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样性统一(精选7篇)
多样性统一 篇1
一、引言
形式美的形成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由美的外在形式演变而来的,其中包含着具体的社会内容,经过长期的重复、仿制,使原有的具体社会内容逐渐泛化成为某种观念内容,而美的外在形式即由此长期的过程,演变为一种规范化的形式,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美的外在形式虽然与美的内容不直接相关联,但总是体现着某种内容、意味;离开美的一定内容,它就不是美的外在形式。
人总是通过形式去感受具体事物的,艺术作为美的典型体现,其中的艺术美也是感性的,并关切情感。把形式价值摆在审美价值首位的人们认为,那些没有获得统一性和形式感的艺术和美是无根基的。形式创造了差异,美即为形式,艺术存在于形式中。形式已成为美和艺术的规定和根据,是形式使美和艺术成为可能。
现今,实用艺术的门类不断被细分,实用艺术形式美的多样与统一便成为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的课题。
二、形式美在实用艺术中的体现
(一)服装设计
形式美法则自始至终贯穿于服装设计中,其主要有比例、平衡、韵律、视错、强调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它们都从不同角度,借用不同手法创造并诠释着服装设计的形式美,即运用美的形式法则有机地组合点、线、面、体,形成完美造型的过程。
1. 点在空间中起着标明位置的作用,具有注目、突出诱导视线的性格。点在空间中的不同位置,形态,以及聚散变化都会引起人的不同视觉感受。在服装中小至钮扣、面料的圆点图案,大至装饰品都可被视为一个可被感知的点。我们了解了点的特性后,在服装设计中恰当地运用点的功能,就会收到出奇不意的艺术效果。
2. 点的轨迹称为线,它在空间中起着联贯的作用。线又分为直线和曲线两大类,它具有长度、粗细、位置和方向上的变化。不同特征的线给人们不同的感受。在服装中线条可表现为外轮廓造型线、分割线、省道线、褶裥线、装饰线、面料线条图案等。服装的形态美的构成,无不显露出线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3. 线的移动形迹构成了面。面具有二维空间的性质,不同形态的面又具有不同的特性。在服装中轮廓、结构线和装饰线对服装的不同分割产生了不同形状的面,同时面的分割组合、重叠、交叉所呈现的平面又会产生出不同形状的面,它们之间的比例对比、肌理变化和色彩配置及装饰手段的不同应用能产生风格迥异的服装艺术效果。
4. 体是由面与面的组合而构成的,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体也将表现出不同的视觉形态。体是自始至终贯穿于服装设计中的基础要素,设计者要树立起完整的立体形态概念。一方面服装的设计要符合人体的形态,以及运动时人体的变化的需要,另一方面通过对体的创意性设计也能使服装别具风格。
(二)工业产品设计
一件成功的工业产品,除必须符合“实用、经济、美观”的设计原则外,还要有较好的宜人性和与使用环境的和谐性。现代产品设计是以人为中心的,是为人服务的,因此在产品造型设计时,产品形态的创造不能只停留在物理体积和外观形态的创造上,还应使产品具有美的艺术感染力,使人从中得到美的享受。
美的事物总是以千姿百态的具体形式表现出来。探究美的形式是寻求美的现象和美的作品一般通用的原则。形式美首先见诸自然美,自然界中的植物、动物、天体等均有诸如秩序、比例、均衡、对称、节奏、韵律、连续、间隔、重叠、反复、疏密、粗细、交叉、一致、变化、和谐、生机、发展等形式特征,由此种种形式特征构成的美感,为自身而存在的自由美,被认为是一种最自由、最纯粹的美,而在种种形式特征中就包含了形式美的规律和法则,这些形式美的规律和法则对于现代产品造型设计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规律性很强的形态所具有的特征称为单纯。所谓规律性,是指构成形态要素的大小、方向、位置、夹角等。单纯化的肯定形式要求构成要素少,结构简单,形象明确。单纯化的形体虽然结构简洁,但仍可构成较复杂或意义深刻的形态。因此使产品简洁单纯是现代产品设计中造型艺术的主要特征。
美的主要形式是秩序,产品造型设计就是将各具特征的形态要素赋予新的秩序,使之体现出一个总的规律和特征的活动。秩序并非要求完全一致、千篇一律,秩序是个体的多样性在整体中的统一,秩序本身就是和谐,这是形式美的最高原理。
(三)建筑艺术
建筑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段包括空间、形体、比例、均衡、节奏、色彩、装饰等许多因素,正是它们共同构成了建筑艺术的造型美。由于形式美在建筑艺术中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因此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建筑家帕拉第奥在谈到建筑的形式美时,甚至认为“美产生于形式,产生于整体和各个部分之间的协调”。
一个建筑给人们以美或不美的感受,在人们心理上、情绪上产生某种反应,存在着某种规律。建筑形式美法则就表述了这种规律。建筑物是由各种构成要素如墙、门、窗、台基、屋顶等组成的。这些构成要素具有一定的形状、大小、色彩和质感,而形状(及其大小)又可抽象为点、线、面、体(及其度量),建筑形式美法则就表述了这些点、线、面、体,以及色彩和质感的普遍组合规律。
建筑形式美法则是随着时代发展的。为了适应建筑发展的需要,人们总是不断地探索这些法则,注入新的内容。传统的构图原理一般只限于从形式本身探索美的问题,显然有局限性。因此现代许多建筑师便从人的生理机制、行为、心理、美学、语言、符号学等方面来研究建筑创作所必须遵循的准则。尽管这些研究都还处于探索阶段,但无疑会对建筑形式美法则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四)西方绘画艺术中的形式美
绘画是一种重要的设计艺术。它的形式美带有一种生命感,使得静止于平面的物体有了形态的感受。美,形式美,已是科学,是可分析、解剖的。对于绘画来说,在艺术家的手中,线条、色彩、构图也融入了艺术家独特的兴趣、爱好个性和审美特点。同时,形式美可以使得绘画艺术具有生动的美感,使画面活起来,具有灵动的生气。这是绘画艺术想要带给人们的心理感受和感情需要。形式美往往就是主体所认识的客体外部形态特征和内在的理性规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明暗结构。
由于光的作用,在具有体积和空间的物体上产生亮部和阴影,从这里人们发现了“明暗五大调”这个直观的现象。五大调在绘画中的运用,解决了二维画面上表现三度空间感的难题。在不断的实践中,画家们又发现了光照在千姿百态物体上所产生的变幻无穷的光影具有整体、和谐、节奏等更加深层的美的规律。而解剖学和透视学的发展和应用,使画面上的体积感和空间感更为准确、真实。
2. 光的色彩。
古典油画,光与色是分离的。所谓“色彩”不过是固有色与明暗的表面叠加,相互之间缺乏应有的联系。当西方光学家把太阳光分成“赤橙黄绿青蓝紫”,并且研究出红黄蓝是所有颜色的基本原色之后,画家们发现环境的色彩对画面主色调有重要作用,以及物与物之间在色彩上也存在着相互的影响。光与色这些基本原理的发现,固有色、环境色、光源色得到普遍应用。
3. 构图。
西方油画的构图,从表层来看,三角形、锯齿形、弧线、十字形、X形、L形等几何形应用十分普遍。这些简单几何形的运用,使复杂、繁琐的画面趋向条理化,从而起到突出主题和主体的作用。从深层来看,对立统一规律的应用,使构图更科学化和更理性化了。对立统一,即在变化中求统一,在统一中求变化。统一和变化不仅指形体的组合,而且指色彩的组合,通过对形和色的秩序化、条理化、重复变化等配置,使之产生音乐般的节奏美感。
(五)中国画的形式美
中国画的形式美是指在大小、横竖不同的画幅中,通过构图,将点、线、面、形、色等形式因素,按表现需要有规律地组合起来所呈现的多样统一的美感。中国画在其千余年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对于意与境、形与神、感性与理性等关系的极其独特的美学理论,在表现形式上将绘画、书法、诗词、篆刻等进行有机结合,形成中国画独特的形式美感,成为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
