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肝纤维化(精选8篇)
血清肝纤维化 篇1
肝纤维化属于慢性肝病进展成肝硬化的必然病理性过程,肝穿刺活检及病检是诊断肝纤维化的“金标准”,但此手段为有创检查方式,患者的依从性差不能作为常用手段;因此,临床上一直寻求准确可靠的血清学诊断指标,以协助临床早期诊断,及时对症治疗。本文通过观察分析乙肝患者血清学检测指标与血清肝纤维化测定结果间的关系,总结其临床意义归纳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男4月至2011年4月乙肝患者178例,男94例,女84例,年龄在19~43岁,平均年龄为30.4±0.3岁,均符合2000年修订关于病毒性肝炎的防治方案中的临床诊断标准[1],分别对患者的血清样本进行血清学指标及血清肝纤维化测定。仪器与试剂为:酶联免疫试剂盒(北京万泰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提供),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仪(美国PE公司生产,型号:PE-5700),肝纤维化检测化学发光仪(北京源德有限公司生产,型号:JRTLIA-962G)。
1.2 方法
1.2.1 样本采集
分别在清晨抽取受检者5ml的静脉血,分别注入血清分离胶真空采血管与普通促凝干燥管(山东省威海威高集团提供)中,并充分摇匀,置入离心机中,选择3000r/min进行离心试验后,将血清分离后,取其中0.5ml上清液[1]。
1.2.2 检验方法
分别采取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 对其乙肝血清标志物进行测定,采取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 (FQ-PCR) 对血清中的乙肝病毒核酸含量进行测定和采取肝纤维化血清化学发光检测法对乙肝患者的IV型胶原(IV-C) 、IⅡ型胶原前肽 (PCIII) 、层黏蛋白(LN) 及透明质酸酶 (HA) 在血清中的含量进行测定,其操作方法严格按照试剂盒上的操作进行。
1.3 统计学方法
本组检验的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单位采用表示,组间相关性以系数r表示,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乙肝血清标志物、乙肝病毒核酸含量与IV-C、PCIII、LN及HA在血清中的含量间呈现出明显的相关性(r=0.72,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 讨论
乙型肝炎在其慢性的迁延化过程中,由于免疫功能低下或者免疫耐受性较差,无法及时彻底清除HBV,导致肝脏处于长时间的受累状态,从而导致肝细胞出现结节状的再生,明显有纤维组织的增生,主要的病理特征为细胞外基质增生并沉积,主要的形态表现为肝小叶内纤维化和肝窦毛细血管化[2]。检测肝纤维化对肝纤维组织的增生情况进行评价,可见肝硬化期不一定会升高,尤其肝硬化的静止期升高一般不明显或者不升高。除了病检外,本文统计发现,乙肝血清标志物、乙肝病毒核酸含量与IV型胶原(IV-C) 、IⅡ型胶原前肽 (PCIII) 、层黏蛋白(LN) 及透明质酸酶 (HA) 在血清中的含量间呈现出明显的相关性,显示出肝组织出现炎症及其坏死的程度与乙肝的血清学标志物间存在一定的相联系,可能对HBV的复制和肝纤维化的病情进展有推动意义。综上所述,通过对乙肝患者的者血清学检测指标与血清肝纤维化进行测定,能够对乙肝病毒损伤肝脏及纤维化过程的进展情况进行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万滋衡, 陈经艾.203例乙肝患者血清学检测与血清肝纤维化测定的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 2009, 11 (11) :1909-1912.
[2]郑利平, 潘爱萍.乙肝患者血清学标志物与肝纤维化的关系[J].广东医学, 2008, 29 (7) :1143-1146.
血清肝纤维化 篇2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①妊高征组:2005年9月~2007年6月期间来我院住院的400例妊高征患者,其中轻度126例,中度136例,重度158例,其诊断均符合乐杰主编的《妇产科学》教材第五版中妊高征的诊断标准,年龄24~40岁,孕龄32~41周。②对照组为同期住院的400例孕妇,平均年龄23~39岁,孕龄32~42周,无心、肝、肾及高血压病史,未使用影响肝功能及凝血机制的药物,甲肝、乙肝、丙肝血清学指标均阴性。
检测方法:早上空腹静脉采血5ml,其中1.8ml置于0.109mol/L的枸橼酸钠凝管中,3000转/分离心10分钟待测,以SYSMAX-CA50凝血仪,上海太阳诊断试剂公司的试剂,作纤维蛋白原的测定,其参考值范围2.0~4.0g/L。剩余血样离心后取上清液,用深圳迈瑞公司32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迈瑞公司提供试剂测定ALT、AST、GGT、ALP。本仪器正常参考值分别为0~40U/L,GGT为0~50U/L,ALP为30~115U/L。
统计学方法:采用样本均数比较t检验。结果见表1、表2。
讨 论
维蛋白原(因子Ⅰ)为一分子量约34万的糖蛋白,是由两个完全相同的亚基所组成,每一亚基又含有三条肽链,即α、β、γ 链,彼此通过二硫键相互连接。此三条肽链分别含610、461及及410个氨基酸残基。 两个亚基在肽链N端附近再通过三对二硫键将对称的二亚基连结起来。因此整个纤维蛋白原分子可用 (Aα,Bβ,γ)2来表示,A、B分别代表被凝血酶自α、β肽链N末端水解释放的肽段,形成纤维蛋白后则用(α、β、γ)2来表示。在纤维蛋白分子中二硫键的位置相当集中,存在有所谓“二硫键节”的结构,其位置也靠近肽链的N端。β与γ肽链的氨基酸顺序很相似,特别近C端附近约有1/3是相同的。
血浆纤维蛋白原比非孕期增加约50%,孕末期可达400~500mg/dl。改变红细胞表面负电荷,出现红细胞线串样反应,故红细胞沉降率加快。妊娠期纤维蛋白溶酶增加,优球蛋白溶解出现延长,表明纤溶活性降低,分娩后纤溶活性迅速增高。妊娠中、晚期由于凝血功能增强、抗凝及纤溶功能减弱,出现妊娠期高凝状态。这一妊娠期生理变化为产后快速有效止血提供了物质基础,但也是导致妊娠期血栓病形成的重要原因,并可能与多种产科疾患有关。妊娠期间检测凝血四项指标的变化对预防血栓形成并及时进行抗凝治疗有着关键的作用。常妊娠高凝状态对于维持纤维蛋白沉积于动脉以及子宫壁和胎盘绒毛间是必要的,有助于维持胎盘的完整性妊娠期纤维蛋白原及球蛋白在肝脏的合成增加,肝脏解毒排废功能有所下降。
