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品课中的自主性学习(共10篇)
思品课中的自主性学习 篇1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 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因此, 在现代教育教学活动中就要求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新课改中, 我们必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是因为: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自主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在校学习的质量, 还是创新人才必备的基本功。正如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的记述一样:“一切创造发明, 都不是靠别人教会的而是靠自己想, 自己做, 不断取得进步。”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助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学习效率的提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更是课堂教学所必需的。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使学生能适应飞速发展的时代的要求。有了通过自主学习获得知识的能力, 将来走上社会才能不断从工作、生活中获得以前未学过的知识, 跟上时代的步伐, 不被社会淘汰。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个体终身发展的基础。我们必须在教会学生学得知识的同时, 让他们学会获得知识的方法并养成自主学习习惯, 这样才能使学生终身受益。总之,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是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要求, 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也是人终身教育的需要。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效果和成败, 也是新课改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因此,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 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铺垫情感基调, 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基础
那么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呢?首先, 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再小的孩子, 都有自尊心, 都有被尊重的权利。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 才能培养出有自尊心、有民族自豪感的人。教师不应该看不起学生, 对学生态度应温和、谦逊、平等、友好, 让学生有表达自我的机会, 有保留意见的空间, 有发挥特点的余地。尊重学生的人格, 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和教师是同样平等的人, 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首要条件。其次, 应学会欣赏学生。应该说, 每一名未成年的孩子, 都渴望能被教师欣赏, 能从教师身上找到知己的感觉。教师欣赏学生、走近学生, 是成为学生良师益友的一个重要因素。再次, 应允许学生犯错。俗话说:“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不完美, 都有犯错的时候。学生是在不断地犯错中成长起来的, 他们只有被蜜蜂蜇过才深切知道以后不能再捅蜂窝了。当学生犯错后, 适当的指导、教育还是必要的。但我们不要指望, 经过教育, 学生就不再犯错误了。教师应该明白, 教师的作用就是让学生学会在犯错后明白一定的道理, 并总结出避免今后犯同样错误的经验。因为, 学生的每一次的错误、失败都有可能成为他今后成功的铺垫。所以, 要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 就必须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为学生自主学习打下情感基础。
二、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动力
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让他们去疑、去思, 就必须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首先, 设计巧妙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例如:在讲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我知我师, 我爱我师》一课中, 笔者先创设了导入情境:猜猜他 (她) 是谁。让学生猜出与描述相对应的教师名字并说明理由。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 课堂气氛也活跃了。其次, 可以运用音乐陶冶法来渲染情境。在思想品德课中, 根据知识点的不同, 适当引用一些音乐, 可以使学生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为新课的顺利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我们还可以联系生活实际, 创设体验情境,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及自主学习, 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例如, 在讲授七年级《与友同行》一课时, 笔者让学生进行角色表演, 体验情境。由两对学生表演闭着眼睛过马路和被人扶着过马路, 通过体验使学生懂得了生活需要友谊, 加深了对本课的理解, 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除此之外, 我们还可以巧用资源, 创设故事情境。例如:在讲授七年级上册《学会调控情绪》一课时, 笔者让三名学生上来表演小品《老奶奶的烦心事》, 让学生从中感悟到情绪和态度的关系, 从而激发了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 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实践证明, 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 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都可以产生巨大的作用。
三、引导学生质疑问题, 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