无论工笔画还是写意画,都必须以一定的形象为基础,但是,中国画历来讲究“以形写神”“形神兼备”,表现任何物象,形似仅仅是手段,神似才是目的。中国画充分运用毛笔的性能,驾驭墨与色在宣纸上的渗化效果,表现不同物体的形状、质感、量感,塑造出生动完美的艺术形象,这种综合性的技巧在中国画中统称为笔墨。笔墨不但代表了绘画和书法的工具,而且代表了一种艺术境界,它是中国画造型的基本表达形式。中国画在用色上有自己独特之处,以画法分有白描画、浅绛山水画、青绿山水画、水重彩画、没骨画、工笔画等用色方法。各种不同的画法与丰富的色彩运用,构成了中国画独特的民族特色。利用水在宣纸上的冲化,融渗产生的浓浓变化,通过墨与彩的泼洒、点染、堆积能形成墨、色、水相互辉映的效果。运用浓破淡、淡破浓、色破墨、墨破色等方法,可以出现斑斓绚丽、变化莫测的画面。这迷蒙浑然的韵味,给人变化朦胧、轻松自然的视觉效果。水墨画无论是它的表现方法还是独特的画面效果,都体现出中国人特有的情怀,可以说是中国千年文化传统的浓缩。中国画表现出的空灵飘逸,虚实相生,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韵味,令人回味无穷。
三、结语
在日常生活中形式美是人们的一种艺术追求,是我们经常向往和不断追求的一种目标。形式美是一种社会科学和环境哲学现象的体现,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们追求美的心愿愈来愈强烈。形式美存在于客观世界和生活之中。因此,形式美必须依赖于具体的客观事物而存在。这个客观事物的美包括在自然界中提取后概括的美和变化的美,我们生存在这个自然界中,各种实用艺术形式包围着我们,自然中的美是客观的,是自然形象在客观事物中的反映,但它不能代替艺术形式美,更无法彰显实用艺术独特的形式美。
实用艺术的形式美是人类由概念到实用艺术具象的再创造,实际上是在现代科学的水平上深化了形式同生命的联系,因而也进一步证明了美的形式就是适合于生命的形式,任何美的形式都是如此:服装的款型、建筑的结构、工业产品的造型、绘画的韵律、书法的线条等之所以成为美,就因为它们在多样与统一之中展现着生命的脉搏,呼应着生命的律动。
参考文献
[1]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湖南科技出版社, 2009.
[2][英]荷加斯著.杨成寅译.美的分析[M].广西师范大学, 2005.
[3][英]鲍桑葵著.彭盛译.美学史[M].当代世界出版社, 2008.
[4]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5]赵宪章主编.西方形式美学——关于形式的美学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6.
[6]薛永年.中国绘画的历史与审美鉴赏[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7]任德山.中国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8]陈震邦等.工业产品造型设计[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
[9]刘晓刚.服装设计概论[M].东华大学出版社, 2008.
[10]黎志涛.建筑设计方法[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多样性统一 篇2
第四课 《多样与统一》
课 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构图的基本知识。了解多样与统一的基本规律。并利用多样与统一的规律,画一组静物。
2.通过学习活动,学生初步在学习中体会多样与统一在绘画构图中的作用,尝试自己动手做一个取景框,进行构图训练。并从活动中体会到乐趣。
3、培养学生的认真观察事物的习惯。利用视觉感受事物的不同和变化。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了解多样与统一的基本规律 教学难点:
学会运用多样与统一的基本规律进行静物写生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运用多样与统一的基本规律进行静物写生 教学难点: 对不同静物的观察 教学过程: 一. 导入阶段: 1. 欣赏一组静物的变化
师问:看了这些变化,有什么想法吗?为什么? 生答:
2.导入课题:《多样与统一》 二. 发展阶段: 1.学习知识窗内容: 三个苹果的例子
2、学生活动:
把自己准备的实物进行组合(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怎样才比较好看
3、欣赏范画实例
画家是怎样运用多样与统一的基本规律 三. 拓展阶段:
1. 怎样运用多样与统一的基本规律完成一幅静物写生
2、让学生把自己准备好的取景框,把要写生的对象观察下来。3.绘画步骤(教师 示范)(1)、摆好静物(2)、用取景框观察静物
(3)、找出最高点、最底点、左右两侧的界线形成一个三角形(4)、用水笔从前至后逐个描画 四. 学生作业:
1. 作业要求:完成一组静物写生 2. 学生练习,3. 教师巡回辅导。五. 作品展示:
1. 小组单位展示、评述学生自己的作品。2. 学生代表向全班同 3. 学展示并评述自己的作品。六. 收拾和整理: 收拾并整理好自己的桌面。七. 教学延伸与拓展:
多样性统一 篇3
[关键词]价值体系;多样性;统一性
[中图分类号]B0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372(2009)02-0096-04
一、价值体系和价值体系多样性
价值的最普通的含义,是指主体按照—定的标准来确定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和功用。由于客体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主体之间也是相互交往的,所以,在一定意义上,价值不是单一的而是复杂的,或换言之,它是一个体系。价值体系即价值要素体系。价值体系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价值体系主要指价值观念或价值意识体系,广义的价值体系是指包括价值观、价值实践、价值目标、价值实现条件、价值制度等要素组成的复杂系统。“价值体系”与“文化”在性质上有相似之处。正如广义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交往文化一样,广义的价值体系包括价值观念、价值行为或价值实践、价值制度、社会习俗与风尚等要素。
多样性是与统一性、同一性、单一性相对的概念,指与差别性、差异性密切相关的丰富性。当丰富、各具特色的差别性同时存在时就称为多样性。价值体系的多样性可以有三种含义:第一,指价值内容、价值表现形式的多样性;第二,指价值体组成要素、价值要素结构的多样性;第三,指价值体系发展、演化模式的多样性。
在现实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体系,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理想、追求、道德意识、行为方式、兴趣爱好、生活习惯、审美趣味,等等,这是说个人的价值体系是多样的;不同的阶级、阶层、社会集团、社会群体,由于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社会观点不同、经历不同、教育水平等等的差异,他们的价值体系也是千差万别的,从而是多样的;同理,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价值体系更是丰富多彩的。本文重点讨论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价值体系多样性问题。
