱明侠说, 这是因为消费的重点不一样:中国游客的消费重点类似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日本人, 人均奢侈品花费可能在2300-2500欧元之间, 大约为外国消费者花费的近4倍, 但在旅馆住宿和饮食方面, 明显低于其他国家游客。

欧洲旅行委员会在一份研究中估计, 不少中国游客会把超过三分之一的旅游预算用在购物上, 宁肯把吃和住的钱节省下来买奢侈品。

在这个阶段, 中国游客向往欧洲式的富足, 但对奢华的旅店和铺张的食物并不感兴趣。

也有国外旅行社尝试过给中国游客不同的旅游感受, 在巴黎提供海鲜, 在德国提供黑森林火腿。但很多中国游客只尝了一次, 就不愿吃了。一位旅行社人士告诉记者, “许多人宁愿呆在酒店吃面条”。

其实, 即使是对于那些迅速买下的高档货品, 很多中国游客也并不能明白为什么要买它。

中国旅行社总社导游陶训敏清晰地记得, 一次带团到希腊雅典城, 一位16岁的高中生从购物中心出来, 手里拎了二十多个购物袋, 有LV、Gucci和高端相机等, 把这些购物袋放在陶训敏身边后, 她看到团友买了自己没买的包, 又转身去“血拼”了。

“谢谢中国”

对于深陷世界经济危机的国家, 中国游客的到来, 是难得的好消息。

“谢谢中国”是瑞士钟表业近来常说的话。他们一度因为美国和欧洲金融危机陷入低谷, 但亚洲市场适时地成为了他们的白衣骑士——中国消费者已成为瑞士手表最大买家。

专业做瑞士旅游的佰思公司主管熊梦初称, 瑞士加入《申根公约》后, 中国内地、香港及台湾地区的过境游客增长明显, 大部分都会带走一两块手表, “买上百万元一块表的客人时常出现”。

而投资, 也成为中国游客购买奢侈品的一个原因。相比起普通中国游客的消费来, 因为投资而产生的购买往往是那些价值更高的东西。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奢侈品研究中心主任朱明侠称, 在中国一只爱马仕的包定价13万元, 但是去外国原厂订制就需要36万元。“有时候原公司可能会回购一些纪念款或者经典款, 再加价卖出, 其中就有投资升值的空间。”

中国新兴富豪尤其对波尔多的酒乡情有独钟。红酒之乡拉菲酒庄如今已是广受中国富豪喜爱的品牌。一家法国旅行社最近组织了一个中国旅游团坐巴士到波尔多, 半小时内, 游客们就将每瓶价值600欧元的两箱红酒抢购一空。

变化正在发生

中国人强大的购买力, 让许多国家都敞开了国门。对所有国家及奢侈品牌来说, 中国市场突然变得极其重要。

比如美国, 加快了办理签证的速度。比如在伦敦, 为了提高竞争优势, 英国边境管理局从今年4月开始, 启动了网上签证申请预约, 加快签证速度。而根据由加拿大引进的理念, 超过600家名商人和三个商业区 (邦德大街、牛津大街和摄政大街) 的房地产团体共同成立了英国新西区公司, 专门打造商业街区以吸引中国游客。

中国游客的面貌也在迅速改变, 公务代表团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

十年之前, 过境游的代表团要么有政府出资, 要么国有企业出资。今天, 这样的公款消费代表团出游已受到诸多限制, 更多的是商务或者自由组团。中国一家最大的旅行社管理层向南方周末记者透露, 过去两年商务旅行最大的客户来自医药行业, 诸多医药公司会自行组织大量的国际会议, 邀请医生甚至其家属参会游玩。

而中国更年轻一代的消费者, 开始接近于发达国家消费者的消费特征。麦肯锡报告称, 在中国新兴的主流消费群中, 有41%的年轻消费者会说他们“会花高价买最好的产品”, 而年纪稍大消费者中持这种观点的比例为31%。

旅行方式也在改变, 跟旅行团已经不再流行。年轻的旅行者都在寻求更深层次的旅行体验。龙慧正在计划明年的出境游, 她希望每年和丈夫旅行一次, 但希望旅行可以更自由一些。

