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场建设(精选12篇)
林场建设 篇1
1 辽宁国有林场概况
我省国有林场大多兴建于五、六十年代, 承担造林营林任务, 定性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1985年, 国家实行“拨改贷”政策后, 体制变为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 实行企业化管理。2000年, 国家实行以生产木材为主全面向生态建设为主转变, 国有林场承担任务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主要是承担生态建设任务, 但体制一直沿用至今。
全省现有国有林场182个, 分布在14个市, 57个县 (市、区) , 其中辽东山区99个, 辽西北地区69个, 辽中南平原沿海地区14个。辽中南地区林场分布特点是一个县 (市) 只有一个林场。国有林场事权管理以县为主, 县属林场164个, 占90%, 厅直5个, 市直14个;职工总数23669人, 其中在职17178人, 离退休6491人。在职职工中, 60%的职工在管理、技术、护林岗位上, 40%的下岗职工承包、经营林场森林资源及自谋职业。
国有林场是我省生态建设的主力军, 其森林大多分布在生态主要区域及生态脆弱带, 构成我省生态体系建设的基本柜架。大伙房、浑河、观音阁、白石等二十几座大中型水库周围, 由10处国有林场庇护;重要江河源头有65处林场分布;科尔沁沙地南缘由7处林场连成防护网;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的辽西地区也有19处林场保护。国有林场在发挥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 所经营的商品林为我省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在全省林业建设中起到了骨干、示范和辐射作用。
2 国有林场饮水设施存在问题
国有林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国有林场饮水安全问题不容忽视。据不完全统计, 国有林场场部吃水困难的70个工区, 饮水困难的人口达6万人。国有林场绝大部分没有自来水, 饮水困难有五种类型:一是资源型缺水。西北部分地区十年九旱, 多年连旱, 造成这一地区长年缺水。此种类型占饮水困难林场的30%。二是工程型缺水。部分地区, 年降雨量虽在1000mm左右, 但由于地形、地貌和地质条件复杂, 山高坡陡, 有水蓄不住, 没有饮水工程。长期靠人挑车拉到几公里以外的水井、河流取水。此种类型占饮水困难林场的10%。三是水质型缺水。一些林场所在地区地下水和地面水含氟、砷等矿物质严重超标, 林场群众长期饮用, 轻者患氟斑牙, 重者骨骼变形乃至瘫痪。四是直接饮用河水、雨水等达不到国家饮水安全标准的苦咸水。此种类型占饮水困难林场的5%。五是其它原因如海水入侵导致的吃水困难等。此种类型占饮水困难林场的2%。
造成的主要原因:一是国有林场在建场初期采取的是“先生产、后生活”、建设做贡献的思想指导下, 国家投资主要用在营林生产上, 生产生活等基础设施建设基本上没有搞。二是国家在1985年以前对国有林场基础设施的投入很不足, 1985年以后国家又停止了投入。林场社会性公共基础设施欠账相当严重。三是国有林场饮水设施建设没有纳入当地水利建设的统筹规划和农村“改水改厕”工程。四是绝大多数国有林场没有积累资金搞建设的能力。
3 国有林场饮水设施建设建议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国有林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从广大国有林场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林场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 坚持以人为本, 加快国有林场基础设施建设, 不断提高国有林场群众的生活质量, 全面建设现代化国有林场。
加大投入, 加快国有林场饮水基础设施建设, 国有林场基本实现生产生活用水供应有保障, 并达到安全卫生标准, 饮水工程项目拟按以下运行。
3.1 明确任务加强国有林场基础设施建设,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
农村的重要内容, 各级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对项目建设工作的领导, 把抓基础设施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精心组织, 明确责任。
3.2 统筹规划紧紧抓住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机遇, 制定科学规划, 确定各阶段的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 统筹安排, 分步实施。
3.3 加强资金管理将国有林场饮水安全建设纳入社会主义新
农村建设计划中。项目建设资金分项目、分资金类型进行管理, 分级签订资金使用合同, 明确各级法人和项目实施单位的责任与义务。加强项目资金管理, 严禁挤占、截留、挪用,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3.4 保障工程质量项目管理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 项目的立
项、设计、招标、施工、验收等各个环节都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各项管理办法。未经批准,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更改国家批复的项目建设规模、建设地点、建设方案和建设内容, 不得随意调整概预算。各级职能部门要加强监管, 强化工程质量意识, 实行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 确保工程达到规定的质量标准, 发挥应有的效益, 保证建设项目按期、保质、保量完成。
3.5 统筹兼顾实施项目国有林场饮水安全项目的实施, 要与林
场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 要与林场的脱贫致富相结合, 要与林场的各项改革相结合, 要与林场的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力争项目发挥出最大最好的效益。
摘要:林业在改善生态环境、维护国土生态安全, 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国有林场在林业生态体系和林业产业体系建设中起着骨干、示范作用。改善国有林场基础设施, 是解决国有林场饮水安全问题, 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国有林场,饮水,建设
林场建设 篇2
前言
经过一个月的实习研究,我们充分了解了我场管理机制,掌握了我们场的资源的具体分布,生态环境的现状,以及各种苗木的生长态势。经过认真的分析研究具体调研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场位于济南西北部,水热条件充足,场内基础设施较为完善,能做到旱涝保收。林场物种多样,资源丰富,这里不仅空气新鲜,还有丰富的地热温泉资源,有种类繁多的苗木、花卉,主要树种有杨树、柳树、白蜡、法桐、女贞、银杏,以一些落叶树种居多,树木种类达六十种;林场大气、水源质量很高,有许多野生动物在此栖息,斑鸠、喜鹊、野鸡、兔子、野鸭还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鹭,野生动物种类达十余种,是我市一块不可多得的生态区域。国有林场均有专业的护林人员进行护林,并有巡逻人员在林区巡逻以保证林场的安全。林场位于济南黄河公路大桥以西14公路处,国道308线横穿场内,交通十分便利。
二、国有林场的生态建设促进了济南市的生态建设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场各种资源丰富,面积较大,但在调查过程中,也发现一些制约林场生态化建设和发展的各种问题:
(一)认识觉悟问题
我场大多数人认为我场搞好苗木生产以及绿化工程就可以,没有想过更为长远的发展,有些人只图眼前的利益,不注重可持续的发展道路。这些问题主要存在于一些一线员工身上,认识肤浅,思想觉悟较低,可对持续发展的道路认识不清,不了解生态化建设真正意义。
(二)基础设置相对落后
林场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个别路段道路狭窄,道路坑洼不平,尤其是雨天更为严重,难以适应交通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有林场的发展需求;排水渠连通性不强,沟渠较窄,大雨天需要人工辅助排水,直接增加了劳动力成本和工作量;林场内没有监控系统,有许多外来车辆以及人员进出场,直接影响到林场的安全,而且监控系统对于防火防盗有着巨大的作用。
(三)林场的布局比较分散,产业结构单一,影响了资源整合优势的发挥我场经济结构较为单一,也是大多数国有林场存在的问题,林场以种苗木为主。场内经济发展有所缓慢,农渔副牧业所占的比例不大,也直接影响着我场经济发展速度。在场中一些职工地、家属地、承包地夹杂在分场中间,不利于机械化、现代化、产业化的发展进程。
(四)职工老龄化严重,断层明显,职工工作积极性不高,劳动力素质难以适应现代化林业发展的要求。
林场在职职工较少且老龄化严重,45—50岁的职工占到90%,况且我场女性职工较多,大多数女性职工都将近法定退休年龄;青壮年男性职工十分少。在工作中,一些员工积极性不高,情绪不高涨。场内员工较少,文化素质较低,许多员工仅能维持家庭的生活和简单的再生产,无力进行生产技能培训。
(五)林场荒草以及病虫害较为严重
我们场的病虫害较为严重,每年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尤其到夏季病虫害的厉害程度直接影响到苗木的生长,也不利于苗木的出售;林场夏季杂草较多,需要定期除草打药,其直接制约着其他各项工作进度。
(六)对与市场开拓经验缺乏,对市场需求了解不全面,我场网站信息量少,更新不及时。
我场对于开拓市场缺乏经验,没有做到以市场为主导,不能够准确了解市场需要,这些也直接影响着我们的经济收入;外界人们对于我场了解较少,对我场的认知度不高,我场也难以打开市场。
三、建议林场和有关职能部门
(一)坚持抓好党员干部职工的思想教育工作
坚持抓好党员干部职工的思想教育工作,坚持党的先进性建设,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对于党委和林场的决定要逐级传达,落实到人,对于党委的精神要认真学习,一名党员一面旗,要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党员干部的行为以及他们的思想觉悟的高低也影响着员工的认识和看法,所以抓好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工作才能统筹思想,搞好生态林场的建设。
(二)加强林场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道路建设,尤其是一些关键部位的要道,例如水闸以北河西石桥南面的道路,这里经常积水,雨天直接影响了过桥的安全性;逐步完善排水系统,加强排水渠的连通性,充分发挥排水渠的作用,做到雨天能排水,旱天能抽水;建立监控系统,我场的经济再一步一步发展,各种建设陆续开展,监控系统可以保障场内安全,秋冬季节也可以监控火情。
(三)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发展多种产业。
继续解放思想发展多种产业,尊重事实,从实际出发,以市场为主导,以现有资源为资本,整合我场的资源优势,充分发挥我场的资源特色,以资源特色促进经济发展,不断开拓创新;逐步将农业用地规整到同一区域,便于机械化产业化规模化的发展。
(四)切实解决职工问题,提高各方面待遇,吸引青壮年劳动力;加强职工技能培训
四个分场职工老龄化都较为严重,及所属产业收入不高,林场要时刻关注职工的困难,设身处地的为职工着想,尽可能的解决广大职工的困难,同时也需要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给予林场更多的财政投入,增加职工收入,从而提高职工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各方面待遇,吸引青壮年的劳动力。开展职工技能培训课程,尤其是要加强对技术员工的培训,经常举办一些科普讲座和一些技能竞赛,不断提高员工技能水平。
