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的毕业论文

2024-10-15

会计的毕业论文(共11篇)

会计的毕业论文 篇1

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在教学中都规定当学生修完所学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所规定的理论课和校内实训课之后, 毕业之前都要进行毕业环节这一重要教学环节。毕业环节以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为两大主线。毕业环节是学生学完理论知识后在校外实务工作中进行“做”与“思”的一个教学过程, 是最能体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过程, 犹如学生毕业学成前的最后一道质检。因此, 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毕业证的发放。毕业环节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初衷是好的, 但是在实际的毕业生工作中, 毕业环节的执行和效果并不理想。尤其对于高职教育来说, 其教学目标与本科不同, 毕业环节亟待改革。本文以会计专业为例提出几点粗浅见解。

一、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环节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 毕业实习不受重视

1. 学生实习态度不认真, 实习报告内容不实

实行三年制教学的高职院校通常规定毕业实习在学生在读期间的第六学期进行, 通过要求学生到各企事业单位财务岗位参加实习工作, 并将他们对专业工作的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写成实习报告, 上交给实习指导老师作为毕业实习的成果进行评分, 作为学生是否能够合格毕业的一项重要标准。

但实际上, 受到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 很少有学生重视此项工作, 他们要么忙于准备4月份的公务员考试复习, 要么忙于参加1、2月份的应届毕业生“双选”会及往后期间各种大大小小的现场或网上招聘会, 还有部分学生将该学期当作“苦读寒窗十五载”的最后一次放假, 贪图玩乐。五月份结束后学生上交的实习报告, 其内容大多都是从网上直接下载的。部分参加实习工作和已经正式找到工作的学生对于实习报告的填写也不够认真或者感悟不深。

2. 实习监管力度不强, 实习质量无法保证

(1) 分散实习形式下, 不便于教师监督学生的实习情况。虽然学校给每个教师分配了实习指导任务, 但由于会计专业有其自身的约束性, 不像工科、医学专业一样能将学生按批量分派给与学校有校企合作关系的工厂、生产基地或医院进行集中实习和委托实习, 现今大多数会计专业学生都是采用分散实习的方式依靠自己的能力或社会关系寻找实习单位。在分散实习方式下, 因学生实习地点分散, 不便于教师顶着其他年级的教学任务在短期内全数走访, 只能通过电话和网络来与学生取得联系, 了解实习情况, 但获得的信息是否真实是无法验证的。同时, 依靠通讯工具与学生联系的方式存在着弊端。当学生回到家乡或者到外地实习, 他们有可能更换电话号码却不告知指导老师, 中断联系。

(2) 受“一次就业率”影响, 学生实习岗位不一定与专业对口。由于就业是大多数学生上大学的直接目标, “一次就业率”又是目前考核大学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 加之近年来大学生就业越来越困难, 学校对于毕业实习的质量也无暇关心, 他们关心的是有多少学生能在六月底之前找好工作, 哪怕这份工作与所学专业并无相关。

在这两大因素影响下, 实习指导教师只要收到学生交来的实习报告都会按照政策给及格。

(3) 实习单位不似学校那样从教学角度指导学生, 指导积极性不高。受经济环境的影响, 实习单位的会计人员对学生的指导积极性不如过去学校委托单位指导实习般高了, 除非学生与单位有一定的特殊关系, 如, 学生毕业后接替退休会计的岗位;学生是单位领导子弟, 等等。很多学生在单位中只能做一些简单的业务, 遇到不懂的专业问题也不好意思开口请教, 导致实习报告无事可写。

对于实习报告中的“单位评定”一栏, 很多单位领导或会计人员由于自己工作繁忙, 加上他们不从事教学工作, 实习成绩评定标准不明确, 碍于情面, 就让学生自己填写评语, 成绩栏大多给“优秀”或“良好”, 未能反映学生的具体表现。

(二) 毕业论文质量低, 教学意义不大

许多教师在给学生改论文的时候都会发现, 高职学生的毕业论文在选题、构思和语言表达上都不能达到相应的要求。学生交上来的毕业论文存在选题雷同、通篇照抄、整段照抄、层次结构混乱、字体格式不统一、不规范等问题。在论文写作态度方面, 认真对待论文修改的学生少之又少, 多数学生都有交稿拖沓、频繁更换题目、新题目论文仍旧通篇照抄等情况出现。

面对问题如此之多的论文, 老师们都很为难。若严格按照毕业论文环节的教学规章进行, 学生们就会不断地更换选题, 花两分钟时间把新论文复制粘贴再交给老师, 甚至置老师在文中的批注于不顾, 仍旧把原文重新上交或者迟迟不见回复。到最后定稿期限到, 只有老师急着催学生交论文, 少有学生急着找老师交论文。长期如此, 老师们只有不断降低要求, 只要学生不通篇照抄, 论文层次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写就不与学生计较太多, 修改论文的过程变成检查格式的过程。而拿到毕业证的学生都会感受到自己写毕业论文的时候交上去的稿子总被退回修改, 每次修改过的稿子感觉跟原稿没什么区别, 但是到了最后竟能莫名其妙地及格了, 说明其中必有“玄机”。于是“毕业论文只是走过场”的传说一届届地往下流传。如此情形导致了高职毕业论文环节完全背离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使学生获得科学研究”的教育意义。

高职毕业论文问题存在的首要原因是人才培养目标的侧重点与本科教育不同。

本科教育旨在培养宽口径、厚功底的理论性“通才”, 专业设置体现学科性, 课程内容注重理论性, 教学过程突出研究性。其知识能力体系呈现出纵向框架式, 强调课程的整合、学科的完整和综合, 注重跨学科知识的迁移。在这样的教学知识结构下, 本科生的毕业论文不乏能将多学科结合研究的好成果。

高职的培养目标旨在培养能够在毕业之后快速适应对应专业岗位的“应用型人才”。其知识能力结构呈现出横向职业岗位模块式, 它强调岗位业务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其课程设置对比本科教育来说, 实训课的课程和学时就要多得多。对比理论课的教学方法, 高职注重处理方法的传授而非理论研究。

其次, 高职学生受学习年限的限制, 仅凭两年半的在校时间不易对专业课程形成系统的认识。专业教学计划中论文写作方面的课程一般只开设短短十几个学时的讲座。一些课程以论文作为作业和考核方式, 但很少有老师认真对待论文批改, 使语言组织能力较弱的学生错失了提高论文写作能力的好机会。

综上原因, 高职学生不能写出达到国家高等教育政策规定标准的论文是情有可原的。从中可看出, 毕业论文适合本科教育, 不适合高职教育。

二、高职毕业环节应取消毕业论文, 保留毕业实习

尽管高职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存在各种问题, 但作为学生真正步入社会前的“最后一课”, 毕业环节仍是高职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一) 毕业论文不适合高职教育, 应当取消

毕业论文理论性较强, 它被写入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犹如本科教育在高职教育的一个缩影, 应当从高职毕业环节中取消掉。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基层和生产第一线的实用型人才, 这一点与中专相似, 但高职生应比中专生掌握更高的理论基础能力, 更有利于完成科学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所以, 论文写作在整个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不应取消, 但可以不放在毕业环节。

(二) 毕业实习是实现实践教学的重要手段, 应当保留并加以重视

为响应“工学结合”的教育方针, 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增加了校内实训课的开设, 加强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但模拟实习通常是在设定的环境下进行的, 与复杂多变的单位实际会计环境还是有相当大差别;模拟实习中学生遇到的不确定情况比较少, 需要进行会计职业判断的机会比较少。校内实训课只能强化学生的典型业务核算能力, 其他会计技能的训练需在复杂多变的单位环境中进行。

毕业生由于工作经验不足, 毕业后到了工作单位后不能立即胜任所有的工作, 毕业实习对他们来说相当于积累经验的宝贵时期。简单业务可以自己处理, 遇到难度大的业务, 会计师父一般也不放心交给他们做, 但可以在一旁观察学习。

在将来很长一段时期内, “一次就业率”仍可能是考核大学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 无法取消。为使就业与实践教学两不误, 从每年的11月份起, 学校应鼓励学生应聘与所学专业对口的岗位。一来一定程度地提高了就业率, 二来学生能真正地从事本专业工作并保证实习报告有事可写。

三、规范毕业实习过程, 加强毕业实习管理

(一) 强调学生必须寻找与会计专业相关的实习岗位

适用于会计专业的实习方式仍然是分散实习, 既可以减轻学校寻找实习合作单位的压力, 又可以节省实习经费。但在第五学期的毕业实习动员活动中必须强调学生寻找与会计专业相关的实习岗位, 其实习报告成绩才可计入毕业环节成绩, 否则另有其他考核办法。这么做才能使学生不枉所学, 将所学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分散实习方式下, 老师应积极主动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 包括实习所在地、实习单位、实习岗位、学生在单位中的负责指导人等。要细化实习报告的填写要求。实习报告的内容应包括实习单位基本情况、实习日志、实习总结、实习单位评定、教师指导情况和教师评定等。其中, 实习单位评定部分必须由单位填写, 要对学生的专业能力、遵守纪律、待人处事、表达能力等方面进行客观严格地评价, 如果单位评价部分由学生写入, 则其实习成绩有所降低。

(二) 现场技能考核作为另一种毕业实习考核办法

分散实习虽然解决了学校寻找实习合作单位的压力,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社会关系, 但对于一些家庭经济困难、社会关系简单、求职能力一般的学生来说, 造成了一种困难。虚假撰写的实习报告是不允许被拿来充数的, 所以可采用现场职业技能考核的办法作为毕业实习的另一考核办法。

现场职业技能考核是对将要毕业的学生进行一次综合的系统的业务技能考核, 并且需要当场完成。具体做法是:选择一个会计期间发生的浓缩的经济业务作为技能考核资料, 按照会计基本处理程序从审核原始凭证开始到最后的报表编制, 采用真实的凭证、账表等进行规范化的现场手工操作考核。该方法可在学校发放毕业证前一个月进行, 考核利用一个上午大概3.5~4个小时的时间。考核时间不超过半天, 期间无离场休息, 可避免了学生抄袭舞弊的行为。

考虑到一些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人数过多, 现场考核的办法不适用于所有学生, 仅适用于没有参加毕业实习或实习岗位与会计专业无关的学生。

为能更快更好地向社会输送掌握高水平实践技能的实用型人才, 如何改进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方法仍需教学工作者们做更多的研究、探讨, 同时也需要学校教务部门的大力支持。

参考文献

[1]汪卫琴.高校毕业实习工作的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5, 21 (9) .

[2]李天芳.高职会计毕业论文改革创新之思考[J.]经济视角, 2009, (9) .

[3]舒海霞.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环节的改革与探讨[J.]会计之友, 2008, (3) 上.

[4]吴秋生, 杨瑞平.会计本科生毕业实习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高等教育版, ) 2009, 12 (3) .

