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环境优化(共12篇)
德育环境优化 篇1
随着中专学校招生政策的放开, 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中专校园学生的德育工作难度越来越大。其中, 优化学生宿舍育人环境, 是提升学校德育效果的重要途径之一。众所周知, 学生宿舍是学生生活的重要场所, 也是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阵地。所以, 我们必须努力构建优良的宿舍育人环境, 实现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有机结合, 从而提升学生德育效果。本人根据多年学生管理的实践, 浅谈以下几点措施:
一、以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规范人
队伍管理, 集体生活, 没有规范, 不成方圆。以人为本, 以学生为中心, 是我们的管理理念, 我们须同时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应在既有规章的基础上, 修改制定和完善适合新时期宿舍管理的规定和条例, 并创建落实一些新的制度, 如:
协议制度:新生入学时与宿管科签订“住宿协议书”, 认真做好相关规章制度的宣传, 使学生一入学就知道住宿的规章制度。变“要我住”为“我要住”, 增强其接受规范的主动性与自觉性。
奖惩制度:要将学生在宿舍的表现, 宿舍状况与学生评奖、评优、评先和发展团员、党员等工作结合起来, 对不合格的宿舍给以一定的处理 (当然, 前提是必须赋予学生宿舍管理部门一定的权限) , 将学生宿舍管理纳入学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体系, 统筹兼顾, 相互衔接。长期以来实行对表现优秀的的宿舍及成员给以一定的物质奖励, 并在全校通报表扬。
挂牌制度:对于内务一贯优秀的出类拔萃的宿舍, 可命名为“标准宿舍”“免检宿舍”“文明寝室”等, 实行挂牌制度。表彰之余, 对更多的同学一种激励和导向;还可实行学生党员宿舍挂牌、入党积极分子自愿申请挂牌制度;要求每一个学生党员都应该使自己所在的宿舍成为文明宿舍。
承诺制度:宿舍管理部门要不断强化意识, 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向学生承诺, 如公共场所时刻保持干净、整洁;小修不过夜, 大修不过周等等。同时, 学校还应该形成一套有效的监督和保障机制, 对宿舍管理工作进行定期督察, 并能够经常深入学生了解意见和建议, 为政策的制定或修改提供参考。
二、以整洁舒适的环境熏陶人
整洁舒适的宿舍是环境育人的物质载体, 学校要非常重视并给予大力投入, 如加强对学生宿舍楼和公用设施的定期维修、维护和更新, 为学生住宿提供安全稳定的环境, 不断得到改善学生的住宿条件;新楼的建设要做到科学规划, 设计合理, 注重实用性与功能性的统一;要保证学生宿舍区尽量多的绿地面积, 搞好绿化美化;要增设板报、橱窗、信息栏、阅报栏、格言警句等配套设施, 加强宿舍文化宣传, 逐步优化宿舍环境。整洁优美的环境不但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提高学生爱护宿舍卫生的自觉性, 而且也是我们开展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前提。
三、以全员育人意识培养人
近年来, 学校的中心工作主要围绕新校区的建设、教育教学改革和升办高等医专, 加上招生和学生就业的压力等, 由于这些主客观原因不同程度上导致了学生管理和教育工作的脱节, 特别在学生宿舍管理方面, 平时更多的是强调稳定和安全, 而忽视了对学生的教育功能。当务之急是配套的学生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及时跟进, 做到服务育人、管理育人和教书育人的有机结合。牢固树立全员育人意识, 齐抓共管, 形成合力。宿舍管理干部必须集“热心、细心、耐心、爱心、责任心”于一身, 强化服务意识, 注重服务育人, 要不断提高管理干部干部的综合素质。班主任等各级学生教育管理干部须经常深入宿舍, 参与学生活动, 关心学生生活, 多与学生谈心, 在沟通中真正做到生活上的指导、学习上的辅导、心里上的疏导和风气上的督导, 从而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 真正做到管理育人。
四、以高尚高雅的文化氛围塑造人
如果说居住环境的改造是硬件建设, 那么在宿舍中树立形成一种什么样的文化则是更值得重视的软件建设。富有高雅格调和文化品位的宿舍文化是学校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渗透作用。
五、以优质高效的服务感染人
学生宿舍管理部门要进一步深化服务意识、竞争意识和责任意识, 全体员工。要树立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宿管部门要努力提高管理人员的责任感, 用真心、爱心、诚心去面对每一个学生, 在服务中育人, 在奉献中育人。要在工作中加大创新力度, 如在宿舍楼的前厅、楼道、板报栏开设“天气预报栏”“每日一言栏”“设计布置名言警句”等, 使学生感受方便, 得到启迪, 用工作的真诚和敬业精神赢得学生的尊敬和赞扬;同时, 宿管部门应尽快实现办公自动化, 使学生宿舍管理工作尽快步入信息化轨道, 提高工作效率。
六、以自立自觉的风气带动人
学生宿舍的主题是学生。如何把育人的要求和学生成长的需求有机结合起来, 把学生主动地接受教育变成一种内在的要求, 是衡量我们工作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所以, 要进一步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 充分调动学生的骨干参与管理、参与工作的积极性, 如成立“宿卫队”、“学生宿舍自律会”等机构, 宿舍楼设学生栋长、层长, 每个楼层长协助栋长、宿舍管理员研究本楼工作, 制定计划, 协助搞好本楼的宣传、治安、卫生评比及规章制度的贯彻实施;要充分发挥学生会、宿卫队的作用, 应强调不只是我们工作手臂的一种延伸, 更重要的是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承担起监督学校宿舍管理、维护学生正当权益的责任;要进一步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 严于律己, 以身作则;要充分发挥党团组织的作用, 特别是学生团员、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模范带头作用, 使他们成为宿舍工作的骨干。
总之, 宿舍不仅是学生休息的地方, 更是他们修身成才的重要场所, 学生宿舍环境的优化不仅是关系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 也关系到学校的稳定与发展。所以学生宿舍管理应以育人为本, 以管理为手段, 以强化育人服务为前提, 以加强宿舍文化建设为主线, 以学生健康成才为目标, 实行人性化服务、个性化教育、规范管理和文明示范的有机结合, 全力构建宿舍优良的育人环境, 从而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教育工作, 提升学生德育效果。
德育环境优化 篇2
过去,我校由于是企业子校,学校受计划经济思想与“教鞭式”教学管理思想影响较深。自从企业转到地方后,我校审时度势及时转变德育教学理念,由“教鞭式”教学管理转变为引导启发式教学。首先是加强师资培训,增强教师服务理念,虚心学习先进经验,取人之长补已之短。我校先后派送思想品德好,业务素质高的骨干老师到**、**、**等地进行德育工作观摩学习。接受新的德育教学理念,提升服务意识,同时从外地聘请了思想道德建设辅导员,定期来我校进行有针对性的德育工作指导,有效地提高了我校德育工作水平。其次强化政治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理论水平和道德水平。近年来,我校将德育教学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相结合,不断促进教师的政治理论水平。同时结合形势教育,与时俱进,不断注入新的人文教学理念,使教师树立起新的世界观、人生观与道德价值观,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使教师成为新时期的传道、授业者,更是教育行业的服务者。通过学习和培训,我校很多老师深刻地认识到教育的崛起,靠的不单是硬件的投入,而是通过学习和理念的提升,这种理念就是:“爱心与责任感,要引领学生的精神成长,首先转变教育理念,变更教育方式,提高教育服务质量。”
二、弘扬教育关怀品格,提升教育服务质量
XX年来,我校以“关注百姓困难,倡导刻苦精神,体现教育公平”为追求,努力体现教育关怀。一是广泛开展捐资助学活动,我校充分利用企业优势,广泛发动社会资源,每年建一片爱心园地,扶一帮贫困学生,铸一批国家栋梁,捐资助学形成一种长期有效机制。近年来,我校在自身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先后招收贫困生65名,我校校长***首先带头,把获得“全国优秀教师”称号的1800元奖金全部捐了出来。同时发动企业积极参加捐资助学活动,****公司长期为我校10名贫困女童缴纳所有学杂费,直至她们从**完小毕业……个体企业家***女士在我校三十五周年校庆之际,送来价值1万元的书籍……二是注重学生关怀,主动改变自己,适应变化的学生。我校在做好优秀学生的同时,主动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努力实现教育公平。某学生由于一度沉迷于电脑游戏中,成绩不断下滑,学习兴趣几乎全失,甚至出现厌学、逃学思想,这种现象而且在学生中有漫延趋势,学生家长对学校、学生也失去了信心。为此,我校开始着手调查研究,分析这一现象原因,在文化、城管、社区等有关部门的配合下,及时清理学校周围的电脑游戏室,同时及时拿出内部德育教育改革方案,决定实施疏通学生思想为主的正面教育方针,对有这方面倾向的学生,主动进行思想沟通,寻找思想根源。通过思想盘查,除学生自身原因外,主要是我们教师平时进行思想交流太少,教育不够过细,身份档次拉得太开,部分学生出现畏师情绪,对学习中不懂的地方,课后不敢向老师请教,久而久之,形成反感与厌学,找到根源之后,我校开始转变教学态度,放下老师架子,主动与学生交往,形成朋友关系,并经常带领学生一起开展课外活动,转变学生的课外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一段时间后,类似以上的学生又重新树立起新的学习目标。课后也从未接触过电脑游戏,学习成绩开始直线上升,该学生并于XX年成功地考上了**市一中,该学生家长开始感慨:这是四完小及时转变教学态度,实施德育为主的效益体现。
三、加强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等紧密配合,形成整体德育教学合力
青少年的思想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密切配合,只要三方面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就能造就能在21世纪建功立业的高素质人才。
