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与欣赏(共12篇)
感受与欣赏 篇1
在新课标理念下, 中小学音乐课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一轮课标的设计, 凸显音乐课程的美育功能, 以音乐活动方式将原有音乐课的教学内容, 整合为感受与欣赏。感受与欣赏是音乐学习的基础, 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 也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它在开发学生智力、陶冶学生情操和培养学生气质修养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但现在大多音乐课忽视在快乐体验中去感受、欣赏音乐作品。如何让学生在感受欣赏中, 通过多种音乐表现形式“快乐参与、快乐体现”, 来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 感受音乐形象的变化。笔者结合教学经验和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在听听、画画中感受音乐
音乐是非语言性的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的根据之一, 是听觉的艺术, 它在时间中流动。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依赖于听觉。听、奏、唱、动、创是音乐教学领域的五大原点。在音乐课上, 培养学生对音响的聆听, 它包括对音乐的辨别力、音乐感受力和音乐记忆力, 这是音乐审美的基础。在教学中, 教师要围绕五大原点之一的“听”展开系列教学活动。
(一) 在听赏中, 感受音乐旋律曲线的变化
聆听, 是整个音乐活动的基础。通过反复聆听, 感受歌曲表达怎样的情感、表现怎样的情绪?在教学中, 学生可以伴随着音乐, 用手画出旋律曲线, 感受歌曲情绪的变化。
(二) 在演奏中, 感受音乐曲式结构的变化
以音乐短句作为学生乐器演奏的核心, 进行最初的音乐教学并反复听赏。让学生连续听短句后, 在乐句接头地方标出, 并用图形谱画出旋律走向, 感受、体验音乐结构的变化。
学生通过听赏、演奏, 感受旋律曲线、歌曲结构变化, 让学生发自内心做出对音乐直觉的动作反应, 快乐体验, 听到音乐即手舞足蹈, 进一步理解音乐、表现音乐要素的精髓。例如, 歌曲《小雨沙沙》, 教师引导学生去用心聆听音乐中的声音。让学生体会歌曲唱了什么? (大雨和小雨) ?“大雨、小雨”发出什么样的声音?让学生用手画出乐句的上行、下行变化, 用不同色彩笔画出图形谱。结合图谱, 进行情感体验, 让学生表现出大雨声音就稍大, 小雨声音就小点的音乐形象。
二、在看看、想想中理解音乐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 它比其他更容易进入人们心里。如何获得这种情感体验, 我们在“听听、画画”感受音乐的基础上,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想象力的培养。看到乐谱, 通过反复视唱, 仿佛“看到”音乐的画面, 从画中“听到”音乐, 从曲中“看到”画面。
想象是创造的源泉。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感受与欣赏教学的三度创作。一首乐曲带给人的想象是不一样的, 它应该是多姿多彩的。要让学生敞开心扉, 用心感受音乐带来的震撼, 唤起无尽的遐想。音乐的声音是富于创造的, 我们要为学生的想象力开发创设空间。因为音乐的魅力在于:当人们沉浸在优美动听、饱含情感的音乐中时, 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但是, 如何让学生能更好地走进音乐, 理解音乐, 教学环节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如:听赏管弦乐曲《匈牙利舞曲 (第五号) 》, 通过听赏一、二部分, 让学生找出第一、第二部分的主题乐句, 体会力度、速度、音区的变化, 感受乐曲热烈、奔放的场面。
三、在哼哼、唱唱中表现音乐
在音乐教学中, 学生能用不同的声音和情绪表现音乐。在音乐课上, 凡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节奏的长短、声音的高低等各种变化, 均可以用声音予以表现。可以让学生对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声音进行体验和感受;可以对人声和常见乐器声进行感受和体验等;可以采取哼唱、模唱、轮唱、接唱、对唱等形式表现作品。让学生在哼哼、唱唱中施展自己的才华, 大胆去表现对音乐的理解。用明亮、圆润的声音表现、感受音乐, 体会音乐的不同风格和音乐形象。如:《小步舞曲》合唱曲, 优美的歌词配上曲调使得旋律更加动人。学生完全有能力唱出来, 在唱中理解音乐、表现音乐。
四、在读读、拍拍中创造音乐
节奏是音乐的灵感, 教师可以根据乐曲的节奏特点设计节奏型, 并用不同的符号画图谱。不同符号代表不同节奏, 每一种节奏可用人体、身体乐器或节奏乐器来表现。结合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和音色这些音乐表现要素, 体验和感受旋律、音色、力度、速度、曲式及织体等。凡结构简单、节奏明显、速度适中的乐曲可在读、拍中表现并创造音乐。如一首儿歌可以选择不同的节奏型来为其伴奏:可以在旋律下加固定低音, 可以在旋律下加简化了的副旋律, 可以加级进式副旋律和和声连接等。在读读拍拍中通过身体或节奏乐器来伴奏, 合在一起就成了美妙的多声部作品了。还可以把故事用嗓音、动作、舞蹈、演奏、表演即兴编成音乐舞蹈剧等等。在欣赏过程中, 学生不知不觉地培养了良好的节奏感, 正确的演奏技巧和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以上几点是我在教学中常用的方法, 学生在听觉、视觉、动作、认知和感性等各方面在享受体验的快乐。在感受与欣赏中还要重视三维目标的制定、音乐为主线, 注意曲目的广泛性, 关注音响品质, 关注音乐与相关学科的综合等。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让学生唱起来, 奏起来, 听起来, 动起来, 创起来, 在“唱、奏、听、动、创”音乐活动中参与, 引学生快乐地走进音乐, 让感受与鉴赏成为快乐的体验, 发挥学生专长, 张扬学生个性, 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使我们的音乐课堂色彩斑斓。
感受与欣赏 篇2
1、对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声音的感受和体验
2、对人声和乐器声的感受和听辨
3、对力度、速度、音色、节奏、旋律、和声等音乐要素的聆听和体验
4、对音乐结构的感知 第二、音乐情绪与情感
1、体验和听辨不同情绪的音乐,能够做出表情或体态的反应
2、体验音乐所表达的各种情感,并运用音乐表情术语进行描述
3、能够感知音乐情感的发展变化,并能简要地表述或通过多种形式表现出来 第三、音乐的体裁与形式
1、聆听儿童歌曲、颂歌、抒情歌曲、叙事歌曲、艺术歌曲、通俗歌曲、大合唱、组歌、进行曲舞曲、室内乐、协奏曲、交响曲、歌剧、舞剧音乐及不同表演形式的歌曲和乐曲,并运用各种形式对音乐作出反应。
2、通过欣赏音乐分辨不同体裁与形式,能够聆听音乐主题说出曲名
3、能够结合所听的音乐,简单评析音乐体裁与形式对于音乐表现的作用 第四、音乐风格与流派
1、聆听中国民歌、民间音乐、知道其主要种类,唱腔、风格、流派和代表人物。
2、聆听世界各国民族、民间音乐、并能对其风格特点进行简单评述
3、聆听世界各国优秀音乐作品,了解不同音乐流派的代表人物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在欣赏教学中四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这将提醒我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努力按照《音乐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那样去做,将自己的课堂教学提升一个新的的台阶。
旋律、节拍、节奏、速度、力度、音区、音色......作曲家创作乐曲,也象文学家写诗歌、小说一样,有一套表情达意的体系,那就是音乐语言。音乐语言包括很多要素:旋律、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区、音色、和声、复调、调式、调性等。一首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美,要通过多种要素才能表现出来。
【旋律】又称曲调,它是按照一定的高低、长短和强弱关系而组成的音的线条。它是塑造音乐形象最主要的手段,是音乐的灵魂。
【节奏】各音在进行时的长短关系和强弱关系。由于不同高低的音同时也是不同长短和不同强弱的音,因此旋律中必须包括节奏这一要素。
【节拍】强拍和弱拍的均匀的交替。节拍有多种不同的组合方式,叫做"拍子'',正常的节奏是按照一定的拍子而进行的。
【速度】快慢的程度。为使音乐准确地表达出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必须使作品按一定的速度演唱或演奏。
【力度】强弱的程度。音的强弱变化对音乐形象的塑造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音区】音的高低范围。不同音区的音在表达思想感情时各有不同的功能和特点。
【音色】不同人声、不同乐器及不同组合的音响上的特色。通过音色的对比和变化,可以丰富和加强音乐的表现力。
【和声】两个以上的音按一定规律同时结合。和弦进行的强和弱、稳定与不稳定、协和与不协和,以及不稳定、不协和和弦对稳定、协和和弦的倾向性,构成了和声的功能体系。和声的功能作用,直接影响到力度的强弱、节奏的松紧和动力的大小。此外,和声的音响效果还有明暗的区别和疏密浓淡之分,从而使和声具有渲染色彩的作用。
【复调】两个或几个旋律的同时结合。不同旋律的同时结合叫做对比复调,同一旋律隔开一定肘间的先后模仿称为模仿复调。运用复调手法,可以丰富音乐形象,加强音乐发展的气势和声部的独立性,造成前呼后应、此起彼落的效果。
【调式】从音乐作品的旋律与和声中所用的高低不同的音归纳出来的音列。这些音互相联系并保持着一定的倾向性。而调性则是调式的中心音(主音)的音高。在许多音乐作品中,调式和调性的转换和对比,是体现气氛、色彩、情绪和形象变化的重要手法。
在美术欣赏中感受美、欣赏美 篇3
幼儿园通过开展美术欣赏活动,让孩子在欣赏和感受美术作品和美的事物中,感受不同内容、造型、色彩、构图表现出的美,体验欣赏带来的快乐,从而开阔他们的眼界,丰富他们的美感经验,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萌发表现美的愿望。
美术欣赏可以提高孩子的审美能力,提高对美的事物的感知能力。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我们体会到积极有效的指导,对推进美术欣赏活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下面就一起谈谈美术欣赏活动中如何来指导孩子进行欣赏呢?
