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语教学中的字形教学

2024-10-23

小语教学中的字形教学(共12篇)

小语教学中的字形教学 篇1

相对于其他教学内容来说, 口语交际教学似乎并不被我们小学语文教学同行们所重视。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应试教育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对口语交际教学缺乏有效的评价手段, 因此, 从教学实际来说就是口语交际教学缺少一个有效的“指挥棒”。但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待口语交际, 我们就会发现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成长而言, 其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与作用。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 “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 并要求小学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那么, 作为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主要学科, 小学语文能够发挥怎样的作用呢?又应该如何发挥这种作用呢?笔者认为这其中涉及到对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认识、策略选择及具体实施等问题, 下面逐一进行阐述。

一、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理论要求和实际水平

口语交际一般是指学生在恰当的情境中, 通过口语表达内心思想的过程。作为一种时代要求, 文明与和谐已然成为口语交际的精神基础。根据有关语文课程专家的研究, 在小学阶段的口语交际同样可以从低、中、高三个年级阶段进行培养, 其中在倾听能力、表达能力、交流能力和情感态度四个方面提出了循序渐进的具体要求 (具体可参照课程标准和有关解读类的资料, 此处不占篇幅赘述) 。

目前在口语交际教学这一块主要的不足有二:一是教师的教学理念问题, 我们总认为语文教学是通过文本解读, 通过写话和习作来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 而这些努力又主要是通过书面的方式来检测的, 因此语文教学实际上演变为读、背、写的教学, 而对于“说”, 尤其是具有一定要求的口语交际则有意无意地给忽视了。认识上的不足对于学生的影响也是消极的, 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是孩子对书面作业感兴趣, 力求及时完成;而对于口头交际等则缺乏重视, 进而形成了无法进行有效表达的情形, 这对语文教学的影响也是消极的, 几年前有人说“误尽苍生皆语文”可能也有这方面的原因;二是教学方式的问题。相对于其他知识的学习具有丰富的方式而言, 口语交际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方式比较单一, 学生自然也就不感兴趣。这种应景式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基本上没有作用。

二、口语交际能力教学的有效策略探究

认识到上述不足之后, 笔者对口语交际教学进行了一些实践, 观念的转变与认识上的提高并非难事。与此同时, 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些相对于以往教学有一定效果的教学策略。阐述如下:

口语交际教学要重视活动的开展。口语交际能力必须在一定活动中才能形成。那在活动设计的时候有哪些注意点呢?一是活动的指向性要明确。在口语交际的活动中最容易忽视的就是忽视活动细节, 从活动设计的初衷开始, 就要确定明确的话题, 以让学生在活动中产生一个注意中心;二是活动要基于学生实际。即活动的设计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 交际的话题素材、口语交际的情境等, 都要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只有这样, 学生才会产生一种亲近感, 同时产生一种表达的冲动;三是要重视活动中的互动与交流。事实证明, 口语表达能力、交际能力与技巧的形成, 靠的是即时情境中的自然表达, 以及口语交际活动中的生生交流与互动, 口语交际教学要重视要领的把握。把握好口语交际教学的要领, 是保证学生能力提高的重要保证。从目前的小学教材来看, 口语交际的要领主要在于:其一, 确定好不同活动中的话题。不同学段的学生有不同的特点, 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恰当的话题, 可以是单口性质的人物介绍、旅游过的地点的介绍等, 也可以是双口性质的对话, 如打电话、互相介绍等。其二, 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不同的学生由于生活经历、知识基础的不同等, 他们的表达能力肯定会有所不同, 因此在实际的口语交际活动中, 我们看到学生之间表现出明显的表达差异。因此, 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我们有必要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三、口语交际教学中的教师评价

新课程背景下, 包括口语交际在内的小学语文课堂评价追求多元, 在笔者看来, 多元评价可以从发展性评价、促进性评价等角度来思考, 而评价的方式则可以是教师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以及以小组为单位的综合评价等。

比如有一次笔者组织五年级的学生进行了一次主题为“忆趣事”的主题活动, 这个活动由于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 加上他们对经历的趣事也都有比较深刻的印象, 因此在个人独自表达、类似的活动共同表达等活动中, 学生都能恰到好处地运用好相关词句进行表达。但要针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并给予恰当的评价。从技术层面讲, 我们是从好词好句选用、表达的流利程度、表达过程中的思想感情等几个方面来评价;从情感表达及感情投入程度角度讲, 我们是从学生交流过程中的表情流露、语气等方面进行评价。同时, 自我评价也是必要的。

小语教学中的字形教学 篇2

在小语自辅教学中究竟运用什么样的课堂模式为好?卢仲衡先生提出的“启、读、练、知、结”的课堂模 式在数学自辅教学中体现了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在小语自辅教学的实验中,证实了将五要素灵活运用同样也 是行之有效的。

“启、读、练、知、结”这五要素在小语自辅教学中是主要的五个教学环节。它的作用是:“启”,即提 出要解决的中心问题,包含激起学生自学的心理动力,引起思维的渴望。“读”,把在启这个环节上提出的中 心问题作为思维的对象和主体,学生独立看书学习。“练”,由看书阅读转入到做练习,是对各种语文能力的 训练。“知”,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的信息反馈过程。“结”指教学环节结束或教学总体结束时进行的小结。

启、读、练、知、结这五要素,在小语自辅教学中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单以要素角度看似乎不够完整,如 从教学功能角度看,五要素已包含了其它诸要素。如,“启”、“结”可以采取学生“议”的方式,又可以采 取教师讲的方式,还可以采取“议”、“讲”融为一体的方式。至于读、练、知三要素在语文教学中更是离不 开议、讲、写等要素的贯穿与交融。再者每位教师都十分清楚“导”的重要性,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启”和“结”是以导为主的,读是导读,练是导练,知是导知。在自辅教学中,离开导的教学,就从根本上 歪曲了自辅教学,从实质上背离了在教师引导、激发下训练学生语言和思维这一学和导的关系。

启、读、练、知、结这五要素在小语自辅教学中,它们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同时 又是与其它诸要素密不可分的。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课型特点、训练要求、学生差异等实际情 况,将五要素相互调整,随时组合出许多不同形式的课堂模式。

下面举例说明。小学语文第五册《我的弟弟小萝卜头》一课第三件事,弟弟在艰苦的.环境中是怎样学习的 。可采取“启→读→练→知”的教学模式。也就是提出启发问题,“启”:“从哪些词中可看出弟弟在狱中学习条件很艰苦?哪句话写出了弟弟学习很刻苦?”接着带着问题安排“读”。学生读后教师以“启”中的问题 ,向学生检测,就是“知”。第一句中的答案,是“一支笔,一张纸,不容易,太珍贵”等。第二句中的重点 句是“不管夏天多么闷热,冬天多么寒冷,他总是趴在牢房的地上写着,算着。”完成这个环节之后,教师再 把理解引向深入,利用“启―读―练”的模式。“启”:“狱中闷热时会什么样?寒冷时什么样?弟弟是怎么 做的,为什么?”接着安排“读”。“启”是引导,“读”是实践,再安排“练”,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议论 ,在议论中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弟弟小萝卜头在狱中学习条件是何等的艰苦,学习态度如何的刻苦。通过学生 之间的认识及情感的交流,达到阅读从理解内容到体会思想的深入。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培养 了学生的认识能力。

再如,小学语文低年级中的《归类识字》教学部分。已往的生字教学,是教师一个个领教,学生一个个地 跟着学,反复进行音、形、义的大合唱,形成学生的机械识记,效果较差。经过教改实验可采取启→读→练→ 知→结的教学模式。首先利用前一组的生字,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提出本节课要解决的中心问题,即寻找利 用熟字学习生字的规律,引起学生思维的渴望,从而把教师的教法转化为学生的学法。后面的几组生字是学生 思维的渴望,从而把教师的教法转化为学生的学法。后面的几组生字是学生自己借助拼音,运用由熟字学习生 字的规律自己学习。要求读的过程要达到两个目的:一要借助熟字、字典掌握生字的音、形、义;二要通过观 察比较找出书写时的关键几笔,这是读―练的环节,在这一环节中还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小组讨论学习在前,个人学习在后的方式,同时每个环节中又有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适时的调节,使学生知道对错。 这是“知”的环节。最后教师的小结应是进一步掌握本课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环节,它是思维深化的过程。 通过这种实验我们明显地感到,学生在自学的实践中不但形成了自学生字的能力,而且形成了有意识记的思维 品质。

以上的例子可以说明“启、读、练、知、结”五要素组成的课堂模式的具体应用,可以使教师自觉地发挥 “导”的作用,而学生又能被引导进入学习的实践。使用与不使用这个模式,其课堂结构是明显不一样的,使 用了这个模式,就可以改变教师一言堂的局面,从而使课堂教学能以训练为主。

怎样才能使教师使用好“五要素组合”模式呢?大体要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那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片面追求分数第一的观念,是不能培 养学生能力的。要培养跨世纪的一代新人,就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学习的实践。学生的 积极性主动性越强,其实践的效果越好。“五要素组合”模式实质是“教”与“学”的组合,而教是在于导, 放是在于学,是以“教”去调动学生的学习实践,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

