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中毒及防范措施

2024-11-02

食品中毒及防范措施(精选4篇)

食品中毒及防范措施 篇1

食物中毒的症状

食物中毒是指食入含有大量的致病菌、天然毒素或化学物质的食物, 而发生身体不适的症状, 通常以消化系统或神经系统的障碍为主。最常见的症状为头晕、头痛、呕吐、腹痛、腹泻或伴随发烧等症状。日常发生的食物中毒具有以下的特性:是潜伏期短。二是急性肠胃炎。三是中毒之发生与进食某种食物有密切关系。不过, 除了引起急性肠骨炎的食物中毒之外, 也有些毒素或有害物质是在长期累积人体之后, 才引起人体器官、系统方面功能的障碍, 亦或有致癌性, 但由于是慢性中毒, 因此经常被我们所疏忽。

引发食物中毒常见的原因和检查

食用放在摄氏4-65度之间, 超过4小时以上的食物, 只要经细菌污染, 均可能发生食品中毒。原因常见于下:一是食物贮存及调理方式不当。二是冷藏或保温的温度不足或贮存太久。三是食物未充分煮熟;生、熟食物交互污染;刀具、砧板及用具不清洁;食用已被污染的食物。

为找出病原菌, 应根据实际情况从多方面采集标本:如排泄物、呕吐物、粪便或剩余食物、用具等进行微生物培养或毒素的检测来确诊, 检查时间为3-7天。

食物中毒的分类与介绍

常见细菌性食物中毒

在中国细菌性食物中毒以肠炎弧菌 (Vibrio parahemolytica) 及金黄色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us aureus) 为最常见, 其他较常见者为病原性大肠杆菌 (E.coli) 及仙人掌杆菌 (Bacillus cereus) ;较少见的为沙门氏菌 (salmonella) 及腊肠杆菌 (clostridium botulism) 中毒。

(1) 肠炎弧菌:潜伏期4-24小时。肠炎弧菌主要分布于沿海地区及海底污泥中, 所有的海鲜贝类都容易受到污染。由于肠炎弧菌的繁殖相当快速, 如果食物的容器、砧板、或厨师双手生食及熟食不分, 则受污染食物的肠炎弧菌会很快达到致病程度。因此, 夏季所发生的食物中毒约八成以上是肠炎弧菌所引起的, 大多数为吃海鲜四小时后才发作急性肠胃炎。幸好肠炎弧菌在醋酸中一分钟即死亡;在80度的热水下一分钟即死亡。所以只要煮熟, 即可保护饮食健康。一般除了肠胃症状外, 会有血便出现;以支持性治疗病充水份及电解质, 数天后应可恢复。

(2) 金黄色葡萄球菌:潜伏期1-6小时。金黄葡萄球菌广泛的分布在皮肤及黏膜上, 尤其是化脓的伤口更是食物污染的主要来源。葡萄球菌在进入肠胃或被污染食物之后约五小时会产生肠毒素, 此毒素即使在100度热水煮沸30分钟仍无法破坏。因此腐败的食物, 即使一煮再煮, 仍然会发生食物中毒。病人会有急性肠胃炎, 脱水、休克都可能发生。只要支持性治疗及给予适当的水份及电解质;应可完全恢复。

(3) 病原性大肠杆菌:潜伏期8-24小时以上。大肠杆菌可能分布在饮水、土壤、人体肠胃道中。其分成几种类型, 有直接侵犯肠胃引起血便的;有分泌毒素引起肠胃炎者;这些病症在二到三天支持性治疗, 即可痊愈。最可怕的是少数大肠杆菌 (O157) 曾在美国污染汉堡肉及日本引起万余人大规模流行, 引起发烧、全身溶血、出血、甚至急性尿毒症;须要洗肾透析治疗及大量输血。因此大肠杆菌感染, 不可掉以轻心, 应尽速求医。

