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思考(共12篇)
引导思考 篇1
舆论, 亦称“民意”或“公众意见”, 系指显示社会整体知觉和集合意识、具有权威性的多数人的意见、情感和行为倾向的总称。精神文明建设舆论则反映了一个社会在特定时期里普遍的社会心理的时代精神, 构成一种对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个人都产生重大影响的精神氛围和意识空间。在现代信息社会中, 随着大众传播媒介尤其是新闻媒介的高度发展, 舆论的产生和流行获得了强有力的载体和催化器, 其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是传统社会形态所无法比拟的。
坚持舆论正确引导, 是新闻工作的基本前提, 是新闻工作头等重要的任务, 是新闻单位的立足之本。讲究引导艺术, 是为了采取各种方法, 更好地把握正确导向, 使正确导向更好地得以实现。二者不能只强调一面而忽视另一面。中央领导曾经指出, 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 要讲究宣传艺术, 提高引导水平, 努力使自己的宣传更加贴近生活、贴近读者, 使广大读者喜闻乐见。我们研究如何坚持舆论引导与提高舆论引导艺术, 目的就是如何使新闻单位既坚持正确导向, 又讲究引导艺术, 使党、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都满意。
研究和实践如何坚持舆论正确引导与提高舆论引导艺术, 是新闻界的长期任务, 是新闻界需要长期为之奋斗的目标。当前, 在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过程中, 在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坚持反腐倡廉、整治“四风”过程中, 研究和探讨这个问题, 有着特殊的意义。
要实施正确而有效的舆论引导, 其前提是新闻媒体本身必须确确实实能够代表舆论, 反映民意。我国的新闻媒体为国家和人民所有, 它是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 媒体并没有自身的特殊利益。因此, 在渠道通畅的前提下, 社会主义新闻媒体能够代表全社会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和一致呼声。这是新闻媒体能够准确引导舆论的前提, 也是我国新闻事业所具有的优势。
我们承认社会主义新闻媒体能够代表舆论, 并不意味着后者不需要引导就可以自发地朝着正确的方向运动。只要社会组织和个人在局部利益、眼前利益还存在着差异, 只要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认识水平还没有完全统一, 那么, 社会组织和个人就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和要求, 在社会上必然形成不同的舆论。从这个意义上讲, 舆论是需要引导的, 这股强大而自发的社会力量只有在得到正确引导的前提下, 才会形成积极、建设性、自觉的巨大社会力量, 才能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深入开展。当前, 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正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 这场伟大的社会运动深刻地改变着社会面貌和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 而且重新铸造着在新的生产关系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舆论。在这伟大的历史时刻, 迫切需要凝聚全党和全国人民的精神之力, 形成向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统一意志和舆论环境。中央领导曾明确强调舆论导向的极端重要性:“舆论导向正确, 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 是党和人民之祸。”这段话十分清楚地讲明了新闻媒介应该承担的社会功能和历史使命。
如上所述, 新闻媒体对舆论的正确引导不仅是可行的、必要的, 而且是十分重要的。笔者认为, 新闻媒体实施舆论引导的具体内容应当是相当丰富的。
首先, 新闻媒体要对舆论进行政治引导或政策引导, 政治引导是舆论引导工作的核心和灵魂。刘奇葆指出, 新闻战线担负着宣传党的主张、通达社情民意的重要职责, 一定要坚决贯彻中央精神, 牢记职责使命, 讲政治、讲大局, 要通过改进文风更好地把握正确导向, 巩固主流思想舆论。显然, 中央领导要求新闻媒体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 要在媒体的方向、宗旨、方针等原则性问题上坚决贯彻党性和无产阶级政治的要求。新闻媒体通过自身的事实报道和言论,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 提出鲜明的政治观点, 具有很强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 具有高度的责任感, 必须严格遵守政治纪律。总之, 新闻媒体和媒体从业人员必须政治上完全合格, 媒体的政治导向一旦有错, 会带来极其严重的后果。
其次, 新闻媒体具有多种社会功能, 媒体的舆论引导工作也是多方面的。除了政治引导外, 新闻媒体还应该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揭示事物发展规律, 从而引导人民群众遵循客观规律办事。它还应该通过有力的事实报道和言论, 臧否现实中的人和事, 激浊扬清, 引导公众建立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新型关系, 培植时代要求的新的道德观念, 弘扬共产主义、爱国主义精神等。一句话, 新闻媒体应该将异常庞大而复杂的舆论引导到政治方向正确、健康向上的舆论占据主导地位的地步, 引导到正义、公正、良知和美德受到全社会广泛崇敬地步, 引导到克服内耗、团结一致向前看的地步。
新闻媒体要实施正确有效的舆论引导工作, 应当将上述内容落实到具体的操作实践之中。换言之, 这就是操作层面的舆论引导艺术问题。讲究舆论引导艺术, 可以保证媒体在进行这项工作时取得最大的成效。由于新闻事业在不断向前发展, 舆论运动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因而舆论引导艺术也必然具有丰富的内容, 是一个发展的概念。
怎样才能搞好热点问题的正确引导?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应该注意:
引导的指导思想要明确。在进行热点问题引导时, 心要热, 头脑要冷静。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以大局为重, 服务服从于全党工作大局。要跟着大局走, 不能跟着感觉走, 跟着情绪走。要从思想上明确, 我们搞热点报道, 是为了帮助党和政府解决问题做好工作, 帮助老百姓解决难题, 或者解决思想问题, 这是我们的出发点。
引导的内容要有选择。媒体工作者要对社会生活、经济生活保持高度的敏锐性, 随时发现新的热点问题, 及时进行正确合理的引导, 既能帮助党和政府做好工作, 又反映了老百姓的心愿, 同时也符合新闻规律要求。有些热点问题牵涉面广、原因复杂、时间长, 解决起来难度大, 一定要慎重对待, 不可仓促报道。如一旦把握不好报道出去, 把社会情绪煽动起来, 问题又不能很好解决, 就会造成工作被动, 使各个方面都不满意。
引导的形式要多样。对热点问题的报道, 形式可以多样。例如, 连云港交通台的《交广关注》就是通过聚焦、透视、点评形式来进行热点问题报道。一句话, 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 目的是我们的新闻媒体办得更加受到党、政府和人民群众的欢迎和称赞。
另外, 新闻媒体要把一般报道和典型报道、评论等结合起来, 加强典型报道和言论的分量, 强化舆论引导力度。在精神文明建设中,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媒体要选择体现浩然正气和崇高品质, 代表时代精神和领风气之先的先进典型作集中的、突击性的报道, 从各个侧面、各个角度挖掘人物的内心深处和事件的核心要素, 以造成强大的舆论氛围和宣传声势, 推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深入开展。连云港市以“雷锋车班组”等先进典型的宣传就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果。应该说, 前所未有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活动涌现出一大批新的时代英雄和先进典型, 新闻媒体抓住这些亮点, 突出这些亮点, 可以起到以一当十的示范效果。另外, 新闻媒体还应该加强言论分量, 因为言论以最直接、最鲜明的形式表明媒体的立场。只要新闻媒体能够把上述问题解决好, 挖掘出一切技术手段的潜力, 就一定能够正确有效地开展舆论引导工作。