如何才能让学生质疑问题, 能够敢问、会问、善问呢?不妨从三方面入手。首先, 要创设宽松的氛围, 让学生敢问。多肯定鼓励少批评指责, 多给学生思考发问的空间, 质疑讨论的余地, 让喜问者乐问, 想问者敢问, 无问者能问。其次,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示范, 让学生会问。模仿提问阶段是质疑的初级阶段。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问题的例子, 让他们“看谱弹琴”。例如, 在教学七年级《与友同行》一课时, 展示思考题让学生思考:“什么是朋友?”学生思考后, 教师为学生做出示范, 之后让学生模仿教师的示范问题对后面的课文内容进行质疑。学生讨论后纷纷提出问题:“为什么生活需要友谊?”这样的示范多了, 学生就会在模仿中去学习如何质疑, 这既有利于学生质疑能力的提高, 开阔学生的视野,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再次, 我们还要传授学生质疑的方法, 让学生善问。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 我们可以让学生掌握提问的三种形式, 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如教学七年级《与友同行》时, 让学生读课文后问:你读课文后, 有些什么疑问?学生纷纷发言: (1) 朋友是什么? (2) 为什么要交朋友? (3) 怎样交朋友?教师把学生的几个主要问题板书出来, 然后告诉学生:学习当中就要多动脑筋, 多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除此之外, 可以从课文的重点、难点处质疑, 可以从课文关键字、词、句处质疑, 可以从感受最深的地方去寻找问题, 还可以联系国内外时事而提出质疑等。这样引导学生质疑, 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能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
四、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式
教学中, 教师要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是重要的方式。学生可以在小组活动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自由地讨论, 畅所欲言地发表见解, 提出问题和解决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教师应善于指导、点拨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 善于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 并加以赞赏, 鼓励他们说体会, 说真话, 充分肯定学生的感悟和理解。同时, 当学生在回答问题或说感受时, 教师应该让学生自主评价或让学生之间互相评价, 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自身发展, 还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总之, 在实施新课改的今天, 教师的职责不仅仅在于教会学生多少知识, 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懂得怎样学习。正所谓:“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 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教师要使学生能很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就应成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激发者、培养者和欣赏者, 引导学生质疑、探究, 启发学生进取、创新, 真正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
合作学习在思品课中的运用 篇2
【关键词】思品课 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8-0135-02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钱学森先生的时候,钱老感慨说:“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老又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与我们传统的教育方式有关:在传统的教育方式中,教师习惯于唱独角戏,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方式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但忽视了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这种情况在我们思品课中表现尤甚,在思品课中,我们教学更加容易说教和灌输而忽视了思品课也可以上得很鲜活,因此一提到思品学科人们往往就联想到死记硬背和说教。所以,在国际上中国的学生经常取得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生物、物理等大赛的桂冠,但中国人至今还没有获得一个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项。这个问题怎样解决?近年来,教育界纷纷进行了探讨,合作学习就是其中的一个尝试。
所谓合作学习,就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具有以下意义:
1、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获得知识的能力和合作的精神以及竞争的意识。在合作学习中,学生面对面的接触,以不断加深了解的方式进行交谈。在学习中,学生们都在积极主动地学习,整个学习过程都是通过学生互相发言、互相鼓励、互相帮助、互相理解、耐心聆听、积极探讨来完成的。因此成功的合作不但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人际交往技能和团队精神。
2、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有助于张扬学生的信心,使每个学生在学习中都能有所收获。
3、合作学习能改变传统思品课的教学弊端. 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根椐老师出示的学习目标,通过共同学习讨论研究,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
4、合作学习在让学生课前或课后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能够让学生极大地拓展知识面,同时学生所收集的资料运用在教学中能让课堂更加新鲜生动。
那么思品课中怎样进行合作学习? 在教学实践中我是这样做的:第一步,老师出示学习目标。第二步,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自主学习。第三步,学生分小组讨论。第四歩,学生分小组派代表发言,其他学生补充。第五步,老师精讲。第六步课堂總结和反馈练习。
下面我以教科版思品九年级第十九课《天涯若比邻》为例,说明我在思品课中是如何进行合作学习的。《天涯若比邻》讲的是文化交流问题。在学习新课之前,我首先布置预习:让学生收集有关体现各民族、各国家文化特点的图片。上课时,我首先让学生看书理清第十九课的结构。第二步,学生看书,分析出本课的结构和主要内容。第三步,学生回答,老师精讲,并出示第十九结构和主要内容,第十九课,讲文化交流问题,分两部分内容:一,介绍世界各国家、各民族文化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的表现;二,介绍必须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以及交流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出示学习提纲。第四步,学生根据学习提纲自学。第五步,学生分小组讨论所学内容。第六步,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学生补充。代表发言时,可上台将自己准备的图片用多媒体展示出来,以达到更好的效果。第七步,老师精讲。在本堂课,我准备这样精讲:(1)为图片配乐。出示中国传统花鸟画和西方油画《干草车》和民乐《春江花月夜》、萨克斯《回家》。让学生将画与音乐配对,目的:让学生明确世界各民族各个国家的文化各具特点。(2)出示一系列中外服饰、建筑、绘画、雕塑图片。目的:让学生体会世界各民族各个国家的文化多样性和丰富性的表现。(3)讨论:在世界文化融合的大潮流中,中国文化的对策。这种讨论,很容易使课堂在预设的基础上产生生成,从而使整个课堂得到升华,同时有利于培养平等的、融恰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思品课中的合作学习要注意的问题:(1)老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要多读书、读好书。只有这样老师才能更好地理解教材,才能在教学中信手拈来适当的恰如其分的例子,才能产生更多的教学机智。