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目标

2024-11-13

能力目标(精选12篇)

能力目标 篇1

能力目标的制订在教学设计中是非常关键的一环,它决定着教学的方向,一个恰当的能力目标会让教学事半功倍。目标就像射箭的靶心,如果没有靶心,哪怕射击能力再强,都没有方向感。如何才能制订一个恰当的能力目标呢,现以《花卉邮票》为例,谈谈本节课能力目标的设置。

Coreldraw软件是平面设计中常用的绘图软件,它在平面广告、画册、VI设计和书籍中的封面设计和折页广告制作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学习交互式工具组中的第三个工具———交互式变形工具,它包括三种变形方式:推拉变形,拉链变形,以及扭曲变形。

一、能力目标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及能力要求

学生在前面学习了绘制图形的基本工具(手绘工具组、椭圆形工具组、矩形工具组、形状工具组等),如果用这些工具绘制模拟自然或有组织的路径效果会比较麻烦,学会交互式变形工具后学生就可以快捷的绘制一些复杂的漂亮图形。我们可以用交互式变形工具绘制花朵、啤酒瓶盖、衣服的毛领等,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我选择了花朵制作,多次运用交互式变形工具举一反三可以绘制多朵花,以及叶子。

二、明确能力目标,符合有用适宜原则

我的学生毕业后,大多从事广告设计、产品设计、包装设计、图片处理及排版方面的工作,为了适应市场需求,我们平时的学习一定要和实践相结合,运用交互式变形工具完成一件完整的作品———《花卉邮票》,我们今天的基本能力目标是能够使用交互式变形工具完成《花卉邮票》的设计,既让能力目标更明确,也让我们模拟训练了将来的工作任务。设计人员非常需要创造力,我为提前完成任务的同学订立了更高一级的能力目标———能够运用交互式变形工具完成的花朵设计成其他作品,例如贺卡、花瓶等。

三、层层递进地分解能力目标

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完成整个案例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为了降低整个案例的难度,我将整个案例进行了分解。首先将邮票分解成两部分———邮票框架和花卉图案。邮票框架这部分的能力目标定为能够使用调和工具绘制邮票框架(这部分内容前面课程已学习)。花卉图案部分的能力目标定为:能够使用交互式变形工具绘制一束花。这束花的绘制我将继续分解成三部分:花、叶、茎。花有四朵,又分解成一朵一朵来完成,第一朵花的能力目标定为能够使用变形工具的拉链变形模式绘制花朵。第一朵花主要是运用一个正圆交互式变形工具的拉链变形模式并设定振幅和频率进行平滑变形来得到。第二朵花的能力目标定为能够使用变形工具的拉链变形模式和推拉模式绘制花朵。第二朵花难度加深,在第一朵花的基础上再次进行拉链模式变形后,进行推拉模式变形。第三朵花的能力目标定为能够使用变形工具的推拉变形模式和拉链模式绘制花朵。第三朵花的制作,仍是在第一朵花的基础上进行,但这次先进行推拉模式变形,然后再进行拉练模式变形。第四朵花的能力目标定为:能够使用变形工具的推拉变形模式和调和工具分小组自主绘制花朵。第四朵花的制作,先通过推拉模式变形,再通过调和来完成。其他花朵学生可以利用变形工具的三种模式自由发挥。接下来是叶子的绘制。叶子绘制的能力目标定为能够使用变形工具的拉链模式绘制叶子。叶的绘制是通过对椭圆进行拉链模式变形和交互式填充来完成,学生可以由不同形状的椭圆以及拉链模式下的不同参数完成多片叶子的绘制。

最后是茎的绘制,茎的绘制的能力目标定为能够使用调和工具绘制茎。通过前面所学调和工具完成茎的制作。这样,整个花束就完成了,再与前面所学的邮票框架组合从而完成邮票设计。这样一个复杂的案例,经过分解,成了多个小任务,并层层递进,让学生更易理解和接受。

首先,用制作《花卉邮票》作为总的能力目标,明确了前进的方向,让学生的思路变得清晰,并且美丽的花卉能够激发学生创作的热情,邮票制作符合学生的认知,因此,课上达到了全员参与的效果。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明确了能力目标后,又将总的能力目标进行了分解,降低了完成能力目标的难度,又通过教师讲解,学生演示,分组创作的教学活动学生100%能够完成《花卉邮票》的基本制作。最后,分解第四朵花的能力目标能够使用变形工具的推拉变形模式和调和工具分小组自主绘制花朵。这个能力目标的完成不仅促使学生自主探索变形工具的使用,还会给能力较强的学生发挥的余地,而且分组创作,锻炼了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并学会尊重别人,取长补短。这个分解的能力目标让学生增加了自己的创作,出现了更多的优秀作品。

在研讨前,我制订的能力目标是,通过花卉的制作,能够灵活运用变形工具。如果这样订立能力目标,首先,目标比较抽象,让学生无从下手。其次,怎样就是灵活运用呢,没有明确的评判标准,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研讨后,我重新制订能力目标为:能够使用交互式变形工具完成《花卉邮票》的设计,让学生目标明确,有的放矢。能力目标的确立让我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分解的能力目标让我的课堂达到了全员参与的效果,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上课也变成了享受。教学改革让我受益匪浅。

能力目标对教学活动起着非常关键的指导作用,目标确立是否适宜,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的设计及效果。通过今后的教研活动,大家共同探讨确立教学目标的具体方法,使能力目标更好地发挥对教学活动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能力目标,认知水平,适宜原则

参考文献

胡军,夏英,王国胤.基于能力拓展目标的计算机课程改革策略[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5(1).

能力目标 篇2

努力提升小学生语文课堂思考的学习能力沁源县实验小学 汤秀兰

素质教育的最基本内涵,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进小学教学,使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辩证地统一起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学会求知。那么,以本人积累教学经验和《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课改要求;提升课堂效率,在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能力上,使课堂上形成“趣味、主动、思考、活跃”的教学氛围,让课堂充满积极向上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课堂上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这里我就小学语文教师,在授课时,应面向全体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调动他们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人人得以展其才,尽其能谈一谈实施课改的看法和见解。

一. 以营造生动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乐趣中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

一是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在教学《群鸟学艺》一课时,我先在课前精心地制作了各种鸟的图片,在导入新课时,采用故事导入法,告诉学生今天老师给他们请来了一群可爱的鸟朋友,然后出示鸟 1的图片,把它们贴在黑板上,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被激起。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这样的教学,学生就会容易入情入境,展开想像,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二是在作业的设计上,可写、可读、可看、可操作、可玩耍,等内容,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听、说、读、写与演、唱、画、做等多种形式相结合,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符合他们好奇、爱动、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把语文技能的培养与活动相贯穿,让学生对作业充满兴趣。

二、以营造多种感官齐动效应,使学生全面展现自我在课堂上要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点拨学生的思路,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课堂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从心理学角度入手:“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如在教学《群鸟学艺》一课时,揭示课题后,先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文,把找到的问题答案用直线划出,不明白的地方用问号标出。自学时要求学生做到边读边想边动手。通过这样动手、动口、动脑训练学生,能促使他们在最大限度里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因此,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

位参与中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三、以营造多种学习形式,使学生在互动中学习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的各抒己见。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感悟,懂得了知识是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如在教学《群鸟学艺》一文时,问学生:“学了这个故事你们明白了什么道理?”大部分学生都回答了只有耐心、虚心、认真地学习,才能学到真本领。通过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最后,在学生们讨论的基础上作了全面的总结,使他们对课文的寓意有了比较正确的理解。这样做,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上充分的得到了显示和张扬。

四、以营造多种巩固知识的方式,使课堂教学“活”起来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反复朗读,像朗读比赛,组织读书会、朗诵会,写读后感等,以发掘每个学生的智慧潜能,发挥学生的一技之长。在朗读过程中,理解内容,积累词句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如:我在教学《群鸟学艺》一课时,让学生在阅读中抓重点,引导学生对各种鸟的语言进行反复诵读,以悟出它们内心的想法和学艺的态度。同时,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自编自演了课本剧,他们那逼真的形象、丰富生动的话语、独特的表演手法,体现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样的教学让学生选择自己阅读感悟的精华,进行具体表述,让他们在各自品评中进一步得到升华。

五.以营造学生空间想象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一是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创新思维创新意识来自于问题。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瓦特发明蒸汽机,都起源于质疑。”因此,我们要激发学生产生疑问,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钥匙,这就是创新的起步。

二是启发创造想象,诱发创新思维,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期的创造力更多的是以创造性想象来表现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所提供的语言信息,唤起头脑中的有关表象,给学生留下充分想象和联想的空间,让学生的想象思路向四面八方辐射。例如教学 《小壁虎借尾巴》一课,学生了解了一些动物尾巴的用处后,可以告诉学生,人类研究动物尾巴的用处来为人类服务,比如人们根据鱼的尾巴、鸟的尾巴设计的船只的舵、飞机的机尾都是用来掌握方向的,然后启发学生根据自己所知道的动物尾巴的用处来进行辐射想象和联想,从中受到启发,设想发明某种事物来为人类服务。

关注思维发展体现能力目标 篇3

一、2016年全国Ⅲ卷试题评析

(一)试卷结构

全国Ⅲ卷英语试卷的基本结构如下:听力30分、阅读理解40分、完形填空30分、语法填空15分、短文改错10分、书面表达25分,满分150分。试题整体难度适中,体现了“注重基础、突出能力、科学严谨、风格灵活”的特点。

(二)试题分析

高考试题的编写以《考试大纲》为依据,所评价的应该是考生完成高中学业时所具备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了充分体现高考的选拔性功能,高考试题应该按照标准化测试要求进行设计,试题设置必须符合《考试大纲》的内容和要求。鉴于此,我们将从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两个方面对试题进行分类解读,以期从中获取更有价值的信息,有效指导一线教学。

1.知识结构分析

试卷知识结构分析是一种显性分析,从中可以很直观地把高考试题和《考试说明》的知识要求和思维要求进行比照,以便今后在教学实践中能够更加正确地对待语言知识的学习。《考试大纲》在关于语言知识考核目标中规定:考生需要掌握并能运用英语语音、词汇、语法基础知识以及所学功能意念和话题,词汇量为3 500左右。从试卷显性分析来看,对于语言知识的考查主要是通过完型填空和语法填空这两道试题来实现的。

