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餐中的交易

2024-09-07

工作餐中的交易(精选7篇)

工作餐中的交易 篇1

在现在的办公室里几乎看不到三明治和难闻的咖啡了, 当今的公司都已经意识到, 工作餐质量的提高可以使员工对公司的满意程度提高, 并使他们将这种态度保持下去, 更甚者还可以吸引新的人员加入。

工作餐是公司唯一需要员工自行掏腰包来进行的采购活动。所以该领域是所有员工面临的最具有挑战性的服务性采购。

克里斯·斯特恩, 一家食品服务咨询公司的顾问说:“工作餐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 如果CEO吃了一顿很糟糕的午餐, 采购员就要小心了。”

在这里我们提供了一些建议, 帮助采购者来应对这个较棘手的问题。

采购市场

在工作餐供应市场上大约每年签订3.8亿英镑的供应合同, 而整个市场被卡帕斯集团和索德克斯胡两大巨头所控制, 仅他们两家公司就占有70%的市场份额。然而市场上还包括30%的其他供应商, 每家供应商都拥有数百万的流通量, 所以采购者依然拥有很大的选择空间。

供应商不仅仅是提供食品, 还要为客户提供全程的服务。斯特恩的同事萨拉·约翰逊说:“我们所谈到的是一种服务合同, 而不仅仅是商品合同。”他还表示, 供应商的投标涉及到食品、劳务、一次性物品和销售规划之类的事项及其管理。

那么, 采购者如何能找到最合适的供应商呢?

我们想要什么

公司必须要清楚他们为什么要为员工提供工作餐。根据CIP (英国可受益。他说:“如果你想知道为什么一杯饮料可以卖到高于19英镑的价钱, 那就去问你的供应商吧。”皇家采购与供应协会) 的指南手册《如何采购工作餐》的解释, 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公司必须要清楚他们为什么要为员工提供工作餐。根据CIP (英国皇家采购与供应协会) 的指南手册《如何采购工作餐》的解释, 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一些公司为员工提供一顿免费的午餐, 而费用将从员工的工资中扣除。而另一些公司为员工提供午餐是因为公司坐落在偏远的地方, 他们不想让员工因为午餐而离开办公室。还有一些公司则将此作为其商业发展的工具。同时, 采购者也要明确他们自己想从中得到什么, 是公司的津贴还是回扣。

供应商的利润

为了充分了解交易的可行性, 采购者必须首先了解供应商是如何获取利润的。

斯特恩说:“供应商挣的每一分钱都是从采购者那里来的。”他们的收入主要是靠每月向采购的公司收取服务管理费, 一般是销售额的4%~10%。

同时, 供应商还可以从他们的供应商协定的商品折扣中赚取利润。他们这种收入很高, 高达一些产品的价格的50%。然后, 再把产品以原价卖给采购公司, 并从中赚取差价。

斯特恩提醒, 其实这种情况是很容易避免的。采购者确信供应商是以最低的价格从供应商那里购买产品, 于是只要要求供应商降低价格即

他还说, 在投标阶段, 通过询问不同的竞标者购进早餐的价格并进行比较, 就可以确定商品的基准价格。

阿瑟尼·班尼特, MITIE专门管理工作餐服务的主管, 每个月都为员工提供购物价格追踪表。他说:“每月表中显示的商品价格都供员工进行对比。”同时, 这些价格与Quenelles进行对比。Quenelles是准门卫食品供应设立的价格监测网站, 其中汇编了多达45000种商品的供应价格。

投标过程

斯特恩建立了一个专门研究食品采购服务的C I P S研究小组。他说, 投标的时间安排是很重要的。“如果在时间安排上出了差错, 就会影响到整个投标的顺利进行。从结束日期下手, 做好每一阶段的安排。但切记要有可行性。”

从说明书开始。班尼特说:“尽可能提供多一些的关于现有服务的信息, 同时也要清楚合作公司对你所需标的物的看法。”

不要忽视说明书所包含的内容。你是希望建立一所职工食堂, 还是想要一些自动售货机?这些服务的建设需要多长时间?要为多少人服务?

泰勒·维兴法律公司专门负责设备的主管蒂姆·格兰特已经订购了食品服务合同并为一个食品供应商工作, 他提醒大家:“当前说明书的内容普遍设计的都不合理。”

为保证投标的质量, 专家建议按如下步骤进行。

提前做一个资格鉴定:这将保证只有有经验的公司才能申请参加投标。

邀请供应商参观你的工厂:食品供应商会发现如果他们还没有见过你们的工厂的话, 他们很难提出方案。

时常去参观一下供应商的工厂。斯特恩说:“任何人都能写出一份很出色的投标书并向你承诺你所期望的一切要求。”格兰特补充说:“去参观一个优秀的工厂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如果有可能, 最好是带着你的客户在供应商不在场的时候去。”

邀请代表:这将给供应商提供一个机会来验证他们的能力是否适合您的公司。

协商:协商讨论的重点应当包括财政预算、应付款项以及像经济指标之类的激励性规定。斯特恩说:“计算出激励措施的价值。例如, 如果KPIs没能达标, 25%的管理费将被保险。KPIs应包括质量、销路、总利润、应付薪水和各种各样的支出。”

合同:不同的交易有不同程度的成本、控制和风险。最受采购者欢迎的是“零补贴”合同。在这种合同中, 供应商的收入将从销售所得的毛利润减去所有的成本 (食品、劳务等) 中获得。因此, 公司签订这种合同, 必须保证有高税收的高销量。斯特恩说:“如果这些要求都可达到, 就有可能实现零补贴。”根据CIPS的指示, 零补贴还需要一些其他条件:公司为员工提供工作餐时要做到人力成本最少。

对于每一个企业来说, 制定的合同都要详细精确, 而且在制定某些事项的标准时要考虑周到。比如, 一项存款、应付款项以及谁来为额外支出付账。

为了确定最合适供应商, CIPS建议采购者最好仔细的计算一下合同中的每一项条款。“每项投标都应当系统的审查、询问, 因为在各领域中服务和产品的质量与成本的比较都会关系到你的精确定位。”

长远考虑

为了保证在今后的时间内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竞标者, 与供应商保持长期的良好的合作关系是明智之举。为了保持这种关系, 采购者应定期与供应商举行组织会议, 而且应当多参加一些供应商经理参加的重要会议。

斯特恩提醒采购者, 他们和供应商是“站在同一立场上的且利益相同的”。他补充道:“你的供应商想尽力做好他们的工作, 不同的是, 你所希望的是他们收取的费用越少越好, 而他们希望从中获得多一些的利润来养家糊口。”

但他同时告诫采购者, 供应商会劝说他们, 只要完成所有竞标底线, 就要支付高额的报酬, 采购者一定要谨慎。“这种做法忽视了一个事实, 那就是成本同时来自所提供的服务以及应交的所得税, 片面的来看待工作餐供应服务管理是不可能的。”

(选自英国皇家采购与供应学会的《供应管理》杂志)

大宗交易中的异常交易研究 篇2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样本

本文以2012年全年发生的大宗交易为研究对象, 从中挑出在上交所上市的股票作为总体, 发现共有303支股票进行了1828起大宗交易, 笔者从中随机抽出100支股票作为研究对象, 这些股票几乎覆盖了各个行业, 其交易时间也较为分散, 笔者认为应该能从中看清中国大宗交易的大致情况。

1.2 研究方法

对交易中是否存在内幕交易进行研究主要采用事件研究法。用事件研究法来检验是否存在内幕交易, 其逻辑在于:内幕交易会使市场对重大信息提早反应, 在信息公开披露前, 股票价格和交易量出现异常波动。因为信息已通过内幕交易渗透到市场, 故在信息披露日的前后, 市场将不会出现明显反应。本文把大宗交易日也即信息披露日作为时间0, 事件窗口期定位前后20天, 即考察 (-20, 20) 区间内的累计超额收益率和相对成交量的变化, 进而得出结论。

1.2.1 累计超额收益率

取得数据后, 先计算个股的每日实际收益率, 公式如下:

累计超额收益率:

