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为先的高等教育

2024-09-24

德育为先的高等教育(通用5篇)

德育为先的高等教育 篇1

德育教育一直以来是教育系统乃至整个社会的一个重点工程, 也是一个难点工程。自上而下的重视程度, 各个层面的协调运作, 保障了我国德育教育的稳步发展。但是在我国经济突飞猛进的背景下, 德育教育的步子显得慢了许多。高等教育作为连接学校教育和社会的关键环节, 她的德育成果成为影响公民道德水平的关键因素。在新的时代背景下, 高等教育应该跟准引子, 迈稳步子, 走好路子, 在进一步做好德育教育工作的基础上, 稳步推进我国公民整体素质、道德水平的有效提升[1]。

一、跟准引子——全面发展, 德育为先

为社会输送人才是高校的一项职能, 而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则是高校育人成果的重要体现,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也提到“就业是民生之本”。在如此巨大的就业形势压力下, 高校容易形成单一的按需培养方式, 培养的重点也转移到了就业能力的提升。一方面由于短暂的应聘时间里, 很难对“德”作出科学的评价, 另一方面由于更加看重既得利益或者眼前利益, 所以用人单位在人才选择中更注重学生的“才”能, 放松了对“德”的要求。受此影响, 学校在学生的培养中, 对“才”的重视程度和投入更大, 容易走上重“才”轻“德”的误区[2]。

其实, 党和国家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以及人才选拔标准早有准确的表述, 即德才兼备, 以德为先。高等教育理应以此为指引, 在加强学生智商、情商、逆商等提高的同时, 更加注重学生德商的培养。现实中也不难看到, 部分企事业单位, 特别是规模、实力较大的单位, 在人才招聘中, 逐渐提高了对学生诚信、责任等道德层面素质的要求, 社会中对人才“德能”的要求可见一斑。高等教育应该以“全面发展, 德育为先”为指引, 并且坚定不移的走下去。

二、迈稳步子——勇于担当, 敢为人先

影响公民道德水平的因素很多, 包括社会、家庭、个人、初等教育、高等教育各个层面, 但是高等教育应该勇于担负起提高公民道德水平的重担。高等教育是我国教育系统的高级形式, 是连接学校教育和社会的关键环节, 高校的德育成果是影响公民道德水平的关键。高等教育对学生德能的要求, 影响初等教育的培养目标;高等教育德育教育的质量, 影响着社会、家庭、个人。在公民道德水平下降的趋势下, 在全国上下倡导“立德树人”的背景下, 高等教育要有勇挑大旗的担当和气魄, 应从自身出发, 并协调教育体制内、外的各个方面, 推动我国公民道德水平的提高。

我国的教育体系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等等, 各个阶段的教育, 对于最终育人成果的影响都很大。但是高等教育自开办以来, 就具有了引领时代前沿思潮, 培养创新精神、培育尖端人才等一些列的创新职责。对于“立德树人”这一对德育教育的新要求, 新的思路, 我们的高等教育要敢为人先, 率先开展相关工作, 引领我国的德育教育迈上新的台阶, 进而实现国民整体道德水平的有效提高[3]。

三、走好路子——回归本位, 科学践行

新时期, 社会对高等教育寄予了很多期望, 同时也意味着大学要承担更多的职责。众所周知, 大学的主要职能有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等四个方面。面对如此多的职能, 高校的发展之路难免会有些偏颇, 阶段性的发展目标难免有所侧重。但是我们要清楚的认识到我们的首要任务是什么, 如果人才培养质量上不去, 其他方面又从何谈起?当今社会关于我们的教育怎么了、我们的大学怎么了、我们的大学生怎么了的议论、吐槽很多, 这些言论刺痛了我们每一位高校工作者。究其根源, 是我们职能定位、培养目标、育人体系、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我们唯有回归大学本位, 抓住“全面发展, 德育为先”这一人才培养的主旋, 才有可能真正改善育人质量, 实现国民整体素质的进一步提升。

德育教育是一项长期工程, 为保证教育质量, 需要我们制定四年的教育计划, 为保障教育成果延续性, 需要制定更长时间段的教育规划;德育教育是一项体统工程, 不仅要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弘扬时代新风, 还要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德育教育还是一项复杂工程, 品德的个性化发展和个体的水平差异比智育教育更为复杂, 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更加科学、具体的工作。

应该或者不应该, 是责任问题;做或者不做, 是态度问题;做好或者做不好, 是能力问题。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 已经迫在眉睫, 高等教育有责任, 同时也有态度、有能力做好这项工作。跟准引子是要求目标的明确性, 迈开步子是要求行动的时效性, 走好路子是要求方法的科学性。高等教育唯有做到目标明确性、行动时效性和方法科学性的有机结合、高效统一, 方能实现大学生德育素质的有效提升, 进而加快推进我国以德治国的进程。

参考文献

[1]李香善.对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德育发展趋势的思考[J].延边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3) .