有人根据有研究证明,正常妊娠时,ALT和AST可升高,但其升高幅度仍在正常范围内[1]。本文结果与其一致,而妊高征患者ALT、AST水平比正常妊娠者明显升高,并随着妊娠高血压疾病程度的增加而升高幅度增加,但超出正常范围并不多,ALT升高4.51%,AST升高6.51%。这是由于心肌及肝细胞缺血缺氧而发生不同程度坏死,分泌ALT及AST增多。本文显示妊娠高血压疾病患者GGT虽然也高于正常孕妇,但几乎不超出正常参考值范围,其升高率在四种酶中最低,为3.0%。虽然正常孕妇ALP升高比较显著,升高率达39.4%,但妊娠高血压疾病患者ALP升高率更是高达71.6%,并且随着妊娠高血压疾病的病变程度呈明显的正相关性,这是由于妊娠高血压疾病时,子宫血管内膜细胞脂肪变和血管壁坏死,血管管腔狭窄,影响血流对胎儿的供应,损害胎盘功能,从而使胎盘性的ALP大量释放到血液中[2]。因此,ALP可作为反映妊娠高血压疾病的敏感指标。妊娠期血液处于高凝状态。纤维蛋白原的含量比非孕妇女增加40%~50%,而妊娠高血压疾病时凝血因子的功能更为增强。本文显示,虽然正常妊娠和妊娠高血压疾病时,凝血因子的升高率高达83.2%,并且随着妊娠高血压疾病的严重程度其含量明显升高。因此,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I)的含量测定可作为反映妊娠高血压疾病的敏感指标。综上所述,妊娠高血压疾病患者血清四种酶类及纤维蛋白原均比正常孕妇有比较明显的变化,是判断妊娠高血压疾病及检测妊娠高血压疾病的病情变化程度的敏感指标,应当作为一项孕期常规的辅助检测手段。
参考文献
1 潘永苗,董岳,石一复.正常妊娠血清肝功能试验变化及意义.
血清肝纤维化 篇3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SD大鼠60只,雄性,无特定病原体级(SPF),质量(203±23.4)g,湖南省斯莱克景达动物中心提供。
1.2 实验药物注射
用0.9%氯化钠注射液由哈药集团有限公司生产。分析纯四氯化碳(CCl4)由北京鼎国生物有限公司生产。10%CCl4(v/v)用0.9%氯化钠注射液与分析纯CCl4按比例混合。检测血清TGF-β含量的ELISA试剂盒由R&D公司生产,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RT逆转录试剂盒由上海科华公司生产,实时定量PCR试剂由Fermantas公司提供,引物由上海生工合成。
1.3 主要仪器
日本日立公司Hitachi 7600型全自动生化仪,倒置荧光显微镜(Olympus公司,日本);酶标仪(Bio-Rad,美国),实时定量PCR仪(ABI,美国)。
1.4 实验方法
1.4.1 动物模型制备及分组
SD大鼠喂养1周后,随机分为3组,每组20只,分别为正常对照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和肝纤维化组。实验开始后每周一、四正常对照组不给于任何处理正常进食进水喂养;生理盐水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用量按0.1 m L/10 g体重),肝纤维化组腹腔注射10%CCl4。(用量按0.1 m L/10 g体重)造模。每次腹腔注射前均测量大鼠体质量,根据体质量注射相应剂量的生理盐水和10%CCl4。造模6周后,随即取各组大鼠各1只解剖肝脏,HE染色观察肝脏的组织变化。
1.4.2 标本的收集与处理
各组实验分别在用药的第6周最后1次腹腔注射后4 h,登记编号,记录状态,称质量后给予4%水合氯醛腹腔注射麻醉,下腔静脉取血,分离血清备用。
1.4.3 生化指标的检测
利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2项指标。
1.4.4 血清TGF-β的检测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ELISA)测定血清TGF-β的含量,严格按说明书操作。
1.4.5 实时定量检测肝纤维化相关基因
TRIzol提取动物肝脏组织提取总RNA,根据上海科华公司PCR逆转录试剂盒操作说明书获取c DNA,按照Fermants实时定量试剂盒说明书25μL反应体系,MaximaTMSYBR Green Master Mix:3μL,模板:c D-NA 2μL,上下游引物(10 pmol/L)各:0.5μL,去离子水:21μL,总体积:25μL。反应条件95℃5 min预变性;94℃45 s,60℃45 s,72℃30 s,共35个循环;最后72℃5 min延伸。
1.4.6 引物序列
PDGF-BB引物序列:Forward,5'-ATGACAAGACGGCACTGAAGG-3',Reverse,5'-C AGACGGACGAGGGAAACAA-3';CTGF引物序列:Forward,5'-CACCCGGGTTACCAATGACAA-3';Re verse,5'-AGCCCGGTAGGTCTTCACACTG-3'。GAPDH引物序列:Forward,5'-GACAACTTTGGCATCGTGGA-3';Reverse,5'-ATGCAGGGATGATGTTCTGG-3'。
1.5 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同一指标的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大鼠肝纤维化模型鉴定
各组大鼠肝脏组织切片见图1。HE染色结果显示:对照组及生理盐水对照组正常肝组织肝小叶结构完整,细胞索排列规则有序,肝细胞无脂肪性变。肝纤维化模型组大鼠肝组织正常结构被破坏,肝索排列紊乱,胶原纤维大量增生,增生的胶原纤维连接形成粗大的纤维纵隔,沿肝窦伸向肝小叶连接,形成完全假小叶,肝细胞脂肪性变,变件肝细胞大于全部肝细胞比例的1/2。
A:实验组PDGF-BB、CTGF实时定量PCR曲线,从左至右曲线分别为PDGF-BB内参(Ct值19.8)、CTGF内参(Ct值20.5),PDGF-BB(Ct值23.1)、CTGF(Ct值25.5);B:生理盐水组PDGF-BB、CTGF实时定量PCR曲线,从左至右曲线分别为PDGF-BB内参(Ct值23.3)、CTGF内参(Ct值25.83),PDGF-BB(阴性)、CTGF(阴性);C:正常对照组PDGF-BB、CTGF实时定量PCR曲线,从左至右分别为PDGF-BB内参(Ct值20.5)、CTGF内参(Ct值20.6),PDGF-BB(阴性)、CTGF(阴性)
2.2 各组大鼠血清ALT及AS T水平,及TGF-β含量比较
由附表可见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生理盐水对照组血清ALT、AST及TGF-β的含量差异无显著性(P>0.05)肝纤维化模型组血清ALT、AST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及生理盐水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肝纤维化模型组的TGF-β的含量高于正常对照组及生理盐水对照组(P<0.05)。
注:1)与正常组比较,P>0.05;2)与正常组及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P<0.01;3)与正常组及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P<0.05
2.3 荧光实时定量肝纤维化相关基因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表达检测
肝纤维化模型组与肝纤维化相关基因PDGF-BB(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BB,PDGF-BB)、CTGF(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表达增强(图2A),而生理盐水组(图2B)与正常对照组(图2C)无表达。