中国游客成韩国免税店最大主顾 篇8

韩国海关当天向国会递交的数据显示, 中国人今年1月至7月在韩国免税店消费大约8.633亿美元 (折合人民币约52.5亿) , 超过韩国顾客8.457亿美元的消费额。

与消费额增长同步的是, 中国赴韩游客人数大幅增加。今年上半年, 中国赴韩游客人数为174万人, 同比增长46%, 首次超过日本赴韩游客人数。

就在韩免税店消费额而言, 中国游客去年就已超越日本游客。

中国游客 篇9

清迈是泰国第二大城市, 北邻缅甸, 是全国最大的行政区, 面积20107平方公里, 人口一百多万, 首府清迈多山。东部为坤丹山脉, 西部为英坦昂山脉, 山峰多在2000米以上, 主峰英坦昂峰是全国最高峰, 海拔2576米。中部为宾河流域。森林面积16700平方公里, 占全府土地73%。十三世纪时, 建有兰那 (或称“南掌”) 王国, 多历史文物。产烟叶著名, 产量居全国第一。其他有柚木、稻米等。工业有有纺织、碾米、卷烟等厂。矿产有石油、钨、银、锡等。

泰国酒店协会北部分会会长拉莱表示, 2015年是清迈旅游业发展较好的一年, 在经历了近10年因酒店供大于求引发的低迷周期之后, 今年酒店平均入住率提高了8-10%, 明年有望持续上涨至少5-8%。2016年的酒店平均入住率将略高于今年的水平。

清迈的平均入住率在2006年皇家花会以50-60%结束后一直处于低迷状态。自2013年起情况有所好转, 这都得益于高票房电影《泰囧》的放映, 促使清迈成为中国游客最喜爱的泰国地方旅游胜地。

据泰国酒店协会统计, 目前, 清迈注册的酒店和度假村数量约为700家, 共含有39万间客房。另外, 2105年5-10月的旅游淡季酒店平均入住率达到70-80%。截至目前为止, 2015年11月至2016年2月的旅游旺季酒店平均入住预订率也有65%。该协会预计2015年全年酒店平均入住率将达80%, 高于2014年的70%。上述酒店协会负责人拉莱表示:“我可以说清迈不再处于旅游低迷期”。

中国游客 篇10

铃木克明是在此间举办的“中日妇女迎世博城市创意旅游经济论坛”上透露这一数据的。他称, 其他国家游客人均在日消费8万日元, 而中国游客的消费额是其他国家游客的两倍, 前几年电器是中国赴日游客最喜欢购买的物品, 而近来服装、化妆品有取而代之的势头。

铃木克明说, 全球金融危机没有影响中国人赴日旅游的热情, 去年赴日中国游客创纪录地达到100万人。今年6月甲型H1N1流感爆发, 中国赴日游客与其他国家相比下降幅度是最低的, 进入7月份以后“下降势头更是趋缓”。

除了传统的东京、大阪, 日本以神户为中心的关西地区正越来越受到中国游客的关注。在今天的论坛上, 神户市副市长大麻博范也在发言中力邀“家庭旅游的主导者”——中国的女士们, 前往日本关西旅游。与会日本各界人士均称, 希望明年的上海世博会能促进中日两国的旅游交往, 神户市长矢田立郎更表示, 神户愿意充当“日本到上海世博会的游客的海上入口”。

中国游客遭遇真实“泰囧” 篇11

2014年春节假期刚过,伴随着中国人的又一轮“震惊和惭愧”,泰国清迈市民对中国游客的不良评价再度被广泛传播。

泰国《旅游贸易周报》发表了一篇《中国人言行举止不文明》的文章,以清迈大学社会学研究所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清迈市民将中国游客视作“讨厌鬼”,希望生活中没有他们的打扰。

清迈曾长期作为泰国的首都,除了保留着众多珍贵的历史和文化遗迹,还因山清水秀景色优美,深受全世界游客的青睐,素有“北方玫瑰”之称;而目前拥有15000名学生的清迈大学是泰国北部首屈一指的高等学府,于1964年1月由普密蓬国王殿下批准创建。2012年年底,红极一时的中国影片《泰囧》播出后,许多热爱旅游的中国人持续疯狂涌进泰国,清迈大学及其宁静的湖畔更成为中国游客“必看”景点,由此也引发了一系列的故事与非议。