(4) 沙门氏菌:潜伏期6-72小时。在人类、家畜、家禽类的肠胃道都有分布。因此容易污染肉类及鸡蛋, 造成疾病。有些老人、小孩生食鸡蛋, 则有可能造成沙门氏菌败血症, 导致生命危险。沙门氏菌感染会引起肠胃炎、发烧、发冷、颤抖、头痛、腹痛等症状;常须抗生素治疗。

(5) 腊肠杆菌:潜伏期12-48小时。又叫作肉毒杆菌, 别名仙人掌杆菌:共分成七种型。以前常发生在香肠、火腿中, 现在常在肉类罐头、发酵的豆类食品出现。肉毒杆菌须要在无氧环境中繁殖, 并产生耐热的肉毒毒素。肉毒毒素 (Botulin) 是最剧毒性的神经毒素之一, 致死的剂量只要0.5 ug。在100度煮沸10分钟才被破坏。在中国曾有病例被报导过。

在食入后12到48小时, 甚至八天后才有症状。病患常不发烧, 急性肠胃炎只出现在三分之二病患, 腹胀及痛常被误为腹部急症, 甚至有70%的病患在疾病过程中会出现便秘。诊断则要靠血清中检测出肉毒毒素浓度, 不幸的是只有三分之一的病人检验得到, 其他人经常是假阴性反应。因此, 在抗生素使用前, 粪便中发现肉毒杆菌及毒素来证实诊断则是另一有效方法。肌电图的检测, 对鉴别诊断也很有帮忙。早期诊断才能提供早期治疗, 治疗以呼吸器维持呼吸及预防呼吸衰竭为主, 稳定血压及心脏血管系统。

其它类型食物中毒

真菌性食物中毒:许多霉菌会在壳类、豆类及其他食物生长或购存不当时产生毒素, 而引起食用者慢性中毒, 危害内脏功能、神经及造血机能, 甚至有致癌性。常见的此类毒素有黄曲毒素、麦角毒素等。天然毒素食品中毒:毒贝类、毒河豚、毒菇或毒扁豆等。化学性食品中毒:农业、有毒化学物质、有毒非法食品添加物、有害性重金属等。类过敏食品中毒:不新鲜或腐败的鱼、肉类等。具体说明见表1。

食物中毒的防范措施

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包括饭前, 便后、处理食物前先洗手, 处理食物时不搔头、挖鼻孔、擦嘴巴或咳嗽, 保持指甲的清洁等。这些虽然都是很平常的卫生习惯, 但若能做到, 就能减少多种寄生虫病和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发生。

正确的食物处理方式与饮食习惯

(1) 食物处理

一是手上有伤口化脓时先包扎戴手套后才接触食物, 或改做不和食物直接接触的工作。二是注意原料及器皿的选择、清洗及贮存。三是食物原料及烹调好不立即食用的食物应冷藏;冷藏贮存的食物在食用前先充分加热。四是使用不同砧板及器具处理生食和熟食;盛装过生食的容器器具在充分洗涤干燥后再盛装熟食。五是随时保持食物制备场所的清洁卫生, 器皿、器具掉落在地上应洗净后再使用。

(2) 正确的饮食习惯

一是采用公筷母匙的进餐方式。二是不以口喂食。三是不生吃食物 (水果及某些蔬菜除外) 。四是注意选择卫生习惯环境良好的场所进餐。五是平日的剩饭、剩菜要做妥善处理。

食品中毒及防范措施 篇2

一、防范措施

(一)加强室内通风

过去居住条件简陋,屋顶高、封闭性差,一氧化碳中毒的情况相对少。目前,居住条件改善,家家户户几乎都是楼房,门窗一关空气不流通,很容易出现煤气中毒事故(事件),加强室内通风是防范措施之一。

(二)提高思想认识

许多山区村民对一氧化碳认识并不充分,认为只要使用无烟煤,室内没有煤烟就没有一氧化碳,也有村民觉得装上烟筒就不会发生一氧化碳中毒。甚至有村民以为,在屋内放一盆水便可预防一氧化碳中毒。一氧化碳极难溶于水,室内放盆水防中毒是误区。提高关于煤气中毒事故(事件)的认识是防范措施之一。

