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深加工业市场分析

2024-12-07

玉米深加工业市场分析(精选7篇)

玉米深加工业市场分析 篇1

目前, 我国每年食用玉米需求量仅占全国玉米总产量的5%, 玉米已经从家庭主食转变为饲料和工业的主要原料。

全国政协委员杨国俊认为, 适度发展玉米加工业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他说, 发展玉米加工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玉米加工业是粮食市场的“平衡器”和粮食安全的“蓄水池”, 可以更好地调控玉米市场余缺, 避免农民卖粮难、谷贱伤农, 确保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同时, 发展玉米加工业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 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 还可以解决大量人员就业。

全国政协委员杨耀寰认为, 发展玉米加工业是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和保障产业安全的重要手段。在玉米产业区加快发展玉米加工业, 将玉米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 可以加快地区工业化进程, 缩小地区差距, 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有效途径;建设一批大型玉米深加工项目, 可以整合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尽快提升产业层次和整体竞争力, 可以避免我国玉米加工产业受到国外企业的冲击以及外资收购现有企业对我国产业安全构成的新威胁, 起到既实现产业升级、又能保障产业安全的作用;此外, 还可以缓解铁路运输压力。

为此, 杨国俊建议国家采取综合性措施, 支持适度发展玉米加工业;建议国家采取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政策, 支持玉米主产区的深加工项目建设。鉴于国家针对部分地区出现的玉米加工热现象, 采取宏观调控时, 不要一刀切, 玉米深加工新增能力要向东北等重点产业倾斜, 加大国债资金支持力度, 支持使用当地玉米建设大型玉米深加工项目。

玉米深加工业市场分析 篇2

(一)中国2008年第二季度玉米市场稳中走高,主要原因是北粮南运导致东北玉米货源减少;小麦价格高开高走,替代现象减少;燃油价格的上调以及柴油供应告急推动运费上涨;中国CPI的不断攀升,支撑玉米价格保持高位坚挺。随着农户手中存粮不断下降,养殖业不断恢复,预计短期内玉米市场仍将保持高位震荡走势。

一、2008年第二季度玉米行情总体回顾

1、整体价格行情震荡走高 2008年第二季度国内玉米市场价格一改第一季度整体趋弱的走势,价格稳步走高。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玉米价格可谓是一年一个台阶,并且第二季度基本都呈现稳中有升的局面,2008年波动明显比前两年频繁。

4月初 4月底 5月底 6月底 7月8日 比4月初 现货平均价格 1691 1705 1756 1772 1779 +5.23%

玉米价格指数 129.97 131.05 134.97 136.2 136.74 +5.23%

第一阶段(4月1日至4月22日):价格稳中趋弱。进入4月份,玉米市场进入播种前期,农民为春耕备耕,农民出售收购的部分余粮以便购买农资,此时的玉米价格出现下跌,购销市场也略显平淡。4月22日,玉米全国平均价格为1,680元/吨,较3月底下跌0.65%,较年初下跌2.49%。第二阶段(4月22日至今):价格稳步上扬。进入5月份,“北粮南运”工作陆续进行,大量的粮源南下,导致东北主产区货源减少,价格也随之上涨,虽然在6月份新季小麦上市,对玉米市场产生了短暂的冲击,但由于后期小麦开秤价格的高开高走,比价效应渐渐减弱,随着燃油价格的上调以及柴油供应告急,运输的上涨推动玉米价格稳步上扬。截止到7月8日,玉米全国平均价格为1,779元/吨,比4月初上涨5.23%,比4月22日上涨5.89%。

2、各地玉米价格走势对比各地玉米市场价格对比表(单位:元/吨)

东北主产区及南北港口地区玉米价格大幅上涨;华北黄淮地区玉米价格微幅上涨;

二、二季度市场主要影响因素 1、08/09玉米供需情况。

1、全球玉米供需状况 —产不足需,供需缺口再次扩大单美国农业部供需月报6月预估值受洪灾影响,美国农业部将玉米产量下调至77,256万吨,但消费量依旧呈现增长势头,产需缺口再次扩大,期末库存降至近几年低点,全球玉米供应趋紧,长期对国际玉米市场价格起到了强有力的支撑。

