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礼仪素质教育(精选12篇)
中学生礼仪素质教育 篇1
文明礼仪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 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非常崇尚礼仪, 号称“礼仪之邦”。孔夫子曾说过:“不学礼, 无以立”, 就是说一个人要有所成就, 就必须从学礼开始。可见, 在青少年学生中, 深入开展礼仪教育, 重塑中华民族“文明礼仪”的新形象, 培养文明有礼的新一代, 是十分必要和非常重要的。
但当今青少年普遍存在的问题让人十分担忧:以自我为中心, 高傲自大, 缺乏理想, 不能吃苦, 不懂感恩, 意志薄弱……这些现象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第一, 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很多学生从小就受到过分的呵护, 到了学校以后, 往往受不了学校纪律的约束。有许多家长对子女可谓关怀备至, 以致孩子在情感上只是单向的“输入”, 却不知如何去付出, 长此以往养成了“唯我独尊”的坏习惯。
第二, 单亲家庭的孩子得不到最基本的父爱和母爱, 心灵往往有较大的创伤, 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在校学习和良好性格的形成。
第三, 留守少年儿童, 以及州县农牧区子女、草原干部子弟前往西宁市区独自求学, 无论是隔代监护型, 亲朋监护型还是自我监护型, 监护的责任其实就成了孩子自己。这些孩子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亲情缺失, 影响了身心健康发展, 造成一定程度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第四, 家长自身素质存在缺陷, 家庭教育环节薄弱给学生带来不良影响。父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家庭教育的好坏。许多家长因受自身文化程度的影响, 缺乏正确实施家庭教育的知识和方法, 造就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
第五, 信息传播的负面影响, 如一些恐怖电视、不良行为游戏、色情电影, 就像一棵棵毒瘤, 危害着孩子们的健康, 给孩子们的心理造成了重要影响。
第六, 学生在校的思想教育课本枯燥, 教授的方式方法不能与时俱进, 学生接受效果不好, 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针对这些情况, 我校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活动, 通过学生文明礼仪的培养, 扎实有效地开展学生素质提升工程, 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素养和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 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道德情操,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开设文明礼仪课程
为了把文明礼仪教育工作做到实处, 我校从2008年9月起就增设了校本礼仪课程, 五年来先后共对五千多名学生进行了文明礼仪课程的教学工作, 提高了学生的文明礼仪素质。
二、开展文明礼仪知识竞赛
为了学习现代文明礼仪知识, 遵守现代文明礼仪规范, 开展了文明礼仪知识竞赛活动。活动旨在积极推进文明礼仪活动深入地开展, 广泛宣传普及文明礼仪知识, 从而进一步提高全体中学生的文明素质修养。
三、开展“礼仪故事大比拼”活动
为营造良好的“文明校园”氛围, 九年级学生在阶梯教室举行了“礼仪故事大比拼”讲故事比赛。比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加深学生对故事的理解, 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 提高了学生的语言的表达能力。
四、开展我最讨厌的“十大不文明行为”调查问卷活动
此次调查问卷共发放300张, 收回272张, 回收率达到91%, 其中有效问卷248张, 占全部问卷的83%。此活动的开展让全校师生在思想上、意识上认识这些不良行为对学校和学生的影响。
五、《有你真好》感恩系列活动。通过《有你真好》感恩系列教育活动使学生“知恩”、“感恩”
活动分三个阶段:1.以感恩父母为主题, 利用每周周末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2.利用家长会的时间与家长一起探讨感恩的话题;3.组织观看影片《背起父亲上学》。这些“感恩活动”从感性的品评、理性的思考、心灵的碰撞使学生经历了深刻的体验过程, 心中蓄满了深深地感恩情结。
六、开展“日行一善, 善行一生”实践活动
根据西宁一中2011年“日行一善, 善行一生”活动方案, 我校扎实推进了以“日行一善”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在过程上, 我们以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落脚点;在内容上, 以传统美德教育为侧重点。
七、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演讲比赛
为了让同学们学会讲文明、懂礼仪、学会宽容、谦让、理解, 展现他们朝气蓬勃的青少年风采, 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明氛围, 构建和谐美好的校园。为此, 我校特举行“爱在文明、美在礼仪”演讲比赛活动。
八、开展“文明礼仪”手抄报比赛
为了帮助同学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全校举行了主题为“中学生文明礼仪”的手抄报比赛。活动使学生们懂得文明的行为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自身的素质, 同时也完善了自身的道德品质。
九、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黑板报评比活动
为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行为习惯, 充分发挥班级“黑板报”宣传阵地的作用, 让每一位同学积极行动起来, 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 争做文明表率。
学校教育是文明礼仪教育的规范化阶段, 学生要学有所成, 将来立足社会, 就必须从学礼开始, 必须以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为基本途径, 彼此密切配合。加强全体学生礼仪教育, 正确地认识和继承传统的道德伦理思想, 提升其文明礼仪的素养, 增强道德行为的自觉性。
中学生礼仪素质教育 篇2
前 言
礼仪是人类文明的标尺;礼仪是美好心灵的展现。人生活在社会中,注重仪表形象,养成文明习惯,掌握交往礼仪,融洽人际关系,这是我们每一个人人生旅途中必修的一门课程。作为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现代中学生,应注重礼仪的自我修养,学习礼仪、运用礼仪,在仪容、举止、表情、服饰、谈吐和待人接物等六个方面努力提升自己,展现出一个优秀中学生的良好修养。并在社会交往中,有所为,有所不为,自觉地运用礼仪规范,做到知书达礼,做一个有教养的人。同时,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举止文明,处世得体”,方可“有礼走遍天下”。为此,学校将分期印发礼仪教育材料,供全校学生学习。
一、学生应有的仪表
(一)仪容服饰
脸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静、宜和、宜庄。
1、发式
(1)女同学的发式以理短发、童发或者束发为宜。这样可给人一种清晰、活泼、纯真和稚气之感。
(2)男学生最好是理学生头。它显得整洁、干净、富有朝气。
2、服饰装扮
(1)在校期间一律穿校服。
(2)非在校时间,学生的服饰应以色彩鲜明,线条流畅,明快简洁为好,这样可充分显示出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3)不要穿奇装异服,女学生不要涂口红、胭脂、指甲油、画眉毛、戴金银首饰,因为少女的肌肤丰润,本身就具有一种自然美,根本无须化妆。在校内,学生不宜穿中、高跟皮鞋。而应穿布鞋、运动鞋,这样便于做早操和上体育课,同时也可显示出青少年健美的身姿。
3、规范佩戴学生证。应将学生证戴在左胸上方,不准乱贴、乱画,丢失及时补办,不准佩戴别人学生证。(二)仪表举止
我们往往可以从一个人的仪态来判断他的品格、学识、能力和其他方面的修养程度。
仪表举止包括:站、坐、行的姿势,与人交谈的态度、说话的声音、风度气质、行为动作、面部表情、卫生习惯等等。
1、正确的站、坐姿态和雅致的步态
“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
所谓“站如松”,就是站得要像松树一样挺拔。其基本要领是:站正,身体重心放在两脚中间,不要偏左或偏右,胸要微挺,腹部自然略微收缩,腰直、肩平,两眼平视,嘴微闭,面带笑容,双肩舒展,双臂自然下垂(在背后交叉或体前交叉亦可),两腿膝关节与髋关节展直,忌讳无精打采。双手不可叉腰,不可抱在胸前,不可插入口袋,身体不要东倒西歪依靠物体,不要弯腰弓背、耷拉脑袋,不要挺着肚子,岔开双腿。
