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裁委员会

2024-10-01

仲裁委员会(精选9篇)

仲裁委员会 篇1

王红松, 北京仲裁委员会副主任, 外交学院、中央财经大学、湖南大学法学院兼职教授;美国派普丹大学法学院施特劳斯争议解决中心高级顾问团成员、中国国际法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国际私法学会副会长、亚太地区仲裁组织副主席。

曾任北京市政府法制办公室副处长、处长、副局级调研员等职务。1995年5月开始负责北京仲裁委员会的筹建工作, 2012年9月前一直担任北京仲裁委员会秘书长, 2012年9月担任委员会副主任。

建筑领域作为国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越来越多的人踏入建筑领域, 促进了建筑领域的发展, 与此同时, 也产生了大量的工程建设纠纷, 如:施工合同问题、建设工程质量问题、建筑市场行为不规范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工程拖期、质量不合格, 往往使得各方相互推卸责任, 造成了经济损失, 破坏了社会的稳定。为解决这些问题, 本刊对北京仲裁委员会副主任王红松女士进行了专访, 为工程建设纠纷中的各方维护自己的权益提供一些建议。

IB记者:建设工程纠纷是指双方在履行合同中有关权利义务方面发生的争议。包括:建设工程合同效力纠纷、违约责任纠纷、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纠纷、转包分包纠纷、建设工程质量纠纷、建设工程价款结算纠纷、工期延误纠纷等。目前, 工程建设纠纷处理的基本形式有哪些?这些形式各有哪些特点?

王红松:建设工程纠纷处理的基本形式有五种。

(1) 通过和解方式解决。和解是指建设工程纠纷当事人在自愿友好的基础上, 互相沟通、互相谅解, 最终达成和解协议, 从而解决纠纷的一种方式。

通过和解解决争议有以下特点:其一简便易行, 能经济、及时地解决纠纷;其二纠纷的解决依靠当事人的妥协与让步, 没有第三方的介入, 有利于维护合同双方的友好合作关系, 使合同能更好地履行;其三不足之处是, 和解协议不具有强制执行的效力, 其执行需要依靠当事人的自觉履行。

(2) 通过独立调解方式解决。独立调解是指建设工程当事人之间发生纠纷, 共同委托人民调解委员会或者独立的商事调解中心 (比如北京仲裁委员会调解中心) 依据一定的道德和法律规范, 通过调查争议事实和原因, 协调双方的意见, 促使双方互相做出适当的让步, 自愿达成协议, 以求在实现双方利益的基础上解决建设工程纠纷。独立调解不包括仲裁和诉讼程序中在仲裁庭或审判庭主持下的调解。

通过独立调解解决争议有以下特点:其一有第三人介入作为调解人, 调解人的身份没有限制, 是双方自主选择信任的第三方, 也可以从调解中心的调解员名册中进行选择;其二能够较经济、及时地解决纠纷;其三有利于消除合同当事人的对立情绪, 维护双方的长期合作关系;其四与和解一样, 不足之处是调解协议本身不具有强制执行的效力。当事人需要根据《人民调解法》的规定, 向人民法院请求司法确认之后才可以在一方不履行调解协议时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3) 通过诉讼方式解决。诉讼是指建设工程当事人依法请求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 审理双方之间发生的纠纷并做出判决。合同中没有仲裁条款或双方当事人事后未约定仲裁协议, 只能以诉讼作为解决纠纷的最终方式。

通过诉讼解决争议有以下特点:其一程序严格依法, 与其他解决纠纷的方式相比, 诉讼的程序严格依法进行;其二是二审终审制, 建设工程纠纷当事人如果不服第一审人民法院判决, 可以上诉至第二审人民法院。建设工程纠纷经过两级人民法院审理, 即告终结;其三可强制执行, 诉讼判决具有强制执行的法律效力, 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4) 通过仲裁方式解决。仲裁是当事人双方在纠纷发生前或纠纷发生后达成协议, 自愿将纠纷交给仲裁机构, 由仲裁庭审理双方之间发生的纠纷并做出裁决的一种解决方式。这种纠纷解决方式必须是自愿的, 因此必须有仲裁协议。如果当事人之间有仲裁协议或合同中约定了仲裁条款, 纠纷发生后又无法通过和解和调解解决, 则应及时将纠纷提交仲裁机构仲裁。

通过仲裁解决争议有以下特点:其一当事人意思自治, 不仅体现在受理案件以仲裁协议为前提, 还体现在仲裁的整个过程, 很多程序性权利义务都可以由当事人自主确定;其二专业性强, 由于仲裁员都是由各方面的专业人士组成, 当事人可以选择熟悉纠纷领域的专家担任仲裁员;其三具有保密性, 除非当事人同意, 仲裁案件是保密且不公开审理的, 除当事人、代理人以及必要的证人和鉴定人外, 其他人员不得出席和旁听庭审, 仲裁庭和当事人也不得向外界透露案件的任何实体及程序问题;其四一裁终局, 仲裁裁决做出后是终局的, 没有二审, 这使得通过仲裁途径解决工程纠纷的效率非常高;其五可强制执行, 和法院判决一样, 仲裁裁决同样具有强制执行的法律效力, 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5) 通过争议评审方式解决:建设工程争议评审, 是解决建设工程领域纠纷时适用的解决方式。建设工程争议评审是指在工程开始或进行中, 由当事人选择独立的评审专家, 就当事人之间发生的争议及时提出解决建议或者做出决定的争议解决方式。

通过争议评审解决争议有以下特点:其一了解工程的专家, 实时解决纠纷。争议评审伴随着工程开工成立, 它的成员都是工程合同专家, 他们定期和不定期考察工地, 介入工程整个过程, 在纠纷的早期和过程中提供解决意见;其二构建随时沟通和解决问题的平台, 避免和减少纠纷产生。争议评审为合同双方搭建了一个由第三方主持的沟通和解决合同问题的平台, 它具有公开、透明和公正等特点, 这和通常仅仅是合同双方之间的沟通有很大不同;其三高效解决纠纷、节约工程总造价。争议评审的专家费用与合同双方在合同管理方面支出的费用、隐形的交易成本、仲裁和诉讼费用相比是有限的;其四容易保持公正。争议评审解决合同纠纷的过程是一个和合同双方充分沟通的过程, 也是接受合同双方监督的过程, 且合同双方对其结果还可以提交仲裁或诉讼。和相对封闭的仲裁或诉讼相比, 争议评审更容易保持中立和公正;其五具有灵活性。争议评审的组成、运行、成本控制和结果的约束性都具有灵活性。评审小组人数可以视工程复杂程度而定, 考察工地次数也可视情况调整。

IB记者:建设工程项目具有投资大、规模大、建设周期长、生产环节多等影响质量形成的因素, 不论是哪个主体出了问题, 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都有可能导致质量缺陷、甚至重大质量事故的产生。譬如, 如果建设单位发包给不具备相应资质等级的单位承包工程, 或指示施工单位使用不合格的建筑材料和设备, 或者勘察单位提供的水文地质资料不准确, 或设计单位计算错误, 设备选型不准, 或者施工单位不按图施工, 或者工程监理单位不严格进行隐蔽工程检查等, 都会造成工程质量出现缺陷, 或导致重大事故。当工程质量出现问题时, 作为业主该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

王红松:当工程质量出现问题时, 业主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需要做到三个“及时”。第一及时分析, 业主应及时召集施工、监理或设计单位分析原因, 明确责任主体。第二及时主张, 对于施工过程中、竣工验收过程中或者保修期内发生的质量问题, 业主在发现之后均应第一时间要求施工单位进行修复, 在施工单位拒绝修复或者无法修复后可以采取解除合同、请求损害赔偿、请求补偿维修款等。这里特别需要注意的是, 业主一定不要在竣工验收合格之前擅自使用工程, 否则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的规定, 业主将不能再以部分质量不符合约定为由主张权利。第三及时解决, 发生质量问题时, 双方应友好协商解决, 协商不成的, 业主应及时将争议提交仲裁或诉讼解决, 避免拖延造成证据缺失或损失扩大。

如果进入诉讼或仲裁程序, 从我们立案以及程序推进的角度看, 也希望业主能够注意一些具体操作的问题。

首先是诉讼主体的选择。从与发包人直接签约的主体来看, 发包人会跟勘察、设计、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直接签订合同。当发生质量问题, 业主面临两种选择, 一种是一并起诉多个主体, 要求他们承担连带责任, 这种方式可能看起来比较周全一些, 但可能会在送达以及程序推进方面带来诸多难题, 也会出现多主体相互推卸责任或把责任推向业主的情况, 给发包人维权带来阻力。另一种选择是仅向施工方主张权利, 这样做尽管有可能增加诉讼的次数, 但是客观上降低了个案的处理难度, 解决争议的速度可能更快, 作为业主, 也更容易从设计、监理单位处获得更有利的证据支持。

其次是业主主张权利的方式。如果是业主主动提起诉讼或仲裁, 这没有问题;如果是施工单位首先提起诉讼或仲裁索要工程款, 这时作为业主, 就需要谨慎选择自己的防御策略, 仲裁实践中最常见的问题就是以答辩还是反请求的方式进行对抗?通常情况下, 仲裁庭会考虑工程是否已经验收合格或交付使用, 如果还没有验收合格或交付使用, 业主可以采用抗辩方式主张拒付工程款。如果工程已经验收合格或者交付使用, 采用反诉或反请求的方式要求对方承担保修责任或者承担合理的修复费用可能更容易得到仲裁庭的支持。

最后要提的是鉴定问题。业主发现工程质量出现问题提起诉讼, 需要进行初步举证, 比如照片、现场记录、会议纪要或者监理证明等, 如果对方提出相反的主张及证据, 质量问题是否存在就出现争议, 此时业主作为原告需要向法庭或仲裁庭提出鉴定申请。这里就需要业主方保留好现场和相关证据。

IB记者: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案件中, 工程款纠纷占据了较大比例。其中, 除牵涉工程质量、要求变更工程价款的诉请之外, 由于建设工程施工量大、专业性强且环节众多, 就工程款本身的计算问题在发包人与承包人之间极易出现争执。如何根据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案件本身所具有的特性, 科学合理确定工程款, 成为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中重要的裁判考量。建设工程施工合同中工程款纠纷的裁判依据是什么?有没有国家的统一依据?

王红松:工程款纠纷是实践中最常见的一类工程纠纷。从审理情况看, 当事人的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付与不付”和“付多少”这两个问题。

“付与不付”主要看工程款支付的条件是否满足, 通常当事人主张工程款需要满足工程质量验收合格、支付工程款的时间已经届满两个条件。

对于“付多少”的问题, 需要裁判者找到确定付款数额的依据, 这时通常会出现以下四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 双方当事人共同委托外部的审价单位进行了审价并出具了审价报告, 在这样的情况下, 工程价款实际上已经确定, 并且已经体现在审价报告中。

第二种情况, 双方当事人自行进行结算并签署了结算协议, 说明双方当事人已经通过了内部审核, 工程价款也已经确定, 并体现在双方签章的结算书中。

第三种情况, 逾期不结算视为认可结算的情况。《建设工程司法解释》规定“当事人约定承包人向发包人递交结算书以后, 在一定的期限里, 发包人不予答复的, 视为发包人认可了承包人的结算。”如果裁判机关认为个案案情符合这一条法律规定的, 则工程价款也已经确定, 并体现在承包人递交的结算书中。因为单方结算的工程款和审计确定的工程款之间存有比较大的差距, 我们在实践中适用这一规定时是非常谨慎的。

以上三种情况在诉讼或仲裁程序中产生的结果都是不需要进行造价鉴定。即使合同被认定无效, 双方签署的结算协议通常也能够作为结算的依据。

第四种情况, 双方当事人对于工程价款的支付数额存在较大争议, 又不存在上述三种情况, 不能确定工程价款的, 通常需要委托鉴定机构进行造价鉴定。鉴定机构做出的鉴定报告就是法官或仲裁庭确定结算工程款的主要依据。

至于国家依据, 主要是建设工程司法解释对于造价结算有一些规定, 包括:当事人对计价标准或计价方法有约定的, 按照约定进行结算;合同对价款的结算没有约定或者被认定为约定不明的, 可以参照签订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时, 当地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发布的计价方法或者计价标准结算工程款;当事人就同一建设工程另行订立建设工程施工合同与经过备案的中标合同实质性内容不一致的, 应当以备案的中标合同作为结算工程价款的根据。即我们通常所说的黑白合同按照白合同进行结算。

IB记者:黑合同在白合同签订之前签订可以认为其是无效的, 黑合同在白合同签订以后, 白合同有效, 黑合同无效, 这样的理解正确吗?

王红松:一份合同的签订, 首先考虑的是双方当事人的真实意愿。假如双方联合串标, 当然这是不诚信的行为, 有损国家利益, 但即使是不诚信的行为也是按照双方当事人的意愿共同签订的, 在接受法律处罚时, 双方会受到同等程度的处罚。黑合同在白合同签订之前签订基本是无效的, 但是如果签订了白合同, 一旦双方当事人产生纠纷, 黑合同也将成为工程款纠纷的证据之一。

IB记者:从您的角度来看,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 常见的法律风险有哪些?应如何避免?

王红松:在我们受理的案件主体看, 常见的纠纷有两类:建设方和施工方之间、总包和分包之间。从规避法律风险的角度来说, 无论是建设单位还是施工单位, 都有很多地方需要重视和改进。

首先是意识问题,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法律意识不强。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中对于建设工程项目的强制性规定有很多, 但实践中还是存在大量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的情形, 比如串标、挂靠、黑白合同、擅自使用工程等。一旦忽视这种行为的法律后果, 就可能会使问题愈发严重, 比如招投标环节的问题很可能延续到施工过程乃至结算过程, 以至于最后无法分清责任, 给当事人造成损失。另一方面是风险意识淡薄。这一点也与现在的市场竞争激烈有关, 不少总包单位没有认真评估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一旦出现亏损马上停工或扯皮, 不仅给双方都造成损失, 也影响了市场形象。

其次是管理问题, 主要是合同管理方面的问题。无论是建设单位还是施工单位, 相比于销售、市场、研发等部门, 对于合同管理的重视还很不够, 这都会导致纠纷的产生以及在纠纷产生时的不利局面。对于一个有规模的企业而言, 合同管理不仅需要专业的人士全程参与合同的谈判、签署, 还需要持续的跟进合同的履行, 及时发现漏洞进行弥补。

再次是维权问题, 或者说纠纷解决中的问题, 可以归纳为“三不”现象:一是不及时, 也就是不及时进入仲裁或诉讼程序。很多企业在发生纠纷时都会等工程竣工交付之后再进行索赔, 由此导致证据丢失, 甚至权利丧失或过了诉讼时效等诸多问题。二是不重视, 也就是不重视仲裁或诉讼中的程序问题。很多企业即使已经进入仲裁或诉讼程序, 也不重视收集、整理和使用证据。三是不会打, 也就是不会充分利用仲裁或诉讼程序。很多时候该提的抗辩没有提、该提的反诉没有提、该提的鉴定申请没有提, 如此一来关键的程序节点没有把握, 叙述再多也只能是费力不讨好。

在实践中要有效避免上述风险, 就需要有针对性的在意识、管理和维权中提高警惕。当有纠纷或者即将产生纠纷时, 要有高度的敏感性, 一旦发现索赔事宜, 及时协商, 协商不成及时起诉, 使自己时刻保持主动地位。有了随时起诉的准备, 就会养成收集证据的习惯。除证据外, 研究程序尤其是仲裁机构的仲裁规则, 合理利用规则赋予的程序性权利也很重要。简单点说, 企业在仲裁和诉讼程序中, 应该转变托关系、搞公关的思路, 积极地起诉和应诉, 既可以合法的维护权利, 也能够锻炼队伍, 逐步培养起与自身工程专业性相匹配的处理法律问题的专业性, 这对未来的收益是非常可观和持久的。

结束语

通过此次访谈, 我们了解到工程建设纠纷产生的问题不仅出自于工程质量问题, 更多的出自于合同问题, 如黑白合同、建设过程中的合同补签、对双方签订合同的无视等, 对于诸类问题的产生, 王红松女士建议各方应加强法律意识并提高自身业务能力, 能够及早地发现问题的存在, 继而通过法律的手段及早解决问题。

