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用定位

2024-09-27

作用定位(精选12篇)

作用定位 篇1

每当听到 “年轻一代的选择”“××山泉有点甜”这些广告词, 你是否能清楚准确地说出它们所对应的产品品牌呢?相信多数读者都能给出一个正确的答案。为什么我们能一下将广告词和广告产品联系起来?这就是 “定位”的魔力。面对当前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趋势, 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直线上升, 如何帮助学生在大学四年中找到自己的亮点, 找准自己的定位, 成为越来越多的高校工作者最为关心的问题。在此, 笔者希望借助广告学经典理论——“定位”理论, 对此进行一些探讨。如果我们能通过成长记录的方式帮助学生找到自己在未来人生发展道路和求职市场之中的“定位”, 不失为一种科学的工作路径。

当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运用成长记录的方式来对学生的成长发展进行追踪式管理。纵观国内高校的成长记录工作, 我们不难发现, 当前高校成长记录工作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 成长记录详细记录学生成长的点滴, 使高校教育工作者对学生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第二, 成长记录是学生高校生活和学习的缩影, 记录下学生成长的足迹, 为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寻找未来目标提供基础。第三, 建立学生“成长记录信息系统”, 颠覆了以往只根据学习成绩评价学生的方式, 有助于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第四, 可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依据多元性原则而设计的栏目, 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尤其是一些个性化栏目的设置, 能真实地记录学生在某一方面的成长历程, 为学生所喜爱。第五, 为教师和家长比较全面、客观准确评价学生提供了帮助, 有利于学生自我个性的健康发展, 有助于学生自我激励反思, 有助于家校之间的相互沟通了解, 通过沟通来达到教育主体的相互协调和支持, 使得教育手段内外合力。

当前由于高校扩招, 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 未来就业市场竞争将会日趋激烈, 运用成长记录系统帮助学生在大学期间完成自我定位, 可以提升高校教育工作和育人工作的科学性。

一、相似的背景, 共同的需求

“定位”研究的诞生针对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复苏的市场, 由于供给和生产的大力支持和刺激带来了产品爆炸的时代, 从而也就出现了产品同质化倾向越来越严重的情况。此时经济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全球经济的互相融合也为商品的极大丰富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 产品的极大丰富使得之前的“产品时代”渐行渐远。同时这一时期, 各种科学技术也随之得到了提升和发展, 各种媒介技术水平也得到了大幅度提高。电视、电台、报纸、杂志都飞速发展。这种由于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物质生活的丰富, 使得广告业也必须探索出全新的营销理念和方式来适应形势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之下, 1969 年, 美国著名的营销专家艾·里斯和杰克·特劳特在《工业营销》杂志发表的论文中首次提出“定位概念”, 并在之后的不断实践中日趋完善, 它的出现, 被称为营销历史上的一次划时代革命。

同样, 当前大学生所面临的困局也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复苏后同质化产品的所面对的市场具有相似之处。1978 年我国恢复高考以后, 最初的大学生一直被誉为“天之骄子”, 在社会各阶层中所占比例可谓少之又少, 因此当时的大学生社会地位较高, 求职也较为容易。到了20 世纪90 年代, 随着市场经济的稳步发展, 体制改革也波及到了教育制度上。高校开始逐步与市场经济发展接轨, 扩招成为必然。大学生的数量瞬间激增, 在保证更多人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时, 也无法避免大学生从稀缺社会资源变为“同质化”商品。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 大学生必须做好自己的“定位”工作, 才能使自己顺利就业。

二、通往成功的步骤

定位理论对市场进行分析以后, 总结出了在同质化严重的市场内通往成功的六个步骤, 分别是了解自己所处的位置, 明确自己想要达到的位置, 知道自己在前进的过程中需要超越谁, 同时清楚自己是否拥有足够的金钱, 然后要明白坚持的重要性, 明确自己现在所处的地位与自己的学习水平是否相称。结合成长记录的工作方式, 我们可以借鉴定位理论中通往成功的六步骤帮助学生真正运用好成长记录, 实现自身的成功“定位”。

1. 运用成长记录, 让每一个学生找到自己所处的位置

定位是企业根据消费者对某种产品属性的认识、了解和重视程度, 给自己的产品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 培养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特色和形象, 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大学生的“定位”也需要建立在对自身的充分了解之上。

通过建立学生的成长记录档案, 对学生的成长过程进行记录被视作新世纪最具创新性的一种工具, 方便高校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了解, 并为学生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帮助方案。高校教育工作者通过成长记录会对学生有更为直观、立体的了解, 有助于在工作中帮助学生寻找到自己未来在就业市场中的定位。

2. 运用成长记录, 帮助学生打造自我“品牌定位”

定位除需要对自身的特质进行了解以外, 也要求公司设计出自己的产品, 打造良好形象, 并在消费者心中占据与众不同的、有价值的地位。大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 同样应该对自己未来所要面对的就业市场有所了解。所谓“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 唯有了解市场需求, 才能有针对性地对自己的大学生活进行规划。根据自己所选专业的市场需求情况来调整自己在大学期间的学习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做到有的放矢。同时, 借助成长记录这个工作工具, 高校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自身所拥有的社会资源, 结合成长记录系统帮助学生找到适合学生自身情况的目标。

3. 运用成长记录, 引导学生为自己的“定位”作长久努力

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后, 从管制严格、学习压力较大的高中学习模式切换到相对自主的大学学习模式, 他们会感到迷茫困惑, 很容易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忘记自身所设置的目标, 无法清晰进行自我定位。

通过成长记录, 学生可以清晰掌握自身成长脉络, 而高校教育工作者也可借此了解学生每一阶段的变化。学生通过不断回顾自身的成长, 在高校教育者的协助下学生不断调整人生目标, 以保证自己的行动轨迹具有一致性、持续性。定期对学生的成长进行记录, 也可以不断鞭策学生回顾自己定下的目标, 结合自己当前阶段的学习情况对自身未来就业进行准确“定位”。

面对当前高校毕业生人数日渐增多, 大学生出现“同质化”的情况, 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提升工作的科学性, 运用大学生成长信息作为主线, 督促家长与老师一起参与进来, 以提高对学生的日常教育和管理功能, 帮助学生寻找自己在未来就业市场的合适定位, 为发挥学生的优势, 顺利就业提供平台。

摘要:本文就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 思考和探索运用广告经典理论, “定位”的相关理论要点结合大学生的成长记录工作方法, 让高校教育工作者可以协助学生一起寻找到自身合适的定位, 以定位作为导向促进学生的学业学习和发展。

关键词:“定位”理论,成长记录,高校教育工作者

参考文献

[1]武闪闪.浅析学生成长记录袋对大学生成长的促进作用[J].青年文学家, 2014, (1Z) :235.

[2]晏青青.大学生成长记录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9.

[3]高剑锋, 高校学生成长记录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 2014.

[4]杨佳怿.面向就业的大学生成长记录系统研究与设计[J].河南科技, 2015, (3) :14-17.

作用定位 篇2

环境工程技术规范是我国环保部门针对我国现实的环境工程的具体实施,设定的针对工程技术指标的指导性规范。也是为了保障我国环境工程建设中,所涉及到的设计、安装、验收、后续维护等项目环节所指定出的国家级的环境工程质量标准。这一规范,对我国环境污染治理工程的整个过程进行了标准化的规范,也实现了对工程技术细节的制定和指导意义。另外,环境工程技术规范也对环境工程的前期设计、中期施工、后期运行等项目,制定出了最高的施行标准,也为我国的环保工程企业制定出了关于工程项目建设的整个过程的技术依据和技术指导,为我国环保监测部门提供了污染物、污染源的监测和控制依据。我国通过对环境工程技术规范的制定和完善,也实现了对环境污染问题的前期预防和后期控制,同时为环境工程项目质量提供了保障依据。

作用定位 篇3

关键词:《舞蹈鉴赏》;定位;作用;途径

近几年随着高职院校艺术教育工作的加强,提升学生审美教育、学生艺术素养越来越受到高职院校的重视。《舞蹈鉴赏》作为艺术课程体系的一门限定性选修课程,是以塑造学生健全人格,丰富其内心世界和心理品质,提升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和塑造美的能力为根本目的的一门艺术类课程。舞蹈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开始走进高职院校课堂,并受到了高职学生欢迎,这一现象让许多从事或者关心舞蹈教育的人感到高兴和鼓舞。但是,要怎样才能使得舞蹈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真正地发挥出它应有作用,这也成为摆在每个从事高职院校舞蹈教育的人面前问题。

1 《舞蹈鉴赏》课程的自身定位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将《舞蹈鉴赏》这门课程定位为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由于开课时间短暂,很多人认为他是该课程知识结构比较单一、教学手段也比较简单的一门课程,这也代表了高职院校很多领导、师生十分普遍的想法。在这一大背景下,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手段的选择也就十分传统,往往就是依靠多媒体欣赏来进行传统教学。教学模式的过度简化,使舞蹈的审美价值无法进一步挖掘。而作为该课程受体——高职院校学生,在这种的定位下,也只是仅仅只会把这门课程简单地作为补充学分的手段之一。因此,想要进一步提高此课程教育教学质量,应该进一步重新定位课程并改革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

《舞蹈鉴赏》这门课程应该是一门综合艺术、文学、历史等学科门类,具有较强的复合性和通用性,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通过舞蹈去感知艺术、了解艺术作品,而且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艺术作品深厚丰富的人文底蕴。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以舞蹈及艺术基本理论为基础,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对舞蹈艺术作品的欣赏、分析等活动,深入了解、深入挖掘蕴含于舞蹈艺术本身的美学知识,并从历史学、艺术学、社会学等多方位、多角度进行艺术作品评价、鉴赏。通过欣赏教学、体验舞蹈教学等手段加强学生对舞蹈等艺术作品的理解,从而加深学生对舞蹈美学等基本概念的认知,对不同舞蹈种类所蕴含的文化的理解,促使学生通过在欣赏过程中了解舞蹈、喜欢舞蹈、爱上舞蹈。通过切实有效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的变革,从而改变舞蹈素质教育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定位,提升舞蹈素质教育的地位。