(2)老师要吃透教材,要建立全书的、单元的和每一课的知识结构,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3)老师要做好预设,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问答、提问,做好生成;(4)在课堂中老师要注意创设情形,老师可以在网络上选取一些适合的资源,利用好多媒体和班班通,来创设教学氛围,或用作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升华课本知识;(5)充分考虑学生的情况,科学分组。分组和讨论时要注意:①心理特点、能力大小、性别、兴趣、刻苦程度等情况,异质搭配,小组构成多元化,形成固定的学习小组。②明确组内分工,协作完成任务③引导学生组内充分交流。在认真学习教材和思考学习提纲的基础上让学生组内迅速交流。④在学生讨论时,老师要注意学生的讨论情况,并参与到讨论中去,对偏题和不认真小组要随时加以提醒。(6)对于直接就能在书中找到的答案,不需要讨论。学生讨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以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7)适当地将课堂向课前和课后延伸,资料的收集学生可在课前进行,对于一些问题学生可在课后进一步查找资料,讨论答案。(8)将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用分值或文字记录下来,以督促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学习中。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做法,当然,思品课中的合作学习要真正地搞好,需要师生双方共同努力,对老师来讲还需要不断地思考和实践。
作者简介:
王军(1970年月12月)、性别:男、职称:中学一级教师、工作单位:四川省绵竹市侨爱道行中学、所在省市:四川省绵竹市(邮编:618200),籍贯:四川绵竹、简历:1991——2006,任教于绵竹市武都学校 2006——现在任教于绵竹侨爱道行中学 、研究方向: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激励教育在思品课中的应用 篇3
关键词:目标激励,爱的激励,时间激励,责任激励,潜能激励
有人说:“井无压力不喷油, 人无激励不奋进”, 青少年尤其这样。思品课一直被称为中学生心理导航课, 那么思品老师就应利用这块阵地充分发挥导航灯的作用。我们一句鼓励的话也许就会让学生重获信心, 一个温暖的手势也许就能激励学生披荆斩棘, 继续前进。下面, 我就激励教育在思品课中的应用谈几点心得。
一、目标激励
目标是人们前进过程中不竭的原动力, 是人生奋斗的导航明灯, 正确的学习目标对于学习行为具有导向和激励作用。许多学习有问题的学生, 就是因为学习目标不明确, 认识不到学习的意义, 缺乏学习的动力, 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 丧失了求知的欲望, 最终产生了较大的学习问题。
我给同学讲述了很多从小树立明确目标的事例, 通过多媒体形象生动的讲述出来。如德国前总理施罗德, 少年时就立志入主爱丽舍宫, 作为一名总理, 最后通过努力如愿以偿;讲美国国务卿赖斯少女时代确立的目标就是要超越白人, 进入白宫, 进而以超过别人八倍的努力持之以恒, 最终梦想成真;讲李时珍……无数成功人士之所以作出非凡的成就, 无不在年轻时就确立了明确的目标, 之后我要求同学重新思考自己的目标:如你想考哪所大学, 想从事什么职业?同时, 要求同学列出自己的长期目标、中期目标、短期目标、甚至每一天的目标, 以及为实现这些目标, 每天该怎么做, 使自己的目标具体化, 并要求把它贴在墙上, 每天都要看一遍, 让自己每天的学习都充满动力和希望。
二、爱的激励
罗曼·罗兰说:“爱是生命的火焰, 没有它, 一切将变成黑暗。”为了让同学更多的领悟爱, 在爱是高尚的情感这一课, 我与同学一起回味四川地震留给我们的那些感人瞬间。回味那个双膝跪地、上身匍匐、双手扶地支撑身体的妈妈的画面;一起回味那个“亲爱的宝贝, 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的感人的短信。我给大家讲“摘下我的翅膀, 送给你飞翔”的张米亚老师, 用“生命支撑孩子”的谭千秋老师, 同学们被深深的打动了, 从他们含泪的眼眶中, 我感受到他们的忏悔, 他们的决心;我用洪战辉的事迹与他们共勉, 希望他们做个懂情懂义的好孩子。
三、时间激励
“时间就是金钱, 时间就是生命”, 但我们青少年最缺乏的就是时间观念, 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的时间观念, 我组织学生讨论这样的问题:假如上帝每天在每个人的银行账户里存入86400元钱。前提是当天必须花费掉, 不许将余额转入明天。否则一到结算时间, 银行就会把当天未用完的钱全部没收。我问学生会怎样做?看着学生兴奋的眼神, 听着他们诉说的美梦, 于是我说;“大家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但是, 我们每天确实都在收到一份最珍贵的礼物, 那就是时间账户。人人都一样, 谁也不能提前预支, 也不能转存到明天。”有的人能用一天的时间创造出十倍百倍的价值, 而有的人则会在叹息、游戏和无聊中, 将属于自己光阴虚度。因为每个人对86400秒持不同的态度, 从而拉大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数字所蕴含的道理让学生深受启迪, 茅塞顿开, 不用苦口婆心的说教, 就能起到激励学生惜时、上进的作用。
四、责任激励
现代社会, 一些学生由于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思维方式偏激, 做实事多从个人角度出发, 缺乏必要的责任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为了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我在讲述《做负责任的公民》一课时, 特别用多媒体形象讲述了我国神七航天员在成就伟大历史时刻的背后, 他们令人难以想象的付出。让同学们深刻感悟承担责任是一种光荣, 承担责任意味着不计较代价与回报, 承担责任意味着无私奉献。课下, 我请同学搜集为帮助贫困学生倾其所有累计捐款捐物300多万元, 并且在生命最后一刻把光明留给人间的丛飞的故事、为帮助落水女子而献出宝贵生命的孟祥斌的事迹等等, 让同学们感受责任的力量, 让他随我们早晨而起。
五、潜能激励
在许多同学的头脑中, 他们认为自己太过于平凡, 智商平平, 成绩一般, 无法与那些有成就者相提并论, 不可能创造成就, 总体就是信心不足。为了培养学生自信, 充分挖掘自身潜能, 我就给大家讲那个被诸多媒体报道的真实故事:一个母亲趁孩子熟睡时出门买菜, 回来时在楼下遇见邻居聊了起来。这时, 她突然看到五楼自己窗口, 孩子正探头向外张望。她赶紧摆手想阻止孩子。年幼的孩子却以为母亲在向他招手, 更尽力的往外爬, 就在孩子坠落的那一刻, 十几米外的母亲发疯似的冲过去, 她竟然接住了自己的孩子。这件事被报道后, 许多专业人士都来做这个难以想象的速度实验, 却没有一人成功。专家认为这是母爱的潜能, 激发了力量。在同学们感受母爱的同时, 有了一种意识———人的潜能是无限的。
情感教学在思品课中的运用 篇4
一是学习情感教学理论,增强情感教育意识。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实施情感教学离不开情感教学理论的探索和情感教育意识的树立。现代教学观提出,教学既要关注学科,更要关注人,要以人的发展为终极目标。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树立情感教育思想,用“心”施教,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生活。
二是“师爱”是实施情感教学的前提条件。师爱是一种最无私、最伟大的爱,是崇高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的集中体现,是进行情感教学的基础,也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学生的快乐来自于教师对学生的热爱、理解和尊重,来自于教师精深的教学业务和精湛的教学艺术。教师一个满意的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得体的手势,都是课堂教学的“快乐之道”。因此,师爱不仅会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也会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在课堂上,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对学生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教师总是板紧面孔,学生的心理就会压抑,从而增加精神上的疲劳,对课堂上要学的内容失去兴趣。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有亲切感,在课堂上要综合运用语言、表情、动作等方式向学生表达健康的情感,激发他们以饱满的热情认真听课。