摘要:坚持舆论正确引导, 是新闻工作的基本前提, 是新闻工作头等重要的任务, 是新闻单位的立足之本。讲究引导艺术, 是为了采取各种方法, 更好地把握正确导向, 使正确的导向更好地得以实现。
关键词:舆论,引导,艺术
引导思考 篇2
随着改革开放三十年经济形势的发展,当前社会已经逐渐步入社会转型的阵痛期,构建宣传舆论引导机制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了。
古人曾云: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就是在告诫我们,对于民间舆论不能采取“只堵不疏”的方法来管理,历史上也多的是因为禁锢言论、高压严打控制思想言论而导致的社会群体事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国早已经步入信息社会,对于社会的舆情民论,更是“可引可导决不可堵”,因此,构建完善的社会主义宣传舆论引导体制更是成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所谓舆论引导是运用舆论操纵人们意识,引导人们意向,从而控制人们行为,使他们按照社会管理者制定的路线、方针、规章从事社会活动的一种传播行为。胡锦涛同志曾经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指出:“舆论引导正确,利党利国利民,舆论引导错误,误党误国误民。”而舆论引导正确与否,很大程度上就是取决于我们是否建立了完善的、先进的宣传舆论引导机制。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不断化解矛盾,平衡社会心理的过程,社会领域的任何变迁都会投射在社会心理上,并通过一定的舆论形式表现出来,从而影响和改变社会的进程,通过对全国、全省、全市和全县政法工作会议和市委陶宏明书记的“构建十个机制”的学习,我认为,我们县构建宣传舆论引导机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掌握中央大政方针,树立正确的导向。
构建宣传舆论引导机制,必须有一个正确的导向,这个导向就如同一艘航船的定位仪,决定着整个宣传舆论引导工作这艘航船驶向何处,引导的方向正确,航船才能顺利抵挡成功的港岸,引导的方向有了偏差,航船就容易触礁撞毁。
中央大政方针就是我们构建舆论宣传机制的导向仪,在构建舆论宣传引导机制之前,我们必须时刻关注和掌握党中央的时政动态,了解中央大政方针这个指向标,朝着指向标所指的方向开展工作,将社会舆论指向和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健康积极的发展。
在这个大方向的把握上,可以由县政府有关部门出面协调,成立统一的指挥工作小组,调集相关的专业人才,打造一支专业素质过硬,业务能力出众的领导集体。
(二)法制先行,有法可依。
本着依法治国的原则,在构建宣传舆论引导机制之前,认真学习和领悟相关的政策法规,在符合大的法律政策框架内,由县政法委牵头,各部门配合,制定出符合我们县域实际情况的相关法律条文和规章政策,使得宣传舆论引导工作的开展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确保舆论引导工作的开展既能卓有成效,又能有序而规范。
制定完善的成套成体系的法规政策,指导相关工作人员在开展工作的时候,能够明确自己的职责体系所在,哪些是能说的,哪些是不能说的,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应该怎么样处理,出了什么样的事故要怎么样问责,这样一系列问题就会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要想画好宣传舆论机制构建这个“圆”,先定好规矩必须一马当先。
这一方面的工作可以由县政法委牵头,先公检法司四大司法机构和相关部门协调沟通,尊重相关高层政策法规,结合本县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本县特色的相关法规制度。
(三)紧抓属于自己的主流媒体,建立舆论喉舌
在当今社会,人们依赖于通过新闻传媒途径获得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从而形成自己的思想、观点和行动,掌握舆论的风向标,就必须建设好属于自己本地区的主流媒体。
孝昌地区目前广播电视新闻事业发展势头良好,为我们建立宣传舆论引导机制提供了有力的平台,构建宣传舆论引导机制,可以利用好这一平台,将党的政策、社会新动向、时政要闻等重要信息及时的通过适当的平台输送给全县六十多万人民群众。
同时,结合县级城市电视网络普及度尚不是很高的特点,适当的发展自己的主流纸质媒体,可以建立县级发型的《孝昌晚报》,每周一期或几期的形式出版发行,在县城内,通过社区投放到全县居民手中,在下面乡镇,通过各乡镇政府或诸如邮政、税务、医院等相关政府部门投放到各乡镇村民手中。
紧抓主流媒体,构建舆论喉舌,能够在重大事件、突发事件发生时,第一时间抢占事件报导的主战场,在第一时间发出权威的声音,准确、及时但不炒作,从稳定社会公众情绪的角度出发,强化报道的正面引导功能。
这一方面的工作,可以由县广播电视局负责电子媒体的宣传舆论引导工作,由县委、作协和相关的文化部门来完成纸质媒体的工作的开展落实。
(四)紧跟时代发展趋势,利用好新媒体。
随着网络的普及,衍生出许多新的媒体传播方式,构建宣传舆论引导机制,也要与时俱进,利用好这些当下社会流行的新媒体。
最典型的例子是网站、微博的运用。
网站的建设各个政府机关建设的已经相当成熟了,剩下的就是各个县域机关之间网站的联系度需要加强,再应对突发事件的时候能够及时的掌握最新的消息和事件发生动态,统一口径,采取合适的方式引导舆论走向。
其次是门户网站的建设,孝感的“槐荫论坛”网站的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对孝昌门户网站的建设有很大的借鉴之处,我们也可以建设我们孝昌人的“孝昌论坛”,在孝昌的门户网站上公布孝昌的时政新闻,交流孝昌的社情民意,传播孝昌的风土文化,发扬孝昌的新风新貌,积极引导民间舆论的发展动态和发展方向。
微博是当今社会不可忽视的一大传媒方式,据《中国微博市场调查白皮书》报告,目前中国的稳定的微博用户已经突破三亿大关,并且用户数量仍然呈急剧增长之势,构建宣传舆论引导机制,可以建立和建设好属于孝昌政府的官方微博,所有的孝昌人民可以通过对这个加“V”微博的关注来了解家乡动态,官方也可以通过微博上的多种渠道引导宣传舆论的发展。
这一层面的工作可以在政府宣传部门中指定专门的媒体从业者或者新闻发言人来完成。
(五)积极挖掘正面材料,传播社会正能量。
2013年凤凰卫视重磅推出全新社会观察节目《社会正能量》,透过一个个感动人心的故事,见证人间大爱与真善美,寻找并传递推进社会前行的正能量。这个节目一经播出,大受观众喜爱,一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诚然,社会的发展需要“正能量”占据人们的精神高地,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体系需要“正能量”集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需要“正能量”的凝聚。目前,我们国家和社会正处于全面转型期,改革开放以来所积攒的矛盾和问题正逐步显现,人们的思想也越来越活跃,利益诉求也更加多样化,一些人的道德水准也降到了冰点,社会上出现了诸如“碰瓷”“范跑跑”“郭美美”等负面现象,给社会的稳定和繁荣造成恶劣影响。
但是,人们都渴望生活在一个充满正能量、阳光普照、温暖如春的环境之中,而不是生活在满是负能量、人情冷漠、冰天雪地的空间里。我们构建宣传舆论引导机制,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的成果,发掘出各种正能量,改善社会风貌,号召人们像好人好事学习致敬,鼓励人们也去做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人翁,这是国家文化建设的软实力的体现,也是构建宣传舆论引导机制中维护社会稳定这一根本出发点的内在要求。
老子有云: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说的是政府领导艺术的几种层次,意思是最好的统治者人们并不知道他的存在。
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思考 篇3
一、激发兴趣,唤醒学生思考
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优,一些新奇的事物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进而产生认识的渴望。教师要充分寻找“兴趣点”,以趣激思,唤醒学生的思考意识。