会计的毕业论文 篇2

[摘要]随着人类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显得突出,环境会计作为会计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着重从会计的角度去认识人类的环境问题。

本文在此基础上从环境会计计量对象的特点、计量方法的理论基础及选用原则的分析出发,对环境会计的计量方法进行探讨。

[关键词]环境会计;计量方法;选用原则

随着人与环境关系研究的深入,自20世纪70年代起,环境会计的研究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由于环境会计中矿藏、森林资源、海洋资源、物种、工业三废等要素在价值确定上的特殊性,传统会计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的历史成本计价方法在环境会计计量的运用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而其计量又是决定环境信息能否通过会计系统得以揭示的关键性环节,亦是环境会计从理论研究走向实务应用的重要方面。

因此,必须根据环境会计要素的特点,对环境会计的计量作进一步的探讨。

一、环境会计计量对象的特点

环境会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边缘学科,其所反映和控制的对象是全部自然资源环境。

根据会计研究的原则,只要对环境产生影响,环境会计就应对之记录并加以核算和反映。

然而作为环境会计的研究对象虽然大多经历了自然界千百万年的演变,但依据劳动价值理论,却没有劳动创造的价值和交换中形成的、反映价值的价格,虽有使用价值,却无法计量。

经过综合分析,笔者认为要想准确地给环境会计计量对象计量,必须准确把握其以下几个特点。

(一)效用性

从其表象来看,环境会计要素中有许多并不是人类劳动的结晶,其价值和价格不是通过交换形成的,但它们对人类却有不可或缺的效用,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如新鲜、干净的空气和水等,人类等生物离开了它们将无法存活,人类社会将不复存在。

所以从这一点来看,效用性是指环境资源能够满足人类欲望的能力,或者说是人类消费环境资源时感受到的满足程度。

(二)稀缺性

环境资源的数量虽然极大,但相对于无止境的人类需求来说总是有限的,更何况许多环境资源还具有不可再生性,因此,环境资源的供给不可能无限满足人们的需求。

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对自然界的索取越来越多,很多资源变得越来越稀缺。

(三)替代性

在环境资源稀缺的情况下,人类要维持其效用,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寻找替代物品,使环境资源具有替代性的特点。

(四)非交易性

由于没有完善的环境资源市场机制,很多环境资源是不能够交换的,不能采用市场价,必须借鉴一定的数学方法来加以确定。

二、环境会计计量方法的理论基础及选用原则

(一)环境会计计量方法的理论基础

从环境会计计量对象的效用性、稀缺性、替代性、非交易性等特点来看,环境会计必须建立能够计量非交换、非人类劳动物品的价值理论。

如前所述,虽然环境会计要素中有相当部分不是人类劳动的结晶,没有交换形成的价值与价格,却对人类有一定的效用。

同时,这种效用性又是与稀缺性结合在一起的。

譬如:土地是有效用的,在未开垦时本来可以自由使用,但是随着人类的繁衍与经济的发展,它却成了稀缺资源,使用必须付出代价。

因此,从这里可以看出环境资源的效用性构成了环境资源的价值源泉,而环境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必须引进边际概念。

另外,在环境资源价格的确定上可以依据其替代性和非交易性借鉴数学方法加以决定。

从而从根本上奠定环境会计计量方法必须建立在边际价值理论与劳动价值理论相结合的基础上,对于包含劳动结晶的环境诸要素,按劳动价值理论建立的计量方法计量;对于不是劳动结晶的环境要素,按边际价值理论建立的计量方法计量,结合应用会计学的.现有计量方法与环境学的技术评价方法。

(二)环境会计计量方法选用的原则

环境会计计量对象的特点决定其计量方法的选用除应遵循会计一般性原则外,还应根据环境会计的特点强调可操作性、可靠性与相关性、重要性与成本效益性等原则。

在计量方法的选用上不能一味地追求精确,而忽视了可操作性。

应尽可能选择简单易懂,又不影响计算准确的方法。

在充分估计环境会计计量方法的模糊性、主观性等特征对信息的可靠性产生影响的基础上,确保环境会计信息必要的可靠性。

三、环境会计的计量方法

国内外对于会计绩效计量的方法有很多种, 环境会计计量对象的特性也对其计量方法的选用提出了新的要求。

笔者借鉴环境经济学中的一些计量方法,对其加以归纳总结, 认为环境会计计量的方法基本上可以归纳为: 直接市场法、替代市场法和假想市场法。

(一)直接市场法

所谓直接市场法是指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引起的,并可以观察和量度的环境质量变化进行测算,度量被评价的环境质量到环境标准之间的变动,然后直接运用市场价格对这一变动的条件或结果进行测算的一类方法。

主要包括生产率变动法、人力资本法、机会成本法、预防性支出法、重置成本法等。

1.生产率变动法。

它是利用生产率的变动来评价环境状况变动影响的方法。

这种方法把环境质量作为一个生产要素,其变化导致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变化,从而导致产品价格和产量的变化。

而价格和产量的变化是可以观察到并可以测量的。

从而将生产率的变动转由投入品和产出品的市场价格来计量。

这样,就可以利用市场价格计算出自然环境资源变化发生的经济损失或实现的经济收益。

如空气污染可能增加机器设备的腐蚀和损坏,从而降低生产率;减少水土流失可以保持甚至增加农作物的产量等。

2.人力资本法,又称收入损失法。

即用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状况的损害和生产劳动能力的下降来衡量环境污染的损害,同时也可以用减少的这种损害来估量污染治理的收益。

它是用收入的损失去估价由于环境污染引起的过早死亡的成本,是专门用于评估计量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和劳动能力的损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的一种方法。

根据这一理论,米山在他的论文中对于一个在正常情况下可以活到年,由于污染而于年过早死亡的人所损失的劳动力的价值是这样描述的:

式中: Yt- 为预期个人在第年内扣除非人力资本收入的总收入;

PtT-活到第年的概率;

r-为预计到第年有效的社会贴现率。

3.机会成本法。

它是指在无市场价格的情况下,用所牺牲的替代用途的收入来估算资源使用的成本的计量方法。

即用环境资源的机会成本来衡量环境质量变化所带来的损失和收益。

例如,保护国家公园,禁止砍伐树木的价值,不是直接用保护资源的收益来测量 ,而是用为了保护资源而牺牲的最大的替代选择的价值去测量。

这种方法在实际中使用不是很多,主要是因为环境资源的机会成本比较难以准确测量。

如果最终确定的机会成本不全面,会对最终结果产生较大误差。

4.预防性支出法。

它是指将人们为了避免环境危害而做出的预防性支出作为环境危害的最小成本来予以计量的方法。

例如,由于水资源被污染,很多人不得不购买矿泉水作为饮用水,则购买矿泉水的支出就可以用来作为估计人们对水资源污染危害的评价。

5.重置成本法,又称恢复成本法。

该方法是指人们由于环境危害而用损坏的生产性物质资产的重新购置费用来估算消除这一环境危害所带来的效益,以恢复或更新的费用作为污染企业的社会成本的计量方法。

但是由于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中有相当一部分没有市场价格,在此种情况下则不便于运用直接市场法。

(二)替代市场法

按照环境经济学所述,对所衡量的目标不宜采用市场价值时,应该用替代物的市场价格予以估计和测算。

因此,所谓替代市场法是指用现实社会中的一些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来衡量环境变化的方法,又称间接市场法。

它在具体应用中主要有3种形式。

1.资产价值法。

这种方法认为,环境质量是影响资产价值的一个因素,当其他影响资产价值的因素都不发生变化时, 环境质量变化导致的资产价值的变化量就可以作为环境质量变化的损失或收益。

2.工资差额法。

这种方法是利用环境质量不同情况下的工人的工资差额来估计环境质量变化的损失和收益。

3.旅行费用法。

这种方法认为,对于环境质量变化对公园、森林、河流等自然资源的影响,可以使用人们旅行费用的变更来计量环境质量变化的损失和收益。

尽管替代市场法能够利用直接市场法所无法利用的信息,寻找间接反映对环境质量评价的商品和劳务。

但是,由于存在着诸多因素对商品、劳务的综合影响,所以,采用此种方法在实际操作中必然依托一些假设。

譬如资产价值法要在“其他影响资产价值的因素都不发生变化”的假设下才能成立;而工资差额法则只将工人的工资数额作为环境质量变化所带来的收益或损失未免有些偏颇。

因此,笔者认为:只有在直接市场法确实无法使用时,才考虑使用替代市场法。

(三)假想市场法

当环境状况的变化甚至连通过间接地观察市场行为都不能估价时,只好靠建立假想市场的方法来解决。

意愿调查法就是这样一种方法。

它是指如果找不到环境质量恶化导致的可以观察和量度的结果,就可以通过对有关方面的专家或者是具体的环境资源的使用者进行实地调查,以了解他们的愿望, 或者通过对被评估者进行直接调查,了解被评估者的受偿意愿,然后采用统计等方法对环境资源等资产的价值予以估计和计量的方法。

这种方法最大的优点是能够得到实际中的第一手资料,能得出最切合实际的结论。

但对会计人员素质要求较高且需要耗费大量的调查成本,如果调查研究所得到的收益小于调查研究所耗费的成本,则是得不偿失的。

总之,如何对环境会计诸要素进行计量是环境会计的难题,也是环境会计研究的重点。

以上是笔者结合环境会计计量对象的特点,借鉴环境经济学、发展经济学、数理统计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环境会计的计量方法进行的几点思索,其能否在实践中完善并推广应用,还有待大家的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1]孟凡利.环境会计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李姝.浅谈我国环境会计的计量与报告[J].经济问题,,(1).

