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社会管理(共12篇)
乡村社会管理 篇1
进入新世纪以来, 学界持续关注包括民族地方在内的基层社会乡村治理问题。30 年农村改革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稍许回顾有这样三个步骤的改革:第一步是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核心的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农民获得生产经营自主权, 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 与此同时,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以人民公社管理的农村集体所有制乡村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 农牧民有了个人自主经营的身份和权利, 以及在农村开始逐步实行的村民自治的基层社会。第二步是国家实行以农村税费改革为核心的国民收入分配关系改革。农村税费改革, 是国家规范农村分配制度、遏制面向农民的乱收费、乱集资、乱罚款和乱摊派, 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负担问题的一项重大措施。它切实减轻了农民负担, 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同时, 农村税费改革牵连着基层政权建设, 过去县乡级政府整体支配基层乡村社会条件发生转变, 进一步减少了可动用的体制内资源条件, 产生了乡村治权的弱化现象。我国著名乡村问题研究专家于建嵘、何建明、温铁军等人指出, 我国乡村存在“强发展、弱治理”现象, 认为“基层治理体制蕴含着一种系统性风险”, “具有深刻的政治性, 是一种政治危机”。美国著名学者亨廷顿在分析世界范围内众多的“革命”现象时指出, “农村主导集团所起的作用实系决定政府稳定或脆弱的关键因素”, “得农村者得天下”。农村改革第三步就是当前实行以促进农村上层建筑变革为核心的农村综合改革。这一改革明确提出完善行政管理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的新要求, 也衔接着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我国的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乡村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和地方政府治理的基石, 我们需要研究如何建构中国乡村社会治理的方式和道路。
一、从国家治理能力视域看乡村社会治理的必然性
在现代政治中, 农村扮演着关键性的“钟摆”角色。从国家治理能力视域看我国乡村基层社会治理具有紧迫性。因为我国9 亿农牧民发展需要制度环境, 只有实现农村改革乡村基层社会治理大力推进, 中国才能从容应对各种危机和挑战。
中国是农业大国, 农村基层政权被视为国家政权的基础。从国家治理能力的视角出发, 我们可以看到, 中国基层农村社会具有两个不同治理阶段。前一个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我国乡村治理结构, 随着农业生产资料所有制实行“一大二公”, 逐级提升公有制水平, 乡村治权得到不断强化的阶段。治权强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国家行政管理权能不断得到强化;二是依托农村血缘、人情、舆论等机制实现的乡土文化, 为意识形态强制改变;三是各级组织控制农牧民群众的利益分配。结果就是国家对农牧业基层社会的渗透程度不断加深, 确保了国家权能对社会整合目标的有效实现。但是, 这时期国家对乡村社会采取的是强制的管理和控制权力, 乡村社会被控制权能低度整合在国家政权体系之中。
后一个阶段:改革开放以后的30 余年, 在国家推动农业改革的基础上, 我国乡村基层社会的变迁经历了市场经济、工业化和社会利益分化三种力量的推动。这种力量造成两个变化。首先, 市场经济带来农业社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迅速增长。以农业税费改革作为大致的分界点, 一方面, 国家对乡村整体支配控制力有所减弱, 也减少了对农民权利的损害。另一方面, 国家的乡村治权出现弱化, 出现官民难以合作或者无法通过官民协商付诸实践的状况。国家面对的是农村缺少自己基层社会组织治理的社会, 面对的是日常生活里也缺少自组织的农牧民群众, 缺少治理的社会必然缺少公正, 群众就被迫自保, 自私自利, 没有公德, 人人不满, 成了无法治理的一盘散沙。其次, 城市工业化、现代化高速发展, 相反乡村空壳化留不住人。城市工业化、现代化创造经济社会高速发展, 乡村里的人们都变成外出打工农民工, 出现了城市容纳不下、回乡适应不了乡村生活的难题。造成这种困境的根本原因从管理体制上说缺少治理主体和科学决策, 这种缺乏社会治理的现象如德国著名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所说是一种“有组织的不负责任”。原因就是中国作为后发展现代化国家, 城市的现代化过程仍然适应国家治理方式, 而乡村的现代化缺位还没有找到基层社会治理概念和路径。换句话说, 城市现代化走得快, 广大乡村走得慢, 有适应工业化、现代化的城市治理概念, 没有适应现阶段乡村基层社会治理的概念。
通过梳理中国乡村治理结构的历史变迁, 我们看到前后两个时代国家治理强弱尽管有所区别, 但是一直没有形成国家治理与乡村社会治理两种治理合作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新的历史时代要求变革国家高度集权的单一治理模式, 代之以国家与乡村社会合作治理, 在完善国家治理体系中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
早在2013 年7 月22 日, 习近平同志在湖北省鄂州市考察农村工作时就十分担忧地指出:“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 2014 年中央一号文件, 提出“传承乡村文明”新概念, 引导人们关心新农村建设, “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支持家乡建设, 传承乡村文明”。2015 年1 月习近平在云南调研时, 明确强调:“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 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 充分体现农村特点, 注意乡土味道, 保留乡村风貌, 留得住青山绿水, 记得住乡愁。” 概括习近平近年乡村治理的思想, 从三个方面肯定了乡村具有城市不能替代的功能和地位:第一是中国乡村是中国五千年文明传承之载体, 是中国文化传承与发展之根。作为乡村社会主导的文明模式, 中国文明之根不在城市, 在乡村。第二是中国农村不仅为城市发展提供粮食、劳动力, 而且在中国经济社会稳定发展、规避风险上有不可替代的功能。第三是中国城市文明和文化发展, 也不能离开乡村。乡村是中国人的精神归属, 记得住乡愁的家园。特别是在中国初步完成工业化、实现温饱的时代背景下, 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就会越来越重要, 而要回答与解决这些问题, 源头不在城市, 而在乡村。
二、中国古代民族地方差异化、文化多样性的乡村治理经验
中国古代治理民族地方的关键就是如何处理好中央政权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问题。因此, 根据不同少数民族发展的不平衡性和文化多样性特征, 历代的封建统治者一般都注意实施针对不同地方和少数民族的民族策略, 这样肇始于先秦的中央王朝与民族地方在治理结构上形成了整体性与多样性重合格局。可以具体梳理以下几点:
(一) 中央王朝在保持皇权整体性的同时对民族地方因俗而治
汉朝的“以其故俗治, 毋赋税”, 魏晋南朝时期的“以夷治夷”, 唐朝的羁摩州府, 宋朝对黎族等设土官顺俗而治, 元、明时期南方民族地方推行土司制度。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民族政策的因俗性特点正确反映了中国民族众多、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历代王朝对少数民族地方实施因俗而治, 这是我国古代中央王朝曾长期推行的治边策略。虽然基本上脱离不了羁摩统治的底色, 但表现了对羁縻政策具体形式的不同理解。
(二) 中国古代中央王朝对民族地方实施的羁縻策略的内容异常丰富
中国古代中央王朝对民族地方实施的羁縻策略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甚至军事等诸方面, 羁縻的内容可以采取和亲、通使、互市、贡赐、册封、盟誓等, 以加强与少数民族首领联系, 还包括对不同民族地区实行不同的策略, 如清王朝对汉族实行抚纳, 对蒙古族实行联姻, 对藏族则利用其宗教, 甚至对不同的民族制定不同的法律, 有专门对蒙古族的《蒙古律书》, 有专门对西藏的《西藏通制》, 有专门对维吾尔的《回疆则例》等专门法律。凡此等等, 都表现出了中央政府对不同民族地方实施政策的多面性。
(三) 民族地方自行运行传统社会自治体系
少数民族地方至新中国成立后民主改革前, 还自行运行传统社会自治体系, 采用原始民主制、家支制、土司制、盟旗制、政教合一与门宦制、山官制、瑶老制等制度。自治水平也有差异, 有的处在原始公社水平, 有的是部落组织, 有的建立地方性政权, 有的甚至建立前现代民族国家。但不论何种发展形态、处在何种水平, 都是一个维持基层传统社会秩序的自治体系, 也是一个延续着民族传统和文化特性的内部运行体系, 因而我们说在历史上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治理有丰富的经验。
(四) 民族地方具有多重治理因素相互作用的自治体系
中国少数民族基层传统社会是一个多重治理因素相互作用的自治体系, 地方性、传统性、结构性和整体性是其基本特征。自治体系具有可分析的结构性因素:1. 传统社会组织。传统基础社会依靠血缘和亲疏关系建立的社会组织, 在贫弱救济、发展教育、调解纠纷、平息事端、维持社会秩序中的作用, 在不同层级的社会组织中的关系建构, 及其形成“分枝性社会结构”。2. 民族习惯法或乡规民约。民族习惯法仍然有传统价值和当代影响。承载着民族心理特点和文化特征的民族习惯法, 在基层社会调控中起着核心作用。习惯法在传统基层社会的作用, 具体说:一是在本地文化、生活方式中解决纠纷、保护财产和救济穷人等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二是与各自民族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婚姻惯行的密切联系;三是指引、评价、教育、强制等社会规范作用。习惯法不是民族地方基层传统社会孤立的治理因素, 本身是民族心理、民族文化的产物, 其发挥作用也要依托其他社会治理因素。3. 家族族长、村落长老、宗教领袖等基层社会权威人士。基层社会权威人士 (汉族的乡绅) , 他们拥有较高文化知识, 并集教育文化、宗教祭祀、军事防务等职能与权力为一体, 是基层传统社会实际领导者。在传统基层社会自治体系中拥有实际治权, 能够运用配置物质性和权威性资源进行治理。4. 多元文化因素。民族地方混居、杂居的人们在相互共处中创造出多元文化。滕星认为“各民族文化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自然环境、产业经济、历史经历及宗教信仰明显不同, 从而形成了多层次、多元化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 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多样性。”有学者指出“它比一般的伦理道德具有更大的稳定性、广泛性、适用性和更为直接的社会功能。” 5. 宗教信仰。民族地方宗教因素, 如果孤立地看是一种消极的社会发展因素, 但在历史上如果把西藏藏传佛教因素从藏族基层传统社会自治体系中排除出去, 便不可能了解西藏基层传统社会。宗教对少数民族基层传统社会自治体系起着底色作用。涂尔干最早提出宗教具有社会整合功能。马凌诺夫斯基的《文化论》认为宗教具有让个体心理得以满足, 让社会生活得以巩固的作用。斯皮罗指出人类的宗教信仰具有社会整合的功能, 即借共同信仰以巩固团体的凝聚力、整合社会的组织力。