(五)化学防治与生态防治相结合我场面积较大,尤其是夏季荒草较多,化学除草应与生态除草相结合,不断引进新技术,尽量的减少使用农药,维持生态平衡;近年来,林场病虫害类型不断增加,且病虫害抗药性不断增强,增加了防治的困难,要不断学习现代化的科学防治技术。治理害虫要标本兼治,不仅要根除叶面上的害虫,也要注重在病虫进入休眠期的治理,把害虫扼杀在虫蛹里;对于一些难以根除的害虫要引进其天敌以克制。
(六)开拓市场,及时了解市场需求,加强我场的宣传
市场就是向导,就是我场发展的一个指向标,各个部门都要拓展推销渠道,要销售科为主,其他各个部门为辅,逐步建立起新型销售机制,以销售量作为主要奖励标准。在市区设立销售部门或者销售代理站,拓展新型市场。加强宣传,与婚纱摄影公司合作,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不仅可以增加收入还可以加强宣传;
完善网站建设,网站是外界了解我场的一个重要途径,网站建设的好于坏直接影响着对我场的认识,作为经常上网的年轻人个人深有体会。
(七)抓住机遇,加快国有林场发展
随着旅游休闲业等第三产业的兴起,生态农家旅游如火如荼的发展的大好前提下,国有林场的发展有了更多更好的契机。我场都拥有丰富、宝贵的资源,利用环境资源优势,通过多途径的投入,发展旅游业等第三产业,提高林场的收入。国有林场要改革管理机制,建立和完善各种应急机制,积极创新,引进专业人才,把林场的生态建设和旅游休闲结合起来,带动我市的生态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继续解放思想,坚持科学发展的道路,逐步建立生态型、资源多样型、环境优美型的林场。
总之,通过本次调查可以看到,国有林场的生态建设前景应该是可观的,只要抓住机遇,充分发挥和利用林场的资源优势,加强自身建设和自我管理,一定可以为林场发展创造效益,也可以为我市增添更多的生态区域,为济南市的生态建设和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XXXXXX林场调查报告
——个人分场实习报告
调查题目:关于XXXXXX林场生态建设与未来发展的调研报告
调查时间:2013年7月6日—2013年7月30日调查地点:XXXXXXXX林场
科室:生产计划科
调 查 人:00000000
加强内部控制 建设和谐林场 篇3
【关键词】 国有林场;内部控制;企业效益
内部控制是为合理保证单位经营活动的效益性、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法律法规的遵循性,而自行检查、制约和调整内部业务活动的自律系统。其贯穿于经营活动的全部过程,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要素,并受企业董事会、管理阶层及其他人员影响。国有林场是我国林业事业的排头兵。其内部控制有效保证了林业资产的安全与完整,保证了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内部会计控制则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指出了国有林场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从汀溪林场的实践引发思考,研究国有林场内部控制的对策。
一、国有林场内部控制存在问题
随着林业重点工程深入推进,国有林场参与重点工程建设的任务和机遇越来越多。作为林业重点工程项目实施的基层单位,国有林场能否管好,如何用好林业重点工程资金,直接影响到林业重点工程的健康运行和国家加快林业发展的进度。目前,还有部分国有林场在资金管理和会计核算方面存在一些不符合相关管理规定和核算制度的问题。
1.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力不强
相当一部分国有林场对内部控制制度不够重视,有的根本就没有过内部控制制度,有的内部控制制度残缺不全或有关内容不完整、不合理,还有的是有内部控制制度仍有章不循,将已订立的内部控制制度“印在纸上、挂在墙上”,以应付有关部门的检查、审计,而不管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如何,遇到具体问题大多强调灵活性,使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失去了应有的刚性和严肃性。
2.内部会计控制不严格
一是职责不明。会计人员身兼数职。既从事会计工作,还做文秘工作,会计人员不知道究竟该做什么工作。二是业务不突出。因为会计人员既做会计又兼其他工作,不能很好的突出会计业务。三是会计的事前审核、事中复核和事后监督流于形式。常常存在着一个人全过程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收付工作,有相当一部分的国有林场没有建立内部审计机构。
3.会计人员素质不高
会计人员是内部会计控制最好的执行者,正因为如此,会计人员素质的高低,就决定了企业内部控制的成败。近几年来,尽管会计人员队伍有所增加,但对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没有做好,导致一些会计人员素质不高,具体表现在:有些会计人员默守陈规、不求上进、缺乏钻研业务的精神,缺乏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还有的会计人员不学法、不懂法,对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知之甚少,当单位的财务行为与会计法规制度发生抵触时,往往片面强调搞活经营,放松了对违法违纪行为的监督,从而导致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使内部会计控制流于形式。
二、国有林场内部控制对策
1.建立严密的国有林场内部控制体系
为了保证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落实到位并达到预期的效果,从会计核算对象的角度出发,完善会计事项的操作规程,从会计行为主体的角度出发,规范会计工作行为。重点对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货币资金、固定资产、投资借贷、成本费用、会计档案等方面进行系统规范,从而形成从收入到支出、从主业到多种经营、从物流到资金流、从主管领导到基层会计,出纳人员的权责分明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
2.建立严格的制度机制
国有林场一线岗位,凡涉及供、产、销、人、财、物等经济业务的活动,都应在全过程中建立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以“防”为主的监控防线。有关人员在从事经济业务时,必须明确业务处理权限和应承担的责任,对一般业务或直接接触客户的业务,都要经过复核,重要业务要实行双签制,禁止一个人全过程独立处理各类业务。
3.做好事后监督工作
单位负责人、会计人员、经办人员,都对内部控制负有责任,而在这些控制主体中,会计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会计人员是最好的内部控制执行者。会计部门在常规性的会计核算基础上,对各个岗位、各项业务进行日常性和周期性的核查,建立以“堵”为主的监控防线。事后监督可以在会计部门内设立一个具有相应职务的专业岗位,配备责任心强、工作能力全面的人员负责,将监督的过程和结果定期直接反馈给财务部门的负责人。
4.提高会计人员职的素质
会计人员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内部会计控制是否能有效的进行,只有素质高的会计人员,才能有高质量的、真实的会计信息。从目前情况来看,国有林场会计人员素质不高的问题还普遍存在,因此,加强会计人员素质已刻不容缓。要从正反两方面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法纪政纪、反腐倡廉等方面的教育,增强会计人员自我约束能力,自觉执行各项法律法规,遵守财经纪律,做到奉公守法、廉洁自律;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要特别重视对那些业务能力差的会计人员的基础业务知识的培训,以提高其工作能力,减少会计业务处理的技术错误。
5.发挥财务主管在内部会计控制中的作用
长期以来,会计主管或财务主管职责错位,未能在内部会计控制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财务部门不仅要监督林场的经济业务是否合理合法,更要建立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使国有林场改善经营管理,实现价值最大化的理财目标。财务主管不仅要懂得财务专业知识,更要积极参与投资、融资和营运资本管理等决策,要把工作重点从编制财务报表等具体业务,转移到对财务活动的计划、组织、实施、协调全过程的控制上,抓好内部管理控制,使责任落实到个人,使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系统化、规范化,使各项措施落实到位,从而发挥其在内部会计控制中的主导作用。
6.积极建设有特色的单位文化
(1)实行民主管理,要切实改变传统的压制型管理方式。千方百计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尊重职工群众的要求,在决策上发扬民主,在管理上激励职工参与,把职工从被动管理角色转到生产经营的主动角色上来。
(2)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建立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都有自己的爱好和志愿,对于适宜的岗位来说,每个人都是一种特定的人才,在用人上要发挥特长,人尽其才。要建立起对职工使用状况的跟踪、反馈、控制、调整机制,保证用人的科学合理性。
(3)注重人本管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每个领导者都要经常关心职工,了解他们的思想状态,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解决他们的困难和问题,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敬业精神。
7.构建良好的信息和沟通系统
信息系统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比如,会计系统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一个控制的过程。一般而言,企业的信息系统包括企业的财务信息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林场的财务信息系统以会计为主,提供有关财务方面的信息,而管理信息系统还提供很多非财务的信息。一个健全的信息系统应该能够提供质量较高的信息,所谓高质量,是指内容适当、及时、正确且可取的。把整个内部控制信息从生成、发布到反馈,实行全过程的现代化管理,提高内部控制效率。
参考文献:
[1]陈少华.内部会计控制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4
[2]李若山.论完善企业内部控制.“CFO上海论坛2005年会”的演讲,2005,6
[3]李军.关于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的几点建议[J].中国农业会计,2005,(9)
林场建设存在问题与对策 篇4
1.1 当地政府有意识把林场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来开展
在陕西省榆林地区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对其林场建设工作进行了精心的统筹安排, 并发动一切力量来推动林场的建设工作, 以达到扩大榆林地区的绿化面积的目的。而且随着当地政府和林业相关部分的共同配合努力, 使得榆林地区局部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并随着当地林业的发展, 在绿化环境的同时也给当地人民群众带来了福祉。
