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形结构

2024-10-20

字形结构(精选12篇)

字形结构 篇1

1 工程概况

本文结合重庆某高架车站,讨论独柱双层悬臂盖梁的“干”字形高架车站在结构设计中的若干问题。本文研究的重庆某高架车站为三层侧式车站,一层为地面出入口,二层为站厅层,三层为站台层,二、三层中间设有站台夹层。车站结构总长度123 m,总宽度为21.4 m,标准段线间距4.6 m,站台层距地面的高度为23.1 m(不包括站台风雨棚),盖梁悬挑最大长度9.45 m。主体结构的横剖面及纵剖面如图1,图2所示。

2 车站结构形式

车站结构形式采用桥—建组合结构体系,它属于“建桥结合”的车站形式[1],但依照轨道梁与盖梁的连接方式又分为轨道梁与盖梁刚接的空间框架式结构和轨道梁简支于盖梁的组合体系,本文探讨的高架车站属后者,即设单排墩柱、双层悬挑盖梁,轨道板梁通过桥梁橡胶支座简支于盖梁顶面。站厅,站台的楼盖结构及夹层则为与盖梁现浇的框架梁板结构,墩柱基础采用嵌岩桩,站台雨棚采用空间管桁体系。这种车站的主体实质上可视为桥梁结构的扩展,只是盖梁也兼作建筑构件的支撑点,其传力模式仍然类似于传统的桥跨结构,即轨道梁(建筑纵梁,雨棚柱)—盖梁—墩柱—桩基,结构体系受力明确,受行车振动的影响较小,而且采用简支轨道梁方案避免了空间框架结构体系对不均匀沉降敏感和动力稳定性差的缺陷,此种结构的缺点是整体性和抗震性稍差,但在抗震设防烈度较低的重庆地区,不利的影响相对较小。本工程由于线路轨面标高较高,使墩高达21 m,且墩柱横桥向尺寸受道路绿化带的限制,最终使用10.5 m+12 m的组合柱距。对于墩高较大的车站采用小柱距,更利于控制桥跨结构的横向刚度以及盖梁挠度。

3 设计荷载的选取及组合方式

对于主要承受建筑荷载的构件,如站厅站台层的纵横向框架梁,站台雨棚,可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2]取值,并采用建规的承载能力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方法对构件进行设计和验算;而对于与承受列车动荷载相关的桥梁构件,即轨道梁,墩柱,盖梁,基础,则应同时满足《建筑结构荷载规范》和《铁路桥涵设计基本规范》[3]的荷载取值规定,除按建规的设计方法设计外,还应采用桥规容许应力法进行强度和变形的检算,取不利者控制设计。

在整体结构分析及建筑构件的设计中,可按建规进行荷载组合,在恒载、活载中应计入桥规中主力的恒载与活载,组合活载工况时需按满载和偏载两种情况分别考虑。对于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的结构,取结构重要性系数为1.1,本文暂列出几种主要的荷载组合工况:1)1.1×(1.2D+1.4L)(恒载为主的工况);2)1.1×(1.35D+0.7×1.4L)(活载为主的工况);3)1.1×(1.2D+1.4L+0.6×1.4W)(活载为主的有风组合);4)1.1×[1.2×(D+0.5L)+1.3Eh+0.5Ev](考虑地震的组合);5)1.1×(1.2D+1.4L+1.4×0.6W+1.4×0.2T)(考虑风与温度的组合)。

在对桥梁构件进行检算时,荷载组合仍按照桥规的3种组合,只是主力中的恒载、活载也同时计入建筑恒载与活载,其组合方式为:1)主力(恒载+活载);2)主力(恒载+活载)+附加力(横桥方向),或主力(恒载+活载)+附加力(顺桥方向);3)主力(恒载+活载(不与某些特殊荷载组合的活载不应计入))+特殊荷载。

上述三种组合均考虑两种工况,即工况1双线行车和人群荷载的双侧分布(满载),工况2单线行车和人群活载的单侧分布(偏载);设计时仅仅考虑主力与一个方向(顺桥或横桥)的附加力组合,即纵向横向的计算分开进行[4]。

4 车站结构的刚度控制

高架车站的刚度是结构设计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地铁设计规范》[5]中对墩柱纵向线刚度和墩顶的弹性位移提出了控制要求。由于现在的无缝线路多采用刚性轨道,梁轨相互作用产生的附加应力大小与下部结构纵向刚度有关,列车制动时产生的钢轨附加应力随下部结构纵向水平刚度的降低而增大,对于跨度L≤12 m的双线桥,为保证钢轨的强度和稳定性,《铁路桥涵设计基本规范》条文说明中建议下部结构纵向水平线刚度不应小于120 kN/cm。对于墩顶的弹性位移,则按《地铁设计规范》的限值4L(横桥向)和5L(顺桥向)进行控制,公式中当L≤25 m时,取L=25 m,限值中的弹性位移包括墩身和基础弹性变形及基底土弹性变形。

本文通过Midas有限元程序整体建模,为考虑基础群桩侧面土的水平抗力,按照《铁路桥涵地基和基础设计规范》[6]中对架构式墩台土压力计算宽度的简化计算方法,采用换算计算宽度为b0的矩形截面柱模拟群桩,并将水平地基系数作为弹性约束沿深度施加于模拟的矩形柱侧面。

车站主要结构构件的尺寸如下:墩柱为2.2 m×2.5 m,上层盖梁为3.0 m×(2.5 m~1.8 m),下层盖梁为3.0 m×(2.0 m~1.8 m),轨道梁为截面高度80 cm的钢筋混凝土板梁,基础采用桩径1.2 m的桩承台。有限元程序整体建模分析得到的墩顶横向最大位移为Δ=18.41 mm<[Δ]=20 mm,纵向最大位移Δ=14.15 mm<[Δ]=25 mm,均满足规范要求。车站结构前6阶频率及周期见表1。

从振型分析中可以看出,高墩独柱的“干”字形高架车站,其横向刚度弱于其扭转刚度和整体纵向刚度。与高架区间相比,高架线路的车站部分墩柱间距较小,而且在站厅站台层有通长的梁板结构,所以纵向水平刚度易于满足,而对于独柱大悬挑结构的横向刚度,往往成为控制设计的因素。在满足规范要求的限值之下,墩柱刚度不宜过大,因为温度荷载的作用效应随墩柱刚度的增加而增大,边墩承受的温度效应最大,往往控制设计,适当减小墩柱的刚度,增大其变形能力可以减小温度效应。

5 结论及建议

1)高架车站的结构设计中,对建筑构件可按建规的承载能力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方法进行设计和验算,而对于桥梁构件尚应按桥规的荷载组合方式及容许应力法检算。

2)高架线路在车站部分,由于“干”字形的独柱悬臂结构形式横向刚度不宜控制而成为薄弱的方面。在概念设计中可适当提高基础的刚度,使车站整体结构的横向刚度得到提高。

3)“干”字形结构高架车站墩柱的刚度在满足位移控制要求下不宜过大,以减小温度效应下的柱底弯矩。

参考文献

[1]李茂生.建桥一体化车站结构研究及其应用[D].上海:同济大学,2007.

[2]GB 50009-2001,建筑结构荷载规范[S].

[3]TB 10002.1-2005,铁路桥涵设计基本规范[S].

[4]孙俊岭.城市轻轨站桥合一结构设计中的几个问题[J].建筑结构,2003,33(10):62-65.

[5]GB 50157-2003,地铁设计规范[S].

[6]TB 10002.5-2005,铁路桥涵地基和基础设计规范[S].

字形结构 篇2

师:请每位同学做个小小发现家,观察一下这两个字有什么区别。

生:老师,我发现这两个字的上面部分不同,“冠”是平顶,“寇”是尖顶。

师:观察得真仔细。那你们能结合平时学过的知识,对照这两个字展开想象,说说它们的意思吗?