由这5 个治理因素构成完整的自治体系在少数民族基层传统社会起着支配性作用。以往我们对少数民族地方基层传统社会研究的主要问题是仅注意个别治理因素, 之所以这样原因有二:一是没有今天的“乡村治理”、“地方治理”这样的综合性、系统性科学概念;二是过时的错误观念如阶级斗争的束缚。加上对民族地方乡村传统社会缺少实证研究, 也是没有形成对民族地方乡村社会治理科学认知的原因。
三、国家在民族地方推进乡村社会合作治理
经过几千年形成的中国广域乡村人文地理, 已经成为一个相对稳定地承载着中国多样性的自然生态、政治生态与文化生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载体。乡村社会也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社会基础。我国社会经历了长期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 在决战“十三五”和实现 “全面小康”时期, 民族地方要创新政府治理与社会的合作治理方式, 要大力吸收少数民族传统的、乡土的和多元文化治理资源, 深化对民族基层传统社会自治体系及其治理机制的认识, 建构民族地方政府治理公共服务体系, 培育社会各类组织, 重视政府权力与社会、民间权力互动, 发挥农牧区传统人文社会因素在协调利益、化解矛盾、帮助群众排忧解难等方面的作用。根据内蒙古地方实际进行乡村社会治理建设, 可以通过这样几个层面的治理推进整体的乡村治理, 其中软硬件方面建设都有:
(一)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本框架内, 对于少数民族地方基层社会应包容更多自治因素
我国各民族所处的地理位置、文化环境、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 其基层社会形成治理结构因素及当前所面临的具体问题也应有所不同。在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新的形势下, 根据国内外民族地区民族问题的生发机制研究构建民族地方基层社会治理体系, 可以考虑对于少数民族地方基层社会应包容更多自治因素。近年, 国外研究种族问题的专家认为, “从历史进程看, 传统多民族国家中的少数民族己经在自己的传统聚居地上形成了完整运作着的社会, 存在不同的社会组织和政治制度, 欲通过自治存续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加拿大著名学者威尔·金里卡在主张给予加拿大原住民自治权利、多族类权利和特别代表三项基本权利时说, 对全世界族裔冲突的调查一再地说明“承认少数民族的自治有助于而不是威胁政治的稳定。”在构建民族乡村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时, 有必要推进国家权力向基层社会延伸并与基层社会达成合作治理路径。乡村基层社会治理与政府合作治理, 政府治理职能要转型, 要让村民自治:政府让渡权力归还基层社会;由管制职能向服务职能转变;推动村民自治的社会实践。要总结近代以来民族地方治理的模式和经验, 吸收传统的乡土、社会组织和民族文化资源, 从乡村发现德高望重的民间人士参与社会治理, 借重他们的高尚人格和高见远识, 承担一些重要的解决社会矛盾的功能, 发挥沟通国家与社会重要的作用。在推动治理体制、机制创新中提高国家与社会合作治理水平。历史上, 少数民族地区的士绅阶层也曾在基层治理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二) 结合“十个全覆盖”进行农牧区乡村社会治理, 改变内蒙古农村牧区落后面貌
在新型城镇化这一问题上, 内蒙古针对目前城乡公共服务差距较大的现实, 决定从2014 年起利用3 年的时间, 在全区实现农村牧区危房改造等 “十个全覆盖”。在进行这项宏大工程时, 如何使得乡村牧区的民族文化特色成为“十个全覆盖”过程中的文化基因, 在乡村治理中得到传承。其中, 民族习惯法或村规民约就是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鲜活地影响和调控着当地的少数民族生活, 利用村规民约进行规范治理, 能够对乡村基层社会治理产生重要作用。内蒙古在实施“十个全覆盖”中注意增强文化凝聚力, 推进民族地方广大农牧民群众对本乡本土文化的认同, 大力促进民族的乡土文化价值重建, 要给美丽乡村架构文化价值体系, 赋予传统乡村文化价值新的精神内核, 壮大乡村文化影响力。一种文化价值的实现, 根本上取决于农牧民群众的认同度。
(三) 政府与民间社会组织良性互动, 分工合作实现对公共事务的共管共治
在社会利益分化, 民族地方所有利益由政府包办已经过去, 相应地那种“全能”政府式的社会管理已然不适用。政社分开是现代社会组织体制的基本前提, 科学定位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是核心, 既要处理好政府和社会的关系, 也要处理好市场和社会的关系;同时, 既要发挥政府的作用, 也要注重发挥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内蒙古在完善草场承包固定放牧的基础上, 政府可以允许有意愿游牧的牧民自愿结合形成游牧合作组织, 游牧民族几个牧户组成一个游牧群体, 成员多有亲属关系, 集中在一起放牧, 草原上总是有单个家庭难以完成的劳动, 如打草、接羊羔、剪羊毛、盖牲畜圈、四季转场等都需要群体内其他家庭帮忙。这类基本游牧单位传统名为阿吾勒、固仑, 是适应草原社会环境和游牧生计形态的基层社会组织, 在当代仍有其价值。在牧业生产中借助于基层社会生产组织, 互相协作提升生产力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还能够积极地经办公益事业、赈济灾荒。
(四) 民族地方以美丽乡村治理为目标, 政府推进社会治理可以从建设美丽乡村、引水灌溉拓展生产范围、参与网络建设入手, 构建有利于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进步的开放性社会资本
内蒙古自治区正在进行的“十个全覆盖”工程内涵着美丽乡村建设目标。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建设美丽中国。目前, 农村地区和农村人口占了中国的绝大部分, 因此, 要实现美丽中国的奋斗目标, 就必须要加快美丽乡村的建设步伐。2013 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 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 努力建设美丽乡村。美丽乡村建设已经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美丽乡村建设就是尽力彰显各乡村自己的特色, 按照乡村的自然禀赋、历史传统和未来发展要求, 最大程度保留原汁原味的乡村文化和乡村特色, 以适应不同乡村的发展要求。开展美丽乡村建设, 首要任务就是改变乡村人居环境, 进行乡村环境综合整治。建设美丽乡村基础上还要向经营魅力乡村推进。从环境改造开始, 但绝不止于环境建设。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 培育中心村, 保护文化村, 搬迁边远的、高山上的村, 确定好中心村镇、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规划。从乡村环境的初步整治, 到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再到乡村经营。留住了绿水青山, 走向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农民安居乐业幸福的小康社会道路。二是引水灌溉, 拓展生产范围。内蒙古最大的限制条件是广大乡村缺水, 但引水灌溉乡村在旧中国的河套地区就有相当的壮举, 如果拿出今天城市普遍进行的环城水系建设气魄, 给一些靠近黄河和湖泊的乡村引水也不是不能做到的。内蒙古东部的呼伦贝尔、兴安盟等地区不缺水, 缺少的是能很好地利用水的集水工程, 搞好乡村引水规划, 拓宽农牧业生产渠道。西部沿黄河地带也不缺水, 缺少的是思路和干劲, 引黄河水到稍微高的地域改造半干旱地理和草原植被, 形成人工草场, 这是根本上解决内蒙古基层乡村社会治理的路径。三是深化网络利用。内蒙古地广人稀深化网络利用意义重大。
乡村社会管理 篇2
一、组织管理
1、必须接受白涛社服中心的直接领导和业务指导,因工作能力不足、办事敷衍拖沓、不能履行责任或不服从领导的乡村医生,我社服中心要及时进行调整,并报区卫生局备案;
2、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按要求上墙。
3、按时参加例会、上级培训,参加一天得10分,迟到、早退一次扣10分,无故缺席一次扣50分。
二、居民健康档案
1、做好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的宣传工作,及时准确收集建档村民的基本情况,主要健康问题及卫生服务记录及医疗等信息。辖区村民在接受服务时,为其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并根据复诊信息及时补充和更新健康档案记录。
2、配合社服中心组织辖区居民参加疾病筛查、健康体检等。
3、档案保存良好,按时把完善的档案交社服中心录入存档。
4、建档一个得1分。
5、要求:建档完成率达100%,每下降一个百分点扣0.6分。
三、健康教育
1、及时发放印刷资料,包括健康教育折页、处方、手册等,每年不少于12种。查登记本和抽查群众。发放一种得2分,少发放一种扣倒1分。
2、各村设宣传专栏一处,每两月更新内容一次;更新一次5分,缺一次扣5分。
3、每两月举办一次健康知识讲座及咨询活动;举办一次得20分,缺一次扣20分。
4、健康教育资料保存完整备查;包括通知、签到册、照片、讲稿等。缺一种扣5分。
5、要求:群众核心健康教育知晓率达70%,每下降一个百分点扣0.3分。
四、计划免疫
1、及时掌握辖区出生人口信息,及时发现流动人口中的儿童,对居住≥3个月的流动儿童进行登记,并报送社服中心完成建证建卡;报送一个得2分,漏报一个扣2分。
2、及时收集、传达预防接种信息资料,及时报告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报告一例得2分,漏报一例扣2分。
3、协助社服中心完成5岁以下儿童死亡调查,通知0-6岁儿童到社服中心接受体检。完成一例得100分,漏报一例扣100分。
4、协助完成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和其他指令性任务。