2.“五要素”是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教学方法,其中“启”、“结”是以教师为主的活动,“读、练、知” 是以学生为主的活动,同时既有学习活动(读练),又有检测活动(知),既有读书活动(读),又有解题活 动(练)。每一次组合都是教与学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要合理搭配,调整五要素之间的联系,要素之间具 有最佳联系才能发挥最佳效益,才能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其它素质得以明显的提高。

3.组合起来的模式,一定要适应于具体的教学环节,具体的教学内容。一定要适应“大纲”规定的年级重 点和教材的具体要求。要具有可行性。

4.教学过程要适应学生的心理特征,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特点,不同学生的心理品质,使操作“模式” 的过程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启发学生进行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探究性,变苦学为乐学,变被动为主 动,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5.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准确、精练,讲课用的时间不要超过学生学的时间,要教给学生掌握学习的规律,学习的方法。提出的问题要具有思考的广度与深度,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思维过程。

总之,“五要素组合”教学,其主要目的是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使学生运用方法进行学习实践,在 实践中形成阅读能力。“五要素组合”教学既适应于课文及课文中各环节教学,也适应于单元中的教学。单元 教学中三类课文的“教―扶―放”,实质“教”是教中有启,“启”的比重大,启发学生怎样学习,启发学生 学习方法;“扶”则是练,让学生依据“教”中获得的知识、方法,讨论着学习,“放”是学生独立的进行“ 读”和“练”。“知、结”是随着需要安排的要素。在小语教学中,由“五要素”组合成的教学模式,是把教 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思想落实得更具体,更明确。

浅论字形教学中的主动分析法 篇3

关键词:识字教学;字形教学;主动分析;途径与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07)10-0029-03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主要任务之一。《语文课程标准》从三个基本维度规定了识字教学的目标,在识字数量上,小学阶段识字总量为3000个常用汉字,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在识字总量上,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识字量占绝大多数,其中第一学段认识常用字为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会写;第二学段认识常用字2500个,其中2000个会写,这里的“会认”是要求见其形能读其音;这里的“会写”是要求会读、会写、了解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逐步做到能在口头语言和书面表达中运用。这表明,识字教学在低中学段尤其是低学段是教学的重点。同时,《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识字教学要培养学生独立的识字能力。培养学生独立识字能力是识字教学的重要目标。汉字是音形义的统一体,这既是汉字的基本特征,也是识字教学的基本内容。识字教学的内容包括字音教学、字形教学和字义教学。小学生开始识字,一般是知其音义早于字形,对抽象的汉字符号学生是陌生的,这是小学生生活的使然,不仅如此,汉字的结构复杂,不易识记,对于初学汉字的小学生而言难度确实很大。因此,字形教学自然成为小学低中段教学的难点。如何突破字形教学这一教学难点,让学生易学、乐学是我们研究的课题,实验研究表明,利用主动分析法进行字形教学是提高识字教学的一条有效途径。

主动分析法是在教师引导下,充分调动学生识字情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汉字的结构规律,主动分析字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字形的一种教学方法。

主动分析法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引导主要是启发学生观察字形、分析字形,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想象空间,用学生自己喜欢的思维方式识记字形,从而改变了教师包办代替的教法,有利于学生对字形的长久记忆,因为识记字形的过程是学生“自嚼”过程,识记字形的结果是学生“自嚼”的结果。二是识记字形的思维方式各异,但结果相同。例如识记“蚕”字,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字形,结合自己的认识,可以这样识记字形:“蚕”字,上下结构,上面一个“天”,下面一个“虫”,即“天虫”。又如,“碧”字,可以这样识记:王白石;也可以这样识记:王先生、白先生坐在石头上促膝谈心。这样看来,教师启发是基础,而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是识记字形的关键。

主动分析法识记字形必须要为学生创造必要的条件。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识字情感。情感是行为的基石,是学习的内在动力。《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识字情感、态度方面的要求:第一学段“喜欢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第二学段“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并以此为前提,强调逐步培养独立识字能力。这表明,情感在识字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识字情感的培养要靠教师的循序善诱。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对全体学生倾注真挚的情感,拉近教师与学生的情感距离,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感氛围中敞开心扉大胆的学习,并同时给予积极的鼓励,让学生充满识字的自信心;在教学中,教师还要逐步引导学生感受汉字的结构之美、形体之美和内涵之美,让学生真正从内心“喜欢汉字”,“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其次要循序渐进,帮助学生认识和掌握汉字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认识和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笔顺规则、间架结构及常用的偏旁部首,这是主动分析字形的基础。从识字教学教材编排体系看,一般是先教学独体字,学生在认识独体字的同时认识和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在学生认识一定数量的独体字和汉字的基本笔画后,再教学合体字,此时应要求学生认识和掌握汉字的偏旁部首及其名称,逐步从笔画分析过渡到部件分析。例如教学“赢”字,它是由五个独体字构成的,教学时应从五个独体字入手,而不再需要从笔画入手,因为在独体字教学中已经清晰的知道了这些字的笔画和结构,所以此时应过渡到部件分析教学,扩大单位记忆的阈限值。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瞬间记忆的阈限值一般是5±3之间,也就是说人的瞬间记忆的单位在2~8个单位之间。很明显,教学“赢”字,如果再用笔画分析教学,那就是画蛇添足,因为“赢”字有17笔,即17个记忆单位,超过了人的瞬间记忆的阈限值范围,学生是很不容易记住字形的;如果将记忆的单位扩大,缩小记忆的阈限值,则由原来的17个记忆单位缩减为5个记忆单位,学生只记住“亡口月贝凡”五个独体字即可。因此,不仅要加强独体字基本笔画的教学,让学生学习和识记独体字的基本笔画,而且要在合体字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偏旁部首及其名称以及间架结构,这是主动识记字形的必要条件之一。

第三,要建立一定的识字思维模式。即见到某字就知道这一字是由哪些部件组成的;或是由已经学过的熟字减去某部件后而成。即X=a+b;X=a-b或X=a+b+c;X=a-b-c。这里的X是所学新字,a、b、c是指汉字的某一部件(有时是指已经学过的熟字)。例如“妈”字,是女字加上马字;“祖”字时已经学习的熟字“视”字减去“见”字再加上“且”字。事实上,小学语文教材已经在利用这种识字思维模式编排教材,例如,。“日月明、鱼羊鲜、小土尘、大小尖;口加鸟,是鸣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口加帝是啼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口加犬,是吠字。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建立识字思维模式,有利于学生观察字形、分析字形和识记字形,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识字思维定势。

第四,主动分析字形要与字音教学、字形教学和写字教学有机结合。汉字是音形义的统一体,这三者是不可分割的,字音与字形有直接的联系,字音是字形的名称,字形是字音的形态;字形与字义也有直接的联系,字形是字义的抽象符号,字义是表示这种抽象符号的具体意义,从汉字的构字学看,字形和字义的关系更为明显。识字教学要与写字教学有机结合,写字能加深学生对字形的记忆,俗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是很有道理的;不仅如此,写字还能使学生直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结构美,并从中不断滋润学生的识字情感。

第五,主动分析字形还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汉字的结构规律,用歌诀、谜语等方式识记字形,这是行之有效的识记字形的方法。例如,识记“渴、喝”这两个形近字,可以启发学生编歌诀识记:“口渴要要喝水,喝水要张嘴”。

识字教学是一门艺术,要使学生完成3000个常用汉字的识字量,需要教师付出艰苦的劳动。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充分调动学生主动识字的情感,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就能够使学生“喜欢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并逐步“养成独立识字的习惯”,变汉字难学为易学,苦学为乐学,从而有效的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杨再隋.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学习与辅导[M].语文出版社,2001.