[2]张钧煜, 李林英.试论高等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教育论坛, 2013, (1) .

[3]丁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德育观[J].学园, 2014, (1) .

德育为先的高等教育 篇2

梅河口第四中学

“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德育为首,五育并举,以德立校,整体提高”――这是我们第四中学的办学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一直以来,我们第四中学认真贯彻教育纲要,注重培养学生素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了良好的学风、教风、校风,学校德育工作出现了新局面。“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教育培养好他们,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奠基工程”,学校的教育工作就是要把青少年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德育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学校各项工作的全面开展,我们第四中学高度重视德育工作,学校始终将德育工作摆在学校的重要位置,明确教育目的,理清思路,加强管理,健全网络,建立德育工作的科学管理体系。

一、加强领导 规范德育行为

一是成立了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家长学校工作领导小组以及德育工作课题研究小组,校长任组长,书记和分管校长任副组长,其他相关处室的负责人和班主任为成员。实行分工协作,齐抓共管,各项工作层层落实,形成德育工作科学化的管理体系。党支部部署统筹规划德育工作,政教处、团委组织实施,学生会班主任作好具体工作。随着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学校德育管理不断充实力量,团委增设两名团委委员,分别负责宣传和组织工作。后又增加两名政教副主任,具体抓安全、纪律、卫生。教科室、教务处对德育工作常规教研进行部署。“人心齐、泰山移”、“众人拾柴火焰高”,我们学校全体教职工齐心协力抓德育工作,处处做学生表率,身正为范,上到校长书记,下至普通教师都时时处处留心对学生的管理和教育,每周有两位领导三位教师值周,管理学生。班主任实行“八到位”(起床、两操一活动、三餐饭、读报、晚寝)全面掌握学生情况。安排人员守夜、巡查街道和网吧,及时发现即时处理问题。对于一些纪律、行为较差的学生,我们经常是校长书记、政教人员、班主任、老教师多层面的共同做工作,往往取得很好的效果,学生转变也很快。

二是健全制度,规范操作。制度能规范行为,同时对工作有具体的指导作用。我校提出“从严治校、以德立校”的口号,结合《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制订了《三结合教育实施方案》、《德育工作制度》、《安全教育管理工作实施细则》、《文明班级、文明寝室评选办法》、《班级量化管理办法》。这些制度办法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比如《班级量化管理办法》从到校、卫生、体育活动,就餐、行为规范、寝室管理、德育宣传、好人好事、违纪等方面实行量化,内容具体。政教处、团委每周公布一次量化结果,这一结果是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

三是成立了家长学校。培养教育学生,不只在学校,家庭、社会同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拓宽德育渠道,能使学生政治思想工作取得更好的效果。我校很早就成立了家长委员会、成立了家长学校和网上家长学校,组织召开家长会和举办家长开放日活动,听取家长意见,改进工作方法。通过家长学校传授家教知识,提高家长素质,共同探讨教子方法。规定每个教师要多做家访和利用学校网站与家长联系,了解情况,预防学生“多重人格”和“虚伪人格”的出现。学校还聘请校外辅导员参与德育工作。近年来聘请老领导、老八路、以及镇政府“两办”、司法所、法庭、派出所等有关同志到学校进行辅导和作报告,并与政法职能部门保持密切的联系,工作得到了他们的大力支持。

我校建立了五个德育教育基地:海龙烈士墓、学校校办工厂、学校基地、海龙部队十五团、海龙公安局。学校团委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到基地活动,在实践中学生深深认识到只有掌握科技知识才能创造更多财富,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这样,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了良性互动循环,形成教育合力。