(三)关注老弱群体

要对家中老人和小孩多做安全预防提醒,尽量不让他们单独使用煤炉等易发生煤气中毒的取暖设备。

(四)改变取暖方式

农村发生的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多是由煤球或煤块等燃烧不充分,从而产生一氧化碳导致的。由于一氧化碳无色、无味,如果遇到雨雪等室外气压低的天气,或风向等因素影响,可能会出现烟筒排烟不畅,导致一氧化碳中毒。一氧化碳比空气轻,室内门窗位置比较低,即使留有缝隙一氧化碳也不一定能完全排出。

— 1 — 因此还是要从根本上改变取暖方式。

(五)加强应急处置

取暖时出现头晕、胸闷等疑似一氧化碳中毒症状,要尽快开门窗通风;若出现全身无力无法站立,应尽可能匍匐爬行迅速逃生。发现有人一氧化碳中毒,应迅速将病人搬到空气流通处并解开衣扣,将其头部偏向一侧,避免呕吐物堵塞呼吸道导致窒息,同时尽快联系医护急救人员。

二、相关要求

(一)高度重视,提高认识

各区县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和市级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当前我市煤气中毒事故(事件)的严峻性,克服麻痹思想,时刻绷紧安全弦,把思想统一到市委市政府关于安全生产工作的有关要求上来,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严格落实省安委办《关于进一步加强冬季取暖管理严防煤气中毒的紧急通知》提出的防范措施,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分工,落实督导检查责任,坚决杜绝煤气中毒事故的发生。

(二)全面排查,消除隐患

各区县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和市级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属地管理”、“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结合市安委办今冬明春安全生产大检查的要求,立即开展冬季取暖安全专项检查,做到不留盲区和死角。对使用燃煤取暖的农村和城乡接合部民房、出租房、建筑工地民工宿舍等,重点排查燃煤炉具排烟和通风设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要逐户逐点检查,特别是把孤寡老人、五保户等特殊— 2 —

人群作为检查重点,对排查出的安全隐患,要逐一登记造册,限时整改、对账销号,确保彻底消除各类安全隐患。

(三)广泛宣传,普及知识

各区县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和市级各有关部门要加大冬季安全取暖知识宣传力度,广泛开展宣传教育,让冬季取暖安全知识家喻户晓。要切实重点发挥乡镇(街道)、村(居、社区)的作用,组织人员,讲授预防一氧化碳中毒安全常识,增强广大群众防范意识和应急自救能力。

(四)完善预案,科学应对

各区县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和市级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细化完善应对煤气中毒事故(事件)的应急救援预案和响应措施,明确处置方案,配足应急救援器材,建立应急救援队伍。同时要与相关部门加强协调,建立健全煤气中毒事件应急管理协调机制,适时开展应急演练,切实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食品中毒及防范措施 篇3

神华神皖池州九华发电公司有2台320MW机组, 烟气系统采用石灰石-石膏湿法烟气脱硫, 自2005年该机组投产以来, 脱硫系统运行稳定。但是该公司自2012年将脱硫系统改为随机启动后, 便出现了浆液pH值偏低的现象, 经专业分析认定为:浆液中毒导致pH值异常降低。通过运行调整并采取预防性措施, 解决了浆液中毒的问题, 保证了机组的安全运行。

