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事故

2024-10-03

处理事故(共12篇)

处理事故 篇1

0 引言

变电即电压变换, 是电力系统运行的最重要程序之一。正常的变电是电力系统安全、可靠、优质、经济运行的重要保证, 但由于变压器长期处于变电状态, 故障和事故总不可能完全避免。因此, 如何正确分析变电事故并及时作出处理, 以便最大限度地降低供电系统及电力用户的损失, 值得我们研究分析。

1 变电运行中的事故主要类型

变电事故类型多种多样, 划分的方式也很多, 例如:按回路划分, 主要包括电路故障、磁路故障和油路故障等几种;按主体结构划分, 可分为绕组故障、铁心故障、油质故障和附件故障等几种;按故障易发的区位划分, 主要包括绝缘故障、铁心故障、分接开关故障等几种。目前, 最严重、发生几率最高的是变压器出口短路故障, 另外, 变压器渗漏故障、油流带电故障、保护误动故障等也经常出现。

2 发生变电事故的主要原因

长期以来, 电力系统各级部门对变电事故十分重视, 制定了各项相关的政策措施, 有效地减少了变电事故的发生。但是, 由于电力系统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 引发变电故障和事故的原因也就十分众多。因此, 目前, 变电事故仍然不断出现。那么, 引起变电事故的主要原因有哪些?首先是外力的破坏和影响, 如雷击、暴风雨、冰冻、地震等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 又如安装、检修、维护中存在的问题和制造过程中遗留的设备缺陷等事故隐患。其次, 工作时间长, 设备难免自然受损, 而受损部件往往得不到及时更换。如:电力变压器长期运行造成了绝缘老化、材质劣化, 但这些部件却没有及时得到更换。再次, 操作不当。实践中常常存在部分工作人员业务素质不高、技术水平不够或违章作业等现象。最后, 制度不健全或装置本身存在局限性及某些缺陷。

3 处理变电事故的程序和技术措施

3.1 处理变电事故的一般程序

电力系统发生变电事故时, 各单位运行人员应在上级值班调度员的指挥下处理事故, 要做到:统一指挥, 及时记录, 迅速检查, 简明汇报, 认真分析, 准确判断, 限制发展, 排除故障, 恢复供电。具体需做好如下几点:

(1) 变电事故和异常处理必须严格遵守电业安全工作规程、调度规程、现场运行规程及有关安全工作规定, 服从调度指挥, 正确执行调度命令。 (2) 如果对人身和设备的安全没有构成威胁, 则应尽力设法保持变电设备运行, 一般情况下, 不得轻易停运设备;如果对人身和设备的安全构成威胁, 就应尽力设法解除这种威胁;如果危及人身和设备安全, 应立即停止设备运行。 (3) 在处理事故时, 应根据现场情况和有关规程规定启动、运行备用设备, 并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对未造成事故的设备进行安全隔离, 保证其正常运行, 防止事故扩大。 (4) 在处理事故过程中, 首先应保证所用电的安全运行和正常供电, 当系统或有关设备事故和异常运行造成所用电停电事故时, 应首先处理和恢复所用电的运行, 以确保其供电。 (5) 事故处理时值班人员应根据当时的运行方式、天气、工作情况、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的动作情况、光字牌信号、事件打印、表计指示和设备情况, 及时判明事故的性质和范围。 (6) 尽快对已停电的用户特别是重要用户保安电源恢复供电。 (7) 当设备损坏无法自行处理时, 应立即向上级汇报。在检修人员到达现场之前, 应先做好安全措施。 (8) 为了防止事故的扩大, 在事故处理过程中, 变电站值班人员应与调度员保持联系, 主动将事故处理的进展情况报告调度员。 (9) 每次事故处理完后都要做好详细的记录, 并根据要求登录在运行日志、事故障碍及断路器跳闸记录本上。运行班长要组织有经验的值班员整理好现场事故处理报告。 (10) 当事故未查明, 需要检修人员进一步试验或检查时, 运行人员不得将继电保护屏的掉牌信号复归, 以便专业人员进一步分析。

3.2 事故处理的有效措施

对变电运行中出现的事故应严格按照程序, 认真找出原因, 采取有效措施, 防止类似事故的发生。

3.2.1 强化日常安全管理

(1) 不断提高操作素质和本领。加强培训, 提高业务能力, 提高操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一方面要注重创新培训模式, 从提高个人能力出发, 让一部分业务技术骨干接受业务培训;另一方面要注重创新培训内容, 围绕当前电力工作的重点和培训对象的不同, 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 通过系统、分类培训, 使每一个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能够切实履行各自的岗位职责。 (2) 建立健全日常管理的长效机制。为了提高操作人员的事故处理应变能力和自我防护能力, 我们还要不断完善相关的制度, 建立健全开展事故预想、反事故演习制度。 (3) 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安全教育, 增强运行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同时, 要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奖罚机制, 确保安全责任落实到位。

3.2.2 严格执行操作规范

(1) 悬挂标示牌, 装设遮拦。为避免发生安全事故, 应根据作业需要悬挂各种标示牌, 并装设临时遮拦。例如, 根据作业性质不同, 我们应设置相应的“禁止合闸, 有人工作”、“止步, 高压危险”、“在此工作”、“从此上下”、“禁止攀登, 高压危险”等标示牌。 (2) 装设接地线。为了保证安全供电, 我们应装设接地线, 这有利于防止工作地点突然来电, 并可以消除停电设备或线路上的静电感应电压, 泄放停电设备上的剩余电荷。接地线要正确操作, 应设置在停电设备有可能来电的部位和可能产生感应电压的部分。装拆接地线均应使用绝缘棒或戴绝缘手套。装设接地线应由2人进行, 用接地隔离开关接地也必须有监护人在场。应严格按照装设接地线的次序进行操作, 必须先接接地端, 再接导体端, 连接接触要良好;拆接地线的顺序则刚好相反。 (3) 按照正确的方法进行验电。要检修的电器设备和线路停电后, 在装设接地线之前必须进行验电。通过验电可以清楚地显示停电设备是否确实无电压, 以防发生带电装设接地线、带电合接地刀闸或误入带电间隔等恶性事故的发生。应在检修设备进出线处两侧分别进行验电。高压验电时必须戴绝缘手套, 若因电压高而没有专用验电器时, 可用绝缘棒代替, 并依据绝缘棒有无火花和放电声来判断设备是否带电。

3.2.3 把握事故处理要点

事故处理要注意以下事项:

(1) 核实跳闸开关的实际位置后方可恢复跳闸开关的控制把手至“分闸后”位置。 (2) 记录保护动作信息, 应经第二人复查无误后汇报调度。 (3) 隔离故障点等必须做好安全措施及监护工作。 (4) 事故时交流失去, 平时应准备好照明、解锁钥匙等, 放在固定位置。 (5) 平时多思考事故现象, 以保证事故时作出正确判断。要防止因自己业务不强造成误判断, 导致误汇报、误操作。特别是对于各种不同保护装置显示的信息, 应多思考各种事故时其相应的信号表现。 (6) 保护说明书、异常信息报警情况、故障信息中文含义平时应整理摘录好。

3.2.4 准确诊断变电故障

掌握好变电故障的检测技术是准确诊断故障的主要手段。根据DL/T596—1996《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规定的试验项目及试验顺序, 变电故障检测技术主要包括油中气体的色谱分析, 直流电阻检测, 绝缘电阻及吸收比、极化指数检测, 绝缘介质损失角正切检测, 油质检测, 局部放电检测及绝缘耐压试验等。

在变电故障诊断中应结合各种有效的检测手段和方法, 对得到的各种检测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评判。这是因为不可能有一种包罗万象的检测方法, 也不可能存在一种面面俱到的检测仪器, 故只有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 利用各种有效的技术手段, 例如离线检测、在线检测、电气检测、化学检测, 甚至超声波检测、红外成像检测等等, 在可能条件下进行相互补充、验证和综合分析判断, 才能取得较好的故障诊断效果。

目前, 在变电故障诊断中, 单靠电气试验方法往往很难发现某些局部故障和发热缺陷, 而变压器油中气体的色谱分析这种化学检测方法对发现变压器内部的某些潜伏性故障及其发展程度的早期诊断却非常灵敏而有效, 这已为大量故障诊断的实践所证明。

4 结语

鉴于变电运行的重要性, 我们必须对各种变电事故给予足够重视。在平时工作中, 有关人员要注重积累, 从而在故障发生时能够作出正确分析和及时处理, 以保证我国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1]于根友.浅谈电气变电运行的安全管理及故障排除[J].价值工程, 2010 (1)

[2]陈平.变电运行事故现象的分析与处理[J].广东科技, 2009 (8)

[3]黄研.变电站事故处理问题探析[J].今日科苑, 2010 (24)

[4]孙广通.变电运行事故与处理[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0 (1)

处理事故 篇2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以维护道路运输秩序,预防忽然减少道路事故为出发点,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强化管理,确保客运车辆安全运行。

二、成立组织机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为各车安全例检员

三、实施步骤

1、我司及时掌握旅客流量情况,合理调配车辆,在旅客相对集中、客流量大,我司安排部分车辆值班,确保旅客能及时到达目的地。

2、一旦发生交通事故,我司立即启动该预案,“小组”派员到达事故现场协助处理有关事宜,重特大交通事故的,在2小时内向交通主管部门报告,一般事故在24小时内向主管部门报告,绝不缓报、瞒报。

3、及时向“120、110”求救、报警,将受伤者送到就近医院救治,并保护好现场。

4、及时向保险公司报案,协商保险赔偿金的预支和理赔事宜。

5、配合车主处理死亡人员的善后工作。

四、资金来源

1、车主自筹;

2、保险公司预借;

小议县级电网事故处理 篇3

关键词:电网事故;电网安全;电网调度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35-0121-02