我校由于过去属企业办学,德育工作滞后,在转为地方办学后,在资兴市教育管理部门的领导下,我校及时转变教育管理手段,不断利用人文教育资源,充分完善教育设施。首先,成立家长委员会,并且每学期实行“4个1”计划,即:每学期开展一次年级家长“家长学校”培训讲座。帮助家长提升家庭教育理念,提高家庭教育方法,形成家校教育合一;每学期召开一次学生家长与学校联席会,向家长汇报学校管理情况,共商学校大展大计;每学期实施一次捐资企业与被扶家庭牵线搭桥会,帮助贫困学生重回校园;每学期实施一次家长接待日,家委会可随时来校听课,了解学校教学情况。通过实施拉近了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距离,增强了学生家长的主人翁意识。当年有的家长出资兴建了篮球架、有的家长送来了地板转,还有的家长半价出售了办公桌;在每次活动中,都有家长主动提供音响器材、摄像设备,学生家长真正成为了我校兴校办学的主人。其次,聘请了15位素质高、有丰富家教经验的学生家长为校外德育辅导员与监督员,共同参与制订学校的德育工作规划,共同监督我校措施的落实;建立信息反馈机制,要求每位班主任每天对学生家长进行电话信息反馈,及时对学生在校表现情况进行信息交流,充分利用社会、家庭对青少年的行为加以有意识地控制和建设,充分发挥整体引导与管理功能。再次,完善教师家长互动工作,从而形成纵横交错、相互联系、相互衔接、相互配合,系统化、科学化的教育结构,为我校青少年的成长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我校先后利用假期休息,对全校各个学生的假期情况,过去在校对学校的想法和意见进行家访摸底,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与思想道德取向,并聆听家长的指导性意见,通过家访与互动,加强了学生、家长与学校的联系,促进了我校的发展壮大。XX年下半年,我校刚从企业办学转到地方办学后,当时由于有部分家长对地方教学不甚了解,甚至对地方教学不够信任。很多家长开始将自己的孩子向外地学校转移。我校获知后,一致认为,转变教学理念,大力启动家访工程,主动贴近学生家长,广泛进行宣传发动。向社会、家长耐心解释:由企业办学转变到地方办学;一方面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中央实施企业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又是规范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选择,将是企业、学校、孩子三赢的良好局面。同时还向家长汇报了地方党政对我校转到地方办学后的关心与爱护,也汇报了今后我校发展宏伟蓝图与实施方案。通过我校家家户户上门,耐心细致地解释,得到了社会广大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当年不仅全部稳定了**木材厂、**水泥厂的所有学生,为**木材厂、**水泥厂两大
企业当年成功转制创造了有力的外部条件,而且还增长了学生生源,形成了良好的开端。现在我校将家访互动工程作为一种长期的办学的服务机制,而且这几年开始在日常的教学管理、德育发展上得到不停地完善,取得实实在在的效益,XX年以来,未出现任何安全事故,学生品德教育有了长足的进步。近年来,我校德育教育进行着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但我们也感觉到,新时期的德育工作任重而道远,教师的综合素质离德育工作的新要求相差甚远,极个别的教师还存在观念落后的现象,同时德育工作机制在全方位的思考和把握上难以准确定位,思想道德建设难以突破滞后的教育评价机制的改革。“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将按照中央《关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纲要》的要求,长期、有效地开展与完善德育工作,不断优化人文教学环境,有力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在德育管理方面开拓创新。
优化育人环境 增强德育实效 篇3
以先进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目标
引领文化育人
正确的办学思想,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灵魂,我们在总结以往办学经验的基础上,确立了“以人为本,规范管理,特色兴校,发展内涵”的办学思想,确立了“品学兼优,和谐发展”的办学目标。
“以人为本”就是要以教师和教师专业发展为本,以关注学生生命成长和学生各方面和谐发展为本,以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本;“规范管理”就是建立并有效实施有利于学校科学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和谐发展的管理运行机制,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发展性管理制度体系,执行制度和履行职责成为师生的自觉行为,形成有本校特点的管理文化;“特色兴校”就是努力实现教师发展专业化、学生发展特长化、品德教育环境化、寄宿管理规范化、家长学校常规化,把学校办成当地义务教育阶段的“窗口”学校;“发展内涵”就是要丰富学校文化底蕴,通过师生动手参与建设有本校特色的有形文化和无形文化,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品学兼优”对教师而言,就是要有优良的师德师风、精湛的专业素养和突出的工作业绩;对学生而言,就是要有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品德修养和优异的学习成绩。“和谐发展”就是要实现学校与社会、家庭、教师、学生的关系和谐,实现学生自身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协调发展,最终实现“以学生的和谐发展,成就教师的专业发展,以教师的专业发展,成就学校科学发展。”
以富有特色的有形文化感染人
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是育人的有效载体。为了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我们进行了全方位的校园文化建设: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以“品学兼优,和谐发展”为校训,激励全体师生争先创优。凡是升旗、课间操、大型集会等都要引导学生面向主席台齐呼校训,逐步将校训内化为师生的行为。学校、教师、学生荣誉成果展,“教师风采”和“学生风采”等栏目,增强了师生的荣誉感。集教育性、艺术性、文学性于一体的“中国古代诗词(节录)”,选取了小学1~6年级课外必背的45首古诗词,图文并茂,让学生充分感受中国五千年诗词文化的发展历程,在享受优美诗词佳句的同时,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教学楼、学生公寓楼、餐厅等楼栋的走廊,把“校园之星”高规格地装裱上墙,长期悬挂,为学生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在楼梯道等处,把学生优秀美术作业装框上墙,适时更换,增强了学生的成就感。
班级文化和寝室文化建设,是文化建设的重点,它更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班级和寝室文化建设体现了“七性”原则。教育性原则:所有内容对学生有较强的教育作用,例如:“艺馨苑”“奥特之星”“团结轩”“合作室”“美好阁”“舒适园”等富有个性化又体现班级(寝室)团队精神的班级(寝室)名称,浓缩了班级(寝室)的发展方向。体现班级(寝室)管理理念的班训(室规),例如: “团结友爱,快乐学习”“五彩生活,共同营造”“相信自己,创造完美”“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等,对学生都具有很强的教育作用。民主性原则:小到班(室)名称,大到各班(室)的板块设计,都是在责任老师的引导下,由各班(室)的全体学生共同制定的。生活性原则:所有学生作品来源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例如:“自我独白”“自我推介”“五彩生活”“才艺展露”“生活是一首歌”“快乐一家”等等。自创性原则:各班(室)的布置以师生自创作品为主,让全体师生都参与到文化建设中来,让全体学生明白“美是在劳动中创造出来的。”特色性原则:力求达到一班(室)一品,各有特色,不求千篇一律,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特色意识。和谐性原则:力求建设与校园大环境相和谐,与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相和谐,充分体现童真童趣,以此来深化“和谐发展”这一教育主题。节约性原则:实行建设资金包干,“节约归公,超支归己”,学校为每个班级提供50元,每个寝室提供20元的资金支持,且不准以任何理由向学生摊派钱物。
以优雅的艺术文化陶冶人
我校确立了艺术校园特色创建目标,通过全员参与创建活动,来发现和培养学生艺术特长,并以此对学生进行团队精神教育、民族文化教育、抗挫折能力教育和成功教育。
1.器乐演奏和合唱训练中的团队精神教育。例如:在训练鼓号队过程中,让学生明白,指挥、大鼓、小鼓、大钗、小钗、小号等乐器只有都按规定的节拍演奏,才能奏出气势恢弘的迎宾曲,如果有一人没按节拍演奏,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2.作品创作中的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美术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认识并创作国画、年画、剪纸、木雕等作品。葫芦丝兴趣班,通过对葫芦丝、唢呐、笙、编钟、三弦琴等民族乐器的认识,让学生感到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以此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教育。
3.艺术团队训练中的抗挫折教育。无论是器乐演奏,还是绘画、剪纸等艺术教育,专业性和技巧性很强,一部分学生刚进艺术团队时自信心很强,兴趣也很浓,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出现了有的乐器演奏不出旋律,有的绘画技法掌握不好等问题,班主任老师加强了对这部分学生抗挫折能力教育,鼓励学生养成“坚持把一件事做到底”的习惯,使学生明白失败是成功之母的道理。
4.班级(寝室)文化建设中的成功教育。通过指导学生创作优秀美术作品美化教室和寝室,组织学生参加各类书画文艺节目表演竞赛,评选“艺术之星”来增强学生的成就感,通过组织全员参与的课外艺术活动,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美和艺术美。
以规范的少先队文化引导人
少先队组织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最直接最有效载体。在少先队组织建设上我们重点做到了“四个加强”。
1.加强阵地建设。我们严格按统一标准,比较规范地建成了少先大队活动室,在布置好队室的同时,还添置了60人阵容的鼓号队器材和服装。每学期以中队为单位至少在队室开展一次主题队会活动,让学生感受自己作为一名少先队员的无限光荣和肩负的神圣使命。
2.加强大队会管理。根据少先队活动履历表,每次队会确定一个主题,严格按大队主题活动开始出旗、唱队歌、呼号、主题活动、总结讲话、退旗等程序进行。在规范的大队会仪式中,让学生受教育。
3.加强升旗仪式的管理。选派品学兼优、和谐发展的优秀少先队员担任升旗手和护旗手,严格按出旗、升旗和国旗下讲话等议程,每周举行一次庄严的升旗仪式。在国旗下讲话的内容安排上,紧紧围绕爱国主义教育这一中心,对学生进行以爱祖国为主要内容的德育主题教育。
4.加强“红领巾”广播站的常规管理。我校“红领巾广播站”设有包括队歌在内的优秀校园歌曲欣赏栏目;以宣传校园典型人和事为主要内容的学生来稿选播栏目;以古诗词和学生优秀作文为主要内容的文学欣赏栏目;以预防传染病等为主要内容的安全教育栏目等。以上各栏目的开设并能持之以恒地落实到位,在学校德育活动中发挥了很好的舆论导向作用。
以德育核心文化砺炼人
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行为习惯的优劣,决定着孩子一生命运的好坏。德育的核心任务就是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德育过程中,我校紧紧抓住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个核心,开展了以养成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活动。
1.开展以明确良好行为习惯具体要求为内容的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全校学生比较系统地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班级量化考核细则、学生操行评定标准、学习习惯培养计划、文明学生和文明班级评选标准。开展以“学文明常识、做文明学生、创文明班级”为主题的实践活动,要求全体学生努力做到说话文雅、举止优雅、气质典雅。在老师的指导下,制定个人良好行为习惯养成计划。学校设立了文明行为习惯监督岗,及时发现好习惯,及时给予通报表扬,对不良行为习惯引导纠正。校领导经常深入所联系的班级,对学生的行为习惯状况进行检查,紧密配合各班对学生进行教育,逐步纠正不良习惯。
2.在寄宿生中开展以“自我服务”为主要内容的良好生活习惯养成教育活动。培养讲卫生的习惯从注重个人形象做起,要求学生一天洗一次澡,两天洗一次头,三天换一次衣服,每天刷两次牙,一周晒一次被子,一月换一次被单被罩;培养理财能力从有计划地使用父母所给生活费做起,学生在生活老师和班主任的指导下按购买饭票、车费、学习用品、零花钱、零星结存等项目制定出当周“资金预算”;培养节约品质,从随手关灯关水做起;培养爱劳动习惯,从内务整理,为寝室和餐厅做值日做起;培养荣誉感从评选和表彰文明寝室、生活自理能手、优秀寝室长和优秀活动管理员做起。