生:“冠”指帽子,我们学过的“张冠李戴”的“冠”就是这个意思。

生:(很自信)我曾在书上看到过,古代男子20岁的时候要举行冠礼,把帽子戴在头上,表示已经成年。“冖”表示帽子,里面好像有一只手托着帽子。(学生鼓掌)

生:“寇”是指侵略者,明朝的戚继光曾经抗击入侵我国的倭寇。

生:“寇”的“宀”像一座房子,里面好像也有一只手,手上还拿着什么东西。

师:哦,了不起,这几位同学不但知识丰富,而且善于想象。其实这两个字中还藏着几个小秘密呢!(指向多媒体)刚才同学说得对,“冠”字的“冖”表示帽子,它的意思是一个人用手(寸)把帽子戴在头上;“寇”字的“宀”表示房子,它的意思是一个人手(又)拿棍子跑到人家房子里行凶,即强盗、侵略者。“攴”就是手拿棍子的意思。(通过比较,学生恍然大悟。)

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本教例中,教师巧妙利用多媒体这一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在逐步探究中主动识字。首先让学生观察字形,寻求两字的`异同点,为下一步的教学作好铺垫。在字义理解环节,教师并没有越俎代庖,直接解释字义,而是根据“冠”“寇”都是会意字的特点,让学生利用已有经验,通过观察并展开想象,来分析探究字的本义。在识字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地位,这样就将原先的死记硬背变成了意义识记,使学生在自主识字中开启智慧之门,不但强化了对字形的区别和记忆,还从中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探究能力,比起教师直接把有关知识全盘授予的做法要高明得多。

字形考点突破 篇3

例1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以逸待劳 分庭抗理 信口雌黄 哄堂大笑

B. 漫不经心和颜悦色见微知著

推心至腹

C. 突如其来接踵而至精妙绝伦

浑然一体

D. 张灯结彩休戚与共不知所终

估名钓誉

解析 A.分庭抗理—分庭抗礼;B.推心至腹—推心置腹;D. 估名钓誉—沽名钓誉

答案 C

归纳 对于汉字,除了平时的积累外,首先可以根据错别字产生的几种原因(如同音、形似、义近等)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再加以归类:①据音记形;②据义推形(如A项的“分庭抗礼”的“礼”是“行礼”的意思,故“理”错);③结构推形;④探源定形。

例2 下列各组词语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A. 愧疚 必须品 防微杜渐 额首称庆

B. 搜寻 吊胃口 炙手可热 按捺不住

C. 剽悍 金刚钻 始作俑者 不明就理

D. 操合 板着脸 破滋为笑 奉为圭臬

解析 C. “不明就理”应为“不明就里”,意思是:不明白其中的实际情况

答案 C

归纳 同学们往往在同音字、近义字上出错。平时多采用义辨法,可以减少错别字。与去年一样,许多词语出自课本,如“就里”就出自高中语文第四册《长亭送别》一文的注释,这是本届高三复习时应该注意的。

考点透析

“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考查的内容主要是:①形近字,如“惦”(念)与“掂”(量);②音同音近字,如“投机倒把”的“倒”误写为“捣”;③音同形近字,如“国籍”的“籍”误写为“藉”。

“据义辨形”是辨析汉字字形最根本的方法。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除了少数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外,绝大多数为形声字。而形声字的形旁表意,即根据其形旁来判断字的意义。反过来,我们可以根据词语中某处语素的意义来判断该语素(汉字)的字形是否正确。例如:同音字(枪)“杆”、(麻)“秆”与(竹)“竿”,“杆”从“木”,指“器物像棍子的细长部分”。

形似字备考策略:(1)形似字应注意联想积累,如“纵横捭阖”中“捭”可联想为“脾p픓啤p픓俾bǐ”;(2)形近、形似字应注意相互之间的细微差异,如“疏浚、皴裂、逡巡、日月如梭、怙恶不悛”的“浚、皴、逡、梭、悛”之间的差别非常细微;(3) 应在具体语境中体察真伪。

错别字备考策略:(1)弄清种类:①读音相同相近,如“食不果腹”误写为“食不裹腹”;②字形相似,如“气概”误写为“气慨”;③意义混淆,如“凑合”误写为“凑和”;④不明典故,如“墨守成规”误写为“默守成规”。

(2)形旁析错法。如“燥”“躁”“澡”“噪”,形旁为“火”,就有“干燥”;形旁“足”,则有“烦躁”“急躁”等;形旁为“水”,有“洗澡”“澡盆”等;形旁为“口”,就有“噪音”“鼓噪”等。

(3)结构推断法。即通过对词语结构的分析,可准确快捷地推断出字形正误。如“按迹循踪”,本词是两个介宾短语,因“迹”与“踪”同义,故“按”与“循”也同义,均为介词“依照”之义。

应对策略

识记字形一定要与理解字义紧密结合,可以借助造字法,从偏旁的异同来推敲词义,也可以借助词语结构、典故出处、历史文化常识、生活经验等来推敲词义,进而记住字形。平时要注意积累,扩大词汇量,有些字之所以认不准,往往是因为对它不熟悉,甚至从来没见过。没有一定数量的字词识记,是不可能形成语文能力的。

现 场 练 兵

1. 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题纲 水龙头 神智不清 委曲求全

B. 松弛 泊来品 明枪暗箭 精兵简政

C. 安详 摄像机 唉声叹气 要言不烦

D. 辐射 候车室 耳题面命 悬梁刺股

2.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等量齐观 万家灯火 马首是瞻 跋山涉水

B. 义无反顾 半途而废 毕恭毕敬 辰钟暮鼓

C. 一应具全 峰回路转 横征暴敛 见异思迁

D. 图鼠忌器 雷厉风行 临渊羡鱼 少不更事

3.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般配 掉书袋 好高鹜远 文过饰非

有志者事竟成

B. 寒暄 俯卧撑 既往不咎 厉行节约

事实胜于雄辨

C. 厮杀 故纸堆 甘之如饴 稗官野史

英雄所见略同

D. 幽怨 连锁店 循私舞弊 轻歌曼舞

万变不离其宗

4.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辐射 狼藉 文过饰非 山青水秀

B. 缘分 喝采 不经之谈 恼羞成怒

C. 坐落 差池 各行其是 再接再厉

D. 凭吊 踌躇 精美绝仑 声名鹊起

5.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应运而生 文意枯索 心惊胆战 去粗取经

B. 婉然可见 无垠空间 卖弄技巧 虚实相生

C. 空中楼阁 轻鸢剪掠 吞言咽理 凌风出尘

D. 婀娜娇羞 洞悉一切 不勘重负 咀嚼再三

6. 下列汉字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烟霭座右铭

目不遐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B. 戏谑伤脑筋

裨官野史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C. 福祉百叶窗

辘辘饥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D. 涕泗推销员

斩钉截铁仰之弥高,钻之弥艰

7. 下列句子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由于南极冰川融化的速度大大超过降雪的速度,人们担心如果南极西部冰盖开始崩蹋,海平面将上升1~15米。

B. 劣质节能灯寿命特别短,浪费了大量工业原料;玻璃壳里的汞金属,造成了环境污染;劣质灯还存在一定幅射,破坏人体生理系统,造成情绪不稳,甚至发生病变,诱发癌症。

C. 江南出芳草鲜花、才子佳人,出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但江南又是英雄倍出的地方,古往今来,这里孕育出诸多骁勇的斗士。

D. 我坐在开罗“岛屿之宫”旅店的阳光下,俯瞰平静的尼罗河。河上有白色三角帆的木船,静静地行驶,好像在玻璃般的水面漂行。

【参考答案】

1. C(A. “题”应为“提”,“智”应为“志”;B. “泊”应为“舶”;D. “题”应为“提”。)

2. A(B. “辰”应为“晨”;C. “具”应为“俱”;D. “图”应为“投”。)

3. C(A. “鹜”应为“骛”;B. “辨”应为“辩”;D. “循”应为“徇”。)

4. C(A. “青”应为“清”;B. “采”应为“彩”;D. “仑”应为“伦”。)

5. C(A. “经”应为“精”;B. “婉”应为“宛”;D. “勘”应为“堪”。)

6. C(A. “遐”应为“暇”;B. “裨”应为“稗”,“常”应为“长”;D. “艰”应为“坚”。)

7. D(A. “蹋”应为“塌”;B. “幅”应为“辐”;C. “倍”应为“辈”。)

字形结构 篇4

1 结构影响系数的定义

结构影响系数为地震动作用下结构保持完全弹性所需要的最低强度与相同地震动作用下结构保持非弹性反应时的设计强度之比。它主要与结构体系的延性和超强有关,按极限状态设计法,结构影响系数的定义如图1所示。横坐标为结构顶点的水平位移,纵坐标为结构基底剪力。ODEFG为强震下结构的实际反应曲线,OA线为结构保持完全弹性时的反应曲线,ODCG为理想弹塑性的结构反应曲线[3]。

图1中,Ve,Vy,Vd分别为结构为完全弹性时最大基底剪力、显著屈服时基底剪力、设计基底剪力;Δe,Δy,Δd分别为对应的顶点水平位移;Δmax为实际结构的顶点最大侧移。

结构影响系数:R=(Ve/Vy)·(Vy/Vd)=Rμ·RΩ;

结构延性系数:Rμ=Ve/Vy;

结构超强系数:RΩ=Vy/Vd

本文中显著屈服时基底剪力Vy取中震下结构的基底剪力Vy

2 有限元模型

9个算例的结构模型参数:层数、跨数、支撑架跨度、层高汇总如表1所示。本文以模型S11-3-6.6为例进行具体说明,按照我国相关规范利用PKPM软件的STS模块对模型S11-3-6.6进行截面设计。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加速度值为0.3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建筑场地类别为二类。钢框架梁柱节点均为刚性连接,构件均采用Q235B钢材,标准层楼面恒载取4.5 kN/m2,活载取2.0 kN/m2,顶层屋面恒载取5.05 kN/m2,活载取2.0 kN/m2,风荷载取0.45 kN/m2,地面粗糙度C类。