2、中国玉米供需基本平衡,结余有所增加,随着食用油价格的不断高涨,市场热点逐步转向大豆,东北主产区部分农民改种大豆,虽然播种面积有所减少,但由于单产的增加,总产同比增幅1.43%;消费量的增加主要体现在饲料方面,预计2008/09玉米饲料需求为9,350万吨,同比增加290万吨,涨幅为3.2%;工业需求为5,833万吨,同比增加88万吨,涨幅为1.53%。

3、北京地区玉米供需情况—产量减少,需求增加,产需缺口再度扩大。自2008年第一季度,中储粮在东北主产区先后启动了两批800万吨的玉米托市收购计划,玉米市场一改前期下跌行情,市场开始逐步回暖;另一方面,在南方销区进行每周一次的储备玉米销售工作,增加南方销区供应,稳定市场价格;其次,从5月1日至6月30日抢运1,000万吨东北玉米及稻米南下入关,导致东北主产区货源减少,拉动价格上涨。整体看,由于南方销区玉米轮换销售底价一直处于高位,因此并没有因为频繁的轮换打压市场价格,另一方面,在抛售的同时又在东北主产区进行托市收购,政府意在“有粮在手,心中不愁”,因此虽然表面上看国家宏观调控“利弊”共存,但实际上并没有打压玉米价格上涨的意图;其次,国家为维护经济平稳持续发展,农发行紧缩银根导致贸易商收购资金不足,市场曾出现因主体匮乏价格下跌的情况;另外,国家严控国内玉米深加工规模,以保证市场供应,稳定市场价格。

4、国内外期货市场相互影响,联动性有所增强第二季度,国内外期货市场玉米价格走势震荡起伏,表现CBOT玉米期价大幅上涨,大连商品交易所期货价格出现微幅下跌。CBOT期货市场玉米价格走势震荡起伏,国际玉米的库存降低但需求增加以及美国遭遇百年不遇的洪灾影响玉米播种,导致CBOT玉米期货一路上涨,屡创历史新高。

5、环保奥运影响北京周边淀粉企业生产为确保奥运期间空气质量,国家各级环保部门正在大范围的开展排污整治工作,而河北、山东及辽宁作为北京周边省份就成为了整治工作的重点。由于华北一些玉米淀粉企业也将也受到此次环保政策调控的影响,势必会导致阶段性的原料需求减小。

6、自然灾害对玉米市场影响有限从 “5.12”地震的情况来看,四川是中国第一产猪大省,2007年猪肉产量408.5万吨,占全国9.5%,猪肉外调量占全国省际间猪肉贸易量三分之一。不过,川猪产地主要集中于川南、川西,而大地震的重灾区在川北,且以山区为主,商品率较低。据农业部估计,这次地震造成1,563万头(只)畜禽死亡,但其中生猪比例较小,死亡数不到全省生猪存栏总数的4%。因而此次地震对四川全省的生猪养殖业影响有限。

7、燃油价格上调及柴油供应告急,增加玉米运输成本原油价格的不断上涨,使中国前期发生了柴油供应告急的状况,尤其在两会及奥运期间,国家限制不许随便提价,中国部分地区也一度出现限油的情况,对大型货车的影响尤为严重,国家发改委公布自6月20日起汽油、柴油、每吨提高 1,000元,航空煤油价格每吨提高1,500元,油价的上涨导致玉米运输成本增加,从而推动玉米价格上涨。

8、新麦价格高开高走,替代现象逐步减弱近期,中国新季小麦开始大量上市,虽然在一段时期出现了小麦替代玉米的现象,但随着国家托市收购政策的开展,新麦开秤价格高开高走,例如:7月上旬,山东地区玉米价格为1,780元/吨,而当地新麦开秤价达1,700元/吨左右,两者价差仅为80元/吨,一般情况下玉米小麦价差要达到120元以上,小麦替代玉米才有一定的优势,这样看来,目前的小麦价格高企已经不具备替代玉米的优势。

