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认知模式

2024-11-28

语言认知模式(共12篇)

语言认知模式 篇1

一、引言

20世纪60年代认知心理学兴起以后, 在写作研究领域中, 心理学家逐渐从对写作成果的研究转到对写作过程的研究。人们不再局限于通过文稿来研究写作, 他们更加关心写作的认知过程以及写作能力的实质。在英语专业教学中, 写作教学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教师和学生都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收效甚微。一些语言学家认为, 当前英语专业学生对作文的认知状况令人担忧, 很多学生把写作当做一种任务, 一种机械地模仿, 对教师辛苦批改的作文束之高阁。天长日久, 一部分同学逐渐丧失了英语写作兴趣。本文将从语言认知模式角度, 按照二语学习者写作心理过程, 探讨英语专业写作课程各个环节的设计, 以探索一条优化写作教学的新途径。

二、语言认知模式概述

Lakoff (1987:126) 指出认知模式是对世界的一种总的表征, 它提供一种规约化的、过于简单的方式理解经验, 这些经验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拟的。Lakoff认为, 人的认知模型是以命题和各种意象的方式贮存在大脑中, 认知模型在人与世界的交往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贮存信息, 而且还对输入的信息进行重组。理想化认知模型的价值在于它对我们生活的经历和行为方式高度概括, 为我们认知世界提供了一个简约的、理想化的认知框架。也就是说, 它能为我们的言语活动和行为提供一个参照, 告诉我们世界是什么样, 我们要怎样行事。交际双方只有拥有相同或相似的ICM, 交际才能顺利进行。

认知语言学中的突显、视角、图形—背景理论、相似性理论以及原型理论可以运用于语言教学过程。突显 (salience) 指人对事物注意的焦点不同, 可以突显不同的侧面。视角 (perspective) 是指人们观察事物的角度会影响观察结果也会影响语言表达;说话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表达同一情景。图形 (fi gure) 指某一认知概念或感知中突出的部分, 即注意的焦点部分;背景 (ground) 是为突出图形而衬托的部分。相似性 (iconicity) 理论认为语言的形式与所指的意义之间有一种必然的联系。认知语言学认为在写作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经历了三个阶段:构思 (planning) 、转化 (translating) 、修改 (rewriting) 。基于以上理论, 笔者所在课题组进行了基于学生语言认知模式的英语写作课程优化研究。

三、基于语言认知模式的英语专业写作课程优化设计3.1构思阶段

认知心理学进入写作心理的研究后, 写作过程的研究成为重点, 写作教学方法发生了根本转变。针对写作教学偏差, 心理学家特别提出要重视写作过程指导、重视意义交流、重视问题解决能力的写作教学指导思想。因此, 基于语言认知的英语写作教学中, 特别强调对学生进行构思能力的培养。

A.头脑风暴环节 (Brainstorming)

学生可以独立或结伴根据教师限定的题目随意思考, 然后每人要在5-10分钟内尽量多的把想法写下来, 不需要考虑结构、句式及拼写。本环节旨在帮助学生组织他们头脑中自己的语言, 帮助其从语言和内容上对所要写的题目做好充分的准备。

B.小组漫谈环节 (Working in buzz groups)

教师把全班分为若干小组 (3-5人为宜) , 组员轮流把自己刚写下的想法读给其他人, 然后进行3-5分钟的讨论, 找出本组人员想法的异同点, 再由每组组长把本组的想法进行整理, 汇报给全班同学。此环节将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拓展自己的写作思路。

C.制订计划环节 (Planning)

本环节要求学生写出主题句和具体支持句, 是构思阶段最重要环节。首先, 学生要认真分析题目要求, 考虑需要提供哪些具体信息。然后, 写下主题句, 具体支持句、例子。

D.列提纲环节 (Outlining)

构思过程中的提纲写作对于写作过程效率和作品质量的影响是巨大的。写提纲使写作者把注意力关注于单纯的观念, 从而减轻认知负担 (cognitive load) , 产生良好写作效应的心理机制。本环节要求每名学生列出提纲, 确定一篇好提纲意味着完成一次写作任务的一半。

3.2写作阶段

本环节要求学生根据提纲, 在规定时间内结伴完成一篇完整的作文。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一些写作基础差的学生写作时的畏惧心理, 逐渐成为乐于表达想法的“积极写作者”。

3.3修改阶段

传统写作课程的作业批改都由教师完成, 作文返回到学生手中, 一般需要一周左右的时间甚至更长, 而学生最想知道自己作文状况的时间是在写完后的一至两小时里。本阶段要求学生进行同伴评阅, 写作是一项比较全面的输出型语言活动, 对学生的要求比较全面, 词汇、语法、句法、篇章、文化习俗等都需要考虑在内。学生可以相互评阅对方作文, 给出分数。教师在做评阅指导时不能只让学生注意语法和词汇错误, 还要注意文章的内容, 结构, 材料, 语言等的使用, 从各个方面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作文在统一交给教师写评语。Truscott (1996) 经过大量研究证明, 改正作文中语言错误的评阅方式无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而如果教师及时调整对角色的认知, 抱着一种阅读和欣赏的心态去发现学生每篇作文中的可取之处, 尽可能多地鼓励学生, 帮助学生, 写出的评语多一点人情味, 那么学生也就容易接受的多了。

四、结语

Seow (1995) 提倡教师应该帮助学生理解和内化写作的全部过程。基于语言认知模式的写作教学设计符合语言习得的一般规律, 与传统英语写作教学模式相比, 它具备更多优点:一是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课堂活动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可以体验快乐写作, 教师及时辅导, 学生犯重复错误的概率就会相应减少。二是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写作本身是一个认知过程, 实质上是整理和发展思维的过程。从认知角度设计的教学环节更有利于发现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改正, 使学生对写作的全过程有一个全面客观科学的认识, 促使学生的写作能力有实质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Seow, A.1995.The Writing Process and“ProcessWriting”[M].Teaching of English Language&Literature.

[2]、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语言认知模式 篇2

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新概括--《认知语言学》述介

W. Croft & D.A. Cruse: Cognitive Linguistics. .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xv+365pp. 1.前言 作为剑桥语言学系列教材之一,<认知语言学>由W.Croft和D.A.Cruse合著,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Croft是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语言学教授,所著Radical Construction Grammar和Typology and Universals()早为我国语言学界所熟知.Cruse退休前是曼大的语言学高级讲师,所写Lexical Semantics(1986)是该领域研究最早的专著.从全书看,两位作者的.学术背景,对本书的写作有明显的影响.

作 者:廖巧云 Liao Qiaoyun 作者单位:四川外语学院刊 名:现代外语 PKU CSSCI英文刊名:MODERN FOREIGN LANGUAGES年,卷(期):28(2)分类号:H0关键词:

语言认知模式 篇3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儿童教学;语言教学

近年来,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教育学家对儿童早期语言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儿童早期语言教育的重要性认识越来越深。但是,关于儿童早期语言教育的方式方法一直没有一个合适的方案。认知语言学是最近兴起的一种关于儿童语言教学方式。从人们对于人体结构以及人们对于语言环境和结构的认识开始,对于儿童是如何从呱呱坠地在短短几年学习到儿童随处环境的语言,这个问题困扰了教育学家、医学家和脑科学家几个世纪,一直到现在都还没有一个圆满的结局。

通过对不同儿童学习语言所采用的细微的不同方式方法,我们进行对比,利用认知语言学中的典型的认知方式以及认知语言学中所包含的中心思想来解释儿童早期语言学习中的行为和语句语法。从而探索对于认知语言学在早期儿童语言教育中的应用。

一、什么是认知语言学

1.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是由乔治·雷可夫、郎奴·兰盖克以及马克·约翰逊创立的。是语言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区别于传统的形式语言学,以第二代体验哲学和认知科学为理论背景下产生的,这是一门比较年青的科学研究学科。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期间开始,认知语言学是跨越语言学、系统学、人工智能等等传统学科的一门新型学科。由认知语言学基础上而产生了语言学天赋论,该言论认为:认知能力是人类发现知识、理解知识、学习知识、应用知识的根本,同样,对于语言的认知学习也是认知能力的体现,人类语言的形成、传播、学习、应用都是需要通过人类独有的认知能力加以解读的。