会计的毕业论文 篇3

关键词毕业论文;培养目标;应用性人才;现场职业技能考核

毕业环节是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犹如产品出厂前的最后一道质检,是一所高校教学质量的最终体现。目前,高职会计专业的毕业环节以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为两大主线。毕业实习无疑是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前全面提高实际动手能力的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已经受到了各方面充分的肯定和足够的重视;而毕业论文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获得科学研究的基础训练。笔者认为,目前,我国高职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显然背离了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亟待改革,本文以会计专业为例仅作粗浅探讨。

一、培养目标决定毕业环节的教学措施

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的层次划分为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旨在培养宽口径、厚功底的“通才”;硕士阶段则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专业研究人才;专科教育包括了高职教育,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高职的培养目标重在“应用性人才”,而非“通才”,更不可能是“专业研究人才”。厚功底的“通才”和专业研究人才毕业后可能去大学、去研究所从事学术性、研究型工作,这些层次的毕业生非常需要受到科学研究的基础训练。也就是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毕业环节必须包括毕业论文,提高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确保这两个教育层次培养目标的实现。

但是应用性人才毕业去向具有很强的基层性,高职会计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去企业财务部门从事基层会计工作,他们必须具备与高等教育相适应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以较强的处理经济业务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区别于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高职毕业生不但要懂得某一专业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具有某一岗位群所需要的操作能力,是一种专业理论够用、操作能力强的应用性人才。毕业论文作为科学研究的基础训练适合的是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却不适合高职教育,应该从高职学生的毕业环节中铲除,以其它切合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考核方式取而代之。

现在媒体上甚至已经出现了取消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呼声,那是因为我国本科教育高中化、研究生教育本科化的趋势已经出现。高等教育在向大众化发展过程中。无法再维持其所谓“高深”的知识传授。它必须考虑在扩大门槛后,如何给素质参差不齐的新生以教育,如何把大多数学生培养成一般的人才,尤其是应用性的人才。从这个趋势来看,取消高职生的毕业论文是一件势在必行的事情。

二、当前高职会计专业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

(一)论文质量差

高职学生的毕业论文在选题、构思和语言表达上都不能达到相应的要求。学生交上来的毕业论文不外乎两类:要么,是一篇无可挑剔且理论高深的论文。显然是从哪里通篇下载的;要么,是一篇层次混乱、主次颠倒、语句不通的论文。显然是学生自己东拼西凑、粘贴、嫁接起来的。对不少高职学生来说,他们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远不如本科生宽厚,实践经验尚未积累,而且文字组织能力向来就不是他们的强项,短短两、三年的高职学习生涯的学习重点是提高动手能力而非写作能力,要他们“论”起文来实在是力不从心。

(二)毕业论文成了例行毕业环节,失去了教学目的

如今,高职院校的毕业论文已经失去了其教学本意,仅仅是走走过场而已。学生认为,写毕业论文纯粹是为了交差。学校、老师也不会因为毕业论文不过关而真给不及格,让学生毕不了业。上一届学生把这一“诀窍”传给下一届学生,于是学生的论文写作态度可想而知,拖到最后随随便便交来一篇,不是“完美无缺”的,就是“满目疮痍”的,让老师的笔提得起、下不去。老师要是较起真来,很大一部分学生的毕业论文是不能过关的。老师又不能真让大多数的学生毕不了业,何况高职学生的毕业论文也不是老师较真就能写好的。老师只好妥协,不断地降低要求。

通过撰写毕业论文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获得科学研究的基础训练这一教学目的在高职院校确实成了摆设,失去了实际意义。而这个教学目的和高职院校的“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实际上是背离的,因此,笔者认为,高职院校的毕业论文应该被取消。

三、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环节应凸显“应用性”特色

毕业环节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高职学生的毕业环节要充分体现其职业性和岗位性。毕业实习显然是高职学生毕业环节的重中之重,是对学生的理论基础、专业知识及应用能力的全面检验。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毕业实习是深入到企业的财务部门,全面了解、熟悉现行会计实务操作技能,使学生对会计工作有一个较全面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较顺利地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一定的基础。这一教学措施是非常切合“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的,应继续予以加强。

一般来说,学生毕业实习结束返校后,立即着手毕业论文的答辩。高职学生毕业论文取消以后,并不等于毕业环节作为综合全面检查高校教学质量的作用就消失了,应该采用一种切合“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的方式来检验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岗位性和职业性。现场职业技能考核就是毕业论文的理想的替代方式。将毕业实习加职业技能考核作为高职的教学指挥棒,可以充分体现会计专业的职业性和岗位性。职业技能考核需要以实践教学为基础,需要有配套的实践教学,学生在考核之前必须受到有素的训练。

(一)以培养目标为准绳,突出高职会计教育实践特色

会计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会计专业又是一个职业化程度很高的专业,它的教学重点在于将理论运用于实践,侧重于考查学生将理论知识的转化及运用能力,还考查实际操作的准确性和快捷性,所以其实践性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也在会计教学体系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突出高职实践教育特色,才能更好培养应用性人才。

目前,我国高职会计教育在实践教学方面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办学理念难以跟上时代发展的需要,致使实践教学并未完全到位,理论教学仍占主导地位,偏重理论考核,轻视现场职业技能考核,实践教學流于形式。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定位在应用性人才培养,因此高职会计教育无论在课程设置、教学课时安排,还是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上都要重点突出实践,强化应用。

(二)合理设置会计实践课程,不断加大实践力度

将实践教学环节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会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有:单元模拟实验、课程实训、毕业综合实训、毕业实习、毕业前现场职业技能考核。具体做法是:讲一章或一单元理论课进行一次单元模拟实验、课程结束进行课程实训、毕业实习前进行毕业综合实训、学生毕业前一个学期进行毕业实习、毕业实习结束进行职业技能考核。这样做。有利于调动学生提高操作能力的积极性。

会计实践要在整个学习阶段不间断地进行,让学生能熟练掌握会计工作的程序。从基础会计的简单业务中巩固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业务技能,使学生能熟练、规范地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从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的课程实训中使学生掌握各种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熟练编制财务报告、合理核算成本。毕业之前的综合实训是为毕业实习所做的准备工作,以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学生操作技能,使学生更快地适应实习单位的会计工作。

(三)改进会计实践教学的考核办法。以现场职业技能考核取代毕业论文

会计实践教学的考核是确保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要制定合理的会计实践教学考核办法和实践成绩评定办法等制度,确保会计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实训课的成绩往往是由教师根据学生交上来的实训作业评个等级,有比较大的疏漏。如在财务会计课程实训,时间安排上少则两星期多则一个月,学生在这段时间内逐步完成。有些基础不扎实的学生动不了手,但有足够的时间抄袭基础好的同学的实训作业,同样能得到不差的成绩,蒙混过关。这种松散的实践教学考核办法不能达到敦促学生自觉提高操作能力的目的。只有通过现场职业技能考核,才能甄别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基本的职业技能,确保会计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

会计的毕业论文 篇4

一、背景

当前我校中职毕业生就业行情非常火爆, 但是大量的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生无法从事会计专业, 最后都到技术要求很低的劳动密集型企业里面去了。绝大部分会计专业学生因为无法找到对口的专业技术岗位而纷纷改行。因为对口就业不理想, 所以学生的生源质量和学习积极性可想而知。另一方面, 学校对学生的毕业要求较低, 只要拥有普通话证书和计算机等级一级证书, 考试合格后就可毕业。由于这两个证书比较容易获得, 并且考试也很容易, 而且考试与授课存在脱节, 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决定提高学生的毕业要求, 并号召全体教师探讨如何提高学生的毕业要求。

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不强的具体原因和表现

每位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成人成才, 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学习认真, 找到理想的工作, 从而获得成就感。今天, 我从一名中职教育专业教师的角度来谈一谈我校中职财会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不强的具体原因和表现。

(一) 学生专业层次不高, 能力不强

会计上岗证获取难度较大, 今年江苏全省通过率15%, 我校中职会计通过率不到2%, 大多数的毕业生踏入社会的第一个工作岗位往往专业不对口, 只能做最基层的工作人员, 因为许多家族小企业宁可让家人通过培训来担任会计, 也不会让一位外来的会计毕业生负责企业财务, 这进一步加剧了我校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严峻性。在实际工作过程中, 他们能处理好许多的工作细节, 却往往因自身的表达与沟通能力的限制, 说不明白、写不清楚, 从而错失许多提升自我的机会, 想要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不能说不艰难。

(二) 过于自卑, 封闭自己

我校中职学生的父母几乎都是打工人员, 平时忙于生计, 没有时间陪伴小孩的成长。好多学生从小就是留守儿童, 和爷爷奶奶一起成长, 比较自卑。如今走上工作岗位, 他们也不过十八岁左右, 当面临许多突如其来的困难和挫折, 他们不知所措, 往往要么选择逃避, 要么对自己灰心失望。

(三) 不知如何与人交际, 团体协作能力差

由于经常上网, 沉溺于虚拟世界, 导致他们在现实世界里以自我为中心, 置他人利益于不顾。遇到事情不知如何与人沟通, 也不会寻求与他人合作, 诸如此类的种种原因使他们难以在同一工作岗位上坚持下去。这样既不利于自身的发展, 也不利于用人单位的发展需要, 造成了大量社会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三、学校该如何提高中职会计专业学生的毕业要求

要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尤其是对口专业就业率, 必须要提高毕业标准, 对此我做了如下设想:

(一) 加强传统文化教学, 增加学生修养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 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它兼容并蓄, 博大精深, 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它对我们当前中职生也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建议学校统一确定古典名著和当代著作, 加强学校图书馆建设, 创办班级流动图书馆, 图书来源一是学生自带, 二是参照校园活动经费划拨方式, 划拨经费到班级购置图书, 购买书目由学生推荐, 班主任把关, 并对阅读进行考核, 纳入学分。

(二) 增强文化素养, 培养基本能力

我们的语言文字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代代相传的方式流传至今, 尽管在某些细节上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但其根本是一致的。建议学校调整教学计划开设书法课程, 组织学生参加书法考证, 作为毕业的条件之一。

(三) 提升交际能力, 拓宽交际范围

当今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协作越来越频繁, 想要取得事业上的成功, 就必须获得他人的认同与支持, 中职生也是如此。

传统文化包含的各种文化礼仪能帮助中职生学习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团。社团原为学生自愿报名, 现毕业标准可规定每个学生均需参加, 学校要增加社团数量, 配备师资, 让每位学生都有参加的机会, 加强管理, 在参加社团人数增加的情况下, 保证不影响正常上课。

(四) 加强学校考试的规范性、标准性, 为学生考取会计上岗证提供更好的条件

本着跳一跳够得着的原则, 循序渐进地增加考试难度。鼓励学生考会计上岗证, 征订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教材及配套习题集, 作为相关课程主教材, 相关课程原有教材作为参考性教材;申请引入会计上岗证模拟考试系统, 以增强练习, 巩固课程教学效果, 为学生通过从业资格考试提供强有力的练习平台;申请建设会计证考试基地, 扩建实训室, 满足模拟考证场地及设施要求, 为学生通过从业资格考试提供硬件条件;加强会计上岗证任课教师教学管理, 经常性召集开会交流研讨;从培养应用型人才考虑, 为提高和检测学生手工账务实践操作能力, 在完成教学计划安排的实训内容外, 建议建设手工账务实践操作题库, 对学生进行过关考核。

中国社会经济在高速发展的同时, 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缺口越来越大。因此, 国家加大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力度, 力求更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近几年, 我国的中职教育发展迅速, 中职教育资源也逐渐走向集中, 人才的培养模式也更加规范和科学。我校只有不断提高毕业要求, 才能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 为地方经济发展作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梁敏.关于中职会计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 2009 (11) .

