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线路教学

2024-10-16

电子线路教学(共12篇)

电子线路教学 篇1

1 教学内容改革

《高频电子线路》课程与低频电路相比有较大区别, 其主要内容包括:无线通信系统射频端的调制、解调、混频、信号放大与功率放大、功率合成与分配及锁相跟踪等电路。随着当前无线通信技术特别是宽带无线通信的高速发展, 与该课程相关的新概念和新技术层出不穷, 而当前的本课程教学内容和技术发展的需要有一定差距, 因而有必要对该课程内容进行适当的改革, 总结如下:

(1) 将以电路分析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模式转变到以电路与系统的功能分析为主的模式上来。

考虑到当前无线通信设计已经普遍开始采用 SOC (System On Chip) 技术, 实现通信系统的高度模块化、标准化, 很少再采用以普通三极管为系统构成主体。对应用型电子类学生来说, 就业后从事应用为主的电路设计, 详细掌握模块或者芯片内部结构已经不是必须的, 只需了解电路的主要功能和相应的使用方法。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中, 适当简化三极管电路设计和具体分析的内容, 对功能分析的内容进行加强, 进而强化模块和集成电路的应用。

(2) 加强以新的电路形式为内容的教学方案。

随着电子通信等技术的发展, 实现同样的电路功能, 可以选择很多新型的电路形式。新的电路比传统的电路形式在性价比、集成度、应用领域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以频率合成电路为例, 频率合成的主要方法包括:模拟直接合成、锁相频率合成以及数字直接合成 (DDS) 等方法, 很多教材中都选用前两种传统方法;而数字直接合成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新技术, 该技术将先进的数字处理技术引入信号合成中, 因而在课程内容讲述中有必要配备相应的课时, 这部分内容在很多老教材中是缺乏的。DDS技术是把一系列数字量化的信号通过 D/A转换成模拟信号的合成技术, 具有连续的相位变换、频率切换速率高、频率分辨率较高、相位噪声低等优点, 在现代频率合成技术中具有极大的优势。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 DDS集成电路器件的出现, 并广泛应用于通信、导航、雷达、电子对抗等领域。在教学中, 加入这部分内容, 对学生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是很有利的。

(3) 加强对设计射频电路系统级仿真实验的要求。

现有的高频电子技术实验, 是以电路设计类的硬件实验为主的, 大都以实验箱为教学实验平台, 通过搭建电路掌握电子线路知识内容, 这种方式有助于加深理解理论课内容, 对实际动手能力的提高也有帮助。但当今分立的小规模电路已逐渐被大规模集成电路取代, 新时代的电子工程人员进行电路设计时无需从基本单元电路开始, 而是从小规模集成电路开始。通过开设系统级仿真设计实验, 配以必须的仿真软件, 进行设计射频、微波电路, 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2 教学方法改革

传统教学方法主要表现在:“教师讲、学生听”, 教师和学生之间是一种单向交流, 手段单一, 学生难以形象的了解一些实际问题、工作原理和概念。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讲授“高频电子线路”, 会造成内容枯燥, 课堂沉闷, 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自从多媒体技术进入课堂后, 给原本枯燥的课堂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是, 目前多媒体教学存在着一种误区, 很多老师把多媒体辅助教学完全看成了多媒体播放。因此都在加大力度制作各种精美的课件, 上课时只是简单的播放课件并辅以解说, 而忽视了课堂教学中的互动和启发, 所以有必要把传统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方法有机融合, 并加强教学中的互动和启发, 总结如下:

(1) 加强引导 、启迪学生, 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高频电子线路是在无线广播系统的框架下, 介绍各基本功能电路的原理、实现方式和相关指标, 但是, 这些功能电路的实际应用远不止此。通过列举身边的一些通信系统、通信产品, 使学生对各功能电路的应用怀有好奇, 激发进一步了解其工作原理的热情。具体应用方法:一是多媒体展示相关系统和产品;二是让学生观察自己身边和周围使用的相关产品;三是调动学生大胆猜测工作原理。

(2) 注重知识点相互之间的联系, 采用电路优化思路讲解功能模块电路。

《高频电子线路》课程中各功能模块的介绍都是以电路的实现为基础的。同样的功能模块, 实现电路多种多样, 如果不能把相互之间的关系介绍清楚, 学生就容易混淆和迷惑, 而且学生对相关技术指标的了解也是要基于电路。因此, 合理设计一种介绍和分析方法, 对学生了解整个电路功能有很大帮助。我们采用了电路优化来提高系统技术指标的介绍思路。比如在介绍考比兹、克拉泼、西勒振荡器时, 我们先分析影响频率稳定度的因素, 然后在考比兹振荡器基础上一步一步改进, 形成后续各种振荡器, 然后对重要技术指标的含义进行强调。

(3)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采用多媒体方式进行教学。

将计算机仿真技术引入到理论和实验教学中, 制作与教材配套的多媒体电子教案, 在此基础上, 还可以使用网络建立本课程网站、多媒体CAI课件、教学大纲、课程简介、参考书目、实验指导、习题等电子资料。学生可方便地在课外访问课程资源, 进行自主学习, 不仅实现了大范围内的教学资源共享, 还便于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

(4) 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加强学生动手训练,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 仅仅通过课堂讲解还很不够, 必须通过实践教学这一环节, 使学生对知识有一个感性认识为了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除了实验环节之外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增加课程设计这一教学环节, 通过课程设计,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加深学生对《高频电子线路》这门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的分析方法及设计方法的理解。

(5) 教师应坚持教学与科研相长的理念, 以科研为契机带动教学的进步。

只有坚持不懈的投入到和本课程密切相关的科学研究当中, 才能真切了解到本行业发展的前沿技术, 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 提高教学质量;而且通过科研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的学习、研究方向, 做到事半功倍。

3结束语

以上是本人在《高频电子线路》教学中关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一些体会, 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摘要:《高频电子线路》是高等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内容比较抽象, 学生学习起来难度较大。针对本课程的特点, 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方面阐述了自己的一些观点。

关键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

参考文献

[1]胡宴如.高频电子线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1) .

[2]沈伟慈.高频电路[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0, (5) .

[3]曾兴雯.高频电路原理与分析[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1, (8) .

电子线路教学 篇2

一、中职电子线路改革的必要性

(一)传统教学观念对电子线路课堂教学模式的影响

传统教育观念下,中职课堂教学多为“教师传递,学生接受”的模式。换而言之,老师针对教材中的理论知识进行讲课传授,而学生则被动的通过老师的讲授了爱听去那些极为抽象的电路原理知识。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习惯于由老师灌输知识,从而导致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缺失学习兴趣,并且在课堂中做出违反纪律的事情。而且学生虽然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对电阻、电容、二极管以及三极管等的形状和性能根本不能够熟练掌握。传统教学模式中培养的学生,根本无法熟练的掌握“电子线路”的基本知识,而且这种学习氛围跟本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学习中,学生非但没有培养出成就感,而且日积月累会产生自卑和厌学的情绪。

(二)中职电子线路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由上述可见,积极发展职业教育的意义重大,但现实中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并不相匹配,学生学习主要受到“无所收获或收获甚小”与“无所收获的学习结果”两个情况的影响。学生学习缺乏积极性和兴趣,同样也使得在教学中起到主体作用的教师也倍感疲倦,教师从教学中无法寻找到教学成功的乐趣,从而极容易对教学工作失去信心。如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不能够及时改变教学观念,那么极容易造成一个恶性循环的现象,教师教学失败到学生的学习失败,又到教师承受着教学失败的大家,最后教师厌教育学生厌学。由此,必须立足当前中职学生的特征,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考虑,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选择和研究具有中职教育特点的教学模式,最终为社会发展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人才,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

二、新课程理念的特征

以学生为中心,为新课程理论所强调的主要特征,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根本,关注和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新课程理论要求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和被灌输对象,向信息加工的主题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转变,同样也要求老师有知识的`传授者和知识的灌输者,向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与促进者转变。由此,也就预示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新课程理念影响下,中职教学模式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的转变:

(1)教学中,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学生全面发展转变;

(2)由以教师教作为中心向以学生作为中心转变;

(3)由注重教学结果向注重教学过程转变;

(4)由统一规格的教学模式向个性化教学模式转变;

(5)由教师权威的教授向师生平等交往和对话转变。这是与新课程理论结合情况下,新的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所应该具备的五个方面的转向。

三、中职电子线路课程的性质与教学目标

在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累专业中,《电子线路》属于一门技术基础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中职电子线路的主要任务,就是学生掌握从事信息技术工作的高素质工作人员及中初级专门人才所具备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以及基本技能。电子线路教学旨在为学生穿行能力和综合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中职电子线路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通过理论与实践教学的传授,保证学生熟练的掌握电子线路中相关电路的工作原理、功能、性能及实用案例。熟练的使用常用电子仪、具有应用常见电子线路与数字电路的能力。