仲裁委员会 篇2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广州仲裁委员会(以下简称本会)为保证公正、及时地仲裁案件,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发生的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可以依法向本会申请仲裁。

第三条 本会不受理因下列纠纷和争议提出的仲裁申请:

(一)劳动争议;

(二)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农业承包合同纠纷;

(三)婚姻、收养、监护、抚养、继承纠纷;

(四)依法应当由行政机关处理的行政争议。经仲裁庭审理后确认案件属于上述性质的,依法不予裁决。

第四条 当事人采用仲裁方式解决纠纷应当双方自愿,达成书面仲裁协议。没有仲裁协议,一方申请仲裁,另一方不愿仲裁的,本会不予受理。

第五条 仲裁根据事实,符合法律规定,公平合理地解决纠纷。

第六条 仲裁庭有权确认合同的效力。

第七条 仲裁依法独立进行,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第八条 仲裁实行一裁终局制度。本会作出的裁决,具有法律效力,对各方当事人均有约束力。裁决作出后,当事人不得就同一时间发生的同一事实而提出的同一请求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也不得再申请仲裁。

第九条 当事人协议将其争议提交本会仲裁的,即视为同意按照本规则进行仲裁。但当事人另行约定且经本会同意的,可从其约定。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本规则或仲裁协议中规定的任何条

款未被遵守,应当在合理的时间内提出书面异议。没有提出书面异议或继续参加仲裁程序的视为放弃其提出异议的权利,并且不得以此作为不履行仲裁裁决的抗辩理由。

第十条 本会设立仲裁员名册,仲裁员由本会根据仲裁法规定的条件从具有专门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人士中聘任。本会认为必要时可以设立特定专业的仲裁员名册。

第十一条 本会主任履行仲裁法和本规则赋予的职责,副主任或者秘书长经主任授权可以履行主任的职责。

第二章 仲裁协议

第十二条 仲裁协议包括当事人在合同中订明的仲裁条款,或者以其他书面方式在纠纷发生前后达成的请求仲裁的协议。仲裁协议应具有下列内容:

(一)请求仲裁的意思表示;

(二)仲裁事项;

(三)选定本会的意思表示。

第十三条 仲裁协议选定“广州市仲裁委员会”的,视为双方当事人一致同意由本会仲裁。当事人协议选定广州市仲裁机构的,或其他不会产生歧义,可以推断为本会的表述,均视为双方当事人一致同意由本会仲裁。

第十四条 没有仲裁协议,一方申请仲裁的,经本会告知,另一方也同意在本会仲裁的,应当补签仲裁协议或记录在案。仲裁协议中对仲裁事项或仲裁委员会约定不明确,一方当事人申请仲裁的,可以在本会或仲裁庭主持下,由双方当事人在签字的笔录中对仲裁事项或本会予以确认。

第十五条 仲裁协议独立存在,合同的变更、解除、被撤销、终止、未生效、无效或仲裁协议所附属的合同存在与否,不影响仲裁协议的效力。

第十六条 当事人可以对仲裁协议的效力或仲裁案件的管辖权提出异议。当事人对仲裁协议的效力或仲裁案件的管辖权有异议的,应当在首次开庭前提出;约定不开庭的,应当在首次提交答辩书时或在答辩期内提出。未在以上期限内对仲裁协议的效力提出异议的,视为承认该仲裁协议的效力或仲裁案件的管辖权。

第十七条 当事人对仲裁协议的效力有异议的,可以请求本会作出决定或者请求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裁定。一方请求仲本会作出决定,另一方请求人民法院作出裁定的,由人民法院裁定。向人民法院申请裁定的,当事人应当同时向本会或仲裁庭提交起诉状副本和法院的立案通知复印件。

第三章 申请和受理

第十八条 当事人申请仲裁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有仲裁协议;

(二)有具体的仲裁请求和事实、理由;

(三)属于本会的受理范围。

第十九条 申请人提出仲裁申请,应当向本会递交仲裁协议、仲裁申请书及副本、身份证明以及与纠纷有关的证据材料;同时预缴仲裁费。

第二十条 仲裁申请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当事人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工作单位和住所,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名 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

(二)仲裁请求和所依据的事实、理由;

(三)证据、证据来源、证人姓名、住所及其简要说明。

第二十一条 本会自收到仲裁申请书之日起5日内,认为符合受理条件的,应当受理,并通知当事人;认为不符合受理条件的,应当通知申请人不予受理,并说明理由。本会收到申请书后,认为仲裁申请书不符合本规则第十九条和第二十条规定的,可以要求当事人限期补正;逾期不补正的,视为未申请。

第二十二条 本会决定受理仲裁申请后,应于5日内将立案通知书、仲裁规则、仲裁员名册和当事人、代理人仲裁须知送达申请人。并将立案通知书、仲裁规则、仲裁员名册、当事人、代理人仲裁须知和仲裁申请书副本送达被申请人。被申请人应当自收到仲裁申请书副本之日起15日内向 3

本会提交答辩书。本会收到答辩书后,应当在5日内将答辩书副本送达申请人。被申请人未提交答辩书的,不影响仲裁程序的进行。

第二十三条 申请人可以放弃或者变更仲裁请求。被申请人可以承认或者反驳仲裁请求,有权根据同一仲裁协议提出反请求。当事人变更仲裁请求或提出反请求的,应当在收到受理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以书面形式提出,变更请求超出原请求部分或提出反请求的,应按规定交纳仲裁费。当事人逾期变更仲裁请求或提出反请求的,是否受理由仲裁庭决定。

第二十四条 仲裁庭应合并审理反请求。被申请人逾期提出的反请求,可以向本会另行申请。是否合并审理,由本会或者本会授权仲裁庭作出决定。

第二十五条 本会应当在受理被申请人的反请求申请书之日起5日内,将反请求申请书副本送达申请人。申请人应当自收到反请求申请书之日起15日内向本会提交书面答辩;未提交书面答辩的,不影响仲裁程序的进行。

第二十六条 当事人提交申请书、答辩书、反请求书和有关证明材料以及其他文书时,除向本会提交1份正本外,还应按照对方当事人人数和组成仲裁庭的仲裁员人数备具副本。

第二十七条 当事人提出仲裁申请或仲裁反请求,应当按照本会印发的《广州仲裁委员会仲裁收费办法》预缴仲裁费用。未按规定期限预缴仲裁费用的,视为撤回仲裁申请或仲裁反请求。

第二十八条 受理仲裁申请后申请人撤回仲裁申请或当事人自行达成和解协议并撤回仲裁申请的,本会根据实际情况酌情退回部分预收的仲裁费。

第二十九条 当事人提交本会的书面文件,均应当面递交或以挂号函件邮递。其时效以当面递交时间或投递邮戳日期为准。

第三十条 一方当事人因另一方当事人的行为或者其他原因,可能使裁决不能执行或者难以执行的,可以申请财产保全。当事人申请财产保全的,本会应当自收到当事人财产保全申请书之日起5日内,将当事人的申请书提交人民法院。

第三十一条 当事人、法定代理人可以委托1至2名律师或其他代理人进行仲裁活动。当事人认为必要,经仲裁庭同意,可以适当增加代理人的人数。代理人人数超过2名的,应当向仲裁庭确定1名代理人作为主要发言人。

第三十二条 委托律师和其他代理人进行仲裁活动的,应向本会提交授权委托书及委托代理人的身份证明文件。授权委托书应当载明委托代理的事项和权限。委托代理的事项和权限变更或者解除的,当事人应当书面通知本会。已进行的仲裁程序不因此受到影响。

第四章 仲裁庭的组成

第三十三条 仲裁庭由3名仲裁员或者1名仲裁员组成。当事人可自行约定仲裁庭的组成人数,不约定则依本规则。仲裁庭由3名仲裁员组成的,设首席仲裁员。

第三十四条 由3名仲裁员组成仲裁庭的,当事人应当各自选定或者各自委托本会主任指定1名仲裁员。第3名仲裁员是首席仲裁员,由当事人共同选定或者共同委托本会主任指定。当事人一方为2人以上,应当共同选定或共同委托本会主任指定仲裁员。由1名仲裁员组成仲裁庭的,应当由当事人共同选定或者共同委托本会主任指定仲裁员。

第三十五条 当事人自收到受理通知书之日起15日(涉外仲裁案件45日)内没有约定仲裁庭的组成方式、选定仲裁员或选定不一致的,由本会主任指定。

第三十六条 本会自仲裁庭组成之日起5日内,将仲裁庭的组成情况书面通知当事人和仲裁员。

第三十七条 仲裁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更换:

(一)因出差、出国不能承办仲裁案件的;

(二)因患病不能从事仲裁工作的;

(三)其他不能履行职责的情形。

第三十八条 仲裁员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必须回避,当事人也有权提出回避申请:

(一)是本案当事人或者当事人、代理人的近亲属;

(二)与本案有利害关系;

(三)与本案当事人、代理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仲裁的;5

(四)私自会见当事人、代理人,或者接受当事人、代理人的请客送礼的。

第(三)款中的“其他关系”是指: 1.为本案事先提供过咨询的;2.现任当事人法律 顾问或其他顾问,或曾担任当事人法律顾问或其他顾问该顾问关系结束未满两年的;3.曾担 任当事人的代理人结案未满两年的;4.与任何一方当事人、代理人在同一单位工作的;5.在本会同时审理的两宗案件中,各自互为案件的代理人和仲裁员的,后一案件被选定或指定成 为仲裁员的。6.法律规定的其他关系。

第三十九条 办案秘书、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的回避适用第三十七条的规定。

第四十条 当事人提出回避申请,应当在首次开庭前提出。回避事由在首次开庭后知道的,可以在审理终结前提出。当事人提出回避申请的,应当提供相关的证据材料。

第四十一条 仲裁员是否回避,由本会主任决定;本会主任担任仲裁员时是否回避,由本会委员会议决定。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是否回避由本会主任决定。办案秘书是否回避,由本会秘书长决定。仲裁员应当回避而没有回避的,本会主任有权决定该仲裁员回避。

第四十二条 仲裁员不得私自会见当事人、代理人或以其他方式与当事人、代理人单独联系。仲裁庭认为确需会见当事人的,须由该案办案秘书陪同,且作笔录。仲裁员、办案秘书不得透露有关案件的情况。

第四十三条 仲裁员在履行职责时,有违反法律或本规则,影响裁决公正性、合法性的,本会主任可责令该仲裁员退出仲裁庭。

第四十四条 仲裁员在仲裁案件时有索贿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决行为的,本会应当将其除名,情节严重的,移交有关部门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第四十五条 仲裁员因更换、回避、退出或者其他原因不能履行职责时,应当按照原选定或者指定该仲裁员的程序选定或指定替代的仲裁员。重新选定或指定替代的仲裁员后,原已进行的仲裁程序是否重新进行,由仲裁庭决定。

第五章 证据

第四十六条 当事人对自己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仲裁庭认为有必要收集的证据,可以自行收集。仲裁庭自行收集的证据,开庭审理的应当在庭上出示并听取双方当事人的意见;书面审理的应当送达双方当事人并收集其意见。

第四十七条 证据有下列几种:

(一)书证;

(二)物证;

(三)视听资料;

(四)证人证言;

(五)当事人的陈述;

(六)鉴定结论;

(七)勘验笔录;以上证据须经查证属实,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

第四十八条 书证应当提交原件。物证应当提交原物。提交原件或者原物确有困难的,可以提交复制品、照片、副本、节录本,但必须说明来源并与原件、原物核对或经鉴定无误。提交外文书证,应当附经有关部门认证的中文译本。

第四十九条 当事人应当在收到立案通知书、申请书副本或反请求申请书副本之日起15日内完成举证。涉外仲裁案件的当事人的举证期限为45日。逾期举证,应书面说明理由,是否采纳,由仲裁庭决定并告知当事人。

第五十条 当事人提交证据材料,应进行分类编订、标明页码、写明证明内容、提交的日期并盖章签名。

第五十一条 本会对申请人、被申请人提交的仲裁文书、证据实行交换,将仲裁文书、证据送达对方当事人。证据材料较多的案件,仲裁庭认为有必要的,可以于正式开庭前由首席仲裁员或由仲裁庭委托办案秘书在指定的时间召集双方当事人交换证据;必要时也可以进行庭前质证,确定双方没有争议的证据,对有争议的证据留待庭审时质证。

第五十二条 仲裁庭根据庭审需要,可要求当事人在一定期限内补交证据材料。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应当按照要求的期限提供证据材料。当事人没有正当理由不能提供的,由该当事人承担举证不能的后果,仲裁庭应根据已有的证据认定案件事实并作出裁决。

第五十三条 一方当事人在庭审过程中才提交新的证据,另一方当事人同意的,仲裁庭可以在本次开庭中一并审理;另一方当事人表示不同意,本次开庭时不予审理新的证据,在完成证据交换后另行安排开庭审理。前款新的证据是指该证据是在举证期限届满后才获得或出现并经仲裁庭确认的证据。

第五十四条 有证据证明持有证据的一方当事人无正当理由拒不提供证据,如果该证据有利于对方当事人的主张,不利于证据持有人,仲裁庭可以结合其他证据推定该主张成立。

第五十五条 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当事人可以申请证据保全。当事人申请证据保全的,本会应当将当事人的申请提交证据所在地的基层人民法院。

第六章 开庭和裁决

第一节 开庭审理

第五十六条 仲裁应当开庭进行。当事人协议不开庭的,仲裁庭可以依据仲裁申请书、答辩书、有关证据以及其他材料作出裁决。

第五十七条 开庭审理在本会指定地点进行,当事人另行约定开庭地点的,经本会批准可以从其约定。

第五十八条 仲裁不公开进行。当事人协议公开的可以公开进行,但涉及国家秘密的除外。不公开审理的案件,双方当事人及其仲裁代理人、证人、仲裁员、仲裁庭咨询的专家和指定的鉴定人、仲裁委员会的有关人员,均不得向外界透露案件实体和程序进行的情况。

第五十九条 仲裁案件第一次开庭审理日期,经仲裁庭决定后,本仲裁委员会应当在开庭7日前将开庭时间通知双方当事人;双方当事人要求并经仲裁庭同意的,可以提前开庭。当事人有正当理由,可在开庭5日前请求延期开庭,是否延期,由仲裁庭决定。第一次开庭后的开庭时间通知不受前款7日时间的限制。

第六十条 开庭审理时,由首席仲裁员或者独任仲裁员查明当事人、代理人和其他仲裁参与人是否到庭并核对其身份。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出庭人员身份有异议的,另一方当事人应当庭出示有关的资格证明文件。

第六十一条 申请人经书面通知,无正当理由不到庭或者未经仲裁庭许可中途退庭的,视为撤回仲裁申请。被申请人经书面通知,无正当理由不到庭或者未经仲裁庭许可中途退庭的,可以进行缺席仲裁。反请求适用前款规定。

第六十二条 仲裁庭庭审调查包括以下方面:

(一)申请人的仲裁请求及事实和理由,被申请人的答辩;

(二)证据的出示及对证据真实性、关联性与合法性的质证;

(三)仲裁庭对双方当事人进行询问,了解案情。

(四)双方当事人在仲裁庭主持下可以相互发问。

第六十三条 证人出庭作证的,仲裁庭及双方当事人可以对证人进行发问,证人必须作出回答。

第六十四条 仲裁庭对专门性问题认为需要鉴定的,可以交由双方当事人共同约定的鉴定部门鉴定,也可以由仲裁庭委托的鉴定部门鉴定。仲裁庭应当将鉴定报告的副本送达双方当事人。当事人可以对鉴定报告发表自己的看法。当事人要求重新鉴定的,是否准许,由仲裁庭决定。根据当事人的请求或者仲裁庭的要求,鉴定部门应当派鉴定人参加开庭。经仲裁庭许可,当事人可以向鉴定人提问。

第六十五条 审理过程中需要对物证和现场进行勘验的,可以由仲裁庭组织勘验。仲裁庭应当将勘验情况和结果制作笔录,由勘验人员、当事人和被邀请参加的人签名。审理过程中仲裁庭认为需要调查的,可以由仲裁庭或由仲裁庭委托办案秘书组织调查,调查须两人以上在场并制作笔录。