2012年11月17日, 2#机组C修后启动, 本次启动为保证脱硫系统100%投运率, 脱硫系统由原来的常规启动方式改为随机启动, 常规启动方式是在电除尘温箱温度达到100℃时投入电除尘, 电除尘投入稳定运行后, 机组负荷达到120MW投入脱硫系统运行, 而随机启动是在锅炉点火前便投入电除尘脱硫系统运行。由于运行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动, 机组启动后于11月19日便出现吸收塔浆液异常现象, 19日大夜班5∶00, 浆液pH值降至运行最低值5.2, 通过常规补石灰石浆液的方法, 浆液pH值没有上升, 运行人员又加大补浆量, 此时pH值不升而加速下降, 脱硫效率也有下降趋势, 如果再不采取有效措施将影响烟气达标排放。19∶30停止向吸收塔进石灰石浆液, 此时pH值已降至4.6, 浆液密度1102kg/m3;21∶35时, pH值降至4.0, 开始1~2t小流量补石灰石浆液, 同时启动备用氧化风机, 1h后补石灰石浆液量加至4t/h, 此时pH值出现回升趋势, 此后每30min增加1~2t石灰石浆液, 最高不超过10t, 此期间负荷和脱硫系统入口含硫量没有较大的变化;20日2∶00时, pH值1恢复至4.86, pH值2恢复至4.82;20日14∶00时, pH值恢复至正常值5.2后降低补石灰石浆液量, pH值仍快速上升;14∶15时, 停止1台氧化风机运行。

2 原因分析

2.1 浆液中毒时石膏成分分析 (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 石膏附着水含量偏大, 含固量降低, 特别是石膏的含量远远低于标准值, 而石膏中石灰石的含量是标准值的近10倍之多, 浆液中的大量石灰石并没有参加反应, 而出石膏时显示的1115kg/m3浆液密度, 并不是石灰石参加反应形成石膏后的密度, 实际上浆液中大部分是没有参加反应的石灰石。

2.2 浆液中毒的直接原因

本次机组启动方式为脱硫系统随机启动, 随机启动过程中有大量未燃尽的煤粉进入吸收塔, 在吸收塔浆液内形成一个稳定的化合物, 附着在石灰石颗粒表面, 影响石灰石颗粒的溶解反应, 导致石灰石浆液对pH值的调整无效;导致浆液中毒, 此时如果大量补充石灰石浆液, 将会进一步阻止石灰石的溶解, pH值得将继续下降。

2.3 其他原因分析

1) 机组启动过程中由于负荷上升, 烟气量突变会导致进入吸收塔的烟气含硫量突变, 造成吸收塔内反应加剧, CaCO3含量减少, pH值下降, 为保证脱硫效率要增加石灰石供浆量以提高吸收塔的pH值, 但由于反应加剧, 吸收塔浆液中的亚硫酸钙含量大幅增加, 若此时不增加氧量使亚硫酸钙迅速反应成CaSO4·2H2O (生石膏) , 则由于CaSO3·1/2H2O (半水亚硫酸钙) 可溶解性强, 先溶于水中, 而CaCO3溶解较慢, 过饱和后形成固体沉积, 造成“石灰石盲区”。

2) 吸收塔浆液密度高没有及时外排, 浆液中的CaSO4·2H2O饱和会抑制CaCO3溶解反应。

3) 工艺水水质差, 系统中的Cl-浓度高, 浆液中的Cl-含量增加, 氯化物有抑制吸收剂的溶解。

4) 石灰石粉品质差, 粒度通过率不合格、石灰石纯度降低, 也能引起吸收塔浆液发生石灰石盲区, 降低反应效果。

5) 氟离子超标。浆液中的三价铝和氟离子反应生成AlF3和其他物质的络合物, 呈粘性的絮凝状态, 附着于石灰石表面。 这会导致:封闭石灰石颗粒表面, 阻止其溶解, 降低了浆液的pH值, 通过化学化验也进一步验证了浆液中的确含有大量氟离子, 这主要是煤碳中含有氟离子。

