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指导

2024-10-05

基础指导(共12篇)

基础指导 篇1

作文是学生学习语文、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一种外显行为。然而提到作文, 一些小学生往往唉声叹气, 视作文为畏途。部分学生在写作时, 要么觉得头脑空空、言之无物, 要么东拼西凑、敷衍塞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 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这为从根本上解决作文难题找到了一条出路。所谓贴近学生实际, 就是指写作教学要加强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泉源, 文章犹如溪水, 泉源丰盛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叶老的这段话形象地说明了作文与生活的关系。

开始于小学中年级的日记写作应该成为学生生活和写作之间的一座桥梁。因为日记所记内容一般是学生亲身经历过的, 写起来得心应手, 在写作的过程中没有课堂作文的限制, 学生可选择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深的内容, 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和感受, 这样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了便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减少了学生写作的束缚, 鼓励自由和有创意的表达。所以, 以学生生活为切入点, 加强日记的指导和评改, 对夯实作文基础, 提高作文成效是有实践价值的。

一、观察生活, 培养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因为对外界诸多事物的好奇, 而较容易对生活保持热情。有热情、充实的生活积累是学生写好日记的基础和保证。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 呵护学生对生活的热情, 引导学生及时地发掘、记录下他们生活中的素材, 把七彩斑斓的生活写进日记, 在日记上记录下自己的思想感悟, 成长的足迹。多年的教学经验说明, 要求学生注意观察生活, 了解他们身边发生的人和事, 体会自己亲身经历的事, 把它们记录在日记中, 为作文课积累选择的素材, 是学生提高作文水平的最佳途径之一。

比如:小学很多高年级学生开始学骑自行车。李波送同学学了骑自行车后写了一篇《学骑自行车》的日记, 由于有生活的体验, 所以写得生动详细。日记评改后, 我及时地把李波送的这篇日记在班上宣读, 且据此启发大家如何写好自己经历的事。不少同学写出了《第一次拔花生》《学洗衣服》《学炒菜》等日记, 浓郁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通过练习, 同学们不再把写日记当成负担, 而是急于从生活中寻找素材, 学生捕捉生活细节的能力得到了锻炼。

二、创新教法, 加强指导

大多数学生的日记缺少创新, 内容单一。一般记的是日常生活中的琐事, 时间一长就像是记流水账了, 有的同学干脆就照抄一段短文, 使得日记写作流于形式。在日记教学时, 我一改传统的教法, 注重将日记教学与作文教学联系起来, 加强了日记写作的目标性指导。

1. 根据作文需求写日记

作文要写什么, 日记可以先写, 作文要运用什么方法, 日记中可以先运用什么方法。同时也可将日记与单元作文训练紧密结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作文要求写自己的课余生活, 我先利用口语交际课让同学们回忆自己暑假和平时有趣的课余生活, 充分交流后请大家把课余生活写进日记。朱丽萍同学从《槐乡的孩子》得到启发, 写了《钓龙虾的孩子》;左志文结合自己的暑假生活写了《学游泳》;李雪龙暑假去了福州, 写了《美丽的大榕树》, 同学们所写的日记内容丰富, 为作文训练作好了铺垫。

2. 配合课文的教学目标, 学习优秀范文的写作技法

教材本身只是一个例子, 是教师、学生教与学的一个载体。让日记与教材结合起来, 能使知识能力巩固和迁移。我在平日的教学中提倡让学生在日记写作中进行小练笔, 小练笔的内容既要为本单元作文训练服务, 又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所以要严格规定小练笔的训练内容。引导学生学习范文的写作技巧, 将自己熟知的生活内容依托教材范文的表达方法写出来。如学了《狮子和鹿》这篇课文之后, 我就要求学生根据自家饲养或熟知的小动物写一篇童话日记, 表述事物的优点和缺点应根据不同的环境而变化的道理。

3. 鼓励学生写特色日记

插图日记是图文并茂、饶有情趣的一种写日记的方法。试想, 一篇生动流畅的日记, 配上色彩鲜艳的一朵花、一片绿叶或是一只小动物, 还有灵活多变的字体标题, 这些都能激起学生们极大的热情和兴趣。可以是摘抄日记。苏联的拉德任斯卡雅教授说:“训练孩子们从书本上搜集材料, 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训练他们走向生活。”因此, 一般每星期的日记我都布置摘抄或剪抄的内容, 如“名人名言”“名人小档案”“生活百科知识”“奇闻异谈”等, 使日记成为以后习作取之不尽的“宝库”。可以是想象日记。可以是提供词想象写日记, 如“快乐、灯光、希望、枫叶、钟声”;也可以是提供句子想象写日记, 如“在这个星期, 我碰到的最大的难题是……”还可以是以某一情境为想象切入口写日记, 如“二十年后的我”“十年后的学校”……。想象日记的引入, 更是为日记开启了鲜活的、永不枯竭的源泉。

三、督促评价, 持之以恒

坚持写日记需要有顽强的意志。为了保护学生写日记的积极性, 首先, 我在评改学生日记时采用第二人称的表述方式和用情感化、个性化的语言与学生交流, 既培养了学生写日记的兴趣, 又起了有效的导向、激励、诊断和强化作用。评语的内容有时是回应学生提出的某些问题, 有时是和学生一起探讨他们感兴趣的话题, 有时是赞美他们的进步和优点, 有时是暗示随笔中的某些不足;有时也会是倾吐烦恼, 让学生感到你很信任他, 进而亲近你, 不一而足。其实, 当教师以与学生平等的身份参与日记实践活动, 师生会在交流合作中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学习, 从而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心理环境,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写日记的兴趣, 提高了学生写日记的积极性。其次, 我常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让他们明白写日记对作文及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最后, 我还采取一定的措施保证落实一日一篇的制度。

总之, 要充分利用日记这一平台, 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加强日记教学的指导, 强化日记教学与作文教学的联系, 让日记写作成为作文的奠基工程, 夯实学生的作文基础。

基础指导 篇2

1、曾于93年、97年两度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其中《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项目的成果在全国的大中小学广泛应用,《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李克东、谢幼如编著,科学出版社)多次再版发行。

2、出版的《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含教材与光碟)(谢幼如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年)、《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与制作》(含教材与光碟)(李克东、谢幼如、柯清超编著,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XX年)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李克东、谢幼如、柯清超等,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XX年)在全国广泛应用。

3、97年《多媒体技术在基础教育改革中的应用实验研究》和《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获国家教委全国师范院校面向基础教育改革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4、承担国家xx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研制开发与应用》(简称96-750)《小学语文科学小品文》、《小学语文古诗欣赏》、《小学语文扩展阅读》、《初中语文新诗赏析》四个子课题的研制与开发,4个项目6张光盘全部通过教育部组织的专家组鉴定,被评为优秀软件,并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和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在国内及东南亚地区发行。

基础指导 篇3

关键词:机械设计基础 课程设计 指导

中图分类号:G728.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7)02-082-02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是在该课程学习的结束阶段,对学生进行的一次以《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知识为基本内容的实践训练。课程设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从事机械设计工作的能力,灵活运用《机械设计基础》及相关课程知识的能力和独立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毕业设计和学生今后独立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由于这一工作要求学生有较好的基础知识和多方面的能力,所以在完成这一教学环节时,学生感到困难,无从下手,这就给我们指导老师提出一个课题:如何指导学生做好《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确保质量,提高收效呢?