第六十六条 当事人在仲裁过程中有权进行辩论。辩论终结时,首席仲裁员或独任仲裁员应当征询当事人的最后意见。

第六十七条 仲裁庭应当将开庭情况记入笔录,当事人和其他仲裁参与人认为对自己陈述的记录有遗漏或者差错的,有权申请更改或补正,不予更改或补正的,应当记录该申请。笔录由仲裁员、记录人员、当事人和其他仲裁参与人签名或者盖章。

第六十八条 仲裁庭开庭审理时,本会可以做庭审录音或录像。庭审笔录和录音、录像仅供本会或仲裁庭查用,不得公开。

第二节 和解、调解和裁决

第六十九条 当事人申请仲裁后,自行达成和解协议的,可以请求仲裁庭根据和解协议作出调解书、裁决书,也可以撤回仲裁申请。

第七十条 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撤回仲裁申请后反悔的,可根据仲裁协议再次申请仲裁。

第七十一条 仲裁庭在作出裁决前,可以先行调解。当事人自愿调解的,仲裁庭应该调解。调解不成的,仲裁庭应当及时作出裁决。调解达成协议的,仲裁庭应当制作调解书或者根据双方当事人的要求制作裁决书。调解书与裁决书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第七十二条 调解书应当写明仲裁请求和当事人协议的结果。调解书或依和解协议、调解协议作出的裁决书的内容应当符合法律规定。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即发生法律效力。第七十三条 调解不成的,任何一方当事人均不得在其后的仲裁程序及其他任何程序中援引对方当事人或仲裁庭在调解过程中发表过、提出过、建议过、承认过,以及愿意接受过的或否定过的任何陈述、意见、观点或建议作为其申请、答辩或反请求的依据。

第七十四条 仲裁庭应当在仲裁庭组成后4个月内作出裁决。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仲裁庭应在期满10日前提出书面申请,经本会主任批准可以适当延长。前款所指的审理期限是指从组庭后的次日起至裁决书作出之日、调解书送达之日止的期间,但公告期间、鉴定期间、审理当事人提出的管辖异议期间、当事人在庭外和解的时间不计算在内。

第七十五条 仲裁庭由3名仲裁员组成的,对仲裁案件的裁决应当合议,并制作合议笔录。合议笔录应当包括事实和证据的认定、裁决的依据、裁决的结果、仲裁费用的承担等内容。仲裁庭由1名仲裁员组成的,独任仲裁员应按上述内容提交裁决的书面意见。

第七十六条 仲裁庭有权在裁决书中裁定败诉方应当补偿胜诉方因为办理案件所支出的合理费用,但补偿金额最多不得超过胜诉方所得胜诉金额的百分之十。

第七十七条 裁决应当按照多数仲裁员的意见作出,少数仲裁员的不同意见可以记入笔录。仲裁庭不能形成多数意见时,裁决应当按照首席仲裁员的意见作出。仲裁庭由1名仲裁员组成的,裁决由独任仲裁员作出。

第七十八条 仲裁庭仲裁纠纷时,其中一部分事实已经清楚的,可以就该部分先行裁决,该裁决为最终裁决的组成部分,具有法律效力。

第七十九条 本会根据章程设立专家咨询委员会。仲裁庭可以对重大疑难案件提请专家咨询委员会进行咨询。仲裁庭对专家咨询委员会的书面意见应当充分考虑,如不接纳,应向仲裁委员会书面陈述理由。

第八十条 裁决书应当写明仲裁请求、仲裁程序、当事人阐述的主要观点、仲裁庭查明的事实与认定的证据、裁决理由、裁决结果、仲裁费用的承担和裁决日期。当事人协议不愿写明争议事实和裁决理由的,可以不写。裁决书由仲裁员签名,经本会同意并加盖本会的公章。对裁决持有不同意见的仲裁员,可以签名,也可以不签名,不签名的应当书面陈述理由,交本会存档。

第八十一条 裁决书自作出之日起发生法律效力。

第八十二条 对裁决书中的文字、计算错误或者仲裁庭已经裁决但在裁决书中遗漏的事项,仲裁庭应当补正;当事人自收到裁决书之日起30日内,可以请求仲裁庭补正。仲裁庭作出的补正,是原裁决书的组成部分。

第八十三条 当事人应当在裁决书确定的期限内履行裁决。未确定履行期限的,当事人应当立即履行。一方当事人不履行裁决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

第八十四条 当事人申请撤销裁决的,应当自收到裁决书之日起六个月内向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提出。

第八十五条 人民法院受理撤销裁决的申请后,认为可以由仲裁庭重新仲裁的,通知仲裁庭在一定期限内重新仲裁。重新仲裁的,由原仲裁庭进行,但双方当事人一致要求或本会主任认为必要的,可以组成新的仲裁庭进行仲裁。原审已经审理的,是否重新审理由仲裁庭决定。

第三节 仲裁中止和终结

第八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中止仲裁:

(一)当事人一方向本会申请决定或向人民法院申请裁定仲裁协议效力的;

(二)一方当事人死亡,需要等待继承人参加仲裁的;

(三)一方当事人丧失参加仲裁的行为能力,尚未确定法定代理人的;

(四)作为一方当事人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终止,尚未确定权利义务承受人的;

(五)一方当事人因不可抗拒的事由,不能参加仲裁的;

(六)本案必须以另一案的审理结果为依据,而另一案尚未审结的;

(七)其他应当中止仲裁的情形。中止仲裁的原因消除后,恢复仲裁。

第八十七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终结仲裁:

(一)申请人死亡或终止,没有继承人,或者继承人放弃仲裁权利的;

(二)被申请人死亡或终止,没有遗产或财产,也没有应当承担义务的人的;

(三)其他应当终结仲裁的情形。

第八十八条 仲裁庭组成前出现中止或者终结仲裁事由的,由本会决定;仲裁庭组成后出现中止或者终结仲裁事由的,由仲裁庭决定。中止仲裁的决定,应当口头或书面通知当事人。终结仲裁的决定,应当制作决定书,通知当事人。

第七章 期间和送达

第八十九条 除当事人另有约定或者仲裁庭另有要求外,仲裁文书、通知、材料可以直接送达当事人、代理人,或者以邮寄、传真、电报、委托、留置、公告等方式送达当事人、代理人。

第九十条 直接送达仲裁文书的,应当直接送达受送达人。受送达人是公民的,本人不在时交由其成年家属签收;受送达人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应当由法人的法定代表人、其他组织的负责

人或者该法人、组织负责收件的人签收;受送达人有仲裁代理人的,可以送交其代理人签收。受送达人的同住成年家属、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负责收件的人,仲裁代理人或者代收人在送达回证上签收的日期为送达日期。

第九十一条 以挂号信、特快专递方式送达的,以投递至当事人或其代理人的营业地点、住所、户籍所在地或通讯地址为送达地址,以查询回执上注明的收件日期为送达日期。受送达人拒绝签收邮寄的仲裁文书的,从拒签之日起视为已经送达。仲裁文书按照当事人的法定地址或人所共知的最后的住所邮寄两次后,从最后一次送达该地址之日起视为送达。

第九十二条 以传真、电传和电报方式送达的,应按受送达人提供的收件地址或号码发送,以向受送达人发送的日期为送达日期。

第九十三条 留置送达的,以送达人、见证人在送达回证上签名或盖章视为送达,以签名或盖章日期为送达日期。前款的见证人是指有关基层组织、所在单位的代表或者公证人员。

第九十四条 公告送达的,自发出公告之日起,经过60日,即视为送达。

第九十五条 期间以时、日、月、年计算。期间开始的时和日,不计算在期间内。期间届满的最后一日是节假日的,以节假日后的第一日为期间届满的日期。期间不包括在途时间,仲裁文书、材料、通知在期满前交邮、交发的不算过期。

第九十六条 当事人因不可抗拒的事由或者其他正当理由耽误期限的,在障碍消除后10日内,可以申请顺延期限。是否准许,由仲裁庭或仲裁委员会决定。

第八章 简易程序

第九十七条 除当事人另有约定外,凡是争议金额不超过人民币20万元的仲裁案件,适用本章规定;争议金额在20万元以上,双方当事人书面同意的,也可以适用本章规定。

第九十八条 本会收到仲裁申请后,经审查,认为符合受理条件的,可以当即受理。

第九十九条 本会受理仲裁申请后,由双方当事人共同选定1名仲裁员或者共同委托本主任指定1名仲裁员成立仲裁庭。仲裁庭成立后,仲裁委员会应当立即通知当事人。

第一百条 仲裁庭成立后,可以当日审理,也可以另定日期审理,不受本规则第六十条的时间限制。仲裁庭审理案件,可以根据当事人的约定进行书面审理,也可以开庭审理。

第一百零一条 仲裁请求的变更或者反请求的提出在答辩期内被接受的,若变更后的争议金额超出本章第九十八条的规定,是否适用普通程序,由当事人约定,当事人没有约定的由本会主任决定。

第一百零二条 仲裁庭应当在成立之日起60日内作出裁决。有特殊情况确需延长的,由仲裁员在期满10日前书面申请,经本会主任批准可以适当延长。

第一百零三条 本章未规定的事项,适用本规则其他有关规定。

第九章 涉外仲裁的特别规定

第一百零四条 当事人同意将其在涉外经济贸易、运输和海事等发生的纠纷提交本会仲裁的,适用本章规定。本章无规定的,适用仲裁法和本规则的有关规定。一方或双方为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当事人的纠纷的仲裁,参照本章规定进行。作为涉外一方当事人主动放弃权利的除外。

第一百零五条 仲裁委员会决定受理仲裁申请后,应在15日内将受理通知书、本规则、仲裁员名册送达申请人。同时也将仲裁申请书副本、受理通知书、本规则、仲裁员名册送达被申请人。被申请人应在收到仲裁受理通知之日起45日内向仲裁委员会提交答辩书、证据及有关证明文件。

第一百零六条 仲裁庭确定首次开庭时间后,应提前30日将开庭时间通知双方当事人。双方当事人要求并经仲裁庭同意的,可以提前开庭。当事人有正当理由,可在开庭15日前请求延期开庭,是否延期,由仲裁庭决定。首次开庭后,通知开庭的时间不受提前30日的限制。

第一百零七条 仲裁庭应在组庭后9个月内作出裁决书。经仲裁庭提出申请,仲裁委员会主任认为确有必要和有正当理由的可适当延长该期限。

第一百零八条 仲裁庭应当根据事实,符合法律、参考国际惯例,并遵循公平合理的原则,独立公正地作出裁决。

第一百零九条 当事人应当在裁决书确定的期限内履行裁决。未确定履行期限的,当事人应立即履行。一方当事人不履行仲裁裁决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根据中国法律的规定,向中国法院申请执行;或者根据一九五八年《承认及执行外国仲裁裁决公约》或中国缔结或参加的其他国际条约,向外国有管辖权的法院申请执行。

第一百一十条 仲裁委员会以中文为正式语文,当事人另有约定的,经本会秘书长批准,可以从其约定。开庭时当事人或其代理人、证人需要语言翻译的,可由仲裁委员会提供翻译,也可以由当事人自行提供翻译。当事人提交的各种文书、书证,仲裁委员会或仲裁庭认为必要时,可以要求当事人提供相应的中文译本或其他语文的译本。

第一百一十一条 对涉外当事人送达仲裁文书,可以采取下列方式:

(一)依照受送达人所在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共同参加的国际条约中规定的方式 送达;

(二)由一方当事人自己送达;

(三)通过外交途径送达;

(四)对具有中华人民共和 国国籍的受送达人,可以委托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受送达人所在国的使领馆代为送达;

(五)向受送达人委托的有权代为接受送达的仲裁代理人送达;

(六)向受送达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设立的代表机构或者有权接受送达的分支机构、业务代办人送达;

(七)受送达人所在国 的法律允许邮寄送达的,可以邮寄送达,自邮寄之日起满6个月,送达回证没有退回,但根据 各种情况足以认定已经送达的,期间届满之日视为送达;

(八)采用上述方式无法送达的,采用公告送达。自公告之日起满6个月,即视为送达。

第十章 消费争议的特别规定

第一百一十二条 为适应消费争议的特点,特别制定本章。本章无规定的,适用仲裁法和本规则的有关规定。

第一百一十三条 消费争议,是指消费者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时,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而与经营者发生的争议。争议金额在人民币5万元以下的消费争议适用本规定。

第一百一十四条 经营者以“信誉卡”、“三包卡”、“章程”、“行业公约”、书面表述等形式作出仲裁解决纠纷的要约,消费者向本会或消费者委员会提起仲裁的,即为达成仲裁协议。当事人以口头协议形式提起消费争议仲裁的,经本会书面记录在案,仲裁程序适用本章规定。

第一百一十五条 当事人向本会提出消费争议仲裁申请的,本会认为符合受理条件的,可以当日受理案件、组成仲裁庭、开庭审理、作出裁决,也可以由仲裁庭决定集中审理。当事人提出给予答辩期、举证期等主张的,由仲裁庭根据案情作出决定。

第一百一十六条 消费争议仲裁案件收费,以人民币50元为起点,根据本会《仲裁收费办法》减半收取仲裁费。当事人确有困难的,可向本会申请延缓或免予预缴仲裁费。

第一百一十七条 本会设立若干个消费争议仲裁庭对消费争议进行裁决。

第一百一十八条 消费争议仲裁庭由一名仲裁员组成,仲裁员由当事人共同选定。当事人未能共同选定仲裁员的,由本会主任指定一名仲裁员组成独任仲裁庭。

第一百一十九条 本着方便当事人的原则,由仲裁庭决定消费争议仲裁地点。

第一百二十条 仲裁庭应当在仲裁庭组成之日起20日内作出裁决,特殊情况需要延长审限的,由仲裁庭报本会主任批准。

第十一章 金融仲裁的特别规定

第一百二十一条 为适应金融交易争议的特点,特别制定本章。本章无规定的,适用仲裁法和本规则的有关规定。

第一百二十二条 金融交易争议,是指金融机构之间以及金融机构与其他法人和自然人之间在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和保险市场上所发生的本外币资金融通、本外币各项金融工具和单据的转让、买卖等金融交易而引发的争议。

第一百二十三条 本会收到仲裁申请书之日起2日内,认为符合受理条件的,应当受理,并书面通知当事人;认为不符合受理条件的,应当书面通知当事人不予受理,并说明理由。

第一百二十四条 被申请人应当自收到仲裁申请书副本之日起5日内向本会提交答辩书,并选定仲裁员。

第一百二十五条 仲裁案件第一次开庭审理日期经仲裁庭决定后,本会应当在开庭3日前将开庭时间通知双方当事人。

第一百二十六条 除当事人另有约定的,仲裁庭应在仲裁庭组成之日起20日内作出仲裁裁决。

第一百二十七条 金融交易争议仲裁案件收费,根据本会《仲裁收费办法》减半收取仲裁费。当事人确有困难的,可向本会申请人延缓或免予预缴仲裁费。

第十二章 附则

第一百二十八条 法律对仲裁时效有规定的,适用该规定。法律对仲裁时效没有规定的,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

第一百二十九条 仲裁员报酬由仲裁委员会按照仲裁员办理仲裁案件的工作时间、难易程度、争议标的大小等情况确定。仲裁员报酬从仲裁委员会收取的仲裁费中支付。

第一百三十条 本会所设各办事处,是本会的派出机构,受本规则约束。

第一百三十一条 本会根据需要可以制定专门规则,专门规则与本规则具有同等效力。

第一百三十二条 本规则由本会负责解释。

略论国际商事仲裁可仲裁性问题 篇3

一、可仲裁性内涵

当某种事项的争议依据法律可以通过仲裁加以解决时, 这种事项就具有“可仲裁性” (A rbitrability) (1) 。先来了解“仲裁”的含义, 仲裁即公断, 由第三方在双方之间进行裁断。仲裁解决争议的方式类同于诉讼, 与诉讼不同的是, 在国家看来仲裁仅适合某些特定争端的解决, 并不适合所有类型争端的解决, 该领域于是出现了可仲裁性问题。争议事项依据适用法律具有可仲裁性, 是仲裁合法的前提。约定将不具有可仲裁性的争议事项提交仲裁解决, 将会导致仲裁协议的不可执行、仲裁程序的终止、仲裁裁决被撤销或被拒绝承认执行。可仲裁性实际上是国家对仲裁范围施加的一种限制, 也反映了一国对仲裁的支持程度。它自身的发展从各个角度影响、决定着国际商事仲裁制度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国际商事仲裁个案来说, 它与仲裁协议的效力、仲裁庭的管辖权、裁决的承认和执行都有着直接的关系。[1]对国际商事仲裁制度来说, 随着国际商事仲裁制度的发展, 可仲裁事项范围持续扩大, 这正是国际商事仲裁制度在生存中追求发展、靠发展稳固生存的证明。

