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自身缺陷

2024-08-25

学生自身缺陷(通用5篇)

学生自身缺陷 篇1

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主阵地, 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不但要加强双基, 而且要提高智力;不但要发展学生的智力, 而且要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不但要让学生学会, 而且要主学生会学, 特别是自学。以下谈一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1. 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 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因此, 在备课时要围绕这些目标选择教学的策略、方法和媒体, 进行必要的内容重组。在数学教学中, 要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 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技能、心理、思想品德等方面达到预定的目标, 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能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每一堂课都要有一个重点, 而整堂的教学都是围绕着这个重点来逐步展开的。为了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重点、难点, 教师在上课开始时, 可以在黑板的一角将这些内容简短地写出来, 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讲授重点内容, 是整堂课的教学高潮。教师要通过声音、手势、板书等的变化或应用模型、投影仪等直观教具, 刺激学生的大脑, 使学生能够兴奋起来, 对所学内容在大脑中刻下强烈的印象,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

3. 要善于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对教师来说, 掌握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现代化教学手段, 其显著的特点:一是能有效地增大每一堂课的课容量, 从而把原来四十五分钟的内容在四十分钟中就加以解决;二是减轻教师板书的工作量, 使教师能有精力讲深讲透所举例子, 提高讲解效率;三是直观性强, 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四是有利于对整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小结。在课临近结束时,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堂课的内容, 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同时通过投影仪, 同步地将内容在瞬间跃然“幕”上,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本堂课的内容。

4. 根据具体内容, 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每一堂课都有每一堂课的教学任务, 目标要求。所谓“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 教师要能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 教学对象的变化, 教学设备的变化, 灵活应用教学方法。数学教学的方法很多, 对于新授课, 我们往往采用讲授法来向学生传授新知识。而在立体几何中, 我们还时常穿插演示法, 来向学生展示几何模型, 或者验证几何结论。

5. 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 要及时加以总结, 适当给予鼓励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随时了解学生的对所讲内容的掌握情况。如在讲完一个概念后, 让学生复述;讲完一个例题后, 将解答擦掉, 请中等水平学生上台板演。有时, 对于基础差的学生, 可以对他们多提问, 让他们有较多的锻炼机会, 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 及时进行鼓励, 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让他们能热爱数学, 学习数学。

6. 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作用,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要围绕着学生展开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 自始至终让学生唱主角, 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成为学习的领路人。

7. 要精讲例题, 多做课堂练习, 腾出时间让学生多实践

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要求, 教师要精选例题, 可以按照例题的难度、结构特征、思维方法等各个角度进行全面剖析, 不片面追求例题的数量, 而要重视例题的质量。解答过程视具体情况, 可以由教师完完整整写出, 也可部分写出, 或者请学生写出。关键是讲解例题的时候, 要能让学生也参与进来, 而不是由教师一个人承包, 对学生进行满堂灌。教师应腾出十来分钟时间, 让学生做做练习或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或解答学生的提问, 以进一步强化本堂课的教学内容。

8. 切实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

众所周知, 近年来数学试题的新颖性、灵活性越来越强, 不少师生把主要精力放在难度较大的综合题上, 认为只有通过解决难题才能培养能力, 因而相对地忽视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学。教学中急急忙忙把公式、定理推证拿出来, 或草草讲一道例题就通过大量的题目来训练学生。其实定理、公式推证的过程就蕴含着重要的解题方法和规律, 解题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熟练程度及能力的高低。可见, 在切实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中同时应重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培养。

9. 渗透教学思想方法, 培养综合运用能力

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有:转化的思想, 类比归纳与类比联想的思想, 分类讨论的思想, 数形结合的思想以及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反证法等。这些基本思想和方法分散地渗透在中学数学教材的条章节之中。在平时的教学中, 教师要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 有意识地、恰当在讲解与渗透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 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 从而达到传授知识, 培养能力的目的,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灵活运用和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

总之,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要提高学生在课堂45分钟的学习效率, 要提高教学质量, 我们就应该多思考, 多准备, 充分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 提高自身的教学机智, 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学生自身缺陷 篇2