2.认知语言学的几个原则

探究认知语言学我们就必须抓住认知语言学的几个原则,这是我们进行深入研究认知语言学在儿童早期语言学习中的作用必要条件。下面就认知语言学的几个主要的原则:

a.语义概念:主要是表明认知语言学中对于语言与到脑和世界之间的关系。认知语言学派的研究者认为一个表达性的语言它所传达的意义是用于激活人们在自身脑海中对于该语言意思或者物化的表达,也就是说语言表达的方式、解释以及意义都是人们主观世界对于客观世界的一个抽象的认识的具象化。这个原则所表达的就是语言或者词语与大脑的关系,与世界的联系是间接性的,以大脑为媒介。

b.句意与词义的关联性。认知语言学认为,我们对于世界的表达能够只是用一个单纯的词能够解释的,而是通过不能的词和意义的词组成的一个以自身对于世界认识的。对于一个问题的解释或者认识,需要人们通过大脑检索不同词组组成一个句意进行一个完整符合意境的解释。

c.范围性。这个原则就是对于近义词或者一个表达同种意思句子的规范和归类。

二、用认知语言学解释儿童早期语言学习

1.儿童词汇学习与认知语言学

儿童在一岁左右开始学习语言,对于语言的学习主要是开始于对于词汇的学习。很多儿童对于语言的学习最开始是从“妈妈”、“爸爸”、“爷爷”、“奶奶”这类型的单音节的名词组开始的。从一岁开始进行一个词汇量的积累和汇聚,儿童对于语言的学习一般来说是先从名次开始积累和学习的,然后再开始接触动词,再然后就是动名词结合的短句,最后就是一个连贯性的句,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前面提到的那些儿童最开始学习的名词,是因为儿童在日常生活中最先接触的这些现实存在的人或者事情。然后儿童慢慢在生活中的不断积累和接触,对于词句进行不断的纠正。

2.句式的组成与认知语言学

儿童在语言学习中对于句子的学习,犹如我们前面提到的,他最开始学习的是名词,所以儿童在进行句子组合的学习最开始的就是一个简单的“主宾结构”、“主谓结构”、“动宾结构”。比如说,在小孩学会了“我”和“吃”、“饭”这两个简单词语后,他们在生活中经过对于大人的模仿,得出,他们饿了就要说这两个字。成人饿了就会说“我饿了”,“我要吃饭”,“我饿了,想吃饭了”,但是在儿童最初的句式结构中就会是“我吃”,“我饭”,“吃饭”等等一些简单的结构。随着,对于周围语言环境的不断熟悉和学习,以及成人对于儿童说话的教学和纠正,他们就开始不断积累和掌握一些很复杂的句式。慢慢的他们就对于自己饿了要吃饭,就用了一些复杂的但是更加清晰的表达句式,“哎呀,我饿了,要吃饭”,“快呀,我要吃饭,很饿”等等一些句式。随着句式参照的越来越多,他们学习的就越来越多,就会有更多的句式表达。

3.互动在儿童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

我们的儿童教育学家和语言学家在很早就认识到了互动学习在儿童的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对于与儿童的互动在儿童的早期语言学习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启蒙作用。所以,我们会发现儿童在看动画片的时候会非常专注,能够通过动画片学习到很多我们现实生活中很少出现的词语和句式,因为,动画片有一个对孩子潜意识的沟通作用,能够让孩子在潜意识中与动画片互动,形成一个互动学习的局面。

三、结束语

认知语言学在我们的儿童早期语言学习中有一个非常明显的作用,对于我们儿童早期语言学习和语言习惯的形成有一个比完善的解释和理解。所以,加大对于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就能够更加清晰的认识到儿童早期语言学的方式方法,帮助我们认识到儿童语言学习也是遵循了认知语言学的规律。

【参考文献】

[1]朱姝.基于梅洛—庞蒂具身现象学的儿童心理发生研究[D].吉林大学,2015

[2]谢翠平.儿童早期语言发展的个体发生个案研究[D].西南大学,2015

[3]孟繁旭,佟晓辉.认知语言学与儿童早期语言习得[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01:157-158

语言认知模式 篇4

翻转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中, 教师在上讲授知识点,学生整理笔记。翻转以合作性的学习活动翻转了课中的说教部分,课前学生自主观看教师录制的视频,课中进行学习活动,如交流讨论。从国内外文献来看, 翻转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都取得了广泛的认可。认知语言学从认知出发,探究语言的意义和规律。认知语言学家在心理空间的基础上提出了概念合成这一新的意义构建理论。 Fauconnier和Turner将概念整合描述为一个动态的过程, 发生于人们用已有思维方式感知和构建新的意义的时候。[1]Fauconnier在1997年发表的《思维和语言中的映射》中提出了四个心理空间认知模型。[2]这四个相互映现的心理空间包括两个输入空间,一个类属空间和一个合成空间。

概念整合理论常用来解释各种语言现象,如隐喻、委婉语语用预设。国内学者主要从理论和应用两方面对概念整合网络进行了研究。但还缺乏将概念整合理论应用于教学的研究分析。教学是知识概念传授和吸收的过程,涉及大量复杂而有规律的认知过程,而人类的认知过程就是构建概念整合网络的过程,因此笔者尝试用概念整合理论对翻转深入剖析,从概念整合的时间、方式和准确性三方面,探究翻转成功之处,为教学提供启发,并拓宽概念整合理论的应用范围。

2、基于概念整合理论的翻转模式分析

2.1概念整合的时间

概念整合理论作为一种意义构建的理论,可以更好地解释意义是怎样从大脑中现有的概念结构中创造出来的。该理论与意义理解相结合,可以将语言、图片、声音等表达形式作为心理提示进行意义建构和理解。教学过程就是发出、捕捉和消化这些心理提示的过程。

华东师大的田教授认为,“翻转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是先学后教的一种形式 ;……视频学习可以取代教师的知识讲解,而学生最需要教师的时候,是做作业遇到困难和迷惑的时候,翻转能实现这一点。”[3]在传统模式中,课前学生缺乏合适的学习材料,无法正确地完成心理空间之间的相互映射,或者学生跳过预习这一环节,直接进入了课中部分 ;课中教师进行知识讲解,学生各自整理笔记,缺乏充裕的时间进行心理空间的映射,导致学习内容理解偏差。而在翻转中,教师赋予学生更多自由的时间,把知识的传授移至课外,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和时间段学习新知识 ;课中主要进行知识的内化过程,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教师之间可以拥有更多沟通和交流的时间,确保概念整合的完成 ;课后学生遇到疑惑的时候,可以通过在线学习平台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进一步完善对知识点的概念整合。

2.2概念整合的方式

在大脑进行知识点的理解过程时,合成空间中层创结构的出现经过概念整合的组合、完善和发展三种操作方式。完善也可称为模式完善,借助已有的图式知识与文化模式,使在合成空间中已被激活的模式更加完善。当部分表征映射到合成空间时,有可能激活附加的概念图式 ;或者说,当合成空间中的信息与长期记忆相匹配时,隐含的信息和理解就会被激活。在翻转课前的视频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视频的暂停、回放功能,充分将合成空间中的框架与记忆中的图式相结合,完成层创结构的完善 ;课中由于课前的预习,学生已有的图式信息比传统中的学生更加充分和精确,从而更急有利于进一步的课中学习。

Bache细微探讨了概念整合理论的整合层序,提出了三层序论,即首序整合、二序整合和三序整合。[4]首序整合主要是归纳和统一人的感知和经验,把时空对接物与事件看成一个整体,如将颜色、尺寸、形状运动等在大脑中进行第一轮处理 ;首序整合注重概念与感知的关系,将事物的体验进行对比,明确范畴,将体验从具体中抽象出来,帮助人们把复杂的世界整合成为心智中的成员。首序整合是人脑中自觉发生的,很多复杂的感知技巧均依赖于它。二序整合注重句法和语法以及心智关系与语言结构,将语法结构与功能结构相结合。二序整合反映了语言都是由各种基本而抽象的故事投射到语法结构所形成的。语法结构是认知价值中激活的符号,需要扩展并使用语境来弥补其不充分。首序与二序整合都是自发而不可避免的。三序整合是心理空间的整合,透明但非自动,进行即时概念的整合,包含大量的心智工作。 翻转中的学生经过课前与课中两轮首序、二序与三序的概念整合,比传统中的学生拥有更为透彻的理解过程。

2.3概念整合的准确性

概念整合网络在建立之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合成空间不仅可以被构建,也可以被解构和重构,因而随着人类感知能力的不断发展,概念整合网络会不断更新。在翻转中,学生课前在观看教师制作的视频时,重构了知识点的概念整合网络,并在课中与教师和同学的交流中,更新已经保留的概念整合网络,保证了理解的准确性。

概念整合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输入空间发生结构映射, 经过合成空间对输入的概念进行综合加工,具有共性知识的人的经验意义才能被理解,映射即是激活心理空间中的记忆,而意义的形成则是来源于对输入的相似图式进行了激活。传统知识传授时,学生在上才开始初步理解学习内容, 大脑中缺乏相似的图式,心理空间的记忆难以激活,无法成功地发生输入空间的相互映射,导致理解偏差。在话语理解过程中,大脑会激活有关事件、事物等的知识框架,并保存在心智网络的空间记忆中。Coulson和Oakley引入了场景单元和场景定位概念,说明语境知识和背景知识在解释话语意义时的重要作用。[5]场景单元可以表征被激活的概念结构,而这些结构在说话人建构意义时起决定作用。翻转在课前完成知识的传授,学生构建各自的心理空间,在课中话语理解过程中,学生已经拥有与学习内容相似的语境知识知识框架,保证课中的知识内化过程顺利而准确。

3、总结

认知语言学管窥 篇5

认知语言学管窥

论文扼要地介绍了认知语言学的.发端与发展、理论基础、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及认知语言学在西方、俄罗斯的研究状况及主要代表人物.

