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深加工业

2024-08-28

玉米深加工业(精选9篇)

玉米深加工业 篇1

目前, 我国每年食用玉米需求量仅占全国玉米总产量的5%, 玉米已经从家庭主食转变为饲料和工业的主要原料。

全国政协委员杨国俊认为, 适度发展玉米加工业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他说, 发展玉米加工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玉米加工业是粮食市场的“平衡器”和粮食安全的“蓄水池”, 可以更好地调控玉米市场余缺, 避免农民卖粮难、谷贱伤农, 确保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同时, 发展玉米加工业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 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 还可以解决大量人员就业。

全国政协委员杨耀寰认为, 发展玉米加工业是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和保障产业安全的重要手段。在玉米产业区加快发展玉米加工业, 将玉米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 可以加快地区工业化进程, 缩小地区差距, 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有效途径;建设一批大型玉米深加工项目, 可以整合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尽快提升产业层次和整体竞争力, 可以避免我国玉米加工产业受到国外企业的冲击以及外资收购现有企业对我国产业安全构成的新威胁, 起到既实现产业升级、又能保障产业安全的作用;此外, 还可以缓解铁路运输压力。

为此, 杨国俊建议国家采取综合性措施, 支持适度发展玉米加工业;建议国家采取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政策, 支持玉米主产区的深加工项目建设。鉴于国家针对部分地区出现的玉米加工热现象, 采取宏观调控时, 不要一刀切, 玉米深加工新增能力要向东北等重点产业倾斜, 加大国债资金支持力度, 支持使用当地玉米建设大型玉米深加工项目。

玉米深加工的产品种类 篇2

玉米是生产淀粉的主要原料,据资料介绍,每100kg玉米可制得67kg淀粉。用玉米生产淀粉成本低,质量高,是化学成分最佳的淀粉之一,纯度可达99.5%。目前淀粉工业发展很快,以玉米淀粉为原料的加工产品有100多种,广泛用于食品、医药、化工、纺织、造纸等工业。在医药工业中,玉米淀粉是制作葡萄糖的重要原料,还是生产青霉素、链霉素等多种抗菌素培养基的主要成分,也是一些片状药物的添加剂;在化工工业中,玉米淀粉用于生产醋酸、丙酮、丁醇等化工产品;在纺织和造纸工业中,直链玉米淀粉用作上浆剂和产品表面的涂料。

2.玉米制糖

玉米淀粉经过再加工而制成的糖浆,即异构糖,又叫“人造蜂蜜”。据资料报道,每100kg淀粉可生产105kg异构糖。目前世界上有30多个国家生产异构糖,美国异构糖产量已占食糖产量的30%~40%。我国糖料不足,每年从国外进口一部分食糖。采用玉米生产糖料,是解决食糖不足的一个可取途径。发展异构糖生产,不但能解决人们的食糖问题,增加国家和农民的收入,而且也为轻工业開拓新的途径。

3.玉米榨油

普通玉米籽粒中含油量一般在4%~5%,而油分的85%以上集中在胚里。因此,把胚分离出来进行榨油是十分方便的。玉米油被认为是营养价值较高的食用油,含有10余种脂肪酸,其中亚油酸的含量达50%以上,同时还含有较为丰富的维生素A和E,故玉米油的营养价值仅次于红花油和葵花油而优于豆油、花生油和菜籽油,属优质食用油。常食用玉米油可降低胆固醇,预防心脏病,并可延年益寿。因此,玉米油又是一种保健食品,在国内外称之为“健康营养油”。玉米油除作食用外,还是人造奶油的原料,在工业上是制造肥皂、润滑油、油漆涂料等产品的原料。

4.玉米食品

玉米食品种类繁多,新鲜玉米可作菜肴、盐渍玉米、玉米罐头、速冻玉米等;玉米膨化食品有玉米片和玉米花、人造米等;玉米籽粒食品有玉米面包、饼干、层糕等。尤其是玉米膨化食品在国内外很受欢迎。如在我国的上海、广州等地,以玉米为主要原料制成的膨化儿童食品很畅销。

5.玉米制药

玉米可用于生产谷氨酸、赖氨酸、柠檬酸和山梨糖醇。山梨糖醇是维生素C的中间体,而维生素C、赖氨酸和柠檬酸都是国际市场上的热门货产品。脱脂的玉米饼,可制作植酸钙,是补脑健身的药品。玉米须也是一味治病的好药材,在民间验方中,可治疗糖尿病、胆囊炎、肝炎、高血压、儿童慢性肾炎等。

6.玉米饲料

实现玉米深加工业的健康发展 篇3

一、国内玉米生产与消费状况

(一) 生产状况

我国玉米生产一直保持波动增长的态势。“十五”期间玉米产量从2000年的1.06亿吨增长到2005年的1.39亿吨, 年均增长5.6%。2006年国内玉米产量达到1.45亿吨的历史最高水平, 比2005年增长3.6%, 产量增长中单产增长贡献率占58%。从“十五”期间播种面积和单产对产量增长的贡献率来看, 单产的比重在继续提高。

我国玉米生产具有产区相对集中的特征。东北地区常年玉米产量占全国的35%左右, 华北黄淮地区占34%左右。尽管东北和华北黄淮两个地区都是玉米产区, 但在全国的购销地位不同。东北地区是国内最大的商品玉米调出区, 常年均可调出玉米, 年调出量为1700万-2000万吨。而华北黄淮海地区则是季节性玉米调出地区, 即当地新产玉米上市后的半年时间内可以实现玉米自给, 并有一定外运, 而其后的半年则供给不足, 需从东北调入。

(二) 消费状况

国内玉米消费保持刚性增长态势。“十五”期间我国玉米消费量从2000年的1.12亿吨增长到2005年的1.27亿吨, 年均增长2.5%。2006年国内玉米消费量 (不含出口) 为1.34亿吨, 比2005年增长5.5%。从玉米的消费结构看, 2006年饲用消费玉米数量为8400万吨, 占国内玉米消费总量的64.2%;深加工消费玉米3589万吨, 占26.8%左右, 比重呈增长趋势;种用和食用消费相对稳定。

1. 国内饲料加工业对玉米的消费需求

玉米是公认的“饲料之王”, 在生猪和肉禽、蛋禽饲料生产中, 需要添加60%的玉米作为能量饲料原料, 才能最佳发挥饲料效力。豆粕、玉米蛋白粉等蛋白类原料不能替代玉米单独作为饲料。以水稻、小麦等其他能量饲料粮来替代玉米, 在可供量和效率比等方面都不具备条件。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对动物性食品的需求不断增加, 饲用玉米需求也同步增长。2006年全国工业饲料总产量1.11亿吨, 较2003年的8711万吨增长27.4%, 年均增长8.4%。饲料产品中猪饲料占总量的3 3%左右, 肉禽饲料占30%左右, 蛋禽饲料占20%左右, 水产饲料和反刍类饲料占17%左右。东部沿海十省市和中部六省是饲料主要生产地区, 产量约占全国的64%, 东北三省的份额约为14%。2006年全国用于饲料养殖业的玉米用量为8400万吨, 较2003年的7520万吨增长11.7%, 年均增长3.8%。

2. 国内深加工业对玉米的消费需求

2003年以来, 以玉米淀粉、乙醇及其衍生产品为代表的玉米深加工业发展迅速。2006年深加工业消耗玉米数量达到3589万吨, 比2003年的1650万吨增长117.5%, 年均增幅高达29.6%。

二、全球玉米生产消费总体情况

(一) 生产状况

全球每年玉米种植面积1.40亿~1.45亿公顷, 总产量6.5亿~7.0亿吨, 占全球谷物总量的35%, 美国、中国、巴西、阿根廷等四国玉米总产量约占全球总产量的70%, 其中美国40%以上, 中国20%, 巴西7%, 阿根廷3%。2006年全球玉米产量约为6.9亿吨, 预计2010年将增长到8.2亿吨, 增长18.8%。

(二) 消费状况

全球玉米消费量从1999年开始就保持在6亿吨以上, 并呈刚性增长之势。美国、中国、巴西、日本等四国总消费量占全球的63%左右。2006年全球玉米消费量约7.2亿吨, 预计2010年将达到8亿吨左右, 累计增长11.1%。

(三) 全球贸易状况

玉米贸易量在世界上仅次于小麦居第2位, 占世界农产品贸易总量的四分之一以上。2006年全球玉米贸易量为7891万吨, 预计2010将增至8390万吨, 累计增长6.3%。近年美国国内以玉米为原料生产乙醇等加工业发展消费更多的玉米, 预计将影响其出口增长, 从而影响玉米全球贸易量的增长。

(四) 全球玉米库存状况

2006年全球玉米库存为9300万吨, 比2001年的1.5亿吨降低38%, 为过去20年来的最低水平, 预计2010年全球玉米库存约为9471万吨, 仍将是历史较低水平。同期, 我国国有粮食企业玉米库存分别从2000年的1203万吨和2005年的736万吨减少到2006年的629万吨, 减幅分比为47.7%和14.5%。

(五) 全球玉米供需与贸易前景

从供给看, 玉米产量有继续增长的潜力, 但短期内空间有限。全球玉米增产主要依靠巴西、阿根廷和美国, 由于我国耕地资源有限, 玉米增长潜力主要在东北改造低产田。从需求看, 全球养殖业和深加工业对玉米需求将继续提高。预计未来5年全球玉米供求将处于紧平衡的格局, 全球玉米贸易增长有限, 低库存将成为一种常态。

三、我国玉米深加工业发展现状

玉米深加工产业链长、产品附加值高、应用领域广, 深加工产品可广泛应用于纺织、汽车、食品、医药、材料、环保、能源、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 市场前景广阔。近年来, 随着化石能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供需关系趋紧和国家对农产品加工业的高度重视, 玉米主产区依托资源优势, 玉米深加工业得到快速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 玉米深加工业高速增长, 产量大幅度提高

“十五”期间, 我国玉米深加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十五”期间平均增长率保持在15%以上, 主要产品的产量分别增加了2~7倍。2006年深加工消耗玉米数量达到3589万吨, 深加工消耗玉米数量占国内玉米产量的比重从2003年的14.0%提高到2006年的24.7%。一是玉米酒精产量急剧增加, 二是以淀粉和淀粉糖为主的深加工业高速发展。