9、中国CPI的不断攀升,支撑玉米价格保持高位坚挺。2008年1--5月份,中国CPI价格指数不断攀升,虽然后期在国家紧缩银根政策的作用下,指数有所回调,但仍保持近几年的高位,对玉米市场价格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

三、玉米储备轮换情况

1、中央储备轮换情况进入4月份以来,受需求不振以及市场价格不断走低的影响,中央储备玉米轮换接连流拍,中储粮也因此调低了轮换数量,2008年4月--6月累计计划拍卖数量 422.72万吨,实际成交72.03万吨,成交率为17.03%。从成交量的情况来看,5月份以来,成交量逐步增加,可见随着市场可供粮源的逐步减少,市场采购已经逐步的转向储备轮换,饲料企业需求也正在逐步的恢复当中。

2、北京市储备轮换情况 4月28日,北京储备轮换采购一等黄玉米3万吨,采购底价0.84元/斤,成交均价为0.823元/斤,全部成交;销售3.6万吨一等黄玉米,销售底价0.78元/斤,成交均价0.794元/斤,实际成交3.3万吨。本次交易会在销售的同时进行采购,对于市场产生的影响相对较小,一方面满足了市场需求;另一方面,消耗了贸易企业手中的囤粮。适时进行储备粮吞吐,有利于稳定市场,交易会后北京市场玉米收购价格较为稳定。

四、后期预测及结论目前,中国春玉米处于七叶至拔节期,夏玉米处于三叶至七叶期,5月底至6月初,东北大部分玉米产区遭遇低温冻害天气,导致当地玉米生长进度缓慢,但进入6月上旬后,东北主产区气温回升较快,并且降雨较为充足,对玉米生长起到了利好作用。近期,中国产区农民手中玉米存粮不断下降,随着养殖业的不断恢复,玉米市场价格稳中有升,预计短期内,中国玉米市场价格走势仍将继续在高位震荡整理。从长期趋势来看,中国玉米消费量仍将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步增长的势头,因此后期价格下跌的空间较为有限,预计2008年下半年中国玉米价格仍将在高位震荡整理,下跌空间不大。

玉米市场分析报告

(二)国内玉米市场虽迎来丰收好年景,却呈现出令人难以置信的大涨行情。2012年春节过后,国内玉米市场承接上年末的上涨势头,以东北产区为“龙头”展开了新一轮强劲上涨,玉米期价更是创下历史新高。在国内养殖业消费进入传统淡季,小麦替代“如为如荼”等较多不利因素之下,国内玉米行情缘何“淡季不淡”,仅仅是一个多月的涨幅都令一些人士预测大跌的幅度?我国玉米市场一轮大涨之后又将何去何从?下面笔者将从以下几方面作以分析及展望。

一、今年一季度国内玉米行情简要回顾

(一)、价格走势回顾

一季度,国内玉米市场延续去年年末的上涨行情。特别是2月份以来,随着北方贸易商、东北用粮企业陆续展开收购(尤其是在国储入市收购的提振下),东北产区玉米价格涨势惊人。按照去年临储政策出台前,东北玉米低位价格水平计算,截至3月上旬,东北产区玉米价格累计涨幅均超过了150元/吨。受其影响,北方港口玉米价格一度攀高,截至3月中旬,大连玉米平舱价格最高触及2520元/吨的历史高位(去年9月大连主流平舱达到2510元/吨)。而在南方需求减弱的情况下,港口玉米收购价格有所走软,东北产区与港口间“倒挂“格局日趋明显。与此同时,在东北玉米强劲涨势带动下,华北玉米价格先跌后涨。至此,国内玉米市场实现了轮番上涨的较好预期。

(二)、影响因素分析

今年年初至今,玉米价格走出一波上涨行情,玉米价格从年初的2250元/吨上涨至3月末的2370元/吨,涨幅在6%左右。虽然国内玉米丰收增产、饲养业消费不振、深加工企业利润下滑、进口玉米持续高量等利空消息客观存在,但国内玉米价格仍能在多番利空因素的作用下持续坚挺向上,究其主要原因如下:

1、国储收购成为玉米价格走高的“新动力”。今年春节过后,随着国内玉米市场购销逐步复苏,东北、河北部分地区国储补库启动成为短期市场的一个利多因素。截止3月10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四川、陕西、甘肃等11个玉米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2011年新产玉米5680.8万吨其中国有粮食企业收购1389.2万吨。与去年同比分别增加613.6万吨和124.6万吨。而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1/12年全国玉米总产量增长8.2%(达到1.9175亿吨)。()由此可见,国储收购力度加大对于玉米价格的推动作用。同时,随着华北粮源水分下降,自2月下旬开始当地国储收购力度加强,无疑成为当地玉米价格上涨的推手之一。

2、农户惜售心理普遍较强,售粮时间有所延迟。由于上一年新季玉米“上市越晚越赚钱”的现象给农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11/12新粮上市之初,农户惜售心理仍较强,部分农户已经将优质玉米“颗粒归仓”,等待5、6月份销售。支持农户延后销售的理由:其一,今年东北降雪偏少,玉米水分下降较快,利于农户保管;其二,近年来,国家对一些产粮大县的玉米储存仓实行补贴,加剧了农户售粮延迟的现象,而这一情况在我省尤为明显。

3、深加工企业不断提高玉米收购价。今年一季度,为获取粮源,东北大部分深加工企业不断提高玉米收购价。截止3月末,我省中粮生化榆树公司玉米挂牌价格为2220元/吨,水分14%,折扣1:1,较年初上涨100元/吨,日收购量1000吨;四平天成公司玉米挂牌价2320元/吨,折扣比1:1.2,上涨120元/吨,日收购量数百吨。究其主要原因:一是东北玉米产区玉米存量不断消耗,农户较为惜售;二是加工企业库存相对紧张,面临阶段性补库需求。在库存偏低的当下,企业补库意愿比较强烈;三是受东北产区及南北港口玉米价格上涨带动。截止3月末,东北地区玉米价格相对春节前已经上涨100元/吨以上;北方港口玉米主流平舱报价2520元/吨,较春节前上涨150元/吨以上;四是各收购主体看涨心理较强,收购趋于积极。

4、养殖、饲料消费进入传统淡季,“低消费”与“高价位”难以匹配。一方面,春节过后是养殖业的传统淡季。有关数据显示,3月14日全国生猪出厂均价为15.81元/公斤,环比降幅为6.78%,猪粮比价自1月中旬开始连续回落至目前的6.59:1,跌幅达到11.4%。同时,自繁自养出栏头均盈利回落至280元/头,加之面临仔猪价格和饲料成本的高企,同时受到疫情的影响,养殖户补栏量并没有出现明显增加;另一个方面,为迎合节日消费,每年春节前国内养殖业均会经历一轮畜禽大批量出栏,此后国内畜禽存栏量相对偏低直接将饲料行业引入传统消费淡季。今年同样如此,一季度,消费率先启动的南方港口饲料企业在春节过后集中补栏之后,采购步伐有所放缓,从而导致东北港口玉米价格水平缺乏需求的持续推动。此外,华北、南方不少销区小麦替代比例依旧维持在较高水平也限制了国内玉米使用量。

5、华北局部玉米品质堪忧,与东北玉米间的比较优势弱化。去年因小麦迟收和秋季收获期间阴雨连绵不仅推迟了华北玉米的收获时间,也导致不少地区玉变在收获间已经感染田间霉菌,华北玉米质量参差不齐,霉变情况甚至导致去年关内饲料企业到东北采购玉米的时间较往年提前1-2个月。

今年一季度,价格低廉的华北玉米已吸引了不少中间商和饲料企业前往采购。但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春季气温的回升,山东、河南等地玉米霉变问题将更为突出,影响饲料企业批量使用,其与东北玉米间的比较优势也相对弱化。何况,2月中下旬开始,华北玉米价格已经出现触底反弹,局部地区低价玉米上市进度较快。