为了讨论这一问题,可以把价值体系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与人们的饮食习惯、居住、休息习惯、服饰与穿戴习惯、语言文字的风格与习惯、劳动和生活习惯等有关的价值体系。这一类价值体系可以称为自然价值体系或自然文化价值体系,它们把不同的民族区别开来,是民族尊严、民族亲和力和民族自豪感的体现。一般说来,这一类的不同价值体系之间是没有善与恶、先进与落后、对与错之分的。例如,我们不能说穿西服就是先进的、是善,穿旗袍就是落后的、是恶。同理,我们不能判断说,讲英语是先进的、是善,讲汉语就是落后的、是恶。这一类的价值体系之间应该相互尊重。第二类,与自觉社会意识密切相关的价值体系,这类价值体系通过哲学、艺术、宗教、道德、科学等社会意识体现出来,它们可以称之为社会意识价值体系或精神文化价值体系。这类价值体系最为复杂,评价起来需要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第三类,与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制度、政治结构和政治制度、社会意识结构和文化制度等有关的价值体系。这一类价值体系可以称为制度价值体系。制度价值体系是由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体现着社会演化规律的价值体系。处于相同历史阶段不同民族可以有大致相同的制度价值体系,而同一个民族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可以有不同的制度价值体系。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制度是有先进与落后之分的,所以体现于其中的制度价值体系也是有先进与落后之分的。一般说来,一个社会可以有滞后的(或残存的)、占统治地位的与超前的制度价值体系。不同的制度价值体系之间会有争论、冲突,乃至斗争。这种冲突、斗争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先进制度价值体系的实现应该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以及价值体系多样性的发展。每个民族根据历史进程和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选择这类价值体系的自由,其他民族应该尊重该民族的选择。
二、影响价值体系多样性形成的因素
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价值体系多样性的形成与价值主体所处的地理环境、语言文字的特点、人口因素、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科技进步水平、社会结构模式、主体之间的交往等等因素密切相关。
1地理环境。不同地理环境为生存其中的人们提供各具特色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同时,获得这些资料需要通过不同途径和使用不同的手段,于是就形成了不同民族的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多样性。例如,大草原的生态特点,适合放牧,生活于其上的民族必然以畜牧业为生,这样就形成了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特点,诸如以牛羊肉为主食,喝马奶酒,居所不固定,服饰穿戴要适应放牧作业和草原上的多变的天气,等等。不仅如此,特定的地理环境与特定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影响着人们的性格。
地理环境要素也是很多民族的艺术、图腾中所要表现的内容。雪域高原的民族在绘画、歌唱中有众多雪山、高原湖泊、牛羊的内容,生活在江、河、湖、海边的民族在艺术、歌唱中常有水、浪、船、鱼的内容。就图腾而言,草原游牧民族多崇拜狼、牛、羊、马等动物,农耕民族多崇拜太阳、水、牛等自然物。
地理环境是形成自然文化价值体系的重要因素。地球上千差万别的地理环境为形成世界上丰富多彩的自然文化价值体系提供了物质条件。
2社会分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新的劳动工具和劳动技能的出现,社会产生出新的劳动领域,吸纳部分社会成员从事该领域的工作,这就是社会分工。新的社会分工的出现,意味着社会中新的产业、行业、职业和新的工作岗位的产生。不同的产业、行业、职业由于工作性质不同,对于在其中劳动的工作者的要求也不同,需要工作者具有与该行业、产业、职业、工作岗位相适应的职业道德、职业信念和职业价值观。例如,农业中的传统种植业,每天与土、水、肥、庄稼打交道,需要精心耕作,劳动者需树立“吃苦耐劳”的信念与价值追求,正所谓“人勤地不懒”。再如,现代石油化工业,其对象多是高温、高压、易燃、易爆石油化工原料,劳动者在操作时,必须严格遵守规章制度,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爆炸、中毒、火灾等严重后果,这要求劳动者具有“三老四严”、“高度的责任感”、“一丝不苟”等职业道德与职业价值观。
由于社会分工的存在而产生出不同的价值信念与价值取向,这一点,古代思想家很早就注意到了。例如,柏拉图认为,对一个国家来说,统治者的价值取向是“智慧”,武士的价值取向是“勇敢”,普通人的价值取向是“节制”[1]。柏拉图站在奴隶主的立场,贬低劳动者,这是错误的。但是,他认为不同的社会分工会产生出价值观的多样性与价值体系的多样性,这一点还是深刻的。
当代社会,出现了许多高新技术产业。同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产业相比,高新技术产业属于技术密集型或知识密集型产业。这类产业的发展主要依靠新技术的不
断投入,它要求从业人员树立“创新、再创新”的价值信念。
3社会交往。社会交往是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进行的相互接触、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互通有无的活动。它既包括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交往,又包括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既包括物质交往,又包括精神交往。社会交往是社会构成与发展的基础。社会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没有人们之间的交往,就不会有社会。
人类为了生存就必须进行生产,而生产—方面需要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共同劳动,另一方面也需要互相交换劳动。经济交往是其他一切交往的基础。在经济交往的基础上产生出政治交往、文化交往、科学技术交往、军事交往等等的多种交往。满足人们的一定需要是社会交往的根本原因,而社会交往则是满足人的需要的基本途径之一,所以各种社会交往中必然包含着价值体系的传播与交流。
社会交往对于价值体系多样性的影响在于:第一,在原有的价值体系交流与传播过程中,会自发产生出新的次级价值体系。这是由于语言在表达思想时有近似性,而接受方在理解时也有近似性,这种双重的近似性引起原价值体系在传播过程中的“信息改变”。于是传播前后的价值体系有了差别,形成多样性。这种多样性的形成是自发的、非自觉的。第二,在原有的价值体系交流与传播过程中,接受方有意识地使其本土化,形成新的次级价值体系。这是由于在价值体系的交流与传播过程中,总是以本土的具体情况为基础,接受方往往坚持原有价值体系的基本原则,而对其中非原则部分作必要的调整。这样,传播前后的价值体系也就有了区别,形成了多样性。
4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对价值体系多样性的影响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讨论:第一,科学技术是价值体系的组成部分甚至本身就是一种价值体系。科学技术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知识体系、活动和社会建制。它通过探索自然、改造自然,探索社会、改造社会而为人类谋福利。所以,科学技术作为客体对于人类有重要意义,是人类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技术又是人类的自觉意识的一种,其中包含着人们明确的目的与意图,所以它又是一种价值意识、价值体系。体现在科学技术中的最基本的价值信念是“追求真理”。彭加勒(1854—1912年)说:“追求真理应该是我们活动的唯一目标,它是值得我们活动的唯一价值。”[2]国际著名天体物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雷泽尔(D.Layzer)认为,科学以证据、理性争论和对真理的积极探求为价值尺度[3]。科学技术不仅有普遍的、共性的价值信念与价值追求,而且它们中的每一门分支学科还有自己特定的传统、习惯、规范,亦即每一门分支学科都有自己的特定的价值体系。在当代,科学技术分支学科林立,是保持价值体系多样性的最大领域之一。科学技术作为价值体系,其中既有人文价值成分,又有科学价值成分。逻辑经验主义不满意科学技术领域的价值多样性的状况,它一方面极力拒斥科学技术中的人文价值因素,另一方面又企图用物理学的价值体系来统一或取消所有其他的分支学科的价值体系,结果以失败而告终。这启示人们,企图消除和破坏价值多样性是不现实的。