(二) 企业规模和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 产业竞争力有所增强

“十五”时期, 通过新建、兼并和重组等方式, 培育了一批驰名中外的大型和特大型加工企业, 整个玉米深加工产业向着集团化、规模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 产业结构得到有效调整, 集中度逐步提高, 如2006年度全国20强淀粉糖企业产量占全国淀粉糖总产量的90%。同时一部分行业涌现了一批龙头企业, 如长春大成集团目前已成为玉米综合加工能力亚洲第一、世界第三且拥有化工醇核心技术的大型企业集团;山东西王集团公司年加工玉米达到100万吨, 年产淀粉糖70万吨, 居世界前列。

(三) 产业布局向原料产地转移, 集群式发展格局初显

围绕玉米主产区, 已形成了东北和黄淮海两个玉米加工业密集带, 集群式发展的格局初步显现。2006年, 东北三省、内蒙古、山东、河北、河南和安徽等8个玉米产区深加工消耗玉米合计2791万元, 比2000年增长了31.9倍, 占全国深加工消耗玉米总量的82.6%。新增能力最快的省区是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和辽宁。

(四) 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

近10多年来, 随着高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 我国玉米加工业传统工艺的改造步伐加快, 玉米深加工业利用现代化的技术和装备对生产技术进行了创新和改革, 促进了产业的技术进步和水平不断提高, 无论是在吨产品原料消耗、能耗、综合利用、污染治理, 还是在新产品开发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同时, 产品结构也进一步优化。目前, 我国玉米加工产品由传统的初级产品淀粉、乙醇向精深加工扩展, 玉米生化制品、化工醇、淀粉糖、有机酸等产品所占比重不断扩大, 产业链不断延长, 资源利用效率逐步提高。

(五) 对种植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

2006年我国玉米种植面积达到2705万公顷, 占谷物面积的32.7%, 比2003年提高了2.2个百分点。其中, 深加工专用玉米播种面积也较快增长。以玉米深加工转化为主导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成为玉米主产省区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有效缓解了农民卖粮难问题, 促进了农民增收。

四、我国玉米深加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玉米深加工产能扩张过快, 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突出

2001年我国深加工消耗玉米仅为1250万吨, 2006年上涨到3589万吨, 比2001年增长1.87倍, 年均增长高达23.5%, 而同期玉米产量仅增长了26.2%, 平均仅增长4.8%, 已经出现深加工能力扩张过快, 原料供应紧张, 价格持续上涨的局面。以酒精为例, 我国酒精年消费量为300~400万吨, 而东北地区和内蒙、山东、河北、河南、安徽等8省的酒精加工能力已超过1000万吨, 产能严重过剩。

(二) 部分企业粗放型加工, 初级产品多, 玉米转化利用效率不高

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相当部分玉米深加工企业多为初加工或一次性加工, 初级产品多, 产品结构不合理, 深加工转化率低, 资源综合利用率。目前, 我国玉米淀粉行业原料平均利用率为95%, 比国际先进水平的99%低4个百分点;淀粉得率大型企业为68~69%, 小型企业在65%以下;谷氨酸行业部分产品吨产品耗水量为100吨, 大大高于20吨的国际先进水平。

此外, 我国玉米深加工产业能耗和水耗还较高, 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 差距还较大。如味精行业大多数企业吨耗原煤高达2吨以上, 柠檬酸行业吨耗水高达50吨以上, 味精行业吨耗水高达200吨以上, 因此, 节能、节水的任务仍相当艰巨。

(三) 部分企业不搞循环经济, 污染比较严重

现阶段, 我国玉米深加工企业成品收率普遍较低, 如味精总收率只有90%左右, 柠檬酸80%左右, 玉米发酵行业尚有10~20%的有机物质在生产过程中流失而成为污染源。玉米深加工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高浓度的有机废水, 如果未经有效处理就直接排放, 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目前, 我国年产3万吨或以下的小型玉米淀粉加工企业占20%左右, 很多企业工艺技术水平不高, 又不搞循环经济、环保工程, 全年直接排放的高浓度有机废水超过400万吨, 成为新的污染源。

(四) 专用玉米生产基地不足, 产业化经营格局尚未最终形成

我国不乏高淀粉玉米、高蛋白玉米、高油玉米品种, 但我国玉米种植缺乏专用基地, 混种混收现象严重, 玉米种植标准化水平低, 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尚未真正形成, 导致原料质量参差不齐, 不仅未体现优质优价, 影响了农民种植专用原料的积极性, 也使加工产品质量不一致, 增加了企业的加工成本, 影响了玉米深加工企业的效益, 制约了玉米深加工业的健康发展。

适度发展玉米深加工产业, 对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玉米生产、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 以及耕地和水资源减少趋势的不可逆转性, 决定了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 我国粮食产需关系处于紧平衡的态势不会改变。因此, 如果玉米深加工产业发展不考虑国内的资源情况而盲目扩张, 将会对国家食物安全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 不仅不利于农业结构的调整, 也不利于玉米深加工业本身的健康发展。

一是可能会打破国内玉米供求格局。东北地区是国内最大的商品玉米调出区, 如玉米深加工业健康有序增长, 常年均可调出玉米, 年均调出量在1700-2000万吨, 满足国内需求, 实现国内玉米自平衡。如果玉米深加工业增长过快, 盲目扩张, 将会打破目前国内玉米供应格局, 东北地区调出玉米量将大大减少, 出现无粮可调的局面, 使南方主销区的饲料原料从依靠国内供给转为依靠进口, 增加国家食物安全风险。

二是影响饲料工业的健康发展。玉米是最主要的饲料原料, 饲用玉米消费在消费总量中将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且消费数量呈现刚性增长的态势。若盲目发展玉米深加工业, 将会挤占饲料玉米的供应总量, 影响饲料工业、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进而影响到肉禽蛋奶等人民生活必需品的正常供应, 使人民食物安全得不到保证。

三是影响玉米深加工业的健康发展。玉米深加工业盲目过快发展, 将导致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加工企业会面临更大的风险, 不仅影响玉米深加工业的健康发展, 而且会造成玉米供求关系变化和价格波动, 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

四是引发主要粮食品种生产格局的调整。玉米深加工业的过快发展, 将导致玉米需求量的上升和供求关系的紧张, 推动国内玉米价格持续上扬, 进而改变玉米和大豆、稻谷、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的正常比价关系, 刺激玉米生产的过度扩张, 导致挤压大豆、稻谷、小麦生产的发展空间, 引发粮食品种结构的失衡。

五是引发国际粮价的波动。随着我国东北玉米供应量的减少, 我国南方饲料等加工企业有可能依靠进口玉米弥补国内缺口, 一方面国际上不能提供足够的货源, 另一方面中国一旦开始大量进口玉米, 将改变全球玉米供求格局, 不可避免带来国际玉米价格的大幅波动, 进而影响我国粮食安全。

五、玉米加工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 基本原则

一是控制规模, 协调发展。严格控制玉米深加工项目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坚决遏制过快发展的势头, 使其发展与国内玉米生产能力相适应。

二是饲料优先, 统筹兼顾。在充分保证饲料养殖业、食用和生产用种对玉米需求的基础上, 根据剩余可用玉米数量适度发展深加工业, 确保饲用、食用和生产用种玉米供应安全。

三是合理布局, 优化结构。优化饲料加工业和玉米深加工业布局, 在确保东北地区及内蒙古作为商品玉米产区地位不动摇的前提下, 积极发展饲料加工业, 适度发展深加工业。

四是立足国内, 加强引导。玉米加工产业发展应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为基本思想, 加强对玉米初加工及部分深加工产品出口的必要控制, 避免加剧国内玉米资源的短缺局面。同时, 鼓励适度进口一定数量的玉米, 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

五是循环经济, 综合利用。坚持循环经济的理念, 加快玉米深加工业的结构调整, 坚持上规模上水平, 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和效益, 减少污染物排放, 降低单位产品能耗、物耗。

(二) 总体目标

通过政策引导与市场竞争相结合, 加快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布局的调整, 淘汰一批落后生产力,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提升行业的技术和装备水平, 形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技术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的玉米加工业体系。“十一五”时期主要目标如下。

——保持协调发展。“十一五”时期饲料玉米用量的年增长率保持4.7%左右;控制深加工玉米用量的增长, 保持基本稳定。

——用粮规模控制在合理水平。玉米深加工业用粮规模占玉米消费总量的比例控制在26%以内。

——区域布局更加合理。以东北和华北黄淮海玉米主产区为重点, 加强玉米生产基地和加工业基地建设。到2010年东北三省及内蒙古玉米输出总量 (不含出口) 力争不低于1700万吨, 输出总量占当地玉米产量的比重不低于30%。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企业规模化、集团化进程加快, 资源进一步向优势企业集中, 骨干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基本建立起安全、优质、高效的玉米深加工技术支撑体系和监管体系, 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

——玉米利用效率显著提高, 副产物得以综合利用, 产业链不断延长。到2010年, 深加工单位产品原料利用率达到97%以上, 玉米消耗量比目前下降8%以上。

——资源消耗逐步降低, 污染物全部达标排放。单位产值能耗降低20%,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 玉米加工副产品及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

(四) 需要说明的几个问题

第一, 关于基本原则

《指导意见》指出, 未来玉米深加工业发展需要坚持控制规模、协调发展, 饲料优先、统筹兼顾, 合理布局、优化结构, 立足国内、加强引导, 循环经济、综合利用的原则。确定这些原则的基本出发点:一是玉米是公认“饲料之王”, 在我国饲料养殖业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玉米是我国饲料养殖业中最重要的能量饲料, 国内饲料养殖业消费玉米数量占玉米消费总量65%-70%。豆粕、玉米蛋白粉 (玉米深加工的副产品) 等蛋白类原料必须与能量饲料混合后才能饲喂畜禽, 而不能单独作为饲料来使用。但是, 随着玉米深加工业的快速发展, 深加工业与饲料养殖业争玉米原料的矛盾开始显现, 然而饲料养殖业的产品附加值一般低于玉米深加工业, 在原料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为满足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肉蛋奶等畜产品的需求, 必须优先保证饲料发展对玉米需求。二是玉米深加工业对平衡市场供求关系具有重要作用, 有利于稳定和提高玉米市场价格, 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但是, 如果玉米加工过快发展乃至超过国内玉米供给能力, 东北及内蒙古地区调出玉米量将大大减少, 使南方主销区的饲料原料从依靠国内供给转为依靠进口, 增加国家食物安全风险。因此, 必须合理控制深加工业消耗玉米的规模, 保持适度发展。三是受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等因素制约, 粮食生产持续保持较大幅度增产的可能性不大, 粮食供求将处于紧平衡状态, 玉米中长期也将存在供给缺口。因此, 从供求平衡的角度出发, 玉米深加工业发展应坚持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为基本原则, 不鼓励发展出口导向型玉米加工业。