2 《舞蹈鉴赏》在审美教育中的作用

2.1 《舞蹈鉴赏》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舞蹈鉴赏》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职院校公共艺术限定选修课,《舞蹈鉴赏》这门课程主要是通过欣赏者通过感受舞蹈本体所传递出来的思想与情感,从而让学生在其中发现美、体验美和感受美,从而提升学生对舞蹈乃至藝术的整体审美素养。

2.2 《舞蹈鉴赏》在审美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语言一般包括声音语言、肢体语言及眼神,对于舞蹈来说,肢体语言是舞蹈这一艺术门类最重要的展现方式。通过肢体的舞动来表达内心的情感是舞蹈最本质的特征,古人云:“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谓之舞蹈。”只有在教学中,让学生真正舞动起来,才能让学生真正切身体验和感受到舞蹈艺术所带来的独特魅力。在进行舞蹈欣赏教学中,要让学生正确理解舞者通过肢体语言所表达出的内心情感及思想情操,这也是其他姊妹艺术无法替代完成的。因此,《舞蹈鉴赏》课程在高职院校审美教育中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 《舞蹈鉴赏》提升高职学生审美能力途径探析

3.1 从审美角度进行鉴赏

对于大多数高职学生来说,很多学生以前很少接触过舞蹈艺术,对于这些学生教师应先培养学生对舞蹈的兴趣入手,提升他们对舞蹈兴趣并让学生愿意深入了解舞蹈艺术。初期的教学应该教一些舞种的入门知识,并教会他们一些最基本的欣赏舞蹈的方法,如果可以最好将这些欣赏方法编成口诀,以便于学生记忆。同时,也可以进一步引起学生的兴趣。曾有一个学生说:“在没有上舞蹈鉴赏课之前,从不知道可以用舞蹈的眼光欣赏美,从未真正体会艺术能这样打动人的心灵,真应该早点接触舞蹈,这样能让我的精神世界更加多彩,人生体验更加丰富。学会用艺术的眼光看世界、看舞蹈,真美!”当然舞蹈也有自己的语言,是一种人与人心灵沟通的方式。

3.2 从肢体语言角度进行鉴赏

为了达到让学生们近距离感受舞蹈艺术所带来的美感,教师在课堂上不仅只是讲授者,更应是一个舞动者,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即兴秀一段舞蹈让学生近距离欣赏舞蹈艺术,可以拉近学生和舞蹈的距离,让他们感到新奇,而且也能激发学生对于舞蹈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习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尽管学生的舞姿可能会不是十分协调,但可以营造学生相互体验舞蹈、切磋舞技的氛围,还有学生把刚学会的舞蹈动作秀给家人、同学、朋友看是那一份自豪,这些都可以让教师真切地感受到,这课程开设是有意义的。然而最重要的是通过让学生近距离的学习舞蹈基本动作,可以增强他们对舞蹈的体验感,还感受到了舞蹈所带来的美与快乐,并且可以激励学生用舞蹈肢体语言去与他人进行沟通,将舞蹈作品以视频的方式向其他人展示,向其他人传递美、分享快乐。在课堂中,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录制的视频在课堂中进行展示,然后让学生对其进行点评,让学生能从自己的角度欣赏、理解舞蹈之美。

3.3 从创作角度进行鉴赏与开放的考试方式

对于课程的考核,我们应该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应建立以学生自主欣赏、自主创作作品为主的考核方式。很多高职院校现在对于《舞蹈鉴赏》课程考试方式普遍的是让学生拍下一个自己认为最美的舞蹈动作,并阐述自己的理由。这个动作可以是自己独自展示,可以使团体合作,也可以是网络上搜集的资料。实践结果有的学生独自展示,有的是老师展示的舞蹈动作,也有根据视屏或其他途径欣赏到的动作再加入自己的改编。最后,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学生们从一开始的审美有一定缺陷,对舞蹈知识知之甚少,到课程结束时,同学们审美水平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对舞蹈知识也有了认识,学会了欣赏舞蹈的内涵。

参考文献:

[1]黄明珠.中国舞蹈艺术鉴赏指南[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2]吕艺生.舞蹈大辞典[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4.

作用定位 篇4

一、全媒体时代给编辑人员发展带来的影响

所谓的全媒体, 包含了电视、报纸、广播、网络、户外视频和手机等多种媒体形态。所以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 编辑类型已经不能按照媒体形态的不同而划分, 并且编辑之间需要进行网状立体的合作和分工。为了保证报道的及时性, 编辑需要将各种媒体形式有机结合起来。而为了体现报道的独特性, 编辑则需要进行报道深度和广度的提高。与此同时, 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得信息的重要来源, 所以媒体想要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就要进行信息的影响力的提高, 而这也成为编辑人员需要发展的方向[1]。此外, 面对大量的虚假信息, 编辑人员的基本素质也要得到提高, 以便进行信息真实性的有效辨别。

二、全媒体时代编辑人员的定位

(一) 组稿者的定位

在全媒体时代, 编辑人员需要面对传播内容多样化的挑战, 所以需要更好地进行传播内容的编辑。因此, 编辑人员首先应该认识到自己是稿件的组织者, 以便做好基本的编辑工作。一方面, 编辑人员需要从海量信息中迅速进行具有传播价值内容的选择, 以便确保传播内容的影响力。另一方面, 编辑人员需要针对选择的内容进行采写和编辑, 并确保内容的真实性和时效性。而较好完成内容的归纳和整理, 并设计新颖的标题, 则可以使内容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此外, 编辑人员还要做好稿件的整合工作, 以展现新闻内容的价值。因此, 编辑人员需要具有一定的整合传播能力, 以便使内容的传播效果得到增强。

(二) 记录者的定位

在进行历史事件的报道时, 受众除了想要了解事件的发生过程, 很多时候也想要了解有关的资料记录。所以, 编辑人员应该认识到自己也是历史的记录者, 并遵循对历史负责的原则进行相关资料的编辑整理, 以满足受众的需求。与此同时, 编辑人员在进行信息传播的过程中, 也应该将自己的知识转移到传播内容信息中, 以展现传播内容的价值。而一般的情况下, 知识面越广的编辑人员传播的信息价值也越高, 可以对不同层次的读者产生影响[2]。因此, 为了适应全媒体时代的到来, 编辑人员应该进行各个领域知识的掌握, 并且不断学习, 使自己成为一个“杂家”, 继而使传播内容的质量和影响力得到有效提高。

(三) 评论者的定位

借助网络等新媒体形式, 受众会对遇到的问题进行判断, 并辨别接收信息的真实性。所以, 编辑人员需要认识到传播内容在解答受众疑惑方面的作用, 并了解到传播内容会对公众思想产生的影响。而编辑人员在进行传播内容编辑的过程中, 还需要成为时事的评论者, 以帮助受众更加全面地看待时事问题。为了扮演这一角色, 编辑人员需要全方位地进行事实信息的搜集和分析, 并且具有一定的新闻敏感性和分析评论能力, 以便对公众感兴趣的热点问题展开评论。而通过为公众提供准确和全面的信息, 则可以使传播内容的传播效果得到加强, 继而使受众不断增加的信息阅读需求得到满足。

(四) 把关者的定位

在进行传播内容采编的过程中, 编辑人员需要成为内容的把关者, 以便进行正确舆论导向的建立。为了达成这一目的, 编辑人员则需要提高自身信息洞察力和政治敏感性, 以便从小的问题入手, 挖掘大的问题。在进行内容的审查时, 编辑人员还要对内容情节与实施的符合程度进行判断, 以便使虚假信息得到剔除[3]。在进行多媒体和文字内容的把关时, 编辑人员则要认真进行每一个细节的分析和揣测, 以便提升自身的信息辨识力, 继而使信息的质量得到保证。通过做好受众舆论的把关者的工作, 编辑人员则可以为维持社会的稳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三、全媒体时代编辑人员的作用探讨

(一) 信息主动加工宣传作用

在多元信息时代, 编辑人员应该发挥主动进行信息加工宣传的作用。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 编辑人员每天都会接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 从而使很多编辑人员认为编辑工作变得更加轻松。但实际上, 编辑的价值需要通过信息的加工实现, 而并非是成为一个“画板将”。所以, 编辑人员需要从“来什么编什么”的思想误区走出来, 充分发挥自身信息加工宣传的作用。而通过进行信息编辑和决策, 编辑人员才能够形成一定的编辑思想, 并了解自身需要弘扬的思想观念, 继而成为一名信息的加工者和宣传者。

(二) 发挥自身创新作用

即使到了全媒体时代, 编辑人员也应该具有一定的创新力。因为从根本上来讲, 编辑人员的创新水平直接关系着新闻信息的选题质量。一方面, 在全媒体时代, 人人都将成为内容的传播者和生产者, 可以利用手机和网站等多种方式进行内容的获取。而受到个人思想价值观念的影响, 其传播的内容将变得明朗化和个性化。所以, 人们将对其关注内容进行选择, 继而导致受众需求变得更加个性化。而编辑人员则需要做好创意性的选题和策划, 从而吸引更多的受众关注, 继而使出版社的核心竞争力得到提高。另一方面, 在全媒体时代, 受众更加注重阅读的质量。所以, 编辑人员需要善于创新才能做好文章内容的加工。因此, 编辑人员需要加强自身创新意识的培养, 以便根据读者阅读习惯提出好的创意, 继而发挥自身的文字创新作用。

(三) 高质量文化传播作用

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 是反映人民群众关注话题和权益的载体, 是公众获取思想文化信息的重要途径。编辑作为现代出版事业中心环节的承担者, 必然对媒体传播水平和质量起到极其重要作用。因此, 作为编辑人员应该致力于在全媒体时代进行高质量文化的传播, 成为先进文化的弘扬者。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编辑人员要加强自身文化修养, 提高服务意识, 了解和熟悉相关的理论技术知识, 坚持进行高质量的文化作品发掘和编辑, 开拓打造高质量的文化传播渠道, 满足人们日渐增长的文化需求, 并且为人们提供搜索库推送和社区互动等多种服务, 以便给人们带来新的感受和体验。在当前的网络传媒和影视传媒节目的编排方面, 不能片面追求浏览量、收视率和发行量, 更要肩负起把关、提升的作用, 坚决抵制低俗之风, 通过传播高质量文化内容引领正确文化的方向。

(四) 维持正确舆论导向作用

在全媒体时代, 每一个编辑人员都应该保持对党和国家的高度责任感, 以便对社会和人民群众负责。在坚持期刊、报纸和网站的创办思想的同时, 编辑人员更要进行舆论导向的正确把握, 以便进行新闻宣传主阵地的巩固, 并进行正能量的传播。在进行新闻策划的过程中, 编辑人员虽然需要以获取新闻传播效果和效益为新闻策划目的, 但是也需要进行新闻报道方向的正确把握, 以便使群众客观认识问题。为此, 编辑人员需要抓住网络舆论的监督工作, 做好网络视频的内容管理和行业管理, 以便进行违法行为的抵制。

四、结语

总而言之,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 使编辑不得不通过重新进行自我定位以适应受众的变化, 以便更好地满足受众的需求。与此同时, 编辑人员也需要开始进行自身作用的探究, 并承担起强化高质量文化传播和正确引导舆论的责任, 以便完成提高民族素养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陈蔚.试论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人员的角色定位[J].新闻传播, 2014 (1) :95-96.

