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理论

2024-11-15

认知语言理论(精选12篇)

认知语言理论 篇1

1 什么是认知语言学

20世纪70年代, 生成语法占据语言的主要地位, 它是从机构的内部特性去解释语言及其现象。而另有一批语言研究者的关注点则从语言内部的结构延伸到外部世界, 尤其对语言产生及人脑认知之间的逻辑因果关系很感兴趣。于是认知语言学在1980-1990年间迅速发展起来。

什么是认知?认知是: (1) 通过感知和经验获取知识, 把知识组织成心理结构; (2) 通过心理操作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处理知识; (3) 从潜意识出发对生活经验的阐释。而这样的潜意识是建立在先前储存的知识和心理操作之上的。认知语言学特别关注心智与认知之间的关系。

认知语言学包括两个层面, 一是人们由外而内的, 从观察外部客观世界进入对语言的研究, 二是透过表层语言现象深入探索总结出其深层规律性, 分析各个取向背后投射出的语言反映, 从语言的各个层面研究认知与语言的逻辑关系及其性质, 说明语言是人脑认知发展不同阶段的结果。

2 隐喻及隐喻认知理论

隐喻作为认知语言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发源于亚里斯多德学派, 一直处于边缘化状态, 诗学和修辞学的领域是其主要使用范畴。由于当时人们对语言技巧及其规律的理解尚处于萌芽阶段, 隐喻仅仅被当成是润色的工具, 使用也仅限于词汇层面, 而遮蔽了其既是语言的文体特征, 也是语言的认知特征的性质。随着时间的发展, 柏拉图集团的学者们于19世纪开始认识到, 隐喻的理解不该仅限制于语言层面, 而应由此联想到人脑的运作机制。

1980年以来, 对隐喻语义的研究风生水起, 这时, 对隐喻的研究已经从词汇层面上升到句子层面。通过隐喻人们可以认识到同一词汇或是句子产生的新的意义及其带来的全新语义现象, 此时隐喻的地位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它不仅仅只是被看作是一种修辞现象, 而且被抬高为一种人类的认知现象。在这个过程当中, 通过人脑的认知反应, 一种新的意义的发生了再生产创造, 从而使语义更加丰富, 语言的使用也因此更加的灵活且富有生命力。

从功能上看, “隐喻的本质就是用一种事物去理解和经历另一种事物”。“理解”和“经历”被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隐喻不仅仅是语言的问题, 它更是思维的问题。各种思维活动, 不管它是关于情感的、关于社会的, 还是关于人格的、关于语言的或者关于生与死的, 都与隐喻相关。隐喻对于想象和对于理性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

隐喻的典型结构为“A is B” (如“独生子是小皇帝”) , 即用B来喻说A。传统理论常将这类表达视为一种语言修辞现象, 随着时代的进步, 越来越多学者将隐喻正式视为一种认知方式, 一个认知域来认识和理解另一个认知域, 且这还是人们认识世界、组织思维、进行推理、建构语言等不可缺少的心智机制, 从而形成了“隐喻认知理论” (Cognitive Metaphor Theory) , 又叫“概念隐喻理论”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

3 概念隐喻的类型

概念隐喻分为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实体隐喻三类, 本文将分别进行概述。

结构隐喻, 指使用结构可互通的两个词来使两种概念相叠加, 从而使词语产生多义性, 如Time is money。时间与金钱本不是同一个概念物, 但当它们出于结构上同等重要的位置时, 结构性隐喻的使用使人们很快就能明白其所要解释的另一物体的特征。金钱的、宝贵的、一去不回的、需要人们珍惜的, 这些凡是可以修饰金钱性质的形容词此时都可以用来形容时间, 于是时间的重要性与金钱重要性在人脑潜意识中迅速等同起来, 其意义不言自明。而这样的语义理解则是要建构在人们对金钱重要性认知的基础上。

方位隐喻, 指参照前后左右等空间方位, 将其隐喻概念与抽象概念的结合使用, 形成用方位语表达抽象概念的通感语言。如英语“cheer up”等。又如:I am feeling down.感觉不好, 心情低沉, “down”的使用使人们能够迅速通过对方位的认知形成对抽象概念的空间感理解, 这是以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心理经验为基础的, 不是任意的, 而是人们在长期生活过程中形成的。

实体隐喻, 指人们用具体的、有形的实体来投射抽象的情绪、感觉、思维等概念, 实体隐喻建立在人与大自然长期相处的基础上, 通过人对物细致透彻的了解而将其内化为心理层面的感受。

4 隐喻认知理论在教学大纲设计中的应用

深受旧观念的影响, 我国在语言教学过程中往往忽略了隐喻的重要性, 而将隐喻能力与语言能力、交际能力相结合, 对于深化人脑认知思维, 提高语言使用技巧却又是非常重要的。在过去的教学要求中没有关于“隐喻”技巧学习的相关培养方案。因此, 强调并强化隐喻的学习, 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抽象概念, 扩展视野, 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改善思维结构。同时, 这对语言习得亦是一项十分必要的举措。

(1) 多读诗歌, 加强文学修养

诗歌中往往有很多的隐喻用法, 篇幅不多却蕴藉深刻。诗人通过对隐喻的使用所营造的空间感与距离感使诗歌具有了永恒的生命力, 多读诗歌不仅能培养想象能力, 而且能加强语感, 不仅可以增加语言表达的多样性, 也能升华人脑的思维, 开拓视野, 为隐喻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

(2) 多收集隐喻表达

艺术来源于生活, 技巧的灵活使用要建立扎实掌握的基础上。在日常生活和语言学习中应当注意多收集这些有关隐喻说法的语句, 寻找其后所隐含的深邃思想, 这对提高自己的学养有很大的帮助。

(3) 运用隐喻机制解释多义词

语言中多义词绝大多数是通过隐喻机制形成的, 一个多义词项会通过隐喻形成了一个“语义链”, 按照掌握语义链的方法梳理和培养学生对隐喻的理解, 能从根本上提高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

(4) 掌握隐喻认知规律, 不断开拓创新思维

隐喻可以作为培养创新思维的一种重要途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引导开发学生想象力的同时, 应多鼓励学生应用隐喻手法进行创作。只有通过不断引用、学习、模仿、内化, 学生才能真正掌握隐喻的使用技巧。

(5) 发挥形象思维作用, 促动隐喻机制形成

隐喻基本运作原理是“意象图式”的映射, 它与人们的形象思维密切相关。我们应进一步深化、提升已有形象思维能力, 巧妙地将其运用外语习得和隐喻能力培养中来。在英语教学中应不断加强比较英汉隐喻表达方法, 对比具体例句, 努力发现两语言中形成隐喻表达的认知基础, 以及两语言常基于何种形象思维建构隐喻表达。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2]王寅.什么是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1

[3]赵虹.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4]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5]赵艳芳.语言的隐喻认知结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评价[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5.

认知语言理论 篇2

空间参照框架:语言与认知研究的新理论

本文主要描述Levinson最近提出的空间框架理论中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内在参照框架、相对参照框架和绝对参照框架.Levinson的理论颇具新意,开辟了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新视角,但他的某些观点过分强调人类空间思维的差异性.本文通过对英汉语句的对比分析,提出不同语言背景的`人在空间思维方面有着显著的相似性,人类认知存在普遍的空间认知模式.