三是以情激趣是情感教学的关键。和谐融洽的情感不但是师生关系的润滑剂,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助推剂,更是学生心灵世界的支撑点。美国教育家布卢姆指出:“一个带有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和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迅速。”因此,运用情感教学将会对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有较好的效果。心灵之门只能用心灵的钥匙来开启,情感之火只能用情感的火种来点燃。教师只有发自内心的关爱自己的学生,才能换来学生爱的回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使师生心灵相通,让学生认识到本学科的学习价值,加强教学的针对性,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拨动学生的心弦,转变他们的思想,培养学生好学上进的习惯。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注重渗透情感教学,并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使学生感到温暖,激发他们对思想政治课的爱好和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所以,实施情感教学需要改革和优化师生情感关系,如可通过举行“师生沟通班会”、开展“师生写信活动”等形式加强师生情感交流,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
四是以情施教是情感教学的基础。以情施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富有情感地传授知识、技能和传播思想、观点。思想政治的教学内容,有的蕴涵着显性情感因素,有的蕴涵隐性情感因素。因此,在情感教学中,要充分展示教学内容中的显性因素,给学生以情感上的感染,使学生在接受认知信息的同时,接受相应的情感教学,达到认知、能力和觉悟共同提升。同时,还要发掘其隐性情感因素,在传授知识、技能和传播思想、观点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他们深入探究和执著追求的精神,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作者单位安徽省临泉县教育局教研室
思品课中的自主性学习 篇5
一、以课堂为阵地, 充分利用研究性学习资源
首先要积极挖掘学校的文化积淀, 弘扬和培育校本人文资源, 让“求是争先”校本文化传统发扬光大。其次要积极创造条件, 为使学生接触更多的信息提供服务, 开拓出多种教与学的渠道, 更新教与学的方式, 更大程度地增强思品课教学的开放性和灵活性。
例如, 九年级思品课教学中, 我们针对国内外发生的重要事件、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某些典型事例和学生中出现的某些现象, 设计了“世博会的召开, 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哪些机遇与挑战”“上职业高中有前途吗”“2010年‘感动中国’人物身上有哪些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大爱无疆、情系玉树’活动体现了什么精神”“如何净化网络环境”“禁止焚烧秸秆与海安经济发展”等一系列热点性、时效性较强的专题。我们利用视频等手段, 通过以网页为载体, 以所筛选的资料为依托, 以教材内容为基本范围, 教师进行简捷的提示帮助或设问引导, 学生进行自主的、互动的学习和探讨, 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在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资源进行练习和交流:让学生运用课本中的有关观点, 针对有关事例型资料 (资源) 谈自己的看法, 并发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 教师注意指导总结校正, 让学生通过这种练习, 达到巩固知识、接受教育的目的。
二、立足教材, 开发研究性学习文本资源
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教学的需要, 灵活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等方面进行适当的补充或调整, 多角度挖掘教材内容的潜在价值, 使之成为学生建构知识、激发探索热情的依据和载体。研究教材, 是研究性学习的起点和基础。
挖掘思品课教材内容作研究性学习课题时, 要做到以下几点:1.选择的内容必须具备可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必须能够让学生产生疑问, 引发学生思考, 可以说问题的质量直接影响着研究性学习的效果, 影响着学生所花费的研究时间以及对学科内容的兴趣。如“中国成功加入WTO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说明了什么”等选题可研究性较强。2.构成问题的学习内容还必须具备研究的可行性。研究性学习要有现实的物质、人员和能力等方面的准备条件, 特别是一些需要到社会上去调查才能进行的研究课题, 更应该注意这方面的条件。
三、关注现实, 拓展研究性学习的社会资源
罗丹有句名言:“美, 是到处都有的, 对于我们的眼睛, 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因此, 教师时时处处都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去观察去体验。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等, 积极参与其中的开发, 使这些资源转化为可利用的有效资源。
如“强拆问题说明了什么”“校园暴力事件给我们什么警示”“打击索马里海盗你发现什么国际问题”等, 在对这些外界环境的了解和知悉的过程中, 让学生提高用所学的思品理论和观点来分析周围事物的能力, 这也是思品教学的目标之一。那么我们的教学, 就被赋予了时代的精神, 被赋予了开放的特征, 就更能为学生所喜闻乐道了。
思品课教学内容来源于社会生活, 接近学生实际, 因此有些内容会引发学生的热烈讨论, 成为教学中的“热点”问题。对此可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开展调查, 并对调查中获得的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由此获得对热点问题的正确把握, 从而锻炼学生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觉悟。
四、利用网络等媒体, 拓展研究性学习信息资源
拓展思品课研究性学习信息资源, 除了依靠报纸、广播、电视、影视等信息媒体外, 网络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我们要利用大众媒体, 拓展研究性学习信息资源。
例如, 教师要及时收集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中最近发生的时事、新闻, 从这些实例中挖掘与思品教材相结合的契合点, 让学生从中提炼出思品观点, 从而培养学生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去观察和分析现实问题, 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辨析水平。例如, 通过网络等媒体给学生收集关于“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的视频和新闻资料, 通过党和政府及各界群众对震区人民的一系列救助、援建、献爱心等活动, 让学生由表及里地体悟这些事件所蕴含的思品观点。
发挥多媒体在思品课中的作用 篇6
思想品德课是社会公德教育和学识教育的手段, 目的是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在小学思品课教学中, 发挥多媒体的作用, 对解决受到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教学问题, 提高教学质量大有好处。