1.挖掘教材内容的趣味性。教师若能充分挖掘教材的趣味性因素,结合教学目标抓住时机,有意识地展示有利于学生学习模仿、概括的教学内容,就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活思维。如教学《赤壁之战》一课时,引导学生分析“赤壁之战为什么能以少胜多”的原因,这是理解课文的关键问题,也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学生根据各自的理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互动中,自始至终兴趣盎然,在不知不觉中解决了问题,收到了好的教学效果。教学中,教师也可利用插图,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形象性。如教学《王二小》一课时,先引导学生观察三幅插图:第一幅,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第二幅,鬼子迷路;第三幅,王二小把敌人带进八路军埋伏圈。在学生充分观察插图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你们想看看故事的结尾吗?由此,引发学生的思考和猜想,为后面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
2.利用教学媒体的趣味性。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发挥电化教学特有的“生动形象”、“声像同步”等优势,能有效地刺激学生的视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求知欲,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教师播放桂林山水的影片,让学生观赏桂林山水的多姿多态,从一座座拔地而起形态万千的山来引导学生用一个“奇”字概括这个特点;从一座座山排列着,一个个山峰耸立着,真是奇峰罗列,引导学生用一个“险”字来概括这个特点,让学生很好地理解“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的意思;接着,可以启发学生想象出桂林山的“秀”,像翠绿的屏障,似新生的竹笋。这样,学生既学得有趣,又学得生动。
二、设疑问难,促进学生思考
疑难问题是促进学生思考的催化剂,问题解决的过程便是学生的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巧妙设问,不断生成问题,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有效提问。有效的课堂提问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教师要在准确把握文本的基础上,设计围绕课文内容的核心问题和关键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首先出示填空题:小女孩第( )次擦着火柴,看到了( ),因为( )。要求学生快速阅读全文,完成填空,并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小女孩一次又一次地擦燃火柴?”“为什么我们擦燃火柴时看不到小女孩所看到的这些景象呢?”让学生在思考中去探究和发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课文。
2.布置悬念。教师要善于在知识的“增长点”上布置悬念,在学生可能形成的思想、观念等原始生长点处设置问题,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互动,在积极的思考中达成教学目标。如教学《虎门销烟》一课时,先在黑板上板书“林则徐”和“鸦片”,要求学生把二者联系起来说一说,并把学生的回答归纳为:林则徐销毁鸦片→林则徐在虎门销毁鸦片。接着提出问题“课文是从哪些方面讲述虎门销毁鸦片的过程的?”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从课文中寻找问题的答案。由于教师设计的问题有思考价值,学生乐于思考,积极参与,为后续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3.有层次性。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层次结构,要把科学知识的内在顺序与学生认知活动的顺序有机结合,遵循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认知路线,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教学《“年”的来历》一课时,在学生自读、自学课文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汇报,把学生不理解的问题整理并有顺序地呈现出来:年是怎样的一种怪兽,对人们有何危害?白胡子老头儿是用什么办法把“年”兽赶跑的,说明“年”害怕什么?后来这一风俗又是怎样演变为“过年”的?然后引导学生有顺序地阅读课文,分析问题,在思考交流讨论中解决问题。
三、营造环境,激励学生思考
创建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助于激励学生潜能的释放,引导学生从事积极的学习活动。因此,教师要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先板书“小壁虎”,问:“同学们见过小壁虎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出示几幅小壁虎的图片进行介绍:“壁虎,外貌像蜥蜴,对人完全无害,全世界的壁虎有750种。他们头大个小,足趾大都伸展且有吸盘,喜欢夜里爬在墙上静候蚊蝇,尾巴有的尖长,有的短钝,有的是球形。”介绍后板书“借尾巴”。接着让学生读课题后问:“读了课题后,你有什么疑问?”当学生提出疑问:小壁虎不是有尾巴吗,为什么还要借尾巴呢?它向谁借呢?这时,教师再让学生带着问题来读课文,就可以让学生在课文中寻求答案了。
四、给足空间,保证学生思考
思考是一个过程,学生回答问题这段时间往往是学生心理活动最活跃的时间,也是锻炼他们思维能力的大好时机。教师要针对问题的难易,留给学生充足地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充分思考后产生顿悟,提高思维能力。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结合教材问学生:课文中说“我的心像刀绞一般”,真的是刀在绞“我”的心吗?学生回答:“不是。”教师进而提出问题:“那么究竟是什么东西像刀一样在绞‘我’的心呢?”请同学们细细地读课文,联系生活实际,用心研究这个问题。学生经过认真读书思考后,在教师的引导下,思维经过了三个层次的不断深入:战友被烈火焚烧的痛苦像刀一样在绞“我”的心→像刀一样在绞“我”的心时还有担忧、无奈和绝望→这是多种复杂的情感纠缠、撞击“我”的心,使“我”的心像刀绞一般。教师提出的这个问题,抓住了学生思维和情感上的焦点,给出了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仔细地研读课文,用心去体会,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深入思考。
五、方法导引,助推学生思考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性、综合性课程,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和“为什么这样做”,让学生在形成语文能力的同时掌握语文的学习方法。如教学《慈母情深》一课时,教师一方面要关注课文内容来挖掘文本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还要抓住作者表现母爱的语言形式,从有特色的语言来深入分析课文。如: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这三个“我的母亲”有何用意呢?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句式倒装、语气重复而产生的特殊表达效果,即,缓慢的节奏感、艰辛的形象感、惊讶的情味感。这样的教学,不仅能让学生习得语言,掌握语言的表达方式,学到习作的方法,还有效地发展了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换位思考 篇4
给W批完后, 她站在我身边并没有马上离开, “老师, 我帮你印小红花吧”。“好的, 谢谢你了。”我感激地向W笑了笑, 把手里的小印章交给了她。孩子们在我这里写完评语后, 再拿到W那里印上小红花就算完成任务了。