1.2 对与林场建设相关的产业发展给予重视
在榆林地区的林场建设过程中, 应首先扶持国有林场的快速发展, 因为国有林场的建设能够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而对于林场建设中的个体户应给予财政津贴, 以鼓励其继续努力, 继续为绿化环境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此外, 也应对畜牧业的发展规模进行合理控制。只有这样, 才能在保证畜牧业发展的同时推进林场建设工作, 可谓一举两得, 而且也能给当地的人民群众带来丰厚的经济收入, 进而促进榆林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榆林地区林场建设存在问题
2.1 林场建设体系相对比较落后
由于榆林地区还是遵循以往的林场建设体系, 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革体系。所以, 导致以往的体系不能很好地服务于当下, 进而导致林场的经济效益下降。而且在我国, 大多数林场建设的结构体系相对比较单一, 而且林场绿化中的部分品种发展比较缓慢, 比如苗木、花卉等, 而这也就导致了林场无法形成稳定的规模效益, 也就不能给当地的民众带来效益。此外, 在榆林地区的林场建设中, 林果业发展并没有得到当地政府和林业工作人员的重视, 也没有形成有序的规模, 那么林果业的产品加工效率低也就不难理解了。
2.2 未正确处理林业与畜牧业的关系
榆林地区的畜牧业发展较快是有目共睹的, 可以说是陕西省畜牧业发展最大的一个地区。但是, 由于当地部分民众被金钱蒙蔽了双眼, 而使得牲畜养殖的数量直线上升而不加以控制, 最后得不偿失导致土地沙漠化。因此, 也不能为了林场建设而建设, 也就是说, 为了发展林业绿化环境而放弃发展畜牧业, 仅一心一意建设林场, 这是不可取的。因为世间万物讲究平衡, 只有两者相互制约才能获得长远发展, 才能造福于当地居民。因此, 林场工作人员应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 正确处理林场建设与发展畜牧业的关系, 以寻求可持续发展, 进而给当地民众带来福祉。
2.3 榆林地区的林场管理存在缺陷
管理粗放型仍旧是榆林地区部分林场建设部门在林业资源管理上所采取的管理政策, 这样落后的政策不适用于如今林场的建设, 而是应紧跟时代潮流, 改变管理政策, 才能促进榆林地区林场的建设, 进而造福于当地民众。此外, 林业管理部门还存在分工不明确的现象, 甚至一些工作人员整天无所事事、游手好闲。出现这种现象, 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占据很大一部分原因。因此, 当地政府和相关的林业管理人员应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寻求良策完善管理机制。只有这样, 才能促进林业的良性发展, 才能把林业带给人们的经济效益凸现出来。
3 林场建设对策
3.1 加大宣传力度
在榆林地区的林场建设过程中, 应对林业保护进行大力宣传, 以增强民众对林业资源的保护意识, 进而使得民众的环境保护素养有所提高。此外, 对于林场建设之外的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 应在发展过程中对其进行合理的评估, 并制定出相应的各种保险类型、等级等, 以防在林场建设的过程中发生意外风险[1]。同时, 当地政府也应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因为榆林地区位属陕西省, 而陕西省是煤炭产地、天然气产地的大省, 在开采的过程中难免会给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给当地民众生活带来不便。因此, 应当对开采者收取相应的赔偿、补偿金, 并要对煤炭产业的发展进行合理的控制, 以使其获得良性发展, 进而造福民众。
3.2 合理引导林业相关产业的发展
由于榆林地区降水量比较少, 而且该地区的水资源也比较缺乏, 这就导致了该地区的沙漠化日益严重。因此, 在该地的林场建设上, 应因地制宜合理选择林业植被, 比如优选抗旱、抗沙的树木, 如沙地柏、扁叶桃等植被都符合要求, 都具有极强的抗旱性。除了要选择抗旱的植被外, 也应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 尽心钻研种植技术。只有这样, 才能使榆林地区林业获得可持续发展, 进而造福当地民众。
3.3 正确处理林业与畜牧业的关系
在榆林地区林场建设的过程中, 应根据具体情况尽量种植一些可以成为畜牧业养殖饲料的植被, 比如沙柳、柠条等。因为这样能够在绿化环境的同时满足牲畜所需的饲料需求, 可谓一举两得, 而且也可以减轻当地工作人员的工作量, 减少政府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投入[2]。因此, 在林场建设中, 应正确处理林业与畜牧业的关系, 以有效促进榆林地区林业的发展。
3.4 建立科技服务体系来服务林场
随着我国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 各个企业都建立了网络化服务体系, 而林场建设也应紧跟时代潮流, 进行创新, 对林业资源服务体系进行网络化管理, 这样不但能有效地开展工作, 还能在县、乡、村构建一体化的网络服务体系, 在提高林场资源服务质量的同时促进当地区林业的快速发展。因此, 应建立科技服务体系来辅助林场的建设。
4 结语
林场建设在榆林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因此, 在林场建设的过程中, 应把林业资源看做是可再生资源来进行建设, 并对其进行科学的统筹规划, 以便充分发挥出林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促进榆林地区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进而造福当地居民。
参考文献
[1]白莉.浅析陕北神木县林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 2012 (25) :427.
林场强化后备资源建设工作汇报 篇5
新惠林场总经营面积为15.3万亩,其中有林地面积75923亩,灌木林地面积36896亩,未成林地面积4263亩,苗圃地面积820.5亩,宜林黄山荒地面积35324亩,活立木蓄积68425立方米。
为建设保护好林木林地资源,他们结合实际,科学合理的编制了《森林经营五年发展规划》,通过运用现代林业发展理念,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高标准、高质量完成更新造林任务;
实施科学营林技术措施;
并建立起稳定高效的森林防护体系。
针对杨树干旱枯死现状,该场在周边6省市引进、培育了杨树新品种来替代原有的杨树品种,以加强巩固杨树林的生态功能和经济效益。
并在四道湾苗圃培育了22个杨树新品种采穗圃,同时在乌兰召作业区建立十八个杨树品种山地对比试验基地。
通过开展造林的.对比试验,现有6个杨树新品种适合当地的生长条件。
为节约造林资金,提高造林成活率,每年将造林任务分解承包给职工个人,由承包人员个人出资造林,突出强调创建精品工程。
在后期管理中,采取浇三遍水的方式,成活率均达90%以上;
为了促进林木生长,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该场每年投入资金30余万元,对中幼林进行人工修枝、定干和机械抚育,加强土壤管理,把人工抗旱做实做细;
他们以实现培育健康森林为目标,积极推行无公害防治,以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加大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力度,配备了专职监测人员,购置检验、观测、数据传输设备、通讯和交通工具,每年完成1.5万亩的森林病虫害防治任务;
林场建设 篇6
关键词:林场生态建设,耀州区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9-0214-1
耀州区高尔塬林场是以公益林建设为主的林场,近年来,林场大力实施以天然林资源保护、三北防护林及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工程,发展林业经济,林场有林地面积大幅增加,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1 林场生态建设现状
高尔塬林场始建于1979年,位于耀州区西北部,距耀州城40公里,辖区包括照金、小丘、关庄、柳林4个乡镇的27个行政村。区内有大小煤礦20多个,耀旬、柳照公路横穿林区。林场下设四个营林区和一个护林防火专业队,现有职工80名。全场总经营面积20.3万亩,其中林业用地18.2万亩,非林业用地2.1万亩。林业用地中有林地6.0万亩,疏林地1.5万亩,灌木林地7.8万亩,其他用地2.9万亩,活立木总蓄积22万立方米。从2000年以来,高尔塬林场实施林业重点工程造林,发展林业产业,不仅改善了林场生态环境,而且提高了林场经济的发展。高尔塬林场天保公益林人工造林12万亩 ,封山育林7.9万亩,飞播造林1.5万亩,实施天保工程森林管护面积18.2万亩。
2 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造林质量不高
由于缺乏科学规划,造林资金短缺等因素的影响,林业中重点工程的造林质量不高,补植率较高。
2.2 林业实用科技使用不到位
造林当中,没有普遍应用先进实用的林业科技,粗放造林,浅层次造林,直接影响了造林成活率。
2.3 森林资源保护不够
由于林场地处乡、村交叉地带,农民放牧、人为破坏没有根本性地遏制,鼠兔害危害严重,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难度加大。
2.4 林业产业规模小、效益差
林业产业除了育苗外,其他的产业都是小面积发展,没有形成一定规模,经济效益差。
3 加快生态建设的对策
3.1 重点实施好林业重点工程建设
坚持绿山富民和生态林业的指导思想,依托天然林保护工程等林业重点工程,加大造林绿化和资源保护工作力度,全面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加快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林业产业发展步伐,使林场林业工作步入持续、高效、良性发展轨道。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的决定精神,确定林业发展方向,发展目标。按照“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的要求,实行行政一把手负责制、施工招投标制、技术责任制、施工质量负责制、检查验收负责制、资金审计制及质量责任追究制等,层层签订责任合同,狠抓事前指导、事中检查、事后验收三个环节,并聘请工程监理员加强质量监理,确保造林质量。同时,加大造林补植补造力度,确保造林成效。不断提高森林经营管理水平,提高森林植被总量,通过多种形式合作造林来增加我场的后备资源,新增林业用地面积8000亩以上。
3.2 加强依法治林,有效保护森林动植物资源
加强依法治林,普及林业法律知识,紧密配合区森林公安机关重拳出击,严厉打击乱垦、滥猎、滥挖、乱采等各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加大森林防火力度,签订森林防火目标责任书,落实责任,明确任务,加强宣传,重点地段严防死守,保证高尔塬林场不发生森林火灾。建立森林病虫害监测网络,搞好预测预报,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切实做好林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使全场18.2万亩天然林资源得到全面有效保护,林政资源管理工作步入正规化、制度化、标准化的管理轨道,大量的动植物得以生存和繁衍,林区治安秩序明显好转。
3.3 加大科技投入,加大科技推广和科技成果转化
林业重点工程造林全面应用容器苗造林,广泛推广混交林营造、ABT生根粉等林业生产技术。坚持适地适树,采用科学合理的造林模式,不断提高造林成效,推进林业工作规范化、标准化进程,确保各项工程高标准、高质量顺利实施,确保全场林业事业持续、健康、高效、稳步发展。 积极繁育引进核桃优良品种,实施核桃管理六项(换良种、巧施肥、套秋粮、精修剪、有机化、抗霜冻)技术,提高核桃园管理水平,加快核桃产业建设,提高林场收入。
3.4 发展林业产业,提高林场经济