3 讨论
肝纤维化是指肝细胞发生坏死及炎症刺激时,肝内纤维结缔组织异常增生的病理过程,是各种慢性肝病发展成为肝硬化的必经病理过程。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其发病机制进行不断的探索,证实肝硬化不能完全逆转[1,2,3]。因此,早期阻断和逆转肝纤维化是防治肝硬化的关键。国内外近年的研究证实肝纤维化的病理学基础为细胞外基质(ECM)合成增加,降解减少,导致胶原过度沉积[4,5]。肝星状细胞(HSC)是肝脏ECM的主要来源,HSC的激活是肝纤维化发生的中心环节,受到多种细胞因子的调节,例如TGF-β、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BB)、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 1,IL-1)等。
本研究主要是通过动物实验模型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在肝纤维化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TGF-β是一类具有调节细胞生长和细胞分化的一类因子,它广泛存在于动物正常组织细胞当中,具有促进胚胎发育,免疫调节,抑制生长,创伤修复,促进血管生成和促进ECM沉积等多种生物学功能,人类TGF-β主要有TGF-β1、TGF-β2、TGF-β3 3种。在人体内,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内皮细胞、角化细胞、颗粒层细胞、白血病细胞、神经胶质细胞瘤细胞以及软骨细胞等都能产生TGF-β。而启动肝纤维化的TGF-β则是由Kupffer细胞、造血干细胞以及肝窦周细胞等肝脏实质细胞产生的[6]。
本研究发现大鼠肝纤维化模型组的TGF-β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正常情况下体内细胞产生的TGF-β都是以无活性形式存在的,又称之为潜在的TGF-β。同时它与体内潜在的相关肽(LAP)以共价键的形式相结合,这种状态下的TGF-β是不能与受体结合发挥生物学作用。各种原因引起的肝脏疾病导致肝脏处于炎症状态,此时肝细胞破裂坏死以及过氧化损伤诱导TGF-β由潜伏状态向活性状态转变,从而导致血清中参与ELISA反应的活化的TGF-β含量增加,激活的TGF-β与受体结合,通过Smad信号通路作用于肝星状细胞(HSC)、Kupffer细胞、肝窦内皮细胞。HGF-β在促进HSC活化、增殖,向肌成纤维细胞转化的同时,还刺激活化的HSC合成和分泌大量的ECM以及EMC蛋白水解酶抑制剂,抑制ECM的降解,增加EMC在组织中的沉积,它的作用结果就是肝脏中的EMC沉积不断增多,最终导致肝纤维化的形成[7,8,9]。TGF-β是最为重要是启动邻近静息态HSC激活和转化的初始信号之一。
本研究还显示实验性肝纤维化模型组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PDGF-BB),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基因表达水平也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这与国内外的最新报道结果一致。近年国外有报道[10,11,12,13]TGF-β与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PDGF-BB)、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存在相关性。其原因是因为CTGF基因的启动序列中包含有TGF-β的顺式作用元件[14]。因此,TGF-β高表达的同时也可介导CTGF表达上调,从而进一步促进EMC的沉积。THIERINGER等[15]研究发现PDGF通过上调TGF-β之后激活HSC,从而促进肝纤维化的发展。
另外,有研究显示,血清TGF-β的含量与肝纤维化的程度有关[16,17],临床上可以通过检测血清TGF-β的水平来了解肝纤维化的程度。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病向肝硬化发展的必经阶段。因此,检测血清中TGF-β也可能是诊断早期肝硬化的一个良好指标[18]具有检查方便的优势,同时也减轻了病理检查带给患者的痛苦。
本研究证实在大鼠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TGF-β起着较为关键的作用,同时其关键作用与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PDGF-BB)、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有关。
摘要:目的 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对肝纤维化模型SD大鼠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60只SD大鼠随机平均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生理盐水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肝纤维化模型组腹腔注射10%四氯化碳(CCl4)建立肝纤维化模型。造模6周后采集血清全自动生化仪测定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含量,酶联免疫吸附(ELISA)方法检测TGF-β的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肝纤维化相关基因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PDGF-BB)和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表达情况。结果 生理盐水对照组ALT、AST和TGF-β含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肝纤维化模型大鼠血清ALT、AST较正常对照组及生理盐水对照组大鼠明显增高(P<0.01),TGF-β的含量明显增高(P<0.05),肝纤维化模型组肝纤维化相关基因PDGF-BB、CTGF表达明显,而生理盐水组与对照组均无表达。结论 血清中TGF-β与大鼠肝纤维化密切相关,在大鼠肝纤维化模型中明显增高,同时肝纤维化组织中PDGF-BB、CTGF表达也增高。
血清肝纤维化 篇4
1 病理活检诊断
因肝纤维化无特殊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目前诊断肝纤维化的“金标准”仍是肝活体组织病理学检查。通过对肝活检标本连续切片、染色来判断肝组织的结构、炎症和纤维化改变情况可得到肝脏纤维化的确切情况。依据1994年的国际慢性肝炎分级分期标准, 我国于2000年通过了相关标准, 将肝纤维化程度分为0~4期, (1) 0期:无纤维化; (2) 1期:汇管区纤维化扩大, 局限于窦周及小叶内纤维化; (3) 2期:汇管区周围纤维化, 纤维间隔形成, 小叶结构保留; (4) 3期:纤维间隔伴小叶结构紊乱, 无肝硬化; (5) 4期:早期肝硬化。