[2]刘清海.全媒体出版对科技期刊编辑角色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2 (2) :278-281.

青年人在当代的角色定位与作用 篇5

时代在不断地进步与发展,青年人作为发展的推动力和时代的继承人,在很多方面,青年人都需要看清时代任务和世界动向。

一 如何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

众所周知,一个国家的强盛与否是由其国家本身的物质财富和文化软实力两方面决定的。两者同样重要又相辅相成,当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提升时,经济实力也必然会增强;相同,经济的发展也带动文化建设。中国的文化软实力现状:中国凭借文明古国的文化积淀,在世界文化中也占有相当一部分的分量,但是也正因文传统文化的继承,反而忽略了对文化的创新与改造。文化创新,不是对传统文化的“原生态”继承的否定,而是我们需要改变单调继承的现状,在文化宣传,和新文化的建设工作上加大力度。

中国对文化传播并没有建设过多。虽然世界各地已经有许多诸如“孔子学院”这样的中国文化传播渠道,但是真正认同中国文化,学习中国文化的外国人又占多少?而同样是亚洲国家的韩国和日本,在文化软实力上的建设就多于中国。韩国只有4900万人口,却在海外有12个韩国文化院。2004年韩国文化产品已占世界市场份额的3.5%,成为世界第五大文化产业强国。韩国成功地输出了自己的文化,拯救了韩国经济。为了塑造东亚大国形象,韩国新办的“世宗学院”将面向世界,尤其是东亚民众免费教韩国文字和文化,使得现有学习韩语的百万余人借“韩流”大潮迅速膨胀。

中国当然也在不断地为提高自己的文化软实力而努力。中国不断加强民族文化建设,民族文化传播;对外,通过形象建设和宣传,提升国家形象的国际亲和力。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提出,要努力“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这些措施及指导政策的推出对中华文化的传播是有很大的积极意义的,也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有效措施。

二 看美国战略重心转移

从2003年伊拉克战争开始,美国已经逐渐将战略重心向东偏移。美国战略重心的转移也成为了影响当今及未来一个时期国际战略格局变化的三件大事之一。

美国全球战略重心转移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美国战略遏制重心东移;而是战略注意力重心东移;三十资源投放重心东移;四是战略部署重心东移。美国这些动作无论在经济还是政治上对中国都是强势的威胁。实际上美国正在对中国采取一系列战略措施,遏制中国未来的发展。

美国战略重心的转移,中国当然不能坐视不管,首先要清楚国际局势,分清敌我。关键时刻一致对外。政治分明。但是就目前中国所采取的措施看,明显还没有意识到形式的严重性。中国现在已经被西方势力成“C”字形包围,东面海域也在不断遭受日本韩国的屡屡挑衅。这无疑对未来中国是相当大的威胁。中国政府也是做出回击的时候了,否则历史也极有可能被重新演绎。

三 环境保护的新道路

中国的环境问题也是当前比较棘手的问题,我们没办法吧中国的环境问题一概而论,中国是一个跨地域非常大的国家,环境问题彼伏此起,而且个地方产业、经济发展恨不均衡,环境治理也困难重重。作为大中城市,有效地环境监测机制对环境有很大的积极作用。同时提倡绿色出行,将节能减排进行到底。环境治理也必须要求国民素质带到一定层次,就目前的中国教育来看,需要进行不断的改革,不断地加强。中小城市及偏远地区受交通及城市污染不大,但是必须认识到自然资源在不断地被破坏,植被覆盖面在减少,大量极端天气的出现与环境密切相关。而近几年环境关注度明显有所下降。对环境保护显然不利。环境保护是一个大问题,也是长期问题,需要更广大人民的支持。“环境保护无小事”,如果每个人都可以这样想,中国的环境压力必然减缓。

科研也是环境保护的一个支持。科技改变生活。随着科技的发展,更进步的垃圾处理技术出现,是实现环境优化的新转机。先进的垃圾处理技术,以将废旧生活垃圾经过处理做成建筑材料为例,如今城市进程加快,需要不断的扩大城市。同时又在使用建筑材料的同时减少了垃圾污染。如何让此种建设材料硬度达到标准,也是应该决绝的问题。一旦解决,环境压力就会减小。

突显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定位与作用 篇6

本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总结2013年学会工作,分析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形势,安排部署学会系统2014年工作。

为国家和社会源源不断地创造人才红利

在本次会议之前,在2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强调要牢固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加快发展与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相适应、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培养数以亿计的工程师、高级技工和高素质职业人才。目前,按照国务院要求,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正在抓紧筹备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

在本次会议上,王继平代表教育部职成司就过去一年里职业教育在改革中取得的进展和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和任务发表了讲话。他指出,2013年职业教育领域按照新一届政府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特别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部署和要求,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服务全局、回应社会、狠抓落实为总体要求,以拓展关键改革、聚焦质量建设、支撑全民学习、夯实基础工作为重点,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着力提高质量、促进公平,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

2014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之年,也是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开局之年。3月25日,教育部召开了2014年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鲁昕同志对中央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策部署进行了解读。总的来讲,今年教育部将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二是坚持走类型教育的发展道路,三是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四是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五是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六是形成共同推动改革的合力。

加强自身建设 增强服务能力

2013年,学会在教育部、民政部的领导和指导下,在社会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国家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战略部署,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各方面工作都有了较大进展,实现了第四届理事会工作的良好开局。

刘占山在报告中,总结概括了2013年学会六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研究确立本届理事会五年工作思路和框架,二是积极参与职业教育顶层设计、标准制定等有关工作,充分发挥参谋助手和决策咨询作用,三是紧紧围绕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大局开展学术研究活动,四是积极搭建交流平台,促进职业院校转变发展方式、强化内涵建设、提升教育质量,五是积极开展国际及港澳台地区的合作与交流,六是围绕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强自身建设。

刘占山指出,做好今年学会工作总的要求是,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化职业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认真落实教育部2014年工作要点以及职成教工作的部署,坚持“学术立会、服务兴会、科研兴会”的办会宗旨,加强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着力服务基层,为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做出新的贡献。

刘占山强调今年具体将在七个方面展开工作:一是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努力为宏观决策提供更多高水平、接地气的政策建议;二是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研究和交流活动,努力提升学术研究水平;三是全力做好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委托交办的有关工作;四是认真做好黄炎培职业教育奖的表彰工作;五是继续搭建学习与交流平台,促进广大职业院校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六是积极开展学会与国际及港澳台地区有关机构的合作交流,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进程;七是切实加强自身建设,积极推进学会自身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紧贴基层 服务全局

当前,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形势大好的情况下,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作为群众组织和社会组织,怎样加强自身建设、更好地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是这次会议的一个重点议题。

对此,纪宝成会长强调要正确认识学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定位和作用,坚定信心、鼓起干劲,做好工作,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现代职业教育水平的提升,做出应有贡献。

纪宝成指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目前面临两个大的时代要求:一是职业教育呼应时代的需要。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成为各级党政领导和教育界的共识,对于国家新时期的现代化建设、对产业转型升级、对社会的转型发展、对于国民素质的提高都有着巨大的作用。职业教育所服务的对象、服务的领域正在成为国家大力发展、社会呼吁和时代需要的焦点。二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明确提出要创新社会治理,激发社会组织的活力。

纪宝成强调,这两大时代要求对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作为一个社会组织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新的定位、新的作用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要在承担起创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作用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在中国职教新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所以,学会这样的组织,绝对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大有作为的;也不是暮气沉沉的“夕阳组织”,而是朝气蓬勃的“朝阳组织”!学会的作用会越来越大,活动会越来越丰富。

围绕学会下一步工作,纪宝成提出六点意见:一要深入领会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二要紧贴基层,代表广大职业院校利益,反映他们的呼声;三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进行调查研究,不回避任何问题;四是抓好工作重点;五是要以活动强会;六要加强自身建设,增强自律意识,依法办事,讲原则,守规矩。

作用定位 篇7

一、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班干部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有关资料显示, 高职院校学生班干部在管理中主要存在的两个问题是:学生自身的问题与在培养过程中的问题。

1.学生自身的问题。 (1) 学生能力方面。目前, 高职院校不断地扩大招生渠道, 这在一定程度上, 对于学生班干部的管理与培养具有一定的影响, 并且致使学生在综合能力的方面上不如以前, 严重使学生的自主能力与自我与管理能力不断下降, 以至于在选取班干部时, 往往遇到困难。同时在实际生活中, 学生干部在工作中, 往往学习与工作中不能同时兼顾, 以至于学生忽视学习的重要性, 从而促进学生的成绩不断下降, 与此同时, 大多数的学生往往以干部的身份拒绝参加集体的学习活动, 这样长期下去, 致使学生干部的管理工作不能继续顺利地开展, 并给其造成不必要的影响[1]。 (2) 责任感不强。在目前, 大部分的学生干部的责任感与团队意识不强烈。众所周知, 学生干部的责任意识与团队意识, 是学生管理工作能够顺利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 学生干部在平常的管理中, 大部分还处于敷衍的状态, 给学生造成严重的影响, 并且使学生干部在信誉方面大大减少, 严重阻碍了学生管理工作的进行。与此同时, 现在大多数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 其个性较强, 在工作的过程中往往独来独往, 团队合作的意识较弱, 致使在各种大型活动中无法进行有效地沟通交流, 严重地影响了工作进程。