育苗方面,坚持大田育苗和容器育苗同步发展,上规模、上档次、出精品苗木。搞好规划,按照适地适树的要求,选好地块,引进新品种,提高核桃园地管理水平,发展好核桃产业。发展樱桃、花椒等林业产业,着重品种、质量,扩大规模,配置好林场经济发展后备财源。
3.5 建立、健全完善的林业生态建设政策体系
(1)当前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是一项不错的方式,谁建设归谁所有,也可以共同合作出资出力共同援用,这样能把国家、集体、个人三方的力量统一起来,形成合力,不仅调动广大群众的造林育林积极性,同时也维护林权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2)经济、技术方面要建立扶持政策,公共财政预算要把公益林建设管护投资考虑进来,这样才能保证长期稳定的投资渠道;使商品林建设有信贷政策,资金抚持方面的保证。税费方面,要积极争取调整不合理部分,实行轻税薄费,减轻经营者负担,使务林者能得利,植树者受其益,形成有利于刺激林业发展的良性机制。
(3)积极推广应用先进的科研成果,加强科学技术培训。 总之,建设生态林业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技术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强化政府行为,纳入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
作者简介:唐小娟(1979-),女,铜川市耀州区高尔塬林场林政资源办干事,林业助理工程师,从事护林防火、资源管护工作;刘增民(1974-),男,铜川市耀州区高尔塬林场林政副场长,林业助理工程师,从事资源保护,护林防火工作。
网络出版时间:2012-11-12 10:30:35
塞罕坝机械林场生态建设思考 篇7
历史上, 塞罕坝曾是水草丰沛、森林茂密、古木参天的皇家猎苑。清末以后由于开围募民、垦荒伐木, 加之掠夺性采伐和连年山火, 至20世纪中叶, 原始森林已荡然无存, 建场时林场10.5万hm2的土地上仅有以白桦、山杨为主的残次天然林1.27万hm2, 塞罕坝和周边地区沦为一片荒原和京津地区的主要沙源地之一, 成为了浑善达克沙地的组成部分。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 直接威胁着周边地区的生态安全。
1962年建场后, 塞罕坝几代务林人发扬“勤俭建场、艰苦创业、科学求实、无私奉献”的精神, 坚持“先治坡, 后治窝, 先生产, 后生活”的建场方针, 面对恶劣的气候环境和严酷的生活条件, 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 持之以恒地同土地沙化进行了47年的抗争, 取得了“人逼沙退、绿荫蓝天”的显著成绩。由于林区生物多样性极大丰富, 森林资源逐渐向近自然化方向发展, 生态旅游资源品位显著提高, 初步恢复了昔日皇家猎苑的风貌。塞罕坝机械林场先后被批建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成为京津周边的生态旅游胜地和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龙头, 年接待游客达30多万人, 发挥了展示林业行业精神、弘扬生态文化、传播生态文明、实施科普教育等重要作用。向国家交纳税费8000多万元, 为当地群众创造劳务和增加旅游收入3亿多元。
2 源于攻坚克难、创新务实的求是精神
一是攻克了高寒地区引种、育苗、造林关。二是探索和推广抗旱保水技术, 保障了攻坚造林阶段的生态工程质量。三是强化科学经营, 提升了资源质量。多年的生产实践形成了塞罕坝独有的一整套经营模式、体系和生产流程:整地———造林 (荒山或次改迹地) ———幼抚、踏实———割灌 (草) ———定株———修枝———抚育间伐———定向培育———经济成熟伐、主伐———迹地整地———更新造林, 始终坚持“在保护中经营, 在经营中利用, 在利用中培育, 在培育中开发”的经营方针, 坚持“以前沿理论和先进技术指导生产, 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并重、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结合, 高标准经营培育优质、高效、健康的森林资源”为定位, 在经营管理上, 加大“科技支撑和生产结构调整”两个力度;狠抓“经营理念、管理机制、技术措施”三个创新;树立“依法严管的法律意识、自我加压争一流的质量意识、调整资源结构, 造管育用相结合的经营意识、高效务实清廉的服务意识”四种意识。40多年来通过创新经营模式, 强化资源配置, 改善资源状况, 提高林分质量, 和实施集约化经营, 产业化建设等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管理, 充分发挥了森林的多种效能, 为林场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3 源于严抓细管、讲求实效的较真精神
一是强化责任, 推动工作落实。建立健全行政领导责任制、技术人员承包责任制、工程施工人员责任制、管护人员责任制等, 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工作责任体系。通过层层分解目标和任务, 层层签订责任状, 为推动工作落实提供了坚实的领导和组织保障。二是整章建制, 形成长效机制。不断推进各项生产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 及时把每一项管理措施、每一个技术环节的创新成果总结上升为制度、规程, 先后制定和完善了《营造林质量责任追究和奖惩办法》、《林业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办法》、《林业生产百分制考核验收办法》等管理办法, 建立起了定期检查、考核、通报和奖惩制度, 增强了考核、奖惩的可操作性, 形成了工程管理的长效机制。自建场以来, 一年一度的生产大联查始终是全场最权威的考评和管理举措, 评选的红旗单位被称为场内管理和技术工作者的“诺贝尔奖”, 成为绩效奖惩、职称职务晋升的最重要砝码。三是实施全程管理, 确保建设实效。严格依法管理, 按设计施工、按标准验收、按验收兑现奖惩, 按问题追究责任。为使生态建设成果不断得到巩固和扩大, 造林结束后适时对后备资源进行割灌、定株、修枝、疏伐等抚育工作;建立国家级有害生物检疫测报站, 加强森林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在全场范围内实行严格的禁牧措施;健全森林公安队伍, 严厉打击各类破坏森林资源行为;狠抓防火工作, 有效地保护资源安全。
4 结语
林场建设 篇8
1 王洼林场概况
王洼林场属国家级贫困林场, 位于彭阳县北部王洼镇境内, 场址距县域46 km, 地处东经106°32′~106°58′, 北纬35°41′~36°17′, 林场属黄土丘陵沟壑区和残塬沟壑区过渡地带, 气候属温带半干旱气候区, 为典型大陆型气候。年平均气温7.5~8.5℃, 年有效积温2 500~2 800℃, 无霜期147~168 d, 年均降水量350~550 mm。
林场经营总面积3 579.87 hm2, 其中有林地面积3 552.67hm2, 苗圃地4.00 hm2。林场主要承担境内3 552.67 hm2生态公益林的林木管护、森林防火、补植补造及苗圃生产等工作。生态公益林主要分布在王洼、草庙、交岔、罗洼、冯庄5个乡 (镇) , 林地分布点多、线长、面广, 管护任务繁重。林场现有人员55人, 其中正式职工15名, 专职护林员40名。现已建成办公用房340 m2, 职工住房300 m2, 护林点13个520m2, 13个护林点配套水窖和集雨场26处。
2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建设目标
2.1 指导思想
以国有贫困林场扶贫项目为契机, 以改善贫困林场基础设施条件为出发点, 以加强森林资源管护、实现森林资源由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 培育发展林区多种经营, 努力实现森林资源保护、发展和林场职工脱贫致富为最终治理目标[1,2]。
2.2 基本原则
一是注重生态保护, 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原则。二是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三是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 工程采取招投标制、资金报账制。
2.3 建设目标
通过护林点和林区道路建设, 改善林场职工的护林防火和生产生活条件, 稳定职工队伍, 调动职工工作的积极性, 确保林区森林资源安全和健康发展。
3 建设内容
3.1 建设地点
王洼林场辖区内, 护林点新建分别为交岔乡关口山、冰草洼, 罗洼乡香儿庄、贺家峁、肖掌子, 王洼镇焦家坷唠、梁壕、邓岔, 小岔乡卷槽, 冯庄乡茨湾, 草庙乡赵木湾、丑畔、陶涂共13个护林点。能胶林区道路维修位于王洼镇309国道杨崾岘—梁壕点, 交岔乡郭下公路—东洼点, 罗洼乡公路边—贺家峁点, 王洼镇公路边—王洼林场。
3.2 建设内容及建设年限
新建护林点13个 (572 m2) , 为砖混结构平房, 每个护林点2间 (44 m2) ;维修林区道路6 km。建设为期1年, 即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
3.3 技术方案
聘请建筑、交通技术人员对项目进行规划、测设和技术指导。林区道路建设实施的原则是要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森林植被的破坏, 要紧密结合地形、地貌, 尽量避免高挖、深挖地段。
4 资金概算
4.1 概算依据
参照自治区相关行业建设有关技术指标, 结合彭阳县社会经济状况及市场物价综合确定。
4.2 投资标准及概算
护林点:1 200元/m2;林区道路维修:3.725万元/km。项目总概算投资92.99万元, 其中:护林点建设68.64万元, 维修林区道路22.35万元;其他费用2.00万元, 分别为:规划设计费1.20万元、项目管理费0.80万元。
4.3 投资来源
规划总投资92.99万元, 其中申请财政扶贫资金80.00万元, 占总规划投资的86%;地方配套12.99万元, 占项目总投资的14%。
5 效益分析
项目的顺利实施, 集中经营保护了林场3 533.33 hm2生态公益林, 确保了其生态效益的有效发挥, 项目区年控制土壤水土流失量23.5万t, 吸收二氧化碳3 554 t, 释放氧气2 595 t;增强了林场的自身“造血”功能, 林场的场貌明显改观, 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有利于林木管护、森林防火、营林生产等工作的顺利开展;对稳定职工队伍、改善职工生产和生活条件、调动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实现林场职工脱贫致富目标意义重大。
6 保障措施
6.1 加强组织领导
为保证项目顺利实施, 成立由县林业局局长为组长, 分管林场的副局长和林场场长为副组长, 森林派出所、林场技术人员为成员的项目实施领导小组, 负责项目具体实施、工程质量监督、检查验收等工作。
6.2 加强质量管理
一是推行项目法人制、项目招投标制、质量责任制、项目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度, 规范项目管理。二是加强质量管理。按照高标准、高起点、高质量的要求, 坚持规划一次到位, 按规划设计、按设计施工、按标准验收、按验收结果严格兑现奖惩[3]。
6.3 规范档案管理
为确保项目有序管理, 彭阳县林业局加强了项目建设档案管理。对项目涉及的相关文件、建设方案、阶段性总结、检查验收资料、资金审批报告、技术资料、图片照片等进行了分类归档保存, 严格管理, 实现了项目档案的规范化、微机化管理。
6.4 严格资金管理
项目建设资金实行报账制管理, 专户储存、专款专用。严格按国家批复的项目建设内容和规模进行建设。加强项目资金的监督检查和跟踪问效, 做到项目资金运行到哪里, 监督工作就延伸到哪里, 严禁项目资金挤占、截留、挪用, 确保资金运行安全有效[4]。
摘要:总结了王洼林场的概况, 介绍了其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建设目标、建设内容, 对资金进行了概算, 并分析取得的效益及保障措施, 以供参考。
关键词:王洼林场,基础设施建设,效益,保障措施,2012年
参考文献
[1]陆海燕.我区国有贫困林场的现状及建议[J].新疆财会, 2007 (3) :37-38.