3月5日,中国驻泰国大使馆在官方网站上发布提示称:近一个月以来,泰国连续发生3起中国游客在机舱和机场因琐事争吵引发肢体冲突的事件,个别中国游客的上述行为给自身造成身心伤害和经济损失,威胁到航空安全,有损中国公民对外形象;并提醒来泰中国公民,应文明出行,包容谦让,自觉维护公共场所秩序,遵守当地法律法规,理性解决问题矛盾,以免以身试法、追悔莫及。

不少中国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引起海内外舆论的关注和批评,已经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国际形象。如何提升公民旅游文明素质,改善中国游客形象仍然是个经久不衰的话题。

清迈大学的调查报告

2005年以来,泰国经济重新起飞,房地产及酒店业逐步复苏。经过多方面的努力,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发生以来的阴霾逐步消散,尤其旅游市场始终没有衰败。

“旅游业仍然是泰国经济的主要支柱,这是很难改变的情况,泰国也很难找到取代的项目。”《曼谷邮报》的一名旅游记者说,“而且泰国是一个非常国际化和包容性非常强的国家,任何人都不会觉得信仰宗教的泰国人不讲礼貌。”

泰国一直都给外来游客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无论是繁华气派的大都市曼谷,还是美丽的海滨芭缇雅、普吉岛,或者北部美丽的古城清迈,当地人都保持着平和有礼的仪态,以及对自身文化的自信,在微笑中为游客提供着满意的服务。

在东南亚国家中,泰国一直得到中国游客的喜爱。2013年,赴泰国旅游的中国游客超过300万人次,中国游客为泰国带来的旅游收入达1000亿泰铢(约合200亿元人民币)以上。无论是在亚太地区,还是整个世界,中国都是泰国最大的旅游客源国。

2014年1月28日,中国公安部宣布全面放开中国公民免签、落地签出境,中国公民前往包括泰国在内的部分国家(地区)可以直接放行,大大方便了中国人游泰国。此前,中国人想获得泰国落地签证必须通过第三国中转。

相对于游客数量的巨大,中国人留给泰国清迈市民的印象却非常糟糕,某些时候甚至“到了令人无法忍受的地步”。为此,清迈大学社会学研究所还特意进行了一项调查,除了在网上用问卷方式,还通过社交网站搜集相关数据,最后共有2200名清迈市民填写了调查问卷。

2月27日,泰国《旅游贸易周报》对清迈大学的这份调查进行了详细的报道。这篇名为《中国人言行举止不文明》的报道表示:“调查结果并不出人意料,因为泰国多数充斥中国游客的城市都表达过类似的批评观点。”

调查报告称:有80%的受访者认为,中国游客给清迈当地社区带来了麻烦。受访者认为,中国游客吵吵闹闹,拒绝排队,喜欢推搡,在公共场合抽烟,连基本的卫生都不讲;中国游客还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中国游客在旅游景区、公共场所甚至大学校园里都不遵守规定。

调查报告又称:还有70%的受访者表示,宁愿不让中国游客来到他们的城市;51%的受访者表示,中国游客的到来给本就有限且维护不佳的公共设施增加额外负担;53%的受访者表示,政府并没有制定严格的政策,也没有解决方案。

此外,还有48%的受访者表示:当地人并没有因中国人带来的旅游业兴旺而动容,38%的人表示中国游客涌入会带来犯罪问题;30%的人表示中国游客会给他们的整体生活质量带来负面影响。

《旅游贸易周报》还报道了清迈大学社会学研究所负责此次调查的研究员科拉万·桑哈库恩的觀点:“中国游客增多给当地人造成很大影响。由于部分中国游客不文明的举止,来自其他国家的高品质游客人数有所减少。”而该项调查最后的结论是:清迈市民将中国游客视作“讨厌鬼”,希望生活中没有他们的打扰。

