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曲的政绩观

2024-10-20

扭曲的政绩观(共4篇)

扭曲的政绩观 篇1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高校教学质量是我国高等教育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因素。自高校扩招以来, 高校的教学质量问题就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而持续的关注。业界更是对此进行了多层面、多方位的研究, 取得了很多共识, 对于推动实际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笔者认为, 如果从高校领导的政绩观视角探讨高校教学质量问题, 还会进一步取得一些新认识, 寻获提升高校教学质量的新措施。

一、高校领导的政绩观是影响高校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

政绩观决定着领导的施政行为和效果。“政绩观, 是领导干部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括对什么是政绩、为谁创造政绩、如何创造政绩和怎样衡量政绩等问题的认识和态度。政绩观直接反映领导干部从政的价值取向, 它决定着领导干部的工作态度、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1]所以, 一个单位的工作重点、政策导向以及内部资源的分配、员工的精力投向乃至整个单位的发展成效等等都能折射出该单位领导的政绩观。近年来, 在中国高教领域有一种现象有目共睹:高校之间层次相同, 面临的政策环境、师资状况、硬件条件等客观因素不相上下, 但在教学质量上却存在较大差异。如果对此做进一步的比较分析, 可以发现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 就是这些高校领导在政绩观上的差异。那些教学质量颇受诟病的高校领导班子的政绩观往往存在较大偏差。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第一, 急功近利。高校教学质量的制约因素不仅繁多而且复杂, 如师资素质、教学理念、教学管理、教学秩序、教学设施、教学环境、校风学风, 等等, 几乎涉及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显然, 除了教学秩序、教学设施等很少几项工作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抓出成效外, 其他诸多方面都需要付出长期的艰苦努力, 而且教学质量的最终体现, 是学生走向社会之后的综合表现;另外, 从严格意义上说, 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的质量也很难有确定的、可以量化的指标进行衡量。所以, 高校教学具有长周期性、模糊性、隐蔽性。如果高校领导的政绩观陷入“急功近利”, 而没有立足长远发展的抱负和责任心, 那么顾此失彼, 有意或无意地违背教学建设规律、损害教学质量的行为就会必然发生。最典型的表现就是, 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短期见效、立竿见影的工作, 如基本建设、课题立项等, 而对于打基础、利长远、见效慢的校风学风、教学理念、教学态度等方面的工作漠不关心, 对扎扎实实、日积月累的教学基础性建设不感兴趣, 对教学规律的探索和研究更是疏于顾及。这些高校往往在教师工作积极性、创造性的引导上以及人财物内部配置上, 过分强调“短平快”项目, 忽视隐性因素、可持续发展因素, 有的“为了提升学校在大学排行榜上的位置, 高度重视科研工作而忽视教学质量的提高, 不注重在教学改革上的人财物投入, 甚至制定一些政策, 影响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教学”[2]。

第二, 好大喜功。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不仅见效慢、周期长, 而且还具有环节众多、要素繁杂的特点。从教学管理思想到具体的教学安排、从理论教学到实验实习教学、从教师的教学投入到学生的学习状态、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从软件到硬件等等都对教学质量形成重要影响, 要把这些有关的环节和要素调动并协调起来为教学工作服务, 需要做很多耐心细致、默默无闻的工作。所以, 没有脚踏实地、精雕细琢、埋头苦干的职业精神和工作作风, 是不可能做好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如果高校领导奉行“好大喜功”的政绩观, 而没有求真务实的精神, 就会认为教学工作只是日常性工作, 满足于“过得去”、“不出事”即可。

二、要把教学质量放在高校领导政绩观的首要位置

首先, 教学工作是高校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 这是由高校自身的根本使命所决定的。培养人才居于高校三大基本职能的首位。“教学是大学与生俱来的职责。可以说, 教学, 即教书育人, 既是学校产生、发展的逻辑起点, 又是学校教育贯穿始终的永恒主题。小学、中学如此, 大学也如此。尽管现代大学的功能在不断拓展, 但教学在大学的中心地位没有改变。教学是大学教育的基础, 有了教学做基础, 才生发出了科研、服务两大功能, 并不断促进这两大功能的培育和发挥。”[3]《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也规定我国高等学校的首要职责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人才培养既有质的规定性, 也有量的规定性, 而质的规定性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因素中, 教学质量是最为关键的因素。所以, 高校领导的政绩必须首先体现在人才培养和教学质量上, 否则就是舍本求末, 背离了高校生存与发展的本来意义。