(1)完形填空。从知识结构角度分析,完形填空主要考查考生的词汇能力。词汇能力包含词汇范围和词汇控制(陈文存,2016)两个部分。词汇范围即词汇量,《考试大纲》要求考生必须掌握3 500个词汇;词汇控制指考生正确、得体地运用词汇的能力,涉及词汇的深层涵义即词汇的搭配、意义、功能等。

今年用于考查词汇能力的语篇延续了往年的记叙文体。文章以第一人称讲述了一个热爱足球的少年如何以同学为榜样,经过刻苦训练,最终成为优秀运动员并获得真挚友情的感人故事。该文虽然只是考查了80个单词和词组,但它对考生的词汇能力和思维能力却有较高的要求:考生需要在理顺故事起因、情节发展和人物冲突之后才能切实体会到文章的深层涵义,进而准确地使用恰当的词语来建构故事,实现故事的完整性。该完形填空题实际上考查了考生基于具体语境的思辨力。

该完形填空题备选答案中的词语依然以动词和名词这两大词类为主,辅以副词、连词、形容词和代词(见表一),完全符合英语语用的规律。其中第48题的4个备选项“A.and;B.then;C.but;D.thus”和第55题的4个备选项“A.fine;B.wrong;C.quickly;D.normally”,一改过去考查同一词性的做法,出现了副词和连接词、形容词和副词分别在同一小题中备选的情况。很明显,这两道题考查的落点是词语的常用搭配,而不只是语法范畴内的考查。

从以上所选用的80个词语来看,大部分属于《课程标准》七级水平中的词汇或词语搭配,平时阅读量较少的考生对一些复现率较低的词汇和词语搭配会有一定的阅读和理解障碍,如第41题的beating out(击败),第42题的coach(教练),第49题的sacrifice(牺牲),第50题的stick(卡住),51题的steady(稳定的)和第55题的do fine(干得不错)。

文章中还有一些较难理解的句子,如:①I’m sure I was the last person in the world he wanted to accept assistant from(我敢肯定,我是他最不愿意接受帮助的人);②Thank you for filling in for me(谢谢你填补了我的空缺);③His word freed me from my bad dreams(他的话让我摆脱了噩梦,意即“我不再因此而感到内疚”);④Damaged but not defeated,he was still ahead of me(“尽管身体残疾,但他没有被击垮”,意即“他仍然是我追赶的目标”);⑤I grew bigger and a little more real(我变得更加成熟,也更加懂得真诚待人了)。这些句型看似简单,但如果考生平时不重视基于语篇的思维训练,就很可能因为误读而失分。

nlc202309090655

(2)语法填空。语法知识是确保语言表达准确性和学生未来终身学习的重要条件,但语法知识不是语言学习的全部。2014年国家考试中心推出了语法填空新题型,对长期以来以语法知识作为主要教学内容的中学英语教学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考试说明》在附录2中列出了高考考生需要掌握的20个大项语法知识,这一要求与《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语言知识项目是相吻合的。要正确评价考生的语言知识应用能力,就必须把语言放在一个特定的语境之中,通过让考生完成一定的语法知识任务对考生的语言能力进行直接评价。今年的语法填空一共考查了连词、被动语态、非谓语动词、主从复合句、构词法、主谓一致、介词与介词短语7个方面的语法知识项目(见表二),保证了试题覆盖面和相关性的高度统一,具有较高的效度。

语法填空的文本是一篇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语篇。这种将考生置身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情境中考查其英语基础知识的命题思想,既体现了语言的真实性,也突出了高考试题的育人导向功能(姜钢,2015),是今后高考命题的一个突出特点。

2.能力结构分析

高考英语试题一直强调以评价考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命题立意。要评价考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就必须把语言放在特定的语境中,设计相对真实的语言类任务,通过考生的完成任务情况对考生的语言能力进行评价(王笃勤,2007)。这一命题立意体现了《课程标准》培养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理念。

(1)听力。听力部分的考查,要求考生能听懂有关日常生活中熟悉话题的简短对话和独白。试题主要从理解主旨要义,获取具体的事实性信息,对所听内容做出推断,理解说话者的意图、观点和态度等4个方面来考查(见表三)。为了突出语言的真实性,用于考试的听力文本必须对语境、语句长度、语言难度、语音、语调、语速、朗读节奏等进行综合考虑。

分析今年的听力文本,可以看出命题者确实是紧紧围绕《考试大纲》的考查目标进行命题的。首先,从文本的语境上看,今年的10段听力文本分别设计了邀请、谈论天气、道歉、提醒、建议、计划和活动、人物访谈、旅游提示等几个功能意念的语境。其次,语句长度适中,极具口语特征,如Take care,By the way,Guess what,Me too,Like what,No way,Tell you what,Goodbye for now等。再次,语调和节奏等涉及语音项目的考点也尽量做到了真实。最后,从听力文本的内容看,今年的文本具有鲜明的英语本族语生活特征,比如与牙医预约、在花园里做烧烤、办理护照延期,甚至在地名的使用上也具有本族语色彩,如Los Angeles(洛杉矶)、New York(纽约)、Philadelphia(费城)、Missouri(密苏里)、Kansas(堪萨斯)等。事实上,这些特征恰巧与《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培养学生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意识的教学理念相吻合。

在日常交际中,“听”是获取信息的一种重要途径。因此,《考试大纲》把“获取具体的、事实性信息”和“对所听内容做出推断”作为重点考查项目。这种有所侧重的题目设计更加突出了“听”这一技能的特征,考生只需通过“听”来获取对话或独白中的时间、地点、人物等信息,同时根据话语的涵义推断出话语发生的场合以及说话者之间的关系,而不必进行深层次的信息加工。获取具体信息的能力以及对这些信息进行简单推断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个人对口语的理解能力,因而也是听力测试所要考查的重点内容。

(2)阅读理解。这里所说的阅读理解,包括了试卷上的第一部分“阅读理解”与第二部分“英语知识运用”两个部分的内容。如果说“听”是人们获取口语信息的重要途径,那么“阅读”就是人们获取书面信息的重要途径,而且是中国学生使用最多的一种语言技能。相对于通过“听”来获取具体信息进行简单处理而言,通过“阅读”获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处理的方式要深刻得多,它往往需要考生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推理思辨,进而读懂隐含在英文字里行间的信息。因此,高考英语中的阅读理解题是最能够评价考生对信息进行加工并做出准确判断的一种能力测试题,在整份试卷中所占的比重也最大。《考试大纲》对于阅读技能的考查目标是理解主旨要义,理解文中具体信息,根据上下文推断词义,做出简单推理判断,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理解作者的意图、观点和态度等六个项目(见表四)。为了体现阅读的特征,阅读理解试题的设问更侧重于对信息的加工,这本身就是对考生思维能力的考查。

与往年相比,今年的阅读理解有几个值得注意的变化。一是试题的布局更趋合理:往年用于考查考生查读(scanning)能力的阅读理解第一节的D篇调整到了A篇,使阅读理解试题整体呈现出由易到难的特征。二是语篇的文化元素更加浓厚:阅读理解第一节B篇文章是作家Eudora Welty讲述自己的创作经历,说明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的道理;阅读理解第一节C篇文章是介绍源于英国的民间节日——苹果节;阅读理解第一节D篇文章是以传媒文化为主题,通过作者的研究调查,证明读者更乐于接受积极、正面信息这个事实;语法填空的语篇则介绍了筷子及其发展史,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传承中国文化。三是对解读语篇衔接知识的考查有了新要求,首次出现了基于语篇衔接与连贯理论来命制的试题,如第26题“The underlined word ‘them’in Paragraph 6 refers to Welty’s ”,这是一道基于语篇中的人称照应衔接手段来命制的试题。另外,阅读理解第二节“七选五”题的语篇非常具有生活气息,主题是“如何吃鱼”,文章结构工整、前后呼应紧密,从语篇理论上分析,这道题贯穿着语篇衔接与连贯的联结关系,非常适合用来考查考生基于语篇的文本分析能力。

nlc202309090655

总之,在阅读理解部分,五篇阅读语篇的情景设计可谓地道真实,题干的情景设计具有国际化特征,就连文章中使用的地名、人名、节日都是真实存在的,如B篇文章中的Eudora Welty(尤多拉·韦尔蒂)是美国已故著名女作家,C篇中介绍的Apple Day是起源于英国的民间节日,等等。文本中还出现了一些流行在英语文化中的俚语俗话,如Big Apple是纽约的绰号,Debbie Downer是心态消极者的代名词,a pipe dream指的是不切实际的“白日梦”。文章的语句更趋原汁原味,如“Big name shows all summer long(整个夏季都上演大师的作品)”“Bad news sells.If it bleeds,it leads(负面的消息总是很卖座。如果是关于流血事件的负面消息,那它绝对是占据头条了)”等。整卷的阅读理解文本,处处体现了对语句深层解读能力和阅读思维能力的考查。

(3)写作。从语言学习的途径来说,“听”和“读”都属于语言的输入,“写”属于语言的输出。《考试大纲》指出,语言的准确性是写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因为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信息的准确传输。高考英语写作部分由纠错过渡到书面表达的命题模式符合外语学习的规律。改错题把考生常犯的语言错误放在具体的语境中,测试了考生语言输出的准确性。今年的短文改错通过10个知识点来考查考生使用语言的准确性(见表五)。

短文改错题的语言材料近似于考生的习作,难易程度符合考生的写作水平。短文改错中的错误类型也是考生自身语言使用过程中易犯常犯的错误。这样的题目设计,一定程度上确保了试题的效度和信度。

与往年相比,今年的书面表达题对具体写作内容的提示较少,开放程度更高。《课程标准》一向提倡任务型教学模式,用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收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考试卷遵循这一任务型原则,用给予具体任务的方式来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并保持了简约的应用文风格,要求考生对因故不能赴约写封邮件“表示歉意、说明原因、另约时间”。显然,这是人们日常交际中常用的文体,说明书面表达的命题再次突出了语言的交际功能。但是,越是开放程度高的试题,越能考查考生平时的阅读、积累。考生如果阅读面过于狭窄的话,面对这个任务,可能会感觉无话可说。

