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物质结构考点

2024-09-01

必修物质结构考点(精选4篇)

必修物质结构考点 篇1

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律是每年高考必考的内容,题型比较固定,以选择题、填空题为主,属于中等难度题型.以下是本知识点在2015年高考的考查形式,供同学们参考.

考点一原子结构

例1(上海卷)中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已确定第116号元素Lv的名称为鉝.关于116293Lv的叙述错误的是()

(A)原子序数116(B)中子数177

(C)核外电子数116(D)相对原子质量293

解析:由116293Lv可以判断(A)、(B)、(C)正确.由于不知道该元素有几种同位素原子,各种同位素原子的含量是多少,故不能确定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D)错误.答案选(D).

点拨:准确应用两个关系式:原子的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原子的质子数=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辨清两个概念:核素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在数值上等于该核素原子的质量数,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根据各种核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和它们在自然界中所占的原子百分含量计算的结果.

考点二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例2(福建理综)短周期元素X、Y、Z、W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图1所示,其中W原子的质子数是其最外层电子数的三倍,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W>Z>Y>X

(B)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X>W>Z

(C)最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Y>X>W>Z

(D)元素X、Z、W的最高化合价分别与其主族序数相等

解析:此考点结合元素周期表,主要考查元素周期律.由题中信息可推出W为磷元素.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确定X、Y、Z分别为氮、氧、硅.同一周期,原子半径从左到右逐渐减小;不同周期的元素,原子核外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就越大.故四种元素的原子半径大小关系是:Z>W>X>Y,A错误.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及其最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均与其非金属性一致,B、C正确.一般,主族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主族族序数(特殊:O、F除外),(D)正确.答案选(A).

点拨:元素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决定了元素性质(化合价、原子半径和金属性、非金属性等)的周期性变化.我们要熟悉元素周期表中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包括:(1)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的递变和判断依据;(2)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的递变;(3)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碱性的递变.因此掌握性质与位置互推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

考点三、化学键

例3(海南卷)a、b、c、d为短周期元素,a的M电子层有1个电子,b的最外层电子数为内层电子数的2倍,c的最高化合价为最低化合价绝对值的3倍,c与d同周期,d的原子半径小于c.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d元素的非金属性最强

(B)它们均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氧化物

(C)只有a与其他元素生成的化合物都是离子化合物

(D)b、c、d与氢形成的化合物中化学键均为极性共价键

解析:根据题意可推知a、b、c、d分别为Na、C、S、Cl.在上述元素中非金属性最强的为Cl元素,A正确;Na可以形成Na2O、Na2O2,C可以形成CO、CO2,S可形成SO2、SO3,Cl可形成Cl2O、Cl2O7等氧化物,(B)正确;只有Na是活泼金属,与非金属C、S、Cl形成离子化合物,(C)正确;碳元素可以与氢形成只含极性键的化合物如CH4,也可形成含极性键、非极性键的化合物如CH3—CH3,(D)错.答案选(D).

点拨:(1)离子键与共价键的形成条件:一般,活泼金属和活泼非金属化合易形成离子键,同种或不同种非金属元素的原子相结合形成共价键.(2)极性键与非极性键:极性键存在于不同非金属元素的原子之间,如共价化合物中HCl、NH3等,也存在于某些复杂离子化合物中如Na OH等;非极性键存在于同种非金属元素的原子之间,如单质中Cl2、H2等,也存在于某些化合物中如Na2O2、H2O2等.

考点四、“位、构、性”综合推断

例4(浙江卷)图2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其中X、Y、Z、W为短周期元素,W元素的核电荷数为X元素的2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W、Z元素的原子半径及它们的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均依次递增

(B)Y、Z、W元素在自然界中均不能以游离态存在,它们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依次递增

(C)YX2晶体熔化、液态WX3气化均需克服分子间作用力

(D)根据元素周期律,可以推测T元素的单质具有半导体特性,T2X3具有氧化性和还原性

解析:由题干信息可推断出X、Y、Z、W、T分别为O、Si、P、S、As元素.O、S、P的原子半径关系为:P>S>O,三种元素的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为:H2O>H2S>PH3,(A)错误;在火山喷口处或地壳的岩层里常存在游离态的硫,(B)错误;Si O2晶体为原子晶体,熔化时克服共价键,(C)错误;As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金属与非金属交界线附近,具有半导体的特性.As2O3中As为+3价,处于中间价,故具有氧化性和还原性,(D)正确.答案选(D).