四、新课程理念影响下,中职电子线路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新知获取型:情境创设式

教学情境属于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在教学中为老师为发展学生的心理机能,通过调动“情商”来增强教学效果,而有目的的创设的教学环境。在创设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将老师与学生的感情、求知探索精神实现高度统一,形成一种步调融洽的学习氛围。情境创设是教学模式一素质教育作为教学思想,在教学观念上注重学习方法,强调学生学习的前提下,重点突出老师传授知识的方法要实现教与学的统一。情境创设教学模式一般包括:创设情境,诱发教学动机;探究情境,以知激情;模仿情境,联想体验;最后强化情境,情感升华。最终情境教学模式应该做到以景激情,实现情景交融,以景激趣,引人入胜,以景激起疑问,引人深思。情境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激起学生的激情,还对学生的思维和学习兴趣起到激发,同样这一教学模式对老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知识综合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流程,主要为讲解、演示、基本训练、功能扩展引导、综合技能训练、技能考核等。是一种将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一边演示,一边训练,一边又启发学生,从而最终形成一个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链。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设问让学生更多的观察与思考,老师指导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管能动性,并且通过单兵考试等形式来规范学生,保证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动手训练,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实现教学目标。这种新新教学模式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完全打破,将课堂半斤了实验室,将理论与实践完全的分离开来,着完全顺应和满足职业教育的潮流。同时,教师以引导启发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注重因材施教。

(三)案例导入式

在深入研究教材内容同时,针对每节课内容可以编制成合适的案例,并导入到教学中应用。案例导入式教学模式的流程包括:案例自学、案例导入、精讲点拨、迁移运用、反馈总结以及拓展创新等。案例导入式教学模式极大的削弱了学生对老师的依赖,培养了学生积极主动的求知的习惯。

五、结论

低频电子线路教学中问题探讨 篇3

由于学生前期所学的课程是高等数学、英语、普通物理和电路等基础理论课,所以,对低频电子线路这类技术课刚刚接触,非常不适应。同时,由于众多的电子器件、实用电路和近似数学模型等理论,使得学生学习起来感到很困难,普遍反映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甚至有同学向老师反应,此乃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第一门“天书”。

首先我体会到,学以致用,是教学的目的,也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低频电子线路课程开始一般讲授半导体和器件(二极管、三极管)的知识,这些内容学生开始学习时,略显抽象和枯燥,阻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难于理解。遵循“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认知规律,通过身边的电气、苹果ipod的内部电路、工业现状等例子,让同学认识到低频电子线路知识在课程设计、电子设计大赛、毕业设计、工作就业,社会生活等中的重要基础作用,激发他们的兴趣,是一个切实有效的思路。

其次,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有针对性的教学,也能有效地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既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习者的实验组织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又增强教学过程的能动性和互动性,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比如,通过校园网、多媒体设备、网络教室等硬件设施的配套使用,将授课内容、理論知识的动态解释、电路的仿真过程及相关知识的视频资料或图片资料的介绍等各种教学信息在课堂上集中表现,充分调动教与学的潜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最后,推动学生由理到工的思维方式的转变,是树立信息的基础。以前习惯了数学、物理等逻辑性较强的课程的学习,学习低频电子线路方法不得要领,因此,需要学生从基础课程的学习方法向技术类、工程类课程的学习方法转变,主要表现在工程上近似的思想来解决问题。

二、夯实基础, 抓牢重点

低频电子线路课程的特点是工程性强,数学推导不多,绝大部分计算仅仅是算术计算,但其内容多且繁杂,如多极放大器的特性参数计算等章节,在教学学时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完成教学任务成为难点。而在加强基础、加强基本理论、加强先进性的呼声中各校所编写的已出版的低频电子线路教材,大都处在“有限学时”与“繁多内容”的矛盾之中。只有突出重点,才能够使读者掌握各部分内容的主干,给人的印象虽然讲的不太多,可也不缺少什么。我们的整体内容安排为二极管及其应用→三极管及其放大电路→放大电路中的反馈→低频功率放大电路→多级放大电路与集成运算放大器。以上的内容安排,均围绕一个重点——集成运算放大器。从基本放大电路引出多级放大电路,多级放大电路重点强调直接耦合电路,再从直接耦合电路的问题引出差动放大电路(即集成运算放大器的输入级)。集成运算放大器以前的章节相当于在讲授它的内部电路。

反馈的概念的讲解也是本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放大器的频率响应”是低频电子线路课程中重要的内容之一,“放大器频率响应”原有的主要内容是:1.复频域分析方法;2.共发射极放大器的频率特性;3.共集和共基放大器的频率特性;4.宽带放大器;5.负反馈放大器的稳定性分析;6.集成运算放大器的相位补偿技术。

三、运用案例,综合提高

清楚、认真、有条理、重点突出、能结合实际教学是帮助同学深入浅出学习这门课的重要教学方式。课上学生似乎明白了知识点,可是解决实际问题时却又无从下手。这是因为课堂上过度注重教学内容的理论性,而不重视实用性,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笔者感到,要做到教学重点突出,要多对综合性知识例题进行演练,并能与学生互动,能理论联系实际,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电路的分析能力。贯彻以集成电路为主,分立元件为集成电路服务的原则,加深的内容应放在集成电路的应用上,而不放在分立元件电路的计算上。

其次,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先进性,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使得多媒体教学、一体化教学成为授课的重要手段。依托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电路仿真技术、网络技术等教学资源,不断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设计;在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时,避免采用繁琐的公式推导,力求结合图、表和波形,用通俗流畅的语言对一些难于理解的问题进行由浅入深的分析。笔者采用的课件采用自顶向底、逐步细化的设计方法,从而使课件的结构化和模块化得以保证。虽然编程周期长,课件容量也比较庞大, 但由于采用正确的设计思想且总体结构设计得当,使得整个工作有条不紊,各模块既互相独立又互相联系,结构层次十分清晰,编程、修改、调试、调用和以后的改进都很方便。

例如,负反馈的判断和分析,用多媒体技术实现和模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什么是集成运算放大器以及怎样实现集成运算放大器的线性应用即构成电压放大器,利用动画演示一目了然;学习集成运算放大器构成电压放大器的机理即高增益的集成运算放大器与负反馈配合实现电路的电压放大,只要恰当选取合适的外围电阻,就可以实现任意增益的放大器;如果电阻换成电位器即可实现增益的可调,只要满足电阻的比值就一定能得到所需电压增益的精度和稳定性;不必要求单个电阻的。这些定性分析和原理性阐示在多媒体动画的帮助下形象生动,节约学习成本。

四、强调动手,加强实验

电路原理枯燥难懂,传统的教学模式以知识灌输,学生被动接受为主,作实验时,多同学不愿意主动把原理弄清楚,靠老师实验前一点时间讲解,难以凑效。实践发现,即使要求学生课前预习,效果也不好。许多同学都只是把实验指导书上的内容摘抄一些标题下来填入预习报告,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如果实验内容限定为把电路设计安装好,只是留几个接线柱叫学生连线来做验证,学生的兴趣却不大。验证完原理对于实验电路一点都不理解,也锻炼不了学生的实操能力。如果让学生按照电路图自己走线焊接,往往容易出错,成功率较低。实验课后交实验报告,又是一个烦琐的抄书过程。总之,每次实验课,学生都花费了时间,收效却不大。

我们对实验的内容进行了精心地挑选,在设计电路时,我们考虑到了前后知识的衔接,每个实验的电路都是紧紧相扣的,并把池们设计在同一块电路板上。本门课程的实验安排如下实验一、晶体管元器件的测试,实验二、常用仪器的认识和使用,实验三、单管共射放大电路,实验四、射极输出器,实验五、共射共集级联放大电路,实验六、负反馈放大电路,实验七、集成运算放大器,实验八、功率放大器。这些实验所采用的电路都是理论授课时所讲授的电路,使得实验与理论紧密相扣,学生实验起来比较轻松易懂,学生再也不会因为实验时是新的电路而望而生畏,老师也不用在实验时再花时间去讲电路原理,使得实验的效率大大提高。

为此,教师不再像从前一样实验前大段时间先讲实验原理,后讲实验步骤,而是将重点放在对学生实验前的准备情况进行检查上。学生逐个进入实验室,必须通过教师对实验电路板的检查及提问方可做实验. 将实验过程引向课外,培养学生对电子制作产生浓厚兴趣,反过来又能促进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五、结论

低频电子线路这门课程,应从培养兴趣,树立信心;重视建模,掌握应用;运用案例,示范设计;综合知识,提高能力;强调动手,加强实验等方面努力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如果再辅以细致认真的教学手段,如提问式引出问题和概念、启发式-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讨论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和虚拟实验等,这门课将不再是大二学生的拦路虎。 (编辑徐褀琛)