二、高三英语教学与2017年度复习备考建议

长期以来,一线高三英语教学一直采用以知识为主线的模块化教学模式。这种知识与能力培养严重脱节的教学模式已经很难适应高考英语题型改革的要求。近年来,高考试卷的命制注重浸透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注重基础性、综合性和应用性的高度统一,也更加侧重对考生思维能力的考查。因此,高三英语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为根本任务,紧紧依托语言基本技能,进一步优化教学资源,改变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从对2016年高考试题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高考试题真实体现了英语学科的本质,突出了对英语学科思维和学科素养的考查。教师只有通过对试卷知识层面和能力层面的解读和分析,才能利用丰富的考试信息来指导今后的教学。

(一)活化听力文本,丰富听力素材

作为高考测试内容之一,听力在高三常规教学中一直受到重视。遗憾的是,听力教学依然存在下面这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听力教学常常被弱化为听力测试,大部分学校都划拨固定的时间做听力测试,但学生的听力技能却得不到有效的训练和提高;二是听力面过于狭窄,课外丰富的听力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三是对现成的听力文本的利用不够充分,学生完成听力测试后没能很好地利用听力文本来矫正自己在听力中所存在的问题。丰富的素材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造成了极大的浪费。事实上,听力文本本身就是相当丰富的学习素材,教师应学会利用大量的听力文本来强化学生的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让学生回归文本检查语言结构,回归文本审视自己的听力问题。

1.活化听力文本

教师以听力文本为基础设计相应的语言学习活动,对听力文本进行拓展利用,可以让学生借助这些拓展后的语言学习活动增长知识、训练技能,这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迫切需要加强的听力教学内容。一般而言,教师可采用以下两种方法来“加工”听力文本。

(1)将听力文本改编成复合式听写。所谓的复合式听写,就是依据文本的语言特点,把语料设计成词汇、语句听写题,让学生可以从中学得、吸收和内化与该文本话题相关的词语和语句。以下示例是根据2016年高考新课标全国Ⅲ卷英语听力部分第7段听力文本改编的复合式听写。

W:Harry, ① ?I’ve just ② an email from Pamela. She and Peter are coming down to see us this weekend.

M:Oh,that’s good news!We haven’t seen them ③ .

W:Yeah.The last time we met them was ④

three years ago.

M:Did Pamela mention ⑤ they’ll stay?

W:About one week.

M: ⑥ !I can’t wait to ⑦ our new house.

W: ⑧ .We haven’t had any guests since we moved in here. ⑨ .

M:Good idea. I’ll ⑩ tomorrow to buy all the things we’ll need.

nlc202309090655

这段对话中包含了一些较为地道的英语口语表达,如“①guess what;③for ages;⑥Great;⑧Me too”。还有一些高中生应该掌握的词组和句型,如上题中的“②received;④at our wedding;⑤how long;⑦show them around;⑨If the weather is fine,we can have a barbecue in the garden;⑩go to the market”等。

(2)将听力文本设计成信息提取练习。《课程标准》把从听力材料、简单演讲或讨论中提取信息和观点作为英语学习的能力目标之一,因此,获取具体的事实性信息成为高考英语听力测试的主要测试项目。信息提取练习,就是让学生听取语段后完成相关任务,以此训练其迅速提取信息的技能。以下示例是根据2016年高考新课标全国Ⅲ卷英语听力部分第8段听力文本改编的图表式信息提取题(见表六)。

改编后的练习看似简单,却可以延长学生在听力训练的停留时间,便于学生更加充分地吸取素材中有用的知识。

2.丰富听力素材

除了改编试题的听力文本,教师还可以将听力素材的获取途径扩大到引导学生在课外听取适合的外语新闻广播上,如VOA Special English,Teens等。教师广泛寻找适合学生外语学习的听力资源,一方面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可以达到训练和提高学生听力水平的目的。

(二)依托话题主线,挖掘阅读文本

《考试大纲》在阅读理解考核目标中,对高考阅读语篇的选文做了比较明确的界定,要求考生能读懂书、报、杂志中关于一般性话题的简短文段以及公告、说明、广告等。近年来,全国高考阅读理解题的语篇主要以旅游或娱乐广告、社会热点、文化风俗、科普常识、个人经历、人物介绍等话题为主。这就为以话题为主线的高三英语阅读教学提供了便利。

以话题为主线的阅读实际上是一种窄式阅读。窄式阅读是指同一主题、同一体裁甚至是同一作者作品的阅读(Krashen,1981,转引自林才回,2015)。阅读具有相同话题的文章,有利于学生反复接触与主题相关的词汇、语法结构、语言特点及背景知识。尽管同一话题的语篇在高考试题中并不常见,但相似话题和体裁的语篇是比较多见的。教师可以利用这些特点,将相似话题和体裁的语篇进行集中归类,甚至还可以搜集一些外语报刊中的类似语篇。例如,2014年高考新课标全国Ⅱ卷的C篇和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Ⅱ卷的C篇都是关于教育的社会热点话题:2014年C篇是关于英国中学或大学教育中的“间隔年”体验,2015年C篇是关于美国家庭教育对“互惠生”的需求信息。教师以此话题为主线,可以进一步拓展到西方教育中的“host family(留学生寄宿家庭)”,“Freshmen’s week(新生体验周)”等相关话题的文章。再比如,反映电子科技进步给人们生活带来影响的文章以及有关环保新理念的文章在高考试题中也是频繁出现,教师可以将以上所用文章进行收集和整理,使其自成体系。此外,还有近年来在高考试题中反复出现的旅游娱乐广告,都可以作为一类体裁来训练学生查读(scanning)的技巧。当然,选择以高考试题作为阅读教学的语篇,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单项选择题,而应对文本进行整理和挖掘。阅读过程中,对文本的挖掘,大致从语言知识、阅读技巧、思维能力等几个层面来展开。比如2016年高考新课标全国Ⅲ卷D篇是一篇有关新闻传播的社会热点文章,作为阅读文本,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整理和挖掘(见表七)。

(三)搭建迁移支架,整合读写教学

注重读写结合的语言教学是近几年受到学界认可的外语教学理念。传统的写作教学往往更关注词语和语句使用的准确性,对于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甚少关注。由于与写作话题有关的素材输入不够,学生写作时往往无话可说。而基于阅读文本的写作教学能让学生把阅读所习得的知识迁移到写作中,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写作素材的问题,而且能够提高学生对体裁类型、段落布局、语言特点的理解。如果教师对阅读主题进一步延展,还可以用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将有关的教学活动分别聚焦于表层解读、深度解读、输出表达三个方面,促进读写的有效迁移。我们以2015年全国高考新课标全国Ⅱ卷英语阅读理解第一节B篇文章为例展开说明。这篇文章属于典型的说明文,文章围绕“房子会让人变胖吗?”这一议题来说明家居环境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1.表层解读

表层解读关注的是文章的主题和体裁。通过阅读每段的第一个句子和总结关键词,学生可以体会到说明文的谋篇特点,初步搭建起说明文的段落框架。说明文一般在首段陈述文章主题之后,再以多个段落来构建文章的主体,而且作为主体的每个段落都会围绕文章的主题来展开。比如“房子会让人变胖吗?”此文,首段先用关键词“effect”来突出主题,紧接着分别以“lights”“colors”“time”“size”等几个关键词按段落推进(见表八),阐述家居环境影响人体健康的几个关键因素。

2.深度解读

深度解读关注文章的逻辑和语句的使用。深度解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聚焦文中提出的问题和问题 解决的方法,同时关注人们提出建议时经常使用的句式(见表九)。

3.输出表达

输出表达关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阅读素材来设计写作活动,在设计写作任务时注意体裁的相关性、结构的相关性和话题的相关性,让学生依据已有的认知结构,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如上面这篇文章的“输出表达”练习设计,教师可以让学生依据在文中学到的知识,给将要装修房屋的朋友写一封电子邮件,向朋友传达健康家居的理念。

对阅读材料进行仿写、改写、续写,可以帮助学生夯实写作基础,这也是读写结合的一种方式。以读促写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关注语篇、模仿语言的能力,还可以锻炼学生的阅读、写作和逻辑思维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总之,高考既是对教学的检测,同时也能服务于教学。2016年高考新课标全国Ⅲ卷英语试题呼应了外语考试对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考查的诉求,反映了语言的真实性和整体性。在试卷的信度、效度和难度上实现了考试的目标,对今后的外语教学有着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教育部考试中心.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3.陈文存.英语写作需要使用高级词汇吗?[J].中小学外语教学,2016,(2):8-11.

4.姜 钢.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深化高考考试内容的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5,(13/14):31-34.

5.王笃勤.从《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到高考[J].基础英语教育,2007,(10):72-78.

6.林才回.群文阅读——高三英语复习新常态[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5,(5):63-69.

(责编 白聪敏)

提高教学目标设计能力的探讨 篇4

一、教学目标设计方面存在的误区

(一) 教学目标缺失

教学设计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制订教学目标。有些教师认为, 教学就是要完成一课书所要教的内容, 按照教材教学顺序完成教学活动也就完成了教学任务。结果在教学中他们不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 不根据学生情况制订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由于对教学目标的设计缺少研究和实践, 写出的教学目标通常会存在很多问题。例如, 一次去听一节讲定语从句的课, 教师所设计的情感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内容是讲解和操练定语从句的用法, 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没有关系。在课后与这位教师交流中得知, 他平时的备课中没有设计教学目标的习惯, 当遇到有听课者时也就随意写个目标。

(二) 教学目标定位偏离

很多教师能够在教学设计中设计教学目标, 但所设计的教学目标与课程标准要求应达到的目标不一致。特别是对教材的设计框架与意图缺乏理解, 教学目标的设计还是以语言形式的学习为主, 忽略学生语言技能的培养。虽然使用的是新教材, 但还是以传统的教学思想进行教学设计。

【实例】一位教师对外研版教材初二上Unit 1 Module5 You like western classical music, don’t you?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1.学习有关音乐的词汇;2.理解所学的对话;3.初步学习有关反意疑问句的知识。