第二,科学技术通过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来影响社会价值体系的多样性。在当代,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为人类社会提供新的劳动工具、新能源、新动力、新劳动对象。科学技术的这些新贡献,必然改变社会的生产方式,包括改变生产工艺过程、劳动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所有这些变化最终将导致产业、行业、职业的工作传统、道德规范和价值信念的变化,而逐步形成新价值体系。例如,随着传统农业向机械化、生物工程化、市场化的过渡,劳动者也由传统农民变成农业工人,价值观念也由过去的“面向黄土背朝天”、“靠天吃饭”、“人勤地不懒”等转变为“机械化作业”、“靠高新技术增产”、“以创新促发展”等。
科学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改变着人们的起居、饮食、出行、娱乐、健身等生活方式和习惯。而生活方式是人们的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可视电话以及其他现代通讯手段的应用,改变了人们传统的联系方式和交往方式;电脑和互联网的使用,增加了人们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交往的通道与方式;现代交通工具陕捷、舒适。更加方便人们的出行和交往。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增加了人们交往的途径、扩大了交往的范围,而交往必然包含着价值观、价值意识的交流与传播。
科学技术作为知识体系,作为方法与方法论体系,作为思想意识,也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是制约和反对宗教神学、鬼怪迷信思想和各种唯心主义的思想武器。人们的思维方式中包含着价值意识,在一定意义上说,甚至它就是一种价值体系。例如,宗教的思维方式中必然包含着宗教价值观,同时,宗教的思维方式也是宗教价值体系的一部分。
三、价值体系多样性的意义
多样性是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精神世界存在与发展的基本属性与态势。自然界的物质形态是多样的,大自然气象万千,千姿百态,从基本粒子到化学元素,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地形地貌到气象气候,从植物到动物,形形色色,种类繁多;社会结构、社会现象、社会事物是多样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结构复杂多样;人类的肤色、语言、生活习惯、行为方式多种多样,社会分工、行业职业林立多样;社会的精神、意识形态是多样的,哲学、艺术、科学、宗教、政治法律思想、伦理道德思想,等等;社会的各种学说、理论流派繁杂,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价值体系作为社会现象也是多种多样的。
1价值体系多样性是社会进步的内容,也是社会进步的标志。社会进步的过程也就是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社会进步表现在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财富的增加,社会公平与民主程度的发展,社会文化的繁荣,等等。社会进步最终要体现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体现在为人的合理需求的实现创造条件,从而满足人们越来越多的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需求,而所有这些都表现为人们价值追求的多样性,社会价值体系的多样性。
社会进步表现在为人们提供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的实践领域和生活领域,也表现在为人们提供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的价值领域,亦即使人们获得更多的兴趣范围与需求范围。人类发展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发展和完善民主制度、发展文化艺术都是为了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交往的需求。
当一种社会制度能够为人们提供宽阔的、深远的实践领域、生活领域和价值领域,人们的经济、政治、文化需求都能得到很好的满足,这样的社会也就是进步的社会。
2价值体系多样性有利于社会的协调发展,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价值体系是一种社会意识体系,它通过激发人们的意志与热情,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而促进社会发展。价值取向的多样性意味着人的需求的多样性,而与实践
互动的需求是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原动力。首先,价值取向、价值体系的多样性有利于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样既有利于发挥不同的价值主体的能动性,又有利于充分利用客观事物属性,使主客体协调发展。其次,有利于合理利用资源。价值取向的多样性会导致利益的多样性,利益的多样性会引导人们把注意力指向不同的资源领域,从而避免对特定资源的过度开发与利用。第三,社会价值体系的多样性有利于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制约,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均衡发展。
3社会价值体系的多样性为不同价值体系之间的交流、融合创造了条件,从而有利于每一种价值体系的发展。价值体系的多样性也是一个社会保持开放性的必要条件。个人价值取向、价值体系的多样性可以防止由于社会分工而给个人带来的片面性,从而有利于个人的全面发展。
四、正确把握价值体系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关系
价值体系的多样性并不排斥价值体系的统一性。价值体系的多样性与统一性是价值问题的两个方面,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和谐统一关系。
形态各异的、内容千差万别的价值体系显示出的是它们的多样性。多样性是从价值体系的个性方面说的。而价值体系的统一性则是指不同的价值体系中的共性,是指不同价值体系的共同点。例如,市场经济有自己的价值体系,这个体系以“竞争”为价值核心,包括“价格自由”和“供求自由”等价值取向;计划经济也有自己的价值体系,这个价值体系以“统筹”为价值核心,包括“统一价格”和“统一供给”等价值取向。上述各点是两种价值体系的个性,表明的是两者的差异,两者的不同。这些差别与不同体现着多样性。但是,两种经济价值体系之间也有共性,这就是‘啥理配置资源”、“提高经济效益”、“增加社会财富”等相同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共性就是两种价值体系的统一性。
再如科学与道德。科学的价值体系的核心是“实然”,包括“尊重事实”、“追求真理”等价值取向;道德的价值体系的核心是“应然”,包括“注重动机”、“追求至善”等价值取向。上述各点是两种价值体系的个性,表明的是两者的差异,体现着价值体系的多样性。但是,上述两种价值体系之间也有共性,这就是都追求“进步”、“发展”和“创新”,这是两者的统一性。