四是建立以班主任为主体的全体教职工共同参与的德育管理机制。我们学校一向挑选那些优秀的教师、综合素质较全面的教师来担任班主任,要求我们的班主任要有爱心、有上进心、有责任心、有工作能力,同时尽量要年轻。行政会成员全部实行包班制,年级主任由副校长兼任。班级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整体工作,为提高班级工作效率,我们今年进一步加强班级工作量化管理,以班为单位,对纪律、卫生、学习、就餐、就寝、课外活动等各项内容进行综合评定,一周一小结,一月一大结,量化评比结果将作为评选文明寝室和文明班级的重要依据并与班主任和挂班领导的利益挂起钩来,班主任补助改为当月结算,这样一来,学生到老师就不再是过去那样,现在很关心自己班级的分数了,都为班级集体荣誉着想,人人都为班集体争光,作贡献。

五是充分发挥团委和学生会的作用。严格挑选学生会干部是我们一向的作法,政教处、团委公开学生会干部评选条件和产生办法,先由各班推选,再由学校组织竞选,候选人材料公示一周,那些品学兼优、有工作能力和工作热情的学生将成为新一届学生会成员。他们全面参与学校管理,学校集会、值日,以及安全、卫生、纪律的检查等方面的工作,学生会和团委的干部全面担当起来,为学校工作的开展注入生机和活力。

二、开展德育活动,丰富德育途径。

活动是德育工作的生命线,以活动为载体,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良、心育寓于活动之中,使学生在系列活动中健全人格,陶冶高尚的情操,激发浓厚的兴趣,达到活动育人,活动促进工作的目的。

今年以来,我们学校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一是七年级新生的入学教育活动,整个教育活动历时两周,有动员大会、有总结评比大会,活动过程有具体方案和步骤,把学习落实《中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八荣八耻》、《安全公约》等作为主要内容贯穿始终,中间进行了知识比赛和演讲比赛,各班把“知荣辱、树新风”,“文明谈话,文明待人,刻苦学习”,“为四中争光,做一个合格中学生”作为主题班会内容展开讨论。这一活动的开展,对一个新生来说教育作用是很大的,他们在讨论中谈到作为第四中学的一名学生很自豪,也很自信。二是今年开学初全体学生进行军训,我们聘请海龙部队基地的教官(他们都是军事院校毕业的年轻人)对全校17个班进行为期三天的军训卓有成效,学生站队、走路、集会、寝室内务整理都得到了非常好的训练,特别是最后各班的会操比赛和军官方阵的表演博得师生和家长一片掌声,他们步调一致,整齐划一,令人震撼。这次军训的训练效果和产生的影响是平时空洞的说教难以达到的,老师们反映说现在的体育课和集会好多了,家长很支持这件事,社会反响也很好。这也告诉我们要开动脑筋,多开展一些学生喜欢、家长支持的活动。

三是开好主题班会,办好黑板报。我们的班会课在课表上排在周一上午第四节课(一改过去排在周末)进行,班主任要有备课,有主题,有形式,让学生自己唱主角。既有上周总结,更重要的是有本周工作如何开展,值周领导要检查评比。办好黑板报是我们学校近年来充分发挥文化长廊作用的一项工作,每个班教室里有黑板报、学习专栏,学校有橱窗,重点是办好学校的一块黑板报,以周为单位,一个班一期,由政教处、团委组织学生代表、教师代表根据评分标准评比打分,并公布结果。现在的黑板报一周一新,有质量有档次,很规范,师生都喜欢看。一个班办好一期黑板报,老师到学生都发动起来了,看书看报,查找资料图片,编辑编排,连写带画,聚集了大批的学生参与,前后要忙活两个多星期。这是我们重新找回来的活动,确实锻炼人。

四是切实加强学校安全工作,加强学生法制教育。学校经常开展安全知识,法纪知识的讲座,防火、防灾、食品卫生安全知识讲座,并在广播台作系列节目播音,还举行了灾害救援、紧急避险等实战演练,真正提高全校师生处理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和安全隐患意识以及自救自护的能力,培养学生处事冷静、机智勇敢的精神。

五是以重大节日、纪念日为契机,开展系列教育活动,通过演讲比赛,征文比赛,参观展览,祭扫烈士亭,清扫大街,文艺节目汇演、体育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体验教育活动,还一如继往地坚持举行周一以及重大活动时的升旗仪式、唱国歌活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持久地开展课外活动,从不间断,比如体训队、文学社、培优辅困、球队、书画等小组活动的开展。