2.培养与管理中的问题。在对学生干部进行培养与管理的过程中, 高职院校没有对学生干部培养与管理制定合理的时间, 并且, 没有给学生干部进行专业培训, 这样就导致了学生干部的工作寿命不长, 从而影响了学生干部的能力。与此同时, 高职院校在学生培养与管理方面没有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 严重导致了学生干部培养与管理始终缺乏明确的管理目标和健全的设施, 从而致使学生干部不能很好地认识到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给学生管理工作造成严重影响。

二、班级学生干部对高职院校的作用

毫无疑问, 学生干部群体的重要组成是班级干部, 它不仅对班级建设和班级管理有重要作用, 而且还是教师的得力助手。如今, 随着高职院校的不断扩招, 对高职院校的学生班级干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因此, 班级学干部在高职院校中的作用越来越大[2]。

1.老师与学生沟通的重要纽带。班级学生干部不仅是管理者而且还是教育管理的实施者。其在工作中, 要充加强与同学的相处, 在相处的过程中, 真正去了解同学的优势, 与此同时, 才能有效地发挥好纽带的作用。例如, 在工作中将学校的有关活动与教师的通知, 及时有效地传达给学生, 同时还要向教师汇报学生对学校的有关建议与意见, 这样有利于学校和教师更好地去了解学生在生活与学习中的实际情况, 从而制定可以解决学生问题的有效对策。

2.对学校起到领导作用。毋庸置疑, 班级学生干部在班级中是属于乐于奉献的学生, 同时也是学生当中的优秀先进分子。班级学生干部在班级建设的工作中, 能够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 并且时刻以身作则, 带头自觉遵守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 全面贯彻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观念。

3.教师的得力助手。除上述之外, 班级学生干部还是辅导员的得力助手, 全面协助辅导员做好班级建设的各项工作, 同时, 还增加了班级的凝聚力与荣誉感。例如, 在一个班集体中, 由于辅导员的工作很多, 因此, 需要班级学生干部的协助。与此同时, 学生班级干部是班级的重要人物, 是整个班集体建设的组织者与实行者, 他们的肩上承担着班级学风的重要使命。

4.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人物。众所周知, 校园文化的主体就是学生, 而要想增强校园文化建设力度, 这就需要班级学生干部的协助, 由此可知, 班级学生干部是校园文化活动中的主要建设人物。

三、培养和管理高职院校学生班干部的有效对策

就目前看来, 提高学生干部的素质, 不仅教师与学校要十分重视, 而且学生自身也要更加重视, 并且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学校和教师对于学生干部来说, 只是提高其素质的外部因素, 其主要的提高因素还得学生干部本人的不断努力才能真正地提高其自身的素质。有效地将外部因素与学生班级干部自身因素相结合, 才能提高其素质。

1.加强师生、学生的行为规范。教师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引导人, 教师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和学习中的言行举止, 时刻在影响着学生的各项行为规范, 因此, 加强教师对学生行为规范教育, 是极其重要的一件事, 同时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例如,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人是学生, 如若学生能够完全将“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的观念, 全部进行实践, 那么在不久的将来, 学生的行为规范将会更加规范[3]。

2.加强自身的行为规范。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能够更好地就业。因此, 能否真正地做到适应企业的需要, 是目前至关重要的。纵观当下, 社会经济不断的发展, 用人单位对于毕业生的基本能力与技能证书的要求均是相同的。因此, 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 也逐渐被用人单位所重视。众所周知, 大学生经过三四年的学习, 其在毕业时, 大家的学习水平相差无几, 但每个学生自身的行为习惯是各不相同的, 因此, 全面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在高职院中, 学校安排的学生干部, 大都是没有按学生自身的优势进行合适的职位分配, 这样就使得学生在个人的行为习惯上, 深受其所在职位的影响而变化。因此可知, 不同的岗位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影响各不相同。

3.建立健全的管理体制。高职院校在对学生干部进行培养与管理时, 一方面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注重对人才的全方位培养, 以此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 加强完善学生干部培养与管理体系, 是高职院校能够长远发展的重要环节, 并且对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条件。例如, 在日常的实践过程中, 高职院校一方面先对学生干部培养与管理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 制定出有效的管理制度, 以此来促进学生干部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 高职院校学生干部培养和管理, 必须要在积极乐观的前提下, 充分认识目前社会的发展状况, 从而对学生进行培养创新意识的培养[4]。

4.加大培训力度。高职院校班级学生干部在班级建设的过程中, 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强项, 努力地为辅导员与学生进行全面的服务, 但是, 班级学生干部由于受到种种因素, 入社会经验不足, 使其在社会中经常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最终对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 班级学生干部在培训的过程中, 辅导员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培训工作中去, 充分加强与学生干部的交流, 让学生干部可以在具体工作中锻炼和积累经验, 同时, 辅导员还应对班级学生干部展开有计划性的或者有针对性的培训, 并且加大培训力度, 从而提升班级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例如, 加强班级学生干部的管理能力, 在一定程度上, 可以提高班级学生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同时还能增强为班集体服务的意识。

除了对班级学生干部加强培训力度以外, 对高职院校学生干部的培训还应考虑其教学的特点, 例如, 学生有较长的时间要在企业进行实习, 因此辅导员要充分抓住学生实习的机会, 尽可能地邀请更多企业的管理专家来对其进行专业的培训, 让学生充分了解学校学生干部与企业管理干部之间相似点, 从而很好地为学生未来发展打下坚定的基础。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 高职院校班级学生干部不仅是辅导员的得力助手, 而且还是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行者, 这就要求, 辅导员应充分调动其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功能的强烈意识量, 与此同时, 班级学生干部还是学校、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沟通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因此加强对其的培养与管理具有一定重要的意义。而今, 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的学生工作者, 应该要对他们进行细心的指导与引导, 从而充分发挥他们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班级建设工作中的作用, 努力创建良好的校风、学风和班风。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与进步, 高职院校的教育水平也在不断上升, 并且给高职院校学生在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使教师教学的质量不断提升。如今, 高职院校在教学的过程中, 特别重视对学生干部的培养与管理, 并且, 学生的自我提升能力与自我教育能力是保证高职院校学生干部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环节, 就此, 本文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干部在管理与培养的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进行深入的分析, 并提出有效培养和管理高职院校学生班干部能力的有效措施, 从而使高职院校学生班干部管理体系更加完善。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班干部,管理与培养,有效策略

参考文献

[1]周云婷.浅谈高职院校学生干部的培养[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08, 19 (2) .

[2]陈昊宇.高职院校学生干部综合能力培养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0.

[3]杨雪冬, 吴志鹏, 王辉.浅议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干部培养与队伍建设[J].教育与职业, 2014, (35) .

作用定位 篇8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又称国库单一账户制度, 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财政资金收付管理模式。现阶段,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应从财政理财机制着手, 变分散理财为集中理财, 在借鉴发达国家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经验的基础上, 根据各地具体情况, 以会计集中核算为平台, 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1.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基本特征。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是指将政府所有财政性资金包括预算内资金和预算外资金均集中在国库或国库指定的代理银行开设财政专户, 所有的财政性支出均通过这一账户进行拨付。在我国建立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从收入方面看, 即意味着所有财政性资金收入直接缴入国库或国库指定的财政专户, 目前征收机关、执法部门设置的各种收入过渡性账户以及各部门、各单位自设的各类预算收入账户将不复存在;从支出方面看, 即意味着取消各支出部门、支出单位在商业银行开设的预算内资金账户和预算外资金账户, 将这些资金统一集中到各级财政部门在中央银行或经批准的国有商业银行开设的单一账户中。

财政性资金在实际使用时, 从国库单一账户直接拨付给商品供应商和劳务提供者, 不存在非单一账户下出现的多个转账环节, 使管理趋向“扁平化”。同时, 为准确核算和反映各支出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 财政部门和国库部门可以在国库单一账户下按支出部门、资金性质等设立国库分类账和国库分类账户。

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后, 部门综合预算安排的资金直接由财政部门支付给商品供应商或劳务提供者, 不再通过任何中间环节。财政部门可以随时掌握每笔资金的最终去向, 为从根本上杜绝预算执行中的克扣、截留和挪用资金的现象奠定了基础。

2. 立足国情, 以会计集中核算为平台, 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现阶段, 全面实现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条件还不充分, 因为目前的财政体制无法保证所有的财政性资金都缴入国库。没有高度法制化、规范化、现代化的财政体制, 真正意义上的国库单一账户就无法建立。

目前, 在账户管理上, 除国库账户外, 可由财政部门统一在国有商业银行开设账户集中管理财政性资金, 即收费收入开设一个非税收入财政专户, 各类专项资金按资金性质各开设一个收入专户。在此基础上, 单独开设一个支出账户, 所有支出资金从人民银行国库或收入专户划至会计集中核算中心支出总户。概括起来, 就是设置多个收入户, 一个支出总户, 会计集中核算中心在财政支出总户下, 分预算项目、分单位设置科目代码和分项目、分单位设置专门的账套, 形成有总有分、统分结合的“伞”状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其中:分单位设置科目代码相当于内部银行的虚拟账户, 只对内不对外, 是会计核算上的账户, 不同于银行账号;在会计集中核算中心为单位的某项专用资金专设账户, 不等于为单位开设专门的银行账号, 而是为了便于会计集中核算中心的内部分户核算, 保证专项资金的专款专用。在对外办理开票支款手续时, 一律要通过会计集中核算中心设在国有商业银行的财政支付总户集中统一办理, 包括各项财政性资金和单位缴存会计集中核算中心的经营收入等其他收入资金的结算业务。这样的改革可以称为以会计集中核算为基础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因此, 为确保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 有必要设立会计集中核算中心, 具体承担资金收付及会计核算业务。