作 者:马林 李洁红 Ma Lin Li Jiehong  作者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150001 刊 名:外语学刊  PKU CSSCI英文刊名:FOREIGN LANGUAGE RESEARCH 年,卷(期): “”(4) 分类号:H0-06 关键词:空间参照框架   内在   相对   绝对   普遍性  

认知语言理论 篇3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 隐喻 最佳关联

一、引言

隐喻的本质问题一直是语言学家、心理学家、哲学家等所共同关注和探讨的问题,尤其是二十世纪以来,隐喻更多地是作为横跨心理学、哲学、文艺学、语言学等学科的多维性研究课题。从古希腊Aris-totle以来,修辞学都将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格来进行研究,认为隐喻能够给文章带来意想不到的美学效果。Richards等人对隐喻的研究当然要比Aristotle的认识深刻和全面得多,但是有一个事实是不能回避的:无论是Aristotle的“类比理论”,还是Richards的“相互作用理论”,都始终把研究的视角和层次放在语言本身,没有能够深刻地揭示隐喻的本质问题。认知语言学家立足于“现实—认知—语言”这一基本原则,在人们经验感知的基础上,从人类认知的角度来研究隐喻认知机制的实质和特点。

二、隐喻研究

隐喻的研究由来已久,是“旧得不能再旧的题目”(叶子南,2008)。但是很多时候,问题的解决与否并不是取决于研究所投入的时间的。而且语言的创造性本质决定了新的隐喻必定会不断出现。这就要求我们的研究也要不断跟进。

Lakeoff和Johnson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提出隐喻意义的实质是源域(source domain)和目标域(target domain)映射关系。Lakoff 和 Johnson 将隐喻分成了三种:结构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方位隐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和本体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结构隐喻是将一个域中的概念转化到另一个域中,比如“Argument is a war”。方位隐喻是用诸如上下、内外、前后、左右等表达空间方位的概念来组织另外一种概念系统。“I’m falling asleep”、“he dropped dead”及“You are under my control”

此类隐喻提供了人类主体和世界上其他事物之间的一种空间关系。本体隐喻指的是用实体词来表达一些非物质性的概念,比如感情、活动和想法,从而对其进行分类、量化和引用。

三、关联理论对隐喻的阐释

(一)隐喻的关联性解释的依据。

关联理论之所以能对隐喻做出阐释,笔者认为要基于它对隐喻的两点认识:其一,隐喻是一种更广阔的语境出现的话语现象;其二,在隐喻中,说话人的意义是间接表达的,因此作者真实的交际意图需借助于相关性推理才能获得。Sperber和Wilson(1986:237)认为,隐喻不需要特殊的解释能力和程序,它是语言交际中一般认知推理能力自然发展的结果。关联理论将隐喻归入一般话语,因而也就为其解释隐喻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此外, 用关联理论解释隐喻有其一定的必然性。言语行为理论认为说话是在实施一种行为,它可以是直接的或间接的。关联理论认为隐喻属于间接的言语行为,其命题形式和命题态度之间必然存在着某种“关联”。这种“关联”需要听话人借助于语境进行语用推理才能获得。

(二)关联理论对隐喻的产生和理解过程的阐述。

隐喻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关联理论认为,在语言交际时,发言者总是遵守关联原则,寻求对其思想的最佳关联表达,既让话语具有足够的语境效应又尽量节省听者的处理努力。但是最佳关联表达并非總是精确的表达,这时候取而代之的是模糊表达。隐喻正是人们使用模糊表达法的产物,表达了用语言的字面意义无法表达的意义。这种表达需要本体与喻体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这种关联是客观事物在人的认知领域里的相似联想,而人认知能力的共性使人们趋向于对同一事物有着相似的联想。

一般来说,对隐喻的理解主要分两个阶段:一是隐喻的识别,二是对隐喻含意的推导(束定芳,2000:232)。对隐喻的识别主要依据其字面意义与语境冲突的性质,而且这种冲突原则上是不可能消除的,只有在扩展了的更大的语境中才能消除。关联理论认为人们是根据人类认知假设去理解话语的,人们对于话语的理解不是被动地接受语言信息,而是在共有认知语境的基础上去寻找关联,从而推断出语言在特定语境中的意义。

四、结语

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方式,显示了人们在使用语言时的一种认知方式。由于不同的文化和历史,各个国家的隐喻也互不相同。隐喻的翻译涉及两种语言文化的互换,而不是简简单单的词语转化。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一种语言中的隐喻在另外一种语言中可能有也可能没有相对等的隐喻。因此,译者在翻译隐喻的时候就需要将其他方面的因素考虑在内,比如文化和历史。最后,笔者建议了三种处理隐喻的翻译方法,即直译、等值翻译和意译。译者可以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选择一种或者多种翻译方法进行翻译。

参考文献:

[1]蓝纯.从认知角度看汉语和英语的空间隐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2]冯立新.认知隐喻与翻译[J]. 惠州学院学报,2005(8).

从范畴化理论到认知语言学 篇4

前面列举的范畴认识通常被称为经典范畴理论。经典范畴理论的根基是二元对立,其方法论是二分法。在这个基础上,该理论认为 :所有范畴都具有清晰界限,各个范畴内部成员之间地位平等——没有哪个成员更具代表性,没有核心成员与边缘成员之分。20世纪许多语言学研究就建立在经典范畴理论之上,比如雅格布逊的音位学“双分法”:每一个音位特征只有两个值,一个正值,一个负值,分别标记为〔+ 特征〕、〔- 特征〕,如〔+ 鼻音性〕、〔- 鼻音性〕,〔+ 浊音性〕、〔- 浊音性〕;结构主义语义特征分析也是二分法,比如说到“bachelor”,就会进入这样的考量 :有生命 / 无生命,人类/ 非人类,成人 / 非成人,男士 / 女士,已婚 / 未婚等 ;就连结构主义语法的反动者、转换生成语法的创始人乔姆斯基也把运用二分法视为自然和正当,他认为二分可以表明一个语言项是否属于某个范畴。我们强烈感受到“非有即无、非黑即白、非此即彼”就是经典范畴理论的本体和实操灵魂所在,但这清晰优势之另一面是其绝对缺陷。无可回避,世界上各种事物之间的界限并不都似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之间那样明确,更多的时候是模棱两可和无可奈何 :何为冷,何为热?什么是高,什么是矮?多小才算小,多老才算老?好人和坏人加起来就是所有的人?现实世界那些可悲的“阴阳人”,他(她)们是男性还是女性?俯拾即是的例子,让我们发现了经典范畴理论自身解释力的欠缺和不足。

20世纪的哲学家维特根斯坦针对“范畴”,破天荒提出了“家族相似”理论,开新兴范畴理论之先河。这次拓荒始于对游戏这个事物的思考。游戏,从条件来看,有的需要运气(如牌类游戏),有的需要技巧(如棋类游戏);从结果来看,有的有竞争有输赢(如田径游戏),有的无竞争无输赢(如娱乐游戏);20世纪70年代滥觞的电子游戏甚至让游戏参与者变为机器或者电脑,大大打破了人们对游戏的传统认识。据此,维特根斯坦强势认定 :游戏范畴成员之间没有共同特点,只有各种方式的相似之处以及千丝万缕的相关联系。因而,他进一步阐述,提出了与传统理论截然不同的观点 :范畴内部成员之间只共享部分特征,不共有一切特点 ;地位并不平等——有中心成员和非中心成员之分 ;范畴并无清晰界限,随新事物的出现可随时扩大。

在维氏家族相似性理论基础上,著名心理学家罗丝提出了“原型范畴理论”。原型,就是一个范畴之中最典型、最称职、最有代表性的个体成员,也可称为最佳实例或突出实例,比如白菜可以是蔬菜的原型,桃子可以是水果的原型,燕子可以是鸟的原型。人类体验万千事物,将之与原型相比较并系联,范畴就渐渐建立起来了。当然,也可以说范畴建立之后我们感受到了原型。但孰先孰后并不重要,因为原型存在于范畴之内,而新事物的出现也未必不能成为新的原型。重要的理念是 :事物有范畴,范畴有原型。范畴划分的同时,也是概念形成的过程,这个过程被称作“范畴化”。概念是思维与认知运动的单位和支点,反映在语言层面就是语义。认知语言学正是研究语言与认知的关系,所以要解释语言背后的认知规律,就必须关注人的思维,思维的单位是概念,概念根源于范畴化,所以探讨范畴化成了认知语言学的基础内容。

认知语言理论 篇5

论图形-背景理论在认知语言学领域运用的优势及不足

本文分析了图形-背景理论在认知语言学领域的优势与不足.作者认为,图形-背景理论在分析空间介词、时间状语从句、倒装句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但该理论要系统、广泛地应用于认知语言学领域,还要解决语言实践的线性特征与静态分析的矛盾、受者中心还是文本中心、话语实践中突显因素多样化、东方传统思维的整体认知观与图形-背景理论的冲突等问题.