第一,选择欣赏类型多样化
在选择作品时将幼儿对周围世界的探索、对美好感情的追求联系在一起,选择易于理解的、适合的、优秀的作品。
色彩丰富,立体质感强的油画。如:米罗的许多作品可以让幼儿欣赏由普通的点、线和漂亮的颜色变换出小动物和古怪精灵的人,欣赏一个个反复无常的滑稽世界,一个个多彩多姿的梦幻世界;欣赏凡高在绘画中心灵世界的直接表达,如:《星月夜》、《向日葵》;欣赏塞尚的《苹果和橘子》;欣赏莫奈被自然熏陶出的作品,如:《干草垛》欣赏各种明亮的色彩加上阴影造就的美妙空间。
富有生活情趣,简单生动的国画。如:齐白石的《虾》、《梅花》、《果实》、《花卉》等表现大自然的各种生命,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徐悲鸿的《奔马》、《雄狮》、《晨鸡》等,给人以生机和力量,表现了令人振奋的积极精神。
风格各异的民族手工艺作品。选择适合幼儿年龄特点,能表现各民族风情的绘画、手工制品。如:剪纸画、中国结、印染布、刺绣等。例如小班可开展《花布印染》活动;在中班我们选择了《石头彩绘》、《奇怪的脸谱》活动;在大班可以引导幼儿用细绒线绣数字,幼儿在这一活动中巩固了穿针引线的技能,学习平针绣的方法。
各地优美的自然风光都可以作为欣赏的对象。另外还可以欣赏幼儿自己的作品,这些作品尽管技能上幼稚或不完整,但它充满稚拙、单纯的情趣。
其次,欣赏形式上多样化
陶行知先生认为:“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解放了空间,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创造力。”要扩大幼儿的学习空间。生活经验是幼儿园进行美术创造的源泉,还可以引导他们出去观察周围的人和事,欣赏身边的美。具体的美术作品,可制作电脑课件、彩色喷绘在班级内布置“名画展”使幼儿能置身于美的环境,拓展幼儿的眼界,感受艺术的熏陶,提高审美意识。在园内的楼层上展出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画家代表作及幼儿临摹、创作的作品。可以在“植物角”放入各种四季植物供幼儿长期观察;在“动物角”放入鱼、虾、乌龟等多种动物供幼儿仔细观察。节假日里请家长多带孩子出去游玩等等,提高幼儿对大自然的喜爱和对美好事物的敏锐的观察力,同时也扩充了幼儿的知识面,开阔了眼界。
最后,欣赏的过程中启发、引导
陶行知先生认为:“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小孩子得到言论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的创造力。”
我们在幼儿美术教育中,给孩子以充分的机会,让幼儿积极地提问,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所想、所感。不要直接告诉幼儿这幅画画的是什么,说的什么,也就是说不要给幼儿主观印象。一幅画,一件作品,从图形、造型、形象中,要让幼儿从熟悉中发现陌生,从平凡中发现特别,教师只需要提示幼儿从哪里下手就行。教师会发现幼儿的内心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他们对作品的解读一点也不亚于成人,甚至某些理解还会给你意外的惊喜。在这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幼儿与生活经验相联系,只有联系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
在美术欣赏中,一开始幼儿不懂欣赏,需要老师循循善诱,这时引导就相当重要,可多用“你看到什么”、“你有什么感觉”、“你觉得线条怎样?”、“颜色怎样?”等等语句,对一些特别的画,如有表达作者背景的或这幅画有特别意义的,还需要进行耐心、细致的讲解。在指导欣赏时要注意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设计的活动有趣,孩子才会大胆参与、开心参与,才会大胆表述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才会产生一种想创造美的倾向和对艺术活动的热情。教师用充满好奇的语言去激发幼儿的兴趣,使幼儿愿意积极参与活动,把全部精力和注意力都集中于活动之中,在轻松、快乐气氛中感受学习成功的喜悦。除了语言外,幼儿的动作、表情和肢体语言都可以表达对作品的理解。教师要理解美术欣赏的重要性,抓住一切教育契机,利用身边可以利用的资源,从兴趣出发,指导幼儿进行美术欣赏,最终让幼儿多方位、多角度地感受美、发现美和表现美。
将美术欣赏活动融于幼儿园主题活动之中,使幼儿的感受更强烈,更真实。通过美术欣赏活动丰富主题内容和幼儿的感性体验。幼儿在与美术作品的接触、对话和欣赏中,不知不觉中吸收了艺术大师的构图、线条、作画方式,对色彩的应用。在潜移默化中滋养着孩子们的心灵世界,丰富着孩子的艺术感觉,提高着他们的审美能力,加深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审美感受。
感受与欣赏 篇4
1.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 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 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音乐具有生动、活泼、形象的学科特点, 因而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发他们感受与欣赏的动机。我们应充分把握这些特点, 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生日快乐》 (凤凰国标教材二年级上册) 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学生大多通过电影、电视对其有了初步了解。为了进一步优化教学效果, 我特地选在一位学生的生日那天教学。在导入新课时, 我提问:“今天是李晓华同学的生日, 在这节音乐课上, 我们该送他一首什么歌呢?”学生都心有灵犀一点通:“我们送他一首 《生日快乐》 吧!”这样, 他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 对这首歌的感受与欣赏也就更进了一层。
2.指导理解音乐
学生音乐感受与欣赏能力的培养, 必须建立在良好的音乐理解的基础上。一首优美的歌曲, 无论是文笔流畅的歌词, 还是婉转悠扬的旋律, 无不凝聚着作者的深情———或是对自然景观的赞美, 或是对英雄人物的歌颂, 或是对伟大祖国的热爱……学生只有真正理解了歌词, 把握了旋律, 才能真正走入作者的心灵深处去感受音乐, 欣赏音乐。由于学生年龄尚小, 理解能力不足, 作为教师, 我们应根据他们的身心特点和教学内容, 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帮助他们理解音乐, 以更好地培养其音乐感受与欣赏能力。
《我的祖国》 (凤凰国标教材五年级上册) 是一首感人至深的抒情歌曲。与众多优秀歌曲一样, 其歌词本身就是一首极其优美的抒情诗。教学中, 笔者先组织学生反复朗诵歌词, 体会作词者的深情———对祖国无比深沉而炽烈的热爱之情。在此基础上, 笔者再让学生欣赏 《我的祖国》 MTV, 情、景、乐的交融, 使他们把握了歌曲的动人旋律, 理解了作曲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这就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感受与欣赏歌曲的能力。
3.鼓励大胆交流
萧伯纳曾说过:你有一种思想, 我有一种思想, 我们彼此交换思想, 那我们将同时拥有两种思想。这段话充分说明了交流的重要性。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既有思维活跃、观点独特的优点, 又有受知识水平及思维能力所限而容易出现偏颇的缺点。因此, 在激发学习兴趣、指导理解音乐的基础上, 我们还要鼓励学生大胆交流, 相互倾听、启发、补充、分享、接纳、赞赏……“水尝无华, 相荡乃成涟漪”。学生在交流、对话中所获得的感悟往往更丰盈, 更富有价值。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凤凰国标教材六年级下册) 是一首叙事性强、对比鲜明的优秀歌曲, 具有很强的抒情性。这首歌曲调优美、节奏舒展、感情真挚, 歌词富于口语化, 深受少年儿童喜爱。教学中, 笔者引导学生开展交流活动:先让他们通过对歌词的理解, 充分感受“妈妈”在旧社会的苦难生活;再让他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感受新中国的幸福生活。两相对比, 学生对新中国、对社会主义新生活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在课堂上适时、充分地开展交流活动, 实现智慧与智慧的碰撞、思想与思想的交流, 不仅能使学生纠正错误的认识、获取正确的知识, 而且能引导他们升华内心的情感, 能更有效培养他们的音乐感受与欣赏能力。