会计的毕业论文 篇5

摘要:会计理论是人们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在取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经过思维的运动所产生的关于会计的理性认识。构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会计理论体系是当前会计界的重大课题。

一、构建我国会计理论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随着我国基本会计准则的实施,具体会计准则的草拟、征询、听证即将陆续颁布,我国会计理论的改革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人们对会计的认识已经达到一定的深度,对会计及会计理论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有了更为明确、深刻的认识。尤其是会计理论界、学术界对会计理论诸要素的研究、表述已基本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比如,对会计的定义、对象、职能、基本方法等都有独到的见解,可谓我国会计理论的研究健康与完善。然而,客观地审视社会现实,虽然会计准则已经颁布施行,会计法规层出不穷,会计行为结果――即会计信息失真却越来越严重。会计信息对管理者们和有关的利害集团或个人做出有关的决策影响力不大或根本没有影响力、甚或起到反作用,会计报表、会计准则中有些地方相互冲突、不能够前后一贯,政府机构不得不频繁地补充各种规定,这是为什么?除了我国经济体制固有的弊端和会计准则制定者的局限性以及会计队伍素质较低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会计理论界没有很好地从整体上对会计理论进行系统地研究,形成一个完整的现代会计理论体系。由于会计理论导向的偏差与漏缺,难免有些会计实务工作者乘虚而入,假账百出、信息失真,有关部门不得已“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由于没有依据会计固有的规律性构建与完善会计理论框架体系,没有形成系统的会计思想和人们普遍接受的权威性整体观念,因而代表一个国家会计理论水平和实务水平的会计准则,有些地方不能较好地相互衔接和一致,甚至出现矛盾与冲突。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上述诸多问题,必须认真地对现代会计理论体系的构成进行系统、完整地研究。因此,构建我国现代会计理论体系已经迫在眉睫。并且,在我国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下,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会计理论体系也是完全可能的。

二、以会计环境为逻辑起点构建我国会计理论

首先,要构建我国会计理论体系,必须对我国会计理论的研究现状有一个完整而深刻的全面认识。总的`来说,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缺乏系统性与完整性,因而人们对会计理论体系的认识也不一致,具体表现如下:

1、缺乏对现代会计理论体系要素的科学归类。目前,理论界既没有按各要素的本质属性及其特征将其进行科学的归类,按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加以组合,也没有确立各要素在体系中的方位,因而不成为体系。

2、缺乏系统性。由于没有按各要素的内在逻辑关系排列组合,对每一项要素也没有系统地研究,将他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因而也不成为体系。

3、缺乏首尾一贯性。完整科学的理论体系应该首尾一贯。

4、缺乏国际相似性。现代会计理论起源于西方会计理论,然而我国的会计理论研究有时与西方会计格格不入。

在认识我国会计理论结构缺陷的基础上,再以会计环境为逻辑起点推衍我国会计理论体系是符合认识论的。在着手构建我国现代会计理论框架结构之前,首先应确立构建的起点和基本思路,即现代会计理论框架结构的构建应从何处入手。关于我国现代会计理论体系研究起点问题,目前有三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一是会计本质论。即认为构建现代会计理论框架应从会计的本质开始。首先要回答会计是什么,在明确了这个问题的基础上才能确立其他理论问题;二是会计理论对象论,即首先应明确现代会计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只有明确了对象,才能使会计与其他学科区别开来,才能进一步研究其他理论问题。两种观点是典型的规范性会计理论研究方法,即传统的研究方法;随着西方会计理论的导入,人们开始关注会计目标理论,因而近几年出现了第三种观点:会计目标论。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研究现代会计理论体系必须要明确会计目标是什么,会计目标决定了现代会计理论体系的其他要素。没有确立目标的研究,是盲目的研究、无意义的研究。这种观点目前在我国会计理论界影响较大,似乎已成为权威性的观点。但却忽视了一个较为关键的环节,即环境决定一切,存在决定一切。世界上的事物都是以时间、地点等环境决定的。这是一个永恒不变的真理。无论会计本质、对象,还是会计目标,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环境下人们对会计现象的一种认识,有什么样的会计环境,就必然有什么样的会计理论出现。例如,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美国会计学家认为会计是一项艺术;而到了八十年代,由于“老三论”和“新三论”的应用,认为会计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而我国会计学家在八十年代初认为会计是一个管理工具,到八十年代末则认为会计是一项经济管理活动,现在绝大多数人认为会计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所以说,在研究我国现代会计理论框架时只有从会计环境入手,只有对会计环境有了充分的认识,才能在研究现代会计理论中发现其实质及精华所在。

以会计环境为逻辑起点而构建的理论体系,可大致划分为以下两大模块:

1、会计本体理论。

主要指会计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基本原理等基本会计理论问题及由此推演出来的派生概念、条件、规定与方法等。它是具体时间与空间范围内的会计理论,而不包括其在时间或空间上的追溯或拓延,它构成会计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

会计本体理论又可分为以下两部分:

(1)会计基本理论。主要指会计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基本原理等基本性的会计理论问题,包括会计环境、会计目标、会计本质、会计职能、信息质量特征、会计对象及要素、会计程序与方法和会计信息使用者等。如果再加以详细划分,基本理论还可以分为具体理论层和抽象理论层。具体理论层包括会计环境、会计目标、信息质量特征、会计对象及要素、会计程序与方法和会计信息使用者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内容上相对稳定,与会计实践结合较紧密,在会计实践中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在这一层次中,会计环境对其他理论要素起着决定作用。它首先作用于会计目标,并通过会计目标间接作用于其他要素。会计目标对其他各要素的决定作用体现在其具体包括的提供什么样的信息、提供哪些信息、如何提供信息、向哪些人提供信息四个方面,分别决定了信息质量特征。会计对象及要素、会计程序与方法和会计信息使用者。抽象理论层主要包括会计本质和会计职能。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概念性、主观性较强,与会计实践关系不紧密,在会计实践中难以操作。会计本质实质上是对整个会计系统的定义。而作为定义,自然是在具体事物基础合适的。它产生于具体理论层并对具体理论层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2)会计应用理论。主要指由基本概念与原理推演出来的派生概念、条件、规定与方法等。包括会计假设、会计原则、准则与制度,它们是人们为了保障会计目标的实现而制定的,由会计环境与会计目标决定,并对会计具体目标的实现手段(信息质量特征、会计对象及要素、会计程序与方法和会计信息使用者)及会计实践过程起指导与限制作用,实际可操作性很强,是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的接口,与具体理论层一起决定了会计行为的方式。

2、会计外延理论。

主要指由会计主体拓延和派生出来的各种会计理论。它又可分为会计事项理论、会计教研理论和会计行为理论等不同的部分。会计事项理论包括会计工作组织理论、会计管理体制理论、会计法制理论和会计改革理论等;会计教研理论包括会计教育理论、会计学科设置理论、会计研究方法理论、会计思想发展理论、比较会计理论等;会计行为理论包括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理论等。

三、结论

我国当前正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会计模式也正在进行根本性的变革,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体系,必须理论联系实际,从中国的具体情况出发,充分考虑我国的会计环境。以前对会计理论体系的研究,往往脱离于环境来讨论会计理论,一方面使会计理论过于空泛,缺乏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另一方面也使所设计的会计理论体系残缺不全,缺乏应有的理论完整性和逻辑性。因此,只有把会计环境纳入会计理论体系,并以其作为理论研究的起点,才能建立起科学的、符合我国国情的会计理论体系。

主要参考文献:

[1]朱七光。金融稳定视野下的会计政策选择[J].新金融,.7。

[2]朱七光。会计准则制定程序研究:基于政治参与者的视角[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0.10。

[3]何米娜。会计信息质量保障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4。

提高高职会计毕业生实践能力 篇6

会计学是一门务实性的学科,会计工作是一项综合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会计人员不仅需要扎实的会计理论基础知识,还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任何一项技能,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些理论上的知识,更需要结合实际,联系生活,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得到更好的提高。

会计专业课程教材改革与设想

会计是一门很抽象的经济理论学科。刚接触会计这门学科时,学生对于新的东西出于一种好奇心理,所以在讲会计基础知识容时他们容易被掌握。但是,传统的会计教材主要偏重于理论上的阐述,基本很少顾及具体的实务操作,条文性的解释较多,而直观性的图表较少,随着专业课程的难度加深,学生好奇心的减弱,以致于很难真正掌握其中的知识与技能。只学习到一些基础的理论知识,而要真正进行会计实务的具体操作却不知道该从哪方面着手,以至于参加工作后承担会计工作的不少毕业生打电话询问如何建账,进行成本结转后怎么编制现金流量表等等问题.可见实行专业课程教材的改革是必要而可行的。

配以操作性较强的教材。会计原理是财会专业的基础课程.是整个会计理论的基石.这个阶段如果学生只是肤浅的认为会计工作就是凭证的编制、审核、传递与保管,账簿的设置登记、对账与结账等是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那么以后学生只会对会计原则的生搬硬套,一遇到各种具体经济业务的处理就不知所以。这是因为会计学有较强的经济生命和经济价值观,比如会计法规的时效性,会计原则稳定性,会计事项处理的灵活性等等。因此在进行会计原理的教学时,还要配以操作性较强的教材如《会计操作实务》进行教学。这样对实际财务活动的如现金支出的白条现象,企业发放年终奖金分为一个月或两个月计发的会计处理方法上就容易理解和消化了。

重视会计基础与会计操作相结合。会计操作实务详细介绍了原始凭证的填写规范,如书写使用的墨水、标准数码的填写、汉字大写金额的书写、支票日期的规范填写;介绍发了红字发票的使用、原始凭证的分割、原始凭证遗失处理,白条现象等,这些都是会计日常工作常常碰到的情况。如果学生仅仅学习《会计原理》,而不结合《会计操作实务》,往往还不会规范填写支票日期,不懂规范书写凭证汉字大写金额,甚至出现一些书写错误。学生通过会计基础与会计操作实务相结合学习,对原始凭证的填制就能心中有数,上岗后就能很快达到工作要求;又比如在《财务会计》(一)教学时,结合《会计电算化》的具体操作方法细讲;在《财务会计》(二)教学的同时再增加一部分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学时,使学生能够通过对经济业务的处理,而又能够应用电算化会计知识编制和处理一系列会计报表.学生毕业如果在会计岗位后也能很快从生手变为熟手。

突出针对性教育。目前无论是会计专业毕业的中专、大专生,还是注重会计理论培养的本科学生,其会计实务操作能力大都较差。因此,对学生实际经济业务操作能力的培养,尤其上电算化会计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尤为重要的。为了改变当今现状,应突出针对性教育,会计专业课程教材应该以培养具有会计理论又具有较强实际应用能力的学生为基本要求而选择。即既能加强对学生电算化操作能力的培养,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模拟一些对企业账务的简单处理,让学生对企业的财会知识及其账务处理有更深刻的理解和应变能力,这样在毕业之后便不会觉得很迷茫,至少知道进入企业之后应该哪方面着手,进而学到更多更有用的知识。