5、要求:按时发放通知单,通知到位率要求达100%,每下降一个百分点扣0.4分。
五、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1、履行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职责,积极配合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和应急处置工作,配合有关部门做好传染病和中毒事件的隔离治疗工作,及时上报事件信息;疫情处置一件得100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一件得200分。
2、熟悉传染病的诊断和报告,发现疑似病例按规定按时上报。
3、按时完成结核病转诊任务,对确诊病例进行督导管理,协助开展病人调查和追踪。完成和管理一例得10分,漏报或漏管一例扣10分。
4、要求:①传染病报告率达100%,查门诊日志、处方、传染病报告本,卡片,少登记一例该项不计分。漏报一例传染病防治项目全项不得分,并在质量考核实得总分中扣10分;②重大卫生事件报告率和卫生非法事件报告率达100%,任务完成率每下降一个百分点扣0.2分。
六、妇幼保健
1、掌握本村新婚、孕产妇信息,建立孕产妇登记,做好孕前和孕早期的增补叶酸的政策宣传、使用指导工作;
2、做好孕前随访,积极宣传孕产期保健的基本知识,指导动员孕妇产前检查不少于5次,产后访视不少于2次,动员孕妇住院分娩;动员一例得10分。
3、积极宣传儿童保健知识,协助开展儿童系统管理工作;按时报告出生死亡信息,报告一例得2分,漏报一例扣2分。
4、孕妇登记并报告一例得3分,叶酸补服一例得2分,协助社服中心完成孕产妇死亡监测一例得5分,协助社服中心完成两癌筛查通知、组织一人得3分。
5、要求:①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90%,每下降一个百分点扣0.2分;②叶酸补服任务完成率达100%,每下降一个百分点扣0.1分;③儿童系统管理率达85%,每下降一个百分点扣0.3分。④出生死亡报告率达100%,每下降一个百分点扣0.5分。
6、及时收集各种资料,完成归档;
七、慢病管理
1、熟悉和掌握高血压、糖尿病防治知识,接受居民咨询;实行35岁以上居民首诊测血压。
2、建立本村慢病患者健康档案,协助社服中心开展慢病患者的登记建档,随访和管理工作,对确诊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并定期随访,询问病情,对患者用药、饮食等进行健康指导;
3、查门诊日志,35岁以上居民免费测血压,糖尿病随访查登记,每人次1分。
4、每年对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进行一次体检,并将体检结果交社服中心录入存档。体检每人次1分。
5、要求:高血压和糖尿病人规范管理率均达90%,每下降一个百分点扣0.2分。
八、老年人保健
1、掌握本村老年人信息,对65岁以上老人进行登记;
2、通知辖区65岁以上老人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体检;
3、协助开展老年人健康管理,给予健康咨询指导、随访和疾病干预。
4、每登记一个得1分。
5、要求:老年人保健管理率达100%,每下降一个百分点扣0.2分。
九、重性精神疾病管理
1、协助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随访,督导患者治疗。随访一次得5分。
2、及时发现患者,协助危急情况紧急处理和转诊。
3、要求:重症精神病患者规范管理率达90%,每下降一个百分点扣0.4分。
十、基本医疗
1、严格执行国家相关基药政策,实施药品”零利润”销售,实行药品统一采购,统一配送,严禁使用非基药、不滥用抗生素和激素;2012年1月20日之前非基药全部下柜。每月20日前交购药计划。一次未交扣当月补助经费。
2、有完整的门诊日志,相关工作记录,处方书写符合规范要求。
3、严格执行城乡居民医保政策,做好医药费报销工作;
4、做好一次性医疗用品销毁工作,并做好记录。
5、及时转诊危急重症患者,做好护送工作。转诊一例得8分。
6、要求:①门诊抗菌药2联及以上联用处方≤20%,门诊激素使用处方≤7%,每增一个百分点扣1分;②门诊处方书写符合率达90%,每下降一个百分点扣0.2分;③门诊日志完整率达100%,每下降一个百分点扣0.2分;④基本药物占有比例达100%,每下降一个百分点扣0.5分;⑤严格执行医疗服务收费价格,划价符合率达100%,每下降一个百分点扣0.5分;⑥常用(无菌)物品消毒、灭菌管理合格率达100%,医疗废弃物管理符合率达100%,每下降一个百分点扣0.5分,收集、毁形不规范扣1分。
十一、满意度
1、居民满意度要求达70%,随机调查30人,每下降一个百分点扣0.5分。
乡村社会冲突发生机理与管理研究 篇3
关键词:乡村社会;社会冲突;发生机理;冲突管理
乡村社会冲突分为村庄内部冲突与村庄外部冲突。村庄内部冲突包括了村民与村民之间的冲突以及村民与村干部之间的冲突两类,村庄外部冲突指村庄与政府、村民与政府之间的冲突。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民与基层组织的紧张和冲突不断增加,农村社会稳定的基础严重动摇。[1]
一、文献综述
“社会冲突”最早始于西方社会学领域,社会学家达伦多夫认为主体之间目标存在不相容差异的一切关系都是社会冲突关系,科塞对冲突的定义是“价值观、信仰以及稀少的地位、权力和资源分配上的斗争”。达伦多夫强调冲突的公开斗争属性,而科塞则进一步强调冲突的心理因素,“冲突”的外延得到延伸。
我国学者对冲突的定义往往更加强调冲突产生的原因,社会学者党国印给出冲突的定义是“当事人之间存在利害关系,但不能完全根据自己的利益要求自愿达成交易契约的状态”,自愿交易不能达成,即冲突的存在。[2]姜建成认为“社会冲突是不同的个体或群体双方或多方的行动方向、目标不一致,并且相互对抗的一种社会互动形式”。[3]我国学者将冲突产生的原因往往都归结于对利益的追求。
而关于“乡村社会冲突”的概念,可以进一步借鉴赵树凯的观点,赵树凯在《乡镇治理与政府制度化》一书使用了“农村冲突”和“村庄冲突”来描述发生在乡村社会的冲突,将村庄冲突分为村庄内部冲突和村庄外部冲突,村庄内部冲突包括村民与村民之间的冲突以及村民与村庄干部之间的冲突,调查发现村庄内部冲突总体呈现下降趋势,而村庄外部冲突有上升趋势,这里的村庄外部冲突指农村与政府之间的冲突。[1]
“冲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心理上的冲突,这类冲突具有内隐性,往往不受重视,另一方面是公开表现的冲突,公开表现的冲突是心理上的冲突的外化,这类冲突更加突出,更易得到重视,往往也是社会热点问题,因而也是学术界研究重点。
我国学者对社会冲突的研究主要将其置于社会转型背景下进行,贾高建从社会转型视角对社会冲突根源进行分析,认为社会冲突有两种,一种是由于正在发生的社会转型触动了原有的既定利益格局而引起的社会冲突,另一种是由于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了偏差和脱节而引起的社会冲突,提出要根据社会冲突产生的根源针对性地采取对策。
社会冲突具有的对抗性特征使得其成为治理的课题之一,学者在探索治理路径的同时,往往先对冲突原因进行分析。蒋俊杰引入跨界治理理论发现,区域间的公共政策差异、政府部门间的碎片化管理、行政体系内信息的纵向控制、利益补偿中市场机制和公民参与的缺失是中国社会冲突形成的重要原因。
社会冲突带来各方面负面影响,政府需要对此进行管理。学术界认为政府对农村社会冲突采取的主要策略是妥协。张世勇等人提出在农村社会冲突管理中,农民“闹大”和政府“兜底”共同构建了当前农村社会冲突管理的一般逻辑。
二、冲突形成过程
(一)内隐性冲突形成
乡村社会冲突产生的前提是村民对外在某一事件的不满,由此产生乡村社会冲突的心理因素。外在事件是乡村社会冲突的导火索。赵树凯指出,90年代村庄内部冲突原因主要有收费、干部不公、财务不公开、经济发展、计划生育问题等。到2003年,由于税费改革、村务公开、计划生育政策转变等原因,村庄内部冲突有所减少,但是村庄外部冲突却越来越多。
赵树凯在对20个乡镇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在2009年发生在三个乡镇的三个群体性事件都是因为土地征用补偿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政府征地速度在加快,土地作为农民的重要资本,引发的冲突也就越来越多。除此之外,村庄外部冲突的关键问题还体现在土地问题、干部腐败问题、环境污染和侵害问题、宗教问题、村级选举问题、黑恶势力问题、公共服务问题和税费问题等。而这些问题伴随着社会转型与政策完善,还不能得到有效迅速的解决,而村民对现状又有所不满,于是在心理上产生不满。
乡村社会冲突产生原因可以从内外两个方面进行剖析。一方面,从利益诉求者角度看,冲突产生于利益诉求者对既有利益的不满,期待通过冲突来提高自己的所得利益;另一方面,从管理者角度看,冲突产生于管理者的功能失灵,使得利益诉求者有所不满,期望通过冲突来有效解决问题。
(二)外显性冲突爆发
当村民因利益受损带来的不满情绪无法得到平息,就会向外在寻求宣泄,冲突得以外化,形成有形的公开性事件。理论上说,村民可以通过制度化渠道和非制度化渠道两种方式进行利益表达,而在实践中,村民往往采取非制度化渠道进行利益表达。一方面,村民的文化水平有限,对制度化的渠道并不了解,难以操作。另一方面,制度化渠道自身效力不高,繁琐的程序与低效的办公使得急于解决问题的村民放弃制度化渠道。因此,农民在卷入冲突中,往往采取“闹大”方式。“闹大”就是围绕解决某些社会矛盾冲突问题而形成的公民与政府之间的博弈逻辑。“闹大”的方式则多种多样,主要有上访、制造舆论等,上访说明问题已经超越村庄管理本身,制造舆论是为了给政府施加压力。有调查表明,超过50%的农民工愿意通过罢工、游行、示威、静坐、堵马路、集体上访等方式进行利益表达。
当外在事件作用于村民,与村民期望形成反差后,村民感到利益受到损害,形成内隐性冲突,便会寻求最有效或最方便的解决途径,和平方式往往不能满足村民的利益需求,冲突就具有了公开性特征,得以外显。外显性冲突不是村民的必然选择,村民在尝试合作式解决心理冲突时,可能会被动陷入外显性冲突中。而随着“闹大”事件越来越多,村民看到了“闹大”事件解决问题的高效性,更多采取“闹大”策略,以往村民选择“闹大”是在有限选择中作出的选择,是为最有效地解决问题,现在,“闹大”甚至被不法分子利用形成产业链,而村民本身并非为破坏政治,在某些情况下,“闹大”还是村民的一种被动选择。
(三)政府反应
以乌坎事件为例,政府采取了稳定第一的策略,对村民需要解决的问题却没有高效处理,导致事件恶化。市政府在乌坎事件中管理不力,处理重点在于平息外显性冲突,忽视冲突产生的根源,直到省政府做出反应,从根源上处理,才平息了冲突。政府在冲突面前,采取的策略往往是“兜底”,急于解决外显性冲突。但是,政府在面对外显性冲突时,并不总是选择妥协。在赵树凯调查的三个群体性事件中,两起事件的结局是政府妥协,提高了补偿标准,一起事件的结局是上访组织者被抓,农民妥协,事件平息。
政府的定位是服务于公共利益,而在外顯性冲突发生时,往往急于解决外显性冲突,而忽视了对村民利益的保护,使得内隐性冲突仍旧存在,再次爆发外显性冲突。而政府在本身存在不合法性时,更易采取妥协策略,忽视对冲突根源的解决,极有可能导致外显性冲突再次爆发。
三、结论
乡村社会冲突产生根源于制度和政策等外在条件的缺陷损害了村民利益以及村民对利益的期望过高两种情况。这种实际与期望的落差使得村民产生内隐性冲突,内隐性冲突积压到临界点,村民就向外表达利益诉求,和平方式无效的情况下,就会产生外显性冲突。政府面对外显性冲突,往往急于平息,而对冲突的根源处理相对落后,极易再次引发外显性冲突。(作者单位:南京理工大学公共事务学院)
参考文献:
[1] 赵树凯.乡镇治理与政府制度化[M].北京:商务出版社,2010.