由于电力生产的独特性,电网随时受到外界的不可抗力如:雷击、暴风、外力破坏等客观因素影响,电力事故频繁发生,给电网的安全、稳定、优质、可靠运行带来潜在的威胁。电网事故如不迅速消除和隔离,将会产生严重的后果。事故处理是电网调度的一项重要任务,当电网发生故障时,要求调度员迅速做出正确判断,并给出相应的处理措施,及时恢复系统的正常运行。

电网事故处理水平,体现着一个县级供电企业调度机构的专业水准,只有拥有过硬的职业水平和业务素质,才能更好地做好电力服务工作。事故处理的速度和准确性,是电网事故处理水平的直接体现,笔者从事县级电网调度工作20余年,对事故处理感慨颇多。

1 编制完善的事故处理应急预案

事故处理要求快速隔离故障,尽快恢复,但事故时往往没有时间允许去认真考虑处理步骤,只有平时才能认真考虑事故的处理步骤,所以针对电网运行,我们制订了各站的正常运行方式和事故运行方式,也针对一些非正常运行方式制订了各种预案,并组织相关人员认真学习,确保每一位调度员都理解和认同。事故预案程序化、规范化是电网事故快速处理的基础,是事故处理的作业指导书。只有把预案牢记在心中,值班调度员在获得事故信息后,按照事故的类型及保护动作情况等信息,有针对性地启动预先编制好的预案,快速、准确进行事故处理并恢复电网正常供电。

2 开展调度反事故演习

开展反事故演习是建立在对电网结构和对电网潜在的隐患和事故掌握的基础上,进行的有针对性和指导性的模拟演练,只有通过反事故演习,才能充分暴露出电网中存在的问题和隐患,从而使事故处理预案的可操作性得以检验,是提高电网事故处理能力行之有效的措施。电网的实际运行状况比较复杂,系统存在的一些事故隐患和缺陷我们没有发现,通过反事故演习,实兵演练,才能充分暴露出电网中存在的问题,事故处理预案的可行性、可操作性才能得以验证。

3 掌握专业技能,具备良好的技术、心理素质

做好电网事故处理工作,要求调度人员必须掌握专业技能,熟悉设备的操作及工作原理,灵活调整电网运行方式,另外,事故多为突发性的、不可预料的,在电网出现事故时,要沉着、冷静,迅速果断,避免手忙脚乱、无从下手的现象发生。

4 电网事故处理的一般原则

迅速限制事故的发展,采取一切必要的手段,限制事故的发展,消除事故的根源,解除对人身、电网和设备的威胁,尽一切可能保持正常设备的运行,迅速调整系统运行方式使其恢复正常。力争保住厂用电或尽快恢复厂用电以保证对重要用户及站用电的正常供电。

大面积停电事故处理,实行分压、分区处理。在恢复供电中先恢复电压等级高的电网,后恢复电压等级低的电网,优先恢复重要用户的供电如:政府、学校、医院以及新闻媒体所在地用电和城镇居民生活用电,尽快恢复社会正常用电秩序。

5 规范事故处理流程

西华电网调度根据平时事故积累的经验,编制了事故处理标准化作业指导书,规范了事故发生后值班调度员和变电值班员的事故处理行为。

在电网发生事故情况下,值班调度员首先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事故信息,事故单位值班员应准确、及时、扼要地向值班调度员汇报事故概况,主要内容:事故发生的时间、现象,开关变位情况(开关名称、编号、跳闸时间),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动作情况及设备状况等。

在事故处理中,调度命令进行到哪一步骤、下一步该如何做,对系统运行有何影响,会出现什么问题,应该怎样处理等,要做到成竹在胸、运筹帷幄。认真思考操作对系统是否会造成异常,因事故处理属无票操作,更应慎重。同时处理事故时应及时向中心主任等有关领导汇报处理情况,以便给予正确指导。对中断的命令一定要在重新下令前对改变命令的目的对运行人员交代清楚,并提示其操作步骤。

6 典型事故处理

6.1 配电线路跳闸的处理

2012年西华供电区配电线路故障统计,瞬间故障20%,46%由树障引起,绝缘子故障占3%,跌落保险、避雷器12%,倒杆断线16%,其他原因3%。从统计可看出瞬间故障和树障占线路故障的大部分,线路跳闸后,当值调度员应该分析当时的具体情况,尽快做出是否强送决定。瞬间故障在开关跳闸后很短时间内故障能自行消失,对单电源线路,考虑到用户已停电,跳闸后可以立即试送。在雷雨天气,考虑到线路跳闸主要是由雷击引起,也可强送一次。因为西华供电区大面积种植杨树,遇有大风天气线路跳闸不宜强送,跳闸多由树障引起。

6.2 变压器跳闸的处理

变压器的主保护(重瓦斯保护、差动保护、有载调压瓦斯保护)动作跳闸,应对变压器及保护进行全面的检查,未查明原因并消除故障前,不得对变压器强送电;变压器后备保护定值跳闸未发现明显故障现象,应检查继电保护装置,如无异常,可对变压器试送电一次,如有故障,在找到故障并有效隔离后,也可试送一次;变压器后备保护动作跳闸的同时,伴有明显的故障现象(如电压电流突变、系统有大的冲击、弧光、声响等)应当对变压器进行全面检查,必要时应当对变压器进行绝缘测定检查,如未发现异常也可试送一次;变压器重瓦斯保护动作跳闸,应立即取瓦斯或油样进行分析,若为空气,则排气后继续运行,若为其他气体,则应将变压器停电处理;并列运行的变压器事故跳闸后,应立即采取措施消除变压器的过载情况,并按保护要求调整变压器中性点接地方式。

6.3 变电站全站停电的处理

变电站全站停电,当值调度员按照规程,根据变电值班员报告的事故现象、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动作情况,对设备外观进行检查,判断事故地点及原因,尽快隔离故障点并恢复送电。经过外观检查无异常现象,且各出线开关保护无动作现象。在断开各分路开关和主变开关后,可向地调申请强送电一次。如35kV线路强送电成功,可判断为线路瞬间故障引起,通知线路管理单位巡线,如果是双电源变电站可倒电。单电源变电站,只有在故障处理结束后方可恢复送电。

7 结语

对电网调度而言,“电网安全保驾护航”是一项长久而没有终点的系统工程,由于电网组成上的复杂性和引发事故原因的多样性,电网事故也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事故,处理的方法有所不同,只能采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态度,针对具体的事故做出分析、判断,选择适当的方法,稳、准、快地处理事故,使电网快速恢复正常运行,这就要求加强调度员的理论培训和自身的学习,积累丰富的事故处理经验。

浅说农机事故处理原则 篇4

《办法》第5条, “农机事故处理应当遵循公正、公开、便民、效率的原则”。那么如何使这一原则贯彻落实呢?

一、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

这一原则之间具有密切联系, 是辨证的统一。客观事实是准确实用法律的前提, 法律是正确处理事故的标准和尺度。

1. 处理事故以事实为依据

认定事故, 应从客观事实出发。查清事故真相, 对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经过、情节、后果、原因等事实进行调查取证, 再进行因果关系分析, 以还原事故的本来特征。通过以上过程, 一是确定事故管辖。《办法》第14条, “经核查农机事故事实存在且在管辖范围内的, 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应当立案, 并告知当事人。经核查无法证明农机事故事实存在, 或不在管辖范围内的, 不予立案, 书面告知当事人并说明理由”。《办法》第15条, “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对农机事故管辖权有争议的, 应当报请共同的上级农机安全监理机构指定管辖。上级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应当在24小时内作出决定, 并通知争议各方”。二是确定事故性质。根据事故的情节, 判定事故处理的参加人员。第20条, “调查事故过程中, 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发现当事人涉嫌犯罪的, 应当依法移送公安机关处理”。根据该条规定, 要掌握三方面的界限:从农机监理事权来说, 特别重大农机事故、重大农机事故、较大农机事故, 要分别通报国家、省、市农机监理机构, 使其派员参加事故处理, 县级农机监理机构只全权处理一般农机事故;对于发生死亡一人以上的农人事故, 应通知公安机关参加 (如果不通知, 农机监理机构则有越权之嫌, 是违法的) 。三是取证。如现场痕迹、书证、人证、物证等。四是制作事故认定书。五是进行调解处理。

2. 处理农机事故以法律为准绳

在查清事故真相及原因的基础上, 以国家法律为标准。在事故处理过程中, 事故处理人员必须按照法律规定去执行, 严格依法办事, 坚持“法律面前, 人人平等”原则。不以当事人的态度作为判断标准, 也不以当事人的职务高低来认定责任。以法律为准绳有以下含义有: (1) 法律层次要分明。从法律效力来看, 全国性法律为第一层次, 全国性行政法规为第二层次, 国家主管部门出台的规章、规范性文件为第三层次。以上法律、法规、规章在全国有效。法律效力依次是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省级地方权力机关和政府也有相应的立法权, 其法律层次是行政法规、政府规章、省级主管部门的规范性文件, 其效力只及本行政区域, 其效力层次同上。 (2) 适用法律要准确。适用农机事故处理的法律有:《农业机械促进法》、《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农机事故处理办法》、《拖拉机登记规定》、《拖拉机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联合收割机及驾驶人安全监理规定》以及地方的相关法规和规章等。 (3) 相近法律。由于我国处于法制建设的初级阶段, 一些法律还有待完善。因此当专业法律规定尚欠明确时, 可以适用相近法律, 如《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等。 (4) 特殊事故 (如无过错事故) 适用《民法通则》、《侵权责任法》等。 (5) 过去处理农机事故的案例, 只要不与现行法律相悖, 也可适用之。 (6) 允许当事人对事实进行辩论和质证。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一是处理农机事故要优先适用专门法律;二是要优先适用上位法, 下位法规定不得与上位法相悖 (否则失去其效力) ;三是专门法律无明确规定时, 可适用相关和相近的法律。这样, 一方面保证执法的权威性和效率;另一方面当引起涉诉案件时, 农机监理才不致处于被动局面。