倘若时间对股价不产生影响, 则累计超额收益率的均值理论上应该等于或接近于0, 在数据的基础上对累计超额收益率进行t检验, 看其是否显著为非零值, 若t检验显著, 则表明大宗交易事件对股价产生了较大影响。t值为, 其中。

1.2.2 公告效应

从披露日前1天到披露日后1天的累计超额收益率与从事件考察期左端点 (t1) 到披露日后1天的累计超额收益率之比是公告效应, 即:。若该比例很高, 则说明大部分是由信息披露产生, 信息提前泄漏较少;而该比例很低时, 则说明信息披露对价格的影响很小, 信息在公开披露之前就已被市场获悉, 存在内幕交易。

1.2.3 内幕交易效应

内幕交易效应公式为:。这个比值测度股价波动的总幅度在多大比例上是发生在信息公开披露之前的, 该比例越高, 存在内幕交易可能性越大。国外研究表明, 平均来说该比例在40%至50%时可断言存在内幕交易。

1.2.4 相对成交量

一般认为, 若在大宗交易发生前成交量发生了明显的异常波动, 就有理由相信大宗交易信息提前泄露。

2 实证结果

2.1 价格分析

图1是笔者作的样本在窗口期的日平均超额收益率走势图, 图2为累计超额收益率走势图。从图1可看出, 日平均超额收益率走势在事件发生前20天到前5天走势较平稳, 事件发生后4天走势也较平稳, 但事件发生前后2到5天出现较大波动, 在事件发生前4天开始出现异常, 直到事件发生后第3天日平均超额收益率才逐渐恢复。从图2可看出, 在事件发生前2天累计平均超额收益率在0轴下徘徊, 从大宗交易发生前3天开始突然增加, 在前1天和事件发生时达到最高, 之后开始逐渐下滑变得平稳, 虽然第3天有所反弹, 但总趋势是向下的。以上两图说明在大宗事件发生前3天左右股票收益率已开始对事件发生做出反应。

本文对事件窗口期内价格数据进行了计算和检验, 结果见表1。在95%的置信水平上大宗交易发生5天前CAR显著不为0, 说明市场提前反应了。在置信水平为90%时, 从大宗交易之前10天开始CAR显著不为0, 说明市场提前反应。这种现象说明在大宗交易前极有可能出现了信息泄露, 但据此推断市场中存在严重的内幕交易显然太过武断。再看公告效应和内幕交易效应, 经计算, 公告效应为11%, 说明大宗交易信息对股价变动影响较小, 这说明当大宗交易信息发布时市场已经完成了大部分反应, 因此信息很难再造成大的影响。内幕交易效应为43%, 根据国外学者Kiown和Pin ker ton的研究, 内幕交易效应达到40%以上时就可以推断存在内幕交易, 据此可判断大宗交易中的内幕交易问题还是比较严重的。

2.2交易量分析

表2是事件窗口期内日样本相对成交量的分析情况, 从表中大致可看出成交量在事件窗口期的分布情况。图3是日相对成交量走势图, 观察图3可知, 事件窗口期内绝大多数时间相对成交量大于1, 说明在事件窗口期交易往往比较活跃, 另外, 在事件发生前四天左右成交量开始明显放大, 可把这看作存在内幕交易的信号, 事件发生前, 掌握信息的内幕交易者入场交易, 成交量放大加上股价波动很可能吸引一些投资者跟风交易, 交易量在大宗交易发生前一两天内达到最大, 在大宗交易发生后市场成交量逐渐下降至相对正常的范围内。

3 结论

过往对整体上市、资产注入、资产置换、收购兼并、重大合同的签署等重要事件的研究得出国内证券市场内幕交易情况严重的结论。本文从大宗交易这一事件出发得出同样的结论, 内幕交易在交易中仍较多存在。只要是有事件会对股票价格产生影响, 市场上的知情交易者就倾向于利用此进行套取收益或者规避负收益的操作。但由于市场日渐成熟, 大宗交易市场也确实存在许多单纯以获取流动性、调整持股数量等目的而进行交易的正常交易者, 这种交易者会越来越多并逐渐成为大宗交易市场的交易主体。没有对交易中是否包含并购重组、限售股解禁等信息进行判断成为了本文一大缺陷。

参考文献

[1]张新.内幕交易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学 (季刊) , 2003, 3 (1) .

[2]晏艳阳.我国股权分置改革中内幕交易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 2006 (4) .

[3]朱玺.沪、深两市大宗交易制度演进及市场交易特征[J].财经科学, 2004 (2) .

证券交易中的“内幕信息”探究 篇3

不同国家或地区立法对内幕信息的理解不尽一致, 根据美国1993年《证券法》第17条a款, 1934年《证券交易法》规则10b-5和规则14e-3, 1984年《内幕交易制裁法》及1988年《内幕交易与证券欺诈执行法》, 结合司法判例, 其内幕信息有两大认定标准:非公开性和重大性。[1]欧盟2003年的《反市场滥用指令》中第一条规定:“ (内幕信息是) 与一个或多个金融产品的发行人或一个或多个金融产品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 非公开的准确信息。并且, 如果该信息被公开披露, 将对相关金融产品的价格和相关的衍生性金融产品的价格产生重大影响。”[2]欧盟法强调内幕信息具有价格敏感性、未公开性、相关性和准确性四项特征。德国《内幕交易守则草案》规定:“与一种或几种发行的可转让证券有关的, 如果公开对该证券价格有重大影响的确凿信息, 谣言、小道消息、预测、主观判断、法律意见都不是内幕消息。”[3]其要求内幕信息具有非公开性、价格敏感性和准确性三大认定标准。南非新《内幕交易法》第一节把内幕信息界定为“未公知的具体的或准确的信息, 并且一旦公开将有可能影响有价证券价格和价值。”[4]由此看来某一信息, 也必须同时具备下述四个条件才能算内幕信息:具备具体性和准确性, 是未被公开的信息, 被指控的人处于知内情者地位的时候所获取的信息与具备价格敏感性。

可见, 从逻辑的角度来看, 非公开性、重大性、相关性和确切性均属于内幕信息的认定标准, 但各国的侧重点不同, 其原因在于各国要么认为所列举的要件已经包含了其他要件, 要么认为其他未列举的要件是一种不言而喻的前提。[5]综合各国的立法例, 证券内幕信息的认定标准有四项因素:非公开性、确切性、准确性和重大性。

关于内幕信息, 我国于1993年4月颁布的《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第81条, 将内幕信息定义为:“有关发行人、证券经营机构, 有收购意图的法人、证券监督管理机构、证券业自律性管理组织及与具有密切联系的人员所知悉的尚未尚公开的可能影响股票市场价格的重大信息”;1993年8月颁布的《禁止证券欺诈行为暂行办法》第5条将内幕信息定义为:“为内幕人员所知悉的、尚未公开和可能影响证券市场价格的重大信息”;1998年8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证证券法》第69条第1款, 将内幕信息定义为:“证券交易活动中, 涉及公司的经营、财务或者对该公司证券的市场价格有重大影响的尚未公开的信息, 为内幕信息”;并分别在这《条例》、《办法》和《证券法》中又列举了一系列具体信息为内幕信息。由此可见, 我国对于内幕信息的认定采取抽象式与列举式相结合的立法模式。

通过分析这些规定, 我们发现, 我国对内幕信息的规定可以有以下特征: (一) 内幕信息是尚未公开披露的信息 (非公开性) ;

(二) 内幕信息是与上市公司证券价格有关的信息 (相关性) ;

(三) 内幕信息是对证券价格有较大影响的价格敏感的信息 (重大性) 。这三者成为我国认定内幕信息的认定标准。

事实上, 内幕信息的定义只能大体上给我们描述内幕信息的外延, 如果仅仅依据定义我们还是很难准确地去认定某一信息是否构成内幕信息, 只有深入研究内幕信息的构成要件, 才能更好地对现实中哪些信息属于内幕信息加以认定。