点拨:首先根据题给信息,进行元素的推断.然后根据元素的相对位置是同周期还是同主族,依据元素周期律得出相应的结论;最后考虑应用一般规律解答的对象是否有特殊性.

必修物质结构考点 篇2

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 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皇帝制度特点: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

秦朝)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

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

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了: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三个阶段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 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时期

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宋朝的“二府”: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

唐朝中央:三省六部制

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中国省制的开端是:元朝时的行省制度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2)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

中国宰相制度的废除是在:明太祖时;

明朝增设了:内阁;

3、宰相制与内阁制的区别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牢固。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并无决策权。

明朝内阁制度与西方近代内阁制的本质不同

内阁是皇权专制的产物,它维系了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了君主对全国有效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

西方近代内阁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

5、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的标志是:清朝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

6、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积极作用: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

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障

消极作用:严重地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减缓了社会

发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鸦片战争的原因:根本原因:1 英国决意打开中国市场

直接原因:林则徐的虎门销烟

3、第一次鸦片战争发生于:1840年到1842年;

7、第一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影响表现在三个变化:

(1)社会性质变化:由封建社会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革命性质变化:由农民革命转变为反帝反封建的旧民主主义革命。

焚烧圆明园的事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19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时

9、中国社会性质的演变过程:

(1)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同样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

(3)(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被迫签订中日《马关条约》,标志

着外国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

加深。

(4)(1899——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1901年被迫签订《辛丑条约》,《辛

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的开始,是中国全国性抗日战争的开

始。

4、国民党在抗战初期认真抗日先后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

5、太原会战中的平型关大捷(1937年9月25日)是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典

型地说明了国共两党军队的合作抗日。

7、1940年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8、抗日战争的胜利意义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 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增强了全国人 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9、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全民族的抗战。

9、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10、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作用: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几千年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是中

国人向西方学习资本主义的最早的探索;对后来的民主革命有重要影响。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标志的是:1864年7月天京的陷落;

5、辛亥革命爆发的标志和时间: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

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8、辛亥革命的结局:失败:(1)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篡夺(2)辛亥革

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得到根

本改变。

9、辛亥革命的性质: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0、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

(1)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的共和国。

(2)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36、基本消灭国民党主力的三大战役是: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26、中国近代史第一次彻底地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是:五四运动;

27、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组织是:陈独秀建立的上海共产党组织;

30、标志国共合作形成是: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的是:南昌起义;

33、成为党和红军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的会议是:遵义会议;

37、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是: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

38、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2、我国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是:民族区域

自治

44、香港澳门回归日分别是: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

46、为废除旧中国屈辱的外交新中国奉行的外交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日本与中国正式建交是在:1972年;

47、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是: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53、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标志是: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54、中国领导人对美国的第一次访问是:1979年初中美正式建交后邓小平访问

美国;

55、日本与中国正式建交是在:1972年;

61、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被称为黄金时代在什么改革时期:伯利克里改革时

期;

62、罗马成文法诞生的标志是:《十二铜表法》;

63、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形成是:《民法大全》

68、光荣革命最重要的成果是:建立了英国了君主立宪制;

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标志是: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

78、美国政体特点是:总统共和制,简称总统制;

70、英国政治制度的显著特点是:责任制内阁;

72、英国君主立宪制主要特点是:保留君主,议会掌权

74、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是:美国1787年宪法;

75、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的原则是:“分权与制衡”;

77、美国联邦政府机构与权力分别为:国会掌握立法权,总统掌握行政权,联邦

法院掌握司法权;

79、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于:1789年;

80、法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建立于:法国大革命时期;

88、马克思主义诞生标志是: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

54、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尝试是:巴黎公社的建立;

9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14年、1917年11月俄国爆发的“十月革命”推翻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是:十月革命;、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是:十月革命以后建立的苏俄;

101、奠定二战后世界两极格局框架的是:雅尔塔体系;

102、冷战内容包括:政治上的杜鲁门主义,经济上的马歇尔计划,军事上的北

约的建立;