其次, 保证教学质量是高校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和根本所在。在高校坚持以人为本首要的含义就是育人为本, 把培养人作为根本任务。其具体表现就是以学生的长远利益、根本利益为最高价值, 尽一切可能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而这种需要的核心就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这无疑要求高校领导的政绩观必须定位于此。从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来看, 高校要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必须处理好规模、质量、结构、效益之间的辩证关系。这里的质量是以教学质量为核心要素的育人质量, 它始终是四者当中占主导地位的关键因素。规模是以保证质量为前提的规模, 没有质量的规模必然误人子弟, 从而使规模成为一种“劣质的量”。结构是以质量为导向的结构, 高校学科、专业的布局和调整都是以质量为基本着眼点的。质量是效益的基础, 没有质量保证的“效益”是毫无意义的。可见, 从一定意义上讲, 质量本身就是一种发展, 并且是更为重要、更为本质的发展。所以, 教学质量的提升是处理好规模、质量、结构、效益之间的辩证关系的根本要求。

其三,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是现阶段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强烈期待和呼声, 群众对于高等教育不仅有提高数量上的愿望, 更有质量上的迫切需求。当前社会各界对高等教育的关注十分强烈, 在给予肯定评价的同时, 很多用人单位、学生本人及其家庭、知识界、新闻媒体等方面也对高校的教学质量提出了批评, 甚至高教领域内部也出现了对高校教学质量的种种非议。近些年来, 我国高校大都经历了一次规模扩张的过程, 在校生数量急剧增加, 但教学基本条件却没有实现与此相应的同步改善, 管理水平也没有明显提高, 特别是教师人数更没有实现相应的增加, 很多高校出现了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的状况, 这样必然引发社会各界对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担忧, 普遍要求高校重视教学质量建设。总之, 在人们较为普遍地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之后, 更希望接受优质的高等教育。胡锦涛同志所指出, “一切工作都要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的检验, 衡量政绩的最终标准是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4]。所以, 高校领导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就必须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高校的这种强烈期待和呼声, 把教学质量放在突出位置。

三、考核高校领导政绩要以提升教学质量为基本导向

既然高校领导的政绩观是影响高校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 那么为了推动高校领导树立并落实以教学质量为核心的政绩观, 就必须把教学质量作为关键指标置于高校领导政绩考核的指标体系之中。鉴于此, 对高校领导政绩的考核工作应进行如下三个方面的完善。

首先, 在考核指标体系中强化并突出“教学质量”的地位。目前这方面存在的问题是, 在例行的考核中, 高校校级领导的政绩考核指标的设置, 笼统体现在“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 没有突出“教学质量”而且也不够具体, 与地方政府领导的考核指标相比没有自身特点, 因而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今后考核指标的完善之处在于, “德”要突出关于教学的重视程度和质量意识;“能”要突出服务、管理教学的实际本领, 以及争取教学投入、推进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的实际本领;“勤”要突出服务、管理教学工作的精力、时间投入;“绩”要突出关于教学投入、教学管理、教学改革、教学质量方面的实际工作效果。由教学工作在高校的首要地位所决定, 尽管高校领导班子中分工各有不同, 但都应成为教学工作的内行, 都应该自觉地把教学工作放在中心位置, 悉心为教学工作服务。

其次, 考核指标的设置要尊重教育教学规律。鉴于高校教学具有长周期性、模糊性、隐蔽性的特点, 对高校领导政绩的考核指标必须做到, 短期指标与长期指标相结合, 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 显性指标与隐性指标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反映高校领导投入教学工作的真实状况, 有效引导高校领导按照教育教学规律抓好教学工作。然而, 在实际工作中“隐性指标”、“长期指标”、“定性指标”的考核往往存在较大难度, 这些指标的考核也很容易流于形式。造成这一困境的原因主要是考核者平时对高校教学过程和状况的了解较少, 在较短的时间内又难以掌握必要的第一手材料。为此, 对高校领导政绩的例行考核应做两方面的调整:一是高校领导干部的管理部门在平时就要注意掌握高校教学工作的相关信息, 而不是仅限于进校考核的短暂几天时间, 这样才能够更全面、细致地了解高校领导干部在教学工作上的政绩, 增强考核的准确性、科学性。二是进一步增强群众对考核工作的参与程度。对教学工作的“隐性指标”、“长期指标”、“定性指标”体会最深、感悟最深的是高校的一线教职员工, 特别是那些过程性因素, 他们最有发言权、评价权。他们的广泛参与, 一方面可以使考核者掌握更多的第一手材料;另一方面也可以更有力地体现高校教职工对本校领导干部的民主监督。