作 者:李华 LI Hua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辽宁,大连,116029刊 名: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BOHA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30(1)分类号:H0关键词:认知语言学 理论基础 俄罗斯

语言认知模式 篇6

摘 要:认知语言学对语言本质有着自身独特的认知理论观点,相应的语言习得观也就存在着自身的特点。本文基于认知语言学三个基本假设的语言习得理论展开了研究:首先对认知语言学语言习得观的理论基础进行了综述;其次在综述三个基本假设的基础上,分析认知语言学对语言习得三个假设问题的解释;最后总结这一理论特色。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三个基本假设;语言习得

中图分类号:H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4-0187-02

认知语言学作为一门研究语言认知规律间所存在关系的一门学科,相关研究已渗透到语言的各层面中,并延伸到语言学的各个分支领域。作为一门语言学理论,它需要对如下三个基本问题给予回应:什么是语言知识?怎样习得?如何运用?从理论发展的整个过程不难看出,认知语言学是建立在生成语言学基础上的,用来解决生成语言学无法解决的问题。本文以生成语言学的语言学习观为基础,对认知语言学下的语言习得观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一、相关理论综述

(一)理论背景

本文研究的理论背景为生成语言学相关理论,其对三个基本假设问题的基本观点为:第一,普通语法。自然语言是由统一的一组代数性规则构建而成的,这一组建规则与各个构成成分都不存在实质性意义与影响,但这一普遍语法却是语言能力的核心构成部分。第二,在词库中,有意义的语言成分则成为了相应的规则变体。基于天赋语言能力假说,人们学习语言,当人处于儿童阶段时,能够迅速学会语言,而且不存在吃力的现象,原因在于人从诞生之初便具备了相应的语言能力,学习的过程则是将能力转化为实践应用过程,即能力输出,而其中的语言输入只是充当了激发语言天赋的媒介。但是,语言本身都具备创造性特点,是基于抽象语法的作用而生成的,基于此,连续性假说被提出。生成语言学相关理论见解的提出为实现对语言与认知关系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理论基础

认知语言学将语言的本质特征总结为符号,而相应的语言构式本身都是具备一定意义的语言符号。运用语言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交流,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产生了语法,而使用语言的主体在实际交流的过程中,则是通过听与说来构建认知过程的,语言能力则是由有意义的语言构式组建而成的“语言库”,因此,语言能力与认知能力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基于此,认知语言学在解决上面的三个问题时,提出了不同的三个基本假设。

二、认知语言学下的三个基本假设与相应解释

(一)三个基本假设

三个基本假设为:语言并非是一个自主的认知器官;语言知识来自于语言的实践应用;语法则是一个概念化过程。这三点不同于生成语言学假设的提出,改变了人们对生成语言学的认知。具体来讲,第一个假设认为,从本质上讲语言知识运用的认知能力和其他知识运用的认知能力是不存在区别的,而从语言知识的概念表征看也和其他概念结构一样。第二个假设认为,句法以及音系等都来自于语言的应用实践,需要实现对句法结构等所呈现出的变化进行深入的分析,以构建切合语言实际的理论模型,进而为实现更透彻的解释奠定基础。第三个假设则认为人类认知所呈现出的特征为:通过对实践经验的概念化,进而实现相应的语言表达,因此,概念结构是以人的认知能力为基础的。

(二)相应解释

1.语言能力是认知能力的构成部分

认知语言学理论认为,语言能力是通过结构有序且有意义的语言所构建而成的一个清单库。由于它与社会以及交际等各个方面都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因此,相应的语言习得就涉及到很多因素。虽然这一假说在某种程度上承认语言能力本身与相应的天赋间存在关系,但是它与生成语言学中的理论却是对立的,并不认同语言能力完全来自于天赋之说。首先,语言学习与其他知识的学习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研究表明,儿童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认知能力特点与其学习其他知识时所表现出的认知能力特点并没有显著的差别性,在儿童阶段的学习中,规则学习存在各种学习中,其中输入方式要比输出方式重要。语言实现进化的过程并非是因为儿童实现了对语法的创造,而是在实际应用语言的过程中产生的,并非源自于天赋。其次,概念与语言的表征同等重要。在儿童实际习得语言的过程中,相应的概念与语言表征同等重要,只是由于所属语言系的不同,相应的语言输入便呈现出差异性,进而使得相应的认知能力在发展的过程中显示出了一定的差异性。最后,通用基因假说。在神经认知科学领域提出了这一假说,认为在相同基因的作用下,大部分人的认知能力会因此而受到影响,并在语言以及阅读等认知能力上存在着基因重叠。

2.语法源于实践经验概念化这一过程

在儿童时期,他们在实现语言认知主要是通过可控的活动场景以及图形,通过其中的类指性概念来促进生成的。具体来讲,儿童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会逐渐运用特殊的概念编码来实现语言的学习。研究表明,不同语言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而语言结构的普遍性则是基于人类认知与实际交际过程中而产生的。儿童时期在语言习得时,整个过程需要通过所有认知能力的共同作用。语法的基础则是构式。在儿童阶段,其语言是逐渐发展起来的,相应的创造性是十分有限的,开始则是以语言产出的具体构式而逐渐形成的,进而在逐渐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其语言能力的发挥以及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形成自身的语言构式。

3.语言知识来源于语言的实践应用

首先,语言知识来源于模仿,进而通过固化与抽象来实现习得。语言能力表现出的是一个人的文化能力水准,而语言习得的过程则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汲取文化而实现的,即通过模仿实现的。但是,此种模仿则是有明确目的的,而并非是单纯的“照搬照抄”。在习得语言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在交际的过程中明确语言的意思,进而根据语言的意思将其使用于相应的场合,也就是在逐渐学习的过程中,将所模仿学习的语言知识所存在的构式进行固化,在输出语言的同时逐渐明确相应语言的使用形式,进而通过自身认知能力的发挥来实现对语言图式的抽象化。其次,语言知识能够在句法的反复练习中实现积累。构式是语言的最基本单位,因此,从儿童阶段起,其开始学习语言时的最基本单位便是构式,在此基础上才能够逐渐抽象出相应的语法系统。

三、认知语言学习得理论的特色

在这一理论诞生之前,主要是以生成理论来对知识习得进行解释,这其中不可避免的出现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而认知语言习得理论的诞生则打开了全新的思路,进而通过全新理论假设的提出解决了生成语言学理论下无法解决的难题。与成人大脑语言区相比,儿童大脑的语言区即使受到伤害,还是能够实现对语言的学习,并逐渐达到正常的水准。这就证明语言模块性是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而并非是与生俱来的一种早已给定的结果。认知语言学习得理论的兼容性强,能够与其他语言学理论融合,比如与功能主义分析方法、心理语言学理论以及社会文化理论。

本文基于认知语言学理论对语言习得的三个基本假设问题进行了研究,并阐释了语言习得理论在语言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语言学理论还有着很大的空间有待探索,要想解决更有效地掌握不同语言这一问题,就需要对语言习得理论进行更深入地研究。而这样的问题可能就属于“非问题”,就如天赋派与实证派一直争论的“非问题”一样。

参考文献:

〔1〕刘正光.认知语言学的语言习得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01):46-53,81.

〔2〕戴卫平,于红.认知语言学“语言·语义·语法”刍议[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124-128.

〔3〕刘正光.认知语言学的语言观与外语教学的基本原则[J].外语研究,2010,(01):8-14.

〔4〕张绍全.中国英语专业学生多义词习得的认知语言学研究[D].西南大学,2009.

〔5〕胡荣.影响英语进行体第二语言习得的语言因素:认知语言学视角[J].外语研究,2010,(01):21-27.

〔6〕袁晓红,戴卫平.生成语言学与认知语言学差别对比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107-111.