107、东欧剧变发生时间:1989年;

108、苏联解体发生时间:1991年;

109、第一个发生剧变的东欧国家是:波兰;

110、标志苏联国家政权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苏共被排挤出政权的事件是:“八

一九”事件;

103、二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表现在:政治上社会主义政权的扩展,经济上的经济互助委员会的成立,军事上的华约组织的建立;

104、欧共体包括: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105、二战后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是在:1956年到1973年;

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隋朝创立科举制。

利:打破贵族政治、保证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提高行政效率、有

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有一定的合理性。弊:

考试内容多为四书五经,特别是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选拔多是缺乏进取

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

《南京条约》:①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银元,③开放广州、福州,宁波,上海,厦门为通商口岸,④协定关税

义和团口号 灭洋扶清

五四运动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1)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有利于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

(2)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3)使世界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两个主要趋势: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

(4)多极化最终形成将是漫长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总体实力增强,多极化趋势对发展中国家既提供了机遇又提出了挑战。

2、冷战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冷战下国际形势:①德国分裂:1949年,德国西部和东部分别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②朝鲜分裂:日本投降后,苏、美军队以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别进驻朝鲜半岛的北部和南部。1948年8月,朝鲜半岛南部建立了大韩民国.。1948年9月,朝鲜半岛北部成立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③侵朝战争(1950-1953),侵越战争(1961-1972、西周的分封:○1被封的诸侯国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

○2影响:积极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

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消极影响:西周后期王权衰弱,春秋战国暑期列国纷争

○3结果:西周后期分封制受到破坏;战国末年周王室失去分封大权

《南京条约》

条约内容有: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等。

《资政新篇》:1859年太平天国颁布的《天津条约》

条约规定: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沿海沿江十处通商口岸;赔偿英法巨额白银;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旅游、经商和传教;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暗通航等。

《北京条约》。

条约规定: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对英法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4、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天朝田亩制度》的意义:

积极意义: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思想结晶。

消极意义: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3、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1是中国人民100多来年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2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3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组成部分,做出重大贡献;

○4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4、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1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的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人民期盼已久的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

○2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胜利;

○3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立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3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1、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十月革命”的意义: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沉重的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3、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是欧洲出现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

4、二战后形成的两级格局解体的标志性事件是苏联解体。

5、二战后美国在亚洲地区的热战主要是侵略朝鲜和侵略越南战争。

1、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的原因:根本原因:经济发展的需要;

现实因素:世界政治经济中心地位丧失;外部因素:美苏争霸的影响;

必修物质结构考点 篇3

一、电子排布式、价电子 (外围电子) 排布式、轨道表示式

这些都是用来表示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式子.

1. 电子排布式的书写格式:

(1) 元素符号; (2) 轨道符号 (带有电子层数) ; (3) 电子个数 (标在右上角) .

2. 价电子 (外围电子) 排布式:

省去“原子实”, 仅写出原子的外围电子的排布式.

3. 轨道表示式的书写格式:

(1) 元素符号; (2) 轨道框 (一个框表示一个轨道, 能量相同的轨道连在一起) ; (3) 电子及自旋状态 (↑、↓) ; (4) 轨道符号.

二、电负性

美国化学家鲍林提出电负性的概念, 用来描述不同元素的原子对键合电子吸引力的大小.电负性越大的原子, 对键合电子的吸引力越大.

1. 电负性的大小也可作为判断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尺度.

电负性小于1.8的一般为金属, 大于1.8的一般为非金属, 在1.8左右的一般既具有金属性又具有非金属性.

2. 利用电负性的差还可以判断两个成键原子间形成的是离子键还是共价键.

一般规律是:电负性之差大于1.7的为离子键;电负性之差小于1.7的为共价键.

三、饱和性和方向性

1. 饱和性:

成键原子中只有自旋方向相反的未成对电子才能形成共用电子对, 通常每种元素的原子有几个未成对电子就只能和几个自旋方向相反的电子形成共价键, 这就是共价键的“饱和性”.

2. 方向性:

两个参与成键的原子轨道总是尽可能沿着电子出现机会最大的方向重叠成键.原子轨道重叠越多, 电子在两核间出现的机会越多, 体系能量下降越多, 形成的共价键越牢固.电子所在的原子轨道都是有形状的, 所以要取得最大重叠必然有一定的方向性, 这就是共价键的“方向性”.但S轨道与S轨道重叠形成的共价键无方向性.