下课铃响了, 我让做完作业的学生到外面玩耍。还有四五个孩子没有写完, 我担心这些孩子把作业本带回家弄丢了, 就让他们在教室里继续写。一会儿从教室里传来了抽泣声, 我循声望去, 是N, 心想刚才交作业的时候还高高兴兴的, 怎么一转眼就抹起了眼泪?我赶紧走过去询问:“N, 怎么啦?”“老师, W把我写的作业撕下来了, 她说我写得不好, 让我重做。”说着哭出声来, 接着又有几个孩子也跟着哭起来。我理解, 一年级的孩子太小了, 写作业很费劲, 好不容易完成了, 又让同学给撕下来, 心里肯定难过。我走到W身边, 刚想问个究竟, 猛然看见W的桌子上杂乱地放着好几张撕下来的作业纸, 我赶紧拿起来看, 看了半天也看不出有什么毛病, 而且有些比较好的也被撕了下来。这时, 她正要撕X的作业, X赶紧说:“W, 求求你, 别撕了好不好?”“没写好就得撕。”W说得那么理直气壮, 很强势, 很霸气, 没有商量的余地。我吃了一惊, 教了这么多年书, 还没遇到这样的情况, 在老师这里都得到肯定的作业, 却过不了W这一关。这是一个六七岁孩子的行为吗?这样发展下去对W的成长有利吗?我不断地思考着如何纠正这一不良行为。我有了主意, 赶紧把W的作业本找出来, 翻开刚写完作业的那一面, 又把W叫到身边, 让W看一看这本作业写得怎么样, 是否需要重做。一年级的孩子写完作业就完事了, 根本不知道那是自己写的, W也是这样, 她仔细看了看作业本, 得出结论:写得不好, 必须重做———这正合我意。我把作业本合上, W看到了自己的名字, 她不自觉地伸了伸舌头, 随后拿起作业本, 撕下这一页, 委屈地回到座位上重新写起来。我的目的就是让她“感同身受”, 体验一下被撕下作业重写的滋味, 也让她记住尊重自己的同学, 顺便压一压她的霸气。
用引导式发问,逼员工思考 篇5
部属变只做不想的传令兵,怎么办?请看杜书伍—— 用引导式发问,逼员工思考
这是一场为期十年的「宁静」革命。
「宁静」的意思是,领导人从发号施令到懂得闭嘴,改由部属找出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企业也从一人思考领导,转型成一群专业经理人思考。
吹响革命号角的人,是联强国际总裁杜书伍,一个最难闭嘴、也是最不须要闭嘴的人。
进入职场前,杜书伍高中时代便兼差教书,教到大学毕业;在三十七年职场生涯,除了头一年他担任工程师,是部属,接下来三十六年都是主管。一九八四年,他推动神通、神达和联通(联强国际前身)三家公司分割,并出任联通电子总经理,俨然成为创办人。过去,他强势命令 下对上的请示,开始不分大小
老师、主管、创办人三重角色,外加完美主义和性急,造就杜书伍的强势沟通。每一次,部属在业务执行上面临困难,找老板讨救兵,问题才讲完,杜书伍便直接给答案,部属不用想、执行就好;甚至有时候部属口都还没开,杜书伍就知道要问什么问题,然后给答案。给完答案如果没反应,杜书伍立刻开口骂人。「强势沟通的优点是效率。公司十个人,用讲的就好;变成百上千人,要建构制度,制度要被遵守,还是要强势沟通,」杜书伍说,「我就像个传教士一样,不停的、不停的讲。」 讲了十六年,二○○○年,联强国际全集团年营收已达六百一十六亿元、员工人数两千人,但杜书伍在峰顶,却感受团队氛围异常被动。
首先,下对上的请示开始不分大小,一有问题便依赖总裁想解决之道。
过去杜书伍擅长找空档思考未来策略,但此时发觉自己的时间,全都用在解决部属的问题,解决完累得只想睡觉。其次,上对下的沟通越发没效率,沟通对象永远随机分布。杜书伍发觉同样的内容,有人听了三、五次,有人还没听过;就算把员工全部集合起来沟通,隔天又有新的主管没听过,动不动就发觉又漏掉一个人没讲;他疲于奔命。
此时,宏碁创办人施振荣宣布「传贤不传子」,到○四年正式交棒、退出宏碁集团,四年间科技圈最热门的话题,就是「接班」。
后来,他不给答案
给部属四次机会,不行就换掉
身分同为科技业创办人,虽然杜书伍当时才四十八岁,距离接班还早,他忍不住思考:为何接创办人的班那么困难?怎样接班才会顺又容易呢? 他认为最终解决之道,就是企业要用专业分工取代强人领导,背后根本不同就是,由各部门独立思考,共同运作,取代单人决策。
接班人的角色,由全能创业者转化为整合者,他不必什么都懂,但要会组合企业内部功能、订出策略;简言之,他要造就一个没有杜书伍,也可以运作的联强国际。这,谈何容易?他决定从「闭嘴」开始。
「要改变沟通风格,我第一个想法是,怎样让员工更独立思考,而要让他们练习思考,就要忍住少说到不说,」杜书伍说。
杜书伍开始用「引导式思考」取代过去的强势沟通,也就是不给答案,用问题诱导部属思考。一开始,部属都没想法便带着问题来找杜书伍,他会先反问对方:「你说该怎么办?」然后闭嘴,挤出对方的想法,然后继续发问挤出对方想法,直到对方完全没想法为止,他才会给部属提示,然后要他回去再思考;「沟通时间至少比从前慢上三到五倍,」杜书伍说,「我称为必要的无效率。」
但是知难行易。急性子的杜书伍在前几年很不习惯自创的「引导式思考」,问上两回合对方仍然支支吾吾,便会破口大骂,直接告诉解决方法,以求效率;「憋得很难受啊!」他笑说。
为了提醒自己给部属耐心,他在左手无名指戴上戒指,每次又急起来要发怒,便把戒指不规则的那面转入掌心,用力握住,提醒自己要闭嘴,给部属空间。
最后,杜书伍养成一套新的「沟通—闭嘴」模式:第一次不说话,让部属自动发现问题;第二次给提示;第三次直接告知解决之道;第四次,开骂。「还是要讲求某种效率,不能永远引导,」杜书伍说。
如果就是没办法独立思考怎么办?
「那就只好把他换掉,」他比了个「砍头」的手势,脸色严肃,「以前强势领导,有做就及格;现在不思考,还要人家推,就不及格。」现在,他学着放心 看到员工自发成长,喜悦更大
诱发思维引导思考形成思想 篇6
下面,我就这堂课的几点尝试与各位同行分享。
一、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在研读第一段时,学生齐读课文后,我问:你们觉得庖丁解牛的技术怎么样?
学生不假思考,纷纷抢答,有的说“太棒了”,有的说“太妙了”有的说“高超精湛”,有的说“精妙绝伦”,有的说“出神入化”……我追问道:你们的这些回答形象吗?学生似乎对自己的回答不满。我进一步追问:那庄子在第一段中是如何形象生动地描写疱丁的解牛之技的?学生在我的点拨下,才觉得自己的答案是抽象的、笼统的。于是从文中找到了描写庖丁解牛的那两句话:“合于《桑林》之舞,中于《经首》之会。”再让他们翻译一遍。我最后再问道:你们能想象出庖丁解牛的曼妙动作和美妙声音吗?学生的思维之火被这追问点着了,又是比划动作,又是摸拟声音,课堂一下子沸腾了。
这个环节看似平常,很多老师会在学生第一次回答后就草率地肯定学生“你答得很好”,不再作追问和再问,自己就越俎代庖“讲解”再问的内容了。殊不知,同样的问题,如果省去了“追问”和“再问”,学生思维能就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激活,因为他们回答“棒极了”、“出神入化”、“答题精湛”,这是以抽象对抽象,他们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庖丁解牛的美妙!因此,后面的“追问”和“再问”才是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关键,也只有后面的问题才能有效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才能够达到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
在研讨第三段时,我先引导学生根据庖丁解牛的经历,解牛的方法,护刀的原则,对待疑难的态度及解牛成功后的精神,设计了一道连线题目让学生作答。
这道练习题的设计,意在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学生要完成这道题,就必须由前面讲的那几个“形象”出发联想到人事、社会、宇宙等,再将联想到内容进行概括,最后方能准确作答,这个练习虽然不难,但却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抽象思维。
三、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当学生们为庖丁解牛成功的“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的神情折服之后,我问道:你们能不能举一个与庖丁解牛成功的表现相反的例子。有说乐极生悲的,有说得意忘形的,也有说垂头丧气的。我均不予评价。当一个学生说到乒乓球运动员张济科在世乒赛上夺冠后摔拍子,脱上衣,踢场边的广告牌而被罚款的事情,学生们都陷入沉思之中,课堂一片寂静。那个学生接着评论道:张济科的行为是令人不齿的,张济科的教训是惨重的。如果他夺冠后能像庖丁那样踌躇满志,悠然自得,收起锋芒,那他就不仅仅是会打乒乓球了,而且是懂得“打球之道”了!可惜呀,到手的奖金没了,可悲呀!得意忘了形!其余学听完这番评论之后,教室里再次响起了掌声,我也情不自禁地鼓掌。我知道这掌声既是给那个同学的,也是给我的。因为是我设计的这个问题诱发了他的思维,让他去深入思考,才有了如此深刻的思想。如果我们让学生举出与庖丁相同的事例,就不可能收到这样的效果。这就是逆向思维起了作用。
四、培养学生的类比联想思维
最后,我又设计了一道随堂写作练习。题目是以“由庖丁解牛的?摇?摇?摇?摇说开去(想到的)”为开头写一段100左右的文字。6分钟后,我让学生停笔。学生纷纷展开了他们的“速作”。从学生的作业看,有的想到为人之道,有的想到处世之道,有的想到如何避开矛盾,寻找空隙保全自身,有的想到了保护好自己的本性精神,守住道德底线,有的想到了做事要遵循规律……总之,学生的联想十分丰富,类比颇为贴切,内容相当具体。
这个课堂写作小练习的设计目的就是训练学生的类比联想思维能力。从学生作业看,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学生从这个练习中领悟并学会了类比联想的方法。这个练习亦起到了一石三鸟的作用。首先是检测了学生对庖丁解牛之道的涵意的理解程度,其次是培养了学生的类比联想思维能力,同时又训练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上完这节课后,我忐忑的心终于平静了,原先的担心(学生没有思考)完全是多余的。看来,我们老师在课堂上再也不能一“讲”到底了,而是要诱其思维、导其思考、成其思想。要让课堂气氛活跃、谈笑风生,让学生春风满面,就必须把思维权、话语权归还给学生,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和学习的主体。唯有如此,语文教学的效率才能提高。