小语课堂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篇4

一、强化意识法

语文教学的美育,主要是运用教材这一媒介,通过想象使学生置身课堂,神入美境。我们在教学中要强化学生的意识,因为它可以调动学生的一切感官去看、去听、去感受,从而把握审美对象,领略客观事物的美,进入教材的美好境界。如教学《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资源引导学生顺着文章作者的思路进行直观教学,让学生展开联想,让思绪穿越时空,把握文章的审美主题,与作者的审美指向同步。又如教学《荷花》时,教师一方面通过配乐朗读,使学生从听觉上感受到文章的语言美,另一方面通过作者对荷花持久清爽的香味、美丽的姿态、明丽的色彩等生动细腻的描绘,引导学生去感受其中的意境美。

二、情感共鸣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让学生走向教学中的情感世界,激发共鸣效应。例如,在上《丰碑》一文时,讲到“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这句话时,我出示了军需处长被冻僵的画面,同时也出示了狂风呼啸,大雪皑皑,漫天风雪的画面,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联想:风雪无情,不知它吞噬了多少热血的生命,而这位军需处长,他那不惜牺牲自己的献身精神是不朽的,这座晶莹的丰碑,将鼓舞着我们走向胜利,因为这种精神永远不灭。激发了学生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

三、美文诵读法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语言固有的韵律美,以朗读为主旋律体会其中的美。读通、读懂、读好这三个层次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递进阶段。教师组织学生读,一方面使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学习掌握生字词,另一方面使学生获得语言的畅达美感。从语言文字入手,披文见情,披文入情,引导学生对那些表情达意的语言文字细细思考、品味赏析,再由文及意引导学生正确领会教学内容的思想性,把握作者的感情脉博,使学生在思想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产生审美效应。

如笔者在教《我爱故乡的杨梅》时,先让学生找出描写杨梅的语句读一读,理解语句中浅层的意思;在读通的基础上,再让学生一边看关于杨梅树的幻灯片,一边反复朗读课文中语句,明了语句中写出了杨梅树枝、叶的外形特点,读懂语句所描写的内容。之后让学生吟颂语句,学生通过“贪婪”、“吮吸”、“伸展”、“欢笑”这四个词的亲身感受,体会到了作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杨梅树在春雨的沐浴中勃勃生长的喜人气势,由此把杨梅写活了。这样的朗读教学,通过反复吟诵,意会字里行间的意蕴和情感,获得丰富的美感,从中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并在精神愉悦振奋之中全身心地投入再学习。也可以通过训练(如讲故事、朗读、朗诵、演讲等)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增强学生展现个人才能的信心,从而实现激发学生创造美、表现美的美育目标。

四、情境表演法

入情入境地体验、想象、表演,可加深认知活动,将认知推向创造阶段。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运用情景表演法来渗透审美教育,其表现为:

一是角色表演。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常常使用这种方法。让学生戴着头饰即兴表演调皮的小猴、凶恶的狼、美丽的孔雀、狡猾的狐狸、温顺的羊……学生在再造形象中既激发了求知兴趣,又获得了内心深处的体验。例如,在教学《会摇尾巴的狼》一文时,教师让小学生扮演狼和羊,通过羊和狼的对话、羊如何辨识“真相”来教育学生。坏人再伪装,也掩盖不了凶恶的本性,只要人们认真观察,善于分析,就能识破他,使学生获得正确的审美观念。

二是角色转换。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体验不同的角色,领悟不同的心理。例如,在教学《司马光》一文时,教师先让学生思考“假如我是司马光”,学生说:“我是司马光,就叫小朋友过来,大家手拉着手,像小猴子捞月亮那样,把掉进缸里的小朋友拉出来。”“我是司马光,就用一根绳子放进缸里,套住那个小朋友,把他拉上来。”“我是司马光,就叫来另外两个小朋友,大家一起用力,把大水缸推倒。”随后,教师让学生思考“假如我是司马光砸缸用的石头”,学生说:“我是一块不大也不小的石头,住在一口大水缸的脚下。一个小朋友踩着我的头顶掉进缸里了。眼看小朋友就要淹死,这时,司马光把我搬起来,高高举起,朝大水缸使劲砸去,几下子就把大水缸砸了一个大窟窿。我也被大水缸碰得鼻青脸肿,头昏眼花。可我很高兴,因为那个掉进大水缸的小朋友得救了。”最后教师让学生思考“假如我是司马光砸的那口缸”,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在学生反复体验不同的角色时,感受到了人物的智慧美、机智美、心灵美。

五、互动探究法

从信息学原理看,教学活动是一种信息互动反馈的过程。课堂上,师生、生生在相互的信息传导、接收、再生、反馈中教学相长。在教学中,互动探究就是追求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尊重、平等合作,这就是美的表现。在唯美的过程中,学生树立了责任心、自信心、自尊心、进取心、安全感、成功感,提高了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并充满创造美的热情。

如在教学《落花生》时,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在过收获节那晚,父亲是怎么做的?”通过了解父亲对我们教育的态度,可启发学生去认识花生的崇高品质来教育我们做人的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又如在教学《找骆驼》一课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探究:“除了课文中写的老人指点的办法以外,你还能想出什么办法?”让学生从正面、反面,发散、收敛等方式开展探究性阅读活动,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感受到美、鉴赏到美,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学生思维的能动性,主动地去再创美。