所谓“坐如钟”,即坐得要像钟那样端正。其基本要领是:上体自然坐直,两腿自然弯曲,双脚平落地上,双膝并拢,臀部在椅(凳子)中央,腰部靠好,两手放在双膝上,胸微挺,腰伸直,目平视,嘴微闭,面带笑容。女子入座时,(非在校时间穿裙时)要用手把裙向前拢一下,切忌前俯后仰、摇腿跷脚、跷二郎腿、两膝盖分开、把脚架在别人的椅背上或放在自己的椅子上。所谓“行如风”,即走起路来像风一样轻盈稳重,有雅致的步态。其基本要领是:上体正直,不低头,眼平视,面带笑容,两臂自然前后摆动,肩部放松,身体稍向前,重心在脚掌前部,挺胸,收腹,小腹用一点点力使身体略微向上挺。走路不要前俯后仰,左右摆晃。
2、稳重得体的动作,优雅适当的手势
⑴路上行走,必须靠右行,不能走中间,途中遇到车辆主动让行,遇到领导、老师、熟人,应热情点头示意,礼貌地打招呼问好。⑵领导、老师到教室、寝室时,学生应礼貌地打招呼、让座。⑶上下楼梯,过狭窄通道,遇到领导、老师、老年人,应主动让道。⑷买饭、打开水、洗刷、晒衣服等应“先人后己”,礼让三分。不要争抢龙头和晒衣线。
⑸与人交谈时要保持适当的距离,手势不宜过多,动作不宜过大。要给人一种优雅、含蓄、彬彬有礼的感觉。
⑹克服“冒冒失失”的行为。冒失的行为表现在:
做事大大咧咧,不拘小节,进别人家里(屋内)不敲门,推门往里闯,反客为主;找人时,大喊大叫;在需要安静的公共场所,高谈阔论。手脚太快,动作太硬,幅度太大。
手脚冒失,语言冒失,出尽洋相,常闹笑语话。这些都是行动不稳重得体,缺乏修养的表现。
3、优雅的风度气质,自然随和的态度
气质,是由人体内四种液体——血液、粘液、黄胆汁、黑胆汁决定的,它难以改变,但风度、性格是可以塑造培养的。
作为男同学,应使自己具有“阳刚之美”,即风度稳重,动作有力度。“刚”不等于“野”,如果男子汉说话过于随便、粗野、骄横,在公共场所,敞胸露怀、歪戴帽子、身穿汗衫、背心或光着膀子、脚穿拖鞋、打响指、吹口哨,就会给一种“痞子”、“二流子”,缺少文化教养的印象。
作为女同学,应使自己的气质风度“优雅得体”。同人交谈,要庄重谦逊,在大庭广众之中,态度要大方自然,切忌表情过分,目光游离,挤眉弄眼,频繁眨眼,过分大笑,这些都是有失风度的。
在陌生人面前,“内向”比“外向”好,含蓄比夸张好;被男同学邀约,要探究其原因、动机和内容,如觉得不宜,应婉言谢绝,在异性面前不要太随便,应自尊、自重、自爱。
4、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良好的卫生习惯应做到“六勤”:即勤洗澡、勤换衣裤、勤修面、勤理发、勤洗手、勤剪指甲。在公共场所,应避免当着他人的面擤鼻涕、掏鼻孔、揩眼屎、打哈欠、修指甲、剔牙齿、挖耳朵、搔痒;还要做到不随地吐痰,不乱抛纸屑、废物,还要防止在大庭广众中发出体内各种不同的声响。否则就是不文明礼貌的行为,也是礼仪修养不成熟的表现。
浅析农村中学生礼仪教育 篇3
一、礼仪对中学生有何意义
(一) 礼仪是21世纪公民必备的素质
跨入21世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而这种竞争最终会体现在人才素质的竞争上,而礼仪是现代公民必备的素质。
(二) 礼仪有助于事业的成功,提升个人形象
孔子云:“不学礼,无以立。”礼仪,不仅是一个人文明素养的外在“名片”,更是交往的前沿,有助于事业的成功,提升个人的形象。
二、农村学校中学生礼仪状况
我校处在城乡结合的地区,城市气息和农村气息相融合。由于这特定的环境,学生的礼仪状况欠缺。
(一) 在家里: 唯我独尊、娇生惯养,不关心、不孝顺父母,好吃懒做依赖性强,自私自利等。
(二) 在学校 :不懂得尊敬师长,进到老师办公室随意翻阅老师的东西,对老师直呼其名,遇到老师也不有礼貌问好,随意拍打老师肩膀,贪图安逸,蛮横无理,为所欲为,等等。
(三)在公共场合:随意乱扔废杂弃物,不遵守公德等。
三、造成农村学校中学生礼仪缺失的因素
(一)家庭因素
我校95﹪的学生的来源于当地的农村地区,各自家庭情况复杂多样,家庭教育程度参差不一,在孩子的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
(1)家长文化程度不高,缺乏对教育的认识、方法与耐心。在农村家庭里,家长的文化水平较低,在教育孩子时方法、方式简单粗暴,认为棍棒之下出孝子,于是在孩子做错事时,不是打就是指责、讽刺、谩骂、挖苦孩子,从而导致孩子强烈的叛逆心理,达不到教育的效果,反而造成恶性循环的结果。
有不少的家长认为读书无用,即使是读了大学也难以就业,读大学既费时间,又浪费钱,不如让孩子念完九年的义务教育就回家结婚生子增添人丁。而有少部分的农村家长虽然也希望子女上大学,获取更高的学位文凭,但他们认为子女只要把书读好即可,其他无关紧要。这样一来,由于家长缺乏对教育的正确认识,因而忽视了对子女行为习惯的教育。
由于以上的种种原因,学生很难在家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学校对学生行为习惯的要求也很难得到家庭教育的支持与配合。
(2)家庭生活环境的影响
在农村的家庭里,不少的家长有着不好的行为习惯,如,不分场合、地点甚至在大庭广众之下划令猜拳,甚至有的沉迷于酗酒、搓麻将、跳舞,甚至是赌博这样的娱乐之中。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孩子在这样的家庭里耳濡目染,自然容易养成很不文明的习惯。
(二)学校因素
学校由于受当前应试考试的影响,比较重视文化课的教育,而忽略了礼仪方面有效的教育,致使青少年在礼仪方面出现了缺失。
(三)社会环境的影响
城乡结合部地区,商品经济虽然比较发达,但道德、礼仪、修养却滞后,社会大众的人生观、价值标准也日趋世俗化,人们更加注重的是追逐名利,讲究实惠,贪图安逸。在这样的大社会环境中,正确的礼貌习惯并未能在青少年身上牢牢扎根、开花、结果,而不良的行为习惯却很容易被他们所模仿、接受和崇拜。
四、面对农村中学生礼仪缺失的策略
(一)家庭方面
邓小平说过“教育”要从娃娃抓起,那么家长培养孩子的礼仪也应从娃娃抓起。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他们从小掌握规范的礼仪要求,学礼仪、懂礼仪、用礼仪、做人做事守礼仪。
(二)学校方面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如校园艺术节开展礼仪表演、比赛,成立礼仪模特队等等,使学礼仪、讲礼仪蔚然成风。
学校可以成立家长学校,为家长培训礼仪方面的知识,使家长学礼仪、懂礼仪、用礼仪,以身作则影响孩子,做孩子的榜样。
(三)社会方面
一方面开展丰富多彩的道德创建活动,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另一方面,社会利用媒体这个有利资源宣传有关礼仪的知识与重要性,提高人们对礼仪的认知度。
浅析农村中学生礼仪教育 篇4
一、礼仪对中学生有何意义
(一) 礼仪是21世纪公民必备的素质
跨入21世纪, 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而这种竞争最终会体现在人才素质的竞争上, 而礼仪是现代公民必备的素质。
(二) 礼仪有助于事业的成功, 提升个人形象
孔子云:“不学礼, 无以立。”礼仪, 不仅是一个人文明素养的外在“名片”, 更是交往的前沿, 有助于事业的成功, 提升个人的形象。
二、农村学校中学生礼仪状况
我校处在城乡结合的地区, 城市气息和农村气息相融合。由于这特定的环境, 学生的礼仪状况欠缺。
(一) 在家里:唯我独尊、娇生惯养, 不关心、不孝顺父母, 好吃懒做依赖性强, 自私自利等。
(二) 在学校 :不懂得尊敬师长, 进到老师办公室随意翻阅老师的东西, 对老师直呼其名, 遇到老师也不有礼貌问好, 随意拍打老师肩膀, 贪图安逸, 蛮横无理, 为所欲为, 等等。
(三) 在公共场合:随意乱扔废杂弃物, 不遵守公德等。
三、造成农村学校中学生礼仪缺失的因素
(一) 家庭因素
我校95﹪的学生的来源于当地的农村地区, 各自家庭情况复杂多样, 家庭教育程度参差不一, 在孩子的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
(1) 家长文化程度不高, 缺乏对教育的认识、方法与耐心。在农村家庭里, 家长的文化水平较低, 在教育孩子时方法、方式简单粗暴, 认为棍棒之下出孝子, 于是在孩子做错事时, 不是打就是指责、讽刺、谩骂、挖苦孩子, 从而导致孩子强烈的叛逆心理, 达不到教育的效果, 反而造成恶性循环的结果。
有不少的家长认为读书无用, 即使是读了大学也难以就业, 读大学既费时间, 又浪费钱, 不如让孩子念完九年的义务教育就回家结婚生子增添人丁。而有少部分的农村家长虽然也希望子女上大学, 获取更高的学位文凭, 但他们认为子女只要把书读好即可, 其他无关紧要。这样一来, 由于家长缺乏对教育的正确认识, 因而忽视了对子女行为习惯的教育。
由于以上的种种原因, 学生很难在家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而学校对学生行为习惯的要求也很难得到家庭教育的支持与配合。
(2) 家庭生活环境的影响
在农村的家庭里, 不少的家长有着不好的行为习惯, 如, 不分场合、地点甚至在大庭广众之下划令猜拳, 甚至有的沉迷于酗酒、搓麻将、跳舞, 甚至是赌博这样的娱乐之中。俗话说“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孩子在这样的家庭里耳濡目染, 自然容易养成很不文明的习惯。
(二) 学校因素
学校由于受当前应试考试的影响, 比较重视文化课的教育, 而忽略了礼仪方面有效的教育, 致使青少年在礼仪方面出现了缺失。
(三) 社会环境的影响
城乡结合部地区, 商品经济虽然比较发达, 但道德、礼仪、修养却滞后, 社会大众的人生观、价值标准也日趋世俗化, 人们更加注重的是追逐名利, 讲究实惠, 贪图安逸。在这样的大社会环境中, 正确的礼貌习惯并未能在青少年身上牢牢扎根、开花、结果, 而不良的行为习惯却很容易被他们所模仿、接受和崇拜。
四、面对农村中学生礼仪缺失的策略
(一) 家庭方面
邓小平说过“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那么家长培养孩子的礼仪也应从娃娃抓起。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使他们从小掌握规范的礼仪要求, 学礼仪、懂礼仪、用礼仪、做人做事守礼仪。
(二) 学校方面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园文化, 如校园艺术节开展礼仪表演、比赛, 成立礼仪模特队等等, 使学礼仪、讲礼仪蔚然成风。
学校可以成立家长学校, 为家长培训礼仪方面的知识, 使家长学礼仪、懂礼仪、用礼仪, 以身作则影响孩子, 做孩子的榜样。