感受与欣赏 篇5
音乐表现要素是:音乐要素 = 音乐基本要素 = 音乐表现要素 = 音乐基本表现要素。
音乐表现要素的学习同样离不开学生的亲身参与,有的教师总结了听、说、动、唱、奏、编、演、思、写、画,概括了音乐教学活动中的十种参与方式,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音乐是情感的艺术,任何一首歌曲或乐曲都是艺术家的情感产物,它通过种种音乐手段表现出或活泼或优美或庄严或凄凉的情感,使人们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和情操的冶炼。优美的《梨花畅》、欢快的《金蛇狂舞》、庄严的《义勇军进行曲》、悲伤的《泪花流》,无不渗透着丰富的情感。音乐教育要以审美为核心,要积极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表现音乐中丰富的情感内涵,还要积极引导学生感受、体验、鉴赏音乐的美,从而使学生不仅做到现在受益,而且做到终身受益。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音乐课程的性质与价值把审美体验价值提到第一位,可见审美体验价值是非常重要的。
音乐的价值在于向人们提供良好而丰富的听觉享受与情绪体验,在为人提供良好的感性体验同时,也包含一些认识的与功用的意义。大量的论著都说明了:各种音乐要素塑造的音乐艺术形象,能抒发听众内心喜、怒、哀、乐的真挚情感的共鸣。
让学生在美术欣赏阅读中感受美好 篇6
教师可以美术课文为基点,辅以课外读物推荐,且课外阅读不脱离文本孤立存在,最终形成以美术教材为中心,向周围呈辐射式阅读的方式。这既可加深对美术内容的理解,又拓宽了视野,使课内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
对学生来说,欣赏意味着借助眼睛这个感官广泛地浏览,是适应未来社会成员对多元文化和丰富感情世界的需要,是全面提高美术素养的基础,是课内外学习的延伸与补充。而阅读则强调用心灵来诠释完美的形象,拨动人的心弦,使人精神奋发,让学生在卓越的艺术技巧中感受“美好”。作为艺术学科的教师,最重要的使命,就是呈现美好、体验美好、唤醒美好、朝向美好。
一、欣赏阅读呈现美好的文化属性
义务教育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总目标指出: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了解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这让我们领悟到,其中蕴涵着的新教育理念的本源,即美术课程的文化属性。
1.赏长卷轴画,与灵魂共舞
绘画不光是在画面上涂上漂亮的油彩,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传递作者的想法。每一张画都是有灵魂的,在画者开始下笔之时,就开始孕育了。
[案例]《无臂的舞者》。在给二年级的孩子们上《快乐的舞蹈》这一堂课之前,可让他们欣赏《无臂的舞者》。画者对于“千手观音”这个节目有感而发。在舞台上她们亮丽的服装、优美的舞姿征服了台下所有的观众。可在现实生活中。她们却听不到外界的声音.然而她们却能用形体语言去完美地诠释舞者的灵魂。这就是让画者感动之处。因此才画了一幅没有手脚却用头发来代替手。翩翩起舞的少女。少女的发丝尽情地舞动.那一刻所绽放出的光彩无人能及。这是对生命的诠释与热爱。
绘画源于生活,它是对生活的一种观察、思考、提炼和创新,能够反映生活许多不同的层面。因此,我们要致力于引导儿童透过绘画作品读懂精神层面的内涵。
2.观奇特设计,陶美好情操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需要人丰富而高尚的情感与之平衡。情感性是美术的—个基本品质,也是美术学习活动的—个基本特征。所以美术绝不是一门单纯的学科,它是—个有生命有灵性的小天使。美术存在于每—卟角落,可以说它是书法,是建筑,是雕塑,是服饰设计,也可能是摄影。虽然并非人人都会选择美术作为职业,但几乎人人都会从心底热爱美术。
[案例]解读鸟巢。在北京有一个受到全世界关注的建筑.它就是2008年奥运会的主体育馆——鸟巢.其设计如同一个巨大的容器.又仿若树枝编织的鸟巢.寄托着人类对未来的希望。鸟巢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深切祝福。首先,它是一个巢。蕴含了“家”的温暖;其次。它可被看做成一个橄榄枝,寄希望于人类永远都在幸福和平的环境下生活。鸟巢的构思十分巧妙.不仅体现中国人民的智慧与能力.更是现代科技水平与人类知识的完美结合。
对鸟巢这个建筑佳作的欣赏,能使学生今后在生活中见到每一所漂亮的房子、每一处高雅的雕都会驻足细细品味,内心泛起阵阵美的涟漪。
3.读美术作品,思创作背景
我们必须考虑到,美术教育面向的是全体学生,这些学生长大成人后,只有极少数人从事与艺术创作有关的行业,大部分是不从事艺术创作的“艺术消费者”。如何让学生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提高全民族素质?如何让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形成对文明向往的积极态度?美术阅读教育让儿童从小就接触经典,与大师直接对话,这样儿童发展的眼界开阔了,起点高了,对美的知觉和选择也更敏感了。
[案例]欣赏《开国大典》。在讲《开国大典》这张画的时候.我找来了开国大典时天安门主席台上的图片,发现当时的人很多,走来走去.根本就不像作品中那样清静。再说.1949年10月1号下午北京下雨了.不是画中的晴空万里。学生看到了画家在创作时的精心处理后,展现了一个泱泱大国的气派.就容易明白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道理.初步看到了艺术与生活、历史的关系。接着,推荐大家阅读画家董希文的相关文章.从中学生可以体会画家在创作这幅作品时的炽热爱国情。
在这些阅读的材料中,蕴藏着许多用文字无法描绘的美术语言,而正是那些无言的画面中蕴含着很深的情感,才足以让学生获得心灵上的触动。
二、欣赏阅读体验美好的审美趣昧
作为人文性质的美术学科,承担着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人生价值观,并内化陶冶其人格情操的教育任务,而作为文化学习的美术学科,它又承担着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发扬的教育任务。因此,只有在广泛的阅读体验隋境中认识美术,才能使学生体会美术作品中所隐含的各种信仰、价值取向和审美趣味,了解美术与政治、历史、经济、文化等方面相互之间的联系,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文化传承之中。
1.认同美术的多元文化价值
体验与感受形成是美术学习的第一因素,在欣赏阅读中应该使学生知道,优秀的传统文化和艺术是祖先从昨天走向明天的进程中所留下的印记,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之一。与此同时,世界上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艺术家所创造出的文化和艺术,也是多元的。因此,还应使学生能领略到艺术的本源和变式,开阔其视野,培养其对其他文化的尊重与接纳。