小语教学中的字形教学 篇5

在现代教育中,尽管学科门类越来越多,但边缘学科以及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却越来越丰富了。在小学语文中,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大语文观念,要学生能从生活中时时处处去感受,去运用所学的知识。语文和其它学科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了,我们不能再单独地去教学生认几个字,写几段文章了。语文已与人的观念思想、知识内容以及实践能力等联系在了一起。小语新课标中提出“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配合”,说明了在语文课堂中综合其它学科的知识内容的可行性。 小学语文的特点也决定了小学语文中可以而且必须渗透其他学科的内容。小学生对世界对事物的认知还处在非常肤浅的阶段,各门学科之间有区别又有联系,如小学一二年级的思想品德就和语文是同一本教材,甚至现在有些地方还将语数合起来上的也有。小学老师也往往具备一专多能的特点,有不少老师就有兼任三四门课的现象。而且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易于扩散和联系,往往由此及彼地推理,有时甚至是“想入非非”。 有人说,现在的书难教,难教在哪里?难在我们需要有广博的知识来应对学生的种种疑虑。作为老师,我们很清楚文学与美学、社会常识以及各类文化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那么,我们在教学的同时就不能只是告诉他们单方面的知识了。这样,掌握多学科、多种类的知识变得非常必要。特别是母语课堂上,多学科的渗透更变得十分必要,在这里,语言应该是一种工具,学到更多知识的工具,通过母语的学习,来引发学生对其它学科的爱好更是一种重要的举措。我们现在太多强调语文的重要性,它的主要地位等,反而失去了它本身的重要作用,它还应该是传授知识的桥梁。语文教学需要有更大的胸怀来容纳其它知识的碰撞。 如何来明确小语教学中的学科综合的特点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理解。 首先,学科综合不等于语文活动课或实践课,它是基于语文的其它学科知识的拓展,从而进一步夯实语文。平常我们搞的活动课或实践课都是以一定的游戏或活动带着一定的情节来展开,它的目的是构思一定的环境来运用语言,而学科综合要解决的是与文章有关的相关学科知识的链接。课堂上,我们往往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只对一些难的字词和语句作些讲解,很少涉及相关知识的拓展与延伸,也限制了学生想像思维的发展。而像我们在课外搞的一些与文章有关的小课题研究(类似于语文实践活动课),费时费力不说,学生学到的东西还很少。如果我们能在课堂上花不多的时间,让学生用其它学科的知识来解决语文课上的问题岂不是一举两得?语文课堂中引入学科综合的概念就是要让学生在语文课中能学到与教材相关的其它学科的知识,并进一步巩固和深入体会文学的内涵。 其次,学科综合也不等于语文知识的综合性学习或综合运用。语文教师往往在一堂课里将听说读写都一以贯之,字词句篇也都能训练到,但学生学到的始终是剥离了生活的语文,他们吃的是经过加工过的“精米”,却少杂粮的营养。学生把语言技巧玩弄得神乎其神,说话说得头头是道,但到头来却连小麦和韭菜怎么区别都不知道的也大有人在,这时的语文教学真让人尴尬了。浙教版小学语文义务教材中有一篇《我盼春天的荠菜》,可在上过这篇课文的那么多学生中,真正在野外见到荠菜能叫得出名的可能就没有几个人了。有很多学生也只是觉得学语文就是一味地阅读、写作,两耳不闻窗外事,将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人为地隔开来。语文教学中的学科综合就是要将语文学习的趣味性还给学生,将其他学科的本来乏味的知识很有机地结合在课堂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学科综合不等于媒体运用。现在很多教师都善长多媒体制作,比如通过图像、声音、录像、展示等让学生来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从而达到深刻理解和记忆的目的。其中也会出现一些相关知识的提示,但它们往往是昙花一现,学生还没看清是怎么回事就不见了,或者只是过过场,作一下课件秀而已,更不用说让人有深刻的理解了。在语文教学中综合其它学科知识的运用,并不是用课件展示一下就能做到的,有时课件或媒体反倒会扼杀学生的想像力。 那么,小语教学中如何运用学科综合呢?下面就不同学科知识的运用作些说明。 数学:计算可作为工具,让学生亲自算出文学中的数学。在小语课文中有些介绍面积、时间、空间、长度、数量等的内容,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计算比较并感受它们的特点。如课文中有一光年的概念时,教师就可将光年的计算引入,告诉其公式,让他们来算算,看看到底有多少距离。 数学中的逻辑思维可谓严密,语文中同样如此。有些副词的使用与否会直接影响文章意思的表达,如“约”“整”“不足”“差不多”等等。有些量词的使用也是很讲究的,趁此机会就让学生练习一下数学的单位换算,既理解了正确使用量词的重要性,也巩固了数学知识。 数学中的统计、排列、平面图形、立体几何等几乎都会在语文课堂中出现,如学生在国民生产总值和平均值的对比中,告诉他们总数大的不一定平均数就大,而我国正是一个总数大而平均数小的国家,让学生的内心产生震撼;如我们谈到红军如何要那样行走时,告诉他们两点之间直线最短,时间就是胜利;如我们学到赵州桥为什么设计成拱形时,告诉他们拱形面受力最大;…… 常识:告诉学生基础的认知,让学生明白自然和世界的发展变化。现在有些语文教学中,老师喜欢让学生在课外搜集有关的资料,课前作为预习用,课后作为复习用,还会让学生作一些延伸性阅读,即看看相关的书籍文献等。这对于有这方面能力和条件的孩子来说,自然是培养了他搜集整理的能力,但大部分孩子却是像没头的苍蝇乱撞乱抓,客观上也没有这个条件,只能望洋兴叹,在课堂上便听那些找来资料的同学大读一通。 这时,如果老师能在课堂上增加一些常识性的知识,既可以减少学生花费苦苦求索的时间,又可以在课堂上增加趣味,加深学生的理解。如与文章有关的动植物的介绍,有关的背景、历史知识,相关的人物、作品等等,而且最好能有感性的认识。不是有人说中国学生课外知识贫乏吗?如果老师在课内没“引趣”,学生在课外自然也“失趣”了。 除了“死”的知识,在渗入常识时更要有“活”的知识。如在学说明文一类的文章时,要学生学会鉴别与比较,比如课本上呈现了一种现象或事物,老师可以再呈现差不多的现象或事物,要他们进行评价。像说明书之类的不仅要让他们学会取舍,做到因人制宜,也要能区别现实生活中的说明书哪些宣传是属实的,哪些是虚假的或非法的,具有甑别的能力。 英语:现在的小语课文中有不少反映外国儿童的题材,或涉及世界文化的内容,这时,如能将英语引入课堂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凡卡》、《小珊迪》、《穷人》等文章中出现的人物姓名都用英语叫出来,那效果就不一样了,不仅亲切,符合原文,而且易读易记易上口,又让学生理解了外国人名与中国人名在翻译时的区别,不至于到时看到同名中英文时一脸茫然对不上号,还培养了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会觉得英语就在我们身边。 同样,国外的地名甚至国名我们也可以用英文来读写,这不仅是两种语言融会贯通的需要,更是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需要。 另外,有时在文中出现美元、英镑、卢布等货币名称时,我们也可以直接用相应的符号表示出来并直接读出英语发音,学生的兴趣便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音乐:欣赏和感受是音乐的魅力所在,通过音乐不但能调节课堂气氛,活跃身心,更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如在教《南泥湾开荒》这篇课文时,不仿以音乐导入再在音乐中结束,其间一起来学唱一下这首简单易学的歌曲,只要唱一遍学生基本上都会跟唱了。音乐,之所以能打动人,因为它有内容,歌词往往简练地传达了作者的心声,它又有旋律,曲子的高低起伏为学生抒发感情起了支撑作用。一唱《南泥湾》这首歌,359旅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陕北江南的美景也呈现在学生面前了。 体育:以活动为载体,以锻炼为目的,加强体验性感受的培养。吴运铎的《劳动的开端》写出了劳动的艰辛,但学生没有体会,根本想不到怎样的艰难。我们就可以利用食堂里的扁担,体育室里的实心球让学生来一次“亲密接触”,弄两个箩筐,分别放上一定分量的实心球,让学生自己试着挑一下,也可以来一次挑“煤”接力,当学生累得迈不开步时,或刚跨两步就摔倒时,他们对文章作者儿时劳动的艰辛会有更深刻的理解,比任何语言都要难忘。同样的道具,还可以出现在冯冀才的《挑山工》里,但这回是上楼梯或台阶,还要求稳当。这样,既锻炼了身体,也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艰辛,或许他们会更珍惜别人的劳动。 美术:以它为框架,来建构心中的事物。在课堂里,它以绘画为主,一般有两种情况下运用。一是教师让学生进行想像产生的,要求根据文中的描述,经过自己的加工,制造出具有个性的美,或者用想像来填补文中描述的空白。这类情况主要是要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另一种是根据课文中的描述真实再现,如《詹天佑》中用两种方法开凿隧道及“人”字形线路设计的图解,这种绘画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建立形象概念。事实上,我们很多的教育工作者也都在实践着这一理念。 信息:以网络教育为平台,实现语文教学新跨越。应该说互联网的应用对教学是一个极大的帮助,如我们能合理正确地使用它,则会取得很好的效果。有些颇费理解的语文课放到计算机房去上,通过教学基本的网络搜索,学生都能找到想要解决的问题答案。当然,网络的最大特点还在于互动性,我们的作文教学就可以放到网络上去。学生写作文都要自己输入,然后再放到网上去,不仅教师可在网上进行修改评价,而且网络上的所有人都可以对这篇文章进行品评。学生在不断地写与评的过程中,逐渐熟练电脑操作,喜欢上了电子作文,因为在那里他有与全国各地的同学交流的平台,大家都以“文”会友,提高了兴趣。像我的网上作文班(/zw/spec1.asp?sp=12)目前就有近二百名学生,近1500篇作文。学生在这里更是课堂的延伸,他们在这里学习完全没有上课的感觉了,他们就把老师当朋友,有问题请教,语文课堂和信息学科已完全融合了。 概言之,小语教学中的学科综合不仅使学生各方面素质得到了发展,使相关学科得到了贯通,也使语文教学得以深入学生心中,使学生产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激发他们学好各门功课的信心。 以上是我在实践和研究中的一丘之见。我觉得值得注意的是它的运用是综合性的,不是哪门学科的独立运用,也不宜过滥,不一定每节课都用,起渗透、点睛的作用,而且必须明确知识为学习服务,另一方面,可以说学科综合性的语文教学是对语文教师综合素质能力的极大挑战,亟待一大批的能人匠士去实践它。

小语教学中的字形教学 篇6

一、推荐阅读与课文紧密关联的背景信息

教学苏教版小语教材五下《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时,我故意安排4人小组的8个小组长先行阅读与文本紧密关联的《直言受宫刑》《矢志不渝司马迁》《(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写(史记)究竟用了多少年》及《什么是宫刑》等资料。小组信息交流时同学们因羡慕、好奇而迅速浏览8位同学准备的相关资料。紧接着研讨“司马迁为什么发愤写《史记》”时。同学们有的抓住“发愤”这一关键词陈述司马迁“愤”从何而来;有的表达对司马迁无限的敬佩之情;有的愤慨汉武帝的昏庸残暴;有的联系课文第2、3自然段叙述自己对司马迁之所以发愤写《史记》的理解。每一位同学充满激情地发言之后,再朗读一段课文。这样,一篇远离同学们生活年代的历史题材的文章因为有了教材关联的阅读基础,课堂学习的氛围便活跃起来,学生的思维灵动起来,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每个阅读主题单元教学开始的5分钟里,我公布同学们资料搜集、阅读的情况,大力表扬拥有大量阅读资料、坚持阅读的同学,并鼓励同学们资源共享。每月进行各类读书笔记的评选,大力推动教材延伸活动的持久开展。

二、循環阅读教材,提高延伸的有效性

苏教版小语教材的编写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关联主题的课文在不同年级、不同分册中会反复出现,利于我们引导学生进行“互文式”阅读。农村小班化阅读教学中发掘和利用教材内部的隐性主题阅读资源,是提高教材延伸有效性的创新策略。

1.通读苏教版全12册教材,纵向重组关联主题的文本。我和四至六年级同学一起进行了文本的纵向重组,如按文章体裁分类:古诗词类课文(如《江南》)、文包诗类课文(如《每逢佳节倍思亲》)、现代诗类课文(《老师,您好!》);按单元主题分类:感恩类主题课文(如《师恩难忘》)、科技主题课文(如《航天飞机》)、名家名著类主题课文(如《林冲棒打洪教头》)、哲理类主题课文(如《最大的麦穗》)、历史类主题课文(如《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等。

我们将重组后的文本资源一一按照阅读主题(或文本体裁),教材所在册数、单元、页码顺序编成导读目录索引,供同学们日常阅读或在研究时查找。导读目录索引加上全12册教材便成了农村小班化学生最基本的、常读常新的阅读资源。

2.增厚关联主题课文的系列背景资料,形成特色的教材延伸体系。教师完成教材关联主题文本资源导读目录索引后,由学生4人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导读目录索引中对应课文的系列背景资料添加工作。学生拥有的教材延伸资源不同,添加的背景资料也不尽相同,小组间相互交流的过程其实也是资料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学生眼、口、耳、脑、手并用的学习过程。

三、推进教材延伸资源阅读活动

1.课前搜集课中交流,酝酿感悟文本的情感基调。感情朗读课文的基础是正确地感悟文本。有些课文充满了童真童趣,学生的情感会自然进发;有些课文内容与学生的体验、积累相距较远,体悟文章的情感缺乏基础。这就需要我们营造恰当的氛围,朗读合适的教材延伸资料,形成对应的情感共鸣场帮助学生感悟。

《在大海中永生》一文教学中,教师以《春天的故事》作为背景音乐,学生小组交流邓小平爷爷指挥百团大战、“南巡”讲话的故事,讲述邓小平爷爷一生屡次遭受打击的故事,接着朗读课文的各个自然段。同学们在课文朗读感悟中真实再现崇敬与悲哀的情感基调,朗读“也许……也许……也许……”片段时到达高潮。