作 者:李疆彤 LI Jiang-tong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桂林541004刊 名:宜宾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YIBIN UNIVERSITY年,卷(期):20088(2)分类号:HO-05关键词:突显原则 图形-背景理论 认知 倒装句

认知语言理论 篇6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理论 指导 大学英语词汇教学

英语词汇教学是英语教学的基础,同时也是英语教学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在现阶段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忽视了词汇教学的重要意义,反而注重于难度较高的听说教学。这导致大学英语教学中词汇教学与听说教学的比重严重失调,由于大学的英语不在注重基础的词汇教学,因此一些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在进行英语学习时受到严重的阻碍。

一、认知语言学理论

1.范畴化原理。认知语言学理论认为,人们语言意识的产生是人们认识世界并逐步的对事物进行规划、产生社会行为的基础。在我国众多认知语言学学者的理论中,根据认知语言学对事物不同认识的原型效应,将认知语言学的范畴化原理划分了三个层次,相较于抽象的上位范畴原理和细化的下位范畴原理,基本范畴原理更为全面,这也是现阶段大学英语词汇教学借鉴认知语言学的出发点。

2.隐喻。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是指将同义词或者近义词进行相互替换,增强人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更深层次上增强人们对社会不同角度的认识,提高人们的多角度思维方式。范畴原理与隐喻是认知语言学中两个不同的层面,分别代表着认知语言学中的具体和抽象的层面。隐喻不同于一般的抽象化原理,其在对语言进行认知的抽象之后,还能够将抽象的词汇再具体化到实际的语言中。通过具象到抽象,再由抽象具体化到语言中,隐喻不断赋予了词汇新的意义,还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视角。

英语词汇与汉语词汇的学习具有很多相同之处。要使学生更好的掌握这些一词多义的词汇,就需要借助隐喻的作用。通过对词汇具象和抽象的不断转换,从而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这些多义词,并且能够熟练的应用这些多义词。

二、现阶段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大学英语学习中,四六级、雅思、托福等社会认证,让大学英语的教学和学习压力不断地增加。在现阶段的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首先,是教师对于词汇教学的忽视。大学阶段所面临的英语社会认证考试,多是以英语听力的测试为重点,所以大学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加注重的是对学生的听力培训而不是词汇教学。虽然有部分大学英语教师认识到了英语词汇在听力考试中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大学英语课程设置较少,并且没有专门开设英语课外学习时间,对学生的词汇进行训练。

大学中的英语词汇学习不同于高中,大学的英语词汇难度较大,因此大学英语词汇的教学方法不应当延续高中的教学方式。以此大学的英语教学应当走出传统教学体制的怪圈,采用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主要教学目的教学方法。要提升词汇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比重,并对词汇教学的方法进行改革提升词汇教学的质量,帮助学生殷实英语学习的基础。在高校的英语词汇中多义词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如此大比例的多义词,如果仅仅是生搬硬套的死记硬背,对于大学学生的英语词汇学习不但没有任何的促进效果,反而会使得大学学生对英语学习丧失兴趣。

三、认知语言学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词汇教学

1.基本范畴原理与大学英语词汇教学。基本范畴原理是人类认知语言学的基础理论之一。要利用认知语言学理论指导大学英语词汇教学,基本范畴理论史是最重要的理论支撑之一。教师在利用基本原理理论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以基本的词汇为中心,向下或者向上延伸其他的近义词甚至是反义词。形成一个脉络整齐、体系明确的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体系。完整、合理的词汇体系对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学效率有着很大帮助。

基本范畴原理是认知语言学基本范畴理论的细分理论,主要依据为人类对语言认识的不同层次。大学英语教师在进行词汇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英语词汇根据所其表现意义的深度划分为不同层次,并在词汇教学中引入分层次教学体系。大学英语词汇分层之后,学习难度会降低,而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2.隐喻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隐喻是认知语言学理论中较为抽象的一部分。在实际的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抽象的教学没有理论教学那样枯燥。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对具体的词汇进行抽象。学生在进行抽象化想象后之后,大学英语教师便可以设计相应的教学情境,将抽象的词汇在此具体化到实际的教学情景中,通过这样的方式提升学生对英语词汇的认知,帮助学生巩固大学英语教学中内容,并且掌握英语词汇的学习和应用的方法。

在对多义词的进行课堂讲解时,隐喻是最好的教学方法之一。在进行词汇教学的过程中,隐喻教学多向思维、思维具有跳跃性的特点可以极大的扩充词汇教学的内容,并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英语词汇的意义。借助隐喻教学多向的思维的特点,大学学生的跳跃性思维便不会受到英语词汇框架的限制,从而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结语

认知语言学是人类语言教学的又一个重大的突破,这一理论可以帮助我国的英语教学工作者更加透彻的了解我国英语教学的本质,帮助我国提升英语教学的质量。所以我国的教育工作者应当加深对认知语言学理论的认识,将这一理论深入的应用到实际的教学当中,提升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慧晶,董君,苏芳.认知语言学理论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8).

认知语言理论 篇7

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一书中Ellis向我们说明了几种关于语言输入与习得的关系的不同观点:行为主义输入论, 先天性输入论, 互动式输入论以及可理解性输入理论[1]。在这些理论中, 美国语言学家Krashen提出的可理解性输入理论是颇有影响的理论。本文从认知心理学角度, 对Krashen的语言输入理论进行分析, 让读者了解语言输入理论的特点及其局限性, 并指出在外语教学上的一些启示。

1.语言输入理论的特点

(1) 理解性输入

Krashen认为, 通过先理解然后输入的语言是二语习得的必备条件[2], 因为学习者如果不能理解要输入的语言信息, 就不能很好的学习这门语言[2]。对初学外语者来说外语课堂是很重要的, 因为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提供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3], 帮助初学者更好更快的学习外语。

(2) 兴趣与相关联

学习者要主动对要输入的语言信息进行加工, 并对此产生兴趣, 才能使语言习得有效。当然兴趣还要与学习者之前所学的知识有关联, 因为学习者不会对他们不了解的东西产生学习兴趣[3], 因此无论是课堂上的学习还是课外的自主学习, 都应使学生产生兴趣[3]。

(3) 非语法程序安排

语言习得是指学习者在一个自然的状态下触碰大量的可理解性输入从而习得语言[4]。因此, Krashen认为[2]语言习得不能只靠课堂上安排的按语法程序的教学, 而是要有足够的可理解的输入来习得语言[2]。

(4) 足够的输入量

在Krashen的语言输入理论, 即“i+1”理论中, ”i”是学习者之前已经学习的知识, “1”是学习者想了解的稍微比“i”高一层次的未知的知识[2]。由于教师低估了语言的输入量使得现在的外语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要学好或掌握一门目的语要广泛地阅读和运用该目的语才能完成, 也就是要有足够的该目的语的信息输入量[3]。

2.语言输入理论的局限性

在二语习得理论界和教育界内Krashen的语言输入理论在引起人们注意的同时, 也受到了人们的一些质疑, 有其自身的局限性。

(1) 语言输出的重要作用

Krashen的语言输入理论只强调语言输入的重要作用, 而忽视了语言输出的重要作用。Krashen认为[1], “只要有可理解性语言输入, 并且有充足的输入量, 学习者就能自然而然地习得必要的语言”。他甚至还认为, 只要可理解性语言输入量充分, 学习者的知识层次就可以从i发展到i+1[1], 但是这样却没法考证学习者的语言水平是如何从i发展到i+1的。因为i+1只是基于学习者学习次序的一种假定, 而语言习得次序的确定在研究方法上是不稳定的[5]。

(2) 学习者的主体作用

由于Krashen的这一理论过分强调可理解性语言输入的作用, 而忽视了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可理解性输入只有在被学习者接纳并在日常生活中将其转变为自己的语言能力的前提下才能算是习得该语言[3], 因为语言输入与语言习得之间有一个接受转变的过程[3], 在这一过程中, 学习者扮演者很重要的角色。

(3) 课堂学习的作用

Krashen认为正式的课堂学习对那些已经具有一定语言能力的学习者来说作用不明显[3]。而Ellis和Long等通过一些实验发现“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课堂学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其对语言习得的速度和对学习者最终的语言能力都有益”[1,6]。

(4) 可理解输入中i+1模式在教学中很难把握

在课堂上教师很难准确地把握可理解性输入在何时能达到i+1的层次, 而且由于学习者的程度各不相同, 教师很难设计i+1的教学容量和重难点[3]。因此, i+1模式在教学中很难运用。

结语

Krashen的语言输入理论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指导作用, 也对外语教学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产生了很大影响。语言输入理论还没有完全完善, 还有其局限性, 老师和学生要冷静地解析和看待该理论, 从中找到启示, 真正做到把教学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 来加强二语习得的成效与水准。

参考文献

[1]Ellis Rod.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4.