(三) 社会方面
中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材料 篇5
2011年10月19日
礼仪是人类文明的标尺;礼仪是美好心灵的展现。人生活在社会里,注重仪表形象,养成文明习惯,掌握交往礼仪,融洽人际关系,这是我们每一个人人生旅途中必修的一门课程。作为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现代人,注重礼仪的自我修养,即在学习礼仪、运用礼仪中,对仪容、举止、表情、服饰、谈吐和待人接物等六个方面,都能展现出一个人的教养。并在社会交往中,有所为,有所不为,自觉地运用礼仪规范,方算知书达礼,方称得上是一个有教养的人。只有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做到“举止文明,处世得体”,方可“有礼走遍天下”。
结合高一部分学生中存在的一些不文明现象,如:见到老师、客人不主动问好,不主动让路;在班级、走廊大声喧哗,在走廊走路拉横排、在班级吃零食,说脏话,进到班级校服一脱,戴怪帽子,晚自习课间在教学楼门前聚群撕疯打闹,课间活动不文明,佩戴胸卡藏在衣服里,同学发生矛盾不正确处理,男女同学不正确交往、有吸烟、去上网吧台球厅等。这里我们选编了学校礼仪方面的内容,供同学们学习和实践。
一、学生应有的仪表(一)仪容服饰
脸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静、宜和、宜庄。
1、发式:女同学的发式以理短发或者束发,不可以盘头。这样可给人一种清晰、活泼、纯真和稚气之感。男学生最好是理学生头。不可以理怪发、火山头、毛寸,前不过眉、后不及领、侧不过耳,它显得整洁、干净、富有朝气。
2、服饰装扮:学生的服饰周一——周五必须穿着校服,休息日应以色彩鲜明,线条流畅,明快简洁为好,这样可充分显示出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不要穿奇装异服,不可穿紧身衣服和紧腿裤子,更不可把校服裤子改瘦;女学生不要涂口红、胭脂、指甲油、画眉毛,同时也不得戴首饰。学生不得穿高跟鞋,不穿高庄皮靴。而应穿运动鞋,这样便于做操和上体育课,同时也可显示出青少年健美的身姿。
(二)仪表举止
我们往往可以从一个人的仪态来判断他的品格、学识、能力和其他方面的
修养程度。
仪态举止包括:站、坐、行的姿势,与人交谈的态度、说话的声音、风度气质、行为动作、面部表情、卫生习惯等等。
1、正确的站、坐姿态和步态:“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所谓“站如松”,就是站得要像松树一样挺拔。其基本要领是:站正,身体重心放在两脚中间,不要偏左或偏右,胸要微挺,腹部自然略微收缩,腰直、肩平,两眼平视,嘴微闭,面带笑容,双肩舒展,双臂自然下垂(在背后交叉或体前交叉亦可),两腿膝关节与髋关节展直,忌讳无精打采。双手不可叉腰,不可抱在胸前,不可插入口袋,身体不要东倒西歪依靠物体,不要弯腰弓背、耷拉脑袋,不要挺着肚子,岔开双腿。所谓“坐如钟”,即坐得要像钟那样端正。其基本要领是:上体自然坐直,两腿自然弯曲,双脚平落地上,双膝并拢,臀部在椅中央,腰部靠好,两手放在双膝上,胸微挺,腰伸直,目平视,嘴微闭,面带笑容。女生入座时,切忌前俯后仰、摇腿跷脚、跷二郎腿、两膝盖分开、把脚架在别人的椅背上或放在自己的椅子上。所谓“行如风”,即走起路来像风一样轻盈稳重,有雅致的步态。其基本要领是:上体正直,不低头,眼平视,面带笑容,两臂自然前后摆动,肩部放松,身体稍向前,重心在脚掌前部,挺胸,收腹,小腹用一点点力使身体略微向上挺。走路不要前俯后仰,左右摆晃。
2、稳重得体的动作,优雅适当的手势:
(1)路上行走,必须靠右行,不能走中间,途中遇到领导、老师、熟人,应热情点头示意,礼貌地打招呼。“老师好”北京见闻,自动扶梯,全部在右侧有序站立。
(2)领导、老师到教室、寝室时,学生应礼貌地打招呼、让座。
(3)上下楼梯,过狭窄通道,遇到领导、老师、外来的客人,应主动让道。主动问好“老师好”
(4)宿舍洗漱、食堂打饭等应“先人后己”,礼让三分。不要争抢龙头和插队。
(5)与人交谈时要保持适当的距离,手势不宜过多,动作不宜过大。要给人一种优雅、含蓄、彬彬有礼的感觉。
(6)克服“冒冒失失”的行为。冒失的行为表现在:做事大大咧咧,不拘小节,进别人家里不敲门,推门往里闯,反客为主;找人时,大喊大叫;在需
要安静的公共场所,高谈阔论。教室、走廊、宿舍就是公共场所,是同学学习和休息的场所。手脚冒失,语言冒失,出尽洋相,常闹笑语话。这些都是行动不稳重得体,缺乏修养的表现。
3、优雅的风度气质,自然随和的态度:气质,是难以改变,但风度、性格是可以塑造培养的。
作为男同学,应使自己具有“阳刚之美”,即风度稳重,动作有力度。“刚”不等于“野”,如果男子汉说话过于随便、粗野、骄横,在公共场所,敞胸露怀、歪戴帽子、身穿汗衫、背心或打着赤膊、脚穿拖鞋、打响指、吹口哨,就会给一种“痞子”、“二流子”,缺少文化教养的印象。作为女同学,应使自己的气质风度“优雅得体”。同人交谈,要庄重谦逊,在大庭广众之中,态度要大方自然,切忌表情过分,目光游离,挤眉弄眼,频繁眨眼,过分大笑,这些都是有失风度的。在陌生人面前,“内向”比“外向”好,含蓄比夸张好;在异性面前不要太随便,应自尊、自重、自爱。有的女同学在走廊手挽手,旁若无人的大声说笑。
4、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良好的卫生习惯应做到:勤修面、勤理发、勤洗手、勤剪指甲。要做到不随地吐痰,不乱抛纸屑、废物,否则就是不文明礼貌的行为,也是礼仪修养并不成熟的表现。
二、课堂教学礼仪
学生应在课前五分钟进入教室,准备好当堂课业用品,静侯老师到来。学生因特殊情况,上课迟到了,就要注意举止的文明和礼仪的周到。
1、轻轻叩门;在得到老师允许后,才能进入教室。
2、要向老师说明迟到的原因,说话态度要诚实,得到老师谅解和允许后,方可入座。
3、走向座位时,速度要快,脚步要轻,动作幅度要小,尽量不要发出太大的响声,更不要有任何滑稽可笑的举止。坐下后,应立即集中注意力听讲。
正确回答老师的提问,也是遵守纪律的表现。
1、学生如要回答问题,应先举手,并要在老师点到自己的名字时,方可站起来答题。
2、回答问题时,站姿、表情要大方,不要搔首弄姿或故意做出滑稽的举止引人发笑,说话声音要响亮、清晰。
3、对提的问题答不出,也应先站起来,再用抱歉的语调实事求是地向老师说清楚,不要不站起来。
4、在别人回答时,不应随便插嘴,别人答错了,也不应讥讽嘲笑,自己能答,可举手。
三、师生在校内外的礼仪 ●学生在宿舍中的礼仪
寝室是反映学生精神文明和礼仪修养的一个窗口。对住校的学生来说,因为寝室是他们主要生活环境之一,它的面貌,在一定程度上能体现和反映出学生的文化修养和思想修养,所以在寝室要注意如下礼仪:
1、保持寝室内外的整洁,要每天打扫寝室。不要在寝室内外乱抛瓜果、纸屑、不要再宿舍内用餐和吃带有异味的食品。
2、被褥要折叠得整齐美观,并统一放在一定位置上。
3、个人物品要统一整齐地放在规定的地方。
4、换下的脏衣服、脏鞋袜要及时洗和晾干,未洗前不要乱丢。
5、寝室内外的墙壁严禁乱写乱画,要保持干净。●学生与教师间的礼仪(一)师生校内外相遇
1、学生与教师相遇,应主动向教师招呼,道声 “老师好”。
2、在校外和老师相遇时,应主动向老师行礼问好;在乘车遇见老师,即使乘客多,人拥挤,也应让老师先上车并向老师招呼、让座。
3、在进出的门口、上下楼梯时和老师相遇,学生应主动招呼,请老师先行。
4、老师来家访问,学生应热情迎接,主动向家长介绍老师,同时请老师坐,给老师倒茶;为了便于老师和家长交谈,学生应暂时回避;当老师离开时,学生应热情送别。
(二)师生谈话
学生与教师谈话,应注意如下几点:
1、和老师说话时,学生应主动请老师坐。若老师不坐,学生应和老师一起站着说话。
2、学生无论是站着还是坐着,都应姿势端正,不可东张西望,不可抓头摸耳,不可抖腿搁脚,还应明目凝视着老师,认真地听老师说话。
3、如果老师说的话,学生感到不理解,或无法接受,并有不同看法,可不必隐瞒,应谦虚而诚恳地向老师请教,直到弄明白为止。
4、对于老师的规劝和正确的批评,学生应愉快地接受,而且态度要谦虚,决不能当耳边风。即使老师态度较生硬、急躁,也不应计较,更不能嫌烦抵触,而要想到这是老师在关心帮助自己。
5、学生不能在办公室久留或乱翻老师的东西,不可影响其他老师的工作。
四、男女同学接触的礼仪
1、异性同学间,特别应注意以礼相待,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帮助。不能互起绰号,不能讲粗话、脏话和庸俗的传闻,不能久久凝视对方,不能打打闹闹。对异性同学的容貌、身材和衣着,不应评头品足;对异性同学的弱点、缺点或残疾,不可嘲讽、不要伤害对方的自尊心。
2、对异性同学不宜过分亲昵。更不应在中学阶段恋爱。
3、正确处理好同学聚会。同学应以学业为重。不应每人凑钱,到馆子里或在寝室里大吃大喝。
五、集会礼仪
1、晨会或其他场合升降国旗仪式时,要肃立立正,脱帽行注目礼,直至升降国旗完毕。不自由走动,不嬉闹谈笑和东张西望。
2、唱国歌时,态度要严肃,声音要整齐响亮。
3、学生参加活动集队时,要静、齐、快,不勾肩搭背,不任意谈笑,要提前到达集合地点,以保证集会准时开始。
4、进入或离开会场要服从指挥,注意秩序,不一哄而上,不争先恐后,以免造成拥挤堵塞和防止事故。
5、集会中应注意遵守会场纪律,不随便走动或发出声响,不做破坏会场气氛,影响集体荣誉的事。
6、在集会过程中,学生应提前落座,恭候报告人到来。当报告人到来时,会场应立即安静下来,并报以热烈的掌声。在报告过程中,每个同学应端坐静听,不交头接耳窃窃私语,不打瞌睡,不无故中途离席。报告人说到精彩处应鼓掌表示赞同,报告结束,也应以长时间的热烈掌声,以表示感谢。
7、集会时如有上级领导或客人参加,应在他们到达时以热烈的掌声表示欢迎,离场时应让领导或客人先走,并以热烈的掌声欢送。
六、有教养者十大特征
现代社会中,有教养的人在事业、生活中表现出良好的个性,受到人们的欢迎。总的来说,他们具有以下十大特征。
(1)守时 无论是开会、赴约,有教养的人从不迟到。他们懂得,即使是无意迟到,对其他准时到场的人来说,也是不尊重的表现。
(2)谈吐有节 注意从不随便打断别人的谈话,总是先听完对方的发言,然后再去反驳或者补充对方的看法和意见。
(3)态度和蔼 在同别人谈话的时候,总是望着对方的眼睛,保持注意力集中;而不是翻东西,看书报,心不在焉,显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