该调查报告经过泰文、英文和中文的报道、传播后,立即在中国民众当中引起震动,赞同者和反对者都情绪激动:前者不断希望中国人进行反省,后者则认为泰国人心胸过于狭隘。而中国驻泰国大使馆的态度是:来泰中国公民应文明出行,自觉维护中国公民对外形象。

“粗鲁的”中国游客

“如果你不知道这里是座大学,还会以为来到了公园呢,环境优美,绿树成荫,到处盛开着鲜花。”这是一名中国游客游览清迈大学后发出的真切感慨。

2014年的春节“黄金周”,蜂拥而至的中国游客着实让清迈市民体会到了来自中国的巨大力量,但同时却不断发出哀叹声。清迈大学表示,每天有多达500名中国游客在校园里游逛,扰乱了学校的正常秩序。

在经历了“一系列匪夷所思的事件”后,清迈大学终于发出通知,决定自2014年3月4日起对进入校园参观的游客收费。同时还禁止游客自行驾驶车辆进入大学,而且要收取停车费用;游览方式仅为由大学服务人员带领乘坐电瓶车参观。

具体收费情况是:成人收费50泰铢(约合10元人民币),儿童20泰铢;骑自行车的游客付50泰铢可以游玩4小时,或者付100泰铢游玩一整天;摩托车停车费是4小时100泰铢或一天200泰铢;小汽车收费是4个小时200泰铢,一天500泰铢。

清迈大学的解释是:“在游客的游览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良行为,例如扎帐篷露营、穿着校服冒充学生拍照等,严重影响了清迈大学校园秩序和师生的学习生活。”

虽然清迈大学的公告上同时使用了英文、简体中文和泰文,没有特别指明针对中国游客,但是泰国的中文媒体却毫不客气地报道说:“中国游客进了清迈大学让学生觉得不满的有:在大学食堂抢了学生的食物和座位;骑自行车成行列挡路、有轿车在后按喇叭也不让路;随处停车;上了紫色校车让学生赶不上上课,尽管校车上贴有只接学生不接外国人的标记;随处扔垃圾,喷色写名字,宿营。”

《曼谷邮报》3月2日也报道,中国游客的粗鲁行为包括在校园的安娇湖边搭帐篷,用颜料在地上书写“我们在这里”,引发交通事故,偷偷溜进教室偷拍教师和学生,把餐厅弄得乱糟糟等。一名大学生在网络论坛里表示:“我在清迈大学待了快一年了。各种劣行跟这里说的比起来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中国)游客来几天就走了,不顾形象留的坏印象要由我们这些长期在清迈的华人买单。”

不过,清迈大学并不想彻底谢绝中国游客。该校负责对外关系的副教授罗姆·齐让努洛姆表示很欢迎中国游客,但最大的问题是游客引起的校园交通混乱,他很巧妙地表示不满,“部分原因在于他们沿路的另一侧开车,与泰国规则不同”,并且告诫“清迈居民必须明白,6成来这里的中国游客是首次出国。我们走出国门时,也会经历文化冲击”。

有中国留学生在有关泰国的论坛上感慨:“清迈大学从来都是开放的,现在对中国游客像防贼一样。”还有中国留学生回忆:“去年12月,清迈大学门口还有志愿者给游客散发学校地图,很是友好,今后不知会咋样了。”

当然,也有市民对清迈大学的做法不以为然,认为50泰铢根本不能浇灭远道而来的游客进入校园游览的热情,“从未听说世界上哪所大学进门要收费”。清迈大学社会学研究所则表示,通过清迈市民对中国游客看法的调查情况可以帮助解决一些问题,即找到合适的方法鼓励中国游客改善自身行为。

由于泰国一直被誉为“微笑国度”,所以清迈大学的抗争令中国方面非常尴尬。一些中国主流媒体也借机进行了报道,并开展各种討论,希望所有中国人都能够“醒醒脑”。长期居住在泰国的中国企业家徐根罗说:“这关系到中国的国民素质问题,没有那么容易就解决。现在一些中国人很有钱,钱多得不知咋用,只知道去境外潇洒扫货,却不会拿点出来再教育。”

事实上大多数中国人对这样的情况并不满意,但大家对这样的现实似乎都束手无策。一名中国留学生说:“素质好的不用检讨,素质差的不会检讨,每次恶心到的是谁呢?”