其三, 对高校领导政绩的考核要充分肯定不同高校的教学特色。高校的教学是一个高度个性化的事物。每所高校都有其独具特色的发展历史, 都有其地域性的文化特征和使命, 都有其长期积淀下来的校风、学风、教风和精神品格, 这些因素必然反映到教学过程中来, 从而使该校的教学富有自身特色。此外, 各高校在人才培养任务、层次和规格方面, 在专业设置、服务领域方面, 在办学条件、生源结构等方面都可能存在差异, 而这些差异也会或多或少地反映到教学过程中来, 使教学工作展现独特个性。这就要求在对高校领导进行政绩考核时, 一方面必须把教学质量放在突出位置;另一方面还应避免无视差异、整齐划一, 要充分尊重各高校的办学自主权, 使考核工作贯彻辩证思维, 考核标准体现共性与个性相统一, 并有一定的弹性和张力, 从而引导各高校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 积极进行管理创新, 培育和发挥各自的教学特色和优势。

(邢建辉, 淮海工学院法学院教授, 江苏连云港222005)

摘要:高校领导的政绩观是影响高校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部分高校领导“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的政绩观, 是影响其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原因之一。高校领导必须树立以教学质量为核心的政绩观, 这是由高校自身的使命所决定的, 是高校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和根本所在, 也是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高校强烈期待的必然选择。为此, 应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在高校领导政绩考核指标中的地位, 考核指标的设置要尊重教育教学规律, 在实际操作中要充分肯定不同高校的办学特色。

关键词:高等学校,教学质量,领导者,政绩观,政绩考核

参考文献

[1]杨建民, 姜希, 陈天柱.高校领导班子树立正确政绩观的理论思考[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5 (01) .

[2]张应强, 刘在洲.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教学质量保障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 2003 (06) .

[3]刘希平.以更强的责任心和爱心抓好教学工作[J].中国高等教育, 2007 (19) .

[4]胡锦涛.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EB/OL].http://www.xj71.com/?action-viewnews-itemid-19669, 2007-10-01.

扭曲的政绩观 篇2

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唐山市环保局杨富

2011年5月12日—6月30日,我参加了唐山市委党校2011年春季科级干部“调结构、转方式”主题培训班,通过课堂学习、交流讨论、实地考察、现场教学等形式,感觉收获颇丰。通过学习培训,使我进一步提高了政治修养和综合素质,深刻认识到了我市今后经济发展“调结构、转方式”的重要意义及所面临的紧迫任务。同时,通过参加培训,结识了一批专家教授和领导干部,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开阔了知识视野,拓宽了工作思路,提高了自身为人处事能力和组织领导能力。通过这次学习培训,使我深刻认识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好“转方式、调结构”经济转型工作,对于地方领导干部、部门领导来讲,首先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至关重要。

一、充分认识树立正确政绩观的意义

政绩是干部综合素质和个人能动性、创造性的综合反映,政绩观是领导干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正确的政绩观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基础前提。科学的发展观与正确的政绩观相辅相成、紧密相关。科学的发展观引领着正确的政绩观,正确的政绩观实践着科学的发展观。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是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和问题的基本原则,也是树立正确政绩 1

观的前提;而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则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保证。不坚持正确的政绩观,不可能落实科学的发展观。说到底,只有按客观规律办事,真正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才能更加自觉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更加自觉地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更加自觉地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错误的政绩观及其危害政绩会导致很大的负面效应和损失。把政绩作为考察使用干部的主要标准没有错,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干部的政绩观发生了扭曲和错误,搞沽名钓誉的“显性”政绩、急功近利的“暂时”政绩、劳民伤财的“畸形”政绩、弄虚作假的“注水”政绩,等等。这些所谓的“政绩”,因为不是实事求是,其危害是显而易见的,不仅损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而且会败坏社会风气。所以,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二、应树立什么样的政绩观

应树立什么样的政绩观为人民谋利益,这是由党的宗旨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决定的。忠实地代表人民利益,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是我们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的根本目的。如果违背了这个初衷,为了一己的私利去搞所谓个人“政绩”,那就违背了党的宗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应当牢牢把握以下几个方面要求:

1、正确的政绩观要求政绩必须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

政绩的评判标准应以是否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综合国力的增强,是否有利于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为标准。政绩的取得必须着眼于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着眼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能搞“形象工程”、鼓吹“GDP神话”,造声作势,追求个人“政绩”。

2、正确的政绩观要求政绩能够经受时间的检验。在新的历

史时期,领导干部把握好正确的政绩观,要对历史负责。取得的政绩必须经受得住时间的检验。在取得政绩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微观经济效益和宏观经济效益相统一,局部效益和全局效益相统一,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短期效益和长远效益相统一。不能把政绩定位在即时效应上,动辄“大手笔”,缺乏谋求可持续发展的思考,不考虑自身优势和劣势,一味盲目决策、蛮干。因此,我们所要的政绩,必须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所取得的业绩,是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实绩。