改进的《电子线路实验》教学实践 篇4

现行的 《 电子线路实验教学》 方法, 在实验内容的设置上忽视了其本应具有的在电子类学生的电路实践能力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学生缺乏将单元电路整合成一个应用系统的能力。

对于 《 电子线路》 理论课不上涉及的, 但是在电路系统设计方面又及其重要的知识[1], 则基本不掌握。 对于能够发挥学生能动性的学习内容的设置, 则较少或者设置了但不重视; 实验内容的更替周期通常也较长; 对实验指导教师的个人能力则基本没明确要求。 现行 《 电子线路实验》 教学内容单一、 时段统一, 教学手段简单, 无法满足学生多元的学习需求、 无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致课程改进缺少了学生这一最具活力的因素。

二、 多方面改进的实验教学

我们提出了改进的教学办法, 对 《 电子线路实验》 教学的指导思想、 学生构成、 实验内容构成、 实验内容的可持续调整性和实验指导老师的能力要求等多方面进行了梳理。

( 一) 实验教学理念的转变

我们认为 《 电子线路实验》 这门课程是理论教学的继承, 同时也是应用电子技术在课堂上的实践。 学生掌握基本的单元电路的知识的同时, 还应掌握电子系统设计相关的知识; 使学生具备涵盖器件选型、 电路仿真、 硬件实现及调试、 可靠性、 电磁兼容设计等基本应用技能; 并了解电子线路实践技术的发展趋势。

( 二)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分层次教学

针对多元的学生情况, 我们进行了“ 双分层教学” 的做法。

首先是实验内容的分层次界定。 我们将实验内容分成: 基础型, 综合提高型、 系统实践型和创新训练型这四种层次。 基础型通常是成熟的验证型实验。 综合提高型则为电子技术中各种单元电路的简单综合应用。 系统实践型则是通过设定具体任务, 完成一个完整的电子产品[2]。创新训练型则是自行提出想法或者加入老师的科研团队, 根据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几个同学组队, 自行设计解决方案、 完成产品设计及实现。

其次是学生之间的分组。 根据学生个体之间个人能力、 学习兴趣等方面的差异, 我们将学生分为A、 B两组。 A组主要面对学习能力较弱或学习兴趣不是特别强烈的群体; B组主要面对学习能力较强和学习兴趣较为浓厚的群体。 A、 B组学生的实验内容、 评分体系都不尽相同。

通过课程内容和学生群体的双分层, 使得不同的学生可以在不同的要求下发挥各自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生动活泼的学习, 并动态的为课程建设提供活力。

( 三) 改进的教学方法及多元的辅助教学手段

我们对实验前预习、 课堂实验、 实验报告的完成及课后开放这四个阶段在实验中的作用进行了重新定义。 加大了课前预习、 课后开放的权重。 对基础性实验, 要求学生必须做到实验课前对实验内容进行仿真实现。 对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 则是通过任务书的形式, 要求器件选型、 方案对比及确定、 仿真实现、 电路实现等内容分布在不同的阶段完成。 在课堂上未能按时完成实验内容的学生, 则在开放时间继续完成。 对于创新性实验, 初步设想是是安排与其余的实验内容同步进行。组织有兴趣的同学组队, 并选定相关的科研课题后, 和实验老师、 科研团队定期交流, 在老师的指导和配合下完成项目调研、 方案设计, 并在短学期进行实现。

( 四) 改进的教师职能和学生定位, 实现教学相长, 良性互动

结合 《 电子线路实验》 教学的特点和我校对工程技术人员新的教学、 科研要求, 我们对实验指导老师的定位进行了仔细的思考, 对实验指导老师在实验教学不同阶段的作用进行了分解。

首先, 我们认为 《 电子线路实验》 教学由四部分构成: 1) 基于理论知识和工程应用背景的实验内容设计及更新; 2) 实验教学内容的组织实施; 3) 学生实验过程中的评价、 考核; 4) 实验内容向实践应用地转化和引导。

其次, 基于对 《 电子线路实验》 教学构成部分的上述理解, 实验指导老师在指导学生实验, 解决实验过程中碰到的问题的同时; 其更为重要的作用应该体现在实验教学内容体系的设计。 通过实验指导老师前期的精心努力, 设计出符合 《 电子线路》 理论教学和电子线路实践需要的实验教学内容, 是 《 电子线路实验》 教学成功的基础。

再次, 实验内容设置任务, 对实验指导老师的个人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需要实验指导老师参与科研实践, 加强和业界、 厂商之间的联系。

最后, 《 电子线路实验》 教学, 是教与学两方面的共同配合。 我们在引导学生的自主性的基础上, 对部分实验内容进行了总结、 整理, 充实到实验教学体系的基础和提高部分, 实现了教与学的良性互动, 实验教学内容获得了良性的动态更新。 实验内容的自更新能力, 保证了实验和实践之间的实时联系。

( 五) 目标分解、 任务引导型的实验教学组织

针对不同分组的学生, 我们为其设定了总体的学习要求和每个单元实验的学习目标。 将设定的学习要求和单元学习目标作为学生学习的任务, 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的进程, 自主的完成每个时间节点的任务并接受对应的考核。 这种任务引导型的学习, 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得以增强。 实现了实验教学中从以老师为主、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到以学生为主、 自主完成、 实验教师从旁进行辅助、 引导的转换。

三、 展望及结束语

根据前期实践获得的经验和发现的问题, 我们将继续在各个层次的教学内容的设计、 实验教学和科研、 创新活动的衔接、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把控以及如何实现实验教学题库的标准化自增长等各个方面进行完善, 使 《 电子线路实验》 这门课程和后续的课程进行衔接, 完成学生掌握的能力从课本知识到业界技能之间的跨越, 走出工科实验教学的新路子。

摘要:通过对实验课程定位、参与学生的多样性、实验内容的组成及实验指导老师职能等多方面的考虑, 提出了新的改进的《电子线路实验》教学方法提出了改进的实验教学方法:改进的实验教学定位、参与学生和教学内容的双分层次、多元的实验教学方法和辅助教学手段、对教师职能和学生作用的重新定位以及任务引导型的实验教学组织方法。在教学中进行了初步的实践, 获得了积极的效果。

关键词:职能重定位,双分层,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孙肖子, 邓建国, 陈南等.电子设计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陆利忠, 邵高平, 刘高明, 等.电子线路与电子系统[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13.

电子线路教学 篇5

摘要:本文结合教学工作实际,主要就《电子线路实验》课教学如何培养学员的实际动手能力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提出了《电子线路实验》课教学改革的基本设想。它对于搞好《电子线路实验》教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电子线路实验;教学改革;研究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动手能力强,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对此,部队院校也在就如何培养在校学员的实际动手能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带着这个问题笔者近年来利用节假日休息时间亲赴地方高校进行了深入调研,借鉴地方高校办学经验,笔者主要就《电子线路实验》教学改革问题进行了研究。下面谈谈自己的几点思考,愿与同事们共商。

一、目前我院《电子线路实验》课程教学的基本情况

《电子线路实验》课程是我院生长干部大专班学员“军事电子技术”的基础课。该课程属于实践性教学。其教学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实践为学员学习相应的理论提供必要的实践基础并使其初步掌握电工、电子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提高学员的实际动手能力。

目前,我院生长干部大专班《电子线路实验》课程只能在学院现有的电子模拟实验平台上进行一些较为简单的模拟电子实验,实验内容主要包括:电子线路高频放大器、中频放大器、低频放大器、振荡器、变频器、功率放大器、频率变换、逻辑门、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时序逻辑电路设计等简单的电子电路设计实践性内容。由于《电子线路实验》课时少,可供实验的设备少,学员的实际动手能力较差,难以真正适应未来部队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二、关于《电子线路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根据目前我院《电子线路实验》课程的教学实际,结合地方高校的成熟教学经验,笔者认为,我院生长干部大专班《电子线路实验》课程应切实从以下方面加大教学改革:

(一)从教学理念上进行教学改革。学院应从部队信息化建设的实际需要出发,真正确立起部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院校就培养的什么样人才。要将学院的教学理念由重视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理论逐步向注重学员实际动手能力上转变,要注重提高学员利用所有知识正确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地方高校在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方面做了不少创新,值得我们加以移植和借鉴。

(二)从实验设备上进行改革。目前,我院的电子线路实验设备比较陈旧、功能不够齐全,而且数量也比较有限。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在部队的广泛应用,EDA技术已成为电子线路实验教学改革的宠儿,并已成为提高电子线路实验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采用计算机模拟进行电子线路实验,可以大大节省实验经费,又能开展传统实践课中所难以完成的实验,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传统实验方法需很长时间才能完成的实验课堂,有效地提高了实验效率,并可以方便地进行多种实验方案的比较、优化和筛选,从而选择出最佳的实验方案,为实际电路的实验设计与制作打下坚实基础。