语言认知模式 篇7

一、语言认知模式的特点

认知模型 (Cognitive Model, 简称CM) 是人们获取知识的特定方式, 是在与客观世界反复互动的基础上形成的特定文化背景之中的认知经验的心理表征, 即对我们的知识进行组织和表征的特定方式, 是相关知识和经验构成的一个“场”。Lakoff (1987) 提出的“理想认知模型” (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s, 简称ICM) , 是指人们根据经验建立的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各种相对固定的关联模式, 对人来说, 各种ICM是“自然的”经验类型。

ICM跟客观实际不完全一致, 总是要比客观实际简单, 其构成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在我们日常经验中反复地出现。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认知模式, 有的学生能对周围环境进行分析, 并将认识的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有的学生对外界事物的认识则易受处于优势状态的环境影响。

二、基于语言认知模式的商务英语实训教学

语言的认知模式和商务英语实训教学有着密切、直接的关系。二语习得就是不断应用策略来理解输入和输出的心理活动的过程。在语言认知过程中, 当主体接触到语言问题之后, 首先要辨别语音和语义, 以便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发生联系, 从而利用熟悉的问题来发现新问题的解决方法, 用自己已有的语言知识去理解、领会新输入的语言。

因此, 利用语言认知模式, 科学地构造合理的实训教学大纲, 对商务英语的实践教学将起到莫大的帮忙。能够在帮助学生继续打好语言基础的同时, 培养学生将英语应用到商务领域的能力。

1. 针对学生与企业的需求进行调查

在确立实训教学目标之前, 首先要对学生和企业的需求进行调查, 对反馈的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 确定英语专业学生商务英语技能构成以及企业对于商务英语人才的真实需求。利用企业对于商务英语人才的现实需求来指导学生的实训课程体系建设, 更好的解决学校教学与社会需求部分脱节的问题

主要围绕学生个体层面、学校以及社会这三个层面进行需求调查和分析。

(1) 对于学生个体, 主要调查学生对于实训课程中对外贸易技能和知识的需求程度。他们需要了解哪些方面的经贸专业知识, 培养什么样的商务英语能力, 以及以什么样的方式传授这些技能和知识。

(2) 对于企业, 主要调研企业对于对外贸易技能的要求, 通过对于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进而研究并建立校内企业环境模拟实验室, 形成系列培养模式。

(3) 针对社会层面, 则要调查学生是否了解国家对外贸易的相关政策, 以及毕业之后是否还需要其他相关各种社会资源和校友群体的扶持。

2. 实现职业技能与创业技能相结合的实践教学目标

首先要完善商务英语实训课程的人才培养方案, 确保实践教学的时间。其次, 要确保实训教学改革的运行条件, 不断改善校外内经贸实训条件, 积极拓展实训室创建渠道, 鼓励社会资源参与建设。同时, 建立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创新精神、熟悉对外贸易业务流程、的高素质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在教学内容方面, 要将真实或模拟对外贸易活动与创业教育相结合, 培养学生综合对外贸易能力的同时, 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 使学生具有从事某一行业的职业素质与技能, 其中包括实践能力、职业素质和创业能力, 并鼓励学生在校期间考取各种职业资格证书。

另外, 还要改革和完善商务英语实训教学计划, 以及实训教学大纲, 编写实训教学指导书, 规范实训教学的考核办法以保证实训教学的质量。同时, 根据行业的实际任务与企业的实际需求, 安排实践教学环节。

3. 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在确定实训教学目标之后, 还要不断改善校内经贸实训条件, 大力整合现有资源, 建设好经贸实践教学的实训室。重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按照互惠互利的原则, 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同时, 组织学生参加系列创业实践活动。一方面要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学校或社会上的创业实践活动, 如职业生涯规划、创业项目评比等;另一方面, 可以在校安排一些模拟商务活动, 可以与经管学院的学生联合进行一些跨学院的营销竞赛等活动, 以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4.编写适合学生认知模式的实训教材

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模式特点编写合适的校内实训教材。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 应参阅国内外最新文献、网络资源及贸易实务知识, 结合学习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 有针对性地优化教学内容。这样才能使英语语言学习与商务技能、创业技能以及国际贸易理论、跨文化交际、商务礼仪融为一体, 使实训内容更加新颖、框架更加合理, 更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

通过精心设计、组织和编写的实训内容, 并在模拟情景中反复演练, 可以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感, 从而改变了传统商务英语实训教学书本化、教条化的现象, 不仅解决了学生对商务知识理解上的困难, 而且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创业技能。

三、商务英语实训教学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在研究学生语言认知模式的同时, 还要及时了解社会对商务英语能力需求, 以便更形象地模拟现实商务情景。另外, 对于模拟情境的设计还要更贴近国际贸易的工作实际, 顺应目前企业对商务英语人才的需要, 弥补学生实践经验不足的缺点, 以节省学生在就业后较长的实践经验积累过程。

另外, 还要建立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同时熟悉实际商务业务流程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在实训过程中, 不仅针对学生进行评价, 还要建立起针对教师的评价系统, 以督促教师提高自身理论与实践水平, 并真正起到指导、监督的作用。同时, 还要让实训教师得到专业的贸易培训, 除了引进双师型教师之外, 可以让英语教师每年定期参与一些合作企业的商务活动, 例如参考各种交易会或展览会, 协助贸易谈判, 等等。只有通过实际演练, 才能保证实训指导教师的专业性以及实训教材编写的实用性。

要同当地政府建立密切的联系, 以保证及时、准确地了解国家以及当地政府对于大学生就业、创业方面的最新优惠政策, 鼓励学生以创业代替实训, 真正培养其实战能力。

总之, 基于语言认知模式下的商务英语实训教学, 既要了解学生和社会的需求, 还要在内容设计方面根据学生认知模式的特点予以创新。在保证校内实训基地及设备利用率的基础上, 鼓励学生走出校门, 到企业中去实践或者自己创业。在充分利用当地商贸资源的基础上, 真正培养出既有商业英语专业知识, 同时职业技能突出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Flavell, J.H.Metacognition and Cognitive Monitoring A New Area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al Inquiry[J].American Psychologist, 1979.

[2]Lakoff, George.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M].Chicago and London: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3]蔡晓斌.浅谈高校英语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语言经济学维度透视[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

语言认知模式 篇8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输入-输出,百科文化,语言层面,动态平衡框架

近四十年来, 人们分别从横断面和纵深面对颗粒奥尔语言、输入/互动、学习策略、课堂教学、普遍语法等一一进行研究, 并提出各自有关二语习得的理论[1]。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代表人物Krashen提出了“输入假设理论”[2], 认为人们只有获得可理解的输入信息时, 才能习得外语。所谓可理解的输入信息, 用公式表示, 就是“I+1”。其中I表示学习者现在的水平, l代表新的输入内容 (略高于学习者现有水平的语言知识) 。然而, 外界语言输入对二语习得不能起到决定性作用, 不是所有的可理解输入都会被不加选择地吸收, 学习者也不只是通过简单的过滤来处理接收的各种目的语材料, 从输入到输出的内化过程是一个复杂的选择、过滤、吸收和创造的过程, 这个过程直接影响到语言学习的最终质量, 因此有必要调查和研究两个问题:第一, 在大量的输入材料面前, 怎样进行筛选确定输入的质和量, 怎样的输入模式有助于学习者更快更好地理解和消化输入的知识, 并在此基础上产出个性化的输出;第二, 当学习者在接收到语言输入的内容之后会经历怎样的认知过程, 大脑会怎样处理这些输入内容, 如何排列、储存和更新。近年来, 受到Krashen (1985) 的“输入假说理论”的启发, 许多研究都将输入假说运用到语言学习的听、说、读、写等各个方面 (特别是口语和写作) , 注重输入与输出的相互作用。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语言习得理论与当今在认知科学背景下的许多语言学理论观点和途径具有高度的相容性, 本文尝试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来研究输入内容的处理过程, 指出意义建构离不开认知能力和百科知识。

从宏观的角度看, 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的输入模式所获得的习得效果远胜于随机紊乱的输入模式, 所以根据学习者的认知规律和内化过程来选择输入模式变得十分重要, 这需要对输入内容及学习者的消化和重组过程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研究。总体而言, 输入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百科文化与语言知识, 学习者可以根据输入的内容建立自己的百科文化与语言知识的复合框架。因为在二语习得过程中, 百科和语言知识的输入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 因此这个复合框架会不断被更新, 经历着“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动态构建过程。

一、框架假说提出的基础

(1) 认知理论中的联想观、激活观和整合观。Deese于1965 年首次提出联想意义的理论 (The Association View) , Collins &Loftus于的“扩散式激活 (Spreading Activation) ”深化了联系理论, 真正从神经和认知角度来深入阐述问题。人类的心智是一个巨大而又强大的神经网络, 当输入内容 (无论百科还是语言知识, 或是二者的结合体) 与神经网络中已经存在的信息相似时, 网络的相关知识点就自动被激活。语言是心智的窗口, 但也仅是巨大认知冰山露出的一个小小尖端, 因此输入内容还可以激活其相关的认知域[3]。在无数的模型和框架被激活并关联之后, 大量的信息需要协调, 这样整合观的功能便可以扩大延伸到信息群的整合, 从而帮助学习者内化杂乱无序的输入内容, 充分吸收后再加工以框架的方式储存, 之后再通过转换产出新的综合体即语言输出。