一、提升业务知识水平

俗话说:“打铁还须自身硬。”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是课堂教学的有利保证, 教师只有在学生面前展示自己在专业方面无所不知时, 才能成为学生崇拜的“偶像”, 才能对自己的教学能力更加自信, 从而促进自己的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因此, 教师首先要不断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现代社会飞速发展, 新知识、新理论层出不穷, 只有不断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 才能跟上时代步伐。其次, 要经常参加在职培训及学术研讨会。要有计划地利用寒假、暑假参加在职培训, 还应有针对性地参加实际操作技能培训, 这样使自己不仅掌握学科的新知识、新技能及发展方向, 还提高自身知积水平。

二、提高教学能力水平

“没有一流的师资 , 就没有一流的职业学校 , 也就没有一流的职业教育”。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决定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 所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对于教育发展, 尤其对于对象为综合素质较低的中职学生的职业教育发展, 具有重大意义。

1.高 效 利 用 教 学 资 源

教师必须根据具体教学目标和内容, 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的潜力和深层次价值, 做到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通过给学生展示图片、动画, 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助于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提高课件制作能力, 学习Power Point, Flash等软件的应用和简单的动画制作, 学会运用网络上的资源丰富课件内容, 提高多媒体教学能力。

此外, 教师还要懂得如何分析理解教材, 研究教材的逻辑性、系统性、合理性和科学性, 唯有如此, 教师讲课时才能把握重点难点, 从容自如地运用教材。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凡是能影响学生, 使学生受到教育、丰富知识的内容都可以作为教材, 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 适当介绍与本学科有关的课外内容,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使他们在社会的大环境里探索和锻炼, 提高适应社会发展的生存能力。

2.创 新 改 善 教 学方 法

教师应明确职教新形势和新要求, 跟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步伐, 转变观念, 积极主动地了解市场需求, 更新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 更加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此外, 还要熟练掌握和运用框图表格归纳教学法、同类归并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点线教学法、实践调查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或多种方法并用教学, 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适应中职教育教学和社会的需求。

如在讲授第三章“统计数据的整理与显示”一课时, 我采取“案例教学法、实践调查法和任务驱动教学法”三法并用教学。首先, 布置全班学生上网或实地调查, 搜集现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热门话题 (学生最后选择是否全面放开“两胎”政策) ; 然后按地域不同把全班分为若干个小组 (以县级为单位) , 让学生搜集当地统计局公布的统计资料, 结合自己实地调查采访收集的资料, 进行统计汇总并制成表格;最后, 对各组完成的统计汇总和表格进行公开评选, 选出任务完成最佳小组, 记入学生学业和成长档案。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时, 兴趣也是学习的动力。《统计学原理》部分内容由于概念抽象、原理深奥, 如果老师照本宣科、一成不变地进行讲解, 学生听之不进, 用之不解, “教”等于白“教”、“学”等于不“学”。如果老师能根据教材内容, 结合学生实际和兴趣所在, 对课程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筛选, 把抽象概念、深奥原理贯穿其中, 精心设计出既有实用性、任务性, 又有现实教育意义且活动性强的学习任务, 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潜在思维能力的释放, 又能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和知识运用, 促进学生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三、增强自身实践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 当前 , 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 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用工需求的“无缝”对接。中等职业教育的这一特点, 决定了中职教师特别是中职财会类、管理类专业的老师必须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能力, 通过教学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把学生培养成为符合生产、技术、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因此, 教师需要利用业余时间自主完善实践能力, 如可以利用自己的特长在企业挂职, 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各类社会性活动, 自主参与社会生产实践, 这样既可了解市场、了解企业的前沿科技信息动态, 密切学校与企业和人才市场的关系又可积累实践经验,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 做好新时期的职业教育是每一位职业教师的职责和使命所在, 作为《统计学原理》课程的专任教师, 我们要树立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意识, 不断提升自己, 提高自身素质, 学会从新的立场、新的角度思考、理解学生, 提升自身业务知识水平, 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增强实践能力, 创新教法学法, 引导学生有效学习, 从而让学生在学校真正学有所成, 学而有用, 学以致业。

摘要:在《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过程中, 如何让学生有效学习并真正掌握所涉知识, 进而灵活运用?文章提出只有先提升教师自身业务知识水平, 提高自身教育教学能力, 增强自身实践能力, 创新教法和学法, 才能引导学生有效学习, 真正让学生学有所成, 学而有用, 学以致业。

关键词:统计学原理,业务知识,教学能力,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袁贵仁.师德为首, 育人为本[J].人民教育, 2006 (20) .