另外,采用模拟手段,可使教学过程变得更加生动、直观、多样化、图文并茂,能有效提高学员实验的兴趣,以便拓展学员的视野,充实学员的知识结构,让学员把更多的精力投人到创造性实验中。目前,由Interactive Lnage Technologi公司推出的电子工作台EW13具有界面友好、形象直观、操作简便和采用图形方式创建电路的特点,对元器件既提供了理想模型和实际模型,又可以对它设置不同的故障,所用仪器的外型和操作方法与实际仪器相似,非常适合做测量方法的学习工具。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电子实验室建设,积极引进PLC实验室、计算机及其应用设备,高性能电工电子实验装置,数电、模电电气控制综合实验设备,电子线路实验箱等作为电子线路模拟实验平台,使我院的电子线路实验设备得到质的提高。

(三)从实验内容上进行改革。通信指挥教研室在加强电子线路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要注意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拓宽学员的知识面。大家知道,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主要体现在器件的不断更新,从电子管到晶体管,从晶体管到小规模、中规模、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再到可编程逻辑器件乃至数模混成电路等,然而万变不离其宗,电子线路的基本原理没有变。学员在院校学习的时间有限,所学知识应是部队信息化建设急用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因此,必须把培养学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放在突出地位,我们的教学不能只处于一种被动的跟踪,要具有一定的超前思想。电子线路中放大、振荡、频率变换、逻辑函数、逻辑门、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时序逻辑电路等都是基本内容,对这些内容进行基本的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是十分必要的;在此基础上应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教学要结合理论教学,让学员多用一些由功能单元构成的通用器件进行实验。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学员巩固和加强基础知识,加深理解、学以致用,为后续课程打下良好基础,这不仅有利于学员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而且有利于学员到部队后能随时适应部队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四)从实验的教学方式上进行改革。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员应依据学员的知识水平,搞好有针对性的教学,对于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广、动手能力强的同学可以给以施展才华的机会,及时给他们提供一些选做内容。如:数字钟的设计,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做出1小时计数、24小时计数的数字钟等。对于一些基础比较差的学员,要进行重点指导、重点教练;也可让其编入动手能力强的学员小组内,实现以强带弱的功效;也可以单独组织他们,让他们做一些比较简单的电路设计,使每个学员都能得到不同的收获,使其分享自己成功的喜悦,进而激发学员对《电子线路实验》课程的学习兴趣。

(五)从实验的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一是可以探索让学员自拟电子系统设计题目,开展创新实验活动。学员通过基础理论课的系统学习,具有一定的动手创造欲望。因此,采取自拟题目设计,让学员自己查阅资料,选定设计方案,实验器材,独立完成装配调试,最后写出实验报告。教员在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主要起指导作用,仅对实验原理把关,提供参考资料,引导排除故障,最后统一验收学员的设计电路。而后教员组织实验结果讲评。既要肯定成绩,也要指出存在的问题。采取这种教学方法,有效克服了传统的验证性实验教学的种种弊端,进而能有效提高学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二是将实验内容专题化。所谓专题化,就是将基础实验内容专题化,例如,低频电子线路基础实验内容专题化,是将基本实验内容划分为:RC阻容放大器,负反馈放大器,运放的线性应用、非线性应用等若干个专题。但由于实验学时的限制,学员不可能对每个专题内容都样样做到,因而,可以将专题内容分为学员选做内容和必做内容。

必做内容,应以训练学员基本技能为出发点,如RC阻容放大器应为必做专题,因为对于初次接触电子线路的学员来说,可能有些学员从未拿过烙铁,对电阻、电容、晶体管等器件还不太认识和熟悉。所以,RC阻容放大器实验是一个最基本的实验环节,学员首先应通过这个实验来熟悉、识别各种元件的特点,熟悉电子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选做内容是学员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专题内容,自行设计、实验、调试,并由教师进行验收,最后由学员写出实验报告。

参考文献:

1。王澄非主编,《电路与数字逻辑设计实践》,东南大学出版社

2。马克联主编,《电工基本技能实训指导》,化学工业出版社

3。吴新开、于立言主编,《电工电子实践教程》,人民邮电出版社

中职《电子线路》教学改革初探 篇6

一、优化教学手段,充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传统的《电子线路》课堂教学,基本上都是通过教师“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份教案”对学生进行满堂灌。这种教学方法就是典型的填鸭式教学,对学生的危害很大,尤其像电子行业,技术速度极快,用这种填鸭式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根本适应不了市场的需要。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计算机辅助教学越来越多地被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具有生动性、形象性、趣味性、直观性、丰富性的特点。因此根据电子专业教学内容特点,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制作教学课件,让枯燥的内容变得有趣、动感。设计精彩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能调动学生各个感官的作用,可以加强学生记忆。也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解晶体二极管整流电路原理时,传统教学是分析、推导的理论知识占了很长的时间,课程结束后还是不得其解。为什么会出现半波波形,什么时候出现全波形?而用多媒体可以比较直观地解决这些问题,不但可以通过动画制作电流流经的路径,形成波形,还能显示通过每个器件电流的变化情况,让每一位同学都能清楚地看到,一目了然。

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引入EWB电子仿真技术,课堂效率会大大提高。EWB是一种优秀的计算机仿真设计软件,有直观的图形界面,拥有丰富的元件库,绘制电路非常简单,软件的控制面板外形和操作方式与实物相似,最大的优点可以实时显示测量结果,被誉为“计算机里的电子实验室”。例如我们讲解单级低频小信号放大器的放大原理时,可以用该软件做一个放大电路,运用多种测试方法,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同学们真正看到信号的放大过程,便于学生的理解与掌握。

二、改革教材内容。加强校本教材的开发建设

《电子线路》这门课程概念性非常强,理论知识较深。考虑中职生学习基础、学习态度、接受能力等因素,对教材进行再加工。

1增新。一本教材从规划到出版。要经历漫长的时间,而电子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教材很难做到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当教师还在一遍又一遍传授穿孔安装电路而沾沾自喜时,第四代电子组装技术——表面组装技术SMT已经成为电子制造企业主流的生产技术。一旦学生到公司之后,面对企业的高新科技、面对贴片等微电子器件,学生感觉很困惑,职业学校学习的专业知识几乎毫无用处。

2删繁。《电子线路》第一章节就讲到PN结,这个概念非常复杂,很抽象。我们的教师没有关注学生的基础,绞尽脑汁,想方设法找参考资料,甚至给学生讲解内部载流子的活动情况,结果造成学生一头雾水,反而对该课程有畏惧心理,不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又如第三章射极输出器输出电阻ro与放大倍数Av的求算等涉及大量的数学运算,不易理解掌握。对于数学运算能力差的中职生来说,复杂的理论阐述、公式推导计算等,教师都应该有选择地删减。

3整合。目前大部分学校都采用先专业基础课,再专业理论课,最后是专业实践课的教学模式。面对基础差、学习习惯差、自觉性差、缺乏学习兴趣的中职生显而易见不太合适。所以职业学校电子专业课程改革首先应协调好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实践课的关系,在内容上选取适合中职生基础的,以适用为主,尽量避免枯燥的理论和较高深的数学推导。

4研发。专业教师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按照职业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工作程序或工作项目,编写与职业岗位实际相一致的校本教材。

三、优化师资队伍,提升教育服务能力

职教师资普遍存在理论课教师实践能力差,缺乏指导实验或实习的能力,而实习教师又在理论方面功底不足,更值得关注的是职教师资均缺乏企业实际操作经验,导致不能将迅猛发展的电子行业最新成果展示给学生。

在电子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过程中。教师只要通过技能鉴定,取得中级或高级技能等级证书就是所谓的“双师型”教师。目前国家大力倡导和普及等级证书制度。单单凭一纸技能证书就认定“双师型”教师显得比较肤浅。“双证”不等于“双师”。一名合格的“双师型”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还要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娴熟的操作技能,不仅要指导学生把已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同时还要指导学生总结、归纳实践操作中的经验,形成操作技巧。并进一步指导理论学习,这样的教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就现状而言,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对教师进行再教育:

1鼓励同行间相互交流。教师之间信息互通有无。共享各自的经验和认识。学校也要通过行政手段,把老教师和新教师师徒结对,要求老教师做好“传、帮、带”工作。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徒弟,要求新教师抱着谦虚好学的精神,虚心听取师傅的意见和建议,改进教学方法,尽快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学校也可组织通过高级教师上“示范课”,中级职称教师上“公开课”,初级职称教师上“汇报课”的方式进行教师间交流。