(2) 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是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 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 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 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学习是学习者通过已有的经验、知识结构对新知识进行主动建构, 而不是被动接受;在学习过程中, 学习者一方面要利用原有的知识结构同化新知识, 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另一方面要顺应新知识, 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由此我们认为, 教学模式的选定均需以学生的原先认知结构为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遵循认知规律, 以学生为中心, 以教师为主导, 调动各教学要素为学生服务[4]。

(3) 英国情报学家布鲁克斯基于情报学理论首次提出知识地图 (Knowledge Map) 的概念:知识地图是按照知识的逻辑结构找出人们思维相互影响的链接点, 把链接点像地图一样标示出来, 展示知识的有机结构图[2]。许多专家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知识地图的概念。知识地图是已经获取的知识以及知识之间的关系的可视化描述, 它可以使不同背景的知识寻求者在不同的详细程度上学习知识, 并同其他人进行交流[6]。

二、动态平衡框架假说

(一) 框架的建立

百科文化知识以框架构建的方式储存起来, 体验心智的不同导致百科知识存储的位置各异, 熟悉的文化处于类典型的中心区域问题, 十分生僻陌生的文化处于边缘。以不同体裁的美剧理解为例, 医患或犯罪类比爱情校园类的词汇更专业, 这类知识处于知识库的边缘位置, 需要反复的输入刺激, 强化图式构建。学习者的文化偏好, 甚至挑食, 导致文化营养失衡, 引起输入偏好。当随机输入的百科知识被偶然习得之后, 和这种输入内容相关的知识节点被激活, 相关信息以最大化的方式自动呈现, 与此同时与当前输入内容进行连接、匹配和覆盖, 最后以知识模块的方式进入知识框架, 成为其中一个部分暂时储存起来, 如果输入内容是范畴内典型或类典型的知识, 短时记忆变成长时记忆的过程则会较少或者不丢失信息;反之, 如果输入内容是范畴内的边缘知识, 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的过程则可能丢失信息。

(二) 框架的构成

框架由模块构成, 对于语言学习者而言, 模块内部结构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又以不规整的双层框架构成 (百科知识与语言知识) , 通常情况下, 最初的百科文化知识的偶然习得都是自幼开始, 母语是文化知识的载体, 极少数孩子在双语环境下成长, 即使在双语输入的情况下习得百科文化, 也不能保证双语输入的量和吸收的量是完全等同的。以国内没有双语成长环境的英语学习者为例, 以母语输入的百科知识构成知识模块的主体, 二语学习开始之后, 二语知识进入以母语为载体的百科知识模块。值得注意的是, 基于母语与二语习得的差异性, 学习者在开始学习二语之前已经具备一定的认知观, 可以理解为知识模块的主体已经构建, 当二语学习开始之时, 纯粹的语法知识属于显性的语言知识, 但语言教学的过程中必定包含了隐性的百科知识, 两者密不可分。输入的过程中, 一方面, 语言学习者处理语言知识, 另一方面, 要同时处理百科知识。

(三) 信息节点的分布与联结

框架的内部构成分为点、线、面。联结各点成线, 各条线再交织成面, 最后再构筑成立方体式框架。现在先谈知识信息点的建立过程。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大多数语言学习者对语言和百科知识的输入具有以下特点:任意性、个人偏好、取易舍难。因此, 习得规律呈现出偶然性、重复性、局限性的特点。任意输入的内容形成零散的节点规律, 按照个人偏好的输入形成的节点间距很近, 取易舍难使得处于边缘位置的节点无法形成。节点分布的距离和节点数量的多少直接影响框架的大小。节点数量越多, 距离越广, 框架的体积越大。一个节点代表某个百科文化的信息注入点, 节点间距则表示注入的百科文化知识的关联度。鉴于输入的常见特点, 根据个人偏好选择的输入内容往往关联度较大, 信息节点间距小, 反复输入同一主题的内容会强化和巩固某个信息点, 然而当学习者对某个知识信息点的掌握达到一定程度, 该信息点的知识存储量接近饱和状态的时候, 信息重复次数的增加会导致边际效用递减, 反而减弱了学习者的输入吸收效率。也就是说, 当信息点的纵向深度达到一定标准, 如何增加信息点的数量和分布的广度就成为框架构建的重要目标了。如果输入无偏好, 重复度不高, 输入内容覆盖范围广, 那么学习者在接收和处理这些信息之后, 产出的信息节点数量会随着输入的增加速度而均匀增加, 如果输入内容能保持适度的相关性及广博精的特点, 那么信息节点之间的距离跨度也可能呈现出均匀的态势, 随着输入频次的增加和内容的增多, 会出现以下趋势:节点密布, 平层扩展, 立体构建。

在学习外语之前, 百科知识以元语为载体储存, 信息点的平层网状结构已经存在, 在外语资料输入的过程中, 如果输入内容是学习者大脑本身就已经掌握的知识, 那么以外语为载体的信息输入会刺激已有信息节点, 将语言知识嵌入该信息节点, 并与此同时联结周边间距很近的信息节点, 相关信息会被激活以帮助理解外语的输入内容和强化记忆语言知识。如果输入内容对于学习者是全新的, 无论语言知识还是百科知识都是学习者从未接触的, 此时较之纯外语输入, 双语输入会更容易被学习者理解、接受和消化。在接受新的外语和百科知识之后, 大脑里的知识框架里会形成一个新的信息节点, 并暂时处于边缘位置。

三、新模式在大学英教学中的运用

根据动态平衡假说, 大学英语教学从内容到形式都可以进行某种程度的调整。

(1) 从内容选取上看:第一, 如果条件允许, 可以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输入偏好及其知识储备选取教材, 甚至可以编纂教材。以我校为例, 会计和国贸专业的学生英语整体水平高于其他专业, 可以针对这类学生编写素材更丰富和灵活的英语课本, 认准其在百科文化层面的感兴趣的各个知识点, 并且通过不同的单元主题体现在新的课本中。这涉及到“宽”与“窄”的问题, 即选择主题的范围要宽, 但就主题内容要“窄”, 做到“小开口, 深层次”地注入内容。第二, 继续采用目前的精选教材, 但仅以此为蓝本, 选择几个与时代呼应的主题作为课堂内容的支撑。但在集体备课的头脑风暴中增补课堂主题, 以增加百科文化的知识点来改善语言习得的面, 具体操作可采取课前发放资料和课堂发放活页的形式, 更可以采取多媒体互动形式来分享主题信息。

(2) 从教学形式上看, 以新输入模式为支撑, 英语教师可以更多地运用互联网资源翻转课堂, 采取传统与现代交互式的授课方式。以当下时髦的慕课为例, 许多的教学视频中教学内容的选材与新的输入模式不谋而合, 既结合课本又不拘泥于课本。例如国防科技大学的《大学英语 (口语) 》, 从内容设计到授课形式都遵循了学生的普遍认知规律, 输入内容从层次上而言与当代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合拍, 契合度更高, 也与动态平衡框架假说的精髓不谋而合。

四、新模式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

该假说对教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教师与学生两方面。

(1) 对教师而言, 新模式对英语教师的要求更高, 一是对教师本身的综合素养和知识面要求更高:大学英语教师不仅仅只是教语言, 还应该具有更宽阔的人文知识面, 在共享百科文化信息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注入丰富的语言信息;二是对教师的长期学习能力和业务能力要求更高:大学英语教师要打破樊篱, 从刻盘单一的语言知识教学中跳脱出来, 加入百科文化层面的信息。当然, 经过数年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许多教师已经采取了语言与文化输入并举的教学策略, 然而在内容处理上仍然存在主题陈旧或者低于大学生的认知层次的问题, 例如大学英语课本中常见“Romance”和“Friendship”的单元, 该主题从内容上属于老生常谈, 对大学生们早已缺乏新意, 推陈出新对大学教师也是一种挑战, 如何用酒瓶装新酒具有高难度, 而且在补充内容的把控上也存在教师的个体差异和主管偏好;这就要求教师与时俱进, 在及时更新信息的同时还需具有思辨的智慧。在知识链接上做到趣味性、拓展性与哲学思辨性。

(2) 对学生而言, 一旦遵循动态平衡的输入新模式, 从教材到补充内容都更新颖, 为他们的高阶英语学习提供了新养分, 不仅在语言知识的呈现上更丰富更新鲜, 也在百科文化层面上给他们以启发和提升, 这种动态的平衡效应正是大学阶段英语学习要达到的目的, 这更符合大学生们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结构。与此同时, 学生可以发挥更多的主观能动性:第一, 课堂前后预习复习的目标更明确, 任务加重;第二, 课堂上参与度更高, 对百科文化和语言知识的综合输入吸收更快, 效果更明显;第三, 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变浓厚, 自主学习的意识随之加强, 更懂得如何利用网络课程慕课资源来强化英语学习, 最终将潜移默化地优化学习者内在的知识地图。

五、结语

认知视域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探讨中提出的动态平衡框架假说, 虽然尚处于探索阶段, 但其具有可以信服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可操作性, 并且符合当下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趋势——传统的课堂教学与翻转课堂的慕课教学相结合。这一假说对师生适应信息时代的语言教学有高屋建瓴的指导意义, 今后本文作者也将对这一假说进行一系列的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Ellis R.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2]Krashen S.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s[M].Harlow:Longman, 1985.