(4)语气中肯 避免高声喧哗,在待人接物上,心平气和,以理服人,往往能取得满意的效果。扯开嗓子说话,既不能达到预期目的,反而会影响周围的人,甚至使人讨厌。
(5)注意交谈技巧 尊重他人的观点和看法,即使自己不能接受或表示同意,也不当着他人的面指责对方是“瞎说”、“废话”、“胡说八道”等,而是陈述己见,分析事物,讲清道理。
(6)不自傲 在与人交往相处时,从不强调个人特殊的一面,也不有意表现自己的优越感。
(7)信守诺言 即使遇到某种困难也不食言。自己讲出来的话,要竭尽全力去完成,“身体力行”是最好的诺言。
(8)关怀他人 不论何时何地,对妇女、儿童及上了年纪的老人,总是表示出关心并给予最大的照顾和方便。
(9)大度 与人相处胸襟开阔,不会为一点小事情而和朋友、同学、同事闹意见,甚至断绝来往。
(10)富有同情心 在他人遇到某种不幸时,会尽量给予同情和支持。
当今中学生礼仪的缺失与教育 篇6
从教二十多年来,我发现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今,身边学生有这样一个比较明显的变化:八十年代时,做教师的我真还有“师道尊严”的感觉,而现在的学生只“知书”而不能“达礼”者越来越多。更令我不安的是,有的学生把无视校规校纪,行为不羁,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看成是“有个性”;有的学生强烈地要求别人尊重自己,却不知尊人为何物,难以与别人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从我的观察来看,当今中学生礼仪缺失状况表现为如下几方面:
一是学生与教师交往礼仪的缺失。例如:一老师在下雨天打着雨伞走在校道上,突然被学生抢走了雨伞,学生还说“老师你有雨伞都不给我,你真不会做啦”;学生进入老师办公室没有报告,进入办公室后随便拿老师的东西,就像回自己的家一样;学生对老师的相貌和衣着指指点点,评头品足;请教老师问题时没有注意礼节,请教态度欠谦虚,随意打断老师的讲述,反问和质问老师;学生与老师在一起,学生喜欢把老师当作“店小二”,老师要为学生服务,稍有不周还说你不会做老师;下课铃一响,老师还没离开课堂,甚至还没有宣布下课,有些学生早就窜到老师的前面去了,像冲锋一样;“沉默是金”,有些违纪学生,无论老师如何指正,千方百计地教育,他就是一言不发;对违纪学生,如果老师的批评与事实有出入时,不会在老师讲过后心平气和地加以解释,而是直接顶撞老师,还在课后散布对老师的不满情绪,发泄无礼言辞,等等。
二是同学交往之间的礼仪缺失。例如:以自我为中心,自负者众,不主动与同学打招呼,不尊重同学;自私自利,不懂得关心同学,当同学遇到学习困难时,没有主动积极伸出援助之手;好无事生非,对同学的相貌、体态、衣着评头品足,给同学起侮辱性的绰号;有求于同学时不懂得用“请”“谢谢”“麻烦你”等礼貌语言;借用学习用品时,没有征得同学的同意就拿,用后归还也不言谢,等等。
三是公共场所的礼仪缺失。例如:在课堂上睡觉、吃东西、听MP3等;在黑板、墙壁、课桌椅上乱写乱画,在教室里乱扔果皮、纸屑;在图书馆大声说话,书架上的书阅后不放回原处;在饭堂不按次序买饭,插队,浪费粮食,随地倒剩菜剩饭;在观看体育比赛时大声喧哗,在比赛场地乱扔物品,等等。
二、当今中学生礼仪缺失原因分析
当今中学生礼仪缺失的原因主要有家庭教育不当、中小学校教育不当、功利主义影响、社会不良氛围等。
(一)家庭原因
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以后,产生了大量的独生子女家庭。子女在家庭中被视为掌上明珠,长期的娇惯、溺爱使孩子养成了“惟我独尊”的性格,“只知人为我,不知我为人”。还有,小孩子常受到步调不一的家庭教育,往往出现“爸爸动手打孩子,妈妈忙着护孩子, 爷爷奶奶出来拉孩子”的情景,难以形成热情、开朗、言行一致、办事有分寸、讲原则的性格和道德品质,相反,却养成孩子忧郁、冷漠、怀疑、表里不一的古怪性格。
(二)学校原因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影响,学校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一些学校、家长很注重学生的知识教育,有硬指标,层层有措施,处处有落实,时时有督促。而对于德育教育,认为它是一种软指标,看不见,摸不着,不管用,只要不太“出格”就无碍大事,从而轻视、忽视行为礼仪的教育。
(三)功利主义影响
在市场经济和拜金主义的影响下,一些学校、家长追求短期效益,急功近利,背离了教育自身宗旨和教育规律,教学成了唯一的途径,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被排除在人的培养途径之外。离开了社会实践活动,不仅人的知识难于转化成能力和信仰,人的社会性难于生成,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也难于实现。一些学校三好学生的评选、优秀班团干部的评选、文明教室的评选、文明班级的评选、新团员的发展等等,都以学习成绩为核心,德育处于从属、配角地位,从而挫伤了学生全面发展的积极性。
三、当今中学生礼仪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家校结合,补过未晚
进行礼仪教育,必须要重视家庭教育。学校要主动争取与家长配合,共同教育好学生。
时下,有不少的家长普遍都认为,孩子只要把学习搞好了,在家中什么都不用做。其实,这是一种十分错误的想法与做法。“言传不如身教”,学生在家里,家长应该多点机会让孩子给父母“做一次饭、搞一次卫生、洗一次衣服”,只有通过这种实际的践行活动,孩子才能体会父母辛劳,常存感恩之心,孝亲敬长,树立美德。这是我每一次的家长会议必讲的话题,家长们也深有同感!作为家长,别把所有的期望都放在孩子的学习上,要更多地教育他们如何待人,怎样做人,怎样处事,因为我们要培养的是有气质、有风度、有教养的文明的孩子。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则与之化矣。”环境熏陶及良好的心理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深远的。家庭礼仪教育的实施,就应该营造一个和谐有礼的家庭氛围,家长要把说文明用语当成日常用语,例如经常性地使用“你好”“谢谢”“ 不客气”“对不起”“没关系”等礼貌用语,让孩子从中受到潜移默化。
(二)育人教书,品德为先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专门场所,肩负起教书、育人的双重大任。学校的礼仪教育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提高教师自身的礼仪素质。有道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要以自己高尚的思想品德为学生做出表率。要知道,仅仅靠简单枯燥的语言教育,远远不能达到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的目的。很多时候,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的言行表现,已经给自己的学生不知不觉地进行了教育。教师尤其要加强在课上、课下的语言、穿着、举止等方面的管理,用教师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学生、教育学生。
2. 思想品德课要适时地渗透礼仪教育。例如八年级思想政治上册第七课《礼仪展风采》,我们就要作为重点课来上,要通过出示丰富的材料和开展有趣的探究活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主观体验,加深对所学礼仪知识的认识。
3. 开展礼仪讲座,让学生懂得礼仪知识与明白礼仪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如我曾经在一个班给学生观看一个礼仪讲座的视频,很多学生在观后感中写道:“以前我不清楚什么是学生礼仪,也不知道什么是尊重别人,不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现在,我终于明白了,我明白了怎样才是合格的中学生了。”自从在学生中开展了礼仪讲座(视频)后,我班的文明氛围和礼貌行为都得到了很大的改观。因此,在学生中开展礼仪知识讲座,可以让学生懂得礼仪知识与明白礼仪的重要性,使学生渐渐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从应该有礼到习惯有礼。
4. 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例如,大力推广文明用语:在校园显眼的地方树立文明标语、礼貌用语;倡导学生“每天微笑多一点”理念;鼓励学生遇见老师、同学主动打招呼问好。又如,文明上课成为日常行为规范,课前两分钟准备好学习用品,摆放有序,安静等待老师上课;在给老师行上课礼、下课行礼时,立正站直注视老师,懂得尊重老师的劳动;上课专心听讲、积极发言,学会做笔记,等等。
(三)践行礼仪,感受魅力
理论联系实际,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是中学礼仪教育的重要途径。具体做法有:
1. 进行小调查。指导学生列表进行调查,同学在班或学校中的不文明、没礼貌、不诚信、不乐助等现象,写成调查报告,把调查这些现象带来的结果进行交流,写感想。
2. 进行换位体验、岗位体验活动。如进行“本周我当家”“快乐中学生一日体验”“文明、卫生监督体验岗”等,在角色体验中进一步强化礼仪体验。
3. 成立知心团并由知心团牵头举行知心沙龙活动。如 “化解矛盾我支招”“七嘴八舌话文明”等。
责任编辑 黄日暖
切莫忽视学生的礼仪教育 篇7
读完这则消息后,笔者的心中也不禁为之一震,面对他人热情友好的握手致意,孩子们竟然连基本的礼貌都没有,这与我们中华民族作为传统的礼仪之邦大相径庭。就像网友所说的:“无论在哪种场合,无论双方的职位或年龄相差有多大,都必须起身站直后再握手,坐着握手是不合乎礼仪的,这是一个基本的礼仪问题。”那么,作为教育者,针对这一事件,我们更应该反思的是,面对别人的问候和致意,孩子们为什么会没有站起来?为什么会失去了最基本的礼仪呢?