[案例]《这个地方有点怪》。与孩子们一起观看电影《驯龙高手2》导入新课,孩子们沉浸在龙翔天空的科幻世界中.领略梦工厂这部3D动画登峰造极的画面效果.这样的欣赏与美感是书本元法给予的。通过讨论交流后,教师小结:“这个地方如此神奇.和我们生活的世界大不相同。除了这个怪地方以外.艺术家们还创造了很多新奇的怪世界,比如在《查理的巧克力工厂》中,猴子会飞,铁皮人和稻草人会说话.巧克力会变成河流……有时间,你们也可以去看这些书籍和电影。”接着,出示几本相关书籍和电影的链接,增强课后阅读的拓展延伸。最后,建设性地介绍教材《花椰树》的作者——英国著名摄影师卡尔.瓦纳的作品.44岁的卡尔·瓦纳为了完成这一系列作品.经常在超市里盯着蔬菜看。因此遭了售货员的不少白眼。教师出示卡尔·瓦纳的自画像。让学生在这幅由蔬菜拼成的自画像里分享有趣的创意。
整堂课的设计欣赏与阅读拓展环环相扣,实现了中西方文化情愫的无缝隙对接,让学生徜徉在美好的阅读时光里。
2.感受艺术诠释的精彩
生活中处处是艺术,艺术充满了我们生存的空间,只要能做生活的有心人,用心去与艺术沟通交流,就能发现它、领悟它。
如以教师在日常生活中的“欣赏典故”与学生“说事”。曾看过一部电影,女主角心爱的衣服上沾上了一大块红色墨水,她十分伤心。后来,同住的裁缝阿姨将她的衣服拿来,在有红墨水的地方绣上了玫瑰花,一下子将丑转变为了美。画上玫瑰的衣服不但不难看,而且还显得很时尚。其实,这未尝不是—种艺术呢?有些事物也许我们不能接受,但稍加点心思,便成了人见人爱之物。为此,美术教师可以建立欣赏阅读库,广泛收集各式各样的艺术珍品,每堂课之前设立与本堂课相关内容的链接阅读;也可以通过创设微信公众号,定期向学生推送艺术欣赏素材。
3.激发学生的自动探究
长期以来,美术欣赏教学沿用的是以教师的讲解、说明为主要教学手段的传统教学方法,而学生的主动参与审美活动却做得不够,情感体验也被忽视。这样得来的一切必定是不深刻、不稳固的,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际上,任何—个教学行为不是为了把感觉和思想机械化,而是为了体验一个过程,为了使学到的东西植根于心;不是为了发现已学过的东西,而是为了不断寻找新的东西;不是为了知道什么,而是为了思考什么。
[案例]《绕绕涂涂》。这是一年级美术上册的第二课.教学目标为:启发学生感受和认识物体的形状,体验涂绘绕线活动的乐趣,大胆用线涂出物体的形状。教师首先导入欣赏《糖画》。该画是以糖为材料,是以勺子为笔.糖稀为墨进行制作,各种生动的图案造型在民间艺人的手下跃然纸上.惟妙惟肖的糖画又美味又耐看.给人以关的享受。接着。教师给学生讲解圈涂、摆涂、推涂,就显得直观而易于理解了。学生作业之后,教师用课件出示“3D”以笔绕绕涂涂的视频.拓展知识。
纵观这节课的欣赏阅读环节,教师收集与教学相关的素材特色鲜明,通过民间艺术与“3D”高科技的绕绕涂涂进行对比,启迪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结合生活经验,发挥创作潜能。
三、欣赏阅读朝向美好的艺术创作
傅国涌先生曾在《民国教育的花开花落》中介绍了民国教育的校园美、校服美、教材美、课堂美。他提出教育就是与美相遇的过程。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世界、人与自我的相遇。教育是为了遇见美。与美相遇,是起点和归宿。美术读物中的每一笔色彩、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便是学生所要接受的“第一个东西”,它必将变成学生生命的一部分,并成为他融人与参与社会的创造因素。
1.在鉴赏与对话中唤醒美好
教师要竭尽全力为学生推荐最好的美术阅读作品。这些作品分别从各种角度,由不同的画家用自己独具魅力的语言与学生做最朴素的交谈。教师可以试着从自己的角度,推荐学生阅读的书目。虽然有些书目好像与美术无关,但它们都是观察和思考世界的一种方式。学生了解这些作品所蕴含的价值与意义,不仅有益于提高艺术修养,还能使我们从中获得某种教育和启迪。如《美的历程》阐释了中国美术中的点滴;《艺术哲学》告诉我们看作品要了解其时代背景,作品永远无法回避时代的声音……阅读可以让我们的心灵在四季的风景里流转,读书的意义正在此。
美国专家露卡丝女士曾给孩子们上过一堂美术欣赏课,她让他们完全自由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特别尊重有不同意见敢说真话的学生。等学生逐个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完以后,露卡丝告诉大家:“你们的发言很有自己独立的见解!但你们还应该进一步了解作品,看看作者的想法,和你们的想法是否吻合?你们应该到博物馆、图书馆、网络去查资料,看看原作。”露卡丝女士传递的理念是:欣赏艺术除了要有直觉的审美感受能力外,还必须具有一定的审美鉴赏能力。
2.在想象与刨造中相遇美好
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德国纽伦堡丢勒中学学生作画时可以戴耳机听音乐,边听自己喜欢的音乐边作画。音乐让学生的想象空间无限放大。如带领学生阅读台湾著名绘本画家几米的漫画,必然会发现其画风之独特。所画的人或物几乎都不是写实的,有的甚至根本不存在。但从那朦朦胧胧的背景和了了几笔勾勒中,却能感到一种很温馨的氛围。从天真烂漫的粉红云彩中,能体会到童年的快乐和趣味;从神秘的蓝紫深绿中,能听到故事主人怦然的心跳。总之,就是充满梦幻。这一系列漫画推介给学生阅读之后,能激发起他们的思维创造力。
[案例]《小姑娘怎么变巨人》。本课由名著《格列佛游记》故事引入。格列佛在小人国里成了巨人,他为小人国的人们做了许多好事.以此导出本课主题——假如我是巨人。这种导八方法强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想象的世界里.通过魔术“变变变”这个环节.老鼠变得比狮子还大。学生们感觉很奇妙。紧接着.让学生思考怎么把一个小姑娘变成巨人?学生踊跃发言.最终他们明白了通过比较能使人物变得更加高大、威武。在最后环节.把内容进行延伸,告诉学生,艺术作品中有巨人,生活中也有很多巨人。如抗洪救灾的士兵、救死扶伤的医护人员等.他们虽然身材不一定高大.但他们是我们心目中真正的巨人。
故事和绘本充盈着每个学生的生活空间,当我们拥有大美术的视野时,便可以将一切美的事务与教学相对接,从而在学生的心田存储一个巨大的“发酵器”,随时提取素材,激发其创作灵感。
3.在评述和对话中朝向美好
现在的很多欣赏课,教师往往是从一幅接一幅的作品的来历讲到作者的奇闻趣事,最后挖掘作品的思想内容。一节课下来口干舌燥,学生却神色漠然。那么,教师怎样才能用教学参考用书上的简略文字代替学生个隆化的体会呢?教师不要急于用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悟和认识,其实欣赏课完全可以把语语权交给学生。教师应要求学生从美术形式、语言方面探索作品特点,从美术史的角度与社会、文化的关系研究作品的意义。从美术教学的角度讲,欣赏评述实际上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所以,每个学生都可以对自然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做出自己的评述。
[案例]《水墨表现》。《水墨表现》是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内容。通过学习水墨表现树木,教师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来玩一个游戏——水墨游戏。水墨游戏怎么玩呢?水墨水墨。蘸点水.蘸点墨。轻轻松松玩一玩。”当学生发现了墨色的浓淡变化.就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充满新奇与探究的欲望。整堂课。学生都在轻松、激情的游戏中玩出了墨色的浓淡干湿。学生们畅所欲言.有的说感受、有的说见解、有的提问题、有的做补充。宛若一群艺术评论家。
这种方法胜于在学生毫无感受之前就输入某种概念,防止造成先人为主的不良后果,变教师唱独角戏为师生共同参与,一同探讨、共同成长的伙伴,在共同建构的审美情趣里相濡以沫。
美术审美能力,不单纯是对绘画能力的使用,它还包括对所学知识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知识的全面了解和掌握。因此,美术教学必须增加阅读实践的容量,以提高美术教学的质量。
感受与欣赏 篇7
音乐欣赏活动“狮王进行曲”的基本教学环节:
一、 幼儿律动入场
二、幼儿完整欣赏音乐, 教师讲述故事, 创设音乐故事情境
1. 完整播放音乐, 幼儿初步感受音乐情境。
2. 介绍乐曲的名称、作者。
3. 再次完整播放音乐, 教师配乐讲述故事并绘画图谱, 幼儿初步了解音乐内容。
三、 分段欣赏, 分析图谱, 引导幼儿根据故事情节和音乐性质创编动作
1. 引导幼儿创编小动物们由于对狮王的恐惧而出现的紧张表情和动作。