分析:本节课的课型是听说课。这位教师所设计的教学目标中根本没有关于“听”和“说”的教学目标, 有的只是词汇与语法的学习。从这个教学目标可以判断, 该教师的教学效果不会达到听、说课应达到的目的。本单元中听力材料承载了一定的词汇和新的语法结构。但本单元的设计意图是要学生在听懂有关音乐方面的话题内容的同时感知和学习新的词汇和语法结构。听懂有关音乐主题下的谈话内容应该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词汇和语法结构是要在听力主题内容的语境中进行感知, 随后进一步学习和运用。因此, 词汇和语言结构是教学目标的一部分, 而不是全部。这位教师的教学目标设计是典型的教学目标定位偏离。

(三) 教学目标过于笼统、缺乏可行性

笔者所看过的教学设计中, 多数教师所设计的教学目标基本与教材内容要达到的目标一致, 按照课程标准的理念面面俱到地列出知识技能目标、情感态度目标, 策略目标、文化意识目标等。而所列出的目标经常出现的问题是不够具体、明确, 既缺少重点, 又缺乏可操作性。

【实例】外研版初二上Unit 3 Module 12 Traditiona Life语言知识目标:1.掌握生词;2.学生能够根据实际情景使用must, mustn’t, can, can’t。

分析:第一个知识目标是要学生掌握生词, 而这一单元要掌握哪些生词, 掌握到什么程度没有设计。一节课或者一个单元的新单词和表达法很多, 教师要具体列出要求学生掌握的新词汇, 突出重点, 否则学生会因目标词汇过多而产生畏惧心理, 不去记忆新词汇。这个目标的设计就属于模糊而又宽泛。这类目标没有可操作性, 缺乏目标实现与否的可评价性。

(四) 教学目标设计重点不突出

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中有些教师抓不住教学的重点内容, 所设计的教学目标内容繁多, 缺少层次。在这种教学目标指导下的教学不会取得满意的效果。

【实例】外研版初二上Unit 3 Module 12 Traditional Life (Language in use) 教学重点的设计:Key words and useful expressions.To use imperative sentences, modal verbs and passive voice to give instructions。

分析:从这个教学重点中看不出具体哪些key words和useful expressions是本次教学的重点, 而在一次教学中同时学习使用imperative sentences, modal verbs和passive voice三种语法结构来给出指令, 没有设计出一个重点内容。在这样的教学目标指引下, 教师在教学完成后也不知学生到底学会了什么, 无法评价学生的学习成长点。

(五) 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脱节

教学目标是教学内容的导标航, 是教学内容设计的依据。一些教师所设计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脱节。也就是说教学目标是一回事, 而所教内容是另外一回事。

【实例】北京版初中教材第13册Unit 12 The man who changed the software industry中的Part II Reading and Writing。教师所列教学目标是:学生会运用阅读策略对课文的信息进行筛选、提炼。但教学环节的设计中没有筛选和提炼信息的内容。

在教学设计中设计教学目标是为教学内容与课堂教学环节提供目标, 以使教学能有的放矢。如果教学内容与环节的设计完全脱离教学目标就失去了设计教学目标的意义。

二、如何提高教学目标的设计能力

(一) 在了解课程总目标的基础上深入学习分层目标

在了解课程总目标的基础上, 要进一步了解课标对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方面所要求达到的具体标准。课标对每一类目标的内容进行了说明, 提出了各自的分层目标。学习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各个层次的目标才能使教师更明确学生应达到的学习结果, 从而准确、具体地定位教学目标。例如教材是以主题为主线设计教学内容, 每一个主题内容学生要掌握到什么程度?教师的依据就是分层目标的要求。

(二) 认识学段教学目标与英语课程总目标的关系

无论是学期目标、模块目标、单元目标还是一节课的教学目标, 最后的落脚点都要落实到课程目标上, 既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教师为每一个学段所设计的目标一定是定位在学生用所学语言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注重语言的交际性和实用性上。这样经过诸多学段的积累, 学生语用的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 才能真正实现课程目标。

(三) 掌握目标设计的方法与技术

1. 学会分析教材与学生

教学目标的制订是建立在教师对教学重点的把握上和对教材的理解上。在整体研究教材的基础上, 明确教学的重点, 然后制订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前要熟读教材, 对其作充分具体的研究, 领会教材内容的编写意图, 深入分析教材。另外, 对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基础及发展需求的分析和了解也是合理设计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教师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教材分析和学生分析的能力。

2. 设计教学目标与过渡目标

根据所教授的内容设计一个中心目标是不够的。为了有层次地开展教学, 逐步向中心目标攀登, 教师还要再设计为实现中心目标所需要的过渡目标。中心目标是学生要掌握的终极目标, 而过渡目标是为实现终极目标服务。过渡目标要难易适当、层层深入、逐步靠拢终极目标。例如:教学目标是要学生能够谈论英雄人物, (高中教材) 教学目标的层次就是要考虑如何从词汇延伸到句型, 再从句型延伸到对话或语段。而每个环节都需要制定具体的目标。

3. 了解有效教学目标的特征

1) 教学目标的准确性

教师所设计的教学目标的正确性是最重要的。要准确把握学生一节课或者是一个单元时间内要掌握的重点内容。如果是听力课就一定要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听力能力上, 在此基础上发展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上, 不要偏离重点。如果出现种种教学目标偏离的问题, 所设定的教学目标就不是有效的。

2) 教学目标具体化

教学目标是预期通过一个单元的时间学习后学生的学习结果, 预期学生学习后行为或内在能力发生的变化。立意是关注“学生学会了什么”。教师所设计的教学目标要使用具体、可操作, 精确的行为目标为基点。所谓行为目标就是预期的学习结果, 所重视的是学生在学习结束后行为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也就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能进一步说出什么, 写出什么或做什么。如“掌握阅读技巧”的目标可以具体化为“全班同学在阅读这篇语料后通过跳读、略读掌握本文的主旨及段落大意, 进一步学习和掌握略读的技巧”。

3) 教学目标的可测性

三种能力缔造企业高效目标管理 篇5

―、应能全面较准确地制定工作效率标准的能力

企业管理者如果想要提高企业的绩效,首先要有具体的效率标准作为可衡量的依据。标准是用以比较将来、当前和过去行动的准则。确定标准的方法有很多种,管理者可以把组织的许多特征作为效率衡量的标准,包括量和质等依据。如:人均产值,产品平均成本、人员与办公成本、以及各种物品购销售价格等等。表面看来,制定效率标准并非难事,写在纸上似乎就够了。其实不然,管理者必须进行深入调查,通过观察目前正在发生的表象事实找出能了解、反映当前问题的充分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深入分析,才能正确估计到他人所负责监管部门的最大能量,从而制定出符合效率原则的标准。

二、须能敏锐的洞察到工作行为与效率标准差距的能力

实际工作行为与制定的标准相比较总会有一定的偏差。如果没有偏差,就不需要管理了。正因为有偏差存在,才需要管理者去做工作来尽量修正偏差。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应当能够及时了解目前工作的进展,必须敏锐地察觉目前工作水平同效率标准的差距,以便在它发展成危机前得到正确修正。寻找实际工作与标准之间的偏差,若工作有数字标准,找出并确定偏差并不是一个大问题,如销售量、销售成本、利润值等等,但要是对一些技术性较少的工作,工作标准不但难以量化,甚至连评定的内容都很难确定,管理者有时就不得不凭直觉和经验来判断,如管理人员的积极性、职工的精神面貌等。一名精明而有远见的主管,有时能够预见到脱离标准的偏差,

缺乏这种能力的,则无论如何也应该尽早认识偏差。如果标准制定适当,又有明确地评定下属人员工作的手段,则对实际业绩或预期业绩的评价就相当容易了,就很容易确定偏差的存在与否。另外,管理者通过制定科学的工作效率标准制度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自己能力的不足。

如果行为产出明显地偏离原定的效率标准,那就说明肯定是哪里出现了什么问题。管理者应当敏锐的洞察到目前实际产出水准与具体标准之间的差距,在把握工作时不要局限于眼前的困难和问题,还应当注意那些较深远、较不明显但今后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的症状,以便其在发展成危机前得到正确即时的修正。

三、应具备矫正偏差的能力

管理者洞察到与原定标准发生偏离时,要及时的采取有效的措施来纠正实际结果与标准结果之间的偏差。只要目标和成效之间存在偏差,总是会有一定原因的,矫正偏差应该从研究出现这种偏差的原因入手。但最先引起管理者注意的,可能往往只是一个症状.而不是问题的实质。就像一阵风吹过,把瓶子吹倒了,我们看到只是瓶子倒了,而不知道风从哪里来,“风”正是问题的实质部分,而瓶子倒了只不过是问题的表象症状而已。正确的入手解决问题,应找寻本质根源,从根源解决问题。很多时候,事实表象所提示的原因并非根本问题所在,或者管理者设想的原因同事实所显现的相悖。尤其在一系列表面上互不相干,但又出于一个根源的症状出现时,更容易产生错误设想。管理者应仔细考虑各种可能的原因,然后根据已获得的事实,确定哪一个是真正的原因。只有找出偏差的原因,才有助于确定适当的修正行为偏差,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能力目标 篇6

【关键词】口语交际;课程教学;口语能力;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在社会发展迫切需要提升口语交际能力的今天,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将口语交际能力作为了现代公民必备的一种能力,对于新一代青少年来说,提升口语交际能力是具有时代紧迫性的重要大事,良好的口语技能有助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新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口语交际课程作为提升学生综合语文素质的重要部分。

一、现阶段语文口语教学课程的发展现状

(一)不重视语文口语交际课程

当前学校的发展中对于学生的教育从掌握专业知识出发,为了提升就业率,学校课程的设置大多以专业课为主,基础课程大量缩减,这种形势的发展将语文教学的发展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又要兼顾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很难做到两面成全,尤其是语文教师对于口语课程的独立地位的认识不足,在口语课堂上教师只注重尖子学生的表达机会,往往忽视了更多学生的课堂发言能力,长久下去,势必会导致班级上学生口语能力的两极分化,这严重影响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发展,所以,重视语文口语交际课程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

(二)口语交际课程的目标不明确,效果不达标

语文口语交际课堂上对于口语理念的认识不清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理论知识缺乏,尤其是课堂上教学研究的不足,导致口语课程的教学没有一个详细的教学方案,缺乏具体的操作程序,较大的盲目性、随意性使得口语交际的教学效果并不明显,甚至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教学实践中无法认清教学目标是一项很盲目的事情,不仅削减了学生在口语课堂的领悟效果,也极大地减弱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三)口语交际教学缺乏严格的评价体制