以振型分解法求得结构基底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FEK=1 891 kN,结构基本周期为0.96 s。ANSYS有限元建模:本文有限元模型的梁、柱、支撑构件均采用梁单元(Beam188),消能梁段采用壳单元(Shell181)进行模拟;连接方式均采用刚接;材料恢复力模型采用经典双折线随动强化模型(BKIN),其在弹性阶段模量为2.06E11 N/m2,强化阶段模量取弹性阶段的2%为4.12E09 N/m2。屈服强度取235 N/mm2,钢材密度取7 849 kg/m3,泊松比0.3;结构阻尼采用瑞利阻尼模型。

3 结构影响系数的求解与分析

3.1 选择地震波

本文按照以下四条要求进行选波:1)根据建设场地的场地类别,同时考虑近远震(或震中距)选择具有相同或相近场地类别台站记录的地震波。2)对所选地震波反应谱场地特征周期Tg的误差不超过20%。3)对结构基本周期附近[0.2T,1.5T]段的加速度反应谱均进行控制,要求与设计反应谱在该区间各周期点的偏差控制在-10%~+20%。4)每条时程曲线计算所得结构底部剪力不应小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结果的65%,多条时程曲线计算所得结构底部剪力的平均值不应小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结果的80%。

3.2 弹塑性增量动力分析

将所选地震波调幅至最大峰值加速度分别为110 cm/s2,294 cm/s2,400 cm/s2,510 cm/s2,600 cm/s2,然后将地震波数据输入结构有限元模型进行增量动力分析得到各条波作用下的结构基底剪力及最大层间位移角,最大层间位移角限值均满足规范要求。地震波峰值加速度为110 cm/s2时,结构应力云图显示所有构件处于弹性状态;当地震波峰值加速度为294 cm/s2时,梁、柱、支撑仍然处于弹性状态,消能梁段进入塑性,部分消能梁段产生塑性铰。

3.3 结构影响系数R的求解

以1号地震波为例求解结构的超强系数RΩ、延性折减系数Rμ和结构影响系数R。1号地震波作用下的最大层间位移角和基底剪力的关系曲线如图2所示。

结构影响系数、超强系数、延性折减系数的求解:

Ve=θe/θc×Vc=0.004 9/0.001 44×1 800=6 125 kN。

Vd=1 891 kN。

Vy=(4 801-1 800)/(0.004 92-0.001 44)×

(0.004 9-0.001 44)+1 800=4 784 kN。

R=Ve/Vd=6 125/1 891=3.24。

Rμ=Ve/Vy=6 125/4 784=1.28。

RΩ=Vy/Vd=4 784/1 891=2.53。

其中,θe为峰值加速度294 cm/s2下结构最大层间位移角;θc为峰值加速度110 cm/s2下结构最大层间位移角;Vc为峰值加速度110 cm/s2下结构基底剪力;Vy为中震下结构的基底剪力。

依上述方法可得到所有9个算例的超强系数、延性折减系数和结构影响系数的统计(如表2所示)。

4 结语

1)分析得出人字形偏心支撑钢构架结构影响系数平均值为3.14,较规范隐含的结构影响系数2.812 5提高了11.6%;建议该结构体系结构影响系数取值3.14。2)结构影响系数、超强系数、延性折减系数与层数、跨度、跨数没有趋势性的关系,但是结构影响系数与周期有关,随着周期的增加而减小。3)本文求得结构延性折减系数为1.22,表明结构进入塑性的程度较小;美国规范中延性是结构影响系数的主导因素,这也说明我国现行抗震规范在中震作用下对结构延性利用程度不足。4)按我国现行抗震规范设计的人字形偏心支撑钢结构体系是偏安全的,且结构在大震作用下的变形安全储备较大,当然也是偏于不经济的。

摘要:采用弹塑性增量动力分析法,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分析了9个人字形偏心支撑钢框架结构算例,得到人字形偏心支撑钢框架的结构影响系数R、超强系数RΩ、延性折减系数Rμ,给出了R的建议值。

关键词:人字形偏心支撑钢框架,增量动力分析法,结构影响系数

参考文献

[1]GB 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

[2]顾强,何若全,苏明周.关于钢结构地震作用的讨论[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05,18(6):1-5.

[3]T.Balendra,X.Huang.Overstrength and Ductility Factors forSteel Frames Designed According to BS 5950[J].Journal ofStructural Engineering,2003,129(8):4-5.

字形专题教案 篇5

【走近考纲】

《考试大纲》规定:“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 其考查特点是:

1、重点考查考生对现代汉语字形的正确识记。

2、考查范围是《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2500个常用字和1000个次常用字。

3、考查的重点在同音字、形似字、多音多义字的字形的辨析。

4、考题的设置为选择题,具体采用“选择没有错别字的一组()”的命题形式,该题的分值为3分。

【设置教学目标】

1、能正确规范地书写常见的词语或成语;

2、能辨别字形的正误,区分形近字、同音字,注意同音异形字;

3、针对选择题,运用比较筛选的方法,选出正确答案。

【教学重难点】

能辨别字形的正误,区分形近字、同音字,注意同音异形字

【点击高考题】

1、(2008年)

2、(2009年)

3、(2010年)

【探寻方法】

1、同音字——借助语境和结构,以意辨形。例如:急躁(燥)

鸠占鹊(雀)巢

山清(青)水秀

文过饰(是)非

2、形近字——认清字形,读准字音,理解字义。例如:赝品——义愤填膺

编纂(篡)

羽扇纶(伦)巾

相形见绌(拙)

针砭(贬)时弊

3、同音异形字——关注留心,在词语的辨析中较常见。例如:国事——国是

委屈——委曲

煊赫——烜赫

4、通写字——注意总结,把握通写。例如:毕(必)恭毕(必)敬

(荜)筚路蓝缕(褴褛)

(诘)佶屈聱牙

【练它一把】

做学案4道选择题。

【知错能改】

请生上黑板写出5个易错词语(成语),正误可夹杂,另外的同学上黑板改正。

【课后练习】

高考字形专题备考 篇6

(一)2007年高考的“字形”题共出现37个错例。其错误类型归纳如下。(括号内是正确字形)

(二)2008年高考的“字形”题共出现26个错例,其错误类型归纳如下。(括号内是正确字形)

(三)2009年高考的“字形”题共出现23个错例,其错误类型归纳如下。(括号内是正确字形)

透视近三年高考字形题中的错例,我们可以发现高考字形考查的重点落在音近字、形近字、音形相近字上。由于有音、形上的近似,因此这些错别字有一定的隐蔽性,迷惑性。我们在解题时需要仔细辨析。

透视这些错例,我们还会发现有重复考查现象的存在。例如“赋予、一筹莫展、朗诵、膨胀”等,2007年高考考了,2008年高考又考到了。再如2009年高考考查的一些词语:“出奇制胜”,2004年高考全国卷IC项、2007年四川卷C项考查过;“推心置腹”。2007年四川卷B项考查过;“启事”,2005年北京卷D项考查过;“额手称庆”,2006年山东卷B项考查过;“沽名钓誉”,2005年山东卷C项考查过;“纷至沓来”,2006年广东卷C项考查过。

正因为有重复考查现象的存在。所以我们在备考复习过程中,有必要把近十年的高考字形题做一遍,然后对照答案,参照字典,把选项中的错别字订正过来。之后,要把近十年高考字音题所有选项中考查过的汉字的正确字形。通过读、记、抄、默、练,牢固掌握。

二、字形辨识的方法

高考字形题的解题是以现代汉语常用字的识记为基础的,也正因为有这个基础,所以在解题时往往会碰到几个一目了然的错别字。基于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采用排除法,特别是纵向排查,横向淘汰法,即解题时,把四个备选项结合起来。按列自上而下纵向排查,查出备选项有误随即横向淘汰。依次减项排查,缩小范围。(放在句子中考错别字的题型只能逐项排查,逐项淘汰)对于一下子排除不掉的选项我们可以采用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法。即大胆假设某选项中某个词语有问题,然后采用一些方法来小心求证。下面重点介绍一下小心求证时字形辨识的方法。

音形义三位一体是汉字的基本特点。所以要正字,可从三者关系入手。并适当借助语法。

1字音辨识法(以音为纲,据音定形)

熟记字音是辨识字形的有效方法之一。

例如2009年高考北京卷字形题B项中有个词语“杀戳”,这个词语中的“戳”字字形是否正确呢?我们可以从这个“戳”字的读音“chuo”来判断是错的,正确的应该是“戳”,读“lu”。

2字义辨识法(以义为纲,据义定形)

①根据意义辨识

在辨析字形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以义为纲,据义定形。例如。2009年高考北京卷字形题A项中有个词语“出其制胜”,这个词语中的“其”字字形是否正确呢?我们可以结合这个词语的意思——用奇兵或奇计战胜敌人,比喻用对方意想不到的方法来取胜,来判断这个“其”字用错了。与“奇兵”“奇计”的意义匹配的应该是这个“奇”字。