二、对内幕信息的构成要件的界定

(一) 非公开性

非公开性, 是指信息不为公众所知悉。法律规制内幕交易的目的, 在于排除因投资人取得投资信息机会不平等所造成的在证券市场上交易的不平等, 而信息一旦公开, 则投资人皆有获取该信息的平等机会, 不平等的状态即已消除。所以内幕信息只能是尚未公开的信息。因此在实践中就要明确信息公开与未公开的界限。而内幕信息的公开标准包括形式公开和实质公开。形式公开指信息只要按照法律规定的要求向社会进行公开即可, 不考虑信息公开后是否真正进入了投资者领域, 不在意信息传播的过程和结果, 而实质公开指信息必须是有效公开, 即不仅要求按照法律规定向社会公开, 还要求信息最终为公众所知悉和占有, 为市场所消化和吸收, 追求信息确实进入投资者领域的效果。

在美国和英国, 信息通过法定的机构和媒体公开后, 在没有被市场吸收和消化前, 该信息在法律上仍属内幕信息。因为信息的散布与信息的吸收并非同步完成的, 法律因此杜绝产生内幕人员利用其已优先对此信息做出判断的优势, 在信息公布后立即进行证券交易而获益的情况, 故认为实质意义上的公开才是公开。但是实质标准的实施需以高度发达的证券市场和高水平的判断者的存在为背景, 目前的中国证券业中显然欠缺上述背景条件, 同时考虑到在信息被公开前, 信息公告后的暂时停牌制度以及市场反应的不确定性都会给借内幕交易等行为以获利的做法增加极大的不确定性, [6]基于此, 我国采取的是形式公开的标准, 如《证券法》第70条规定:“依法必须披露的信息, 应当在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指定的媒体发布, 同时将其置备于公司的住所、证券交易所、供社会公众查阅。”并且从时间点判断的难易程度、内幕交易等行为实际运作样态上来看, 形式公开标准都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二) 重大性

根据这一标准, 只有当某种信息对投资者的判断或股票的价格可能产生重大影响时, 才构成内幕信息。在相关判例中, 美国法院确定某一信息是否重大时, 通常存在两种标准: (1) 理性投资人。“如果一个理性的投资者会认为某项被省略的事实的披露将会导致可被利用的信息的整体发生重大变更的实质盖然性存在时, 则该事实是实质性的。”[7]换言之, 该被省略的事实是就重大的内幕信息。 (2) 价格敏感标准。内幕信息公开后, 证券价格会发生非常明显的变化, 如果某一信息的披露将会使相关公司的股票的市场价格发生较大的变化, 这一信息将会被认为是重大的。该标准认为分析证券价格的变化来确定某种内幕信息的重大程度是判断其重要性的另一个因素。

通常在法律适用上, 是以主观上的判断为准, 还是以客观上产生的后果即实际影响为准, 这对内幕交易的认定上会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结果。如果以主观上的判断为准, 在考虑某信息是否构成内幕信息时, 必须判断的是其是否可能会对证券价格产生重大影响, 而不管其是否实际对证券价格产生重大影响;如果是以实际产生的后果来论, 则即使行为人具有内幕信息交易的主观故意, 也进行了内幕交易行为, 但由于该信息实际上并没有对证券市场的价格产生重大影响, 却不能认定其行为是内幕交易, 因为该信息对证券市场价格影响的实际结果证明了它并不是对证券市场有重大的信息。由此可见, 采取“价格敏感标准”有放宽对内幕交易进行规制和处罚之嫌, 这是与“各国对内幕交易趋向于加重处罚, 而且有越来越严厉的趋势, 以节省归制成本”[8]相违背的。因此, 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证券法, 对内幕信息重大性的判断是以一般的理性投资者主观上的判断为准, 都只要求内幕信息对证券价格产生重大影响的可能即可, 而不以信息实际上对证券市场价格产生重大影响来认定, 故各国对重大性的判断多采用主观标准, 但为了限制在确定某信息是否具有重大性认定上的随意性, 一些国家还在证券法上具体列举了可能对证券价格产生重大影响的信息, 我国《证券法》第75条第2款即是。

(三) 相关性

构成内幕信息还必须有相关性, 通常在司法实践中, 对于“相关性”的判断并不困难, 此处作为争论点的问题在于:“相关性”的范围如何界定。对于该问题, 各国证券法的规定内容大体有以下几种: (1) 内部限定型, 如根据美国法的规定, 内幕信息仅指有关公司经营、公司内部机构运行、公司财产和收入、公司高级雇员的信息。[9]即将“相关性”限定于“上市公司内部事务”。 (2) 种类特定型, 欧盟《反市场滥用指令》规定的“内幕信息”的相关性是指与“一个或者几个可转让证券的发行人有关或者与一个或者几个可转让证券有关”。即将相关性限定于为针对某一或者某些特定的证券或证券发行人。 (3) 范围宽泛型, 我国《证券法》关于内幕信息的范围主要是与公司的经营、财务、人事变动、债务等有关的重大事件或重要信息, 并且包括了“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认定的对证券交易价格有显著影响的其他的重要信息”, 以此作为一个弹性条款, 有助于司法实践的实际操作。与此同时, 《暂行办法》规定的内幕信息则明确了“可能对证券市场价格有显著影响的国家政策变化的”, 那么, 国家政策变化尤其是政府在经济管理及宏观决策方面未公开的重大信息及对证券市场供求关系产生影响的重大的非经济性信息, 如有关贴现率、利率、汇率、税收政策变化等信息是否属于内幕信息?有人认为利用这种信息同样可以达到牟利或避损的目的, 符合禁止内幕交易立法的原则和精神, 应当列为内幕信息。[10]但是, 笔者认为, 虽然国家的政策变化都会影响证券价格的变动, 但该影响是全盘的, 并非针对某一或某些证券的, 及时预先获悉该信息的人员也无法通过某具体证券价格的涨落而获取利益。因此, 将可能影响证券市场价格的国家的政策变化归为内幕信息是并不合理的。

摘要:内幕交易是证券市场中最为普遍的违法行为, 而内幕交易的存在是以内幕信息的存在为前提的, 没有内幕信息就不存在内幕交易。我国立法确定的认定标准包括非公开性、重大性和相关性, 通过对国内外关于内幕信息立法、司法判例等的比较研究, 进一步分析内幕信息的构成要件, 探究如何界定内幕信息。

关键词:内幕信息,非公开性,重大性,相关性

参考文献

[1]毛玲玲.中美证券内幕交易规制的比较与借鉴[J].法学, 2007, (7) .

[2]陈岚.德国内幕交易立法评述[J].现代法学, 1999, (2) .

[3][9]盛学军.欧盟证券法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5.

[4]夏新华, 曾蕙成.南非新.内幕交易法评析[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2, (2) .

[5]胡光志.内幕交易及其法律控制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2.

[6]张小宁.论内幕交易中“内幕信息”的界定[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3) .

[7]354 F.Supp.2d 73;2005U.S Dist LEXIS 1573.

[8]郑顺炎.证券内幕交易规制的本土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流域生态补偿中的交易费用研究 篇4

国内外关于交易费用的研究很多,主要集中于交易费用的界定、计量以及应用等方面,其中有关交易费用应用的研究主要是交易费用与效益的对比评价以及如何降低交易费用的研究[1]。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运作过程中,过高的交易费用会降低机制运行效率,不利于流域生态补偿目标的实现。目前,国内外关于流域生态补偿中交易费用的研究较少,笔者在有关交易费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研究流域生态补偿中交易费用的范围界定,以及交易费用的计量及评价,以期为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及实施中的模式选择、标准制定和保障机制的构建等提供理论依据。

1流域生态补偿中交易费用的概念及内容界定

交易费用理论还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许多学者对交易费用的内涵进行了界定,但没有达成统一的见解。科斯[2]定义的交易费用主要是指市场中发生的每一笔交易的谈判费用和签约费用;威廉姆森[3]将交易费用定义为“经济系统运行的成本”,既包括给定制度条件下交易的代价,也包括建立、维持或改变体制基本制度框架的费用;张五常[4]将交易费用界定为一切不直接发生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的成本。在前人对交易费用研究的基础上,笔者尝试对流域生态补偿中交易费用的内涵进行界定,并就流域生态补偿交易费用的特殊性进行分析。