学校对于语文课程考试的设置大多侧重了考查语文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往往忽视了口语交际能力的考核,口语交际课程的特点就是具有瞬时性和不可回溯性,在倾听能力、口语表达、口语交流上都需要设置考核机制,严格的对学生的口语能力进行评价,这是改变口语交际教学质量的关键,如果不改变传统的评价机制,口语交际测试将不能进入语文教育的评价体系中,这种情况一旦持续下去,学生的综合能力很难得到全面发展。

二、改进语文口语交际课程教学的建议

(一)更新语文口语教学理念,树立新教学观

对于口语教学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口语练习的激情,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轻松的口语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言论,通过教师、教材、学生以及周围环境的互动交流机制,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口语课程给他们带来的愉悦感。新的教学观念的更新需要引起教师以及学校领导的重视。

(二)设置独立的口语课程教材

学校在开设口语交际课程之前,就应该将普通话的语音课程编制进口语教学教材中,主要内容是针对普通话的练习、训练、职业口语能力训练以及会话能力训练等,这些能力的培养按照常规的语文教材是很难达到好的效果的,只有设置专门的口语教材,将口语交际课程独立出来,才会使学生从自身感受到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在编制口语教材的时候可以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口语教学经验,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将教材内容、形式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结合起来,发挥职业教学的特点,充分反映学生主体的需求,从思想上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探究口语教学新途径

在口语教学课堂上,教师对于口语交际的教学方式很多,有的针对专题进行训练,有的则是综合训练,为了更好地提升口语教学的治疗,口语教学的新途径不仅设置在课堂上,也可以设置在课堂外,主要是,第一,创设新的口语交际情境,选择更贴近生活的口语交流主题,使得学生在承担实际交流任务的同时,在现场模拟中更多的实现自然的互动,不知不觉中提升学生的口语能力;比如:设置电话交谈、采访、求职面试等情境交流场合,让学生自由发挥,教师要善于设置能够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场景,注重学生心理的训练;第二,设置多媒体教学场景,对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可以从声音、音像等方面给学生以视觉冲击,多元化的使学生接受更生动形象的口语交际影像,更多的学生会在不断的模仿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口语交流方式;第三,注重课外实践,形成在课外进行口语交流的能力,积极在课外开设口语训练的活动,提升学生口语交流的流利程度,将课外的氛围带入学生的内心,为学生口语能力的发挥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在实践中提升口语交流能力。

三、结束语

学生语文口语交际能力的提升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教师应该通过更新语文口语教学理念,树立新教学观;设置独立的口语课程教材;探究口语教学新途径等方面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进行培养。

参考文献

[1]王琼武. 影响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要素解析[J]. 教学与管理,2014,23:35-36.

[2]韶福军. 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课程的教学方法分析[J]. 才

智,2015,01:267.

[3]朱明顺,徐萍. 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 教学与管理,2012,05:34-36.

阅读教学创新能力培养的三个目标 篇7

1、从词语意义到审美品味的培养。

阅读首先接触的是语言文字, 要有掌握字、词、句意义的能力, 这是直觉思维。由直觉思维上升到情感体验, 就具备了相应的审美品味。前苏联心理学家列昂节夫把词语分为“意义”和“涵义”两个层次。“意义”是词义的静态内容, “涵义”就上升为情景、意象, 由“词义”到“涵义”, 是阅读中创新能力的内容之一。作家汪曾祺阅读鲁迅《祝福》中这段文字:

他是我的本家, 比我长一辈, 应该称之曰“四叔”, 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但比先前并没有什么大改变, 单是胖了些, 但也还未留胡子, 一见面是寒喧, 寒喧之后说我“胖了”, 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但我知道, 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有康有为。但是, 谈话总是不投机的了, 于是不多久, 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里。

这段叙述文字, 四叔的外貌、内心能通过词语的“意义”跃然于读者眼前, 但要达到“涵义”的审美品味还不够, 还必须通过创造“味”出当时我的心态情景。汪曾祺抓住“剩”字如是说:

“剩”是余下的意思, 有一种说不出的孤寂无聊之感, 仿佛被这世界所遗弃, 孑然地存在着。而且连四叔何时离去, 也都未觉察, 可见四叔既不以鲁迅为意, 鲁迅也对四叔并不挽留, 确实是不投机的了。四叔似乎已经走了一会儿, 鲁迅方发现只有自己一个人“剩”在那里。这不是鲁迅的世界, 鲁迅只有走。

可以看出, 由“意义”到“涵义”的阅读创新审美, 就“味”出了“神韵”, 达到了阅读创新的目的。

2、从认知情绪到人文情理的培养。

阅读活动过程中, 阅读主体必然要对阅读客体作出评价。如果这种评价是感知的, 就叫“认知情绪”;如果把“把认知情绪”上升到超凡脱俗的框架, 净化审美心境、丰富人格内涵, 那么, 阅读活动就达到了创新能力的人文情理的境界。比如阅读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 我们常常被那迷离、素淡、朦胧的意境所吸引。这种吸引来自对月下的“荷”人格美的感悟, 也就是荷花、荷叶在朦胧月光下招人怜爱的情致和情韵。这就是阅读的“认知情绪”。但《荷塘月色》还有更高层次的品味, 作者在文章中含蓄地表达了潜意识里一种躁动、追忆、眷念的情思。《教参》上都写着大革命失败后的严酷现实, 导致朱自清“颇不宁静”的心情, 朱自清陷入想超脱而又无法超脱的两难苦闷之中。遗憾的是朱自清不是闻一多, 不是鲁迅, 他只是一个知识分子、一个学者。朱自清在文中由月下的荷花联想到江南的采莲, 并且把采莲习俗铺陈得极为“香艳”, 在描写采莲女时还大段引用梁元帝的《采莲赋》:“妖童媛女, 荡舟心许”, “纤腰束素, 迁延顾步”, “叶嫩花初, 沾裳而浅笑”, 这恐怕朱自清难逃通过《荷塘月色》怀念远方伊人的嫌疑。文中两次点“妻已睡熟好久了”, 无法与妻沟通, 正是朱自清苦闷想超脱而又无法超脱的缘由, 他只能独步荷塘, 通过月下荷花、荷叶的迷离静美来怀念少年时的侣伴、青年时的恋人, 于是朱自清的心灵似乎得到了片刻的超脱与宁静。朱自清毕竟是大家风范, 将深层潜意识的情怀写得温柔敦厚、不怒不伤, 其作品本身就达到了人文情理的审美高度。

3、从整体共性到自我个性的培养。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 个性教育是语文教学需要攀登的一个重要阶梯, 因为创新能力, 只能寓于生活实体的个性之中, 培养学生的自我个性特点、强点、闪光点, 就等于开发了学生特殊的创造潜能。这对学生来说也意味着学生创新能力的多元化、灵活化、特殊化。就阅读而言, 作家主观所提供的东西与客观产生的效果并不等量, 如果阅读主体只是获得阅读客体所提供的等量, 而没有自我个性再创造, 不能达到大于阅读客体所提供的量甚至小于阅读客体的量, 就不能奢谈阅读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体育实践能力目标体系及培养对策 篇8

一、体育实践能力的涵义

所谓能力, 是指“以人的一定的生理和心理素质为基础, 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形成、发展的完成某种任务的能动力量。”由此我们可以把体育实践能力理解为:一个人在学习掌握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的基础上, 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 对自身的体育活动起稳定调节作用的个性心理品质和情操行为的一种综合能力, 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体育活动的能力。体育实践能力的基本内容应包括体能和运动能力、体育锻炼能力、体育娱乐能力、体育欣赏能力等。

体能和运动能力是指具有与年龄相适应的体能和基本活动能力, 具有一定的运动技能和经验, 具有学习和从事适宜运动的能力。体育锻炼能力是指能准确地判断自己身体状况和锻炼的需要, 为自己制定合理的锻炼计划, 并安全地从事锻炼的能力。体育娱乐能力是指能在各种场合和条件下, 运用多运动和身体练习, 与同伴进行愉快的体育娱乐的能力。体育欣赏能力是指能理性和愉快地对体育竞赛和表演进行观赏, 并能对有关问题的社会背景进行洞察和客观的分析。

二、新的目标体系与以往的“三大目标”的比较 (见表1)

经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 新的目标体系有以下特点:

(1) 紧密地与学生的体育能力培养结合, 目标以能力的范畴出现, 可以使体育教师更加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

(2) 通过对“体育实践能力”具体划分, 使以往一直抽象的“体育能力”的概念更加具体化, 使培养有的放矢。

(3) 新的目标体系把学生现在的体育学习和未来的体育生活紧密的结合起来, 是一个既着眼现在又瞄准未来的体育教学目标体系。

(4) 新的目标体系强调了“实践”的内涵, 在很大程度上融合了体育知识和技能这两大方面。

(5) 新的目标体系与原有的目标体系并不冲突, 只是比原来的目标更加务实和具体, 也更具有体育的特点, 也更指向学生的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了。

表1新旧目标体系比较表

三、培养学生体育实践能力的对策

(1)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立足终身体育、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校体育教学应以身体锻炼为主要手段, 以促进学生身体健康为目标, 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确保“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到实处, 使学生健康成长。

在现行的学校体育中, 过多地强调学生在校期间的近期效益, 忽视学生毕业后要继续进行体育运动的教育。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和终身体育脱节, 这对增进学生的健康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能力是十分不利的。因此学校的体育教育要转换观念, 以学生终身体育为主线, 在新的目标体系的指导下, 把各项目标落到实处, 使目标具体化, 使学生终生受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2) 构建新的体育教学模式, 实行课内外相结合

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的主体, 它包括体育课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两个层面。实行课内外相结合是完成体育教学任务的重要途径和保证。注重体育课教学向课外体育活动延伸, 向社会体育的延伸, 把在校期间的体育效益与终身受益结合起来。课上突出教学过程, 以传授体育知识、技能、学会锻炼方法。课外突出活动过程, 以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 提高体育能力, 养成锻炼习惯。

(3) 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会学生学习锻炼的方法, 才能使其真正自主地学习和锻炼的途径, 才是保持其终生体育的保证。因此教师要少讲, 精讲, 更要引导学生的讨论。要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 让他们在学习体育基本知识、技能的同时, 掌握学习的方法, 以便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 能自觉地运用所掌握的这种学习方法去获取知识, 形成体育实践能力。

(4) 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

通过自我评价, 使学生了解自己的锻炼情况和体质状况, 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措施, 调整锻炼计划和方法, 避免锻炼的盲目性, 取得最佳锻炼效果。因此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 我们有意识的传授一些评价知识、基本方法和标准等, 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能力和控制运动负荷、强度等方面的知识。

四、结论

(1) 体育实践能力主要包括体能和运动能力、体育锻炼能力、体育娱乐能力、体育欣赏能力等。

(2) 学校体育教育应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 把培养学生体育实践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 改革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 建立“体育实践能力”目标体系, 实行课内外相结合的体育教学模式, 确保学生体育实践能力的不断提高, 形成锻炼的习惯, 最终实现终身体育。

(3)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 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培养学生科学的体育锻炼能力和体育欣赏能力。

摘要:本文阐述了体育实践能力的内涵以及其所包含的内容, 通过与传统体育教学目标的比较, 提出了学校体育应把培养体育实践能力放在首要的地位, 提出从教学的指导思想、内容以及教学模式等方面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体育实践能力的对策。

关键词:学校体育,体育实践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徐恒勇.新形势下当代大学生体育实践能力之研究[J].体育世界 (学术版) , 2008, (04) :88-90.