②根据形旁辨识

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许多音、形相近的字,都有共同声旁,区别只在形旁。所以,我们可以抓住形旁来辨析错别字。

例如2009年高考浙江卷字形题A项中有个词语“立杆见影”,这个词语中的“gan”字,正确的字形是这个“杆”呢,还是这个“竿”?我们可以结合这两个字的形旁“木”和“竹”来判断,正确的应该是这个“竿”,因为从“立竿见影”的意思(拿根竹竿竖在太阳光下。马上就现出竹竿的影子,比喻见效极快)来看,这个词语中的“gan”字与“竹竿”有关。

③根据词源辨识

成语多来源于古文献,有其形成的特定意义。它们的形成往往有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历史故事等,只有追根溯源,方能准确“定形”。

例如2009年高考四川卷字形题D项中有个词语“黔驴计穷”,这个词语中的“计”字字形是否正确呢?我们可以根据这个词语的词源来判断。这个成语出自唐·柳宗元《三戒·黔之驴》——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人。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日:“技止此耳!”对照这个典故,特别是这一句“技止此耳”。我们可以判断选项中的“计”字字形是错误的,应改为“技”。

当然,不仅是成语,其它的词语,搞清词源也很重要。

2005年湖南卷字形题B项中考查了“幅射”,这个词语中的“幅”字字形是否正确呢?我们可以根据这个词语的词源来判断。古代运输、作战使用最多的是车,而作为车子重要部件的轮子上的重要支撑物是辐条。辐条以轴为中心成放射状分布,这就是“辐射”这个词的发源。所以“辐射”这个词跟“车”有抹不去的联系,正如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所说的那样:“辐”,从车,畐声。

3语法分析法(以语法为纲,据语法定形)

①根据词性辨识

巧用词性推断汉字的字形的正确与否也是辨识字形的一种巧妙方法。

例如2009年高考重庆卷字形题A项中有个词语“必须品”,这个词语中的“须”字字形是否正确呢?我们可以根据“必须”这个词语的词性来判断。“必须”是副词,一般用来修饰动词,与名词“品”(物品)搭配不妥,要将“必须”改成“必需”。

②根据结构辨识

高考辨识错别字时可以运用对称法来分析。所谓对称包括近义对称和反义对称两种。

近义对称指在一个词语对称位置上的字,它们的意义往往是相同或相近的。

例如2009年高考四川卷字形题A项中有个词语“纷至踏来”,这个词语中的“踏”字字形是否正确呢?我们可以运用近义对称法来分析。“纷”是“纷纷”的意思,本义为“多”;“踏”字本义为“足着地”,“踩”的意思,两者不能对称,“踏”字应改为“沓”。“沓”是个会意字。从水,从日。“日”者,“说”也。说话多像水流。本义为“话多”,今义为“多而重复”,与“纷”字近义对称。

反义对称指在一个词语对称位置上的字,它们的意义往往是相对或相反的。

例如2007年高考江西卷字形题A项中有个词语“百废待新”,这个词语中的“新”字字形是否正确呢?我们运用反义对称法来分析。会发现与“废”形成对称的应该是“兴”(兴旺),“新”只能与“旧”形成对称,所以,“新”应改为“兴”。

三、重点提醒

1记忆方法

①去多记少。例如:“宣”和“渲”,只要记住现代汉语中“渲”只有“渲染”一个词。

②形象记忆。例如“蛰居”的“蛰”与“蜇”的容易混淆,我们可以采用拆字口诀法来记:“蛰居”的“蛰”,执(取“蛰”的偏旁)著地居住的虫子。

2提防异体字

且来看到2007年高考江西卷的字形题——

下列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A籍贯筹划家具百废待新

B翔实瞭望暴燥斐然成章

C肖像赢弱修葺一愁莫展

D迁徒戳穿针砭如愿以尝

【答案】C

【解析】答案C。A项“百废待新”——“新”应该改成“兴”;B项“暴燥”——“燥”应该改成“躁”:C项“赢弱”——“赢”应该改成“赢”。“一愁莫展”——“愁”应该改成“筹”;D项“如愿以尝”——“尝”应该改成“偿”。

字形结构 篇7

一、字形

字形顾名思义就是字的形体结构,是为了表达字的意义所呈现的一种具体的表现形式。汉字是集字形、字音、字义于一体的表意方块体文字,所以字形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尤其重要。也就是所谓的见形知义,因为一个字的意义或多或少的与它的形旁所标示的事物或行为有关联。它主要是通过视觉感官,给人提供一些关于字义的信息,缩小理解字义的联想范围,对于人们认识和辨别字义具有引导作用。我们通过对一个个汉字的字形进行解构,从表层形式上或多或少就可以知道它的意义,从深层上我们又可以探究深藏其中的汉民族的文化意蕴。

正因为字形如此重要,国家一方面大力推行现行汉字标准化,提出了“四定”之一的“定形”,规定现代汉字的统一体形,确定现代汉语用字的标准形体,使每一个汉字都有明确的形体规范。另一方面要求现行汉字规范化 , 即“根据汉字的客观发展规律,对楷书汉字进行了整理和简化,制定了一系列有关的字表,整理和简化了一大批繁体字、异体字和旧字形,使现行楷书汉字的运用符合这些标准”,[3] 倡导写规范汉字,使汉字朝着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保持并发扬汉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但是就目前的字典辞书来看,“现行汉字部首编排法 ,在部首的提取和汉字的归部上 , 都存在着严重的不规则性和分歧性。”,对于有些汉字的部首提取、归纳部首部和字形结构的规整方面甚至出现了不恰当的处理,这种规整不利于汉字的学习和发展。下面就以“荆”字为代表,对汉字部首和字形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简要的探究与分析。

我们先简单了解一下几种古今字典辞书对“荆”的阐释。

《说文解字》:“荆,楚木也,从艸刑聲”。在艹部,小篆字形结构是上下结构。“楚(楚),叢木,一名荊也,从林疋聲”。这里楷书字形的“荊”是上下结构。

《康熙字典》把“荆”字归在艹部,字形是左右结构。

到了《汉语大字典》,“荆”被列入刂部,字形结构是左右结构。

而《中华字海》在对“荆”字的处理上,采取了中立的态度,把“荆”字分别归在了两个部首里,一个在艹部,写作“荊”,是上下结构 ;一个在刂部,写作“荆”,是左右结构。

在《王力古汉语字典》里,王力的做法是把“荆”归入艹部,写为左右结构。

《新华大字典》则明确地说“荆”的部首是刂部,字形结构是左右结构。与此同时它在文字源流上说 :“荆是形声字,艹为形,刑为声。荆的本义是指一种落叶灌木,带刺,又称楚。荆条,在古代可用做刑杖。春秋时期,荆山一带就是楚国疆域,所以又称为荆”。

《现代汉语规范字典》也把“荆”归入刂部,写成了左右结构。

综上各种字典辞书,对“荆”的意义解释不外乎是以下这几种 :1一种落叶灌木2旧时对人称自己妻子的谦称3古代楚国的别称4姓5古地名

那么,问题来了,关于“荆”的部首和字形到底是从艹部上下结构更合理还是从刂部左右结构更有说服力呢?现在一贯默认的写法是从刂部左右结构,但是这种做法是否是合理的,仍然有讨论的余地。

笔者认为写成从艹部上下结构的“荊”,更能使人信服 ,也符合汉字的构造原理,顺应汉字的结构特点。

字形结构方面 :荆,早期金文写作,像人的手和脚部位扎上了棘刺晚期金文(井,陷阱)、加(艸,棘刺),表示在陷阱里放置棘刺。篆文承续晚期金文字形。隶书误将“井”写成“开”同时将“艸”简写成“艹”。最后楷书字形就写成了现在的“荆。

从古文字字形来看,荆的篆书字形是上下结构,之后的隶书改变了这种结构,楷书依照隶书的字形,彻底写成了左右结构,可以肯定隶变有一定的好处,但也带来了消极影响,从现在“荆”的情况看,这个隶定之后的“荆”字并没有多大的积极作用,反而增大了见形知义的难度,割断了字形和字义之间的联系,有必要在规范汉字时对其进行整理和校正。

与此同时,通过艹部其他的汉字的部首归属,我们也可以看出“荆”字的部首归属的不恰当。

如 :

莿,“茦也,从艸刺聲”。在艹部,上下结构。

茢,“芀也,从艸刀聲”。在艹部,上下结构。

薊,“芙也,从艸魝聲”。在艹部,上下结构。

菿,“艸木倒,从艸到聲”。在艹部,上下结构。

他们在《说文解字》里的部首和篆书字形都和“荆”字一样,在艹部的上下结构。发展到现代汉语中,其楷书字形中也是从艹部的上下结构。而“荆”却与之相反,另列它部,更改字形写成了在刂部的左右结构,这种做法不符合正常规律,令人费解。