扎实有效的文化育人活动的开展,学生的品德行为习惯有了很大的提高,呈现出“五多五少”的良好局面。文明向上的习惯多了,粗俗不雅的习惯少了;遵规守纪的多了,自由散漫的少了;注重形象的多了,低俗邋遢的少了;团结互助的多了,打架骂人的少了;勤奋学习的多了,拖拉作业的少了。基本实现了校风、班风和学风的转变。
延边地区青少年德育环境的优化 篇4
一、延边地区青少年德育环境优化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 人与环境相互作用, 人的行为与其所处的环境密不可分, 环境的熏陶是一种无形的教育。 青少年德育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 受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良好的教育环境能够激发青少年产生积极的情感, 不良的教育环境会使其产生消极情感。 因此, 教育者采取相应措施优化教育环境, 注重对环境的改造与利用, 充分发挥环境对青少年成长的积极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一) 有利于增强青少年的民族认同感。
近年来, 延边地区的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为边疆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然而, 延边处在祖国的边陲地带, “东与俄罗斯滨海边疆毗邻, 南隔图们江与朝鲜咸镜北道、两江道相望, 边境线长达763.75公里, 其中中朝边境线522.5公里。 中俄边境线241.25公里”[3]。 自治州境内有5个边境县市、22个边境乡镇、642个边境村屯。历史上, 延边朝鲜族人口主要居住在边境地区, “由于历史上所形成的语言、文字、民族意识等方面的共性, 中国境内的朝鲜族与朝鲜半岛的朝鲜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千丝的联系”[4]。 面对多元化社会, 文化传递的速度、规模发展惊人, 不同的家庭、社区和其他社会空间里的多元信息传播, 时刻冲击着青少年的思想道德观念。 因此, 优化德育环境, 为青少年德育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
(二) 有利于预防青少年犯错误。
延边是经济欠发达地区, 长期的人口流动带来婚姻家庭边缘化, 使“留守儿童”的比率持续增多。 由于“留守儿童”长期脱离父母的监护, 大多数由长辈带管, 或寄宿在亲朋家里, 还有的寄宿学校, 这种隔代教育容易使他们产生自卑自闭、消极空虚等负面情绪, 特别是青少年在成长的叛逆期更需要父母的关爱, 父母教育的缺失必然导致他们心理疾病的产生, 因此, 容易诱发错误行为。 据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委办公室提供的“关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留守儿童情况的调研报告”显示, 目前延边留守儿童数量占学生总数的30%以上, 朝鲜族学校的比例会更高。 “留守儿童”在青少年中占有相当比例。 因此, 优化德育环境, 要结合青少年生理和心理上的特点, 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使学校、社会、家庭有机结合, 完善未成年人德育教育网络, 促进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三) 有利于培养青少年自我教育能力。
青少年正处于自我意识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期, 他们思想活跃, 善于模仿, 容易接受新生事物, 但阅历浅, 缺乏鉴别能力, 容易受社会上一些消极负面思想的影响。 教育者如果单纯使用强制性的灌输教育, 就容易造成逆反心理。 如果通过优化德育环境, 采取积极行动改造环境, 消除环境中的消极影响, 使他们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和熏陶, 那么, 不仅能启迪思想, 而且能提高自我教育能力。 这样, 教育者就可以把深刻的德育内容寓于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 对青少年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如敦化市围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 组织开展了“中华经典诵读”、“我们的节日”、“向国旗敬礼”、“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等一系列道德实践活动, 引导青少年在家做一个有孝心、担责任的好孩子;在学校做一个守纪律、爱学习的好学生;在社会做一个明礼仪、守公德的好公民, 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二、延边地区青少年德育环境优化的途径
(一) 优化家庭环境, 满足成长需求。
家庭是人有生以来所接触和生活的第一个环境, 道德的幼苗是从千万个家庭中发芽出土的。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庭是人生第一所学校”。 “最重要的学习是在人民的孩提时代进行的。 正是这一时期, 形成了人们基本的价值和政治态度, 而这种价值观直到他们成年后仍然起作用”[5]。青少年缺少来自家庭中父母的关爱, 隔代教育带来的是过分的溺爱, 而他们更渴望的是与父母沟通。 但一些父母不能走进孩子心灵, 使他们失去安全感, 情绪不稳定, 心理失常, 行为失控。 因此, 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这一社会现象, 制定相关措施, 出台相关政策, 积极扶持民族经济的发展, 吸引出国劳务人员回家乡创业, 创造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 控制劳动力人口的外流。 同时, 家长更有义务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 不能只想出国赚钱而忽略对子女的教育, 即便出门打工, 也要通过电话或互联网等方式与孩子保持联系, 让孩子时时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和家庭的温暖。
(二) 优化育人环境, 建设良好校风。
一般来说, 校风是指全校师生员工经过长期实践而逐步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治学态度和道德风尚等。 校风是学校的一种教育环境, 对师生具有导向、激励、凝聚和约束等作用。 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感染熏陶青少年, 使他们在积极向上的环境中, 自觉地接受校风的约束, 纠正不良倾向, 形成无形的教育力量。 因此, 优化育人环境一方面要注重物质环境的建设。 依托朝鲜族传统的民族优秀文化, 建设校园亭台楼阁、园林景观, 培育文化气韵。 另一方面要注重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 加大校园宣传力度, 充分利用广播、宣传栏引领进步思想, 使学生时刻生活在高雅纯净的校园文化中。 同时要加强校园周边文化市场的整治, 重点查处盗版、淫秽等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非法出版物。
(三) 优化社会环境, 形成正确导向。
德育环境与社会生产和人们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 德育环境的优化不能单靠某一手段, 应采取综合配套的手段, 如运用道德教化、 榜样激励等方式调节社会风气, 弘扬正气, 惩治邪恶力量。 这样, 就会使社会成员的德育意识水平普遍提高, 德育环境的优化才能实现。 因此, 全社会应树立大德育意识, 逐步形成多主体参与、多渠道渗透的模式, 使政府和其他社会主体在优化德育环境中发挥功能, 引导青少年树立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如通过开展“爱心助学”、“代理家长”等活动, 对留守儿童、单亲家庭的未成年人实施生活关爱。“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 延边有587个社区社团组织、627个民办非企业单位、543支志愿者队伍和21320名志愿者, 年均为特殊群体未成年人提供服务10万多人次”[6], 促进了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四) 优化网络环境, 加强网络监管。
青少年接受新生事物快, 网络的开放性、延展性、互通性为他们的获取知识和信息提供了便利条件, 但是网络中各种错误的思想、理论、观点同时冲击着他们的认知。 治理网络环境就要主动占领网络, 通过研发网络教学学习软件, 针对青少年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有针对性地开展网络学习, 寓趣味性于其中, 才能提高青少年的学习兴趣。 此外, 要加强网络监管, 屏蔽不利于青少年学习的网站, 为思想政治教育营造纯净的网络环境。
(五) 优化社区环境, 营造和谐氛围。
社区是各种文化、各种思想的集聚点, 健康向上的社区精神风貌对青少年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 行为规范有积极作用。 对青少年来说, 社区环境是最直接的社会氛围, 在社区中, 如果正确的价值观居主导地位, 则有助于杜绝青少年各种越轨行为的产生, 使其自觉遵守社会的行为规范。 但由于社区成员构成成分较复杂, 社会上各种思想意识、各种矛盾都会通过为社区所认可的形式表现出来, 如果社区精神风貌欠佳, 那么这类社区生活的青少年容易产生道德危机, 出现越轨行为的可能性也较大。 因此, 社区环境的优化, 首先要重视社区文化环境和各种文化设施的建设管理, 建设德育教育基地, 如纪念馆、纪念碑、少年宫、图书馆、阅览室等, 根据民族文化传统, 凭借社区内社会的力量, 充分挖掘其内在的精神财富。 其次, 开展丰富健康的社区文化活动, 将趣味性、知识性与娱乐性有机结合,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使那些消极文化失去市场, 青少年就会在课余时间或在假期, 找到学习娱乐的场所, 从中获取知识, 提高素质。 如延边一些社区注重运用榜样的力量, 开展“寻找身边感动”、“寻找最美家庭”、“评选道德模范”等一系列活动, 采取“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教身边人”的形式, 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先进事迹, 使社区居民学有榜样、赶有标兵。 充分发挥“市民大讲堂”、“文化超市”、“图书流通站”的作用, 开展核心价值观道德讲堂, 切实提升社区居民文化水平, 营造“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的良好道德风尚, 从整体上为青少年的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摘要:优化德育环境是解决社会问题的关键因素。延边地区青少年德育环境的优化有利于培养青少年自我教育的能力、增强民族认同感。本文从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提出优化途径。
关键词:延边地区,青少年,德育环境优化
参考文献
[1]延边妇女儿童网.
[2][3]朴今海.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现状的调查与思考——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边境地区朝鲜族村为中心[J].黑龙江民族丛, 2006 (10) .
[4]朴今海.朝鲜族农村文化建设的特殊性[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2006 (11) .
[5][美]艾伦.C.A艾萨克, 著.郑永年, 译.政治学:范围与方法[M].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7:253.