但肝穿活检是一种损伤性检查, 具有明显的局限性:有一定风险患者不易接受, 很难保证一次取材能反应整个肝脏的全貌, 有一定假阴性及不能动态观察, 这些给诊断带来一定的困难。研究显示, 当肝活检和血清学检测不一致时, 肝活检检诊断的失败率是血清学标志物7倍以上[1]。因此寻求一种无创性肝纤维化诊断的有效方法便成为目前临床医生关注的问题之一。
2 影像学诊断
慢性肝病不同程度纤维化阶段对应其二维声像图, 其肝包膜、肝边缘、肝实质回声、肝静脉壁等指标亦有相应的表现, 但在临床实际应用中, 有部分病例的指标并不平行于肝纤维化的程度, 因此研究人员也着力寻找新的评判指标。孟繁坤[2]等利用高频超声, 将肝实质回声分为细颗粒或较粗颗粒、粗颗粒、窄条纹、宽条纹或网格状4个等级。并察采用高、低频超声结合的方法, 对肝静脉壁进行观察, 以期获得敏感度、特异性均较为理想的反映肝纤维化进展的标准。但这些研究尚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CT检查可发现肝纤维化患者肝各叶大小比例失调、肝变形、肝的CT值降低、脾肿大、腹水等变化。此外研究者们对一些相关的病例对照分析, 使用强化峰值去分析肝纤维化及肝硬化, 发现无论正常组、肝硬化代偿期组、肝硬化失代偿期组, 门静脉与肝脏之间不仅存在强化峰值差异, 达到峰值时间也存在差异。但这些研究结果尚存在一定的差异和争议[3,4], 因为影响肝脏强化程度的因素有多种, 其中患者的体重、年龄、循环时间等生理性因素尤为重要。
MRI、放射性核素扫描检查的参数改变与肝纤维化的程度有较好的相关性, 但只能在肝纤维化晚期, 发生肝硬化和门脉高压症时才能出现异常图像, 不能做出早期诊断, 此外在临床上因其价格及特殊检查方式等原因, 不易于为患者接受。
3 血清学标志物检测
研究表明肝脏内肝星状细胞 (HSCs) 的激活是肝脏纤维化发生的中心环节[5,6], 并最终导致肝脏内细胞外基质的过度沉积。围绕这些研究结果, 国内外的学者们发现了较多的与肝脏纤维化密切相关的血清学指标, 总体而言, 这些指标可以大体分为三类:细胞外间质成分 (ECM) 、胶原酶类、细胞因子。
Ⅲ型前胶原 (PCⅢ) 和Ⅲ型前胶原肽 (PⅢP) :Ⅲ型胶原为正常肝内主要胶原成分, 其与Ⅰ型胶原各占33%。在肝纤维化过程中, Ⅰ、Ⅲ型胶原合成增加, 降解减少。其中PCⅢ为Ⅲ型胶原的前体, 主要由肝星状细胞 (HSC) 合成, 在向Ⅲ型胶原转化的过程中, 其氨基末端和羧基末端的肽被酶裂解, 主链交联形成Ⅲ型胶原, 裂解下来的氨基末端肽为Ⅲ型前胶原肽PⅢP。1979年Rohde等首先从牛胎皮中提取出PⅢP, 随后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7~10], 发现血清PⅢP升高早于形态学观察到纤维增生, 能早期特异地反映肝内有活跃的纤维形成。进一步研究发现PCⅢ与PⅢP的临床意义相似, 但在肝纤维化的晚期PCⅢ合成速度减慢, 其反映肝脏纤维化程度的敏感度尚存在一定的缺陷。
IV型胶原 (CIV) :正常肝小叶Disse间隙缺乏基底膜, 故CIV含量极少, 在肝纤维化发生早期可见其增生, 后与持续沉积的LN形成完整的基底膜, 即“肝窦毛细血管化”。因Ⅳ型胶原在合成代谢过程中不去除端肽即沉积于细胞外基质, 故血清中Ⅳ型胶原含量的升高反映了肝血窦基底膜的形成加快。基础和临床研究均发现[8~11], 血清Ⅳ型胶原水平和肝纤维化、门静脉高压程度密切相关, 而与肝脏炎症活动指数关系较小。同时研究发现, 血清Ⅳ型胶原的检测对判断肝纤维化和肝硬化均具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12~13]。
层粘连蛋白 (LN) :LN主要来源于肝星状细胞 (HSC) , 其在细胞粘连、分化和基因表达中起重要作用。肝纤维化发生时, LN大量沉积于肝窦内皮细胞间隙, 降低内皮细胞的通透性使其毛细血管化, 并使门脉压升高, 故可反映肝窦毛细血管化和汇管区纤维化。曾有报道, LN升高对肝纤维化的诊断敏感性为83%, 特异性为98%, 诊断率为92%。目前认为, 血清LN可作为诊断早期肝纤维化的指标之一, 但非特异性恶性肿瘤和胰腺疾病患者血清LN亦可升高, 故LN检测确诊肝纤维化仍有一定争议。
透明质酸 (HA) :HA是一种糖胺多糖, 由肝星状细胞合成后经血循环到达肝血窦内皮细胞降解。肝脏受损时合成增多, 降解减少, 血清HA水平增高。有研究显示HA是反映肝纤维化最具价值的血清学标志物[14]。据报道[15]用HA诊断肝硬化的敏感性为87%, 特异性为93%, 诊断率为90%。随着肝纤维化程度的进展HA升高的绝对值和阳性率也增高, 并与组织学病变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与肝纤维相关的胶原酶类有基质金属蛋白酶 (MMP2) 及其抑制物 (TIMP1) 。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物的平衡在ECM降解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质金属蛋白酶 (MMP2) 主要由肝星状细胞 (HSC) 和Kupffer细胞分泌表达, 主要参与降解胶原、蛋白多糖等细胞外基质。TIMPs在肝脏中主要来源于HSC、Kupffer细胞, TIMPs对MMP2降解ECM有特异性抑制作用。研究表明肝纤维化早期, MMPs轻度增高, 而肝纤维化中晚期MMPs活性则明显降低[16]。在正常状态下MMP2和TIMP1处于动态平衡, 调节肝内ECM的生成和降解。病理状态下, 由于TIMPs相对增加, ECM不能被MMPs及时降解造成堆积, 导致了肝纤维化乃至肝硬化的发生。酒精性肝病患者中TIMP1诊断肝纤维化 (含早期肝纤维化) 的敏感性为71%[17]。
综上所述, 近年来人们通过上述一些研究已经认识到肝脏纤维化并非一个不可逆的过程, 因此临床上迫切需要寻找到能够准确及时反映肝脏纤维化发展程度的指标。尽管病理检查仍旧是诊断肝脏纤维化的“金标准”, 但是影像学检查、血清相关指标检查也有相当重要的提示作用, 但其准确的诊断和评估方法仍待进一步研究。
摘要:肝纤维化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 而是许多慢性肝病的共同病理过程。研究表明病毒感染及其它病因所致的肝脏炎症、坏死都可引起肝纤维化, 肝纤维化是肝硬化的前期, 是可逆转阶段, 但肝纤维化向肝硬化发展的过程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 临床上并无严格的界线。据权威统计, 目前我国有慢性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约1.2亿, 慢性乙肝病人约3000万, 这些慢性肝炎的患者如果不控制治疗, 随着年龄增长则更易发生肝纤维化, 进而进展为肝硬化及肝癌, 给患者和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因此研究者们通过不同方法的研究力图寻找出廉价高效无创的指标以便及早诊断肝纤维化, 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以阻断和逆转肝纤维化发生和发展, 防止肝硬化。