三、依托课题,研究德育工作

现实情况是严峻的。一方面,学校工作很大程度受“升学率”影响,一大批考不取“五中”的学生逐渐远离教育者的视线,学生普遍地感到学习是一件令人厌倦的事情;另一方面社会环境影响也很复杂,留守孩子多,他们缺少家庭的管教和亲情关爱,迷恋上网、游戏、散漫、乱交朋友,学生感受不到生活中的丰富性和无限乐趣。他们都处在成长期,可塑性很强。青少年的思想阵地被谁先占领是一个社会问题,他们的头脑和心田是用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武装和占领,还是用上网聊天、游戏、武打,甚至黄色的东西来武装和占领呢?(过去常说用毛泽东思想武装头脑,无产阶级思想占领阵地)近年来,学校就德育工作的理念问题、科学发展观和观念转变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一是加强留守学生教育工作课题的研究,创新德育工作方式,促进学校德育工作实效。

1、建立留守学生档案和联系卡制度。

2、实施“关爱留守学生”的责任帮扶制度,建立“爱心救助站”。对经济困难学生多方救助。学校为“留守学生”开展“给远方打工父母的一封信”征文活动和“假如我是父母”换角色的演讲比赛活动。

3、实行留守孩子“谈心日”制度,召开留守学生会,正面引导,使孩子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艰难。(人们只看到打工赚钱的光彩一面,而看不到艰辛的另一面)教育学生认真学习、遵规守纪,以好好做人和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的辛勤劳动。

4、开展“关爱留守孩子”专题研究,号召教师深入实际,多做研究,征集有关论文。

二是开展“文明工程”创建和“校园文化”研究

1、开展“文明班级”、“文明寝室”、“文明校园”的创建,建立充满人文气息的校园生态环境,尽管学校地理条件有所限制,但是,校园整洁美观、基础设施到位,文化橱窗、黑板报一周一新。大力完善学生住宿、吃饭条件和教师办公条件,为师生营造一个整洁、和谐、清净的工作学习环境。

2、实施“文明行为”工程,要求师生文明用语,养成文明行为,不乱丢乱扔,不说脏话,微笑面对,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以人为本,关爱每一位学生,因人施教,注重个性发展,从严管理,强化团队意识。

三是开展德育课堂的研究。

德育工作必须依托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学校制订了《关于学科德育渗透的意见》,要求教师深钻教材,结合学科特点,充分挖掘并利用教材中的人文资源作为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做到在课堂教学中全面而深入地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它包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热爱劳动,以及审美观,荣辱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

教育为本 德育为先 篇3

一、德育渗透应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 加强心理教育

人的道德认知发展是按照道德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发展的, 所以在学校德育工作中, 给学生“晓之以理”时的“理”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 首要条件是加强学生的心理教育, 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水平。每个人都有尊重和被尊重的需求, 学生也希望得到尊重, 教师在授课时, 要诚心对待每一个学生, 使他们感觉到被教师关爱, 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学生才能“亲其师而信其道”。运用信任、鼓励的眼光看学生, 会增强学生的勇气信心, 运用语言对学生采用“糖衣药片、忠言顺耳”的方式, 可改变学生的不良行为, 使学生易于接受, 从而改变自身的缺点, 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 把“理”内化为自身的内在品质, 达到道德自律。

二、注重情感因素在德育渗透中的作用

俗话说:“人非草木, 孰能无情。”这就要求教师尽量做到与学生平等交流, 把每一个学生都当成自己忠实的朋友, 对进步的学生要表扬, 激发他们奋进, 对后进生要对症下药, 要明白后进生缺乏的是恒心、信心,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因势利导, 采取他们易于接受的方式去教育他们。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批评学生的同时, 要表扬学生, 指出其不足, 帮助他们找到心灵中真、善、美的一面。作为教师, 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 更要关注学生的思想成长, 成为学生思想的领路人。

三、改革教法让学生主动参与, 提倡生活德育, 反对知识德育

从学校的德育实践我们会看到, 德育太重视形式, 而忽视在实际生活中实施品德教育;注重道德的灌输, 而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在德育渗透方面, 我们应该提倡生活德育, 反对知识德育, 真正的德育必须与社会生活相联系, 一味的理论说教无异于缘木求鱼。所以, 教师在教学中, 要引导学生, 正确分析现实生活中各种社会现象, 辩证地看待问题。