[3]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4]倪彦星.认知整合, 能力内化——外语教学模式探索[J].外语教学, 2007 (19) :200-201.

[5]Brookes B C.The foundation of information science[J].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s, 1981 (1) :3-12.

认知语言学视域下的网络语言 篇9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电脑和智能手机等通讯工具的广泛使用, 网络交流无处不在。网络交际这一网络社会里特殊的交际形式催生出了一种新的语言现象———网络语言。网络语言常常因为某些特性而让人特别容易记住并在生活中被加工再创造进行使用得以模因式的传播, 比如从最开始的“艳照门”到后来的各种“门”族语言, 从开始的“甄嬛体”到后来的“舌尖体”、从“房奴”、到“卡奴”、“屏奴”等。网络词语并不仅仅只是简单的语言现象, 他们的产生及广泛传播充分体现了依赖于特有的社会语言环境之下创造和理解网络词语的认知活动。

1 网络语言的概念界定

随着网络语言的研究的发展, 对网络语言的定义也多种多样:在于根元主编的《中国网络词语词典中》网络语言被定义为网民为提高输入的速度, 对一些汉语和英语词汇进行改造, 所出现的并不规范的语言表达方式。简单说来网络语言就是在网络交际中使用的语言形式。具体看网络语言主要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一般说来广义的网络语言泛指在网络环境中网络用户群体所使用的语言, 包括网络新闻、网络聊天室和电子公告牌系统中的语言以及一切网络文字;而狭义的网络语言是指网名在聊天室和BBS上实时聊天互动时所使用的文字。汤玫英 (2010) 进一步将广义的网络语言更详细地分为三类:一是与网络有关的术语;二是与网络有关的特别用语, 如“网吧”“网名”“黑客”等;三是网名在聊天室和BBS上常用的词语。而狭义的网络语言她认为就是指第三类。本论文所研究对象是指狭义的网络语言。

2 关于认知社会语言学

认知社会语言学是认知语言学与社会语言学想结合的的学科, 但这种结合不是简单任意的。认知语言学是以经验主义为基础基于用法的模式研究语言, 这注定要考虑语言使用的社会环境对语言的使用的影响。21世纪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在认知语言学理论的框架中探讨语言的社会性的必要性, 认知社会语言学正是这一发展趋势的产物。在第九届和第十届的国际认知语言学年会上就有不少学者就认知社会语言学方面做了精彩的发言。Gitte Kristiansen和Rene Dirven (2008) 主编的《认知社会语言学:语言变异、文化模式和社会制度》 (Cognitive Sociolinguistics:Language Variation, Cultural Models, Social Systems) 收集了其中15篇论文, 它们应用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对语言的社会性进行了研究。随后Geeraerts、Kristiansen、Peirsman (2010) 主编的Advances in Cogntive Sociolinguistics这两本书中又发表了10位学者的论文, 这两本书的出版标志着社会认知语言学的学科地位。

3 网络语言的性质属性

3.1 变异性

正如Sapir所说“每个人都知道语言是变异的” (1921) 。“变异性”这一语言的基本属性在网络语言中体现得尤为突出, 而网络语言也被认为是网络时代的语言变异。网络语言的变异性在语言的语音、词法、语义三个层面都得到具体体现。

(1) 语音变异

语音变异在实时网络聊天中尤其明显, 最常见的是一些连读合并音节的情况, 常见的如把“不要”连读成“表”的音, “这样”连读成“酱”, “知道”连读成“造”;另外一种是通过谐音用一个词来代替另一个词。常见的有数字型语言, 通过数字的读音表达具有相似读音的汉字的意思, 例如“886”意为“拜拜咯”“520”意为“我爱你”等等;除此之外还有汉字谐音, 例如把上街购物“shopping”说成“血拼”, “木有”就是“没有”, “可爱”为“可耐”等等。

(2) 词法变异

网民在网络交流中常常出于某种目的对语言的使用有时会异于传统的语言句法功能, 使得在语言表达中出现句法形式出现变异。比如名词作动词“如果你有不知道的, 就百度好了”、“有事就电话我”、“下次吃饭前我们可以先在网上团一个”;名词用作动词“网站被黑”、“汗”等等;还有一些特殊的结构, 比如常见的“被”字结构:“被”字之后所接的词语由传统的二价动词可变异成一价动词, 如“被自杀”、“被当爹”等等。

(3) 语义变异

在网络语言中语义变异普遍存在扩大的趋势。如“山寨”一词在传统语言中意为修筑有栅栏围墙等防守方式的山庄。在线现代网络语言中被用来形容假冒伪劣产品, 比如“山寨手机”、“山寨货”

3.2 社会性

网络是社会进步, 科技发展的产物。网络的出现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便利, 为人们获取信息提供了更加快捷便利的平台, 为此社会生活中产生的新事物新现象能以很快的传播速度在第一时间为人所知, 同时网络也为人们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一个虚拟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大量的新事物、新事件不断出现使得已有的语言出现表现力缺乏的现象。已有的语言无法表现新的概念, 旧的词义不在能够满足交际内容的需求, 在这种环境下为了保证言语交际的顺利进行, 带有网络特色的网络语言应运而生。

3.3 认知性

网络语言的使用充分体现了人的认知活动。, 因为网络交流有以文字形式为主的即时交流, 为了直观的向对方表达自己的表情, 人们联想到以字形来表达当时的表情, 以“囧”字为例, 它直观便捷的表现了说话人当时的表情, 而这个表情也传递了说话人的态度或心情。族类词的出现也充分体现了人的认知活动。以“门“族类词为列, 它的原型是发生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一桩丑闻事件———水门事件, 现在“门”族类词已经成为广泛流传的网络流行用语, 并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词群。“门”已经成为了表示不好现象的标签。人们创造和理解这类词的活动充分体现了人的认知活动。

4 网络语言的认知社会属性

系统功能语言学与认知语言学 篇10

vior) , 力图从说话者的外部因素即社会文化因素对语言的性质、结构和功能进行考察。而Lakoff 等认知语言学家则主张把语言看作是一种知识 (know-

ledge) , 试图从说话者的内部因素即心理机制和认知过程对语言的性质、意义的产生和交换进行研究。

一、系统功能语言学与认知语言学的宏观比较

1.关于语言性质的看法

(1)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看法。

韩礼德等语言学家对语言性质的看法主要是:第一, 语言是一种社会符号。通过语言系统进行复杂而有效的交际, 从而达到各种各样的目的, 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特征之一。系统功能语言学始终把语言的社会性放到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加以研究。第二, 语言是意义的源泉 (resource) 和潜能 (potential) , 是由各种语义子系统 (sub-systems) 构成的大系统。第三, 运用语言的能力是后天发展而成的, 离不开社会环境和文化传统等外界因素的影响。[1]

(2) 认知语言学的看法。

认知语言学坚持体验哲学主客体相结合的哲学观, 对语言性质的看法主要是:第一, 语言能力是人的一般认知能力的一部分, 故语言不是一个自足的系统, 其描写必须依照认知过程。第二, 语言结构与人类的概念知识、身体经验以及话语的功能有关, 并以它们为理据。第三, 句法不是一个自足的组成部分, 而是与语义词汇密不可分, 即是说, 词汇形态和句法形成一个符号单位的连续统。第四, 语义不只是客观的真值条件, 还与人的主观认识息息相关。[2]

2.语言学家的任务

(1) 系统功能语言学家的任务。

韩礼德等人认为, 语言学家应该研究人类真正使用的语言, 而不是凭空想象的所谓理想的语言结构, 找出语言使用的倾向 (tendency) 或原则 (principle) 。语言并非独立自足的, 语义的产生和理解与语境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语言学家有必要找出语境因素与语义表达之间的关系。语言学家还应该注意语言的各种变体 (variety) 以及这些变体的特点和彼此之间在意义上的差异。[1]

(2) 认知语言学家的任务。

认知语言学把语言使用置于人类经验基础之上, “尽力解决人类是如何理解自己世界的意义这一问题”, 基本问题是语言与心智的关系, 意义是其研究的重要内容。一方面, 认知语言学尊重认知科学的其他领域, 如认知和发展心理学、认知人类学、神经生物学等对大脑和思维所进行的研究, 并努力使其对语言的解释符合已知的对大脑和思维的认识。另一方面, 认知语言学认为, 人的认知能力的各个方面、语义因素及交际功能等均对句法规则产生影响。其研究目标是寻找不要脱离形体的概念知识的经验证据, 探索概念系统、身体经验与语法结构之间的关系以及语言、意义和认知之间的关系, 发现人类认知或概念知识的实际内容, 从而最终揭示人类语言的共性、语言与认知间的关系以及人类认知的奥秘。[2]