第二, 关于发展目标

1. 饲料玉米需求的增长速度。

《指导意见》提出, “十一五”时期饲料玉米将保持2.8%的速度增长。主要是根据当前国内肉蛋奶的消费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推算得到。预测表明, 2010年我国肉类、禽蛋和奶类总产量将分别达到9194万吨、3447万吨和4492万吨, 超过《全国畜牧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设定的目标;据此预测, 2010年养殖业对饲用玉米的需求量将达到1.01亿吨, “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预计为4.7%。

2. 深加工玉米用量的增长速度。

《指导意见》提出, 深加工玉米用量保持稳定, 主要基于以下考虑:国内玉米生产首先要保证饲料加工业、食品工业发展对玉米的需求, 在此基础上, 剩余的玉米可用于发展深加工业;只有这样, 才能实现饲料加工业和玉米深加工业的协调发展, 才能实现玉米加工业发展与玉米生产能力相适应。根据前述关于2010年养殖业对饲用玉米需求的预测, 加上食品工业和种子用粮的需求, 预计2010年这三项需求合计将达1.12亿吨, 而2010年国内玉米产量预计为1.5亿吨左右。在不考虑到进出口和库存因素的情况下, 这就意味着2010年国内可用于深加工的玉米数量为3800万吨, 占同期国内玉米产量的比例为25.3%左右。据此推算, “十一五”后4年深加工玉米用量的年增长率为1.4%左右。可见, 未来玉米深加工业发展主要是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提高发展质量, 而不是产能的盲目扩张。

3. 东北三省和内蒙古的玉米输出总量。

《指导意见》提出, 到2010年时东北三省及内蒙古玉米输出总量 (不含出口) 力争不低于1700万吨, 输出总量占当地玉米产量的比重不低于30%。这个指标主要基于以下预测:从需求方面看, 南方地区作为国内最发达的猪、禽养殖业地区的地位不会改变, 对能量饲料的需求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 尽管目前南方部分饲料企业因玉米价格上涨尝试用稻谷或小麦替代部分玉米作为能量饲料, 但由于猪、禽对这些替代品的消化能力较低, 因此, 南方地区饲料加工业对玉米的需求将继续保持在一个比较高水平, 需要从玉米主产区调入一定数量的饲料玉米;从供给方面看, 2010年东北三省和内蒙古的玉米生产在满足当地饲料和深加工需求后, 仍然有能力向国内其他省区外调不低于1700万吨玉米余粮。一是“十一五”期间东北地区玉米产量将保持年均2.0%的趋势增长, 预计2010年玉米总产量达到5550万吨。二是“十一五”期间东北和内蒙古地区饲用玉米需求将以1.8%的趋势增长, 预计2010年饲用玉米需求为1430万吨;玉米深加工业受市场需求、原料供应和宏观调控等因素的影响, 预测2010年东北和内蒙古地区深加工玉米需求量达到1700万吨, 加上食用等其他需求约700万吨, 需求总量预计为3830万吨。预计到2 0 1 0年东北和内蒙古地区有超过1700万吨的玉米余粮。而过去几年东北和内蒙古地区正常年玉米调出量为1700万-2000万吨。

4. 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指导意见》要求, “十一五”时期玉米深加工业单位产值能耗降低20%、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等的目标。这是参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目标确定的。同时, 考虑到玉米加工业的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目前虽然已处于较高水平, 但很有很大的利用空间, 因此把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的目标提高到95%, 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目标高35个百分点。

六、产业布局及产业准入

(一) 关于产业准入

由于十一五时期, 未出台过玉米深加工方面的产业政策, 对地方发展玉米深加工业缺乏科学引导和宏观调控。特别是国家投资体制改革后, 玉米深加工业项目投资管理权限已经下发到地方, 且都是采用备案制, 不少省区已将备案权下放到县。由于缺乏国家监管和宏观调控, 各地在利益的驱动下, 为争夺资源, 竞相上马玉米深加工业项目, 从而导致一些地方玉米加工能力快速扩张和无序发展。为规范企业的投资行为, 防止一哄而上、盲目建设和投资浪费, 需要区别不同情况, 调整玉米加工项目的管理方式, 从项目建设规模、企业资格、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等方面, 对进入玉米深加工产业的企业制定严格的产业准入条件。一是调整项目的管理方式, 对新建或改扩建玉米深加工项目, 改备案制为核准制。基于目前玉米深加工业发展的状况, “十一五”时期基本停止核准新建或扩建玉米深加工项目;二是明确行业发展导向;三是对进入玉米深加工的企业提出资格要求, 明确了从事玉米深加工企业的资本金、总资产、资产负债率、省级金融机构信用等级标准, 提高行业的整体综合素质和竞争实力;四是设立最低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门槛, 如玉米、能源、水资源消耗标准等。

(二) 关于产业布局

玉米加工业发展的布局依据:一是靠近原料产地, 尽可能发挥玉米主产区的比较优势;二是达到合理经济规模;三是形成集聚效应;四是水资源、环境容量、交通运输等条件优越。

七、政策措施

一是加强对新建、扩建项目宏观调控, 全面清理在建、拟建项目。

二是保持玉米食用消费、饲料和深加工的协调发展。

三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四是适当调整玉米及加工产品进出口政策。

五是推进行业技术进步。

六是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七是大力开发饲料资源, 提高保障能力。

八是增强扶持力度, 鼓励玉米生产。

九是鼓励玉米加工企业“走出去”, 开拓国际资源。

十是发挥中介组织作用, 加强行业运行监测分析。

玉米深加工业 篇4

关键词:饲料加工业集聚;空间布局;协调分析;交易效率

中图分类号:F307.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6)06-0041-005

《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明确提出要建设一批著名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优化农产品加工业的区域布局,形成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1]因此,进一步优化农产品加工业集聚的区域布局是当前的政策走向和未来发展的趋势。基于比较优势理论,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农产品产业带分布和加工业集聚的建设问题。[2][3][4]唐华俊、罗其友(2004)构建了农产品产业带六要素分析模型,分析了资源、市场、区位、技术、环境和政策对农产品产业带的作用机制,并指出这六个要素通过不同方式、不同程度作用于产业带的形成演变过程。[5]邓宗兵(2013)对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和各个行业产值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在小幅上升之后又出现减缓趋势,东部地区依旧是集聚中心,这不符合我国的政策导向,需要进一步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向中西部转移集聚。[6]张庆(2008)指出,土地租金、运输成本和市场条件是影响农业区位分布和农产品加工业布局的主要因素。[7]许崴、魏攀(2011)和鲍琳(2016)等认为影响农产品区位选择因素可分为经济和非经济因素,生产要素、经济规模和产业结构等是制约区位选择的经济因素,政策、地方行为、环境政策和金融制度是非经济因素。[8][9]

已有研究有利于分析我国的饲料加工业集聚与玉米产业带的空间布局形成问题,但缺乏针对这两者的具体分析。基于此,本文构建超边际分析模型,从理论上对饲料加工业集聚与玉米产业带的空间布局进行协调分析,并使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其进行检验。

一、饲料加工业集聚与玉米产业带的

空间布局现状分析

(一)玉米产业带与饲料加工业关联度分析

玉米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玉米年产量约占我国粮食总产量的四分之一,是仅次于稻谷产量的第二优势农产品。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粮油加工业的低迷使得我国饲料加工业的产值在2013和2014年有所下滑,2013年相对2012年下滑2个百分点,2014年相对2013年又下滑4个百分点。这就使我国出现了一对矛盾,玉米产量高居世界第二,而饲料加工业产值却与西方发达国家相距甚大。就饲料加工业集聚与玉米产业带的关联度而言,其紧密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1.饲料加工业既是玉米的下游产业又是畜牧饲养的上游行业,是农业发展过程中承上启下的行业,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2.玉米的供给直接决定饲料加工业的发展,而饲料加工业的发展水平又决定了畜牧业的发展水平。所以本节对玉米主产区和饲料加工业的布局进行研究,旨在通过分析饲料加工业集聚与玉米产业带的空间布局现状,指出玉米产业带与饲料加工业集聚出现空间分离的现状,为进一步讨论饲料加工业最优空间布局的影响因素打下基础。

(二)玉米产业带的空间分布现状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玉米产量最大的七个省份是黑龙江、吉林、山东、内蒙古、河南、河北和辽宁,它们占了全国将近70%的玉米产量。其中,东三省是我国主要的玉米产业带,其次是内蒙古、河南、河北和山东地区,其他地区产量较少。

(三)饲料加工业集聚的空间布局现状

统计数据表明,广东作为我国第一饲料大省一直处于领先位置,2014年产量为2423万吨,从2003年至今每年的饲料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2%。历年来,我国饲料工业总产值排名靠前的九个省份分别是:广东省、山东省、河南省、辽宁省、河北省、江苏省、浙江省、湖南省和四川省。

(四)玉米产业带与饲料加工业集聚的空间分离

在空间地域上,辽宁、山东、河南和河北既是玉米的主要原产地,又是饲料加工业集聚区;四川、湖南不是玉米的主要原产地,却是饲料加工业集聚地;广东、江苏和浙江不是玉米产地,却是饲料加工业集聚地。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玉米原产地和饲料加工业集聚既有重叠又有分离。从整体来看,饲料加工业布局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而不是地域辽阔的内陆,这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原材料产地,饲料加工需要大量运输玉米到东部沿海和南方,大大提高了饲料加工业的成本。从直观上看,这种布局不尽合理,但又是客观存在的现实,那么,决定这种空间布局的经济机理和影响因素是什么?