总之, 学校教育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更要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只有如此, 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摘要:学校教育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要把德育放在首位, 从学生的心理、情感、生活来加强品德修养。

关键词:德育,心理,情感

参考文献

德育为先的高等教育 篇4

关键词:大学生,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战略地位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是新世纪校德育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建国战略, 具有重大深远的战略意义。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推广应用, 产品的深加工和技术服务智能化的要求不断加大, 迫切需要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经验的智能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目标是服务于生产、管理一线的高级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的高低, 直接关系到社会劳动力的整体素质, 关系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局。因此, 要推动高职教育健康发展, 需以德育教育为先导, 努力使德育教育体现时代性、富有创造性, 更好地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

一、构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校园文化氛围是我国高等教育应对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新对策

胡锦涛同志提出的“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不仅是对建国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育人观的新概括, 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应对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积极对策。经济全球化是资本、技术、人才在全球范围内流动的结果, 是资本国际化的表现。经济全球化不仅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 而且也促进了各民族之间广泛的“互相往来”和“互相依赖”, 从而使“各民旗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 形成了各民族国家的科学、艺术、哲学、政治等方面成果的国际化趋势。由此还出现了教育国际化的态势。有学者指出。我国现今的高等教育呈现出的“五大趋势”之一就是“办学途径国际化”。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 特别是加人世贸组织后, 我国高等教育更加广泛地参与全球范围内的教育服务竞争, 国内高校与国外高校、研究机构更深入地开展国际化交流合作活动。

面对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趋势, 我国高校要培养出大批高素质人才, 培养理念必须尽快从“智力取向、能力取向”提升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上来, 突出德育 (品行) 的优先地位。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应对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 保持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积极对策。正是从这一意义上讲, 我们应该把胡锦涛同志提出的“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贯穿于校园文化的营造与建设之中, 以形成良好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氛围。

二、构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校园文化氛围

可以说, 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里, 我国的基础教育为各级各类高校输送的生源整体上是合格和过硬的, 但基础教育“智力取向”、“重智轻德”的倾向致使部分学生不重视品行、能力的培养。这种不足在高校从1998年开始的“扩招”后愈加彰显。

中央l6号文件明确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 是民族的希望, 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 把他们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 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战略意义。胡锦涛同志强调:养什么人, 如何培养人, 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如何, 不仅直接关系到现阶段中华民族的素质, 而且直接关系未来中华民族的素质。特别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如何, 更是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只有真正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好了, 才能确保党和人民的事业代代相传、长治久安。

我省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同全国一样, 主流积极、健康、向上。他们热爱党, 热爱祖国, 热爱社会主义, 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充分信赖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 高度认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勤奋学习, 渴望成才, 具有一定的自强意识、竞争意识和创业意识。在重大政治问题上, 既反映敏锐, 又客观理智, 近几年来, 涌现出了如肖栋栋、志伟、徐本禹为代表的一批先进典型, 我省高校也因此连续l5年保持稳定, 学生的整体精神风貌很好。但是, 也存在如l6号文件和中央、省委领导讲话中所指出的问题, 这就是在一部分学生身上不同程度地反映出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 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我校学生的思想状况也同样如此, 有些问题甚至更为突出, 所以在我校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一定要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作学校的一项全局性、根本性大事来抓, 要联系全省高校特别是我校的实际, 深刻理解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增强责任感和自觉性。

三、“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校园文化氛围为这种系统整合提供良好环境和理念支撑

实现各项工作的相互配合, 要求确立高校德育工作系统观。在高校的整体工作中, 由于各种主客观的原因, 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德育工作与教学工作、科研工作、管理工作的“脱节”。高校的部分领导, 尤其是一些从事具体业务管理的干部, 还不同程度存在着“单纯业务观”、“效率至上观”、以“管”代“理”的思想倾向。这些倾向的形成和施行, 是造成忽略教工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行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原因, 也是使德育学科和德育工作被“边缘化”的思想根源。对这类问题的解决, 需要高校党委和行政领导班子改变单打一的工作思路, 按照系统论的思想方法, 根据德育工作与其他工作“统筹兼顾、共同规划、一体设计、同步驱动”的方针, 全员参与、全过程教育、全方位介入, 利用构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校园文化氛围这一契机, 将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行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融于校园文化建设之中, 从而使人人重视德育、处处渗透德育, 各级领导干部、每位任课教师、所有部门同心同德, 形成一个有利于培育大学生良好品德的环境。