一、《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中学生常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几届学生进行设计的观察可以发现,学生在设计中往往出现以下一些问题:

(一)把课程设计等同于做习题,缺少创新性。设计过程是一个边分析、边论证、边计算的过程,许多方面比如一些参数的选择、加工工艺的选取等,需要学生自己确定,显然是与做习题是不同的,但是有些学生习惯于用习题的思路、方法来对待设计,既不对具体问题加以具体分析,又不对设计结果加以论证、校核,致使整个设计纸上谈兵,脱离实际,严重时出现错误。如:有的学生在设计齿轮减速箱的齿轮过程中,对齿轮材料的选择只按照书上的设计过程计算一遍,没有对设计过程中的一些具体环节(如:是开式传动还是闭式传动,是低速级还是高速级)仔细考虑,不是所选材料的力学性能不满足使用要求就是所选材料的经济性能不满足要求。

(二)只考虑结构要求,不进行综合分析。《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是一次综合的技术运用过程,一份好的设计方案应满足结构性能、使用性能和经济性能的要求,但是有些学生在设计中只以结构性能要求为惟一要求,缺少对零件的加工性能以及经济性要求的分析,以及加工设备的正确选择加以探索。虽然结构设计满足要求,但是算不上好的设计,没有达到设计的目的。

(三)团队精神和协同合作意识不强。设计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有时一个设计课题需要多个人共同研究来完成,为了节约时间,提高效率,设计过程中,就要既讲分工又讲合作,分工是为了加快速度,合作是为了集思广益,增加设计的可行性,这方面学生表现出的主要不足有:(1)不会合作;(2)不愿意合作;(3)合作成为抄袭他人成果的借口。

(四)准备工作不充分,只想一蹴而就。要搞好《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学生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再动手设计,设计准备包括:(1)读懂设计任务书;(2)搜集资料;(3)制定个人设计进度计划。但是有些学生忽视这一环节,设计不查阅资料,遇到问题按自己的理解去进行设计;设计没有计划性,没有一个整体安排,缺少完整的构思,造成设计东拼西凑,设计结束了,感觉什么收获也没有。

二、指导教师的任务和重要性

那么学生课程设计中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我认为这里既有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不够的原因,又有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能力训练方面做得不够的原因;既有学生初次接触设计工作,对设计缺少感性认识、创新意识的原因,又有教师在设计各环节上指导把握不力的原因,而教师的指导,是对设计的好坏起着直接的制约作用的。通过多年的指导实践,我认为要想指导好《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必须把握好以下四个环节。

(一)课题贴切 任务明确 课题选择是搞好《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基础。课题选择合理可以使后续设计进展顺利,同时又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机械设计基础》的主要任务是:传动类型的选择和结构设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讲授的齿轮传动、带传动、链传动等均可以选为设计课题,但为了达到效果,选题应遵循以下原则:(1)满足教学要求原则。选题应达到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此前提下,课题可有多种形式,可以是虚拟题,也可以是结合生产实际的题目,可以一人完成一个课题的设计内容,也可以同一课题多人平等完成。但应注意使每一个学生都熟悉设计的全过程并完成一定的设计任务,这样使学生获得较全面的训练机会。(2)切合实际原则。选题应符合本校或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要使学生在本校或本地区能够查阅到有关的资料,同时选题也要符合学生的实际,题目不宜过大,难度要适中,任务量要保证大多数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经过努力可以完成。

(二)认真动员 制定计划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是五年制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首次接触设计任务,学生往往会感到束手无策,为此设计前的动员是必不可少的。动员工作要使学生了解此课程设计的目的、性质、任务和基本要求,对设计思路要多启发和诱导,对设计步骤和方法的介绍要简化;对设计工作态度要提出严格要求,对学生的设计思路和思想少设定框框,必要时可以对设计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先向学生提出,以减少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少走弯路。

课程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制定好个人工作计划。在教师的指导下,明确各阶段应完成的任务,切不可前松后紧,马虎了事。

(三)过程指导 严肃认真 过程指导是《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中最主要的指导部分,花费的时间最长,涉及的内容最多,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做好过程指导工作。(1)分段检查。就是将整个设计过程分为若干阶段,学生每完成一个阶段的设计任务就应将草稿交指导老师处检查,教师应将学生的设计情况做好记录,对学生设计中出现的错误给予及时指出,这样,一方面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设计的进度,另一方面学生能及时知道所完成的设计部分有无方向性的错误,以免前功尽弃。如,将设计工作可分为制定设计任务书;搜集和查阅资料;设计方案的比较、论证及确定;设计计算和绘制图纸;编写设计说明书。每个阶段指导老师都应认真检查,并做好记载。(2)个别指导。即教师深入学生设计工作场所进行现场指导,但应以学生和学生提出问题为主,教师在回答问题时以启发式为主,指出解决问题的方向,引导学生自我解决问题。过程指导中,教师要抓好以下几个关键问题:(1)检查学生设计方案选取是否满足使用性能和结构上合理的要求;(2)检查学生设计参数确定是否符合国家标准,加工工艺性是否满足要求,是否便于维修且使用安全可靠;(3)检查学生能否运用已学知识对设计过程中加工工艺参数、结构参数进行比较、筛选,能否对已经确定的方案进行分析、论证其优缺点,针对不足之处提出可供改进的设想、措施;(4)检查学生设计说明书编制是否规范和完整;(5)检查学生设计图纸绘制是否符合国家制图标准。这五方面的检查,如果发现问题应及时纠正,这样才使设计达到一定水平,收到真正的效果。

(四)成绩评定 严格标准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成绩是在学生完成了设计任务规定的内容后,再经过答辩,综合评定出来的,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学生平时工作态度,设计说明书编写和计算的质量,设计图纸部分的质量,答辩中回答问题的水平等。具体分数根据各部分工作在整个设计过程中的权重确定,逐项考核。对完成设计工作好的学生,指导教师应该提出表扬,设计资料交学校有关部门建档。对设计中存在欠缺的,答辩过程中或设计工作总结时,指导教师应指出存在问题,并帮助学生提出改进方案,真正使学生的设计能力通过《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得到锻炼和提高。

总之,《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指导工作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它要求指导教师不仅要精通《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内容,还要精通《机械工程制图》、《机械制造基础》、《金属材料及热处理》、《计算机绘图》等方面的知识,但是只要我们在指导工作中不断的探索和总结,《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这项工作是可以圆满完成的。

参考文献:

[1]曾宗福主编.机械设计基础[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2

[2]曾宗福主编.机械设计基础学习与实验指导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2

[3]曲中谦主编.机械设计基础[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1

基础指导 篇4

一、基础薄弱学生学习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一错再错

平时训练盲目贪多,做题非常快但不讲质量,出现了错误不及时纠正,知识点漏洞不落实,所以在考试中,以前不会做的题还是不会做,错题也仍旧出错,就是纠正了,也不注意归类总结,一讲就懂,一做就错,主要就是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根本错误,“正确的方法听明白了,自己错误的方法忘不了”,一到做题目,还是用自己的惯性思维和错误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二)熟悉的基本知识遗忘

不注重知识的总结记忆,复习后面的,忘了前面的,主要是缺少对知识的梳理,缺少对知识的整体把握和连接,对每个知识点在数学系统中的作用不了解,把握不住知识点的作用,所学知识点都是零散的、片面的。

(三)大题解答不规范、运算能力差,对大题目有恐惧心理

学生平时练习贪快或者是看着答案做题,不重视运算能力和规范答题的练习,考场上因解题不规范而失分严重,运算速度慢或对自己的运算不放心,也浪费了大量时间。同时,学生对文字多的题目有恐惧心理,阅读分析能力有待提高,不能从题目中抽取需要的知识点。

二、解决以上问题要注意的问题

(一)树立自信心,知己知题

这部分学生大多数在初中数学基础不扎实,到了高一更是害怕数学,成绩在班中排名靠后,致使一些学生对数学缺乏甚至丧失了自信心,这是学习的最大障碍。因此复习开始,学生首先要树立自信心,明白高考数学也不会是考难题,还有一部分是很基础的题目,之后确定自己的做题目标:选择题想方设法拿35分,填空题争取拿10分,解答题肯定有2道简单的,要拿20分,剩下的大题都要做一点,拿8分左右(每题2分)不会太难的,那么成绩就不会太差了,在复习中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查漏补缺,发奋学习,相信经过努力是可以提高数学成绩的。

(二)认真打好基础

首先要听懂老师的教学内容。对课堂上不懂的内容,课后要及时弄懂,并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这是检验课堂上是否真听懂的最好方法。

(三)提高复习效率

复习过程中要注重提高效率。常说听过不如看过,看过不如做过。解题不在多,而在自己动手去做,在精,通过一组习题要能掌握一类问题的解法,就不必做大量重复性的练习(如不熟练,应适当多做些同类题)。多记些常用结论,不仅有利于客观题的得分,还有利于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如复习函数奇偶性时要记住:

f(-x)=f(x)  f(x)是偶函数  其图象关于y轴对称;f(-x)=-f(x)  f(x)是奇函数  其图象关于原点对称。

(1)f(x)的定义域必须关于原点对称,这是函数f(x)成为奇函数或偶函数的前提条件。

(2)既奇又偶的函数存在,如f(x)=0

“一看就会、一做就错”是数学成绩较低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些学生花很大力气把问题搞懂,结果在运算上出错,实在可惜。克服的方法就是要认真审题、仔细计算,不能“凭感觉、跟着感觉走”;代数式的变形要有理有据,如解不等式1/x≥1,如用去分母的方法,一定要考虑x的范围,对a去绝对值符号也要考虑a的正负;运算要准确无误,如去分母常会出现部分项不乘分母、去括号常会出现部分项不乘系数的错误、一元二次函数常会出现配方错误;数形结合要画出准确图形。如方程2x=x2有几解,有学生随手画图,得到两个交点,实际上是有三个交点,当x越来越大时,2x增加的速度比x2快,故有些典型题学生只满足于“懂了”,而没有找出解题的关键点。“会做题”和“做对题”是截然不同的概念,学生一定要动手做,下笔练,做到“会一题,对一题”。

选择题、填空题要注重基本方法的使用,同时也要学习一些常用的特殊解法,如排除法、数形结合法、特殊值法等。而数学主观题的做题方法是:容易的争取推导精确、格式完美,减少失分;难题留到最后,如有时间要坚持往下做,能做到哪一步就坚持下去,一直到做不下去为止。总的来说就是“基础题,不失分;一般题,多得分;较难题,得些分”。在考试中要珍惜第一判断,要认真审题,避免思维定式。

结合上面的分析,数学基础薄弱的学生,只要下定决心努力学习,花多点时间复习数学,掌握正确的复习方法,改变以往不良的学习和考试习惯,注重答题技巧,也能在数学科取得满意的成绩。一分收获需要十分付出,在心理上要重视学习数学科,而不是采取放弃,就一定能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

[1]廖学军.浅谈职高数学复习中的变式教学[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4).

小升初叙事作文的基础指导 篇5

1、要紧紧围绕中心选择材料

虽然,同学们年龄不大,但经过的事可不算少,我们不能把经过的事都写在一篇习作之中。更不能想起什么事就写什么事,应紧紧围绕中心去选择所写的材料,看一看自己所掌握的材料中。哪些材料最能表达所定的文章的中心,不能表达中心的,再好的材料也不能用,这样,写出的作文,才能中心突出,例如《散步》一文中,作者经历过的家庭生活,何止此一件呢?然而作者经过反复比较,觉得唯有一家四口三代人散步的这件事,最能说明一家人和谐的关系和中年人对生活的使命感,因此,作者围绕中心,选出了这个材料。

2、要交待清事情的要素。

写事就要把要素交待明白,读者才能没有疑问,所谓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有一样要素没交待明白,读者心中就会涌起一个疑团。当然,交待要素不能像回答问题,应做到巧妙灵活,有的地方还可以用暗示的方法,例如“凉风一起,蟋蟀叫了。野菊花开始盛开……”虽然,作者没有明确地点出时间,但通过“凉风”、“蟋蟀”、“野菊花”这几处暗示。我们很快就明白,这是秋天,看,作者的要素交待得多巧妙啊。

3、要把事情的经过写详细,写具体。

文章必须有详有略。这样,文章才能有起有伏,一篇写事的习作,详写部分应是事情的经过。怎样才能把经过写详呢?就要写清事情的发展变化过程,分步写清楚;并在事情的过程中努力设计波折和矛盾,使过程有曲折,就容易把过程写具体。

4、要写清对所写事情的分析,发表自己的看法。

写事,不只是记叙生活,还要对所记叙的生活进行中肯的分析,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样才能把文章推向高潮,才能使读者读完之后受启发、受教育。

习作练习:最令我_____的一件事

本题目是要求记叙一件事,但这不是平常的随意一件事,是要求最调动自己情感的一件事,因此,所被充的就是表达感情的词,如“高兴”,“激动”,“惭愧”……

5、要通过反复比较、筛选出最好的材料

写作文,最关键的事情是选好作文的材料,没有好的材料,作文很难写好。我们同学动笔写作文之前,往往对所写的材料缺少一个比较和筛选的过程,因此,选出的材料不精。如何比较和筛选呢?首先我们要依据文章的中心,把能用的材料,尽量多地收集和回忆出来。做到尽量多地占有材料,在此基础上要从以下几点下功夫。

(1)选出自己最动情的材料。作文要拨动读者的感情,而要做到这点,首先自己要先动情,因此,要选择那些最使自己高兴,难过,激动,愧疚的事来写,也就是选择曾使自己动情的材料来写,自己所选的材料都不动情,如何能打动读者呢?