综上所述,本人认为在整理和规范汉字时,应该把“荆”字纳入从艹部的上下结构中,这样更符合汉字造字的规律,同时也可以加强汉字表意的功能,有利于学习和发展汉字。其实,除了“荆”字,还有像“荡”、“菏”等字的部首归属也存在或大或小的问题,也很有调整和规范的必要。

摘要:由于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方块形文字,所以对其进行恰当的归部和字形整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尊重了汉字构造的客观规律,另一方面反映了对汉字本义的正确认知,强化了汉字表意的功能。但就当前的字典辞书以及《现代汉字通用字表》中,在汉字的归部和字形规范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以“荆”字为代表,对汉字字形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简要的探究与分析。

字形结构 篇8

一、实验研究方法

(1) 本实验研究方法主要采用速示法。 (2) 实验仪器主要采用电子速示仪。 (3) 实验材料选用了七种结构的汉字70个, 选自《现代汉语常用字表》, 为了排除经验因素的影响, 根据需要自造了12个假字, 真字与假字共82个。实验用字, 都用正楷字书写在白色硬纸卡片上。每片一字, 要书写在卡片正中央部位, 字体大小为3×3cm。正式实验时, 各卡片呈现顺序随机排列, 每轮实验按相同实验顺序进行。 (4) 实验对象主要选择某附中和附小学生共30名, 男女生各半, 全体被试视力正常。 (5) 实验前, 对实验学生进行培训, 使其掌握测试时间、指导语、测试应注意事项等, 以年龄、年级组分别进行实验。 (6) 本实验采用重复量数的变异数分析的统计方法, 对实验结果作了五个方面的统计分析和检验。

二、实验分析与讨论

1. 实验结果的分析

通过对笔画与结构双因子的分析显示, 笔画与结构交互影响字形的识别。用N—K检验法分别对笔画组均数和各结构均数进行相互比较发现, 在各笔画组中, 5~7画与8~10画组在字形识别方面无显著差异。从均数本身可以看出两个笔画组里的汉字容易识别。5~7画和8~10画两个笔画组均数与11~13画组均数存在显著差异, 11~13画的字难以识别。独体结构的均数除与半包围结构、全包围结构的均数无显著性差异外, 与其他四种结构的均数都有显著性差异。全包围、半包围结构与左右、上中下结构有显著性差异, 上下结构与左右结构存在显著性差异, 左中右结构、上中下结构、左右结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由此看出:在七种结构的汉字中, 独体结构的字最难识别, 全包围、半包围、上下结构次之, 左右、左中右、上中下结构较易识别。假字中, 各种结构对识别字形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 结构对字形识别的影响不受经验因素的明显影响。汉字结构对识别字形的影响在年龄与性别方面并无差异。

2. 实验结果的讨论

汉字是以不同形式的笔画, 按一定的数量、一定的空间配置构成字或构成画组, 再由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画组按一定的布局和组合形式搭配成字的。笔画数量和结构类型都是影响字形识别的重要因素, 二者结合紧密, 它们对识别的影响难以单独发生作用, 而是同时结合在一起影响着学生对字形的识别。

首先, 对交互作用进行检验, 发现当笔画为5~7画时, 结构因素对字形识别的影响不明显, 而笔画为8~10、11~13画时, 结构因素明显起作用。此结果可以解释为:笔画为5~7画时, 不管汉字为何种结构, 这些字都是很简单的。与之相应, 学生在头脑中对汉字进行分析、综合、理解、判断的过程也便简单些, 因此识别容易。相反, 当笔画为8~10、11~13画时, 笔画数目多, 势必增加了字的复杂程度, 相应也增加了识字过程的复杂程度。通过检验, 同时还发现:左右结构、上中下结构对识别字形的影响不因笔画多少的改变而改变。即不管笔画为多少, 两种结构对识别字形的影响都是一致的。左右结构的字, 由于左右分隔清晰、特点鲜明, 从而易于辨认。这还可能与学生的阅读习惯有关系, 左右结构的字分隔方式符合阅读的习惯。至于上中下结构对字形识别的影响不因笔画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有待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其次, 进行多种材料的统计分析, 结果都发现独体字最难识别。独体结构的字多由单一笔画组成, 对于以笔画为识别单位的独体字, 即使笔画较少, 而信息单位的数量却不少, 因此难以识别。相对来说, 合体字笔画数虽较多, 但它们大多是由若干笔画组合而成, 学生对于已熟悉的笔画, 常常作为整体来掌握, 这样就压缩了字的信息单元数量, 化简了学生的认知过程, 反而降低了难度, 从而易于识别。

第三, 全包围、半包围结构的字, 学生识别往往是从外围轮廓到内部包含部分。外围轮廓负载的信息多, 给予的刺激强, 因而首先对它进行反应, 而内含部分成为刺激较弱的部分, 容易被较强部分掩盖, 识别也易发生错误, 难以辨识清楚。这样造成这些结构的字难以识别, 而左右、左中右结构的字特点鲜明, 易于识别。

第四, 对结构与年龄、性别的关系分别进行了双因素分析, 发现结构对字形识别的影响不存在年龄、性别的差异, 具有着共同的特点, 这也说明了汉字知觉规律具有普遍性。

三、对实验结果的思考

由于条件的限制, 所获得的实验结果在实际方面尚不宜作普遍性的结论, 但仍可以就以下几个方面提出某些参考性意见。

首先, 字形结构对学生字形的识别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学中在分析字形时, 教师应先让学生了解整个字形, 然后再进行细致分析。因为学生观察事物总是从粗略地分析、综合入手, 先知觉客体的轮廓, 然后再深入细节。分析字形时, 要充分利用合体字的结构特点。教师在分析字形时, 要做到有轻重、有选择、有目的进行分析, 既要简单明了, 又要恰到好处。比如独体字, 笔画虽少, 字形简单, 但难以识别。因此, 教师不要以为笔画少, 就容易学习而一下带过, 对于此种结构的字要多花时间给学生分析字形。又如全包围结构的字, 学习中的困难往往是字的内部, 因此, 教师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对字的内含部分的分析。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的编写中, 前面一些课文所选汉字不宜笔画太多, 最多不要超过10画, 最好在7画以下, 这样有助于顺利展开教学。

其次, 在进行汉字简化时要以学生的识字心理特点和规律、汉字本身的结构和特征为依据。要明确简化的目的, 不要以为简化就是单纯地减少笔画, 当然减少笔画是简化的一种方式, 有些字简化前笔画多一些, 简化后笔画少反而增加了识别困难, 就是因为笔画减少, 学生所借以参考的信息减少, 字与字之间的区分信息减少了。相对于英语字母而言, 汉字笔画的冗余量高, 有简化和改革的必要。重要的是, 我们要根据字形实际, 灵活运用简化的方式。对于字的首、尾、边、外框、轮廓、骨架笔画或画组应予以保留, 其他次要的一些笔画可以适当去掉一些。

第三,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 计算机的广泛推广和普及也成为必然, 这就产生了将汉字输入计算机的迫切需要。在汉字输入计算机的编码、输入中, 字形越是相似, 差别越是细微, 越不利于编码和输入。这种字往往又多是独体字, 例如“人”与“入”、“巳、已、己”等, 使编码者大伤脑筋。因此, 汉字简化、新字创造要充分注意到这一点。

参考文献

[1]张述祖, 沈德立.基础心理学,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7.

[2]张厚粲等.心理学.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 1986.

[3]姚金铭.汉字心理学.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5.

数字字形与中国文化 篇9

关键词:数字字形,上古文化,数理思维,天人理念

汉字, 随着汉民族文化而诞生并且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汉字中的数字是较早出现的一类文字, 它们代表的汉文化独特而悠久, 融合了人们对现实现象和客观世界的探索和认识。《文心雕龙》记载“文象列而结绳移, 鸟迹明而书契作。”汉字脱胎于结绳记事, 数字更是结绳记事最典型的代表。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 数字不仅具有记录数量和表示顺序的作用, 还被赋予了不同的文化内涵。

一、数字字形与上古农猎文化

(一) 数字字形对结绳记事的反映。

燧人氏时代是华夏先民由直立人向智人进化的新时代。这并不仅是因为燧人氏首创了钻木取火, 更重要的是他们创造了结绳记事这一重要的记事方法。结绳记事直接促进了汉字的产生, 对汉字的字形具有深远的影响。汉字从萌芽到系统成形历时悠久而艰难, 结绳记事的绳文是汉字的胚胎, 称为“结绳文誌”, 此后经过漫长的陶文、玉雕、木刻等图画形态, 到甲骨文成为已知的、最早的系统性成熟汉字。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字形均不同程度保留了汉字的图画性, 从中可窥探到结绳记事在数字字形上的影射。