2.引导幼儿创编小动物由于得知狮王不会伤害自己后, 个个十分高兴的表情和动作。
3.指导幼儿根据图谱做律动, 进一步感受音乐故事。
一、支持幼儿乐于表达真实的音乐感受
活动实录1:活动中第一次完整播放音乐, 幼儿初次感受了音乐情境后, 教师提问:“听了这首乐曲, 你好像看到了什么呢? ”有的幼儿回答是看到了大象在跳舞。有的幼儿回答他觉得是袋鼠在玩游戏。可惜这些回答都不是教师心中的“标准答案”, 就通通被草草地敷衍回应了:“哦, 很棒, 还有人想说吗? ”终于, 有一幼儿答出了是狮子。教师立即回应:“小朋友们听得真对, 这首曲子的名字就叫做《狮王进行曲》。”
教师为活动预设了一个狮王过生日的故事背景, 并由此展开整个活动。可由于是第一次欣赏这首乐曲, 幼儿的回答不符合标准答案。教师担心活动没有办法按预设的方案进行, 因此就不顾幼儿的真实感受, 努力将幼儿的想法“引导”到自己的预设思路上。这种情况, 在幼儿园的音乐欣赏活动中是司空见惯的。长此以往, 幼儿对音乐的真实感受得不到鼓励和支持。
根据《指南》的理念与要求, 对于幼儿的音乐感受和表现, 教师不能仅仅鼓励与反馈符合教学预期的行为, 更应该对幼儿敢于表达自己内心真实感受的行为给予积极肯定。只有这样, 幼儿才乐于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感受。如案例中有幼儿回答大象, 对此, 教师可以回应:“你的小耳朵真灵, 听到了有大象这种大动物, 那还有没有可能是另外的一种大动物呢? ”这样的应对, 即肯定了幼儿听出了音乐大致的特征和风格, 还可以在幼儿再次聆听音乐时, 引导他们认真地感知乐曲的一些细节特征, 从而感受到音乐形象更为符合狮子的特征。
二、给予幼儿充分感受与想象的时间
教学实录2:在第二次完整播放音乐前, 教师告诉幼儿:“这首《狮王进行曲》里面还藏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现在我们一边听音乐, 一边看我把这个故事画出来。”在幼儿第二次聆听音乐时, 教师配乐讲述故事并绘画图谱, 帮助幼儿初步了解音乐的内容。
显而易见, 教师比较重视音乐活动的结果, 在仅仅提供给幼儿一次自主聆听音乐的机会后, 就急于呈现预先设计好的配乐故事, 压缩了幼儿对音乐的自主感受的时间, 利用预设的配乐故事来替代幼儿自身对音乐的感受和想象。
《指南》强调艺术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 在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 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 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 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教师应当认识到, 学习聆听是音乐感受的起点, 如果幼儿没有充分的机会和时间去聆听音乐, 就不会有对音乐的全面而正确的感受, 更难以进行真正的音乐表现。所以, 教师在音乐欣赏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中, 要认真地考虑幼儿自主聆听音乐的机会和时间, 使他们有更多、更充分的时间去感受音乐特征和想象音乐形象, 尽可能地避免利用音乐故事来隐形地规定和限制幼儿对音乐的自主感受。
三、帮助幼儿积累丰富的音乐感性经验
活动实录3: 教学环节三的主要教学任务和内容是引导幼儿自主和创意地表现音乐。但在实际教学中, 尽管教师不断地提示幼儿除了动作还可以用表情来表现音乐, 并不断地鼓励幼儿创造性地表现音乐, 如教师频频提问:“狮王终于来了。谁来学学狮王走过来时那神气的样子?”“狮王看到小动物就大吼了起来, 谁来学学狮王吼叫的样子? ”“狮王过生日时与小动物友好相处, 大家都很高兴。你是什么小动物, 会怎么表现高兴的样子?”但令人遗憾的是幼儿所表现出来的表情和动作存在严重的模式化现象。如在表现狮王走路、吼叫和小动物们害怕等表情和动作时, 大多数幼儿的所作所为都如出一辙、千篇一律。
幼儿对音乐缺乏充分自主性感受, 是造成幼儿不能创造性地表现音乐形象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幼儿在表现音乐时缺乏必要的、与音乐的特点相符合的动作表象。所以, 教师要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 仔细地观察花草树木的不同造型, 观察各种常见动物的形态及各种动态, 倾听来自生活中好听的声音, 并乐于模仿, 帮助幼儿积累各种事物形态和动作的记忆表象;在日常的音乐教育活动中, 帮助幼儿认识不同事物的音乐形象, 并逐步积累这些音乐形象, 为他们能创意性地进行音乐表现打下基础。
四、引导幼儿学习基本的音乐知识、技能
活动实录4:在最后一个教学环节“幼儿根据图谱做律动, 进一步感受音乐故事”中, 幼儿分角色扮演狮王和各种小动物, 用相应的律动来表现音乐。但结果是许多幼儿动作的节奏不能与相应的音乐相匹配。特别是扮演狮王的幼儿, 均无法按照音乐中全音符的节奏走路, 而是走成节奏较快的二分音符。
这个音乐欣赏活动的目标之一就是引导幼儿“感知进行曲的特点, 能根据音乐模仿狮子的步态”。但整个教学活动中, 教师并没有告诉幼儿什么是进行曲, 更没有引导幼儿感知进行曲的特点, 联想其与狮王走路姿态之间的联系。导致在幼儿的表演过程中, 教师只能反复地提示与强调:“狮王, 走得慢一点, 走得神气一点! ”而幼儿却完全不得要领。
感受与欣赏 篇8
一、纯音乐欣赏
纯音乐的欣赏方式就是把欣赏者的注意力集中在音乐音响结构的展开特点上, 以感受音乐中的形式或情绪基础为目的, 也就是欣赏者把注意力投入到音乐的结构布局、和声效果、曲式、调性调式以及音色等等诸如此类的带有一定技术性的问题上。这就要求听赏者必须具备一定得音乐专业知识, 在这里的欣赏不仅仅只是欣赏, 它的要求相对比较深入, 在聆听的同时还需要进行思考和总结, 而了解作曲家在进行创作时的真实目的或写作背景就显得必不可少。当然, 这种听赏如果仅是一次两次的听赏, 可能还不能洞见所有的问题, 必须通过反复聆听来获得对音乐整体的了解, 而这种了解是相对比较深刻, 带有理解性的进入式了解。
二、体验式欣赏
体验式欣赏方式则是一种以情感体验为中心, 调动自身联觉的各种感知完成整个欣赏的心理过程, 在这个过程里, 体验情感和情绪是最重要的, 通过想象的活动来理解音乐所描述的各种内容。当然, 这种体验式的欣赏可以最大程度地调动主观能动性。比如当我们欣赏亨德尔的清唱剧《弥赛亚》时, 也许我们并不知道这首乐曲的内在含义或写作背景, 同时对作曲家的生平也不了解, 但只要我们听到终乐章《哈利路亚》时一样会被感动, 会觉得肃然起敬。显然, 我们被一种激昂、肃穆的感情所打动。有些音乐我们在欣赏的过程中会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去加以体验, 并与乐曲所表达的感情融为一体, 由此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
三、戏曲欣赏
戏曲是中华民族创造的独特的戏剧文化, 它既古老又年轻, 至今仍活跃在中国城乡及世界许多国家的舞台上。它是人类文明的财富, 是中华艺术的瑰宝, 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所以戏曲欣赏也是高中音乐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例如, 现代京剧《红灯记》在音乐、舞蹈、表演、舞美设计等艺术表现形式上都做出了巨大的探索与改革, 虽然它主要还是采用了传统京剧的板腔、曲牌, 保留了传统京剧的风格特点, 但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民间曲调、融入了话剧、舞蹈、西方音乐等某些语汇因素, 在保留传统京剧艺术民族化风格与韵味的基础上, 有力地突破了京剧音乐固有的程式化套路, 采用个性化的音乐创作, 塑造了一个个典型的人物形象。可以说, 现代京剧《红灯记》这种创新和实践是当时中国京剧的一次重大改革。现代京剧《红灯记》在强调“革命性”的同时, 在艺术性和文学性上有其闪光夺目的一面, 如果因为现代京剧《红灯记》在创编过程中受到某些政治因素的干预, 就因此而截然否定它的文学内涵和艺术价值, 那就显得太有失偏颇了!所以我们一定要用历史的眼光去看待, 虽然要看到它政治的一面, 同时更重要的是要看到众多前辈艺术家们的辛勤劳动和巨大贡献!欣赏这类文革时期诞生的现代京剧, 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更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流行音乐欣赏