血清肝纤维化 篇5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进展性疾病,肝功能在遭受严重破坏之前通常没有任何症状,或者所出现的早期症状常常被忽视。乙型肝炎病毒长期存在于体内,不断损害肝脏,导致肝脏纤维化,如不及时治疗,可进一步导致肝硬化与肝癌,死亡率较高。早期检测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指标及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肝脏纤维化程度,并及早在抗病毒治疗的同时进行抗纤维化治疗,可降低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率,延长患者寿命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在本研究中作者检测了不同分度及不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定量水平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纤维化指标,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早期抗纤维化治疗提供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慢性乙型肝炎病例为2014年1~10月本院住院患者,共186例,男141例,女45例;年龄18~62岁,平均年龄(36.5±15.6)岁。其中慢性乙型肝炎轻度86例中度67例,重度33例;根据不同HBsAg定量,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三组,其中A组(20 IU/ml<HBsAg≤2500 IU/ml)43例;B组(2500 IU/ml<HBsAg≤5000 IU/ml)72例;C组(>5000 IU/ml)71例。正常对照组30例均为到本院体检健康者。所有患者HBsAg呈阳性,病程在6个月以上。诊断符合2000年西安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会和肝病学分会制定的标准[1],排除合并有其他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药物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脂肪性肝病等。四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检测方法
1.2.1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定量的检测
采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定量测定试剂盒(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检测法),购自雅培贸易有限公司。
1.2.2 肝脏纤维化检测
包括Ⅲ型前胶原氨基端原肽(PCⅢNP)、Ⅳ型胶原(Ⅳ-C)、层粘连蛋白(LN)及透明质酸酶(HA),采用相应试剂盒(化学发光法)均购自郑州安图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2 结果
2.1轻、中、重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纤维化四项:PCⅢNP[(24.92±21.88)、(35.26±23.17)、(82.46±26.74)ng/ml]、Ⅳ-C[(123.18±35.11)、(156.05±33.81)、(188.22±56.40)ng/ml]、LN[(142.06±28.84)、(160.75±23.56)、(259.71±50.64)ng/ml]、HA[(140.53±38.01)、(201.42±48.91)、(356.84±60.72)ng/ml])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5.12±3.78)、(26.38±12.43)、(75.32±22.51)、(59.43±38.68)ng/m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A、B、C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纤维化四项:PCⅢNP[(29.73±12.25)、(93.43±34.16)、(30.28±28.06)ng/ml]、Ⅳ-C[(132.19±36.84)、(192.02±60.31)、(153.92±50.47)ng/ml]、LN[(167.22±30.53)、(268.13±53.46)、(160.08±31.65)ng/ml]、HA[(153.08±29.65)、(392.23±65.73)、(186.12±46.44)ng/ml]均高于正常对照组的[(5.12±3.78)、(26.38±12.43)、(75.32±22.51)、(59.43±38.68)ng/m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明显高于A、C组(P<0.01)。
3 讨论
乙型肝炎患者从慢性肝炎进展到肝纤维化,最后发展为肝硬化是一个逐渐的过程。以往肝硬化的诊断是通过超声波和实验室检查,结合肝硬化的临床表现才能确定。而通过这些方法确诊为肝硬化时已经无法逆转。医生也可通过肝穿刺病理检查诊断肝纤维化和肝硬化。但肝穿刺是一种有创伤性的检查,另外,肝纤维化的分布是不均匀的,而肝穿刺取出的肝组织只占整个肝脏的1/50000左右。血清学诊断是研究最广泛的肝纤维化诊断方法。由于该法取材方便,价格低廉,因而较为实用。血清PCⅢNP水平与肝纤维化病变程度密切相关,反映肝纤维合成状况和炎症活动性,早期即显著升高,而陈旧性肝硬化和部分晚期肝硬变、肝萎缩患者不一定增高[2,3,4]。HBsAg是乙型肝炎病毒S基因表达的一种病毒包裹蛋白质,人感染HBV后4~7 d,血清中出现HBsAg,且常伴有HBV存在,因此,可作为HBV感染的标志。
在本研究中检测了不同分度(轻、中、重度)及不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定量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纤维化血清学指标,结果发现:慢性乙型肝炎从轻度、中度到重度,肝纤维化指标逐渐升高。升高最明显的指标有PCⅢNP及HA。而在不同HBs Ag定量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2500 IU/ml<HBsAg定量≤5000 IU/ml时肝纤维化指标最高,以HA、LN升高明显。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s Ag定量若在2500~5000 IU/ml之间,建议在护肝治疗同时联合抗纤维化治疗。尽早抗纤维化治疗将有可能阻止或延缓慢性乙型肝炎进展为肝硬化,最终达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期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1,11(1):56-60.