引导学生思考 提高课堂效率 篇7
一、学前思为数学课“掌好舵”
如果说教师的备课是课堂教学的必要, 那么学生的课前思考将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 因为教师的备永远代替不了学生的思。学生课前思考、学习的过程会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一个准确的定位, 上课时重点探索的内容, 哪些需要和同伴解决, 哪些需要教师帮助解决, 学生会做到初步的“心中有数”。如在学习六年级“圆柱、圆锥”的有关知识时, 课前我让学生去尝试做一做圆柱、圆锥, 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会初步了解了圆柱、圆锥的组成部分, 对后续的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以及相关的计算也会有很大的帮助。当然我也想到做的过程对于好学生来说比较容易, 中等生得花费一段时间研究后才能做成功, 这样也很符合“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吃”的学习策略。学困生需要在家长的帮助才能完成, 因为我曾听到家长反应圆锥的制作过程太难了, 这也是我的欣慰之处, 课前制作让学困生的家长也参与到和孩子共同的学习中来, 是意外的收获。学生做过之后, 虽然也有做得不太准确的, 比如, 底面稍大或稍小的。但这一过程对学生来说已是莫大的收获, 课堂上他们的表现出乎我的意料, 圆柱、圆锥的组成轻而易举地解决了, 就连学困生经过自己的探索都会求圆柱的侧面积了, 我的课前引导既解放了学生, 又解放了自己。这个做的过程让我不仅仅收获了成功, 更收获了希望。
二、学中思为数学课“开好船”
在一些公开课上, 我们往往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 教师的问题一抛出, 话音未落, 学生齐刷刷举手回答, 一堂课热热闹闹下来了, 可真正留给学生思考的问题有几个, 思考的时间有多少, 有时候我们可能会把学生思考的空间当作课堂上的“冷场”。但是我觉得, 这种冷场必不可少, 处理好这种冷场更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记得有一次, 我上公开课“一千米有多长”时, 学生认识了1千米=1000米, 课中我让学生提问题, 一个学生问:“1千米是多少厘米?”学生懵了, 我也有点不知道怎么解释, 但我还是先肯定了他善于思考、发现问题的好习惯, 我没有急于讲解, 而是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让学生帮他解决, 这样有很多学生就会算出1千米=1000米=10000分米这一步了, 可是他们连10000这样的大数都没学过, 只是在练习本上写出来了, 更别说100000厘米了, 可是我也不急, 我让一个中等生板书了1千米=1000米=10000分米, 并夸他们已经很了不起了, 又留了1分钟时间让他们再试一试, 这样又有学生举手了, 写出了100000厘米这个数, 我带领全班学生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了他, 在这个过程中, 我看到提问的学生和帮助解决问题的学生眼神里都有了惊喜之情, 虽然他们仅仅是写出了1千米=10000分米=100000厘米这样两个他们不认识的数, 但是他们灵活应用了相邻长度单位之间进率是十这一规律, 他们思考了, 他们进步了。如果数学课堂上经常出现学生独立自主思考的机会, 再加上一些具体场景, 会不断刺激学生的思维神经, 不断提高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 会让我们的课堂教会学生思考和学习, 不断开拓学生的思维, 提高他们创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而实现我们的终极目标———高效课堂。
三、学后思为数学课“扬起帆”
教学中我们通常重视自己的教学反思, 却淡化了学生课后的可持续发展, 学生课后的再学习是高效课堂的延续。教师要先要求, 后引导, 让学生在课后花5—10分钟的时间去巩固复习, 课后的巩固学习当然很有弹性, 可长可短,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而定。如在教完四年级上册“数一数”后,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课堂上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要求学生在学会了大数的读写后, 搜集生活中的三个大数, 探究自己身份证号码的读法, 第一个问题的设计让学生通过搜集鲜活的大数实例, 感受学习数学是有用的, 是快乐的。第二个问题的设计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学习源于生活, 又回归于生活。身份证号码的读法对学生来说是有困难的, 但只要乐学的学生会寻求同伴、家长的帮助来解决问题, 或者可以借助网络来解决这一有趣的问题。两个开放性题目的设计, 让学生有能力也有兴趣去尝试解决, 3—5分钟的课后学习带来的不仅仅是3—5分钟的效果, 学生可能会去寻找更多大数的知识, 既巩固了学生所学的已有知识, 又给学生的后备学习留下了思考的空间, 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相信他们的后续学习一定会更主动, 这个过程虽然花费了一些时间, 但是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 他们会更自信, 从而有勇气面对更大的学习困难。
引导学生“做数学”的思考 篇8
一、转变教育观念, 认识“做数学”的重要性
1、组织学习, 更新观念。
首先, 我们大家学习建构主义理论、“做中学”、“做数学”的相关理论, 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学习活动以论坛和自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老师在自学材料的基础上, 进行了“做数学”专题论坛活动, 思想的碰撞产生新的思维, 激情被点燃的同时也坚定了大家“做数学”的步伐。
2、改革评价, 落实保障。
评价的改革有效地促进了观念的转变, 具体从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进行:首先, 教师方面要主管部门来改变观念;其次, 在改革学生的评价方面, 我们主要尝试了两个转变:一是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从过去单一的评价向多元化评价转变, 如增设了成长记录袋, 让学生尝试写数学日记等;二是从关注学习结果向关注学习过程转变, 即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
二、创设环境氛围, 激发“做数学”的兴趣
1、创设“做”数学的问题情境。
问题是思维的火花, 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先设疑, 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富含启发性的问题, 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 使学生明确“做”数学的目标, 从而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探究新知识的积极性。所以力求创设的问题情境达到投一“石”而激起学生思维的“千层浪”的效果。
2、创设宽阔的参与时空。
课堂教学中, 我们的教师有意腾出一定的时间, 创设思维的空间, 尽量让学生多想、多做、多说, 有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 即还给学生思考权、发言权、观察权、动手操作权等学习权力, 和谐师生关系, 共同完成教学和学习任务。
三、合理处理教材, 提供“做数学”的条件
1、利用已有经验, 来做数学。