学生自身缺陷 篇3

一、当代大学生自身的缺失

1. 角色定位与转换。

在一般情况下, 大学生从中学到大学要实现两个关键性的转变:一是思想的转变, 二是学习方式方法的转变。但问题是学生在转变过程中角色定位发生了偏颇。一方面学生自认为自己的思想已经变得很成熟, 表现为一味地追求个性张扬的个性心理特点, 另一方面是学习方式方法由原来的被迫性学习, 转变成了放羊式的我行我素, 完全“自由”式的学习, 所谓“我的地盘我做主”。

2. 以自我为中心, 缺乏社会责任感。

现在的学生考虑问题的角度往往是以自我为中心, 追求所谓的“个性”, 而他们认为的“个性”就是追求与众不同, 寻求另类。当然他们不会想到做一件事情的社会意义, 不会考虑自我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只是看这件事情此时此刻对我来说是不是有利的, 有利的就是好事情, 否则就认为这样的事情是毫无意义的, 是在浪费时间, 当然就更不愿意参加或参与。

3. 自以为是, 缺乏团队合作精神。

在一个班集体当中, 很多同学认为自己无所不能, 不论是学习知识, 还是为人处事, 总感觉自己无所不知, 无所不能。所以当学校或学院开展一些集体活动的时候, 他们总是以一种挑剔的眼光去寻找活动本身的不足, 认为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分析这其中的原因关键是这些活动没有符合他心中的标准或者说不符合他自己的要求———不是自己想做的事情。当然我并不是说学生不能以批评的态度去评价活动本身, 而是说这些学生就是抱着这样或那样的成见去看待活动本身的, 不是为了进一步把事情做得更好而去总结经验教训。按照这样的逻辑来看, 不搞学生活动永远不会有问题, 搞了活动反而使问题层出不穷。说到底是这些同学自以为是, 没有集体观念, 缺乏团队意识, 是以自己这个点为中心想问题办事情, 而不是以团队意识、集体观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造成大学生自身缺失的原因

1. 社会原因。

现代社会是个多元的社会, 社会思想也出现了多元化, 各种各样的思想相互涤荡, 使刚刚踏入大学的学生无所适从。原来高中时代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情景, 一下子变得五彩缤纷, 同时在学生的思想深处面临许多诱惑, 其思想面临着艰难的选择。由此看来, 出现大学生角色转换的偏颇也就在所难免了, 学生如果没有正确的坚定的思想阵地, 在思想上就不知道该怎么认识和选择。

2. 家庭因素。

现代家庭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从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到自己爸爸妈妈, 几乎至少是六个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即使孩子的一些要求是不“合理”的, 家长一般也不会拒绝, 所谓“要天给半个”。这种家庭生活环境很容易造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自以为是的性格, 很容易认为他的所有要求都是合情合理的, 是应该得到满足的。因为自从他一出生很多事情都是这样的, 惯性思维误导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使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扭曲。而在家庭教育中也很少有家长会站在理性的角度引导孩子什么是合理的, 什么是不合理的, 唯恐委屈了孩子。

3. 学校的原因。

虽然很多高校从制度、管理等各个方面加强了对学生的教育管理, 但学校往往单纯地从正面进行不厌其烦的思想教育或说教, 虽然出于师生关系的压力, 学生不敢或不愿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但一般学生都认为一些大道理大家都知道, 只是不能从心里彻底接受或按照这些大道理去做。这里面有一个隐性的因素, 那就是有些情况下, 我们的正面教育和社会上多元的复杂的思想不能相吻合, 学生不知道如何理性地看待社会多元化的思想。这时候学校要做的事情恰恰不是滔滔不绝地思想说教, 而是循循善诱、理性地引导, 教学生学会分析社会现象。单纯的说教难以改变学生思想深处的彷徨。

三、对策探析

1.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政府依法严格管理多元化的社会文化。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继续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打破传统的旧的落后的思维方式, 用科学的思维方式想问题办事情, 既要继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又要大胆吸收借鉴外来先进文化, 勇于创新, 开拓性地开展工作。同时政府相关部门紧密配合, 依法严格管理文化市场, 尤其是网络文化市场, 彻底清除网络色情、暴力等垃圾文化。

2. 家长转变爱孩子的方式, 使其健康成长。

固然孩子对每个家庭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为了孩子能够健康成长, 家长必需理性地教育和培养孩子。一方面, 在日常生活中, 关注孩子的合理需求。所谓合理需求也没有具体的标准, 但至少这种需求必需是和孩子自身的年龄、心理、性格相匹配, 不能提出“无理”的、超出家庭经济承受能力的或超出孩子自己实际需要范围的需求。另一方面, 家庭注意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健全的性格, 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际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 现在一般的家庭在物质方面都不欠缺, 而往往忽视的是孩子的心理、性格等精神层面的问题。