[2]赵华.略谈贫困国有林场脱贫对策[J].安徽林业, 2001 (1) :26.
[3]赵靓, 宋子龙.管好国有贫困林场扶持资金促进林场脱贫致富[J].绿色财会, 2006 (10) :20-21.
林场建设 篇9
1 森林生态建设经验
1.1 生态林业
1.1.1 大力保护和培育发展森林资源, 扩展和夯实森林生态文明建设的根基
森林资源既是林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也是建设森林生态文明的生态基础和环境条件。重点开展恢复和增加森林资源、扩大森林面积、保护森林资源安全方面的工作, 并列为林场发展现代林业、建设森林生态文明的首要任务和头等大事来抓。
1.1.2 以生态公益林体系建设为中心, 提高森林质量, 为森林生态建设储备优丰的资源, 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积极开展珠江防护林、雨雪冰冻灾后森林生态修复、生态公益林林分改造、珍贵树种示范基地建设及中龄针叶林抚育等工程建设。林场在保障森林经营目标主导功能、效益的同时, 也兼顾其他功能和效益, 努力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以适应森林生态建设对林业的多样化需求。
1.1.3 综合经营和科学开发利用森林资源, 全面发展林业产业,
为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丰富多样的森林产品和生态服务
按照生态优先、综合经营、全面发展、合理利用的原则, 积极培育经营和开发利用林区各类自然经济资源和生态文化资源, 制定林场产业发展规划和保障措施, 在不改变国有森林资源资产所有制性质和林地用途的前提下, 采用多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发展林业产业, 拓展和丰富生态建设的物质基础。
1.1.4 积极探索森林可持续经营模式, 保持森林资源稳定增长、循环利用
根据森林分类经营的不同目标任务, 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造和调整林种、树种、树龄结构, 建设优丰度高的可持续经营的林分结构和良好的森林环境;同时, 坚持“长、中、短”相结合、生态与经济相结合、培育经营与开发利用相结合的原则, 发展林业产业, 逐步形成森林持续经营、资源循环利用、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格局;此外, 严格执行森林资源资产保护管理法律法规和森林限额采伐制度, 确保森林资源资产增长增值增效。
1.1.5 发挥森林资源优势, 积极参与科技项目合作, 逐步实现科技创新引领林业发展, 提高林业建设质量
积极与科研院所合作开展项目, 各项科研工作取得阶段性的成果。其中, 与华南植物园合作开展的“植物区系综合调查”项目较详细的调查了林场范围内珍稀树种的分布、数量和现状, 并从生态学角度分析了树种的生存状况, 提出了较为可行的迁地保护策略, 为探索林业多种经营提供参考;“北江森林生态效益监测站”项目是与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合作的省级项目, 目前已建设完成数座集水区测流堰和集水区径流场, 并已投入使用;此外, 与中山大学生命科学院合作开展了“南方雨雪冰冻地区受损森林生态系统快速恢复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与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研究所合作开展了“南岭冰雪灾害受损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项目, 项目的实施为林场尽快恢复和重建森林提供了较为科学的技术依据。
1.2 生态旅游
1.2.1 生态优先, 加大生态保护力度, 创建生态和谐林区
在发展策略上, 林场始终坚持“环保至上, 生态优先, 科学规划, 强化管理”的原则。积极开展生态景观林工程建设, 推进森林生态旅游发展。在开发建设中, 着力做好防病虫害、植被恢复等环保工作, 杜绝破坏自然景观的事故, 保持了林区环境的自然风貌。
1.2.2 加快旅游服务设施建设, 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硬”实力
加快旅游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步伐。通过建设森林生态监测系统, 并作为林业科技普及教育和生态科普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公众开放;建设天井山自然科学馆, 并对外开放, 义务为游客作科普讲解;为了提高游客游览景区的畅通性和舒适性, 对主要景区公路进行改造建设;森林公园旅游咨询处则提供咨询和导游服务。
1.2.3 丰富森林生态文化内涵, 树立森林生态旅游品牌形象
充分认识到生态文化建设对于林场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并将生态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根本性任务来抓。一是开展“走近森林”科普教育项目, 以生态科普长廊为主线, 开展科普讲解活动, 开发青少年探索自然、创新思维的潜力;二是坚持每年组织青少年科普夏令营活动, 丰富学生暑期生活, 普及森林科普知识;三是森林公园启动了类似“走进天井山”等一系列的森林生态科普活动, 向韶关市及周边城市中小学校发出邀请, 带领师生享受别具一格的科普文化大餐;四是进一步完善和更新生态旅游解说系统建设, 通过在生态长廊景区更新生态知识解说牌, 营造了更加浓厚的生态文化氛围。
1.3 生态修复
1.3.1 积极参与多方合作, 多渠道寻求支持
积极与上级部门和科研院所沟通, 结合实际情况, 多角度多层面地申报科技合作项目, 为林场开展森林生态工程寻求资金支持;同时, 通过参与科研院所组织的技术培训、学习和交流活动, 掌握森林生态建设方面的关键技术。通过积极参与科技项目合作, 不断改进林业科学方法, 为实现推动森林生态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力量保障。
1.3.2 按照生态优先原则, 以封育为主, 辅以人工促进天然更新
对受雨雪冰冻灾害影响的天然次生林区域, 采取封山保护的措施, 并结合人工促进方式, 加快森林自然恢复。对于受雨雪冰冻灾害损坏特别严重、生态较脆弱且较偏远的重点生态公益林区域, 主要采取全面封育的方式, 在封育期间禁止除实施育林措施以外的一切人为活动。同时, 辅以人工促进天然更新, 在全封期间, 清理受雨雪冰冻灾害毁坏的断枝残干, 改善林内通气和卫生状况;同时, 人工伐除并清理对林内天然幼树生长不利的杂竹和灌藤, 促进天然更新树种生长。对于受雨雪冰冻灾害严重影响的商品林区域, 以发展可持续经营生态林为主, 对萌芽破坏较为严重的区域进行重新造林, 而对萌芽破坏较轻微的区域进行留萌处理并结合补植套种, 营造速生乡土珍贵树种, 人工改造原有林分景观, 逐步实现从针叶纯林、针阔混交林到阔叶混交林的转变。封育及人工促进期间, 实行护林防火承管责任制, 认真落实护林员到位, 采取分片包干、责任到人、奖惩结合的方式进行管护, 以防止人为干扰破坏。采用多种形式宣传封山育林、护林防火的重要性, 增强林场职工和当地群众的爱林、护林意识, 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良好氛围。
1.3.3 实时跟踪与监测, 及时处理修复技术问题, 改进生态修复方法
严格执行生态修复工程监理制度, 及时跟踪工程建设情况, 按照工序逐一检查, 发现问题及时现场技术处理, 保障工程进度和质量。同时, 实时维护和管理与科研院所合作而建立的生态监测点, 通过分析测量数据, 及时掌握生态修复进展情况, 为进一步完善生态修复方案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
1.4 生态整治
1.4.1 继续维持生态型林业发展模式, 促进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
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 紧紧围绕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积极开展生态型林业工程。通过重点整治受冰害影响的生态脆弱林区, 科学规划, 合理布局整治范围, 及时对受雨雪冰冻灾害影响的断枝残干进行清理, 消除火灾、病虫害隐患, 以建设高效、优质、高产的生态林业为主要发展目标, 通过增加科技投入, 引进先进技术, 实现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高效转化, 改进单一的经营模式, 逐渐形成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立体生态农业结构, 推动生态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1.4.2 按照新农村建设整体要求做好环境建设规划, 完善“以场带队农村”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受历史原因影响, 林场现管辖有两个自然村, 每年通过投入大量资金对村内的基本生活设施进行改造和更新, 包括人畜饮水管道系统、沼气池家家通系统、村村通公路、农村别墅等设施的建设, 大大改善了农村的景观面貌和环境状况, 提升了农村的生态文明格调, 有效地推动了粤北新农村建设。
1.4.3 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农民环保意识和科学文化水平
通过张贴宣传画册、资料和上门走访的方式, 就农村环境污染和农村垃圾的危害以及如何进行科学管理和处理等基本知识对两个自然村的农民群众进行宣传教育, 向农民群众宣传环境保护、现代农业、村镇规划、市场经济、公共卫生等方面的知识和有关法规, 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宣传教育, 逐渐改变了周边农村农民的思想观念, 按照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 使他们自觉自愿的建设和维护自己生产生活环境, 把我省农村建设成为文明富有, 环境优美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1.5 生态安全
1.5.1 建立有效的生态环境监测预警系统, 实时掌握环境动态, 保障区域生态安全
通过生态监测点、护林线路和科研单位基于GIS系统森林监测网的实时监控, 基本实现对林场森林点、线、面的实时跟踪, 同时配合林场应急生态安全预案, 能够有效地防控生态隐患, 切实保障森林的生态安全。
1.5.2 完善生态安全设施建设, 提高生态安全保障
1.5.2. 1 修复和完善生物防火林带的建设。
在人为活动频繁的交通道路两旁, 重新开设防火林带, 清除枯死的断木和枝条, 减少可燃物的含量, 保留立木;同时, 由于林场大部分生物防火林带在冰灾中受损, 折断的荷木枝条倒伏在林带上, 造成一定的生态安全隐患, 经过细致、科学地规划, 如期完成重点生态防控区域防火林带的清理和补植任务, 有效排除了潜在的生态安全隐患。
1.5.2. 2 建立生态安全监控体系, 维护区域生态安全。
为有效应对自然灾害, 林场投入资金与科研院所合作, 开展了生态和病虫害方面的监测项目工程, 通过对各种典型森林区域的定位观测和对开发地区的动态监测, 采用系统分析和模拟手段, 对区域性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协调状况作出判断, 以形成合理决策, 正确引导林场范围生态安全工作。同时, 实时监控外来物种动态, 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阻止外来物种侵入, 避免形成生态威胁, 有效保障区域生态安全。