二、可仲裁性的确定标准

根据各有关国家的仲裁立法与实践, 各国以不同的方式界定本国所认可的仲裁范围, 不仅成文法国家和判例法国家做法很不相同, 即便在同一国家在不同时期对同一事项的可仲裁性也实施不同的政策。

大陆法系一般在法律上明文规定可仲裁的事项。在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是法国1804年民法典第2059条的规定:“凡是可自由处分的权利, 均可提交仲裁解决。”德国民事诉讼法第1030条 (1) 款也有类似的规定:“任何涉及经济利益的请求, 均可成为仲裁协议的标的。”[2]在各国立法实践上, 与财产所有权权利有关的争议均可提交仲裁解决。而与人的身份有关的争议, 如人的行为能力、婚姻、抚养、继承等方面的争议就不能通过仲裁方式解决。

英美法系在司法实践中通过判例的形式决定可仲裁的事项。按照这些国家的司法实践,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所不同。一些传统上不能仲裁的事项, 如证券交易争议仲裁、知识产权争议仲裁、反托拉斯法项下的争议的仲裁、劳动争议仲裁等, 只要当事人之间订有仲裁协议或仲裁条款, 均可通过仲裁解决。

不管上述哪种模式, 各国在考虑争议的可仲裁性时都设立有一定的标准, 首先必须具备主体标准, 即仲裁双方当事人首先要具有主体的平等性。更重要的是要符合客观标准, 其中“可争讼性”、“可和解性”、“财产权益”以及“公共秩序”四种标准最具代表性。 (1) 可争讼性。其确定了发生于当事人之间纠纷事项的性质, 存在于特定的相像主体之间, 争议的主体具有直接、公开地遏制、排斥对方的对抗。[3]认定公民民事能力案件和认定无主财产案件等非诉讼案件, 以及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权属确认案件被排除在可仲裁事项范围之外。 (2) 可和解性。只要是涉及当事人自由处分权益的争议都可交付仲裁。对于当事人不能自由处分权益的争议则不允许交付仲裁, 如刑事案件、税收案件等, 这是因为当事人不能自由处分的权益涉及到社会公共利益而不属私法或商事关系的范畴。 (3) 财产权益性。在诉讼范围内, 有些争议虽然可以通过诉讼的方式加以解决和确认, 但是解决的结果只涉及到法律状态和法律事实的存在, 不能导致财产关系的发生, 不具有可赔偿性。如有关身份地位、家庭关系等争议。这一标准明确了一些传统可仲裁事项的可仲裁性。 (4) 公共政策。所有国家都会采用这一标准。无论在大陆法还是英美法系国家, 都出现了这样一类涉及社会、法律、道德的基本原则以及社会重大利益的概念。每一个国家都会出于本国公共利益和公共政策的考虑, 决定哪些问题可以通过仲裁解决, 哪些问题不得用仲裁予以解决。由于各国出于不同的公共政策方面的考虑, 在立法层面上对国际商事争议的仲裁范围也只能给出一个模糊的界定:一般而言, 非商事争议事项往往由法院解决, 大部分商事争执可以交付仲裁, 少数商事争执仍由法院处理。[4]需要指出的是, 当前国际社会一般对国际商事仲裁采取了大力支持的态度, 可仲裁性与公共政策的关系正在发生着演变, 公共政策的影响在逐渐弱化, 从主要的障碍演变为司法的保障, 国际商事仲裁将在更加自由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三、可仲裁事项的法律适用

国际商事仲裁可仲裁性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受法律适用的影响, 根据不同的法律, 同一争议事项可仲裁性问题可能截然不同。综观国际商事仲裁立法与实践, 无论案件由仲裁机构还是法院审理, 在决定争议标的可仲裁性的问题上主要涉及几类法律: (一) 当事人选择适用的或合同应当适用的法律, 当事人对仲裁相关事项的合意选择对争议事项的可仲裁性具有优先的决定作用, 当事人在仲裁协议中所选择适用的法律也可决定争议的事项是否可以通过仲裁的方式解决; (二) 仲裁地法, 如果当事人在仲裁协议中未能就该协议应当适用的法律作出约定, 则由仲裁庭决定应当适用的法律。《纽约公约》第5条 (1) 款明确规定仲裁裁决的认可与执行有可能因为仲裁协议在仲裁地法下无效而被拒绝。争议事项提交仲裁机构以后, 仲裁庭行使仲裁权时对争议事项可仲裁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仲裁过程中法律的适用及仲裁地点的选择上; (三) 仲裁裁决执行地法, 仲裁裁决执行地法对可仲裁性问题的影响体现在《纽约公约》第5条 (2) 款的规定, 仲裁裁决的认可和执行可能由于争议事项在仲裁裁决执行地本国法中是不可仲裁的而被拒绝。因此, 法院地法在决定可仲裁性事项的问题上也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

四、中国有关可仲裁事项的立法及问题

我国仲裁立法对可仲裁性问题的规定与大陆法系国家类似, 体现在1994年《仲裁法》第2条、第3条中:首先, 以概括的方式规定了可仲裁事项, 即“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发生的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 可以仲裁”, 把“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列为可仲裁范围的两种类型;同时, 以列举的方式排除了“婚姻、收养、监护、抚养、继承纠纷”等涉及人身关系的争议, 还根据我国实际情况规定依法应当由行政机关处理的行政争议不能仲裁。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类型的争议都可以通过仲裁解决, 但从保留行政机构管辖权来看, 保护国家利益在中国法中仍处于优先地位。有关争议可仲裁性的规定还散见于其他法律文件中, 如1986年我国加入《承认与执行外国仲裁裁决公约》作出的惠保留声明和商事保留声明: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只在互惠的基础上对在另一缔约国领土内作出的仲裁裁决的承认与执行适用该公约。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只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认定为属于契约性和非契约性商事法律关系所引起的争议适用该公约。

综上, 就立法方式而言, 我国在《仲裁法》中既对可仲裁事项作了原则性规定, 又列举了某些不可仲裁事项。但《仲裁法》对于可仲裁性问题规定不明确, 而且限制较多。在我国, 仲裁的范围仅限于“财产权益纠纷”, 而将与与财产权益无关的侵权纠纷则排除在仲裁范围之外。如在名誉侵权案中, 如果原告的诉讼请求不包括赔偿损失的内容, 此类纠纷将因为不属于“财产权益纠纷”而被界定为“不可仲裁”。[5]同时, 对于其他特殊争议事项, 如反托拉斯争议和破产争议的可仲裁性问题《仲裁法》没有具体的规定。而且有些相关法律在可仲裁性问题上互不衔接, 如《专利法》和《商标法》与《仲裁法》在知识产权侵权纠纷可仲裁性问题上的规定相互不一致。上述这些问题与我国对外经济贸易迅猛发展的形势不相适应, 与我国加入的《纽约公约》的相关规定不符, 而且会导致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对大量有关知识产权本身的有效性、破产、不正当竞争及反垄断的争议无法受理, 最终会影响到我国对外经济贸易事业的发展。

时值《纽约公约》签署五十周年, 世界各国已经普遍扩大了仲裁的适用范围, 对于争议所涉及的实体权利义务, 只要不是与人身或公共利益紧密相关的, 都可付诸仲裁。《1998年德国仲裁法》第1030条规定:“任何包含经济利益的争议均可成为仲裁协议的标的。对于不含有经济利益的争议事项, 仲裁协议仅在当事人有权和解的事项范围内有效”。这就将仲裁的领域突破了“商事”的界限, 包括但并不限于广义上的经济目的, 对可仲裁性问题采取了最广义的理解。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较为新颖的立法思路。[6]可以预见, 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经济贸易活动将更为活跃, 国际商事争议数量会直线上升, 更多争议事项进入可仲裁领域势在必行。外国投资者会用本国的更宽松的标准来衡量中国的体制, 我国仲裁立法应当向国际靠拢, 在今后的立法中不断明确与完善, 采用最高法院通知、解释、或判例的方式对具体事项的可仲裁性予以判定, 以促进我国国际商事仲裁制度自由发展。

摘要:可仲裁性是国际商事仲裁制度的一个基本范畴, 在仲裁理论和实践中都具有基础性的地位, 不仅直接关系到具体争议解决的途径和效果, 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国对国际商事仲裁这一制度总的态度, 体现了一国的公共政策。

关键词:国际商事仲裁,可仲裁性,法律适用

参考文献

[1]朱克鹏.国际商事仲裁的法律适用.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9.38.

[2]赵秀文.论国际商事仲裁中的可仲裁事项.时代法学.2005, (2) .

[3]乔欣, 李莉.争议可仲裁性研究.北京仲裁.2004, (2) .

[4]赵健.国际商事仲裁的司法监督.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0.171.

[5]张艳丽.对我国仲裁法存在问题的审视---兼谈《仲裁法》的修改和完善.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 (6) .

武汉仲裁委员会仲裁规则 篇4

【颁布单位】武汉仲裁委员会

【发文字号】 【颁布时间】2000年08月11日

【生效时间】2000年08月11日

武汉仲裁委员会仲裁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保证公正、及时地仲裁民商事纠纷,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以下简称仲裁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民事诉讼法)等有关法律规定,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 武汉仲裁委员会(以下简称仲裁委员会)根据事实,依照法律,独立、公正、及时地仲裁民商事纠纷。

第三条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及其相互之间发生的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可以仲裁。仲裁委员会受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当事人的申请;当事人一方或双方为外国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依据本规则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仲裁委员会可以受理

第四条 仲裁委员会不受理因下列纠纷和争议提出的仲裁申请:

(一)劳动争议;

(二)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农业承包合同纠纷;

(三)婚姻、收养、监护、扶养、继承纠纷;

(四)依法应当由行政机关处理的行政争议

第五条 仲裁委员会主任履行仲裁法和本规则赋予的职责,副主任受主任委托可以履行主任的职责。

第六条 仲裁委员会设立仲裁员名册。仲裁员由仲裁委员会依据仲裁法规定的条件从法律、经济贸易、科学技术等领域具有专门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人士中聘任。

第七条 仲裁委员会设办公室,负责处理仲裁委员会的日常事务。

第八条 当事人同意将争议提交仲裁委员会仲裁的,视为同意按照本仲裁规则进行仲裁。但涉外仲裁的当事人另有约定且经仲裁委员会同意的,从其约定。

第九条 仲裁委员会根据当事人在纠纷发生前或者纠纷发生后达成的将争议提交仲裁委员会仲裁的仲裁协议和一方当事人的书面仲裁申请受理案件。仲裁协议包括当事人在合同中订立的仲裁条款和以其他书面方式在纠纷发生前或者纠纷发生后达成请求仲裁的书面意思表示。没有仲裁协议,一方申请仲裁,经仲裁委员会告知,另一方不愿仲裁的,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一方申请仲裁,另一方也同意在仲裁委员会仲裁的,应与申请方补签书面仲裁协议或者向仲裁委员会作出接受仲裁的书面意思表示,仲裁委员会予以受理。

第十条 仲裁协议独立存在。合同的变更、解除、终止或者无效,均不影响仲裁协议的效力。仲裁庭有权确认合同的效力。

第十一条 仲裁委员会有权对仲裁协议的效力以及仲裁案件的管辖权作出决定。当事人对仲裁协议的效力有异议,请求仲裁委员会作出决定的,应当在仲裁庭首次开庭前以书面形式提出;不开庭的,应当在首次提交答辩书前以书面形式提出。当事人未依照前款规定对仲裁协议的效力提出异议的,视为承认该仲裁协议的效力。

第十二条 当事人对受理案件提出管辖权异议必须在首次开庭前以书面方式提出,仲裁委员会应当对管辖权异议作出书面决定。管辖权异议的决定应当及时通知当事人;如仲裁庭已组成,应同时通知仲裁庭。决定书认为异议成立的,作出撤案处理;认为异议不成立的,仲裁程序继续进行。

第十三条 仲裁委员会作出的决定和仲裁裁决是终局的,当事人不得就同一纠纷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也不得再申请仲裁。

第二章 申请和受理

第十四条 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申请人应:

(一)提交仲裁申请书;

(二)提交申请所依据的仲裁协议;

(三)预交仲裁费。

第十五条 仲裁申请书应当写明下列事项:

(一)申请人和被申请人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工作单位和住所;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如有邮政编码、电话、电传、传真、电子信箱地址或其他电子通讯方式,也应写明);

(二)具体的仲裁请求以及事实和理由;

(三)证据和证据来源,证人姓名和住所。

仲裁申请书应当由申请人或者申请人授权的代理人签名或者盖章。

第十六条 仲裁委员会收到申请人仲裁申请书及其附件后,经过审查,认为申请仲裁的手续不完备的,可以要求申请人予以完备;认为申请仲裁的手续已完备的,应当受理,并通知当事人。认为不符合受理条件的,应当书面通知当事人不予受理,并说明理由。

第十七条 案件受理后,仲裁委员会办公室指定一名工作人员担任仲裁庭秘书,负责仲裁案件的程序管理工作和仲裁庭的秘书工作

第十八条 仲裁委员会受理仲裁申请后,应当及时将受理通知书、本规则、仲裁员名册送达申请人,并将仲裁通知书、仲裁申请书副本及其附件、本规则、仲裁员名册送达被申请人。被申请人收到仲裁申请书副本后应当在十五日内向仲裁委员会提交答辩书和有关证明文件。仲裁委员会收到答辩书后应当及时将答辩书副本及其附件送达申请人。被申请人未提交答辩书或者不进行答辩的,不影响仲裁程序的进行。

第十九条 被申请人可以承认或者反驳仲裁请求,有权提出反请求。被申请人提出反请求,最迟应自收到仲裁通知书之日起四十五日内以书面形式提交仲裁委员会。仲裁庭认为有正当理由的,可以适当延长此期限。仲裁委员会受理反请求申请适用本章规定。

第二十条 申请人可以放弃、变更或者修改其仲裁请求,被申请人也可以放弃、变更或者修改其反请求;但是,仲裁庭认为当事人变更或者修改的请求提出过迟而影响仲裁程序正常进行的,可以拒绝其修改。

第二十一条 当事人应按照仲裁委员会制定的收费标准预交案件受理费和案件处理费。当事人预交案件受理费有困难的,由当事人提出申请,经仲裁委员会办公室批准,可以缓交。当事人不预交案件受理费,又不提出缓交申请的,视为撤回仲裁申请。

第二十二条 一方当事人因另一方当事人的行为或者其他原因,可能使裁决不能执行或者难以执行的,可以申请财产保全。当事人申请财产保全的,仲裁委员会应当将当事人的申请依照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提交人民法院。申请有错误的,申请人应当赔偿被申请人因财产保全所遭受的损失。

第二十三条 当事人可以委托代理人代理有关的仲裁事项;接受委托的代理人,应向仲裁委员会提交授权委托书。授权委托书应当注明委托的事项和权限。代理人代为提起、承认、放弃、变更或者修改仲裁请求或者反请求,进行和解,请求调解,必须有委托人的特别授权。

第二十四条 当事人提交仲裁申请书、仲裁答辩书、反请求书和有关文件应一式五份。如果当事人超过两人,则应相应增加份数;如果仲裁庭由一名仲裁员组成,则可以相应减少两份。

第三章 仲裁庭的组成第二十五条 当事人应当各自在仲裁委员会仲裁员名册中选定或者各自委托仲裁委员会主任指定一名仲裁员,第三名仲裁员由当事人共同选定或者共同委托仲裁委员会主任指定。第三名仲裁员是首席仲裁员。

第二十六条 当事人自被申请人收到仲裁通知书之日起十日内未能各自在仲裁委员会仲裁员名册中选定或者委托仲裁委员会主任指定一名仲裁员及共同选定或者共同委托仲裁委员会主任指定第三名仲裁员,则由仲裁委员会主任指定。