3. 学校直面社会现实, 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

既然社会是多元化的, 思想是多样的, 那我们就不能回避这个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不是单纯地说教, 还要更多地引导学生怎样认识问题, 分析问题, 帮助学生理性地看待多元化的思想, 从社会中寻找对学生有教育启发意义的案例, 然后去分析, 让学生在现实中感受、领悟教育, 而不是脱离社会实际的空洞的说教, 从而使学生在信服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大学生的教育管理与健康成长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 需要社会、家庭、学校齐抓共管。当然, 关键是需要大学生自己能把社会的需求、家庭的希望、学校的教育转化为自己内心的动力与自觉的行为, 实现自我管理、自我严格要求。这样, 大学生基本素质提高了, 目标明确了, 在自己的学习、生活, 尤其是找工作的时候才不至于茫然和无奈。

参考文献

[1]张春福.大学生求职与择业指导.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8.

[2]覃彪喜.读大学究竟读什么.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7.

[3]刘次林.幸福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

[4]马可.奥勒留著.何怀宏译.沉思录.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8.

学生自身缺陷 篇4

人格魅力是一个人在性格、气质、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具有的很能吸引人的力量。人格魅力并不是一项单纯的性格或特质, 而是多方面的综合呈现, 它是通过长期的教育实践而形成和发展的独特的感染力、影响力与号召力之总和。

教师的人格魅力首先体现在渊博的知识、灵动的智慧上。知识是水, 魅力是舟, 魅力需要知识的承载方能显出迷人的风采。当今世界, 知识更新日新月异, 教师作为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和创造者, 只有不断学习, 才能掌握最新学术动态, 更新、优化自身的知识系统, 使自己在教学和科研活动中更具主动和优势, 才能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最优的精神食粮。

其次, 具有堪为人师的高尚品德——这是教师人格魅力构成的根本。“师者, 人之模范也。”教师是以培养人为终极目标的, 因此在担当培养人的任务之前, 教师自己就必须造就成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崇尚高尚的操守, 他需要一身正气和傲然不俗的风骨, 需要站得直、走得正。所以, 身为教师应“朗如日月, 清如水静”, 积善成德。我们不要仅仅把教书看成谋生的手段, 而是要毫无私心杂念地投身其中, 以教书育人为崇高的职责, 并能从中享受到人生的乐趣。尤其是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 从事教师这样一个特殊的清贫职业, 保持平和的心态尤为重要。虽难“淡泊明志”但也要要坚持“君子为而不争”的原则。在对待现实的态度或处理学生关系上, 表现为对学生和对集体的真诚热情、友善、富于同情心, 乐于助人和交往, 关心和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对待自己严格要求, 有进取精神, 自信而不自大, 自谦而不自卑;对待学习、工作和事业, 表现得勤奋认真。

再次, 具有诚挚博大的无私爱心——这是教师人格魅力构成的前提。陶行知先生曾反复告诫老师“要爱生如子”, 他主张“为了孩子, 甘当骆驼。于人有益, 牛马也做。”一个要让学生真正喜欢的教师, 必须要有诚挚博大的无私爱心, 如慈母般地用真挚丰富的情感去感染、教育学生。尽管我们中职学校问题学生较多, 他们在义务教育阶段受到的关注较少, 自尊心受到一些伤害, 自信心不足, 自制力差, 但作为教师应该意识到他们也是一个个鲜活的灵魂。所以, 当学生遇到困难时, 就要用热情的话语鼓励;当学生受窘时, 不妨说句解围的话;当学生自卑时, 别忘记用他的“闪光点”燃起他的自信心;当学生痛苦时, 就尽量设身处地地说些安慰话;当学生有错误时, 换个角度想一想, 假若自己是犯错学生时需听哪些话。“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吴非曾经说过:“如果我们不尊重文明, 下一代将会比赛粗野。”对学生要有友善的态度, 与学生交谈学要换位思考, 使学生从心底里体会到, 老师的所作是为了学生好, 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只有坚持这样做, 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才能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 才能打造教师的人格魅力。