[2] 党国印.发展与冲突:一个理论假说与经验实证分析[J].社会学研究,1998(4).
乡村兽医管理办法 篇4
第二条乡村兽医在乡村从事动物诊疗服务活动的, 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乡村兽医, 是指尚未取得执业兽医资格, 经登记在乡村从事动物诊疗服务活动的人员。
第四条农业部主管全国乡村兽医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乡村兽医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设立的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乡村兽医监督执法工作。第五条国家鼓励符合条件的乡村兽医参加执业兽医资格考试, 鼓励取得执业兽医资格的人员到乡村从事动物诊疗服务活动。
第六条国家实行乡村兽医登记制度。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 可以向县级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申请乡村兽医登记:
(一) 取得中等以上兽医、畜牧 (畜牧兽医) 、中兽医 (民族兽医) 或水产养殖专业学历的;
(二) 取得中级以上动物疫病防治员、水生动物病害防治员职业技能鉴定证书的;
(三) 在乡村从事动物诊疗服务连续5年以上的;
(四) 经县级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培训合格的。第七条申请乡村兽医登记的, 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 乡村兽医登记申请表;
(二) 学历证明、职业技能鉴定证书、培训合格证书或者乡镇畜牧兽医站出具的从业年限证明;
(三) 申请人身份证明和复印件。
第八条县级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应当在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审核合格的, 予以登记, 并颁发乡村兽医登记证;不合格的, 书面通知申请人, 并说明理由。
乡村兽医登记证应当载明乡村兽医姓名、从业区域、有效期等事项。
乡村兽医登记证有效期五年, 有效期届满需要继续从事动物诊疗服务活动的, 应当在有效期届满三个月前申请续展。
第九条乡村兽医登记证格式由农业部规定,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统一印制。
县级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办理乡村兽医登记, 不得收取任何费用。
第十条县级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应当将登记的乡村兽医名单逐级汇总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一条乡村兽医只能在本乡镇从事动物诊疗服务活动, 不得在城区从业。
第十二条乡村兽医在乡村从事动物诊疗服务活动的, 应当有固定的从业场所和必要的兽医器械。
第十三条乡村兽医应当按照《兽药管理条例》和农业部的规定使用兽药, 并如实记录用药情况。
第十四条乡村兽医在动物诊疗服务活动中, 应当按照规定处理使用过的兽医器械和医疗废弃物。
第十五条乡村兽医在动物诊疗服务活动中发现动物染疫或者疑似染疫的, 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立即报告, 并采取隔离等控制措施, 防止动物疫情扩散。
乡村兽医在动物诊疗服务活动中发现动物患有或者疑似患有国家规定应当扑杀的疫病时, 不得擅自进行治疗。
第十六条发生突发动物疫情时, 乡村兽医应当参加当地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组织的预防、控制和扑灭工作, 不得拒绝和阻碍。
第十七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应当制定乡村兽医培训规划, 保证乡村兽医至少每两年接受一次培训。县级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培训规划制定本地区乡村兽医培训计划。
第十八条县级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和乡 (镇) 人民政府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的规定, 优先确定乡村兽医作为村级动物防疫员。
第十九条乡村兽医有下列行为之一的, 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给予警告, 责令暂停六个月以上一年以下动物诊疗服务活动;情节严重的, 由原登记机关收回、注销乡村兽医登记证:
(一) 不按照规定区域从业的;
(二) 不按照当地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的要求参加动物疫病预防、控制和扑灭活动的。
第二十条乡村兽医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原登记机关应当收回、注销乡村兽医登记证:
(一) 死亡或者被宣告失踪的;
(二) 中止兽医服务活动满二年的。
第二十一条乡村兽医在动物诊疗服务活动中, 违法使用兽药的, 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二十二条从事水生动物疫病防治的乡村兽医由县级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本办法的规定进行登记和监管。
县级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登记的从事水生动物疫病防治的乡村兽医信息汇总通报同级兽医主管部门。
乡村兽医管理办法 篇5
第一条 为了加强乡村兽医从业管理,提高乡村兽医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保障乡村兽医合法权益,保护动物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乡村兽医在乡村从事动物诊疗服务活动的,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乡村兽医,是指尚未取得执业兽医资格,经登记在乡村从事动物诊疗服务活动的人员。
第四条 农业部主管全国乡村兽医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乡村兽医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设立的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乡村兽医监督执法工作。
第五条 国家鼓励符合条件的乡村兽医参加执业兽医资格考试,鼓励取得执业兽医资格的人员到乡村从事动物诊疗服务活动。
第六条 国家实行乡村兽医登记制度。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以向县级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申请乡村兽医登记:
(一)取得中等以上兽医、畜牧(畜牧兽医)、中兽医(民族兽医)或水产养殖专业学历的;
(二)取得中级以上动物疫病防治员、水生动物病害防治员职业技能鉴定证书的;
(三)在乡村从事动物诊疗服务连续5年以上的;
(四)经县级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培训合格的`。
第七条 申请乡村兽医登记的,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乡村兽医登记申请表;
(二)学历证明、职业技能鉴定证书、培训合格证书或者乡镇畜牧兽医站出具的从业年限证明;
(三)申请人身份证明和复印件。
第八条 县级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应当在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审核合格的,予以登记,并颁发乡村兽医登记证;不合格的,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乡村兽医登记证应当载明乡村兽医姓名、从业区域、有效期等事项。
乡村兽医登记证有效期五年,有效期届满需要继续从事动物诊疗服务活动的,应当在有效期届满三个月前申请续展。
第九条 乡村兽医登记证格式由农业部规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统一印制。
县级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办理乡村兽医登记,不得收取任何费用。
第十条 县级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应当将登记的乡村兽医名单逐级汇总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一条 乡村兽医只能在本乡镇从事动物诊疗服务活动,不得在城区从业。
第十二条 乡村兽医在乡村从事动物诊疗服务活动的,应当有固定的从业场所和必要的兽医器械。
第十三条 乡村兽医应当按照《兽药管理条例》和农业部的规定使用兽药,并如实记录用药情况。
第十四条 乡村兽医在动物诊疗服务活动中,应当按照规定处理使用过的兽医器械和医疗废弃物。
第十五条 乡村兽医在动物诊疗服务活动中发现动物染疫或者疑似染疫的,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立即报告,并采取隔离等控制措施,防止动物疫情扩散。
乡村兽医在动物诊疗服务活动中发现动物患有或者疑似患有国家规定应当扑杀的疫病时,不得擅自进行治疗。
第十六条 发生突发动物疫情时,乡村兽医应当参加当地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组织的预防、控制和扑灭工作,不得拒绝和阻碍。
第十七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应当制定乡村兽医培训规划,保证乡村兽医至少每两年接受一次培训。县级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培训规划制定本地区乡村兽医培训计划。
第十八条 县级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的规定,优先确定乡村兽医作为村级动物防疫员。
第十九条 乡村兽医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给予警告,责令暂停六个月以上一年以下动物诊疗服务活动;情节严重的,由原登记机关收回、注销乡村兽医登记证:
(一)不按照规定区域从业的;
(二)不按照当地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的要求参加动物疫病预防、控制和扑灭活动的。
第二十条 乡村兽医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原登记机关应当收回、注销乡村兽医登记证:
(一)死亡或者被宣告失踪的;
(二)中止兽医服务活动满二年的。
第二十一条 乡村兽医在动物诊疗服务活动中,违法使用兽药的,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二十二条 从事水生动物疫病防治的乡村兽医由县级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本办法的规定进行登记和监管。
县级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登记的从事水生动物疫病防治的乡村兽医信息汇总通报同级兽医主管部门。
承担社会责任 心系乡村教育 篇6
11月30日,由爱普生公司和21世纪报系联合主办的“红粉笔计划·爱普生示范学校”研讨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会议邀请了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杨东平教授,四川省教育学院姚文忠教授等著名教育专家,对此项目进行点评,并对中国乡村教育未来发展之路进行了探讨。
爱普生(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牛岛生先生认为,提高中国农村人口的教育水平是非常重要的,爱普生将乡村教育列为在中国开展公益事业的重点,并把它作为一项可持续发展的事业加以经营。他希望能通过这个行动,唤起更多的社会力量关注中国乡村教育。
新农村离不开现代化的乡村教育。从陶行知、黄质夫、赵叔愚到“红粉笔”的每一位志愿者,一百年来,一代代中国人怀着同样的共识前赴后继、默默奉献。漂亮的校舍、崭新的课桌、电脑……当源源不断的物质援助流向偏远的乡村小学时,另一个命题却少人关注谁?用怎样的方式?引领孩子们打开未来之门?