新《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数学是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 工作的价值在于应用, 在应用中体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我们的教师坚持学生已经知道的教师决不多说。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时, 我们在一年级3个班中对学生做了“认识人民币”、“兑换人民币”、“支付人民币”的抽样调查, 结果发现, 学生认识人民币的比例为96.5%, 兑换人民币的正确率为73%, 经历过10元以下购物付款的比例则为84%, 可见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相关的知识和技能。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将本课设计成“招考营业员”、“我是小顾客”、“物物交换”、“用物兑币”等几项活动, 进行课堂教学,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2、调动多种感官, 参与学习活动。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 智慧从动作开始”。动手操作过程是学习知识的一种循序渐进的探究过程, 尤其是低年级学后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动手操作便是一种“动”促“思”, 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重要途径。如教《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时, 我们让学生事先找一些长方体的包装盒, 如牙膏盒、火柴盒、CD盒等, 充分感受数学学习源于生活, 然后让学生摸一摸长方体的面, 数一数棱和顶点数, 量一量棱长, 从而顺利地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特别是火柴盒的外壳与内芯, 分别有4个面和5个面, 是典型的求表面积的教材, 当每一个学生都用尺测量, 用笔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后, 效果十分理想。
四、采取有效策略, 创造“做数学”的乐趣
1、联系实际, 感知“做数学”。
感知“做数学”就是把数学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 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在他们眼里, 数学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 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毫无意义的记概念、背公式、认符号和做练习。这样, 学生学起来自然感到真实、有用, 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态度和意识。
2、创设情境, 激发“做数学”。
从目前教学的弊端来看, 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 而模拟生活情境、问题情境不失为一种好的解决办法。如教学《厘米和米的认识》一课时, 教师让学生分组带上测量工具, 测一测立定跳远的成绩、测一步有多长和任意物体的长度, 通过亲身实践、小组合作等形式, 体会到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有问题, 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
3、合作交流, 懂得“做数学”。
“数学交流”是现代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观念。数学教学过程必然伴随着数学交流的过程, 有教师与学生的交流, 学生与学生的交流, 学生与教材的交流等。数学交流是数学学习的驱动力, 通过交流可以帮助学生把非正式的、直觉的观念与抽象的数学语言、符号之间建立起联系, 能使学生把实物的、图画的、符号的、口头的以及心智描绘的数学概念联系起来, 以发展和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4、动手操作, 学会“做数学”。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把人类的知识成果转为个体的过程, 科学家的认识过程是一种生产新知识的过程, 而小学生的认识过程是一种再生产知识的过程。在教学中, 我们给学生创设实践操作的机会, 让学生动手摸一摸、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等活动中, 接受知识, 使之对未知世界有所发现, 找到规律, 并且能运用规律去解决新问题, 这样, 就可使学生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 逐渐学会“做数学”。
5、积极应用, 促进“做数学”。
应用就是教师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让学生体验生活与数学的联系。教学时, 我们尽量结合日常生活举例子, 让学生提问题, 鼓励学生接触各种实践活动。再就具体情况做出具体的评价, 以此来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符合当前数学课改中提倡的“问题解决”思想。
6、掌握方法, 延伸“做数学”。
正确引导幼儿学会主动思考 篇9
但仅仅只有好奇心是不够的, 大部分幼儿在萌发好奇心之后, 只会问“为什么”, 期待成人给予现成的答案, 而不是积极地去思考、解决问题。只有通过成人的正确引导和帮助, 才能让幼儿学会思考和解决问题。
一、激发幼儿思考的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入门的向导。”要帮助幼儿学会思考, 就必须在幼儿未产生好奇心的领域中, 刺激他们的好奇心。这就要求教师和家长引导幼儿观察丰富而广泛的活动, 关心周围的事物, 提供足够的材料, 以激发幼儿思考的兴趣, 使幼儿乐于思考。
二、让幼儿有充分思考的余地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与理解是表面的、具体的, 而幼儿的思维又是在直接感知具体事物的行动中进行的。因此, 要让幼儿思考, 就必须帮助幼儿提高认识水平, 让幼儿在接触现实环境时, 更多地依赖生动、鲜明的形象去感知和理解事物, 使其逐渐向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同时, 要注意让幼儿有思索的余地。有些教师和家长看到幼儿对某一个问题思考缓慢, 就责怪幼儿“不动脑筋”, 甚至骂幼儿“笨”, 这样很容易挫伤幼儿思考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伤害幼儿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是不可取的。我们应该循循善诱, 耐心引导, 多从积极的方面去鼓励幼儿思考。
三、启发幼儿善于思考
要使幼儿善于思考, 作为家长和教师在提问时要注意方法。一是提出的问题要贴近幼儿实际, 用词要具体、浅显, 多用基本合乎语法的幼儿语言, 不用或少用深奥难懂的成人语言;二是提问要尽可能提供一些幼儿能找到答案的思维方法和思维线索, 可用一些暗示型、假设型的提问激励幼儿积极思考、大胆想象。
四、注意从小培养幼儿独立思考的习惯
幼儿期是大脑迅速发育的时期, 大脑的发育和成熟是智力发展的基本前提。要使幼儿的大脑健康发展, 家长与教师应注意从各方面考虑问题, 努力培养幼儿认真地、独立地思考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只有这样, 才能为未来培养出“开拓型”“创新型”的人才。
新课程的实施给了孩子更多的信任、更大的活动空间、更多可供选择的环境、更多的实践探索机会。让我们共同努力, 帮助幼儿学会主动思考, 激发幼儿对学习的探索欲望, 让他们更加开朗、自信、敢想敢说, 这不仅有利于孩子今天的成长, 也有利于孩子未来的发展。
参考文献
引导思考 篇10
一、灵活导入, 愉悦情绪, 引发学习热情
在课堂教学中, 导入新课是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突破口”, 尤其是新颖独特、精彩生动的导入, 可以营造出或轻松愉悦、或引发好奇心、或震撼人心、或引入思考的良好学习氛围, 调动学生情感投入, 使其不知不觉间融入新知学习活动。同样,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 教师也要用好导入环节, 围绕不同历史学习内容, 同时考虑到班上学生的实际情况, 运用历史漫画、历史故事、历史歌谣、影视作品等多变有趣的导入方法, 灵活呈现历史知识, 本课教材内容条理清晰, 内容丰富, 但是比较死板, 趣味性不强。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探索欲望, 诱导同学们情绪愉悦的融入学习过程, 充分发挥上课伊始的“激趣”引导作用。
如教学人民版高中历史专题六必修二第一课《“自由放任”的美国》时, 借助 (幽默讽刺的“小孩与妈妈地对话”剧情表演, 引人思考。旁白:历史的长河滚滚向前, 人类历史进入20世纪30年代, 倾听一段美国煤矿工人家里的一段对话:
小孩:妈妈, 天这么冷, 我们为什么不生火炉呢?
妈妈:因为我们家里没有煤。你父亲现在失业了, 没有钱买煤啊!
小孩:父亲为什么会失业呢?