受高中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社会环境的影响, 他们往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 才能更好地吸收流行音乐中的养分, 这就要求我们的音乐教师要在课前认真备课;在课堂上循循善诱, 让学生在追求审美愉悦的同时, 不断掌握音乐知识, 提高欣赏能力。在其它内容的音乐欣赏教学中, 选择符合课堂主题、优秀经典的流行音乐作品作为补充, 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印象, 另一方面也拓宽了他们的欣赏视野, 使其从不同角度感受欣赏内容。
流行音乐如果独占了课堂, 不利于学生全方位地获得音乐知识和吸收音乐艺术营养, 不但不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更不利于音乐的普及和发展。比如:林俊杰的《江南》, 就是一首充满流行魅力又不乏江南雅致的歌曲。这首歌在西洋R&B的节奏中特别加入了中国的洞萧与古筝, 加入了中国的古典元素, 藉此通过中国古代“侠士”的精神, 来传达爱情里所谓的忠贞;《泰坦尼克号》的主题曲《我心永恒》等诸如此类的音乐作品, 引入课堂将必然得到学生的喜爱, 从而最终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
五、结语
由于篇幅有限, 以上几点只是笔者的简单总结, 论述还不完善, 希望大家多多指点。不过怎样规范音乐欣赏领域的教学, 怎样指导音乐教师遵循音乐审美的特殊规律进行教学, 怎样针对高中生特点, 有效地渗透音乐鉴赏教育理念, 怎样使音乐鉴赏教学成为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有效的、而且是高效的途径, 仍是我们当前进一步需要解决的问题。
摘要:在音乐教学中, 发展学生的听觉欣赏能力是音乐教学的首要任务, 是进而学习音乐其他技能如唱歌、演奏和识谱等的基础。本文主要针对在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如何进行欣赏教学进行论述, 希望能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发展, 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欣赏,高中音乐,纯音乐,戏曲
参考文献
[1]汪焱军.音乐作品欣赏浅析[J].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03) .
[2]黄戈.浅谈音乐欣赏[J].大众文艺 (理论) , 2009, (18) .
[3]王婷.如何欣赏音乐作品与音乐审美素质的培养[J].时代人物, 2008, (04) .
感受与欣赏 篇9
关键词:小学美术,兴趣,生活,欣赏,体验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将美术学习分为四个重要领域,其中指出“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教学,应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努力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通过欣赏、感受和体验等活动方式,内化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教师应该改变以往认为欣赏就是看看,并不重要的想法。要改变这种现象,教师就要转变教学观念,通过深入了解儿童的美术欣赏心理及欣赏习惯,选择适合的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开展美术教育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艺术之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从生活和兴趣出发,激发儿童欣赏的快乐体验
大人对自己生活中常常出现的事物总会表现出特别的亲切感和认同感,孩子也是一样。儿童在欣赏过程中,会依据自己的生活见闻认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判。对那些反映他们熟悉的生活场景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他们多数都能接受,并常常模仿着画。课堂上,老师哪怕只问问学生上学路上印象最深的景色是什么,学生也能说出许许多多让老师意想不到的体验。因此,在上“各种各样的树”这一课时,我就带着学生到校园里走了走,看了看,欣赏校园里各种各样的树:树皮的纹路、树叶、树枝……不同的树有不同的体貌特征,学生们对树有了更多的直观认识。这样做,既加深了学生对题目的理解,又有利于之后的课堂绘画教学。另外,强烈的色彩对比也能激起儿童的欣赏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生活在农村的孩子比起城里的孩子,更能感受到大自然的那种纯粹、原始的色彩美。如上“春天来了”一课时,我结合语文课《找春天》,出示了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的画面,让学生们对比、感受春天那独特的色彩:蓝天、碧野、绿芽、野花……这些鲜明而又艳丽的颜色就像一个个跳动的音符出现在孩子们的眼前,从他们惊喜的眼神里我读出了孩子们内心的愉悦,我觉得孩子们也更乐于接受这样的教学方式和视觉体验。完成绘画作品并不是最终的结果,在学生通过欣赏,对美有所发现、有所体验的同时,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欣赏、绘画的过程中让孩子真实感受美之所在,这才是最重要的。
二、提供多种形式的绘画作品,丰富儿童的感知经验
在我们学校每层楼的转角处,轮流张贴着班级学生的绘画作品,学生们特别喜欢去那里,总是三五成群地围在一起看着什么。有一次,一个一年级的学生专注地盯着画面上的两只蝴蝶对我说:“老师,我觉得蝴蝶画得好漂亮啊!”他指着大蝴蝶继续说:“这只是蝴蝶妈妈,那只是蝴蝶宝宝。”“为什么?”我好奇地问他。孩子很郑重地告诉我:“你看,这只蝴蝶大一些,那只小一些。而且这只蝴蝶(他指着小蝴蝶)是彩色的,肯定是他妈妈给他买的新衣服。穿上了新衣服的蝴蝶多可爱,我也想画一画……”在孩子的眼里,任何事物都被他们注入感情。这些同一年龄阶段的儿童画作品给予孩子们的是一种奇特的绘画语言,这种奇特的绘画语言拓宽了孩子们的思路,赋予了孩子们独特的艺术感受力,让孩子们更有信心地去创造和表达属于自己的美术作品。有了欣赏的兴趣和深入的感受,接下来就是对美的体验了。《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也指出:“美术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美术创作中体验生活,享受乐趣。”
三、通过多种教学途径,引导儿童大胆体验创作
1. 走出课堂,走进生活
儿童善于通过感性的方式,在生活中体验、感悟美的东西,使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教授“缤纷花布”这一课时,我给孩子们布置了一项简单的任务:收集各色碎花布。孩子们的热情瞬时被点燃了,等到正式教学的那一天,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孩子们尽情地展示着收集来的“成果”,畅谈着自己对服装图案的“独特”想法。我顺势引出了点线面的有关知识,鼓励孩子们自己创作出一块最喜欢的花布,结合学校正在开展的“我是小小设计师”趣味服装设计比赛,将创作的花布设计成一件有趣的衣服。那些由孩子们精心制作的图案真是漂亮极了。回想起当天课堂上那精彩、有趣的一幕幕,让我至今都印象深刻。