3、正确的政绩观要求政绩必须得到群众的认可。政绩不是

领导干部说有就有,上级评定多大就有多大的,而应得到老百姓的认可。用群众观点看政绩,就是要正确认识创造政绩为了谁、依靠谁、谁来评判的问题: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还是为个人谋私利;是真正把群众意愿放在第一位,还是把眼睛仅仅盯在上面,这是衡量领导政绩观正确与否的分水岭。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说

到底就是要忠实实践党的宗旨,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把为人民服务作为人生的最大追求,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创造政绩的最高目的。

三、怎样才能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需要多方面努力,当前应着重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1、加强学习,解决好世界观问题。世界观是“总开关”,决定着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决定着领导干部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同样决定着领导干部的政绩观。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只有树立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才能摆正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的关系,正确地行使手中的权力,自觉地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才能真正解决好当干部为什么、应该做什么的问题。从而自觉地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自觉地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来检验自己的工作和政绩。

2、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用正确的导向引导

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全面、客观、公正地考核评价干部的工作成绩,既看经济建设的成果,又看社会进步的成果;既看经济增长的总量,又看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既看当前的发展,又看发展的可持续性;既看创造政绩过程中的能动性,又看客观条件的优劣;既看上级组织的认可度,又看群众的满意度;既看领导班子的集体作用,又

看班子成员在集体领导中发挥的作用。总之,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有助于全面准确地评价干部的工作业绩,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3、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求真务实,讲实话、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这是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的根本任务。既要坚持从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又要牢固树立全局观念,增强自觉性,坚决杜绝“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不良现象;既要抓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切实提高工作效率,又要着眼未来发展,建立长效机制,防止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既要坚持和发扬行之有效的好传统、好经验、好做法,又要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积极推动各项工作与时俱进,坚决克服不思进取、墨守成规的观念和行为,从而创造经得起群众检验、实践检验和历史检验的实实在在的政绩。

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做好本职工作

唐山是一座以资源能源消耗为主的重工业城市,工业企业点多面广,污染物排放总量大,环保工作面临的形势严峻,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扎实做好环保工作。一是进一步加强政治和业务学习,将环保知识与实际情况结合起来,理清工作思路,分清主次矛盾,把握关键因素,解决突出问题,提高工作本领;二是进一步深化治污减排,进一步深化钢铁、焦化、水泥、电力、造纸、化工等重污染行业的污染治理,加强重点区域流域的污染防治,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完成国家下达的减排任务,改善区域环境质量;同时,按照国家产业政策,淘汰落后生产装备和生产能力,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绿色发展。三是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牢固树立群众观念,进一步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把听汇报与亲自调研有机结合起来,从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抓起,由简到繁,由浅入深,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求真务实,牢固树立改革创新和勤政务实的作风,解决实际问题,不断提高工作效率。

我党树立政绩观念的历史发展过程 篇3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政绩观念,发展过程

我党坚持正确的政绩观, 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作为创造政绩的唯一目的, 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工作成绩的根本标准。我党从成立之日起, 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我党90年奋斗的历史, 就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历史。胡锦涛同志在2011年纪念党的90周年的大会上指出, “90年来, 我党团结带领人民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的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诗, 集中体现为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完成的三件大事, 就是她90年来最好的政绩体现。无论在哪个时期哪个阶段, 我党对政绩的本质要求是始终如一的, 即要求党的干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 踏踏实实地工作, 实实在在地完成党在各时期各阶段的工作任务。我党自诞生之日起, 以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己任, 紧紧依靠人民, 在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征程中, 为了创造党自身更大的政绩, 奋斗不止。

一、政绩观思想从中国革命时期开始, 并开始散发光芒

毛泽东同志在一九四二年二月一日中共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告诫当时党校的同志, “不要搞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当成死的教条, 把学习当成政绩, 而且要正确看待政绩。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 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如果你能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 说明一个两个实际问题, 那就要受到称赞, 就算有了几分成绩。”[1]在全国胜利的局面下, 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移到城市, 城市工作必须以生产建设为中心, 指出了我党的党员干部要重视政绩。因此, 正确的政绩观思想已经成为每一个革命军人和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 这一思想也在这个时期树立了起来。

二、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进一步丰富和升华

全国解放以后, 社会生产力发展了, 物质文化丰富了, 生活条件改善了, 我党的领导人通过求真务实的为根本政绩观指导思想来加强作风建设始终没有丢。1956年6月28日, 毛泽东同志同罗马尼亚驻中国大使尼古拉·乔洛尤谈话中指出, 我们不要迷信, 认为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一切都是好的。“如果同你谈的人只谈成绩, 不谈错误和缺点, 那末他们就没有反映现实的真实情况。经验多一些的入是不会相信这些的。”[2]同时又指出, “但否认我们会有错误, 那是不现实的, 那就不是世界, 不是地球, 而是火星了。”[3]指出当时存在浮夸造假风气。