妈妈:因为生产的煤太多了。
旁白:这是多么奇特而又罪恶的情景啊!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 就要大量开采煤。一方面, 煤矿工人家里因为没有钱买煤而挨冻;另一方面, 又是从地下挖出来的煤“太多了”而卖不出去。这种“产品过剩”引发了经济危机。
师:现在随着这引人深思的剧情进入那奇特却又罪恶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一起透过这场经济危机来看看那时候的“自由放任”真的完美无缺吗。
二、自学指导, 梳理思路, 增强学习效率
在历史学习过程中, 最佳的途径是放手让学生自主发现, 经过亲身感知与体验, 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与感悟才会更深刻, 也能更好的把握其中的内在联系与规律。但这并不是代表完全“放羊”式学习, 教师还应该进行自学指导, 调整学生思维。因为即便是高中生, 知识与能力还是不够完善的, 面对各种自学活动, 也会遭遇困惑, 陷入“迷宫”。所以,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 教师还需要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 对学生予以帮助与疏导, 适时提醒, 巧妙提示, 灵活引导, 使其转变思维角度, 弥补漏洞, 高效学习。
如学生相互讨论时, 历史教师融入其中, 启发点拨, 引领正确思维。比如教学必修三专题一中的“百家争鸣”与“儒学的兴起”这两课后, 设置自学思考题, 让学生自学与讨论。学生讨论时, 历史教师要有选择性、有目的的参与, 点拨学生迷惑之处, 打开学生思维, 调控“跑题”情况, 调节讨论进程。而后结合知识重点, 展示四个高考历史题。学生做题后, 教师提问点拨, 分步解疑, 梳理与点拨解题思路与方法, 突破难点。另外, 还要指导学生科学学习方法与策略, 使其多层次、多方位思考, 完善知识建构。如指导学生论从史出, 试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引导学生由点线面、纵横方向来整合历史知识, 并注意其他学科内容、乡土历史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 拓展思路, 比较归纳, 建立知识网络, 提高学习效率。
三、点评引导, 激励鼓舞, 提高学习热情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引导还体现在课堂评价中, 通过有效点评, 可让学生获得启示, 悟出道理, 还可帮助学生发现闪光点, 提高学习信心与学习热情。所以,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 教师还可以巧用课堂点评, 具有多元化、激励性、“引之得当”的评价语言, 发掘学生思维闪光点, 让学生更积极主动的参与答问, 也帮助学生拓展延伸, 深入质疑与思考, 有所建构, 有所发展, 打造活跃高效的历史课堂。
如教学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1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中第二课《辛亥革命》时, 要求学生自读课本, 分析辛亥革命兴起原因。然后再相互交流, 大胆表述自己的观点。此时, 有同学发言说道:在二十世纪的初期, 中国清朝政府和英美等国签订了《辛丑条约》, 自此, 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这时候中国也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民族危机加深。对于这位学生的主动发言, 教师合理点评:你从由时间方面入手, 还能结合前面所学的内容展开练习, 值得表扬。但还要留意此时中国清政府的一些政策也有所变化。通过这一点拨, 学生想到了清政府实施了新政, 实行了预备立宪。教师予以肯定, 继续诱导:由革命党人的视角来分析呢?其他同学补充道:革命党人建立了不少革命团体, 有了同盟会;发起多次武装起义, 均以失败而告终, 但给武昌起义留下宝贵经验。点评引导:不错, 由军事与组织角度进行了归纳, 那湖北当地又给武昌起义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学生答问后, 再提问其他学生是否还有补充的, 并在学生答问基础上归纳总结。这样, 通过评价点拨, 激励鼓舞, 开启思路, 逐步引领他们由当时的社会现状、湖北当地状况以及革命党人所做的一些努力等入手, 深入思考与探索, 探寻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以及大致概况, 生成良好教学效果。
总之,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自己的引导作用, 抓住学生特点与教材特点, 灵活选用多样手段与方法, 引发学生学习热情, 巧用自学指导、课堂点评等, 点拨学生思维, 发掘学生亮点, 激励鼓舞学生, 进一步激发与保持学生学习热情。
摘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自己的引导作用, 抓住学生特点与教材特点, 灵活选用多样手段与方法, 引发学生学习热情, 巧用自学指导、课堂点评等, 点拨学生思维, 发掘学生亮点, 激励鼓舞学生, 进一步激发与保持学生学习热情。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师引导,思考
参考文献
[1]杨远方.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策略研究[D].宁波大学2008
[2]朱琳.新高中历史必修二教学内容的分析及教学对策的探讨[D].首都师范大学2011
[3]许泷杰.实现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
[4]赵鹏.论新课标下高中历史的备课[D].华中师范大学2011
创设情境 引导思考 发展能力 篇11
一、巧设情境问题,启迪学生思维
教学方式是指师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完成教学任务或达成教学目标而采取的具体方法和活动形式。而问题式教学方式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以问题为中心来展开教学活动的具体方法和活动形式。这种教学方式把教学重点、难点、疑点、模糊点等教学内容化作各种典型问题,引导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形成一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而,新课程教学提倡“以问题为中心”,重视教学过程,是以能力为本位。要实现这种转变,教学观念上就应变“知识的灌输”为“问题的解决”,也就是教学设计要实现以“过程为中心”向以“问题为中心”转变。
(一)情境问题的设计
1.从课程角度——对教材的设计。新课程要求更新传统教材观念,对教材进行生活化、地域化、时政化地处理,用“问题”生成知识的设计,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新课程要求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创造性地根据教材内容和生活实际设计出独特的有个性的教学方案,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富有情趣。在教学设计中,教师把散落的知识点有机地组合在对问题思考的整体设计中,问题成了牵动知识发展的机车,知识具有服务生活的功能。
可见,新课程就是要让学生既要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又要带着问题走出教室,所以对教材的处理就在于发现问题、挖掘问题,用问题带动知识的生成。
2.从学的角度——对“主体”的设计。新课程设计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进行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从学的角度想问题,重新定位师生关系。教师在充分考虑教学预设的同时,还要对教学中非预设环节进行设计,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要注重研究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促进知识的有效建构的活动方式和方法。
(二)问题式教学方式的主要类型、意义、注意的问题
1.问题式教学方式的主要类型。问题式教学方式主要有这几种类型:用开放性较强的问题开展教学活动的教学方式即开放问题型;用情感性较强的问题开展教学活动的教学方式即情感问题型;用探究性较强的问题开展教学活动的教学方式即探究问题型;
2.问题式教学方式的意义。问题式教学方式可以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求知欲望;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综合归纳的能力、独立学习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
3.问题式教学方式应注意的问题。当然,创设情境问题要注意将形式与内容相统一,要注意让方式与效果相统一,要注意把思维的激励与引导相统一,要注意将预设与生成相统一,要注意把真实情境与虚拟情境相统一,要注意将教材情境与现实生活情境相统一。
二、开展合作学习,引导讨论,找出差异,合理论证,培养能力
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看法。教师可以通过预设或生成的情境问题,开展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讨论,激发他们的思维的批判性。
(一)开展合作学习,激发学生求知欲,发展学生综合能力
合作学习通过激励学生合作与交流,创设出具有活力的合作情境。在合作学习中,学习小组的构建是合作学习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而明确学习目标是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
(二)合作学习,引导讨论的几种类型及注意的问题
1.几种类型。为提高学生的认识而开展的讨论,即为认识型讨论;为使学生明确应该怎样做而开展的讨论,即为做法型讨论;为明辨某种观点或某种行为的是非对错而开展的讨论,即为辨析型讨论等等。
2.注意的问题。教师在实施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应关注以下问题:整体优化,示范合作;诱发需求,引入合作;合理分组,指导合作;实事求是,有效合作;多方互动,激活合作;拓宽渠道,延伸合作。同时也要防止:组织时机——随意盲目,外在表现——过于喧哗,组织过程——放任自由,合作形式——机械单一。