1.1流域生态补偿中的交易费用的概念

流域生态补偿是在流域生态资源的使用过程中,通过对损害流域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收费,对保护流域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补偿的方式,提高损害行为的成本和保护行为的收益来抑制损害行为、激励保护行为,从而保护流域生态资源的一种机制。流域生态资源是一种准公共物品,在使用过程中具有很大的外部性。流域生态补偿的本质是将流域生态资源使用中的外部性内部化,从而克服资源使用中的市场失灵,实现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目的。它的基本原则是“谁污染,谁治理;谁受益,谁补偿”。

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关键是确定“谁补偿谁,补偿多少”问题,围绕这个关键环节需要组织各利益主体就流域生态补偿的方式、补偿标准达成协议,协议执行过程中对流域生态补偿标准所依据的指标体系进行监测,对生态补偿中出现的纠纷进行协调,同时对流域生态补偿的实施进行监督等,这些方面形成的费用都是流域生态补偿中的交易费用。流域生态补偿中的交易费用可以定义为: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运行过程中,除生态补偿额之外的组织、执行、协调、监督活动所对应的成本。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流域生态补偿中的交易费用与生态补偿的补偿额无关,但与补偿发生的次数有关。

与一般的交易费用相同,流域生态补偿中的交易费用与补偿额的大小无关,这是交易费用的一般特征。但流域生态补偿中的交易费用又与一般的生产活动中的交易费用有所不同。

a. 流域生态补偿中的交易费用包含的政府监督和保障成本较多。流域生态资源属于准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但是不具有非竞争性。在其提供和使用过程中,为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政府的干预较多。

b. 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中产生纠纷时的协调成本较高。流域生态补偿作为一种新的机制,目前在国内还处于探索阶段,相关的法律法规还很不完善,而一般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有关活动的相关法律依据和调解途径相对比较成熟,相比之下流域生态补偿中协议设计协调成本较高,较高的交易费用将不利于流域生态补偿的实施和有效运作,因此有关流域生态补偿的相关法律法规和保障机制还亟待建立和完善。

c. 流域生态补偿协议签订过程中交易费用的范围不同。一般的交易费用在协议或合约制定过程中包括为达成协议作出让步(如价格上的让步)所造成的潜在损失。而流域生态补偿协议制定过程中的谈判主要围绕水质、水量标准的确定,直接受到国家标准的影响,可变动的弹性不大,不包括由于作出让步而造成的潜在损失。

1.2流域生态补偿中交易费用的内容

分析流域生态补偿中交易费用的目的是要评价交易费用的高低,进而采取措施降低交易费用,以保障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顺利实施。流域生态补偿中的交易费用主要包括组织成本、水质水量等指标的监测成本、纠纷仲裁协商成本以及监督保障成本。

a. 组织成本。在流域生态补偿中组织成本包括确定补偿双方、相关补偿条款协议的起草和制定等方面投入的成本,其中包括人、财、物等的投入。确定补偿双方主要是指确定补偿主体和受偿主体,这里补偿关系是双向的,补偿的双方可能是各行政单位,也可能是具体的流域生态资源使用者。前者主要是政府补偿中依据行政单位划分的各个区域,后者主要是在市场补偿中各微观主体之间存在的补偿关系,如上游污染企业与下游居民。相关补偿条款和协议的起草和制定是指流域生态补偿中关于标准水质、水量级别的选择以及生态补偿额计算方式的确定。除上述直接成本外,组织成本还应当包括相应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时间资源的占用所产生的机会成本。通常情况下直接成本是较易计量和被重视的,而间接成本相对较难计量。

b. 水质、水量等指标监测成本。流域生态补偿标准的确定是流域生态补偿的关键环节,通过水质、水量等指标的监测确定最终的补偿方向和补偿额是流域生态补偿的关键,而对指标的监测过程中耗费的成本则是属于交易费用的范畴,也就是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执行阶段对应的交易费用。其中包括监测站的建立、监测设备的购置、监测过程所产生的费用以及监测数据统计分析等成本。而监测站的设立、监测设备的购买所占用的成本并不一定是专为流域生态补偿发生的,因此,计入流域生态补偿交易费用中的应当是其中的一部分,这部分交易费用较难准确计量。而专为某一流域生态补偿协议的执行所发生的监测和监测数据统计分析的成本相对较易计量。

c. 纠纷仲裁协商成本。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运作中,各个利益主体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纠纷和矛盾,因此需要建立一个协商平台来处理这些问题。为保障流域生态补偿金额能够切实地到达受偿一方,使流域补偿机制能够顺利实施需要一定的管理机构,如流域管理委员会等。这些协商平台和管理机构的设立、运作和维护所产生的成本属于流域生态补偿中的交易费用。

d. 监督成本。为了保证协议的顺利进行,协议双方需要监督对方是否按照补偿条款的有关协议有序进行。政府作为市场交易的补充者,对流域生态补偿协议的实施进行监督,政府的监督成本包括协调管理机构的设立、工作人员的日常开支以及人员的薪酬等。

2流域生态补偿中交易费用的影响因素

不同的生态补偿案例,其交易费用的影响因素也不尽相同。一般情况下,流域生态补偿中交易费用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a. 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交易双方所掌握的信息量是不均等的,其中一方掌握的信息量多一些,另一方掌握的信息量少一些。信息不对称会引发逆向选择、道德风险等机会主义行为,从而导致市场交易的低效率或无效率[5]。流域生态补偿中的信息不对称主要是补偿主体对受偿主体在生态保护中的努力程度难以获得。流域生态补偿标准的测算主要以成本和生态服务价值为依据。以成本为依据确定生态补偿标准时,受偿主体相对于补偿主体而言,对于自己直接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更清楚,在围绕补偿金额的协议中,受偿主体更占优势,补偿主体为了获得与受偿主体同样的信息,需要付出搜集相关信息的成本;以生态服务价值为依据确定生态补偿标准时,受偿主体在生态保护中虽然投入足够的努力,但由于外部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生态服务价值可能提高很少甚至没有提高,生态服务价值不能充分体现受偿主体在生态保护中的努力程度,补偿主体占优势。

b. 投机动机。投机动机一般是指不充分揭示有关信息或者歪曲信息,甚至精心策划的误导、歪曲、颠倒和混淆信息[6]。受偿主体由于保护了上游环境而得到了相应的补偿,在投机动机存在的情况下,受偿主体会采取短期行为达到水质暂时改善的效果,但对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是不利的;同样,补偿主体为了降低自己的交易费用想方设法地对水质水量提出质疑甚至破坏水质,以期降低对受偿主体的补偿费用。

c. 资产专用性。资产专用性是指用于特定用途后被锁定很难再转作他用性质的资产,若改作他用则价值会降低,甚至可能变成毫无价值的资产。不同行业有不同的要素品质、要素结构和特征,即资产具有专用性,资产要素在不同行业间的再配置必然涉及一定的费用而产生成本。某行业要素的资产专用性越强,改变旧资产的转换成本越高,相反,资产同质性越强,变更经营领域的成本越低。水质水量的检测设备一旦投入,就很难再作他用,其资产专用性很强,但水质、水量监测设备作为保证合同顺利实施的一部分又是不可或缺的。

d. 交易频率。交易频率是指同类交易重复发生的次数。一般而言,同类交易重复发生的次数越多或者一项交易持续的时间越久,交易费用越低。在浙江东阳和义乌的水权交易协议中,东阳市将境内横锦水库5 000万m3水的永久使用权转让给下游的义乌市,一次性转让省去了每次谈判的程序,降低了交易费用,对于交易双方而言都是最优选择。

e. 交易的不确定性。包括合约签订之前的不确定和合约签订之后的不确定。前者包括交易双方对未来不可知事件预测的不确定性和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的不确定性,对不可知事件预测的不确定性越大,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的不确定性越大,交易费用越高;后者是指合约签订之后双方执行合同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例如国家上调居民用水的水质标准、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速度等等。