通过一年的实践,爱普生在支援乡村教育领域做出了一番成绩,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这种新的支教模式还在尝试,前方的路有多远,还不能预见,因此迫切需要专家的指导。此次研讨会的召开,正是为了邀请知名教育专家对“爱普生示范学校”的支教模式把脉,对现有形式进行调整并进而在更大范围内加以推广,为今后项目的专业化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谈及“红粉笔计划·爱普生示范学校”对当地的影响时,重庆开县教委主任姜伯成说“山区学校信息闭塞,而爱普生示范学校项目的实施,为我们招募了来自全国各地教育行业的志愿者,这些志愿者不仅帮助我们进行教学,提高教育质量。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的无私精神和高尚品德对我们教师和学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那种充满爱心的社会责任感可能会影响我们学生的一生,为地处闭塞的学生带来新的观念和人生理想。从教委来讲,非常感谢爱教育,为爱普生示范学校所做出的贡献。”
此次活动的发起者——爱普生公司,多年来一直奉行“信守约定、言出必行、绝对值不弄虚作假”的基础理念,以“信赖和诚实”、“创造与挑战”为核心价值观,坚持在企业活动中推进信赖经营。在创造利润、对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对社会和环境的社会责任。
乡村社会管理 篇7
作为现代城乡规划体系的核心,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以下简称《城乡规划法》) 的出台, 打破了建立在城乡二元结构上的规划管理制度, 也使得乡规划、村庄规划的法律规范由现行的“行政法规”上升到“基本法律”的高层面。该法特别注重城乡统筹, 以立法方式将“乡规划”、“村庄规划”纳入了城乡规划的统一体系, 并相应设立了较多针对农村地区规划建设的具体规定。《城乡规划法》定义的“城乡规划”包括了“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 即不仅分离了“城市规划”和“镇规划”, 更是前所未有地以立法方式将“乡规划”、“村庄规划”纳入了城乡规划的统一体系。同时该法也分别规定了乡、村庄规划的编制范围、编制主体、编制内容、审批程序、规划的修改、法律责任以及规划许可制度的建立等内容。
尽管《城乡规划法》把乡、村庄规划的内容纳入到了法定规划体系中, 但是由于我国长期处于《城市规划法》的城市规划法律体系下, 对于乡、村庄的研究比较薄弱, 《城乡规划法》对于乡村规划的法律条文明显比城镇规划的要少, 导致《城乡规划法》实施过程中, 乡村规划的编制、实施、管理存在一定的难度。同时也由于我国城乡发展的区域不平衡, 我国乡、村庄的经济社会条件与城市、镇有较大不同, 目前多数乡和村庄还没有制定规划, 要求所有乡和村庄、都要依法编制和实施乡村规划, 短期内还难以做到。如果《城乡规划法》对此做出硬性规定, 难免会流于形式。这就要求各省市应根据实际情况, 结合新农村建设要求, 拟定符合本地的地方条例。
二、《城乡规划法》赋予地方“乡村建设规划管理”立法空间
由于我国国土幅员辽阔, 各地发展差异很大, 宏观政策对地方的要求不一致, 国家立法不可能作出适用于各地一切事项的具体规定。因此地方在制定实施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立法过程中, 必须在保持国家法制统一的前提下允许地方立法具有一定的因地制宜的针对性, 必须创制性地规定一些适用于地方特点的立法, 甚至允许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作出较大的变通和补充性的规定。通过深入学习研究《城乡规划法》, 笔者认为, “乡村建设规划管理”地方立法过程中有必要理清以下几个问题:
(一) 编制范围
第3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按照因地制宜、切实可行的原则, 确定应当制定乡规划、村庄规划的区域。在确定区域内的乡、村庄, 应当依照本法制定规划, 规划区内的乡、村庄建设应当符合规划要求”, 因此地方立法应根据当地乡村的实际情况, 明确哪些区域需要编制乡规划、村庄规划。
(二) 明确权责
第11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乡规划管理工作”, 同时, 该法也明确了乡政府的事权, 主要包括第22条的规划编制权、第41条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初审权、第65条规定乡政府具有行政处罚权。从条文看, 乡政府“有权无责”, 有必要在地方立法中理清关系, 明确责任。
(三) 规划期限
第17条对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作了规定, 但该法第18条对乡规划、村庄规划的期限未作规定, 给实际操作带来困难。如新近颁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第15条规定“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的规划期限应当与村庄规划的规划期限相一致”。由于《城乡规划法》中对乡、村庄规划期限的缺失, 使得上述援引性规范得以落空。因此, 地方立法应对村乡规划期限作出明确规定。
(四) 许可制度
第44条规定了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以及用地审批的相关程序, 但是未确定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有效期限, 以及并未全部涉及乡村建设规划涉及到的诸多问题, 例如不是使用原有宅基地进行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的规定等。同时该条第二款也是授权性立法, 授权“在乡、村庄规划区内使用原有宅基地进行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的规划管理办法, 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类似的问题不少, 地方立法应予说明。
(五) 临时建设
第44条第3款规定“临时建设和临时用地规划管理的具体办法, 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 但是第一款又限定该条的临时建设应在“城市、镇规划区内”, 从而缺失了对乡、村庄规划区内临时建设的规定, 而第66条中对临时建设的处罚中又没有“城市、镇规划区内”的限定, 前后不一致。对此, 亦应做出合理合法的调整与补充。
(六) 法律责任
对于城市、镇规划区内的违法建设, 第64条以其是否可以“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对规划实施的影响”为标准, 对其法律责任作了区别规定。而对于乡、村庄规划区内的违法建设, 《城乡规划法》第65条未区别不同情况, 规定“由乡、镇人民政府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 可以拆除”等管制措施。如此做法实践中很难行得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关于贯彻实施<城乡规划法>的指导意见》 (建规[2008]21号) 提出, 要“区分不同违法建设情况, 做出相应处罚规定, 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要贯彻实施部指导意见, 地方立法必须对此作出相应的具体规定。
三、城乡规划地方立法中的“乡村建设规划管理”
城乡规划是各级政府协调城乡空间布局、统筹城乡发展、改善人居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手段。总之, 从《城乡规划法》两年多来施行的情况看, 该法在城市、镇规划区划分、规划许可实施、临时用地、临时建设管理及乡村建设规划管理等方面的一些规定均较原则, 需要通过地方立法进一步具体化, 以便操作。因此各省市纷纷制定了《XX省城乡规划条例》或者《XX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办法》 (以下均以《XX省》简称) 。本文将部分省市在《XX省城乡规划条例》中关于乡规划、村庄规划的总则、编制、实施、修改、监督及法律责任的有关规定整理如下, 供彼此交流参考;还有相当多的问题, 地方立法尚未出台或尚未作出相应规定, 亦有待今后予以补充完善。
(一) 总则——编制经费、编制范围、管理权限
机构、人员、经费和监管的缺失, 制约着乡村规划的实施。其中, 经费紧张是羁绊乡村规划管理最棘手的问题。虽然, 《规划法》和《条例》都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城乡规划的编制和管理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但是, 在乡、镇人民政府财政收入紧张的情况下, 要保障乡村规划实施的足额经费是比较困难的。
编制经费:《城乡规划法》第6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城乡规划的编制和管理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城乡规划法>释义及使用指南》解释“乡 (镇) 规划和村庄规划的编制管理经费应当由基层政府财政保证, 经费保证是指编制、实施和监督城乡规划的支出”。但是, 在乡、镇人民政府财政收入紧张的情况下, 要保障乡村规划实施的足额经费很难做到。而在地方立法中, 安徽、广西、湖南、天津、新疆等地则规定了城市、区和县应当对编制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给予财政支持, 值得参考。
编制范围:《城乡规划法》第3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按照因地制宜、切实可行的原则, 确定应当制定村庄规划的区域。在确定区域内的村庄, 应当依照本条例制定规划。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鼓励、指导前款规定以外区域的村庄制定村庄规划。”这种“指定编制”和“鼓励编制”的做法是在统筹城乡发展的一般要求基础上, 充分考虑我国城乡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性, 区分城乡不同情况而做出的“区别化”规定。关于乡规划、村庄规划的编制范围, 分析地方立法可以发现:第一, 编制范围最广的是江苏, 规定所有乡、村都要编制乡规划、村庄规划。第二, 规定乡规划全覆盖, 村庄规划量力而行的有湖南、辽宁和安徽。第三, 其他省市基本上都是沿用《城乡规划法》规定, 或部分只对村庄要求可以编制而对于乡规划没有硬性的规定。可见, 对于乡规划、村庄规划的编制范围, 地方性法规的规定具有多样性和很强的地域性, 各地可因条件量力而行。
管理权限:《城乡规划法》第11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乡规划管理工作”, 《<城乡规划法>释义及使用指南》解释“乡和村庄因为不具体设置城乡规划主管部门, 因此其规划由乡政府或者镇政府负责”。但是城乡规划法的条文规定的具体内容给人直观的理解是乡、村庄规划的管理工作也应该是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因此有些地方也对此给出了具体的规定, 例如安徽、湖南规定“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以外的镇和乡人民政府依法承担城乡规划管理职责, 并确定相关机构或者人员负责具体工作”;广西规定“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在乡、镇配备专门管理人员, 负责镇、乡、村庄的规划建设管理工作”。这样做, 便于实施。
(二) 编制——编制内容、审批程序、规划修改
《城乡规划法》第18条及第22条分别规定了乡、村庄规划的编制内容及审批程序, 内容较为全面, 且部分省市出台单独“乡、村庄规划编制办法”来规范编制、审批及修改的具体规定, 因而该部分内容大部分都不在地方城乡规划条例中涉及。对于编制内容中争议最大的就是乡、村庄规划的规划期限, 由于缺少期限的规定给实际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但是地方条例中涉及对乡、村庄规划期限的规定很少, 只有贵州规定“乡规划的规划期限一般为20年, 村寨规划的规划期限一般为10年”, 其它省市均未对规划期限作出规定。村、乡规划期限究竟多少年合适, 尚有待进一步实践确定。
(三) 实施——乡村建设规划许可、乡村临时建设
关于乡村建设规划许可, 《城乡规划法》第41条第一款设立了“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制度, 第二款对地方又作了授权立法, 第三、四款规定了规划许可程序及审批程序。根据《城乡规划法》的授权, 各地《条例》可总结为三种情况:一是使用原有宅基地进行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的, 执行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二是需占用农用地的, 先依照《土地管理法》有关规定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 再办理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三是无需占用农用地的, 先取得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 再办理用地审批手续。如此划分是基于村民个人建房活动的差异对《城乡规划法》作的补充和细化。然而各地《条例》在明确许可权限下放的情形后, 对于乡村建设规划许可的期限、对乡、镇人民政府的许可行为没有进行必要的规范。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的规定, 任何一项行政许可都应当明确许可的条件、程序、期限和实施机关。
《城乡规划法》第44条第一款对“城市、镇规划区内”的临时建设进行了规定, 而第二、三款的临时建设并没有限定是在“城市、镇规划区内”, 且第三款对地方又作了授权立法, 规定“临时建设和临时用地规划管理的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 因此地方立法中有必要对乡、村庄的临时建设的相关程序和期限进行规定, 有待各地出台相应措施。
(四) 监督检查
《城乡规划法》未规定乡政府的监督检查权。第51条规定, 县级以上政府及其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城乡规划编制、审批、实施、修改的监督检查。众所周知, 监督检查与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紧密相连。根据“一级政府、一级规划、一级事权”原则, 《城乡规划法》框架下的乡政府承担着相应的规划编制、许可、处罚等行政权力。如该法第41条规定乡政府具有初审权, 再如该法第65条规定, 法律明确授予乡、镇政府的行政许可、行政处罚权, 却没有授予其监督检查权, 显然是疏漏。对此, 亦有待地方立法明确。
(五) 法律责任
对于乡、村庄规划区内的违法建设, 《城乡规划法》第65条未区别不同情况, 规定“由乡、镇人民政府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 可以拆除”。而对于城市、镇规划区内的违法建设, 《城乡规划法》第64条以其是否可以“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对规划实施的影响”为标准, 对其法律责任作了区别规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关于贯彻实施<城乡规划法>的指导意见》 (建规[2008]21号) 提出, 要“区分不同违法建设情况, 做出相应处罚规定, 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如此“一刀切”的做法实践中很难行得通, 而大多地方立法中也很少涉及到此内容。希望上下沟通, 统一口径, 明确具体办法。
四、乡村建设规划管理地方立法内容建议
从对上述关于乡村建设规划管理的法律条文和地方做法的有关分析可以看出, 或出于法律法规本身先天不足, 也有出于法律法规出台后的后天失调, 法律法规存在的缺陷除了其本身所无法克服的局限性以外, 其它的不足可以进一步斟酌。因为只有不断地修改补充, 才能使立法日趋完善。
在不重复上位法和地方立法创新的原则上, 笔者认为以下乡村建设规划管理的内容应纳入到城乡规划地方立法中 (以《云南省城乡规划条例》为例 (见表1) ) 。
参考文献
[1]汤卫华.略论《城乡规划法》的缺陷[J].北京规划建设, 2010 (1) :109-116.