增加课后自学教材。由于现阶段会计理论和实践方面的书籍种类繁多,可以选定一本主教材,几本课后自学教材。教师讲主教材理论概念、原理及分析方法,而对于理论的应用,采取按课程单元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科学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自学,并完成教师布置的该单元的课后练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学生应该及时向老师请教,或者询问理解全面的同学,而不是放在一边不管,如果在发现问题的时候不能及时解决,那么问题只会越堆积越多,连自己都忘了。

会计职教方式的改革与设想

对于不同的人,同样的事物由于专业知识不同会持不同的见解。那么对于会计专业的教师他们的教学方法也会有所差异。经过调查,这是我院会计专业大部分同学对会计教师的同感.这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体现了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书本知识严重脱离实际.既然问题已被提出,所以在会计教学中,要注重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处理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树立理论与实务并重的教学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鼓励任课教师到企业去调研、兼职,并在报酬上给予一定的政策倾向。

加强实践性教学。会计理论的知识要应用于企业财务活动才能将表达的内容理解透彻,教学内容要密切联系社会实践,才能体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对于初学会计的学生来说,会计科目、会计分录、会计凭证等的含义与应用,是十分抽象与难以理解的,因此要大量采用演示教学法,加强会计业务处理的直观教学,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如会计原始凭证到记账凭证时,教师可以出示不同的原始凭证,合规与合理不合规一同展示,让各种原始凭证,收款凭证、付款凭证、转账凭证以及通用凭证与学生接触实际,加深印象;还可以让学生把案例分录做在实际使用的记账凭证上,这样就可以加深学生对会计科目、会计分录的认识,使学生掌握了记账凭证填制技能。可能在短短的课堂时间内,这样的内容要完全真正的理解很困难,可以根据学生掌握的程度不同,在下节课时开始时利用短暂的时间进行复习巩固,反复加深学生的印象,这样才能更容易的理解。同样,在学习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时,在介绍编制方法后,应当让学生根据案例资料编制资产负债表,在计算固定资产合计数时,应以固定资产净值而非固定资产原值计算(对于初学会计的學生来说,还是往往搞不清),否则资产负债表左右半表合计数不相等。通过这样的教学,既加深学生对资产定义的理解,又使学生掌握了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方法。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只有理论联系了实际教学,才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变能力。

加强会计模拟实验教学。现在学校的会计模拟实验室与会计电算化实验室是分开的,上机时间往往也不足。能否把两张合并在一起,进行综合训练,值得思考。原因是这样可以把一个企业的经济业务能集中展示出来,一方面进行会计手工操作,一方面可以进行电算化会计模拟训练,把遇到的财务问题通过分析、现场讲解,发现问题、马上可以解决。除此之外,还可以提高同学的手工做账能力。因为会计工作表面上是简单的加减乘除计算,看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往往会出错,不是会计分录做错就是累加数字算错。所以在摸拟实验阶段,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逐渐掌握会计核算方法、步骤和账务处理技巧。现在我们学校要求学生自己找实习单位,由于学生的社会关系较简单,加之会计资料涉及到单位的商业秘密,单位不愿意接受实习生,所以一些学生找不到实习单位。往往找的工作专业都不对口,这样对学生的影响还是挺大的,让他们一时迷失了自己的方向,不知道到底自己想要做的工作是什么样的。即使找到自己专业的工作,由于用人单位避免出错和泄漏商业秘密,给予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极少,只简单的做一些类似勤杂之类的工作,使实习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做关于专业方面的工作,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学校的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教学创造一个模拟企业,使学生在这种模拟环境中,充当出纳、会计、会计主管、稽核人员等,练习假币识别、点钞、原始凭证的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账簿的登记、报表的编制以及审核签字等。这样的模拟实验,学生可以从编制会计凭证,登记账薄,成本计算到编制会计报表等一系列的会计工作的全貌有了直观的了解,既培养了动手能力,又加深了对会计基础理论与会计工作内在联系的认识。可从简单账务处理开始,慢慢积累,再适当的加深难度,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更容易让学生接受,也让学生对自己更有信心,轻松地去迎接新的挑战。

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趋势及教学改革分析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化分工的越来越细,各种生产和服务类型企业大量涌现,对于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越来越高。不同的企业虽然招聘的岗位不同,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发掘人才。虽说学历重要,但企业最注重的应该是应聘者的能力,尤其是社会实践经验和应变能力。从我们这几年毕业生就业状况来看,那些在学习期间兼职得到锻炼的同学,在求职者中占了很大优势,不仅找到理想的工作,而且为以后创业奠定良好基础。因此我们培养学生不仅要懂得和掌握会计的基本技能,而且具有参与企业管理决策的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保证实践教学质量,要对学生和指导教师建立严格的考核指标体系,如技能测试合格率,会计上岗证通过率等。所以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指导教师的实践经验,引导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吸收,培养学生自我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于一个会计专业教师至关重要。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教学的关键,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素质是实现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想要改变某一种现实的状况,仅从某方面改变是不行的,既然实行了专业教材的改革,那么运用教材的教师也应该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对于学生接收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没有丰富会计实践经验的教师,难以培养出具有会计实务操作能力的学生。在教导学生的同时,应注重自己专业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让学生掌握的更加全面,更加具体。

建設高素质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可采用两项措施:一是学校拿出部分经费来支持安排青年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比如到厂矿企业、各种中介服务公司等进行社会调查,或者到这些企业去挂职承担实际工作,以此来增强指导教师的实践能力和业务素质,加强实践教学的指导性和针对性;二是在实践教学的部分环节,可以适当的从校外聘请有专业技能、实际工作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来兼职作指导教师,这样或许学校支出的费用大了一些,但是新的教学模式可能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习更多更新的东西。

引导学生自学,注重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对于大学生的培养,不能只按照学生掌握了教师所讲授内容的多少这一个标准来衡量。对待刚刚入门的学生既要加强会计理论知识的培养,更要注重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会计工作的职业判断能力培养。一个人如果专业知识非常优秀,但是却忽略了身边的事物,那么他也不能称之为成功的人。要提高自身的修养,尊重别人,才能得到更多人的尊重,同时具备良好的技能,才能让人信服。这些显然是在学时有限的情况下,教师不可能做到在课堂上讲解得面面俱到,但可以应引领学生自学一些内容。学习靠教师单方面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老师只是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能不能掌握有用的知识,离不开自身的努力。学习知识的程度如何取决于自己用功的程度,付出的越多会得到相应的收获,如果不付出的话,是永远不会有收获的。

寒暑假组织社会调查。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组织学生利用假期到各类企业进行社会调查,并写出总结报告。通过调查使学生更进一步了解现代企业需要哪些人才,从而确认自己的学习目标与社会价值。

(作者单位: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

[1]陈 磊,孙颖等.关于职业院校会计专业教材选择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2.21

[2]刘光凯.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深化[J].现代经济信息,2012.21

[3]安敏剑.关于改善高校会计专业课堂教学效果的理论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2.15

会计的毕业论文 篇7

关键词:就业,能力,做法

目前会计类大学生就业形势表现在:首先,不少企业在接收应届毕业生需要从业资格证书,如财会类专业的招聘底线至少也是初级会计师。即使用人单位聘用你,还要接受企业观察,一开始一般不会就职于会计岗位,大多从出纳做起,起点低,工资也低。其次,和其他专业一样,就业难是大学扩招的必然结果。在如此严峻的就业环境下,如何使自己在人才济济的就业市场中脱颖而出?从几年的毕业生顶岗实习和追踪调查工作中,可以从以下途径提高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

1 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是现代管理科学理论中一门崭新的开发潜能、强化潜能的科学。它将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与时事政治、就业形势等多方面知识相融合,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探究开发个人能力,确切精准地认识社会,在分析个人和外部环境因素的基础上,对个人兴趣、能力和个人发展目标有效规划,以实现个人发展的成就最大化为目的而做出的行之有效的安排。(1)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我们从大一第二学期开始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该课程目的在于帮助大学生明确努力目标,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为就业打好坚实的基础。

2 证书先行

会计从业资格证是指具有一定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员从事会计工作的资格证书,是从事会计工作必须具备的基本最低要求和前提条件,是证明能够从事会计工作的唯一合法凭证,是进入会计岗位的“准入证”,(2)是从事会计工作的必经之路。它是一种资格证书,是会计工作的“上岗证”,不分级。由于会计是一项政策性、专业性很强的技术工作,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如何,直接影响会计工作的质量,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因此凡是从事会计工作的会计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取得从事会计工作的“敲门砖”。会计专业本身要求就比较强,因此,高职学生考取各种财会资格证是十分必要。每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未来职业目标,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如初级会计师资格证、初级注册会计师资格证。当然对于有志于想到海外上市公司工作,设法考取国际注册会计师证。我们学院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每年组织专业老师办相关辅导班对资格证书考试进行考前辅导,通过率为46%。

3 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

在《能力的内涵》一文中,我们将「能力」区分为「学习能力」、「执行能力」与「专业知识」三类,其中,尤以学习能力为其他能力之基础。因为学习能力就是学习的方法与技巧(并非是学到什麽东西),有了这样的方法与技巧,学习到知识後,就形成专业知识;学习到如何执行的方法与技巧,就形成执行能力。所以说学习能力是所有能力的基础。(3)财会专业是一门实践很强的专业,对财务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求十分严格,而在学校的学习大多是些理论知识的学习,学习成绩再好也不能说明你是个优秀的财会人员。所以我们对毕业生在最后一学期都要求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通过顶岗实习锻炼同学们的实际操作能力,为就业做准备。学院还成立专业热线,对同学们在顶岗实习或毕业后遇到的一些问题由专业老师给予解答帮助。每年邀请优秀毕业学生回校和在校大学生座谈,以他们毕业后亲身体会给予在校学生一定建议和忠告。我发现这种现身说教比老师给他们强调效果要好得多。

4 调整心态,从底层做起

作为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一定要认清并接受这个事实,不要再挑肥拣瘦,避免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因为一个正规单位的财会人员是要和单位上上下下各部门都要打交道的,所以,良好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决定了你能否迅速的适应工作岗位。这里,适应能力包括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主动性,融洽地协调人际关系等。这点由于我们已经要求学生最后一学期必须下企业顶岗实习,实习动员会上给同学们强调这点,同学们把下企业作为学习任务而不是将来就业来对待。同时顶岗实习给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了解未来工作性质和环境的机会,对他们正确评价自己能力和对未来工作有了一个良好的心态。

5 培育认真细致工作作风和优秀的道德品质

财会工作琐碎,几乎每天要进行大批量的数据处理,即使一个小数点的错位都可能造成巨额的损失,所以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是基本的素质要求,粗心大意的人不适合财会岗位。诚信是会计从业之本,道德品质是财会人员的“灵魂”。财会工作每天接触大量现金,如果没有诚信的道德品质,给自己和单位造成损失就在所难免了。另外如今发展速度如此之快,要适应自己的专业,仅有学校专业课程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就要学会终身学习,不断充电。同时要拓展自己的专业视野,适应社会对专业技术人员多元化知识结构的要求,所以,如果能够在精通本专业的同时,多涉猎一些和财会工作相关的知识,不仅能让你在以后的工作中如鱼得水,更能在应聘时让招聘单位对你刮目相看。

根据财会人员的从业特点,我们建议高职学生辅修一些经济类相关课程:比如税收、金融、财政、市场营销、企业管理、国际贸易等现代管理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更要熟练掌握计算机和一门外语,尤其是应运英语。这些方面的知识和素质我们通过《会计职业道德》课程学习以及会计协会这样的学生社团来加强渗透。在社团活动中规定相关的主题,潜移默化渗透同学们思想中。

参考文献

[1]吴霞.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思考[J]成才之路,2009(5).