四、σ键和π键

按原子轨道的重叠方式, 共价键可以分为σ键和π键.原子轨道沿核间连线方向以“头碰头”的方式重叠形成的共价键叫做σ键;原子轨道在核间连线两侧以“肩并肩”的方式重叠形成的共价键叫做π键.

一般认为, 在有机化合物中, 碳原子与碳原子之间形成π键的重叠程度要比σ键的重叠程度小得多.所以, 碳原子与碳原子之间形成的σ键比π键牢固, 在化学反应中, π键易发生断裂.但也有例外.

五、氢键

1. 定义:

半径小、吸引电子能力强的原子与H核之间的相互作用叫氢键.通常我们可以把氢键看做一种比较强的分子间作用力, 比范德华力强, 比化学键弱.

2. 形成条件:

半径小、吸引电子能力强的原子 (F、O、N) 与H核.

3. 表示方法:

X—H…Y (X、Y可以相同, 也可以不同)

4. 存在:

可以在分子之间形成, 也可在分子内部形成.

5. 对物质的性质的影响:

可以使物质的熔沸点升高, 还对物质的溶解性等有影响, 并且能解释一些反常现象.

6. 影响氢键强弱的因素:

与X—H…Y中X、Y原子的电负性及半径大小有关.X、Y原子的电负性越大、半径越小, 形成的氢键就越强.

六、能层、能级、电离能、晶格能

1. 能层、能级:

多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的能量是不同的, 按离核由近到远、能量由低到高的差异, 将核外电子依次分成不同的能层:K、L、M、N、O、P、Q.在多电子的原子中, 同一能层的电子, 能量也可能不同, 因此将它们分成不同的能级:1s、2s、2p、3s、3p、3d…….s能级有1个轨道, p能级有3个轨道, d能级有5个轨道, f能级有7个轨道, 每个轨道上最多能容纳2个自旋方向相反的电子.

2. 电离能:

气态中性基态原子失去一个电子转化为气态基态正离子所需要的最低能量叫做第一电离能, 气态基态正离子继续失去电子所需要的最低能量依次称为第二电离能、第三电离能……, 分别用符号I1、I2、I3……表示.单位为k J·mol-1.

电离能可用来衡量元素的原子失去电子的难易程度.原子失电子时, 应先失去最外电子层上能量较高轨道上的电子.第一电离能越小, 原子越容易失去一个电子;反之, 越难失去一个电子.

变化规律:

(1) 随核电荷数的递增, 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呈现周期性变化.

(1) 同一周期, 由左至右, 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呈增大的趋势.故同一周期内, 碱金属的第一电离能最小, 稀有气体的第一电离能最大.当元素的最外电子排布处于全充满或半充满状态时, 第一电离能相应要大一些.

(2) 同一主族, 从上至下, 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呈减小的趋势.

(2) 同一元素的原子的电离能满足:I1

应用:

(1) 根据电离能数据, 确定元素核外电子的排布及元素在化合物中的化合价..如Li:I1远远小于I2, 而I2比I3小但没有I1与I2间那么明显, 说明Li原子核外的三个电子排布在两个能层上 (K、L能层) , 且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 则Li的化合价为+1.

(2) 根据电离能数据, 判断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I1越大, 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I1越小, 元素的金属性越强.

3. 晶格能:

气态离子形成1 mol离子晶体释放的能量.晶格能通常取正值, 单位为kJ·mol-1.

影响因素:

(1) 离子的电荷:离子所带的电荷越多, 晶格能越大.

(2) 离子的半径:离子的半径越小, 晶格能越大.

主要用来比较物质的性质.晶格能越大, 形成的晶体越稳定, 而且熔沸点越高, 硬度越大.

七、等电子原理

1919年, Langmuir提出等电子原理:原子数相同、电子总数相同的分子, 互称为等电子体.等电子体的结构相似、物理性质相近.此后, 等电子原理又有所发展:价电子总数相同且原子总数相同的分子或离子也互称为等电子体.

常见的等电子体如表1.