3.研究方法

(1) 系统功能语言学家的研究方法。

系统功能语言学家注重意义和功能的研究, 采取的是机体间 ( inter-organism) 的视角, 主张在语境中研究语义, 把语篇 (包括口头和书面) 作为基本研究对象, 采用功能切分法, 从不同层面分析语篇成分和句子成分所表达的功能。

(2) 认知语言学家的研究方法。

认知语言学与生物学相关成果密切相连, 由于大脑神经网络、心理认知过程的许多细节是无法知道的, 其研究只有通过观察各种语言现象, 从分析语料入手, 在对语言现象观察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其中有几种重要的理论方法: Fillomre的框架语义学 (Frame Semantics) 和构造语法 (Construction Grammar) , Langacker的认知语法 (Cognitive Grammar) , Lakoff的概念隐喻理论 (Conceptual Metaphor) 和认知语义学 (Cognitive Semantics) , Fauconnier的心理空间理论 (Mental Space) 。

以上比较不难看出, 两者存在差异, 又可相互补充, 进而充实和提高各自的理论。

二、系统功能语言学与认知语言学的结合

1.系统功能语言学对认知语言学的启示

Halliday很早就指出, 语言学研究主要有两个角度, 一是从生物体内部研究语言的心理和生理活动, 一是从生物体之间研究语言的社会属性, 并且明确承认系统功能语言学是从后者研究语言的社会属性和交际功能。长期以来, 没有对认知语言学给予直接的关注。但是近来, 系统功能语言学家也开始从认知的角度来研究语言, 即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来研究人类大脑的认知特性。其中比较突出的是Halliday和Matthiessen的认知语言学研究和Fawcett的功能认知语言学研究。Halliday和Matthiessen对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代表作是他们的专著《通过意义解释经历:以语言为基础的认知研究方法》, 为认知语言学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即不是要提供一个心理思维模式, 而是一个意义模式。认知是讨论语言的一种方式。把知识模型视为意义就是从语言过程的角度来研究认知, 而不是把意义视为一个思维过程。从意义的角度研究认知是为了能够强调在认知科学中所不强调的人类意识形态的四个方面:一是把意义看作潜势, 看作可以由个体的语言意义行为修饰的系统资源;二是把意义看作可扩展的东西, 即看作不断地通过建立新领域来扩展其能力, 并不断优化已有资源的发展资源;三是把意义看作一种联合结构, 是众人共有的资源;四是把意义看作一种活动的形式, 是由位于每个语言的中心区域的语法驱动的资源。总之, 此方法强调语言干什么, 而不是语言是什么。[3]

Fawcett对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代表作是《认知语言学和社会交流》。在这部专著中, 他力图建立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认知语言学理论, 即“心理社会语言学”,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研究社会交流。其目的想表明系统功能语言学是更加强大的理论, 可以据之创立一个新的语言学模式, 即从认知的角度来建立一个人类大脑如何在语言选择中活动的模式。他在Halliday四个意义成分 (概念、逻辑、人际、谋篇) 的基础上建起了八个意义成分 (概念、逻辑、否定、交流、情感、情态、主题、信息) 。虽然该模式是认知性的, 但他不是像Chomsky那样严格区分语言能力和语言行为, 而是把两者间的区别缩小为语言潜势和语言实际的区别。[3]

2.认知语言学对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启示

认知语言学对系统功能语言学在很多方面都具有启示作用。

Fillmore 框架理论对Halliday的语境理论的启示如下:角色框定和言语功能在社会角色分配和接受方面的可比性;视角理论从认知的角度支持有关起点和取向的论断;框架结构与语篇连贯有相通之处;框架理论从心理认知的角度证实文化语境对语篇生成和解读有重要意义。[4]

概念隐喻理论和心理空间理论对语境研究的启示是:Halliday在语境研究中来历采用社会文化的方法, 排斥心理认知的方法, 其后果是使他的语境理论有一定的局限性。而Lakoff 和Johnson等人主张从说话者个人入手, 研究语言使用者的心理认知机制及其受到的种种制约, 这种方法是对前者的有益补充。Lakoff和Johnson概念隐喻理论对Halliday的隐喻研究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内容, 它扩大和丰富了整个隐喻理论。Lakoff 和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与Fauconnier 等人的心理空间理论对隐喻形式的解读过程进行了很有说服力的猜测和描写, 这对Halliday隐喻研究和语境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4]

综上所述, 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功能语言学侧重语言的社会交际方面, 从语言的社会功能和使用情景来研究语言, 但也不否认认知心理学方法。认知语言学更侧重说话者内部因素即心理机制和认知过程对语言的性质、意义的产生和交换, 但也注意到社会文化的影响。我们不但要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两个语言学派的差异上, 还要集中在它们之间的相通之处上。因为, 认清相通之处和发现不同之处具有同样的重要意义, 忽视任何一方面都可能导致语言学研究的片面性。

摘要:系统功能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既有不同之处又有相似之处, 前者侧重语言的社会交际方面, 从语言的社会功能和使用情景来研究语言, 但也不否认认知心理学方法;后者更侧重说话者内部因素即心理机制和认知过程对语言性质、意义的产生与交换, 也注意到社会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系统功能语言学,认知语言学,主要差异

参考文献

[1]朱永生.系统功能语言学与转换生成语言学的主要区别[J].外院研究.2002 (4) .

[2]张威, 戴忠信.认知语言学与生成语言学之宏观比较[J].安徽文学, 2006 (12) .

[3]张德禄.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新发展[J].当代语言学, 2004 (1) .

认知视角下的语言符号观 篇11

关键字:语言符号、认知视角, 概念整合理论,

【中图分类号】G206.2;H35

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功能,人们通过语言来认识社会,改造社会。语言不仅是实践,而且是认识,是思维,所以不同的语言可以进行交流,也让世界得以融合。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之一的涉身体验命题认为人类思维是和身体体验密切相关,比如形象动词grasp和抽象动词grasp the interpretation(理解)都可以在大脑中进行认知加工,反映了词汇意义和动作执行的一致性,证明了抽象动词和具体动词都存在具身表征。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之一,以词汇为基础的语言符号无时无刻不在人类的认知过程中活动。

一、当代语言符号认知视角研究方向

关于语言符号与思维的关系,各认知语言学流派都曾有过深入研究,以第二代认知科学和体验哲学为理论背景,在反对主流语言学转换生成语法的基础上,雷可夫作为认知语言学的其中一位创立者,提倡隐喻是人类日常语言活动中的必备认知能力。我国认知语言学家王寅教授的《构式语法研究》也是认知语言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

1985年,美国语言学家Fauconnier提出了心智空间(Mental Space)这一概念,随后形成概念整合理论,其核心观点即概念整合网络,指的是以框架为结构的心理空间网络。框架由说话人的背景知识所构建。Fauconnier & Turner认为,一个完整的概念整合网络包括了四个概念空间:输入空间Ⅰ(Input SpaceⅠ),输入空间Ⅱ(Input Space Ⅱ),类属空间(Generic Space),合成空间(Blending Space),两个输入空间的信息在类属空间被激活后,在合成空间被整合。该理论为人类语言在认知中的活动提供了有力的解释。

语言对认知能力有反作用,我们可以从很多方面看出来,语言作為人与人沟通的主要工具,也是对社会认知的主要渠道。没有语言,文化知识不能够被人们所传承传播,可见语言对于人们认知的重要影响。语言对于人们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都有很大的影响。认知又对语言有很强的反作用,在社会起源的时候人们是先有了认知,语言是后来人们为了交流而衍生出来的,它的形式不断被人们所完善,也就在世界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语言,这些语言虽然千差万别,但它却通过人们的认知搭建了思维的平台,把对方的语言转化成自己的语言,这就是认知对于语言的反作用力。

二、语言符号的认知观

认知语言学中的认知动因包括语法隐喻和语法转喻等,本文更侧重于运用概念整合理论中的认知动因来解释语言的符号性,例如,著名的"The surgeon is a butcher"。含有两个不同的框架,一个是"外科医生施手术刀于病人"框架,另一个是"屠夫施屠刀于牲畜"框架。类属域是"A施刀于B"。一般认为,外科医生的手法是细腻的,目的是救治苍生;而屠夫手段凶残,目的是杀生。由此可见,这两件事的目的和结果是完全相反的。从类属空间上取两框架相关部分进行整合,便得到了认知理解: 这个外科医生动手术的刀法十分拙劣,即得到了语言认知的路线图。

语言与认知的互相作用,是研究人类思维的最好的工具,所以它被人们用来揭示人类思维的奥秘和内涵。人类的思维是通过言语来传递给他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离不开语言的。我们也可以说语言功能是我们每个人参与认知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它与我们每个人是密不可分的。

人的语言能力不是独立存在的能力,而是跟人的认知能力紧密相关。词汇和句法作为语言结构的一部分并不是自足的,句法跟语言的词汇部分、语义部分是密不可分的。语义不仅是客观的真值条件,而且是主观和客观的结合,研究语义涉及人的主观看法或心理因素,语言中的各种单位范畴,作为语言符号,都是非离散性的,边界不是确定的。人类认知有共通性,不同民族的认知特点对语言表达也有特殊的影响。

三、结语

认知语言学在人类认知中寻找语言现象的特点,吸收了心理学关于人类注意和记忆等的研究成果来丰富自己的理论,语言与其他认知机制具有密切的关系。语言会对人的思维产生很大的影响,而认知也会反作用于语言。语言作为符号,在人类大脑思维空间中不停进行着概念的整合,通过在类属空间中的激活到整合空间的整合,语言符号才能被理解和接受,进行传递信息和沟通。

参考文献:

Evans V. & Green. M,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 Introduction [M].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2006.