三、归纳总结,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
思想政治课教材从表面上看,都是由一个个散乱的知识点构成,其实各个知识点之间是一个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但是,如果没有教师经过认真组织、提炼、推敲,知识被散乱堆砌,就会使学生不得要领,而且也浪费学生的宝贵时间。主要归纳基础知识、归纳答题方法、归纳解题规律、归纳考试技巧,使得教学内容有较强的层次性和逻辑性,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简明扼要,让学生便于学习掌握,提高学习效益。
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思考 篇12
1. 秉承“以诚感人, 以人为本”的舆情引导原则
小到后勤管理、校园环境优劣、学校规章制度、师德学风、就业难题、学校安全及事故类事件, 大到社会经济焦点、国家政治热点等, 都是高校舆情关注的重点。调整传播策略, 帮助师生实现需求, 这是高校舆情引导的关键点。舆情工作者要高度重视师生的切身利益, 深入师生内心世界, 解决其学习、生活具体问题以及思想问题, 才可以及时准确地了解真实情况, 有针对性地积极引导其辨别是非, 达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润物无声的效果。
2. 有效利用新媒体传播渠道, 开拓育人新空间
有学者说过, 对于微博, “再怎么重视也不过分”。洛阳市在网民中间推选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 就是利用地方BBS提高政府治理绩效、增强官民粘合力的有益尝试。网络BBS、帖吧、QQ、微博等新传播方式以其虚拟性、隐蔽性、传播方式碎片化、信息传播快捷、使用方便、用户群数量大、人际交流互动性强等特点, 越来越成为大学生表达个人想法和意愿的重要工具, 许多学生使用它们了解看法观点并进行讨论交流。对于校园网等校园媒体, 情况则不容乐观。因此, 校园网等校园媒体一定要积极创新宣传方式, 调动师生参与的积极性, 反映师生关心的问题, 真正实现“传播信息、传播文化、进行道德教育”的目的。
新形势下, 专业的网络舆情服务目前已经被政府部门和知名企业广泛采用, 高校领导应当转变思路、观念, 向已经取得成效的政府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学习, 及早介入和关注网络空间, 以明确的身份、平等的态度真诚地与师生交流和沟通, 让师生民主参与学校决策。有的高校领导及党委宣传部门工作人员公布了他们的电子信箱、QQ号等, 便于师生反映问题和对学校的改革发展提出意见、建议, 也便于与校外媒体交流沟通, “网络外交”“情感外交”“亲民外交”良性循环, 深化了教育效果。
3. 培养“领读者”, 聚合网络民意
“强国论坛”创始人之一蒋亚平曾说, “强国论坛”通过置顶、推荐阅读、整合旧帖等多种方式, 将网络上分散的意见进行分级, 使得一些信息和意见获得了优先传播权, 也就从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一些非理性声音大范围传播的可能性。网络舆论在发展过程中, 自身就带有一定的自治自律、自我纠偏的自净化功能, 我们完全可以发挥学生骨干队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培养他们作为“领读者”及时引导网上舆论, 使泥沙俱下的网络言论最终正本清源, 走向平衡。“领读者”也可以就学生不了解、不大认识的“盲点”问题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帮助他们读懂新举措, 解释新情况, 准确判断事件的价值和意义, 在权威的分析中增强师生对自己的信任, 提高自身的影响力。重视对“领读者”的培训、引导, 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引导效果。
4. 加强心理干预, 培育网络素养
笔者在长期的高校网络舆情工作中发现, 一些学生在很多时候是平时我们眼中“听话”的“乖”学生。许多学生甚至也有部分教师, 往往在对事件并不真正了解的时候, 就匆匆发表激烈言论, 这就容易引起思想混乱和对事件真相的扭曲与误判。甚至还有一些境外网站, 他们编造假新闻, 煽动消极情绪, 极易造成很坏的影响。我们要主动和网络争取学生的课余时间, 开展更多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外活动, 使他们不把上网作为最主要的休闲方式。我们要坚持不懈地抓好网络道德建设, 教育师生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不断提高师生的网络素养, 建立良好的校园网络秩序。
5. 舆情引导必须与事件发展同步
舆情引导必须与事件处置工作同步安排, 同步推进, 相互配合。确保师生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使他们更加相信学校党政。快报工作动态, 慎报结论意见, 让大家看到相关部门在努力、学校在行动。网络舆情事件发生后, 高校党政部门应该主动承担责任, 让本校师生和社会看到问题解决的希望, 赢得其尊重和理解
二、建立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机制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你说我证”的时代, “压”“瞒”只会引起更严重的后果。那么, 如果出现突发事件, 学校应该如何应对?
1. 健全组织建设, 充实网评力量
高校可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 建立覆盖全校的网络舆情工作网络, 相关部门协调、配合, 纵向垂直协调管理、横向相互交流, 为舆情工作提供保障。
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小组成员要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理论功底, 能熟练运用网络技术, 会用常用的网络语言;要具备准确的判断力, 善于进行网络调查, 收集反馈意见;根据不同情况对师生建议、引导、规劝、批评, 取得其理解和支持, 推动高校舆论向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
2. 健全舆情引导工作机制
高校应把加强舆情信息工作作为学校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 根据工作实际, 建立一系列制度, 使整个舆情信息工作有章可循、有制可依。
(1) 建立网络舆情监测与预警机制。高校舆情工作人员要善于从师生校园谈话、手机短信、网络论坛、博客上的言论等细节中发现倾向性的舆情;制定详细而周密的网络舆情应急机制预案, 根据舆情的产生原因、时间特性、影响范围、严重程度、危机类型, 进行分级预警, 保证在危机发生时获得最大限度的主动权。
(2) 构建网络舆情调查及评估机制。常用的网络技术手段包括对IP地址的监测、跟踪、封杀;网管的全天候值班监测, 对负面消息进行及时清除;运用智能软件自动过滤敏感词;审查论坛发帖;对国外敏感网站限制浏览等。
舆情工作人员可经常邀请有关人员座谈, 也可深入基层, 广泛调研, 挖出问题的症结。有的高校充分利用自身特色, 如利用师生资源, 让新闻传播学院、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等相关院 (系) 的师生参与调查, 他们主修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调查方法、传播学课程, 把课堂讲授的知识运用于实践也是教学的要求。这些大学生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 既锻炼了实践能力, 还增加了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
网络舆情调查可以采用网上问卷调查、网上议题设置、电子邮件调查等方式进行。调查研究报告的撰写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对调研题目的设计背景、调研对象的数量和覆盖面、调研问卷的设计效果以及调研结果的有效性、真实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等进行分析、论证。
事前进行风险评估, 在危机事件解决后, 对危机情况、采取措施、下一阶段走向研判、前一阶段应对过程进行事后评估, 达到经历一次危机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的能力就提升一级的效果。
(3) 建立网络舆情分析研判制度。舆情工作者要科学预测舆情, 察觉其未来趋势作出准确判断, 为领导决策提出对策和建议;要善于换位思考, 站在学校领导的角度, 总揽学校工作全局, 以决策者的身份来考虑问题, 提出意见建议。要结合高校实际, 紧紧抓住重点环节和关键岗位来收集信息。根据舆情引导的需要, 采取科学分析方法, 对收集来的舆情信息汇集整合、筛选鉴别、归纳加工, 再形成对网络热点、动态、网民意见等实时统计报表。
(4) 建立新闻发言人接待记者制度。高校新闻发言人需要有清楚表达信息、把握好“话语”的能力, 能够从容面对记者并与媒体建立恰当关系;应具备新闻敏感, 具有新闻价值的判断力和平息事件的能力;具有临场的应变能力、广博的知识结构;善于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把握本质, 既不超越授权范围, 又保证发布信息的准确性。
(5) 建立网络舆情通报及问责机制。可充分发挥学生社团作用, 依托学生会、学生记者团等精英学生团体报送舆情信息, 或由各部门指定信息员统计归类, 报送信息, 每月通报一次。对舆情工作人员报送的有代表性、典型性、效果好的信息给予奖励, 对不能及时上报或出现错报、漏报、迟报重大信息的要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从而有效调动舆情信息员的工作积极性, 推动舆情信息工作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引导思考】推荐阅读: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08-04
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思考08-08
课堂教学的引导与思考12-25
引导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深化改革思考06-02
产业引导07-21
引导措施10-18
任务引导01-18
良性引导01-18
引导关系01-18
引导实施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