1 创设联想情境, 引入课题
教育研究表明, 人的思维过程就是联想。在小学思品课教学中, 运用多媒体, 灵活巧妙地导入新课, 能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排除学习障碍, 让学生迅速地进入最佳预备状态, 奠定接受道德行为规范的基础。例如, 在学习“什么是真正勇敢的行为”这样的内容时, 可先放两个场面:一个场面是小女孩及时呼救, 抓住歹徒从围墙上跳下来;另一个场面是一小男孩说小女孩从矮围墙上跳下来算不了什么, 自己从高的围墙上跳下来给同学看, 结果摔伤了脚。然后启发学生思考:录像所描述的内容中, 你觉得谁是勇敢的?学生通过讨论后, 教师引导:怎样的行为才是真正的勇敢呢?这样自然地导入新课, 激起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2 遵循教学规律, 引导学生明理
明理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中心环节, 必须贯彻始终。明理的首要任务是不仅要正确地讲解道德观念, 把握好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理解道德行为的社会意义。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 适当地运用多媒体, 能够向学生渗透辩证观点, 提高他们的道德认识。例如, 在教学生遵守交通规则的时侯, 可以采用展示幻灯图片的方法, 让学生感知各种现象, 使学生懂得什么是人行道、人行横道、叉道、红绿灯、黄灯及其他标志。由于幻灯色彩分明, 立体感强, 形象逼真, 学生很快就接受了交通规则的信息。这时, 教师要适当地进行讲解, 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 把时间、空间、行为融为一体, 懂得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 培养从小遵守交通规则的好习惯。
3 加大学生内化吸收力度, 指导学生行为
在思品课的教学中, 通过充分利用多媒体来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 实现道德观念的内化是有积极意义的。例如, 在教学生如何爱护课桌椅方面的内容时, 播放两组录像来指导他们的行为, 一组是低年级的学生不爱护课桌椅, 在上面乱刻乱画的录像;另一组是高年级的学生常抹课桌椅、轻搬轻放, 把课桌椅排整齐, 见椅子坏了就修理的录像, 并配上悦耳的音乐, 生动的解说词。学生观看完录像后, 教师顺势引导学生讨论。通过讨论, 学生明白了爱护课桌椅光荣, 破坏课桌椅可耻的道理, 并决心把爱护课桌椅落实到自己的实际行动中去。
4 多媒体组合优化课堂结构的实践
多媒体优化课堂结构, 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 考虑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能力, 结合学校的具体条件, 选择最优的媒体, 合理使用。多媒体优化组合, 能促使教学设计和课堂结构的优化, 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多媒体的优化组合, 不是媒体的简单堆砌, 也不是媒体越多越好, 更不是多媒体比其他媒体好。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引入, 必须与教学思想、观念、教学内容方法以及教学过程模式改革进行系统的、整体的研究。只有形成一种优化的整体结构, 才能真正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
浅谈多媒体在思品课中的作用 篇7
第一, 多媒体教学可以创设一种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兴趣, 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可信度, 在师生生活空间、时间有限的情况下, 多媒体就是了解广阔世界的好途径。通过多媒体补充、印证理论知识, 使思想品德课有血有肉、生动活泼。
例如, 运用多媒体漫画教学手段将具备幽默和夸张的特点, 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和美感。把知识融入漫画之中, 用漫画的形式来再现知识比单纯讲解知识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启迪学生的思维, 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如在讲“可持续发展战略”时, 我引入“狼来了”和“人来了”两幅漫画, 在鲜明的对比中, 学生马上就认识到了当前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性。
第二, 多媒体辅助手段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和积极性, 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文字图形、影像、动画、声音等展示给学生, 能够调动学生多个感官参与学习, 激发学习兴趣, 优化教学过程。例如, 我在讲“爱是高尚的情感”一课时我运用多媒体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 让同学们感受到了爱存在于亲情之中, 同时打出一幅魏青刚的图片及他的事迹, 使学生真切感受到了爱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纷纷举手列举生活中存在的爱, 并表示生活中一定要充满爱心、奉献自己的爱心。这些媒体的播放,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到比课本内容更丰富的知识, 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 采用多媒体辅助手段提高了教学效率加快了信息的传递, 知识的条理性, 有利于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 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以上是运用多媒体教学给思品课带来的好处,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绝对的, 多媒体教学也有它的弊端。
教师把大部分精力都用在多媒体素材的准备上。课上教师忙于介绍, 学生忙于观看, 结果忽略了学生的思考分析过程, 结果教学手段改进了, 课堂活跃了, 但学生对所学知识结构却理不清, 分析、理解、运用知识的能力得不到培养和锻炼, 相应的教学目没有得到很好的实现。有时忽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熟练掌握多媒体操作技术的同时, 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要注意观察、收集、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 要充分利用社会关注的、身边发生的、学生易于接受的素材。
多媒体在初中思品课中的有效运用 篇8
1 运用多媒体, 激发学生情感
初中思品课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 激发学生的情感, 对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多媒体可以对学生产生有效的感官刺激, 使学生们在动情的音乐、感人的视频资料中激发自身的情感, 从而得到思想的启迪并从中受到教育。例如, 教学《生活告诉自己我能行》时, 教师可以先播放一段视频, 让学生观看失聪小作家张悉妮的成长之路。张悉妮虽3岁因药物致聋却在16岁之前创作了200多篇文章并将其发表, 她的《假如我是海伦》曾一度十分畅销。在初中3年中, 她拥有了自己的3家网站, 并完成了2项科技发明。并从视频中受到震撼, 张悉妮以一个残疾人之身取得了如此大的成绩而自己身为一个健全的人却碌碌无为, 在这时教师提问学生:“这个短片中张悉妮遇到了什么挫折?回想一下你们自己在生活学习又遇到了哪些挫折?”通过对比引发学生的思考, 让学生感悟到自己遇到的困难与张悉妮相比实在不值一提。然后, 教师再播放现实中的一些通过克服困难最终获得成功的实例, 让学生真正明白遇到挫折不算什么, 只要正视挫折、战胜挫折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最后播放“阳光总在风雨后”的歌曲, 让学生一起在歌唱中得到心灵的洗礼, 帮助学生树立一种信念:在生活中, 我能行!