二、事故责任相适应原则

农机事故认定, 是指对事故当事人有无责任以及其行为与事故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所进行的定性与定量的裁定 (技术性鉴定) 。《办法》第27规定, “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应当依据以下情况确定当事人的责任: (1) 因一方当事人的过错导致农机事故的, 该方当事人承担全部责任; (2) 因两方或者两方以上当事人的过错发生农机事故的, 根据其行为对事故发生的作用以及过错的严重程度, 分别承担主要责任、同等责任和次要责任; (3) 各方均无导致农机事故的过错, 属于意外事故的, 各方均无责任; (4) 一方当事人故意造成事故的, 他方无责任。”

认定事故责任的依据是其行为与损害后果之因果关系。只要有过错行为存在, 且是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时, 有过错行为者要负事故责任, 根据过错行为的轻重来确定事故责任之多少。过错行为重, 就负重 (主要) 责任;过错行为轻, 就负次要责任;当事人均有过错, 则负同等责任;没有过错行为, 则无责任。判定事故责任, 是作出事故认定书的法律依据, 是农机事故调处的基础性工作。其技术性、法制性极强, 也直接关系到当事人各方合法权益及其处置结果。因此, 《办法》的规定详尽且操作性强, 是该《办法》的亮点和进步之处。

1) 第29条, “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应当自现场勘查之日起10日内, 作出农机事故认定, 并制作农机事故认定书。对肇事逃逸案件, 应当自查获肇事机械和操作人后10日内制作农机事故认定书。对需要进行鉴定的, 应当自收到鉴定结论之日起5日内, 制作农机事故认定书。”

2) 第30条, 农机事故认定书应当载明以下内容: (1) 事故当事人、农业机械、作业场所的基本情况; (2) 事故发生的基本事实; (3) 事故证据及事故成因分析; (4) 当事人的过错及责任或意外原因; (5) 当事人向农机安全监理机构申请复核、调解和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的权利、期限; (6) 作出农机事故认定的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名称和农机事故认定日期。

农机事故认定书应当由事故处理员签名或盖章, 加盖农机事故处理专用章, 并在制作完成之日起3日内送达当事人。

3) 第31条, 逃逸农机事故肇事者未查获, 农机事故受害一方当事人要求出具农机事故认定书的, 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应当在接到当事人的书面申请后10日内制作农机事故认定书, 并送达当事人。农机事故认定书应当载明农机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受害人情况及调查得到的事实, 有证据证明受害人有过错的, 确定受害人的责任;无证据证明受害人有过错的, 确定受害人无责任。农机事故成因无法查清的, 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应当出具农机事故证明, 载明农机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当事人情况及调查得到的事实, 分别送达当事人。

4) 当事人对农机事故认定有异议的, 可以自农机事故认定书送达之日起3日内, 向上一级农机安全监理机构提出书面复核申请。上一级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应当自收到当事人书面复核申请后5日内, 作出是否受理决定。上一级农机安全监理机构自受理复核申请之日起30日内, 作出复核结论。上一级农机安全监理机构经复核认为农机事故认定符合规定的, 应当作出维持农机事故认定的复核结论;经复核认为不符合规定的, 应当作出撤销农机事故认定的复核结论, 责令原办案单位重新调查、认定。上一级农机安全监理机构作出责令重新认定的复核结论后, 原办案单位应当在10日内依照本办法重新调查, 重新制作编号不同的农机事故认定书, 送达各方当事人, 并报上一级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备案。

三、以责论处原则

农机事故处理中, 当事人应按照所负的事故责任来承担相应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

1) 《民法通则》第5条, “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权益受法律保护,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第119条, “侵害公民身体造成伤害的, 应当赔偿医疗费、因误工减少的收入、残废者生活补助费等费用;造成死亡的, 应当支付丧葬费、死者生前扶养人必要的生活费等费用”。这是农机事故处理中, 责任人按以责任论处原则, 承担民事法律责任的依据。民事责任主要有: (1) 停止侵害; (2) 排除妨碍; (3) 消除危险; (4) 返还财产; (5) 恢复原状; (6) 修理、重作、更换; (7) 赔偿损失; (8) 支付违约金; (9) 消除影响、恢复名誉; (10) 赔礼道歉。在农机事故处事中, 民事责任主要表现为停止侵害、赔偿损失等。

值得注意的是, 《民法通则》还规定了“无过错责任赔偿原则”, 即驾驶人造成事故即使无过错也要承担赔偿责任。与此对应, 《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44条, “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行人发生交通事故, 造成对方人员死亡或者重伤, 机动车一方无过错的, 应当分担对方10%的经济损失。但按照10%计算, 赔偿额超过交通事故发生地10个月平均生活费的, 按10个月的平均生活费支付”。

2) 农机事故的行政违法责任。行政违法责任, 是指当事人的违法行为造成了危害社会的后果, 但其后果轻微, 尚不够刑事处罚的, 依据我国农机行政法律、法规、规章所应承担的责任。事故责任人承担行政违法责任的方式主要有: (1) 批评教育; (2) 警告; (3) 吊扣驾驶证; (4) 罚款; (5) 吊销驾驶证; (6) 行政拘留 (由农机监理机构报公安机关批准, 由公安机关执行) ; (7) 责令停业整顿。

3) 《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第56条规定:“违反本条例规定, 造成他人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 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 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办法》第20条, “调查事故过程中, 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发现当事人涉嫌犯罪的, 应当依法移送公安机关处理;对事故农业机械可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规定, 先行登记保存”。第51条, “当事人有农机安全违法行为的, 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应当在作出农机事故认定之日起5日内, 依照《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作出处罚。农机事故肇事人构成犯罪的, 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应当在人民法院作出的有罪判决生效后, 依法吊销其操作证件;拖拉机驾驶人有逃逸情形的, 应当同时依法作出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拖拉机驾驶证的决定”。

农机事故的刑事责任, 是指农机事故责任人由于违法造成了特别重大、重大、较大等农机事故, 造成了严重危害社会的后果, 依据我国《刑法》及其相关法律程序认定, 应受到《刑法》制裁的违法行为所承担的法律后果。适用法律有《刑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如《刑法》第133条规定, “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 因而发生重大事故, 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 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恶劣情节的, 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 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刑法》第232条规定, “故意杀人的, 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10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 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第234条规定, “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 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犯前款罪, 致人重伤的, 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 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第53条之规定, 受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的, 在提起刑事诉讼时, 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要求事故责任人在承担刑事责任的同时, 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赔偿受害人人身伤害损失和财产损失) 。如果是国家、集体或者其他经济组织的财产遭受损失的, 人民法院在受理刑事诉讼附带民事诉讼案件时, 可以直接查封或者扣押被告人的财产。《民事诉讼法》第54条规定, 刑事诉讼“附带民事诉讼应当与同一刑事案件一并审判, 只有为了防止刑事案件审判的过分延迟, 才可以在刑事案件审判后, 由同一审判组织继续审理附带民事诉讼。”

四、教育与处罚相结合原则

农机监理机构对事故责任人给予行政处罚, 是制裁行政违法行为的手段, 也是教育其自觉遵守法律的一种形式。对于事故责任人, 究竟是以教育为主, 还是以处罚为主?有人强调要以处罚为主, 并说明了处罚的重要性。笔者认为, 处罚之目的不仅是“惩”已然的违法行为, 更重要的在于“戒”未然的违法行为, 因此应以教育为主。当然, 实施行政处罚, 要坚持处罚与教育的有机结合, 不能以教育代替处罚, 也不能以罚代教, 二者不可偏废。我们执法的目的在于普法, 提高相关公众的法律意识。要使人们从血的教训中, 强化安全生产意识, 树立安全就是最大效益的观念, 确保安全经营和使用农机。因此笔者认为要以此为立足点,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做个案处理之。根据当事人主观上有无过错来决定教与罚谁为主的问题。

事故处理 篇5

2、危险是指系统中存在对人、财务或环境具有造成伤害的潜能,是系统呈现出的一种状态。

3、事故是指造成死亡、伤害、疾病、损坏或者其他损失的意外事件,是发生在人们的生产生活活动中,突然发生的、违反人们意志的负面事件。

4、事故隐患泛指生产系统中存在的导致事故发生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以及环境管理上的缺陷。

5、安全生产是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避免发生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而采取相应的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以保证从业人员的人身安全。

6、安全生产管理包括宏观和微观。国家级法律级都是宏观安全生产管理。

7、安全生产方针: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8、安全生产方针的含义:坚持安全第一,必须以预防为主,实施综合治理;只有有效防范事故,综合治理隐患,才能把“安全第一”落到实处。

9、安全第一:生产应该服从安全。预防为主是安全生产的核心,是实施安全生产的根本途径。

10、搞好安全生产工作怎么做?要在完善安全生产管理的体制机制、加强安全生产法制建设、推动安全科学技术创新、弘扬安全文化等方面进行综合治理,才能真正搞好安全生产工作。

11、安全生产的意义:(1)安全生产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2)安全生产关系到社会稳定的大局。(3)安全生产直接关系到经济的健康发展。(4)是党和国家在生产建设中一贯坚持的指导思想,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政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5)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得基础和条件。(6)是企业现代化管理的一项基本原则。

12、安全生产的实现途径:(1)提高干部群众安全意识。首先自觉把安全生产置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高执政能力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考和落实。其次要坚持以人为本安全方针,建立起整体性、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的安全环境。(2)增加安全生产投入。(3)建立健全安全生产保障体系。保证体系完善,结构合理。“严制度、严标准、严明劳动纪律”。(4)加强安全生产监督。要防患于未然:首先要提高员工的责任心,其次提高员工的安全生产技能。

13、安全事故是指生产经营单位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突然发生的,伤害人身安全和健康,或者损坏设备设施,或者造成经济损失的,导致原生产经营活动暂时中止或永远终止的意外事件。