[2]雷诚, 赵民."乡规划"体系建构及运作的若干探讨[J].城市规划, 2009 (2) :9-14.
[3]汪光焘.贯彻《城乡规划法》依法编制城乡规划[J].城市规划, 2008 (1) :9-16.
[4]韩娇.《城乡规划法》中行政许可与法律责任条款的优点与不足[J].北京规划建设, 2008 (2) :37-39.
[5]腾晓春, 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释义及实用指南[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07:67-68.
[6]张俊杰, 张乐原.对实施《城乡规划法》的几点思考[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3) :43-50.
[7]徐元.城乡规划的法律性质分析[J].中国建设信息, 2008 (4) :43-45.
乡村《品德与社会》教法谈 篇8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 尽力为学生安排充实、丰富的活动, 给予充分表现的机会, 不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让他们在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行判断、共同评价中, 明辨是非, 感知善恶, 加速道德认识的内化, 促进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1. 扩展教学空间
学生的道德认识不能只局限于课本, 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 有时必须通过活动拓展认识, 深化明理。课程内容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 教师主动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获得经验, 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 教师通过创设道德认知冲突或抓住学生认知冲突, 让学生采用辩论的方式解决问题,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积极思考, 主动探究, 在辩论中深化明理, 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
2. 让学生扮演角色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品德与社会》, 教学体现活动化。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 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扮演课文中的人物, 表演出整个情节, 学生可从中领悟到课文中的思想内涵。这是一种以社会经验为基础而设计出的教育模式。它使学生身临其境, 增强社会中的角色意识, 唤起责任感。让学生演了后自评, 互评, 评了可以再演。例如:教学《当危险来临的时候》一课时,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请一名同学扮演消防队员接听火灾报警电话, 选几名同学拨打火警119电话, 要求报警的同学必须在一分钟内, 说清家庭住址、联系电话、起火原因、火势等内容。其他同学当评判员, 如果打电话的同学在规定时间内把内容说清楚, “消防队员”便可开车到打电话同学的座位, 表示消防车到他家。之后, 以此类推看看有多少同学当上“消防队员”。这样在评演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言行, 认识到想要的和能要的之间的区别、差距, 加上老师的点拨和激励, 学生的道德品质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内化。
3. 参与实践, 知行结合
思品课的教学应注重课堂明理, 课外导行。例如:在思想品德课《火灾逃生》教学中, 除了课内教学、校内训练, 还要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教育时机, 组织学生主动地、愉快地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趴在地上匍匐前进, 用湿毛巾捂在嘴上可以防止烟呛。教师事先准备好水和衣服, 要求学生把湿衣服或者湿毛巾披在身上, 防止烧伤。再把鲜艳的衣服或塑料袋用棍子挑在窗户外, 可让人及时发现你。从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 有利于知行统一, 形成道德评价的能力, 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
乡村兽医管理现状及发展对策 篇9
1 畜牧业生产及乡村兽医管理现状调查
苍溪县兽医体制改革按照中央、省、市要求已经完成,组建了苍溪县动物卫生监督所,为县畜牧食品局管理的动物卫生监督执法机构,组建了苍溪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作为县畜牧食品局和县动物卫生监督所的技术支撑机构。全县统一按乡镇建立履行公益性职能的乡镇畜牧兽医站39个,为县畜牧食品局派驻乡镇的事业单位。乡镇畜牧兽医站人员经费及工作经费纳入县财政全额预算,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建立健全了村级防疫网络。各行政村设村动物防疫员(兼疫情观察员),县财政每村每年补助1200元。
2 乡村兽医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人员老龄化
乡镇畜牧兽医站在职职工中45岁以下263人,占66%,45岁以上133人,占34%,因为超编,近三年内很难空编进人。
2.2 职业化程度差
大多数乡村兽医人员未经专业基础和职业技能的系统培训,村防疫员也只经过短期培训,大部分仅仅掌握了打预防针和医治简单疾病的技术,仅少部分人跟师学艺,能医会阉。
2.3 诊疗技术水平低、方法简单、缺乏防疫的整体观念
大多数人仅仅掌握了打针与阉割技术,说到防疫就是打预防针、防传染病,缺乏把饲养与管理知识有效应用在防疫上;不习惯使用诊疗器具,凭经验和感观诊断疾病;治病不讲疗程,乱用药和不规范用药的情况突出。
2.4 职业道德素养欠缺
个别人员以销药盈利为目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差,缺乏一个兽医工作者应有的良知。
3 对乡村兽医队伍建设与管理的建议
3.1 进一步提高乡村兽医管理工作重要性认识
兽医工作是公共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乡村兽医队伍是动物疫病防控体系的基础,是各项动物防疫措施实施的重要力量。加强乡村队伍建设,可以把动物防疫网络延伸到基层,可以把动物防疫技术传授到基层。
3.2 做好乡村兽医登记管理
乡村兽医登记是最基本的乡村兽医管理制度。在乡村从事动物诊疗服务活动的兽医人员必须到当地县级兽医主管部门申请乡村兽医登记。对符合条件完成登记程序的及时审核颁发乡村兽医登记证,加强登记信息管理,建立健全乡村兽医档案。
3.3 加强乡村兽医培训
以县为单位制定培训规划,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乡村兽医培训,提高乡村兽医业务素质,是当前乡村兽医队伍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重点。实行一年一小训,两年一大训,结合职称晋升前的岗前培训。加大培训力度,推进乡村兽医向执业兽医发展,逐步提高乡村兽医业务技术水平,提高动物防疫综合能力。
3.4 严把进人关口
今后乡镇畜牧兽医站招录职工要从大中专毕业生中公开招考,择优录用。同时打破乡村界线,吸收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村兽医防疫员到乡镇畜牧兽医站工作。
3.5 建立兽医行业协会,加强行业管理
建议以县建立兽医协会,乡镇设立兽医协会分会,发挥行业指导、服务、协调、维权和自律等作用,团结和组织兽医工作者,提高兽医业务素质,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整合行业资源,规范行业行为,开展行业活动,促进兽医工作的全面、健康发展。
3.6 明确职责,狠抓管理
按照公益性职能与经营性职能分开的原则,乡镇畜牧兽医站主要承担本行政区域内动物防疫和强制免疫的组织实施,动物疫情调查、监测和报告;以及畜牧兽医先进技术推广等公益性职能,兽医体制改革后的乡镇畜牧兽医站虽然具有半官方性质,但其工作重点要从过去单一的技术服务向从事公益性服务转变,从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从粗放管理向精细管理的转变。村动物防疫员主要从事动物疾病的诊断、治疗等经营活动,协助实施动物强制免疫、计划免疫,报告动物疫情和协助疫情处置等工作。把经营性业务推向市场,可以激活市场要素,为不享受公共财政资源的乡村兽医提供生存发展空间,也为农村养殖业提供优质的技术服务。
3.7 增大投入,改善条件
社会变迁下的乡村教育 篇10
高考名单对一个县的教育具有第一位的重要性, 它是衡量教育生产的重要指标, 各老师与家长也把输送名字在这名单上作为第一目标。通过这份名单可以看到教育的培养与选拔功能得到成效, 通过这份名单, 一个乡村区域才能才能实现他所期望的特殊人口流动: 由农村到城市人口流动; 由底层人口向高层次人口的流动, 通过这份名单, 我们还能对贫困山区的孩子经由教育及其这一媒介所达到得到一个真切的位置, 才能把握以乡村为主体的向国家、城市和工业化输送人才的准确情况。对于落榜者来说, 他们不能通往城市, 只能留在农村, 而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在农村几乎无用武之地, 所以对他们来说生活是艰难的, 对录取者来说, 拿到通往城市的钥匙就是找到了奔小康的钥匙。两者的区别源于一种教育战略和导向。
对农村学校来说, 资源没有城市学校充足, 高考榜单上的名字自然少之又少; 同时, 城市学校得到巨大的资源, 背负着社会的期望, 压力使他们喘一口气都很费力。所以, 对城市与农村的学校来说, 在某种意义上是平衡的。
素质教育可以缓解乡村学校大部分落榜生, 考不上大学, 但是我在学校里学习了其他 “手艺”, 将来也可以找份工作, 考上大学的可以就业, 我们也同样可以就业。从高考题目来说, 过分创新对农村学校来说是不利的, 按照现在的农村学校, 让学生们进行呆板的高考已经勉为其难, 如果打破固定方式更是雪上加霜, 教育有培养和选拔人才的功能, 但也要讲究公平, 如何有效和公平的在城市与农村进行选拔人才, 是一件值得全社会关注的事。
“多余的”大中专生开始酝酿城市改造乡村的计划了, 不是乡村的城市化需要他们, 而是他们想要在乡村有一席之地就必须推动城市化, 既然现有的乡村城镇化程度容纳不了他们, 那么就需要扩大城市化来容纳他们。或许中国贫困地区城市化首先是由于这批人欲望的展开与扩张来启动并推动的, 或许是乡村教育体制培养出来以城市化生活为导向的人群以这种方式回馈于乡村: 这大概是教育体制上始料未及的。他们是否会缔造一个乡村的”市民社会 “? 是否会缔造一个新的”乡绅 “阶层? 这些都还是不可知的。但可以确定的是, 这群人在乡村的积累会越来越多, 积累的能量与愿望也会越来越多, 总有一天这群人的这些个愿望与能量会在乡村的某个途径找到释放出来。如果他们成功, 那是伟大的建设; 如果他们失败, 那是巨大的破坏。———现行的乡村教育体制以这样的方式给予乡村社会一种令人激动也令人焦灼的不确定前景。
这种学制从一开始就没有将乡村改造与乡村发展问题考虑在内, 它的眼光集中在国家的建构与城市工商业的发展上, 它只是将乡村作为人才选拔的来源而已; 它实际上意味着城市工商业发展起来后, 再用城市的资金、城市的模式复制到乡村上, 把乡村发展成新的城市, 这本质上就是一种移植的思路。出现的原因, 那就是已有大批的人员从乡村流向城市, 因为不能为城市所容纳又从城市流向农村的”过剩 “知识分子存在, 他们脑中认为最好的榜样是把他们 “遗弃”过的城市, 而此时他们又面对自己 “嫌弃”的乡村, 把城市移植到乡村只是早晚的问题。
陶行知 《中国乡村教育之改造》 一文, 对乡村教育发表了主张。其主张要以乡土事物为教材, 以乡村建设为本位, 并要求学校以一个社区的功能机构加入到对乡村政治、经济改造的实践中去, 甚至要成为这种主导的中心。现在的乡村的小学和中学只能培养四种人, 哪四种? 1. 毕业回家劳动的。但是现在的教育目的是继续升学, 因此再回家, 在小学毕业已经不合算了中学毕业更不合算, 回家也闹别扭, 在劳动上也做不了多大成就; 2. 做 “公家人”, 现在的教育目的也不是这个, 而且这个也有节制———劳动人口减少, 增加了不必要的精神负担; 3. 是升学。升学也升不到哪里, 学校资源缺少的情况下; 4. 做游民、二流子, 这是真实存在的。由此可见, 教育迫切需要一个大改革。我们应斩断乡村教育与城市的旧式联系, 结束它作为城市附庸的地位。
从总体来看, 想从对农村现有事物的认识上和学习上, 来 “催生”出农村现代化发展, 事实证明是比较荒悖的。现代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城乡一体化的趋势日益迫近, 农村的孩子们守着农村这份净土自我封闭式的循环已跟不上时代步伐, 这样对农村发展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 我们要有发展的眼光。这时, 陶行知推崇的农村知识本位, 已经没有必要实行了, 相反那些不是农村的知识可能大为有用, 一个地区民众整体文化素质决定这个国家的实力, 而文化素质不仅仅取决于实用的知识, 过分追求实用会伤害文化的积累与涵养, 从而根本危及到民族的生存, 破坏最高程度的 “用”。一味追求教育的实用性是一种鼠目寸光的自杀性行为, 从某种意义上说, 文化发挥其 “无用之用” 的作用, 恰如佛加一句谚语 “无心恰恰用, 用心恰恰无”。现代社会 “英才教育”是国家快速发展的关键, 而这是陶行知乡村实用教育所不能实现的。
摘要:乡村教育的目标就是为国家工业化与城市化输送人才, 毕竟乡村教育资源有限, 高考时会有一些落榜生回到乡村, 然而他们心目中的梦想就是城市, 眼前的乡村使他们觉得无用武之地, 一场乡村社会变迁的大戏悄然拉开。
关键词:乡村教育,社会变迁
参考文献
[1]谈松华.农村教育:现状、困难与对策[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3 (01) .