根据等电子体可以推断分子的杂化方式、空间构型以及物质的性质等.

八、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和杂化轨道

1. 价层电子对互斥 (VSEPR) 模型, 理论依据是:

分子中的价电子对 (包括成键电子对和孤对电子) 由于相互排斥作用, 而取向彼此远离以减小斥力, 分子尽可能采取对称的空间构型.对于ABm型分子 (A是中心原子, B是配位原子, m>1) , 分子中的价电子对数可以用下式计算:

2. 杂化轨道:

杂化是指在形成分子时, 由于原子的相互影响, 若干不同类型能量相近的原子轨道混合起来, 重新组合成一组新轨道.这种轨道重新组合的过程叫做杂化, 所形成的新轨道就称做杂化轨道.

根据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和杂化方式可以确定分子或离子的空间构型.

理想模型是:n=2, sp杂化—直线形;n=3, sp2杂化—平面三角形;n=4, sp3杂化—正四面体形.当有孤电子对时, 分子或离子的空间构型为杂化轨道构型去掉孤电子对后剩余的形状.

九、配位键、配合物

1. 配位键:

由一个原子提供一对电子与另一个接受电子的原子形成的共价键叫配位键.在写物质的结构式时通常用“→”表示.

配位键是共价键的一种, 可以存在于分子中, 也可以存在于离子中.配位键的共用电子对虽由一个原子提供, 但成键以后, 与其它的同种键没有任何区别.

2. 配合物:

由提供孤电子对的配位体与接受孤电子对的中心原子以配位键结合形成的化合物称为配合物.配合物一般可分为内界和外界两个组成部分.其形成条件为:中心原子必须存在空轨道, 配位体上必须存在孤电子对.配合物可能存在同分异构现象.

典型高考题展示

例1 (2009年海南)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SO2、SO3都是极性分子

(B) 在NH3+和[Cu (NH3) 4]2+中都存在配位键

(C) 元素电负性越大的原子, 吸引电子的能力越强

(D) 原子晶体中原子以共价键结合, 具有键能大、熔点高、硬度大的特性

解析:根据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可知, SO2、SO3都是sp3杂化, SO2中S原子含有一个孤电子对, 而SO3中S没有孤电子对, 故SO2是极性分子, 而SO3是非极性分子, (A) 错.N原子一般只能形成三个共价键, 余下一个孤电子对常用于形成配位键, 故NH+中有一个N—H键为配位键, 而[Cu (NH3) 4]2+中Cu2+有空轨道, N原子有孤电子对, 它们通过配位键形成配离子, (B) 对.电负性是用来描述不同元素的原子对键合电子吸引力的大小, 电负性越大的原子, 对键合电子的吸引力越大, (C) 对.原子晶体中原子以共价键结合, 共价键比较强, (D) 对.答案为 (A) .

例2 (2009年宁夏) 已知X、Y和Z三种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和等于42.X元素原子的4p轨道上有3个未成对电子, Y元素原子的最外层2p轨道上有2个未成对电子.X跟Y可形成化合物X2Y3, Z元素可以形成负一价离子.请回答下列问题:

(1) X元素原子基态时的电子排布式为__________, 该元素的符号是__________;

(2) Y元素原子的价层电子的轨道表示式为__________, 该元素的名称是__________;

(3) X与Z可形成化合物XZ3, 该化合物的空间构型为__________;

(4) 已知化合物X2Y3在稀硫酸溶液中可被金属锌还原为XZ3, 产物还有ZnSO4和H2O,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5) 比较X的氢化物与同族第二、第三周期元素所形成的氢化物稳定性、沸点高低并说明理由.

解析:根据X和Y的电子排布特征可知, X和Y分别是As和O, 从而确定Z为H.

答案: (1) 1s22s22p63s23p63d104s24p3As

(3) 三角锥

(5) 稳定性:NH3>PH3>As H3, 因为键长越短, 键能越大, 化合物越稳定.

沸点:NH3>As H3>PH3, NH3可以形成分子间氢键, 沸点最高;As H3相对分子质量比PH3大, 分子间作用力大, 因而As H3的沸点比PH3高

例3 (2009年山东) C和Si元素在化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1) 写出Si的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__________.

从电负性角度分析C、Si和O元素的非金属活泼性由强至弱的顺序为__________.