[2]王学,许育,李闻捷,等.慢性肝病患者血清PCⅢ水平与肝纤维化程度的关系.放射免疫学杂志,2007,20(3):195-198.
[3]Patel K,Lajoie A,Heaton S,et al.Clinical use of hyaluronic acid as a predictor of fibrosis in hepat it is C.J Gast roenterol Hepatol,2003(18):253-257.
血清肝纤维化 篇6
关键词:慢性肝病,中医证型,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甘胆酸,关系
慢性肝病 (慢性肝炎、肝硬化) 属中医“胁痛”、“黄疸”、“臌胀”等范畴[1]。本文主要探讨了慢性肝病中医证型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及肝胆酸之间的关系,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观察组:选择我院2013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共有60例, 男36例, 女24例;年龄20岁~58岁, 平均年龄 (33.5±2.5) 岁, 根据1995年全国传染病学术会议的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所有研究对象均符合该标准。根据中医辨诊分型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情况:属于瘀血阻络类型的病例有26例, 属于湿热中阻类型的病例有21例, 属于肝肾阴虚类型的病例有13例, 该分型标准参考了1991年全国中医学会肝病肝炎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对照组:选择同期住院患者作为对照组, 共有60例, 该组患者经过相关肝病检查, 排除慢性肝炎、肝硬化以及结缔组织病变。其中男32例, 女28例;年龄21岁~55岁, 平均年龄为 (32.5±2.9) 岁。
1.2 方法
对2组患者实施相应实验室检验, 检验项目包括血清透明质酸 (H A) 、Ⅳ型胶原蛋白 (Ⅳ-C) 、Ⅲ型前胶原 (PCⅢ) 、甘胆酸 (CG) , 检验方法为放射免疫测定法 (radioim muno-assav, R IA) 。试剂盒由西班牙Bio Svstem s公司提供、G C-911γ计数器由科大创新股份有限公司中佳分公司提供。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的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 P<0.05提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H A、Ⅳ-C、PCⅢ、CG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慢性肝病是由感受疫毒、情志郁结、劳欲过度、饮食不节等伤及肝经、损及肝络、迁延日久渐积而成, 即由“毒、痰、热、瘀”综合而复杂的病机所致, 多种病机交织缠绵贯穿于该病的全过程, 只是在不同阶段和具体证型中有所侧重而已[2]。临床证候虚实相兼、错综复杂, 以肝功损害、肝纤维化为主要病理改变;本虚标实, 瘀热痰毒阻滞肝络为其病机特点[3]。现代医学研究证明[4], 胆固醇经过肝脏分解产出CG, 对于消化吸收功能而言具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而肝脏在CG从合成到转化整个过程中, 更是起着重要作用的场所。通常情况下, 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的发病原因在于患者在胆盐摄取方面存在障碍, 同时肝内胆汁淤积, 导致血清CG水平高。根据相关研究人员的研究, 可知从血清水平可以知道患者肝细胞坏死的严重程度。肝纤维化实际上是由于肝脏细胞外间质有所增生, 导致其主要成分发生变化, 例如胶原蛋白、糖蛋白、蛋白多糖等, 在肝纤维化诊断中常用的诊断指标包括了H A、PCⅢ、Ⅳ-C。其中, Ⅳ-C指标主要用于慢性肝病早期的诊断, 可以检测出早期或者轻度肝纤维化的情况, 此时的Ⅳ-C指标呈明显的上升状态, 然后其他的胶原逐渐增多。传统医学理论认为慢性肝炎的主要病因来自于患者机体内集聚了大量的邪毒, 阴阳平衡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才出现了不同类型的证型:湿热中阻、肝肾阴虚, 随着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加深, 当邪毒进入患者体内的血气, 就会引起气滞血瘀以及瘀血阻络的情况。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可知与湿热中阻类型以及肝肾阴虚类型2组的患者相比较, 瘀血阻络类型的H A、PCⅢ明显更高, 这说明瘀血阻络类型的患者其肝纤维化程度更为严重。其次, 与肝肾阴虚类型的患者相比, 湿热中阻类型、瘀血阻络类型的病患者其CG水平更高, 其中湿热中组类型的CG水平又比瘀血阻络类型的病患者要高。由此说明湿热中阻类型的患者其肝细胞坏死的程度最为严重, 其次是瘀血阻络类型, 最轻的是肝肾阴虚类型。慢性肝病中医证型与肝纤维化标志物H A、Ⅳ-C、PCⅢ及CG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 湿热中阻类型的患者其肝细胞坏死程度最为严重, 而瘀血阻络类型的肝纤维化程度最为严重。在进行中医治疗的过程中, 应当根据中医证型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以及肝胆酸之间的关联性来制定治疗方案, 有利于帮助患者活血化瘀的治疗。
中医治疗慢性乙肝各证型具体方法如下[5]:①瘀血阻络型:保持病房环境良好、安静、卫生, 让病患者保持心情愉快轻松舒畅乐观, 避免受到情志所伤害, 保持饮食清淡, 多吃蔬菜水果, 尤其是芥菜等类具有清肝火和降低血压功效的蔬菜;煎煮中药汤剂辅助治疗, 主要的药方包括了野菊花、钩藤、益母草、桑枝、苍耳草, 水煎;制造药枕, 主要的中药材包括了磁石、菊花以及夏枯草;指导患者进行按摩, 所按摩的穴位包括了百会、风池等, 每天按摩2次。②肝肾阴虚型:a) 气血不足:叮嘱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同时对患者进行适当的心理安慰与鼓励, 增加患者治愈疾病的信心。安排患者每天外出散步, 呼吸新鲜空气, 在饮食习惯方面主要以富含营养且容易消化的食物, 从而帮助患者保气血化生, 同时使用莲子百合粥, 有利于患者养心护脾。指导患者按摩穴位, 例如三阴交、足三里、内关等穴位, 使用拇指和食指来按摩每个穴位50次, 直到气感向上传导。b) 肾精不足:帮助患者戒烟酒, 节制房事并且调整饮食起居作息, 养成规律的运动锻炼习惯。对于体质偏阴虚的患者可以用黑芝麻煮粥食用, 对于体质偏阳的患者可以用黑豆煮烂服用。指导患者按摩穴位, 主要是按摩太阳穴和风池穴2个穴位, 使用拇指或者中指旋转按摩, 每个穴位按摩30次。耳穴贴压治疗法, 主要针对神门、内耳、皮质下等几个穴位, 采用莱菔子进行贴耳, 并且叮嘱患者每隔半小时对贴耳的位置进行揉按, 每隔2 d换贴1次。③湿热中阻型:叮嘱并且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少吃刺激性的食物, 饮食宜清淡, 禁烟酒, 采用薏苡仁和红枣水煎成汁饮用;使用菊花、白芷、远志等中药材制作药枕;指导患者对印堂进行按摩, 每天按摩30次。
参考文献
[1]肖和杰, 李平, 张佳光, 等.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证型与肝脏病理改变肝内Ⅳ型胶原定量分析研究[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09, 7 (5) :889-891.