[2]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N].第38条.

会计的毕业论文 篇8

本想着好好工作,踏实做人,一辈子捧紧这只铁饭碗。可是好景不长,随着国企改制,铁饭碗被打破。当时我庆幸有门手艺,毕竟此时已从事会计工作15年了。但1993年的会计制度改革,行业会计制度的实施、增减记账方法的取消等等让我一下子明白,仅仅靠学校学的那点东西已远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了,因为怕影响工作,就只得通过自学考试来学习,自学会计学专业大专、本科,前后用了7年时间,其间苦和乐,只有自知。为了拿到学位,考了3次英语,大雪天也得像小学生一样去听课,功夫不负有心人,第3次终于通过了英语考试,顺利通过了论文答辩,拿到了经济学学士证书。因为高考的失利,我用了七年时间才达到了人家4年时间即可完成的学业。回想这一过程,我感觉还是颇有收获,在职学习有在职学习的好处,理论联系实际来得更彻底,用学到的理论来不断促进和改进工作,自身的专业能力也在不断提高,比起大学本科毕业生,我一点也不含糊。其间因在国企相对轻松的工作环境中,在取得中级职称考试完了后,冲动式的报考了注册会计师考试,当时仅仅出于不荒废时间,多学点知识的想法,没想到为日后的职业发展带来较大的便利条件。1999年,所在国企流通企业眼看就要被买断,恰逢中介机构脱构改制,毅然放弃买断应得的5万元补偿,投身会计师事务所,被推为所长(主任会计师)。与当初的想法不同的是,真的在会计师事务所工作后,才明白身为所长,主要工作不在专业,而在市场,成了地地道道的会计服务市场营销人员,但为了解决日常执业过程中出现的难点问题,还是逼自己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和财税新规,为了满足机构执业需求,挤出时间拿到注册评估师、土地估价师。那段时间成天跑市场倒是接触不少社会上的各类人员,从董事长到总经理,到基层员工,不同行业、不同体制企业都有接触,倒也乐在其中。真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每发现客户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并帮助其解决,就觉莫大欣慰。但唯有一点不能让我满意的是,成天游走于酒场、娱乐场所,偶有为之还好,多则让人生烦。会计事务所看似专家团队,提供更高质量的会计和审计服务,但在我国,企业需要会计服务的目的就是尽量少纳税,最好不纳税,企业需要的审计服务则是为满足政府行政的形式要求,如验资、年度报表审计、项目专项审计、离任审计、经济效益审计、改制审计等,即使你反映很多问题,且提出很多解决问题的办法,但大多不会引起被审计单位或负责人的注意,他们仅仅需要的是一份标准无保留意见的报告而已,这些都使执业人员觉得身为注册会计师不能发挥自身的特长,为企业、为政府、为社会真正提供有价值的服务而甚感失望。会计师事务所行业的现状迫使我最后还是选择到了企业,走马上任财务总监,用自身十年会计师事务所的经历、经验所练就的功夫真正放在一个具体企业层面上来实际运用。近两年的实践,看到企业因为自己的努力而发生的变化感到由衷的欣慰。

对于一个有历史、有传统的企业,短期带来的改变是容易的,但想真正彻底地实施现代企业各项管理手段和措施,又让人感到莫大的阻力和压力。

传统企业有传统,自然有习惯,但这些习惯可不随企业的发展和壮大而改变,推行一项新的举措来改变习惯真的很难。财务管理依据的是准确、全面、及时的会计核算资料,但其来源于企业各个部门的通力合作,推行一个系统和流程的结果却是相关部门不在系统上、不在流程中,信息手段的使用不全面、不连续、更不彻底,各自为战的局面不能得到彻底改变。

改变一个状况或局面,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解决的,以下是我的心得:

第一,打仗得先有一支能够战斗的队伍。首先从培训和提高财务队伍的战斗力着手:要求每个财务人员明白,他所从事的具体岗位的职责是什么,如何体现他所在岗位为企业所带来的价值,让他自己描述自己的岗位职责,然后根据公司的要求与其一起修改完善。按月总结,自己哪方面做到了,哪方面没做到,是什么原因,如何去解决。渐渐地,使他们明白了自己的工作思路和工作目标,工作起来主动性更强,工作兴趣更浓,热情更高,自然工作成果也更为理想。

第二,会计的根本职责和要求就是全面、及时、准确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现金流量、经营成果。时刻提醒他们这条要求,督促会计基础工作的质量的提高。基础打好了,财务工作才有可能真正体现其价值。

第三,将他们日常闲谈提到的公司各部门、各环节、人员出现的一些问题纳入财务正常工作,那就是,说什么都必须有数据做支撑,不说没根据的话,更不做无数据来源的事,这些都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改变过去乱发牢骚的坏习惯。

第四,要求每个岗位的会计人员,按月根据自己核算的结果写出财务分析或财务说明,引导他们主动去发现问题,并且这些问题要来源于其核算的结果,要有数据支撑。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文字能力,这也是一名合格的财务人员的基本能力。

第五,定期召开财务分析会议,每个岗位人员都得在会上对大家说明白“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样不但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更是引导他们日后工作的方向和重点,而且对改善公司的管理非常重要。

第六,每个岗位人员要就自己岗位的专业理论知识在部门内部开展培训,他自己就是老师,其他人员在那一刻都是他的学生。这样一方面提高了他的口头表达能力、总结归纳能力,另一方面他自己在准备课件的同时,就会自觉地去学习更多的专业理论知识,促其提高。

第七,注重年度总结工作。无论在哪个会计岗位,年度终了均要求对自己一年来的工作进行总结,通过总结,自然会发现自己一年来做了些什么工作,达到了什么样的效果,哪些做得还不够,如何来调整,以求自身能力不断提高,同时也促其工作对公司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八,定期换岗,这样不仅能提升他们的工作兴趣,而且对培养财务工作各岗位的多面手也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另外,即使出现临时人员变动,也应付自如。

第九,注重公司的月度考核,考核分为四级,即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先自评,但凡自评“优秀”的,必须书面说明具体事项。“良好”指的是按时、按质完成了本职工作,“一般”指的是按时、按质完成了本职工作,但出现了些许差错,“较差”指的是工作中出现了错误,或是违反公司规定等情况。这些措施使得他们自己就能清楚评判自己的工作,也使月度考核的先进、年度评选的先进有据可查,令人信服。

第十,部门内部测评中层干部,作为下年度继续聘用的依据。每年公司岗位竞聘通知发放之前,即召集非财务部门员工对中层干部进行测评,不说其缺点,只摆其优点,毕竟在一起工作,做老好人的思想还是根深蒂固。这样对中层干部来说,始终面临着来自员工的压力,防止其只顾上面而忽略基层员工的状况发生,同时,又有利于及时发现和任用年轻的骨干,培养财务会计岗位上的后备领导人才。

解决了财务会计部门内部的事情后,就要充分利用这支队伍去解决公司一个一个管理上的问题,自然也是信心百倍,毕竟团队的力量是巨大的。

对于现在毕业的会计专业毕业生来说,常常出现一些择业乱相,有人说要迅速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所以要选择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有人说要全面掌握财务及会计的基本技能,所以要选择小企业,这样能成为多面手,有的要选择大型企业,说这样能够在一开始就能接触规范的财务管理模式和会计核算体系,等等,不一而足。

其实,对于会计专业的毕业生来说,无论如何择业,各有所长,不能求全。首先,你需明白的事是,你对会计专业是否有兴趣,如果没兴趣,即使你学的是会计专业,那么还是劝你尽早改行,毕竟会计专业改行并不难;其次,要有一个明确的职业规划,没有规划,没有目标,任何择业也只能是解决生存问题,而不能解决发展问题;最后,有了规划,就要坚持不懈地实现,努力将每一步走好。即使是从出纳做起,你也要保证你做出纳比别人做得好,只有这样亦步亦趋,才能达到你所祈求的目标。

正如上所述,在实现自己的目标时,要注重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你不但要依靠自己良好的专业能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而且要注重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三管齐下,才能造就一个真正的财务会计领导人才。

要将自身工作做得尽善尽美,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你要深入生产经营的第一线,了解企业计划、设计、采购、生产、销售、售后、人力资源等一系列工作的细节,这是基本技能,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尤为重要。

要注重自身专业知识的更新和提高。一个好的财务部门的领导,不但要求其专业知识及运用出色,而且对财税知识、金融知识、资本市场等都有更多的要求,所以学习是一件终生的事。

此外,自身的修养亦至关重要,无论是沟通能力,还是表达能力等都是不可或缺的。

会计的毕业论文 篇9

本文通过对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发展现状及就业于事务所的学生未来发展的研究, 分析其利弊, 为学校人才培养和毕业生选择及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会计师事务所发展现状和解决办法

1) 中小型事务所发展规模小, 缺少人才, 人才素质良莠不齐, 中间缺少断层人才, 为了降低人工成本, 毕业生只能“赶鸭子上架”, 可能就要做着自己原本没有能力承担的工作。所以对于这点一方面要加强对实习生的业务培训, 争取早点“上手”;另一方面所里应该积极吸取人才, 再招纳一些有实战经验的人才, 才有助于业务的开展, 才能更好的保证日常工作的正常运转。

2) 人员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日常不够规范, 没有明细的分工, 造成工作人员责任意识不强, 日常工作分配不完善, 有的工作人员很忙, 而有的工作人员却比较闲在。针对此点, 应该建立健全人员组织机构, 不同的岗位设置相应的人员, 增强员工的岗位责任意识, 才能保证工作的质量和有效的运转。

3) 业务范围比较单一, 而且降低收费标准, 获利能力低。因为中小型事务所规模小, 资质还不太全, 平时只是做一些中小型企业的验资审计, 这些客户基本都是朋友介绍或者是“回头客”, 所以造成业务单一, 而且为了留住客户被迫降低收费标准, 导致事务所收入水平低。所以应扩大宣传, 争取更多的客户, 多多的联系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的业务, 而且要强化收费标准, 保证收费, 提高事务所的收入。