第二十七条 双方当事人可以约定在仲裁委员会仲裁员名册中共同选定或者共同委托仲裁委员会主任指定一名仲裁员作为独任仲裁员,成立仲裁庭,并按本规则规定的简易程序审理案件。如果双方当事人约定由一名独任仲裁员审理案件,但自被申请人收到仲裁通知之日起十日之内未能共同选定独任仲裁员,则由仲裁委员会主任指定。第二十八条 仲裁案件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申请人或者被申请人时,仲裁员的选定或者委托指定,应当在申请人内部或者被申请人内部协商一致,未能协商一致的,由仲裁委员会主任指定。

第二十九条 仲裁庭组成后,仲裁委员会应当及时将仲裁庭的组成情况书面通知当事人。仲裁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当事人应当自收到仲裁委员会通知书之日起五日内,按照本章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六条、第二十七条和第二十八条规定的程序重新选定仲裁员:

(一)因出差、出国不能承办仲裁案件的;

(二)因患病休息不能从事仲裁工作的;

(三)依法应当回避的;

(四)其他不能履行职责的情形。

第三十条 仲裁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自行向仲裁委员会披露并请求回避,当事人也有权提出回避申请:

(一)是本案的当事人或者是当事人、代理人的近亲属;

(二)与本案有利害关系;

(三)与本案当事人、代理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仲裁的;

(四)私自会见当事人、代理人,或者接受当事人、代理人请客送礼的。

第三十一条 当事人申请仲裁员回避,必须采取书面形式,并有证据证明申请回避所依据的具体事实和理由。申请仲裁员回避应当在首次开庭前提出。回避事由在首次开庭后知道的,可以在最后一次开庭终结前提出。

第三十二条 仲裁员的回避,由仲裁委员会主任决定;仲裁委员会主任担任仲裁员的回避,由仲裁委员会决定。第三十三条 重新选定或者指定仲裁员后,当事人可以请求已进行的仲裁程序重新进行,是否准许,由仲裁庭决定;仲裁庭也可以自行决定已进行的仲裁程序是否重新进行。

第四章 审理和裁决

第三十四条 仲裁庭应当开庭审理案件。当事人协议或申请不开庭的,或者仲裁庭认为不必要开庭审理并征得双方当事人同意的,仲裁庭可以根据仲裁申请书、仲裁答辩书以及其他书面材料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决。

第三十五条 仲裁不公开进行。当事人协议公开的,可以公开进行,但涉及国家秘密的除外。

第三十六条 开庭审理案件在仲裁委员会住所地进行,经仲裁委员会办公室同意也可以在其他地点进行。第三十七条 不公开审理的案件,双方当事人及其代理人、证人、仲裁员、仲裁庭秘书、仲裁庭咨询的专家和鉴定人、仲裁委员会的有关人员,均不得对外界透露案件实体和程序进行的情况。

第三十八条 仲裁庭秘书应当在仲裁庭开庭十日前,将开庭日期通知双方当事人;双方当事人协商一致并经仲裁庭同意或者仲裁庭征得双方当事人同意,可以提前开庭;当事人有正当理由的,可以在开庭七日前,以书面形式请求延期开庭;是否延期,由仲裁庭决定。第一次开庭审理以后的开庭审理日期的通知,不受十日期限的限制。第三十九条 开庭审理前,仲裁庭秘书应当查明当事人、代理人和其他仲裁参与人是否到庭。

开庭审理时,由首席仲裁员或者独任仲裁员核对当事人身份。

第四十条 申请人经书面通知,无正当理由不到庭或者未经仲裁庭许可中途退庭的,可以视为撤回仲裁申请。被申请人经书面通知,无正当理由不到庭或者未经仲裁庭许可中途退庭的,仲裁庭可以进行缺席审理和作出缺席裁决。反请求申请适用前款规定。

第四十一条 当事人应当对自己的主张提供证据。仲裁庭认为有必要时,可以自行收集证据。

第四十二条 证据种类如下:

(一)书证;

(二)物证;

(三)视听资料;

(四)证人证言;

(五)当事人的陈述;

(六)审计、审核、评估、鉴定、检验等结论;

(七)勘验笔录。

第四十三条 当事人提供的书证应当提交原件,物证应当提交原物。提交原件或者原物确有困难的,可以提交复制品、节录件、副本、照片,但必须说明来源。提交外文书证,应当附有中文译本。对其他种类证据的要求适用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

第四十四条 仲裁庭对专门性问题可以向专家咨询,或者指定鉴定人进行鉴定,当事人也可以约定鉴定人鉴定。鉴定报告的副本,应当送当事人阅知。当事人可以对鉴定报告提出意见。鉴定人根据当事人的要求,经仲裁庭同意,可以参加开庭,并可就鉴定报告进行说明。专家咨询意见和鉴定结论由仲裁庭决定是否采纳。

第四十五条 证据应当在开庭时出示,当事人可以互相质证,并由仲裁庭认定。

第四十六条 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当事人可以申请证据保全。当事人申请证据保全的,仲裁委员会应当将当事人的申请提交证据所在地的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

第四十七条 经当事人请求或者仲裁庭认为有必要需当事人补充证据或者其他书面材料的,仲裁庭可以要求当事人在合理的期限内提交。逾期不提交的,仲裁庭可根据已有的证据认定案件事实并作出裁决。

第四十八条 当事人在仲裁过程中有权进行辩论。辩论终结时,首席仲裁员或者独任仲裁员应当征询当事人的最后意见。

第四十九条 仲裁庭开庭审理时,应当制作庭审笔录,也可以录音和录像。当事人和其他仲裁参与人认为对自己陈述的记录有遗漏或者差错的,有权申请补正;仲裁庭不予补正时,应当记录该申请。庭审笔录由仲裁员、仲裁庭秘书、当事人和其他仲裁参与人签名或者盖章。录音、录像只供仲裁庭查用。

第五十条 申请人可以撤回仲裁申请,也可以申请撤销案件。在仲裁庭组成前申请撤销案件的,由仲裁委员会作出决定;在仲裁庭组成后申请撤销案件的,由仲裁庭作出决定。

第五十一条 当事人申请仲裁后,可以自行和解。当事人自行达成和解协议的,可以请求仲裁庭根据其和解协议的内容作出裁决书结案,也可以申请撤销案件。撤销案件的决定依前条规定作出。在仲裁庭进行调解的过程中,当事人在仲裁庭之外达成和解的,应视为在仲裁庭调解下达成的和解。经仲裁庭调解达成和解的,当事人应签订书面和解协议;除非当事人另有约定,仲裁庭应当根据当事人书面和解协议的内容作出裁决书结案。

第五十二条 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撤回仲裁申请后反悔的,可以根据仲裁协议重新申请仲裁。是否受理,由仲裁委员会决定。

第五十三条 仲裁庭在作出裁决前,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或在征得当事人同意的情况下,先行调解。调解不成的,仲裁庭应当及时作出裁决。但任何一方当事人均不得在其后的仲裁程序、司法程序和其他任何程序中援引对方当事人或者仲裁庭在调解过程中的任何陈述、意见、观点或建议作为其请求、答辩或反请求的依据。

调解达成协议的,仲裁庭应当制作调解书或者根据协议的结果制作裁决书。调解书与裁决书具有同等法律效力。第五十四条 调解书应当写明仲裁请求、当事人协议的结果和仲裁费用的负担情况。调解书由仲裁员签名,加盖仲裁委员会印章,送达双方当事人。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即发生法律效力。在调解书签收前当事人反悔的,仲裁庭应当及时作出裁决。

第五十五条 一方当事人知道或者理应知道本规则或仲裁协议中规定的任何条款或情事未被遵守,但仍参加仲裁程序或者继续进行仲裁程序而且不对此不遵守情况及时地明示地提出书面异议的,视为放弃其提出异议的权利。第五十六条 仲裁庭由三名仲裁员组成的,裁决前应当先对仲裁案件进行评议,仲裁庭秘书应当制作评议笔录,评议笔录由仲裁庭的组成人员签名。

仲裁庭进行评议的时候,如果意见有分歧,应当按多数人的意见作出裁决,但是少数仲裁员的不同意见应当记入笔录。仲裁庭不能形成多数意见时,应当按照首席仲裁员的意见作出裁决。仲裁庭由一名仲裁员成立的,由独任仲裁员直接作出裁决。

第五十七条 仲裁庭应当在组成后四个月内作出仲裁裁决。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仲裁期限的,由仲裁庭报仲裁委员会主任批准,可以适当延长。

上述期限不包括公告期间、决定仲裁协议效力和管辖权期间以及对专门性问题进行审计、审核、评估、鉴定、检验、勘验的期间。

第五十八条 仲裁庭认为必要或者当事人提出经仲裁庭同意时,可以在最终仲裁裁决作出之前就案件中争议的问题作出中间裁决或者部分裁决。任何当事人不履行中间裁决或部分裁决,不影响仲裁程序的继续进行和仲裁庭作出最终裁决。

第五十九条 仲裁裁决书应当写明案件受理情况、仲裁请求、争议事实、裁决理由、裁决结果、仲裁费用的负担和裁决日期。当事人协议不写明争议事实和裁决理由的,以及按照当事人和解协议、调解协议的内容作出裁决的,可以不写明争议事实和裁决理由。裁决书由仲裁员签名。对裁决持不同意见的仲裁员,可以签名,也可以不签名。第六十条 仲裁裁决书经仲裁员签名后,应当加盖仲裁委员会的印章。

第六十一条 仲裁裁决书自作出之日起发生法律效力,仲裁裁决是终局的,对双方当事人均有约束力。

第六十二条 对裁决书的文字、计算错误或者仲裁庭已经裁决但在裁决书中遗漏的事项,仲裁庭应当补正;对当事人申请仲裁的事项遗漏未作出裁决的,仲裁庭应当作出补充裁决。当事人自收到裁决书之日起三十日内,可以书面请求仲裁庭补正或者作出补充裁决,补正裁决和补充裁决是原裁决书的组成部分。

仲裁庭负责对仲裁裁决书作出解释。

第六十三条 当事人应当在仲裁裁决确定的期限内履行裁决;未确定履行期限的,当事人应当立即履行。一方当事人不履行仲裁裁决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依据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执行。第六十四条 仲裁委员会根据审理案件的实际情况收取案件处理费,案件处理费包括:

(一)仲裁员因办理案件出差、开庭而支出的食宿费、交通费及其。

(二)证人、鉴定人、翻译人员等因出庭而支出的食宿费、交通费、误工补贴

(三)咨询、鉴定、勘验、翻译等费用;

(四)复制、送达案件材料、文的费用;

(五)其他应当由当事人承担的合理费用。前款费用,由提出申请的一方当事人预付。

第六十五条 仲裁费用原则上由有过错的当事人承担;当事人双方都有过错的,由仲裁庭根据当事人各方责任大小确定其各自应当承担的仲裁费用的比例。当事人自行和解或者经仲裁庭调解结案的,当事人可以协商确定各自承担的仲裁费用的比例。

第六十六条 依照仲裁法第六十一条的规定,仲裁庭同意重新仲裁的,仲裁委员会不再收取案件受理费。仲裁庭依照本规则第六十二条对裁决书做出补正或者补充裁决的,仲裁委员会不再收费。

第六十七条 仲裁委员会受理仲裁申请后,仲裁庭组成前,申请人撤回仲裁申请或者当事人自行达成和解协议并撤回仲裁申请的,仲裁委员会退回预收的案件受理费的一半,同时根据实际情况收取案件处理费。仲裁庭组成后,申请人撤回仲裁申请或者当事人自行达成和解协议并撤回仲裁申请的,仲裁委员会根据实际情况收取案件处理费。

第五章 简易程序

第六十八条 除非当事人另有约定,凡争议金额不超过人民币五十万元的,适用本简易程序;争议金额超过人民币五十万元,双方当事人同意的,也可适用本简易程序。

第六十九条 申请人向仲裁委员会提出仲裁申请,经审查可以受理并适用简易程序的,仲裁委员会应当及时通知双方当事人。双方当事人应当自被申请人收到仲裁通知书之日起十日内在仲裁委员会仲裁员名册中共同选定或者共同委托仲裁委员会主任指定一名独任仲裁员。双方当事人逾期未能共同选定或者共同委托仲裁委员会主任指定仲裁员的,仲裁委员会主任应当及时指定一名独任仲裁员成立仲裁庭审理案件。

第七十条 被申请人应当自收到仲裁通知书之日起十日内(涉外案件三十日内)向仲裁委员会提交答辩书及有关证明文件;如有反请求,也应当在此期限内提出反请求申请书及有关证明文件。仲裁庭认为有正当理由的,可以适当延长此期限。

第七十一条 当事人应当按照仲裁庭的要求和限定的日期提交仲裁所需的书面材料及证据

第七十二条 开庭审理的案件,仲裁庭确定开庭的日期后,仲裁庭秘书应当于开庭五日前(涉外案件十日前)将开庭日期通知双方当事人。

第七十三条 如果仲裁庭决定开庭审理,仲裁庭只开庭一次。确有必要的,仲裁庭可以决定再次开庭。

第七十四条 在简易程序进行过程中,任何一方当事人没有遵守简易程序的,不影响程序的进行和仲裁庭作出裁决。

第七十五条 仲裁请求的变更或者反请求的提出,不影响程序的进行和仲裁庭作出裁决

第七十六条 仲裁庭应当自组成之日起两个月内作出裁决。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仲裁庭提请仲裁委员会主任批准,可以适当延长。

第七十七条 本章未规定的事项,适用本规则其他各章的有关规定。

第六章 涉外仲裁程序的特别规定

第七十八条 涉外经济贸易、开发建设、投资、运输和海事海商以及其他民商事活动中发生的争议的仲裁,适用本章的规定。本章没有规定的,适用仲裁法及本规则其他各章 的有关规定。涉及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的仲裁案件适用本章规定。

第七十九条 涉外仲裁案件的实体问题,适用当事人协商一致并以书面方式选择的法律。当事人没有选择法律的,适用中国法律中冲突规范所确定的法律。

第八十条 仲裁委员会受理仲裁申请后,应当及时向申请人送达受理通知书、仲裁规则、仲裁员名册,并将仲裁申请书及其附件连同仲裁通知书、仲裁规则、仲裁员名册送达被申请人。被申请人应当自收到仲裁通知书之日起三十日内向仲裁委员会提交答辩书和有关证明文件。仲裁委员会收到答辩书后,应当及时将答辩书副本及其附件送达申请人。被申请人未提交答辩书的,不影响仲裁程序的进行。

第八十一条 被申请人提出反请求,最迟应当自收到仲裁通知书之日起六十日内以书面形式提交仲裁委员会。仲裁庭认为有正当理由的,可以适当延长此期限。仲裁委员会收到被申请人的反请求申请书后,应当及时送达申请人。申请人应当自收到反请求申请书之日起三十日内向仲裁委员会提交答辩书和有关证明文件。申请人未提交答辩书的或不进行答辩的,不影响仲裁程序的进行。

第八十二条 当事人申请财产保全的,仲裁委员会应当将当事人的申请提交财产所在地或被申请人住所地的中级人民法院作出裁定。当事人申请证据保全的,仲裁委员会应当将当事人的申请提交证据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作出裁定。

第八十三条 双方当事人在被申请人收到仲裁通知书之日起二十日内没有约定仲裁庭的组成方式或者没有选定仲裁员的,由仲裁委员会主任指定。

第八十四条 仲裁庭组成后,仲裁委员会应当及时将仲裁庭的组成情况书面通知当事人。仲裁员因回避或者由于其他原因不能履行职责时,当事人应当自收到仲裁委员会通知之日起二十日内,按照本规则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六条、第二十七条和第二十八条规定的程序重新选定仲裁员。

第八十五条 仲裁庭秘书应当在仲裁庭开庭三十日前将开庭日期通知双方当事人;双方当事人协商一致并经仲裁庭同意,可以提前开庭。当事人有正当理由的,可以在开庭十日前书面请求延期开庭;是否延期,由仲裁庭决定。第一次开庭审理以后的开庭审理日期的通知,不受二十日期限的限制。

第八十六条 仲裁庭应当在组成后六个月内作出仲裁裁决。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仲裁庭提请仲裁委员会