世界上的各种价值体系以它们的个性或各自的特点相互区别,同时以统一性、共性或相同点而相互联系。在这里,价值多样性是价值统一性的现实基础,离开了多样性,统一性就成为先验的、没有生命的和完全抽象的关系;价值统一性是价值多样性的内核,是价值多样性分类的依据,离开统一性,多样性就会成为孤立的、封闭的个性。孤立、封闭的个性仅仅是单一性,而不是多样性。当若干个单一性按照统一性的原则相互关联时,才成为多样性。离开了统一性,多样性就失去了主体间性,不能被主体(人)所理解,不能为人所理解、所把握的关系不是价值关系。
当代世界各国人民的基本的共同价值是和平、发展、合作与进步。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新的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深刻地改变了当代经济社会生活和世界面貌。世界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分化、20世纪90年代后冷战的结束,使世界政治格局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成为时代潮流。和平、发展、合作、进步成为当代世界的共同价值体系,体现了当代世界价值体系的统一性。
和平、发展、合作、进步成为当代世界的共同价值体系,有其现实依据:第一,世界范围内和平因素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因素的增长。世界形势总体趋缓。冷战结束后,虽然世界上地区性冲突和局部战争不断,但新的世界大战在可预见的时期内是可以避免的。越来越多的国家主张通过谈判协商解决争端和纠纷。个别大国虽然霸气十足,但能力有限,无法主宰世界。政治多极化虽然步履艰难,但仍然为各国所追求。绝大多数国家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越来越不满。社会主义中国日益强盛,广大发展中国家已经成为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主要力量。第二,经济全球化使各国在经济上相互依存,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明显增多。第三,发展问题已为世界各国所重视。一个国家和民族在世界舞台上能不能站稳脚跟,能否对人类发展有所贡献,关键取决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程度。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不论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都意识到综合国力特别是经济实力在国际关系中的重要作用。第四,和平、发展、合作是解决世界许多问题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教研室古希腊罗马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221-228
[2](法)彭加勒科学的价值[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187
多样性统一 篇4
生态女性主义内部虽然有不同的思想倾向, 但它们之间绝对不是各自画地为牢、互不往来, 而是相互渗透的, 多样化的统一性是生态女性主义的重要原则。正如卡洛琳·麦西特 (Carolyn Merchant) 指出的:“生态女性运动仍然是一个统一的运动, 各流派之间的相互论争和借鉴, 是一种广义的再生产概念, 包括人类生命的持续的生物和社会再生产以及地球上生命的繁衍。” (1992:209) 作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和统一, 所有的生态女性主义者都认为生命形式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具有自身的价值, 而且有助于地球上的人类和非人类生命的繁荣, 它坚持所有具有生命的物种本身的独特力量和完整结合。在生态女性主义这一面大旗之下, 各流派立场不同, 又互相交叉、互相作用。各流派之间虽存有差异, 但他们能够一起合作, 成为社会变革的力量, 呈现为一个集体联合体, 以容纳意识形态和认识论方面的差异。社会生态女性主义和精神生态女性主义视角的不同表现了生态女性主义认识论和策略的多样性, 各流派所关注的地域和社会政治情境的不同证明生态女性主义的连贯性建立在共同的政治和伦理感觉之上。生态女性主义是一个共同的、灵活的联盟, 而不是一个限制性的建立在完全相同的基础上联盟。生态女性主义各流派不同的视角并没有阻碍各流派在共同的政治和伦理关注上相辅相成, 协调并进。因而, 生态女性主义是具有亲合力的政治学, 异教徒、社会主义女性主义、无政府主义者、女性主义精神主义者、和平主义者及其他主义者, 在观点不同的前提下, 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平等的将来而共同行动。
关于生态女性主义的“多样性的统一”, 伊内斯特拉·金有着精辟的阐述:“一种包括人类与非人类生命在内的健康平衡的生态制度必须保持多样化。地球上所有生命都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网。从生态角度来看, 环境的简化是一个与环境污染同样严重的问题。但是工业技术的一种主要后果就是环境简化, 许多物种逐渐被消灭, 在地球上不复存在。自然界中的多样性是必要的, 而且有必要使其更加丰富, 而通过灭绝某些种类的生物简化是把多样化的人类削减成无面孔的工人, 或通过大规模消费市场造成单一文化品位相对应的。在人类社会中, 商品资本主义有意识地简化人类群体和文化, 以至于同样的产品可以在任何地方畅销, 为了市场社会的便利, 社会生活和自然生命被简化成无机的。在全球人们有着几乎同样的需要和欲望:麦当劳、可口可乐和摇滚乐充斥世界各地, 工业化技术渗透全球。因此, 我们需要一场建立于共同目标之上的全球运动, 倡导多样性, 生态女性主义便是具有这种潜力的运动。” (1989:24-25) 她为生态女性主义提出的四个原则中提到社会和自然的多样性对于地球系统的完善和平衡是必要的。为了维持生命的多样性, 我们需要一个偏离中心的世界运动, 建立在共同利益之上, 主张多元。为了能够生存下去, 必须向“自然—文化二元论”进行挑战, 激进地按照女性主义和生态主义原则重新建构人类社会。
生态女性主义本身在哲学上和世界观上是一个多元主义运动, 致力于国际性多元文化对话。生态女性主义实践是一个世界范围的现象, 许多国家都发生了有意义的生态女性主义运动。鉴于对世界上各民族、各阶层、各社会的关注和了解, 生态女性主义强调, 多样性的概念对于非人类世界, 对于人类文化和经济实践意义重大。生态女性主义者从对自然中的多样性的深切体验中认识到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必要性, 进而认识到多元文化的必要性。坚持人类社会中多元文化立场的生态女性主义是高度对话的。生态女性主义者们联合在全球生存和结束压迫这一个任务之中, 他们能够在政治上共同行动, 消除生态恶化, 促进社会平等。作为一个开放的灵活的政治和伦理联盟, 生态女性主义反对以西方的模式追求统一的现代化的发展策略, 因为这种发展导致了对文化多样性及生物多样性的破坏。他们也反对在上层建筑和经济之间的二元论的区分。他们认为对地球上生活形式的多样化和人类社会文化的多样化的保护, 是维持这个星球上的生命的一个前提。生态女性主义所要表达的特殊信息是当女性因社会压迫或自然所受到的压迫而受苦时, 这个星球上大多数生命也在受难并且受到威胁。生态女性主义认为和谐、多样化和非中心的社会是地球上生命延续的实际解决方法。
“多样性的统一”这一原则使生态女性主义成为一种关怀主义理论哲学, 生态女性主义号召“新的、更复杂的生态相互关联的经验伦理” (Diamond&Orenstein, 1990:10) 。卡伦沃伦把这种伦理描述为“概念主义者” (conceptualist) , 它涉及一种伦理观念的转变:传统的观念认为伦理主要是权利、规则或原则的问题, 它们在特定情况下受制于并应用于道德名望竞争中的竞争者身上。生态女性主义的观念认为伦理产生于在某种意义上可看作是定义一个人是谁的关系中 (Warren, 1990:125-46) 。在生态女性义的文化和伦理中, “人类社会内部, 人类与非人类之间是互相关联的。男性和女性之间, 人与人之间, 人类和其它生存形式之间, 相互依存的关系模式取代了家长制的支配与统治关系” (Reuther, 5) , “我们是独立的整体, 是一个存在于多样性的联合体” (TONG, 1998:276-277) , “人类生活有赖于地球, 我们的命运交织在一起” (Diamond&Orenstein, 1990:12) 。因为深切的关联, 我们能够和自然循环与动物植物世界认同, 我们对于自我的定义也开始扩展, 我们知道我们的利益和南非的黑人相连, 和亚马逊流域森林的居民相连, 而他们的利益和苍鹰、和鲸鱼、和大熊是分不开的。正所谓“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道并行而不相悖”。