(2) Si C的晶体结构与晶体硅的相似, 其中C原子的杂化方式为__________, 微粒间存在的作用力是__________.

(3) 氧化物MO的电子总数与SiC的相等, 则M为__________ (填元素符号) , MO是优良的耐高温材料, 其晶体结构与NaCl晶体相似, MO的熔点比CaO的高, 其原因是__________.

(4) C、Si为同一主族的元素, CO2和SiO2化学式相似, 但结构和性质有很大不同.CO2中C与O原子间形成σ键和πa键, Si O2中Si与O原子间不形成上述π健.从原子半径大小的角度分析, 为何S、O原子间不能形成上述π健__________.

解析: (1) 根据原子的电子排布规律不难写出14号元素Si的核外电子排布式.元素的电负性越强, 则非金属性越强, 故由电负性可知元素C、Si、O的非金属性强弱.

(2) SiC中C原子形成四条共价键, 可知C原子的杂化形式为sp3.

(3) SiC的电子总数为20, 可知与其等电子数的MO中的M为Mg, 由于Ca2+的离子半径大于Mg2+, 故离子化合物MgO的离子键比CaO强, 因此MgO熔点比CaO的高.

(4) C的原子半径小于Si, 故C与O结合, 因空间效应, 在C原子周围无法连接四个O原子, 只能形成C=O, 这样C、O原子间就存在一条π键;而Si原子半径较大, 每个Si原子可与四个O原子相连, 形成四条C—Siσ键.

答案: (1) 1s22s22p63s23p2O>C>S (2) sp3共价键

(3) MgCa2+的离子半径大于Mg2+, MgO的晶格能大

(4) C的原子半径较小, C、O原子能充分接近, P—P轨道肩并肩重叠程度较大, 形成稳定的π键;Si原子半径较大, Si、O原子间距离较大, P-P轨道肩并肩重叠程度较小, 不能形成稳定的π键.

例4 (2009年福建30) Q、R、X、Y、Z五种元素的原子序数依次递增.已知:

(1) Z的原子序数为29, 其余的均为短周期主族元素;

(2) Y原子价电子 (外围电子) 排布msnmpn;

(3) R原子核外L层电子数为奇数;

(4) Q、X原子p轨道的电子数分别为2和4.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Z2+的核外电子排布式是__________.

(2) 在[Z (NH3) 4]2+离子中, Z2+的空间轨道受NH3分子提供的__________形成配位键.

(3) Q与Y形成的最简单气态氢化物分别为甲、乙,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__________.

a.稳定性:甲>乙, 沸点:甲>乙

b.稳定性:甲>乙, 沸点:甲<乙

c.稳定性:甲<乙, 沸点:甲<乙

d.稳定性:甲<乙, 沸点:甲>乙

(4) Q、R、Y三种元素的第一电离能数值由小到大的顺序为__________ (用元素符号作答)

(5) Q的一种氢化物相对分子质量为26, 其中分子中的σ键与π键的键数之比为__________.

(6) 五种元素中, 电负性最大与最小的两种非金属元素形成的晶体属于__________.

解析:29号为Cu.短周期元素Y的价电子排布式msnmpn中n只能取2, m只能为3, 故Y为Si元素.Q、X的p轨道为2和4, 且原子序数比Y小, 则它们只能在第二周期, 故Q、X分别为C和O, 从而可知R为N.

(1) Cu的价电子排布为3d104s1, 失去两个电子, 则为3d9. (2) Cu2+可以与NH3形成配合物, 其中NH3中N提供孤对电子, Cu提供空轨道, 而形成配位键. (3) Q、Y的氢化物分别为CH4和SiH4, 由于C的非金属性强于Si, 则稳定性CH4>SiH4.因为Si H4的相对分子质量比CH4大, 故其分子间作用力大, 沸点高. (4) C、N和Si中, C、Si位于同一主族, 则上面的非金属性强, 故第一电离能大, 而N由于具有半充满状态, 故第一电离能比相邻元素大, 所以N>C>Si. (5) C、H形成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6的物质是C2H2, 结构式为H—C≡C—H, 单键是σ键, 叁键中有一个σ键两个π键, 所以σ键与π键数之比为3∶2. (6) 电负性最大的非金属元素是O, 最小的非金属元素是Si, 两者构成的SiO2, 属于原子晶体.