二、超边际分析模型

(一)基本假设

农产品加工业集聚的区位选择实际上是两难冲突折衷问题:加工业处于原产地附近,会减少原材料交易成本,但会增加最终产品交易成本;而加工业靠近最终产品消费地,会减少最终产品交易成本,但会增加原材料交易成本。[10][11]在已知玉米原产地和饲料需求市场的情况下,怎样选址饲料加工业?这种选址大致分为三种情况:加工业靠近玉米原产地、加工业靠近饲料需求地、在玉米原产地与饲料需求地之间选址。

现在有三个区域,用A、B、C三个字母分别表示不同的区域。假定A地生产玉米,B地生产加工饲料,C地饲养生猪;A地使用劳动力要素,B地使用劳动力要素和A地生产的玉米,C地使用劳动力要素和B地生产的饲料;A地生产玉米,且向B区域买进猪肉;B区域以A区域生产的玉米为原料生产饲料供给C区域,并向C区域买进猪肉;C区域的生产者生产猪肉满足三区域的消费,并向B区域买进饲料;每个区域的居民都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只有一种最终产品——猪肉。

(二)模型构建

假设全国总人口为M,三个区域A、B、C的人口数量依次为M1、M2、M3,决策者集是个连续统,并且存在专业化经济。自给的玉米、猪肉、饲料的数量分别用y、z、w表示,玉米的售卖和购买量分别用ys和yd表示,猪肉的售卖和购买量分别用zs和zd表示,饲料的售卖和购买量分别用ws和wd表示。y、z、w的交易效率系数分别为k1、k2、k3(都大于0小于1)。基本模型构建如下:

其中,(1)是效用函数,(2)、(3)、(4)分别是产品y、z和w的生产函数,(5)是劳动禀赋约束,(6)是预算约束。为使问题简化,假定:1.指数a、b、c均大于1,即在每种商品和服务的生产上都存在专业化经济。2.猪肉对饲料的产出弹性是β,饲料对玉米的产出弹性是γ,则乘积βc、γa分别是随w和y数量增加的迂回经济程度,为了计算的方便,并且区分农业和现代化工业迂回度的不同,设β=1,γ=2。本文借鉴韩绍凤、刘静(2015)的模型中关于交易系数的假设[11],那么,玉米、饲料的交易效率系数与距离相关,A、B两区域的距离用SAB表示,B、C两区域的距离用SBC表示,玉米的交易效率系数为:

其中,玉米从A区域到B区域的交易效率损失为t,饲料从B区域到C区域的交易效率损失为h。为使问题简化,假设猪肉的交易效率与距离无关,仍用k2表示。

(三)消费者-生产者的超边际分析决策

利用U对g求导可知:

(1)当t<时,有>0,那么g取最大值1,即饲料加工业集聚布局在饲料需求地;

(2)当t>时,<0,那么g取最小值0,饲料加工业集聚布局在玉米原产地。

进一步讨论可知:①当g值为0时有SAB /S=0,即A、B两地重合,玉米原产地和饲料加工业集聚位于同一个地方,也表明相对于饲料需求地而言,加工地到玉米原产地的运输距离长短对交易效率影响更大;②当g值为1时有SAB /S=1,即A、B两地相隔最远,饲料需求地和饲料加工地位于同一位置,这意味着相对于玉米原产地而言,加工地到饲料需求地的运输距离长短对交易效率影响更大;③当0

三、我国饲料加工业集聚分布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与模型构建

本文选取饲料加工业总产值靠前的九个省份广东省、山东省、辽宁省、四川省、江苏省、河南省、湖南省、河北省和浙江省的2005—2014年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数据均来源于《中国饲料加工业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本文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基础上,借鉴辛翔飞(2006)、吴玉鸣(2010)等人的模型扩展形式,构建函数形式如下:

其中,Yi为各地区饲料加工业总产值,Ai为各地区农业科学技术水平,Li为劳动力成本,Si是各个区域原材料供给数量,Ti为各省份运输效率,Di是各区域的饲料需求数量,[e][εi]是表示其他因素对其的影响,并且这些因素没有包含在假设中。

(二)变量选取

本文选取各个地区饲料加工业总产值、农产品加工业工人平均工资、各省份内运输长度、各省份地理面积、各个地区玉米年产量、各个省份牲畜出栏头数等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其中,被解释变量Y为各地区饲料加工业总产值,表示各个地区饲料加工业的集聚发展程度。解释变量包括:1.劳动力成本(L),用各省份农产品加工业工人平均工资来进行计量。2.各地区原料供给数量(S),以各地区玉米产量表示。3.各省份对于饲料的需求数量(D),用饲养牲畜的出栏头数来衡量。4.运输效率(T),以营运总长度除以省份地理面积来计量,交通密度越大表示交通越便利,运输成本也越低。营运总长度则由各个省份内河航道里程、铁路营运里程、公路里程三部分加总除以各个对应省份的区域面积得出。

(三)ADF检验与协整分析

面板数据的不平稳性会导致伪回归或者虚假回归,为保证回归的有效性,本文分别利用LLC、IPS、Fisher-ADF和Fisher-PP方法对各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根据单位根检验结果,LnT、LnD和LnS的水平值都拒绝原假设,而LnY和LnL的水平值不能拒绝原假设,因此不能判定各变量水平值是平稳的。然而,各变量的一阶差分序列都通过了LLC、IPS、Fisher-ADF、Fisher-PP检验,因此可以判定各变量是一阶单整序列。接下来做协整检验,PADF=0.0144<0.05,检验结果表明LnT、LnD、LnS、LnY和LnL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四)回归结果分析

由协方差分析可知,本文适用混合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由Hausman检验结果可知,应该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

模型的P值(Prob>F)=0.0000,说明模型整体显著,可决系数R2为0.6301,修正后的可决系数为0.6148,说明模型的解释力较强,模型拟合程度较好。并且,所有的解释变量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都很显著。劳动力成本降低1%可以使得饲料加工业总产值增加约0.36%,运输效率增加1%可以使得饲料加工业总产值增加约0.15%,市场需求增加1%使得饲料加工业总产值增加约0.38%,原材料产量增加1%可以使饲料加工业总产值增加约0.2%。

四、结论及政策启示

(一)从饲料加工业和玉米产业带的空间分布来看,两者存在较大程度的分离。这种分离是由交易效率(包括运输效率)、市场需求规模区域差异、原材料产量、生产成本等因素共同决定的。饲料加工业布局与交易效率(包括运输效率)、区域市场需求规模、区域玉米产量成正比,与劳动力成本成反比。

(二)东北部是我国重要的玉米产业带和示范基地,在东北经济增长下行和东部沿海地区发展负荷过高的现实背景下,为充分利用东北原材料的自然禀赋优势,应推动东部沿海饲料加工业向东北部转移,既可以缓解东部沿海土地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等方面的压力,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农业现代化稳定东北经济增长的作用。

(三)河南、四川、湖南等省份是我国人口大省,对肉制品的市场需求规模较大,但饲料加工业规模与沿海省份(如广东、山东)比较还相对较小。从饲料加工业地区集中度来看,饲料加工业布局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偏离原材料产地或市场需求地的情况。因此,在产业转移中也应推动东部沿海饲料加工业向中西部转移。

(四)加强东北和中西部高速交通、高速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和电子商务,从硬件上进一步提高东北和中西部运输效率;深化体制改革,加强诚信体系建设,规范市场秩序,建立饲料产品质量追索体系,提高管理效率,从软件上进一步提高东北和中西部交易效率。只有交易效率提高了,才能充分发挥东北和中西部地区人工成本、土地成本和原材料成本相对较低的优势,推动东北部和中西部饲料加工业的集聚发展。

参考文献:

[1]农业部发展计划司.新一轮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汇编[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2]杨小凯,张永生.新兴古典经济学与超边际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225-234.

[3]Dixit AK,Stiglitz JE .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Optimun Product Diversity[J] .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77,(67): 533-559.

[4]Krugman P.First Nature, Second Nature and Metropolitan Location[J] . 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 1991, 33(3740): 129-144.

[5]唐华俊, 罗其友. 农产品产业带形成机制与建设战略[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04, 25(1): 1-6.

[6]邓宗兵,封永刚,张俊亮,王炬. 中国粮食生产空间布局变迁的特征分析[J]. 经济地理, 2013,33(5):117-123.

[7]张庆, 张倩, 杜肯堂. 论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J]. 农村经济, 2008,(6): 37-41.

[8]许崴,魏攀. 珠三角制造业产业转移与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10(8):56-59.

[9]鲍琳,张贵炜,郭彩云.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背景下政府职能的缺陷及改进路径[J].企业经济,2016,(5):168-171.

[10]YANG Xiaokai. Economics : New Classical versus Neoclassical Frameworks[M] . Social Sciences Academic Press,2013.

[11]韩绍凤,刘静,向国成.纺织服装工业与棉花产业带的空间布局及协调[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0(2):116-123.

[12]曹华林,安东,朱子书. 企业生命周期视角下技术创新能力与经营业绩的实证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75-81.