3流域生态补偿中交易费用的计量与评价

3.1流域生态补偿中交易费用的计量

流域生态补偿中交易费用的范围界定以后,如何对交易费用进行计量是一个关键问题。不同的产业其交易费用的计量方法也不同,包括宏观计量和微观计量。其中宏观计量是从总体上来考虑交易费用,当某一部门只为一个项目的顺利实现服务时,该项目中对应这个部门的交易费用就是该部门的全部支出,此时不需要区分不同类型的交易费用。与此对应,大多数情况下交易费用采用微观计量,其可分为市场型交易费用计量、管理型交易费用计量和政策型交易费用计量等[7]。针对流域生态补偿中交易费用所界定的范围,对不同部分的交易费用采取不同的计量方法,然后将其综合起来确定流域生态补偿中交易费用的大致货币价值。

a. 固定交易费用的计量。如果流域生态补偿的交易费用只是由一个部门产生,这种情况下可以直接采用宏观计量方法。但有的部门或单位的工作目标不仅仅是流域生态补偿,其所从事的工作中流域生态补偿只是占有一定的比重,对这部分固定交易费用进行计量的方法是:首先对该部门占用资源的总价值进行确定,然后估算该单位在流域生态补偿工作中所占用精力和资源的比例,用调整系数k表示(如流域各跨界断面的水文监测机构等)。其中占用的人力资源所对应的价值可以用职工的薪酬总和W来表示,单位固定资产及设备购买的价值用这些资产在对应时间段内的折旧d来表示。假设有l个这样的部门,i=0,1,2,…,l,则该部分的交易费用可以用下述公式表示:

C1=ki(Wi+di)(1)

式中:C1为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中各部门的固定交易费用;调整系数0<ki≤1;Wi为第i个部门的薪酬;di为第i个部门的固定资产在对应时期应计提的折旧。

b. 可变交易费用的计量。固定交易费用不会在流域生态补偿中随着流域生态补偿的具体实施情况发生变化,且这部分交易费用可以通过市场定价的方式直接确定[8]。除此之外,流域生态补偿中还有一部分交易费用是不能直接计算的,此时主要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加以确定,如流域生态补偿中协议的起草、谈判、确保合约得以履行的费用以及流域生态补偿实际实施中出现纠纷进行处理的费用等。这部分交易费用无法直接根据市场定价的方式计量,且会随着生态补偿模式的选择、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对于这部分可变交易费用可以通过借鉴相似活动所耗费的成本确定一次监测或者纠纷处理的成本,进而确定这一部分交易费用的估算值。这部分交易费用可以用下述公式表示:

C2=Τ+n1Μ+n2Η(2)

式中:C2为可变交易费用;T为生态补偿机制协议制定的谈判成本;n1为需要进行水文监测分析的次数;M为一次水文监测分析的成本;n2为纠纷发生的次数;H为纠纷处理的平均成本。

c. 交易费用中机会成本的计量。为保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运作及有效实施,所占用的资源不仅仅包括这些人力、物力、财力的直接成本,还应当包括这些资源占用所对应的机会成本。人力资源产生的机会成本可以参照当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数值,将其折算成当年的价值;资金部分所对应的机会成本也可以用时间价值进行衡量。投入的设备、仪器等可以折算成当年资金。按照复利计算方法,该部分的交易费用为

C3=(Ρ1+Ρ2)(1+r)m-(Ρ1+Ρ2)(3)

式中:C3为机会成本;P1为当年投入的人力成本;P2为当年投入的资金;r为资金报酬率,可参照银行存款利率;m为年限。

至此,可以得到流域生态补偿中交易费用的计量公式:

ΤC=C1+C2+C3=ki(Wi+di)+Τ+n1Μ+n2Η+(Ρ1+Ρ2)(1+r)m-(Ρ1+Ρ2)(4)

式中:TC表示总的交易费用,其他符号的含义与前面所述相同。

3.2流域生态补偿中交易费用的评价

流域生态补偿中交易费用的计量可以为机制运作中如何降低交易费用、提高运作效率提供理论依据。但是有关交易费用的研究并不仅仅是考虑如何降低交易费用,同时还应当确定交易费用的合理范围,这就需要对交易费用进行评价。

3.2.1 影响交易费用的各因素分析

在公式(4)中,调整系数ki、部门薪酬Wi、固定资产所对应的折旧di、当年投入的人力P1、当年投入的资金P2、银行存款利率i以及年限m等属于非可控因素,人为的努力不能改变其取值;而协议制定的谈判成本T、水文监测次数n1、水文监测成本M、纠纷发生的次数n2以及处理纠纷的成本H等属于可控因素,可以通过控制这些因素来降低流域生态补偿中的交易费用。

在可控因素中,水文监测次数n1是影响交易费用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确定流域生态补偿不同主体的补偿额时,需要对水质水量等指标进行监测,此时监测次数应当满足两个条件:首先尽可能真实地反映出水资源的改善状况;其次在上一基础上应尽力降低水文监测次数,水文监测次数越多,交易费用越高;纠纷发生的次数n2是影响交易费用的另一重要因素。纠纷发生次数越多,交易费用越高。此外,机构臃肿会导致水文监测成本M增加;不同机构之间职能设置的重复,会降低纠纷处理的效率,导致处理纠纷的成本H增加。

3.2.2 流域生态补偿中交易费用的成本收益分析

为了与流域生态保护的投入成本相区分,将交易费用称作“附加成本”,它的高低不能单以绝对量的大小来衡量,而应当将交易费用增加与获得的总效益的增加来对比确定。交易费用过高可能会使得补偿活动难以实现,另外如果进行生态补偿所获得的实际效果(总体效益的增加)低于交易费用的增加,也说明该部分交易费用的增加是不合理的。

假设在某一交易费用水平TC1,对应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总收益是V,采取某一制度设计或者管理措施后,交易费用增加量为ΔTC1,而由此可以获得的总收益增加量为ΔV,虽然VV大于V,表示生态保护的效果更明显或者生态改善程度更高,但是如果ΔTC1大于ΔV,则VV-(TC1+ΔTC1)<V-TC1,说明这一制度设计或管理措施是不经济的,不能实现全局的最优。因此,交易费用评价的一个原则是比较其与带来收益的大小,费用增加不高于效益增加的时候即为合理的。否则,应当认为是交易费用过高。

4降低流域生态补偿交易费用的政策建议

流域生态补偿中交易费用的研究可以为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在尝试对流域生态补偿中交易费用的内容进行界定之后,分析了影响交易费用的因素,并对其进行了计量。针对在机制运作过程中,可能会存在的效率低下、费用高昂等现象,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降低交易费用,提高居民保护水资源的积极性。

a. 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是一种新的生态保护机制,它的实施需要完善的法律机制作为保障。法律制度健全,流域生态补偿实施过程中出现问题或纠纷时,可以直接以法律法规为依据处理,有助于降低纠纷处理过程中的交易费用。

b. 精简相关机构,避免机构臃肿。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中部分部门的功能可能存在重叠,为此,将功能相近的部门进行合并,可以提高管理机构的运作效率。另外,对于现有机构能够实现的工作,应避免再次设立新的机构,如水质等指标的监测分析等工作。现有的水利部门能够解决的,可以委托现有的部门去做,这样既避免了部门的重复建设,同时也发挥了的这些部门的优势。

c. 减少水文监测次数。水文监测及分析是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运作的一个关键环节,在不违背流域生态补偿本质原则的前提下,应当尽量减少机制设计过程中水文监测的次数。生态补偿模式的不同选择对应的水文监测次数是不同的。如:仅考虑相邻区域间生态补偿关系的模式与各个区域分别考虑生态补偿关系的模式相比,前者需要的水文监测次数要低于后者,而最终实现的目标却是相同的。

d. 补偿协议具体明确,减少纠纷发生的次数。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协议的制定对纠纷可能发生的次数具有很大的影响,协议越具体,不确定的内容越少,发生纠纷的可能性越低。另外,补偿协议的制定应当均衡考虑各主体的利益,避免出现不合理或不公平的情形。

有关交易费用的内容界定和计量是目前交易费用研究的关键问题,国内外学者对此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尤其是交易费用的计量本身就是目前研究的难题,而对于流域生态补偿中交易费用的研究则更少,因此文中的研究虽然在理论上是合理的,但与现实可能还是会存在一些差异,有关流域生态补偿中的交易费用的计量和评价还需要进行更多的探索。

摘要:我国现有的流域生态补偿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对补偿标准、补偿方式的研究,对交易费用的研究较少。流域生态补偿交易费用直接影响生态补偿机制的运行效率,进而影响人们保护水资源的积极性。通过对流域生态补偿中交易费用内容的界定、影响因素的分析以及各部分交易成本的分析计量可以看出,要降低流域生态补偿的交易费用,必须在补偿模式的选择以及协议制定的过程中尽量降低监测的次数和纠纷发生的次数。

关键词:流域,生态补偿,交易费用,计量

参考文献

[1]胡浩志.交易费用计量研究述评[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7(4):20-26.