[2]穆刚, 王平, 张君涛.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证型实质的探讨[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13, 1 (1) :215-216.
[3]魏嵋, 刘鹏, 汪静, 等.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的客观化判别分析[J].江苏中医药, 2014, 9 (10) :224-227.
[4]段艳锋, 吴晓新.151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医证型演变规律探讨[J].中国中医急症, 2015, 3 (6) :1098-1099.
血清肝纤维化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7月~2014年3月于本院进行诊治的46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为观察组, 同期的46例健康小儿为对照组。对照组的46例健康小儿中, 男24例, 女22例, 年龄4.3~13.5岁, 平均年龄 (8.8±1.3) 岁。观察组的46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中, 男25例, 女21例, 年龄4.3~13.6岁, 平均年龄 (8.9±1.2) 岁, 病程3.0~21.5 d, 平均病程 (6.5±1.2) d, 严重程度:轻度17例, 中度16例, 重度13例。两组小儿的男女比例和年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取两组小儿的外周静脉血进行检测, 将静脉血标本离心后, 取部分血清进行检测, 检测指标为基质金属蛋白酶-9 (MMP-9) 、Ⅳ型胶原 (CⅣ) 及胶原蛋白Ⅲ (PⅢP) , 上述指标均以对应指标的ELISA定量试剂盒进行检测。然后将两组小儿的血清纤维化指标分别进行统计与比较, 并比较观察组中轻度、中度及重度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检测水平。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健康小儿的血清MMP-9、CⅣ及PⅢP水平分别为 (3.52±0.51) μg/L、 (50.32±6.35) μg/L及 (6.52±1.12) ng/L, 观察组的血清MMP-9、CⅣ及PⅢP水平分别为 (9.24±1.14) μg/L、 (94.57±10.41) μg/L及 (15.64±1.83) ng/L。观察组的检测水平明显地高于对照组健康小儿,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轻度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血清MMP-9、CⅣ及PⅢP水平分别为 (5.10±0.72) μg/L、 (68.71±8.95) μg/L及 (9.26±1.46) ng/L, 中度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血清MMP-9、CⅣ及PⅢP水平分别为 (8.46±1.01) μg/L、 (90.10±10.17) μg/L及 (14.50±1.75) ng/L, 重度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血清MMP-9、CⅣ及PⅢP水平分别为 (10.97±1.27) μg/L、 (112.51±12.63) μg/L及 (21.34±2.05) ng/L。重度心肌炎患儿的检测水平明显高于轻度及中度患儿, 中度患儿的检测水平则明显高于轻度患儿,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病毒性心肌炎在小儿中的发病率较高, 此类患儿中轻症者无明显表现, 重症患儿可出现心力衰竭及心源性休克等, 因此对此类患儿的诊治重视程度极高[2]。另外, 此类患儿的心肌受损明显, 而心肌纤维化也是此类疾病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但是对于其在病毒性心肌炎患儿中的变化研究仍相对不足, 因此进一步探讨的价值较高[3]。本文中就病毒性心肌炎患儿血清纤维化指标的变化研究显示, 此类患儿的血清MMP-9、CⅣ及PⅢP等纤维化指标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小儿, 且疾病越为严重的患儿血清表达水平也越高, 说明上述血清指标对疾病的诊断及严重程度的了解价值均较高, 且有效地肯定了上述血清指标在本类疾病患儿中的检测价值。
参考文献
[1]江东华, 罗斌, 孔小平, 等.病毒性心肌炎猝死心肌MMP-9和TGF-β1表达与心肌纤维化的关系.中国法医学杂志, 2008, 23 (3) :163-166.
[2]郭春艳, 汪翼, 方艳妮, 等.苦参素抗慢性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纤维化作用的研究.中华儿科杂志, 2010, 48 (4) :273-278.