玉米深加工工艺及其产品概述 篇5

关键词:玉米,深加工,工序

目前世界上玉米深加工工业正迅速发展, 而我国玉米深加工企业也在蓬勃兴起。吉林省是玉米的主要产区, 有着相当丰富的原料来源, 有利于大力发展玉米深加工工业。我们所熟悉的玉米深加工企业就有长春的“大成”、公产岭的“黄龙”、“吉安新能源”、“华润赛力事”等。

1 玉米原料及其加工工艺

原料玉米种子基本的构造分4部分:外皮, 玉米的最外层是很好的表皮, 它含有重要的纤维素;籽粒中的软淀粉;在软淀粉的两边是硬淀粉, 硬淀粉中含大部分面筋;含油脂和少量面筋的胚。

玉米干物质的基本组成是:淀粉占72%、蛋白质占10%、油脂占4.5%、纤维素占3.5%、其他成分约占10%, 这只是籽粒干物质中各组成的比率, 而实际上湿的玉米颗粒尚含有16%左右的水分。

玉米深加工的产品有:玉米油、玉米面筋、普通酒精、玉米淀粉、葡萄糖糖浆、玉米高果糖糖浆、右旋糖等。

2 玉米深加工工艺

从加工主要目的上看, 可分为互相衔接的4个工序。

2.1 浸泡

水温约52℃。循环浸泡24~48h, 二氧化硫与水反应生成稀硫酸, 循环水可防止玉米发酵而促进淀粉和蛋白质分解。

2.2 制油工序

使用碾磨机把浸泡软了的玉米粒磨碎。用离心力把胚分离出来, 进行干燥然后用机械榨取或使用溶剂提取粗油。粗油经过进一步的精炼, 可生产出高质量的食用油或生拌凉菜油。胚粉可做动物饲料。

2.3 筛选工序

剩下来的淀粉和皮层的混合物经过一系列的研磨、筛选, 筛选出较好的淀粉和蛋白质颗粒, 像水粉浆一样流到下道工序。外皮进入饲料流里。

2.4 淀粉分离

由于淀粉和面筋的比重不同, 几乎全部分离工作都可使用离心机进行。从粉浆中可提取99%以上的淀粉。进一步冲洗除掉可溶性废渣, 使其进入3股产品料流之一。

第1股产品料流是干淀粉, 产品是2种基本形态:粗糙的未进一步处理的淀粉, 可适用于各种工业用途。可添加各种特制的化工原料来进一步处理这些淀粉, 生产出具有各种特性的多种用途的精制淀粉。这类精制淀粉主要用于食品。

第2股产品料流是精制糖浆, 通过筛选粉浆, 可依次生产出3种不同的糖。第1种是葡萄糖浆, 使用添加酶或酸做催化剂, 利用水解作用生产。可依据含糖量, 通过不完全转化, 生产出具有不同性质的糖浆, 称作玉米糖浆。

第3股产品料流使用发酵和蒸馏工艺, 生产饲料用淀粉渣, 并从中提取出普通酒精。

全部生产工艺要求原料配比十分准确, 才能达到99%的玉米原料被利用。在重量上, 成品与玉米原料之比可达到99%。

在玉米深加工整个过程中, 酶起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使用的酶基本有3种:α淀粉酶、糖化酶和同质异构酶。在加工中每种酶都起特定的作用。

3 玉米的产品及其用途

如前所述, 主要7类产品:

3.1 玉米油

颜色金黄, 是高质量的食用油, 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加热时, 不产生油烟。

3.2 玉米面筋

依据蛋白质含量, 可分2种基本类型。其主要用途是作为动物饲料组分。具有高热量、高蛋白;含维生素、矿物质较多, 可用于所有动物饲料。如:肉用牛、奶牛、家禽、肉用猪、鱼以及其他动物、役用牲畜等的饲料。

3.3 普通酒精或者酒精

依据酒精含量——180和200标准酒精度, 可分为2种类型, 主要用于汽油的填加剂或辛烷的增强剂, 饮用酒类和工业用溶剂。

3.4 玉米淀粉

有3种基本型:未经处理的粗淀粉;经化学处理的变性淀粉和糊精。主要作为粘合剂、胶结料、增稠剂、撒粉膨胀剂和发酵材料等。可用于食品, 包括烘焙制品、啤酒、酒曲、食用酵母、糖果、香肠等的原料, 用于肉汁、汤等食品的粉面子。用于非食品方面, 包括包装纸、波纹板的粘合剂。各类纺织品、药品酵母、建筑材料等。

3.5 葡萄糖糖浆

根据不同的含糖量和甜度可分为4种基本型。葡萄糖糖浆是呈半甜、粘性透明的液体, 可作为糖料, 膨胀剂、酵母和湿润剂。用于食品包含甜面包、甜的烘焙食品、冷冻果实、啤酒、果子露、蜜饯、果浆等原料。在工业上用于烟草调味品、医药、医用糖浆、酵母以及化工原料等。

3.6 玉米糖或称右旋糖

分2种型:含9%水的含水化合物和100%糖的无水化合物。玉米糖是仅有的可代替糖粉的右旋糖, 一般认为甜度相当于蔗糖的80%。还可作为甜料、发泡剂、酵母、和用于其它干物质的吸湿剂或吸收剂。也可用于食品。包括烘焙食品、食品、干粉冲剂、饮料、糖果、水果或蔬菜的罐头制品、酒曲等原料。非食品中, 主要用于静脉活射, 也应用于医药和化工等。

3.7 高果浆

根据果糖含量——42%或55%分2种型。产品透明、半粘性、非常甜的液态糖浆。在大多数产品中, 认为它的甜度和蔗糖一样或稍差些。由于在使用时不呈现干粉状, 主要用于充碳酸气的饮料、烘焙食品、糖果、水果露、奶制品、蜜饯、果浆等的原料。

4 玉米深加工的意义

玉米深加工已经成为并将继续成为重要的受益非常大的加工业。受益可分为6大范畴:

为玉米产区增加收入, 为市场增加商品;提供大量的高质量蛋白质, 提供高热能的饲料;可提供能代替昂贵的进口油脂的油料;可生产出多种食用油以供需求;生产出的淀粉可作为某些基础工业如造纸、化工、医药、酿造、制造波纹板等的重要材料;生产出价格低廉的糖类代替进口糖类。

玉米在饮料工业中的应用 篇6

关键词:玉米饮料,糖化液,浸提液,蔗糖酯,风味定型

我国的玉米资源非常丰富, 产量位居世界第二, 仅次于美国。玉米营养成份比较完全, 含蛋白质 8%~14%、脂肪3.5%~5.7%, 其中亚油酸含量高达60%、淀粉 64%~78%、纤维 1.8%~3.5%。此外, 还含有丰富的钙、铁、镁、硒、胡萝卜素、维生素、尼克酸等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但目前玉米大多数用于饲料加工业, 进行深加工的企业比较少。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对膳食合理性要求不断提高, 直接食用粗粮又不利于人体吸收, 因此谷物饮料的研发是个大趋势[1]。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市售黄玉米碴 (黑301) , 市售玉米彭化果 (康乐果) , α-淀粉酶 (活力3 000 U·g-1北京奥博星生物技术责任有限公司) , 糖化酶 (活力5 000 U·g-1北京奥博星生物技术责任有限公司) , 蔗糖酯 (型号S11, 广西云鹏工贸有限责任公司, 南宁市蔗糖酯厂) , 柠檬酸 (食品级) , 黄原胶 (食品级) , 明胶 (食品级) 。

1.2 设备

恒温水浴锅 (HH-S型, 金坛市恒丰仪器厂) , 电子天平 (YP1200上海精密科学仪器厂) , 胶体磨 (JW_L50 温州市瓯海天盛食品机械厂) , pH计 (雷磁RHS-3C型, 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 温度计150℃, 搅拌器 (JJ-1增力电动搅拌器, 金坛市恒丰仪器厂) , 高速组织捣碎机 (DS_200, 金坛市恒丰仪器厂)

1.3 工艺流程

玉米碴→去杂清洗→浸泡→打浆→液化→糖化→玉米彭化→粉碎→浸提→饮料混合液→调配→均质→灌装→巴氏杀菌→降温→贴标→成品。

1.4 操作要点

1.4.1 选料

将玉米碴上的灰糠、玉米胚芽、杂质进行清洗挑选。

1.4.2 浸泡

加入0.3%的乳酸, 水温60℃, 浸泡4 h左右, 使其组织软化, 去除脂肪除掉生气味, 增加出汁量。

1.4.3 打浆

加4倍水进行打浆, 经80目筛过滤, 去除大颗粒淀粉。

1.4.4 液化

将滤液中加0.8%的α-淀粉酶进行液化, 再加入0.4%的氯化钙巩固α-淀粉酶的活性。温度70~85℃, 保温30 min。调节pH 6.0。

1.4.5 糖化

将温度降至60℃, 调节pH 4.5左右。加入1%的糖化酶。保温4 h, 糖度达到12 Bx。

1.4.6 玉米彭化果粉碎

将不加糖玉米彭化果用粉碎机粉碎, 备用[2]。

1.4.7 浸提

用凉开水和玉米彭化粉40∶1进行浸提, 时间不超过2 h, 保留浸提液。

1.4.8 混合

用玉米糖化液和浸提液按1∶1混匀。

1.4.9 调配

蔗糖酯0.2%, 食盐0.2%, 明胶0.1%, 羧甲基纤维素 (CMC) 0.15%, 黄原胶0.1%, 白砂糖2.5%, 用柠檬酸调pH至4.3[3]。

1.4.10 均质

将混合液温度控制在60℃左右, 进行均质20 min[4]。

1.4.11 灌装杀菌

将料液灌装, 进行巴氏杀菌, 降温, 贴标。

2 结果与分析

2.1 玉米碴浸泡条件确定

由于玉米碴在加工过程当中, 有胚芽和灰尘掺杂其中为了不影响后续工作, 必须清除。浸泡是为了使玉米组织软化, 提高出汁率。加入乳酸是驱除玉米的生气味。经过反复试验, 确定乳酸的添加量为0.3%。

2.2 玉米饮料液化工艺参数确定

随着α-淀粉酶的添加量提高糖度也随着增高, 但是酶的添加量越多, 酶味也越大, 影响产品风味。所以为了得到较高的糖度和不影响产品质量。经过反复试验, 以添加0.8%为宜。保温时间越长液体损失越多, 为了使玉米浆充分液化, 而且又少损失液体, 经过反复试验, 定为30 min, pH 6.0为宜 (见表1) 。

2.3 玉米饮料糖化工艺参数的确定

经过反复试验, 确定糖化时间为4.0 h, 因为时间太短, 糖化值较低, 时间太长, 虽然糖化值较高, 但糖化液获得量太少;糖化酶的质量分数1%为最佳, 因为太少糖化度不够, 太多酶味又太大, 影响产品质量, 使人产生不愉快感觉;pH为4.5左右, 太低影响糖化度, 太高改变产品风味;温度60℃为宜, 太低不能激活糖化酶, 太高则起到了灭酶的作用 (见表2) 。

2.4 彭化工艺的条件

玉米彭化不能加糖, 加糖使糖度增加, 影响后续工序。粉碎使玉米的清香气味更容易浸泡出来。

2.5 浸提液参数的确定

浸提液各项指标参数见表3。

2.6 混合液感官评价

确定1∶1时为混合液感官最佳比例, 颜色微黄, 有玉米的清香味, 组织状态均匀, 舒适爽口, 稳定性好 (见表4) 。

2.7 配方比例确定

配方比例见表5。

按配方表中pH请5人用5分制评分 (见表6 ) 。

pH 4.3的口味适中, 总分高达21分符合大部分人的口味所以确定为pH 4.3。由配方表的甜度表请五5人用5分制评分 (见表7) 。

白砂糖的添加量2.5%比较适合大众口味, 得分高达22分, 所以将白砂糖的添加量定位2.5%

3 成品分析

3.1 感官指标

色泽:玉米饮料颜色为玉米的黄绿色, 半透明成浊状, 质地均匀。气味:有玉米天然的清香味。滋味:酸甜可口, 柔和细腻。

3.2 卫生指标

细菌总数≤100个·mL-1, 大肠菌群≤5个·100 mL-1, 致病菌不得检出。

3.3 理化指标

总糖度8%, 可溶性固行物12%, pH 4.3左右。

4 结论

玉米饮料是一种营养保健型饮品, 具有天然的玉米清香味, 口感柔和细腻, 酸甜可口。不含任何防腐剂、老少皆益、工艺简单、成本底、市场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1]冯卫华, 许克勇, 高晗.烤玉米风味的研制[J].食品科技, 1999 (1) :40-41.