(2)要选出最新颖的材料。作文的灵魂是创新,因此,材料也应给读者以新鲜之感,要通过分析比较,筛选出最新鲜,最有新意的材料,特别是选择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材料,这才能使读者耳目一新,我们的课文,在这方面无疑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我们应加以学习和借鉴。

(3)要选择不引人注目的小事来写。不少同学写作文,总认为事越大越好,越惊天动地越好,当然,大事,惊天动地的事能吸引读者,然而生活中遇到这种事的几率简直太少了,大多是平凡的事,然而正是这些小事,却也能反映社会的风貌,我们应锻炼自己捕捉小事的能力,用小事说出大道理,做到小中见大,例如《金黄的大斗笠》和《散步》两篇文章,无不是选择生活中极其平凡的小事,但却说出了很深刻的道理,这就是我们最好的学习榜样。

6、首先要有明确的中心

基础指导 篇6

一、课程设计的选题

高级技工班和五年制大专班学生学习机械设计基础的时间相对短、内容少,而且本课程是《机械制图》《金属材料》和《工程力学》的后续课程,其中糅合了机械类专业课程中的机械原理、机械零件和机械设计几个部分的内容,所以学时较短,理论深度也不够。因此根据课程特点、学生情况及设计课时数少(两周)的情况,在选题时应该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课程设计选题要和课程紧密衔接,以训练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课程设计的覆盖面宜宽而广,不宜窄而深。同时要注意由于“机械设计基础”是一门专业基础课,故题目的内容应尽量避免涉及学生没学过的内容,以免学生在其他方面消耗过多的时间,而影响了对课程设计主要内容的学习。

2.题目内容要新颖实用,以激发学生兴趣

课程设计的时间短,又恰好赶在期末考试之前,枯燥无味的题目往往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因此要注意选择实用性较强的题目,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充分认识到该课程的重要性。中高职班的学生往往要经过几周的机械加工操作训练,在训练过程中,他们对设备使用熟练,但是对原理却并不了解,所以很愿意学习以摸清其中的奥秘。

3.题目难度要适中,避免过易或过难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课程设计时间为两周,因此所选择的题目必须保证在10天左右能够完成。如果过于简单,则题目综合性不够、范围过窄,无法达到综合训练的目的;如果过难,则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能会过分依赖教师,加重教师负担,同时也会使教师陷在某一问题的时间过多不利于对更多学生的答疑解惑。

根据上述选题原则,我们开设并逐步完善了两个课题:①一般用途的单级齿轮减速器;②一般用途的外啮合双齿轮泵。这两个课题既体现了上述选题原则,又具有各自的特点。题目①包含了本课程中传动比的分配,轴的结构设计和强度设计、齿轮的设计和强度校核、轴承的寿命计算和各种标准件的选择,所应用的知识不超过本课程范围,而且在今后生产实践中也非常有用;题目②中也包含了轴的选材、轴的工作能力的设计、齿轮的设计、泵体的结构设计,尤其注重密封的设计等内容,这些知识点依然在我们所学的范围之内,但侧重点有所不同。当然由于课题的规模较大,与平时学生所做的设计作业不同,所有的细节完全由学生设计是有难度的,因此将参考的箱体结构提供给学生,并对学生提出读图要求,让学生在读图过程中了解各个结构的用途,提高设计能力。

二、课程设计的实施

1.课程设计的总体介绍

学生初次接触课程设计,常常对任务毫无头绪而无从下手,浪费了不少时间。因此在课程结束后、课程设计前,都要对课程设计进行总体介绍。给学生讲清什么是课程设计,为何要搞课程设计,怎样进行课程设计以及常用设计方法等。对学生我们提倡“少问多思”,要求理论概念清晰,所用依据可靠正确,符合实际工作要求。强调在设计过程中温故知新,还要培养团队精神。为了能准确反映课程设计成果,锻炼学生撰写科研报告的能力,要严格规定课程设计内容:一级齿轮减速器或齿轮泵的装配图一张(1号图样);零件工作图1~2张(轴类或齿轮工作图,用2号或3号图样);计算说明书1份(10~12页左右)。使学生明确怎样做,有效避免拿到设计题目无从下手而浪费时间的情况。

2.时间安排

将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时间定为两周,除去周末,有十个工作日的时间。时间具体安排见表1。

整个课程设计大致分为五个阶段:

(1)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要求学生准备好相关的资料和工具,对任务书进行认真的研究和分析,仔细观察各种减速器和齿轮泵的结构和型式,比较优缺点,以便选择一种最适当的结构和型式,拟订设计步骤和进度。

(2)第二阶段即初步设计计算阶段,是学生最感困难的阶段,所以老师的指导作用就非常重要,按具体的设计要求引导学生进入设计状态是顺利进行课程设计的关键。在这个阶段,指导老师要多做示范,具体指导学生怎样查阅资料、如何选择电动机、分配传动比,计算各种初始数据和绘制整机布置简图。这个阶段的特点是教师多讲、学生多听。

(3)装配图设计阶段,这个阶段是考验和锻炼制图基本技能的阶段。首先考虑图面布置,使视图和各种技术数据在图面中不过于拥挤,也不过于稀疏。然后就可以就要绘制整机的装配图了,在完成三个视图的过程中进行轴系零部件的选择和结构设计。草图完成后,经校阅、修改并由指导老师审核后进行描深、加剖面线,最后标注尺寸和配合、列出技术条件、编写零件明细表和标题栏。这个阶段是对前阶段专业课程的温故知新阶段,也是整个课程设计的主体阶段。需要引导学生熟练地运用有关参考资料、计算图表、手册、图集、规范,并熟悉有关国家标准,培养机械设计的基本技能,这个阶段的工作完成可以说整个课程设计已经进行了大半。

(4)根据装配图和计算数据绘制零件工作图,这个阶段也可以说是上一个阶段的延续。

(5)整理并编写计算说明书。说明书大概需要10~12页,内容包括:封面;评定表;设计任务书;目录(标题、页次);传动方案的分析和拟定(附传动方案简图);电动机的选择;传动装置运动及动力参数计算;传动零件的设计计算;轴的设计计算;滚动轴承的选择和计算;润滑方式、润滑油牌号及密封方式的选择;箱体及附件的结构设计和选择;设计小结(简要说明对毕业设计的体会、设计的优缺点及改进意见等)以及参考资料(资料编号、作者、书名、出版单位、出版年月)。

三、课程设计的考核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为了全面评估学生的能力,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核:

一是装配图中零件结构是否符合要求、尺寸和标准是否正确、视图布局是否合理、图面是否整洁等等,占总分的40%;

二是为防止抄袭现象,在审核过程中老师要准备10个问题,让学生当场予以解答,以考核其运用知识的能力,占总分的30%;

三是设计结束后要写出课程设计说明书,作为整个课程设计评分的书面依据和存档材料。主要考核课程设计说明书的内容:传动比分配是否合理、主要零部件的设计计算是否符合要求、标准件的选择是否正确、书写和装订格式是否规范等,占总分的20%。