2.引入教材关联故事,打好教材阅读感悟的底子。农村小班化教学中,我们不但引导学生积累与教材延伸关联紧密的阅读资源,还鼓励学生将与教材延伸关联松散的阅读资料引入到课堂中来阅读。当教学感恩主题的课文(如《师恩难忘》《掌声》)时让学生选取《小学生感恩故事全集》中的一则或几则小故事来读、来议;当教学哲理主题类课文(如《滴水穿石的启示》《最大的麦穗》)时让学生选取《让孩子学会做人的故事全集》中的故事来读,并反复诵读故事中的“成长悟语”……这样算来,农村小班化教学中,每位学生每学期有近百次读故事的机会,能听上千个好故事。这些故事是百读不厌、常悟常新。

小语教学中的字形教学 篇7

“归因”最早出现在心理学上, 指个体对自己或他人行为的原因加以解释和推测的过程。而“对比归因”则是比较事物前后差异, 分析总结出变化原因的过程。这种归因符合小学生天真烂漫又好奇的天性, 既能锻炼学生的观察力, 又能顺应他们的思维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 (2011) 》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为提高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有效性, 我们尝试用“对比归因”法, 增强学生的体验, 挖掘其个性化阅读的潜力。

一、以阅读教学为例

《课标》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 提高阅读品味。”在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 有些文章很适合采用对比归因法, 它们结构简单, 条理清晰, 尤其是有矛盾、有对立面。教学时, 若是引导到位, 定能事半功倍。

人教版第四册课《丑小鸭》, 采用童话的形式记录了丑小鸭的成长历程。它出生后一直受嘲讽和排挤, 但却不自卑、不气馁, 凭着对爱的渴望, 对生活的珍爱, 执着追求, 最终变成了一只美丽、高贵的白天鹅。外貌变化:丑小鸭 (毛灰灰的, 嘴巴大大的, 身子瘦瘦的) ——白天鹅 (雪白的羽毛, 长长的脖子, 美丽极了) 。境遇变化:命途多舛——羡煞旁人。变化原因为:自身条件, 原本就不属于鸭群;对爱的渴望, 对生活的珍视, 对命运的不屈服。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思考:出生没有贵贱之分;生活没有捷径, 吃不得苦, 就得不到真正的快乐;要敢于面对挫折, 珍爱生活, 坚持心中的梦想。

第八册25课《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叙述了伽利略敢于挑战权威 (亚里士多德) , 经过反复试验求证后, 在人们的质疑和抨击中, 用事实验证了真理。文中对比人们在实验前后态度, 得出思想变化:质疑抨击 (信奉亚里士多德, 把他的话当作真理, 认为伽利略胆大妄为, 固执, 会丢尽脸) ——信服 (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 。变化原因:从产生疑问到反复试验再到公开试验成功, 体现他对科学的尊重, 对真理的向往。

另外第六册29课《掌声》也可围绕女孩英子性格变化 (由自卑到自信) 引导学生思考原因为掌声的力量, 即找准英子的来信。

二、深入课程目标其他内容

(一) 识字教学

教育专家研究表明, 在小学学习阶段, 错别字的出现呈正态分布。修订版《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要使学生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 学会其中2500个, 做到会写, 并了解其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教师重视识字教学, 抄默, 练习, 再抄默, 再练习, 从课上到课下, 反反复复, 天天如此, 但结果却让人不容乐观。若是引导学生采用对比归因法, 在形象的语境中, 让学生明确字的内涵, 识记效果一定会惊人。因“即”与“既”在音形上均有相似处, 为让学生形象记忆, 我先出示两字的小篆体, , 让学生猜一猜, 小孩子想象丰富, 天生就是预言家, 两幅图都是左右两部分, 左边是“豆” (古代的食器, 类似于现在的火锅) , 右边为跪坐之人, 但细看, 前者是一人双膝着地, 姿态恭敬, 张大嘴巴且神情专注对着“豆”, 说明准备吃饭, 有“立即”“马上”之意, 而后者为一人虽对着“豆”但嘴巴开口却向后, 即头朝后看, 另外脚尖触地, 双膝抬起, 似有猛然站立之势, 这说明此人进食完毕, 吃饱了准备回头离开, 所以表示“动作已经做完了, 如既而、既定等”。这样讲解不但关注和激发学生识字的乐趣, 还能帮学生养成规范汉字, 减少错别字的习惯, 更重要的是还燃起了对汉字博大意蕴的渴求和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

(二) 口语交际教学

三年级下册围绕“保护环境”, 学生有过思考:“街道上以前垃圾成堆, 特别是逢集后到处是垃圾山, 气味刺鼻, 风起时塑料袋乱飞。现在街道两旁都有垃圾桶, 并有专门的环卫工来清扫, 环境变好了。”于是在肯定他们用心观察的同时, 我还引导他们明白这变化的原因是政府整治环境, 服务于民。鉴于学生喜欢编童话, 我以“小鱼的眼泪”为题, 鼓励其采用对比归因方法, 发挥想象, 探讨环境保护的重要。学生通过小鱼的视角, 讲述水污染前后经历:曾经自由快乐的日子, 嬉戏追逐, 幸福的眼泪温暖生活;如今脏、乱、恶臭的环境, “妻离子散”的悲哀, 留着的泪再也不纯净, 苦涩而心酸。从而通过对比眼泪, 思考人类破坏环境的罪恶, 更深入的诠释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性。

(三) 写作教学

鉴于写作教学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 亲近自然, 关注社会, 在“防溺水宣传征文”中, 我与学生在审题方面探讨突破口时又触此法。以“一株水草的自述”为题, 通过水草的眼睛, 观察玩水儿童最初在侥幸心理下短暂的快乐, 继而设想呛水后自责、恐慌、挣扎和无助, 从而对比归因, 都是玩水惹的祸。所以学生写作的过程就是心理变化的历程, 以后定会对溺水事件心存芥蒂, 生命只有一次, 短暂而珍贵, 从而一举达到写作练笔和安全教育双重目的。

在课堂教学中, 采用“对比归因”法能让我们轻松应对文本突变, 轻松引导学生思维突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发展学生的思维, 提高其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真正有效促进学生发展。

摘要:“对比归因”的原理遵循小学生的心理特征, 其作用不只表现在阅读教学上, 还在识字教学、口语交际及写作板块, 全面开花。在课堂教学中, 把握它的内涵就能轻松应对文本突变, 有效促进学生发展。

关键词:对比归因,阅读,识字,口语交际,写作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版) [S].

小语教学中的字形教学 篇8

一、形符的作用

(一) 形符可以帮助辨别形似字

形声字的形符是形声字的表义部分它的作用主要是提示该汉字所记录的语素的意义类属。一般来说, 凡是形符相同的形声字, 在字义上或多或少的都与形符所标示的事物或动作行为、性质状态有关, 即同形符的形声字属于同一个意义范畴。如以“艹”为形符的字, 一般都与花草等植物有关, 如“花”、“草”、“芍”、“药”、“苇”、“芸”、“芽”、“芜”、“苋”、“芦”、“苗”、“苞”、“茅”、“茧”、“苇”、“苜”、“荆”、“艿”等。再如以“衤”为形符的字一般与衣物有关, 如“补”、“衬”、“衫”、“袄”、“衩”、“衲”、“襟”、“衿”等。而跟“衤”形近的“礻”, 其构成的形声字的字义类属完全两样, 如“礼”、“祈”、“祷”、“禅”、“福”、“禄”、“视”等。再如一些形似字“盲”和“肓”、“脸”和“睑”、“瞠”和“膛”、“赌”和“堵”等, 它们声符相同形符有别。可见, 形符有帮助辨别形似字的作用。

(二) 形符可以帮助区别同音字

当一些形声字读音完全相同, 所用声符也相同时, 形符就成了区别这些同音的形声字的主要手段, 如读音都为“kang”、以“亢”为声符的字, 如何区分呢?加单立人形符的是“伉”, 加提手旁形符的是“抗”, 加火字旁形符的是“炕”, 加金字旁形符的是“钪”, 这样, 这些同音字就区别开来了。

由于形声字形符的表义作用和区别同音字的功能, 因而在进行识字和词语教学中, 应当尽可能的利用形符的表义作用, 如利用形符来区别形似字和同音字, 利用形符的类推作用来推导字义、字形。如教学中辨析“剔”、“踢”、“惕”、“裼”等字的字形、意义、用法, 就可以充分利用形符的表义功能, “从骨头上把肉刮下来”要用刀, 因而是“剔”字;“抬起腿用脚撞击”要用脚, 因而是“踢”字;“小心谨慎”要用心, 因而是“惕”字;“婴儿的衣服”是衣物, 所以是“裼”字。