三、政绩观思想在新的历史时期积极推进和全面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 当前, 尽管我们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所肩负的历史任务和自身状况发生了新的变化, 但党的性质没有变, 为人民群众谋福利的宗旨没有变。我党政绩观思想主要体现在思想作风建设上, 并要求要正确看待政绩。邓小平要求党员干部在统一战线中保持党的领导, “就是要有不怕麻烦、谦逊朴素和实事求是的作风, 要有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不计其他的工作态度……领导不是自封的, 要看群众承认不承认, 批准不批准。领导作风恶劣, 群众就不会服从;领导犯了错误, 群众就不批准。或者有人说, 我革命时间长, 本领大。但群众不跟你走, 你就一事无成。”[4]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所获得的成绩绝不能看作是一个人的, 而是多数同志努力, 的结果, 上有中央和上级, 下有广大的干部和人民群众, 还有同级, 还有左邻右舍。我们绝不能贪天之功, 将上级的正确领导, 其他同志、其他各方面的努力, 统统算在自己的身上。“[5]江泽民同志说:“现在电视、报纸、电台等媒体对领导活动的报道过多。适当地报道和反映领导的活动是必要的, 但要注意, 不能为了报道而报道, 不能做镜头给上级看、给群众看, 否则就是只有哗众取宠之心, 而毫无实事求是之意了。对领导干部的表现, 党和人民归根到底还是要看他们的工作实绩。[6]胡锦涛指出:“军队是要打仗的, 我们抓各项工作, 任何时候都要硬碰硬、实打实, 来不得半点漂浮和虚假, 否则一旦打起仗来就要吃大亏, 就会付出惨痛的代价。”[7]胡锦涛进一步补充了政绩观思想的检验标准, 在2004年3月10日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 “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都要自觉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 坚持按照科学规律来谋划发展大计。凡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事情就全力以赴地去做, 不符合的就毫不迟疑地去改, 真正使促进发展的各项工作都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8]对军队各级领导干部和机关也提出了同样的要求, 在二00五年四月一日军委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民主生活会上讲话中指出, “要树立正确政绩观, 自觉地用是否有利于部队建设的发展进步、有利于部队战斗力的提高、有利于解决官兵的实际问题来衡量和检验自己的工作, 坚决反对搞花架子、假把式。”[9]后来又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健全促进科学发展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 强化考核结果运用, 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 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10]在新的形势下, 我军政绩观思想得到了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3卷, 第815页

[2]《邓小平文选》第1卷, 第203页

[3]《江泽民文选》第3卷。第5页

正确的政绩观(共) 篇4

1、官场“盲从现象”症结刘玉瑛

当今的官场,盲从现象屡见不鲜。领导说了一个观点,其下属不管是否正确,马上附和。即使说得不正确,也照样鹦鹉学舌;领导做了一件事,其下属不管是否得当,立刻照搬照抄。就算是错的事情,也照做不误。生活中的盲从倒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但官场中的盲从却是值得注意的。

官场中为何存在盲从现象

官场中的盲从其实有两种情形:一种是有意识的盲从;一种是无意识的盲从。不管是有意识的盲从,还是无意识的盲从,都不是一种正常的现象。

所谓有意识的盲从,是抱有投机心理的跟随行为。一些人为了自己的仕途升迁、功名利禄,去盲从对自己有用的官员。“有用的”官员的动向,就是自己前进的方向。这种现象的存在源于以下的因素:

首先,与“官本位”意识有关。“官本位”意识是封建时代的产物。人们以官为贵、以官为尊,以官职的大小论社会地位之高低,将是否做官或官做得大小作为衡量一个人价值大小的主要标准。在“官本位”制度下,人们把当官、升官作为唯一的“正道”。于是,戴上“乌纱帽”,就成了一些人一生的不懈追求。

封建官僚制度虽然消失了,但“官本位”的意识却还在人们的头脑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官本位”意识的存在,使得一些人为了仕途顺畅,就主观故意地迎合领导,盲从现象也就随之产生。其次,与我们的干部人事制度不完善不健全有关。不完善不健全的干部人事制度,使得干部的选拔任用权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正因为如此,一些人为了获得领导的青睐,唯领导马首是瞻。不分对错,盲目地跟随听从。

所谓无意识的盲从,是不自觉地跟随。这种现象的存在,则源于以下几个因素:

与中国旧文化有关。鲁迅先生曾经深刻地指出:“中国的文化,都是奴才侍奉主子的文化。”鲁迅先生虽然讲的是旧文化,但这种旧文化的影响力、传承力不能低估。它依然在左右着一些人的灵魂。与中国传统社会有关。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典型的“极权社会”。皇帝以独裁的方式垄断政权,生杀予夺在一人之手。正是这种绝对的权力,造就了中国百姓俯首听命的性情。因为在“极权社会”,一般人的思考、表达是无效的,不仅想也白想,甚至还会造成灭顶之灾。