答案: (1) 1s22s22p63s23p63d9 (2) 孤对电子 (孤电子对) (3) b (4) Si

(5) 3∶2 (6) 原子晶体

例5 (2009年江苏21A) 生物质能是一种洁净、可再生能源.生物质气 (主要成分为CO、CO2、H2等) 与H2混合, 催化合成甲醇是生物质能利用的方法之一.

(1) 上述反应的催化剂含有Cu、Zn、Al等元素.写出基态Zn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__________.

(2) 根据等电子原理, 写出CO分子的结构式.

(3) 甲醇催化氧化可得到甲醛, 甲醛与新制Cu (OH) 2的碱性溶液反应生成Cu2O沉淀.

(1) 甲醇的沸点比甲醛的高, 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甲醛分子中碳原子轨道的杂化类型为__________.

(2) 甲醛分子的空间构型是__________;1 mol甲醛分子中σ键的数目为__________.

(3) 在1个Cu2O晶胞中 (结构如图1所示) , 所包含的Cu原子数目为__________.

解析: (1) Zn的原子序数为30, 在周期表中位于第四周期ⅡB族, 其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104s2或[Ar]3d104s2.

(2) 根据等电子原理, CO与N2属于等电子体, 所以分子结构相似, 由于N2的结构式为N≡N, 所以CO应为C≡O.

(3) (1) 由于醇羟基比醛基容易形成氢键, 所以甲醇的沸点高于甲醛;由于甲醛分子结构中每个碳原子只形成三个共价键, 故应该是sp2杂化.

(2) 甲醛的结构式所以甲醛的空间构型为平面三角形;甲醛分子中的2个C—H键是σ键, CO键中的一个键是σ键, 另一个是π键, 则一个甲醛分子中有3个σ键, 所以1mol甲醛分子中σ键的数目为3NA.

(3) 由化学式Cu2O和晶胞模型可知, 白球为氧原子, 黑色球为铜原子, 且铜原子位于晶胞内部, 所以1个Cu2O晶胞中包含Cu原子数目为4个.

答案: (1) 1s22s22p63s23p63d104s2或[Ar]3d104s2 (2) C≡O (或O≡C)

地理必修一期末考点总结 篇4

第一章

第一节(2个):天体系统的组成;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第二节(2个):太阳辐射及意义;太阳活动及其影响。

第三节(2~4个):地球运动特征;地球自转的意义;公自转及其意义。、第四节(2个):地球圈层构造及特点。

综合题考点:地球运动

第二章

第一节(4个):大气受热过程(2);热力环流(2);气压带、风带及其移动(P38)天气

系统。

第二节(4个):水循环的环节、意义(2个);洋流系统及其影响

第三节(2~4个):内外力作用及地表形态,岩石分类。

地貌类型判读。包括:外力作用及类型(风化作用、搬运作用、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包括冲击扇、冲击平原、三角洲、风力沉积、流水侵蚀等;内力作用及类型。

组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P57)

综合题考点:

1、气压带、风带及其移动(P38)天气系统。(综合题两个选择题)

2、洋流系统及其影响

3、内外力作用、地表形态及成因、水循环的环节、城市区位等

第三章

第一节 :影响气候因素,包括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和人类活动。下垫面因素----海陆差异的影响、洋流的影响、地形的影响。

第二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

(一)整体性的表现:1.互相影响、互相作用

2.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

(牵一发而动全身)

(二)地域分异规律:1.水平: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垂直地带性。

2.非地带性:海陆分布、地形起伏。

综合题考点:世界地图(局部)影响气候因素、类型、特征及对比、自然带及成因、板块等。

第四章

第一节 :自然条件对城市的影响,包括地形、气候、水、矿产对城市的影响。

第二节 :全球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重点:全球变暖对海平面和海岸带的影响。

第三节 :寒潮的移动过程(冷气团从高纬向低纬移动),天气及其危害和益处。

第四节 :水资源的含义及其特征。

造成资源短缺的原因:

1、分布不均,总量少。

2、人口众多,经济发达,需求量大。

上一篇:天线方向性图下一篇:医疗技术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