二、会计集中核算中心的定位

有人认为会计集中核算中心从本质上讲只是起到“代理记账”的作用, 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众所周知, 中介机构不属于政府序列, 不需由各级政府专设会计集中核算机构, 只需具有资格的会计人按照中介机构的条件提出申请经有关部门审查批准后, 领取营业执照、照章营业即可。如果由中介机构代办会计集中核算业务, 必须以接受单位委托为前提, 形成一种受托经济责任关系, 中介机构与委托方签订代办会计集中核算协议并收取费用。会计集中核算中心是为了适应公共财政建设的需要而设立的负责预算执行的财政国库部门的延伸管理机构, 会计集中核算中心不以盈利为目的, 而是为了节减财政开支, 提高财政性资金的使用效益。会计集中核算中心的性质决定了会计集中核算业务不需要由各单位委托, 不需要与各单位签订协议并收取费用, 因此会计集中核算中心的所有经费都应由财政预算统一安排, 绝对不可以收取任何单位的代理费用。因此, 将会计集中核算中心视为会计核算业务的中介机构、可适当收取代理费用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在实践中也是行不通的, 不理清这一点, 势必会影响会计集中核算中心的正常运作和未来的走向。

还有人认为会计集中核算中心主要是办理单位会计核算业务, 只为单位服务, 不能办理财政内部专项资金的账务处理, 也不承担反映、监督预算收支执行情况的职责。笔者也不认同这种观点。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不仅是一种资金管理模式, 而且是一种收支行为的管理模式。它的实行前提是集中管理存放财政性资金的银行账户, 其次是由财政部门统一集中办理资金的收付, 通过集中资金管理来约束各单位的收支行为。它的实质是财政部门集中理财的政府理财机制, 既要为单位财务管理服务, 更要为政府预算管理服务。作为政府宏观管理的信息系统和管理手段, 会计集中核算中心是宏观管理与微观管理的衔接点, 具有双重服务功能。会计集中核算形成的系统、完整的财政财务信息, 可全面地反映和监督中央与各级政府综合预算以及单位部门预算的执行情况, 为各级政府实施宏观调控、加强市场监管提供准确可靠的预算收支信息, 是政府财政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

如果说以前的财务管理制度对于解决当前财务管理问题是扬汤止沸, 那么以会计集中核算为基础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就是釜底抽薪的治本之策, 带来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1. 提高了管理效率。

财政性资金集中管理后, 减少了管理层次, 最大限度地解决了分散理财带来的问题。在降低管理成本的同时也提高了管理效率。

2. 增加了财政部门的可用财力。

财政性资金集中管理后, 财政部门直接办理支出, 在财政收入不变的情况下, 原来沉淀在单位银行账户的结余资金现在可以由财政部门来支配, 因此增加了财政部门的可用财力。

3. 强化了预算约束。

财政部门通过集中管理, 可以最大限度地制止乱支滥用财政性资金的问题, 可以做到对预算执行的事前控制和事中控制。在取消了单位账户后, 同时也能有效制止预算外资金收入征管中的跑、冒、漏问题。

4. 规范了会计秩序。

在会计集中核算制度下, 会计核算由财政部门直接办理, 从业人员数量少、素质高, 最大限度地规范了会计秩序。

5. 节省了行政成本。

在会计集中核算制度下, 各单位不需要再单独进行会计核算, 除保留必要的财务管理人员外, 不需再聘请其他会计人员。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 单位不再管理财政性资金, 但是不能认为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收缴了单位的财权, 一切都要按财政部门的要求办。财政性资金是安排给各职能部门使用的, 而不是安排给财政部门使用的, 财政性资金的支配权通过预算已分配给了单位, 单位拥有预算资金的支配权。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是单位提出预算支出请求后, 符合预算管理规定的, 财政部门即应当办理支付。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不是按财政部门的审批来支付, 不是给财政部门加大了审批权。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后, 最大的变化是进一步明确了单位的预算管理权限, 预算资金支出的决定权在单位, 何时支出, 支出多少, 由单位决定。有些地方在实行工资统一发放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后把人员经费和购买性支出经费从单位预算中扣除的做法, 是不符合国库集中收付制度要求的。

此外, 也不能认为财政部门包办了单位的财务管理职能。要明确划分财政部门与单位的职责, 两者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财政部门不能代替单位理财。必须明确单位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职责, 单位必须按经批准的政府预算及财政部门统一制定的财务制度制定本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实施办法, 然后按单位内部财务制度和实施办法决定预算资金的收付。

会计集中核算中心的性质决定了各级政府成立的会计集中核算中心不是独立于财政部门之外的事业单位, 而是隶属同级财政部门的二级机构, 是财政预算管理链条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是《会计法》明确规定的会计人员的岗位职责, 是会计本身内在的、不可分离的基本职能, 会计集中核算中心所行使的职责是依法进行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 二者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把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这一相辅相成的内在统一体人为地割裂开来的观点是错误的。会计集中核算中心所行使的监督是《会计法》赋予财会人员的基本权力, 它并不能代替财政监督局行使的监督职能, 因而应主动接受财政监督局的监督检查。财政监督局有权对会计集中核算中心的运作程序、会计核算和资金结算等业务进行再监督, 形成财政内部的相互监督约束机制。会计集中核算中心实施的预算管理和会计监督与财政内部的监督检查、人大、政协等权力机构的监督、司法检察部门的法律监督、纪检和审计等职能部门的监督, 以及社会公众和舆论监督共同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完整的监督体系。

三、会计集中核算中心的发展方向

会计集中核算中心的最终走向是成为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具体承办机构。它是直接由各级政府授权建立的以预算管理为中心的宏观管理信息系统和管理手段, 是核算、反映和监督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预算以及行政事业单位收支预算执行情况的国库执行机构。会计集中核算中心的建立对于健全国家预算管理体系、强化预算约束机制、加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和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楼继伟.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中国财经报, 2001-05-18

[2].刘积斌.加强预算管理规范预算会计工作——贯彻落实新预算会计制度.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7

[3].杜一峰.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国库集中收付制.行政事业财务, 2001;2

作用定位 篇9

显然,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理论上必须科学定位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的作用,在实践中必须正确处理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的关系。实现两把双刃的剑———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和功能互补。

一、“市场失灵”与宏观调控

所谓“市场失灵”是指由于市场机制本身的某些缺陷和外部环境的某种限制,而使得单纯的市场机制无法把资源有效配置到最佳状态。宏观调控是指由于市场调节的内在功能缺陷或局限性而存在着“市场失灵”,需要国家采取一定的手段来进行的宏观调控。这时的宏观调控主要是为了解决市场办不了的事情和“市场失灵”的问题,为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创造必要的环境和条件,从而保证宏观经济目标顺利实现。正是由于市场有其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加强和改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就成为必然[1]。宏观调控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宏观调控能够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市场机制并不是

万能的,存在着功能缺陷和不足。从中国目前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来看,市场经济的作用仍在不断扩大,市场失灵的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微观经济缺乏效率。市场经济中的调节机制不能促使微观经济提高效率,具体表现为:第一,市场不能满足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公共产品是指它的供给能为大家所利用而不需要花费额外成本。公共产品在使用上具有非排他性。由于公共品无利或少利,很少有人自愿提供,因而难以通过市场调节来实现供求平衡,需要政府实行宏观调控,有计划地安排和提供。第二,市场机制不能解决外部效应问题。所谓外部效应是指一个人或一个厂商的活动对其他人或其他厂商的外部影响,外部效应包括外部经济与不经济。外部经济是指某些经济单位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可以提高别的某些当事人的效益;外部不经济是指某些经济单位的生产和经营活动,降低了别的某些当事人的效益。由此可见,一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会对其他当事人产生效应或负效应。由于企业成本与社会成本之间存在差异,外部效应无法通过市场价格来表现,市场机制调节对外部效应无能为力,往往导致产生诸如环境污染等外部不经济,甚至阻碍能为社会带来巨大效益的事业的发展。第三,市场垄断的存在。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存在着使厂商及其资源无法自由进出行业市场的障碍,会造成市场垄断的存在,使得垄断企业可以凭借其优势地位操纵市场和价格,获取垄断利润。垄断会造成社会的效率损失、阻碍技术进步和创新。若在这种市场下,就会导致只有少数企业供给商品,而如果他按经济上有效率的水平来生产,其利益就会受损。若按垄断价格出售商品就会导致低效率,社会资源不能得到最优配置。第四,市场机制不能保障公平的收入分配[2]。由于不同要素所有者所拥有的要素数量和质量不同,竞争机会不均等,他们的收入必然会差距很大,出现分配的不公平。对市场分配不公平不加限制,会导致两极分化,不仅会降低市场效率,还会引发社会矛盾。市场经济以其效率价值高于伦理价值的原则,加大了社会平等、公平伦理制度建立的成本。在市场失灵,调节机制不能解决分配公平问题的情况下,就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

二是宏观经济的不稳定性。在经济周期的作用下,国民经济仅靠市场来调节,犹如“野马狂奔”。在市场经济的运行中,一旦面临突如袭来的经济危机、股市崩溃、投机泡沫、金融危机时,给予国民经济的打击就可能是致命的。这种不稳定性有时也表现为重复出现的通货膨胀和失业,或消费和投资不平衡[3]。1929—1933年资本主义的大萧条和当前由美国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正是长期执行自由主义政策,任经济自行发展的恶果。中国经济正面临国际经济金融动荡的严峻考验,但是,在把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手段的条件下,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稳定性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一旦国内外市场上有些风吹草动,市场调节机制可能失灵的情况下,如果政府又缺乏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手段,就有可能引起国民经济发展的较大波动。目前,中国宏观经济长期呈现出有效需求不足的现象,4万亿投资计划使投资的增长加快,但作为拉动经济的“三大马车”要同时转动才能使经济健康、持续的增长。若投资单方面过度增长,在出口面临压力的情况下,必然导致生产过剩,接下来就会导致对投资收益率的悲观预期,伴随大量失业的经济衰退就会随之而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市场失灵问题会不断影响市场效率的发挥,引起宏观经济的波动,这不能不使我们表示强烈的关注。面临日趋激烈、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形势,单靠市场作用是不行的,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尤为必要。