二、声符的作用

(一) 声符可以帮助提高识读汉字的效率

声符是形声字的表音部分, 作用在于表示字的读音。如“粮”的读音跟声符“良”的读音相同, “菜”的读音跟声符“来”的读音一致。既然形声字的声符与形声字的读音有这样的关系, 在汉字教学中就可以利用声符来提高识读汉字的效率。如认识了“丁” (ding) , 就可以读出一批以“丁”为声符, 跟“丁”读音相同的字, 如“盯”、“钉”、“叮”、“町”、“酊”、“仃”、“疔”、“耵”、“靪”等, 也大致可以读出几个以“丁”为声符, 跟“丁”读音相近的字, 如“顶”、“订”、“饤”等。相当一批声符具有准确表音的功能, 如“皇”、“希”、“代”、“段”、“奂”、“阑”、“历”、“厉”、“农”、“容”等声符都能较准确的表示字音。进行汉字教学时, 就可以充分利用声符的表音功能和类推规律来学习和掌握汉字。

(二) 声符可以帮助区别形似字和同类字

声符可以帮助区别形似字, 如“狼”和“狠”, 字形相近, 区别在于使用不同的声符“良”和“艮”;在如“抡”和“抢”、“沦”和“沧”、“伦”和“伧”的差别, 只有声符的不同。

声符还可以在教学中用来区别同类字。所谓同类字是指以同一形符构成的同一义类的字, 同类字在汉字系统中十分普遍, 有些形符可以统率数十个甚至几百个汉字, 这些同类字, 形符相同, 区别在声符, 这样就要利用声符来加以区别。如“艿”、“芋”、“芍”、“芝”、“芙”、“芜”、“苇”、“芸”、“芽”、“花”、“芥”、“苹”、“苞”、“苔”、“茅”等字形符都是“艹”, 构成数量较多的一组同类字, 但由于声符的提示作用, 使这些字跟汉字中念某个音节的语素联系起来, 音节使得字义变得清晰明确了, 使同类字区别开来。

(三) 声符可以帮助类推字音, 纠正方音

声符能帮助类推字音, 纠正方音, 在教学中能让学生快速的将方言音与普通话音区别开来, 使学生快速、准确、省时的掌握现代汉字的普通话发音, 进而提高学习汉字的能力。汉语方言复杂, 许多方言的字音与普通话差别较大, 普通话中的一些声母、韵母在许多方言中常常混淆, 如许多方言中, z、c、s和zh、ch、sh不分, n和l不分, in和ing不分, 等等。学习汉字时, 可以利用形声字声符的表音特点, 来类推一系列的汉字发音, 从而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如以“因”为声符的字一般读前鼻音“in”, 如“茵”、“姻”、“铟”、“洇”、“裀”、“骃”、“秵”等, 而以“婴”为声符的字一般读后鼻音“ing”, 如“樱”、“缨”、“鹦”、“璎”、“嘤”、“撄”、“瘿”等。再如“枝”、“肢”、“忮”、“吱”、“翅”等字以“支”作为声符, 一般读卷舌音 (zh、ch、sh) , 而以“子”为声符的字一般读平舌音, 如“字、仔、籽、孜”等。以“奴”为声符的“怒”、“努”、“弩”、“驽”、“孥”等字一般读鼻音 (n) , 以“卢”为声符的“泸”、“颅”、“胪”、“鸬”、“栌”、“垆”、“轳”等字一般读边音 (l) 。可见, 依靠声符的类推规律, 可以帮助区别、识记字。

摘要:汉字中绝大部分都是形声字, 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形声字形符和声符所具有的功能, 减轻学生对形似字、同音字、近义字、多音字等的学习难度。

关键词:形符,声符,汉语教学,作用

参考文献

[1]向光忠主编.文字学论丛[M].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1.

小语教学中的字形教学 篇9

一、理论依据与深层反思

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 其核心以学生为中心, 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还包含四大属性或四大要素, 即“情境”“协商”“会话”和“意义建构”。可见, 创设“情境”是前提 (而多媒体是创设情境的有效手段) , “协商”与“会话”是协作学习的形式, 对促进学习群体达到对当前所学知识深刻而全面的理解 (即真正完成意义建构) 有重要的意义。“意义建构”是学习的最终目的, 这就要求强调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 又不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而不是“机械外加”者, 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 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器和被灌输的对象。因此, “小语四结合”教学改革的实验探索目标是建构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教学模式, 从而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全面改革。

二、点面结合, 实验探索

“小语四结合”低年级作文教学实验, 主要表现为以下鲜明的特征:以“动”为突破口, 以创设情境为纽带, 以思维训练为核心, 以“训练表达”为内容, 同时对增强学生的创新欲、表现欲有独特的作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 改变了“一支粉笔打天下”的局面, 以其独特的动画技术和音像黏贴、剪辑、组合技术, 变静态的情景为动态的动画, 使一定的时空背景得以“活化”, 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小语四结合”中、低年级作文试验中, 我们十分注意发展儿童的口头语言, 提高听话、说话能力, 学会普通话, 并不断提高其规范程度;开展了“四个说”的实验, 即“激发兴趣乐于说, 大胆发言敢于说, 讲究规范科学说, 富于想象创造性地说”。

“四结合”作文教学, 我们的特色是提早起步, 开展“七有实验”。一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之后, 在学生学会电脑打字的基础上, 我们让学生用拼音从写一句话入手, 写拼音日记。在日记中, 训练观察, 训练表达, 尤其注意培养“认真观察, 实话实说, 实话实写”的习惯, 从小打下做人和写好作文的基础。其次, 运用多种形式开展“作文综合训练”, 做到“七有”: (1) “有趣”——创设愉悦氛围, 激发写作兴趣, 寓教于乐。 (2) “有用”——在计算机电脑网络交际中发展书面表达能力。 (3) “有心”——争做生活有心人, 不断学会观察、积累写作素材。 (4) “有法”——从“生生互动, 协作学习, 析改反馈”中学会各种写作方法。 (5) “有度”——强调目标意识, 利用电教功能, 不许进行“高八低八度教学”。 (6) “有序”——循序渐进, 分项突破, 整体推进, 步步打牢基础。 (7) “有恒”——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和操作技能, 持之以恒地强化打字表达练习和网络评价能力。以上七个层面通过教学流程的构建, 使之具体化。

在教学中, 教师如能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 使学习者在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关的情况下学习, 置身于特定情境中, 不仅会影响儿童的认知心理, 而且还可以调动儿童的情感与学习, 并在观察、体验、思考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由于小学生的注意力易分散, 不稳定, 缺乏一定的目的意识支配, 而创设情景则能突破学生思维从形象到抽象过渡时情景与思维脱节这一难题, 对学生体会意境, 进入角色, 调动其想象力有很大的帮助。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家乡的明天会更美好》时, 着力下好“四盘棋”:

(1) 课前观察, 有心细心。引导学生在观赏家乡的美景时留心观察周围事物, 在观察中发现美感受美, 并通过表象积累, 获得第一手材料。

(2) 创设情境, 再现“原形”。在学生对家乡美景留有印象的基础上,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多媒体软件再现所见景物, 学生从视觉到思维, 按“整体—局部—整体”的顺序进行观察, 根据画面, 学生观摩时逼真、形象、可信度高。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把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画面, 作为习作素材, 就解决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之忧。

(3) 丰富表象, 唤起联想。观察与思维、想象同步。要培养创造力必须重视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想象力是人脑能在过去认识的基础上构造没有经历过的物或形象的能力。”而中低年级的孩子正处在想象力培养的“智力发展的敏感时期”,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 努力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 使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同步。

(4) 整体入手, 析改“特景”。教师把自己电脑上的信息传到每个学生的电脑屏幕上 (包括文字声音) , 学生根据屏幕上的内容进行“细节还原”, 进行网络析评, 多向反馈, 通过自改、互改, 共同提高作文水平, 最后在共同赏析“佳作”时体验成功的愉悦。

此外, 在“四结合”实验中, 我们还通过以下层面的尝试使之优化、内化。

1. 以“电脑日记”为突破口, 激发习作欲望

兴趣是作文成功的先导, 是学生习作形成能力的前提条件, 是一个人积极探求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充分说明学习趣在“求学, 获知、感悟”等智力活动中的积极功用。“四结合”作文实验强调“开篇成文”, 讲究整体概念, 要求能写出一篇几句话的短文。而日记正是提供儿童的动笔机会, 能达到日积月累, 真实记录思想, 表达感情、锤炼文字、表达能力的目的。学生学会编码打字后, 将日记的形式转换成人机对话, 孩子们把计算机当做自己的“知心朋友”, 每天向自己的“知心朋友”说说自己的心里话, 或告诉它今天自己最高兴的事, 或告诉它最有意义的事, 或告诉它最有趣的事, 或告诉它新学到的知识……这里既有叙述的欢欣, 又有通过脑手并用, 在屏幕上不断外化自己的思想, 用那一个个美丽的汉字, 跳动着自己思想火花, 进而感到成功的欢乐。在计算机这一媒体的催化下, 学生写日记的兴趣极大程度地激发出来, 有话则长, 无话则短, 有意识和无意识地养成一种习惯。