14、事故的分类:(1)按事故行业和领域分:工矿商贸企业生产安全事故、火灾事故、道路交通事故、农机事故、水上交通事故。(2)按事故原因分类:物体打击事故、车辆伤害事故、触电事故、火灾事故等等。(3)按事故的等级分类:特别重大事故(死亡30人以上或100人以上重伤)、重大事故(10人以上30以下死亡或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较大事故(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一般事故(3人以下死亡或10人以下重伤)。

15、南京地铁将行车事故分为:特别重大事故(损失1000万元以上)、重大事故(正线行车或耽误本列180分钟及以上,损失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较大事故(耽误120分钟以上180分钟以下)、险性事故(100万以上300万以下损失耽误本列60到120分钟)、一般事故(耽误本列30分钟以上60分钟以下)、事故苗头(耽误本列20分钟及以上30分钟以下的)。

16、事故预防选择:可能预防的原则、偶然损失的原则、继发原因的原则(间接原因:技术原因、教育原因、身体原因、精神原因、管理原因)、选择对策的原则(三E安全对策:技术对策、教育对策、法制对策,认为是防止事故的三根支柱)、危险因素防护原则(消除潜在危险的原则、降低潜在危险因素数值的原则、距离防护原则、时间防护原则、屏蔽原则、坚固原则、薄弱环节原则、不予接近原则、闭锁原则、取代操作人员原则、警告和禁止信息原则)。

17、救援原则:处置列车事故遵循“先抢救伤者,及时恢复运行,后处理事故”的原则。处理列车故障救援时,遵循“先通后复”的原则,尽快开通铁路。

18、事故调度处理报告时间规定:(1)发生险性及以上事故时,事发单位应当自事故发生之日起4日内向事故调查处理小组提交事故处理正式报告。(2)发生一般事故时。事发单位应当自事故发生之日起2日内向事故调查处理小组提交事故处理正式报告。(3)发生事故苗头时,事发单位应当自事故发生之日起1日内向事故调查处理小组提交事故处理正式报告。

19、事故处理流程:(1)汇报(2)决策并执行相应的紧急预案(处置加抢险)。(3)事故取证调查(4)事故分析(定性、定责)(5)制定整改措施(改善设施、完善预案)(6)检查整改措施,落实情况。

20、四不放过:(1)事故原因没有查清不放过。(2)事故责任者没有严肃处理不放过。(3)广大职工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4)防范措施没有落实不放过。

21、行车事故的责任判定原则:以事实为依据,规章为准绳。

22、当一起事故同事符合两类以上事故的定性条件时,按最重的性质定性。

23、行车事故承担责任分配关系:

(1)全部责任100%(2)主要责任75%(3)同等责任50%(4)次要责任30%(5)一定责任15%

24、对事故的处理如有异议。任何单位和个人均有向公司安全生产委员会申请复议的权力,分公司安全生产委员会是事故责任的最终裁定机构。

25、突发性大客流是指在地铁运营期间,在某一时段发生不可预见的客流暴增。具有不可预见性、爆发性、瞬时性的特点。

26、应急处置原则:遵循“安全第一、分级控制、合理引导、及时疏散”的原则。

27、突发大客流应急组织体系主要由应急指挥机构、现场处置机构两级构成。

28、应急处置响应分级:(1)一般级突发大客流是指站台较拥挤,地铁运营秩序未受到较严重影响,通过车站及邻站支援能够处置的突发大客流。(一般事故)(2)较大级突发大客流是指站台、站厅都较为拥挤,地铁运营秩序收到一定影响,以地铁公司为主能够处置的突发大客流。(险性事故)(3)重大级突发大客流是指站台、站厅和出入口都较为拥挤,预计持续超过30分钟以上,地铁运营秩序受到严重影响,已经或可能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后果。(较大事故)

29、大客流步骤:(1)分析(2)汇报(3)采取相应措施(4)应急终止

30、控制突发性大客流:(1)车站利用广播系统认真做好宣传,及时组织人员维持秩序,做好安抚工作,理顺购票队伍,增设兑零点。(2)值班站长及时组织工作人员参与控制客流,同时通知驻站公安,向行调报告,请求组织激动人员支援。(3)做好重点区域的安全保障(站台、楼梯和电扶梯处、出口通道)防止出现进、出客流冲突。(4)控制进站的乘客人数(a)关闭卷帘门(分批量放人进站)(b)控制站台人数(控制进站人数)(5)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延长列车在该站停车时间,尽快疏散客流。

31、报告内容:(1)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2)突发客流形成原因、规模、采取的措施。(3)人员伤亡情况及设备设施损坏情况(4)报告人单位、姓名、岗位(例如值班站长)

32、BAS 环控系统:(1)行调到车站汇报后,立即向当班值班主任报告。通过CCTV进行客流监控。(2)值班主任了解情况后向当值调度宣布进入车站人流处理状态。(3)环调注意观察客流情况,通过BAS增加站内新风量。(4)电调加强对各变电所运行情况的检查。(5)值班主任向运营公司领导报告。

33、若客流太大,严重超过地铁运输能力,由应急指挥机构总指挥下达关闭车站的命令,车站做好关站工作。

34、应急终止条件:车站客流恢复到正常客流水平,现场救援工作处置完毕。

35、公司内支援人员在接报后10分钟内出动,赶赴突发大客流车站进行支援。然后执行车站关闭命令。

36、ATO 模式下,司机负责:(1)启动ATO 模式。(2)关门。

英国街头的交通事故处理 篇6

留学期间,我每天都要步行去学校上课。有一次,我准备过一个十字路口,忽然从远处传来“砰”地一声巨响,顿时公路上很多正等着绿灯的司机都不约而同地向响声的方向望去。不远处,有两辆小汽车突然停在了行车道上,而且在前车的尾部和后面车的车头之间还散落着很多碎片。一起典型的追尾事故。

我猜测,司机也许会走出来争吵,或者两辆车就这么一直停在马路中央,等待警察前来处理,交通将变得拥挤和混乱。但接下来的一幕却出乎我的意料:两辆车里的司机相互示意,各自将车开到路边。然后,车里各走出来一位女士,开始互相交涉起来。她们在对话过程中,始终都显得十分平静,甚至给人感觉这两位女士就像是正在一起谈论着工作的办公室文员。不一会儿,绿灯亮了,其它车辆继续行驶,马路上的交通又恢复了原有的正常秩序。

后来,我结识了一位来自利物浦的英国“纯绅士”,他曾担任过多年警官职务。我从他那里得知,在英国当车辆间发生碰撞时,如果现场未造成人员受伤或财物重大损坏,同时事故双方也没有彼此严重指控的话,人们并不会通过马上报警来解决问题,而是都先将车停靠到安全的地方,然后双方司机会相互交换相关信息,例如对方的姓名、地址、车牌号和保险号等,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及损坏情况等细节,也将被各自做以详细的记录。接下来的事情,就是双方将事故报告交给自己的保险公司来处理了。

一年多以后,我到英国的另一座小城市去看望朋友,在那座小城的市中心有一条笔直的公路,并不很宽敞。下午四五点左右,我和朋友漫步在市中心街道,公路上车辆穿梭,交通繁忙。这时,一辆公交车与迎面开来的汽车发生了碰撞。公交车司机很快打开车门,乘客陆续走了出来。在这些乘客当中,有些人来到司机的身边,要么掏出自己的名片,要么取出一张纸条,在上面写上自己的名字和电话号码,然后交给了司机。他们的做法引起了我的兴趣,身旁的朋友也似乎看出了我的好奇,于是便向我解释了原因:在公交车和其它车辆发生事故时,公交乘客都是现场目击者,由于他们认为事故责任并不在公交车一方,并希望能够为此作证,因此,这些乘客便将自己的姓名和联系方式留给司机,以便如果有需要的话,可以同他们进行联络。这样看来,乘客的做法无疑是给予公交司机有力的帮助和支持,也能够通过法律手段有效地保障交通参与者的权益。

原油泄漏事故分析及处理 篇7

1、原油码头泄漏的原因及防范措施:

原油码头区域的输油臂、输油管道及油轮, 在生产过程中均有可能发生原油泄漏事故。导致原油泄漏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1) 设备设施:设备选型不当或产品质量不符合设计要求;输油管道焊接质量差, 存在气孔或未焊透;密封不良, 阀门劣化而出现内漏, 输油臂接头变形、渗漏等;输油管道系统因腐蚀、磨损而造成管壁减薄穿孔;管道因疲劳而导致裂缝增长;油轮船况较差, 不符合装载、运输方面的安全要求;码头装卸工艺控制系统发生故障, 导致误动作或控制失灵等。

(2) 人员:作业人员的违章作业或麻痹大意, 造成管道超压破损、油舱超装溢油或直接跑油, 油轮与码头相撞, 进而导致油轮或码头上面管线破损及漏油事故, 油轮与其它船舶发生碰撞, 造成原油泄漏等。

(3) 其它:码头地基下沉, 导致管道破裂、漏油;自然灾害对输油臂、输油管道及船舶的破坏;人为蓄意破坏等。

码头原油泄漏事故预防措施通过以上分析, 可以看出, 要防止或减少原油泄漏事故发生, 主要应做好以下工作:

(1) 设备设施的设计、选型、安装, 检验质量过关, 消除质量缺陷这类先天性事故隐患;

(2) 同时加强设备设施的日常维修保养, 避免或减少故障发生, 确保设备设施处于正常的工作状态;

(3) 船方严格遵守并落实危险货物装卸作业、油污水接受和供受油作业界面的安全与防污染措施;

(4) 加强高温季节船载危险货物监管, 确保危险货物运输作业安全;

(5) 督促危险品码头单位和船舶制定落实切实可行的防高温、防雷电措施, 并加大对到港夜货船的检查力度;

(6) 督促原油码头加强装卸设施的安全检查和维护修养;

(7) 督促原油码头加强防治应急能力建设。

2、输油管道泄漏的原因及防范措施:

泄漏是输油管道运行中的主要故障。在输油管道运行过程中, 由于腐蚀穿孔及其它外力破坏等原因, 事故时有发生, 给油田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特别是有组织的打孔盗油活动严重干扰了正常的输油生产, 也带来了重大安全隐患。导致管道泄漏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管道材料缺陷或焊接缺陷:管材缺陷可导致管道强度达不到要求而出现裂缝或断裂现象, 施工质量不过关, 管道接头焊接质量差或未焊透等原因, 造成管道强度不够, 不能维持安全运行要求。从而发生原油泄漏, 引发事故。

(2) 管道内、外表面磨损、腐蚀:若水露点不合格或试压后清管干燥不彻底管内存水产生内腐蚀;管道外防腐层在运输、施工中被破坏。而未进行及时修补或不能满足防腐需要, 管道阴极保护系统失效, 管道敷设于强腐蚀土壤中, 周围植物根茎对防腐层的破坏导致事故的发生。

(3) 盗油份子破坏管道:使用一些专用工具在管线上钻孔, 外接窃油管线和阀门进行窃油, 还通过挖掘地道、铺设金属或塑料管进行窃油, 从而发生原油泄漏, 引发事故。

输油管道泄漏事故预防措施通过以上分析, 可以看出, 要防止或减少原油泄漏事故发生, 主要应做好以下工作:

(1) 科学预测管道腐蚀状况, 提高管道运行安全性;加强管道腐蚀检测, 减少穿孔泄漏事故。

(2) 增设阴极保护。没有阴极保护的管道腐蚀很快, 可能导致技术管网穿孔, 造成管道泄漏。

(3) 企业通过加强输油管道管理、施工单位提高安全防范意识、社会各界增强环保责任和法律意识;加大对输油管的监管措施;加强对不法“油耗子”的打击力度;重视法律知识的教育和宣传, 提高群众保护输油管道的意识。

影响管道安全运行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 而且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也是不同的, 应针对不同管段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 确保输油管道的安全运行。并且当输油管道出现泄漏事故时, 可以通过首站的压力检测系统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首站外输排量发生变化、末站更换罐以及管道泄漏时的压力波分别具有不同的特征。根据这些压力波, 可以准确判断出管道泄漏的工况。管道上连接低压阀门损坏出现的泄漏事故原因, 可以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进行准确地分析。管道泄漏的事故处理必须有严密的施工组织, 充分的准备, 对泄漏处进行及时抢修, 才能保证输油管道的安全运行。

当今的石油开采技术及运输技术日趋成熟, 如果作业者能够非常严格地遵循行业认可的设计规范和良好作业实践, 在作业中加强安全管理, 正确平衡安全与工程费用、工程进度的关系, 那么发生如此严重事故的几率微乎其微。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 正常施工作业的风险一定是在可以接受的危险标准之内。而BP公司的原油污染事故后果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可接受范围, 从目前披露的信息来看, 该事故不是一起天灾或者巧合, 而应是一起“人祸”。B P公司作为有巨大行业影响力的国际知名公司, 在安全管理方面的投入和经验不可谓不足。但是, 即使是这样的公司也有可能发生安全生产事故。这起原油污染事故带给我们最重要的警示就是, 更应该用发展和前瞻性的眼光来看待安全生产, 确保安全投入, 建立优良的企业安全文化, 把安全工作做到实处。

参考文献

[1].祝馨.长输管道的腐蚀与防护[M].石油化工腐蚀与防护, 2006.1.祝馨.长输管道的腐蚀与防护[M].石油化工腐蚀与防护, 2006.

[2].吴江.地下钢质燃气管道腐蚀与防护[蝴.煤炭技术, 2004.2.吴江.地下钢质燃气管道腐蚀与防护[蝴.煤炭技术, 2004.

电网电压事故预防与处理 篇8

电压作为一个重要电气量,与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经济运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电压是电能质量的重要标志。在整个电网运行中,从发电、输电、配电到用户,各个环节都对电压有着不同的要求,电压过高或过低轻则造成电力设备效率下降影响经济性,重则会造成设备损坏引发大范围电网事故。因此,电压对于电力系统中的各个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对于电压的及时调整,也就关系着整个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1 电网电压不合格的危害

1.1 对电力用户的危害

各种用电设备都是按照额定电压来设计制造的,这些设备在额定电压下运行能取得最佳效果,电压过大地偏离额定值,将对用户产生不良影响。例如异步电动机的电磁转矩与其端电压的平方成正比,当电压降低10%时,电动机转速下降,转矩大约要降低1 9%。如果电动机拖动的机械负载不变,电压降低时,电动机转速下降,转差增大,定子电流也随之增大,发热增加,绕组温度增加,加速绝缘老化,使用寿命缩短;当端电压太低时,电动机可能停转,甚至在重载下不能启动。电炉等电热设备的出力大致与电压的平方成正比,电压降低就会延长电炉的冶炼时间,降低生产效率。

1.2 对电力网络的危害

电压过高或过低对电网的安全经济运行也会带来严重影响。电压降低会使电网中各种设备的电能损耗增大,严重时会造成设备损坏无法运行。例如,当系统电压大幅度下降时,发电机端电压过低,则定子电流增大,导致定子线圈发热严重。一般情况下发电机强行励磁保护动作,发电机励磁系统强行、自动、迅速地增加励磁电流,给发电机最大的励磁,尽量提高系统电压,如果系统电压继续降低,则发电机保护动作,自动解列发电机。系统电压过低时还可能危及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发生电压崩溃事故。在电网枢纽变电所和受电地区的电压降低到额定电压的70%左右时,将可能发生电压崩溃事故,即用户消耗的无功稍有增加,线路电压降加大,使受电地区电压下降,进一步降低线路电压,如此循环下去,将导致大量甩负荷,造成大面积停电。1987年7月23日,日本东京电力系统大停电事故,是一次典型的电压崩溃事故。而电压过高则对电网中各种设备的绝缘强度造成一定的影响,例如电压突然升高,会造成变压器过励磁,当变压器运行电压超过额定电压的10%时,就会使变压器铁心饱和,而因饱和产生的漏磁将使箱壳等金属构件涡流损耗增加,铁损增大,造成铁心温度升高,同时还会使漏磁通增强,使靠近铁心的绕组导线、油箱壁和其他金属构件产生涡流损耗,使变压器过热,绝缘老化,影响变压器寿命,严重时造成局部变形并损伤周围的绝缘介质,甚至烧毁变压器。因此,保证电网各部分电压接近额定值是电网运行调整的基本任务之一。

2 电网电压异常的原因

2.1 电压偏低的原因

(1)供电网络或配电网络结构不合理,特别是一些农电线路送电距离太长、供电半径过大、导线截面太小,使线路电压损失太大。例如安康、商洛、汉中等地区电网,由于地处山区,电源点较为薄弱,负荷分布较为分散,距离电源点较远的用户端电压较低,尤其是在夏季大负荷时最为明显。

(2)电网无功功率电源不足或无功补偿设备管理不善,长期失修、经常停用等,使无功平衡受到破坏,这是电网电压水平普遍下降的根本原因。

(3)电网接线不合理、负荷过重、负荷功率因数低、电力设备检修及线路故障等,均可能使电网电压下降。

2.2 电压偏高的原因

随着现代化电网的发展,300—600 MW大容量机组直接接入330 kV电网,以及新建、扩建330 kV超高压线路的投入运行,使线路充电功率较大,每百公里充电功率(电容性无功功率)约80 Mvar,使330 kV电网自身产生的无功较多,造成主网电压偏高。同时,陕西电网内各电厂只有部分机组进行了进相试验,调节无功能力很有限,因此在全网负荷较低时,全网的电压偏高现象尤为突出。

3 电网电压调整措施

拥有充足的无功功率电源是保证电网有较好运行电压水平的必要条件。但要使所有用户处的电压质量都符合要求,还必须采用各种调压手段。就电力网而言,主要有以下调节方式。

3.1 通过调整变压器分接头调压

改变变压器的变比可以升高或降低次级绕组的电压。它分2种方式,即无载调压和有载调压。

(1)无载调压。

无载调压即不带负荷调压,这种调压必须在变压器断开电源之后停电操作,改变变压器分接头,达到调整二次电压的目的。因为进行无载调压时需要停电,所以这种调压方式适用于季节性停电的变(配)电站。由于不能根据负荷变化灵活调节电压,许多城市电网中的110 kV及以上变压器都已逐步采用有载调压变压器。

(2)有载调压。

有载调压变压器可以在带负荷运行的条件下切换其分接头,而且调压范围也较普通变压器大,调压级数多,调压范围可达额定电压的20%~30%,在110 kV及以上变压器得到广泛应用。

3.2 通过调整电网无功功率调压

调整电力网无功功率的办法主要有:调节发电机无功出力、调节无功补偿设备等。电网的无功补偿设备主要有静电电容器和静止补偿器。

(1)静电电容器。

静电电容器可按三角形和星形接法接在变电站母线上,只能供给电网无功功率,而不能吸收无功功率。静电电容器的装设容量可大可小,既可集中使用,又可分散装设,就地供应无功功率,降低线路上的功率损耗和电压损耗。静电电容器每单位容量的投资费用少,运行时的功率损耗也较小,维护也方便。为了在运行中调节电容器的功率,可将电容器连接成若干组,根据负荷变化,分组投入和切除。它广泛地应用在系统变电站和用户配电所中。

(2)静止补偿器。

静止补偿器又称可控静止无功补偿器,是一种动态无功补偿电源。其特点是将可控的电抗器与静电电容器并联使用,电容器可发出无功功率,可控电抗器则可以吸收无功功率,按照负荷变化情况进行调节,因而使母线电压保持稳定。它能快速、平滑地调节电压,运行维护方便,功率损耗小,对不平衡的负荷变化可以做到分相补偿,对冲击负荷的适应性较强。