生态女性主义这一以关怀关爱为基础, 意图建构人与自然慈爱友善的关系的理论主张依稀可见中国古代以仁爱为基础, 把仁爱观由“人”推广到“物”的主张, 即“君子之于物也, 爱之而弗仁;于民也, 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 仁民而爱物”。正因为如此, 依琳·戴尔萌德和格罗丽雅·奥伦思坦在《重新编织世界》中指出:“生态女性主义, 新的词汇蕴涵含古老的智慧。” (1990:14) 在史前时期, 人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科学技术和现代文明的发展却为生态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自然界的许多物种已经遭到毁灭性的掠夺和破坏, 生态系统已经陷入严重的危机, 人类及其他物种的生存无疑正处于存亡攸关的时刻。人类面临的仍然是历史上多次遭遇的共同问题, 比如权利关系与身份认同问题, 即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问题;人和外在环境的关系问题, 即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存问题。追求这些方面的和谐是古今中外人类文化的共同目标, 这就决定了生态女性主义“多样性统一”原则所倡导的一种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一定能使世界在第三个千年实现差别共存、相互尊重、和谐相处的理想。
参考文献
[1]Diamond, Irene., Orenstein, GloriaFeman. (eds) .Rew-eaving the world:The emergence of ecofeminisim[C].San Francisco:Sierra Club Books, 1990.
[2]Gaard, Greta., Murphy, Patrick D., et al. (eds.) E-cofeminsitliterarycriticism:Theory, interpretation, pedagogy[C].UrbanaandChicago:UniversityofIllinoisPress, 1998.
[3]King, Ynestra.The Ecology of Feminism and the Feminism of Ecology.Healing The Wounds:The Promise of Ecofeminism.Ed.JudithPlant.Philadelphia:New Society Pub-lishers, 1989.
[4]Merchant.Carolyn:Radical Ecology[M].Routledge:London, 1992.
[5]Reuther, Rosemary Radford.What is Ecofeminism?[OL].htttp://www.spunk.org/library/pub/openeye/spooo943.txt.
[6]Tong, Rosemarie Putnam.Feminist thought a More Comprehensive Introduction[M].Colorado:Westview Press, 1998.
《多样与统一》教学反思 篇5
本课目标是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构图的基本知识,了解多样与统一的基本规律。并利用多样与统一的规律,画一组静物,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习惯,利用视觉感受事物的不同和变化。
教学时,我通过引导学生欣赏一组静物的变化来导入课题,然后学习知识窗内容,使学生理解:多样统一指画面既要多样有变化,又要统一有规律,不能杂乱。学生动手操作,把自己准备的实物进行组合,教师适当指导,从而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多样与统一的基本规律。接着欣赏范画实例,知道多样统一在画面构图中的运用,具体地讲就是把众多零散的表现对象,按照突出主体的原则把各个对象合理地安排在画面里,进而达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学生绘画时基本能够按照多样与统一的规律进行构图,但在表现事物时还不太善于观察其细节特征,只有少数学生能利用线条表现出事物的不同和变化。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注重知识的掌握,还应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习惯。
算法多样化与最优化的和谐统一 篇6
一、鼓励算法多样化
从新课程理念的角度看:数学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发展。学生算法多样化了, 我们是应该鼓励的, 这样能够释放学生的创新思维。在低年级教学34-19时, 在放手让学生试算时, 学生中出现了多种方法, 有用竖式计算的, 有运用以前不退位减法的知识转化过来的, 如34-14-5=15、34-20+1=15、39-19-5=15。在解决这一计算的过程中, 不同的学生学到了不同的数学, 更多的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有了算法多样化, 就有了讨论交流的必要, 从而形成生生互动, 师生互动。
在高年级计算练习中有这样的一题:undefined, 要求是:能简算的要简算。
方法1:undefined
方法2:undefined
方法3:undefined
这样的几种做法, 我觉得都不错, 学生都是经过认真思考的, 值得肯定。简便计算的方法本就不是唯一的。在学生独立思考解决的基础上, 再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倾听同学的解法, 进行交流、争论。并对一些基本的运算通过多种方式达到熟练。算法多样化的根本目的并不是让学生得到自己最喜欢的方法, 而是在于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并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当然对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算法多样化, 教师在课前要做充分的准备, 要能估计到学生会有什么什么样的答案, 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 对学生的想法才能作出客观的评价, 保护学生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创新思维。
二、提倡算法最优化
鼓励算法多样化是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 是为学生留下更大的思考空间, 但多样化不等于不优化, 特别是对一些不利于学生今后发展、未经学生充分思索得出的学习方法, 就需要具体的指导。
以学生思维凭借的依据看, 可以分为基于动作的思维、基于形象的思维、基于符号与逻辑的思维。显然这三种思维并不在同一层次上, 不在同一层次上的算法就应该提倡优化, 而且必须优化, 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想法的同时,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比较, 找出多种方法的区别, 选择出比较好而且又适合自己的方法。
即使有时是教材编排的算法, 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中没有出现, 即学生已经超越了的“低思维层次算法”, 教师可以不再出示, 没有必要走回头路。
例如有这样一条题目:黑板长34分米, 宽12分米, 在周围围花边, 花边至少长多少分米?