2. 以读写结合为切入点, 激励创造思维

多媒体网络进入课堂, 那动感、声、形具备的画面, 设计恰当的练习, 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儿童的眼、脑、手, 更充分体现了儿童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的输入、监控和评改功能, 把握好某些课文的作文教学契机, 进行当堂上机作文, 能使作文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 教师在教学《古诗二首》中的《小池》时, 通过播放电脑多媒体光盘, 展现夏季小池的美景, 再反复诵读理解诗意后,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 要求学生展开联想, 充实诗人仅用四句话所描绘的美景, 看谁写得更生动。这时, 学生兴趣盎然, 开动脑筋进行合理想象, 并努力描绘生动画面, 展现诗句, 然后在屏幕上分别加以展现。教师通过网络适时点拨、表扬激励、对比修改、好中比优。通过生生互动, 师生合作, 不仅找到了差距, 矫正了“盲点”, 而且在析评修改中写作能力得以提高, 使诗情画意更加浓烈, 更具个性化和人格化, 既加深了学生对诗境的理解, 又让学生进行“小练笔”, 还引发了学生产生想象, 有效培养了创造性思维。

3. 以计算机网络为手段, 促使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同步发展

审视传统教学, 执教者往往因为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的局限“无法分身”, 而在“四结合”作文教学中, 在设计CAI课件时充分考虑到人机交互作用, 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及时加以评价。通过“双向反馈、网络导评”, 在动态信息传递下, 使学生的认知不断深入, 教师变“教”为“导”, 变“显性化”趋向“隐性化”;而学生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从“隐性”趋向“显性”, 进而优化了教学过程, 提高了教学效率。

鉴于中低年级儿童倾向于形象思维、对事物浮于表面、直观简单的认识这一特点, “四结合”作文教学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设计并利用不同的多媒体教学软件, 通过生动的画面或故事, 展示说话写话的场景, 或通过实物展示平台指导状物作文。

仅以言语交际对话课《我的课余生活》为例, 我们抓好以下环节: (1) 选择典型场景, 从录像图片、照片中指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事。 (2) 课前设计软件, 课中利用三维可视画面, 再现生活特写事件。 (3) 看中导说, 突出重点, 自说互评, 积极参与。为了充分发挥学生视觉、听觉、感觉等多种感官的作用, 我们还不断采用放大、缩小、定格、再现等技术手段, 开拓思路, 引思导说, 将画面情景与感知紧密结合起来, 进行口语交际对话。一方面把教者口述作文的思路在电脑上全方位显示, 另一方面又利用交互原理, 当堂运用微机“速写”作文之后, 利用多媒体的交互技术, 根据学生“速写”的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分析, 对重、难点进行“解析”再处理, 最后当众评价及时修改。

小语教学中的字形教学 篇10

1980年7月28日, 全国小语会在大连成立。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董纯才、吕叔湘等都在会上做了精彩的演讲, 指明语文教改的方向和目标;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斯霞、霍懋征、袁2) 老师介绍了宝贵的教学经验。与会代表在深感幸福、精神振奋之时, 也倍感重任在肩, 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 培养四化建设人才的历史使命在召唤我们要为之奋斗一生。

我作为特级教师代表在首届全国小语会上当选为理事, 至今已连任七届。30年来, 我始终没有离开全国小语会这个温馨的大家庭。是啊, 她给予我太多的收获:我从这里了解了语文教学发展的历程和前景;感受了小语会浓浓的学术氛围;观赏了“新秀”们精彩的语文课;结识了教育前辈、知名专家;聆听了催人深省的一场场讲座;参观了一所所璀璨的明星学校。丰富多彩的学会活动, 为我们语文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开辟了教学改革的一条条新路, 也为各省市的语文教学改革和学会工作指明了方向。

浓浓的学术氛围

全国小语会每届会议都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名师, 每位与会代表根据大会提供的专题须携带表明自己学术观点的论文经验, 代表们在会上各抒己见, 畅谈语文教学发展中的问题, 有时辩论得相当激烈, 会场上呈现了研究、探索的热烈场面。

学术研究后来又创新了内容和形式, 即用展示成果的形式阐明自己的观点。记得代表们曾分享过山东烟台几所小学识字教学的成果和精彩的语文课, 大开眼界, 收获颇丰。

会议期间, 专家学者常常深夜审读我们的论文, 并提出中肯的意见。一次斯霞老师看过我的《教给识字方法, 培养识字能力》一文后, 曾说:“小杜啊, 你的经验非常好, 但是你举的课例怎么都是电化教学的?咱们国家的学校大部分在农村, 他们哪有条件天天用电化教学啊!你可以举一些城市农村都能用的简便的教学方法, 说服力才强呢!”斯霞老师的话语重心长。在我以后的电化教学中, 我将“现代媒体与传统媒体有机结合”当成了一个重要课题研究, 并且有了显著效果。这与斯霞老师当年正确的引导是分不开的。

在学术研讨会上, 专家们曾讲过:“搞学术研究, 允许‘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却不允许‘王麻子剪刀独此一家’。”这使我进一步认识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研究方针。会后, 我在多年的识字教学研究中, 注重学习各种流派的识字教学理论、经验, 学习各家之长, 实现“集中识字与分散识字融合互促”, 取得了明显效果, 这是小语会给予我的启示和帮助。

精彩纷呈的语文课堂

全国小语会举办的教学观摩活动中, 执教老师表现出了个性化的教学风格,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鲜明的教学特色, 体现了以生为本、关注学生生命发展的先进理念。港澳台语文同仁的课堂, 使我们耳目一新, 让我们走向开放的语文大世界, 也增进了我们与港澳台地区及兄弟省市的交流, 促进了语文教学改革与发展。

青年教师投入课改的热情, 点燃同行们进一步实践、研究、创新的火种。观摩活动确实锻炼、培养了新人, 我们十分欣慰, 并看到了语文教育发展的希望。同时, 精彩的课堂教学也给予各省市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以启示, 解决疑惑、找出差距、效仿榜样、开辟新径, 推动了语文教学改革。在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等教学方面, 小语会通过评课、讲座等形式, 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法上都给予我们正确引导, 使老师们懂得了为什么而教, 教什么, 怎样教才有实效。小语会专家的理论主张求真务实、与时俱进;实践指导操作性强, 实用有效。这也是近些年小语会的教学观摩活动吸引力如此之大的重要原因。

结识可敬的前辈、专家

1978年我被评为天津市首批特级教师, 但我仍在学校课堂“封闭”地工作着。是全国小语会带我走入教育的先进地区以及西部地区学习、参观、交流, 使我这只“井底之蛙”“跳出井口”, 看到广阔的五彩缤纷的语文大世界。我的教学由“封闭”开始走向“开放”。尤其是近距离接触并结识了一些教育界的前辈和专家, 使我逐渐懂得了语文, 懂得了语文教学, 也加深了对教育的认识。

1982年, 我在山东济南参加全国小语会理事会议, 我有幸和袁2) 老师同住一室。当时, 我曾带着三年级《李时珍》这篇课文请教袁2) 老师。我问袁2) 老师, 课上老师应提出哪些问题。袁老师中肯地说:“应该想学生会提出哪些问题, 怎么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议论。”接着, 她帮助我设计如何启发学生自己发表意见, 如何引导学生质疑、解疑, 互相补充。回津后, 我按袁老师的方法去做了, 那节语文课上果然气氛十分活跃。课后, 学生说:“这样上课真带劲!”袁2) 老师给予我的不是一般的教学方法指导, 是教师角色转变问题, 是相信学生、让学生成为主人进而得到发展的闪光的教育思想。从此, 我加大了改革步伐, 在研究教材的同时研究学情, 改进教学方法, 这使我和我带领的青年教师的语文教学获得了一次次成功。

全国小语会使我有较多的机会接触德高望重的田本娜教授。她经常教导我, 要走自己的教学之路, 要保持自己的教学特色。又说:“高尚的师德, 求真、求实, 关注学生发展是对老师的起码要求。”田先生一辈子实实在在做学问, 认认真真研究语文教学, 谦虚待人, 为我和我们那一代, 以及现在的新一代在做人上树立了楷模, 是我们心目中的一面旗帜。

最使我们受到震撼和熏陶的是崔峦老师热爱祖国语文的深情、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赤诚。在几次全国小语会上, 他旗帜鲜明地、动情地大声疾呼:母语教育绝不能削弱!这已成为我们实践、反思、探索的动力, 促使我们以深厚的感情教语文、研究语文, 执著地投入语文教学改革。

全国小语会不仅帮助我们领悟了语文教学的真谛, 还传给了我们语文教学的真经, 引领我们走上语文教学的成功之路。

小学书法教学要注意字形结构 篇11

小学阶段,儿童要掌握2500个常用汉字。老师必须要求学生写规范字,多写多练,教给学生一些写字的规律。我在教学中发现,偏旁作为组成汉字的重要部件,大部分是由独体字演变来的。有的偏旁部首保留了原字的形体,但大小比例和笔画长短都有所不同;有的则变成另一种形体,如“金—钅” “衣—衤”。学生了解了这些变化规律,就可以少走弯路。

一、独体字当偏旁时,有些笔画要变化

“耳、鱼、马、止、立、土、子、王、革、牛、豆”等独体字做左偏旁时,最后一笔的横应变提,如“马—驰、王—理、子—孩”。“齿、山、缶”等独体字做偏旁时,竖折笔应变为竖提,如“齿—龄、山—岭、缶—缸”。“黑”做左偏旁时,下横笔变为提,下四点随提笔向上斜点,如“默、黔”等。