[2]杨洋, 谢美美.玉米爽饮料加工技术[J].食品工业, 1998 (2) :23-24.

[3]杨洋.玉米饮料加工流程主要控制工艺条件探讨[J].食品科学, 1998, 19 (3) :45.

吉林省玉米深加工发展研究 篇7

一、吉林省玉米深加工发展的意义

1. 实现吉林省农业产业化。

吉林省作为传统农业的代表,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缓慢,随着深加工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深加工效益提高,吉林省玉米深加工企业也快速发展起来。发展玉米深加工业,可以承接玉米种植业和现代物流业,促进农业(玉米种植业)的标准化和市场化,打通一二三产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效益链和就业链,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实现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是用工业化搭载传统农业,构建现代农业体系的重要载体。吉林省玉米加工业整体上实现了从初加工向精深加工延伸、由分散的小规模生产向大规模区域集团化生产转变。玉米加工能力已经达到1 100万吨,位居全国首位[1]。在玉米深加工产业链条上已经拥有了淀粉、变性淀粉、氨基酸、淀粉糖、酒精、化工醇六大系列,加工产品品种已达300多种。这种加工链条的系列化,不仅延长了玉米深加工业的产业链条,而且拓展了玉米深工业向其他与玉米相关的产业链条拓展,使得玉米产业化经营得到了快速而有效的发展。随着玉米深加工技术的快速发展,化工醇的深入开发,玉米精深加工转化增值方面将有更大的提高。

2. 有效增加农民收入。

吉林省实施“玉米经济”策略,上马了一大批玉米加工项目后,很快解决了玉米大量积压、农民卖粮难的问题,同时还有效地增加了农民种植玉米的收入。玉米深加工产业的发展,扩大了对玉米原料的需求,拉动了玉米价格的上涨,从而扭转了过去几十年间价格持续低迷对农民收入的不利影响。2005年初,1吨玉米卖1 000元无人问津,可是仅仅三年之后,玉米收购价已经涨到了1 620元/吨。(1)据吉林粮食协会数据显示,2005年,吉林省的玉米深加工企业实际消耗玉米487万吨,相对2002年增幅高达169%。根据吉林省内玉米加工企业开工和规划目标,预计2008年,玉米加工生产能力达1 600万吨,消耗玉米也将达到1 200万吨[2]。玉米深加工产业的兴起,扭转了吉林省玉米产业不景气的局面,提高了玉米的生产效益,充分调动了农民种植玉米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国家实行粮食直补政策,再加上玉米深加工行业对玉米的需求增加,种植玉米的农民收入增加比较明显。玉米精深加工业的快速发展,还使玉米产业链条形成系列化发展,已经从简单的精加工口粮和饲料转变到深加工的精细产品、生物产品和有机产品,多元醇的发展已经与纺织、汽车、包装、电子、医药等产业相联合,极大了提高了玉米产品的增加值。

3. 拓展了农民就业空间。

玉米深加工和产业链条的有效发展,吉林省玉米产业为下岗职工和农民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具相关数据显示,吉林省2005年玉米及其关联产品加工业消耗玉米达1 100万吨,产值达到1 000亿元,安置下岗职工和富余劳动力20万人,辐射带动省内农户240万户。玉米产业链条的拓展关联,增加了很多新的相关联的产业。新的就业岗位随之产生,这些新的岗位可以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增加就业空间的同时,也使得农民的收入随之增加。并且使得农村整个社会分工增多,也使得专业化程度更加提高。

4. 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由于玉米深加工业向精深加工发展,促使玉米加工业进一步优化升级,已经从简单的精加工口粮和饲料转变到深加工的精细产品、生物产品和有机产品,同时,带动着玉米种子培植业、玉米种植业、畜产养殖业、玉米食品加工研制业、物流业、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吉林省玉米及其关联产品的生产不仅可以很大程度满足中国人民对肉、蛋等畜产品的需求,而且已经可以大量提供国内外市场供应短缺的化纤、生态塑料及精细化工产品,满足汽车、医药、建筑和服饰等方面的需要。比如长春皓月清真肉业股份有限公司,是种+养+加产业链中的下游企业,其年屠宰肉牛50万头、羊30万只、饲料产量30万吨、皮革加工20万标张、中式与欧式清真熟食制品10万吨、已研发生物制品73个品种[3]。其快速发展,带动全省45个县、(市)、区,210多个乡镇、带动10万农户、近70万农民从事养牛业,每年转化粮食秸秆300多万吨,农民养牛增收10亿元。

二、吉林省玉米深加工发展现状

1. 玉米深加工企业。

吉林省玉米深加工企业在吉林省“玉米经济”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带动下,吉林省玉米深加工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形成了以大成玉米有限公司、吉林燃料乙醇有限公司、吉林吉安集团有限公司、华润黄龙食品有限公司、吉粮天裕为代表的玉米深加工企业。设计产能超过5万吨的17家企业合计约需要玉米982万吨(如表1所示)。这些企业作为吉林省玉米精深加工的龙头企业,在高新科技的引领下,正将吉林省玉米深加工业推向新的规模和更加现代化的领域。并逐步实现吉林省“玉米经济”策略,将吉林省农业产业化全面推进。

资料来源:玉米网,2007年第4期玉米深加工产业报告。

2. 玉米深加工规模。

(1)全国玉米深加工企业玉米消费量

2006/07年中国工业用玉米量为3 550万吨,为玉米总消费量的24.4%(如图1)。虽然同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玉米深加工产业仍然有很大差距,但近年的发展速度较快,令世界瞩目(如下页图2)。

资料来源:国家粮油信息中心,2007。

资料来源:国家粮油信息中心,2007。

中国玉米深加工主要有淀粉行业和酒精行业。2006/07年度3 550万吨工业用玉米中,淀粉行业消费玉米2 200万吨,占工业玉米消费的62%,酒精行业消费1 450万吨,占工业玉米消费的38%(如图3)。近几年淀粉行业和酒精行业消费玉米呈现同步增长态势。

(2)吉林玉米深加工企业玉米消费量。2007年吉林省规模企业消费玉米量为655万吨,为玉米总产量的37.4%。与全国深加工量24.4%相比,吉林省的玉米深加工玉米消费量高出13个百分点。

单位:万吨

资料来源:吉林农业大学张陆教授在玉米深加工座谈会上的资料,2007.11.22,2007年数据来自玉米网,2007年第4期玉米深加工产业报告。

3. 玉米深加工效益。

玉米深加工,尽管还处于探索阶段,但已经充分显示出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生物燃料项目随着国际原油价格大涨而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并且能够带来节能减排效果,形成循环经济模式。资料显示,吉林省玉米产业链条上已经消耗玉米1 100多万吨,并且还有几百万吨玉米产能没有开工。其产值已经超过1 000亿元;辐射带动省内农户240多万户。带动了农民一起致富。燃料乙醇的生产和使用,一是增加了财政收入;二是有效节约了石化能源的消费;三是减少了有害气体的排放;四是提供了许多就业岗位;五是带动了玉米价格的上涨。

三、吉林省玉米深加工发展存在的问题

1. 产品精深加工程度低,增值幅度小。

在玉米加工大宗产品中,玉米淀粉占45%,相应的淀粉下游产品开发深度和精度滞后,只有少部分用于省内深加工,约有50%以上以原料形式销往省外,产品附加值低,未能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2. 项目布局过于集中,重复建设严重。

玉米加工业涉及到诸多部门,而设置却按行政区划和部门进行布局和管理,这就造成了区域间产业结构趋同、产品品质雷同,在相同水平线上互相重复。例如,吉粮集团和中粮集团两个深加工企业间只相距30公里,松原的赛力事达和吉安生化两个企业只相距30米,企业相隔距离均未超过方圆150公里的半径。由于项目集中和重复建设,必然导致企业争原料、争市场,造成企业经济效益下滑。

3. 加工规模小,市场竞争力不强。

虽然形成了以长春大成公司、公主岭黄龙食品工业公司、吉粮赛力事达、乾安吉安生化酒精有限责任公司、吉林燃料乙醇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玉米加工龙头型企业群,但整体上对全省经济具有强大拉动作用的大型龙头企业数量偏少,龙头企业仅占全部玉米加工企业的10%,多数是市场竞争力不强的中小型企业。中小企业对玉米的加工,既不能将玉米加工产业链条拉长,又对玉米资源利用不充分,造成玉米资源的浪费。还可能造成对环境污染。

4. 科研投入不足,深加工科技含量低。

除长春大成集团自主研发技术多为国际首创外,其他玉米加工企业的技术和装备大都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由于科研投入不足,使得吉林省各玉米加工企业技术与装备,特别是一些精深加工项目不能进行。这种低技术含量的初级加工产品,使得玉米产业增加值不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不能得到有效提升。

四、吉林省玉米深加工业发展策略

吉林省玉米工业转化虽然取得一定的成就,但其综合利用和增加值仍有待大幅度提高。根据国外玉米工业利用的发展趋势和国内需求及技术的开发情况,未来吉林省玉米工业发展策略主要是:

1. 加强玉米综合利用,提高附加值。

提升玉米加工业在整个玉米产业中的核心地位,依托吉林省丰富的玉米资源,特别2008年7月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吉林省增产百亿斤商品粮能力建设规划》,这标志着吉林省将成为首个突破六百亿斤粮食生产的省份。而其中规划中增产的100亿斤商品粮中玉米占60亿斤。拥有如此丰富的玉米资源,如果只靠玉米初加工,或者单一的深加工,是无法实现玉米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为了将玉米产业做大做强,做出特色,首先,加快玉米深加工高端产品的研制开发和生产,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提高玉米产业的附加值;其次,将玉米产业链条科学规划综合搭建,形成以玉米为核心的多链符合,形成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2. 继续扶植一批龙头企业,加强带动效应。

发挥龙头企业的核心带动效应,可以将玉米产业真正做成吉林省的特色。龙头企业在世界范围站稳脚跟,才能真正将吉林省玉米产业做大做强,并将吉林省玉米加工小企业进行整合,实现资源优化,带动玉米产业按有效模式运转。如继续扶持皓月公司,加大其生产加工能力,开发新品种,这样可以带动养殖业的发展,进而带动种养加链条的带动作用,可以使秸秆进行综合利用,形成种植业的一个循环链条。

3. 加大科技投入,发展玉米深加工特色产品。

玉米蛋白主要为醇溶蛋白、谷蛋白、球蛋白和白蛋白等四种。其支链氨基酸和中性氨基酸含量均相当高,是植物蛋白中颇少见的特色组成。以前这是玉米蛋白利用的限制因素,但近年来却成为深层次加工的依据。玉米黄粉可以加工生产醇溶蛋白、玉米分离蛋白以及具有多种保健功能的玉米蛋白肽等通过对玉米蛋白改性,可以生产出多种功能食品。且玉米黄粉作为湿法生产玉米淀粉的下脚料,来源广泛,价格低廉。但通过对玉米蛋白进行深加工,提高其附加值,为中国的农产品深加工发展开辟了一条前景广阔的道路。并且增加玉米深加工产品在食品中的运用,既可以减少因为玉米深加工而引起的粮食安全争论,又提高了玉米产业的经济效益,而且充分发挥玉米的保健功能。继续加大科技投入,探索玉米精深加工产品,特别是在发展柠檬酸(无磷洗涤剂)、生态塑料的研制,这种百姓日常消费品对于治理“白色污染”和应对石油资源的短缺,建设生态省都有积极的意义。

4. 发展玉米循环经济,实现玉米产业可持续发展。

玉米作为可再生的工业原料和能源被誉为“软黄金”,随着现代加工科技的发展,玉米具有多次加工增值的潜力。要实现吉林省玉米产业大发展,就要让广大农民从中受益,增加收入,改善农业发展环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良性发展,有效解决民生问题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就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玉米资源的永续利用。

五、结论

通过对吉林省玉米资源和农业发展分析,按照国家发改委的精神,吉林省大力发展玉米深加工业既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又能有效提高玉米附加值,实现经济效益的大幅提高;既能促进粮食的有效生产,又能保证生态省的建设实现;既能保证吉林省“玉米经济”策略的有效达成,又能实现玉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为在玉米生产大省吉林省,大力发展玉米经济是大有可为的。只是在发展玉米深加工发展的过程中,要注重玉米精深加工的增值效用,形成玉米产业的循环发展。

摘要:吉林省作为玉米大省,在产量连续增加的情况下,农民收入却陷入低迷。随着玉米深加工业的快速发展,农民也得到了相应的实惠。如何破解农民增收难题,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问题。玉米综合利用精深加工,按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将玉米产业链条综合链接是有效发展玉米深加工的根本出路,也是破解农民增收难题、环境保护的有效途径。

我国玉米深加工现状及其发展建议 篇8

玉米为全球性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因其丰富的产出和可再生的资源优势而受到广泛的关注,玉米深加工产业也被世界誉为“黄金”产业。玉米是中国3大粮食作物之一,年种植面积达到2500万hm2,主要分布在东北和华北玉米生产区以及西南西北的一部分地区[1]。近年来,世界玉米总产量在6亿t左右,美国、中国、欧盟、巴西和墨西哥是5大玉米生产国,其中美国占全球玉米总产量的40%,美国每年用于深加工的玉米量已经超过5000万t,占玉米产量的20%左右,中国为1000万t,占10%左右[2]。我国玉米主要用作饲料,但近年来玉米深加工快速发展,既改变了原来的玉米消费构成,也带来了一些深刻的变化。玉米是我国的主要粮食品种之一,事关我国的粮食安全,因此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促进玉米深加工业健康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3]。随着玉米深加工技术特别是生物化工技术的快速发展,其产品的种类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在食品、医药、造纸、纺织和环保等相关行业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延长了农业链条,提高了农民的收益[4]。为此,介绍了我国玉米深加工产业的现状、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确保我国玉米深加工产业健康发展的建议。

1 我国玉米深加工产业现状

我国深加工产品已有1000多个品种,主要有淀粉及其衍生物、淀粉糖系列、变性淀粉系列、医药类系列、发酵类系列及副产品系列等几大类。重点产品有玉米淀粉、变性淀粉、淀粉糖、味精、食用酒精与燃料乙醇、赖氨酸、化工醇等。2003年中国用于深加工玉米量为1500~1600万t,约占玉米总产量的13%。酒精约占深加工玉米量的31.2%,淀粉糖占29.2%,谷氨酸占14.8%,变性淀粉占4.3%,其他占20%[4]。

1.1 玉米深加工产品

玉米在淀粉生产中占重要位置,玉米淀粉除直接用于食品、造纸、纺织、医药等领域外,绝大多数用于深加工。我国的玉米深加工产业发展历史较短,多数产品还处于发展期,因此增长速度快,增幅大。在深加工产品中,淀粉工业是我国玉米使用量较大的一个行业,我国玉米淀粉的产量从1999-2005年呈线性增长。2004年全国玉米淀粉量达862万t,比2003年增加了36.09%[5]。有关部门统计,2006年我国玉米加工转化能力达到2500万t,深加工数量约占玉米总产量的18%。我国玉米企业主要集中在东北三省和山东、河北、安徽、广东等省。

1.2 淀粉糖

据中国发酵协会统计,1992-2002年我国淀粉塘工业快速发展,特别是1997年以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仅2000-2003年3年间国内便增加近100万t的产量。淀粉糖产量从1992年的21万t发展到了2002年的200万t,10年翻了近10倍,2002年比1992年增长了89.5%。品种由4~5个发展到24个,而且出现了淀粉糖(干基)单价低于蔗糖的新情况[6]。

1.3 玉米乙醇业

以玉米为原料生产的燃料酒精价格低廉且环保,而且燃料酒精绝不会引起汽车发动机的不良反应,市场潜力巨大。乙醇汽油的推广及使用,不仅可以缓解因石油资源短缺而造成的经济压力,还可以消化陈粮,为粮食解决相对过剩问题开辟一条新路。资料表明,2001年4月,我国宣布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并批准了4个产能共为每年102万t的燃料乙醇试点项目,包括吉林燃料乙醇公司的30万t,河南天冠燃料乙醇公司的30万t,安徽丰原生化公司的32万t,以及黑龙江华润酒精公司的10万t。这些以陈化粮为主要原料的燃料乙醇,按10%的配比掺入汽油中,可以起到节省原油的作用。从2002年6月-2003年6月,国家组织河南、黑龙江等省市进行车用乙醇汽油试点。2004年试点扩大到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南、安徽的全省区域,以及河北、山东、江苏、湖北的部分地区。由于当时燃料乙醇价格高于汽油,因此发展并不迅速。2004年全球能源和石油价格上涨使得燃料乙醇身价倍增,4家定点生产企业也纷纷扩产。据上海天之冠可再生能源公司史吉平经理介绍,目前这4家企业的产能已经由102万t增加到约150万t,但是这个数字还远远无法满足远期需求。现阶段,燃料乙醇的使用还只限于黑龙江等9个省市,如果后期在全国推广,以2005年我国汽油消费量4 366万t计算,添加的燃料乙醇需要436万t,还有较大的市场空间。出于对粮食安全的慎重考虑,除了4家试点企业外,国家有关部门没有新批燃料乙醇生产项目[7]。

1.4 变性淀粉

在淀粉家族中天然淀粉的种类十分繁多,但作为食品辅料时却不能完全尽如人意。而变性淀粉却是根据加工食品的特殊要求制成的新型辅料。它能满足某些食品加工的工艺要求,克服天然淀粉所存在的缺点,达到理想的预期效果。变性淀粉是近几年新发展起来的产品,用途广泛,国外已开发出3 000多个品种,而我国只开发出50多个品种。它广泛应用于造纸、纺织、食品、饲料、医药、日化、石油等工业,使用量最大的是造纸、食品和纺织品等行业,前景良好。

2 我国玉米加工业存在的问题

1)面临原料短缺和市场价格上扬的挑战。“十五”以来,我国玉米深加工业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对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加快产业化经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玉米生产、促进农民增收等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近年来玉米深加工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加工能力盲目扩张、重复建设严重的情况,一些主产区上玉米深加工项目的积极性高涨,新建、扩建或拟建项目合计产能增长速度大大超过玉米产量增长幅度,引起了玉米供需结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饲料生产原料供应紧张,影响了畜禽养殖成本和饲养业的发展。加上各粮库执行国家临时储备粮收储制度,收购价高于市场价,相当一部分农民将玉米卖给了各粮库,使玉米加工企业面临原料收购难,同时玉米价格上扬给玉米深加工企业带来新的收购压力。玉米收购价格的上涨意味着玉米深加工行业将面临重新洗牌,没有下游产品以及生产成本较高的深加工企业无疑将面临新一轮淘汰。

2)产品开发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缺乏能够直接摆上货架的“终端产品”,产品附加值低。企业多为粗放型加工,初级产品多,产品结构不合理,部分小型企业加工转化效率低,资源综合利用率不高。我国玉米加工业起步较晚,从20世纪80年代的几十万吨消费量到90年代以每年10%的速度快速增长,如今开发了上百个产品。美国玉米加工产品现在是3500多个品种,而我国加工水平和技术比较落后,国内的玉米加工只有200多个品种,且都把初加工的玉米、玉米面、方便食品、玉米饮料等都统计进去。初加工所占的比例太大,食品的初加工占65%,工业原料的初加工占20%,深加工只占15%,主要集中于乙醇、淀粉及化工醇等相关领域。从工业意义上来讲,品种分布是不合理的,与西方先进国家相比较,结构不合理[8]。