3.3 改变励磁电流调整发电机的端电压

这种方法一般可在额定电压的±5%范围内调节电压。对孤立电厂直接供电的小型电网,因线路不长,其电压损耗不大,故改变发电机电压就可满足用户的电压质量要求。但对多级变压的供电范围大的系统,仅靠发电机调压一般不能满足要求。

4 电网电压事故处理

4.1 处理中枢点电压过低事故的措施

(1)增加与低电压中枢点相邻近的发电厂和装有无功补偿设备的变电站的无功出力,必要时可降低发电厂的有功出力(但频率要合格),增加无功出力。但处理位于远距离送电的受端中枢点电压过低事故时,应考虑增加受端发电厂的有功出力。

(2)令其他乃至全系统的发电机、调相机、静止补偿器、静电电容器均加满无功出力,但注意不要使本来就高的中枢点电压超过允许值。

若上述处理方法无效,中枢点电压仍然过低,则应限制用电,必要时可以拉闸限电的方式提高系统电压。

4.2 处理中枢点电压过高事故的措施

(1)令与高电压中枢点相邻近的发电厂和装有调相机、静止补偿器和静电电容器的变电站降低无功出力至最低,调相机改为进相运行。

(2)令其他乃至全系统的发电机和调相机、静止补偿器和静电电容器均降低无功出力,乃至最低,但不要使本来就低的中枢点电压低于允许值。

(3)令与高电压中枢点相邻近的发电厂带轻负荷的部分机组停机。此外,为了保持电网稳定,防止发生电压崩溃事故,在系统中应设若干监视点,并规定电压下降的事故极限值,避免造成电压过度调节。

5 陕西电网电压调整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5.1 存在的主要问题

(1)根据《电力系统电压和无功电力技术导则(试行)》的要求,一般情况下,330 kV主网高、低压并联电抗器的总容量不宜低于线路充电功率的90%,截至2007年底陕西电网330 kV电网高低压并联电抗器的总容量为线路充电功率的84.54%。因此330 kV电网感性补偿度远远小于导则要求。在节假日等全网负荷较低的时段,在全部的高、低压并联电抗器全部投入的情况下,全网电压依然偏高。

(2)低压网容性无功补偿不足,无功功率不能满足分层分区平衡要求。对低压侧用户的无功补偿装置管理缺乏可操作手段,给全网的无功管理带来不利的影响。目前部分地方依赖主网补偿,不能很好地达到无功就地补偿、分区平衡的要求。

(3)部分发电厂对无功调节重视不够,部分机组无功出力和进相能力不能达到要求。电网中少量大机组无功出力不能达到额定值,还有一些大机组尤其是新投运机组,没有做进相试验,不能进相运行,影响了调压能力的发挥。有关发电企业应尽快开展机组进相试验工作,对于无功出力达不到要求的机组进行改造,以满足电网电压调整要求。

5.2 建议

(1)按照无功负荷分层分区和就地平衡的原则,合理加装容性无功补偿装置,安装地点尽量靠近用户侧以减少无功潮流在不同电压等级间穿越。这样,一方面在大负荷期间,可以加大电气设备有功负荷的传输能力,缓解部分地区用电紧张的局面;另一方面可以有效降低网损。

(2)为了提高陕西电网电压稳定水平,实现无功电压在线控制及智能化、经营性调度的目标,逐步开展基于陕西电网的自动电压控制(AVC)系统项目的研究开发,条件允许时,逐步实现主站A VC系统与部分电厂或变电站监控系统(AVQC装置)间闭环试运行。随着自动电压控制系统的逐步完善,将极大减轻值班人员人工调整电压的劳动强度,提高陕西电网电压水平。

(3)目前陕西主网均采用成组电容器,一组容量最多为15 Mvar或30 Mvar,由于投退一组的容量较大,在很多运行方式下,会造成过补或欠补。因而应逐步考虑使用磁控电容器,根据系统需要平滑调节电压。使用这种可控电容器,可以给电网运行带来极大方便的同时满足多种运行方式和负荷变化的电压需要。

(4)加强发电厂机组进相管理,要求2008年100 MW及以上的机组必须完成进相试验,机组进相功率因数必须达到0.95(或0.97),提高调压水平。

(5)加强无功补偿装置的维护与管理。各供电局应抓好无功及调压设备的运行管理和维护工作,变电站应保证低压电容器、电抗器能够正常运行。

(6)加强用户无功设备的运行管理。各供电局应促使用户无功补偿设备与用电设备同时投产,保证用户在规定的功率因数下用电。

6 结语

电压是衡量电能质量的一个重要参数,也是保证电网安全可靠运行的一个重要参量,只要在电网运行中重视电压的改善,就能够为电网的安全可靠运行提供有力的支持。因此电网运行中涉及到的各个单位都应该充分认识到电压调节的重要性,在电压调节时应该做到相互协作,充分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共同确保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1]何利铨,邱国跃.电力系统无功功率与有功功率控制[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5.

处理事故 篇9

在我国,电力系统的变电站智能化程度较高,而且要利用变电设备。因此,维护好变电设备至关重要, 一旦出现故障误时维修,将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甚至危及到电力系统的运行及人员的生命。

1变电运行异常情况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工业及人们生活中所需求的用电量越来越大,国家对电网的投入程度也随之加大,各大变电站建立起来。但在变电日常运行工作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异常情况,引发了变电事故,影响了生产运行及人们的生活。其原因分析如下。

1)变电电气设备的制造与设计不符合安全性。 目前,变电电气设备引发的多频变电运行事故,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电气设备在设计、选型以及生产质量都存在着各类问题,新型的变电设备在设计、制造工艺及生产技术等诸多问题没有太多的经验,考虑得也不很成熟。生产厂家在生产制造过程中,以降低成本为宗旨,没有保证产品的质量达到电力系统运行要求的安全性,在变电安装时,对有质量问题的电力设备也没有认真检查处理,因此,在实际投入运行后, 重大的安全隐患就会暴露出来。

2)变电操作员工的工作失职,忽视安全操作。 变电运行中,内部设备网罗密布,每一环节操作都要认真细致。设备维护人员的强烈责任心至关重要。一旦工作人员的工作分心,操作技术跟不上,或违反变电设备的操作程序与原则,就会将安全隐患引爆,造成变电设备的故障,电网的供应链发生解体,经济损失无法弥补,甚至会造成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

3)变电设备超期运行,老化现象严重。变电设备在一定的年限内运行,能保持正常工作,一旦超过规定的年限,设备的零部件逐渐老化,比如:变压器和线路等都会随着年限的推移,老化程度的快慢,增加设备故障的风险。同时,非正常地使用变电设备, 也会使设备自身的风险提高,减少设备的使用寿命, 过早地退出正常使用范围。常见的现象有:过高的温度状态下运行变电设备,促使设备加快老化。

4)安全管理缺陷,电力运行规范标准不健全。 在电力系统管理过程中,有关部门领导管理松懈,相关制度形同虚设,措施落实不到位,计划工作不执行, 管理存在着严重的漏洞。

2基于变电运行异常情况处理分析

设备运行人员在变电设备发生异常情况时,迅速查明事故发生地点,确定是哪些设备出现故障,仔细观察设备异常的表象,记录下设备的具体运行状态, 便于分析事故的性质及问题的根源所在,防止事故的进一步扩散。

变电设备事故处理程序和原则。在变电事故出现异常情况下,主要按下列程序进行操作:在变电事故出现前兆时,比如电灯光显示出异常,不停闪烁,电压及电流频率指示灯等显现下降图标,并伴有不正常的声音的弧光等现象,严重时,出现断路器跳闸、警报器报鸣,甚至有放电、爆炸等异常现象。在这种情况下,首先,设备操作值班人员要遵守相关的规定, 密切关注电力设备的运行情况,认真检查现场设备运行状态,保护动作的实际情况以及故障录波器的波形信息,对事故进行处理分析、制定方案,带好记录手册及录音设备等,对事故处理的全过程进行详细的跟踪。其次,变电设备技术人员要第一时间到达现场, 听取设备操作人员的讲述,观察事故现场状况,分析事故发生的性质及原因,结合当时的设备运行及天气情况,找出事故发生的源头,迅速地做出科学、正确的判断,制定出事故处理方案,对危及到生命安全的异常情况,设法让问题设备停止运行,有效地控制事故在一定的范围内不再蔓延。第三,对损坏的运行设备进行及时的更换和检修,排除故障速度尽快,以恢复正常供电。

变电设备事故处理的注意事项。第一、在变电运行发生异常时,要检查核实跳闸开关的确切位置,将恢复跳闸开关手动拉至“分闸后”的标志点,以免拉错造成更大的事故。同时,对故障点进行安全防护措施,加强监护。第二、设备操作人员或技术人员加强业务素质,培养观察能力,对不同的保护装置显示出来的信号有正确的认识,对可能出现的事故现象,变电运行的隐患及早识别,做出预防。一旦变电运行事故出现时,迅速、正确地做出判断,果断地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3变电设备异常运行事故处理控制策略分析

变电设备在出现异常情况,尤其是变电运行设备出现跳闸后,可以采取强送电和试送电,避免因故障造成的损失扩大化。

在变电设备出现故障时,首要的原则就是要控制事故发展态势,防止事故蔓延范围。针对设备反应失灵,如:投入自动重合闸装置的线路,在跳闸后仍没有自动重合的设备、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的工作电源,在跳闸后备用电源没有自动投入使用,而且在没有任何异常情况而出现故障跳闸状况,都可以采用强送电措施。针对另一种情况,可以采取试送电的方法进行合闸送电。比如:保护装置误动,并没有事故发生的象征而出现跳闸;后备保护装置在外部故障确定切除后,检查安全无误,可以试用电。