[2]科斯.企业的性质[M].陈郁,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M].段毅才,王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4]张五常.经济组织与交易成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5]张怡.信息不对称引发的市场交易问题与企业营销策略[J].中国商贸,2012(10):86-87.

[6]何一鸣,罗必良.交易费用经济学方法论[J].河南社会科学,2010(3):48-52.

[7]袁庆明.微观与宏观交易费用测量的进展及其关系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11(3):15-20.

证券交易系统中的日志复制 篇5

截至2009年底,上海证券交易所是中国最大、全球股票交易量第三大的证券交易所,拥有9000余万用户,日均交易金额约2000亿元。上海证券交易所开发的新一代交易系统于2009年11月上线,系统达到每秒处理9万笔、平均响应时间50毫秒的性能指标,主备机热切换可以在30秒内完成。本文介绍新一代交易系统中的日志复制机制。

日志复制技术用于提高系统可用性[1],即通过主备机间实时的日志同步,使得主机发生故障后备机可以热切换。交易所的证券交易系统需要达到高性能、高可用性两项指标,这两项指标的权衡,很大程度上表现在日志复制的技术实现是否优化。

1概念与模型

1.1日志

证券交易系统属于事务信息系统[2],订单处理过程可分解为一系列数据读取和更新操作,定义如下:

T = r(x) r(z) w(z) w(y) w(u) r(v) w(v)

其中x为订单,y为成交,z为订单簿,u为行情,v为持仓。数据操作含义如下:r(x)为订单输入,r(z)为订单簿撮合,w(z)为订单簿更新,w(y)为成交生成,w(u)为行情发布,r(v)为持仓读取,w(v)为持仓修改。

日志指的是记录数据更新操作序列的顺序文件。日志具有如下特性:

持久性 表现为日志提供了对数据的持久存储,通过重演日志中的更新操作序列,可以还原所有数据。此外日志也是系统向外发送消息的持久性的源头,其作用相当于一个消息队列。如果消息发送过程出现异常,可以通过读取日志进行重传处理。

事务性 表现为日志需要保证数据完整性,即日志记录和数据更新操作或者全部成功或者全部取消,日志和数据中不能有脏数据,日志和数据状态保持一致。其中文件部分的事务性通过操作系统特性保证,内存部分的事务性通过事务恢复机制[3]保证。

共享性 表现为日志是主机间、进程间共享数据的媒介。主机间共享是主备机数据同步的基础。进程间共享为实时性要求较低的模块,如成交分发、行情发布模块,提供了获取数据的渠道。

1.2复制

复制指的是将一份数据生成多个拷贝。在主机集群中,将一台主机的数据复制到多台主机上,可提高系统可用性。

根据复制媒介的不同,有文件复制和网络复制两种策略。文件复制策略适合集群主机间共享存储设备[4]的场景,存储设备本身提供了跨主机访问的功能。网络复制策略适合主机使用本地存储设备的场景,主备机需要建立网络连接传输日志内容,需要占用一定的网络带宽和CPU资源。

根据复制对象的不同,有操作复制和请求复制两种策略。操作复制策略指的是在备用机上重演更新数据的操作序列,占用备用机CPU资源少但日志记录量大。请求复制策略指的是在备用机上重新处理一遍输入的请求序列,需要执行所有的业务逻辑,占用备用机CPU资源多但日志记录量小。

日志复制指的是以日志为媒介实现主机间的数据复制,类别属于文件复制和操作复制。

1.3事务日志模型

描述证券交易的事务日志模型定义如图1所示。主机和备机的数据位于内存数据区,日志分为日志内存和日志文件两部分。

事务日志模型的特点之一是基于内存,即订单处理过程中数据更新全部在内存中完成,不涉及文件读写。基于内存的特性保证了证券交易系统高性能的指标要求。基于内存的事务需要建立特殊的机制进行处理[3]。

事务日志模型的特点之二是主机同步,即通过日志复制建立主机间同步数据的机制。主用机将对数据的更新操作实时记录到日志中,备用机实时读取日志进行重演得到数据的拷贝。一旦主用机出现故障,备用机由于拥有与主用机完全相同的数据,可以很快接管工作。要求只有一台主机作为生产者,可以有多台主机作为复制者。如果作为生产者的主机出现故障,允许一台主机由复制者转为生产者,但要保证同一时间只有一台主机进行这一角色转换。

2模型实现

2.1数据结构

日志分为内存和文件两部分,其存储格式相同,但组织方式不同。日志页为存储的基本单位,大小为256K字节,日志页包含一系列顺序存储的变长日志记录。日志记录对应于事务分解出的数据更新操作,如订单簿w(z),成交w(y),行情w(u),持仓w(v)。

日志内存是为撮合器提供临时日志页的环型队列。撮合器在订单开始处理时会根据需要申请日志页记录数据更新操作,在处理周期结束时会将日志内存内容写入日志文件,同时释放这些日志页。考虑到进程共享的需要,已释放日志页不会立刻在下一处理周期中分配使用,而是会按照环型队列的方式顺序分配新日志页。

日志文件是存储一系列日志页的顺序文件,也可看作存储一系列日志记录的顺序文件。日志文件分为日志数据文件和日志索引文件两部分。日志索引技术[3]利用操作系统的事务文件特性,保证日志索引文件记录完整写入,保证日志数据文件中正在写的记录不被读取。如果出现故障导致日志索引文件写入失败,那么日志数据文件中的对应记录无效,无论这些记录是否完整。图2是日志索引示例,在处理T3过程中出现故障,由于日志索引文件中c3未被写入,因此日志数据文件中的记录写到一半的w3(z3)w3(y3)无效。

2.2功能模块

系统中有三个功能模块用以支持日志复制模型,分别为协调器、复制器和撮合器。协调器是用来检测主机健康状态及在主用机故障时控制备用机切换的进程,每台主机上有一个协调器进程。复制器是用来读取日志重演数据更新操作序列从而实现数据同步的进程,每台备用机上有一个复制器进程。撮合器是进行订单业务处理以及日志记录的进程,每台主用机对应有一组撮合器,同一时刻只有一个撮合器进程处于活跃状态,每台备用机对应有一组撮合器,都处于待命状态。

2.3主机部署

系统分为三部分:前台、后台和通讯服务器。前台位于券商端,是订单输入的来源。后台位于交易所端,是进行订单处理的主机集群。通讯服务器位于前台和后台之间,是用来接收用户请求转发至交易系统以及接收处理结果转发给用户的一组机器。

为达到高性能指标,后台主机集群通过主机划分进行并行处理,采用证券产品作为划分基准。对证券产品的一个划分集合称为产品集合(简称SET),一个SET对应于一台主机,也对应于一份日志。为最大程度上利用CPU资源,通常采用互为主备、负载均衡的方式,即一台主机同时作为某个SET的主用机及另一个SET的备用机。

2.4工作机制

2.4.1 正常复制机制

正常工作时主备机数据日志复制,处理步骤如下:

1) 主用机撮合器进行订单处理,更新日志内存和内存数据区;

2) 主用机撮合器将日志内存内容写入日志文件;

3) 备用机复制器读取日志文件进行重演,更新备用机内存数据区。

2.4.2 热备切换机制

出现主机故障时的热备切换机制,处理步骤如下:

1) 备用机协调器检测到主用机崩溃;

2) 备用机复制器完成复制工作后停止工作;

3) 备用机撮合器转为活动状态;

4) 通讯服务器在失去与主用机连接后,改为连接备用机;

5) 前台和通讯服务器重发丢失的在途订单消息;