3)规模大的企业数量太少,资源综合利用差。我国玉米加工业发展比较缓慢,大型企业少,中小企业的加工能力较差,玉米产品种类少,难以实现规模效益和提升产品档次。在全国玉米深加工企业中,真正的食品加工和工业原料加工基本在560~580家左右。玉米加工规模超过50万t以上的全国只有60~70家。规模在30万t以上的100家左右,剩下的20万t以上的大约150家。剩下的绝大部分规模都很小。那些规模小的企业科技含量低、生产成本过高、抗市场风险能力差、资源综合利用率低,产品品种单一、收益率低、能源消耗高、环境污染治理难度大,很难与大规模的企业进行竞争[9]。

4)加工企业资金缺乏,不能如期达产达效。目前,玉米加工技术更新速度较快,由于缺少资金,一些成长中的企业改扩建比较困难,不能及时进行技术的更新和改造,加工产品很难适应市场需要。同时,玉米加工企业不能享受国家收储粮的优惠政策,企业缺少收购和储备原料玉米资金,由于加工原料无保障,导致有些企业不能达产达效[10]。在市场激烈竞争的过程中,国内企业为了维持生存,把资金都投放到生产中,一般只扩大企业规模而不注重企业科技的投入,造成企业技术水平低、开发能力有限,研发新产品种类少,无力与国外大型企业进行竞争,加上我国小型加工企业比较多,企业的发展更加困难重重。

3 我国玉米深加工的发展对策

1) 加强对新建、扩建项目宏观调控,全面清理在建、拟建项目。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下发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强玉米加工项目建设管理的紧急通知》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清理玉米深加工在建、拟建项目的紧急通知》的文件精神,立即停止备案玉米深加工项目,对在建、拟建项目进行全面清理。对已经备案但尚未开工的拟建项目,停止项目建设;对不符合项目土地审批、环境评价、城市规划、信贷政策等方面规定的项目,要暂停建设,限期整改,并将整改情况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审批玉米深加工业企业或在建项目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并逐步取消用玉米生产燃料乙醇。虽然燃料乙醇的应用前景被广泛看好,但在我国大量使用玉米制造乙醇的路子却是行不通的,原因是我国人多地少,并在一定时期内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是必然的,大量耕地减少的趋势也是必然的,对粮食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尽管应用玉米生产燃料乙醇有利于保障我国的能源安全,但保障能源安全决不能损害我国的粮食安全。为此,要严格控制并逐步取消用玉米生产燃料乙醇。同时,加快小企业被淘汰出局的时限。

2) 科学规划,加强政策指导,统筹规划。

目前,我国的玉米深加工企业主要集中在东北三省、内蒙、山东、河南、河北等玉米省区,这些玉米主产区要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全局利益出发,统筹规划各地区玉米生产、饲料加工业和深加工业发展实际,严格控制玉米深加工业产能规模盲目扩张,使其与《食品工业“十一五”发展纲要》和《饲料加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相衔接,并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各地规划进行必要的指导,以加强对玉米加工业发展的宏观调控,严格控制玉米深加工产能的盲目扩产和无序发展。加大研发引进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产业链条长,规避风险的回旋余地比较大的产品,彻底改变产品单一或品种单一的弊端,争得企业发展的主动权。

3) 保持玉米食用消费、饲料和深加工的协调发展。

对不同类型玉米加工业,实施区别对待的发展政策。一是鼓励发展玉米食品加工业,开发玉米食品加工新技术、新产品,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以提高玉米质量和降低生产成本为核心,优化品种结构,提高玉米转化能力,提高粮农和企业的经济效益。二是稳步发展饲料加工业,不断开发优质高效的饲料产品,提高饲料的质量安全水平,确保畜牧业发展对玉米饲料的要求。三是适度发展玉米深加工业,鼓励发展高附加值产品,限制发展供给过剩和高耗能、低附加值的产品以及出口导向型产品,严格控制深加工消耗玉米数量。制定玉米深加工业消耗的控制指标,并以此为控制加工能力扩张的测算基础。

4)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严格执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淘汰低水平、高消耗、污染严重的企业,尤其是没有污水处理设施的小型淀粉和淀粉糖(醇)企业。完善产业组织形式,形成以大型企业为主导、中小企业配套合理的产业组织结构。积极培育大型玉米加工企业,推动结构调整,提高行业发展水平。鼓励和支持具有一定生产规模、市场前景看好、发展潜力大的国内玉米加工企业,通过联合、兼并和重组等形式,发展若干家大型企业集团,提高产业的集中度和核心竞争力,并对“十一五”期间重点发展淀粉糖、变性淀粉、柠檬酸等3大类产品的企业给予重点扶持,使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和竞争力。同时,鼓励和引导玉米加工企业加强科技研发,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提升产业发展的整体水平。加强科技研发,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实现产业升级。重点支持玉米保质干燥、精深加工关键技术、新产品开发和重点装备的研发工作。积极应用先进的生物酶技术、色层分离技术、膜技术以及喷射、超微、自动化控制等技术,促进玉米深加工产业尽快进入高科技、高产出、高效益的快速发展阶段,努力实现产业升级。

5) 适当调整玉米及加工产品进出口政策。

近年来,随着我国玉米深加工能力的不断增长,造成玉米原料短缺和玉米收购成本不断上涨,玉米深加工企业生产成本不断上涨。因此,各地区原则上要减少玉米出口,优先保证国内供求平衡。同时,建立灵活的玉米进出口数量调节制度,在保证国内玉米生产稳定的条件下,东南沿海玉米主销区在国际市场玉米价格较低时,可适当进口部分玉米,满足国内饲料加工业的需求。进一步规划未来玉米进口工作,从长远来看,进口玉米无论是对国家粮食安全,还是企业发展均有利,用好进出口调节手段,将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提供保障。同时,研究完善玉米初加工产品和部分深加工产品的出口退税政策,具体产品由国家相关部门严格规定。同时,由国家组织成立米深加工产业协会,实现资源共享,可以交流经验,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互相帮助,共同提高我国玉米深加工产业整体实力和与国外大型玉米加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6) 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坚持循环经济的理念,对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尽可能回收,原料利用率达到97%以上。延长加工产业链,提高玉米转化增值空间。降低资源消耗,走资源节约型发展道路。坚持清洁生产,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建设环境友好型的玉米加工产业。

7) 鼓励玉米加工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资源。

积极参与世界粮食市场竞争,充分利用全球土地资源,通过融资支持、税收优惠、技术输出等国家统一制定的支持政策,鼓励玉米加工企业到周边、非洲、拉美等国家和地区建立玉米生产基地,发展玉米加工和畜禽养殖业,延伸国内农业生产能力,减少国内粮食生产的压力[11]。

4 结束语

我国玉米深加工在近几十年中发展迅速,在食品、医药等领域得到了很多应用,已成为玉米产业的主要发展方向。但是我国玉米深加工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玉米深加工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目前,我国玉米深加工品种少,结构不合理;企业规模小,资源综合利用差;科技开发投资少,加工技术落后;综合加工能力弱,玉米附加值低。因此,科学合理地把握玉米加工业的发展规模、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布局及其产品开发方向,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益,既是实施中国粮食安全战略的需要,也是推进玉米加工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佚名.玉米期货知识:我国玉米生产情况简介[EB/OL].2004-08-20.http://economy.enorth.com.cn/system/2004/08/20/000847569.shtml.

[2]佚名.玉米深加工产业现状分析[N].瓜果蔬菜报,2007-01-02(02).

[3]王秀忠.促进玉米深加工健康发展的对策[N].农产品加工,2007-06-08(B01)

[4]王江,谷凤久,景波,等.国内外玉米加工产业发展比较研究[J].研究与探索,2007(2):32-34.

[5]王莉,胡胜德.我国玉米深加工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济纵横,2008(10):61-63.

[6]王军.我国玉米加工业的历史与现状[J].期货日报,2004-11-03.

[7]玉米乙醇业的可持续发展[EB/OL].2006-12-20.ht-tp://www.ccei.org.cn/shownews.asp-id=4367.

[8]王莉,胡胜德.我国玉米深加工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济纵横,2008(10):61-63.

[9]佚名.研究我国玉米深加工面临的问题及对策[EB/OL].2009-05-29.http://www.lunwenwang.com/Freepaper/Agronomypaper/agronomypaper/200905/Freepaper_39355.html

[10]佚名.吉林发展玉米深加工解决“卖粮难”问题[EB/OL].2006-11-16.http://www.cqagri.gov.cn/detail.asp-pubID=219671.

玉米深加工业 篇9

中粮生化榆树公司:将玉米收购价格再度下调40元/t, 至现在的1 320元/t, 折扣比例1∶1.3, 湿水分30%的玉米收购价降至1.024元/kg, 日收购量仍在1 000多吨。据悉当地国储玉米收购任务基本完成, 贸易粮收购价普遍下跌至1.08元/kg, 水分30%。

赛力事达公司:挂牌价格下调至1 320元/t, 折扣比例1∶1.2, 30%水分湿玉米价格降至1.06元/kg, 收购量仍稳定在3 200~3 300 t上下。

吉安生化:吉安生化公司一直采取灵活的收购态度, 收收停停, 不过收购价格也是呈现下跌趋势, 目前收购价降至1.06元/kg左右, 日收购量控制在2 000 t以内。

长春大成:挂牌价格1 350元/t不变, 门前送粮车队依旧较长, 初步估计在300台上下, 大成、金成及二车间3处收购点均在敞开收购, 日收购量在万吨上下。虽然挂牌价格一直未变, 但通过对卖粮者实际询问, 玉米价格还是呈现下跌趋势。

公主岭黄龙公司及中粮生化公主岭公司:挂牌价格1 350元/t不变, 30%水分玉米价格1.06元/kg左右, 两家企业收购量在4 000多吨。

【玉米深加工业】推荐阅读:

玉米深加工07-17

玉米根系05-15

《玉米》05-15

玉米病虫05-23

玉米专家05-29

地膜玉米06-17

玉米期货07-10

玉米品种07-10

滴灌玉米07-28

玉米育苗08-02

上一篇:云计算理论下一篇:决算审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