2. 宏观调控能够减小市场价格调节引发的自发性和盲目性。

任何社会化生产都必须按照社会需要的一定比例来分配社会劳动、优化资源配置,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当然也不例外。然而,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使经济主体多元化和经济决策分散化,生产者和经营者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时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根据价格的波动作出决策,这样,必然造成经济活动的自发性和盲目性。一是市场信号有可能失真。不能有效地引导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使社会生产按比例发展。二是即使市场信号不失真,个别生产者和经营者,也不可能了解全部市场情况和其他经济主体的决策。在这种情况下,其决策就不可避免地出现自发性和盲目性。三是市场上价格的波动,只能反映商品供求的短期动态,而不可能准确反映供求的长期动态,分散的生产者和经营者根据市场信号作出的决策也就难免带有盲目性。此外,市场信号具有滞后性,即从市场价格的变动到信号反馈到生产者,再到生产者作决策,存在着一定的时间间隔,也会造成微观决策的盲目性。四是市场调节属于事后调节,尽管它可以通过自身机制的作用来纠正已出现的偏差和失衡,但它无法预防偏差和失衡的发生[4]。市场调节所引发的经济活动的自发性的盲目性,必然造成社会资源浪费。由于市场价格调节存在上述自发性和盲目性,需要宏观调控的制约与缓解。2007年下半年至2008年上半年食品价格上涨,政府实行了临时价格管制并出台防止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的九大措施,使市场价格调节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得以有效缓解。

3. 宏观调控能够维护市场秩序。

市场竞争的结果会产生两方面的效应:一方面是积极效应,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另一方面,是消极效应,即容易在不同程度上带来经济秩序的某种紊乱现象[5]。由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以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为目标,他们受局部利益驱动,其市场活动容易和社会整体利益发生冲突,使竞争机制不能正常发挥作用,甚至发生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违法活动。例如,假冒商标、商业贿赂、欺行霸市等不正当竞争行为,以及生产和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等。这些不仅会损害消费者利益,还会导致市场紊乱,妨碍市场机制作用的有效发挥,甚至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带来消极后果。在这种情况下,单靠市场经济的自身的功能不能解决问题。2008年9月政府对婴幼儿奶粉事件的果断处置以及对2009年2月糖脂宁胶囊假药致死人命案件的重拳出击,都体现了政府维护市场秩序的宏观调控作用的发挥。

总之,“市场失灵”需要政府干预来弥补。凡是市场经济都存在着失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例外,特别是对于一个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尤其如此。因为,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中,市场失灵主要是一种局部的功能性障碍。而在中国这样欠发达的国家的市场经济中,市场失灵首先是因为工业化程度低、市场发育不健全、市场信号扭曲等原因造成的,从而使市场失灵的广度和深度都远远超过了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6]。在这种情况下,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受到了很大的局限。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发展初期,市场尚不规整,许多地方倾向集中动用一切可动用的资源,包括政府进行资源配置。按照发达的市场经济的要求,个人、市场、社会和政府是有明确分工的,凡是个人、市场和社会能独立承担的事,任由个人、市场和社会来承担。政府的作用虽然重要,但只起着促进性、辅助性的作用,如维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秩序;当市场失灵时可以采取与市场行为一致的过程的政府,目的在于最低限度地介入经济过程,这种介入不在于扭曲经济,而在于为市场竞争打通道路。政府在承担一项事情时要考虑其正当性,比如在市场失灵时考虑政府纠正市场失灵问题是否会造成政府失灵,而且考虑政府失灵问题是否比市场失灵问题产生的不良后果更加严重。

二、“政府失灵”与市场机制

1.“政府失灵”的主要表现。

所谓政府失灵,不同学者因研究角度不同对其概念有不同的界定。萨缪尔森给政府失灵所下的定义是:“当政府政策或集体行动所采取的手段不能改善经济效率或道德上可接受的收入分配时,政府失灵便产生了。”[7]从中可以看出,萨缪尔森是从“手段”和“结果”及其比较中认识政府失灵的。据此,国内有的学者认为,“政府失灵一般是指用政府活动的最终结果判断的政府活动过程的低效性和活动结果的非理想性”,“是从政府采取某种手段干预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的前后结果的比较中得出的概念”[8]。另有学者指出,参照萨缪尔森的论述,可以将政府失灵的概念界定为,“它是指政府无力,或者不能达到相应公共目标,或者损害了市场效率,或者自身低效率运行的行为。”[9]“政府失灵”主要表现在:

一是政府的过度干预。即超出了所需要的范围和力度,不仅没有弥补市场功能之不足,相反,却形成了对市场机制正常发挥作用的限制,引起经济关系的扭曲,降低了资源配置的效率。二是政府的无效干预。即干预的范围和力度不够,或干预的方式与目标选择不合理,从而不足以弥补市场失灵和维护市场机制正常运行的合理需要。不能够使市场的功能按照干预的目标正常地发挥作用。三是政府的失衡干预。政府活动损害了市场效率,而又没有达到相应的公平目标。在公平与效率上,政府从长远利益和社会稳定出发,往往在某些方面倾向于实行公平的政策,但如果实际结果既没有达到公平目标要求,又牺牲了效率,就出现了政府失灵。

从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干预和合理调控的实践看,“政府失灵”的存在是一个客观事实。

2.“政府失灵”的主要原因。

一是信息的不完全性。政府对市场经济的有效干预取决于对市场信息的全面和准确地把握,但由于现代市场经济系统的复杂性和变动性,使这种对信息收集和处理的严格要求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从而政府的经济决策往往不得不在信息不完备的条件下做出,因而也就不能充分保证真正地反映和满足市场迅速发展的状况和需要。二是利益取向的非均衡性。现代政治经济学的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如同在经济活动中一样,政治领域中的个人同样是自利的、理性的“经济人”,政府机构中掌握权力的官员们关心的是如何谋求保存和扩大自身的权力。由此看来政府就未必是公共利益的天然代表者,它极有可能沦为某些特殊利益集团手中的工具,而此时的政府干预就会偏离和牺牲公众利益,从而不能够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状态。政府干预应超越短期利益和集团利益的制约,而着眼于全社会长远发展的目标,在这一方面政府应具有相应的优势。但实际上,政府仍不能体现完全的中性均衡原则,因而不能避免使经济运行完全摆脱政治化的倾向。三是系统运行的低效性。政府系统的运行往往是通过行政力量推动,公共部门则普遍是缺乏市场竞争的领域。在这种情况下,制定和执行政府干预政策的官员及管理者不可能具备私人企业相同的直接经济利益动机,因而缺乏内在的动力和外在的压力,容易造成浪费和无效。四是决策的误差性。政府的决策有时候会发生失误。由于受种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政府不可能完全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而作出的决策也不可能完全都正确,政府有时候也会犯错误。退一步说,即使一个政府是由最杰出、最有才干的“贤人”组成的,但如何收集准确的信息、作出可靠的分析和正确的判断,仍然是一个问题[10]。正是由于政府的决策并非都是科学的,所以政府干预绝不能过度。否则,就有可能造成资源配置失调,经济秩序混乱,经济发展受阻。

由于存在上述一些制约,再加上主观对于客观的认识往往存在一定的局限,因此,在政府干预市场经济运行的过程中很难避免不确定性。政府干预的时机、形式、力度和效果如果做不到合理地准确地把握,或合理地有效地评价与监督,则可能在克服市场作用自身的盲目性的同时,出现政府干预的随意性,给经济运行带来另一种不稳定因素[11]。当前美国金融危机导致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政府对金融业的监管不力。新任总统奥巴马表示,他的振兴计划的一大要素,就是要加强对金融业的管制,以鼓励银行、评级机构和房贷经纪,以更负责任的行为办事以及确保他们得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3.“政府失灵”需要市场机制来弥补。

政府在修补市场失灵上并不是万能的,并不是所有的市场失灵政府都能修补。实践证明,对于某些市场失灵,政府能够修补,而对另一些市场失灵,政府可能无力去修补,如果勉强去修补,就会造成政府失灵。政府失灵比市场失灵的后果往往更严重。我们研究政府干预的相关理论与政策,其目的就在于正确地限定政府干预的合理界限,正确地选择政府干预的手段与方式,正确地发挥政府干预的作用,促进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稳定发展。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政府干预的政策失误。

因此,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干预在注意弥补“市场失灵”的同时,又必须警惕酿成“政府失灵”,做到政府干预的合理性、适度性和有效性,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和均衡发展。同时,要使经济有活力和效率,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使一切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适应市场供求变化,体现平等竞争的原则[12]。因为商品生产者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所形成的驱动力和市场竞争形成的强制力,使市场机制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动力系统”,所以要使中国经济富有活力和效率,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三、双手效应: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的统一

1. 从历史的角度分析。

自从亚当·斯密以后,放任的自由市场理论曾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占主导地位。以1929年西方经济大危机和随后的罗斯福新政为标志,现代市场经济制度经过长期的酝酿而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在理论上也诞生了以凯恩斯主义为核心的宏观经济学,并从各个方面总结提出了一整套政府对经济运行实行宏观管理和干预的经济思想,其中关于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的观点对于以往的理论进行了多方面的补充与发展,也最引人注目。到了20世纪70年代以后,以1973年的石油危机为起因,美国经济进入了滞胀时期。在通胀率很高、而经济增长又停滞不前的情况下,根据凯恩斯理论制定的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失灵了,于是主张市场调节的芝加哥学派开始打破凯恩斯学派在美国经济界的垄断地位。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英美经济再次转入停滞甚至衰退,尤其到了20世纪90年代,由于中产阶级大批银行存款投入共同基金,货币供应量已经与经济活动水平脱节,迫使联邦储备委员会放弃将货币供应量作为宏观运行检测指标。目前,美国新任总统奥巴马上任后又推出了一系列振兴经济的救市措施与方案,主张国家干预的新凯恩斯主义再次抬头。这就是说,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整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政府从来都不是无所作为的。即使在古典的自由竞争时期,政府对经济发展所发挥的关键作用也是不能忽视的,其中某些作用方式事实上可以看做是现代市场条件下政府宏观管理方式的历史渊源。一般来说,在古典自由竞争时期,国家是执行“守夜人”的职能,即为市场经济的充分自由发展而创造和维护一个稳定的内外政治经济环境,不像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此经常和如此广泛地介入经济活动。事实上,对于市场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归根结底不在于是否有政府的干预,而在于政府干预的程度和范围[13]。