四是日常考勤占10%。

五是考核等级分为:优秀(90分以上)、良好(80分以上)、中等(70分以上)、及格(60分以上)和不及格(60分以下)。

四、课程设计的效果分析

根据这几年来的实际操作,对课程设计过程的效果分析如下:

1.考核成绩统计(见表2)

2.考核情况剖析

(1)合格率为94%,说明绝大部分学生对于先前所学的相关课程进行了良好实践,完整了相关知识体系,能够达到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

(2)优秀率近15%,这和机械设计基础的考试成绩优秀率8%左右相比,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说明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又有一部分学生理解和把握了机械设计课程的相关内容和知识点。

(3)不合格率为6%,在巡回指导和最后考核过程中发现,这部分学生的问题主要在于态度不够端正,前阶段课程的基础很不扎实,制图基本功薄弱,知识点没有能够真正掌握和领会。

3.主要问题

(1)由于学生缺少实际生产经验,在课程设计指导书上给出了设计要求,指导老师也针对性的进行讲解,学生就基本照搬老师的讲解,在传动比的分配和相关参数的选择上往往比较盲目,或基本遵循中庸原则,缺少灵活性。

(2)在装配图的设计中,指导老师也会给学生相关的参考图册,学生依照图册结构进行设计,缺乏创新,在课程设计说明书中也缺乏自己的见解。

(3)在传动零件的强度计算中,学生多是照本宣科,按步骤机械计算,对于公式的理解和公式中参数选择不能真正领会。

(4)在润滑和密封中,润滑方式的选择和密封件的选择在回答问题过程中,说不出选择的具体理由,存在着盲目的现象。

(5)课程设计是分小组进行,同一个小组完成一组原始数据的设计,这使得有一小部分学生不主动思考完全依赖同组的其他同学。

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结束后,让学生完成以上的课程设计加深了所学知识、扩大了知识面,而且开阔了视野,加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对理论知识和生产实际的补充和检验,能够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机械设计课程和其它先修课程的有关理论和实际知识的能力,将之前所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整合和运用,完整了知识体系,使这些知识得到巩固、加强和发展,并将理论知识加以实际运用,使学生在思考问题、提出设想、解决问题方面得到了综合训练,初步培养了学生的设计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为以后步入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在课程设计实践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也不能忽视,因此,在实践过程中还需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使课程设计在培养技工院校学生的理论水平和设计能力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意义。

浅析初中数学基础学生学法指导 篇7

一、教导“读”

粗读。粗略懂得教材内容, 弄清重难点, 将不理解的内容打上记号 (以便求教老师、同学) 。细读。即根据章节的学习要求细嚼教材内容, 理解数学概念、公式、法则、思想方法的实质及因果关系, 把握重点, 突破难点。研读。即带着发展的观点研讨知识的来龙去脉、结构关系、编排意图, 并归纳要点, 把书本读“薄”, 以形成知识网络, 完善知识结构。这样, 当学生掌握了读法“三部曲”, 形成稳固习惯, 就能从本质上改变其读书方式, 提高学习效率。

二、开导“听”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 教师的讲是信息的输出, 学生的听是信息的接收, 只有调谐学生的“频道”, 使接收与输出同频, 才能获得最佳收效。

三、引导“思”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数学学习离不开思维。要使学生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 形成一定的数学思想, 需要教师科学地指路引导。数学教学中, 对学生思法的引导, 教师应着力于以下四点:1.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入手来开展启发式教学, 引导学生去积极主动思考, 使学生学会联想。2.从挖掘“问题链”来开展变式训练, 引导学生去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综合, 使学生学会转化。3.从创设问题情境来开展探索式教学, 引导学生追根究源去思索, 使学生学会深思。4.从回顾解题分歧过程来开展评价, 引导学生去分析错因, 使学生学会反思。此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还应善于暴露思维过程, 留下一定的思维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学会“思在知识的转折点, 思在问题的疑难处, 思在矛盾的解决上, 思在真理的探求中”。这样, 就能使学生学会并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 达到思悟思, 融会贯通。

四、传导“记”

学生学业成绩的好坏, 是与其有无掌握良好的记忆方法相关, 而学生对良好记忆方法的领悟, 尚需教师的传授指导。数学教学中, 对学生记法的传导, 教师首先要重视改革教学方法, 摒弃“满堂灌”, 以避免学生死呆背。其次要善于结合教学之际, 来传授记忆方法。如通过对知识编成顺口溜, 使学生学会去联想记忆;通过绘制直观图, 使学生在以形助数中, 学会数形结合记忆;通过对发掘知识的本质属性, 使学生在形成概念的同时, 学会凭特征记忆;通过归纳概括所学知识, 使学生学会按知识结构来系统记忆;通过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使学生学会循线索记忆。此外, 教师还应让学生明确各种记忆的价值、效果、适用范围, 以使他们牢固掌握和灵活运用。

五、指导“写”

作业书写最能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因此, 必须充分重视。深究学生书写条理混乱的原因可知, 教师教学起始时不重视写法指导是一主要导致因素。因此, 精心指导学生怎样写, 才有助于其驾驭知识, 正确解决问题。为此, 应切实加强对学生数学语言的教学。在教学中, 既要注重对教学语言的解释, 又要注重必要的句法分析, 这是理解、掌握数学语言的基础。由于数学语言不像日常用语那样能在生活中得到直接印证, 换句话说, 如果不是在特定的教学研究环境, 一般难以使用其语言, 因此, 其特定的语义、句法规则, 使学生理解起来困难。为此, 其一, 必须明确数学语言的语义, 使学生正确理解其含义。如通过比较、区分和弄清一些易混淆的词语, 如“大于”与“小于”, “都不”与“不都”, “有一个”与“至少”等等;其二, 要明确符号的指代, 提示符号的特征。如对符号, 不仅要指明所代表的对象, 指明的几何意义, 提示它的非负性, 还应与其它相关的表示方法相联系, 加深学生的认识。其三, 加强句法分析, 由于数学语言有一定的逻辑结构, 其概念符号需要按一定的逻辑关系组合。了解这些句法规则是学生会用数学语言的必要条件, 因此, 在教学中要进行必要的“咬文嚼字”和对比分析, 如“两数的和的平方”与“两数的平方的和”等, 要作仔细地分辨, 帮助学生体会、区分、理解, 进而会灵活运用, 对一些长句。还要作必要的分解。要注意语言规范, 这是正确运用数学语言的保证。其一, 说法要规范。以利思考和表达的规范, 如“在直线上顺次截取”, 不能说成“在直线上截取”;其二, 书写、作图要规范, 如 (x+5) 千克, 不能写成x+5千克。画图也要规范, 直线要直, 垂线要垂, 锐角要锐, 不能乱来。加强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的互译和转换, 这是促进学生理解数学语言, 学会灵活运用的有效手段, 为此, 首先在概念和定理教学中应多采取转换成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来表述的练习。其次, 应采用多种形式的互译训练促进三种形态语言的灵活转换能力。如:读图填空训练、读句画图训练等;再其次, 要逐步强化语言的训练。