“木、禾、米、来、又、人、夫、火”等独体字做左偏旁时,最后一笔的捺应变成点,如“木—村、米—粉”。

“身、舟”等独体字做左偏旁时,某一笔画本来是出头的,要变为不再出头,如“身—躯、舟—船”。

“手”做左偏旁时,竖钩笔应变为竖撇,如“手—拜”。“羊、辛”等做左偏旁时,竖笔变为竖撇,如“羊—羚、辛—辣”;而“羊”做羊字头时,竖笔应下不出头,如“羔、盖、羡”等。“月”做月字底时,竖撇笔应变为竖,如“背、臂、胃”等。

“羽、小”字做字头时,钩应去掉,横折钩笔应变成横折,竖钩笔应变为短竖,如“羽—翠、翼等,小—党、尝、当”等。

“毛、鬼、风”等独体字做偏旁时,竖弯钩或横折弯钩笔应变宽,包住右边的部分,如“毛—毡、鬼—魁、风—飓”。“麻”做字头时,广字的撇笔应拉长,包住下边部分,如“磨、魔、摩”等。

“走、爪、支、尺”等独体字做偏旁时,尾笔捺或竖捺应拉长,托住右边的部分,如“走—赶、爪—爬、支—翅、尺—咫”;而“爪”做字头时则写成“爫”,如“舀、受”等。

“水”是四笔而不是五笔,不少儿童区分不开含“水”和“氺”的字,其实这是不了解二者的区别。细翻词典,不难发现,以写作四笔的“水”字做偏旁的字都和水有关,如“尿、泵、浆”等。而以“氺”做偏旁的字都和水无关,如“泰、录、黎”等。

二、左右(偏旁)结构的字,要注意字的大小、高低的比例

左右结构的字有这样几种情况:

左右齐平,左右偏旁高度和宽度基本相同,但要注意笔画的连贯和呼应,如“规、村、组”等。左窄右宽,以右偏旁为主,左偏旁笔画少,如“快、海、设”等。左宽右窄,以左偏旁为主,右偏旁笔画少,呈相从之势,但要注意右偏旁调节字势的作用,如“刚、到、列”等。

左小右大,左小的偏旁要往上略提,叫“左小随上”,如“峰、听、端”。左大右小,右小的偏旁应略往下移,叫“右小随下”,如“知、孙、和”。

左低右高,左右结构的字一般都应写得左低右高,如“轻、治、政”等。左高右低,左高右低的字要写出错落感,使左右两偏旁变得很有层次,如“断、动、幻、郎”等。

左右相同,要写得左窄右宽,如“羽、双、比、林”等。

上开下合,左右两偏旁各有敧侧,呈上开下合之势,上部离开,下部合上,应注意敧侧的角度不一样,如“劲、梅、理”。上合下开,左右偏旁上合下开,状如金钟,也要注意偏旁的侧势不能一样,要有变化,如“秋、银、烟”。

相向,左右两部分向中间呈“合抱”之势,使字结构紧密,如“好、终、行、妙”等。字势相背,两偏旁方向相反,一左一右要注意形背势合,笔意连贯,如“北、张、驰、限”。

三、包围结构

1.半包围结构

上包下,外框应宽一些,中间的偏旁应收紧,不要占满整个框子,如“用、同”等。下包上,上面的偏旁不要紧贴围框,下边的围框也要有变化,如“幽、山、凶”。左包右,被包围的部分应略右移,如“匡”字中间的“王”字。左下包右上,以“辶”最为典型,写时要注意将被包围的部分向右移,如“起、题、送”。右上包左下,应将左下部分适当向下移,使字更加饱满,如“句、甸、司”。

2.全包围结构

始终要注意围框的写法,被围部分要紧凑,如“四、回、因”。

上述这些现象都很细微,小学生常会写错,甚至不少成年人也会疏忽。小学是打基础的阶段,教师要有意识地强调有关常识与规律,给孩子们留下深刻印象,为他们的正确书写打牢基础。

低年级字形教学的有效方法 篇12

一、认真教好笔画笔顺

不管汉字的形体怎样复杂, 它们都是由各种笔画按一定顺序组成的。字形教学最初必须从笔画、笔顺开始, 这个基础一定要打好。有了笔画、笔顺的基础知识, 儿童不仅可以准确地识记字形, 还可以为将来学会查字典打下基础。学生入学后, 我就有计划地教学一定数量的独体字, 结合独体字的教学, 教会学生各种笔画名称和一般书写顺序, 有计划地将点、横、竖、撇、捺等26种笔画名称让学生掌握, 并且教会先横后竖、先撇后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先里头后封口、先中间后两边等笔顺规则, 指导学生反复练习运用。由于掌握了笔画、笔顺的知识, 到了一年级下学期, 学生对一些笔画繁杂的字也能辨认。如学习“狠”字, 由于比较清楚地区别了撇和提, 谁也不会把“犭”写成“扌”了。而且因为学会了笔顺, “犭”和“艮”位置也不会互换。

二、教合体字时, 充分利用熟知的偏旁和独体字去分析

合体字看上去复杂, 但只要充分利用偏旁和独体字加以分析, 学生就容易掌握。例如“更上一层楼”的“楼”字, 我们先把它拆开, 分成“木”“米”“女”三个独体字, 然后再进行组合。组合时, 告诉学生“木”字作偏旁时, 捺要改成点, 成为“”。由于学生早就学过“木”“米”“女”三个独体字, 学习“楼”字就不那么困难了。这样既学习了生字, 又巩固了熟字。如果学生没有学过, 就不能机械地运用这条规律。如教“挑”, 虽然它由“扌”和“预兆”的“兆”字组成, 但是由于“兆”字学生没学过, 就不能搬出“兆”字的音节, 否则两个生字同时出现, 往往会混淆不清。我们教这个字时, 就老老实实地将“兆”字一笔一笔地给学生分析讲解。后来教学“桃”字时, 就告诉学生“桃”字的右边跟“挑”字的右边一样, 但是仍不讲是“兆”字, 因为“兆”字还没有学过。

三、充分利用造字规律进行字形教学

汉字的构造是有一定的规律的。古代有所谓“六书”的说法, 就是指象形、会意、形声、指事、假借和转注这六种造字方法。其中会意、形声、指事等造字规律, 可以帮助我们进行字形教学。例如教“尘”字, 可以说“小的土粒就是尘”;教“尖”字, 可以说成“一头小一头大就是尖”。这里值得提出的是形声字。汉字中十有八九是形声字, 形声字有两个现成的符号, 一个表示意义 (形旁) , 一个表示声音 (声旁) , 合起来表示一个新的意思。尽管有一部分的形旁或声旁不起作用了, 但还有相当一部分保留着原来的特点, 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例如我们在教“汽“”机“”妈”“腿”等字时, 告诉儿童“汽”由“气”得声, “机”由“几”得声, “妈”由“马”得声“, 腿”由“退”得声, 再告诉学生这些字为什么要用“氵“”木“”女“”月”等偏旁。学生掌握了这条规律, 就会从意义上识记字形。

四、组织多种多样的练习

任何生动的讲解、图解都不能代替学生的亲自实践, 多练是掌握字形最有效的办法。每教一个新字都应该让学生多写几遍。但我主张理解地抄, 一个字要学生写三到五遍, 后一个字一定要比前一个字写得好。形式上要多种多样, 不让学生感到乏味。例如教学“烧”字时, 除了规定要抄写若干遍以外, 我还设计了以下练习:

1. 填空:小明今天没来上课, 因为他感冒发 () 了。

2.比较:带领学生读顺口溜:“有火才能‘烧’, 有水才能‘浇’, ‘烧’字什么旁, 请你细细瞧。”

这样多种形式练习, 学生感兴趣, 识字效果也好。当学生掌握了一定数量的生字后, 归类比较是很有必要的。在这方面, 我采取以下方法:有的按部首归类 (如石字旁的“碎”“破”“砍”等) ;有的按形近字归类 (如“很”“狠”“跟”等) 。这些字归在一起, 为的是好作比较, 减少别字。有时一个单元教完后, 为了对一些字加深印象, 我还编写一段话, 让学生听写。

五、注意示范, 严格要求

儿童模仿性强, 这就要求教师注意示范作用。教师的板书要正确清楚, 尤其是对一些笔画繁多、结构复杂的字, 教师要一笔一画地写给学生看, 不能用小黑板或卡片或电子课件完全代替教师的板书。有些字的差别很细微, 稍不注意就会弄错, 如“土”, 最后一横短了就变成“士”;“干部”的“干”字, 不小心竖带上一小钩, 就写成了“于”。教师要反复强调, 用色笔标明。一定要对学生严格要求, 但作业中出现了错别字, 也不能讽刺挖苦, 要把错别字集中起来, 讲清楚错误的情况、发生错误的原因、消灭错误的办法。

上一篇:小学语文教学法杂谈下一篇:亲情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