霍桑效应优化班级德育管理论文 篇5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深入,学生的心理问题成了社会、学校、家庭关注的重点。而小学阶段,正是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既要面对繁重的学业和升学压力,又要面对生活中遇到的种种不愉快的烦恼,同时由于小学生毕竟受阅历和知识所限,他们对于处理压力的能力和方法是远不及成年人的。而压力的调节是否恰当,可以说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甚至会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发展。所以,如何去及时减轻和排除学生遇到的压力,已经成为新时期下中小学班主任工作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为此,我以“霍桑效应”为启示,在班级德育管理方面做了一些新的尝试,取得了不错的成效,现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交流如下:
一、认识“霍桑效应”,感受奇妙现象
在1924年的美国芝加哥郊外,有一个属于美国西部电器公司专门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分厂——霍桑工厂。在这个工厂,工人可以享受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等,但员工们仍愤愤不平,生产状况也很不理想。为此,工厂选择了六名女工为观察对象,通过改善工作条件与环境等外在因素后再进行观察对比,结果遗憾的是,不管外在因素怎么改变,由这6名女工组成的试验组的生产效率一直未有上升。为探求原因,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从1924年到1933年对工厂内的工人们开展了一个“谈话试验”,这个由心理学专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在历时八年多的时间里,与两万余工人进行了谈话,耐心倾听工人们对工厂管理方的种种不满,经过了“照明试验”“福利试验”“访谈试验”和“群体试验”一系列的试验研究。工人由于受到了外界的关注,自己心中的不满得以了发泄,使得原本愤愤不平的心态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舒畅,原本低下的绩效也反而得到了提升。此次试验中产生的这一奇妙现象,被心理学专家称之为“霍桑效应”(HawthorneEffect)。
二、理解“霍桑效应”,启示班级管理
就霍桑工厂而言,原本是一次失败的管理经验,却无意产生了一个十分宝贵的副产物——霍桑效应,出现这个效应的前提就是压力。这个效应告诉我们,当一个人受到外界或他人的注意时,当这个人能让心中的不满得到尽情宣泄时,他就会自觉改变自己的行为,干劲倍增,表现出非常高的工作效率,这也就是社会心理学家所谓的“宣泄效应”。因此,我对“霍桑效应”实质的理解就是及时排压。运用到教育中,现在的小学生虽然从小倍受宠爱,却也是小小年纪就已经承受了巨大的学习压力,又要面对成长带来的种种烦恼,一直处在焦虑中的学生不在少数,严重危害着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学生同样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内心与那些工厂的职工们一样需要倾诉,只有舒畅的心情才能让学生同一线生产工人一样干劲倍增,不断端正自己的学习行为,这就是“霍桑效应”给我们带来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优化班级管理的重要启示。
三、运用“霍桑效应”,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1.巧借谈话策略促进师生深度交流
如同霍桑工厂的“谈话实验”一般,谈话不仅是班主任获知学生心声的主要手段,也是帮助学生调节压力、“宣泄”压力的平台。一个智慧的班主任,往往都有良好的谈话技巧,但这些技巧的实施首先来自班主任耐心的倾听。教师善于倾听,就容易让学生感受到同感。倾听、理解学生的内心体验,教师同感程度高,能感受到学生内在的、所隐藏的深层涵义和感受。在一种懂得尊重和理解的氛围中,学生就会放下心中的戒备,感受到班主任老师的信任,畅所欲言。只有让学生畅所欲言,才能让我们有机会去发现问题,教育才可以对症下药。因此,班主任首先要扩大谈话的对象,尽可能的去了解班内每一个学生的内心,在师生零距离的接解中,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真诚,打开学生的心扉,这样的倾听式谈话不仅是学生得以“宣泄”压力的场合,也能为接下来班主任将谈话逐步引向深入而设下铺垫。
2.巧借周记搭建师生沟通的桥梁
有时候,学生的喜怒哀乐并不完全表现在脸上,也不愿意立马开口说出来,这时,可以用周记的形式,让学生用文字来渲泻自己内心的情感。因此在班级管理中,我本着“霍桑效应”的目的来让学生记周记,不限制具体的内容和字数,在周记上,可以写下自己对老师、同学的意见和建议,也能写下自己在学习中、生活中的种种不愉快,如果没有什么可记载的,可以“无语”代之,目的是为学生多提供一种可以解压和尽情宣泄的平台。并且,我会定期用心的去批阅这些留下学生心声的周记,针对学生内心的需求,给予其真诚的建议。可以说,周记不仅是能帮助班主任掌握因材施教第一手资料,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更有针对性的做好学生工作和班级工作,同时,又能发挥周记评语作用,帮助学生及时排解心中郁闷,成为师生之间沟通思想的一座桥梁。
3.巧借班级日记增强班级凝集力
班级日记是使学生完成自我疏导的一种有效做法。有些学生在面对教师时总是表现出低头无语,但却很愿意与同龄人相交流,表达的对象不同了,反而更能让这部分学生毫无压力的一吐为快,把自己内心的所思所想流露于笔端。为此,我借助班级日记的形式,让学生不仅能够有机会选择倾吐的对象,更能释放内心的压力。具体做法是,按学号轮流,每人依次在笔记本上留下自己的想法,内容务求真实。这样的做法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考和表达的平台,以此达到宣泄压力的目的,也能在互相鼓励交流中记录下学生之间纯真的友谊,来自同龄人的切身感受,对学生的影响很深,大大增强了班级的凝集力。
4.巧借班报形成统一的班级舆论
班级报纸不仅是班主任用来营造班级文化的手段,也是学生交流和表达的途径。班报的具体事宜主要是由学生负责的,我挂着总编的头衔,负责每一期内容的审核和最后的印刷。每一期班报上,都有学生近期的优秀文章、优秀生的学习方法介绍,以及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比如就近一期的讨论话题是——“父母的唠叨”,现在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父母的偏爱总是时常表现在不尽的唠叨上,如何面对父母的唠叨也就成为当下小学生内心的敏感话题。可以说我们教师能想到的种种观点在这个平台上都有了体现,有理解的,有内心深处感谢唠叨的,有不理解唠叨的,也有反感父母唠叨的,一个开放的平台,给学生提供了宣泄的机会,同时也是一种沉默的教育方式,一种大禹治水非堵而疏的教育方式,更能形成统一的班级舆论。
总之,“霍桑效应”带给我们的是理智与冷静,指导着我们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做一个懂得尊重与体谅、信任和沟通、理解和支持的智慧长者,多途径的帮助学生宣泄内心的负面情绪。只有真正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才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以学生个体的进步和人格的完善推动整个班级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林庆望.谈“霍桑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实践【J】.教书育人,2014(6)
【2】杨美芳.在班级管理中巧用一些心理效应【J】.神州,2012(6)
德育环境优化 篇6
【摘要】本文着重阐述了中职院校形成良好的教育教学管理的大环境,给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适应企业和社会的需求,形成长效的德育教育机制。
【关键词】制度建设;历练队伍;贴近实际生活;情感育人
大连市经济贸易学校创建于1956年,经过54年的发展,经贸学校实现了固定资产增加20倍、占地面积8倍、建筑面积6倍、在校生人数13倍的增长发展规模。自1998年以来累计投资达6000多万元,建成17个实训室,装备11个机房,占地面积达五万平米,固定资产近亿元。学校两个校区,四个部,中专、高中、大专、留学,在校生4000多人,2008年顺利通过了国家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评估检查,迈上国家级重点学校的台阶。
一个好的企业在于经营,一所好学校同样需要经营。在学校硬件条件不断完善的情况下,软环境的建设就成为了影响学校发展的关键。经贸学校领导班子正是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所以,在硬环境不断提升的同时,始终不放松加强学校软环境建设的步伐。以先进的经营理念优化学校管理,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创新办学模式,打造学校特色与品牌,使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得到了巨大的提升。
强化制度建设:从1997年新的学校领导集体组建起,便不断学习借鉴先进学校的管理经验和做法。校领导率先放低姿态,先后到市内兄弟学校观摩学习,取长补短,结合学校自身实际对原有规章制度、管理机制等进行了全面的修改和完善。12年问,学校共出台20余部涉及学校各个方面的规章制度,从而形成了从教学到行政、从科组到个人。依据时势及条件的变化进行适时修改,因此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各项工作均有章可循。
悉心历练队伍:人,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对于学校,教师队伍就是推动学校发展的根本动力。经贸学校在发展中抓住了人这个核心要素,将教师队伍建设的功课做足了,使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提升,进而带动了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的不断提高。学校非常重视对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不遗余力地为教师提高专业能力提供各种条件。教师队伍逐步向专业化、特色化迈进。
学校还积极推进人事制度改革,中层干部竞聘制打破了干部任用的平静,竞争带来的活力;结构工资制度和全员合同制改变了大锅饭带来的慵懒,着实鼓励了年轻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了政策待遇和事业留人,教师继续教育和末位淘汰制度,不但给教师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和条件还催生了教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真正夯实了学校的内涵建设基础。
经过多年的培养,学校已拥有一支专业技能强、综合素质高、经验丰富、敢打硬仗的中青年教师队伍,他们已成为学校发展的中坚力量。
创新办学模式:通过借鉴遵循职业教育办学的特点和规律,经贸学校创新性的率先在大连推行了“订单式”教育,树立零距离办学理念:专业设置与市场要求和企业实际零距离;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标准零距离;教师技能与企业工程技术和管理的技能零距离,学生能力与岗位要求零距离;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零距离。这一办法不仅全面提升了教学质量和水平,突出了职教办学特色。同时实现了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定位。事实证明,企业合作、订单办学是职业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打造品牌专业:在专业设置上,经贸学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本位,紧贴市场需求、设置对路专业、突出专业特色、打造品牌专业;做精长线专业,做优传统专业,做强品牌专业。根据大连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全力打造“三商二计一管理”的专业群,努力提高办学质量。学校还设置了奖学金与助学金制度,对在教学与学习中表现突出的教师和学生给予奖励,鼓励他们在工作与学习岗位上创新、创优。
深化课程改革:在教育教学上,经贸学校着力在创新培养模式上下功夫,构建出新的适应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积极推进项目化教学、岗位化实训。坚持将专业教学与职业资格、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融为一体,增强学生职业资格认证意识,学生在校期间通过考试可获得电子商务员、国际商务单证员、物流师、PHO—TOSHOP平面设计、office办公自动化、AUTO CAD绘图、会计从业资格、商品营业员、外语等级证书等多种职业资格证。职业培训与专业建设紧密相连,保证学生进入社会后能迅速我准位置,实现无障碍就业。
先进的办学理念加上务实奋进的工作态度,为学校的发展带来崭新的面貌,如今已成为领跑行业的佼佼者。
优化德育管理环境,建立德育长效机制:学校注重确立先进、科学的德育管理理念,遵循职业教育规律,把握中职学生特点,把德育作为第一位的工作,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性;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使成人成才变为学生的内在需求、自觉行动、自主行为。学校坚持“因材施教教书、养成教育育人”的德育教育理念,培养出数以万计的社会适用人才。
1健全德育工作领导体制。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书记为组长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完善德育工作保障机制,制订了德育工作方案,从三个方面构筑德育工作网络,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确保德育工作落实。
1.1政教处的建设管理。德育工作的部署、检查、落实,政教处是第一执行者,这一队伍对德育工作的理解,直接体现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诸多方面,因此打造一个稳定的、高素质的德育队伍是我校德育工作的第一要务。学校配备了得力教师,以团队工作。加强责任心,提高理论层次,了解学生心理,掌握教育技巧,及时总结经验,并带着深厚的情感和高度的责任感开展德育工作,这是我校德育教育工作不断取得成绩的关键。
1.2班主任队伍的建设管理。班主任是班级学生的教育者、组织者和领导者,是德育工作的主导力量,是学校总体德育理念的具体落实者。只有班主任把各方面教育因素协调起来,达到有机统一,形成网络结构,相互联系,相互配合,才会产生巨大的教育合力,才能夯实学校德育教育基础,我校制定了班主任德育工作量化方案,对班主任工作实行数字化管理,每月公布分数,与年终考核、评职、评先进挂钩。常规管理统一规定,标准一致,同时鼓励班主任展现个人能力及专业特色,百家争鸣,带出素质高、技能强的学生队伍。班主任实行竞聘上岗,择优录用,打造出了一支爱岗敬业,朝气蓬勃的班主任队伍。我们还制定并坚持了每周一次班主任例会,每年一次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等工作制度。将德育工作与日常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领导重视、分工协作、齐抓共管、同步推进的德育新格局,加大了德育工作力度。加快了德育工作的进程。