[2]钟振新.大学生体育能力及培养对策[J].体育学刊, 2002, 11:80-82

[3]刘连春.普通高校学生体育实践能力的培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08, 24 (8) :82

能力目标 篇9

一、结果阶段目标———螺旋上升地达成

在培养初期教师花了很多功夫,学生还是只能提出一些很粗浅、很表面的问题,甚至为提问而提问。出现这种现象是很正常的,因为学生良好提问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为此教师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树立阶段目标,循序渐进地推进培养进程。

首先,营造氛围。教师要积极创设提出问题的良好氛围,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哪怕提出来的是简单的或错误的问题。教师要充分肯定与表扬学生敢于提出问题的勇气,把学生乐于将自己的所思所想表达出来的情感调动起来,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富有乐趣地去提出问题。

其次,学会等待。“始生之物,其形必丑”,要耐心等待学生从不会提出问题到会提出问题,再到善于提出问题的渐变过程,这个过程对学生来说是无法逾越的,也是不可替代的。

第三,确立阶段目标。在培养过程中,不要企盼学生在短时间内,就拥有很强的提出问题的能力。为此,可制定一个循序渐进的培养目标:初期目标:1保证每节课给学生5~8分钟的提问时间;2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提出问题的学生占70%以上;3教师示范提出问题,教给学生简单的提问方法。中期目标:1保证每节课给学生10分钟左右的提问时间;2学生能提出较有质量的问题,初步掌握提问的方法。高级目标:1学生能提出有质量的问题;2学生掌握多种提问方法,并能沟通多种提问方法的联系,形成提出问题方法的策略体系。

因为阶段目标要求相对较低,容易看到成果、达到目标,教师和学生就会有成就感,从而增加实施的信心,培养过程才能得到有效落实。随着阶段目标逐个达成,整体目标也就实现了。

二、方法阶段目标———循序渐进地指导

1.示范引导阶段

学生之所以不会发现、提出问题,主要是因为教师没有进行有意识的培养。培养的第一步就是要进行示范引导。示范前要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先让学生提出问题,在学生充分思考的基础上,教师再作示范提问,并讲明提出问题的方法,同时引导学生把自己提出的问题和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比较,这样学生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如:“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一课,重点是掌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方法,沟通整数除法与小数除法之间的联系。在学生尝试解答之后,教师可先让学生提出问题,然后从以下三个方面作示范:1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能直接计算吗?怎样才能计算?2怎样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3转化的过程运用了什么数学思想?教师示范提出问题后,对提出问题的方法进行说明,第一个问题是从尝试时遇到困难的角度提出的,即该怎么做?第二个问题是从具体方法角度提出的,即用什么方法做?第三个问题是从思想方法角度提出的,即为什么可以这样做?经过这样的示范,学生就能逐渐理解并掌握提出问题的方法。

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初级阶段,教师要多做示范,并在示范过程中有意识地放手,这样学生才能逐渐掌握提出问题的方法,不断积累经验。

2.指导思路阶段

布卢姆按认知方式的高低将问题分为:知识性问题、理解性问题、应用性问题、分析性问题、综合性问题和评价性问题。基于此,便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为什么可以这样?”———“还可以怎样?”———“这些办法哪个更好?”等问题顺序分阶段培养。

比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时,在学生观察情景图之后,便可引导学生从以上六个方面提出问题:1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2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3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为什么要除以“2”?4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为什么可以这样推导?5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还有其他的推导方法吗?6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几种推导过程,哪种更简捷些?

随着学生有了以上提出问题的基本思路,就能提出有一定质量的问题。在学生形成较好的提出问题能力之后,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分析所提出的问题是什么类型,让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逐渐由无策略的自发状态,过渡到有策略的自觉状态。

3.授之以法阶段

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提升,除了让学生理解提出问题的基本思路之外,提出问题方法的掌握与运用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对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进行有步骤的培养,授之以法。

(1)直问法。学生在思考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不理解或无法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真实的问题,就可以直接提出。如教学“异分母分数相加减”一课,教师先让学生完成两道题:1/8+3/8,5/7-3/7,因为学生已学习了同分母分数加减,完成得很好,教师再出示:1/2+2/3,学生一时无法计算或是计算错误,这时自然就产生了问题:分母不同的分数相加要如何计算呢?这个问题就是这节课的重点问题。教学中很多时候学生直接提出的问题,就是本课知识的重点或是难点。所以应鼓励学生有了问题就直接提出来。

(2)联想法。所谓联想,就是由这一事物想到与之相关的另一事物的心理活动。运用联想法提出问题时,要引导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进行联想。如学习“梯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时,就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联想法提出如下问题:1梯形的面积无法直接算,能不能像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那样,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呢?2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用了剪拼的方法,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也可以剪拼吗?

运用联想提问法,不仅提出了问题,而且在提出问题过程中,较好地沟通了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知识结构化,可谓一举多得。

(3)比较法。比较法能有效地辨别事物特征,找出共性,突显个性。在教学中常常用比较来辨别相似或相异的知识。如:偶数与奇数、质数与合数、比和比例、面积单位与体积单位等,通过比较可以让学生更加明确这些知识的联系与区别,且易于学生建立起知识结构。所以比较也是一种提出问题的好方法。如学习“分数基本性质”后,出示商不变性质,引导学生提出:分数基本性质与商不变性质有什么异同?学习了“约分与通分”之后,引导学生提出:约分与通分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

除通过比较知识点的异同来提出问题外,还可以引导学生比较解决问题方法的异同提出问题。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一课,例题内容是:一套书有12本,每本24元,一共要付多少钱?学生列式:24×12=,尝试计算,基本上有两种做法:

方法一 :24×10=240 (元),24×2=48 (元)240+48=288(元)

方法二: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提出问题:这两种做法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通过对此问题的回答与理解,学生就能发现要学习的新知识,即“列竖式计算”的方法(即方法二)与用已学过的方法(即方法一)有着密切联系,只是写法不同。这样新知识就自然纳入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同时也掌握了比较提问法。

(4)发散法。发散法就是从不同的角度来提出问题。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时,学生通过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通过平行四边形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问题:1从推导方法上提出问题:能不能通过剪拼的方式来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呢?2从知识联系上提出问题:三角形与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为什么都要除以“2”?3从思想方法上提出问题: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都是运用了转化的思想方法,这些转化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转化思想方法还在哪些知识的学习中有用到?

三、评价阶段目标———由浅入深地引领

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要得到持续的发展,评价是一个重要的促进力量。评价主要有两项功能:一是评定,二是促进。当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之后,教师要首先给出评定,即提出的问题是什么问题?有没有价值?其次要发挥评价的促进功能,就是要对学生提出问题的思维进行分析,肯定学生,然后再提出还可以怎样提出问题,让学生不仅明白自己所提问题的质量,还知道怎样才能提出更好的问题。

评价的跟进也要有阶段目标,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初期,评价的重点是:敢不敢提出问题,重在数量上;在中期的评价重点是:提出的问题好不好,重在质量上;在后期的评价重点是:是怎样提出这个问题的,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重在方法上。

另外,除了教师作为评价主体之外,教师还要有意识地把学生推到评价平台上,让学生去评价学生,这样学生就会逐渐形成评价问题质量的能力。良好评价问题的能力,又能有效促进学生提出更有质量的问题。

能力目标 篇10

服务类高职院校学生培养背景分析

服务业是国际上通行的产业分类概念, 包括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两类。传统服务业是指为人们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行业, 大多历史悠久, 如住宿、餐饮、仓储、交通运输等。现代服务业是相对于传统服务业而言的, 其本质是实现服务的现代化, 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传统服务业, 创造需求, 引导消费, 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 如金融保险业、信息服务业、旅游业、物流业、会计业等。与传统服务业相比, 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知识性。现代服务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 产品知识含量高, 行业的运作发展需要有专门知识的人才来管理和实施;

2.信息服务性。现代服务业是依托信息技术发展起来的, 无论是直接因信息化发展起来的计算机和软件服务业、现代物流业, 还是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服务业而衍生的金融业、会计业等, 都需要通过信息技术为客户提供服务。

3.创新性。现代服务业的内涵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现代服务业还会拓展新的领域, 增加新的内容, 不断形成持续更新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方式。

4.环保性。现代服务业由于普遍采用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 采用无纸化办公, 极大程度地降低了产业的服务成本, 同时也减少了服务过程中对环境的危害, 消耗资源少、污染环境小的优势更加明显。

5.高附加值性。现代服务业的产品大多投入产出比较高, 如信息服务业、文化产业的技术含量和文化价值比一般产品要高出很多, 因此这类产品还具有市场升值幅度大、获利高的特点。

同时, 现代服务业还继承了传统服务业覆盖面广、服务对象广泛、服务过程注重诚信、服务方式灵活、服务态度负责任的特点。

有研究表明, 现代服务业对GDP增长和提高就业率的贡献越来越高。我国也将发展现代服务业放到了一个非常突出的位置。在这样的背景下, 服务类高职院校开设了一系列面向现代服务业的专业, 如金融、物流、会计、旅游、信息、商务、艺术等, 为现代服务业培养一线应用型人才。