[2]Krashen.S.D.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M].London:Longman, 1985.

[3]高翔.语言输入理论的认知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5, 15-17.

[4]王学森.从认知视阈看语言输入理论[J].外语教育教学, 2010:1-2.

[5]蒋祖康.第二语言习得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认知语言理论 篇8

1目前高职英语词汇教学的现状

目前高职英语词汇教学缺乏科学有效的方法, 一遇到词汇, 教师总是一味地进行讲解剖析, 占用了学生记忆的时间。教师对词汇讲解之后, 接下来就是学生死记硬背的环节, 学生对每一个词汇都进行孤立的背诵、记忆, 因为缺少一定语境辅助理解, 所以不能对词汇的运用做到融会贯通。这种缺乏语境辅助的词汇记忆往往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 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 学习的主动性与动力也就无从产生, 学习效率得不到有效提升。

针对这种境况, 在词汇教学中引入认知语言理论, 可以有效解决词汇学习难的问题。运用认知语言学可以对词汇进行构词法及语意的分析, 通过对语言的分析与理解为学习者创造适宜的语言环境, 在一定的语境下学生学习词汇的效率及质量可以得以有效提升。认知语言学强调学习者自身已有的体验, 致力于对语言背景的理解, 对新接触的语言做出自身的领悟, 致力于提升学生对语言的学习与现实应用能力, 而不是仅以应试为目的。

2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解决词汇问题的原理

认知语言学是认知科学家所研究的范畴, 是在研究认知心理学基础上而派生出的语言认知学科。认知语言学强调把语言的学习作为一种认知活动, 通过实践体验与认知, 扩大认知视野, 总结语言形式、逻辑、语言的规律与语言的意义。认知语言学理论强调人们对周围事物的体验作为基础, 把人们对周围事物的感知与概念作为总结语言意义与规律的方法。通过运用认知心理学对语言的产生过程、语言的习得以及对语言的理解进行分析与总结, 可以让人们认识到语言形成的共同规律, 学会运用语言来描述周围事物的方法, 扩展语言功能领域, 提升自身的语言能力。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 以认知语言学为参照来审视词汇教学遇到的问题, 可以有效解释各种词汇现象, 满足教学过程中的不同需要。以认知语言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认知教学法”, 更适合于高职英语教学。因为高职英语教学与本科院校是不相同的。高职英语教学的目标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主。让不同专业的学生能够在未来就职的相应部门里, 如从事导游、文秘、管理等一线工作中能够对英语运用自如, 具有较强的英语应用能力。高职英语教学既要培养学生一般的英语应用能力, 又要注重培养学生在实际对外交际环境中的英语运用能力, 也就是说要落实到培养学生的英语实用能力方面。本着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 围绕培养学生英语实用能力这一目标, 提高英语教学的实效性。认知语言学注重在实践中对语言的体验, 用自身的语言实践来获得经验, 即语言体验。因为认知语言理论强调语言的实践体验, 高职英语的教学目标又是致力培养学生的实用能力, 二者在语言能力培养的指向正好达成统一的契合点, 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结合点, 提升词汇教学的有效性。

3认知语言学理论在高职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

3.1运用概念隐喻理论进行多义词教学

多义词具有多重义项, 在词汇中占有很大比重。认知语言学理论强调多义词之间的意义关联, 这些在词汇中占比重很大的同义词, 往往是通过隐喻或者转隐喻的形式进行联系的。即这些义项都是由基本义项通过隐喻或者转喻的形式形成的。

概念隐喻强调隐喻与转隐喻的重要作用, 认为隐喻与转喻的方式构成了人类的概念系统, 也是人类概念系统的最重要的认知手段。这是人类常规的思维模式, 也是一种语言工作的机制, 从一个概念的范围向另一个概念范围辐射或者转换。它也是语言词汇中存在的一词多义现象的重要认知方式。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由目标域与源域两部分构成, 源域是具体的, 是人们熟悉的, 而目标域具有抽象性, 是陌生的。这两个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或映射, 或匹配, 即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似的部分。隐喻是通过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联系与映射而形成的, 也就是说隐喻是由一个认知域向另一个认知域过渡的过程。例如, 在赞颂别人跨栏跑成绩很出色时, 可以这样说“Yo are Liu Xiang”, 这里就通过使用隐喻, 来比喻某一运动员跨栏天赋, 因为刘翔是人们熟知出色的跨栏运动员, 用刘翔的名字就可以比喻此人的跨栏的出色表现。这在语义上进行了有意义的拓展, 是在基本义项上的拓展出的隐喻来表情达意的, 隐喻对词义进行了延伸与创新。而转隐喻也是体现了相联系的认知过程, 在不相同的概念域中, 却有着相同或者相近的指代事物的词汇, 用一个相联系的事物来替代另一个事物。例如“head”本意是“脑袋”, 通过相联系的意义可以转喻为“脑力”或者“智力”。

隐喻与转隐喻是人们在认知事物的过程中, 将原型义项扩展为边缘义项的重要形式。高职英语教学应该遵循这种词汇联系的逻辑规律, 在学生掌握了词汇的原义项的基础上, 为学生提供这些词汇的语境, 让学生通过对照和联想, 理解词汇的更深层次的义项, 这样可以有效地掌握这些词汇的多种义项。

3.2运用范畴理论强化基本范畴词汇的教学

范畴学强调对事物的范畴化, 范畴化也是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 为了加强对事物辨析而将其分类, 并赋予其语言符号的一种智能认知活动。原型范畴理论又体现了三个不同层次的范畴:一是基本层次范畴, 由具有显著特征的基本物体构成;二是上位层次范畴, 这个范畴比基本层次范畴更抽象、更概括;三是下属范畴, 它在基本范畴层次之下, 比较具体, 但是概括性较低。将原型范畴理论用来划分语言符号, 则可以将语言符号分为基本范畴词汇、上位词汇与下位词汇。

不可拆解的稳定词构成了基本范畴词汇, 以范畴的原型出现, 与上位范畴与下属范畴成员间有着很多的共同特点, 这些共同的特点, 以作为同义词汇的认知方法来加深理解, 提升记忆效果, 是很有帮助的。所以, 教师在教学中要提示与引领学生熟练掌握基本范畴词汇的学习, 教师在教学中要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 对于使用频率高、不可拆分的基本词汇, 要注意将其延伸扩展, 在引领学生认知过程中发挥其核心词汇的作用, 以核心词汇为基础, 向上位词汇与下位词汇辐射, 在学习过程中就可以构筑每个词间彼此相联系、层次明晰的词汇立体式的脉络。这种脉络式的架构方式将使学生的词汇量辐射面得以拓展, 让学生记忆大量以基本范畴词汇为核心的上位词汇与下位词汇, 减少词汇记忆的回生现象。

3.3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加强复合词的教学

英语词汇中的复合词比重也比较大, 它是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单个词按一定的顺序组合在一起表达独立意义的词汇。复合词意义不能望文生义地将意义进行排列, 对于复合词意义的理解可以借助于概念整合理论。