当然,孩子毕竟是孩子,尽管有不少网友斥责这几位小球员“缺乏教养”,但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孩子们为什么会缺了这样的“教养”,这是不是我们学校教育的缺位?现在一些教师非常关心和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学生的分数甚至成了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当学生的学习分数稍微有一些波动或起伏时,教师都要想方设法帮助其查漏补缺,唯恐学生的考试成绩出现下滑。但是,除了学生的考试成绩,学生的道德品质、生活细节、为人处事等一些非智力因素,教师却甚少重视。长此以往,学生的心目中,除了考试,除了分数,其他的一切自然就显得无关紧要了。由此,我们就不难想象,当梅西来到孩子们身边与他们握手致意时,孩子们为什么会表现得如此失礼了。
浅论学生的礼仪教育 篇8
关键词:礼仪教育,教育形式,教育方法
孔子认为“不学礼,无以立”,说明古人以“礼”为立身之本。孔子讲“非礼无视,非礼无听,非礼无言,非礼无动”,说明“礼”应该在人们心中有明确的意义。讲究礼仪并非个人生活小事,它不仅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 而且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对中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势在必行。“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必备的文明礼仪是行为习惯的基础,人的知书达理不是先天而生的,而是通过后天教育获得的。目前,中学生对该知识的认识只是表象的,要让他们真正领会礼仪的实质,需从普及礼仪知识、研究礼仪知识入手。把抓好学生的行为规范训练作为德育工作的基本训练。实施礼仪教育,让学生由表象的礼仪入手,深入研究礼仪的内涵,真正理解为什么要以礼相待,为什么要诚实守信,为什么要衣帽整洁,穿着得体、大方? 认真研究原因,做合格的中学生。
一、积极营造良好的礼仪教育氛围
新学期开始,首先要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上好礼仪课,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实际操作步骤是:首先,对学生提出要求明确、具体、详细的文明礼仪常规,使每个学生心中有数。其次重视第一次文明礼仪训练。学练结合,以练为主。做示范、教表演,使学生知道怎样做。例如让学生扮演来校视察工作的领导站在讲台上,教师在讲台下面扮演学生并面带微笑地向他问好致意:“领导好,欢迎您来我们学校指导工作。”展示礼仪教育的形式与内涵,教室就热闹起来,有的要出来当领导,有的要当学生,借此情境让学生分训练角色,对每一组都进行评价。哪方面做得好,哪方面还要加强。老师认真示范,加大训练力度,学生引起重视。每位学生都非常认真地练习,形成了良好的礼仪氛围,规范的教育训练在学生的脑海中打下了文明礼仪的烙印。
二、采取多种形式,渗透礼仪教育
学校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基地之一, 学校教育, 育人为本。学校必须切实加强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引导学生从小掌握校园、家庭和公共场所的礼仪基本知识,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引导学生学会做人,使学生在校是个好学生,在家是个好孩子,在社会上是个好公民。我学校在礼仪教育方面的做法如下:
1.规范校园教育阵地
(1) 充分发挥现有的一些教学设施的作用。例如校园广播、黑板报、宣传橱窗等文化宣传阵地,大力宣传文明礼仪教育内容。坚持每周一的升旗仪式,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每周讲话内容有明确的主题,内容充实,能真正起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的作用。
(2)从点滴做起 ,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在常规教学活动中渗透礼仪教育辅导内容。如:我校利用上午或下午自习课时间对学生开展法律法规、中学生行为规范、文明礼仪等方面的教育。利用班会课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教育,结合《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实施思想道德指导和文明养成教育,从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入手,让良好的行为习惯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和习惯。
(3)抓好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围绕文明礼仪教育主题 ,实行全员育人,通过名人名言,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成才;通过学习校风和校训,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审美,教育学生团结友爱、互帮互助;通过美化、净化、绿化校园,让学生置身于整洁、清新、优美又有文化氛围的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2.普及文明礼仪知识
“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必备的文明礼仪知识是人们养成良好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基础。人的知书达理并不是先天而生的,而是通过后天教育和实践获得的。目前,学生对该知识的认识较薄弱,要改变这种现象,就要从普及文明礼仪知识入手:在家庭生活中,要学会尊老爱幼、团结邻里;在人际交往中,要谦恭礼让、谅解宽容、与人为善,在对外交往中,要学会重形象、讲礼仪;在社会生活中,要遵守规则、维护公德,同情弱者、扶贫济困,爱护环境、善待自然。
3.教 师以身作则 ,做学生的表率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强调教师以身作则的必要性,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陶行知先生一生恪守自己提出的“以教人着教己”箴言,始终严于律己。纵观古今中外,但凡著名的教育家,无一不以他崇高的人格力量而在世上树立丰碑,成为“万世师表”。
教师的言行举止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教师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至关重要。著名作家冰心说:“教师的现在,就是学生的将来。”一个人格高尚的教师,必须具有严格的自律精神,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自己首先应该做到。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要树立良好榜样,如当学生见到老师问好时,老师应该点头或招手向学生问好;当老师做错了,敢于向学生道歉。这样会令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三、持之以恒,一抓到底
文明礼仪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通过教育训练,持之以恒,使学生逐步养成文明识礼的好习惯。出现反复,这是一种正常现象,应对学生充满信心,抓反复、反复抓、扎扎实实,坚持不懈。如提醒他们见到老师或熟人要主动问好、要排队有秩序进出教室、课间文明休息。文明礼貌的养成教育是让学生在认识和实践的循环往复中由被动变为主动,最终内化为素质。
中学生礼仪素质教育 篇9
一、红楼宴会中座次空间和场所的分布
礼仪是和谐人际关系,增进相互感情的重要形式之一。作为当代高素质的大学生,应该认真学习礼仪文化,懂得一定的宴会礼仪知识,学会艺术地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传统宴会之中,人物座次空间和场所的分布就必须遵循一定的礼仪文化。比如,红楼宴会座次空间和场所分布的过程中,遵循着一定的礼仪文化要求,每一种类的宴饮都有着不同的形式和主要的目的。
1. 了解迎客宴的座次和场所分布
迎客宴作为一种非常庄重的礼仪,往往有着一定的形式和规模。迎客宴座次的确定,因为客人的身份而有所不同。客人身份不同,座次安排往往不同。比如,当时贾母迎接外孙女林黛玉的宴会,主要是一种小型的家宴。“贾珠之妻李氏捧饭,熙凤安箸,王夫人进羹。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旁四张空椅,熙凤忙拉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子上坐下,黛玉十分推让。贾母笑道:‘你舅母你嫂子们不在这里吃饭。你是客,原应如此坐的。’”黛玉是客,又受贾母宠爱,坐了椅子中最尊的位置:左首第一。当然,迎客宴并非对于座次关系都有着一定的重视度,也有着一定的随意性。迎客宴场所区位的确定,同样也因为客人的身份有所不同。地位相对较高的客人,主要是安排在大花厅内建筑群的主轴线上。迎客宴的场所选择有着一定的正式性,同时也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礼敬。
2. 了解游乐宴的座次和场所分布
游乐宴的座次一般采用围坐式,围绕酒令官进行排列,这样,便于游戏的进行。除了主客座次有别外,其他座次是按本家、外姓分别安排的,并不是随便混坐。凤姐和李纨作为媳妇,没有座次,仅仅位列纱橱后面待命,并对丫鬟进行掌管。对于游乐宴来说,重点不是饮食方面,主要是考虑人与人的交流,考虑游乐的方便性。所以,游乐宴场所的选择呈现多样化,不同的游乐主题往往有着不同的景观。这种地点,常常选择在园内的阁、亭等处。
3. 了解节庆宴的座次和场所分布
节庆宴往往有着较多的人数,有着较高的等级,因此,节庆宴座次同样也有着一定的重视度。在节日喜庆气氛的影响下,有时座次往往会依据长辈实际的喜好而进行调整,以示注重传统孝道这个千古传诵的主题。节庆宴的主题多数是团聚,往往有着较大的排场,因此,常常选择在正房或长辈上房。
4. 了解庆生宴的座次和场所分布
庆生宴的主角是寿星,参与人员一般而言往往有着亲密的关系,因此,座次的选择并没有一定的标准,可以不分主仆。庆生宴场所的选择方面,一旦有长辈出现,则往往有着一定的规模,同时空间的选择也有着一定的要求;而平辈之间的庆生宴,主要选择在园内进行,有着随意的形式。
5. 了解日常饮食的座次和场所分布
《红楼梦》中,对日常饮食场景描写不多。一般的日常饮食场景,主要是一种小范围的团聚,主位往往是长辈的位置,晚辈则处于一种围坐的形式,陪长辈用餐。这样,不仅将孝道充分展现出来,同时也体现出一种亲情的维系。日常饮食场所的选择方面,主要安排在各自的房间,有时子女在长辈的房中吃饭,体现出一种孝道。对于辈分较小的媳妇而言,主要在自己的正房炕边吃饭,有着一定的随意性。
二、宴饮礼仪文化空间关系的现代流变
时代的变迁,也使得宴饮礼仪发生了一定的流变。高校大学生要理解礼仪文化的流变,懂得现代礼仪知识,传承优秀文化,彬彬有礼,气质高雅,做一名高素质的大学生。关于宴饮礼仪文化空间关系的现代流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起。
1. 有着凸显的功能独立性
一般而言,我国传统建筑典型平面中,餐厅功能空间的布置,并没有相对明确的设置,同时也没有单独列出。宴饮活动的进行,往往需要依据需求,分布在不同性质的空间。传统建筑在对房间的定义中,往往和功能没有直接性关联,房间一般有着多种使用的可能性。现如今,人们居住的方式有着微妙转变。同时,功能主体性也在逐渐受到认同。一些住宅平面,往往对不同功能的组合有着一定的强调性。我国现代住宅主要是西方现代建筑运动的一种产物,往往和传统居住建筑没有一定的联系。在当前,传统的宅院模式发生着微妙转变,宅院处于一种分离的状态,同时宅园也缺乏直接关联。没有了院与园,游乐宴活动逐渐消失,酒店逐渐成为礼仪性要求较高的宴会活动的场所;而家庭内部的日常餐饮,往往有着比较随意的气氛,但也应该遵循一定的礼仪要求。
2. 有所淡化的文化伦理