服务类高职院校学生能力培养的基本目标

在“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中, 能力是指学生为胜任未来所要从事的工作或活动, 拥有和发展的从事某一工作或活动所必备的知识、技能、心理、态度和经验等。职业教育中学生个体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要素整合的状态。专业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专门技能及专业知识, 要注重掌握技能、掌握知识, 以获得合理的知能结构。方法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及学习方法, 注重学会学习、学会工作, 以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社会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规范及价值观念, 要注重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以确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根据对用人单位的调查, 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被认为是职业教育中的核心能力。明确这一点对于“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至关重要。

(一) 扎实的服务业专业能力目标

专业知识能力现代服务业内容广泛, 知识含量高, 从事任何一个细分行业工作都需要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 主要包括行业基本原理和具体的行业应用知识。通过对专业知识能力的培养, 既可为学生顺利进入服务岗位准备知识条件, 也可为学生后续在行业内的职业转换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具体操作技能现代服务业的操作技能需要通过反复实训, 帮助学生熟悉具体工作的工作流程、技术标准、劳动对象和生产工具, 且由于其知识性决定了在实训过程中还应融入专业知识, 使学生深入思考, 总结经验, 不断提高技能水平。

(二) 多样的服务业方法能力目标

自理自律能力这种能力包括自我管理、自我调节、自我约束三个方面。自我管理是指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 使学习、生活与工作保持协调, 为自我调节和约束打基础。自我调节主要是指及时、有效地调整自己的心理和情绪, 使自己在工作中始终处于最佳状态。自我约束主要是指在复杂的工作环境中, 从业人员应能够进行自我控制, 爱岗敬业、遵纪守法, 免受不良环境影响。

组织管理能力现代服务业以现代管理理念为基础, 且工作组织多以项目、工作组为单位, 每个岗位上的人都可能在工作中居于组织管理地位, 这就要求从业人员具备组织管理能力。这种能力是指根据既定的工作任务, 尽可能地动员各方面的资源, 灵活地运用各种方法, 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有效利用各种力量, 最终实现工作目标的综合协调能力。

变化适应能力包括环境适应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两部分。现代服务业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领域, 工作环境的不断变化要求从业人员具有极强的环境适应能力。现代服务业的服务对象广泛、服务方式灵活, 这也对从业人员的应急处理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学习发展能力知识经济时代下的现代服务业, 仅靠在学校期间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是远远不够的, 从业人员必须具备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主要是指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具备这种能力将受益终身。

职业创新能力服务类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工作在现代服务业一线岗位上, 既能更加直接地接触客户, 参与整个服务过程, 又掌握了现代化的知识和技能, 完全有能力在工作实践中运用知识、技术创造性地解决复杂问题, 进行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这也是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在人才能力上的一个很大的区别。

(三) 积极的服务业社会能力目标

人际交往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包括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表达能力不仅包括通常理解的口头、书面表达能力, 还包括利用现代化通讯工具和非语言的表达方式与他人进行交流的能力。沟通能力建立在表达能力的基础上, 是双 (多) 向的、互动的表达, 在服务业中包括与顾客的沟通、与同事的沟通、与其他相关人员的沟通。团队合作能力是在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之上的更高层次的能力, 是现代服务业对人才能力的更高要求, 指个体融入团队、适应团队、协调成员关系、承担责任、共同达成目标的能力。

诚实守信能力诚实守信能力是指交易任何一方都应本着一颗善良之心, 在交易中遵守自己的承诺, 尊重他人的利益, 不进行欺诈、胁迫, 不恶意损害他人的合法利益, 以诚实的态度完成交易, 实现交易双方最大的公平。

爱心助人能力现代服务业的从业人员应回归到本源的对人的关心帮助上, 更好地为客户服务。这种爱心助人能力有助于从业者更好地完成本职工作, 并在本职工作中不断发现客户需求, 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职业责任能力服务业的从业人员应具备比其他行业更强的责任心, 这种责任心是一种努力行动、使事情的结果变得更积极的心理。职业责任能力能有效地保证服务的效果, 为顾客提供满意、优质的服务。

可持续发展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主要是指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能力。现代服务业天然具有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的特点, 这一特点要求从业人员应具备爱护环境、保护自然、节约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使事业发展始终有一个良好的自然环境条件, 为子孙后代造福。

服务类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时, 不能割裂三者之间的联系。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应寓于专业能力的培养之中, 对专业能力的培养要建立在一定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之上。三者之间相辅相成, 互相作用, 共同构成服务类高职人才完备的能力体系。

摘要:植根于服务业的高职院校应针对服务业的特点, 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扎实的服务业专业能力、多样的服务业方法能力以及积极的服务业社会能力。

关键词:服务类,高职学生,能力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关于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A].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天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 2006:181-197.

[2]张建华.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高职论丛, 2008 (2) :33-36.

能力目标 篇11

一、 结果阶段目标——螺旋上升地达成

在培养初期教师花了很多功夫,学生还是只能提出一些很粗浅、很表面的问题,甚至为提问而提问。出现这种现象是很正常的,因为学生良好提问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为此教师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树立阶段目标,循序渐进地推进培养进程。

首先,营造氛围。教师要积极创设提出问题的良好氛围,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哪怕提出来的是简单的或错误的问题。教师要充分肯定与表扬学生敢于提出问题的勇气,把学生乐于将自己的所思所想表达出来的情感调动起来,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富有乐趣地去提出问题。

其次,学会等待。“始生之物,其形必丑”,要耐心等待学生从不会提出问题到会提出问题,再到善于提出问题的渐变过程,这个过程对学生来说是无法逾越的,也是不可替代的。

第三,确立阶段目标。在培养过程中,不要企盼学生在短时间内,就拥有很强的提出问题的能力。为此,可制定一个循序渐进的培养目标:初期目标:①保证每节课给学生5~8分钟的提问时间;②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提出问题的学生占70%以上;③教师示范提出问题,教给学生简单的提问方法。中期目标:①保证每节课给学生10分钟左右的提问时间;②学生能提出较有质量的问题,初步掌握提问的方法。高级目标:①学生能提出有质量的问题;②学生掌握多种提问方法,并能沟通多种提问方法的联系,形成提出问题方法的策略体系。

因为阶段目标要求相对较低,容易看到成果、达到目标,教师和学生就会有成就感,从而增加实施的信心,培养过程才能得到有效落实。随着阶段目标逐个达成,整体目标也就实现了。

二、 方法阶段目标——循序渐进地指导

1.示范引导阶段

学生之所以不会发现、提出问题,主要是因为教师没有进行有意识的培养。培养的第一步就是要进行示范引导。示范前要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先让学生提出问题,在学生充分思考的基础上,教师再作示范提问,并讲明提出问题的方法,同时引导学生把自己提出的问题和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比较,这样学生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如:“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一课,重点是掌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方法,沟通整数除法与小数除法之间的联系。在学生尝试解答之后,教师可先让学生提出问题,然后从以下三个方面作示范:①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能直接计算吗?怎样才能计算?②怎样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③转化的过程运用了什么数学思想?教师示范提出问题后,对提出问题的方法进行说明,第一个问题是从尝试时遇到困难的角度提出的,即该怎么做?第二个问题是从具体方法角度提出的,即用什么方法做?第三个问题是从思想方法角度提出的,即为什么可以这样做?经过这样的示范,学生就能逐渐理解并掌握提出问题的方法。

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初级阶段,教师要多做示范,并在示范过程中有意识地放手,这样学生才能逐渐掌握提出问题的方法,不断积累经验。

2.指导思路阶段

布卢姆按认知方式的高低将问题分为:知识性问题、理解性问题、应用性问题、分析性问题、综合性问题和评价性问题。基于此,便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为什么可以这样?”——“还可以怎样?”——“这些办法哪个更好?”等问题顺序分阶段培养。

比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时,在学生观察情景图之后,便可引导学生从以上六个方面提出问题:①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③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为什么要除以“2”?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为什么可以这样推导?⑤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还有其他的推导方法吗?⑥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几种推导过程,哪种更简捷些?

随着学生有了以上提出问题的基本思路,就能提出有一定质量的问题。在学生形成较好的提出问题能力之后,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分析所提出的问题是什么类型,让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逐渐由无策略的自发状态,过渡到有策略的自觉状态。

3.授之以法阶段

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提升,除了让学生理解提出问题的基本思路之外,提出问题方法的掌握与运用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对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进行有步骤的培养,授之以法。

(1)直问法。学生在思考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不理解或无法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真实的问题,就可以直接提出。如教学“异分母分数相加减”一课,教师先让学生完成两道题:因为学生已学习了同分母分数加减,完成得很好,教师再出示:学生一时无法计算或是计算错误,这时自然就产生了问题:分母不同的分数相加要如何计算呢?这个问题就是这节课的重点问题。教学中很多时候学生直接提出的问题,就是本课知识的重点或是难点。所以应鼓励学生有了问题就直接提出来。

(2)联想法。所谓联想,就是由这一事物想到与之相关的另一事物的心理活动。运用联想法提出问题时,要引导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进行联想。如学习“梯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时,就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联想法提出如下问题:①梯形的面积无法直接算,能不能像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那样,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呢?②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用了剪拼的方法,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也可以剪拼吗?

运用联想提问法,不仅提出了问题,而且在提出问题过程中,较好地沟通了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知识结构化,可谓一举多得。

(3)比较法。比较法能有效地辨别事物特征,找出共性,突显个性。在教学中常常用比较来辨别相似或相异的知识。如:偶数与奇数、质数与合数、比和比例、面积单位与体积单位等,通过比较可以让学生更加明确这些知识的联系与区别,且易于学生建立起知识结构。所以比较也是一种提出问题的好方法。如学习“分数基本性质”后,出示商不变性质,引导学生提出:分数基本性质与商不变性质有什么异同?学习了“约分与通分”之后,引导学生提出:约分与通分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

除通过比较知识点的异同来提出问题外,还可以引导学生比较解决问题方法的异同提出问题。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一课,例题内容是:一套书有12本,每本24元,一共要付多少钱?学生列式:24×12=,尝试计算,基本上有两种做法:

方法一:24×10=240(元),24×2=48(元)240+48=288(元)

方法二: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提出问题:这两种做法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通过对此问题的回答与理解,学生就能发现要学习的新知识,即“列竖式计算”的方法(即方法二)与用已学过的方法(即方法一)有着密切联系,只是写法不同。这样新知识就自然纳入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同时也掌握了比较提问法。

(4)发散法。发散法就是从不同的角度来提出问题。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时,学生通过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通过平行四边形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问题:①从推导方法上提出问题:能不能通过剪拼的方式来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呢?②从知识联系上提出问题:三角形与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为什么都要除以“2”?③从思想方法上提出问题: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都是运用了转化的思想方法,这些转化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转化思想方法还在哪些知识的学习中有用到?