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使得我们中国人的身上形成了很深的“盲从思想”。时至今日,虽然封建主义的大山已经搬掉,但千百年来形成的根深蒂固的“盲从思想”却并没有彻底的被铲除。官场中的盲从思想会导致哪些问题

人们的行动是受思想支配的。官场中盲从思想的存在,会导致以下问题的产生:

首先,背弃实事求是精神。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没有这种精神,就不能正确认识客观实际,就不能正确理解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就不能一切从实际出发,就不能客观地把握关系党和国家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也就不能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新局面。

其次,导致照搬照抄现象出现。具有盲从思想的人无论是说话还是做事,总是不从实际出发,而是拘泥于本本,拘泥于领导。马列书中没有讲过的,文件上没有规定的,领导没有谈过的,自己就不敢讲,不敢做。

最后,丧失开拓创新能力。盲从思想的主要特点,就是它的盲目性和保守性。盲目者,不愿思考、不会思考、不敢思考。拉丁美洲谚语说:“不会思考的人是白痴,不肯思考的人是懒汉,不敢思考的人是奴隶。”保守者,过于迷信本本,迷信权威,迷信领导,拘泥于传统的习惯和旧的模式,遇事缩手缩脚,前怕狼后怕虎,不敢突破旧的框框,没有勇气和胆识来根据新情况、新问题提出新的创见。而这些正是开拓创新的最大障碍。

法国著名的科学家法伯,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毛毛虫”试验。这种毛毛虫有一种“跟随者”的习性,总是盲目地跟随着前面的毛毛虫走。

试验中,法伯把一些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上,首尾相接,围成一圈,并在花盆周围不到6英寸的地方撒了一些毛毛虫最爱吃的松针。毛毛虫开始一个跟一个,绕着花盆一圈又一圈地走。一小时过去了,一天过去了,毛毛虫们还不停地团团转。又过了六天六夜,它们终于因为饥饿和精疲力竭而死去。

实验结束后,法伯在笔记中写下了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在这么多毛毛虫中,其实只要有一只稍与众不同,便立刻会避免死亡的命运。”盲从会使人们陷入僵局,甚至置于死地。

如何破解官场“盲从现象”

基于官场盲从现象产生的原因,要破解盲从现象,不仅要完善健全干部人事制度,重要的还要培养各级干部的“独立思考”精神。

“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叔本华说得很清楚:“一种纯粹靠读书学来的真理,与我们的关系,就像假肢、假牙、蜡鼻子甚或人工植皮。而由独立思考获得的真理就如我们天生的四肢:只有它们才属于我们。”

温家宝总理也曾经多次强调要“独立思考”。2009年11月11日,在纪念国务院参事室成立60周年座谈会上,温家宝强调:“要提倡独立思考、敢讲真话,反对人云亦云、照抄照转。”他还说:“我曾经在多种场合讲过,要敢于独立思考,敢讲真话,这样才能有所作为。我希望,独立思考、敢讲真话在政府参事室能够成为一种风气。”

2010年1月26日,温家宝在听取科技、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界代表对《政府工作报告》的意见时又说:“一所好的大学,在于有自己独特的灵魂,这就是独立的思考、自由的表达。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不可能出世界一流大学。”

我认为,这不仅是温家宝总理对“政府参事室”、对“大学”的希望,也是对我们各级干部的希望。独立思考,才能克服教条主义,思想才不会僵化。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会停止,就要亡党亡国。所以,毛泽东同志形象地要求:“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那么,如何才能“独立思考”呢?

首先,要培养质疑的意识。“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只有疑问,才能激发探究的欲望。在西方哲学史上,记载着这样一则故事:

一天,罗素问大哲学家穆尔:“谁是你最好的学生?”穆尔毫不犹豫地回答:“维特根斯坦”“为什么?”“因为,在我所有的学生当中,只有他一个人在听课时总是流露出迷茫的神色,老是有一大堆问题问我。”

后来,维特根斯坦的名气超过了罗素。于是,有人问维特根斯坦:“罗素为什么落伍了?” 维特根斯坦回答道:“因为他没有问题了。”

缺乏质疑意识,是不能独立思考的一个重要原因。能独立思考的人,对任何问题、任何事物都能问一个“为什么”,并能很快地进入思考的状态,即有强烈的质疑意识。他们爱提出疑问,并且努力地探求原因,寻求答案。相反,不善于独立思考的人,对任何问题、任何事物都熟视无睹,充耳不闻,无动于衷,即缺乏问题意识。