4) 业务管理不规范, 存在较大的职业风险。因为平时具体执行业务的就是“新人”, 所以没有经验, 不能很好的看出问题, 签字注册会计师因为业务多, 时间忙, 可能根本不看报告的内容就直接签字, 甚至有时候会出现代签的情况。所以不能很好地保证出具报告的质量。因此应该建立健全二级复核的制度, 认真审核每份报告, 降低报告的出错率和风险性。

二、对就业学生的建议

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虽然存在一些问题, 但还是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作为社会咨询中介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对其从业人员有更高的期望和要求, 对于那些想进入会计师事务所的学生来说, 以下几个方面尤为重要:

(一) 夯实专业课的学习

专业知识很重要, 是以后工作的基础, 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对这方面还是比较需要的, 这些都能证明你有很好的学习能力, 这和事务所业务范围广, 对专业要求大, 这就对其员工的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 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沟通能力

应该说, 学校的人际关系是比较简单的, 除非你要把它做的很复杂。因为同学之间正常是没有经济利益冲突的。

会计师事务所做业务需要和方方面面的人接触, 交流和沟通, 所以自己必须在这方面要有很好的能力。

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逻辑思维和待人热情周到也是审计人员的基本素质要求。

(三)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不论是学习什么的, 在大学里学的, 都有落后的一天, 靠吃大学里的老本是不行的, 走出校园, 也要时刻不忘学习, 这样才能不断充实自己, 即使不能走在时代的前列, 至少也能与时具进。

我国的会计准则也会随着时间和经济的发展不断更新, 大学多应用的准则也会落后。

因此要有自学能力, 时刻掌握制度的新动向。

(四) 要有很好的心理素质

在会计师事务所工作会有很大的压力, 要想在会计师事务所从业, 必须能化压力为动力, 不能畏难拒难。

(五) 要有敬业精神

必须热爱自己的职业, 因此要有敬业精神, 这样才能愿意投入精力完成自己的任务, 才能保证工作质量和效率。

(六) 要有持之以恒的信心和决心

由于学生刚刚毕业, 出进入会计师事务所时对一些业务的掌握尚显生疏、单调, 因此需要毕业生能够坚持工作岗位, 与成手学习, 掌握各个项目的工作经验, 不要好高骛远, 要踏踏实实、脚踏实地的工作, 使自己慢慢的成长起来, 最终成为单位的顶梁柱。

三、总结

由于时间和能力有限, 可能会存在局限性, 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出一些问题, 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是很多应届生向往的就业地方, 希望本篇文章可以让毕业生更好的了解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 根据自身情况来抉择。

参考文献

[1]赵伟, 任冀湘.知识型员工培训[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7.

[2]程用文.中小会计师事务所发展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9.

会计的毕业论文 篇10

一、文献回顾

(一) 会计人员专业素质的涵义

大学毕业生的素质包括知识、技能、品德、个性和身心健康的综合素质(郑学宝、孙健敏,2005)。会计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素质是综合素质的一部分,要研究会计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素质的现状,基本前提是界定会计专业素质的要素,即专业素质是如何构成的。根据人力资源管理学科中“能力素质模型(Competency model)”的概念,能力素质模型是指担任某一特定的角色或达成某一绩效目标的一系列胜任特征素质的组合,又称为胜任力模型(郑学宝、孙健敏,2005)。由此可以认为,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具体体现为职业胜任能力。

(二) 国内相关研究

近年来国内关于会计教育现状的研究以定性研究为多,如对现状问题的描述、对国外会计教育经验的推介等。而以统计数据为依据或调查采访等形式的研究并不多见。一是关于会计人员专业素质或胜任能力的构成要素及其重要性的研究。这类研究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权威部门或职业团体为主导的研究,这些研究的成果最终以指南、公告、白皮书等权威文件的形式发布,成为会计教育或会计行业的的指南或导向性文件(AECC,1989;AICPA,1999;IFCA,1996,2003),详细内容将在后面的问卷设计中介绍。另一类是研究者以需求方或毕业生为主要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研究会计人员应具备的知识结构、专业素质能力。林志军、熊筱燕和刘明(2004)以会计从业人员、会计教师以及会计专业的学生为调查对象,对会计教育中所需注重的知识、技能以及教学方法进行分析评估,得出会计人员最重要的十项知识要素和十种技能。许萍(2006)随机抽取了600条国内外初级、中级、高级会计人员招聘信息,按照拟聘人员具备某项能力的样本数占总样本数的比重,对各项能力进行了排序。张俊瑞和刘东霖(2005)采用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随机调查了国内各行业对于财经类人才的需求状况。刘书兰(2006)根据对会计毕业生的回访调查,总结出一个合格的财务会计人员必备基本素质和能力。二是关于如何评价我国会计人员或会计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素质水平的研究。张俊瑞和刘东霖(2005)采用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随机调查了国内各行业对于财经类人才的各方面能力的评价。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财经类人才已经具备一定的财经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但大多数单位认为其缺乏实际应用与综合实践能力,团队协调与合作能力欠缺,组织领导能力亟待提高,在实际的工作中创新性不高,国际化人才紧缺。

本文拟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将以上问题结合起来研究:首先,会计人员专业素质构成要素的重要性水平如何;其次,我国会计毕业生的专业素质水平如何,与会计职业素质要求之间存在多大差距。

二、研究方法

(一) 问卷设计

首先对会计人员专业素质进行界定和分类。目前关于职业胜任能力的研究方法最常用的是能力投入法,或称能力素质法。AECC在1989年提出,作为一名成功的公众会计师应具有的素质包括:一般知识、组织和商业知识、会计和审计知识(可将以上三方面归纳为知识)、沟通能力、智力能力、人际关系能力、会计专业技能(可将以上四方面归纳为能力)、个人素质和态度(实际上是会计职业伦理或文化价值观)。1999年AICPA发布了“AICPA会计职业核心能力框架”,在其第一阶段框架种提出未来会计行业从业者作为一名终身的学习者需要培养的三方面的能力,分别是专业职能能力、个人能力和广阔的商业视角能力。该框架具有明显的大学会计教育导向。IFAC在1996年发布的IEG9“职业会计师的教育准备、职业能力评价和经验要求”中,认为能力来源于知识、技能和职业价值观。知识包括一般知识、组织行为与商业知识、会计和相关知识以及信息技术;技能包括智力、人际关系能力及交流技能;职业价值观指职业会计师所需具备的正直、客观、独立、遵守职业道德、关注公众利益和社会责任、终身学习等品质。遗憾的是我国关于会计师胜任能力的权威框架还是空白(周宏、张巍、宗文龙等,2007;邓传洲,2004)。秦荣生(2003)认为会计人员应具备相关的知识和能力,知识结构包括基础文化素质修养、专业学科的基础知识、专业学科知识,业务胜任能力主要包括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操作能力。王晓娜(2004)在借鉴国外会计人员能力框架研究的基础上,从素质能力法的角度提出我国会计人员职业能力框架包括职业品格、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三方面。

由此可见,研究者虽然对会计人员(或称会计师)专业素质构成要素的具体分类存在分歧,但大多数都认同会计专业素质由知识、技能和职业价值观构成。另外,随着商务活动的日趋复杂和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我国会计行业对职业判断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鉴于此笔者将其单独作为一项专业素质进行研究。因此本文将会计专业素质分为知识、技能、职业判断能力和职业道德四个要素。在问题回答选项设计方面采用利克特量表法(1ikert scaling),量度用1~5量分表示。各评分表示如(表1)所示。

(二) 调查对象和调查方法

本文将调查对象确定为以下四类:一是会计教育理论界,即从事会计教学或学术研究的人员;二是会计实务界,包括注册会计师和企业、非盈利组织的会计人员;三是非会计专业管理人员;四是会计专业大四学生。采取两种方式发放问卷:一是电子邮件调查,二是纸质问卷填答。调查渠道包括:走访两家会计师事务所发放纸质问卷并当场回收,到注册会计师考试培训班、上海国家会计学院高级会计师培训班现场发放纸质问卷并当场回收;对沪市上市公司财务负责人通过电子邮件回收问卷等。

(三) 样本描述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796份,回收问卷673份(剔除无效答卷125份),实际回收率69%。样本数据如(表2)所示。

(四) 数据分析方法

会计专业素质的重要性程度和会计毕业生专业素质的满意度的总体评分,是所有样本相关项目评分的算术平均数。重要性水平反映了受访者对专业素质的期望,而满意度反映了受访者对毕业生专业素质的实际评价。因此,通过二者的比较可以进一步考察各项专业素质重要性程度(期望值)和毕业生专业素质满意度(实际值)的偏差。在总体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将受访者按职业背景和学历背景分组,进一步分析不同受访者对专业素质重要性和对毕业生满意度的看法的差异。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 会计人员各专业素质的重要性分析有关分析如下:

(1)整体结果分析。从总体统计结果来看(表3),受访者认为各专业素质按重要性程度排序依次为职业道德素质(分值4.4)、职业判断能力和技能(分值均为4.1)、知识(分值为4.0)。从中位数来看差异更明显,职业道德的重要性评分中位数达到5.0,其他三项素质重要性评分中位数均为4.0。说明受访者认为职业道德素质的重要性要远超过其他专业素质,其次重要的是职业判断能力和技能,知识的重要程度最低。

(2)受访者分组统计结果分析。不同职业、学历关于各项专业素质的重要性排名的分组结果如(表4)所示。在职业背景分组中,会计职业道德被各组公认为是最重要的专业素质。就其他三项素质而言,教师组(包括研究人员)和管理组认为知识和职业判断能力同等重要,而技能排在最后。这与会计实务组的看法形成鲜明的对比。实务组认为技能的重要性仅次于职业道德素质,再次是职业判断能力,最不重要的是知识。不同学历受访者对专业素质重要性的看法存在较大分歧。硕士以上学历组认为职业判断能力最重要,其重要性甚至超过会计职业道德,而知识的重要性又要高于技能。而其他两组则认为职业道德最重要,技能排在其后,再次是职业判断能力,知识最不重要。

(二) 对会计专业毕业生专业素质状况的评价及其与专业素质重要性差异的分析有关分析如下:

(1)整体结果分析。从总体评价结果来看(表5),受访者对会计专业毕业生四项专业素质的评价均不甚理想。满意度最高的是知识素质,满意度为3.5,中位数达到4.0。其次是职业道德素质(分值为3.1),再次是技能(分值为3.0),最不满意的是职业判断能力(分值为2.7),尚未达到“一般满意”程度。同样,将各素质的重要性平均分与满意度平均分相比较,从而分析会计专业毕业生专业素质的期望值和实际值的差异(表5)。可以发现,四项素质的偏差值都为负值,说明当前大学会计教育所培养的毕业生各方面专业素质与会计职业要求之间均存在差距。分项来看,职业判断能力、职业道德素质和技能的偏差均超过1.0,表明当前会计毕业生在这三项素质方面差距最为显著。相对而言知识素质的差距最小(偏差值为-0.5)。