6) 废水排放量小, 会导致浆液中氯离子超标, 影响反应效果。

2.4 浆液中毒的现象

1) 吸收塔pH值异常降低, 低于正常运行控制值下限5.2。

2) 吸收塔pH值降低后, 通过加大补浆量pH值不升反而降低。

3) 吸收塔浆液密度较正常运行时升高较快。

4) 出石膏时, 真空皮带机脱水困难, 石膏含水率大于10%。

5) 石膏颜色异常, 发黑。

6) pH值异常时, 吸收塔溢流口常伴随发泡现象, 泡沫发黑。

7) 严重时脱硫效率下降无法维持。

8) 化验浆液成分亚硫酸根离子偏高。

9) 浆液内氟离子、铝离子含量超标。

3 防范措施

3.1 加强启动过程监控

1) 在机组启动过程中, 特别是冷态启动时, 要在炉膛温度达到300℃时投粉, 提高电除尘参数, 尽量减少未燃尽的煤粉进入吸收塔, 降低煤粉对吸收塔浆液的污染程度。

2) 保证石灰石粉品质合格, 纯度在95%以上, 粒度通过率要满足250目筛子95%的通过率。

3.2 预防性调整

1) 在机组正常运行过程中, 保证煤炭品质合格, 电除尘粉尘浓度不超标。

2) 在机组启动过程中, 当发现pH值有降低迹象时, 可提前往吸收塔浆液中加入100kg氢氧化钙, 加入量为10kg/h, 加入排水坑完全溶解后, 打入吸收塔。

3.3 运行调整

当机组启动后或运行中发现浆液中毒, pH值降低时可通过采取如下措施使pH值恢复正常, 保证脱硫系统安全运行。

1) 即停止向吸收塔补浆液。

2) pH值降至4.0时启动备用氧化风机。

3) pH值降至4.0时, 开始小流量补浆液1~2kg/m3。

4) 以后每隔30min增加1kg/m3浆液, 观察pH值变化情况, 应该缓慢上升, 补至最高不超过10kg/m3。

5) 此期间石膏密度达到1115kg/m3正常出石膏, 密度降至1095kg/m3停止出石膏, 出石膏过程中要加强对石膏的检查, 如果因密度低, 石膏不成形, 可暂时停止出石膏。

6) 加大废水排放量。

7) 从运行正常的吸收塔排放合格浆液至pH值异常吸收塔, 进行浆液置换。

8) 加入适量的Ca (OH) 2, 观察pH值变化情况。

9) 根据煤种和负荷及灰量, 调整电除尘参数。

10) 如采取上述方法仍不见效, 进行浆液转换, 排放部分不合格浆液, 加入新鲜浆液。

4 结论

针对神华神皖池州九华发电公司2012年11月17日2#机组启动后出现的浆液中毒现象, 通过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 机组启动过程中, 大量未燃尽的煤粉进入吸收塔阻止了石灰石与烟气中的二氧化硫反应是导致pH值降低的直接原因。

2) 当运行人员发现pH值降低, 加大石灰石补浆量进一步阻止了石灰石的溶解, 是导致pH值下降的间接原因。

3) 运行过程中, 如因电除尘效果不佳、煤种改变导致大量粉尘或重金属粒子进入吸收塔, 也会引发浆液中毒, 使浆液pH值降低。

食品安全防范措施 篇4

1、加强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整顿,严格执行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制度,查处和打击生产、销售、使用非法食品添加物的行为;

2、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整顿,开展蔬菜、水果等农兽药和禁用药物残留检测,重点打击无证照生产“黑窝点”;

3、加强食品生产加工环节整顿,督促企业建立健全食品可追溯制度和食品召回制度,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使用非食品原料和回收食品生产加工食品的行为;

4、加强食品流通环节整顿,开展专项执法检查,加大食品市场分类监管和食品市场日常巡查力度,打击销售过期变质、假冒伪劣和不合格食品的违法行为;

5、加强餐饮消费环节整顿,以学校食堂、幼儿园食堂、建筑工地食堂、农家乐旅游点、小型餐饮单位为重点,加大对熟食卤味、盒饭等高风险食品和餐具清洗消毒等重点环节的监督检查力度;

6、加强畜禽屠宰整顿,严防病死、注水或注入其他物质、未经检验检疫或检验检疫不合格肉品进入加工、流通、餐饮消费环节;

上一篇:考试通过率下一篇:武器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