2加强师资培训。提升专业能力。通过市级骨干教师培训、省级四新培训、出国培训、行业培训等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

3鼓励教师到企业顶岗锻炼。学校要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专业教师下企业顶岗实习,熟悉现代行业发展状况。掌握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行业发展理念,强化专业技能,提高实践能力。这样教师在课堂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游刃有余。

4积极参加各类技能大赛。目前各职业学校非常重视技能大赛,学校以技能大赛为契机,分任务、定目标,强化教师的实践技能。

四、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实践教学对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据统计,有95%以上的学生对实验感兴趣。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学也存在误区:先理论教学,后实践验证。这种传统教学方法是违背认识论的,就像传统方法学习英语一样。笔者从初中开始学习英语,每天要接触大量的词汇,听、说、读、写同时进行,学习英语非常困难,如果再来几节课语法,几乎要呜呼哀哉了。根本没有什么兴趣而言。目前小学三年级就开设英语教学,教师通常要求学生听说先行,然后读写跟上。何况以技能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正确的认识过程应该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例如在讲解第七章低频功率放大器时,理论没有开讲之前,先组装个OTL功放,产品完成后学生对功放有个感性的认识。通过使用后启发学生思考:一个性能良好的功放有什么要求?为什么功放能放大信号?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的兴趣提高了,而且学习理论有目的,学习起来就很轻松。

高频电子线路教学方法探讨 篇7

1 构建系统的教材结构

高频电路涉及的知识面广泛,包含了电路原理、模拟电路以及非线性电路的相关知识,概念抽象、公式烦琐、电路复杂。该课程的教材多种多样,所以对其的选用十分重要。相对过于专业化的教材,简练易懂的教材更加有助于学生课前预习及课后复习。当前出版的教材易出现两类极端:一类课本过于强调高频基础理论的重要性,存在大量的公式推理,往往与现代通信的发展现状脱节,易导致学生陷入机械式、填鸭式的学习误区,不利于培养学习的兴趣;另一类课本过于重视应用,罗列了大量的电路图及求解过程,但缺少理论支撑,以至于学生不知所云。因此,选用的教材不仅应包含基本的基础知识,还应具有实用价值和代表性的电路设计、电路计算方法。此外,在辅导书的选择上应尽量选用经典教材,此类教材一般涵盖了课程的基础内容,方便学生对于高频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这样,通过选择比较“新”的教材以及经典的辅导书,在课堂上形成条理清楚的知识框架,课后利用辅导书的细节描述进行知识补充,平衡了两种教材的侧重点,有效增加了课程的知识含量。

2 合理的课堂安排

高频电子线路课程内容含量大,但是课时非常有限,因此需要有效合理地安排授课结构,避免填鸭式、简单化的教学模式。主要措施有两项:一是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授课时间的规划;二是采用板书与多媒体相结合的教学手段。

通过对大量学生学习行为的研究,心理学家发现,学生的注意力分为三个阶段:旺盛期、平静期、分散期。因此,根据该特点将整个授课时间划分为三部分:讲课开始时,学生的兴趣激增,这是授课的黄金时期,利用有限的时间回顾上节课的重点,并与本节课讲授内容进行联系,提出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帮助学生回顾的同时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这样有助于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调动求知欲,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中间时段,学生的兴趣保持理想的状态,此时将问题展开,通过正确的逻辑推导和详细的讲解,逐步给出问题的答案。最后一段时间,学生的注意力开始分散,此时给出问题的结论,并总结整节课的重点,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课程内容。

在讲授过程中,采用板书和多媒体相结合的方式。板书是传统且有效的教学方式,通过板书的过程,学生可以跟随教师的思路,一步一步地理解教学内容的每一个细节,并且有足够的时间记笔记。因此,充分的备课至关重要,在板书过程中,把一节课程的重点通过提出问题的形式列在黑板的右边,通过问题的罗列,构造出本节课内容的主框架,问题的提出需要条理清晰,前后关联,方便学生迅速掌握课程的重点。由于课程中的电路图多,分析方法多样化,如果单纯使用板书教学,将有大量的课堂时间浪费在黑板画图上。比如在讲解高频功率放大器的4个外部特性时,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图解法,通过图像的演示,将各个特性随着参数变化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形象直观地展示出来。由于板书图像不仅花费时间,同时占用大面积的黑板空间,降低了时间和黑板空间的利用率,因此,在讲授过程中应辅以多媒体进行图像的展示。

在教学过程中,将复杂的电路或者曲线图形用PPT软件进行动画展现,可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细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合理的颜色配置,丰富学生的视觉感受,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上课的疲乏情绪。多媒体简单生动,板书灵活多变,将两者相结合,通过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可达到优化的教学效果。

3 仿真与多媒体有效结合

由于课程内容复杂抽象,当涉及复杂电路或者陌生信号形式时,纯粹的讲解和分析并不能有效帮助学生理解,借助于计算机软件进行电路的仿真,将实践教学引入课堂,对所讲述理论进行应用性验证,可增加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电路结构的把握,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Multisim是基于原理电路、电路功能测试的仿真软件,其界面直观,虚拟仪器种类齐全,操作与实际仪器的面板非常相似,元器件种类众多,能很好地满足高频电子线路课程的仿真需求。因此可以将其引入课堂,通过仿真电路的建立和参数的设置获得各种仿真波形图,对授课内容进行验证。比如在介绍峰值包络检波器的失真时,由于理论比较复杂,只凭借想象和画图讲解很难达到良好的效果。采用Multisim软件对两种实现电路进行仿真比较,通过虚拟示波器观察波形,可以帮助学生更快、更形象地区分两种波形的不同。图1为通过改变检波电容的大小获得的惰性失真图,图2为改变调幅系数以及交直流负载电阻比值获得的底部切削失真图,通过仿真可以清楚地理解系数的变化对于检波器性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行数学公式的推导说明,可使问题更加浅显易懂。

4 结束语

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采用简单易懂的教材以及经典的辅导书,同时要合理安排授课结构,以板书为主,并采用PPT软件结合多媒体进行相关复杂电路和图像的展示。在对高频电路进行理论分析的同时,利用Multisim软件辅以电路仿真,实现理论讲解和仿真验证结合,有助于将复杂、抽象的理论问题简单化、具体化,加深学生对高频电子线路理论知识的理解,可获得良好的授课效果。

摘要:高频电子线路是通信专业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特点是知识涉及范围广、理论性强、电路复杂,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难度。针对上述特点进行教学方法研究以及实践环节的改进,实践证实教学改革措施效果良好,对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高频电子线路,多媒体,Multisim

参考文献

[1]解玉鉴,赵新玲.高频电子线路课程在电子信息类专业中的教学[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3):46-47.

[2]姚澄,朱昌平,高远.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9):44-46.

电子线路教学 篇8

一、通过仿真软件与课程的整合,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信息技术与《模拟电子线路》课程整合, 将传统教材的十多章节, 整合为六大教学项目, 每一项目力求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点, 且每一项目都可通过Mutisim仿真软件, 将抽象的理论形象化, 使学生把理性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能力, 同时可根据实际情况, 将仿真电路的元件人为设置故障, 要求学生根据各状态来判断故障点, 培养学生排除故障的能力, 以此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为后续专业课程打好基础。具体划分如下:

1. 六大教学项目

(1) Multisim 2001软件的介绍和简单使用; (2) 直流稳压电源电路的设计; (3) 低频小信号放大器的性能分析; (4) 串联型稳压电路的设计; (5) 扩音器电路的设计; (6) 信号发生器电路的设计。

2. 项目内容分解

项目一:Multisim 2001软件的介绍和简单使用

(1) 提出任务:

现需使用仿真软件分析一个简单电路的电压、电流

(2) 实施任务:

(1) Multisim 2001软件的介绍。 (2) Multisim2001软件的简单使用:常用元器件库的使用;仪表的使用 (重点讲万用表、示波器的使用) 。 (3) 利用仿真软件画出电路图, 利用虚拟仪器测量电路中的电压、电流。

项目二:直流稳压电源电路的设计

(1) 提出任务:

利用Mutisim软件设计直流稳压电源电路, 并进行调试。

(2) 分析任务:

我们需要稳定的直流电, 而我们民用电是交流电, 这就需要将交流电变为直流电, 直接变换过来的直流电是不是稳定的直流电呢?如不是, 又应怎样变为稳定的直流电?