2. 创设情境,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在农村,孩子们在上学路上就能看到很多美丽的景色。作为美术老师,大可利用这一优势,调动学生的这份真情和热情,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完成美术学习活动。在学习“春天来了”一课时,我带着孩子们走到学校附近的一片油菜地里,和孩子们一起抚摸着一簇簇金黄的油菜花,欣赏着那一片片嫩黄嫩黄的花瓣,亲吻着那一个个含苞欲放的花蕾;坐在长长的田埂边上,通过和大自然亲密接触,加深孩子们对春天的色彩印象,为课堂上的美术创作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
感受与欣赏 篇10
今天上教育心理学,教授给我们看了一段美国小学四年级语文课的视频,内容是马克·吐温的小说阅读欣赏,内容是一个小孩落水,另一个小孩下去救人,结果……孩子们一个个兴趣盎然地看着、读着,然后老师让每人读一小段,一段、二段、三段,其间有人默然,有人抽泣,更有甚者泣不成声。老师却温柔地说:“That's ok!”然后开始了他的引导和启发,他说:“这就是主人公的选择。然而,可爱的孩子们,你们也有自己的选择,选择做一个善良快乐的人,你们就可以变成那样的人。每个人都是不同的,就像是上帝的礼物,是那样的独特,所以选择权在你们手中,去做上帝的宠儿吧。”
视频课堂里面的孩子,流着泪,点着头。我想,他们此时此刻真正领悟到选择的真正含义了吧。其实,这个教学场景在美国小学课堂里是非常普通的,这才让我猛然明白什么是真正的情景教学了。原来真实的教育是可以也能够让学生自然感受的,学生、老师和作者可以共同拥有欢乐与悲伤。哭过、笑过之后,学生才会成长,自然间拥有难忘的经历和记忆。
我开始努力反思,自己教育实习时是否也对教学内容倾注过如此激情?好像没有。我想其实中国教材中令人动容的故事绝对不会比美国少,但是,我们的孩子们怎么了?现在有几个孩子读到烈士舍身为国会哭泣,读到英雄主人公去世的故事而心生悲戚?现在又有多少四年级的孩子会抱着名著和别的孩子们一起拜读?难道他们已经在各科作业压力下百炼成钢了?那一颗颗天使的水晶般纯净的心灵已慢慢地冶炼成了不锈钢?虽然依旧晶莹清澈,但是变得尖硬犀利,里面有清晰的公式和答案,但里面已很难容得下动容和眼泪。我们的孩子们不应该这样的。他们也应该有自己柔软的心,在动容的时候流下晶莹泪水,在开心的时候放怀大笑,在party里疯玩,去拔老师的胡子……
走出教室,我被外面的阳光刺得睁不开眼,心里暗想:下次一定要记得戴墨镜。但是,心里竟然开始叹气起来,突然觉得自己好渺小,渺小到无力去改变我们孩子的境况,渺小到无法完全读懂他们的纯真笑脸和眼泪。那些厚重的作业、重复的抄写和一次次的考试排名,我不也是这样经历过来的吗?
感受与欣赏 篇11
关键词:学前教育 音乐欣赏 感受力 审美意识
对于学前教育阶段幼儿而言,音乐的艺术魅力在于音乐本身的感染力,通过音乐欣赏课的开展让幼儿更好地在倾听音乐的过程加深对音乐的理解,这对于幼儿音乐经验的累积和音乐视野的开阔有着积极的指导和促进意义。除此之外,音乐欣赏课教学中还能够依据具体的音乐作品培养幼儿的记忆思维能力,在良好的倾听习惯中提升自我音乐素养与审美能力。然而,当前学前教育阶段音乐欣赏课教学往往很难从材料选择与组织方面达到提升幼儿音乐感受力的目的,音乐欣赏课的实施流程尚需完善。
一、借助聆听和欣赏途径培养幼儿的音乐感受力
(一)适宜的选材
学前阶段幼儿一般年龄较小,这一时期音乐欣赏课教学旨在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因此适宜的选材就显得至关重要。教师可选择简单易懂、旋律琅琅上口的幼儿歌曲,比如《解放军进行曲》、《我是小兵》、《虫儿飞》等,这些歌曲幼儿能够理解和感受,且倾听过程中也能够随着音乐轻声附和。
(二)重视动静交替
音乐欣赏在幼儿园中的开展不应是被动消极的过程,而应当在积极的教学氛围中更好地促进幼儿对音乐的整体感知,这是培养幼儿审美意识的关键所在。动静交替是音乐欣赏课教学需要重视的问题,幼儿天生好动,因此知识的呈现也应体现这一特征,这就需要教师在语言和教具的辅助下加之必要的动作来辅助幼儿音乐感受力的提升。
(三)突出情感培养的重要性
学前教育音乐课程并非是纯粹的音乐知识讲授,更重要的是人的培养过程,因此我们往往将音乐作品的感受和体验视为学前教育阶段音乐欣赏课教学的核心目标,旨在更好地引导幼儿理解音乐中蕴藏的情感。作为生活和情感的一种反映,音乐在情感表达方面有着突出优势,这正是音乐感召力的体现过程。比如在欣赏《摇篮曲》时,幼儿或怀抱娃娃、或手扶摇篮,这样宁静唯美的画面是幼儿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这足以证明情感教育在幼儿音乐欣赏中的重要性。
二、通过儿童生活经验辅助他们对音乐的感受
指导幼儿学会倾听声音和切实感受音乐的表现力是学前教育阶段音乐欣赏课的宗旨所在,这对于幼儿音乐欣赏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学会倾听音乐可从倾听大自然的声音入手,比如对各种动物声音的倾听都是幼儿感性认知的重要积累过程,这对于幼儿音乐感受力的形成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音乐欣赏课教学中可设计特定的音乐场景,在舞蹈、游戏和表演等方式的推动下更好地加深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学前教育阶段幼儿已然能够从音乐作品中分辨出音乐速度与节奏的变化,因此音乐欣赏的过程可将音乐作品与幼儿生活经验相结合,在肢体动作和语言的配合下突出直观教具的教学优势,帮助幼儿在音乐作品中发现情感,并运用自我想象将画面情景表演出来。这不仅与幼儿年龄特征及心理特征相符,同时也能够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渗透必要的音乐情感,有利于幼儿对音乐作品的全方位感知。
三、通过想象力激发促进幼儿自主欣赏音乐能力的提升
故事体验是幼儿在学前教育阶段最为明显的特质,这时我们可以将故事与音乐欣赏相结合来体现音乐教学本身的趣味性,与此同时对于幼儿音乐感受力的培养也有积极的促进意义。幼儿对于音乐结构和风格的理解也可借助故事的方式得到呈现,然而这一过程中需要首先加深幼儿对音乐内容的理解,并在故事情节中渗透音乐的内容。在全面理解和掌握音乐结构与风格之后,教师可针对幼儿对于音乐内容的理解进行绘画、故事或是表演的编排,通过直观形象来满足幼儿心理需求,并且在相互欣赏与学习的过程中更好地提高音乐欣赏课教学的实效性。可见,借助想象力激发来促进幼儿自主欣赏能力的提升对于幼儿综合音乐审美意识培养意义重大。
四、以多种感官辅助下提高孩子音乐整体感受力
多种感官辅助下的音乐欣赏过程可完善幼儿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感受与想象,在情感因素的影响下提高自我音乐认识和体验,这对于幼儿心理水平和认知能力的发展极为重要。需要注意的是,学前教育阶段幼儿的欣赏水平还相对浅显,因此音乐作品的选择及教师的指导就显得至关重要,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和感受音乐的美感。比如在音乐欣赏课教学时若是播放一段节奏缓慢、声音低沉的音乐,幼儿的注意力很难被吸引,但若是配之以笨狗熊走路的画面并指导幼儿随着音乐一起模仿狗熊走路他们就能够很快记住音乐,并且印象深刻,这正是音乐感受力培养的重要过程。不难发现,一段描绘动物的音乐仅仅是播放很难激起幼儿的主动性,但若是配合对应的舞蹈动作,则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此可见,多种感官配合下的音乐欣赏过程不仅是学习兴趣的有效激发,同时对于提升幼儿音乐感受力也大有裨益。
综上所述,现阶段学前教育音乐教学尤其重视音乐欣赏课教学实施,依据幼儿实际心理特点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幼儿音乐作品,这对于幼儿整体音乐感受力的提升有着深远影响。然而,在具体的教学策略选择方面却还需要加以斟酌,借助有效的欣赏途径培养幼儿综合审美能力,在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中获得知识,这是当前学前教育音乐欣赏课教学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13年度甘肃省教科所科学规划项目“高校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幼儿音乐艺术教育的实践反思”,项目编号:GS(2013)GHB0843。
参考文献:
[1]许蕾.音乐聆听:培养幼儿音乐能力的关键[J].学前教育研究,2007,(11).