2 运用多媒体, 丰富课堂内容
多媒体资源丰富多彩, 它将学生从单一获取课本知识的模式中解放出来, 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搜索相关知识, 以视频、图片、声音等各种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学习相关内容, 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开阔学生视野。例如, 在教学《腾飞的东方巨龙》时, 教师可以通过PPT的形式给学生播放一些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社会风貌变化的图片, 让学生联系实际, 初步感受中国的变化。同时, 播放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变化, 在城市建设、人们生活水平上, 根据时间的变化依次出示图片, 展示中国的变化。让学生在前后的对比中, 感受到中国的崛起。
3 运用多媒体, 培养思维能力
思品课程中的内容都是与学生的生活有密切关系的, 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 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在学习中发现问题、独立分析、阐述看法, 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 在教学《在社会中承担责任》时, 教师可以利用Flash先播放关于生活中所发生的一些不负责任的小事视频资料, 如随手扔垃圾、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做错了事互相推诿等, 引发学生进行思考, 然后讨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中学生在集体中应该承担哪些责任?让学生通过判断、分析、思索, 最后得出结论。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再播放一组社会中已经发生的一些触目惊心的不负责任的事件, 如毒奶粉、速生鸡、不赡养老人、婴儿遗弃等。让学生通过这一系列的现实中真实存在的问题, 思考不负责任所带来的危害, 从而明确作为集体中的一员应该如何承担自己的责任。课末, 教师再用DVD软件播放一首歌曲《众人拾柴火焰高》, 让学生在歌曲的感召下引发更深的思索, 同时反思自己的行为。
摘要:多媒体以其丰富的资源、直观的呈现方式而被广泛应用于教学, 本文从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角度, 浅谈其在初中思品课的作用。
口诀在初中思品课中的教学初探 篇9
关键词:口诀记忆;诙谐幽默;轻松愉快;较好效果
中图分类号:G416
新课程要求老师要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激发与保护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中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中学生的主动性;遵循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中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1]。
初中思品中考的总分为50分,大大低于语文、数学、外语,加之初中学科多,思品不被学生重视,基础相当薄弱,而初中学生正是从形象思维转向抽象思维发展的时期,又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在课堂短短的四十分钟内,要完成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目标,尤其是知识目标,效果不佳,往往是上课时学生非常积极,但头脑中留下的知识较少,考试时无话可说。要解决知识的联系性与教学时间有限性的突出矛盾,就要求思品教师不断地探索有效的学习、巩固记忆方法,教学生学习技巧、方法、习惯上下功夫,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丰富的知识,因为“一切知识不过是记忆”①,“腹有诗书气自华”②,考试时才有源头活水来,口诀教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之一。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短时记忆是以“组块”为单位的,短时记忆组块为7 2个组块。[2](P9),如果善于把记忆材料分成适当的组块,用韵律化的语言,编成句式规范整齐,声调抑扬顿挫,琅琅上口,易读易记的口诀,可以缩小记忆材料的绝对数量,加大信息浓度,减轻大脑负担,方便记忆,可以大大提高记忆效果。例如:粤教版初中思品的教学内容可编为:心理健康,道德高尚,法不可违,国情(策)不忘;类似地把初二、初三的内容编成口诀,让学生对各初中阶段的学习内容有一个整体概念。在每节课的教学中,对相应教学内容亦可采用口诀,让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如:科技关键,教育基础,必然选择,《科教兴国》,甚至可以细分到一个知识点,如:《财产继承》,自己珍惜,权利义务,二者统一,一般情况,都是平分,特殊情况,特殊处理。
初中学生大多感性思维,对要求严格、用时多的老师和学科就重视,象思品学科课时少,老师和学生接触不多,学生重视的少,加之学生自觉性差,经验不足,解题方法不规范,造成失误、失分较多,为此我把解题方法编为以下口诀:
选择题:很容易,“排除法”,试一试;简答题:看仔细,莫啰嗦,奔主题;
漫画题:有寓意;对画注,要重视;结合画,扣紧理;多角度,从整体;若不足,找措施;若成就,谈意义;
评价题:定标准,课本中,找依据;定性质,追责任,指做法,谈启示;
开放题:举例子,提建议,想点子;太笼统,答“跑题”;有重复,三大忌;灵活的,试一试。
材料题:要审题,读材料,分层次,抓主旨;定思路,有逻辑,多角度,有条理;透表面,揭实质,找原因,细分析;阐意义,说做法,四步骤,一体系;谈做法,紧扣题,有国家,有集体,不要忘了家庭和自己。
初三思品很多小节都有指导思想,学生又总是和“三个代表”混淆,于是编成:指导思想不可少,马毛邓三要记到,“三个代表”不是毛,二者不能相混淆;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学生总是记不住,翻开书昭昭然,关书茫茫然,我认真分析,还是有规可循,它依次规范了公民与国家、社会、他人、自己、职业的关系,于是我把他编成:公民规范,从大到小,如要正确,不可颠倒。
经过我的不断努力,学生学习兴趣逐步提高,但新课上完后复习时,又抓不住要领,于是我便鼓励学生:学好政治并不难,课本内容要记全。知识框架记心间,前因后果穿根线。重点考点心有数,主干知识最关键。死记硬背不可取,理论实际紧相连。
到了初三最后模拟检测阶段,模拟考试考得不理想的学生,总是担心中考失误,影响自己的升学,学生出现焦虑、恐慌,此时我要求学生自己编写口诀,整理知识体系,查漏补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减缓学生焦虑,尤其显得重要。如材料题的解答,学生有时找不到切入点,有学生把它编成:材料题读仔细,回书本找道理,心理道德和法律,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教,资源环境形势紧,国际环境不可懈,中华复兴为己任,艰苦创业要牢记。虽然不是很贴切,但总是学生个人的杰作,学生特别有成就感,对其他学生也起到一定示范作用。
“工欲善其事,必先明其器”,“工欲善其事,必先明其道”,“方法总比困难多”[3](P014),编制口诀要注意:口诀本身要自然简洁上口,有节奏感、音乐感;内容全面,线索清晰;抓住材料特征,反映材料最主要最基本的内容,重点、难点突出;符合教学任务内容,渗透学法指导,利于学生记忆,有利于教师抓好课堂巩固,有利于学生平时复习,更利于教师的复习指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
总之,口诀法的运用,不仅是教法的改进,也是学法的具体实施,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③,口诀不能靠老师单方面的编制,“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要更多的鼓励学生根据自身实际和教学内容,积极参与编制口诀,然后酌情提出修改意见,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
不过客观世界的发展是无穷的,永远不会达到一个终点,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也是不断发展的,永远不会最后完成[4](P27),口诀在教学中的作用不是一、两节课就可以达到理想的地步;有的语言啰嗦冗长,诙谐幽默程度、准确精炼程度不够,尚需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提炼、完善。
注释
①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 培根
②宋·苏轼《和董传留别》
③宋代诗人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选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新课程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J]
http://zzjpw.blog.163.com/blog/static/2002600512011112211613187/
[2]学生学习方法指导小组编.《学生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M]..辽海出版社,2011.05.