2 森林生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充分的资金保障
林场座落在珠江支流北江上游的集雨区内, 是北江流域较大规模的水源林之一, 经省林业厅核定, 目前划为生态公益林进行管理的有18259.7hm2, 森林生态保护的任务极为繁重且艰巨。由于2008年初林场遭受百年一遇的特大雨雪冰冻灾害, 大面积森林遭到严重的损毁, 森林生态修复任务重。而林场为自收自支的生态型事业单位, 经济实力有限, 加之地处贫困边远山区, 远离城市, 单位办社会、地方摊派、不合理收费项目繁多等不利因素, 造成林场经营成本偏大, 无法拿出更多的资金投入森林生态建设。
2.2 森林质量不高, 林龄结构不合理, 生态功能不强
目前林场森林以幼、中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人工针叶林为主, 林种结构基本合理, 但林龄结构极不合理, 幼、中龄林面积占有林地面积近80%, 近熟、成熟、过熟林蓄积只有20%左右, 距离正常情况下的60%~70%相差甚远, 森林资源低龄化倾向严重, 森林质量不高, 森林生态功能等级较低。
2.3 插花地多, 森林管护难度大
周边农村与林场接壤或相邻的有5个乡镇的20多个自然村, 由于农民致富心切, 且存在急功近利思想, 不少人都把偷砍盗伐林木作为一条致富捷径, 加上森林防火意识不强, 这就给林场的森林资源培育管护和森林防火等工作增加了难度。
2.4 科技水平有限, 技术成果少
由于林业技术人员少, 科研能力弱, 林业技术开发较难, 对于先进、成熟的技术推广又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 难以形成集科学性、可操作性和经济性于一体的技术开发成果, 森林生态建设成效受到科技水平的严重制约。
3 森林生态建设发展对策与建议
3.1 科学规划
全面掌握区域内森林资源的生长动态情况, 按照森林经营用途、生态区位、立地条件等不同的因子划分出不同的森林生态建设层次, 分阶段进行科学规划, 对各层的建设提出具体的措施, 统筹各层次建设内容、时间, 能够有效缩短建设时间, 提高森林生态建设成效。
3.2 积极合作
积极争取产学研管各方的合作, 重点在生物化工、植物迁地保护、野生动物繁育、生态监测、林分改造、速生丰产林培育、生态旅游、科普宣教等方面开展基础性研究合作及相关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3.3 协调管理
成立由多部门构成的森林生态建设小组, 明确森林生态建设在各个阶段的具体任务, 协调、统筹各部门, 集思广益、加强协作、发挥团队优势, 加强森林生态建设管理, 保障森林生态建设成效。
3.4 监测评估
依托良好的科研平台优势, 积极争取各类科技项目, 利用项目共性, 如生态监测、资源调查等都与森林生态建设有关, 完善森林生态建设成效监测。通过设置样地、挂牌测量的方式, 记录每年不同森林的生长情况, 在统计、分析监测数据的基础上, 评价森林生态建设效果, 为进一步提高森林生态建设成效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林文欢.广东省生态公益林建设现状及对策[J].粤东林业科技, 2011 (1) :45-47.
[2]钟汉城, 姜丹玲.广东省的生态公益林建设[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1999, 18 (1) :22-26.
林场建设 篇10
关键词:国有林场,特点,企业文化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进程中, 根据各行业各企业的特点全面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已被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所认同, 企业文化建设也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个主要内容之一。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独创的独具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 它包含企业员工在长期经营活动中培育形成共同遵守的价值信念、行为规范及最高目标。企业文化作为企业长期生产经营实践的结晶, 是经过员工长期积累、总结、提炼而成的, 是被员工认可的, 它能使企业增加凝聚力、创造力, 适应市场经济环境, 坚持以人为本, 落实科学发展观, 使企业永葆生机与活力的精神支柱。下面结合我县国有林场的特点和实际, 就如何加强林业企业文化建设, 谈一些看法:
1 国有林场企业文化建设的特点
我县的国有林场大都组建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 几乎都建在老区、边区 (如虎山、金盆山、油山) , 几十年来为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输送了大量的林木产品, 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支援着国家建设。同时林场职工长期以深山老林为家, 以采伐木材造林为业, 以艰苦奋斗为荣, 为林区林场的建设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国有林场所具有的生产力水平, 结合劳动对象、地域环境、思想观念等特点, 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具有林业企业自身特点的企业文化, 具体表现:
(1) 艰苦的工作条件, 塑造了以艰苦创业为核心的企业精神。国有林场的主要工作是采伐木材、植树造林、保护利用好现有的森林资源, 这就决定了林场职工的工作场所大多在野外, 野外的工作条件是非常艰苦的, 特别是林业生产管护第一线的职工长年累月在野外工作, 战严寒斗酷暑, 特别是在林场创办初期, 吃住在山棚, 四面透风, 工作、住宿环境非常差。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 由于林业生产力水平低下, 大都双手劳动, 用肩扛、“放小水”、“放羊”形式来运输木材, 采运工一年四季在潮湿的环境中工作, 甚至寒冷的冬天也在水中泡, 如此一来导致老一辈林业工人身体患病的概率大增, 像风湿病、关节炎等疑难杂症纠缠不止。但老一辈的林业职工, 为支援国家建设, 推进林业事业的发展, 呕心沥血, 无怨无悔。俗话说:“千锤百炼出精兵”。在艰苦的工作条件中造就了一支特别能吃苦, 特别能战斗的林业职工队伍, 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以艰苦奋斗、艰苦创业为核心的企业精神。
(2) 相对封闭的林区, 为国有林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了特定的条件。我县的国有林场大都建在远离县城的青杠塘镇, 在计划经济时期交通闭塞, 信息不灵, 经济不发达。有些国有林场, 由于创办较早, 创建之初直接归市级政府管辖, 一些应该本由政府和社会部门办的事情, 企业都承担了, 林场依然像一个小社会, 林业职工及其家属、子女长期生活在这样一个小社会里, 他们的价值观、生活习俗, 有许多相同相似的地方, 单调而又枯燥。但林场职工对文化生活的追求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都很高, 还对培育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抵御不良文化的侵蚀, 建设具有林业企业自身特点的企业文化, 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2 加强领导是搞好国有林场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
众所周知, 企业文化是指包括企业观念、企业精神、企业形象、发展目标、规章制度、企业环境方面的整合, 是激励企业员工在激烈竞争中不断进取的内部机制, 一个优秀的企业, 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企业文化, 在企业文化建设诸要素中, 企业的领导者 (国有林场场长, 下同) 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为企业的领导者是企业核心, 他们的言行、喜好对企业员工有着极大的潜移默化的示范和导向作用, 不同的企业, 企业文化的特色也不尽相同, 但都体现了该企业领导者的思想、人格、作风。所以, 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就必须抓好领导这个关键, 进一步提高领导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意识、管理意识和学习意识。
2.1 要进一步增强企业领导者的责任意识
企业领导者的每一项决定都关系到国有林场的发展和兴衰成败。所以企业领导者就要自觉按照十六大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要求, 充分认识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必须把企业文化建设放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位置上来, 作为社会主义企业的领导者要提高认识, 增强责任感, 自觉承担起企业文化建设的重任, 建立健全和完善领导机构 (工会等) , 配备精兵强将, 加大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投入, 推动企业文化建设全面开展。
2.2 进一步增强企业领导者的管理意识
企业文化是一项长期持久的工作, 只有加强企业领导的管理意识, 建立健全一套稳定可靠的保障机制, 企业文化建设才能不受企业领导人员更替的影响。因此必须建立一个党政工团齐抓共管、职工群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 党政工团领导各司其职, 共同担负起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管理的责任, 积极开展日常性文化活动, 引导广大职工投身到企业文化建设之中。
3 发展林业经济, 提高企业效益, 为职工提供丰裕的物质生活是搞好林业企业文化建设的前提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对物质又具有反作用”。企业文化是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之一, 同时企业文化又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就是促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 企业文化建设为企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保持企业发展方向, 在创造文明和谐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 作为企业的领导者必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抓, 两手硬”, 把企业文化建设放在同经济建设同等重要位置上来。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着力提高职工收入, 改善职工生活和工作条件。但现有的国有林场企业职工依然执行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期的工资标准, 低得令人寒酸的人均区区几百元工资, 这应引起企业、主管部门、党委政府的足够重视, 在强调生态立省和谐林业的今天, 绝不能让林业职工吃亏!连职工本人的生活都难以维持, 何以养家糊口?连职工的最基本的温饱都解决不了, 职工哪还有心思参加文化活动, 参与文化建设呢?这根本就是空谈!因此作为企业领导者以及其上级主管部门, 应从维护职工的根本利益出发, 调整林业产业结构, 发展林业经济,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提高职工收入, 为职工提供丰裕的物质生活, 俗话说:“家中有粮, 心里不慌”, 也就是说得这个道理。