概念整合理论体系, 是在概念隐喻的理论基础上拓展演变而来的。概念网络包括两个输入空间, 一是类属空间, 是输入空间共有的, 具有抽象性的空间, 二是复合空间, 它是由选择空间选择性投射来的元素所构成。当输入空间选择性的把一些元素或关系投射到复合空间时, 就会形成新的概念, 可以借助于概念整合理论对复合词的意义进行解释。如blackguard这个词, 如果按其排列顺序来猜测词义是“黑人守卫”, 这并不是它的实际意义。可以用概念整合理念加以解释, 输入空间I中黑暗框架, 如“黑人、黑色、拒绝、抵制、使变黑”等元素, 以及输入空间II的控制框架, 如“守卫、控制、约束、保护”等相关元素, 这两个空间的元素都选择性地向整合空间投射, 通过概念整合空间理论的空间复合, 空间I中的“人、抵制、拒绝”与空间II中的“控制、约束”整合在一起, 形成了新的概念意义“恶棍、流氓”。在对复合词教学中, 教师通过引入概念整合理论, 帮助学生理解复合词建构的规律, 并把意义整合与语境结合起来, 通过反复揣摩, 猜测复合词的意义, 丰富词汇量。

3.4运用相似理论进行像似词的教学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 常常会遇到像似词现象, 它们在音、形或者结构上有着相似性。在英语教学, 可以对于词形象似性和语音相似性词汇运用像似理念加强记忆理解。

3.4.1词形相似词汇

英语与汉语有相似的地方, 我们可以发现英文许多词汇的书写与意义联系密切, 具有相似性。例如“wave”意思为“波浪”, 其中的“W”像水波, “hedge”意思为“树篱”, 其中的“H”好像篱笆状, “V-neck”是“V形领”, “snake”蛇, 其中的“S”像蛇, 等等。对教学这些意义与词形相似的词汇时,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对照, 引导学生将词汇进行拆分, 通过词形来猜测词的意义, 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词汇学习兴趣。

3.4.2语音像似词汇

所谓语音像似词汇, 就是词的发音与其所指代的事物有着像似之处, 语音像似的词汇一是我们常见的似声词, 二是在发音上带有联觉特性的词汇。拟声词的作用是模拟事物本身的声音, 具有事物声音的特性, 与所描述的事物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如用“click”模拟“咔嗒声”, 用“gurgle”模拟“咯咯的笑声”, 用“bang”模拟“砰砰声”等。这些词直接模拟了事物本身的特征, 是一种形像性的语言模拟。在教学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这些拟声词与真实的事物相联系, 进行对比与联想, 加强对此类词汇的掌握。

所谓语音联觉, 是指一些具有相似意思的词汇, 不仅有相同的一些音素, 在语音上有相似性, 有一些在意义上也有一定的联系。例如, 以-ump结尾的英语单词, 如“bump”是“撞击”之意, “clump”有“笨重脚步声”之意, “lump”有“笨重行走”之意, 在对联觉词汇进行教学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加强对这些词之间所存在着的密切联系的认识, 掌握词汇的发音与词汇是如何联系的, 促进对词汇的理解与巩固。

4结语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概念隐喻理论、概念整合理论和像似性理论有机融合到词汇学习当中, 以认知语言学理论总结英语词汇的认知规律。在学习掌握基本范畴词汇的基础上, 以认知语言理论为引领, 通过隐喻与转隐喻作为记忆与理解多义词的桥梁, 利用认知语言学的认知建构理论来猜测复合词的含义, 通过对词汇的拆分来猜出像形词的含义, 在不断与认知理论的整合过程中, 拓展词汇领域, 丰富词汇占有量, 促进英语学习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杨鸿、张海州: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对高职高专英语词汇教学的启发[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0 (4) .

[2]王宏:把范畴理论引入高职高专英语词汇教学的可行性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01)

[3]王寅.论语言符号的像似性[J].外语与外语教学, 1999 (5) .

[4]梁晓波.认知语言学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 (2) :35-39.

认知语言理论 篇9

翻转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中, 教师在上讲授知识点,学生整理笔记。翻转以合作性的学习活动翻转了课中的说教部分,课前学生自主观看教师录制的视频,课中进行学习活动,如交流讨论。从国内外文献来看, 翻转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都取得了广泛的认可。认知语言学从认知出发,探究语言的意义和规律。认知语言学家在心理空间的基础上提出了概念合成这一新的意义构建理论。 Fauconnier和Turner将概念整合描述为一个动态的过程, 发生于人们用已有思维方式感知和构建新的意义的时候。[1]Fauconnier在1997年发表的《思维和语言中的映射》中提出了四个心理空间认知模型。[2]这四个相互映现的心理空间包括两个输入空间,一个类属空间和一个合成空间。

概念整合理论常用来解释各种语言现象,如隐喻、委婉语语用预设。国内学者主要从理论和应用两方面对概念整合网络进行了研究。但还缺乏将概念整合理论应用于教学的研究分析。教学是知识概念传授和吸收的过程,涉及大量复杂而有规律的认知过程,而人类的认知过程就是构建概念整合网络的过程,因此笔者尝试用概念整合理论对翻转深入剖析,从概念整合的时间、方式和准确性三方面,探究翻转成功之处,为教学提供启发,并拓宽概念整合理论的应用范围。

2、基于概念整合理论的翻转模式分析

2.1概念整合的时间

概念整合理论作为一种意义构建的理论,可以更好地解释意义是怎样从大脑中现有的概念结构中创造出来的。该理论与意义理解相结合,可以将语言、图片、声音等表达形式作为心理提示进行意义建构和理解。教学过程就是发出、捕捉和消化这些心理提示的过程。

华东师大的田教授认为,“翻转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是先学后教的一种形式 ;……视频学习可以取代教师的知识讲解,而学生最需要教师的时候,是做作业遇到困难和迷惑的时候,翻转能实现这一点。”[3]在传统模式中,课前学生缺乏合适的学习材料,无法正确地完成心理空间之间的相互映射,或者学生跳过预习这一环节,直接进入了课中部分 ;课中教师进行知识讲解,学生各自整理笔记,缺乏充裕的时间进行心理空间的映射,导致学习内容理解偏差。而在翻转中,教师赋予学生更多自由的时间,把知识的传授移至课外,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和时间段学习新知识 ;课中主要进行知识的内化过程,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教师之间可以拥有更多沟通和交流的时间,确保概念整合的完成 ;课后学生遇到疑惑的时候,可以通过在线学习平台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进一步完善对知识点的概念整合。

2.2概念整合的方式

在大脑进行知识点的理解过程时,合成空间中层创结构的出现经过概念整合的组合、完善和发展三种操作方式。完善也可称为模式完善,借助已有的图式知识与文化模式,使在合成空间中已被激活的模式更加完善。当部分表征映射到合成空间时,有可能激活附加的概念图式 ;或者说,当合成空间中的信息与长期记忆相匹配时,隐含的信息和理解就会被激活。在翻转课前的视频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视频的暂停、回放功能,充分将合成空间中的框架与记忆中的图式相结合,完成层创结构的完善 ;课中由于课前的预习,学生已有的图式信息比传统中的学生更加充分和精确,从而更急有利于进一步的课中学习。

Bache细微探讨了概念整合理论的整合层序,提出了三层序论,即首序整合、二序整合和三序整合。[4]首序整合主要是归纳和统一人的感知和经验,把时空对接物与事件看成一个整体,如将颜色、尺寸、形状运动等在大脑中进行第一轮处理 ;首序整合注重概念与感知的关系,将事物的体验进行对比,明确范畴,将体验从具体中抽象出来,帮助人们把复杂的世界整合成为心智中的成员。首序整合是人脑中自觉发生的,很多复杂的感知技巧均依赖于它。二序整合注重句法和语法以及心智关系与语言结构,将语法结构与功能结构相结合。二序整合反映了语言都是由各种基本而抽象的故事投射到语法结构所形成的。语法结构是认知价值中激活的符号,需要扩展并使用语境来弥补其不充分。首序与二序整合都是自发而不可避免的。三序整合是心理空间的整合,透明但非自动,进行即时概念的整合,包含大量的心智工作。 翻转中的学生经过课前与课中两轮首序、二序与三序的概念整合,比传统中的学生拥有更为透彻的理解过程。