(2)受访者分组分析。不同分组对会计毕业生专业素质的满意度排名及其与重要性程度的偏差见(表6)。从职业分组来看,不同职业的受访者对会计毕业生的各专业素质满意度排序相同。教学研究组对各素质的满意度与重要性程度之间的偏差更大,说明他们会计专业毕业生的评价相对于其他组更为悲观,也许是低估了会计专业毕业生的素质水平。从学历分组来看,硕士以上学历组对毕业生职业判断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评价要显著低于其他两组受访者。同时,他们认为毕业生的知识素质要优于会计职业道德素质,而其他两组则相反。职业判断能力和职业道德两项素质的偏差值均随着学历的升高而加大。

四、结论和启示

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研究的目的是考察会计毕业生专业素质状况。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总体而言受访者认为最重要的素质是职业道德素质,其次是职业判断能力、技能,最后是知识;而会计毕业生的整体素质与会计职业的要求之间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其中在职业道德素质、技能和职业判断能力三方面差距显著。不同职业和学历受访者的看法存在某些分歧:从职业背景看,教学研究人员和非会计专业管理人员认为知识和职业判断能力比技能更重要;而会计实务人员则认为技能更重要,最不重要的是知识;教学研究人员对会计毕业生专业素质的评价较其他受访者更为悲观。从学历背景看,硕士以上学历受访者认为职业判断能力最重要,其他受访者认为技能最重要;硕士以上学历受访者对毕业生职业判断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评价较其他受访者更低,同时认为毕业生的知识素质要优于会计职业道德素质,而其他受访者则相反;职业判断能力和职业道德素质的满意度和期望值的偏差均随着受访者学历的升高而加大。

会计的毕业论文 篇11

关键词:高校,创业财务规划,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改革

一、引言

目前,高等院校会计学专业大都以规范的学术论文作为本科毕业论文的唯一形式。虽然学术论文能在一定程度上衡量本科教学水平、锻炼学生的研究能力、提高学生的学术素养,但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等方面成效甚微,且容易滋生论文抄袭现象。对于以应用型人才为本科培养目标的高等院校来说,学术论文这种毕业论文形式更是脱节于培养目标,无法有效锻炼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北京城市学院是一所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高等院校,其会计学专业以往的毕业论文形式主要是基于二手资料的学术论文。从历年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情况看,毕业论文普遍存在选题重复、内容空泛、资料陈旧、缺乏创新性等问题。为了使毕业论文真正服务于应用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切实起到综合检验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作用,我们尝试以创业财务规划书这一新颖的毕业论文形式替代传统的学术论文。

二、创业财务规划书的实施方案和指导过程

1.创业财务规划书的实施方案。创业财务规划书主要是对学生创业项目的财务部分进行规划,内容具体包括资金投放和融资安排、内部控制设计、财务预算、纳税筹划和风险分析等。当然,在进行财务规划前要先介绍项目背景、产品特色以及经营模式,并进行必要的市场和竞争分析以及制定营销策略。

创业财务规划书的撰写基于大量的调研,内容较多、工作量较大,学生宜以团队形式完成,每组学生以3至4人为宜。此外,创业财务规划书涉及大量管理学、市场营销等非会计学学科知识,要求指导老师具备会计学、管理学、市场营销等复合专业背景,因此和传统学术论文的指导模式不同,创业财务规划书采取了由不同专业背景的老师组团进行指导的模式。一个指导团队包括一名会计学专业老师和一名管理学或市场营销学专业老师,可以指导4至6组学生。

学生最终需要以组为单位完成一份创业财务规划书。每个学生的毕业论文成绩由三部分构成,即:总成绩=0.6×创业财务规划指导老师评分+0.4×创业财务规划答辩评分+加减分。

其中,第一部分是指导教师给出的小组成绩,在总成绩中占据的权重为60%。这部分成绩主要依据创业财务规划书的质量以及小组的整体表现,评分标准包括创业财务规划书的创新性、可靠性、可行性、行文水平以及小组的工作量和写作态度等。第二部分是答辩小组依据每个学生在答辩过程中的表现给出的成绩,在总成绩中占据的权重为40%。与第一部分成绩不同,小组内学生的这部分成绩是因人而异、不尽相同的。第三部是加减分,这是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表现给予的加分或减分,幅度在1至10分之间。

2.创业财务规划书的指导过程。首先由指导老师指导学生选定创业项目并协助学生进行小组内分工。在选择创业项目时,需要考虑项目的创新性、可行性以及相关资料数据的可得性。其次,学生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小组讨论、对项目进行调研分析,撰写创业财务规划写作方案。写作方案的内容包括创业项目描述、调研方案、写作思路和写作计划等。第三,写作方案通过后,学生按照写作方案查找资料、进行调研,并在此基础上撰写创业财务规划书并进行最终答辩。

三、创业财务规划书的实施效果

创业财务规划书是一份基于大学生创业项目的财务规划文案,涉及财务会计、财务成本管理、管理会计、审计、税法等会计学专业的多门核心课程,相对于传统的学术论文,更能充分发挥本科毕业论文的综合训练功能、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于会计学专业的整体认知水平。通过创业财务规划书的撰写,学生模拟了创业的过程、了解了创业相关的财务问题,这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激发他们的创业热情。此外,创业财务规划书基于的是创业项目的相关调研资料,这将有效杜绝抄袭这一本科毕业论文的顽疾。

为了检验创业财务规划书这一本科毕业论文改革形式的实施效果,我们对笔者所在高校会计学专业2013届毕业生及其指导老师进行了问卷调查。此次问卷调查的对象共有158名学生和20名指导老师,其中,16名学生撰写了创业财务规划书,其他142名学生选择了基于二手资料的传统学术论文形式;有6名老师参与了创业财务规划书的指导。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相对于学术型论文,创业财务规划书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于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以及专业的了解,显著提升了学生能力,有效地连接了毕业论文和课程学习之间的关系,杜绝了本科毕业论文的抄袭现象。

1.创业财务规划书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于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表1显示了本次问卷调查中学生对于毕业论文重要性的看法。撰写创业财务规划书的16名学生中,有11人认为毕业论文很重要,占该组人数的68.8%;撰写学术论文的142名学生中,有62名学生认为毕业论文很重要,占该组人数的43.7%。相对于撰写学术论文的学生,撰写创业财务规划书的学生更为认同毕业论文的重要性,经过卡方检验,这种差异在5%的水平上具有统计显著性。

2.创业财务规划书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于专业的认识。表2是关于毕业论文是否有助于全面深入了解专业的问卷调查结果。创业财务规划组中,有15名学生给予了肯定的回答,占本组人数的93.8%;学术论文组中,有103人给予了肯定的回答,占本组人数的72.5%,经过卡方检验,人数占比差异在10%的水平上具有统计显著性。可见,相对于学术论文,创业财务规划书更为全面地展示了会计学专业的核心知识及其应用情况,加深了学生对于会计学专业的理解和认识。

3.创业财务规划书显著提升了学生能力。为了了解毕业论文在提升学生能力方面的效果,我们参考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培养目标给出了11项能力供学生进行多项选择,这11项能力分别是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信息搜集与分析能力、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计算机能力、外语能力、表达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表3显示了毕业论文提升的能力项数。在创业财务规划组中,毕业论文平均提升了学生的6.19项能力;学术论文组中,毕业论文只平均提升了学生的3.3项能力,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表明,在5%的水平上,两组样本的均数差异具有统计显著性。创业财务规划组能力提升项数的中位数为6,较学术论文组多3项,这一差异在5%的水平上同样具有统计显著性,即相比传统的学术论文,创业财务规划书更能显著地提升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表4显示了毕业论文对单项能力提升的作用。相对于学术论文组,创业财务规划组的学生更为认可毕业论文对于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信息搜集与分析能力、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计算机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作用。其中,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七项的认可度差异在5%的水平上具有统计显著性,即相比传统的学术论文,创业财务规划书更能显著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而这些能力是应用型人才的核心能力,也是学生今后创业必备的能力。

4.创业财务规划书有效地连接了毕业论文和课程学习之间的关系。表5是有关毕业论文和课程学习之间关系的问卷调查结果。创业财务规划组中,有8名学生认为本科阶段所学课程对毕业论文写作有很大帮助,占比50%,而在学术论文组中,这一比例仅为19%,经过卡方检验,人数占比差异在5%的水平上具有统计显著性。

指导创业财务规划的老师中,有3人认为本科阶段开设课程对毕业论文写作有很大帮助,占比50%,这一比例在指导学术论文的老师中,只有14.28%,经过卡方检验,两者的差异在10%的水平上具有统计显著性。这一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相对于学术论文,创业财务规划书涉及的课程内容更为丰富,和课程学习之间的关系也更为密切,进而更能发挥毕业论文的综合训练功能。

5.创业财务规划书有效杜绝了本科毕业论文的抄袭现象。为了了解本科毕业论文的原创性情况,我们对20名指导老师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指导创业财务规划的老师中,有2人认为其指导的毕业论文具有很强的原创性,占比33.3%;指导学术论文的老师则无一人认为其指导的毕业论文具有很强的原创性。两组指导老师关于毕业论文原创性的观点差异经过卡方检验,在10%的水平上具有统计显著性。

与学术型毕业论文相比较而言,创业财务规划书的选题均是学生设想的创业项目,学生需要经过大量的调研才能撰写出一份合格的创业财务规划书,因此有效杜绝了抄袭这一本科毕业论文的顽疾。

四、实施创业财务规划书这一毕业论文形式应注意的问题

创业财务规划书相对于传统的学术论文在锻炼学生能力等方面有着极大的优势,要想成功实施这一毕业论文形式,真正发挥其作用,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1.选择合适的指导老师。创业财务规划书涉及了多学科知识并且具有很强的实务性,指导老师必须兼具多学科理论知识和实务经验,才能切实承担起指导职责,使学生有所收获。

2.选择适宜的创业项目。虽然我们不要求学生最后能够实践创业项目,但是要求其最终完成的创业财务规划书应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要达到这一要求,项目的先期选择就显得十分关键。

指导老师在指导学生设想创业项目时,要特别关注以下两点:首先,创业项目必须具有创新性或经营特色,否则就无法在市场中立足;第二,创业项目相关的经营和财务数据必须具有可得性,否则就无法进行产品服务定价、财务预算编制等。

3.加强学生之间的团队协作,防止“搭便车”行为。以团队形式完成毕业论文可以锻炼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但是也会产生部分学生的搭便车行为。搭便车行为会导致学生工作量不均、成绩不公平,严重时甚至会使团队合作终止,因此必须通过合理的组内工作分配、定期讨论、撰写阶段性总结等方法加强过程管理、防止搭便车行为。此外,还可以借助合理的成绩构成设计以及答辩环节设计,使论文成绩能够真实反映学生的工作量和能力。

参考文献

[1] .韩学军.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与职业类高等教育体系构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上一篇:初中语文阅读法论文下一篇:作文写作前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