[2]巨冉冉.以教育环境差异为例浅谈城乡教育差异及应对措施[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S2) .
[3]林友金.城乡教育差异:一个乡村教师的体会[J].新课程研究 (教育管理) , 2007 (01) .
[4]王兆林.反思与前瞻: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教育[J].教育探索, 2006 (05) .
浅论乡村小学的教学及其管理 篇11
一、处理好与学生课堂与课外的关系
教师既要成为学生知识方面的长者,在课堂上认真而又幽默清闲的传授一定的知识文化,让学生们在课堂上既感到轻松,又有很好的学习效率。课外,教师又要成为他们生活的朋友,多与他们交流、沟通,了解他们的生活,知晓他们的心理情况。教师要善于将课堂的教学内与课外的管理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提高教学质量,让孩子们在轻松的学习中茁壮成长。比如在课堂上,教师在以本课堂内容为主的前提下,可以结合教材,将所学过的相关事件提出来,让学生们进行比较、分析,或者在有合适的时候进行分组交流讨论,让学生们扮演历史的主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措施,最后教师再针对学生们提出的观点和解决措施进行综合总结。这样,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提高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学习知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进行教学,这才是素质教学的本质所在。
在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国家加大了对西部教育的投入力度,迫切的希望能改善西部乡村的教学质量,实行新时代的素质教育。但是,政府的需要却与西部的实情有着一定的矛盾。由于长期以来,西部经济的匮乏,教育的落后,思想方面的保守,进而促使诸多家庭有着重男轻女的传统,对女子的教育不太重视,而男孩子却在这种场合下,形成骄傲自大的个性,因而乡村教育一直未能得到充分的改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人口不断涌进发达的城市,而将小孩让与其他人抚养,小孩在家里未能得到很好的管理,成天习惯于玩乐。因此,乡村的这种现实加大了乡村教师教学管理的难度,要解决好这一大难题,教师也就必然要加大对学生的关爱,加强课堂教学与课外管理的工作。
教学思想是灵魂,教师加强对学生的科学思想教育是必要的。教师可以借助台湾的教学理念,将礼、义、廉、耻的四维与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的八德运用于教学管理之中。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乡村学生的素质教育,也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们开启一条正确的人生之路,让他们从小就知道对人要礼貌,要知道廉耻,有羞辱之心。
二、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中心,家长是整个教学管理的后背力量,要处理好教学管理,必须使这三者有机的融为一个整体。教师作为教育工作的灵魂,在激烈的人才竞争的当今,必须具有较高的教学管理能力,擅长与在三者之间起联络作用,主动与学生及家长进行沟通,取得较为密切的联系。由于学生的家长长期不在外,或由于在家也整天忙于工作上的事,所以要想教育好学生,做好教学及管理的工作,就必须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随时与学生家长进行交流、沟通,了解学生在家的各种情况。如课外学生是不是喜欢学习、复习,是不是注重文明、礼貌等。对家长不在家的学生来说,教师要尽量通过多种途径取得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如亲自上门问问学生的邻居,学生回家的学习情况以及学生家长的联系方式。
所谓“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这是对教师神圣职责的最佳概括,他们承担着繁重的任务,成为学校与社会的中介。一方面,她要完成学校的教学计划,另一方面,为了对得住学生家长,教师还必然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健康的成长,减轻学生家长的担忧。因而,这就迫切的需要教师与家长进行多方面的沟通、交流,让学生们在一个温暖的家,一个充满了欢歌笑语的学校中健康的成长。要使乡村家长能够很好的管理孩子,教师在教学之余的任务则更为重要和艰难,因为教师必然会遇到不同的家庭。对于乡村而言,多数家长是未能得到很好的教育的,因而对教学不甚关注也就很自然,而且由于乡村经济收入的问题,大多数家庭不会投入大多的经费于孩子身上。
三、加强对社会的管理
学校、家庭、社会都应融为一体,加强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学校是社会人才的来源之地,社会是学校教学的最终目的,学校将一批批的学生送入大学,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素质型的人才。对于中小学而言,特别是乡村中小学,它不仅是学校教学管理的事宜,而且也是整个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学校与社会双方加强联系当然也是教师教学管理的任务。学生离开学校,必然会接触到一定的社会,因而教师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有益于更好的了解学生情况,更好的形成师生融于教学的一条线。
学校与社会的关系非常密切,然而教育界对两者的高度关注只是最近几年才发生的事。教师作为学校的重要成员,虽然主要任务在于校内的教学,但是他同时还有着替学校分担管理的责任。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社会知识的传授,让他们知道社会一些基本的常识,比如公共场合下,注意礼仪举止,谈吐得当等一些细节的事,鼓励他们做一名文明的栋礼貌的学生。让学生们在走出校门之后,能恰当地与社会相处,在社会的正面和对不良现象中学会辨别是非的能力。
综合而论,教师要做好教学的管理任务,必须处理好与学生课堂与课外的关系,以及尽力加强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密切注意到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状况。此外,社会也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之地,教师除了完成传授基本的教学任务外,还必须让学习知道一些基本的社会常识,并尽量关注学生的社会生活。
乡村旅游企业财务管理初探 篇12
随着乡村旅游的快速增长, 乡村旅游企业也发展迅速, 各类乡村旅游景区, 乡村旅游酒店, 现代农业科技园, 休闲度假农庄, 农业观光体验园, 农业主题公园等集观光、娱乐、休闲、度假、体验、教育为一体的多功能旅游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但是, 在乡村旅游企业快速发展的同时, 企业内部管理却没有同步跟上, 尤其是财务管理相对落后,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村旅游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笔者在对乡村旅游企业调研的基础上, 分析了乡村旅游在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一、乡村旅游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分析
乡村旅游企业虽然在数量上得到快速发展, 但在质量上在管理上存在很大差距, 主要表现在管理基础薄弱, 管理人才缺乏, 管理效益偏低等方面, 就财务管理而言,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 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机构不健全
由于大多数乡村旅游企业属于小微企业, 产品和服务较为单一, 经营规模普遍偏小, 因此还没有建立独立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机构。即便有独立的机构, 也未完全独立工作, 或各项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职能未得到完全发挥。有的小微企业由服务员兼会计、兼出纳、甚至兼采购和保管, 有的企业则由经理兼会计。未按照不相容岗位相分离的原则设置财务会计岗位由此给资金的安全带来隐患, 不能提供有效的会计信息。
(二) 财务会计制度不健全
财务会计制度是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基本依据, 也是企业内部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目前, 绝大多数乡村旅游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核算制度均不健全, 甚至有的还是空白, 主要表现在:一是资金管理和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包括现金收支、银行存款、投融资管理、往来结算等缺乏可操作的制度措施。有的家族制企业负责人既管账又管钱, 现金收支的随意性很大, 缺乏制度约束。二是物资管理制度不健全, 包括固定资产增减、报废、折旧未按规定做记录, 甚至有的企业固定资产未提取折旧费, 使成本费用的核算不真实。原材料等物资没有严格的出入库管理制度, 进出很随意, 在管理上存在漏洞, 不能保证各类物资的安全完整, 造成企业资产流失。三是成本费用核算制度不健全, 不少乡村旅游企业偏重收入管理, 对营销和营业收入较为重视, 但在费用成本方面却重视不够, 节约费用、降低成本的观念不强, 缺乏完整的费用成本核算制度和方法, 在经营的各个环节包括材料采购、产品加工、销售、资产利用等方面存在浪费现象。不少企业缺乏较严格的成本控制体系, 费用成本控制不到位, 核算不准确, 随意扩大或缩少成本开支范围。成本数据不真实, 从而影响利润和税收的真实性, 损害投资人及有关各方的利益。四是财务监督制度不健全, 岗位混设, 责任不清, 内控失效。
(三) 财务管理人才缺乏
由于乡村旅游企业自身的特点, 在用人方面存在较重的血缘和地缘关系, 对外来人才具有较强的排斥性和封闭性。在财务这个敏感部门或者现金管理这种重要岗位, 企业负责人往往以“忠诚度”作为标准, 使用亲戚朋友、亲信, 致使有能力的专业优秀人才进不来、留不住。其次, 从现有财务管理人员自身来看, 一是学历水平低, 绝大多数财务人员为初中文化水平, 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为少数。二是政策水平低, 不少财务人员没有系统学习国家的财经法规和行业会计制度, 法制观念淡薄。个别财务人员唯老板是从, 任意变更甚至伪造会计资料。三是业务水平低, 不少乡村旅游企业的财务人员没有经过正规学校的专业培训, 有的只是上了几个月的速成班, 有的甚至是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带出来的。因此专业知识面窄, 系统性差, 不能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职能作用。四是手段落后, 目前不少乡村旅游企业还没有采用先进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系统, 实施电算化管理。尤其是小微旅游企业大多还是手工记账方式, 这在客观上留下了人为因素操纵会计数据的空间。
(四) 融资难, 资金短缺