[3]鲍健强叶瑞克著《科学方法论》[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1.02
思品课中的自主性学习 篇10
案例教学最早兴起于美国, 目前为世界各国所倡导。其最大的特点是: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的关系, 是一种完全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不再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教师按照案例教学所提供的步骤进行教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身份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 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 地位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这样, 课堂会变得活泼、生动、快乐,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调动, 创造性得以开发, 这也正是我国素质教育所要求的。
思想品德课“案例教学法”是指以案例为线索,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围绕案例展开分析、讨论, 从而实现思想品德课“知、情、信、意、行”教学目标的一种开放式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法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启发和促进学生思考问题,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正确选择和撰写教学案例
在案例教学法实施过程中, 各个教学环节都是围绕案例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索、归纳、推理, 所以选择或撰写好的案例是充分发挥教学效果的前提。怎样才能更可科学合理地选择和撰写教学案例呢?我们应做到“四个关注”。
1. 关注教育性。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教育的课程, 所以在选用或编写案例时必须考虑其是否具有教育意义, 并且要以正面教育为主, 多弘扬正义、讴歌正义, 以利于对学生产生正面的教育效果。
2. 关注社会热点。
热点问题不仅是中考的必考内容, 也是比较容易激发学生兴趣的内容。在关注热点时, 要引用能及时反映国际国内形势的案例, 比如像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对接, 利比亚危机, 叙利亚问题, 伊朗、朝鲜核问题等。教学要结合中学生的关注点、兴趣点, 学生才会更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以饱满的热情完成学习任务。
3. 关注本地性。
在引用案例时, 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特别是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与己有关, 学生在讨论中就会充分说出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4. 关注可议性。
案例教学法要求引导学生围绕案例展开分析、讨论, 所以, 所选的案例应包含一个或几个难易适中的问题, 能够引起学生争论, 以引发认知冲突, 从而达到分析、讨论的目的。
三、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的有效使用
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运用好案例教学法, 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方式多样, 呈现案例———使学生整体了解感知案例
(1) 教师要做好展示案例前的准备工作, 要吃透教材和案例, 设计好案例的展示方式, 确定案例的焦点或主题, 以便上课时能详尽地描述给学生。
(2) 课前教师要根据案例和教材内容, 设置能体现教学重难点的问题, 让学生带着案例问题去探索课本理论知识, 尝试运用理论知识去解决案例问题;或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中, 去感悟探究, 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3) 设置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设置问题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 由课内到课外, 由案例到教材内容, 难度适中, 有针对性, 寓“理”于“问题”之中, 寓“理”于“情境”之中。
教师可以在引出“主题”后, 或其他适当的时机, 把精选的案例以灵活的方式展示出来, 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案例的展示方式多种多样:但不管使用何种展示方式, 教师应尽可能地让学生尽快进入案例或情境当中, 为后面的分析探究活动做好充分准备。 (1) 给学生发放教师印发的案例文字材料, 让其直接阅读或朗读教材; (2) 通过录音播放的方式展示案例; (3) 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案例, 教师或学生可以生动形象地口述出来; (4) 通过多媒体制作案例动画, 再现实际情景; (5) 根据案例编写剧本, 通过小品、角色模拟等形式展现出来; (6) 利用课堂突发事件创作案例等。案例的呈现方式只是一种手段, 通过这种手段只为了使学生尽快进入案例或情境中, 为后面的教学活动做好铺垫。例如, 在学习八年级上册《做诚信的人》时, 笔者以小品的形式出示了案例:下岗工人张丽华借了一笔钱在镇上开了家鞋店。为了招揽顾客, 她在店外贴了张告示, 承诺以全镇最低价销售。开业之日, 生意十分兴隆, 一连卖出了好几双皮鞋。可是, 第二天有两位顾客来反映另一家鞋店, 同样牌子、型号的鞋子价格更低, 只卖110元, 要求她退还差价。这时, 张丽华有些为难了:这一型号的鞋进价就是112元, 每双她只挣了6元, 退还差价岂不是要亏本了。请学生就张丽华阿姨该不该退还差价发表意见。用这种方式展示案例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 为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打开了思路。
2. 围绕案例, 置疑解惑──学生独立探究