1.3学生队伍的建设管理。学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体,是德育教育的最终受益者,培养出品质好,技能强,能立足于社会,得到用人单位认可的实用型人才,是我们教育教学的责任和
目的。因此严抓养成教育,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德育工作必须完成的任务。
军训对中职院校的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德育教育的第一个关键期。通过短期的严格训练,让学生在团队精神、吃苦耐劳、队列训练、内务卫生、文明礼貌等诸多方面快速强化掌握。回到校内保持军训成果,循序渐进,并不断提高要求,最终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4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进入教学阶段我校德育工作重点从正确的思维方式、文明礼貌、学习习惯、卫生习惯四个方面人手,引导学生自理、自律、自信、自强,注重养成教育。中职学生来自不同地域,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适应企业和社会的需求,是我们德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培养学生积极正确的思维方式,关心爱护学生,坚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教育不放松,检查落实到位,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效果就会逐渐显现出来。
1.5以制度管人,用情感育人。4000多名学生的德育工作要做到整齐划一,效果显著,必需明确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学生德育成绩通过分数量化得以体现,张榜公布,与奖励挂钩,与就业挂钩,形成有效的德育管理机制。在生活上关心爱护学生,认真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的烦恼,做到学生相信学校,老师关爱学生,学生、教师、学校以情感为主线。关心关爱充满校园的德育大环境。当毕业生在教师节满怀感恩之情手捧鲜花络绎不绝的走进校园,上百条祝福的短信塞满了班主任的手机时,我们的长效德育管理机制和正确的德育管理理念取得了成功。
2德育工作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我校学生的德育工作,用理论做基础,以生活实际应用为准则,做到不空洞,不枯燥。再抓学生文明习惯这一工作时,把我们自己的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因为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影响到实际工作的实例讲给学生,他们都深受触动,在学校的统一要求下,都积极主动的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最终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而评价。把用人单位对我们学生优点的表扬及时反馈给学生,形成良性互动,做到优点更加突出,不断弥补不足,形成德育工作的良性互动,学生由被动到主动,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学校的统一引导下自然形成。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在日常生活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当今的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不是简单的掌握某种技能就可以了。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开拓视野,拓展能力。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学校每周一举行升旗仪式,结合时事、及学校德育教育要求进行主体教育演讲,校领导、政教处老师总结上周工作,布置本周工作重点,不流于形式。每年要举办校园文化节、新年联欢会、军训汇演、宿舍内务大赛、校运会、各种球类竞赛、专业技能大赛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建立各种学生社团,在各项活动中,学生锻炼了能力,发挥了特长,这些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搭建了展示自我才华的平台,提高了学生能力,增强了自信心,为今后走向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发挥党组织和共青团作用。抓先进学生的培养,以先进带后进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我们非常重视党组织和共青团的作用,我校党委在对学生全面培养的基础上,更注重先进典型的培养,党委组织了学生业余党校,有1288名学生参加了党课学习,发展学生党员9名。通过正确引导,积极上进的思想成为主流校风,逐渐带动后进同学求学上进。
我们在坚持赏识激励教育的过程中,逐步提出明确要求,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坚持在逐渐提高要求的进程中,进一步发现学生身上的亮点,鞭策他们不断进步。学校还借鉴国内外先进管理模式,从身边小事人手,展开系列教育,创建出“勤奋求学、诚信做人”的新校风,德育工作硕果累累,勤奋学习、见义勇为、拾金不昧、争做义工的好人好事屡屡见诸报端。
德育环境优化 篇7
关键词:德育建设,社会环境,作用
德育社会环境, 是指与道德教育、道德建设有关的社会经济、政治等因素和条件。在道德建设的问题上, 马克思主义主张“用非道德手段解决道德问题, 即通过消除产生不道德的社会根源来遏制不道德现象的产生”。马克思主义的这个观点, 实际上就是强调德育社会环境建设的重要性。
一、我国德育社会环境的现状
1、市场经济的发展引发的德育环境问题
首先,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人们之间的主要经济关系, 都是是通过买卖、交换等方式体现出来的。容易导致人在价值取向上注重个人利益, 使人的思想观念金钱化、功利化, 产生拜金主义的思想, 进一步形成为了追求私利不择手段的行为。
其次, 市场经济采取的优胜劣汰的原则, 这种竞争机制使个体在维护自己利益的同时, 容易忽视他人的利益。由此产生的两极分化, 贫富差距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的解决, 也会产生一些社会问题。
最后, 市场经济常常导致短期行为, 企业和个人往往为了自身利益和眼前利益, 忽视社会利益和长远利益。使那些投资大、周期长、效益低但却是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缺乏投资。还许多企业为了自身利益, 忽视环境保护, 造成严重污染。
2、社会福利制度引发的德育环境问题。
近年来, 我国主要通过税收不断加大城市和农村的社会福利, 这本来是政府为了缩小公民收入差距, 使社会弱势群体得到较好的生活保障, 从而缓和国内的矛盾, 维护社会的稳定。但是这些福利不能及时有效的发挥作用, 甚至有些失业者获得了较高的社会保障收入, 明明有工作能力却不愿干脏活、累活, 滋生一种不讲奉献, 只讲索取的思想。
3、参与社会活动引发的德育环境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 人们参加社会活动的机会越来越多, 对家庭的关注越来越少。许多人家庭观念淡漠, 是我国这些年离婚率逐年上升的主要原因, 也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我们无需用中国的封建传统观念来评价这个问题, 但是, 这方面的道德建设确实应当加强, 学校和媒体有责任宣传家庭和谐的重要性, 对有着忠贞爱情的模范夫妻家庭应予以褒扬和宣传, 对家庭中的责任意识要不断加强教育。
二、优化德育社会环境的对策
1、与时俱进、更新教育观念。
对于经济全球化和政治民主化的新形势, 德育工作者要做到在观念上创新, 工作方法上创新和教育内容上创新。要把文化建设看成是充实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看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必须培育新的道德观和民族精神, 把自强与强国、学习与创新、敬业与进取有机地结合起来, 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政府要积极扶持、加大对文化建设的宣传和投入。
2、实现道德建设与其他工作的良性互动。
公民道德的基本要求表面看起来是一些常识性的东西, 人们在幼儿园时期就开始学习了。但不少人似乎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困惑。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理论与实际的反差, 每天都在考验着人们的道德操守。不少领导干部对弱势群体的关注远远地低于对其政绩的关注, 不少企业的老板对员工生命安全和健康的关注要远远地低于其赚钱多少的关注。因此, 道德建设不可能孤立地进行, 如果没有实现与其他工作良性互动的机制, 就不可能实现其预期的目标。
3、正确处理德治与法治的关系。
依法治国的国策已得到了举国上下的认同, 后来为什么又提出以德治国?这是“因为在社会实践中, 很多问题, 通过法治不能解决或不能很完善地解决, 存在着法制的真空领域”。因此, 这两者有着明显的互动关系, 德治与法治是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难解难分的。而且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的每个环节都需要具体的个人来操作, 如果社会上绝大多数人都是守法的或高尚的人, 依法治国也能顺利地实施, 我国人民的生存环境、生活的质量也会大大地提高。
4、正确处理道德建设与社会公平的关系。
收入差距的不断拉大对道德建设的影响是很大的。改革开放初期, 我国提出的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的方针是正确的, 但随着形式的发展和变化, 现在看来, 并不是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效率优先, 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以牺牲公平来过份地强调效率优先, 最终社会的不稳定将会否定所有的效率。因此现在我们应当强调效率与公平的平衡。我们必须避免收入差距过大, 避免两极分化, 否则, 德育工作者关于公平公正、爱国守法、爱社会主义、拥护改革开放、大公无私、乐于奉献等道德建设的宣讲将大打折扣。
5、通过优化德育环境进行道德建设。
我国传统的教育形式是上级教育下级, 大官教育小官, 小官教育百姓。而事实表明, 这样的教育难以产生道德建设的实际成效。按照马克思所主张的建立相互教育的自由人联合体, 在这个联合体里, 每个人既是道德教育的对象, 也是道德教育的主体。在道德教育方面不直接进行道德说教, 而是通过文化的载体来间接地潜移默化着人们的思想, 引导着人们的选择, 这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的。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 道德建设的根本途径是优化德育环境, 只要我们循着这样的思路进行道德建设, 中国必然会出现一个全民道德水平大提高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尚实:《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学习时报》, 2004.01-5。
[2]《毛泽东选集 (二) 》, 人民出版社, 1991.660。
[3]廖申白:《西方思想中的正义观念, 大学演讲录 (一) 》, 新世界出版社, 2002.206-208。
优化英语课堂结构注重渗透德育 篇8
一、优化课堂结构, 对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小学英语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德育素材, 教师应善于充分挖掘。在发现了德育因素后要抓住时机、把握关键、利用合理的教学方法, 使思想品德教育自然而巧妙地渗透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在小学阶段所学的几百个英语单词中, 有些可以直接作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点。如motherland“祖国”这个单词, 在英语里它是个复合词, 是由mother“母亲”和Land“土地”这两个单词组成的。在学习这个单词时, 教师可以先教Land“土地”这个单词, 然后让学生说出学过的mother“母亲”这个单词。教师把这两个单词合起来写在黑板上, 请学后动脑筋思考mother“母亲”和land“土地”合在一起构成一个英语单词, 它的汉语意思是什么。在学生回答不上来时,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我们中国人常把什么比作母亲”。这样教师不用过多的说教, 无须使用过多的汉语, 就能使学生通过学习“祖国”这个单词的过程, 感受到把祖国比作母亲是世界各国人民热爱自己的国家的情感表现, 在潜移默化之中, 使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得到升华。又如:在学习五年级上册Lesson 1时, 我让学生绘制不同国家的国旗, 并让他们解释五星红旗的含义, 介绍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的英勇奋斗史, 告诫他们不能忘记过去。接着模拟香港、澳门回归的景象, 同时让学生知道台湾省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最后, 组织一次简短的升旗仪式, 教师指着一面国旗, 有感情地说一遍, 并要求学生重复:We love our national flag (我们热爱国旗) , We love our motherland (我们热爱祖国) 。当雄壮的国歌响起, 学生被一种强烈的爱国情感所震撼而饱含热情地喊出:We are Chinese.We love China.
二、优化课堂结构, 对学生渗透正确的人生观, 注重理想的教育
在课堂上, 教师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活动, 进行德育, 寓教于乐。教师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不定期地进行英语故事演讲, 让学生学习故事中人物的优良品质。在一次六年级的阅读课上, 我课前有意识地给他们找了一篇关于伟人的文章A man who never gave up。我发现, 这篇文章是一个很好的关于理想教育的素材。上课后首先让学生通读了一遍, 在学生理解了文章, 做了几道判断题后, 我问:What kind of spirit do you need to be an inventor like Thomas Edison?
Ss: (踊跃自由发言) Study hard./Never give up./Believe yourself./Watch carefully.
T: (对学生的回答加以肯定, 表示赞赏) Do you want to be a useful person like Thomas Edison in the future?
Ss: (异口同声) Yes.
T: (询问个别学生) What do you want to be in the future?Why?
S1:I want to be a teacher.I like children very much.
S2:I want to be a farmer.I can make a lot of money.
S3:I hope to be a doctor to help sick people.
S4:I want to be a policeman.I can help the people.