(3) 知识链接:

(1) 晶体二极管的结构、特性曲线、功能、主要参数 (借助Mutisim软件建立一个半波整流电路, 电源采用交流电, 利用示波器观察波形, 说明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 ; (2) 全波整流电路、桥式整流电路、滤波电路 (教师画出电路, 由学生利用Mutisim软件模拟连接电路, 再使用虚拟示波器观察波形, 最后得出电路的工作原理) ; (3) 二极管、电容、集成稳压器的识别及测试; (4) 电子电路设计的一般方法。

(4) 实施任务:利用Mutisim软件设计直流稳压电源电路, 并进行调试。 (在此过程中可人为设置一些故障, 如二极管接反、电容漏电等, 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项目三:低频小信号放大器的性能分析

(1) 提出任务:

小信号放大器的放大能力有多大?

(2) 分析任务:

要分析电路的放大能力, 我们就要知道放大电路的输入信号有多大、输出信号有多大。

(3) 实施任务:

启动Mutisim软件, 建立单管放大电路, 进行静态工作点测量:

(1) 利用虚拟万用表测量三极管各脚的电压值, 判断三极管的工作状态;同时可利用示波器观察输出波形; (2) 得出静态工作点与输出波形的关系; (3) 分析电路工作原理:利用虚拟仪器测量输入、输出电阻, 输出电压, 推出电压放大倍数;

(4) 建立两级放大电路, 分析电压放大倍数与单级放大电路的电压放大倍数的关系。

(4) 知识链接:

在实施任务的过程中, 适时插入一些相关知识点, 如三极管的工作状态判断, 输入电阻、输出电阻、电压放大倍数等概念。

项目四:串联型稳压电路的设计

(1) 提出任务:

设计一个串联型稳压电路

(2) 分析任务:

前面已设计了一个简单的稳压电路, 但它有很多缺点, 如电压大小不可调、稳定精度不高等, 如何设计一个大小可调、稳定精度高的稳压电路呢?

(3) 知识链接:

串联型稳压电路的工作原理

(1) 利用Mutisim软件建立一个串联型稳压电路; (2) 改变负载的大小, 测量输出电压的值; (3) 微调电源电压的大小, 测量输出电压的值。

(4) 实施任务:

设计一个串联型稳压电路, 要求:

该电路正常工作时, 绿色发光二极亮, 过流时红色发光二极管亮。

项目五:扩音器电路的设计

(1) 提出任务:

设计一个扩音器电路

(2) 分析任务:

扩音器电路实际上就将音频信号进行放大, 这不仅是要放大信号的电压, 还要放大信号的功率。

(3) 知识链接:

(1) 功率放大器与电压放大器相比, 有哪些特点, 以及功放电路的种类; (2) 利用Mutisim软件分析用分立元件构成的直接耦合OCL功放电路的工作原理、直流工作点调整、最大不失真输出功率, 分析电路的频率响应特性等。

(4) 实施任务:

利用Mutisim软件设计扩音器电路, 通过电路仿真分析, 得出最理想的电路设计方案。

项目六:信号发生器电路的设计

(1) 提出任务:

设计一个信号发生器电路。

(2) 分析任务:

没有信号输入确要能产生一个信号输出, 是什么电路有此功能呢?

(3) 知识链接:

(1) 反馈类型的判别及负反馈对放大器性能的影响:启动Mutisim软件, 建立二级放大电路, 利用开关引入一个电压串联负反馈支路; (开关闭合接入反馈) ;利用虚拟的示波器, 可观察波形, 测量信号的幅值和频率, 计算电路放大倍数;改变反馈电阻值的大小, 再次观察波形, 可直观地得出:引入反馈深度愈深, 通频带愈宽, 电压放大倍数愈小。改变反馈类型, 测量电路的输入、输出电阻。

(2) 集成运算放大器的理想特性及应用:利用Mutisim软件对集成运放的各类应用进行仿真测试。

(3) 正弦波振荡器原理:利用Mutisim软件测试正弦波振荡器波形。

(4) 实施任务:

利用Mutisim软件设计信号发生器电路, 通过电路仿真分析, 得出最理想的电路设计方案。

二、通过制板软件与课程的整合,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为真正实现教、学、做合一, 在完成上述电路的设计与调试后, 可将Protel软件与课程整合在一起, 要求学生将上述六个项目中的四个项目制成四个产品, 这样, 既检测了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程度, 又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平台。具体过程简要介绍如下:

1. 学习Protel软件

在完成上述教学项目二后, 简单介绍Protel软件的使用。

2. 设计印制电路板

将Mutisim软件设计的直流稳压电源电路、串联型稳压电路、扩音器电路、信号发生器电路的原理图, 通过该软件生成Protel的网络表, 导入Protel软件;或者打开Protel软件, 在该软件中画出所设计的原理图, 再生成网络表, 根据网络表设计出合理的印制电路板。与此同时, 学生在设计每个印制电路板的过程中也更熟练地掌握Protel软件的使用。

3. 产品装配、调试

由于制板成本较高, 可选择设计出的一到两个印制电路制成电路板, 其余的采用万能板的形式, 完成电路的装配、调试。

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篇9

一、理论教学教学方法多样化

1、与低频电子电路类比归纳教学。

我的教学任务不仅是把高频电子线路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而且要在教学实践中将自己长期积累的经验传授给学生, 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帮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尽快掌握新知识。学生在学习高频电子线路之前, 已经学习了模拟电子技术这门课程。这两门课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但又存在着本质的区别。我们要找出二者的相关之处, 用对比教学的方法找出它们的异同点, 让学生尽可能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 去学习理解高频电子线路的内容。现以高频小信号放大器与低频小信号放大器类比为例。相同点:小信号、都是把非线性电路转换为线性电路;不同点:高频小信号放大器采用Y参数等效电路, 采用LC并联谐振回路作为集电极负载;而低频小信号放大器采用h参数等效电路, 采用纯电阻R作为集电极负载。

2、课堂引入仿真技术, 使教学方法多样化。

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更好更快地学习这门课程及其对复杂调制解调方法进行验证, 是一个比较繁琐的问题。利用Labview、Multisim等软件进行仿真是十分有效的方法。这样能使抽象复杂的问题变得直观简单化。在高频电子电路中需要产生大量的连续性周期震荡信号, 例如发射机中的正弦载波信号, 接收机中的本震信号等, 在现实中都需要依靠震荡电路来完成, 而在教学中采用仿真软件, 在图形化的编程环境下来实现, 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为了进一步搞好理论教学, 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实现立体化教学, 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我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 建设高频电子线路课程学习网站, 实现网上答疑辅导。网站中包括课程的基本信息和各种资源, 学生可以浏览、下载各种资源。教师应熟练运用多媒体教学,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将“调制”、“解调”等制作成动画, 变抽象为形象, 配以生动的讲解, 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和潜能, 有助于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 多媒体教学节省了板书时间, 提高了课堂效率, 增加了信息量。

二、增加创新性实验比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在做高频实验前, 将一个调试好的小型发射和接受系统给学生演示, 并让学生参与亲身体验通信系统发射和接受的过程, 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习积极性。高频电路的实验教学内容是将发射与接收这两个系统进行单元电路分解, 分别得到高频小信号调谐放大器, 高频功率放大与发射, 幅度调制与解调, 变容二极管调频与鉴频, 晶体三极管混频, 自动增益控制, 发射与接收完整系统的调试等实验。

进行完理论学习和做完大纲规定的必做的实验项目后, 教师可在实验室里, 根据课表与教师预约实验时间, 安排一些内容稍难的选做实验, 满足学有余力学生的要求。如高频电路开发实验, 在模块实验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设计和开发单个电路的能力, 通过动手搭电路, 掌握调试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创新实验室还可组织学生利用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搞一些小设计、小发明等, 给学生创造培养和发挥个性特长的条件。这样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自己动手操作, 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创新能力, 达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完美融合。

三、强化课程设计

一般而言, 课程设计都是在理论课程结束后的2周时间内, 由教师提供题目, 学生以2-3人为一组, 选择题目, 进行整机的设计。设计的题目为通信设备的各整机电路, 如收音机、无线对讲机、无线遥控系统等。通过课程设计, 可以使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设计电路的能力有质的飞跃, 由元件到环节最终达到系统级的认识, 并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竞争意识。通过设计、调试, 学生会遇到理论教学中, 甚至实验环节中一些意想不到的许多实际问题, 学生的能力就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得到了潜移默化的提高。

四、注重技能训练

本环节要求学生能联系实际进行系统的搭建, 其具体过程是, 首先教师将训练题目给学生, 然后通过组成框图分析原理图, 仿真分析设计、参数计算, 最后组装硬件电路并调试。

我以学校的电工电子实验中心为基地, 让学生进行为期2至3周的技能训练, 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增加电工电子实训常识。根据理论课程的授课计划, 我先后安排了电子专业认识实习 (让学生熟悉电子元器件及生产流程、工艺方法) 、电子技能训练、电子系统训练等训练类实践教学课程。例如:学习完高频电子电路课程, 就进行相应的工艺训练,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一台收音机的原理分析、焊接、组装、调试等全过程。