2.3概念整合的准确性

概念整合网络在建立之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合成空间不仅可以被构建,也可以被解构和重构,因而随着人类感知能力的不断发展,概念整合网络会不断更新。在翻转中,学生课前在观看教师制作的视频时,重构了知识点的概念整合网络,并在课中与教师和同学的交流中,更新已经保留的概念整合网络,保证了理解的准确性。

概念整合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输入空间发生结构映射, 经过合成空间对输入的概念进行综合加工,具有共性知识的人的经验意义才能被理解,映射即是激活心理空间中的记忆,而意义的形成则是来源于对输入的相似图式进行了激活。传统知识传授时,学生在上才开始初步理解学习内容, 大脑中缺乏相似的图式,心理空间的记忆难以激活,无法成功地发生输入空间的相互映射,导致理解偏差。在话语理解过程中,大脑会激活有关事件、事物等的知识框架,并保存在心智网络的空间记忆中。Coulson和Oakley引入了场景单元和场景定位概念,说明语境知识和背景知识在解释话语意义时的重要作用。[5]场景单元可以表征被激活的概念结构,而这些结构在说话人建构意义时起决定作用。翻转在课前完成知识的传授,学生构建各自的心理空间,在课中话语理解过程中,学生已经拥有与学习内容相似的语境知识知识框架,保证课中的知识内化过程顺利而准确。

3、总结

认知语言理论 篇10

一﹑图示理论与英语语言学的关系

(一) 图式理论概述

从心理语言上讲, 图式是头脑中的先存知识, 或称背景知识。即人脑长期记忆中的语言知识及其对世界的认识的总和。所有的知识实际上都是按一定的关系组成了认知的建筑积块 (building block) , 而各个建筑积块之间又相互联系, 从而组成一个庞大的知识框架。

著名教育家Ausubel用图式概念来解释学习过程, 他认为有意义的学习是将新的知识和大脑中原有知识联系起来, 扩充原有知识, 若学生缺乏原有的知识, 教师则应提供必要的信息以填补新旧知识间的鸿沟。Howard认为“图式”是指每个人的既有知识在头脑中储存的方式, 是大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或积极的组织, 是被学习者储存在记忆中的信息对新信息起作用的过程, 及怎样把这些新信息丰富到学习者知识库中的过程[2]。Cook认为“图式”是头脑中的“先存知识”或“背景知识”, 即人脑长期记忆中对世界的认识[3]。总之, 图式是可以不断被建构、被丰富的。图式之间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人们在吸收新信息的时候, 需要将输入信息与已存在于大脑中的背景知识联系起来. 只有当输入信息必须与这些图式相顺应, 才能完成信息的接受、重组和存储。此过程已被广泛应用于研究阅读、理解等心理过程。

(二) 高校英语专业开设语言学课程的重要性及语言学课程教学的现状

胡壮麟曾这样描述过语言, “语言是社会之镜, 透过这面镜子, 可以更好地展示社会生活的五彩斑斓;社会是语言之根, 置身社会语境, 可以切身感受到语言使用的方方面面”[4]。语言作为人类特有的天赋能力是最重要的交流和认知工具。一般人必须懂得使用语言;英语专业的学生, 为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他们必须钻研语言。英语语言学导论课程是英语专业本科必修的专业知识课程, 其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人类语言研究的丰富成果, 培养学生的语言意识, 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5],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据调查, 大部分院校在大学三年级开始讲授此课。语言学教材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抽象的专业术语, 涉及的学科领域较广并且理论性较强, 同时由于很多学生对英语学习抱有功利主义的心理, 认为此门课程与自己将来的工作无关, 因此除了少数要考研以及日后想从事跟语言有关的工作的同学对此课程还抱有热情之外, 大多数同学对此门课程并无兴趣可言, 内驱动力严重匮乏。鉴于此, 创新英语语言学教与学的方法势在必行。

(三) 从认知图式匮乏看英语语言学教学

根据图式理论, 贮存在人的大脑中的信息资源是以“模块”的形式存在, 这种“模块”就是图式。学习者在接受新的语料和信息时, 会努力构建与已有的知识框架相匹配的图式, 这样就会对新的语料和信息等产生更好的理解。因此在语篇理解过程中, 学习者需要调动自己已储存的知识 (即图式) , 才能对语篇材料进行有效的理解。显而易见, 脑中先存的知识越多, 这种匹配就容易成功, 为下一次的匹配做好准备;反之, 如果脑中没有很丰富的先存知识, 这种匹配就不可能成功, 从而给理解带来障碍。把图式理论应用于具体的阅读中, 过程是这样的:当读者在进行阅读时, 需要激活自己脑中已经掌握的概念和信息 (即与阅读材料相关联的背景知识) , 才能真正清楚透彻地理解新的知识。

大部分语言学教材中所含有的看似抽象的语言理论其实都源于生活中的语言, 因此利用学生们所熟悉的语言现象来引导他们学习语言学理论, 充分发挥学生头脑中原有的语言相关图式, 为新的语言学图式知识的建立奠定良好的基础。如sense (意义) 和reference (指称关系) 是一对容易混淆的概念, 可以结合morning star和evening star来解释, 二者的意义 (sense) 是不一样的, morning star是晨星, evening star是昏星, 但是众所周知二者的所指 (reference) 是一样的, 都是指天空中的金星。

二、英语学习者语用 (语言学相关知识) 图式知识的建构与扩充

(一) 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技术

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技术集文字、声音、图像和动画于一体, 它的运用可把丰富的语言学网络资源、数据库与各种版本的教材结合起来, 有效地重现了语言现象, 同时给学习者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 帮助他们构建和扩充语言学图式知识。如, 在介绍索绪尔、乔姆斯基、韩礼德的语言学成就时应对各语言学家的生平、经历、研究兴趣与研究领域及成果一一进行介绍, 大量图文并茂的资料拉近了学生与语言名家的距离, 加深了学生对语言学发展进程的了解, 填补了学生们在这一方面的语言学知识图式的空白。在讲语言和社会的关系时, 可以从大家熟悉的电影《窈窕淑女》开始, 在看完电影之后, 向同学们解释为什么从未受过教育的街头卖花女在经过语言学家的训练后能摇身一变成为一名上流社会的女子, 这便是语言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在起作用, 这样使学生不仅欣赏到了经典名著, 还扩充了头脑中的社会语言学知识图式, 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加深了对语言和社会的关系的理解。

(二) 实施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互动课堂教学, 使其接触丰富, 真实的语言材料

同化作用图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化是将输入信息纳入图示, 使之不断发展壮大, 遵循着由低级到高级、由对立到平衡的方向发展。在语言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将大量抽象难懂的知识点一股脑的介绍给学生一次课下来, 教师筋疲力尽, 学生却不知所云。因此在语言学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利用丰富的语言材料来激发, 构建学生头脑中的相关图式, 培养学生运用有关语言知识的理论来观察、分析语言现象, 指导自身语言学习和使用的能力。比如, 在讲合作原则中的数量准则时, 可以通过分析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文学作品《傲慢与偏见》中班纳特先生和太太的一段对话来更好的理解这个准则。对话是在他们家附近搬来了一个特殊的新邻居之后产生的:

班纳特先生:“这个人叫什么名字?”

班纳特太太:“彬格莱。”

班纳特先生:“有太太的呢, 还是单身汉?”