(1) 深刻领会和切实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胡锦涛同志指出,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 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 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 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 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 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 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 坚持以人为本,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一总体要求就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

(2) 深刻领会和切实把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抓住一个中心, 突出七个重点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强调: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是要抓住一个中心, 这个中心就是以育人为中心, 牢固树立“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思想观念, 把育人融入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 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努力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

中央、国家有关部门对这七项重点工作都制定了相应的文件, 对如何实施好这些工作都有明确的指导意义和实施措施, 我们一定要很好的贯彻落实。

(3) 深刻理解和切实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定要坚持与时俱进, 不断改进创新胡锦涛同志明确指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既要认真坚持我们党长期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和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行之有效的重要原则, 又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 不断在观念、内容、方法、体制和制度方面改进创新, 不断总结和创造新经验。要在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增强实效性三个方面狠下功夫。

(4) 深刻理解和切实把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要紧紧抓制度建设这个重要环节中央领导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要紧紧抓住制度建设这个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的重要环节, 建立起既能立足当前, 有效解决实际问题, 又能着眼长远, 保证工作不断推进的工作制度。要建立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相结合, 全校紧密配合、学生自我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做到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 首先必须确立新的教育理念。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人为本, 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 尊重人, 理解人, 关心人, 帮助人。思想工作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倾听学生利益诉求, 想学生之所想, 急学生之所急, 办学生之所盼, 要围绕育人这个中心, 大力推行内容创新、载体创新、体制创新和形式渠道创新、方式方法创新。

四、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方针, 把德育工作摆在学校各项工作的首位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 其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大学办得怎么样, 首先要看培养出来的人才是不是合格, 特别是思想政治素质是不是合格。所以, 学校一定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方针, 确保在办学方向上不出偏差。如果我们不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培养出来的学生, 素质就不高, 特别是思想政治素质不高, 这将难以承担起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 甚至对社会产生负面作用。

在学校里, 当管理部门的利益与学生利益发生冲突时, 一定要服从学生的利益;当教工的需求与学生的需求发生矛盾时, 也要首先考虑并尽力满足学生的需求。目前, 学校经费严重短缺, 各方面都需要资金, 即使在这种情况下, 也一定要首先安排好教学和开展学生教育活动以及资助贫困生等方面的资金, 凡是国家有明文规定的学费投入比例, 我们都要坚决做到。俞正声同志讲, 如果我们不高度重视育人为本这个问题, 就会偏离办学方向, 这实际上就是背离了党的宗旨, 对不起人民, 对不起国家, 也是背离了我们办教育的目的。我们一定要把思想认识提高到这样一个战略高度, 一定要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07-1-18.[1]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07-1-18.

[2]共产党宣言[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 [C].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2]共产党宣言[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 [C].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3]郑永廷:《论高校德育的功能发展》[J].新华文摘, 2007, (3) .[3]郑永廷:《论高校德育的功能发展》[J].新华文摘, 2007, (3) .

德育为先的高等教育 篇5

一、提高班主任的个人修养

德育教育并不是单方面的道德层面上的教育, 还包括思想教育、价值观教育以及爱国教育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较多的班主任对于德育教育的概念认识不清, 只是将其简单的归纳为道德认识上的对错, 并不知道道德认识只是思想层面上的内容, 一切德育教育都是以行为为最终目的, 教师本身的生活行为方式能够给学生一定的感悟, 才能达到德育教育的最终要求。

班主任作为班级工作的策划者和组织者, 其工作往往是和学生学习生活紧密相连的。初中生处于心理和身体的综合发展阶段, 他们接触的人群往往会影响到他们自身的生活和人生观念。班主任的自身的行为和素质通常都是学生效仿的典范和目标, 在学生学习的道路中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所谓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就是人们之间行为或者是习惯互相影响的典范。班主任的行为和品格往往会让学生看在眼中, 记在心里。在教育中, 更多的班主任还是有着强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 他们不赌博、不喝酒, 也很少在学生面前抽烟。平时也因为班级管理的事情常常忙里忙外, 身心疲惫。学校有这样的教师也是教育发展的典范。但是还有一些班主任难以约束自身的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 在教室里抽烟, 烟头随便扔, 从而影响到学生的行为习惯。因此, 为了加强班主任德育教育的效果, 其本身应该不断加强学习, 利用课余时间丰富自身的知识和文化素养, 做到温文尔雅, 说话有涵养, 并且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严格要求自己, 自身作则, 为学生做一个好的表率。