三、 评价阶段目标——由浅入深地引领

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要得到持续的发展,评价是一个重要的促进力量。评价主要有两项功能:一是评定,二是促进。当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之后,教师要首先给出评定,即提出的问题是什么问题?有没有价值?其次要发挥评价的促进功能,就是要对学生提出问题的思维进行分析,肯定学生,然后再提出还可以怎样提出问题,让学生不仅明白自己所提问题的质量,还知道怎样才能提出更好的问题。

评价的跟进也要有阶段目标,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初期,评价的重点是:敢不敢提出问题,重在数量上;在中期的评价重点是:提出的问题好不好,重在质量上;在后期的评价重点是:是怎样提出这个问题的,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重在方法上。

另外,除了教师作为评价主体之外,教师还要有意识地把学生推到评价平台上,让学生去评价学生,这样学生就会逐渐形成评价问题质量的能力。良好评价问题的能力,又能有效促进学生提出更有质量的问题。

总之,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提升的过程,在实施过程中要有阶段培养意识,分阶段地落实,授方法、给评价,只有这样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才能从无到有,由弱变强,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能力目标 篇12

去年, 我校引进了“洋思教学”的模式与方法, 我作为尝试, 把他们的一些教学理念引进了我的课堂, 以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目的, 由浅入深, 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进行情感投资,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许多调查表明:相当一部分学生常常因为不喜欢某科任老师而放弃该科的学习, 由于喜欢、敬佩某科任老师而对这门功课兴趣倍增。对初中学生而言, 他们的学习兴趣与他们的学习情感密不可分, 他们往往不是从理性上认为某学科重要而去学好它。所以, 我们在教学时首先要学会攻心, 别看他们是初中生, 其实他们的自尊心很强, 他们对老师的训斥尤为反感, 如果老师在批评时狂轰乱炸, 那不仅容易伤了学生的自尊心, 而且会适得其反, 取得相反的效果。所以, 每一位教师都应把自己对事业的热爱倾注到每一位学生身上, 关怀、照顾、教育他们, 要处处施爱予学生, 尤其要增加对学困生的感情投入, 一般来说, 学困生都有自卑感, 与教师感情疏远, 只有亲近他们, 关心他们, 与他们多谈心, 多交流, 才能渐渐消除其对抗心理, 使之诚心接受教师的教育, 教师要善于用“放大镜”寻找学困生身上的每一个哪怕是十分微小的闪光点, 当他们有点点滴滴的进步, 着力给与表扬、鼓励, 让其产生一点成功感, 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切勿简单的粗暴批评, 实践证明, 欲速则不达, 急于求成, 则适得其反。

我班就有这么一位同学, 他从小跟着爷爷一起住, 疏于家长的管教, 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堂上自由散漫, 课后作业也不按时完成, 学习成绩更是一塌糊涂。有一次, 他的作业又没完成, 课间, 我把他叫到办公室来, 他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 以为我要批评他, 说:“我上课没听懂, 作业不会做, 今天没交作业也不是我的错。”我当时并没有厉声呵斥, 而是翻开课本, 和蔼地问他哪里没听懂, 他有点诧异地说:“我以前的都没听懂。”作为教师, 我知道这孩子其实很聪明, 只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已, 接着, 我说:“那老师从今天开始帮你补一补, 怎么样?”我突然从他的眼睛里发现有什么闪了一下, 我抓住时机, 耐心的把这册书的第一节内容帮他讲了一遍, 从那天开始, 我每天放学后都帮他补一节, 还时常去他家探望他和爷爷的生活, 同时对他进行学习监督, 课堂上也比较关注他的反应, 渐渐的他开始按时交作业了, 上课也能积极回答问题了, 我发现他对数学产生了兴趣, 常常利用自习课对数学书中不懂得地方请教其他同学, 数学成绩也在一点点的进步, 我由衷地感到了欣慰。

作为教师, 只有具备了深厚的爱生之情, 充分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 施爱于细微之处, 才会时刻把学生放在心上, 为教育学生不惜呕心沥血, 学生才会向教师敞开自己的心扉, 用全心来接受教师的爱。在教学时, 满足他们自尊的需要, 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关键, 我们一定要把握好这一点。

二、在课前让学生结合新的知识点, 查找相关资料, 预习本节内容, 拓展知识面

尽管“预习、上课、复习”是我们一直强调的学习方法, 但“预习”这一环节往往被学生所忽视, 我们教师也对此疏于检查。因此, 学生在课堂中对将要学的知识一无所知, 只能从老师的讲解中才去了解, 自此, 会感到老师讲得都很重要, 抓不住老师讲的重点、难点, 而预习了之后, 再听老师讲课, 就会使自己的思维与老师的思维同步, 就会在记忆上对老师讲的内容有所取舍, 把重点放在自己还未掌握的内容上,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我在教学时要求学生提前查找、翻阅相关资料, 找出我们上课所需要的东西, 了解一些知识背景。并给学生配有一定量的预习题, 让他们在查阅完书籍后独自完成, 以此来检测预习效果。这样让他们亲自感受数学背景知识, 亲自找寻知识形成的线索, 从中感受数学发展的乐趣, 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例如, 在讲《统计图的选择》这节课前, 我要求学生回家后, 找一找各类统计图, 并通过观察你所找到的统计图所给出的信息, 得出一定的结论。第二天的课堂, 真是别开生面, 几乎每位学生都拿来了一个他所搜集到的统计图, 有从报纸上剪下来的, 有从杂志上剪下来的, 还有的是同学根据信息自己绘制的。当我要求他们各抒己见, 发表一下自己对拿到的统计图的见解, 一时间, 学生们兴趣盎然, 积极踊跃, 争先恐后地回答, 有些拿的是反映某地一天气温变化情况的折线统计图, 学生说根据此图可以了解温度变化情况, 那么就能适当增减衣物, 预防疾病的发生。有些拿的是反映某地垃圾处理方式的条形统计图, 学生据此还提到了环保问题, 总结出如何处理垃圾是最有利的方法等等。个个都观点鲜明, 见解独特, 他们还不时地与周围同学辩论, 班上的学习气氛很是热烈, 就连一些平时懒于动手的学生也投入到了学习的乐趣中。

通过这节课, 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预习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 无形就会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调动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还开拓了他们的视野, 那学生在今后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就有了劲头。

三、结合学习目标, 师生合作, 共同参与教学活动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强调了数学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活动。我们应该认识到学生决不只是模仿者。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教学中, 教师首先应考虑的是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要及时了解学生的想法, 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要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比较、推理、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根据《数学课程标准》, 我又结合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 在课堂中舍去了导入这一环节, 开门见山, 直奔主题, 使学生有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 让他们明确所学内容。然后出示学习目标, 让他们了解今天的重难点, 并请他们根据我给出的自学指导结合学习目标与同学合作交流, 突破知识的重难点。最后, 当堂检测, 巩固新知。

例如, 我在讲《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时, 给出学习目标后, 让他们先独自看书, 然后要求学生合作完成课文中士兵的测量过程。学生马上兴致勃勃地投入到这一实际情景中, 有些在模仿表演, 有些根据此过程在本上绘图, 巧妙的把实际问题转化到数学中来, 我也积极投入到一些学困生中去, 帮助他们理解整个过程, 然后让学困生回答知识原理, 当他们有困难时, 请优等生帮忙解决, 最后, 我给予适当总结。当在解决课堂练习时, 出乎我的意料之外, 学生思路开阔、敏锐, 把以前学的三角形全等的各种方法与本节内容有机地结合, 对测量池塘宽度时想出了诸多的解题思路, 同学们都争先恐后的举手发表自己的见解, 与大家共同探讨。正因为学生们的投入, 当下课铃响起时, 就有人不禁惊叹:“这节课真短啊!”

数学学习一改以往的单一、枯燥、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 使它成为一个生动活泼, 主动参与的过程, 学生有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在自主探索, 亲身实践, 合作交流的氛围中, 解除困惑, 更清楚地明确自己的思想, 并有机会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从中感受数学发现的乐趣, 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因而这一环节不容忽视。

四、适时关注学困生, 不放弃任何一名学生

在整个课堂教学中, 每一个环节都要把重点放在学困生身上, 他们由于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意志薄弱, 一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就会退缩, 甚至丧失信心, 所以, 当预习作业布置后, 要求他们必须认真做好预习笔记, 有条件的话再联系家长请求帮助督促。在课堂自学时, 教师及时给予引导, 有针对性地解决他们的疑问。与同学合作交流时, 鼓励他们大胆阐述自己的见解, 及时给与肯定, 树立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在巩固新知时, 通过对他们所错题目的了解, 采取“兵教兵”的方法, 让优等生帮他们讲解, 以使他们对所学知识有一定的突破, 争取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所发展, 不嫌弃任何一个人, 不让任何一位同学掉队, 我牢牢把握住这一点, 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大幅度地降低了过差率。

总之, 我在课堂教学中, 一改以往的教学方法, 也改变了学生以往的学习模式, 在教学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让学生积极主动起来, 他们不再是单纯地接受老师传授知识, 而是自己动手动脑, 通过多方努力获取知识, 使他们由被动地学习转为积极主动地学习。使他们都能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感, 树立自信心, 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增强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正因为此, 教师还要在这方面不断努力, 探索更为行之有效的方法, 使数学课堂教学更具吸引力。

摘要: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 “目标教学”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它在提高教育质量,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上都有独到之处, 本文从如何转变学生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上做了一些有意义的尝试。让学生真正感受学习数学乐趣, 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所发展, 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上一篇:城市成长力下一篇:化肥检测准确度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