林场建设 篇11
【关键词】生态文化建设 碧古林场 干扰因素
一、碧古林场周边社区所存在的问题
(一)大部分家庭粮食生产不足
由于自然条件及气候条件的限制,再加之新居人口之多,缺粮现象十分严重。例如,竹公是碧古林场周边的自然社区之一,该村地处高海拔地区,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一亩,由于气候寒冷,农作物未能完全成熟就需收割,亩产仅90~130公斤。竹公社长旺堆表示:“香格里拉小中甸乡是土豆乡,由于水稻在当地无法种植,只有拿土豆来换,一般4斤土豆可以换回1斤大米,国家虽有粮食补贴,但人均分下来却分不到几十斤,缺粮、断粮只有靠自己赚的钱来买,因此,彻底地改变偷伐森林的习惯是很难制止的”。
(二)森林资源的过度利用
社区居民对森林资源的利用主要集中于社有林,社区周围的集体山林,以自留山和责任山的形式归农户经营管理,大部分社区虽采用村规民约对农户森林资源的利用进行约束,但很难杜绝对森林资源的非可持续性利用。当地居民建房的用材量很大比如,建房用料、柴薪、积肥料等。据调查,目前一栋藏房所需木材最少为170立方米,特别是小中甸藏家房,一栋楼就需要50根柱梁和80根横梁,房顶铺盖板就需要一万多块,一块铺盖板长一米,宽有15厘米左右,就这样累计下来一栋藏房所需的木材大约在200立方米以上。
(三)非木质林产品资源的掠夺式采集
1998年天然林禁伐后,碧古林场境内居民85%左右的经济收入依靠采集非木质产品获得。非林产品资源主要是松茸、羊肚菌、虫草、竹叶菜等,一般家庭每年经济收入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来自于非林产品的采集销售,但收入的多少受市场价格的影响较大。由于森林资源的逐渐减少和采集手段的不科学,导致了非林产品资源的减少和质量的下降,同时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
当地居民邓主介绍,每年的夏天,他都要驻扎在牧场上,目的是为了采集大量的松茸和羊肚菌、竹叶菜等非林产品,据他介绍,他每年的收入可达一万多,但是现在由于森林破坏严重,很多出野生菌的地块都被毁了,相应的收入也逐年减少。
(四)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
畜牧业是当地居民经济收入的手段之一,牧民每年的4~10月要将畜群赶到高山牧场放养。在高山牧场上,每月要搬迁一次,均要建盖临时棚舍和围栏,不仅对木材的消耗量极大,而且随着村民对生产和生活资料需求的不断增加。为获得更大的经济收益,大力发展畜牧业,这就增加了对牧场的压力,产草量在逐年下降。
(五)对水利资源缺乏有效的利用
小中甸位于金沙江一级支流砚多岗河的中游地段,水利资源在当地十分丰富,但对水利资源的利用还主要集中在解决人畜饮水和部分使用小水沟进行农田灌溉方面。
(六)缺乏对碧古天池旅游业的开发
碧古天池坐落于进入香格里拉南大门的碧古林场境内,碧古天池藏语称“楚璋”,意为小湖之意。同时所处的214线是香格里拉精品旅游黄金线,虽然碧古天池自然景观已成为香格里拉旅游的重要组成部份。但是,由于交通不便,很难使游客拉入境内。
二、结合碧古林场的实际情况提出的几点建议
(一)实施新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政策措施
要确保小中甸碧古林场的生态文化建设顺利进行,必须优先解决好当地居民的生活经济状况,由于当地居民持有一种“依山靠山,依山吃山”的生活理念,因此,一方面从根本上消除这种生活态度,必须从吃山得来的经济状况入手,我们知道当地居民每年除了用房木料、柴薪、山积肥等以外的现金收入不低于几万,因此,政府应加大对这方面的资金补贴等的投入。
(二)鼓励公众参与,保持深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化观念
(1)鼓励村民延续过去持有人与自然界平等共存的观念。从人与自然界的共存关系看,当地藏族对自己居住的区域有独特的认识,在他们的空间意识中,自己生存其间的空间是人、神和动物的共同居住区。在佛教的轮回转世思想中,更在这一基础上解释了人与自然界的这种共存关系。
(2)改变村民“依山靠山,依山吃山”的生存理念 。村民旺堆说:“藏族给山起的名叫‘日’在我们香格里拉藏语中意思是‘求’,说明可以请求山,如果我们村依山不靠山的话就无法改善原本的生活”。这样的生存理念对新农村生态文化建设有很大的影响。以成立村内民间绿色协会或组织, 监督村内环境保护工作、组织民间环保公益活动等方式来改变这种生存理念。
(三)控制林场周边社区藏房建筑的用料和大小
(1)改换林场周边社区藏房建筑的用料。房子是当地居民木材用料最为严重的一个部分,改用其他材料的代替其中的一些木料,可以大大缓解当地森林资源的过度利用,也可以延长其使用时间。
(2)鼓励改变林场周边社区藏房建筑的大小。迪庆香格里拉各地由于海拔高差的不同,气候条件的差异,决定了各色的民居建筑,在香格里拉县的建塘镇、格咱乡、小中甸镇等地方,原始森林覆盖率高,木材丰富,藏民因地制宜,仿宗教建筑的形式,对木材的消耗极大,我们可以鼓励当地居民减小藏楼建筑的大小,对森林、土地都有很大的缓解作用。
(四)开展新的生产经营方式
香格里拉小中甸位于金沙江左岸一级支流砚多岗河的中游地段,是砚多岗河水资源综合利用的关键工程和梯级开发的龙头水库地段,也是日后香格里拉旅游开发关键地之一,因此,借此机会来扩大旅游娱乐休闲地,在此过程中,村民可以实行轮流经营小商买,如烧烤、拍照、租赁衣物、包车、导游引导等等有许多方式可以增加居民的收入,开展一种自然景观等旅游资源——生态旅游——商贸、餐饮娱乐业的经营方式。
三、小结
本文通过对香格里拉县碧古林场周边居民的社会经济状况、日常生活方式等方面的调查来研究香格里拉小中甸碧古林场的生态文化建设,结果表明香格里拉小中甸碧古林场作为新农村生态文化建设典型村庄类型的联合村呈现不可避免的丧失趋势,而当地藏族人民的生活方式以及一些传统的管理方式等社会、经济及文化原因正是影响生态文化建设顺利进展的主要因素。
参考文献:
[1]龙春林.民族地区自然资源的传统管理[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
[2]李锦.民族文化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M].北京: 民族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齐梅(1988~),女,藏族,云南迪庆人,昆明民族干部学院文化教研室教员,研究方向为藏语教学。
(工作单位:昆明民族干部学院文化教研室)
林场建设 篇12
一、加强国有林场建设就是加强生态建设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 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发展林业, 早在2003年就做出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 提出将林业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 要赋予林业以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 要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 要赋予林业以基础地位。
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 森林是生态建设不可替代的物质基础, 林业建设归根结底就是生态建设, 加强林业建设,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是中央绘制的宏伟蓝图, 是民众所向。当前国有林场经营发展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 已经严重影响林业建设速度, 直接影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步伐, 国有林场改革问题已经成为新时期生态建设的一个十分重要且亟待解决的问题。研究国有林场改革涉及到的改革成本问题时, 有一种倾向认为国有林场改革耗资巨大, 当前形势下增加财政编制不可能, 只能推向社会按照企业模式管理。但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生产经营组织, 如将国有林场推向企业, 由于其职能作用的改变, 经济效益将放在第一位, 将会出现国有林场为了维持生计而采取杀鸡取卵的生产经营方式, 森林资源得不到有效保护。因此, 将国有林场推向社会按企业方式管理是极端不负责的, 那种以耗费森林资源、破坏生态为代价换取经济效益的方式是违背科学发展观, 损害国家和民族长远利益的错误观点。
二、国有林场在林业建设上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全国现有国有林场4855处, 分布全国1600多个市县, 培育管护森林面积8.7亿亩, 占全国森林总面积的29.74%。国有林场现有职工75万人, 其中:在岗职工48万人, 离退休职工27万人。建国以来, 国有林场累计完成封山育林近1亿亩, 抚育改造天然疏残林约2.7亿亩, 形成森林面积百万亩以上林场和林场群约200处, 国有林场有3900多个地处大江大河上游、主要湖泊水库、各大风沙区和黄土高原等生态脆弱地区, 管护公益林面积达6亿亩, 其中国家级公益林 3.8亩, 我国已经在国有林场林业用地内建立自然保护区1300多个, 约占全国森林自然保护区面积40%, 多年来国有林场对于保护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做出了巨大贡献。
国有林场是我国林业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承担着森林资源培育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双重任务, 在我国林业建设中起着示范和骨干作用。多年来国有林场坚持“营林为本、生态优先、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办场方针, 培育和保护森林资源, 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木材安全;开展科学试验和技术创新, 推广先进技术;在保护林业生态文化资源,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 国有林场面临的主要问题
国有林场近些年来暴露出的矛盾和问题相当突出, 严重阻碍了林业事业发展和生态建设。
1.国家政策落实不到位。
国家新颁布的《国有林场管理办法》对国有林场进行了重新定位, 明确了国有林场是国家建立的专门从事植树造林、森林培育、保护和利用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林业事业单位。但是多年以来, 国家及地方政府并没有把国有林场作为公益事业单位管理, 即使有的地方当做事业单位, 在人事和财政部门也只是列做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管理, 视同企业, 国有林场的事业经费支出在当地财政预算中基本没有份额, 国有林场基础设施建设就更纳入不了地方财政, 国有林场由于国家及地方政府投入少, 发展速度极为缓慢。