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文明程度高低,不仅取决于其物质财富的多寡,还取决于其道德水准的高下。有热心人建议:“应该把不守规矩并引发事端的中国人列入黑名单,尤其那些在国外违法犯罪被处理过的人,应该在一定期限内禁止其再跨出国门。”

当然,并非所有的中国人都乐意接受泰国方面的评价或指责,也有中国网友认为“泰国人太苛刻、太排外,没有中国人去消费,泰国人都饿死了”。

缘何异国“很受伤”

近年来,中国人在异国他乡似乎“很受伤”,被歧视、被侮辱、被肆意侵犯的事件屡有发生。排除一部分在国外违法犯罪的中国人咎由自取外,许多正常出国的人也遭遇不友好对待。

“在越南、缅甸和柬埔寨等国,中国人被欺负、被敲诈的情况非常多,无论是警察还是当地的恶势力都想在我们身上捞点好处,但对于欧美日商人,他们却是不怎么敢招惹的。”一名中国外贸商人表示。

有观点认为,中国公民的基本人权在境外遭侵犯事件时有发生,不仅损害了担任国际重要角色的中国的尊严,事实上还是外交执政能力缺失的表现,因此中国政府需要从立法等多层面综合开展工作。

上述外贸商人表示,除了无法控制少数人的违法犯罪活动外,不少中国人在国外的种种不良习惯也是导致被人歧视的原因,比如在公共场所衣冠不整、高声喧哗、随地吐痰扔垃圾,公开抹鼻涕等等,虽然在中国人自己看来是一些很小的事,但是在外国人尤其是一些经济较发达国家的居民看来,中国人的形象非常差。

“一个人长期处于饥饿状态,见到美食了,反应会是如何?首先不是考虑如何斯文地吃,如何优雅地吃,怎样吃才更有营养,而是不管三七二十一,不管吃相了,不在乎旁人的眼神了,先吃饱了再说。”长期出入东南亚地区的一名中国商务人士说,“中国人现在出去旅游,就是典型的‘旅游饥饿症’。假如中国人特别是具体到个人,每年都有能力出去旅游时,解决了自己的旅游饥饿症后,有关种种因旅游饥饿而出现的不文明表现,就会好得多了。”

中国媒体对中国人“出国献丑”的类似报道和批评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也随时在提醒、呼吁“中国人不能没有精神,呼唤道德变革”,但也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改观。事实上,自从中国进行经济改革开放,国民开始大量出国旅游、经商和求学以来,这个问题就一直存在,并日益引发关注。而在许多东南亚国家,已经形成了“中国人就是不遵守公共文明和违法犯罪的代表”等不良形象。

中国人不被别人信任的后果是什么呢?当然是被随便侮辱和欺负,特别是在执法水平比较低的国家。现在,经常出国的中国人都明显感觉到一种巨大的落差:一边是中国经济越来越强大,一边却是中国人文形象和公共形象步步下跌。

也有认为观点,近几年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出国门,见识增加后素质已有所提高,逐步有了遵纪的意识,只是,他们回到国内还是老样子,恶习不改。

中国游客 篇12

1 选题背景

1.1“中国游客泰国铲虾”事件介绍

2016年3月19日前,一段有关“中国游客泰国疯狂铲虾”的视频开始在网上热传,视频显示部分中国游客用盘子直接铲虾,且存在浪费现象。19日,事发地泰国王权免税店证实,视频发生在一两年前,当时正值泰国旅游高峰,部分旅行团离境航班时间临近才出现拥抢场面。

1.2 舆论反转与社会心态

近年来,舆论反转事件频发,有关的传播学论文也开始出现。总的来说,国内学者对舆论反转的研究以定性研究为主,缺乏定量研究。中国社科院研究员王俊秀在《社会心态理论:一种宏观社会心理学范式》中分析了舆论和社会心态的关系,他认为,“一个舆论及其本身的传播过程可以使我们理解到社会心态的特点”。在《社会心态的结构和指标体系》里,他提出了进行社会心态研究的指标体系。本文依据王俊秀提出的社会心态研究体系,依据社会认知、社会情绪、社会价值、社会行为倾向提出四大研究问题:什么样的人群关注到了这一事件?舆论反转前和舆论反转后,民众分别表现出怎样的情绪?民众对这一事件的态度是怎样的?这一舆论反转事件是否会对民众未来出国旅游的行为产生影响?