2. 从逻辑的角度分析。

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应该是有机统一的。市场有缺陷,但资源配置仍要以市场为主体;政府也并非完美无缺,但经济运行同样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市场和政府这两个部分都是必不可少的。没有政府和没有市场的经济都是一巴掌拍不响的经济。因此,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中,市场是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的基础,维护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是政府干预经济的中心内容,所谓政府与市场的有机结合,就是政府干预机制(看得见的手)与市场机制(看不见的手)内在的合乎逻辑的统一。因此,政府干预的作用绝不是要弱化市场的作用,更不是取代市场的作用,而是为市场的有效运行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秩序。我们应该彻底纠正传统市场经济体制中“管得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的信条,现在应该是:“管得最合适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

四、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随着对政府干预的有效性和局限性在认识上的深化,人们经历了从过去“市场失灵”而对政府干预寄予很大的希望,又转向由“政府失灵”而更多地寄希望于市场调节的变化。这种认识上的摇摆,使更为理性的人们提出了在现代经济中市场作用与政府作用都有缺陷,也都不可缺少的论点,进而提出,能由市场调节的应交给市场去发挥作用,政府干预,只能做到那些市场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好的问题。政府干预和调控应以市场为基础,并根据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和不同情况,实行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动态统一。

摘要: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正在进一步完善和健全的过程中,因此,如何充分发挥市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基础性作用,实现政府对经济的有效调控并达到政府作用与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是进一步完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论证了在现代经济中,市场作用与政府作用都有缺陷但又缺一不可。进而提出,能由市场调节的应交给市场去发挥作用,政府干预只能做那些市场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好的问题,政府干预和调节应以市场为基础。

论环境工程技术规范的定位及作用 篇10

一、环境工程技术规范应用的意义

环境工程技术规范是我国新时期环保道路中提出的规范性文件, 其要求技术先进性与规范性, 以此促进环境工程标准化建设, 加快我国环境工程技术的快速发展。利用环境工程技术规范的指导作用, 促进工业污染物、生态建设等领域环境工程技术标准的建立于完善。针对环境工程建设中缺乏技术标准指导造成的问题, 运用环境工程技术规范的定位及作用, 加快环境工程技术规范体系的建立, 提高我国环保投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二、环境工程技术规范的定位及作用

(一) 加快环境工程技术规范建立, 满足环境工程高速发展需求

针对我国污染现状, 我国污染治理的投资逐年增加。通过城市环境基础工程建设投资、工业污染环境治理投资、建设项目“三同时”环保投资等工作, 满足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中的污染治理需求。针对环境工程高速发展现状, 大批技术成熟、现金的污染防治技术得到了应用。但是, 由于我国环境工程技术管理相对滞后、缺乏标准化建设, 在环境工会曾的建设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导致了环境工程建设投资未能完全发挥作用, 影响了投资效益及社会效益的实现。因此, 加快建立并完善我国环境工程技术规范体系是目前我国环保工作开展的必要保障、是提高环保投资效益的关键。

(二) 环境工程技术规范的定位分析

环境工程技术规范是我国环境保护行政部门为了规范各类环境工程的涉及、施工、安装调试、验收及运行维护制定的国家环境保护标准。改标准规范了环境污染治理工程全过程活动的标准化, 实现对换进工程技术的针对性指导与规范。同时, 环境工程技术规范还定位于对环境工程设计、建设、运行企业提供技术依据于技术指导, 为环保部门污染物监管提供技术保障。通过环境工程技术规范建立与完善, 实现对环境污染的预防与控制, 以技术支持为基础保障环境工程建设质量。

(三) 环境工程技术规范的体系构成

根据我国现代环境工程技术规范指导要求, 环境工程技术规范体系包括了通用工程技术规范、污染治理工程技术规范、重点污染源治理工程技术规范以及污染治理工程运行技术规范。通过四大类技术规范涵盖了目前环境工程技术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

根据不同的管理需求及技术指导要求, 各规范对具体的内容与要求做出了规定。停用工程技术规范对各类环境工程的基本及共性技术要求做出了规定, 其适用于各类环境工程通用性技术的应用指导及技术规定。污染治理工艺技术规范对污染治理单元工程技术要求做出了规定, 其适用于各行业领域污染源控制的共性技术管理。重点污染源治理工程技术规范适用于特定行业污染源及污染物的控制, 其规定了重点污染源成套污染治理工程的技术要求与重点。污染治理工程运行技术规范对环境工程验收、运行及维护管理工作做出了技术要求规定, 主要应用于污染源的管理与控制工作中。

(四) 环境工程技术规范的作用分析

我国经济的高速、稳定发展, 提高了国民的生活水平, 同时也对居住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中, 污染物的排放严重影响环境的保护, 因此环保工作收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针对污染控制与管理的需求, 我国加快环境工程技术规范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有助于我国环境工程建设质量的整体提高, 有助于我国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而且, 环境工程技术规范体系的建立与应用还能够加快先进、成熟污染防治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促进我国污染防治技术的发展。以环境工程技术规范体系为基础, 为环保法规、标准、污染防治技术研发提供技术支持与指导, 实现我国环保行业高速稳定发展目的。

三、环境工程技术规范内容编制要点与注意事项的分析

根据环境工程技术规范需求, 在规范编制活动中应广泛收集基础资料与信息。明确环境工程技术规范的定位于作用, 并掌握规范内容编制要点与注意事项。通过不断的修订与完善, 满足现代环保工作需求。针对环境工程实践要求, 规范内容必须适用于工程实际情况。以此保障技术应用科学性与先进性, 保障规范适用的可行性。根据污染物排放要求, 规范环境工程设计、建设、运行全过程的各种行为, 保障环境工程建设目的的实现。在技术规范编制中, 还应注重环境工程特色内容, 针对不同工程的需求及建设目的, 科学使用国家管理规定与专业标准, 满足环境工程稳定运行需求。

四、结论

在我国现代环保工作开展中, 环境工程的设计、建设、运行关系到我国环保目标的实现、关系到节能减排社会的构建、关系到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针对环境工程设计、建设、运行管理工作需求及技术指导需求, 我国加快了环境工程技术规范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利用技术规范体系, 提高新时期环境工程技术指导及监督管理能力, 促进我国环境保护行业的健康发展。通过对环境工程技术规范定位及作用的明确, 指导环境工程技术规范编制与修订工作, 促进规范应用科学性与适用性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孙长利.环境工程技术规范的定位与作用[J].环境保护标准资讯, 2012, 4

作用定位 篇11

【关键词】初中数学 教师 角色定位 主导作用

前不久,张家港市第三中学邵晓燕老师执教了一节题为《多项式的因式分解》的初一数学公开课,就在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师应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定位自己的角色与发挥主导作用的问题作出了示范。

一、创设情境,师生共同建构数学知识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是简单地提出问题,还是在为学生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下提出问题,这是判别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导作用的体现是否到位的一个重要参数。

【教学片段1】

师:(呈现第一张幻灯片)

37×2.8+37×4.9+37×2.3

生1:原式=37×(2.8+4.9+2.3)

           =370

(评析:由小学内容入手,注重小学与初中的衔接。)

师:很好,你的小学数学基础很扎实!若把37换成a,2.8换成b,4.9换成c,2.3换成d,上式如何改写?结果可写成什么形式?哪位同学说说?

(评析:能鼓励学生,同时渗透特殊到一般的思想。)

生2:ab+ ac+ad = a(b+c+d)

师:你说得对!这是小学学过的乘法分配律,也是前阶段学过的单项式乘以多项式法则的逆向书写。而我们今天要与大家一起学习的内容正是这个,因式分解。请同学们观察因式分解左右两边有何特点。

生3:因式分解的左边是一个多项式,右边是一个单项式与一个多项式积的形式。

师:大家同意吗?还有需要完善的地方吗?

(评析:学生自我完善,有助于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生4:一个字母可表示单项式,也可表示多项式。因此,右边是几个整式的积才对。

师:你分析得很透彻!我们把一个多项式写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称作“因式分解”。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应当营造学习氛围、创设学习环境,使学生产生认识冲突,从而形成解决问题的心向和驱动力。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应该告别传统的“填鸭式”组织教学的教师角色,应该在“导学”上做足文章,发挥“主导作用”,扮演“引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角色。

二、激活思维,提供学生探究交流的平台

数学思维是数学学习过程中最有价值的行为,无论是题型模仿、类型强化,还是技能操练,若离开了数学思维,都是无效学习行为。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使数学思维活动贯穿课堂教学始终是每位数学教师应当强化的技能。

【教学片段2】

师:找一找下列多项中各项的公因式。(出示PPT)

(1)a2b+ab2

(2)2x2-6x3

(3)9abc-6a2b2+12abc2

(评析:能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寻找公因式的方法,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培养学生归纳推理能力。)

生1:(1)中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为ab,(2)中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为2x2,(3)多项式中各项的公因式为3ab。

师:思考如何找多项式中各项的公因式。思考后与小组其他成员讨论,最后,各组派代表交流。

(评析:先独立思考,后讨论发言,既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能使学生的合作学习更有效。)

生代表1:找各项相同的字母。

师:相同字母指数如何取?

生代表1:相同字母指数取最低次数。

师:公因式有没有其他要求?

生代表2:取各项数字(系数)的最大公约数。

生代表3:有序找,先找各项系数的最大公约数,再找相同字母并取相同字母指数次数最低的。

(评析:让学生通过思考,小组讨论,代表交流总结,让学生理解得更深刻,可谓经过思考的知识获得才算是学生真正意义上的理解。)

在数学课堂上,学生只有有了思考,才能产生问题,才能真正感悟到数学的本质和价值。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提供学生对问题进行思维活动的平台,引导学生做有意义的思考,并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时间。这样,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自主就能融合互补,就能实现教与学的统一。

三、倡导质疑,培养学生求异创新的意识

新课标提出: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这一任务的有效途径是鼓励质疑,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

为了给学生营造一个好的尝试分解因式的学习环境,邵晓燕老师让学生在同伴间的争辩中掌握新知,学会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实现思维的开放,让学生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既获得知识,又培养了创新意识。

【教学片段3】

(出示PPT)把多项式化成公因式与另一个多项式的积。

(1)5x3-10x2y

(2)6x3-18xy2-3xy

(3)-2m3-8m2-12m

多数学生顺利完成前两小题后被第三题难住了。

生1:怎么第一项是负的呢?