乡村旅游企业大多数为小微企业, 再加上地处农村, 披上“农皮”, 因此, 很难受到银行尤其国有大银行的关注。近年来, 乡村旅游发展很快, 乡村旅游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量也在急剧膨胀, 但由于国内外金融环境的变化, 再加上企业自身的原因, 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却跟不上乡村旅游业发展的速度。从而制约了乡村旅游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和质量的提高。乡村旅游企业融资难就其原因来讲主要有方面:一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国主权信用评级降低以及欧债危机使国际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不稳定、不确定的因素增加。中国金融市场不可能独善其身, 必然受其影响, 从而调整了货币政策, 在国家金融基本面偏紧的情况下, 小微企业更难获得融资支持。二是国内金融体制不健全, 信贷制度不完善。商业银行体制改革滞后, 撤销了大量的基层网点, 国有银行除农业银行还保留极少量网点在乡镇外, 其他银行 (包括有规模的股份制银行) 在乡镇均无网点。农村合作银行 (信用社) 受到规模和政策限制, 不能满足乡村旅游企业大发展对资金的需要。因此, 乡村旅游企业间接融资的渠道受到很大制约。再从银行金融产品设计, 信用评级方式, 担保制度等方面看也都偏好大企业。三是乡村旅游企业自身的缺陷使其融资困难。如: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统一、产权不明晰、经营方式粗放、规模偏小、势力偏弱、信用风险偏高等。还有内部管理尤其是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 财务信息失真, 影响金融机构的采信等等。
二、加强乡村旅游企业财务管理的措施
针对目前乡村旅游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笔者认为:提高认识是前提、夯实基础是重点、队伍建设是关键、加大融资是保证。
(一) 更新观念, 强化对财务管理地位、作用的认识。
政府部门和业主对乡村旅游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是造成当前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低下的重要原因。从政府机关部门来看, 他们更多的关注产值、营业收入、上交税收等指标, 而对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缺乏指导、培训和督查。从企业主来看, 由于乡村旅游企业地处农村, 企业主大部分是本地农民出身, 没有受到大城市、现代化大企业管理观念、方法的熏陶, 往往凭经验、凭个人主观意识办事, 对企业财务管理的职能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因此, 要促使企业主转变和更新观念, 树立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核心地位的理念, 把财务管理贯穿到企业经营的每个环节。政府部门要加强对企业主财经法规制度的培训, 引导他们学习和借鉴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思路和方法, 使他们认识到必须依靠完善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 才能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正确决策、计划、资金配置等的依据, 使企业规避财务风险, 抓住盈利机遇。财务管理在整个企业管理中具有前瞻性、全局性、综合性的地位。因此, 必须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 建章立制, 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根据当前乡村旅游企业的现状, 重点应从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基础工作入手, 抓住最薄弱环节, 夯实基础, 逐步向高标准发展。
1、资金管理制度。
资金是企业持续经营的基本保障, 企业的利润靠资金的运作来实现, 针对当前乡村旅游企业资金运作不规范的问题, 应通过完善和执行相关的制度以确保资金的安全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主要包括:现金收支管理制度, 通过制度规范业主和管理者的现金收支行为, 克服业主和少部分实权人物在现金开支上的随意性, 防范现金收支的漏洞, 其次是银行账户和存款管理制度。针对个别企业负责人 (业主) 公私不分, 公款私有或私款公存的现象, 要严格区分法人账户和私人账户。企业往来结算, 严格使用法人账户, 不得公私混用。其三是健立和完善投资决策制度, 投资决策成功与否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针对个别乡村旅游企业投资决策“一言堂”的现状, 通过完善相关制度来规范投资行为、防范投资失误。
2、物资管理制度。
乡村旅游企业的业主对物资的关注度往往低于对现金的关注度, 针对这一现状, 要将物资管理和资金管理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克服重钱轻物的意识。首先要健全固定资产购置、使用、报废制度, 严格按国家有关规定提取折旧, 充分发挥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其次是建立健全物资采购, 使用, 盘存制度。存货的库存过高占用流动资金, 过低又不能满足经营和服务需要。要对经营服务的需求进行量化管理, 防止采购人员采购的随意性, 对采购方式、采购价格、采购进度等进行有效监控。防止价格虚高、商业贿赂。从而节约或降低采购成本。同时应采用ABC分类管理法和经济批量法对存货的占用进行分析和控制。
3、费用、成本管理制度。
费用成本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 关系到企业的税收和利润。与乡村旅游企业的经济效益、积累和进一步发展息息相关。针对当前企业费用成本核算和管理不完善的现状, 首先要健全成本核算制度, 要明确成本核算的基本规范, 包括费用核算范围, 费用归集和分摊的原则和方法, 成本计算的对象和方法等这些基本制度。同时还要建立成本控制制度。从原材料的采购成本开始到人员成本、服务与加工成本、营销成本、资金成本等进行全过程、全方位、全员成本控制。并把各项成本指标逐级分解落实到经营的每个环节、每个员工。把完成指标的考核结果与员工的收入分配、奖惩挂钩。
4、内部控制与监督制度。
虽然在一些“家族”制管理方式为主体的乡村旅游企业实施财务监督有一定的困难, 但如果从企业长远发展出发, 基本的内部控制和财务监督制度的建立和执行仍然是很有必要的。根据部分乡村旅游企业内控和监督基本缺失的情况, 笔者认为应该从一些基本规范入手。首先是:权力限定和责任划分, 要明确企业领导者和其他重要岗位的权限和责任, 尽可能做到权责利统一。其次是不相容岗位的分离。预防由于职权集中而产生舞弊, 主要包括权利审批与执行分离, 业务执行与业务审核分离, 业务执行与记录分离, 会计人员职务分离, 岗位牵制等等。其三是审查与监督。要设立专门机构 (较大规模的企业) 或专门人员对企业的经营行为和财务行为进行独立审查监督, 搞好内部控制和财务监督, 有利于企业财务状况的良性循环。
(三) 建立乡村旅游企业会计服务公司, 加强财会队伍建设
由于大量的小微企业财务机构不健全或者有名无实。笔者认为应区别对待不同类型企业财务会计机构的设置。对于小微企业而言, 应建立区域性乡村旅游企业会计服务公司 (以下简称会计服务公司) , 由会计服务公司履行企业会计核算, 财务管理的职能, 会计服务公司与企业签订会计、财务管理业务代理服务合同, 明确各自的权责利关系。这样既可以规范小微企业的财务会计行为, 又可以解决这些企业由于条件不成熟而建立完整会计机构的困难。也可避免会计用人上的任人唯亲。这有利于改变当前小微旅游企业财务管理落实的现状。而对中等以上企业, 应该设立独立的财务会计机构, 同时提高财务会计人员的素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 业务素质两大方面。无论是会计服务公司的财务人员还是独立会计机构的财务人员, 都要有基本的学历要求, 职业道德标准要求, 专业技能要求。同时, 要不断加强培训, 以提高财会队伍的整体素质。
(四) 加大融资力度, 改善乡村旅游企业的财务状况
去年10月国务院出台九大措施支持小微企业发展, 在融资政策环境上加大了对小微企业的帮扶力度, 包括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拓宽小微企业融资渠道, 细化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差异化监管政策, 促进小金融机构改革和发展等具体措施, 今年3月28日, 国务院又召开常务会议, 决定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发展改革实验区, 提出了十二条改革任务, 其中不少内容关系到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由此可见, 政府在不断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 改变小微企业的外部融资环境, 乡村旅游企业也必然从中受益。
就乡村旅游企业自身而言, 应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1、加强内部财务管理, 练好内功, 提升实力和资信度。
乡村旅游企业要对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进行全面完整的反映和监督, 提高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水平, 为金融机构提供全面、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 以提高金融机构的采信度。同时, 乡村旅游企业对自身的财务风险要进行有效控制, 对内对外投资必须进行科学评估和论证, 要建立财务风险监控机制, 诚实守信, 防止违约拖欠等不良信用记录的发生, 以提高企业信用等级, 为进一步融资创造条件。
2、建立乡村旅游发展基金, 鼓励村民将闲散资金投资到乡村旅游业。
近年来, 随着农民进城务工收入的增长, 农民工的返乡资金积累也在不断增长, 如何将这部分闲散资金集中起来投资, 一方面解决乡村旅游业发展的资金瓶颈, 另一方面又可以提高农民闲散资金的利用率, 使农民的闲置资金保值增值, 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笔者认为, 除了农民将这部分闲置资金入股乡村旅游企业外, 还可以将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建立区域性的乡村旅游发展基金, 基金由政府批准的专业化、规范化的管理公司管理和运作, 用于支持企业的经营活动和旅游项目开发。从而盘活农民工务工收入所沉淀的资金, 同时拓展了乡村旅游企业的融资渠道。
摘要:乡村旅游已成为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 但乡村旅游企业的财务管理却相对落后。笔者通过深入调查, 发现乡村旅游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乡村旅游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分析,对策措施
参考文献
[1]吴思:怎样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 光明日报.2011年10月2日。[1]吴思:怎样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 光明日报.2011年10月2日。
[2]众石:《“5.19”中国旅游业跨越式发展迈步》, http://news.xinhuanet.com/travel/2011-04/13/c_121297417.htm[2]众石:《“5.19”中国旅游业跨越式发展迈步》, http://news.xinhuanet.com/travel/2011-04/13/c_121297417.htm
【乡村社会管理】推荐阅读:
乡村社会08-17
乡村社会资本06-27
推进乡村社会建设06-12
走进乡村社会实践报告09-11
2022推进乡村振兴社会实践心得08-26
大学生乡村振兴社会实践报告10-20
基督教信仰与乡村社会秩序建构10-12
乡村振兴社会实践心得体会1000字10-21
给乡村孩子插上理想的翅膀暑假社会实践报告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