主任批准,可以适当延长。上述期限不包括公告期间、决定仲裁协议效力和管辖

权期间以及对专门性问题进行审计、审核、评估、鉴定、检验、勘验的期间。

第八十七条 一方当事人不履行发生法律效力的仲裁裁决,另一方当事人可以根据中国法律的规定,向中国有管辖权的法院申请执行;或者根据1958年《承认及执行外国仲裁裁决公约》或者中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其他国际条约,向外国有管辖权的法院申请执行。

第七章 仲裁中止

第八十八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中止仲裁:

(一)一方当事人因不可抗拒的事由,不能参加仲裁的;

(二)本案必须以另一案的审理结果为依据,而另一案尚未审结的;

(三)其他应当中止的情形。

第八十九条 仲裁中止由仲裁委员会主任决定。仲裁中止的原因消除后,恢复仲裁程序。

第八章 附则

第九十条 仲裁委员会以中文为正式语文。在仲裁庭开庭时,如果当事人或者其代理人、证人不懂中文,仲裁委员会办公室可以提供译员,也可由当事人自行提供。对当事人提交的各种文书和证明材料,仲裁委员会或者仲裁庭认为必要时,可以要求当事人提供相应的中文或者其他语文的译本。

第九十一条 法律对仲裁时效有规定的,适用该规定;法律对仲裁时效没有规定的,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第九十二条 有关仲裁的文书、通知、材料可以直接送达当事人或者其代理人,也可以用邮寄、传真、电报等方式送达当事人或者其代理人。当事人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可以送达其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也可以送达其负责收发的部门;当事人是自然人的,可以送达本人或者其同住的成年家属。直接送达而被受送达人拒绝接收的,可以留置送达。直接送达或者以邮寄、传真、电子邮件等方式送达困难的,可以委托有关法律机构代为送达。当事人下落不明,或者以前四款规定的送达方式无法送达的,可以公告送达。

第九十三条 仲裁文书、通知、材料等经直接送达的,受送达人应当在送达回证上签名或者盖章并记明收到日期。受送达人在送达回证上签收的日期为送达日期。

留置送达的,以在场人员在送达回证上签名或者盖章的日期为送达日期。

寄送达的,有送达回证的,以送达回证上签收的日期为送达日期;没有送达回证的,以回执或者特快专递查询单上注明的收件日期为送达日期。

传真送达的,有回传送达回证的,以送达回证签收的日期为送达日期;没有送达回证的,以传真回单上注明的日期为送达日期。公告送达的,自发出公告之日起,经过六十日,即视为送达。

其他方式送达的,以相关证据证明的日期为送达日期。

第九十四条 向当事人或者其代理人送达的仲裁文书、通知、材料,除用公告方式送达外,凡经采用本规则规定送达方式送达至当事人登记注册或者一个为人所知的住所地、惯常营业地或通讯地,即视为已经送达。

第九十五条 期间以日、月、年计算。期间开始的日,不计算在期间内。期间届满的最后一日是节假日的,以节假日后的第一日为期间届满日期。期间不包括在途时间,仲裁文书、通知、材料在期满前交邮、交发的,不视为逾期。

第九十六条 当事人因不可抗拒的事实或者其他正当理由耽误期限的,在障碍消除后的十日内,可以申请顺延期限;是否准许,由仲裁委员会或者仲裁庭决定。

第九十七条 仲裁协议或者合同中的仲裁条款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认定为由武汉仲裁委员会仲裁;

(一)订明由武汉市或武汉地区仲裁委员会仲裁的;

(二)写明由武汉(市)的仲裁机构(机关)仲裁的;

(三)合同订明由合同签订地或者履行地的仲裁机构(机关)仲裁,而合同的签订地或者履行地在武汉的;

(四)订明由被申请人的住所、居所、营业所在地的仲裁机构(机关)仲裁,而被申请人的住所、居所、营业所在地在武汉的;

(五)其他不会产生歧义,可以认定选定武汉仲裁委员会的情形。

第九十八条 本规则自2000年10月1日起施行。在本规则施行前仲裁委员会受理的案件,仍适用受理案件时适用的仲裁规则;双方当事人同意的,可以适用本规则。第九十九条本规则由仲裁委员会负责解释。

论国际商事仲裁中的合并仲裁 篇5

在国际商事领域, 多方交易越来越普遍, 当事人之间的纠纷很可能产生多个彼此关联的争议。对这些争议采取单独的仲裁程序分别进行会带来很多程序与实体上的不便, 合并仲裁就是为了应对这一新的现实挑战而出现的。

( 一) 合并仲裁的出现

合并仲裁是指将当事人之间原本应该分别仲裁的多项争议合同合并到同一个仲裁程序中由同一个仲裁庭进行审理。

合并仲裁是随着国际关联贸易的兴盛而逐步出现的, 其存在基础是多方多合同争议, 即一份合同涉及两方以上的当事人, 或者是双方当事人之间签订有很多个合同, 再或者多方当事人之间存在很多个合同。多方多合同争议在当今的国际多方贸易中十分常见, 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 第一, 连锁型争议。这种形式是指为了完成一份交易, 多个当事人之间分别缔结了多份合同, 这些当事人则通过多份合同相互联结成一个连锁结构。第二, 并列式争议。这是指一个当事人为了同一笔交易与多个当事人签订了多份合同而相互联结成伞状结构。

( 二) 合并仲裁的优越性

合并仲裁作为一种新的仲裁方式, 其优越性可以从程序和实体两方面来分析。

1. 有利于简化程序

从程序上来看, 合并仲裁可以有效地降低不必要的重复, 提高了解决争议的总体效率。 (1) 首先, 对于处于争议中心的当事人来说, 合并仲裁可以节省他们的时间和费用, 例如, A与B、A与C、A与D的三分关联合同都出现了纠纷, 都向仲裁机构提出了申请, 如果分别进行仲裁的话, 那么处于争议中心的A就必须奔波于三场仲裁之间, 虽然这三个争议很可能在实施或者法律方面都是高度重复的, 但是A也不得不聘请三次律师、在三场仲裁中都出庭, 对同一问题进行多次的重复, 这样无疑极大地加重了A的负担。但若采取合并仲裁, 就可将这三个争议在一个仲裁庭中审理, 减少了A不必要的重复与奔波, 提高了效率; 其次对于仲裁庭来说, 由于几个仲裁庭所面临的事实、法律适用等方面的问题几乎是一样的, 采取合并仲裁的方式就可以避免了仲裁庭对同一案件各自进行调查、开庭等程序, 这样有利于合理地安排司法资源, 减少浪费, 提高效率。

2. 有利于实体正义

从实体上来看, 若分别仲裁, 即使是基于相同的事实, 有时由于不同仲裁庭对同一法律问题的识别不同、当事人提交证据不同以及双方律师的辩论水平差异较大等诸多原因, 使得各个仲裁庭所了解到的案件事实是有所差别的, 就会很容易做出错误的裁决; (2) 其次仲裁具有一裁终局的特点, 若仲裁庭做出错误裁决, 相当于间接剥夺了当事人申请救济的权利, 使当事人丧失了继续追求公平解决争议的机会。 (3) 如果采取合并仲裁的方式, 会使得仲裁庭有机会对所有争议的证据进行全面审查, 构建完整的法律事实, 从而减少裁决不公的情况。

( 三) 如何进行合并仲裁

目前对合并仲裁做出规定的国际条约数量非常少, 各国实践做法也并不一致。

1. 合并仲裁的法律依据

当事人意思自治是仲裁的一个基本特征, 只有在取得多方当事人一致同意时或者授权时, 法院或者仲裁庭才有权根据一定的条件合并多个仲裁程序, 例如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规则 ( 2015 年版) 第十九条第一款规定: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 经一方当事人请求, 仲裁委员会可以决定将根据本规则进行的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仲裁案件合并为一个仲裁案件, 进行审理: ……4. 所有案件的当事人均同意合并仲裁。” (4) 采用这种模式的还有《英国仲裁法》、 (5) 《爱尔兰仲裁法》、 (6) 《新加坡仲裁法》等立法。

此外, 仲裁庭还会考虑依据仲裁规则来进行合并仲裁, 因为当事人在合同中一般会对仲裁规则作出约定。但是笔者发现对合并仲裁作出规定的仲裁规则是十分有限的, 且这些规则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做法, 一是规定根据当事人意思自治, 二是赋予仲裁庭自由裁量权, 所以依据仲裁规则进行合并仲裁似乎也不是很行得通。再者, 仲裁庭还可据相关立法来合并仲裁。但是这种立法和上述的仲裁规则一样, 很少有对合并仲裁作出明确规定的。即便一些国家的国内立法对此作了规定, 也还是会回归到当事人意思自治上来。

2. 合并仲裁的决定主体

不同的仲裁规则及立法对于此问题的规定的是不同的。第一、由当事人决定。这也与之前合并仲裁的法律依据是相一致的。第二、由仲裁庭决定。例如伦敦国际仲裁院仲裁规则规定: “除非当事人作出了相反的书面约定, 否则仲裁庭有权在任何一方当事人申请之下, 或依其自己的决定, 并在给予所有当事人足够的机会表达观点的情况下, 允许一个或多个第三人作为仲裁当事人加人仲裁程序, 并在同一个仲裁程序中就当事人之间提交的所有争议进行审理并一起作出或分别作出终局裁决。” (7) 第三、由法院决定。由法院作为决定合并仲裁的主体, 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强制合并仲裁。它是指在提交仲裁的多个争议满足一定的条件时, 比如争议的事实、适用的法律、当事人的请求等方面具有关联性、相似性或者相同性, 法院可以直接命令仲裁庭对这些争议进行合并仲裁, 而不需要考虑当事人是否对此已达成合意。目前已经有国内立法做出了这样的规定, 比如香港法。

二、强制合并仲裁带来的问题

如上文所述, 合意合并仲裁的确是解决争端的良方, 但是实践中达成合意合并仲裁似乎并不是很容易的, 会出现很多强制仲裁的情况。笔者认为, 强制合并仲裁虽然能快速地解决纠纷, 但是它有很多弊端。

( 一) 冲击意思自治

法院强制合并体现的是法院的意思, 并不是当事人的意思, 在强制合并仲裁中, 以法院命令来代替当事人合意, 将决定权向法院转移, 这实际上是以仲裁的司法性稀释其契约型, 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国家司法对仲裁的干涉, 如果这种现象成为常态的话, 很可能会是当事人不愿意采取仲裁的方式来解决争议。笔者认为, 仲裁作为一项解决争议的有效手段, 更多地应该考虑当事人的意思自治, 使争议得到公平解决。

( 二) 冲击仲裁私密性的特点

仲裁的保密性是指仲裁案件不公开审理, 即在一般情况下, 与案件无关的人在未得到所有仲裁当事人和仲裁庭的允许之前, 不得参与仲裁审理程序。 (8) 当事人之所以不愿意达成合并仲裁的意向, 是因为不愿意让第三方知道自己与对方的商业关系, 或是不愿意让第三方获悉其与对方的商业秘密。而法院强制合并仲裁, 无疑是很粗鲁地将合同双方的商业合作关系甚至是一些商业秘密暴露在第三方面前, 对仲裁的私密性造成了冲击。

( 三) 法院强制合并仲裁削弱了仲裁庭的权力

当事人之所以通过仲裁协议赋予仲裁庭很大的权力, 就是因为仲裁庭可以充分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治, 最大程度地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所以仲裁程序的进行应当是交由仲裁庭决定, 如果将进行仲裁程序的权力交由法院, 那么诉讼和仲裁的分界线在哪里呢? 这样做的话会导致仲裁具有双重性质, 但是又同时丧失了诉讼和仲裁的优点, 最终这种仲裁这种争议解决方式变成鸡肋。

三、我国立法现状和建议

如前所述, 合并仲裁具有双面性, 在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的今天, 我国对外贸易交流必定会更加频繁, 多方多合同争议的情况也会不断出现, 将合并仲裁纳入我国法律体系范围内是一件亟待解决的事情。

目前我国对合并仲裁做出规定的法律文件并不是很多, 目前找到的有三个。第一, 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仲裁规则第46 条: “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仲裁案例涉及到共同事实问题时, 仲裁庭认为合适时, 在征得所有当事人同意后, 可以进行合并审理, 由各案首席推选一人主持开庭, 但裁决书应分别做出。” (9) 第二, 《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 征求意见稿) 第7 条第2 款规定: “人民法院或者仲裁委员会受理主合同纠纷, 当事人同时向连带责任保证人主张权利的, 人民法院或者仲裁委员会可以一并审理。主合同和连带责任保证约定由不同仲裁委员会的, 债权人向债务人和保证人同时主张权利, 先受理的仲裁委员会依当事人申请可以一并仲裁。”但是这一条在最终稿中并未保留。第三, CIETAC仲裁规则2015 年版第19 条, 内容在前文已经提及, 此处不再赘述。由此可见, 我国大陆地区并没有关于合并仲裁的相关立法规范, 只有极个别的仲裁机构的仲裁规则对合并仲裁做出了简单的规定。

针对我国目前的这种状况, 笔者认为:

首先, 应当在《仲裁法》中对合并仲裁做出规定, 将合并仲裁纳入我国法律体系。应当承认合并仲裁的优越性, 在一些诸如国际海运等多方多合同争议多发领域, 采用合并仲裁的确会有利于争议公平快速地解决。鉴于我国目前对合并仲裁并不是很了解, 可以现在《仲裁法》中做出较为简单的原则性规定, 待时机成熟是再进一步细化。

其次, 以某些行业仲裁机构为试点, 细化其仲裁规则中关于合并仲裁的规定。如前所述, 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已经在自己的仲裁规则中对合并仲裁做出了简单的规定。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头, 海运是多方多合同争议的多发区, 可以先选择几个类似于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这样的行业仲裁机构作为试点, 以行业龙头仲裁机构的规定为参考, 结合我国的实践情况, 具体细化其仲裁规则中关于合并仲裁的规定, 待积累一些经验后, 再逐步推广。我国香港地区对于合并仲裁有着较为详细的规定, 我们可以参考香港地区, 对合并仲裁中的多个问题进行全面而详细的规定, (10) 使当事人在选择了这一仲裁规则后, 自身的合法利益能够得到维护, 争议能被公平快速地解决。

四、结论

合并仲裁的出现是国际贸易发展的必然结果, 目前我国内地并没有对合并仲裁的立法, 相关的仲裁规定也很简单, 应当参照其他国家的立法或者其他仲裁机构仲裁规则的规定, 结合我国具体情况, 将合并仲裁纳入我国法律体系, 制定出科学完善的仲裁规则, 使合并仲裁切实能在我国发挥作用, 有关合并仲裁的理论研究与实践都会进一步深化, 我们也将会对其有进一步的认识。

注释

11李广辉, 薛胜利.合并仲裁法律制度探究—健论中国合并仲裁制度之构建[J].河北法学, 2006, 6 (6) :73-79.

22 杨良宜.国际商务仲裁[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7:452.

33 邓杰.伦敦还是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2:295.

4

55 See Art.35 of UK Arbitration Act (1996) .

66 See Art.16 of Ireland Arbitration Act (2010) .

77 See Art 22 of The LCIA Rules.

88 郭玉军, 梅秋玲.仲裁的保密性问题研究[J].法学评论, 2004 (2) :26.