二、改变不平等的教学管理观念

现代教育中, 往往存在着一种常见的行为, 一些教师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备受关注, 而对一些成绩比较平淡或者是较差的学生不怎么去关注, 学生的小错误教师会快速的原谅, 但是出现一些严重的问题时就会不断批评。例如, 在教学管理中, 班主任会对一些翻墙上网的优等生闭口不谈, 在他们眼中, 学生的学习成绩往往是置于首位的, 比道德更为重要, 这一定程度上也关系到教师本身的利益问题, 学生的学习成绩会和教师的薪资挂钩, 班级排名对于一个教师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 班主任在管理班级的过程中应该遵守职业道德, 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 学生犯错时应该一视同仁, 并且对自身的行为时刻进行内省。

教师的本职在于教育育人, 无论是教书还是在班级管理中应该对学生充满爱意。学生作为德育教育的主体接受者, 需要对其主观能动性很好的进行发挥。教学不仅仅是教师一个人的任务, 不是简单化或者是机械化的讲解, 在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做到教学相长的效果。班主任在教学中应该对学生给予一定的尊重, 不要对学生的一些行为或者是观点一概否定。班主任作为教学管理的主要负责人, 在工作中犯错也应该知错就改, 不摆架子, 不搞专利, 能够学会进行自我批评和教育, 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更有亲近感, 同时也给学生做了榜样, 学生在学习中出现一些错误也会学着去改正。此外, 班主任在教学中应摒弃传统的言传教学方式, 以身教为主要的教学方式, 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得到实践活动, 例如可以在课外活动时候举行走访社区, 慰问老人的活动, 从班主任自身做起, 帮助社区老人打扫卫生, 和老人留守儿童多多沟通交流, 力所能及解决他们生活中的一些困难, 这样也能够让学生学会关心别人。

三、把握德育教育热点, 利用实践对学生进行教育

班主任可以组织班级开展不同形式的主题班会, 通过班会活动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为了提高学生劳动热情, 应该开展我爱劳动的活动, 在劳动节时带领学生去植树, 让学生多多运动, 自己动手植树的过程中能顾让他们学会爱护植物。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清洁社区的活动, 不仅能够让他们的心智得到锻炼, 同时也能够让他们体会到劳动的艰辛和不易, 理解清洁工人的辛苦, 使他们能够发自内心的爱护环境。为了有效提高中学生的德育水平, 班主任还应该对学生进行考核, 对每个学生的德育基础进行跟踪考察, 从而保障学生有一定的道德修养和素养。班主任应该教学生从小事做起, 从身边的事做起, 逐渐改变自己。每个人都有一颗感恩的心, 但是很少有人将其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 所以班主任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实际行动学会感恩, 例如, 在晚上睡觉之前可以给父母洗脚, 感谢他们每天的辛苦劳动换来我们幸福的生活。班主任可以通过家庭走访了解学生在家中的表现, 有针对性的锻炼学生的道德修养和自身素养, 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

总之, 随着社会的发展, 社会对于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需求不断增加, 作为少年成长引导者的初中班主任应该不断加强自身的能力培养和道德修养, 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正确行为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 对初中生起到耳濡目染的作用, 以此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水平。

摘要:初中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 同时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阶段。作为班主任, 往往承担着学生德育教育的任务, 通常情况下, 班主任的行为方式或者是处理事情的策略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我国初中教育中在于德育教育进行考核时, 很多班主任德育教育过程总是不能达到其教学预期的目标和效果, 主要原因在于大多数班主任在进行德育教育过程中重言传而轻身教, 导致学生不能较好的效仿其优良的行为习惯。本文主要就初中教育中德育教育的意义进行分析, 并且对现阶段初中教师在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进一步阐述言传身教, 身教为先的教学对学生成长的意义。

关键词:身教,初中,班主任,日生活,德育教育

参考文献

[1]潘美清.谈谈初中班主任日常生活中的德育教育[J].新校园 (上旬刊) , 2014, (4) :238.

[2]李廷英.关于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 (下旬刊) , 2014, (z1) :981.

上一篇:甲基丙烯酸丁酯论文下一篇:植物品种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