血清肝纤维化 篇8
笔者采用阿德福韦酯联合安络化纤丸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观察治疗前后血清Ⅲ型前胶原(procollagen typeⅢ,PCⅢ)、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层粘连蛋白(laminin,LN)和Ⅳ型胶原(Ⅳcollagen,ⅣC)的变化,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及分组
全部病例为2006年5月~2008年8月在我院住院及门诊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共199例。治疗组109例患者中,男96例,女13例;年龄19~51岁,平均36.7岁。对照组90例患者中,男79例,女11例;年龄20~49岁,平均36.1岁。按照2000年9月全国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会制订的诊断标准[1],所有患者并符合下列条件:(1)HBs Ag(+)、HBe Ag(+)、抗HBc(+)和HBV-DNA阳性;(2)近半年有活动性肝炎,ALT在正常上限2倍以上、10倍以下;(3)年龄19~51岁。排除指标:(1)CT、B超等诊断为肝硬化;(2)血清总胆红素>30.0μmol/L;(3)有其他全身性严重疾病(如心脏病、糖尿病、甲状腺病、细菌性感染和恶性肿瘤等);(4)妊娠及哺乳期妇女;(5)外周血白细胞<4.0×109/L。以上两组病例在年龄、性别、病程、肝功能和病毒指标等方面均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一般保肝对症治疗(采用甘草酸单胺、肌苷片、肝泰乐片等);治疗组在保肝治疗基础上加用阿德福韦酯(葛兰素史克公司)联合安络化纤丸(森隆药业有限公司)。其中,阿德福韦酯10 mg/次,每日1次,疗程12个月;安络化纤丸6 g/次,1日3次。疗程6个月,用3个月后再间隔3个月使用。然后根据患者病情予以继续治疗或停药观察。
1.3 检测方法
治疗前后的血清PCⅢ、HA、LN和ⅣC纤维化指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每3个月检测HBs Ag、HB-s Ab、HBe Ag、HBe Ab和HBc Ab等HBVM(ELISA法)及HBV-DNA(荧光定量PCR法),每月定时监测肝、肾功能和血常规并随时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方法
检测结果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用PEMS3.1软件分析,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血清肝纤维化4项指标含量变化
见表1。
2.2 血清纤维化指标含量变化与阿德福韦酯抗病毒疗效的关系
见表2。疗程结束后,其血清肝纤维化4项指标水平均下降明显,阴转者下降尤其明显。
注:1)与治疗前比较,P<0.05;2)与治疗前比较,P<0.01
注:1)与治疗前比较,P<0.05;2)与治疗前比较,P<0.01
3 讨论
由乙型肝炎导致的肝纤维化为临床常见病,目前尚无特效疗法,现阶段有许多探索性的治疗[2,3,4]。乙型肝炎病毒的大量复制和免疫攻击导致肝细胞破坏而产生纤维化,最终的结果则是肝硬化。目前认为肝纤维化是可逆变的病理过程[5],故早期治疗肝纤维化以阻挡其向肝硬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为了探索肝纤维化的治疗新途径,笔者选用了阿德福韦酯联合安络化纤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观察其肝纤维化指标的变化,取得了较明显的疗效(P<0.05)。阿德福韦酯是单磷酸腺苷的核苷酸类药物,在体内通过细胞激酶作用被磷酸化为具有活性作用的二磷酸阿德福韦,通过竞争脱氧腺苷三磷酸底物,来抑制HBV-DNA多聚酶或逆转酶的活性,进入复制中的HBV-DNA内,终止病毒DNA链的延伸,达到抑制病毒复制的效果[6,7],能对乙型肝炎病毒起到明显的抑制作用[8]。安络化纤丸则具有疏通脉络、清除肝内淤积、降低门静脉压、防止出血和促进纤维降解吸收等作用[9],可阻碍肝纤维化的发展过程。实验研究证实,LN、HA、ⅣC和PCⅢ水平可动态反映慢性肝病和肝硬化的病情变化及作为慢性肝病和肝硬化中西药治疗后疗效观察的指标[10]。
本文通过临床观察发现,阿德福韦酯联合安络化纤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前后LN、HA、ⅣC和PCⅢ水平变化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同时也发现,治疗组中HBV-DNA未转阴者其肝纤维化4项指标(LN、HA、IVC和PCⅢ)的变化不如HBV-DNA转阴者明显。这表明,在阻止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进展方面,阿德福韦酯联合安络化纤丸优于单用阿德福韦酯或单用安络化纤丸;抗病毒疗效越明显则抗纤维化效果也越佳,二者成正相关性,其相关程度值得进一步探讨。在联合用药过程中,经临床观察未见明显毒副作用;且阿德福韦酯的耐药发生率较拉米夫定低[11];这提示阿德福韦酯联合安络化纤丸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时防止或治疗肝纤维化的一种有效的联合用药方式,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1,19(1):56-62.[1]Infectious and Parasitic Diseases Branch and Hepatology Branchof China Medical Association.Viral Hepatitis Prevention Pro-gramme[J].Chinese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2001,19(1):56-62.Chinese
[2]吕跃山,邢杰,陈英利,等.黄芪赤芍抗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8,18(14):1997-1998.[2]LV YS,XING J,CHEN YL,et al.Research of anti-hepatic fi-brosis with Astragalus Radix[J].Journal of Chinese ModernMedicine,2008,18(14):1997-1998.Chinese
[3]刘磊,韩涛,李莹.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48周疗效观察[J].武警医学院学报,2008,17(4):307.[3]LIU L,HAN T,LI Y.48 weeks of Entecavir treatment efficacyof hepatitis B cirrhosis[J].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Juurnal,2008,17(4):307.Chinese
[4]魏来.拉米夫定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研究进展[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5,13(1):77.[4]WEI L.Progress of Lamivudine treatment of hepatitis B cirrhosis[J].Chinese Journal of Hepatology,2005,13(1):77.Chinese
[5]姚光弼.展望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治疗[J].肝脏,2002,7(1):62-65.[5]YAO GB.Treatment outlook of chronic viral hepatitis[J].Liver,2002,7(1):62-65.Chinese
[6]MARCELLIN P,CHENGT T,LIM SG,et al.Adeforir dipivoxicfor the theatment of hepatitrs B antigenposititive choonic hepatitisB[J].N Engl J Med,2003,348:808-846.
[7]WESTLAND,DELANEY WE,YANG H,et al.Hepatitis B rirusgenotypes and virologic response in 694 patients in phaseⅢstudies of adefovir dipivoxic[J].Gsatroenterology,2003,125:107-116.
[8]杨清,龚作炯,胡丹凤.阿德福韦酯和拉米夫定治疗乙级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临床观察[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7,15(11):821-824.[8]YANG Q,GONG ZJ,HU DF.The clinical observation ofLamivudine adefovir dipivoxil and hepatitis B cirrhosis[J].ChineseJournal of Hepatology,2007,15(11):821-824.Chinese
[9]余令元.安络化纤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35例[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3,13(4):240.[9]YU LY.35 cases of Anluohuaxian pill treatment of liver fibrosisin chronic hepatitis B[J].Journal of Traditional and WesternMedicine on Liver Diseases,2003,13(4):240.Chinese
[10]李兵顺,王继,刘金星,等.联合检测血清PC-Ⅲ、HA、LN对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J].中华传染病杂志,1998,(2):85-87.[10]LI BS,WANG J,LIU JX,et al.Significance of serum PC-Ⅲ,HA,LN diagnosis of liver fibrosis[J].Chinese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1998,(2):85-87.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