2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内容分析法和访谈法。通过内容分析法检视舆论反转事件背后的社会认知、社会情绪、社会价值之间的关系;通过访谈法研究该舆论反转事件会对民众行为倾向造成怎样的影响。

2.1 内容分析法

2.1.1 选择样本

本文在新浪微博中以“中国游客泰国铲虾”为关键词、以精选微博为条件进行搜索,选取发布信息者是入V用户的精选微博,最后共筛选出56条微博。本文进一步选取了这56条微博下面点赞数超过10的评论,进行分析。

2.1.2 分析单位与类目

56条微博中22条微博是舆论反转前的,34条微博是舆论反转后的。本文整理了56条微博下面点赞数超过10的评论(共计682条),对每条评论的内容进行分析。

本文参考《社会心态影响我国网民的网络表达研究——以微博网民对“药家鑫事件”的评论为例》一文中对情绪的分类,将每条评论的具体情绪进行了划分,各种情绪的具体解释详见表1。

由于同样一种情绪,针对的对象各不相同,所以本文对承受批评、谩骂、讽刺三种情绪的对象进行了细分,具体内容详见表2。

本文将民众对“中国游客泰国铲虾”事件的态度划分为三种类型,对于评论中明确出现“素质”一词的评论,进一步分析其代表的态度。对于评论中明确出现“新闻”“报道”“媒体”的评论,进一步分析其态度指向。

2.1.3 分析方法

对于社会认知的测量,本文选取舆论反转前转发数最多的一条微博和舆论反转后转发数最多的一条微博,使用PKUVIS软件对转发这两条微博的用户分别进行分析。对于社会情绪和社会价值的测量,本文使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

2.2 访谈法

本文采用访谈法,对8名对象进行访谈,这8名对象的年龄在15~53岁。具体的访谈内容包括是否知道反转前和反转后的新闻事件,对反转前和反转后事件的有什么感受,对反转前和反转后的事件有什么评价,该事件对自己以后的行为会有什么影响。

3 研究发现

3.1 社会认知

3.1.1 舆论反转前

对于新闻反转前的内容,本文选取了财经网在3月19日15:24发布的微博进行分析,这条微博是舆论反转前转发量最大的一条。

使用PKUVIS软件进行分析,转发这条微博普通用户为97%,认证用户为3%,这说明这条新闻更加吸引普通民众的注意。转发层数大于等于6层(14条),这表明该事件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转发这条微博的用户以女性居多,占总数的62%,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WTCF)发布的《中国公民出境(城市)旅游消费市场调查报告(2014-2015)》显示,中国女性出境游客比男性高出17%,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为什么女性会比男性更乐于转发这条微博。转发这条微博的用户主要来自于东部沿海地区,该地区经济更加发达,出国旅游的人数相对更多,大家对出国就餐的礼仪问题感触更深。

3.1.2 舆论反转后

对于新闻反转后的内容,本文选取了央视新闻在3月23日19:14发布的微博进行分析,这条微博是舆论反转后转发量最大的一条微博。

使用PKUVIS软件进行分析,转发这条微博普通用户为94%,认证用户为6%,这说明反转前该事件造成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使更多的认证用户开始关注该事件的发展。转发层数达到了6层以上,且转发层数在6层及以上的数目明显增多,达到了374条,这表明反转后该事件的深度转发更多。转发这条微博的用户以男性居多,占总数的56%,这表明男性对反转后的新闻更感兴趣。

3.2 社会情绪

3.2.1 舆论反转前

舆论反转前的348条评论体现出的情绪以负面情绪为主,有286条,占总比例的82.2%。在所有具体情绪中,批评情绪(181条)所占比重最大,达到了52.0%。除了批评情绪,讽刺情绪(53条)和谩骂情绪(42条)在总情绪中的比例分别为12.1%和15.2%。在正面情绪中,理性情绪(43条)表现突出,比例为12.4%。总的来说,网友发表的评论基本上都有鲜明的情绪特征。