(二) 数字字形对上古农耕生活的反映。

朱骏声在《说文通训定声》中说“古人造字以纪数, 起于一, 极于九, 皆指事也。二三四为积画, 余皆变化其体。”汉字数字字形在“四”之后“十”之前字形复杂, 并未一概采取积画成形的形式, 这其中不乏对上古农耕生活的反映。

以 “六”字为例, “六”在甲骨文中写作, 在金文中写作。, 农时为守护作物, 搭棚舍于田野, 古称之为庐。为这种棚舍的侧视面, 为棚顶枇水, 为两壁立柱。左右共四柱, 加上横梁共六条柱木架构而成。因此借以指代数 “六”, 借庐为音。“六”的字形是庐的侧面描写, 而庐是先民在农作时为守护农作物而建的简单建筑, 庐的六个柱木成为庐与“六”联系起来的契点。

二、数字字形与数理思维

生活水平的提高促使人们对数字的要求更为严格。在创造较大数字的记事符号时, 一定的数理思维便会凝结在里面。其中, 数理思维中的进制思维便运用到数字的记事符号中。

记数的进制是多种多样的。诸如:二进制, 商、周时代即已盛行, 二进位的量词就有:双、对、两等, 特别是八卦的二进制数理思维, 反映了易学文化的博大精深;五进制, 运用于珠算, 上格两珠为爻, 每珠为五, 下格五珠, 每珠为一;十进制, 衡量中还有个特殊的变数即斤两进位的十六两制。

《老子》云:“善计者不用筹策。”这说明我国古代是以筹策为计算的, 但在筹策之前, 更为远古时候用的蓍草。《<说文解字>与中国古代文化》记载了殷商时代以蓍草占卜的例子。蓍草同样运用于十进制的计数内, 古人进行计算时, 用一根蓍草, 横放是一, 进位直放是十。这一点在甲骨文中有明显体现。甲骨文中“十”并非橫画, 写作“”, 以此类推, 二十便写作“、”, 三十便写作“、”, 四十便写作“”。这样的进位思想凝结成固定的数字记事符号后, 便有了廿, 卅, 卌这些数字文字的雏形。

三、数字字形与天人观念

数字造字之初, 其造字理据和字形意义简单明了, 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 数字多了一些神秘色彩。中国古代神秘数字是一份特殊的文化遗产, 它寄寓着华夏文明的神话宇宙观, 是“天人合一”观念的呈现。

(一) “三”的天人观。

春秋时期, 老子《道德经》有“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的哲学阐述。在这里, “三”被赋予了“完整、完美”的意义, 因为由它生万物。在这样的观念下, 古人便有了“以三为多”的思想。

但是“三”为什么会有 “多”的意思?乌节尼尔在《论“三”》中认为:“三”的神秘性起源于人类社会在计数中不超过三的那个时代。那时, “三”表示一个最后的绝对的数, 因而它在一个极长的时期中必定占有“无限大”所占有的地位。中国是否有过这样的数字认识尚待考究, 但从古人赋予“三”的天人理念, 我们大致可以了解“以三为多”的依据。《说文解字》认为“三, 天、地、人之道也。”即“三”字上面一横代表天, 下面一横代表地, 中间一横代表人, 融天、地、人为一体, 寓意天地人的关系。天地人代表了全部的认知, 这样, “三”便有了“多”的意思。

(二) “五”的阴阳宇宙观。

道家的阴阳二分宇宙观形成了中国文化之基, 而围绕阴阳学说的《周易》发展了《道德经》中的“一”、“二”、“三”, 进而创造了“一”、“三”、“五”、“七”、“九”五个“天数”和“二”、“四”、“六”、“八”、“十”五个“地数”, 衍生了一系列宇宙论术语, 促使中国文化中深广难测的“数”文化形成。在这十个数字中, “五”最能体现道家阴阳观。

《说文解字》记载 “五, 五行也。从二, 阴阳在天地间交午也。”即:五表示金木水火土这五行。从二, 表示天与地, 而其中的X表示阴阳二气在天地之间交错着。基于对“五”字的崇拜, 古人必然把自然界以及整个社会概括在阴阳、五行的宇宙观内。如对“五行”的崇拜, 殷周时期便出现了“尚五”现象, 继而产生了以“五”为核心的文化数字:五德、五服、五伦、五礼、五祀、五瑞、五事……这些“数”不仅具有哲学意味, 还与文化融为一体, 构成了文化术语群。

(三) “九”的君权思想。

“九”在中国文化中特别被看重, 被视为天数。《素文》曰:“天地之数, 始于一, 终于九。凡数指其极者, 皆得称之为九。”而“九”在中国文化中也凝结了一种君权思想。

《说文》“九, 阳之变也。象其屈曲究尽之形。”意思是“九”像屈折弯曲直到终尽的样子。有的文字学家认为, 九本是肘字, 像人的臂肘, 臂节可以屈伸, 所以有纠屈的意思。还有人认为, 甲骨文九字像曲钩, 钩 (句) 与九古音同, 所以借用为“九”, 在“句”形上加指示符号而成。

综上, 有一点是共同的, 即“九”有屈曲不尽之意。因此, 九字作为天地之数中最大的一个阳数, 同样可以表示“多”的意思。清·汪中《述学·释三九上》“凡一二之所不能尽者, 则约之以三, 以见其多;三之所不能尽者, 则约之以九, 以见其极多。”“九”的泛指作用使中国文化中“九”是代表最大、最多、最高、最远、最深、最险的极数, 许多成语与之有关, 如:九州四海、九霄云外、九死一生。

(四) “四”的时空观。

从“一”到“十”的十个数字中, “四”的变形较大。甲骨文及早期金文中, 四的字形是, 金文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 四的字形有了变化, 如。小篆的四字字形成为。《说文》“四, 阴之数也, 象四分之形。”反映的是甲骨文之后四的字形。那么四由到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马叙伦认为“四”本是涕泗之字, 就是说“四”是借过来表示“”的。“四”像口形, 兼有口、舌、气的形象。周秦之际借气息之为数名之“”, 另造了“呬”字表气息。可见, 四的字形变化是借用的结果。

四字在这样巨大的变形之后拥有了特殊的文化意义, 这是甲骨文中的所不具备的。四字以其四方的形态代表了中国人特有的时空观念。以空间来说有四方, 四方下又有四宇、四外、四表、四境、四垂、四荒、四夷、四海。与四方相匹配, 还有四方神:东青龙, 西白虎, 南朱雀, 北玄武。以时间来说有四时, 一天有四段, 古代还有四饭等等。

四、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数, 以其独特的内涵构建了多彩而博大的文化体系, 正如《孙子算经》所说:“夫算者, 天地之经纬, 群生之元首, 五常之本末, 阴阳之父母, 星辰之建号, 三光之表里, 五行之准平, 四时之终始, 万物之祖宗, 六艺之纲纪;稽群伦之聚散, 考二气之升降, 推寒暑之迭运, 步远近之殊同;观天道精微之兆基, 察地理纵横之长短;采神祗之所在, 极成败之符验;穷道德之理, 究性命之情。”

参考文献

[1]. (汉) 许慎撰, (宋) 许铉校订.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 2010

[2].萧开明.汉字与八卦[M].北京:中华书局, 2005

[3].王宁, 谢栋元, 刘方.《说文解字》与中国古代文化[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2001

[4].姚淦铭.汉字文化思维[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5].胡建华.中西文化数字的性质、涵义之比较[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

论字体字形的法律地位 篇10

字体, 是指文字的外在形式特征。它是汉字的载体, 是按照统一的标准制定的具有某种同一风格的规范化的文字的集合。每种字体都具有固定的特征, 其文字表现出来的风格是统一的。比如说宋体字字形方正, 笔画横平竖直, 横细竖粗, 有极强的笔画规律, 使人在阅读时有一种舒适醒目的感觉。

字库则是数字化的字体, 是按照一定的技术手段将文字扫描进电脑, 并进行数字化拟合, 再按照统一的标准自动调整文字的不同字符的集合库。字库中的汉字是通过对汉字的偏旁部首和元部件进行模型化, 将同一字体的文字的结构、笔画等按照相同的标准固定下来, 再组装成汉字, 以保证字库的整齐统一。

字组则是字库中单字的组合, 是对字的具体应用。本案中“飘柔”二字即为一个字组, 是对倩体字字库运用的结果。倩体字具有优雅、柔美和华丽的特点, 如少女亭亭玉立的倩影, 故命名为倩体, 性质上倩体属于美术字, 本案的争议焦点就在于倩体“飘柔”的美术字的组合能否构成美术作品, 成为著作权法保护的对象。

二、字体的法律地位

字体作为人们交流的基本工具, 是否能够受著作权法的保护, 关键看它能否成为著作权法所保护的作品。《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2条明确规定了: 著作权法所称作品, 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其构成要件有以下三点: 独创性、可复制性且属于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的智力成果。而字体虽然也具有一定的美感, 但是其具有极强的公共性与实用性, 它是文字的载体, 是传播语言文字的基本工具, 这就决定了它性质上属于工业产品。工业产品目前尚不被著作权法保护。再者, 如果字体被著作权法所保护, 那么人们在闲暇时设计的字体, 在完成创作时即自动受保护, 如此一来, 人们使用文字的限制会随之增多, 随时可能面临侵权之嫌, 势必会影响汉字符号的功能性和语言文字的发展。