吃饭作为日常交流以及情感联系的载体,在实际生活中,往往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座次所体现出的礼制、等级、身份,还在延续。当前,在大型聚会中,座次的观念在某种程度上仍然有着一定的支配性作用。对于礼节,同样也有着一定的强调。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生活方式逐渐淡化传统生活中关于空间多意性的追求,更加注重功能使用的明确性。这样,餐饮空间位置的可变性淡化了,生活的情趣也处于一种减弱状态。当前以核心家庭为主,每个家庭的人数不多,大家族式的家庭组织模式被削弱,同时也减弱了血缘的凝聚力。人们对传统的礼制处于一种淡化状态。虽然传统的烦琐礼俗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但是,也将某种维系社会关系的纽带加以割裂,这是我们应该格外注意的。良好的礼仪礼节,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加以传承。
三、结语
大学生礼仪教育内涵厘定 篇10
一、关于“礼”和“仪”
在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中, 礼仪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积淀为民族的行为习惯, 成为维系血缘纽带、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被古人称为“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
1. 关于“礼”。
“礼之名, 起于事神”。《说文·示部》解释:“礼, 履也, 成果。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强化了全社会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责任。
三、强化大学生荣辱观教育的措施
1. 大力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
要充分利用学校广播、网络、板报、橱窗等载体, 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 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2. 广泛深入地开展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道德实践活动。
进一步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 使学生广泛接触社会, 参加“三下乡”、青年志愿者等活动, 通过自身的实践理解掌握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时代背景、重要意义和丰富内涵, 增强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性。
3. 强化教师的师德教育。
教书育人, 关键在教师;育人为本, 关键在教师。在进行荣辱观教育时, 首先教师要树立荣辱观, 提高整体思想道德素质和道德水平。高校在实施荣辱观教育的过程中, 要使教师做到身体力行, 把做人与做学问结合起来、把言传身教结合起来、把“课堂上讲的”与“课题外做的”结合起来, 以良好的形象和人格的力量影响和教育学生, 努力成为学生的表率和益友。
4. 发挥榜样的激励作用, 用先进人物的事迹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新时期涌现出的郭明义等英雄模范人物都是具有所以事神致福也。”其本意是指敬神, 表示敬意的活动。[1]所以从本质上讲, “礼”就是尊敬, 尊敬是礼仪的情感基础。孟子曰:“仁者爱人, 有礼者敬人。爱人者, 人恒爱之;敬人者, 人恒敬之。”礼者敬人也。“敬人本身包括自尊和敬人两方面”[2]。也就是在人际交往中, 既要尊重别人, 更要尊重自己, 维护自己的人格。
2.关于“仪”。
礼者敬人, 这种尊敬要恰到好处地表达出来, 于是就有了“仪”, 即把对交往对象的内心尊敬之情通过美好的仪表和特定的规矩表达出来。所以“仪”就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不同的“礼”有不同的形式。
3.“礼”和“仪”二者密切相连、不可或缺。
“礼”是尊重, “仪”是表达;“礼”是标准, “仪”是将“礼”具体化、形象化, 是将“礼”的内在精神内涵通过恰当的外在形式有效地表达;“礼”是抽象的, 是“仪”的道德本质, 而“仪”是外显的, 是“礼”的物质载体, 二者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的。
二、关于礼仪
马克思说:社会是人们交往作用的产物。要交往就要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思想品德高尚的共产党人的优秀代表, 他们在自己平凡的工作生活当中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是大学生学习的楷模。在对大学生进行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时, 我们应该注意时时发挥榜样的教育作用, 通过抓典型, 用先进的人物、先进的事迹来启发教育大学生, 帮助其确立学习和行动的目标, 坚定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总之, 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这八个方面是一个有机整体, 是一条基本道德底线, 也是新世纪新阶段的一部社会风尚规范。每一个“荣”都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幸福, 每一个“耻”都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和个人的命运, 因而每一个大学生都要自觉遵循、全面遵循, 都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参考文献:
[1]刘穗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途径的探索[M]中华医学教育出版社, 2006.1.
[2]李怀林.谈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理论意义.党建研究, 2006.8.
[3]阮秋生.以学生为中心.树立全面育人的理念.浙江医学, 2006.2.
[4]周亚夫.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国高等教育, 2005, 15, (16) .
遵循一定的行为规范, 礼仪就是人类社会用以维系社会的正常生活秩序, 需要共同遵循的一种行为规范。
在现代社会, 所谓礼仪, 泛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标, 用以律己、敬人的约定俗成、共同遵守的以礼貌、礼节、风俗、习惯、惯例等方式固定下来的交往程序和行为规范。在这里, 我们对礼仪的理解要重点把握以下几点。
1.礼仪是行为规范, 是体现于社会生活的细节当中的。
礼仪其实就是待人接物的标准化做法, 是社会公认的规矩、习惯、行为准则。这种行为规范是人们应该自觉学习、共同遵守的, 如果违背了, 就会受到道德和社会舆论的谴责。《荀子·修身》说:“道虽迩, 不行不至;事虽小, 不为不成。”规范是体现于社会生活的细节当中的, 细节展示素质, 细节决定成败。所以礼仪无小事, 细微见精神。在日常交往、学习和工作中, 要立足细节, 从小处着手, 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礼仪知识, 提升自己的礼仪品位, 增进自己的人际交往。
2.礼仪与道德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1) 礼仪是最基础的道德规范。在我国传统文化中, 礼是一种制度秩序, 更是一种道德规范。所谓“礼者, 德之基也”, “人而无礼, 焉以为德”。古人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 以求塑造理想人格。他们将礼作为基本的修身手段, 坚持以礼修身, 对人的吃穿住行都作出了详细的礼的规范。强调只有借助礼, 人才能弥补自身的性格缺陷, 达到理想境界。所以, 礼仪不仅能体现人的道德情操和知识教养, 而且能帮助人们修身养性, 完善自我。
(2) 礼仪是“德”的表征。“德诚于内, 礼形于外”。礼仪是内在道德要求与外在表现形式的统一, 二者统一在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之中, 有德才会有礼, 缺德必定无礼。
礼仪是表现道德思想的重要形式和表达道德要求的有效手段。通过考察一个人的仪表、仪容、举止, 能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其道德素质状况和道德水平。西汉经学家刘向说:“内心修德, 外被礼文, 所以成显令之名也。”就是说只有把“修德”与“正容”结合起来, 才能成为令人尊敬的人。礼仪所表现出的是一种善良的人性, 高尚的人格、规范的人伦。因此, 我们讲究礼仪, 并非因为喜欢表面形式, 更看重的是其中包含的道德内涵。
(3) 礼是德的保证。《荀子·修身》说:“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 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 吾安知礼之为是也?”以礼待人, 以礼行事正是德的要求。在中国传统社会里, 主要是通过学礼、用礼、保礼来熏陶人们的道德品质、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 保证社会道德准则的实施。正如孔子所说:“博学于文, 约之以礼。”
综上所述, 礼仪既表现为外在的礼貌、礼节等行为方式, 又表现为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涵———道德修养, 而非仅仅是形式上的要求。礼仪的精髓就在于内在和外在的和谐、高度统一。
3.礼仪是社会的润滑剂和调节器, 有利于提升人生的幸福感。
孔子讲:“礼之用, 和为贵。”礼仪的追求是使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更加和谐。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曾说:礼貌和必要的礼节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和人际矛盾的缓冲器。《礼记》说:“君子有礼, 则外谐而内无怨。”礼仪强调尊重他人, 约束自我, 互相理解与合作。礼仪以诚实守信、平等友善、宽容豁达为社会交往的基本准则, 故而有利于构建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 因此人的幸福指数就提升了。正如闻名世界的《西方礼仪集萃》的作者埃米利所说:“表面上礼仪有无数的清规戒律, 但其根本目的却在于使世界成为一个充满生活乐趣的地方, 使人变得平易近人。”
4.礼仪是交往艺术, 是个非常重要的沟通技巧。
礼仪有多种类型, 有不同的适用对象, 有各自的适用范围。礼仪的内容主要包括形象设计和沟通技巧两大部分。形象设计就是一个人的穿着打扮、言谈话语、举止行为等。而沟通技巧则是教人们在不同场合, 针对不同的交往对象, 如何恰当表达尊重和敬意;怎样做才能广结善缘, 使自己成为受欢迎的人。因此, 礼仪可以说是一门交际的学问, 是人际交往的通行证和金钥匙。学习应用礼仪强调规范性、对象性和可操作性。
三、关于礼仪素质
所谓礼仪素质是人在礼仪方面所具有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 是人的素质的重要方面。我认为礼仪素质主要由四个方面构成:表层的礼仪行为、幔层的礼仪习惯、中层的礼仪意识、核心层的礼仪精神。礼仪行为是外显的礼貌、礼节等, 礼仪习惯为具有稳定、自觉特质的思维与行为定势。礼仪意识是影响人们行为倾向的深层的思想、观念和原则。礼仪精神则是以“德”为中心的礼仪信念和追求, 它集中体现在“情”、“爱”、“尊敬”几个方面。清华大学著名礼学家彭林曾将礼仪精神概括为敬、静、净、雅四个字。[3]从根本上讲, 礼仪素质就是一种礼仪精神。
礼仪素质的以上四个层次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礼仪精神是礼仪素质的核心和灵魂, 指引礼仪意识的形成;礼仪意识决定着礼仪习惯的养成, 有怎样的礼仪意识, 就有怎样的礼仪习惯;礼仪习惯又铸就了具体的礼仪行为, 具体的礼仪行为则展现着礼仪素质的高低。
四、关于礼仪教育
所谓礼仪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受教育者传授全面系统的礼仪知识, 进行礼仪行为训练, 培养其礼仪意识, 塑造其礼仪精神, 从而提高受教育者礼仪素质的专门性活动和过程。