许多学生站起来谈论了自己的未来计划, 发言者和听众的脸上都洋溢着对未来的憧憬。教师对每位学生的发言都进行了简短的评论, 主要以欣赏和赞许为主, 课堂气氛和谐融洽。
理想这一话题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也是教育工作努力的方向之一。结合对伟人经历的学习过程来谈理想, 可以帮助学生更为深入地进行思考, 从而初步为自己的未来勾画出一幅蓝图, 理想教育自然而然便融进了教学中。
三、优化课堂结构, 对学生渗透文明道德和礼仪教育
在英语教育中需要对学生进行文明道德和礼仪教育。中国自古是一个礼仪之邦, 有着许多传统文化的礼节。然而, 在西方文化中又有许多与中国文化不同的地方。在学习西方文化时可教育学生懂得关心家人, 学会尊老爱幼, 团结同学, 诚实守信, 谦虚谨慎和良好的道德作风。如, Ladies first.这句话使学生明白要尊敬女性。给人造成麻烦时, 会说声“Excuse me.”别人有困难时, 主动询问“Can I help you”;别人诚心道歉时也不忘说声:“That’s?OK.”在进别人房间要说“May I come in”;初次见面, 要说“Nice to meet you.How do you do!”在得到帮助时会说声“Thank you”;接受别人的赞美时, 要说“Thank you”;接受别人的礼物时, 也要说“Thank you”;即使是自己的父母, 也别忘了说“Thank you.”因为只有对生活时刻怀有感恩之心, 才能真正体验心灵上的满足与快乐。这高尚的情操, 美好的心灵, 不正是德育吗?这种礼貌教育在英语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良好的礼仪修养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质和道德。因此, 培养学生良好的礼貌礼仪和言谈举止也是我们英语教师的一大重要任务。讲究文明道德礼仪在英语课本中体现得非常充分,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时时刻刻地加以引导。
四、优化课堂结构, 对学生渗透美的教育
美无处不在, 美育需要我们教师一定要有创新意识, 把大自然中的美、生活中的美、语言中的美化作阳光, 变成雨露, 深深地渗透到学生心里。在英语教学中, 通过渗透美育, 促使学生对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 以美求真、以美激情、以美育人, 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同时也把英语学习变得生动、活泼而有实效。美的教育有很多种, 作为一名英语老师, 语言美最重要, 除了要有一口流利英语, 还要学点洋腔洋调。另外, 教师的教态要美, 要亲切自然, 态度端庄大方、热情活泼, 衣着美观得体。这既可让学生感受到美的愉悦, 又为教学活动创造了一个美的氛围, 这都对学生起着楷模、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教学中, 我发现了音乐对英语学科的重要性, 音乐是最能直接感动人的艺术。把英语与音乐课堂教学相比较, 可以发现这两门学科存在着许多共同点, 如:听音、模仿、歌曲训练等, 可见在审美能力的培养上它们也必然有很多的共同之处。另外, 小学英语课本每一课后都有chant和sing。因此, 就应该把音乐引入课堂。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重点编写的歌曲、韵文、小诗, 运用儿歌的形式, 以歌促学、寓教于乐。爱唱歌是儿童的天性, 让学生边唱边跳, 或边说边动, 在优美的韵律中, 在欢快轻松的气氛中, 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得以锻炼和提高。这既能提高兴趣, 又有利于学生迅速掌握所学知识, 学得轻松愉快, 使学习更生动。在音乐美的熏陶中复习旧知识, 掌握新知识。
在优化英语课堂结构中, 教师要做个有心人, 注意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切入点, 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爱护动物, 保护环境, 关心他人, 互助友爱等教育。同时, 教师也可利用榜样的作用进行德育渗透, 教师为人师表, 应以自己良好的言行举止, 自身的高尚品德影响学生, 言教不如身教。
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认为:“教学最高、最后的目的包含在这一概念之中———德行。”这句话道出了一切教学的真谛。因此,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是我们教育的宗旨之一, 我们要将德育渗透在英语教学中, 使英语教学更完美、更全面, 使学生在任何时候都能受到德育。“十年树木, 百年育人。”教书育人决非一日之功。在外语教学的全过程中, 要坚持由低到高、由表及里、逐渐渗透的原则, 使学生在获得外语知识的同时, 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试论高校隐性德育课程的优化 篇9
隐性德育课程的概念产生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 但是直到二十一世纪才开始受到教育界的重视, 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 这是一种新型观念。什么课程才能被称为隐性德育?隐性德育课程结合了德育课程和隐性课程, 其是后两者的下位概念, 也是后两者的交集。对于隐性德育课程, 具体概念是不并出现在学校的课程计划以及政策中, 但却是学校教学经验中教育实践经验和教学成果, 很普遍常规, 但却有效。隐性德育课程是非学术性质的, 所以无法评定这些课程对学生的教育影响。隐性德育课程需要持续不断地教学, 才会达到稳定的教育效果, 且这些效果都是不可量化的, 只能通过教育对象也就是学生的思想品德、价值观念、情感、道德意识等方面体现出来, 最终启发和引导学生的行为。
当前我国高等学校在德育课程上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讲述德育知识的课程, 比如说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思想修养等课程;第二种是行为性德育课程, 例如辅导员通过与学生间相互交流、沟通来传递思想、观点;第三种就是所谓的渗透性的德育课程:在平时的教学课堂中, 由老师来传达教材中所包含的为人处世的德育观点、思想。从上述三种课程的概念看, 它们都是显性德育课程。这种德育课程体系确实发挥过重要的积极作用, 但往往在道德教育中隐性德育课程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因此高校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 应该特别关注、重视隐性的道德教育, 从而提升高校隐性道德教育课程的质量和水平。
2 高校隐性德育课程显性因素的分析
2.1 显性课程中包括的隐性德育课程
对于学校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方法、途径, 教学理论相关的学者提出了两种方式:第一种, 就是像传统科学文化课程一样, 建立具有学时、学分的专门的思想道德教学课程 (例如形势政策课) , 但现有的升学考试制度使得这种显性的德育教育往往沦为填鸭式的教学, 为了通过考试, 获得学分, 学生往往只会重视、关注与课程考试相关的知识, 而不重视课程所传递的思想, 这就与该课程设计的预期、目的背道而驰。第二种, 就是学生通过师长的言传身教或者同学之间的朋辈教育, 下意识地明白了某些为人处世的思想、道理、态度, 这种方式是学生通过别人的经历、经验, 下意识地影响了自己的思想、行为、道德的发展, 而往往这种潜在的或者称为潜意识的德育教育对学生思想影响更深, 下意识地让学生接受了德育方面的思想。
2.2 校园硬件环境中包含的隐性德育
学生在学校中学习、成长、发展的重要基本要素就是校园硬件环境, 其主要是指学校建筑设计、道路规划、电教实验设备、各类器材以及各种自然景观、人文物质景观等。特别是那些具有潜在教育意义的代表学校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的校园人文景观。学生在校园中对这些物质景观的好奇、了解都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价值观等。
2.3 学校制度中包含的隐性德育
学校制度有多种含义, 如组织机构、教学、管理方式等。2004年的8月, 中央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文件提出“要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 要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根据该文件的精神, 各高校纷纷在2004-2005年修改了高校学生管理制度, 严格了诸如逃课惩处制度、宿舍管理制度, 这些制度的实施和落实, 一是靠高校的学生管理力度, 二则是要依靠学生们的自律性。而大学生的自律性的培养就跟隐性德育课程有很大关系, 如果高校重视隐性德育课程, 投入硬件与软件去进行隐性德育课程的开发与建设, 学生们会被课程所吸引, 主动参与到课程当中去, 反之, 如果学生缺乏对该课程的兴趣, 就不会主动参与学习, 也不会自觉、持久地学习该课程。
2.4 学校文化精神中包含的隐性德育
学校精神文化包括很多方面, 有师德师风、学风建设、校园风气、社团氛围等。这些精神文化层面的教育主要通过暗示、模拟、感动等方式来传播, 是潜移默化的一个过程, 在学生无意识的情况下发生, 可以改变学生们的性格、文化价值观念、思想品德, 也可以形成一所高校特有的风格和精神面貌。
3 高校隐性德育课程的改进、优化
3.1 完善高校环境建设, 改进高校隐性德育课程
高校校园的物质和精神环境共同构成了高校环境, 而隐性德育课也存在于高校环境中。在优化、改进高校的隐性德育课程时, 必须要加强力度, 严格要求。在建设高校的物质环境时, 不能想当然地认为修建新的教学楼, 增加校园绿化面积等就是物质环境建设, 而是要将培养高校学生的环境、公共意识的理念融入到校园硬件的规划、设计、建筑中。精神环境的建设则指营造良好校园风气、学校气氛、社团组织气氛,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指引大学生建立和谐人际关系。
3.2 增强高校教师队伍道德水平, 改进高校隐性德育课程
在学校的德育课程资源中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教师道德, 并且教师道德都是默默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日常行为。通常情况下, 学校对教师的专业素质, 即专业知识、能力的水平要求比较严格, 但却很少关注、重视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水平。新时期以来, 社会上出现了很多教师缺乏师德的案例, 都反映了我国国内忽视师德师风建设的问题, 我们要长期坚持改进教师队伍的思想道德水平和个人素质。由于对学生进行的思想道德教育不同于科学文化课程, 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如果进行道德教育相关的教师自身道德水平较差, 那么就不能很好地传授思想道德知识。因此只有教师意识到自身思想素质将直接影响对学生的德育, 教师队伍的道德素质才能提高, 教师才能主动反思自己的相关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 并不断改进, 才能做好对学生的德育工作。
摘要:要在高校中展开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最为重要的部分和基础就是高校的德育, 而高校德育课程的设计是否优良将直接影响德育的实效性。在德育课程和隐性课程的基础上出现了隐性德育课程, 其是前两者的下位概念, 也是前两者的交集。学校显性课程、校园环境、制度、学校文化中都蕴含着隐性德育课程, 高校隐性德育课程的优化依赖于加强高校环境建设, 提高高校教师队伍道德素质。
关键词:隐性课程,德育课程,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2004]1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08-26.
[2]鲁洁.德育社会学.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8.
[3]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4.
[4]何静.高职学校德育潜课程研究.天津:天津师范大学学位论文, 2009.
[5]田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实践路径研究.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学位论文, 2007.