9

论国际商事仲裁之仲裁语言的确定 篇6

商务部2014年发布的《对外投资合作国别(地区)指南》我国对外投资已覆盖166个国家和地区,投资地区语言覆盖英语、法语、德语、俄语、西班牙语等世界大部分语言覆盖地区。国际商事贸易中,贸易对象来自不同的国别,所使用的语言也各不相同,确定的仲裁语言对仲裁纠纷的解决具有重要意义。

二、国际商事仲裁语言的产生路径

仲裁语言的产生方式有多种形式,纵观国际法与国内法规定,仲裁语言的产生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路径:

(一)当事人约定

当事人约定仲裁语言是仲裁语言产生的最主要途径。由于仲裁协议的“合同”本质,体现意思自治的原则,当事人可自由约定仲裁程序中使用的语言,同时有自由约定使用一种或多种语言的权利。在国际公法或国内法中,大多数规定且尊重当事人对仲裁语言的约定优先地位。

(二)默认形式

1. 默认仲裁协议语言。

当事人在起草、签订仲裁协议市选择某种语言作为仲裁语言过程中,由于双方就仲裁协议有过要约承诺的表达,可以推定双方就仲裁语言选择条款以默认的形式确定。默认仲裁协议语言为仲裁语言是在当事人没有就仲裁语言专门作出约定情形下,最大程度接近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做法。

2. 默认仲裁庭使用语言。

未约定仲裁语言情形下,默认仲裁庭使用语言为仲裁语言,是顺应仲裁效率的要求。一方面,双方默认选择仲裁庭语言,不另在仲裁协议中进行约定,利于节约立约成本;另一方面,仲裁庭使用常用、熟悉的语言进行仲裁,有利于仲裁员对需仲裁案件的审理效率提高。

(三)指定形式

在当事人未约定仲裁程序使用语言的情况下,仲裁庭可以对仲裁程序使用的语言以及应使用该语言的程序作出决定,但该决定的作出应充分保障当事人有充分的机会陈述、证明和答辩,应当给予当事人说明情况的充分机会。如国际商会《仲裁规则》(2012年)第20条“当事人没有约定仲裁语言的,仲裁庭应当在适当考虑包括合同所用语言在内的所有情况后决定使用一种或数种语言进行仲裁。”

三、国际商事仲裁语言确定的几个考量因素

实践中由于对交易双方母国语言、仲裁机构选择、仲裁费用等因素的考量,双方难以在仲裁协议订立之时即仲裁程序实现前对仲裁语言达成统一意见。在仲裁协议订立阶段或仲裁程序启动前,仲裁语言的确定仍有可商榷之处。

(一)审慎制定仲裁协议

1. 事先约定仲裁语言。

仲裁语言确定最简单有效的方式即在仲裁协议中约定一种或多种明确的仲裁语言。由于仲裁语言非仲裁协议生效要件,仲裁当事人对仲裁语言未约定或者约定不明并不会影响仲裁协议效力。因此,当事人在约定仲裁语言时应审慎选择。

2. 选择适当仲裁机构。

在制定仲裁协议时,仲裁协议的生效要件通常包括书面形式、仲裁事项、选定的仲裁委员会。仲裁委员的选定也可能会影响仲裁语言的选择。仲裁协议签订时,明确所选择的仲裁机构对仲裁语言是否有特殊限制,从而对协议内容及形式作出准确设定。

(二)交易费用的考量

仲裁具有收费低、结案快、程序简单、气氛宽松等特点,因而成为解决跨国纠纷的优选方式。仲裁费用主要包括当事人费用和仲裁程序费用。不当的仲裁语言可能造成,仲裁员及代理律师可选择范围缩小,庭审中大量开庭取证、证人的语言亦需要转化为仲裁语言,陈述时间的延长,翻译费用昂贵材料众多。若为仲裁语言所累,会造成仲裁程序选择得不偿失。

(三)对仲裁语言异议的救济

根据仲裁语言提出异议的阶段不同可以寻求不同的救济方式。1.仲裁程序启动前,对双方约定、仲裁庭默认或仲裁庭指定语言有异议的可以在申请或者答辩之时向仲裁庭提出异议请求;2.仲裁程序中,有权就语言问题向仲裁庭请求帮助。在当事人未约定仲裁程序使用语言的情况下,仲裁庭可以对仲裁程序使用的语言以及应使用该语言的程序作出决定,当事人有充分的机会陈述、证明和答辩机会。

即使在决定仲裁语言之后,当事人仍有权寻求翻译(包括口译)的帮助,这是《仲裁规则》赋予当事人的一项基本权利。

西方规则建构主义认为人和社会的互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言语行为,言语行为演绎出规则,规则造就社会结构,汇聚成独特的统治形式。施动者在创建和部署规则时,要力争自己相对于他人的优势,使自己最大限度的受益。仲裁语言的确定在国际商事仲裁中具有十分的影响力,了解和清楚仲裁语言的确定途径,选定适合的仲裁语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掌握制定仲裁条款的主动权,选择最适当的仲裁语言,力争在国际贸易中实现利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John R.Searle: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New York:Free Press,1995:59-77.

[2]孙吉胜.语言、意义与国际政治——伊拉克战争解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仲裁委员会 篇7

关键词:紧急仲裁员,临时措施,仲裁,强制执行

一、紧急仲裁员制度之发展及其基本内容

(一) 紧急仲裁员制度的发展

一般而言, 仲裁庭尤其是国际商事仲裁的仲裁庭的组建常耗时较长, 但当事人在此期间却往往急需临时救济。因此各仲裁机构发展出了两种解决程序:快速组庭程序以及在仲裁庭组成前指定特别仲裁员的程序。对于前者, 如果快速组庭程序进行得过于匆忙, 会导致申请人请求的不公正裁决。因此在庭前指定特别仲裁员的程序就被更多当事人所需求。该制度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仲裁前临时措施规则必须明示选择才能适用。国际商会仲裁院1990年版规则创制了仲裁前裁判制度, 该制度也是解决仲裁庭组成前临时措施问题的最早的制度尝试之一。

第二阶段:只有当事人明确选择才能排除该制度适用, 这一阶段标志着紧急仲裁员制度基本确立。该制度意图通过一定的审查程序, 由仲裁机构任命紧急仲裁员, 发布紧急临时措施。有学者认为该制度是仲裁规则修改的最大创新之一。

(二) 紧急仲裁员制度的基本内容

斯德哥尔摩仲裁院2010年修订规则 (以下简称SCC规则) 、国际商会仲裁院2012年修订规则 (以下简称ICC规则) 、新加坡国际仲裁中心2010年修订规则 (以下简称SIAC规则) 、香港国际仲裁中心2013年修订规则 (以下简称HKI-AC规则) 均以条文概括规定和附件详细阐述相结合的方式对紧急仲裁员规则进行表述。其基本内容可梳理如下:

1. 指定紧急仲裁员的前提条件

在SCC规则中, 指定紧急仲裁员的前提条件有二:仲裁机构根据仲裁协议具有管辖权以及申请人按规定缴纳费用。但在ICC、SIAC以及HKIAC规则中, 均由仲裁机构决定应否指定紧急仲裁员。

从申请主体角度, 只有案件当事人有权申请仲裁机构指定紧急仲裁员;从程序进行地角度, 当事人约定的仲裁地为紧急仲裁员程序所在地, 如未约定, 仲裁机构有权部门有权进行确定。

2. 紧急仲裁员制度的时限

(1) 提出申请时间:案件移交仲裁庭之前。

(2) 指定紧急仲裁员的时间:SCC与SIAC规定以一日为限;ICC与HKIAC以两日为限。

(3) 紧急决定做出的时间:SCC规定案件移交紧急仲裁员之日起5日内作出决定;ICC与HKIAC规定不迟于案件移交给紧急仲裁员之日起15日内做出。

3. 紧急仲裁员发布紧急决定

(1) 发布紧急决定之先决条件:第一、紧急决定必须基于其本身是否有权做出相应决定。 (1) 第二、该决定是为了防止申请人发生不可挽回的损失。第三、该请求必须具有紧急性。第四、初步来看, 申请人的请求应当被支持这一事实存在着合理的可能性。

(2) 紧急决定之约束力:对于当事人, 紧急决定一经做出即具有约束力;对于仲裁庭, 紧急仲裁员所做决定没有约束力, 仲裁庭可以决定紧急决定无效。

(3) 紧急决定无效的情形:一、紧急仲裁员或者仲裁庭做出该项决定;二、仲裁庭做出最终裁决, 除非明确说明该紧急决定仍然有效;三、在最终裁决之前, 仲裁请求被全部撤销终止仲裁程序;四、紧急决定做出后90日内还未组成仲裁庭。

4. 保障公正的程序设计

(1) 禁止担任仲裁员:紧急仲裁员不得在与紧急仲裁员请求所涉争议有关的仲裁中担任仲裁员。

(2) 紧急仲裁员制度与司法救济的关系:不应阻碍向司法机关申请该等措施的权利。

(3) 对紧急仲裁员制度本身的救济:第一、指定仲裁员后, 当事人可以提出要求紧急仲裁员回避的申请。第二、在紧急仲裁员做出紧急决定的同时要求申请人提供担保或者其他适宜的前提条件。第三、紧急仲裁员以及仲裁庭可以修改或者取消紧急决定。第四、通过仲裁庭做出的终局裁决维护被申请人利益。

二、紧急仲裁员制度尚需解决的问题

(一) 涉及第三人的紧急决定问题

首先, 紧急决定可能会涉及到第三人, 但仲裁庭对第三方无管辖权。如何实施这种理论上对第三人并无约束力的紧急决定?其次, 如果当事人急需的临时救济是针对第三人的, 但受限于仅能针对当事人发布紧急决定这一权限, 紧急仲裁员便无法发布紧急决定。然而, 紧急仲裁员制度的功能实现经常涉及到当事人之外的第三人。如何解决涉及第三人的紧急决定将是紧急仲裁员制度未来生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

(二) 紧急决定的强制执行

如当事人不能主动履行紧急决定, 则会涉及强制执行问题。虽然紧急仲裁员有做出紧急决定的权力, 但是强制执行仍需借助于法院。 (2) 紧急决定的强制执行依据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探讨:第一, 能否通过本国国内仲裁立法赋予紧急决定以强制执行力?第二, 是否能以《纽约公约》为依据请求法院对紧急决定强制执行?

第一种方式, 修改国内立法支持紧急决定的强制执行, 取决于各国国内的法律规定, 目前难以协调统一。紧急仲裁员制度虽在多份仲裁机构规则中纳入, 但毕竟较新, 仍未普及。但值得注意, 香港特别行政区树立了这一路径的典范。在香港国际仲裁中心将紧急仲裁员制度纳入规则后, 香港立法会为了紧急仲裁员所做决定能够根据《仲裁条例》强制执行, 而修订了《仲裁条例》。此事实也说明国内立法途径虽难以协调统一, 但在实践中完全可行。

对于第二种方式, 以《纽约公约》为依据执行紧急决定目前仍有困难。如根据《纽约公约》执行外国仲裁裁决, 该裁决需具有终局性。 (3) 紧急仲裁员所做的紧急决定可以经紧急仲裁员和仲裁庭修改甚至终止, 对仲裁庭亦无约束力, 因此难以说明紧急决定具有《纽约公约》所要求的终局性。

比较以上两种路径, 较为可行的仍是各国修改国内仲裁立法以支持紧急决定的强制执行。另外, 可以考虑通过双边或多边条约方式实现仲裁庭组成前临时措施的域外承认与执行。

三、我国现行做法及纳入该制度的必要性

(一) 我国目前有关仲裁庭组成前临时措施的做法

2012年修订的《民事诉讼法》突破性地赋予了当事人在仲裁前寻求临时措施救济的机会, 并有几点创新:不仅适用财产保全, 还适用行为保全 (4) 、证据保全;必须在四十八小时内作出裁定;允许当事人直接向有管辖权的法院提交申请, 不需通过仲裁机构转交的繁琐程序。

因此, 在现行法律体制下, 我国有仲裁庭组成前的临时救济措施。但该权力专属于法院。

(二) 我国引入紧急仲裁员制度的必要性

紧急仲裁员制度的本质是将仲裁前发布保全措施的权力赋予仲裁机构, 这关涉到传统司法权与代表私权意思自治的仲裁机构的权限划分。应肯定, 我国有必要引入紧急仲裁员制度。

第一, 从我国仲裁制度建立的历史角度看, 早期仲裁机构附属于政府机构, 尚不成熟, 无法被赋予发布临时措施的权力。但随着商事仲裁迅猛发展, 我国仲裁机构的专业水平以及综合实力都得到巨大提升。第二, 虽然规定紧急仲裁员制度的仲裁规则都不禁止当事人同时拥有向法院寻求同样救济的权利, 但是当事人通过仲裁解决争端本身便蕴含一个前提:选择仲裁的目的就是不去法院, 尤其是不去国外的司法机构。第三, 虽然现阶段我国已建立仲裁前的保全制度, 但这种改变只是片面增加了司法机关裁定和执行保全措施的权力, 并没有实现对仲裁机构的权力赋予。第四, 从国际商事仲裁的发展看, 保全措施申请有从法院转向仲裁机构之趋势。

基于以上分析, 我国可以在引入紧急仲裁员制度同时由法院保留对仲裁庭组成前临时措施发布的权力, 与仲裁机构并行构成“双轨制”模式。若司法机关担忧赋权给仲裁机构会阻碍司法机关进行监督, 则可以通过排他地行使临时措施执行权实现对仲裁机构所做紧急决定的监督。

四、结论

作为国际商事仲裁的新近发展, 紧急仲裁员制度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力。该制度可以满足当事人在仲裁庭组成前寻求临时保全措施的需求;在相关时限要求下, 可以充分发挥其效率优势。该制度一大优势在于对不同主体的不同效力:对当事人立即产生效力;紧急仲裁员可以修改或者终止该决定;对于仲裁员则没有约束力。这种设计很好地保证了既能对当事人产生拘束, 又不丧失灵活性, 同时不会干扰仲裁庭对争议问题的实质审理。虽如此, 该制度仍有需要完善之处, 最主要体现在涉及第三人的紧急决定以及紧急决定的强制执行上, 后者尤其值得关注。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修改《仲裁条例》以保障紧急仲裁员所做紧急决定的执行, 这也为各国通过国内立法保障紧急决定的执行提供了借鉴。即使存在以上问题, 该制度仍有威慑效果, 即不履行决定的被申请人会给仲裁庭带来不良印象, 进而影响案件的裁决。我国现行法律制度中存在仲裁庭组成前的临时救济措施, 即《民事诉讼法》第八十一条和一百零一条所规定的诉前保全制度。但该权力专属于法院, 仲裁机构无权做出紧急决定。我国有必要引入紧急仲裁员制度。通过排他行使对紧急决定的强制执行权, 法院仍可以实现对仲裁机构的有效监督。

注释

11 杜新丽.国际商事仲裁理论与实践专题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9:149.

22 杜新丽.国际商事仲裁理论与实践专题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9:171.

33 <纽约公约>第五条 (1) 款e项:裁决对当事人还没有约束力, 或者裁决已经由作出裁决的国家或据其法律作出裁决的国家的管辖当局撤销或停止执行.