网友批评的主要对象是中国游客或中国人素质(111条)。此外,还有批评媒体(10条)和泰国餐厅或泰国政府(12条)的评论。网友谩骂的主要对象是网友评论(21条),讽刺的主要对象是中国物价或中国经济(27条),特别是“青岛天价虾事件”被多次提及。此外,中国游客或中国人素质也是网友讽刺的重点(22条)。

可以看出,中国民众普遍对中国游客的行为表示不满,甚至把这种不满情绪上升到国民素质问题。但也有很多人表示不了解当时的情况,认为不能轻易评价中国游客。同时,中国旅游景点高昂的物价已经引起民众的反感。

3.2.2 舆论反转后

舆论反转后的334条评论体现出的情绪仍以负面情绪为主,共计272条,占总比例的81.4%。持批评情绪的评论数依然最多,有178条,在所有具体情绪中占53.3%。

但是民众批评的对象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家更多的是在批评网友评论(68条),特别是批评中国人自己抹黑中国人,这样的评论有58条。此外,对媒体的批评也变多了,共计38条。

体现谩骂情绪的评论共有30条,谩骂对象为中国游客或中国人素质、媒体、网友评论、泰国餐厅或泰国政府的评论数分别为11条、8条、8条、3条。民众讽刺的主要对象是泰国餐厅或泰国政府(27条),认为泰国餐厅发表声明是为了讨好中国游客、减少对泰国旅游业的影响,这表明舆论反转已经造成了民众对事实真相的怀疑。

总的来说,舆论反转后民众对中国游客的不满情绪在降低,大家对中国游客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表示理解,而媒体报道和舆论反转前网友对中国游客或中国人素质的质疑成了民众新的批评对象。

3.3 社会价值

3.3.1 舆论反转前

舆论反转前多数评论认为中国游客的行为有错(213条),占总评论数的60.9%。明确提及“素质”一词的72条评论中,认为中国人素质有待提高的评论多达50条。评论中含有“新闻”“报道”或“媒体”的数量为17条,这17条评论全部认为媒体在刻意抹黑中国人。这表明,民众对中国游客的行为存在不满,但是媒体倾向性很严重的报道也让民众反感。

本文进一步分析了社会情绪和社会价值之间的关系,首先对具体情绪和对事件的态度进行交叉分析,Fish精确检验(2(=85.36,P=0.00<0.01,说明民众在表达同一态度的时候情绪也有所不同。总的来说,认为中国游客行为有错且持批评态度的评论数最多,达到了126条。然后对事件的态度和批评对象进行交叉分析,Fish精确检验(2(=137.26,P=0.000<0.01,说明民众在表达同一态度的时候批评对象有所不同。认为中国游客的行为没有错的民众主要是批评网友评论,他们有的人认为网友不应该为中国游客的失礼行为辩解,但也有人认为不要刻意抹黑中国人,该阶段大家意见还不统一。

3.3.2 舆论反转后

舆论反转后多数评论仍认为中国游客行为有错(138条),占总评论数的41.6%,不对中国游客行为明确表态的评论数明显增多,达到了131条,占总评论数的39.5%。在明确提及“素质”一词的58条评论中,认为中国人素质没有问题的评论数量最多,达到了30条。这表明民众对中国游客的价值判断不完全是消极的了。评论中含有“新闻”“报道”或“媒体”的数量增加到52条,这表明反转后的新闻虽然消解了民众对中国游客和中国人素质的负面价值判断,但是大家对媒体的不信任感进一步增强。

对事件的态度和具体情绪进行卡方检验,Fish精确检验(2(=48.53,P=0.000<0.01,说明民众在表达同一态度的时候情绪也有所不同。持批评态度的评论数最多,达到了177条,但大家批评的对象不仅限于中国游客了。对媒体的态度和具体情绪进行交叉分析,Fish精确检验(2(=14.63,P=0.039<0.05,说明民众在表达对媒体的态度时具体情绪有差异。民众普遍认为媒体在刻意抹黑中国人,负面情绪比较多。