最后, 教师的人格魅力还表现在情绪上, 表现为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情绪, 保持乐观开朗, 振奋豁达的心境, 情绪稳定而平衡, 与学生相处时能带来欢乐的笑声, 令人精神舒畅。在教学中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 饱满的热情, 大方自然的神情, 是优化教师形象的首要因素。与学生交往, 神采奕奕, 精力充沛, 显得富有自信, 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活跃教学气氛。如若老师萎靡不振, 无精打采, 显得疲惫不堪, 使学生会感到兴味索然乃至不快。一个精神饱满、神情自然的老师往往也会给人留下自信、乐观、进取和对生活充满热情的印象, 神情倦怠、精神涣散或者表现出紧张局限、手足无措, 都会给学生留下不成熟、不专注、看不起人的印象。因此, 教学中始终要以极大的热情关注学生, 对他所感兴趣的东西感兴趣, 并随对方的言谈举止做出自然得体的反应。也就是要别人喜欢自己, 自己要先喜欢别人, 要吸引对方的注意, 先要注意对方。学生喜欢开心果, 绝不欢迎“苦瓜脸”, 因此, 我们老师也要讲究“微笑服务”, 充分展示教师的人格魅力, 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

教师人格魅力的力量是巨大的, 对学生有强烈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可以给学生以震撼人心的影响和冲击。正如乌申斯基所说:“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 任何道德箴言, 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教师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学生的成长、成人、成才。具体来说, 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起着如下的作用:

一是示范作用。教师是学生心中景仰的道德标高, 学生都有“向师”的模仿心理。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与学生朝夕相处、教书育人的老师自然是学生模仿和学习的对象, 教师光明磊落、纯洁高尚的道德人格对学生来说无疑具有显著的示范作用。教师的人格魅力能形成无形而强大的“校园教育场”, 能促使学生自觉按照教师的要求, 去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 及时纠正错误与不足, 从而不断自我发展, 自我完善。

二是激励作用。尊重和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 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无一不是信任、尊重和热爱学生的。这样的老师能让其尊重、理解、关怀、信任如阳光一样照耀在每一位学生的身上, 使学生倍感亲切和温暖, 从而产生心灵的和谐共振, 学生自然会产生“士为知己者死”的心理效应。这样就会牢固树立起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精神父母”高尚而可亲的形象, 学生自然会自愿接受约束, 不断增强自我教育、自我修养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从而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提高。鲁迅先生为什么总时时记起仅教过他两年的藤野先生, 并对他充满感激之情呢?原因就在于藤野先生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 对鲁迅毫无民族偏见, 师德感人, 使鲁迅深切感受到藤野先生人格的崇高伟大。这种崇高而伟大的人格又时时激励着鲁迅以笔为武器, 为民族的新生而摇旗呐喊, 为祖国的光明而奋斗终生。这一事例极好地说明了教师的人格魅力对于学生个性、品格的深远影响。

三是熏陶作用。孔子说:“与善人居, 如入芝兰之室, 久而不闻其香, 即与之化矣。”优秀教师能通过自身的人格力量去积极影响和作用于学生, 努力培养学生的“慎独”精神, 让学生能够在不断自我完善中逐步形成健康、完善、崇高的人格品质。长期的教育熏陶, 犹如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能够不教而教, 使学生能够自觉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反省, 促使学生把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内化为一种自觉行动, 一种行为习惯, 促进学生健康、自由、生动活泼地发展。

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说过:“要播撒阳光到别人心中, 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如何培养教师的人格魅力?人格魅力是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和社会关系中形成的, 形成人格魅力的途径只能是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 只有个人和社会共同努力, 才能塑造出高尚的人格。

培养教师的人格魅力, 首先要加强教师自身的修养。教师的高尚人格不仅应反映在内在的精神境界上, 而且还体现在外在言谈举止上。因此教师应选择健康的人格理想作为发展的价值参照系, 从点滴入手, 自觉加强各方面的修养, 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师人格, 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新型教师。其次要丰富教师的文化底蕴, 强化教师人格根基。教师必须不断潜心学习, 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 不断地提高和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教师的知识愈丰富, 他个人对知识、科学、生活的态度就愈鲜明, 学生就会从他身上看到智慧的光芒, 敬佩他们的老师, 并且学习他们老师追求知识的精神。再次, 教师要以“平常心”对待一切事物, 做到“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要接纳他人, 以诚待人,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要扬长避短, 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要热爱教育工作, 为提高工作质量不断提高自己;要期望适度, 步步落实目标, 不断体会成功的快乐, 增强自信心;要培养多种兴趣与爱好, 陶冶情操, 提升思想境界。