在案例教学法中, 教师要围绕案例设置问题,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教师提问题时一定要循序渐进, 难易适中, 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讨论 (提炼) 的时间和空间, 问题太多、太密、太难, 学生会无所适从, 丧失思考的信心。在提问后, 教师切不可不管不顾, 还应做到: (1) 倾听学生的声音。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 由“说话的强者”转变为“积极的倾听者”, 倾听不只是学生的义务, 教师更应该学会倾听, 要重视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 认真倾听他们的想法, 敏锐地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 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置疑, 了解彼此的想法。教师是否善于用爱倾听学生的声音, 是教师能否组织好动态生成的课堂的重要条件。 (2) 巡回检查, 指导学法。如指导学生选择分析问题的角度;指导学生把握主题;指导学生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指导学生系统地阐述问题;等等。不宜将所有的问题一次全盘抛出, 而应由表及里, 由浅入深, 环环相扣, 达到“诱生深入”的目的。否则学生难免产生厌烦情绪, 失去“探究”的信心。教师设疑后的两个基本任务, 为后一阶段的讨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上一则案例涉及的道德规范是为人要讲信用。在案例中, 讲信用与亏本之间形成了矛盾, 而且店主的身份又很特殊, 是个下岗工人, 这就为学生在认知上形成冲突提供了条件。
3. 交流讨论, 辩“例”明理──分组合作探究
在这个阶段主要是鼓励学生运用教材中刚学的或学过的理论知识、概念或其他课外知识对案例展开进一步的讨论。在合作探究中, 既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 又最大限度地提高小组讨论的效益。小组讨论时要有组织性, 一般规定4~6人为一组, 设有组长、小组发言人、记录员, 组长负责协调关系, 探究思路及存在的疑难点, 记录员记录讨论要点, 做好小组发言的准备, 其他小组成员在讨论中要积极参与, 要求每个成员都要发表自己的看法。为使讨论充满活力, 教师也可允许、鼓励其他小组提出补充意见或反对意见, 这样可以更好激发小组成员的创造性思维, 最好能出现看法冲突、争辩现象, 无须非达成共识不可。例如, 在出示张丽华的案例后, 笔者首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阅读、思考, 以形成个人的独特见解。当学生形成两种不同意见时, 又适时组织他们进行辩论。由于经过了一番斟酌、思考, 辩论显得言之有序;也由于有了群体思维的碰撞, 个体的意见被不断修正、补充, 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得到了有效的锻炼。请看课堂中学生A与学生B的一段争辩:
学生A:我认为张丽华阿姨应该言而有信, 退还顾客的差价。如果她言而无信, 就会断送自己的生意的。
学生B:我不这样认为。张阿姨是个下岗工人, 况且她的进价比另一家鞋店的最低价还要高, 难道让她亏本吗?再说, 承诺最低价销售只是招揽顾客的一种手段。
学生A:我也同情张阿姨。可是, 不能因为她是下岗工人, 就不用遵守起码的道德了。既然作出了承诺, 就要讲信用。不讲信用可是不道德的行为呀!
学生B:我父亲也是个下岗工人, 他为了养家糊口, 到处找工作挣小钱, 多辛苦呀!我很佩服张阿姨, 她自己创业了。我想只要她把自己的处境和进价实事求是地告诉顾客, 顾客一定会理解的。
学生A:下岗工人创业是不容易。可是如果你是那位去要差价的顾客, 商店不认账了, 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
笔者深信, 在学生A与学生B的争论过程中, 守信与同情弱者的思想, 会如同一粒种子在孩子们的心灵沃土上悄然生长着。
4. 扩大交流, 达成共识──班内合作互补学习
全班进行交流讨论, 是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对小组合作阶段遗留的有争议问题进行延伸式的讨论, 希望取长补短, 达成共识。在这个阶段需要所有学生的积极参与, 最好采用辩论会形式, 一方面, 使学生的思维火花再一次闪光, 并发生碰撞;另一方面, 通过交流, 巩固和强化大家已达成共识的知识、观点或解决某一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5. 评价反馈──能力提高阶段
评价反馈是案例教学中的最后一步。对于学生而言, 它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学生在案例学习过程中表现得怎么样?感悟到了什么?
(1) 归纳学习心得。即在案例学习后, 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归纳自己的收获, 进一步强化道德认知。教师的总结也应言简意赅, 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如果学生的认识不那么到位, 教师也可作适当的弥补性、提高性的概括。如《做诚信的人》教学的最后, 笔者出示了一道辨析题:王洁抄了陈英的作业, 并要陈英别告诉老师, 陈英答应了。后来, 老师问陈英, 陈英果真不说。她认为, 这样做是讲信用。设计这一辨析题的目的是让学生懂得讲信用要有原则, 从而真正领会讲信用这一道德规范的内涵。
(2) 评价案例学习。在案例学习中, 参与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学生总是缺席或总成为旁观, 案例教学也就很难实施了。所以, 对学生的行为表现应多加以鼓励和肯定, 哪怕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或结果发生了错误。像上例中的学生B由于受自己的生活感受的影响, 言论背离了问题的实质, 但他那善良的心灵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还是应该肯定的。只有这样, 才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 增强案例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思品课中的自主性学习】推荐阅读:
历史教学中的自主学习09-14
课堂中的自主合作学习10-24
小学数学中的自主学习01-09
化学教学中的自主学习01-10
自主性学习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探析论文12-25
英语教学中的自主学习08-30
数学课堂中的自主学习论文12-17
体育教学中的自主学习论文07-16
物理教学中的自主学习论文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