古人认为:“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不善于质疑,只是一味地相信,“凡是书本上写的便是正确的,凡是前人说的便是真理,迷信书本,崇拜前人,不敢越雷池一步”,这样的人,自然不会有什么独到的见解。

其次,要清除怠惰因子。中华民族向来以勤劳著称,但也勿庸讳言,我们的头脑中也有怠惰的因子。这种怠惰因子虽然有先天的遗传,而更多是由话语霸权所造成。所谓话语霸权,就是由某些机构、某些人或某个人垄断着话语权力,别人只能俯首听命,没有说话的资格。如封建社会皇帝的话就是金科玉律,任何人都要遵照执行,不允许有任何的异议。

正是这种话语霸权,造成了怠惰的因子。人们习惯于接受圣人现成的教诲,懒得自己独立思考;习惯于接受别人现成的经验,懒得自己多作分析。

第三,养成爱思考的习惯。思考的习惯是要培养的。但实际上许多人每天忙于具体工作,很少能够腾出点时间来进行思考。结果,遇到问题,人云亦云。

独立思考,除了要做到上述几点,更重要的,是要营造能够独立思考的环境。这种环境是一种包容和宽松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中,领导干部能够独立思考,敢于独立思考;能讲真话,敢讲真话,而不人云亦云,亦步亦趋。

2、品德高下看“忧乐”温振春

前不久,某航班因天气原因延误,本应后飞的航班却因一位领导干部的登机“先飞”了。此举引起社会关注。人们由此

联想起,当年日理万机的列宁自觉排队理发,毛泽东、周恩来认真践行“我也要遵守制度”的诺言。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原是领导干部应有的胸怀。然而近些年来,却有一些人把“先忧后乐”抛在脑后,变成了“先天下之„优‟而„优‟,先天下之„乐‟而„乐‟”。一些地方涌现了花园式、宾馆式、别墅式、皇宫式办公楼,超豪华装修、超规格购置高档轿车等现象,也不罕见。

在现实中,先后本是公共生活的一种秩序,但孰先孰后,有时暴露出某种特权思想,折射出某种媚官恶俗。诚然,领导干部工作繁忙,有时需要一些适当的服务与便利,这可以理解。但决不能以此为由,谋求特权,追求“优先”照顾。这样的领导干部,损害党和政府形象,必受群众冷眼,为世人所不齿。

一些领导干部的“先优先乐”,从根本上说乃是淡忘了党的宗旨,淡薄了群众情感。把安身立命之本抛在了一边,往往就会发生蜕变,膨胀自我特权,视党和人民赋予的职权为既得利益,当成谋取个人或小集团利益的工具和手段。“政者,正也。”“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领导干部是人民公仆。只有摆正位置,“吾日三省吾身”,常用党的宗旨、入党誓词、先烈精神和英模事迹对照自己的言行,才能进入角色,明其所想,知其所为,做出成效;才能秉公持正,坦荡磊落,“利归天下,誉属黎民”;才能见贤思齐,不以物惑,不以情移,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经得住诱惑,保得住气节。

讲公德、扬正气、守规矩是衡量一个人品德素养的重要尺度,领导干部则应以此为基本的为政素养和要求。只有做到“先忧后乐”,才能见出一个领导干部的高尚境界和品德,才无愧于组织的信任和群众的重托。

3、群众为什么爱“草鞋书记”姬建民

他在职时,家里人一点儿“光”也沾不上,“农转非”转不了,新房盖不起,连一次公车都“蹭”不上。退休回到老家,一把锄头、一顶草帽、一双草鞋,用生命最后的22年时间,在大亮山上带领群众造林致富,最后将价值超过3亿元的林场经营管理权无偿交给国家。这位云南省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被人们亲切地称为“草鞋书记”,给世人带来了震撼与感悟。

杨善洲下乡之所以脚穿茅草鞋、头戴竹叶帽,一身泥巴一身土,是因当地百姓还在“穿草鞋”,不富裕。他认为“如果眼看着人民群众在受苦,我们却安逸地坐在大楼里悠闲地办公,你不觉得有愧吗?”只有穿草鞋、戴草帽、深入群众中心里才踏实。百姓则热爱这种穿草鞋、背挎包、下地头的干部,喜欢这种不坐车子、不摇扇子、不端架子的领导。这也印证了“位不在高、勤政则名;官不在大、为民则灵”的箴言。“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无需“上纲上线”提炼什么“思想高度”,一名共产党人朴实无华的人格魅力显而易见。百姓称他“草鞋书记”,是对他最高的评价与赞赏。