3.4 社会行为倾向

本文对8名受访者进行调查,分别标号为A-H,其中3人知道反转前的新闻、不知道反转后的新闻,3人反转前后的新闻都不知道,2人反转前后的新闻都知道。有3个人对反转前和反转后新闻的情绪没有发生变化,5个人对反转前和反转后新闻的情绪发生了变化,总的来说大家主要持负面情绪。

在社会行为倾向方面,8个人的行为倾向主要分成了三种。

第一种是因为是跟团旅游,餐费都是提前付好的,所以别人抢我也会抢。比如:

F:这条新闻无论反转前还是反转后对我的行为都没有影响,如果我自费出国,我会注意自己的形象;如果我是跟团出国,拿别人抢我也会抢,谁抢到谁有本事,没有什么形象不形象的问题,这是正常现象。

第二种是平时会注意自己的形象,但是如果实在没办法也会去抢。比如:

A:我以后出国肯定会注意自己的行为,但这是在东西足够吃的条件下。如果我今天只能吃虾没有别的东西可以吃,那我也会去抢的。

第三种是这种行为不雅观,自己不会做。比如:

C:对我自己的行为有影响,我会注意自己的行为,同时也会要求自己身边的人不能那样。外国人也不全是素质高的,但我们要学外国人好的地方。

从访谈中可以看出,大家都知道在自助餐厅用盘子铲虾是不对的,但有人会考虑实际情况,从自己的实际需求出发采取行动。还有人更关注自身形象,甚至是国家形象,认为无论什么情况,用盘子铲虾的行为他们都是不会做的。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对食物的需要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所以有的人会说“如果太饿我也会去抢”。还有人更看重尊重的需求,认为如果中国人失礼的行为不改变,会影响中国人在世界人民心目中的形象。

4 研究结论

4.1 社会认知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普通人有了出国旅游的机会,所以关注这一事件的人主要是普通人。这一事件之所以引起舆论反响,是因为它让普通民众产生了代入感,大家会在一定程度上思考自己身处那样的环境中会采取怎样的行动。

4.2 社会情绪

舆论反转前大家重点批评游客行为和中国人素质,舆论反转后,大家对中国游客的负面情绪减少,但是对网络上抹黑中国人的评论比较不满。很多人认为,目前媒体报道存在问题,事件没有调查清楚就随意报道,媒体的可信度较低。

4.3 社会价值

舆论反转前后,多数民众都认为用盘子铲虾的行为是不对的,但是舆论反前大家侧重于对中国游客或中国人素质的批判,舆论反转后大家更多地对中国游客的行为感到谅解。

4.4 社会行为倾向

多数人看到这一新闻后都会产生触动,几乎所有人在物质条件充裕的情况下都会注意自己的就餐行为。总的来说,网络上大家的情绪纷繁复杂,但是落实到行动中,多数人会受这样新闻的启发,改变自己不良的行为。

摘要:本文以2016年“中国游客泰国铲虾”事件为个案,研究舆论反转事件背后的社会心态。搜集新浪微博中有关事件的数据,将社会心态分解为社会认知、社会情绪、社会价值、社会行为倾向进行测量。研究发现,民众对同一个社会事件会有不同的情绪和价值判断,但绝大多数人都是可以从一个负面的社会事件中吸取经验。此外,过多的舆论反转造成了民众对媒体的不信任感,这种情况值得媒体工作者反思。

关键词:舆论反转,社会心态,中国游客泰国铲虾

参考文献

[1]王俊秀.社会心态:转型社会的社会心理研究[J].社会学研究,2014(29).

[2]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课题组.社会心态影响我国网民的网络表达研究——以微博网民对“药家鑫事件”的评论为例[J].新闻前哨,2013(12).

[3]赵国宁.浅谈“舆情反转”现象及成因[J].新闻世界,2015(7).

[4]崔逾瑜,匡志达.“舆论反转”背后的反思[J].新闻前哨,2015(10).

[5]王俊秀.社会心态的结构和指标体系[J].社会科学战线,2013(2).

上一篇:加窗设计下一篇:拔牙后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