变电设备跳闸后强送电和试送电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要点。首先,变电设备跳闸后,分析跳闸的具体原因,比如:是否短路、断路器等设备是否存在严重漏油现象,如果有影响强送电的因素存在,比如断路器“偷跳”现象,绝对不允许对变电设备进行合闸操作,禁止操作强送电措施,以免影响电力系统的稳定性。第二,在分析可强送电前,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对强送电作业过程中,电流强度变大, 电压急骤下降的状况,要马上切断线路,避免与故障线路混搭。第三,强送电线路和试送电作业线路,必须要分开,正确选择合适的线路强送端,对线路断线情况和已送电的断路器等都要外部检查,保证线路安全运行,送电操作稳步正常地进行。

变电设备跳闸后,对设备运行状况的恢复要进行零起升压试验。仔细检查变电设备,确认实验设备没有电压的前提之下,再将零起升压实验设备单独联接到安装完毕的使用设备,逐渐增加励磁,监测发动机的励磁电流、电压以及绝缘装置。根据检测指标,时间定为最长15min,观测到三相电流无指示,发电机电压为正常值的1.05倍,使用设备没有出现异常故障,则可以不牵涉到大系统的运行状态,避免零起升压试验对整个系统的影响,同时,也可以解决机组不容易停下来、倒闸操作过于频繁而造成的安全故障问题。

电气设备出现的运行故障最多的就是电压互感器熔断器熔断及二次回路断线事故,结合修试实践经验,查出电压互感器高压侧熔断器熔断事故的主要原因,退出与电压互感器相关联的保护以及自动装置, 检查更换已熔断的保险、熔断器,合闸后,多次检查熔断器是否有熔断的情况,如果出现,就要立刻断开刀闸,电压互感器退出运行。

4结束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电力工业的技术也日趋成熟。对变电设备引发的事故,制定了相应的事故处理原则和程序,对变电故障的自身损失造成的风险、人身环境风险、社会风险、系统风险、设备风险评估等方面,都有了全面的考虑,采取有效的处理方法,最大限度地减少经济损失。

摘要:运行中的电力设备偶发故障或事故,会造成大面积的电力恐慌,甚至引起电力系统的瘫痪、停电或更剧烈的事故。因此,电力设备运行人员需对变电设备进行日常维护,针对异常情况及时地排查处理,有效控制意外事件的发生。本文对变电设备异常情况进行分析,采取将有问题的运行设备暂停或隔离排查等有效措施。

润滑油箱泄漏事故分析与处理 篇10

SPKA5000大型高能螺旋压力机润滑系统有两个油箱,总容积1600L,润滑油在两个油箱及润滑点之间进行循环流动。润滑油循环流动过程:油从维修平台顶部润滑油箱经过5个润滑泵(由5个电机拖动)分流至各润滑点进行润滑,然后回流到设备底部的机架立柱润滑油箱里进行收集,并通过抽油泵将收集到的润滑油抽到维修平台顶部油箱里,润滑油在两个油箱之间始终保持一种动平衡,动平衡的保持实质上是对抽油泵电机的自动启停控制,而抽油泵电机的自动启停控制是基于油箱液位开关的实时状态进行的。

设备要正常运转,要求润滑油箱油温必须有一个最低允许工作温度,现设定为15℃。在寒冷的冬天,为了保证设备次日能早点开班,润滑系统电机在晚上无人值守的情况下是运行的,目的是为了通过润滑油的往复流动,使油升温快一些。尽管润滑系统有润滑油加热装置,但由于功率有限及油箱润滑油量过多,加热速度慢。正常情况下润滑油箱液位动平衡的保持靠油箱液位开关自动控制,不需要人为干预。但在使用中曾出现抽油泵控制失灵、液位失控,造成机架立柱润滑油箱的润滑油大量抽至维修平台上的顶部润滑油箱,导致油大量从顶部润滑油箱的空气滤清器处泄漏至地坑,造成重大的设备事故并损失20多万元。

二、润滑油泄漏原因分析

1. 润滑油箱液位分布

润滑油箱液位分布示意图见图1。当顶部润滑油箱液位低于预警液位时,如果立柱润滑油箱液位也在低液位上,则抽油泵工作。当顶部润滑油箱液位到达高液位或者立柱润滑油箱液位低于低液位时,抽油泵停止工作,从而保持两个润滑油箱液位始终保持一种动平衡关系。抽油泵主电路及控制电路见图2。

2. 润滑油泄漏原因分析

结合PLC程序并参照图1和图2,抽油泵启动后控制失灵的可能原因如下。

(1)液位开关失灵,导致抽油泵接通后不能停机或者停机不及时。当顶部润滑油箱高液位开关失灵时, 如果此时立柱油箱的低液位开关也失灵, 会导致抽油泵电机一直工作。当顶部润滑油箱高液位开关失灵时, 如果此时立柱油箱的低液位开关正常, 会导致顶部润滑油箱出现高液位后抽油泵仍然工作, 直到立柱油箱的油位在低液位以下才停机, 即停机不及时导致润滑油溢出油箱。

(2)中间继电器KA80触点发生粘连或卡阻,导致1KM1接通后不能释放断电,抽油泵始终处于接通状态。

(3) 1KM1主接触器触点发生粘连或卡阻,导致1KM1接通后不能释放,抽油泵始终处于接通状态。

(4) PLC数字量输出模块(SM322) Q80.7所在通道损坏导致输出信号Q80.7直通, 从而致使KA80一直接通无法释放 (Q80.7控制KA80) ,最终导致抽油泵接通后不能停机。

(5)控制抽油泵启停的液位开关所在PLC数字量输入模块SM321通道损坏,无法反映实际液位状态,导致输出Q80.7误接通。

对设备进行检查,发现顶部润滑油箱高液位开关失效,导致立柱油箱内的润滑油被大量抽到顶部润滑油箱并溢出,直到立柱油箱的油位被抽到低液位以下时,抽油泵才停机。

一个液位开关的损坏导致重大经济损失,充分暴露出设备润滑油箱液位自动控制设计的缺陷。因此,必须对润滑油箱液位自动控制系统进行改进设计。

三、润滑油泄漏保护设计

1. 针对1KM1不能释放的保护设计

针对中间继电器KA80故障或者输出模块通道故障导致1KM1不能释放,采取保护设计。改进原控制电路,使用PLC两个SM322输出模块的相应通道,即Q80.7占用一个输出模块的通道,控制KA80,而Q84.6占用另一输出模块的通道,控制KA81。将两个中间继电器的一对常开触点串联,而Q80.7, Q84.6的控制由相同的PLC程序控制,改进后的控制电路如图3。

图3保护电路,可以有效降低抽油泵控制失灵故障发生的概率。因为两个SM322输出模块,两个中间继电器同时发生故障的概率极低,如果只是其中之一发生故障,抽油泵也会停止工作。

2. 针对1KM1主接触器发生粘连或者卡阻不能断开故障

通过选择带分闸功能(即分励脱扣器)的空气开关,同时增加一对1KM1的辅助触点 (I100.0) , 对1KM1主接触器状态进行监控, 并在PLC程序中新增分闸输出信号Q100.0程序段, 在条件满足时自动强行分断空气开关, 有以下两种分闸逻辑实现方法。

(1)如果顶部润滑油箱液位到达高液位,在PLC程序中延迟1s,此时检测1KM1主接触器的NO辅助触点反馈信号I100.0,如果I100.0此时仍然为NC,表示该主接触器未释放断开,则PLC分闸输出Q100.0接通,强行分断空气开关,从而避免电机继续工作导致润滑油的泄漏。

(2)通过对PLC输出信号Q80.7、Q84.6状态与1KM1主接触器的NO辅助触点反馈信号I100.0在PLC程序中进行逻辑运算处理,如果Q80.7、Q84.6均为OFF,延时1s后主接触器的辅助触点I100.0仍然为NC,则表示该主接触器未释放断开,则PLC分闸输出Q100.0接通,强行分断空气开关,从而避免电机继续工作导致润滑油的泄漏。

3. 针对液位开关失灵

在顶部润滑油箱新增一个高液位开关及一个预警液位开关,在立柱润滑油箱新增一个低液位开关。这样一来,顶部润滑油箱有两个高液位信号、两个预警液位信号,立柱润滑油箱有两个低液位信号。安装时,分别调整每个油箱功能相同的两个液位信号,使其基本在同一个液位处动作。同时在PLC程序中进行程序的改进。改进后的液位分布示意图如图4。

并联预警液位信号的目的是保证顶部润滑油箱能根据液位状态及时启动抽油泵,如果只有单一的预警液位信号,失效的情况下会导致抽油泵不能启动,润滑油会从立柱润滑油箱里溢出。并联顶部润滑油箱高液位开关和立柱润滑油箱低液位开关的目的是防止抽油泵启动后不能停机或者停机不及时导致的润滑油泄漏。只要并联工作中的一个液位开关出现故障,液位自动控制不会受到影响,而且开关同时出现故障的概率低,因此提高了润滑系统的可靠性。但必须定期对液位开关状态进行检查,保持功能相同的两个液位信号始终有效。

4. 针对输入模块SM321通道损坏

当控制抽油泵启停的液位开关所在数字量输入模块SM321通道损坏时,已不能反应油箱液位的真实状态。为此,根据图4,将控制抽油泵启停的液位开关输入信号,分别接入两个输入模块相应的通道,即高液位,接I10.0,高液位1,接另一输入模块的I14.0。预警液位,接I10.1,预警液位1,接另一输入模块的I14.1。立柱润滑油箱低液位,接I10.4,立柱润滑油箱低液位1,接另一输入模块的I14.2。并在PLC程序中进行程序改进,只要功能相同的两个液位信号有一个正常,都能保证正常地自动控制液位。西门子SM321数字量输入模块,两个模块同时坏的概率极低,因此可以得到有效保护,但也必须定期对液位开关所在的输入模块通道状态进行检查,保证模块通道正常。