总之,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学生的认知障碍和情绪障碍, 克服学生在“读、听、思、记、写”等方面的缺陷, 创设正迁移条件, 矫正学生学习障碍;同时加强与学生的沟通, 强化学生主体意识、参与意识, 提高师生互动的正面效益, 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益。笔者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总结, 逐惭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 学生平时及升学考试中均正常发挥, 取得较好的成绩。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基础是为了学生的一切发展,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要注重面向全体学生, 对学生充分了解, 对症下药, 使每个学生在数学上都能得到发展。

关键词:自主,读,听,思,记,写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基础指导 篇8

该指导价格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切合实际,公平合理。在反复论证了各运营企业各项资源的建设成本,参考全国其他省份已发布的共享指导价格,并结合我省通信建设和资源分布的实际情况基础上确定了共享租金价格。省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协调领导小组明确该指导价格为我省电信基础设施共享租金上限,仅适用于指导我省三家基础电信运营企业间结算电信基础设施共享租金。电信运营企业间在确定电信基础设施共享租金时,应首先以双方协商一致确定的价格为准;在双方协商难以达成一致意见时,依据“指导价格”协商执行;协商不妥,领导小组按照“指导价格”进行裁定。

涉及面广。涵盖了包括铁塔、杆路、管道、机房、电力接入、光缆等资源。

基础指导 篇9

一、从发音入手, 提高英语基础薄弱学生的听力水平

学生从学习英语的第一节课开始就学习发音, 但是初中生的发音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英语基础薄弱学生的发音仍然的问题更严重, 很多学生不熟练英语音标, 对一些发音相对复杂的音标, 他们不知怎样拼读。有的学生缺乏发音技巧, 如:不会拼读英语的爆破音/p/, /b/, /t/, /d/, /k/和/g/, 连音和节奏的发音, 这些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发音水平。发音是听力和口语的基础, 发音准确了, 听力和口语自然得到了提高。现实生活中, 有的学生反映, 能听懂老师和同学说的英语, 但是却听不懂英文节目和广播, 或者只能听懂只言片语。这就是目前学生中常见的“聋子英语”“纸面英语”“考试英语”“中国式英语”问题, 实质是发音问题, 平常发音不地道、不准确, 当听纯正英语时, 反而听不懂了, 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听力水平。

针对此现状, 在日常教学中, 我从发音入手, 指导他们课下复习英语音标。音标熟悉了, 单词自然就会拼读了。帮助学生矫正发音, 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 每周利用两个早晨做英语晨读时间, 练习英语听力。在英语课堂上, 充分利用英语多媒体教室资源, 在学好英语课本的同时, 为学生播放一些喜闻乐见的英文电影, 不断提高学生的英语鉴赏能力和听力水平。

二、结合考试题型, 提高英语基础薄弱学生的语法知识运用能力

语法是学习英语基础知识点基石, 是学习中的重中之重。目前中考题型中的由几十至几百个单词短文组成的语法填空题, 既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 又考查他们的语法知识, 出题灵活多变, 整个题型侧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能力。我在进行语法教学时, 对于英语基础薄弱的学生, 侧重语法基础知识教学, 教授学生语法知识和规则, 并辅以适量语法习题, 不搞题海战术, 只要学生逐步掌握名词、冠词、代词、数词、介词、连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英语五个基本句型、状语从句、定语从句、宾语从句、一般疑问句、特殊疑问句、选择疑问句、祈使句、陈述句、倒装句、感叹句、反意疑问句、句型转换、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等语法。待经过一个时期的学习提高, 有了一定的提高, 具备基本的语法学习能力后, 再侧重语法知识的综合运用。将英语的阅读和语法知识综合起来, 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目前的考试题型, 更好地学习语法知识, 提高学习和考试成绩。

三、采用多媒体课件等多种方法, 提高英语基础薄弱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阅读能够体现学生的综合能力。阅读涵盖了发音、语法等所有的能力。教学中, 我采用多种方法尤其是使用多媒体课件帮助英语基础薄弱学生理解阅读内容。例如在牛津译林版7年级上册《英语》教材《unit6 Food and lifestyle》一课中, 我在课堂导入部分, 通过用ppt课件播放英文歌曲《OHMY BABY YOU AND ME》, 在播放同时在ppt版面上配上英文原版歌词、翻译译文及相关简介, 并配上土豆、面包、火腿、汉堡等食物的图片, 使学生们在优美的英文歌曲中观赏到精美的画面, 达到视觉音觉的统一, 深化了教学效果。在课下, 我特殊向英语基础薄弱的学生布置一些课外阅读内容, 包括一些有意义的英语读物、报刊以及适合他们阅读、浏览的网站, 以激发他们的英语阅读兴趣。通过增加阅读量, 增加他们的单词量, 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从而提高英语综合能力。

四、以课外活动为依托, 提高英语基础薄弱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我根据学生的英语总体水平以及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 把学生分为几个学习小组。利用合作学习的方式, 提高每个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通过开展演讲比赛、征文比赛、小话剧等形式, 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自信心, 演讲水平和口语水平同时也得到相应提高, 学习的表现能力也得到加强。此外, 在校园创设“The English corner”, 创设学生练习英语口语和听力的良好环境, 每周固定时间, 大家在“The English corner”用英语交谈学习心得体会, 诉说烦恼及感兴趣的话题。老师也以学生的身份参加, 和学生交流, 适时纠正。通过“The English corner”活动, 锻炼了学生的英语口语和听力, 提高英语基础薄弱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总之, 英语教学中的有效性主要阵地在课堂, 在每一堂英语课上要真正提高学生的英语素养。对英语基础薄弱的学生要做到不歧视、不放弃, 通过发音、语法、阅读、课外活动的教学与指导, 对他们进行有效教学, 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摘要:英语基础薄弱的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存在一定的困难, 对他们要做到不歧视、不放弃, 通过发音、语法、阅读、课外活动“四渠道”教学与指导, 对他们进行有效教学, 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英语,基础薄弱,学生,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贺翠玉.如何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实效性[A].语言与文化研究 (第五辑) .2010.