方法1: 34+12+34+12=92 (分米) 。
方法2: 34+34+12+12=92 (分米) 。
方法3: 34×2+12×2=92 (分米) 。
方法4: (34+12) ×2=92 (分米) 。
这样的四种方法都是对的, 都可以得到正确的结果。但这四种做法有着明显的优劣, 思维的凭借不在同一个层次上。像这里的方法1和方法2如果学生没有出现就没有必要引导学生做出这样的方法, 毕竟那是比较低层次的思维。方法4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这里就要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体验和感悟到它的优点, 并接受和运用。
当然教师在肯定其中一种方法的时候, 也要肯定其他方法的长处。
三、多样化的基础上巧妙最优化
什么是最优化?也就是在多种方法之中最好的那一种。所以要想最优化, 必须先有多样化。如果只有一种方法何以看出它的优来?比如上面提到的花边问题:如果没有前面的三种方法作比较也看不出第四种方法的优点啊!
再比如说, 我们在中高年级计算中作为重点教学的简便计算。为什么会有简便计算, 就是因为有比较繁琐的计算。“简”是相对于“繁”来说的。四则运算有它固定的运算顺序:先乘除后加减, 有括号的先算括号中的。我们在教学乘法和加法的运算定律之前, 学生已经能对四则运算进行计算了, 简便计算与不简便计算的计算结果是一样, 不同的只是过程。正因为有了前面的按顺序计算与运用运算定律计算两种不同方法的比较, 我们才看出了简便计算的优点。最优化是要以多样化为基础的, 最优化是多样化的升华。既然有好的方法, 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用呢!通过这样的比较与提升, 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入, 在热烈的交流中知己知彼, 智慧的火花不断闪现, 碰撞, 这样的学生交流才会有实效。这样的计算教学才会有实效。
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从算法多样化到最优化是孩子们自己体验和感悟的过程。算法的最优化也要讲究一定的方法, 当一个学生想出了自己的方法时, 他从心理上对别人的方法就会有一种抵触的情绪。如果在优化的时候一下子否定了他们的做法会对他们形成打击, 因此我们不一定在一节课上择决出最优的方法, 可以在练习中进一步比较。
如在下面“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教学中, 当学生在自己的独立思考、猜测、验证、计算的基础上, 提出了许多的计算方法, 再经历优化会效果就会更好一些。以“9÷”为例:
方法undefined (化小数)
方法undefined (商不变性质)
方法undefined (归一)
方法undefined (分数÷整除的迁移)
方法undefined
这时我们可以不急于择决, 而是让学生继续练习:如:undefined然后再次请学生把各自的计算方法展示出来, 然后进行质疑, 说说你对这些算法的感受。结果来了, 学生发现:解法①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当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时, 计算会出现近似数;解法②③都可以适用, 但比较麻烦;解法④⑤适用于各种题型, 而且操作起来方便, 并且解法⑤可以转化为解法④。所以, 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都可以归结到“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这个数除以这个分数的倒数”的规则。在多样化的基础上实现了比较自然的优化。
算法多样化与优化是既对立又统一的, 算法多样化追求思维的多样性和广阔性, 算法最优化强调的是计算方法的单一性和思维方式的集中性;但两者又是统一的, 算法多样化为算法的比较提供了对象, 为最优化方法的形成提供了依据, 才能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怎样的方法是最优的;最优算法的形成又为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多样化打下良好的基础。关键是如何来把握优化的时机和过程, 如何处理优化与多样化算法的关系。
多样性统一 篇7
一、多样统一
所谓统一又称和谐, 是指种种形式与意义、形式与形式元素之间, 及整体与局部之间的统一;所谓“多样”是指整体中所包含的各种要素的区别性和差异性;所谓多样统一是将具有差异的形式与精神要素, 在种种目的的整体追求中有机地组合在一起, 达到无限创意的结果。
二、图形创意思维
1.图形
所谓图形, 来自英文“graphic”, 是由绘、写、刻、印等手段产生的图画记号。现代图形作为一种重要的视觉传达符号, 在人类文明进程发展中, 已成为一门新的艺术门类。同时由于各种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艺术流派的波及, 以及新媒体的广泛应用, 使图形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层面:既具有商业、文化、公益信息传达的实用功能, 又具有艺术感染力。
2.图形创意思维
图形创意由创造性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活动所组成, 既具有一般思维的特点, 又具有主动性、创见性的思维活动。图形创意思维为了达到传达种种信息的功能和表现主题精神的目的需要, 有必要在主题信息传达的基础上, 围绕图形创意的动机、意义, 根据人文精神目的, 理性地归纳出基本属性或规律性, 将人类的情感、思想融会于视觉形式之中, 创造出丰富多样的创新风格。
三、图形创意的多样统一性
人类的文化历史从单一趋向多样发展, 图形创意同样经历了从自发到自觉、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趋向多样逐渐发展的过程。在今天, 尤其在具有文化与公益内涵的图形符号创意中, 不反映了多样统一性的形式规律, 而且在图形创意的方方面面都充满着想象的活力, 体现了多样统一的特点。因此本文虽然没有针对公益广告图形的个案进行创意解读, 但面对图形主题与形式语言创意的多样统一性、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的多样统一性、图形主题创意与修辞表现的多样统一性、图形文化与创意表现的多样统一性、创意整体与形式构成的多样统一性方面, 进行了系统有序的概述, 对于丰富公益广告的图形创意思维与表现美育"真、善、美"的理念, 将提供具有价值的理论根据。
1.创意主题与形式语言的多样统一性
创意主题是设计思维的灵魂, 表现形式是主题创意思维的语言符号, 图形的主题和形式如同人的手心手背, 相辅相成, 不可或缺。图形符号为了达到传达信息的目的, 有必要运用科学思维的方式, 将新的见解、新的发现、新的突破与创造活动联系在一起, 并以新颖性、独特性和多向性的思维方式创意表现, 形成丰富多样的感人形式。
当图形创意在明确了传达公益广告的主题的信息以后, 不是简单地把各部分、各方面的视觉元素加以拼凑, 也不是仅仅体现在形式上的行云流水、赏心悦目, 或增强视觉冲击力之上, 而是需要根据自然美、社会美与艺术美的主体精神扩展思维, 在明确的创意方向之上, 运用戏谑、调侃、讽刺、幽默、叛逆的奇思妙想, 并且运用典型、生动的造型、或具有象征性的色彩、材料、光影等视觉元素与文化符号, 贯穿于图形创意的步骤之中, 产生具有新颖、独特、多样的艺术语言, 这样将有利于抓住图形符号的精神灵魂, 突出主题的信息力度, 达到视觉传达多样统一的效果。