润滑油箱液位动平衡保持的自动控制,也就是对抽油泵自动启停的控制,通过上面硬件的改进设计,相应1~4程序段的PLC梯形图可见图5。

摘要:德国产SPKA5000大型高能螺旋压力机润滑油箱泄漏事故的原因, 进行润滑油泄漏保护的改进设计, 给出相应PLC梯形图。

交通事故创伤的现场紧急处理 篇11

交通事故造成的创伤,可分为开放性辗轧伤和钝性挫伤两类。肢体有毁损、破裂、出血等等,属于开放性辗轧伤,这是比较容易判断发现的;而由于撞击或挤压造成的钝性挫伤,皮肤可无破损、出血,从身体外表有时不易立即发现异常,但并不等于问题不严重,有的甚至有很危险的重度内伤或内出血等等,其后果是严重的。此外,还有上面两类伤都兼而有之的复杂情况。所以,首先应该了解伤员有无威胁生命的征象存在。

1,如果伤员的神志已经昏迷不清,对外界刺激反应消失,或瞳孔两侧大小不等,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呼吸不规则,脉搏摸不清,均说明情况严重。对神志昏迷的伤员,应注意其呼吸道是否通畅。如口腔中有呕吐的食物、痰、血块等异物,应予清除,并使伤员的头后仰,以防堵塞呼吸道,造成窒息而死亡。

2,如果伤员的心跳停止,可采用胸外心脏按摩法(即用手掌紧贴左胸心脏部,有节奏地上下挤压胸部,每分钟60~80次)抢救。如呼吸停止,应立即给予人工呼吸(一般采用口对口人工呼吸法)。

3,如果伤员出现烦躁不安,脉搏变弱而快,呼吸急促等情况,说明伤员进入休克状况(如伤员无外出血,则可能存在内出血),此时应抓紧时间转送医院。

伤口的止血和处理

1,对于有出血的伤口要及时给予止血。最稳妥的方法是用绷带加压包扎止血,即用干净的布块覆盖伤口,然后用绷带或皮条加压包扎。应用这种止血方法,可以使肢体的远端仍存在血液循环,有利于肢体的保存,比较安全而方便。如有喷射状大出血,加压包扎无效,可运用止血带,或用止血钳夹住出血处,或给予结扎止血。在使用止血带时,应记录使用止血带的时间,一般上肢不得超过1小时,下肢不超过1.5小时;如时间过久,可造成肢体坏死。若转送病员时间较长,应定时放松止血带让血液循环恢复;如已停止出血,不应再上止血带;如又发生出血,可重新上止血带。

2,由于交通事故常发生于户外,伤口外形较可怕,同时砂粒、尘埃沾染伤口,所以在现场处理时应格外小心,对伤口表面的异物可以取掉。外露的骨折端不应复位,以免将污染的脏物带入深部。由于皮肤或肌肉辗轧后均已有损害,对于这类伤口应该用干净布类加以包扎,待送入医院后再给处理。而不应该随意一拖了事,这样可再度污染伤口,加重已损伤组织的损害,这点应特别注意。

搬运

伤员经过初步处理后,需根据情况组织转运,在转运过程中应注意如下问题。

1,有骨折存在的伤员,应给予肢体固定。这样可减轻疼痛,减少骨折端的活动,以免加重血管、神经、组织的损伤,使休克发生率大为减少。对于有肢体严重畸形、扭转现象的,可用手作牵引肢体来矫正畸形,然后固定。对开放伤口则不应复位。肢体固定用的夹板,可就地取材,树枝、木条、硬纸都是很好的夹板代用品。如一时无法找到这些东西,对受伤的上肢,可将整个胳膊紧贴胸、腹部的侧壁,然后进行包扎;对受伤的下肢则可将伤肢和健肢放在一起包扎,同样可起到周定的作用。

2,对于疑有脊柱骨折的伤员,搬运时应特别注意保持脊柱的平直,以免加重脊髓的损伤,造成瘫痪。在搬运时可用三人将伤员平托于木板上,或滚动身体移到木板上,绝对禁止使伤员弯腰;用担架时要伏卧。特别要注意不要一人将伤员背起,或一人托肩、一人托腿等方法进行搬运。

3。对于神志不正常的伤员,搬运途中要特别注意,严密观察呼吸道是否通畅,神志和颜面的变化如何,陪送人员应在伤员头部一侧,以便经常观察。

4,对创伤严重的伤员,应就近送医院进行抢救,不要一味强调到大医院而延误时间,失去抢救机会。

头脑损伤的特殊处理

事故氯处理装置的工艺优化 篇12

1 我国采用的优化氯气处理基本工艺

我国是一个氯碱生产工业大国, 氯碱工业的发展历史已经有将近一百年之久, 年产量位列世界首位, 经过我国氯碱工业的科研人员长时间的不懈努力, 另外还还由于近年来引进国外先进的氯碱技术, 使我国的氯碱生产水平又上升了一个档次。通过对国内氯碱生产企业进行相应调查可知, 我国现采用的氯碱优化处理工艺大体有以下几点:

1) 将湿氯气进行冷却。首先通过电解方式, 将得到的高温的湿氯气先通过氯水处理装置来进行绿水的洗涤和冷却, 将其中的杂质排除, 之后将湿氯气一次排放到一级钛管和二级钛管中进行冷却, 待冷却完成后, 湿氯气中的水蒸气已经被全面的冷却, 并将其转换成氯水, 之后将其排放到氯水洗涤装置中进行循环利用, 并将刚刚经过冷却得氯水通过水除雾器中进行干燥;

2) 氯气的干燥。在进行氯气的干燥工作中, 可将上述水除雾器中排出的氯气放进一段干燥装置与二段干燥装置中, 进行充分的干燥, 其中, 所需要干燥的氯气要与浓硫酸进行对流, 以保证其中剩余的水蒸气被充分吸收, 处理完成后还要通过硫酸处理器将对流过程中所携带的硫酸进行处理, 随后将处理过的氯气进行加压, 并送往相关的使用用户或相应的装置中进行进一步的生产;

3) 将氯气进行液化处理。将干燥完成后的氯气进入相应的液化集中进行直接处理, 将液化完成后的氯碱注入到相应的贮存装置中, 做好包装就可出售。

2 事故率处理装置的基本优化措施

1) 改造后的装置中, 改变了传统的吸收塔伴热换装之中的只有烧碱循环冷却水的状况, 线性改造后的装置中, 可以将水板换热装置中又增加了新的冷冻水装置, 以备与应急使用, 当出现减水循环早中冷却水温度过高时, 可以快速的进行冷却水切换措施, 从而有效的降低碱液温度, 有效地保证了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性;

2) 将改造前的循环槽顶管线改装成先进的排气管道, 从而使氯酸钠在进行分解时无法将气体有效派出所造成的压力过高现象得到有效解决。从而有效地保障了企业的正常生产;

3) 在进行废弃氯处理过程中, 将分配台上的输送管道增加一条线路, 并将这条管道直接插放到环槽装置底侧, 从而使氯酸钠无法单独生产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其中具体操作要求主要有:循环碱装置中碱的质量分数要低于2%, 另外还要将需要加工循环碱装置上的氯气阀门打开, 同时将氯气输送管道阀门关闭。在控制是操作的人员要对事故氯输送阀门打开。湿氯气通过新添加的管道有效地排出, 从而使减浓度降低。从而实现了产品的循环使用, 还能有效的见浓度控制在允许范围之内;

4) 再见酸钠出口位置多安置一条管线。这条管线可直接通往氯酸钠成品槽与碱液循环装置, 使成品槽中的次氯酸钠可以实现回收利用, 从而有效的避免了由于次氯酸钠存放过久而分解现象的出现, 这样一来可以有效地保障了产品质量处于合格条件。

3 通过对事故率处理装置进行工艺优化后所产生的经济效益

在我国氯碱工业运行中, 通过对事故率处理装置进行有效的优化后, 可以为企业的经济效益增长提供有力的条件, 本文以沈阳石蜡化工有限公司为例, 经过进行工艺优化后, 可在多方面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具体如下:

1) 电能节约带来的经济效益。在对新生产工艺进行充分利用后, 可以使纳氏泵的工作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在原来改造前需要4台纳氏泵运转才能完成的生产任务, 经过改造后只需要1台运转即可, 这样可以使3台功率为130k W的纳氏泵停止运转, 节约了大量的电能, 从而降低了企业电能开支, 经过粗略的计算, 每年可节约的电能费用可高达100余万元;

2) 氯气损失量减少所得到的经济效益。通过将装置进行优化后, 可以实现绿水的循环利用, 这样可以有效的降低氯水的流失, 经有关测算数据显示, 平均每年在这一方面节约的费用可高达120万元左右;

3) 产品质量的提高所带来的效益。由于进行相应的优化改造, 可以保证干燥后的氯气含水质量保持在2%以下, 不但保证设备的使用寿命得到相对延长, 还可以使生产技术水平的大有效提高, 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提高了企业的社会效益, 从而销量也会得到有效改善。因此可以为企业间接的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4 结论

总而言之, 在我国的氯碱工业生产过程中, 对事故件的处理装置实施有效优化, 不但可以是企业的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得到有效保障, 还能在很大程度上是我国的氯碱生产技术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通过实践证明, 经过对事故氯处理装置进行优化后, 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既提高了氯碱的生产技术水平, 有提高了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优化是一项既漫长而又兼具的系统性工程, 因此, 需要广大科研人员与工作人员在今后的工作中对事故件氯理装置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与创新, 从而开发出更高效率的事故率除氯装置。

参考文献

[1]韩志飞.事故氯处理装置的改造[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上旬刊) , 2009 (4) .

[2]袁湘淇, 余万林.事故氯处理装置的工艺优化[J].氯碱工业, 2010 (11) .

[3]黄华元.关于烧碱厂废氯气回收工艺的探讨[J].甘肃环境研究与检测, 2002 (15) .

[4]杨履思.氯气事故处理装置技术改造[J].氯碱工业, 2008 (11) .

上一篇:PSM150kW下一篇:最新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