基础指导 篇10

预习是学好英语的一个关键环节。英语学习中有大量的听、说、读、写等多方面的练习, 而这些练习让学生课后自己去完成, 效果和质量就将大打折扣。而要在课堂上进行大量的练习, 必然会造成“教”与“练”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应充分发挥导学案中的预习引领, 以书面练习形式促使学生课前预习, 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一、英语学案导学中预习内容的设计

在初中阶段英语学习中, 预习的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单词、句型、短文、大意概述、语法、阅读理解等。

1. 单词是英语学习的基础

在每一个教学单元中都会出现很多生词, 为了使学生便于学习识记、掌握单词, 课前要求学生在预习时从词典中找到每个词的音标、词性、适合本单元课文意思的英语释义, 以及可以搭配的短语。词组和短语的积累对于学习英语来说至关重要。为使学生理解和应用词汇, 教师可以让学生用学过的句型不拘一格地造句, 学以致用, 更好地学习、掌握词汇的用法。

2. 短文和大意概述

在英语教学中, 为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开阔他们的知识视野, 编制导学案时, 要注意设计与课堂内容相关的部分, 让学生查阅资料, 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开发他们学习语言的潜能。大意概述时, 教师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理解、归纳的能力, 要求他们简明扼要地复述课文大意。这样, 既复习了词汇和句型, 又能为书面表达打好基础。

3. 语法

每一堂课都会有语法点, 为了更好地理解、掌握本单元的知识, 教师在编制导学案时需要强调语法。同时要求学生对本单元要学的语法做到心中有数, 让他们自己能抽点时间翻阅语法书, 将自己总结的内容写下来做好笔记, 以获得更多的信息, 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英语学习的效果会更好。

4. 阅读理解

阅读是语言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培养学生分析、理解、推理、判断等多方面能力的综合学习活动。在导学案预习环节的设计上, 教师应有针对性地罗列一些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以及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 从而让学生开阔视野, 增长才干, 为英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良好的预习习惯对学生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只有认真预习了, 才能促成有效学习。

1. 初中英语教学着重培养学生四个方面的技能, 即:听、说、读、写

首先要从听入手, 要求学生每天坚持听一个小时的录音。众所周知, 语言的学习就是从先听后模仿开始的, 录音能教会学生纯正的发音, 娴熟的语音语调。许多学生在初学英语时不敢张嘴读, 怕读错别人笑话, 而听录音能使学生减轻学习英语的畏惧心理, 减少朗读中的失误, 尝试朗读的快乐。

2. 语言是用来交流的

在学会了字母和音标后, 就要尝试读单词、句型和短文。在日常的教学中, 不乏这样的现象:有些学生背单词很快, 而有些学生则事半功倍。读书要做到“五到”, 眼到、口到、耳到、手到和心到。这“五到”之中, 关键是心到。预习中, 朗读对话、背诵词汇时, 只有做到这五到才能有效地提高预习的质量, 保证预习达到好的效果。

3. 学习的最终目标是会运用所学知识

在每一课的英语导学案中都会有预习练习和课堂达标练习, 教师要及时要求学生在复习旧知识的同时学习新知识, 力求做到温故而知新。在完成这些练习时, 会有一定的难度, 一些同学可能就此会打退堂鼓, 这就要求教师耐心细致地指导, 及时解疑释惑, 帮助学生克服困难。长此以往,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涨了, 学习兴趣浓厚了, 学习成绩也会稳步提高。

4. 及时做好学生的预习检查

不少学生不太重视课前预习, 认为预习是多此一举、浪费时间;也有的学生曾经做过预习, 但因方法不当, 收效甚微, 因而不能坚持。要改变这种状态, 教师本身要能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 把它作为一项学习制度来抓, 重视学生预习方法的引导和检查, 定期收齐导学案批阅、课堂教学中巡视等, 使学生逐步养成预习的好习惯, 才能达到“善学者, 师逸而功倍, 又从而庸之”的效果。

三、及时强化巩固预习效果

为了更好地强化巩固预习效果, 还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 指导学生依据用法将新旧短语进行归类, 并定期背诵记忆, 加强对旧短语的有效复习。

2. 要求学生摘抄重点句型和不同类型的短文, 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知识又积累了作文素材。

3. 及时记录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 以便听课的时候有针对性, 在课堂学习中积极思考、大胆质疑。

4.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预习, 谢绝将预习敷衍了事, 流于形式, 大力宣传一丝不苟、诚实认真的学习态度, 树立正面典型。

基础学段作文积累中的指导方法 篇11

我们所处的生活环境日新月异、丰富多彩,几乎每天都在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即使每天在往返于家庭、学校的路上,只要留心观察,写作素材就在身边。坑洼的小路变成了平坦的水泥路,路旁的荒地建成了幢幢洋房,破旧的房屋改成了气派的高楼,还有一根鱼刺、一盘棋局、一次改选、一场游戏,俯拾之间都是写作的素材。事物的多样性、复杂性、变化性决定了写作材料的丰富性,家务劳动、校园活动、走亲访友、兴趣爱好都是学生写作的好材料。这就得要求学生在生活中要常做一个“有心人”,用自己的“慧眼”细心观察,善于发现,学会思考。

观察,就是仔细的察看。人认识外界的事物,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巴尝,用鼻子闻,用手触摸,用脑袋记忆、分析、联想。在寻找写作素材时,我先会交给孩子们观察的方法和途径。我将人的感官形象称之为“作文好帮手”,我告诉学生我们写作文的时候离不开六个好帮手,即眼、耳、口、鼻、手、脑。观察的时候要让所有的帮手都派上用场,它们会给我们带来丰富的写作素材。为了让孩子们能有意识地调动各种感官细致的观察事物。我设计了以强化训练观察能力为目的的小作文训练。通常训练从观察吃的东西开始。例如课前准备一大包包装口味窘异的糖。当可口可爱的糖展现在孩子们眼前时,首先眼睛发挥了作用。提示学生将看到的写几句话。看到了包装精美的糖,脑袋也不会闲着。让孩子们把此时脑袋中想到的写下来。孩子们信笔写下了自己的真实想法:看到这些漂亮的糖,我真想马上吃两颗……然后学生再选择一颗自己喜欢的糖,分别调动耳朵(吃起来有没有发出脆脆的响声?)、鼻子(打开包装袋闻到了什么气味)、嘴巴(味道、软硬等)进行仔细研究,要求学生每派出一个“小帮手”要将“小帮手”所搜寻到的信息写两三句话。就这样,孩子们在吃糖的过程中,很轻松地将这颗糖来了个全方位,详尽的描述。篇幅比较长,而且很实在。通过练习,学生一方面知道了如何去观察,另一方面体会到写作其实不难,甚至是件很快乐的事情。看到一篇字数较多的文章,学生内心的骄傲和喜悦会张扬地表现在脸上。有了这样的训练做基础,学生既消除了对作文的恐惧心理,又掌握了观察的方法。

二、指导学生阅读———积累语言

为了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我除了要求学生将课本上的优美诗文必须熟读成诵外,还鼓励学生大量阅读课外书。首先,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阅读材料。学生课外阅读材料来源很广,有的鱼目混珠,我根据学生特点,向他们推荐课外书报目录,对阅读范围进行指导,鼓励学生大量阅读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和名家名著,以及中华民族的瑰宝——经典诗文。“腹有诗书气自华”,学生在大量阅读中,不仅能陶冶情操,受到启迪,而且能不断丰富语言积累,为习作打下基础,使肚中的“货”倒得出。

其次,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要浏览、精读相结合;要边读边思,展开丰富的想象;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及时作批注……

再次,为促使学生自觉阅读,我定期开展各种活动检查课外阅读效果。“古诗朗诵比赛”、“背诵比赛”、“讲故事比赛”是我班每学期必须举行的活动;摘抄好词好句在《浪花集》上是我班学生每天的“工作”;写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的读后感是学生每个周末的作业之一。