我校还加大了实验设备的投入, 购置了先进的实验仪器设备, 改善了实践教学条件, 兴建了教学电子设计自动化实验室, 让学生走近创新实验室参与电子电路设计, 能学习到、接触到一些学科的前沿知识, 充分满足学生的求知探索需求,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系统地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结语

在这几年的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教学实践中, 改革的尝试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 毕业生在社会中的竞争力也增强了。当然作为教者的我们还应该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思想, 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提高教学效果。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不断地深化教学改革, 真正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 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工程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杨翠蛾:《高频电子线路实验与课程设计》, 哈尔滨工程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1, (5) 。

[2]张松华:《基于LabVIEW的通信电子线路实验仿真》, 《仪表技术》, 2009, (4) 。

[3]黄成玉:《高等教育中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及其保障机制》, 《华北科技学院学报》, 2007, (3) 。

电子线路教学 篇10

《电子线路》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学生对《电子线路》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由于《电子线路》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技术基础课, 相对抽象、专业, 具有实用性强、原理枯燥、操作深奥难懂的特点, 初中物理学得不是很好的职中学生对此普遍具有畏惧心理和厌学现象, 学生学习兴趣较低, 而且会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

学生对《电子线路》课程的学习认识不足由于《电子线路》课程概念性、推理性的东西较多, 逻辑性较强, 不少学生认为这门课难学, 难掌握, 同时近几年就业压力不断增加, 学生认为学好了《电子线路》课程也不一定能找到好职业, 在思想认识上存在误区, 重视不够, 因此学习劲头不大, 动力不足。

学校教学模式滞后教材内容基本上与实际联系不紧, 较少反映近年来电子工业高速发展产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器件、新工艺, 未能突出技能的培训和应用, 针对性和灵活性较差, 无法体现职业教育重在实践能力培养的特色。“重维持、轻创新”, “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旧思维方式、旧教学模式等都是影响教学成效的重要原因。

原因剖析

学生缺乏自信心大多中职生经历过中考失败的阵痛, 带着遗憾与失落走进中职大门。应试教育“优差生”的偏见, 使学生长期将自己定位于“后进”的角色, 认为自己是一个失败者, 因而自暴自弃, 学习信心严重不足, 学习目标不明确, 缺乏进取心, 有的学生竟不知自己为何选择这一学校、这一专业, 不知为谁读书、为何读书, 只想混日子;有的家长没有时间管教子女, 甚至因子女个性太强难以管教而慕名将其送入校风较好的封闭式管理学校, 因此学生对学习没有任何目标, 也缺乏进取心。

学生基础薄弱每年我校的新生入学人数都爆满, 但学生的中考成绩大多低于甚至远低于普通高中的入学成绩, 尤其是数学这一特别重要的科目, 导致学生计算能力、逻辑思维判断能力薄弱, 直接影响到以后的学习。由于基础差, 学生从小到大多数学习上的挫败感非常强烈,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失败, 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 甚至还受到一些不良思想的影响, 渐渐地丧失了学习兴趣。

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 笔者发现, 有很多学生应该说是相当聪明的, 即便是好几年都没有怎么读过书, 脑子还是很灵活, 但很难见到学生具有主动地在课前预习、在课堂上做笔记、在课后复习的学习习惯, 从来都是直接听课, 从头听到尾, 最后听得头昏脑胀, 非重点的、好笑的就记住了, 重点的、枯燥的就和没有听过一样。

学生学习的自制力差学生在课余时间很少学习, 且容易受干扰而影响学习;学习无压力、无动力、不努力;意志力差, 受到挫折容易放弃学习, 不能长期坚持学习。

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成了很多中职学校发展的“瓶颈”教学实验设备老旧、实训设备投入不足, 使抽象的理论知识难以转化为实践经验为学生所吸收。专业基础理论课教师及实训指导教师不足, 导致“学生想学习, 无实训设备”、“学生想实践, 无指导教师”的局面, 这就势必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主要对策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电子线路》课程涉及的模拟电路分析量大, 理论分析计算较深且繁琐, 利用投影、幻灯、录像、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多媒体手段, 可使教学变得生动、形象。可用Flash制作成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进行动态分析, 如此教学内容直观且易于理解, 所花课时少, 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如讲解共射极基本放大电路的交、直流通路时, 可用Flash制作动态、静态电路来进行演示, 自然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灵活运用“技能先导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电子线路》教学过程中, 笔者先发给每个学生各种晶体管、电阻、电容等电子元件, 让他们带到家里去反复把玩, 同时要求他们打开家里的收音机、录音机等, 查找各种元件, 加深认识, 鼓励他们用万用表测量各种元器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并带着很多疑问来讨论。这时, 便可引导学生看书学习相关元器件的原理、特性, 并指导他们利用元器件作一些简单的小实验。这样, 通过动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探索新知识的模式, 学生都能带着问题积极主动地参与, 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接受知识, 由学会转变为会学, 由依赖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 由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变。如此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 使学生主要通过问题解决的方式掌握教学内容, 可提高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提高教学质量可应用先进的Altium Design Summer 08软件进行辅助教学, 例如, 讲解同相放大器时, 以图表 (Analogue) 方式和实时方式分别对同相放大器进行仿真, 比较其差异。教学内容不但直观可信, 学生也感到新奇有趣, 课堂效果明显提高, 如果再指导学生自己作图仿真, 学生学习的成就感会大大增强。

以“实用、够用”为原则, 灵活增减教学内容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对有关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减, 将知识重新组合, 让学生能更轻松、更清晰地掌握所学知识。比如, 理论推导和繁琐计算可以不作要求, 只要记住结论, 会用即可。对新出现的一些元器件和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则应及时补充到课程中, 以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发展潜力。

多支持和表扬学生, 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教师的鼓励和支持是防止学生产生习得性无助感的最有力手段。由于教师在学生心中的权威地位, 教师对学生的看法和评价会极大地影响到学生的自我认识。课堂上我们常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 让一名学生回答问题时, 他想都不想脱口就说:“我不会”。实际上, 他对问题根本没有思考, 只是怕回答错误索性说“不会”。遇到这种情况时, 教师不能放任自流, 而应一步步地加以引导, 将问题分解直至学生能正确回答。对学生的回答要表示充分的肯定和认可, 并加以支持和表扬, 让学生看到自己努力的成果, 对自己产生自信, 消除心中早已形成的“我不如人”的自卑心理。

从要求学生记笔记开始, 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大部分中职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笔者曾尝试要求学生从记笔记开始, 这是比较简单易行且行之有效的方法。记笔记是为了学、懂、用。记笔记的原则是以听为主, 以记为辅。笔记要简练明白, 提纲挈领, 详略得当;难点不放过, 疑点有标记;不乱、不混、条理分明;对联想和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记;要留有空白处, 便于复习时补缺。经过一段时间的硬性要求, 发现学生记笔记变得自觉了, 学习效果也明显提高了。

适当加压, 提高学生的学习责任心学生往往不会主动地复习, 即便教师布置了复习任务, 留出了复习时间, 很多学生也不会认真复习。这时若给学生一些小的压力, 比如告诉学生复习完是要考核的, 并将考核结果作为成绩评定参考, 很多学生都很在乎自己的成绩, 因此大多能专心备考, 提高学习的责任心。

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一方面, 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成为一个学习型的教师。教师教学效果的优劣与学生是否喜欢这门学科有很大的关系。只有“亲其师”, 才能“信其道”。因此, 教师必须博采众长, 博学多才, 成为一个杂家。既要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又要热爱学生、关心学生, 要改变封闭的观念, 树立开放的思想。另一方面, 教师应当积极参加工厂实践和技能训练, 并将实践经验应用于课程教学中。专业课教师若没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实践能力, 是不会受到学生青睐的, 更不用说对你所教的课程产生兴趣。只有通过工厂锻炼和技能训练, 才会知道任教学科知识中哪些是实用的或者企业需要的, 哪些是课程教学的重点。

中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在生产第一线从事技术、管理和直接操作的劳动者, 教学过程首先要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然后通过直观的感性认识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 最后对理论知识进行探究、理解和掌握, 进而培养对具体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因此, 在《电子线路》课程教学中一定要认真查找问题, 剖析原因, 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 从而真正实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摘要:对电子线路的教学现状进行了归纳、总结和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自信心等提高教学质量的对策。

关键词:电子线路,问题,对策,教学探讨

参考文献

[1]陈其纯.电子线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2]刘儒德, 等.教育中的心理效应[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3]雷奋红.浅议如何提高技校学生学习《机械制图》的兴趣[J].素质教育论坛, 2008 (2) .

[4]陈栋.《电子技术》课堂教学体会点滴[J].职业教育研究, 2008 (11) .