Sapir, Edward, Language, [M].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 World, 1921.

Wang, Z. 2009. 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s (In Chinese). 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王正元,《概念整合理论及其应用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

Fauconnier, G. 1994. Mental Spaces: Aspects of Meaning Construction in Natural Languag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Fauconnier, G. & M. Turner. 2002. The Way We Think: Conceptual Blending and the Minds Hidden Complexities. New York: Basic Books.

【1】.张松松,语言符号观的认知视角研究,中国外语:中英文版,2014年第02期.

【2】.丁一,索绪尔语言符号观的认知语言学研究,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3年第05期.

4:镡冬玲,后现代视角的语言符号性质观,2008年第12期

语言认知模式 篇12

根据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知识脉络分析, 数学认知的研究从2004年到2009年6年间从研究的高峰几乎进入目前的停滞状态, 与此相反, 语言认知却在节节攀升, 2010年达到最高, 并且上升势头强劲。而数学语言本身就是从自然语言中分离出来的,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龙菲尔德说:“数学不过是语言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更有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言:“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因此, 要研究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数学对英语学习者而言如此的困难这一课题, 必须要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对于外语教学而言, 语言认知能力在数学认知能力发展中究竟起着一个什么样的作用也是一个亟待回答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 下面将就数学认知与语言认知的差异性及其启示作相关性论述。

二、数学认知与语言认知的差异性

首先, 英语学习者必须过滤数学知识———语言本身存在的问题——通过第二外语过滤。这样一来, 数学事实上就成了他们的“第三”语言。社会语言符号的随机性、冗余性、离散性、递归性以及层次性和数学语言的抽象性、精确性之间的跨越对大多数语言学习者而言是一个不小的跨越, 这种过滤的转化要求较强的逻辑思辨能力才能完成。数学认知和语言认知的概念内涵不同, 信息传递方式不同, 构造方式不同, 结构完备性不同, 内容的科学性不同也为纯语言学习者制造了不小的认知障碍。

其次, 数学学习是有连带关系的。比如, 学生要学会乘除以前必须学会加减, 必须学会了乘除, 才可能学会比率。并且,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 内容和教材越来越复杂。因此, 当语言学习者进入到高一年级时, 他们面对了越来越大的挑战, 跟进度或跟上同学。结果, 这样的差距就被扩大了[1]。

第三, 数学词汇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常用, 本身属专业术语范畴, 定义很局限。Krussel认为, 语言是数学建构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因为语言是数学不可割裂的工具。这样一来, 语言学习者无法成功解决具有复杂而陌生的专业词汇的问题就不足为奇了。对于这些只学习英语语言的学生, “最小公分母”、“比率”、“商数”意义不多。绝大多数情况下, 这些概念是新的, 或者说, 这样的词汇使用完全有别于他们所学习的普通语言。

第四, 数学中使用的句法语言结构异常复杂并非常特别。许多第二语言学习者认为数学中出现的句法累赘呆板。比如, 比较用法, 高、大, 一样多;被动语态的, X加以Y;陈述已知和未知的逆向思维法, 如X比Y少2 (正确的等式是X=Y-2, 而不是X-2=Y) 加重了这种迷惑性。它和一般的文学描述语言不同, 这些语言更加精炼, 这使得第二语言学习者更加难以理解。一个9年级的双语学习者在算数课堂上看到这样的表达式“X3>N”, 解释说是“我口袋里的5分镍币数是1毛镍币的3倍”。有专家将这个错误的反应归结于用词中的语言对等错失。因此, 这个学生误释“超过”为不等的陈述。

第五, 第二语言学习者的阅读技能影响了他们的数学表现。以前的研究也表明数学和阅读成绩之间具有很强的关联性。McGhan在对密歇根州139个学校4年级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数学测验成绩调查后发现, 它们之间的关联度高达84个点。除了数学词汇和表达方式的难度外, 第二语言学习者处理信息能力比他们的同学相对来说要慢, 主要原因在于他们阅读速度很慢。

第六, Chamot and O'Malley的研究结果表明, 数学程式受限于文化, 不同的文化使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或者他们用的征象都不一样。中美之间使用的除法分解式就很不一样。如下图:

甚至就是读数的方法也因文化而差异巨大。比如200, 000, 中国读作:二十万, 韩国却是20个man, 即“twenty ten thousand.” (读作as m-ah-ri) , 而英语读作:“two hundred thousand”。

第七, 不仅数学问题在以一种文化差异的方式解决, 数学问题也在受着社会文化的约束。SolanoFIores and Trumbull研究中就发现这样的情况, 一个句子“[Sam's]mother has only$1.00 bills”, 第二外语学习者也误读单词“only”, 将这个句子理解为“珊姆的妈妈只有一元钱”。这样的误译很有可能与社会经济身份有关, 来自低收入家庭背景的孩子可能有更多的“维持生计”观点, 从而把他们的关注映射到了问题的理解上。

第八, 除了因文化迥异导致解决问题的方式具有较大差异性外, 如果学生不熟悉主流社会文化环境或对文化信息想当然理解, 也不能完全解决数学的用语问题。例如, 第二外语学习者可能无法理解Mardi Gras parade (同性恋大游行) , 从而引发语言及环境的理解性障碍。

三、启示

基于以上探讨, 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第二外语学习者认为数学具有很大挑战性。更有甚者, 许多教师也误以为数学与语言无关, 而且仅仅是一些表征和数字。这样, 他们就觉得, 这些学生应该在数学课堂上接受挑战。这确实有待进一步探讨。Abedi研究发现, 第二外语学习者和母语学习者之间在计算数学中差距甚微。事实上, 许多研究 (Abedi, 2004;Abedi, Hofstetter, &Lord, 2004;Abedi&Lord, 2001;Brenner, 1998;Khisty, 1997;Olivares, 1996;Solano-Flores&Trumbull, 2003) 都表明外语学习者在术语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方面远远落后于母语习得者, 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们外语水平有限。研究结果表明, 第二外语学习者和母语习得者在分析数学成绩方面的差异远大于在计算数学方面, 因为前者包含有更多的复杂语言表达式, 就后者而言, 确实差距不大。第二外语学习者在解决数学问题方面的较差表现应该是因为他们的语言水平不高所致, 这也影响了他们学习数学知识。虽然他们能跟上低水平的数学机制和许多测试, 但他们仅能做简单的计算。在文化方面的成绩评估中, 第二语言学习者面临着越来越严酷的挑战。

语言学习和数学学习的认知大脑机制还有待研究者做进一步的调查。如, Sandrini, Miozzo, Cotelli, &Cappa对一位因事故造成脑损伤的病人, 该被试听力理解受到中度损害, 而且被试患有严重的朗读失能症和书写失能症。对被试进行算术认知能力测试时, 发现她的算术认知能力受到的损害具有选择性特点。语言认知能力在数学认知能力发展中的作用似乎在减弱, 但通过语言认知能力培养探索数学认知能力提高的路径绝非海市蜃楼, 相反, 笔者认为, 回到原点, 才可能找到真正的有效方案。

参考文献

[1]Adams, T.L. (2000) .Helping children learn mathematics through multiple intelligences and standards for school mathematics.Childhood Education, 77 (2) , 86-92.

[2]Aram, D.M.&Nation, J.E. (1980) .Preschool language disorders and subsequent language and academic difficulties.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Disorders, 13, 159-170.

[3]Balow, I.H. (1993) .Metropolitan Achievement Test Primary.Orlando, FL:HarcourtBrace, Inc.

[4]陈英和, 耿柳娜.儿童数学认知策略研究新进展.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1) .

[5]曹才翰, 蔡金法.数学教育学概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89.

上一篇:数据换装下一篇:腔内激光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