德育环境优化 篇10
一、认识“ 羊群效应”, 启示班级管理
羊群 ( 集体) 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 平时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 但是, 在这个羊群 ( 集体) 中只要有一头羊动起来, 其它的羊就会群起跟上。 比如一头羊发现了一片肥沃的绿草地, 并在那里吃到了新鲜的青草, 后来的羊群就会一哄而上, 争抢那里的青草, 全然不顾旁边虎视眈眈的狼, 或者看不到其它还有更好的青草。 有这样一个故事, 牧羊人在自己的羊群前面横放了一根木棍。 第一只羊率先跳了过去, 接着, 第二只、第三只……也会效仿那只领头羊的样子, 跟着跳过去。 接下来, 牧羊人把那根棍子撤走, 后面的羊走到这里时, 尽管拦路的棍子已经不存在了, 它们仍然会像前面的羊一样, 向上跳一下才通过。 经济学将这种现象称为“ 羊群效应”。
“ 羊群效应”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 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 运用到教育中, 现在的中职学生自我意识增强, 但自控能力仍然不足, 面对诱惑, 常常缺乏必要的判断, 容易出现盲目跟从的现象, 导致“ 羊群效应”广泛存在, 时时都产生着负能量和负效应。 因此作为中职班主任, 应根据班级的实际和中职学生的性格特质, 因时、因地做出科学的选择。 只有这样, 我们的教育才会有针对性, 才会更有效。 这就是“ 羊群效应”给我们带来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优化班级管理的重要启示。
二、运用“ 羊群效应”, 优化班级管理
1.物色“领头羊”, 引领勤奋学习
(1) 班主任当好“领头羊”
班主任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 是学生最重要的老师。 都说有什么样的班主任, 就会有什么样的班集体, 身教胜于言教的道理已经是人尽皆知。 举个例子, 曾经听闻有一位班主任说他带的班级中学生都喜欢看课外书, 因为她本人就喜欢看课外书, 在课后与学生闲聊或是班会课上总会时不时的推荐自己认为合适的书籍给学生, 甚至还有学生曾用手机捕捉她倚在栏杆、 坐在草地上捧读书籍的照片发到了朋友圈, 获赞不少。 渐渐地, 班级中读课外书的学生开始多了起来, 班级中浓浓的书香氛围就这样不自觉的形成了。 可见班主任的所作所为对学生产生的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实际上就是所谓的“ 羊群效应”。 因此, 班主任应当好这只“ 领头羊”, 以身作则, 引领中职学生勤奋学习, 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
( 2) 班干部当好“ 领头羊”
群雁高飞头雁领。 一支精干高效的班干部队伍无疑是一个优秀班集的“ 领头羊”, 如果把一个班集体比喻成一座“ 大厦”, 那么发挥着表率作用的班干部们就象是“ 柁梁”一样, 支撑着班级体这个“ 大厦”。 在笔者所带的班级上, 曾经有一位女生酷爱整洁, 且性情温顺, 经常带头做班级的卫生工作。 为此, 我选了这位女生做宿舍长和班级劳动委员, 在她的带领下, 班级里的“ 洁癖”者竟然多了起来, 宿舍里干净整齐, 班级卫生检查评比总是排名前列。 每日清晨, 我总能在教室中看到擦、拖、扫的身影, 越来越多的“ 洁癖”者使得教室内的课桌不再散乱, 走廊不再有纸屑, 角落不再脏乱……这就是“ 羊群效应”。 因此, 班主任应重视对班干部的选拔和培养工作, 这对良好班集体的形成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 3) 特长生当好“ 领头羊”
班干部的人数是有限的, 精力也是有限的。 为了弥补这种不足, 班主任可以合理利用特长生充当“ 领头羊”, 发挥特长生在某些方面的特长所在, 成为班主任工作的小助手。 比如, 现在的中职生大多学习基础较差, 常听老师抱怨说是语文课上、英语课上总是很沉闷, 学生都不愿大声朗读。 针对这一现象, 我推选了班上一位性格活泼、爱好模仿播音主持的女生为“ 朗诵领头羊”。 一段时间后, 主题班会上、语文英语等学科的朗读课上, 学生朗读、演讲的频率逐渐多了起来, 学校中组织的演讲比赛、朗诵比赛等活动, 班内的学生也都开始踊跃报名。 实践证明, 榜样的力量确实是无穷的。
2.及时引导教育, 切勿“亡羊补牢”
(1) 开展调查, 掌握情况
学校教育无小事。 班主任应及时掌握班级内学生的思想动态, 当学生的思想出现波动时, 要做到及时认真的开展调查, 摸清底细, 冷静分析, 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确保班内风气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比如有一次, 班长在课后向我反映班内近来有部分同学做早操时总是迟到, 不听从值周班干部教育。 为此, 我特地提早到校亲自检查学生的出操情况, 发现情况确与班长反应的相一致。接着, 我召集这些学生开会, 以了解情由, 有的学生说是天冷了起不来, 要睡懒觉;有的学生则说是看别人没去, 自己也不想去了。 了解情况后, 我再对这些学生进行引导教育, 并指派了其中一位较为活跃的学生担任组长, 协助值班班干、体育委员负责这一组同学早操的出勤情况, 如果有人没有出操, 要及时向我反映情况, 并说明缘由。 结果在学期最后的四周内, 这一组的学生都做到了及时出操, 表现良好, 重新回归到班集体这个大部队中来。
( 2) 引导教育, 工作扎实
在中职学校, 学生违纪现象早已屡见不鲜, 当班级中有个别学生出现违纪现象时, 如果班主任认为只是小事, 对其视而不见的话, 一旦形成“ 羊群效应”再出手干预, 恐怕“ 亡羊补牢”为时晚矣了。 因此在平时的班级管理中, 班主任就应扎扎实实的做到对学生的引导教育, 避免违纪现象在班中蔓延。 比如屡禁不止的考试作弊现象, 在平时, 班主任要灌输考试不作弊的思想, 引导学生诚实做人、诚信考试, 告诉学生考试作弊等同于竞技体育服用兴奋剂一样, 让学生牢记作弊危害。 一旦发现学生作弊, 就要严肃处理。 对中职生来说, 正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班主任要变“ 管理”为“ 引导”, 这样的方式能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 更能确保班集体成员的思想统一、行动一致。
( 3) 提前判断, 清除萌芽
中职学生大多处于16-20 岁之间, 他们精力充沛, 思维活跃, 容易受外界影响而发生思维变化, 身为新时期的班主任必须要有提前意识, 针对在班内观察出的一些不良动向或是从班干部那儿了解到的问题, 要做到提前判断, 给学生“ 打预防针”, 把班内的不良现象扼杀在萌芽状态, 减少班级管理工作的被动。 比如每个学期初, 学生往往受“ 假期综合症”的影响, 学习纪律松懈, 甚至还会有学生出现课上玩手机的现象, 这种现象一旦蔓延开来, 对学风的形成恐怕是致命的。 为此, 班主任应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 对一些现象要防患于未然, 及时注意到学生的思想变化, 避免“ 羊群效应”的消极作用, 才能引导班级建设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结束语
“ 班级无小事, 事事皆育人;班级无小节, 处处可立则”。新时期, 新理念, 我们中职班主任也应及时更新教育理念, 做到以生为本, 注重对学生思想意识形态的了解, 找准着力点, 给予科学、及时的引导, 运用“ 羊群效应”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帮助学生塑造完整的人格, 建设一个积极向上的良好班集体。
参考文献
[1]徐茜.在班级管理中善用“羊群效应”[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4.18:42-43
优化学科德育亟需三个转变 篇11
因此,要优化学科德育,需要从观念到行动实现必要的转变。
一、从“知的倚重”到“人的发现”
这里有两个层面的问题需要思考。一方面,当下的教学依然存在着偏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工具。这样,在学科教师面前,活生生的学生——有着生命活力、个性差异、主体能动意识的“人”不见了。而只有有“人”的课堂,一切教学与教育才能正常展开。
另一方面,一提到学科德育,许多教师就自然地想到传授一些“德育知识”或宏观的这个“观”那个“主义”,同样没能更好地考虑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内在自觉。
多次观摩伯尔的小说《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和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学展示课,不少教师在分析课文的过程中,总喜欢讲述什么是正义战争,什么是非正义战争,怎样才算是爱国主义。这本身并没有错,甚至有时也是必要的,问题是,我们的学生从小在和平的环境中长大,《水浒传》等传统作品体现的“快意恩仇”,或近年“抗战神剧”的影响,几乎主宰着他们对战争的认知。可惜,不少教师对于眼前的学生没有深入了解,无视学生的困惑,如学生对《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的“我”,战争受了重伤却还觉得炮声是“优雅”颇感不解,那么,一切崇高的教育都将大打折扣。
可见,对于这些战争题材的作品教学,首先要引领学生深入文本,设身处地地了解,指导学生联系已学的同题材作品或影视作品进行比较,同时适度拓展。让学生在读懂文本的同时,读出自我。
二、从“导的在场”到“能的智慧”
优化学科德育,无疑需要所有的教师自觉地担当起“在场者”的职责。但是,一些教师在学科德育上扮演着“退场者”的角色,即使在场的“引领者”也往往缺乏应有的智慧。
笔者曾观摩一位教师上《论语》中的《侍坐章》一课。执教者先花半节课让学生梳理课文,即从孔子问志到学生答志,再到孔子评志。然后用剩下的半节课让学生谈感想,即学生自己说志,同桌评志。有学生说:“我的志向和大家一心要考好的大学可能不同,我想开一个小店,卖自己喜欢的东西。”其同桌评论说:“这个念头有点古怪。”教师没作任何评价便让别的学生继续说,那名要开店的学生似乎很没趣。又有一名学生说:“我的志向是嫁一个外国的老公。”这自然引来一片笑声。教师笑着让其同桌评论,其同桌说:“我觉得她的志向一定能够实现,因为,作为同桌,我知道她口语很好,与外国人交流很方便……”课堂上笑声不断,教师偶然也会有“你的志向好独特”“你真的很聪明”之类的评价,但是,教师的引领实在缺乏必要的思想和智慧。比如,对于明显的搞笑者,没有进行必要的应对;对于流露出来的观念偏差,也没有进行必要的分析。
其实,《侍坐章》中孔子的言行和态度便是学科德育的智慧。孔子对“率尔而对”的子路,“哂之”,在后面的评价中特别提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对子路的表现有所不满,但并没有全盘否定子路的政治理想。而对于有点“另类”、似乎“没志向”的曾晳,孔子却明确表示“吾与点也”,并在评价中阐明自己的理想境界。这样,对于不同的学生都有所触动,更有所引领,体现了教师的担当与智慧,值得各学科教师借鉴。
三、从“点的揭示”到“过程的体悟”
以往,不少教师把学科德育简单地理解为在教学的某个环节把一些德育的“点”揭示出来,以便让学生记住,却忽略了引领学生自己发现和体悟。而一些教师片面理解高考的导向作用,又加剧了上面的偏差。如近年高考文学作品阅读题,往往有一道开放题,如浙江卷选用《静流》,其最后一题为:“结合文中弟弟的经历,写出你的亮点成长感悟。”
于是,在日常阅读教学中,一些教师热衷于与高考“接轨”,总喜欢让学生找到一些“点”,作为德育的“标签”。如杨绛先生的《老王》被选入初、高中多个版本教材,我们见到的相关课例也极多。但是,大多教师热衷于得出一些“点”的结论,如“底层的光芒”“关爱弱势群体”“知识分子的担当”等,而学生自己的发现和体悟没能跟进。
过程的体悟,还需教师引领学生联系生活,回到文本进行细读感悟。如杨绛先生为什么要在讲述中让老王自己说 “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因为这样,展现在我们眼前的老王,是一个没有任何怨言的老实人,他谁也不怪,只怪自己。而我们只要肯思考,就不难发现,真正自责的应该是谁?真正要愧怍的应该是谁?这样的叙述,没有把矛头指向有关部门,却体现了一个学者的良心。
还有,杨绛直接引用老王的话,说他两个侄儿“没出息”。是两个侄儿没有考上大学、没有找到好工作或当上干部而“没出息”?显然不是。是两个侄儿经济状况也不好而没有能力帮助照顾老王而“没出息”?有一定可能。是两个侄儿对老王并不怎么孝顺而“没出息”?从全文看,可能性或许最大。老王说他们“没出息”,话里面自然有些不满,但从老王的嘴里这么说出来,并没有责怪的味道,足见老王为人老实与厚道。有亲人而不亲,有时候比没有亲人更感觉痛苦。如果让学生体悟到老王如此的辛酸,远比得出一个“我们应该关爱老人”之类的结论强。