由于礼仪是道德的表现形式, 礼仪与道德紧密联系, 故而礼仪教育与道德教育也是密切联系的, 礼仪教育应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另外, 礼仪素质是人的素质的重要方面, 礼仪教育也应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表面上看, 礼仪是个人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仪容仪态等外在表征, 实则反映了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内在素养和人生态度。礼仪强调人格魅力与外在形象的同等重要, 所以礼仪教育不仅仅是外在行为训练, 更重要的是内在意识的培养。礼仪教育是养成教育, 其宗旨在于塑造礼仪精神。
五、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内涵
大学生礼仪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礼仪教育。有了以上
高年级大学生就业态度与就业心理调查分析
———以山东师范大学为例
靳大力
(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山东济南
摘要:本研究运用《大学生就业准备情况调查问卷》, 对山东师范大学150名大三、大四学生进行调查, 结果发现:山东师范大学高年级学生对当前就业形势认识总体准确客观, 积极向上。就业观念有调整但仍相对保守, 认识到就业准备的重要性, 渴望获得更多的就业辅导。
关键词:高年级大学生就业季度就业心理调查分析
1. 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尤其是当前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对2009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雪上加霜。2009年, 我国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611万人, 比2008年增加52万人, 山东省内高校毕业生46.5万人, 比上年增加3.2万人。前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的讲话中说:“就业是民生之本, 能否顺利实现就业关系到每一个毕业生的成才立业, 寄托着数百万家庭的希望。帮助大学生就业, 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直接体现, 是教育战线的神圣使命和职责。”在全社会普遍关注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同时, 高年级大学生就业观念、就业心态是下一步开展工作的有效依据。
2. 研究方法
2.1被试。
本研究选取山东师范大学大三、大四学生, 发放问对礼仪教育的认识, 我认为所谓大学生礼仪教育就是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 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基本理念、规范、内涵的传授和训练, 使他们掌握基本的礼仪规范, 养成礼仪习惯, 逐步完善自我行为, 把内在的道德修养和外在的礼仪形式有机结合起来, 以彰显自我良好气质, 提高自我综合素质。
大学生作为社会未来的栋梁, 理应是知书达理、文明有礼、待人以礼、道德高尚的高素质人才, 但当前大学生礼仪失范、道德滑坡情况十分严重。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意见》, 特别强调, 把“明礼诚信、团结友善”作为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这既明确了礼仪教育是大学生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又说明了高校加强大学生礼仪素质培养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所谓“诚于中而秀于外, 慧于心而秀于言”。大学生礼仪教育是一个引导大学生自觉地把社会的道德规范转化
卷150份, 收回有效问卷127份, 回收率为84.66%。其中男生51份, 比率为40.16%, 女生76份, 比率为59.84%;大三69份, 比率为54.33%, 大四58份, 比率为45.67%;独生子女37份, 比率为29.13%, 非独生子女90份, 比率为70.87%。
2.2研究工具。
采用《大学生就业准备情况调查问卷》, 问卷内容包括对就业形势的认识、对自身状况的评价、就业准备、就业观念等方面。
2.3研究过程。
问卷为封闭式, 调查采用随机抽样, 用不记名的方式作答, 当场收回。学生填写时, 控制了其他干扰因素, 问卷结果采用SPSS15.版本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
3. 研究结果
3.1择业取向调查结果。
3.1.1毕业选择。选择直接就业的占15.75%, 继续深造的占61.42%, 出国留学的占1.57%, 先工作后深造的占21.26%。
3.1.2选择工作首先考虑的因素。选择个人发展的占28.35%, 行业前景的占22.05%, 选择报酬为首要考虑因素的占14.96%。
3.1.3对就业单位的性质要求。要求就业单位是事业单位的占40.80%, 政府部门占7.87%, 其他占11.81%。
3.1.4自主创业。明确回答考虑过自主创业的占51.97%, 没有考虑过的占46.46%。
为个体的道德品质、道德实践的过程。它能使大学生内强素质、外塑形象, 成为知书达理、言行合一的人, 进而有利于大学生成才, 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实现顺利就业和创业成功。
参考文献
[1]熊经浴.现代实用社交礼仪[M].北京:金盾出版社, 2003:1.
[2]熊经浴.现代实用社交礼仪[M].北京:金盾出版社, 2003:3.
中学生礼仪素质教育 篇11
摘要:中国的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实现素质教育,提升高职院校的学生的综合素质及核心竞争力,需要深化礼仪教育,本文旨在在对礼仪教育中的实施阶段、教学模式进行探索,以提高礼仪教学的质量,全面提升高职学生素质。
关键词:礼仪教育 教育模板 教学模式
温家宝总理曾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鲜明提出“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必须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着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专家马树超教授在论高职教育中指出“高职教育肩负着大批量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使命”。目前,高职教育在我国迅猛发展,职业教育中的中国特色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研究的中心问题。中国特色的职教一定是培养高素质和技能型人才的,二者相依相存,缺一不可。这是每一个高职教育工作者将接受的一次新的历史使命和一次高标准的挑战。毋庸置疑,我们面对现状必须“变”,在磨砺学生“技”的同时,必须为其修德,深化礼仪教育教学提升高职学生素质,使之成为具有中国本土的“优秀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从而传承和弘扬民族国粹,而光照于世界,有功于人类。这是我们必须担负起来的重要职责。为此我认为,具体实施礼仪教育的深化要贯穿于高职教育的全过程,并在此过程中注意阶段性教育模板和教学模式的拓展。
一、形成阶段性教育模板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开设有礼仪课,但没有形成系统,跟大一的学生讲授面试礼仪,跟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将涉外礼仪,不仅学生对此兴趣不大,也不利于习惯的养成。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及调查了解,只有实行阶段性和针对性的教育,形成系统教学模板,才能避免重复教学产生的资源浪费。
(一)新生阶段:校园礼仪的普及性教育
对于新生来说,大学生活是新奇又陌生的,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年实施校园礼仪(课堂礼仪、宿舍礼仪、食堂礼仪、图书馆礼仪、集会礼仪及恋爱礼仪)的普及性教育,交给他们为人处世必须遵守的最基本、最起码的行为规范的礼仪,系统了解校园礼仪规范的基本要求。让他们尽快适应新的群体生活,建立起新型的人际关系,日常生活中待人以礼,更快地融入集体生活。
需要注意的是,校园礼仪的普及性教育不仅依靠前期的讲座教学,更需要借助教师示范性教育,因此教师的言传身教及校园活动的开展贯穿高职学生在校学习的始终。
(二)大二阶段:职业礼仪的针对性教育
高职教学在大二阶段已开始设置较为系统的专业课程,这时针对专业的不同,开设相关的职业礼仪专业课程,例如酒店礼仪、商务礼仪、秘书礼仪、涉外礼仪等,并授之企业文化、理念和企业行为规范等重要内容,使学生知晓敬业和诚信是职业中富有深刻内涵的道德行为。通过一些典型的案例来告诫学生职业礼仪是无形的资源,它是一种生产力,维持着生产关系,它可带来宝贵的财富,任何个人、企业的发展都与之有密切的关系。从而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化被动为主动,自觉熟练掌握与职业相关的各种礼仪规范,熟悉特定行业的运作规律。
同样需要注意,职业礼仪教育强调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操作性和专业性,因此在教学模式上实践教学课时应大于理论教学课时,同时利用班会时间开展各式各样的职业礼仪实践。
(三)毕业阶段:职场礼仪的实践性教育
应聘在即,实践性的职场礼仪训练犹其重要。笔者在教授商务礼仪的过程中,多数学生反映到因为自己临近毕业,正在寻找工作,但面对应聘,望而生畏。多数毕业生渴望了解更多关于求职方面的礼仪,希望增加职场面试方面的礼仪训练。教师可在就业指导课程中特别增设职场礼仪的教育,设定一些场景,让学生亲自去参与、去感受,去体会。实践训练应包括求职礼仪、办公室工作礼仪、会议礼仪、公务礼仪、宴请礼仪等,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职场礼仪的点滴细节在协调内外关系以及成功与失败之间的关键性作用。
当然,也可在学生参加了实习后组织讨论来分享初涉职场的礼仪经验来提升学生进一步对礼仪的理性认识,从而让学生增强自信力,做到从容、大方,不怯场。
二、使用灵活的教学模式
(一)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
1讲座式教学
聘请礼仪专家或校内的礼仪教师进行专题讲座,主要多用于普及性教育阶段,使学生初步接触礼仪,了解礼仪。传统的讲座模式以讲为主,学生有可能注意力不易集中,因此在讲座中运用多种教学资源尤为重要,例如丰富的多媒体课件、案例和朗朗上口的礼仪口诀,都有助于学生的接受。
2讲练式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图片、音像和示范等方式展示标准礼仪,学生进行站、坐、立、行、蹲各种姿势,对引导客人、介绍、握手、递物件等具体礼节规范的训练,则安排分组练习,互相观摩、互相纠正、共同提高。在训练过程中突出听、看、做、练等需要亲身体验的关键环节,加深对礼仪知识的掌握,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3模拟式教学
首先要设定课程总体框架,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模拟设计,指导学生模拟内容与礼仪情境相符合,并且注意留下足够的发挥空间。如,在讲授“接待礼仪”时。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4~6人,要求每组以接待场景为蓝本,自由编撰一个5分钟的小品,在小品中要运用见面、称呼、介绍、握手、交换名片、迎送等接待时礼仪规范,并注意展现自身良好的仪容、仪表、仪态。有条件可对每组学生的“表演”进行录像,回放录像,观摩分析,课上大家现场点评,课堂气氛十分热烈,学生非常投入,使抽象的理论变成了直观形象的体验,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4讨论式教学