[5]戴敏秀.拨动学生心弦的艺术[J].江苏教育, 2009 (9) .

[6]鲁敏.职校课堂教学中的思考[J].江苏教育, 2009 (11) .

中职电子线路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 篇11

关键词:中职 电子线路教学 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2(b)-0045-01

中职电子线路课是以实验为基础,运用逻辑思维,并且结合数学形式表达的电子专业的课程。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比较单调,采用填鸭式的教学,忽视了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也使得电子线路课的教学效果很差[1]。因此,中职电子线路的课堂教学模式应充分利用互动式教学模式和研究性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更好地提高中职电子线路教学效果,这具有现实意义。

1 运用研究性教学模式

1.1 提高课堂的导入效果

中职电子线路课的课堂导入时,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按照确定的教学目标,在丰富的情境素材中,进行筛选,精心设计出导课环节,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学习紧跟教师的教学思路。例如:“单相全波桥式整流电路”一课的导入,教师对学生提出:创设问题情境,从学生熟悉的电子产品所需要的电源导入新课,通过产品的图片、实物演示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引出今天这节课需要研究的任务“在整流电路中不采用中心抽头变压器,用什么电路可以实现?”这样学生的思维得到开拓,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课堂学习将学生全部的精力吸引过来。

1.2 锻炼学生知识探索能力

在中职电子线路课的课堂上,从事研究性教学,从选题、收集资料、提出方案直至最后成果展示,都由學生“自作主张”。教师只是引导学生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与学科相关的课题进行研究,使学生在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的研究过程中,吸收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各方面素质。例如:教师讲授稳压电源的制作时,引导学生收集各种稳压电源产品、电路的工作原理;并对各种稳压电源电路就行检测、维修、排除故障等。这样就体现了研究性教学的有效性[2]。

1.3 利用课堂实验,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借助课堂实验教学,鼓励学生多实践。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独立的完成实验,并能够进行探究活动。例如:在学习负反馈放大器的工作原理时,在实验室借助实验器材,去搭建新旧知识的桥梁。特别是反馈是学生不熟悉的概念,通过实验演示和动画设计反馈的路线,探究其工作原理,观察电路引入反馈后电路的现象,以此来加深学生对学习反馈电路感性认识。通过实验验证,提高了学习电子线路课程的效果。

2 运用互动式教学模式

按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充分挖掘和积累与学生生活和实际经验,锻炼了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在教学中以学生接受专业技能知识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教师角色不再是指挥者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学生的伙伴。

2.1 互动式教学模式的目标

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就是勤思考、善于想象、分析、争辩、在知识的撞击中产生思维的火花,以此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学习能力。中职电子线路教学强调教学的实践性原则。充分利用实验实训设备,加强实践的操作,使学生具备动手做事的能力[3]。例如在“OCL功率放大电路”这一节的教学中,利用实训器材,教师设置OCL功率放大电路制作这一任务,通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展开互动,共同解决OCL功率放大电路制作、检测、维修,这样既加强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也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质。改善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2.2 互动教学模式的操作过程

中职电子线路教学的互动教学模式的操作过程一般包括四个阶段。即: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师生开展讨论;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师生总结教学实验的结果[4]。如在讲解“闭合电路欧姆定律”这一节时可以先创设问题情景:用V表测量一个电源两端的电压,外电路从断开到闭合,V表读数减小;外电阻越小,电流越大,V表的读数越小。电源两端电压为什么会变化?师生探究原因:电源内部有电阻,有电流通过时,内部要消耗一定的电压。实验验证:测量发现电源内部确实有电压,(U内+U外)=定值。成果整理:定义电动势E,探讨(U内+U外)=E的意义,得到闭合电路欧姆定律。使教学有效性得到提高,并且加深和巩固了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2.3 互动教学模式的条件

因而电子线路课程的互动式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对知识技能的理解与掌握,也有利于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更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发掘与培养。在此过程中,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是,师生角色意识的转变是互动式教学的思想保障,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互动式教学的情感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是互动式教学的动力源泉,丰富的教学资源是互动式教学的信息基础,关注和倾听是互动式教学的必要修养。缺失其中的任何一方,互动式教学都不可能有良好效果。

3 结论

通过对中职电子线路课程教学的分析,中职电子线路实行研究性学习模式培养了学生的教学参与意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知识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达到锻炼学生技能,提升学生团队意识,有效的为企业、社会服务,提升了中职电子线路课程教学质量。同时,为了使教学符合学生的实际,为了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课堂教学必须开展实时的互动对话,通过对话,教师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给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帮助,促进知识动态生成。通过教学实践,研究性学习模式和互动性教学模式的综合运用,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探索性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质,促使学生对电子线路基础课程知识的理解。

参考文献

[1]罗英和.中职电工基础“问题—互动”教学模式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8(7):74-76.

[2]潘志平.中职电子专业理论课程学习方法探讨[J].职业技术,2009(10):17.

[3]李中民.浅谈中职电类教师如何提高教学有效性[J].职业,2009(36):105-107.

电子线路教学 篇12

《模拟电子线路》课程是高职院校电类各专业必须开设的核心专业基础课,是骨干课程,是电类专业整个知识、能力体系的重要支柱课程。它在专业课程设置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学生能否学好专业课的基础和关键,它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专业课的学习水平、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毕业设计的质量及今后胜任工作的能力。该课程的前序课程为《电工基础》,其“定律”、“定理”为后者分析计算服务。《模拟电子线路》课程将为《数字电路》、《检测技术》、《单片机原理与应用》、《电力电子变流技术》等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2 课程的教学目标

该课程是学生接触的第一门工程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获得模拟电子电路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分析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研究、应用电子技术打下基础。教学目标如下: (1) 熟悉常用模拟电子元器件的性能特点及其应用常识,具有查阅手册、合理选用、测试常用电子元器件的能力。 (2) 掌握常见模拟功能电路组成、工作原理、性能特点及其分析方法,具有阅读电路图和应用能力。 (3) 能正确使用常用电子仪器测量电路参数。 (4) 掌握电路常见故障排除方法。

3 课程存在的问题

《模拟电子线路》课程具有内容多而且杂、既要求记忆又要求灵活应用、知识更新快的特点。教师一般要兼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指导工作,授课工作量大。学生每节课接收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信息量很大,而且要进行分析、计算、创新设计。目前教学存在的问题是,教学组织上,理论与实验、课程设计实践教学分开,造成部分知识重复性讲授,教学效率不高。在教学效果上,学生不知道所学知识将来有何用、如何用,学习的主动性不够。如果不能很好地组织、设计教学,就会造成教师费劲辛苦、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的局面。

4 教学改革

4.1 教学内容改革。

《模拟电子线路》课程的特点特别适合项目教学法。依据目前模拟电子线路典型的应用方向划分三大项目,即成直流电源、放大电路、信号的产生与波形变换。教学组织按照首先学习该项目电路功能电路组成框图单元电路元器件单元电路原理随堂验证性实验项目实训,将单元电路有机结合做成有应用价值的产品。在授课过程中要注重教学进程的脉络,该脉络可以是产品的组成单元,可以是电路的实现方式,可以是电路的改进思路。

4.2 教法改革。

《模拟电子线路》课程在教学中教师要抓好四个基础,即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分析方法、基本应用。学生要学好该课程要过四关,即基本器件关(电路的组成)、工程近似关(分析方法)、实验动手关(实践应用能力)、应用关(产品设计能力)。依据该课程教学的重点、学生学习的目标,针对性地进行了教学方法改革方面的探讨。教师讲授时采取多媒体仿真演示教学法,将枯燥、抽象的知识生动、形象化,加深学生的理解。器件质量测试、仪表使用时,采取现场演示教学,强调操作的规范性。

4.3 评价方式改革。

改变传统的期末一卷定成绩的考核方式,由结果考核向过程考核转化,发扬考核的督促、检查作用。考核的内容要实用化,操作考核的标准要工厂化。考核由平时成绩、期中成绩、实践操作成绩、期末成绩四部分组成,分配的比例可为10%、20%、30%、40%。实践成绩的确定由指导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除了考核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还包括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实验目的、过程的语言描述能力等。

5 结论

《模拟电子线路》课程的教学改革在2008级学生中进行了试点,教学效果良好。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的成绩平均提高了十几分。在期末问卷调查时,在回答该课程的应用领域时,所有学生的回答趋于完善。在针对该课程实践能力进行的专项考核,学生的通过率高达98%以上。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模拟电子线路》课程在高职院校电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定位, 确定了课程的教学目标, 总结了该课程在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针对该课程教学内容、教法、评价方式方面进行的教学改革, 经过验证, 教学改革效果显著。

上一篇:燃气管道腐蚀下一篇:意识形态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