班纳特太太:“噢!是个单身汉, 亲爱的, 确确实实是个单身汉!一个有钱的单身汉;每年有四五千磅的收入。真是女儿们的福气!”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太太在回答先生第二个问题时, 所提供的信息量明显过多, 分析到这时就可以顺势引出数量原则, 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比较容易。涉及社会语言学中不同性别的语言差异时, 让学生搜集日常生活或文学影视作品中男性和女性的话语, 通过比较分析, 发现不同性别在词汇、语用、语音语调等方面的差异。又如, 在讲语用学中的预设时可以从广告入手, 例如“温碧泉”:“补水就找温碧泉”这个广告语大家在看到后头脑中所闪现的概念是温碧泉是值得大家信赖的补水效果遥遥领先的一个品牌, 虽然其他品牌的化妆品也有补水效果, 但是温碧泉首先强调了这一特点, 使它的这一特点深入人心。

(三) 以母语为依托建构扩充语言学图式知识

为了让学生透彻地理解语言的实质, 采用一定的母语的语例来讲解语言现象也是非常必要的。沈家煊曾指出, “阅读时最好能联系你最熟悉、语感最好的语言 (首先是你的母语) 进行比较和思考”。如, 在讲语言的同化规则时可以结合汉语当中大家非常熟悉的同化现象来讲解:好啊 (haowa) 、看啊 (kanna) 、跑啊 (paowa) 。这种方式激活了学生头脑中已有的图式知识, 在此基础上可以构建新的图式知识, 随之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参考文献

[1]Rumelhart, D.E.Schemata and the Cognitive System[M].New Jersey: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1984.

[2]Howard R W.Concept and Schemata:an introduction[M].London:Cassel Education, 1987.

[3]Cook G.Discourse and Literatur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4]胡壮麟, 姜望棋.语言学教程 (第三版中文本) [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认知语言理论 篇11

关键词:英语教学;英语词汇;认知语言学理论

中图分类号:H31

词汇是影响语言能力的重要因素,词汇的储备量可以直接影响语言的运用成果,所以在英语教学中,词汇的教学始终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可以从听、说、读、写等各个方面的能力都获得提升,而这些能力的提升与学生的词汇量密切相关;同时,各种等级的英语经考试对于学生的词汇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些都说明词汇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认知语言理论是近年来获得快速发展和拓展的理论体系,对大学英语的词汇教学起到了重要的启示作用,在促进词汇教学质量提升方面的效果较为显著。

一、认知语言学理论

认知语言学是上世纪末开始流行的一种语言理论,关于其应用的研究活动也随之在学术界广泛开展。认知语言学主要以经验观、凸显观和注意观为主要的表征手法,而可以同时体现这三种表征手法的理论内容,主要有基本范畴理论、原型理论和概念隐喻理论三种。

1.基本范畴理论

认知语言学理论认为,在人们对周围事物认知的過程中,会将一些具有相同或者相似性的事物自觉的组织到一起,并且利用不同的语言符号对其进行编码,这便形成了不同的范畴。同时,从另一个层面上也可以理解为人们对不同事物理解的不同角度,以此为依据对事物进行分辨和分类。基本范畴理论是人类对事物进行分类的基本等级划分理论,也是人与自然、人与人进行匹配和经验的依据。

2.原型范畴理论

人类社会处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虽然经历多年的发展,社会事物呈现出千差万别的形态,并且形成了多个不同的范畴理论,但是对对于人们对于范畴的界定是以原型了理论为依据,这也使得原型理论成为了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认知语言学研究理论中,可以根据某些具有显著特征、抽象特征和具体特征的不同层次范畴进行划分,形成相对应的高层次范畴、基本层次范畴和下属范畴。

3.概念隐喻

隐喻指的是利用一种事物对另一种事物进行解释,隐喻是一种涉及范围十分广泛的方式,其可以通过语言、行为和思想等不同的方式表达,从广义上说,隐喻也可以理解为一个概念领域向另一个概念领域的映射。在人们日常的语言中,很多词汇的表达都是通过隐喻的形式表达的,所以很多学者也将隐喻的应用认为是语言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方法。如果没有隐喻的应用,便无法利用简单的语言符号表达人们丰富的思想,所以将其运用到词汇教学中,可以对学习效率起到显著的提升作用。

二、认知语言学理论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应用认知语言学理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认知语言学理论针对基本范畴的等级词汇和非基本范畴的词汇建立了相应的区分标准,这与英语教学中先后顺序规律的词汇排列标准是一致的,符合词汇教学的优先原则,有利于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词汇体系;第二,针对一词多义的教学内容,可以利用隐喻理论和语境对其涵义进行拓展,这样可以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上对词汇的涵义进行掌握,有利于增强学生对词汇的运用能力。认知语言学理论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可以作如下分析:

1.基本范畴理论的应用

基本范畴理论的应用可以为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提供更丰富的理论基础。词汇是英语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也是基础性内容,如果没有掌握必要的词汇,就无法掌握基本的语言沟通技能。对于大学生来说,已经有一定的词汇储备量,而且在生词和短语的学习方面也都有一定的基础,而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构建一个清晰的词汇网络结构,可以让学生将大量的词汇进行串联,形成多个关联词汇,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词汇的记忆,而且也有助于帮助学生提高对词汇的应用能力。比如board的一个意思为“木板”,而另一个意思却为“董事会”,两个看似毫无关联的词汇就形成了同音词,可以加强学生在日常英语交流中对词汇的运用能力。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活动中,有的教师盲目的让学生追求词汇量的多少,却忽略了对学生词汇掌握和运用能力的培养,所以很多学生虽然靠机械的记忆记住了很多词汇,但却无法将其运用到实际的英语写作和对话中,所以,教师要从基本范畴理论的角度出发,对多个不同的英语词汇的词义和搭配方法按照不同的范畴内容进行划分,帮助学生奠定更牢固的词汇基础,增强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提升。

2.原型范畴理论的应用

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通过原型理论的应用可以将词汇的意义进行分解,让学生按照不同的层面对词汇之间的深层关系进行拓展和分析,可以根据上下文的内容对词汇的涵义进行推敲。原型范畴理论认为,所有相关的词汇词义中,都有一个核心或者中心涵义,因此这个词汇可以作为其他词汇的原型,在此基础上进行延伸,可以获得一系列相应的词汇。如“arm”一词最先获的义项为“手臂、胳膊”,由此辐射出很多其它义项,例如“臂形物”、“衣袖”、“椅子扶手”、“武装、装备”。

3.概念隐喻理论的应用

概念隐喻理论的有效应用可以提高学生对词汇运用的灵活性。词汇的学习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学生对词汇的理解也需要从表面涵义向深层次涵义转变,所以利用概念隐喻理论的应用可以将英语词汇与生活中的词汇相联系,通过词汇的引申意义研究,增强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和记忆。

结束语:

总之,认知语言学理论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从理论体系方面为词汇教学提供更多依据,可以为教师提供更大应用教学新成果的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加强对词汇学习的重视程度,提高词汇学习的质量,从而促进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王慧晶,董君,苏芳.认知语言学理论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8-15.

[2]唐树良,马瑞贤.认知语言学理论对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指导意义[J].中国电力教育,2009-03-10.

[3]曹勇波.认知语言学理论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2008-04-01.

[4]李念良.认知语言学理论对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J].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10-12-30.