6) 备用机重发丢失的在途成交消息。

协调器负责协调备用机各进程的接管次序。备用机协调器可以在200微秒内检测到主用机协调器进程消失。协调器首先通知复制器将日志中所有记录处理完成,之后复制器停止工作,撮合器被激活,代替复制器承担更新内存数据区的职责。

通讯服务器负责切换订单主备路由。通讯服务器在尝试连接主用机失败后,会将路由切换至备用机,从而保证主备机切换后前后台消息传输路径的畅通。

以上备用机进程接管、通讯服务器路由切换的过程大约需要30秒左右的时间。在此期间用户还会持续输入订单,这些订单保存在前台消息队列以及通讯服务器消息队列中,会在路由切换完成后触发重传机制发给备用机进行处理。主用机最后处理完的一批订单对应的成交分发工作可能尚未完成,备用机接管后将根据日志重做对应的成交分发工作。

3性能优化

磁盘读写方面的压力集中在日志文件,成为影响系统整体性能的重要因素。需要使用算法优化、操作系统特性等多种手段对日志文件读写进行性能优化。

3.1成批处理

成批处理指的是撮合器不是处理一条订单进行一次事务提交,而是处理一批订单再进行一次事务提交。成批处理性能提升的原因在于磁盘访问特性,大块数据写一次文件性能优于小块数据写多次文件。实验结果由表1所示。

3.2日志文件属性

日志索引的数据量相对日志数据要小得多,因此性能优化的重点是日志数据文件。日志数据文件选用顺序文件,不带事务属性,以获得最佳的磁盘读写性能。日志索引文件选用索引文件,带事务属性,以支持事务一致性。实验结果由表2所示,它给出了不同文件属性带来的性能差异。

3.3多线程异步写

多线程异步写指的是由多个线程并发分块处理将要写入的数据,每个线程移动文件指针到对应位置,调用非阻塞的文件写系统调用。

进行多线程异步写和单线程顺序写的性能比较,设置块大小参数为256K,线程个数为10。实验结果由表3所示。它表明多线程异步写性能可提高25%。综合使用二进制整块写和多线程异步写性能可提升到3.1倍。

4结语

本文对如何在要求达到高性能和高可用性指标的证券交易系统中实现日志复制机制,进行了介绍。一方面提出了基于内存的事务日志模型,其特性适合于企业级事务信息系统的需要。另一方面介绍了使用算法优化、操作系统特性等手段进行性能优化的实践经验。本文为证券交易系统设计的主机热备切换机制,对其它领域企业级系统的架构设计也有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Bernstein P A,Newcomer E.Principles of Transaction Processing[M].2nd ed.Morgan Kaufmann Publishers,2009.

[2]Weikum G,Vossen G.事务信息系统——并发控制与恢复的理论、算法与实践[M].陈立军,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3]Huang Y,Huang J,Wang B.et al.Transactional Recovery Mechanismin Stock Trading System[C]//Proc.of ICCET,2010,2:205-208.

量化投资在期货交易中的应用 篇6

关键词:期货,量化投资,交易

期货量化投资在国外期货市场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同时因为其投资绩效稳定, 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内投资者的认可、市场规模和市场份额不断扩大。量化投资在国外期货市场占比已达到70%以上, 在国内的期货市场的比例据统计已经上升到30%左右。相比较国际期货市场的现状, 我国期货市场量化投资领域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量化投资, 一方面是和主观交易相对应, 是指将投资者的交易理念或者是通过统计的方式挖掘出可以盈利的交易理念, 使用量化交易软件规定的语言编写成软件可以识别的交易模型。将交易模型挂载到量化交易软件, 由软件自动执行交易模型的交易方法。另一方面, 量化投资是和手动交易相对应的自动化交易方式, 包括半自动交易方式和全自动交易方式两种。半自动交易方式是指, 当期货合约价格达到满足交易模型的条件时, 交易软件自动弹出提示, 由投资者决定是否确认向期货交易所报送交易指令。全自动交易方式是指, 当期货合约价格达到满足交易模型的条件时, 交易软件会按照交易模型中的约定, 自动将委托报送到期货交易所。

量化投资因其结合了传统的投资理念和先进的计算机技术, 天然具备很多主观交易难以企及的优势。在交易前, 可以通过交易模型回测的功能评估模型的收益与风险, 可以通过参数优化的功能找出最优的参数值并可随着市场的变化去修改。模型加载到量化投资软件后, 软件会自动按照模型中的约定去监控交易机会, 当交易机会出现时, 软件会自动向期货交易所报单或向用户提示交易机会, 从而克服人性贪婪与恐惧的弱点, 进行相对理智的交易。同时, 因为是由计算机去监控信号并完成交易报单, 行情判断、交易速度快, 可以避免手动交易下错单的情况发生。应用在期货套利交易的领域, 因为包括跨市场套利、跨品种套利以及跨期套利都需要去实时监控不同品种间的价差并进行下单操作, 传统手工下单模式因人的精力及大脑处理信号数量的限制, 做此类交易会非常困难, 但使用计算机自动交易会很容易的突破这些障碍。近年来, 因为量化交易这种交易方式大比例的应用在全球各家期货市场, 因而致使传统交易方式中可盈利的交易机会转瞬即逝, 这也是投资者需要改变传统交易方式, 采用量化投资这种方式的原因之一。在投资者在进行期货投资后, 必然会对其的交易理念进行总结, 传统的主观投资者会将投资中需要改进的地方存在其记忆中, 尽量在今后的交易中避免, 但长时间后会逐渐遗忘。而使用量化投资方式, 只需将需要改进的理念维护到交易模型中, 从而彻底避免同样错误交易的发生。但因为历史不会简单的重演、无法回避的小概率事件、交易的不确定性等原因, 量化投资也有劣势。而量化投资的劣势相对于其优势来说是微乎其微的。投资者不要迷信存在永远稳定赚钱的策略, 策略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和改造。对于投资者而言, 更重要的是提高自身选择和使用策略的能力。

当前我国市场上已有很多种量化投资软件, 包括国外的软件产品, 如:Multicharts、Yestrader、Open Quant、Magic Quant等。以及国内的软件产品, 如:大连商品交易所全资子公司, 大连飞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X-Quant飞创策略交易平台、郑州易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易盛程序化交易系统、上海金之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金字塔决策交易系统、深圳开拓者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交易开拓者程序化交易软件等等。上述国内外各款软件的功能界面虽然不尽相同, 软件商从市场竞争的角度也会通过不断挖掘期货投资者的需求, 优化软件功能, 提升软件与用户的亲和度。但是量化投资软件功能提升的核心在于模型编写的方便性与模型执行效率的高效性两方面。只有交易模型编写方便、可实现功能丰富、行情判断及交易指令执行速度快的产品才会真正赢得市场。