典型的礼仪问题或者身边发生的事例编成思考题,引导学生课下查找资料、独立思考,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推荐代表发言,最后教师概括点评。如在讲授礼仪作用时,我们让学生回忆一下自己所遇到的不文明行为。让学生去亲身观察、发现生活中和校园里的违背礼仪规范的现象,并提出自己对这些事件的看法,在课堂上开展讨论、辩论和演讲。这样做使许多平时不以为然的小事和小节,在大家的共同讨论中被放大了,正确与错误产生强烈的对比,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印象十分深刻。
(二)拓展多种多样的实践渠道
1项目式
项目式教学是指教师与学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的教学活动。比如为某个大型社会活动免费提供礼仪服务。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多地积累社会实践经验,将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结合起来;使学生有独立制定计划并实施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克服、处理在项目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学习结束时师生共同评价项目工作成果。
2观摩式
如教师在讲授餐饮礼仪时,可先讲解理论,再安排适当的实训,笔者安排学生前往一些学校内部宾馆进行实训,学生能直观地了解到餐具的摆放、使用、以及桌次位次的排列等;又如在讲授求职就业礼仪时,老师在课堂上讲授面试的技巧,再安排学生到人才市场实训,观摩招聘现场,使学生亲身体验了求职的经历,了解了面试的整个过程。
3示范性
作为一名礼仪教师,教师的自身形象,是对学生最好的直观教育。任课教师除了不断地加强学习礼仪理论知识外,还要注意加强自身的训练,注意以自身良好的礼仪修养感染学生。平时注意自己的仪态,以端庄得体的举止、亲切流畅的语言,真诚高雅的微笑、丰富的社会阅历,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较强的社交能力去感染学生,让学生喜欢、羡慕,并以之为楷模。
4活动式
一个人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把礼仪教育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范畴,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展示礼仪美。如组织校礼仪队参加各种接待,举办礼仪月或礼仪周,届时举办各种有关礼仪内容的活动,开展礼仪讲座、评选礼仪典型等,这些做法使学生将礼仪规范内化为自觉的行为,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塑造高职学生的礼仪形象,
在采用上述教学模式及实践渠道的同时,也应重视校本教材的编写、礼仪教学团队的建立,整合资源,将礼仪口诀、案例、图示、多媒体课件等资源进行共享,不断完善教育方式方法,深化礼仪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终达到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的目标。
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华民族是仁、礼、爱的民族。面对世界金融危局机的残酷现实,中国要复苏要振兴,世界要复苏要振兴,是我们民族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是德、智、技的集合体,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优秀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这需要砺技修德。因而,礼仪教育教学,提升高职学生素质需要各位同仁将其深化且创新实现。
【参考文献】
[1]张岩松,高职礼仪课程实践教学的四个结合,《职业教育研究》2007年第11期
[2]马乐,高职高专礼仪教学改革的探索,《辽宁高职学报》2009年第3期
[3]韩宝军,吕健伟,路明,礼仪教学——通向高职素质教育的桥梁,《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4]李霞,高职礼仪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安康师专学报》2005年第4期
[5]李晓宜,高职礼仪教育模式初探,《大学时代:B版》2006年第11期
[6]金湘虹,高职院校礼仪教学探索,《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7]吴韬,高职素质教育新思路——培养有品格、有修养的技能人才,《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8]罗忠丽,蒋红芝,探析高职院校礼仪课教学,《法制与经济》2009年第2期
关于中职学生礼仪教育的研究 篇12
一、中职学生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1.提高学生个人整体素质必然选择
中职学生而言的整体素质主要通过两方面表现出来:专业知识素质;礼仪素质。首先, 做好学生礼仪教育, 就会相应提高学生的礼仪素质, 进而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其次, 通过对于学生礼仪素质的提高, 特别是对于学生基本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 能够激发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强烈追求心, 进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素质, 最终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2.提高中职学校的社会形象重要途径
近年来, 中职教育却让人大跌眼镜, 社会各界对于中职教育充满了怀疑, 其中的最主要原因就在于中职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礼仪水平较低, 社会各界人群则会通过中职学生的表现来衡量中职教育, 进而也就出现了对于中职学校的不良评价。通过对于学生的礼仪教育, 提高学生的礼仪水平, 约束学生在社会中的不良行为习惯, 进而通过学生的良好表现提高社会公众对于中职学校的认识, 重塑中职学校的良好校园形象。
3.符合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
现行宪法从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两方面做出了系统规定。作为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的思想道德建设, 其中最主要内容就是公民的礼仪建设。加强对于中职学生的礼仪教育, 就等于提高了国家未来一线工人的礼仪素质, 这正是对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呼应。
二、中职学生礼仪教育缺失的原因
1.家庭教育的缺失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 相信绝大多数孩子都会将父亲作为未来人生发展的目标, 从而不断的模仿、重复父母的种种行为, 希望早日获得家长的认可。然而, 作为学生学习榜样的家长却表现得不够理想。首先, 一些家长轻管理。许多家长认为学校才是管理学生成长的主要力量, 教师的主要魅力就在于师德, 从而忽视了在家庭中对于学生的礼仪管理。其次, 一些家长自身素质低, 学生会模仿家长的行为。
2.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由于我国国家建设处于重要的转型时期, 国家对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培养关注力度不足, 同时网络文化发展过于迅速, 而国家缺乏专门的管理组织及管理政策, 最终导致过多不良风气对于学生的过度影响。如学生经常停滞于网吧等人群聚集地, 特别是社会不良分子的聚集地, 在这些地方耳渲目染, 不断的接触社会不良行为和不良思想, 如酗酒、群殴、毒品、拜金主义等, 学生就会受到这些方面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并且成为这些社会不良风气的传染选而进入校园, 进而在校园内传播, 给整个中职学校教育及管理工作带来巨大阻碍。
3.学生是非观念淡薄
外因对于事物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而内因则其根本作用,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的研究。对于中职学生的礼仪水平较低的原因, 其中起到重要影响作用的必然是客观存在的社会、学校及家庭环境, 而起根本作用的还是学生自身是非观念的淡薄。中职学生由于社会经验的欠缺, 心里尚未成熟, 对于周围因素不能够加以正确区分, 进而导致不良因素直接作用于学生个体, 造成中职学生礼仪水平较低的问题。
三、做好中职学生礼仪教育的相关对策
1.实现学校——家庭联合式教育
要想加强学生的家庭礼仪教育, 就要实现对于学生教育的学校——家庭联合式教育。一方面, 校方要做好学生基本资料的备案工作。学校要做好不仅仅是关于学生的各项资料的收集工作, 如性格、能力等, 同时也要做好对于学生家庭背景资料的收集, 做好对于学生家长性格、职业等的信息收集, 进而在以后的礼仪教育中能够充分分析相关资料, 做出具有针对性的教育对策。另一方面, 家长要重视家庭教育, 让家长意识到自身对于学生的榜样作用, 尽可能的在家庭生活中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等, 通过奖励与惩罚相结合的手段营造良好的家庭礼仪教育环境。
2.做好学校及周边的环境控制
(1) 做好学校环境治理
针对学校的现有不良风气的治理, 应该加强学校的日常检查工作, 针对酗酒、斗殴等行为给予制止并做出严肃处理, 如开除学籍、留校察看等。针对潜在社会不良风气的控制问题, 重点在于制定各项规章制度, 尽量少的让学生们接触社会不良分子, 严格处理办法, 通过事前约束杜绝不良风气的传入。
(2) 做好社会不良风气的治理工作
这方面工作则需要国家做出相应的工作, 如设立专门的校园警卫室, 加强对于学校周边环境治安的管理, 加强对于学校周边公共娱乐场所如网吧、酒吧等地方的管理工作。
3.培养学生的是非观念
培养学生的是非观念, 首先要给学生一面镜子, 将学生放置于街头, 通过对于周围人群的观察, 让学生自我发现社会上各种不良行为及其不良影响, 通过他人的错误行为意识到自身的错误行为及巨大危害。其次要做好激励工作, 循环产生的根本动力就在于在这个循环中能够让活动主题收获他所期望的东西, 满足他的心理或者物质需求。树立学生的是非观念, 一定要做好学生行为的循环控制, 对于学生的良好行为, 应给予奖励, 形成良性循环, 对于学生的不良行为, 应给予处置, 防止该行为的恶性循环, 通过行为循环控制进而形成学生是非观念。
四、结语
总之, 中职学生的礼仪教育工作不仅关系到学生的自身利益, 同时也关系到中职学校的学校形象树立, 更关乎到国家未来的发展走向, 是我国教育事业所面临的一大难题, 要做好中职学生的礼仪教育工作, 就必须结合中职学生的自身特点, 并从中职礼仪教育缺失的原因入手, 寻找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以解决中职学生礼仪教育缺失的问题, 提高中职学生的利益道德素质。
参考文献
[1]邱振东.礼仪教育对中职学生未来发展探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 (27) .
[2]朱兴艳.中职生礼仪教育探讨[J].时代教育 (教育教学) , 2011, (6) .
[3]刘梦溪.礼仪与文化传统的重建[N].光明日报, 2004.
[4]赵伯果.初探在职业学校实施礼仪教育[J].西北职教, 2007, (8) .
【中学生礼仪素质教育】推荐阅读:
中学生文明礼仪教育06-08
中学生形象礼仪教育09-16
中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研究课题中期报告10-12
南塘中学“文明礼仪月”主题教育实施方案06-06
中学生礼仪规范09-11
中学生文明礼仪图文10-24
中学生文明礼仪规范要求08-08
中学生文明礼仪我先行演讲词06-06
做一个讲文明、讲礼仪的中学生09-28
堆沟港中学礼仪规范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