仲裁委员会 篇8

一、仲裁协议效力审查机制的立法缺陷

(一) 启动审查的方式单一

我国《仲裁法》第二十条规定只有当事人提起异议, 才能启动仲裁协议的效力审查程序, 否则仲裁委员会不审查仲裁协议的效力, 对于存在仲裁协议的案件当然进行管辖;且在仲裁庭首次开庭前没有提出异议的当事人, 在仲裁裁决作出后不得以仲裁协议无效为由向法院提起撤销仲裁裁决之诉。无效的仲裁协议, 它是基于《仲裁法》的明确规定而当然无效、自始无效的, 并不能因为当事人不异议, 就推定它是合法有效的仲裁协议, 《仲裁法》的规定存在逻辑悖论且违背法律规则。但当事人并非法律专家, 很多时候会当然认为他们双方已经订立了仲裁协议, 仲裁委员会应当对其纠纷进行管辖, 而不会考虑到仲裁协议是否具备法律要件, 也不会提起仲裁协议效力异议程序。然而, 无效的仲裁协议不应当因当事人不异议就产生相应的效力, 因此, 我们应当在当事人异议之外, 增加另外的启动对仲裁协议效力审查的机制。

(二) 司法解释中对仲裁协议效力异议的司法监督程序规定不完善

《最高院关于仲裁法的适用意见》第二十七条对当事人能否以仲裁协议无效为由主张撤销或不予执行仲裁裁决作出了规定:一种是在仲裁程序中不提出异议的, 则不得在之后提出仲裁协议无效抗辩;一种是提出异议但不被支持的, 经审查符合撤销裁决或者不予执行情形的, 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从文意上理解, 能不能推断出仲裁协议的效力因为当事人在仲裁程序中不异议就当然地确定、有效?其次, 当事人以仲裁协议无效为由启动对仲裁裁决的司法监督程序后, 法院的审查是针对仲裁裁决进行的, 并非直接作出确认仲裁协议效力的裁判。由此看来, 对于仲裁协议的效力问题, 只有当事人在仲裁庭首次开庭前提出异议, 才对其进行审查, 否则, 在这之后的任何阶段, 均不得再对这个仲裁协议效力问题要求进行审理、确认。然而, 在仲裁委员会不审查仲裁协议的效力, 履行相应的释明义务前提下, 要求当事人在仲裁庭首次开庭之前就必须提出异议, 否则仲裁委员会就对该仲裁协议下的纠纷进行当然管辖, 这未免对于当事人的要求太高了点, 更有扩张仲裁委员会管辖范围之嫌。从法理上分析, 对于作为仲裁管辖、裁决前提和依据的仲裁协议, 要么仲裁委员会将其调查清楚是否合法有效;要么就要给予当事人相应的抗辩权和救济权, 否则基于无效仲裁协议进行的仲裁审理及仲裁结果均失去了正当性。

(三) 仲裁协议效力审查机制不完善

仲裁协议如果出现了《仲裁法》第17条规定的三种无效情形之一, 都有可能会导致依此仲裁协议作出的仲裁裁决最终被撤销或者是不予执行。仲裁委员会没有审查仲裁协议的效力, 即受理案件并最终做出裁决, 案件最终因可以引起仲裁协议无效的情形导致仲裁裁决被撤销或者不予执行的, 极易造成仲裁资源和司法资源的双重浪费。假如仲裁立案一初始就审查清楚仲裁协议效力, 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 由当事人重新达成一份有效的仲裁协议申请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诉, 就能从源头上终止依据无效仲裁协议进行仲裁并最终进入司法监督程序的恶性循环现象。

二、仲裁委员会依职权审查仲裁协议效力的正当性及必要性

仅靠当事人异议启动仲裁协议效力审查程序是明显不足的, 即使当事人不异议, 仲裁委员会也应当首先审查、明确仲裁协议效力, 相应地立法上也应直接赋予仲裁委员会审查的职权。

(一) 有效仲裁协议是仲裁案件受理的刚性条件

有效仲裁协议是仲裁案件受理的刚性条件, 《仲裁法》第四条规定, 没有仲裁协议, 一方申请仲裁的, 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第二十一条也要求当事人申请仲裁必须要有仲裁协议且申请事项属于仲裁委的受理范围。而一份无效的仲裁协议因为具备了法律直接规定的无效情形, 自始的无效, 可视为仲裁协议的不存在, 仲裁委如果受理了依据无效仲裁协议提出申请的案件, 就直接违反了《仲裁法》规定的立案条件。因此, 仲裁委依职权审查仲裁协议的效力, 是其决定是否受理案件首先要做的职权行为, 《最高院关于仲裁法的适用意见》及各地仲裁规则不应当省略掉仲裁委员会的这项职权行为, 将当事人不异议的仲裁协议效力推定为有效进行管辖、审理。

(二) 仲裁委员会依职权审查仲裁协议效力的必要性

仲裁委员会审查仲裁协议效力的必要性, 主要是基于仲裁协议效力对当事人、仲裁委员会、法院的拘束力而言的, 理由有三:

1. 仲裁协议是仲裁委员会对纠纷取得管辖权的依据, 同时

仲裁协议还限制仲裁庭的仲裁权范围以及行使方式, 仲裁庭只能在当事人对仲裁事项范围、仲裁庭的组成以及仲裁所适用法律的约定范围内行使仲裁权。

2. 仲裁协议决定着司法监督的后果, 仲裁立案审查能避免不必要的仲裁无用功。

即仲裁协议效力及其记载内容最终会成为法院监督仲裁裁决审查的重要内容之一, 极有可能因为仲裁协议的完全无效或者是部分条款无效导致仲裁裁决被撤销或者不予执行, 如果仲裁立案初始就能审查出这些问题, 就不用消耗不必要的当事人成本、仲裁成本、司法成本。

3. 仲裁协议的有效性是当事人诉权行使与否自由选择权的保障性。

这点是从仲裁协议对于法院的效力而言的, 因为仲裁协议一旦合法有效地成立, 就发生了阻却法院司法管辖权的效力, 也即“妨诉”的效力。因此, 只有基于当事人自愿达成的有效仲裁协议才可以产生妨诉的效力, 否则的话是对当事人诉权的一种侵害。

三、完善我国仲裁协议效力审查机制的建议

(一) 确立仲裁委员会依职权审查为原则, 当事人异议为例外的仲裁协议效力审查机制

仲裁委员会在立案审查阶段就应当依职权审查仲裁协议效力, 无须当事人的异议申请, 这是其职责也是义务;但是, 对于某些仅靠仲裁委员会的表面审查很难察觉的无效情形, 如:仲裁协议是因被胁迫而订立的, 则应当允许知晓内情的当事人提起异议程序;抑或是仲裁委员会惰于行使职权的时候, 由当事人提起异议程序, 也是对仲裁协议效力审查机制的一个必要补充。

因此, 对于《仲裁法》第17条规定的三种无效情形中, 前两种:一是约定的仲裁事项超出法律规定的仲裁范围的, 仲裁委员会依职权审查时, 可以基于其专业法律知识, 从仲裁协议的记载内容及交付仲裁的纠纷的性质上分析, 可以基本上断定这个纠纷是否属于仲裁委可以管辖的范围;二是无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仲裁协议, 仲裁委员会通过对于申请人及相对人的身份审查, 达到法定成年年龄的基本上可以断定这个人的行为能力问题。但是对于第三种情形, 一方采取胁迫手段迫使对方订立仲裁协议的, 此种情形导致的仲裁协议主要依靠当事人异议申请, 并由其提供相应的证据, 才交由仲裁委员会审查、确认仲裁协议的效力;而且对于已经成年, 但精神状态不正常导致的无或限制行为能力人, 仲裁委也很难迅速地从其表面特征得出断定, 也是需要当事人提出并提供相应的证据证明。

(二) 仲裁协议效力审查的程序设置

1. 审查阶段

原则上应当是在仲裁案件立案审查阶段, 由仲裁委员会依职权审查;但是对于当事人异议, 其首次提出异议应限定于仲裁庭首次开庭前提出;但是, 对于当事人依法在仲裁程序中提出了异议, 仲裁庭没有进行审查, 或者是审查结果不当的, 则在这之后当事人仍应享有提出仲裁协议无效的异议权。因为, 作为仲裁基础的仲裁协议, 并不能因为仲裁庭的不审查或者是审查不当就可以使无效的仲裁协议产生合法的效力。

2. 具体审查方式

应为对于仲裁协议的审查原则上是在仲裁庭首次开庭之前进行, 因此, 仲裁庭实际上是没有对纠纷的事实和证据进行全面、细致地调查审理, 所以, 立案阶段的审查只能是一种形式上的审查, 无须对事实进行实体的审查, 当然对于当事人异议申请声明的被胁迫或者无行为能力, 当事人提供了相应证据的, 则应当作相应的实体审查。除此之外, 原则上只要从仲裁协议的内容及当事人的一些表面特征和形式, 可以推断出仲裁协议有效的话, 仲裁委员会即可以受理案件。

3. 审查结果及救济措施

仲裁委员会依职权审查仲裁协议效力的, 有效地直接受理即可, 无效的则应作出不予受理的裁定书并说明理由;但对当事人提起异议的审查, 无论仲裁协议有效与否, 都应当作出相应的裁定书, 此裁决书不仅是对当事人申请的一个回应, 也是对不当裁定当事人进行救济时的重要证据。

我国《最高院关于仲裁法的适用意见》第13条规定, 当事人在首次仲裁开庭前没有对仲裁协议效力提出异议的, 而后不得向法院申请确认仲裁协议无效;仲裁机构对仲裁协议的效力作出决定后, 当事人不得向法院申请确认仲裁协议效力或者申请撤销仲裁机构的决定。这条司法解释的合理性值得商榷。首先, 对于无或限制行为能力人或者以被胁迫订立的仲裁协议, 当事人不提出异议, 应当允许仲裁委员会在确认仲裁协议符合形式要件后对该案进行管辖, 当事人不得在之后再对仲裁协议效力进行异议。其次, 如果当事人在仲裁庭首次开庭前提出异议, 仲裁庭不审查或者是审查结果明显不当, 应当给予当事人一定的程序救济。我们应该在仲裁委员会内部设立一个救济程序, 允许当事人对于不予受理仲裁的裁定申请复议。若仲裁协议的内容超出仲裁管辖的范围或者是约定不明确, 限期当事人改正或者作出补充协议, 逾期不作出改正的, 视为当事人未申请仲裁。若是当事人的行为能力问题的, 如申请时已具备完全行为能力, 且申请仲裁的意愿很明确, 则可以受理该案。能够证明仲裁协议是因被胁迫订立的, 只能达成新的仲裁协议方能申请仲裁。总之, 当事人通过仲裁委内部设置的复议程序就可以满足相应的程序救济要求, 不得向法院提起确认之诉, 但仅限于对仲裁效力的确认问题。对于符合要件的案件, 仲裁庭应当受理却不予受理的, 当事人可以向法院申请救济, 这是对仲裁庭行为的监督, 而不是直接对仲裁协议效力的审查。

摘要:一份有效的仲裁协议是仲裁的前提条件, 但我国《仲裁法》对仲裁协议效力的审查程序仅规定了当事人异议一种情形, 立法上存在诸多不足。我国应确立仲裁委员会依职权审查为原则, 当事人异议为例外的效力审查机制, 同时应规定更细化的程序规则, 全面完善我国仲裁协议效力审查机制的不足。

关键词:仲裁协议,效力审查机制,当事人异议

参考文献

[1]乔欣.仲裁权研究[M].法律出版社, 2000, (5) .

[2]吴悦艺.仲裁协议效力问题研究[J].韶关学院学报, 2007, (5) .

[3]侯登华.论仲裁协议效力的认定[J].研究生法学, 2003, (1) .

仲裁委员会 篇9

仲裁协议, 是指当事人在充分的意思自治基础上订立的, 同意将他们之间已经发生或者将来可能发生的契约性或者非契约性争议提交仲裁解决的合意。 (1) 我国《仲裁法》第四条规定:当事人采用仲裁方式解决纠纷, 应当双方自愿, 达成仲裁协议。没有仲裁协议, 一方申请仲裁的, 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仲裁协议可以说是商事仲裁的前提, 因为仲裁协议既是当事人将争议提交仲裁的依据, 同时也是仲裁机构受理案件的依据。

二、我国仲裁协议规定中的不足

我国《仲裁法》第16条第2款规定:仲裁协议应当具有下列内容:一、请求仲裁的意思表示;二、仲裁事项;三、选定的仲裁委员会。该法第18条对于仲裁协议的无效作出了进一步的规定:仲裁协议对仲裁事项或者仲裁委员会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 当事人可以补充协议;达不成补充协议的, 仲裁协议无效。由上述规定可以看出我国对于仲裁协议应具备的基本内容提出了过于苛刻的刚性要求, 这些规定并不利于加强我国的仲裁管辖, 从长远看亦不利于我国仲裁制度的发展。

1. 对于我国临时仲裁发展的影响

在我国, 一项有效的仲裁协议必须具备选定的仲裁委员会, 这项规定从根本上否定了临时仲裁。临时仲裁 (ad hoc arbitration) , 又称特别仲裁, 是指根据双方当事人的仲裁协议, 在争议发生后由双方当事人推荐的仲裁员临时组成仲裁庭, 负责按照当事人约定的程序规则审理有关争议, 并在审理终结作出裁决后即不再存在的仲裁。 (2) 与机构仲裁相比, 临时仲裁具有独特的优势。

临时仲裁的仲裁员可以说是诤讼双方当事人“临时”选出来的, 由于其威望而得到双方当事人的信服, 所以由其所作出的裁决更容易得到双方当事人的执行。对于海事仲裁来说, 由于海事争议的标的额通常较小, 并且对效率要求很高, 所以在海事纠纷中, 当事人通常会选择临时仲裁来确保效率。

另外, 我国虽然不承认国内的临时仲裁, 但却无法否认其他国家作出的临时仲裁裁决。这是由于我国是《纽约公约》的签署国, 根据《纽约公约》的规定, 我国有义务承认并执行外国仲裁裁决, 而该处所指仲裁裁决既包括国外机构仲裁裁决, 也包括国外临时仲裁裁决。这就使我国处于权利与义务不对等的尴尬境地, 因为根据《纽约公约》的规定, 一国当事人可以以根据当事人约定的准据法仲裁协议无效, 或未约定准据法时, 依裁决地法律仲裁协议无效来抗辩。由于我国并不承认临时仲裁的效力, 所以国外执行机构可以依据临时仲裁裁决在我国无效而不履行《纽约公约》的义务。

2. 对我国仲裁机构管辖的影响

根据我国《仲裁法》第18条规定, 当事人双方在仲裁协议中未明确约定仲裁机构或者仲裁机构约定不明又未达成补充协议的, 仲裁协议的效力将被否定。《仲裁法》的这项规定明显的不利于我国仲裁机构的管辖, 原因在于商人之间所达成的仲裁协议在仲裁机构的表述上常常会存在一定的瑕疵。

对于仲裁机构的约定当事人往往只约定一个地点, 有时也会出现约定两个仲裁机构, 对于这种有效力瑕疵仲裁协议, 我国《仲裁法解释》第5条规定:仲裁协议约定两个以上仲裁机构的, 当事人可以协议选择其中的一个仲裁机构申请仲裁;当事人不能就仲裁机构选择达成一致的, 仲裁协议无效。第6条:仲裁协议约定由某地的仲裁机构仲裁且该地仅有一个仲裁机构的, 该仲裁机构视为约定的仲裁机构。该地有两个以上仲裁机构的, 当事人可以协议选择其中的一个仲裁机构申请仲裁;当事人不能就仲裁机构选择达成一致的, 仲裁协议无效。

由上述规定我们不难看出, 我国对于有瑕疵的仲裁协议需要当事人之间的补充协议, 一旦当事人之间无法达成有效的补充协议, 那么该仲裁协议则会被认定为无效, 同时我国的仲裁机构会丧失相应的管辖权。

事实上, 仲裁协议存在的意义便是仲裁机构可以依据其行使管辖权, 当事人一方可以依据仲裁协议去仲裁机构申请仲裁, 获得救济。通常情况下, 去仲裁机构申请仲裁的往往是受损一方当事人, 这个时候当事人需要的就是仲裁机构对案件的受理, 如若还要求补充协议, 那么无疑给予当事人更多的义务。纵观全球仲裁机构, 无一不是希望加强自己的管辖权的, 例如国际商会仲裁, 只要双方当事人在约定仲裁协议之时明确希望由国际商会仲裁, 那么即使仲裁协议的表达上有瑕疵, 国际商会仍然会受理该仲裁。而我国的补充协议在此看来并不能加强我国仲裁机构的管辖权, 反而往往把仲裁的管辖权交给了外国仲裁机构。

三、我国仲裁协议规定的完善

纵观世界各国, 很少有国家对于仲裁协议有如此硬性的规定。其只要符合一定的原则, 那么便是有效的。我国的仲裁协议规定过于严格, 不利于我国仲裁制度的发展, 所以需要适当的对仲裁协议的规定进行放宽, 对于放宽的原则,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角度考虑。

首先, 从双方当事人的民事行为能力角度去考虑。签订仲裁协议的双方当事人必须都具备民事行为能力, 一方或者双方都不具备民事行为能力, 则仲裁协议无效。

其次, 从当事人意思表示方面进行考虑。一份有效的仲裁协议需要当事人之间的真实意思表示, 只有双方当事人表达出了自己的真实意思, 才符合仲裁中所要求的意思自治原则。从而使得体现出仲裁的公平性。

再次, 从仲裁事项的角度考虑。仲裁的事项必须是法律规定的可以仲裁的事项, 由于考虑到公共政策和公共秩序等原因, 有的争议事项是不可以提请仲裁的, 所以如果一项仲裁协议所提请的仲裁事项是不可以仲裁的, 那我们可以认定仲裁协议是无效的。

最后, 从仲裁的形式和内容上来考虑。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要求仲裁协议为书面形式, 但随着电子通信的发展, 各国对于仲裁协议的书面形式也作出了扩大解释。对于仲裁协议的内容, 只要其不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即不否定其效力。

参考文献

[1]沈四宝等编著.国际商法[M].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 2002年.

[2]谢石松主编.商事仲裁法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

上一篇:干熄焦循环气体下一篇:生成让德育绽放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