学生自身缺陷 篇5

从心理学角度, 人的机体的遗传素质是有差异的, 有的人敏感、迅速;有的人迟钝缓慢;有的人办事精确;有的人行为粗疏。这些生理的、性格的、心理的客观存在, 具有遗传性和相对稳定性, 它是人体的物质基础。钢琴教学面对不同的学生, 必须首先从生理学角度出发, 全面分析学生的这种主体个性上的差异, 从第一节课开始, 就应认真观察并逐步掌握它们的一些“与生俱来的”或者说是自然赋与的这些特点和基础, 做到“因材施教”可现实中有些老师很少考虑这类问题。在他们看来, 钢琴教学不过是学生练出一双灵活的手指, 掌握技巧, 学会乐曲而已, 老师教学生学不存在什么特殊性和个别性, 有的老师还让学生一味地模仿自己来做为一惯的教学模式, 不断重复“这样弹, 像我这样弹”这类无针对性的话, 这等于是用自己经验式的感觉和粗疏的体会去误导学生。其结果必然会在客观上限制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另有一些老师, 为了考级或演出, 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 一味地追求段时间的效果, 这种不顾孩子个性差异拔苗助长的、急功近力的做法严重地扼杀了学生学习钢琴的兴趣, 削减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种缺乏科学性的教学方法桎梏了许多音乐潜质优好的学生, 极大地泯灭了学生们的智慧。可注重学生个性差异的老师, 则总是把自己当成智能的挖掘者, 认真严肃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及每一堂课启发、诱导控制他们自身的音乐感觉和理解力。

音乐学习属于主观心灵的感悟, 在学习和实践中都需要情感的介入, 情感以趣味、愿望、热情等形成, 构成学习动机, 在学习中起着驱动、诱导、调节的作用。音乐的学习需要学生有移情共鸣的敏感力和毫无拘束超越自我的表现力。因而教师应充分唤起学生潜在的热情和愿望, 使他们在宽松的环境中愉块地学习, 调节完善自己的行为和活动, 以创造感人的音乐形象, 倘若老师只注重知识与技能地传授, 而不注重调动学生潜能, 学生对音乐地理解很浮浅, 对音乐的诠释只是停留于音符简单地重现, 音乐内在精神则无从体现, 它的情感也无法传达, 音乐也失去了原本的魅力。我们的教学则陷于失败的境地。

对学生来讲, 他们的弹奏本身, 实际上是在大脑组织的制约下, 所构成的观察、模仿、记忆、想象以及各种生理、心理能力的组合。在这一过程中, 人的个性倾向都会明显地表露出来, 音乐活动中的任何表演都会在这一物质的母体中, 直接或间接地被支配, 达到或超过自己的潜能, 反映个性的内在依据。有责任感而又精细的老师, 对于音乐作品在艺术再现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非常重视, 一方面不仅要向学生提出演奏作品一系列技术要求;另方面则不断启发学生独力思考的能力, 使学生了解作曲家的经历、创作动机、创作背景及作品风格流派等等关系, 从而真正了解作品的内涵, 这种指导学生会学习和主动学习的教学方法, 是挖掘学生潜能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学中可有目地的采取举一反三、旁征博引的教学方式启发引导学生学习掌握一首钢琴作品, 即对一部钢琴作品做立体的、多侧面的认识与学习。这样不仅使学生可以感受到演奏的乐趣, 还可以使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学习其它作品, 开阔他们的视野, 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求欲和演奏的激情。

演奏实践是教师指导、挖掘学生潜能的最后一个主要环节, 学生经过充分地练习, 真正做充分有把握地演奏作品了, 就应该亲自登台去演奏了, 这时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心里, 及时疏导学生的心理, 适时消除学生紧张的心里, 缓解心里压力, 树立信心, 珍惜每一次登台表演的机会, 让他们完整而又酣畅淋漓地表现自己的和音乐中的高度融和, 也要让他们明白, 这不仅仅是是简单的锻炼参与或紧张放松的问题。在成就一个钢琴人才的过程中, 每一次考试、比赛、考级、音乐会、录音等等, 实际上是一次个体生命内在精神的感知, 是人生阅历的体验, 自己审美驾驭能力的不断增强和艺术空间的扩展。

上一篇:高大的身影下一篇:破产的美国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