三、指导单项训练——积累技巧

小学生作文要求内容具体,情感真实。语言必须流畅,言之有序,有感染力。因此我们必须在各种单项作文训练中指导学生积累语言的表达技巧。所谓积累技巧就是通过与阅读教学相结合的各种作文单项训练,让学生掌握一些表达思想的方法,它包括语言表达的技巧,篇章结构的技巧,选材立意的技巧。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学习的内容,进行片断训练,如进行总分式、并列式的语序结构训练;进行仿写拟人句、排比句、比喻句的语言感染力训练;借鉴课文的表达方式进行人物的动作、语言、外貌、神态的描写训练;还可以对课文进行扩写、缩写、续写、改写。可以练习各种形式的开头结尾,可以结合相关课文练习写景、状物的写作顺序,可以联系课文的题目分析作者的选材,立意的目的。在进行片断训练的同时还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进行多向思维、逆向思维等思维技巧的训练,鼓励学生写童话式、畅想式、科幻式作文,提高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识水平。

积累是创新的基础,博览群书、厚积而薄发才能做到游刃有余。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积累,学生的作文水平才能不断提高。

基础指导 篇12

军事格斗是以近战歼敌为手段, 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 以套路和搏击为基本形式的军事体育项目。军事格斗训练不仅能培养勇猛、顽强的战斗风格和单兵作战能力, 而且对部队战斗作风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尽管现代武器装备的飞速发展改变了战争的模式, 延展了攻击发起的距离, 然而无论战争形态发生何种演变, 现代化的武器永远无法取代军事格斗在战争中所发挥的作用。

为了增强兵员素质、提升士兵的战场生存能力, 世界上各个国家都十分重视军事格斗的教学, 并将跆拳道、空手道、泰拳等武术作为军事格斗教学的基础。我军则以军事格斗术作为格斗教学的基础, 通过系统的教学使兵员初步掌握徒手格斗技巧, 提升单个军人军事素养。然而, 随着世界格斗技术的发展, 以军事格斗术为基础的格斗基础教学也逐渐暴露出部分缺陷:

一是军事格斗术攻防手段的局限。军事格斗术的技术方法丰富多样, 包含了踢、打、摔的绝大多数技法, 涵盖了远、中、近各种攻击范围, 逐渐形成了远踢、近打、贴身摔的技术特点。然而, 现阶段的格斗基础教学缺乏对肘、膝等进攻方式的详细介绍, 对地面缠斗的攻防技巧更超出了军事格斗术的教学范围, 这使得我军在军事格斗技术方面存在部分缺陷。

二是军事格斗术动作要领的固化与细化所造成的教学困局。军事格斗术包含多个格斗组合, 每个组合由四个实战动作模块组成。同时, 动作模块之间也进行了搭配, 并形成了固化的顺序, 方便了教学的演示。然而,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学员往往将学习的重心放在了完成动作的顺序。对每一个动作模块的攻击部位、方法、时机、力度和效果等要点却知之甚少, 最终将实战化的格斗术学成了“武术体操”。

三是格斗训练的竞赛规则脱离实战。为了检验格斗训练的效果并培养军人的战斗意志, 教学后期通常需要安排对抗性的竞赛, 其竞赛规则通常直接使用散打的竞赛规则。该规则对比赛中的攻击方式、有效攻击、胜负判定都做了非常严格的限定, 保证了竞技的安全性。但在另一方面降低了对抗性, 使比赛脱离了实战的背景。

2、MMA 的基本理念及发展过程

MMA (Mixed Marital Arts) 的中文名称为综合格斗, 是一种对抗性强、规则极为开放的竞技格斗运动。但其本身不能称为一种格斗术, 而是将各种格斗技术综合在一起的一种竞技模式。在MMA比赛规则中, 允许习练泰拳、柔道、跆拳道、散打等格斗技术的选手参赛, 开放使用身体的多个部位并运用拳、踢、抱摔、锁技等使对手屈服。其比赛获胜的方式同散打相似, 即:KO胜利、优势胜利、分数评定等。与散打不同的是选手也可以通过迫使对手以拍地的形式认输来取得比赛的胜利, 并以此作为重要的取胜手段。MMA的比赛过程十分流畅, 即便发生双方选手摔倒在地面进行地面缠斗的情况, 裁判也会根据规则选择让比赛继续进行。

MMA的基本形式可追溯至古代的角斗竞赛, 其竞赛规则允许格斗双方使用任何招式降服敌人或致其死亡。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 格斗竞技逐渐代替了血腥的角斗竞技。同时随着人们对某一系列格斗技术认识的加深, 逐渐形成了流派。此后, 格斗技术在流派中得以系统的发展, 同时又被流派建立的种种规则所限制。

3、MMA 对我军格斗基础教学的指导意义

现阶段MMA的发展已经十分成熟, 并拥有较为先进的格斗技术、防护手段以及竞技规则等。由于商业运作的原因, MMA竞技十分激烈甚至近乎血腥, 不亚于战争中的近战肉搏, 因此, 其教学理念、训练方法等对我军的格斗基础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是融合各类格斗技术。由于MMA的开放赛制, 参赛的选手需要精通多种攻防手段, 吸纳各个武术流派之长, 进而使其在竞技的起点上不致因技术的短板而落于下风。因此, 为了提升我军格斗基础教学的质量, 应根据需要部分引入其他武术中较为精湛的技术, 并与格斗术进行有机的融合, 实现攻防能力的提升。

二是实现实战化的格斗技术训练。MMA采用了实战化的格斗技术训练, 其首先表现为采用实用性的格斗技术。这些技术立足于竞技本身, 完全摒弃所有华而不实的招式和套路。为此, 我军应以实战为出发点, 重新审视格斗基础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深挖格斗术的实用技术, 剔除华而不实的动作和套路。此外, 对抗性训练是实战化的另一种表现方式。我军应逐步推动格斗的对抗性训练和放宽竞技规则, 并以对抗提升训练质量、检验训练效果、锤炼战斗意志。

三是培养个性化的格斗风格。由于受到体格、性格等影响, 每一名MMA选手都有着自身独特的格斗风格, 其主要表现在赛场上的主动性、常用技术以及攻防策略等方面。格斗风格个性化能够将个人竞技的主观能动性最大程度地得到发挥, 进而在训练和比赛的过程中取得更为良好的效果。为此, 我军格斗基础教学在整体授课的条件下应着力推动个性化的培养模式, 根据实际情况为受训者提供切实可行的发展路线, 从而更好的挖掘其格斗潜能。

摘要:自古以来, 军事格斗作为一种克敌制胜的技能一直受到各国军队的重视, 并将其作为军事教学与训练的重要内容。我军军事格斗基础教学在教学内容、训练方法等方面存在部分弊端, 进而使格斗技术的掌握具有一定的缺陷。为此, 本文在分析我军格斗教学现状的基础上, 结合国际MMA (综合武术) 的特点, 提出了MMA对我军格斗基础教学的指导意义。

上一篇:资料管理要求下一篇: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