开发量化交易模型是量化投资过程中最重要的步骤之一。下面以一个简单的双均线交易模型为例, 为读者介绍一下量化交易模型的开发过程。均线是期货交易者最常用到的交易指标之一, 均线也称移动平均线 (Moving Average, 简称MA) , 它是将某一周期的收盘价之和再除以该周期数得出平均值, 将所有平均值连成线即为移动平均线。比如日线的5周期均线 (MA5) 是指5日内的收盘价之和除以5, 然后再将得出的平均值连成线、日线的10周期均线 (MA10) 是指10日内的收盘价之和除以10, 然后再将得出的平均值连成线。一般认为, 当短周期均线上穿长周期均线时, 代表短期内的上涨动能较强, 未来一段时间内上涨的概率较大。此时, 应该做买入开仓操作。如果之前持有空头头寸, 那么应该将空头头寸平仓, 再做买入开仓操作。反之一般认为, 当短周期均线下穿长周期均线时, 代表短期内的下跌动能较强, 未来一段时间内下跌的概率较大。此时, 应该做卖出开仓操作。如果之前持有多头头寸, 应该将多头头寸平仓, 再做卖出开仓操作。编写这个模型, 首先需将两条均线的周期设置为两个参数N1、N2, 默认参数N1为短周期、N2为长周期。参数是变量, 我们在开发量化交易模型时, 会关心模型中的某一个或几个变量的变化对模型的盈利产生的影响, 那么就可以将它们设置成参数。模型实现的功能是, 当系统判断出N1周期均线上穿N2周期均线时, 那么在这根K线结束后做买入开仓操作, 当系统判断出N1周期均线下穿N2周期均线时, 那么在这根K线结束后做卖出开仓操作。如果模型在执行开仓指令前, 账户持有与当前拟开仓方向的反向持仓时, 需先将持有的反向持仓平仓后, 再做开仓操作。我们按照软件规定的语言写好量化交易模型后, 可以利用量化交易软件的模型回测及参数优化功能对该模型进行回测和参数优化。模型回测和参数优化功能, 是指将模型加载到某一个或某几个期货合约上, 通过逐一计算模型加载所有交易参数的组合在历史行情中的盈亏情况, 进而选出令期货交易者满意的参数组合用于期货交易。由于期货合约会出现到期交割及主力合约换月的情况, 这里为了简单起见, 我们采用指数合约进行回测。期货指数合约反映的是某一期货品种价格的整体情况。期货指数合约的数值是将该期货品种所有上市的期货合约, 按照当日的成交量计算出来的加权平均价。将该双均线模型加载到上海期货交易所的螺纹钢期货指数日K线图中, 选择2014年1月1日至2015年6月15日这段时间, 默认N1参数值为2、N2参数值为8, 使用50%的资金做交易。通过回测得知, 初始资金设为500000元, 最终权益为551790元。保证金比例设为8%, 测试天数为530天, 测试周期数为354天, 信号个数48, 指令总数49。权益最大回撤比51.76%, 盈利率10.36%。年化单利收益率7.13%, 年化复利收益率7.02, 胜率39.58%, 净利润为51790元。平均持仓手数81手、最大持仓手数122手。模型回测报告中还显示出标准离差、标准离差率、夏普比率等数值供期货交易者参考。接下来我们可以做模型的参数优化操作, 来找出最优的参数组合, 也就是说找出使用哪两个周期均线可以得到最大的利润, 同时可以通过查看回测报告中的其他参考值来确认这个组合的盈利是否稳定, 进而选出我们认为最优的参数组合。其中我们设定参数N1选择的参数优化范围是[1, 5], 参数N2选择的参数优化范围是[6, 10]。通过量化交易软件回测得知, 使用参数组合为 (2, 7) 即2周期均线和7周期均线这两根均线的组合盈利最高, 总盈利率为16.15%, 胜率为42.59%。参数组合为 (4, 9) , 即4周期均线和9周期均线的组合亏损最严重, 总盈利率为-69.24%。

伴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及期货交易方式的创新, 传统的主观交易方式已不能完全满足期货投资者的需求, 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尝试量化投资这种新的投资方式。我们相信, 通过期货交易所的技术创新, 量化投资软件提供商及广大投资者的共同努力, 我国的期货量化投资领域会日趋成熟, 也会推动我国期货市场更好、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纳兰.打开量化投资的黑箱[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2:19-21.

论关联交易中的法律问题 篇7

关联交易是具有关联关系的经济主体———关联方与企业之间进行的具有资源或者财产转移的交易,即体现出关联方对另一方的控制或者重大影响。

纵观各国,对于“控制”或“重大影响”均有不同阐释。例如,《纽约州公司法》第191条(8)规定:“控制是指那些直接或者间接拥有引导或者指示公司的经营管理和发展策略的权利,而不论其手段是通过股权、合同控制、或者其他方法”。《特拉华州普通公司法》第203条(C)中规定:“控制是指直接或者间接有权指导或促成某人的管理与权谋的指导,无论是通过有投票权股票的所有权、契约或其他方式取得该权利”。《澳大利亚公司法》第259条规定:“当一家公司有能力决定这家企业的财政和经营政策的决策结果,则这家公司控制了一个企业。公司这种能力最重要的是指其实际运用的影响力”。[1]

综上所述,“控制”包括资本控制、股权控制、实际控制人的控制,以及基于其他法律关系形成的控制,这已成为对关联关系进行法律界定的立法主流。

二、我国关联交易的法律问题分析

(一)基本法缺乏对关联交易相关事项的法律界定

当前,我国对关联交易的法律监管存在漏洞,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缺乏对关联交易相关事宜的法律界定,尤其是《公司法》、《证券法》等基本法对关联交易的重视不足,对关联交易均未做专章规定,导致关联交易的相关事项规定的不明确、不具体。首先,《公司法》仅仅强调了关联交易的本质,即一方对另一方的控制性和重大影响性,但是对关联交易的范围、认定规则以及关联交易公允性的认定标准等均未做具体规定。其次,《证券法》仅涉及关联方的信息披露义务,且设计过于简单,仅规定了事后信息披露责任,使得关联交易的信息披露延滞,为关联方利用法律法规的漏洞进行非公允性关联交易提供了更多的操纵机会。[2]

(二)关联交易的诉讼救济不具备可操作性

目前,我国对非公允性关联交易中的受害主体的保护尚缺乏完善的诉讼救济制度。首先,缺失明确的关联方认定规则和关联交易公平性判定标准,使得在诉讼中确定是否是关联交易、是否有失公允性存在困难,因而阻碍了中小股东或者其他被控制企业通过诉讼方式维权的渠道。其次,即使中小股东或者其他被控企业通过司法维权,也很难胜诉,主要是由于其处于被控地位,相关财务信息均被关联方控制,因而取证、举证困难,胜诉的可能性不大。

三、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立法完善

(一)设立完善的关联交易认定规则及公允性判断标准

要想实现对关联交易的有效监管,首先,要将关联交易的相关法律概念界定清晰,明确其本质,同时明确关联方的法定范围,这是对关联交易进行法律监管的前提。其次,还必须有关联交易具体的认定规则,这是关联交易的外在表现形式。只有掌握了关联交易的本质和形式,实务中,关联交易的披露才能更充分、准确。再次,关联交易的公允性判断标准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只有将其明确和细化,非公允性关联交易的法律监管才能得到落实。

(二)建立全面、统一的关联交易法律监管体系

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公司法》和《证券法》处于基本法的法律地位,基本法的内容决定了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等法律规范内容的合法性以及完整性。基本法不全面,各部门规章无统一的领导就会发生各自规定、相互矛盾的状况。在关联交易规模不断扩大的经济形势下,要对《公司法》和《证券法》中关于关联交易的内容进行完善,全面化、系统化地规定关联交易的相关内容,如对关联交易的概念、范围、认定规则及公允性的判定标准进行补充规定,强化交易主体的诚信义务,同时还要在基本法中对关联交易的披露范围进行扩大化规定,以此来遏制泛滥的非公允性关联交易。依据我国法律等级规则,下位法不得违反上位法,否则无效,因此,从另一个方面也体现了对基本法内容完善的重要性。只有在规定明确的上位法的有机指导下,下位法才能相互配合,只有形成体系化的法律监管制度,才能对非公允性关联交易进行有效监管。

(三)明确非公允性关联交易的举证责任和赔偿标准

为了加强关联交易诉讼维权的可操作性,更好的维护关联交易受害方的利益,首先,笔者建议适用“过错推定原则”,当关联交易受害方通过“债权人代位讼诉”或者“股东代表诉讼”维权时,由被告自证未出现《公司法》规定的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各项情形,否则则推定为控制权人滥用控制权进行了非公允性关联交易,要承担连带赔偿责任,以此减轻处于弱势地位的被控制企业或个人的举证不能的困境。其次,谈及赔偿就要涉及赔偿标准问题,当前我国对于赔偿标准并无科学的具体的规定,使得赔偿标准混乱,公司利益、中小股东利益、债权人利益不能得到公平保障。当前我国采取的是第三人替代和专业人员评估审计原则,笔者建议不仅要规定相应的判断标准,还要明确、细化使用不同标准的条件,可采用要件主义方式列明。

摘要:关联交易的本质是控制性或重大影响性,适当的关联交易是有利的,而过度的、非公允的关联交易则会损害公司利益以及中小股东的利益。为了引导关联交易走向适当化与公允化,本文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关联交易的认定、信息披露,关联人的举证责任、赔偿责任等制度建议。

关键词:关联交易,控制,非公允性,法律监管

参考文献

[1]赵旭东主编.境外公司法专题概览[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

上一篇:错患者下一篇:宝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