2.林业职工收入水平低, 生活困难。
国有林场的事业经费支出在当地财政预算基本没有份额, 近些年地方财政为事业单位增长工资及工资性津贴, 国有林场职工因为没有资金来源, 兑现不了增长较快的工资及工资性津贴, 国有林场现仍执行多年前的老工资标准, 林场职工生活水平低, 生活困难, 相当多职工的生活水平不如农民, 已经成为当地贫穷落后群体, 甚至一部分林业职工成为社会救助对象。据统计尚有近50%的职工没有参加基本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及缴纳住房公积金, 林业职工劳保得不到保障, 存在后顾之忧。
3.管理粗放, 经济效益低下。
国有林场管理粗放体现在仍停留在计划经济管理模式, 管理手段落后, 长期依赖于砍伐木材维持生计, 普遍存在林业产业化程度低, 产品科技含量低, 精加工少, 初加工多等问题, 国有林场大多处于微利或亏损状态, 国有林场没有活力, 更没有扩大再生产能力, 国有林场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其他行业。
4.投入不足, 基础设施欠账严重。
由于国有林场建立时间较早, 长期以来国家及地方对国有林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 导致国有林场供电、供水、供暖、通讯、办公业务用房、林区道路等基础设施破旧不堪, 亟需改造或重新修建。
5.负担沉重, 举步维艰。
国有林场存在职工老龄化, 退离休职工逐年增多, 费用支出越来越大等问题。尤其近些年来, 林场经营收入水平提高幅度远不及职工工资上涨幅度, 生产经营成本增长较快, 许多国有林场入不敷出, 靠国有林场营业收入很难承担与其不相匹配的费用支出。
6.国有林场职工情绪低落, 矛盾越加突出。
由于国有林场职工收入长期处于低水平状态, 工资及福利待遇与其他行业差距越来越大, 造成林场职工情绪低落, 工作没有积极性, 经常出现矛盾激化、群体上访事件, 形成了社会不可忽视的不稳定因素, 国有林场缺少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
四、国有林场改革必须解决的重点问题
1.改革国有林场管理体制。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深化改革的关键, 加快国有林场改革, 应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要求, 将国有林场分别界定为生态公益性林场和商品经营性林场, 除极少数划定为商品经营性林场按照企业管理外, 绝大部分都应该划定为生态公益性林场, 生态公益性林场要以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为主要任务, 按从事公益事业单位管理, 所需资金按隶属关系由同级政府承担。由于国有林场经费支出长期没有纳入到当地政府财政预算, 是国家、各级政府多年来对林业发展的欠账, 是历史遗留问题, 改革成本巨大, 单独靠地方财政解决是不现实的, 还须国家通过转移支付等方式增拨林业事业费——国有林场经费, 解决改革后的机构经费和人员编制问题。国家近年来每年安排林业资金大约在1400亿元, 只约占国家扶持三农资金的10%, 按照国家生态建设发展需求是远远不足的。如果国家将林业资金在扶持三农资金比例上提高0.29%, 每年大约40亿资金, 就能基本解决国有林场改革后的财政编制问题。先由地方政府核定财政编制, 林业事业经费核定到每个国有林场, 国有林场利用二年时间由自收自支单位过渡到财政差额补贴单位, 再用五年时间将财政经费核定到每个人, 国有林场由财政差额补贴过渡到全额拨款事业单位。通过国有林场改革争取在短时期内把国有林场建设成“生态建设优先, 经营管理科学, 基础设施完备, 森林优质高效, 产业充分发展, 资源持续经营, 林区富裕和谐”的现代化林场。
2. 解决分配不公平问题。
目前我国多数国有林场在资源、经济、生态和人才等方面都陷入了危困状态, 林场发展举步维艰, 其贫困局面不仅影响了国有林场自身的发展, 对我国的生态安全也构成了巨大的隐患, 最主要是损害了社会公平的原则, 增加了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 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 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 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国有林场名义上是事业单位, 但是林业职工根本没有享受到国家事业单位应得到的各项优惠和待遇, 林业职工的付出和所得不相匹配。据调查教育系统平均收入要高于国有林场职工平均收入一倍以上。林业职工的收入水平应该等同教育系统职工收入水平, 因为两行业性质没有本质区别,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教育行业是为国家育人的, 林业行业是为国家育林的, 一个是为国家培育人力资源的行业, 一个是为国家培育森林资源的行业, 应该说同等重要。国有林场护林员风餐露宿, 一年四季工作在农村、山区、野外, 工作条件十分艰苦, 自备交通工具, 月工资收入只有1300元, 有的更低, 去掉餐费、摩托车用汽油等必要支出每月净收入不足千元, 社会公平原则严重失调。国家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调查同样认为农林牧渔业收入水平最低, 按照“调低、扩中、控高”的原则, 应该首先调整、解决国有林场职工收入过低的问题, 通过国有林场改革使林业职工收入水平贴近于文教、卫生系统职工收入水平。
3.解决国有林场职工全员参加社会保险问题。
据调查目前有近半数国有林场职工未参加社会保险, 国有林场管理费中离退休人员费用所占比重越来越大, 甚至达到60%之多。有相当多的林场负担的离退休人员费用超过林场管理人员工资费用, 离退休人员费用应该由社会保障机构解决, 因为没有参加社保而由国有林场自己承担是不公平的。早在1991年国家人社部等四部门联合发文明确了“农、林、渔、牧四场暂不纳入社保, 已纳入的不退出”, 国家当时对农林渔牧行业职工参加社保问题已做打算。事过二十余年, 需要国家出台优惠政策彻底解决国有林场职工参保问题, 靠国有林场自身收入解决林业职工参保资金已不现实。
4.合理设置机构。
改革后的公益性林场职能作用是以生态建设为主, 管护和发展森林资源, 将生态建设放在第一位, 必须进行合理的分工和科学的管理, 最大限度地使用人力资源, 按照“精简、高效、协调”的原则合理设置国有林场管理机构。林场设置需充分考虑当前现状, 结合当地环境、条件、特点因地制宜设置国有林场。现有国有林场为数过多, 造成机构经费和人员的浪费, 将经营规模小、经济效益差、没有保留价值且独立经营难以维持的国有林场就近并入规模大、经济实力强的林场, 由同级政府确定人员编制, 改革后的国有林场, 在数量上应是当前数量的40%~50%, 国有林场规模扩大, 管护森林面积增加, 平均每个国有林场经营管护森林应在10 000 hm2以上。
5.妥善安置富余人员, 化解矛盾。
国有林场改革定编定岗后, 通过公开考试、竞聘等手段, 将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年轻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 建组一支责任心强专业化程度高, 能打胜仗的林政执法和护林员队伍, 按照林业技术管理需求配备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由于国有林场建立时间较早, 除职工队伍老化以外, 还存在富余人员较多问题, 大约有40%的职工定不上编制和岗位, 全国大约有20万人, 如何安置林场富余人员, 也是国有林场改革过程中的一个棘手问题。富余人员安置应该通过四个渠道: (1) 在国有林场原有的产业基础上, 通过发展林业产业、第三产业、林下经济等多种经营项目安置职工, 给予职工优惠政策, 确保实际收入水平不低于全国其他行业水平; (2) 通过职工个人申请, 可以将年龄较大、健康状况不好的职工办理病退或退职手续; (3) 经过职工个人申请, 根据当地经济条件, 制定富余职工一次性安置所需生活补助办法, 参照职工工龄给与职工一次性补偿, 解除与国有林场劳动合同关系; (4) 对于没有工作岗位, 不能坚持正常工作的老、弱、病、残职工, 由地方政府参照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发放生活费, 确保林业职工基本生活所需费用。
6.提高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标准。
目前国有林场管护国家及省级重点公益林2700万km2, 安排专职护林员约18万人。国家现行森林生态基金补偿标准仍是7年前5元/亩的补偿标准, 其中用于管护费不超4.75元。以吉林省为例, 规定护林员每人管护林地2200~4200亩, 事实上由于管护难度大, 多数执行的是每人管护2200亩标准, 护林员管护年劳务费仅10 450元, 平均每月只有870元。因此, 需要国家适当调高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标准, 建议由每亩林地补偿5元提高到12元, 同时应明确各地方财政预算每年列入一定比例的生态效益补偿基金, 确保国有林场专职护林员收入水平不至于过低, 确保重点公益林得到有效保护。
7.国有林场执行新的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
目前国有林场执行的仍是1995年国家下发的《国有林场与苗圃会计制度》, 许多地方已经不适用。随着国有林场改革深入, 国有林场应执行新的《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 将国有林场附属单位上缴收入、营业收入、其他收入均纳入到当地财政预算, 充实地方财力, 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地方财政可以将国有林场上缴财政收入每年核定一部分给国有林场专门用于发展林业事业资金, 使国有林场发展、壮大得到国家与地方财政资金长效机制的保障。
发达的林业是国家富足, 民族繁荣, 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 深化国有林场改革, 使国有林场焕发出青春活力, 是我国生态建设的需求, 是实现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一个必要步骤。国有林场改革是一次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 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调整, 改革成本比较大, 但算总的生态、社会、经济大账是划算的, 需要国家财政政策支持, 需要各级政府高度重视, 需要得到社会各界关心, 更需要各级林业主管部门精心研究, 迅速推进。改革后的国有林场将朝气蓬勃富有活力, 将极大提高林业行业及林场职工的地位, 对加快我国生态建设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褚利明.关于国有林场改革有关问题的思考[J].绿色财会, 2012 (6)
【林场建设】推荐阅读:
国有林场数字化建设09-28
林场强化后备资源建设工作汇报05-18
头道营子林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自查报告11-04
国有林场08-25
林场经济11-26
林场管理12-08
林场资源12-20
国有林场改革政策10-20
国有林场木材材积01-14
林场分类经营论文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