师:请你把自己的想法大胆地说出来。

生1:把第一项的负号消灭。

生2:把第一项交换到后面去。

不少学生开始同意了他的看法。

生3:也可以把负号提到前面去,括号内的多项式就没有负号了。

一些学生迟疑片刻后,也认为这种方法可行。

师:同学们能想出两种方法解决困难,很好!你们能比较一下么?哪一种方法更好呢?

生4:把第一项交换到后面去好,不容易出现运算符号的错误。

生5:把负号提到前面去……

生6:这种方法使用范围更广,如“-2m3-8m2-12m”。

生5:对,对,把负号提到前面去,只要细心一些,这个方法会比较好用一些。

师:大家说得都有理,但基于通用性,多项式的第一项出现负号,常把负号作为公因式的符号写在括号的外面,使括号内第一项的系数为正。

从上面的教学片段可以看出,在学习数学的技能、方法、思想时,教师适当引导学生在数学课堂中进行一定程度的争辩,有助于学生在争辩中不断思考,不断加深理解,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形成和发展创新性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四、拓展训练,提升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是促进学生运用数学去认识和影响周围的世界,在运用中体会数学的作用与价值。教师需要关注学生是怎样不断用数学观点分析、探索周围的世界,把学数学与用数学结合起来,形成自觉的数学应用意识,体验数学的美学价值的。

【教学片段4】

(出示PPT)

1.已知:a+b=5,ab=3,求a2b+ab2。

2.20142+2014能被2015整除吗?

教师在教完了提取公因式法进行因式分解后,呈现这一教学片段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把新学的数学知识加以应用,让学生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应用中体验数学,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应用中给教师以反馈、分享、调控、反思,让学生的自主学习促进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效提升。

从表象上看,这两道题在难度上似乎有跳跃的色彩,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但是,从初中数学的教学要求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角度去看,设计这样的习题,却是别具匠心。只有拥有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才是有数学思维训练价值的。

邵老师准确定位了自己的教师角色,循循善诱,循序渐进,注重启发、引导而不包办代替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鼓励学生在争辩中激活求异思维,发展运用数学知识通过多种途径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使其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谐地统一于课堂教与学的活动过程之中,取得了较高的教学目标达成度。笔者以为,对许多初中数学教师而言,她的这些课堂教学理念、方法和艺术不无学习、参考、借鉴的价值。

作用定位 篇12

一、定位功能的内涵

定位功能不再单单指给受众用户提供位置定位的服务,其已深化为两方面的涵义。定位功能一方面是指移动终端中利用信息技术,针对受众用户个人的空间位置和用户属性的锁定,主要是针对定位地理位置、锁定个人账户的显性功能,如手机GPS定位等。这项功能可以显性表现在受众使用体验上,提供与地理位置相关的信息,也可与用户的个人账户(电话、身份信息等)相匹配。另一方面是指利用移动终端来使用APP、网络平台时,通过后台信息制作和第三方应用平台及数据库对受众用户数据信息定位的隐性功能,如APP个性化定制服务等。此功能最大的特点,就是定位功能是隐藏在用户使用背后的隐性功能中运作,受众用户往往不会察觉,后台运营系统和运行商会对使用者个人进行针对性的数据定位与分析,主要包括浏览历史记录、用户选择喜好、受众使用习惯等。

二、定位功能对受众产生的消极作用

(一)定位信息的收集与处理不当

移动终端对于现代受众用户来说,能凸显出“个人化”的特征。简单来说,无论是手机还是平板电脑,都呈现“一机一人”的模式。一个移动终端对应一名用户,而此移动终端上的定位系统就与使用的受众形成了双向的互动匹配。无论是位置定位还是账户锁定,定位功能对受众的用户属性都形成了一定的信用评估。在地理位置定位服务中,移动终端提供的数据中会显示位置可信度分值,来说明定位信息是否准确。在账户锁定移动终端方面,现代移动终端需要受众的用户信息填写录入来表明所属性,即一个移动终端的使用会同步定位到个人账户的更新。在这样的情况下,定位功能对用户就形成了信用评估,并把这类信息反馈到开发商或网络系统上。

但在定位信息的收集与处理上会产生一定的弊端。移动终端的开发者和系统运作并没有在定位信息的收集方面增加加密程序,使得受众用户的信息泄露。当开发者要运用这些信息进行修复和更新软件、功能的时候,这些信息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如何“被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定位信息收集与处理不当的问题,早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比如被国人一直追捧的智能手机i Phone,在这方面一直都存有的巨大漏洞。2014年,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播出的“新闻直播间”中,央视报道称苹果公司i OS系统中“常去地点”这项功能,会定位并记录用户曾去过的地点,有泄露用户隐私的可能。这项定位功能被怀疑跟踪用户手机,即便关闭此项功能,依然有被记录的可能。

Apple ID(苹果账户)是苹果公司为其产品(如i Tunes Store、Apple Store)所引入的认证系统。建立此账户需要进行用户信息填写,包括所在地区、邮箱号绑定等。2013年The Verge网站曝出苹果登录系统有重大安全漏洞,只要拥有了用户的Apple ID邮箱以及生日信息,便可以随意更改Apple ID以及i Cloud的密码。2016年中国网民曝出账号ID轻易被人篡改,自己的手机变成了“板砖”。

(二)用户个人信息暴露,安全性堪忧

在全媒体环境下,移动终端帮助受众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受众渐渐习惯并积极掌握了使用移动终端的主动权。在这种环境下,受众乐于使用移动终端及软件进行“自我暴露”,[2]如进行个人生活信息的记录和分享、对公众事件的观点和评论等。当APP、信息发送平台都需要借助定位功能时,受众发送信息的同时就是对个人信息的暴露,并且是“精确”的信息定位,这使得用户的安全性受到一定的威胁。

微博如今已成为受众个人的发声平台,微博定位功能成为受众宣扬个性、提升话语权的方式。但是这样的定位功能使得个人信息暴露在公众环境之中,由此产生了一些社会不良行为和安全问题。例如,社会公共热点事件发生后,有一些网友利用微博定位对事件当事人进行“人肉搜索”,把当事人的个人信息发布到网上,对其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人身伤害。再如,明星名人的微博定位,使得狂热粉丝追踪名人住所、曝光名人行踪等。由此看来,定位功能在其他移动终端和APP上都存在相似的消极作用。

(三)定位功能助长“泛社交化”发展

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受众用户的社交方式已经不再局限于人与人之间的现实性社交,他们逐渐转向了网络媒体环境下的“虚拟”社交方式。在这个“泛社交”时代下,受众过度使用移动终端从而形成了社交依赖,[3]尤其是定位功能在APP、社交平台上的应用,使他人可通过这种功能以定位优势作为交流渠道,继而助长了“泛社交化”的发展。与此同时,还会形成社交犯罪以及对人际关系的负面影响。

随着微信等手机社交软件的广泛应用,很多人通过搜索定位“附近的人”的这项功能进行社交。这项功能使一些不法分子通过网络通讯手段,同网友交流或约见以达到诈骗和伤害人身安全等不法目的,此类事件屡见不鲜并形成了一种社会问题。“泛社交化”同样使受众社交模糊化和虚拟化,人际交流脱离真实性和现实性,人们沉溺于虚拟社交,容易忽视对自我的认识和自身的发展。

(四)锁定的用户信息被售卖,换取个性化服务

在大数据时代下,人们越来越倾向于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来获取信息、娱乐消遣和办公。不难发现,人们获取信息变得多元化和个性化。比如某些APP可以对受众进行个性化信息定位推送;网络界面有与受众兴趣相关的定性链接传送推荐等。

使用移动终端和APP软件并接收这些个性化信息的背后,其实质是后台系统和开发商定位出各用户自身信息后,进行交换、售卖而换来的特色服务的推送和更新。一位用户在使用移动终端和APP时会产生浏览记录、选择倾向等相应信息,定位这一系列信息被后台收集和编辑,形成对受众的喜好、习惯、记录的数据分析,从而完善服务和精准消息推送。

用户信息的交换不但是对个人隐私的泄露,更是第三方软件开发商利用此进行利益捆绑,这些信息甚至被其他开发商、平台进行售卖,从而换取商业化利益。[4]用户信息更多的是被兜售给广告商,实现定位精准的“广告投放”,通过对用户兴趣的研究帮助广告主实现精准营销。但这无疑是对受众的骚扰,降低了受众对媒体接触体验。广告骚扰、虚假信息、系统漏洞都在消耗着用户的信任,造成受众对推送信息的麻木,丧失了对定位服务的好感度。

三、措施和办法

隐私泄露、社交犯罪、利益受损、信息骚扰,这些定位功能带来的消极作用一直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社会生活。对受众来说,人们在利用定位功能方便办公和生活的时候,要注意自身账户、信息的安全和社交中的人身安全。而在手机终端技术方面,应适当为定位功能设置保密或加密的功能,防止信息在编辑发布过程中泄露。目前,网络实名制在我国网络环境中逐步推进,2015年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了《互联网用户账号名称管理规定》,[5]该规定自2015年3月1日施行。其就网络账号的名称、信息及对用户使用行为等进行了规范,确保公众能在相对安全的网络空间下进行信息的传播和网络交易,遏制网络各类违法行为。

同时在监管方面,相关监管部门要加强网络、移动终端监管的作用,运营商和后台系统在对用户信息进行收集和处理时,要有一定标准和准则。但我国法律法规暂时还没有更多的具体而明确的规定,无法保证定位功能后台活动的合法性,这也是未来要不断完善的重点。

摘要:如今,随着无线定位技术和移动终端的迅速发展,定位功能已然成为移动终端设备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功能性应用与服务。这些功能的开发丰富了受众的使用感受,满足了受众对移动终端的多样性服务需求。与此同时,定位功能对受众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

关键词:定位,受众,服务

参考文献

[1]张园.移动位置服务应用发展研究[J].信息通信技术,2011(02):42-46.

[2]黄娟娟.社交网络背景下受众的媒介依赖现象——基于媒介生态学的视角[J].青年记者,2016(03):86-87.

[3]王娜,许大辰.移动社交网络中个人信息保护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从用户行为习惯视角出发[J].情报杂志,2015,34(01):185-194.

[4]蒋迎伟.网络媒体发展中的信息安全问题探讨[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

上一篇:中介组织下一篇:生成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