杨善洲完全有条件不穿“草鞋”,但他却把穿草鞋视为与群众沟通感情、密切联系的媒介,讲求与群众打成一片。道理很简单,你西装革履、油头粉面,坐着豪车去农村、入农户、到地头,老百姓能跟你这样的人说实话、道实情那才怪哩!群众并非强求领导一起穿草鞋,而是需要领导保持那么一种可贵的“草鞋精神”。换句话说,你穿上草鞋,百姓还有个看你是否办实事办好事的“考验”,更别说你“一盒烟一桶油,一顿饭一头牛,屁股底下一座楼”了。在这个意义上,“草鞋书记”杨善洲带给我们的震撼就是:一辈子都在做好事,一辈子不以权谋私,一辈子带领群众致富,一辈子无私奉献。带给我们的感悟就是:群众爱“草鞋书记”,更爱一辈子为群众谋利益的共产党人。

时至今日,除了偏远农村,农民穿草鞋的也不是很多了。现在工作条件与生活条件相对优越了,穿不穿草鞋不打紧,关键在于有没有对群众的深厚感情,会不会与群众同甘共苦,是不是真正把群众利益放在心头。杨善洲不只脚上穿着草鞋,更重要的是心里装着百姓、装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责任。穿草鞋不是摆样子作秀,当然也不能鼓捣成“大呼隆”的政治噱头。学习“草鞋书记”的“草鞋精神”,为的是牢记宗旨、服务群众,让更多的老百姓不再穿“草鞋”,能够过上文明富裕的好日子。

“当官不是永久的职业,永久的职业是好好地为老百姓。”脚上穿着“草鞋”,心中装着百姓,一辈子为群众谋利益,这样的领导干部肯定是一个大写的人,一个为老百姓所拥戴的人。

申论范文中的名言佳句:

“杨善洲不只脚上穿着草鞋,更重要的是心里装着百姓、装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责任。穿草鞋不是摆样子作秀,当然也不能鼓捣成“大呼隆”的政治噱头。学习“草鞋书记”的“草鞋精神”,为的是牢记宗旨、服务群众,让更多的老百姓不再穿“草鞋”,能够过上文明富裕的好日子。”

“当官不是永久的职业,永久的职业是好好地为老百姓。”

4、严守为官做人的底线桑林峰

对党员领导干部来说,为官做人的标准应该超出底线越高越好,即使做不到高很多,最起码也要坚守底线,不能突破。一旦突破底线,就会像大厦失去了支柱,大坝动摇了根基一样,必然带来生活上的腐化、道德上的堕落、法纪上的失范。

现实中我们不难发现,底线的突破也是很容易的。如果对“六个为什么”搞不清楚,对“四个重大界限”划不分明,对错误思潮和不良现象不去抵制,对政治纪律不去坚守,就会突破政治底线。如果不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是非不清、荣辱不辨、美丑不分,就会突破道德底线。如果无视法纪威严,经不住各种诱惑,管不着自己的手脚,就会突破法纪底线。如果为爱好所迷,被情趣所累,让欲望所困,就可能突破生活底线。可以说,为官做人的底线就是一条警戒线、一道分水岭,不能搞变通,不能“闯红灯”。突破了,就失去了为官做人的根本和资本,就会受到法纪的惩罚和道德的谴责。

坚守底线,首先要戒贪欲。贪如水,不遏则滔天。很多党员干部滑向罪恶的深渊,无不是从“贪”字开始。“山林再大,也经不住野火的焚烧;江海再深,也灌不满一只有漏洞的酒壶”,要明白“知足者富,知止者久”的道理,保持重事业、淡名利的健康心态,不为金钱所诱,不为美色所迷,不为享受所惑,自觉做当荣之事、拒为辱之行,以实绩求进步、以品行树威信、以作为得地位。

祸患常积于忽微。一个人失去底线,往往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从一次宴请、一个红包开始,逐渐发展到以权谋私,违法乱纪,最后成为“阶下囚”。现代社会生活越来越丰富,党员领导干部面临的诱惑也越来越多,如果政治信仰不坚定、纪律约束不严格、生活作风不检点,就很难把住自己。古人云:“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细节虽小见风骨。小事、小节中有政治、有方向、有形象、有人格。坚守底线,贵在慎微。

一般来说,翻船大都在“平流无石处”。心理学告诉我们,人在逆境时,往往比较谨慎小心,因而常会平安无恙;而在顺境中,则容易麻痹、骄傲,也就容易出问题。愈是身居高位、成长进步顺利之时,愈是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允中守直、激浊扬清、谨慎从事,常以“蝼蚁之穴、溃堤千里”的忧患之心对待自己的一思一念,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谨慎之心对待自己的一言一行,以“夙夜在公、寝食不安”的公仆之心对待自己的一职一责,始终保持坚定的党性、良好的品行、先进的表率。

上一篇:LED产业的发展概况下一篇:高校非主流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