[2]陈婕.在生活中学习音乐 在音乐中体味生活[J].学前课程研究,2008,(03).
[3]徐莹莹,许卓娅.3~6岁幼儿自由律动的特点研究[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9,(06).
作者简介:
[1]康宁: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学院;
感受与欣赏 篇12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做诗也会吟。”这是古人总结出来的一套颠扑不破的规律, 有道是“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那么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怎样才能帮助学生提高古诗文的鉴赏, 让他们能够更好地领悟和运用古诗文呢?
一、借助科技手段, 丰富学生感官
在课堂教学中,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他们觉得课堂不再枯燥, 而是生动有趣, 才能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望, 激发他们的探索心理。古诗文在很多学生的眼中, 生涩难懂, 不像我们平时说话那样随意, 而且字字千金, 一个字错了, 可能意思就错了, 在考试时就会扣分。基于这种情况, 我觉得只有让学生深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 把握作品所刻画的思想和内涵,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会让他们如同身临其境般感受到作品所散发出的美的气息。多媒体教学集声、色、光、影于一体, 不但信息容量大, 还能将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调动起来, 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拓展了信息容量, 一直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现代的信息技术为生动的教学气氛提供了保证,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例如, 在讲到《石壕吏》的时候, 由于学生们的历史知识不是很扎实, 他们很难想象到古代战乱中凄惨的场景。这个时候我就用多媒体播放“安史之乱”后的社会场景, 通过画面让学生感受到当时动荡的社会和颠沛流离的百姓生活, 感受民不聊生及“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的残酷现实, 使学生快速进入情境之中。结合诗中所描述的种种生离死别, 让学生深刻感受到那个时代社会的黑暗。此外, 多媒体还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 让学生看到以前没有见过的场面。初中语文教材更加注重学生想象力的拓展, 这个时候多媒体就派上了大用场。我们可以让学生们亲眼看到杜甫的草堂, 范仲淹笔下的岳阳楼, 飞流直下的庐山瀑布, 一览众山小的泰山之巅, 两岸猿声啼不住的三峡……这些画面及影响可以让学生对诗文内容产生最初的形象感知, 从而对山川的壮美和诗人的胸襟产生钦佩。
二、用歌声加强记忆, 用韵律增强美感
我们都知道, 古代的诗歌都是用来传唱的, 尤其是到了宋代, 古诗演变成词牌的形式, 演唱起来更加上口。到了元代, 词又演变成更为灵活的曲, 以至于形成由小曲组成的折子戏。虽然词牌、曲牌的演唱音律现在已经失传, 但是面对这么优美的诗词, 早就有很多现代人为它们谱上曲子, 便于传唱。在教学中, 我告诉学生们很多经典的诗词其实都是很动听的歌曲, 不信找找看, 就会发现很多这样的例子。
我曾经问学生是否会唱由古诗词改编成的歌曲, 学生们竟然纷纷发言, 说出了很多的歌曲。如王菲演唱的、改编自苏轼的名篇《但愿人长久》;李清照的名词、被安雯演唱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唐代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等, 还有的学生想起了电视剧《红楼梦》《三国演义》等片中的主题曲, 也都是由原作者写的词, 现代人谱的曲。通过分析我们发现, 由于后人的加工, 这些古典诗词有了另一种含义, 不但更适于流传, 还在一定的场景中展现出不一样的境界。因此我让学生们多听听这样的音乐, 不但能加深记忆, 也会在优美的韵律中体验到诗词的美感。
三、多读多背, 在写作中加强引用效果
古诗文的熏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让学生在逐渐的耳濡目染中产生习惯。平时我要求学生们都准备一个笔记本, 记录下看到的或者听到的诗词句子, 没事就翻一翻, 不久就会积累成册, 成为厚厚的资料。当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 就大有用处了。例如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加入一些诗词, 不但可以让文章生色, 引用得合理的话, 还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还有的诗词可以进行巧妙变通, 当做标题。或者在演讲时、辩论时, 引用一些诗词名句, 会赢得一片赞叹。总之, 我们要活学活用, 不但会背诵诗词, 还能在不同场合运用诗词, 提升自己的个人文化修养。
因为在讲课的时候, 我也喜欢引用一些诗词, 来增加学生的印象, 同时也能增加文章的感染力。有的时候在我说出诗词的时候, 我竟然发现学生们也在跟着我的口型, 不知不觉地对上下句, 这始料未及的发现, 让我感觉到学生们能够活学活用。还有的时候我偶然与学生对话, 他们也会不知不觉地引用诗词, 更是让我在心里感到非常欣慰。
四、开展趣味活动, 增强娱乐氛围
为了增加学生的积极性, 也为了让他们都能产生兴趣, 并将诗词记得牢固, 我也会开展一些趣味活动, 增加诗词的使用频度, 增强学生的记忆力。例如我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诗词接龙比赛, 将全班分成几个小组, 由老师说出一个字, 用这个字作为诗词的第一个字, 各小组进行抢答, 而回答后的最后一个字, 又作为抢答诗词的第一个字。这样“顶针”的游戏, 虽然略有些难度, 但是学生们仍然十分喜欢, 绞尽脑汁想要独占鳌头。这样一来, 不但锻炼了学生对于诗词的掌握程度, 也增加了团队精神, 促进小组之间的合作和友谊。
有的时候我也会设计一些动脑筋的小游戏, 例如在黑板上写上一首诗的上半句, 试着让学生根据诗词格律, 像对对联那样练习着对下半句。在学生们都对完之后, 公布正确答案, 同时再看学生们对的, 比较一下其中的异同, 以及谁对得好, 谁对得工整。这样的小游戏也让学生乐此不疲, 还有一些学生尝试写诗, 虽然诗很幼稚, 但是却是学生自己口吻写的, 意义非凡。
【感受与欣赏】推荐阅读:
欣赏古典诗词之美,感受古典诗词之魅力05-23
体会与感受01-03
初三理想与感受10-20
情绪、感受与认知10-17
课改的感受与困惑06-12
谈城管工作做法与感受05-10
高中经历与感受31-307-20
对陶瓷的认识与感受07-20
感受音乐与心灵的碰撞08-03
教育培训感受与收获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