三、库的法律地位

( 一) 字库不构成著作权法所保护的美术作品

我国著作权法所称的美术作品, 是指绘画、书法、雕塑等以线条、色彩或者其他方式构成的有审美意义的平面或立体的造型艺术作品。以上已经论述字体不属于著作权法所保护的对象, 而字库是数字化的字体, 虽然其具有整体性的独特风格和数字化的表现形式, 但是其始终带有工业产品属性, 是人们进行语言交流的工具。字库的制作以功能性为主, 实用性为第一性, 美学价值依附于实用价值, 而美术作品仅仅是某种艺术品, 并不具有实用性。因而字库不具备著作权法意义上的审美意义, 不构成美术作品。

( 二) 字库不属于汇编作品

我国《著作权法》第14条规定: “汇编若干作品、作品的片段或者不构成作品的数据或者其他材料, 对内容的选择或者编排体现独创性的作品, 为汇编作品。”但是在我国, 中文字库的制作是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和标准的。1981年国家标准化主管机构施行的GB2312 - 80简体中文字符集字库一直沿用至今, 原来的物理性排列之传统的印刷字体活字字库与现在的数字化印刷字体软件字库均适用此国家标准。也就是说, 方正公司在制作倩体字库的时候必须依照此标准制作, 不能脱离标准进行自我创作。方正公司通过对在齐立处取得的设计字稿进行一系列处理, 形成了统一风格的倩体字库, 虽然投入了劳动, 但是它只是将标准化的偏旁部首与元部件机械地组合, 组装成汉字, 并通过机器复制显现。而创造应是唯一的, 没有标准尺度的, 所以在数据库的编排上, 方正兰亭字库并没有体现独创性, 不能认定为汇编作品。但是, 在字库在制作过程之中, 其对字稿设立了坐标数据和指令程序, 虽然不能认定为汇编作品, 在程序部分可将其认定为计算机软件予以保护。

四、单字区别于书法, 不能成为著作权法所保护的美术作品

单字和字组与书法之间存在着重大差异。书法之所以能够成为美术作品, 受著作权法保护, 是因为其具有纯粹的艺术性, 它完全是艺术创作。书法的美学价值不是以字的含义来衡量的, 而是体现在字的表现形式与书法技巧上的。“书法艺术的基本技法和表现形式, 主要是用笔、墨、结构、章法、韵律、风格等几个方面。”书法作品追求自由、流畅、与变化以彰显书法的韵味和作者的感情。其独创性体现在线条艺术、结体安排、笔墨浓淡等各个方面。而字库中得单字与字组则追求文字的排列顺序与整齐, 不存在任何结体、章法和墨法, 千字一面。由于工业产品的属性, 单字在数字化的过程中须遵循国家标准以及为了保持字库字体的整齐与统一等原因, 字库中的单字往往以一定的标准固定下来, 笔画、结构必须保持一致, 导致其发挥艺术独创性的空间受到严格限制, 甚至被排除在外。这也是很多工业产品不可能达到“富于美感”程度的原因。

参考文献

[1]陶鑫良.中文印刷字体单字与字库软件的著作权辨析[J].知识产权, 2011 (5) :13-18.

[2]张玉敏.知识产权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3]王坤.论美术字组的法律问题[J].知识产权, 2011 (5) :36-40.

辨析字音字形 篇11

1. 情境联想

语音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因此,识记字音或做语音题时应想想这个字在生活中的发音情况。一些字词你看着它本身不会读或读不准,但想一想它在生活中的运用(包括电影、电视等媒体中)的情景,也许你就会读了。如:琐屑——“再也不用为头皮屑发愁了”(广告语) 

2. 词组替换

即重新组个词。一些字在这一个词中读不准,但换到另一个词中,你也许就会读了。 如:始作俑者——兵马俑 核心——原子核 冯铿——铿锵 焚椒兰——辣椒 一饭三哺——哺乳 

3. 多音巧记

(1)辨析词义。绝大多数多音字的不同读音,是和不同的字义紧密联系起来的,正所谓“音随义定”,如:

喝 表示“把液体或流食咽下去” 义,音hē,如:喝茶、喝酒、喝墨水。表示“大声喊叫”义,音hè,如:吆喝、喝令、喝彩。

靡 表示“浪费”义,音mí,如:靡费、奢靡。表示“顺风倒下”、“美好”等义,音mǐ,如:风靡、靡丽、靡不毕见、靡日不思。

这类多音字还有“鲜、载、艾、角、强、臭、纤、累、禁”等,只要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其读音也就容易辨别了。

(2)明确词性。有不少多音字,因其在不同的语境中词性不同,而导致了读音的不同。如:

粘 作动词,音zhān,如:粘贴、粘连。作形容词,音nián,如:粘液、发粘、粘性。

缝 作动词,音féng,如:缝补、缝纫、缝衣服。作名词,音fèng,如:缝隙、墙缝、无缝钢管。

这类多音字还有“畜、处、笼、宁、都、泊、背、担、弹”等,只要搞清楚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词性,就可以辨析其读音了。

(3)区分场合。可以分为两类:

①是用于书面语还是用于口语。也就是说,有一部分多音字的不同读音,分别适用于不同的语体——在书面语中,即在复合词和成语中是一种读音;在口语中,当单音词用,又是一种读音。如:

熟 在书面语中,音shú,如:熟悉、熟练、熟能生巧、深思熟虑。在口语中,音shóu,如:饭熟了、熟透了。

嚼 在书面语中,音jué,咀嚼、过屠门而大嚼。在口语中,音jiáo,嚼舌、咬文嚼字、味同嚼蜡。

这类多音字还有“露、色、剥、薄、血、削、给、逮、差”等,只要搞清楚它们是用于书面语还是用于口语,即可知道它们的读音。

②是用于普通名词还是用于专有名词。就是说,有部分多音字,在普通名词中是一种读音,在专有名词(如姓氏、地名、国名等)中是另外一种读音。如:

蠡 在普通名词中,音lí,如:以蠡测海、管窥蠡测。在专有名词中,音lǐ如:蠡县(河北省一县名)、范蠡(春秋时一人名)。

燕 普通名词中,音yàn,如:燕子、燕麦、燕雀。专有名词中,音yān,如:燕国(周朝一国名)、燕青(《水浒》中一人名)。

这类多音字很多,又如“任、射、华、翟、朴、仇、秘、员”等。只要弄清楚它们是用于普通名词还是用于专有名词,也可容易辨析出其读音了。

(4)记少去多:我们在整理多音字时,发现有的字有许多义项,如果光从词性或词义来死记硬背的话,很难操作,识记效果并不一定好。这个时候就要用到“记少不记多”的方法了,也就是记住少数读音,甚至是个别特殊用法的读音,而不必死记其通常读音或者其他义项的读音。

扁 只在“扁舟”一词中音piān,其他情况音biǎn。

埋 只在“埋怨”一词中音mán,其他情况一律音mái。

这类多音字很多,又如“拾、鲜、骨、什、监、打、脉、遂、车”等。只要弄清楚它们的少数读音就可以了。

二、字形。

高考对字形的考核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直接以选择题形式出现;一种是将它放在作文中,以扣错别字的形式出现。无论哪一种都要求考生在平时注意积累。分析近年出错的情况,主要有:

1. 形近致错。 如“病入膏肓”别为“病入膏盲”;“为虎作伥”别为“为虎作怅”;“暴戾恣睢”别为“暴戾恣骓”。再如:中流柱、飞扬扈、民生凋、张有度。

2. 音近易误。如“振奋”别为“振愤” ;“迫不及待”别为“迫不急待” ;“英雄辈出”别为“英雄倍出”。再如:世外桃无人道、门弄斧、墨守规。

3. 音近致别。 如“虎视眈眈”的“眈”别为“耽”;“心灰意冷”的“灰”别为“恢”;“肆无忌惮”的“惮”别为“弹”。再如:明是非、言简意、龙盘虎、滥充数。

4. 简化致别。如“蓝天白云”的“蓝”别为“兰”;“入不敷出”的“敷”别为“付”;“惨绝人寰”的“寰”别为“环” 。再如:面面到、书写草、混乾坤、强答应。

5. 意近致别。 如“清澈见底”的“澈”别为“彻”;“浪费金钱”的“费”别为“废” ;“漠不关心”的“漠”别为“寞”。再如:巧打扮、口同声、梳穿戴、歪風气。

要准确识记常用汉字的字形,考生们不妨运用以下几种方法,或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音辨法。即通过朗读该词,发现词中字的书写错误。如:

(1) 缀学[“辍学”的“辍”音,“缀”音]

(2) 惦量[“掂量”的“掂”音,“惦”音]