2.理性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多样统一性
图形创意是一种综合艺术, 创意思维需要由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构成。其中理性思维是前提, 形象思维是在理性思维规律之上的想象表现, 两者之间同样互为补充、形成共同结果。
当图形创意按照预定的公益广告图形创意思维的主题目的、载体、对象后, 归纳出创意的基本方向、关键词与途径, 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多方面的理性分析与综合思考, 既体现在创新思路的选择上、思考的技巧上, 也体现在创意思维的推理上。同时图形作为一种视觉传达艺术, 创意方式离不开形象思维方式, 主要凭借着具体形象或表象的联想进行抽象概括、分析、想象, 综合成具有鲜明色彩的语言。因此公益广告图形创意思维不仅通过种种大小、直曲、方向与轻重、疏密的图形符号, 联想不同色相、明度、纯度的色彩, 产生不同力感的形式;运用种种材料、光线等视觉元素, 促进人们兴奋与沉静、活泼与忧郁、华丽与朴素的情感体现, 而且借助于各类具有公益精神的文化符号与视觉符号形式, 通过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整体关系, 给人类提供直观与想象的空间, 产生具有新颖性、独特性的成果。
3.图形创意与修辞表现的多样统一性
图形修辞作为图形创意的表现具体方法, 巧妙地运用将加强劝说性、陈述的表达效果, 能充分体现人类精神意识的创意思维。因此我国《现代汉语辞典》对于“修辞”的定义是:“修饰文字词句, 运用各种表现手法, 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
修辞包括文学修辞、图形视觉修辞以及综合视觉修辞三个方面。图形修辞作为修辞中的一种, 以直观造型的形式形象地表现深刻的寓意, 与文学修辞方法异质同构, 相互影响, 赋予人类可感知的视觉想象。图形修辞主要包括比喻、比拟、夸张、双关、象征、对比、通感、借代等方法。其中象征是将创意主题转化为生动的视觉语言;比喻借助于喻体与比喻对象的名称、形式特征、艺术风格的相似之处, 产生出丰富多样的形式风格;比拟作为比喻手法中的一种表现手法, 将动物、植物素材拟人化、将无生物拟人化, 使事物描写更为具体、生动、富有亲切感。
图形修辞为了达到加强公益广告图形主题思想与情感表现的目的, 针对各种视觉成分的本质、时间与空间等各种属性, 运用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等方法, 进行选择, 组合、转换、再生, 将其意念形象化、视觉化, 并体现在主题与创意思路的选择和技巧上。不仅使图形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吸引力, 而且表现出新思想、新情感、新思维, 从而达到多样统一的效果。
4.图形文化与创意思维的多样统一性
所谓文化, 广义地说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 以及作为社会成员所掌握和接受的其他才能和习惯。所谓文化多样性, 是指一个区域或国家的传统风俗、文化的丰富程度, 特别是在国际化的今天更加明显。
图形是一种视觉传达艺术的符号形式, 同时作为一种体现文化意识与形式特点的符号, 文化符号来自于人类的心灵, 来自于地域、民族或国家集体约定俗成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审美风格的影响与交往。在现代文化环境之中, 面对着来自于门类众多、结构复杂的文化知识, 影响着人们目标和行为的选择, 影响着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深度和广度, 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的形成。图形创意无论在主题与形式、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想象与修辞, 以及传承与创新表现方面, 都产生相互碰撞、发展。其中包含种种文学、音乐、雕塑、建筑、绘画、传统工艺美术、现代设计、书法、字体、摄影等艺术符号, 并且包含原始艺术的神话梦幻想象、古典艺术的吉祥浪漫愿望、现代艺术的多元创新思维。因此图形创意通过纵向与横向的跨界思维, 打破不同时代、国界、地域、民族文化和专业门类的界限, 从中扩大认识的范围, 科学地预见发展趋势, 形成种种具有主题情感与文化精神的超现实主义风格, 为公益广告的图形主题精神与艺术的语言丰富表现, 促进人与人心灵空间的精神交流, 提供了创意无限的基础。
5.整体形式与构成表现的多样统一性
公益广告图形创意为了能达到多样统一的目的, 有必要在主题信息传达的基础上, 围绕具有大学美育精神的公益广告图形的动机、意义, 尽可能地超越常规而向外拓展, 选择有关自然美、社会美与艺术美的视觉形象, 并选择相关民族、时代文化符号与现实生活的素材, 加以概括、提炼、联想、变化构成, 在此基础之上运用图形创意的原理, 对图形主题与形式语言、理性思维与形象思维、主题创意与修辞表现, 图形文化与创意表现、创意整体与形式构成等方面多样统一性的思维加以视觉形象化, 并运用共生同构、异影同构、置换同构、延异同构, 谐音同构的方法, 进行种种叠加、透叠、换置、翻转、渐变、夸张变化, 突出视觉焦点、主次关系、视觉流线、节奏变化的构成关系, 融入人们的情感、思想, 并通过激活最具时代意义的文化生命力, 使创意思路开阔畅通、达到表现公益广告创意精神的理想目的。正像西方格式塔心理学所指出的那样, 当由外在形式上所产生的力与心理上的力, 在大脑的力场中达到融合时, 会产生“同形同构”或“异质同构”, 使其外部事物 (艺术形式) 与人类情感之间的界限就会变模糊, 达到图形多样统一、创意无限的目的。
归纳上述, 图形的多样统一的表现, 对于利用公益广告表现大学美育的主题, 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当然要想真正达到这一点, 还需不断认知、理解、思维与实践。
摘要:21世纪的今天是一个迅速发展的时代, 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 传播技术的日益成熟, 孕育着新文化创意思维的图形, 同样成为新时代视觉传达艺术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因此本文针对大学生公益广告的图形创意新思维进行了科学、系统、有序的研究, 尤其针对图形主题创意与形式语言的多样统一性、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的多样统一性、图形主题创意与修辞表现的多样统一性、图形文化与创意表现的多样统一性、创意整体与形式构成多样统一性的概念、价值与关系进行有序的研究, 从中梳理规律, 这对于丰富公益广告的图形创意思维与艺术表现, 提高大学生的审美与创意水平, 将提供具有一定的理论根据。
关键词:多样统一,图形创意,创意思维,理性思维,感性思维,主题创意,修辞表现,图形文化,创意表现
参考文献
[1]李幼燕著.《理论符号学导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9.6.
[2]吴文虎著.《广告的符号世界》.广州出版社, 19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