认知语言理论 篇12

认知语言学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美国和欧洲兴起的、由认知心理学和语言学结合而成的边缘学科, 处于语言研究的前沿, 其研究范围包括范畴化和原型理论、隐喻概念和认知语法等。认知语言学是人们加深了对语言学习和语言应用的认知过程和规律的了解, 帮助教师将新发现的语言现象和规律用于指导教学。

认知语言学对语言教学和语言学习最大的贡献在于:它通过一个共同的概念基础, 在形式句法和形态学与语法的语义方面架起了一座桥梁。从而使得语言教学得以从内容和形式的分离状态中解放出来, 达到交流思想、获得信息、相互了解、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的目的。

二、语言学习“瓶颈期”的特点

英语语言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可是, 许多学过英语的人可能都会到某个阶段或达到一定的程度、特别是有了一定的基础, 掌握了一些语音、词汇、语法、语义的知识后, 就会感到学习效率停滞不前, 再怎么努力, 效果依然。于是怀疑自己能否学好英语语言, 这给继续学习带来了心理影响, 甚至从此放弃英语学习。这种语言学习中出现的“语言滞化”现象就是语言学习的“瓶颈期”。

语言学习滞化现象这个“瓶颈期”可能出现在语音、词汇、语法、阅读等各个语言层面上, 如果得不到及时正确的指导, 就会导致语言运用上的上的失误和困惑。失误越多, 滞化的面积就会越大, “瓶颈期”持续的时间就会越长。只要学习者在英语语言的学习过程中能够接受到专业教师的正确指导, 再加上自己也有强烈的改进意识, 语言学习的滞化现象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的, 这个语言学习的“瓶颈期”也最终会顺利通过。

三、认知语言学理论对英语学习的“瓶颈期”的援助

1. 对语音学习“瓶颈期”的援助

在语音层面上的语言学习“瓶颈期”, 一是因为母语无法类比, 二是母语地方音顽固的影响。每一种语言都有一些其他语言无法类比的发音特色。中国学生学习外语习惯借用中文的近似音来发音, 结果导致语音的滞化现象。认知语言学理论认为:语言是大脑神

筅广西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贾芝

经网络中的语言信息系统。语言认知就是人类在特定语言环境中有目的地处理语言信息的过程。认知一件事物, 有感知、再认识、学习、记忆、推理、思维、决策、求解等心理过程, 如果学习者在这个学习阶段出现了从认知到运用上的滞化, 那么指导教师就应该在学习者的这个认知阶段, 采取必要的措施反复刺激学习者的大脑神经, 反复纠正学生所犯的种种错误, 通过视觉刺激和听觉刺激方法, 激活他们的大脑对语言的正确信息接受、认知和理解的全过程。例如, 让他们利用模仿磁带、广播、观看原版英文电影、反复模仿朗读、背诵等方法, 帮助他们度过语音“瓶颈期”。

2. 对词汇学习“瓶颈期”的援助

运用基本范畴理论 (category) 把词形简单、构词能力强、音节较少、便于记忆、容易习得、问题中性程度高、使用广泛的基本常用词汇、以及在日常口语和普通文章中使用频率最高, 而且大量的转化、派生词、短语、固定用法、习语等基本范畴词进行归类学习记忆。在英语词汇教学中, 教师应该帮助学生从认知的角度构建一个以基本范畴词为中心的、相互联系而又层次分明的“词汇语链”。我们可以把常用词汇概括为动物、植物、食品、服装、色彩、人物、职业、行为动作等基本范畴, 每个基本范畴下面可以容纳更多的相关词汇, 慢慢增加成以基本范畴词为中心的词汇网和词汇语链, 再碰到生词时, 就会将其归类, 便于记忆。例如学习烹饪词, 就可以联系到相关词汇, cook, bake, boil, roast, fry, steam, barbecue, broil, simmer, stew等的学习。

运用原型理论 (prototype theory) 。原型理论是指人们在认知某个事物时, 将属于整个该类事物中的某个个体视为原型, 并在对这个原型总体不变的前提下, 认知其他的个体。一个单词的众多意义中最基本的就是原型, 其余的是由此引申联想而来的。例如head这个词, 它是指人体的头部, 可以引申为物体的顶端、前部, the head of the rose, the head of the queue, headquarter, headmaster等。这样就可以将一个词多种意义联系起来。

运用概念隐喻理论 (metaphor) 。随着人认识事物的增多, 范畴中的成员也逐渐增多, 这给记忆带来了负担, 人不能无止境地添加范畴成员, 所以人的大脑就采用巧妙的方式:隐喻。参照熟悉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思维、和表达那些无形的、难以定义的、全新的概念。这种跨概念的思维方式就是概念隐喻。例如fade一词, 原意指逐渐消逝和衰弱, 和颜色词 (colour) 搭配使用时意思是变淡, 褪色;和图像词 (picture) 搭配使用时意思是消失;和声音词 (music) 搭配使用时意思是变小;和记忆词 (memories) 搭配使用时意思是忘却;和外貌词 (looks) 搭配使用时意思是老去。这种意义联想方式无疑能帮助学生增强词汇理解力和创造力, 使语言表达更为丰富多彩。

3. 对语法知识学习“瓶颈期”的援助

在语法研究上, 认知语言学采用的是“基于用法”的研究方向。可以说, 语言使用者如何组织和理解语言, 包括词汇、句型、语法结构和篇章, 都是基于一定意义的, 可以反映出语言使用者的心理认知, 以及语言表达和语言使用者心理表征之间形成的关系。所以对于英语学习已经进入高级阶段的学习者来说, 认知语言学理论对语法学习的“瓶颈期”援助最大。

英语的时态用法较为繁琐, 它不仅表示时间的概念, 还可以引申到空间, 从时间到空间的映射, 指示与认知主体的远近。例如, A:How far is the university from here?B:Oh, about a ten minutes's walk?例句A是问距离, 例句B用时间来回答, 这个时间和空间的经验相关性告诉我们可以用时间概念代替空间距离, 英语时态的非时间意义是时间指示意义的延伸。

利用这样的认知原理来分析句子, 远比背记枯燥的语法规则要生动得多, 这样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同时还会激发起学习兴趣。

4. 对篇章阅读理解“瓶颈期”的援助

意象图式理论 (image schema) 认为, 在大脑的长期记忆中, 过去所学的知识和经验已经在大脑中形成了各种图式, 人们对新事物新知识的理解和认知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大脑中已经形成的图式。由于图式是由人的大脑储存的过去经验和知识组成的, 任何新的语言文字材料都是提供给阅读者一个机会, 让其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建构成新的意义, 形成新的概念。将新事物和已知的概念、知识、经历联系起来, 和大脑中已有的图式吻合, 新的信息才可能被输入和接受。

在阅读时大脑一接受到文字信息就会根据已有的图式做出一系列的推理、判断, 大脑中已经储存的相关图式已经被激活, 程序已经启动。先看标题或副标题和小标题, 预测文章内容, 快速定位, 把握文章框架, 略去无关的信息, 迅速找到有效的信息。接着略读文章, 把文章内容和大脑中已经储存的图式联系起来。再仔细阅读, 大脑会在进一步的阅读中搜寻相关的信息来证实这些判断的正确性。这样才能提高阅读效率。

图形与背景理论 (figure and ground) 中的图形是指某一认知概念或者感知中突出的部分, 也就是注意的焦点部分;而背景就是为突出的图形而衬托的部分。容易被认知和感知为图形的事物具有明显性、完整性、结构性、连贯性和移动性, 就如同人群中那些另类的、穿着打扮特别的人容易让人记忆和难忘。在阅读文章时, 首先要找最为突显的图形, 即特殊信息点, 例如阅读材料中的数字和符号、特别生僻的单词、特殊的结构句型等。一旦发现与大脑图形有关的或相同的内容, 就仔细阅读, 找到正确的答案。这种方法能使阅读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 所以效率极高, 是帮助学习者度过语言学习中阅读“瓶颈期”的保证。

造成英语学习行进中的“瓶颈期”原因是多方面的, 有母语的牵制、环境的影响、心理因素和学习方法等。英语学习中的语音、词汇、语法知识和阅读能力等层面都有可能出现“瓶颈期”现象。作为英语教师应该全盘掌握学习者在哪个层面出现了“瓶颈”状态, 利用认知语言学理论干预“瓶颈”现象, 并对其进行援助, 帮助学生顺利度过英语语言学习的“瓶颈期”。

参考文献

[1]Berlin.et al.General principles of classification and nomenclature in folk biology[J].American Anthropologist, 1973 (75) .

[2]Fillmore Charles J.Frame Semantics[A].Linguistics in the Morning Calm[C], 1982.

[3]Lakoff G.&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4]Langacker R.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Volume I.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5]梁晓波.认知语言学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 (2) .

[6]邱东林.浅谈英语阅读理论.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 2004 (20-21) .

[7]束定芳.隐喻学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8]王寅.解读语言形成的认知过程——七论语言的体验性:详解基于体验的认知过程.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 (6) .

[9]王寅.认知语言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9.

上一篇:混合移动应用开发论文下一篇:中国人未来住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