(3) 无耻滥言[“无耻谰言”的“谰”音,“滥”音]

2. 形辨法。在我国汉字中,形声字占80%以上,其形旁为我们领悟词义辨析字形提供了有利条件。如:

(1) 眼花潦乱[“缭”是指丝织品的缠绕]

(2) 插科打浑[“诨”跟言语有关]

(3) 国藉[“籍”古代书写常用竹简]

3. 义辨法。即通过掌握、分析词语的意义来辨析字的书写是否正确。俗话说“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在理解词语含义的基础上去掌握字形,更不易出错。如:

(1)一愁莫展[“筹”本义是指“竹木或象牙等制成的小棍儿或小片儿,主要是用来计数或作为领取物品的凭证”。引申为“计策”“办法”,“一筹莫展”即一个办法也想不出。]

(2) 不径而走[“胫”是“小腿”,“不胫而走”指没有腿却能跑,形容传布迅速。]

(3) 针贬时弊[“砭”是指古代治病的石头针,“针砭”比喻发现或指出错误。]

4. 构辨法。即借助词语(特别是成语)语法结构、词义对应来判断字形书写是否正确。如:

(1) 人情事故[“事”应改为“世”,因为“情”“故”对应,“人”“世”对应,意思是为人处世的道理。]

(2) 惹事生非[“事”应改为“是”,因为“惹”“生”对应,“是”“非”对应(没有“事”“非”对应的)]

(3) 嘻笑怒骂[“嘻”应改为“嬉”,我们可看出“笑”“怒”“骂”均为动词,从词语的结构对应的角度可判断前边不应该是可作叹词或象声词的“嘻”,而应该是可作动词的“嬉”。]

【强化练习】

一、字音。

1. 下列词语中划横线字的读音,完全不同的一项是________

A. 龉 含英华

B. 竹 气宇昂

C. 据 反 党营私

D. 痍 为虎作

2. 下列词语中划横线的字,每对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________

A. 升/意/制

理/复 舌/藓

B. 俊/陡/免

/惊 寡廉耻/牛皮

C. 修/编/惊

养/点 追/月

D. 笔/使/益

/角/形

3. 下列词语中划横线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________

A.贴(zhān) 污(zhān)

龊(wò) 运筹帷(wò)

B.跎(cuō) 商(cuō)

(yānɡ) 怏不乐(yānɡ)

C.飞(biāo) 悍(biāo)

红(fēi) 妄自薄(fēi)

D.蜿(yán) 席(yán)

(kuài) 炙人口(kuài)

二、字形。请将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改正其后面的括号里。

1. 义气用事( ) 2. 平水相逢( )

3. 直迷不悟( ) 4. 永保青春( )

5. 进升职务( ) 6. 新闻报到( )

7. 举一返三( ) 8. 强努之末( )

9. 推已急人( ) 10. 出神入画( )

【参考答案】

一、字音:

1.D(A狙jū擊,沮jǔ丧,龃jǔ龉,含英咀jǔ华;D竹秆gān,旗杆gān,攻讦jié,气宇轩xuān昂;C 拮jié据,反诘jié,桔jié梗,结jié党营私;D怅chàng然,怆chuàng然,疮chuāng痍,为虎作伥chāng)

2.C(葺qì/辑jí; 劾hé/骇hài; 圈juàn/圈quān; 溯sù/朔shuò。A。擢,濯“zhuó”; 惬qiè/挟xié; 答dā/dá;苔tāi/tái;B。俏/峭qiào;赧nǎn/赦shè;咤zhà/诧chà;鲜xiǎn/癣xuǎn;D。曲都读“qū”;俾bǐ/裨bì;坷kě/苛kē;犄/畸jī)

3. D(A项“玷”读diàn;B项“怏”读yànɡ;C项“剽”读piāo,“菲”读fěi)

二、字形:

1.(意) 2.(萍) 3.(执) 4.(葆)

5.(晋) 6.(道) 7.(反) 8.(弩)

9.(及) 10.(化)

【作者简介】

谭亿森,高级教师,执教于广东省广州市育才中学,发表文章多篇。

“扁”“徧”“遍”的字形演变 篇12

古代“重文”, 即“所谓音义系统形体变异”的字。沈兼士最早指出:“许书重文包括形体变易、同音通借、义通换用三种性质, 非仅如往者所谓音义悉同形体变易是为重文。”上个世纪50年代丁西林提出异体字的定义:音同义同而形不同的字。王力定义异体字为:“两个 (或两个以上的) 字的意义完全按相同, 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代替。”裘锡圭定义异体字为:“异体字就是彼此音义相同而外形不通的字。严格地说, 只有用法完全相同的字, 也就是一字的异体, 才能成为异体字。”蒋绍愚定义异体字为:“异体字是人们为语言中同一个词造的几个形体不同的字, 这些字意义完全相同, 可以互相替换”, 强调了异体字一定是“为语言中同一个词而造的”, 在功能条件的基础上增加了构形方面的条件。王宁将异体字限于异构字, 与异写字区分开。他认为, 异构字在记录汉语的职能上是相同的, 也就是说, 音与义绝对相同, “不论在什么语境下, 都可以互相置换”。

二.周遍义“扁”“徧”“遍”的演变

1.从“扁”到“徧”

扁, 署也, 本义为表示题署门户的文字, 即匾额。早在《战国文字编》中便已经收录了“扁”字。但是, 语言与文字的发展往往不是同步的, 语言中出现表示“周遍义”意思的词, 但原先没有为它专门造字, 因此就借用与之同音的“扁”字来记录它。最早记录“周遍义”的“扁”字出现在《马王堆汉墓帛书》中, 记录了两例周遍义“扁”字的使用:“上信无事, 则万物周扁。”“五者扁有, 则不沽〈活〉矣。”这里的“扁”字都是周遍义的“扁”。这样一来, 同一个字形“扁”字, 记录了两个不相关的意义。因此, 为了与原有题署义的“扁”字相区别, 在“扁”字字形的基础上, 大约在西汉初至东汉时期中逐渐演变出了“徧”字字形。

“徧”字字形在《汉印文字征》中就已出现。许慎认为“徧”为“币也, 扁声。”至于为什么是“币”的意思, 许慎没有解释。关于这一点, 马叙伦的解释比较妥帖。马叙伦认为“徧, 币也, 非本义, 亦非本训。玉篇作周币也, 与易益虞注同。伦谓徧有周币之义。古书皆同, 盖本义为周行。”“徧”为形声字, “彳”为形旁, “扁”表音的同时也有“周遍义”。彳, 读为chì, 习惯上又称为双人旁, 本义是慢步行走, 从“彳”的字多与行走、行为和道路有关。“彳”与“扁”相结合, 因此有了“周行”之义。“币”本义指古人用作礼物的丝织品, 后引申为货币, 货币的流通性与“徧”的“周行”之义相近, 而且, “币”为毗祭切, “徧”为比荐切, 二者反切上字音同, 因此, “徧”又假借为“币”。

2.从“徧”到“遍”

“徧”与“遍”是异体字, 两字有相同的声旁, 而形旁不同。从“徧”到“遍”的转变, 有两个重要的因素。一是异写, 即从“辵”到“辶”的草书楷化, 这为其字形演变提供了前提。草书是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书体。《说文解字》中说:“汉兴有草书”。草书始于汉初, 其特点是:存字之梗概, 损隶之规矩, 纵任奔逸, 赴速急就。楷化是汉字中的一种文字现象。楷化字多为民间书手所用, 又称楷化俗字。二是异构, 即在声旁“扁”的基础上, 采用义近形旁的换用。秦汉时期是汉字隶变的重要时期, 形声字从形体到数量都有较大的变化, 义近形旁换用现象最为突出。彳, 小步也, 象人脛三屬相連也。辵, 乍行乍止也, 从彳, 从止。彳和辶均与行走有关, 从“徧”到“遍”, 完全符合形声字义近形旁换用的条件。因此, 在百纳本《汉书卷八·列传第五》的注释中, 有了这样的明确记载:“赞曰:孝元之后, 徧有天下。师古曰:孝元之子孙遍得为天子也。徧即古遍字。”

摘要:本文从字形的角度对周遍义的“扁”“徧”“遍”三个字进行了考察, 揭示了“扁”“徧”“遍”三字字形演变的过程及原因。

关键词:重文,异体字,字形演变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1 965《甲骨文编》北京:中华书局.

[2]刘世儒1 965《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北京:中华书局, .

[3]郑林曦1 982《精简汉字字数的理论和实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4]沈兼士1 986《汉字异读法之一例》, 《沈兼士学术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

[5]裘锡圭1 988《文字学概要》北京:商务印书馆.

[6]蒋绍愚1 989《古代汉语词汇纲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7]王力1 999《古代汉语》北京:中华书局.

[8]汤余惠2001《战国文字编》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

[9]王宁2002《汉字构形学讲义》,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上一篇:NO3-下一篇:肋骨外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