如果说,教师对学生作为“人”的重视和教师对自身引领智慧的丰富,是学科德育优化的前提的话,那么,引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作为主体而自觉体悟,则是优化学科德育的根本。
论高校德育评估体系的构建与优化 篇12
一、建立和完善高校德育评估指标体系
评估不能靠主观臆断、有效的评估需要依赖科学、规范的一系列依据来评价和判断,这些依据就是评估中的指标(它包括“评”的指标和“估”或“结语”的指标)。德育评估指标体系是针对不同的评估客体,根据德育目标细化而来的、是德育目标内容的具体化和“量化”;德育评估的主要对象、内容包括:教师思想道德评估、学生思想道德评估、内外德育环境评估、德育过程的评估、德育管理评估、校级、院系级、班级德育水平评估等。德育评估指标体系的制定应针对不同的对象内容分门别类地进行。建立和完善评估指标体系应坚持如下原则:
1. 指标体系的建立要坚持科学性和合理性相结合、可行性与针对性相结合的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德育评估指标体系的确立要因地制宜,能很好地反映德育总体目标的要求和各分目标的特点,做到各分目标所占评估的比重和分量合理适度,德育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需要经历一个从规划设计、调整到在评估实践中检验,再规划设计、调整、再检验的反复、复杂的过程,才能形成一系列相对科学、完整的指标体系。所以,德育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应根据德育目标内容的特点,采用相应的统计、模糊、加权等数理方法,分析、归纳和推理等思维方法,以及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德育过程检验法。将这些方法共同作用于评估指标体系的确立过程中去,使其逐步科学化、合理化。同时,指标的建立根据不同的评估层次、对象内容特点要有相应的针对性,指标体系应分门别类、条理分明,易于理解、便于把握和操作。
2. 定量与定性统一的原则。
有什么样的德育目标,就会有相应的评估指标,德育评估指标体系中定量和定性标准的统一共存是德育目标系统定量和定性统一原则的必然要求。定量指标是可以用数据或确定性的词语来界定的目标标准;定性指标则指无法用数据或确定性的词语而只能用非确定性、描述性的语言来界定的目标标准,其自身存在模糊和不确定性,容易引起理解和运用上的偏差。比如:遵守交通规则就可以用违反交通规则的次数和一次都没违反来量化,而人的品德评价标准则只能用良好、高尚等描述性的语言来定性。当然,为了减少定性标准的模糊和不确定性,可以运用量化的手段,如上例,在做品德良好描述的同时辅以两三个能体现良好品德的特例,对定性指标加以量化说明和界定。因此,德育评估体系的设计和确立应体现定量和定性统一的原则,该定量的指标要定量、要科学量化;该定性的指标必须定性,定性指标的描述应尽量减少语言表达的不确定性,并尽可能的辅以量化的说明和界定。
二、优化评估过程,提高德育评估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德育评估工作的实效性主要通过评估过程的优化来实现,如何科学规划和设计评估方案、步骤,合理把握评估的方式、方法、原则和层次是评估过程和德育评估工作的关键。
1. 科学规划、设计评估过程的步骤和程序。
一般情况下,评估过程应分为如下几个步骤流程:第一,确定评估的主客体。解决由谁来“评”,“评”谁的问题;第二,确定评估内容和评估指标。比如要评某一院系,是评其德育过程(比如:开展了多少德育活动等),还是主要评价其德育效果(学生品德的状况水平、教师师德表现等),或兼而有之。不同的内容,其相应的评价指标也不相同;第三,实施评估,按照指标内容,使用相应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在时间和空间上展开评估;第四,使用相应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对评估得出的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做出结论;第五,对评估活动本身进行评价。评估活动完成后,必须对德育评估进行再评估,检查评估是否达到了预期目的,评估结论是否科学、准确,评估方法是否得当等。总结评估工作的得失,以此促成评估工作的改进和提高,保证德育评估有效持续进行。
2. 根据评估对象和评估目的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评估方式。
根据评估对象和评估目的的不同,德育评估方式大致有如下几种:第一,整体性和重点性评估。整体性评估主要指对校级或院系级德育工作(包括:德育管理、德育过程、德育效果等)的全面评估,重点评估是指针对学生个体、某一核心德育内容指标等进行的评估;第二,短期与较长期跟踪评估,短期评估要求在较短时间段内完成,是较常采用的一种对客体的评估方式,较长期跟踪评估往往是为了某一特殊的目的和需要,对客体进行较长时间的跟踪观测评估;第三,考评、互评与自评。考评主要指上级对下级进行的阶段性评估,互评是同级之间的相互检查评估,自评则是自我检查评估,互评和自评是经常性的评估方式;第四,绝对评估和相对评估。绝对评估是对照德育评估指标标准对客体进行的评价评估,相对评估则是根据评估内容对同类客体进行得比较性评价和评估,比如,甲系比乙系的德育效果好就是相对评估能得出的结论。
3. 合理、灵活运用各种评估方法。
实施评估的方法多种多样,不胜枚举。有听取汇报、座谈、走访法,也有抽样调查、问卷、查阅、视察见证法,既有个别德育项目的单项测试法,又有整体德育目标考评的综合测试法等。在给出评估结论的过程中又可采用相应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统计、模糊、加权等的数理方法,分析、归纳和推理等的思维方法。合理、灵活运用各种评估方法能够避免形式主义和纸上谈兵,使评估过程更加科学、规范、公正、客观。
4. 要确保德育评估的实效性,评估过程的实施还应坚持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要求德育评估过程应符合德育过程的发展规律。评估过程中的程序、步骤和各种手段、方法的运用应科学、合理、规范;对评估体系中的指标和要求的使用上,既要对量化指标严格把关,又要对定性指标在掌握其“要义”的前提下,善于变通、灵活运用,使德育评估效能的发挥真正落到实处。(2)时效性原则。德育评估的时效性原则是指德育评估工作必须按规定的时间进行,以发挥其应有的效能。每一个德育目标的实现都有一定时间的限定性,这是德育目标管理的内在必然要求,也是对德育评估提出的时效性要求,否则,没有时限的德育目标管理就成了无效的管理,没有时效性的评估便成了提前的或过时的评估,也成了缺少最佳现实依据的没有意义的评估。(3)公平和公正性原则。德育评估的公平和公正性原则指德育评估过程要客观、公正,真实反映评估客体(对象)的“原貌”。德育评估主要是对“人”的评估,评估主体(评估者)也是富有主观意识和情感的“人”,也有自己的情感倾向性,因此,在评估过程中出现情感分和印象分也在所难免。另外,由于不同的人在理解角度和能力上存在差别,同时,定性描述性指标本身具有模糊和不确定性,所以,不同的人对评估标准,尤其是对定性标准的理解和把握存在不同,甚至相去甚远,导致不同的评估主体在评估指标尺度和标准的把握和运用上产生偏差,进而导致不公平和不公正现象的发生。这些都要求德育评估的管理和实施者不断提高自我政治、思想理论和道德水平、增强评估业务能力,抱着对德育事业和对评估客体高度负责的态度,严谨、灵活的运用评估标准,尽量杜绝“人情”分、“关系”分,规避“印象”分和“情感”分,使德育评估工作客观、公正和公平地顺利有效地展开。(4)社会评估和学校评估相结合的原则。虽然,学校是高校德育评估工作的主体,但是,高校德育评估不能仅限于校内,搞封闭式的评估。高校以及高校中的人在社会中的形象,高校中的人的品德等表现在社会、家庭中获得的评价都应是评估的一部分。因此,高校德育评估应该结合社会评估,进行全方位、客观、立体地评估。
三、优化评估队伍,畅通信息渠道,建立有效的德育评估机制
1. 完善和优化评估队伍,确保评估的实效。
(1)建立健全评估机构。德育评估是高校德育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评估在整个高校德育中,即能起到督促、鞭策作用,又能起到纠错、导向、激励作用,如何有效发挥评估的效能,使高校德育扬长避短、不断提升,建立和健全德育评估组织机构是前提和基础。因此,评估机构也应由学校党政一把手直接指挥和领导,下设办公室、指标管理、信息管理、组织实施等德育评估机构,这样的组织体系有利于把握全校的评估工作全局、德育信息的畅通与共享,便于全校德育评估的计划、安排的顺利实施,使高校德育评估工作更具有效性、广泛性与针对性。(2)高标准、严要求,优化评估队伍。首先,高校德育评估要经常性地为高校德育工作的管理、调控和决策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撑,是一项长期、烦琐、复杂的工作,同时,评估又是对“他人”、“评头论足”的工作,因此要求评估组织和个人具备较强的思想道德素质、吃苦耐劳、无私奉献和敬业精神;其次,评估工作的业务性很强,因此要求评估人员具备掌握相应的评估知识,灵活把握评价尺度,善于运用各种方式、方法、掌控评估过程等各方面的能力。最后,在评估工作中,评估组织人员要和学校方方面面的人和机构接触,根据评估需要还要和社会上的人和机构,以及学生家长打交道,因此要求德育组织人员应有较强的沟通、协调和协作能力。(3)建立和完善德育评估管理制度。制度是任何工作有序性的保证,制定和完善相关的评估工作、奖惩制度,能够对评估组织成员进行有效的约束和激励,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评估的效率和质量。
总之,德育评估队伍的优化是确保德育评估实效的前提和关键。
2. 畅通信息渠道,建立有效的德育评估机制。
德育评估的主要任务就是经常性地、反复地进行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判断得出结论和向相关领导和组织个人反馈有用、可靠的信息。为学校德育的管理工作提供可靠的“控制”信息(包括师生德育水平状况、德育过程管理状况、内外德育环境状况、经验和不足、评价意见和改进意见等)是德育评估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没有信息,评估工作就无法进行,德育评估要很好地完成信息“收发”的任务,信息渠道的畅通是关键和保障。因此,德育评估要保证自身的有效性就必须建立长期、可靠、畅通的信息渠道,这其中,主要包括内、外两个渠道。
首先,要构建和完善内部信息渠道。德育评估应有专门的信息收集和师生接待办公室,负责全校的信息采集工作,在各院系、班级设立信息联络点,培养信息骨干,并对成绩突出的信息联络点或信息联络员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由此建立起一个信息及时、来源丰富的校内信息网络。
其次,要建立学校与社会和家庭间长期、畅通的信息交流渠道。一方面,德育评估应有专门的外联机构,负责与社会相关组织、人士和学生家长建立长期的信息交互和联络工作,确保外部德育信息的纪实性和广泛性;另一方面,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经常请社会上的相关团体、个人以及学生家长为学校的德育工作提供支持和指导、进行“评头论足”,同时,学校的评估人员也经常走出去进行相关的社会、家庭“访问”。从而构建起一个稳固、有效的外部信息网络。
此外,德育评估还应充分重视媒体对德育的影响,注意从广播、电视、报纸尤其是互联网中收集便捷的德育信息,去粗取精,运用于评估,从而构建起一个畅通的立体化的德育信息网络。
总之,只有建立起完善的德育评估指标体系、制度和信息畅通渠道,造就出一支精干的评估队伍,评估过程方能优化实施,有效的高校德育评估机制才能得以构建,高校德育评估工作的作用和实效才能得以发挥。
参考文献
[1]周志刚.教育评估的若干问题探析[J].天津大学学报,1999,(12).
[2]冯翠玲.高等德育评估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2001,(9).
[3]赵祖地.关于高校德育评估的几个问题[J].高等教育:人大复印资料,2000,(1).
[4]余常德.高校德育系统工程论[J].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
[5]赵金昭.构建大学德育环境的理论与实践[J].河南社会科学,2004,(4).
[6]田建国.高校德育环境与对象、内容、理念[J].中国高教研究,2004,(11).
【德育环境优化】推荐阅读:
家庭德育环境06-05
德育环境因素影响控制09-01
网络环境与德育危机09-02
道德环境大学生德育11-07
后勤环境大学生德育11-09
环境保护德育工作案例08-29
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教育08-12
浅谈网络环境下德育工作07-11
优化中职德育课06-02
霍桑效应优化班级德育管理论文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