二、后期国内玉米市场形势分析

(一)政策因素

1、国储拍卖对市场冲击料将有限。虽然今年二季度国储拍卖可能成为玉米市场阶段性利空因素,但鉴于国储库存较低、国内玉米市场供求关系继续趋紧的现状,前期其收储玉米将大部分流入储备库。由此可见,既便后期国家进行拍卖,其市场供应量也可能有限,对市场价格产生冲击料将不大。

2、政策调控已成市场关注焦点。2011年上半年,由于玉米价格居高不下,国家于4月下旬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对玉米深加工产业进行调控,包括严格限定深加工玉米用量、责令手续不全的企业停建停产、暂停深加工企业收购玉米增值税抵扣政策以及收紧非储备企业玉米收购的信贷资金等。鉴于目前国内玉米持续走强的态势,国家对深加工企业收购是否会再次出台限制政策,已成市场关注焦点。

(二)市场供求因素

1、玉米上市量局部趋增,优质玉米延后销售倾向明显。3月下旬以来,受气温升高以及农民卖粮习惯的影响,东北、华北部分产区农户玉米上市量较前期有所增加。一般来说,春耕或者华北麦收以前农户会卖出一部分存粮,一方面为新季播种筹措资金;另一方面,为新收谷物腾出储存空间。据了解,目前我省、山东部分地区农户惜售心理较前期有所改观。不过,鉴于不少农户储存条件较好,在新粮上市初期早已将优质玉米颗粒归仓,因此今年东北产区优质玉米延后销售的倾向可能更甚至于往年。

2、国内饲料消费趋于升温,推动玉米价格上行。根据养殖业的一般规律,在经历了春节后的阶段性低谷和补栏逐步恢复以后,二季度国内饲料消费量趋于回升,并有利于国内玉米消费的增长。值得一提的是,虽然2012年初国内家禽养殖业重回亏损区间,养殖户补栏热情下降,但在2011年高利润的刺激下,自去年四季度开始,国内能繁母猪比例稳步抬升,据了解,生猪存栏量同比增加近一成。考虑到目前国内华北和南方销区禽料中小麦替代玉米比例普遍高达50%以上,部分企业的鸭料中更是以完全替代。相对而言,猪料中小麦替代比例较低,预计二季度国内猪料消费增长对玉米需求的推动将更为明显。

3、小麦替代玉米已颇具规模,整体比例进一步上升空间有限。自去年下半年以来,由于玉米价格屡创新高,小麦走势相对稳定,后者比价优势明显,小麦替代玉米水平达到历史高位。其中华北及南方不少饲料企业的小麦采购量已远超玉米,小麦在饲料中的替代已“常规化”。除目前河北、山东少部分地区小麦替代玉米数量有增长趋势之外(因此前上述地区价差不足50元/吨,不适于批量替代),全国多数地区小麦替代比例已达到极值,替代比例进一步上升空间有限。

4、进口玉米不太可能大幅增加,对国内玉米市场影响不大。近两年来受国内玉米消费增加的影响,国内开始较大批量的进口玉米,从而引发了市场对国内玉米进口数量后期将会大幅度增加的预期。但分析认为,虽然,近两年国家玉米进口数量出现增加,但其占国内产量及消费量的比例仍然处于很低的水平,国家对转基因玉米进口态度仍然较为谨慎,完全自给仍然是国内玉米种植的主要目标。2011年9月20日由农业部发布的《全国种植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要求“十二五”期间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自给率达到100%。从此规划可以看出,今后一段时期国内玉米进口仍将会是适度的,不会出现特别大幅度的增加。此外,我国玉米供应充足,供需平衡,未来一两年玉米进口量不太可能大幅增长。

(三)玉米质量情况

东北玉米质量正常,华北玉米霉变严重。国家粮食局标准质量中心公布的《2011 年秋粮收获质量调查报告》显示,2011年吉林、黑龙江、辽宁等9个玉米主产省总体质量正常,中等(容重≥650 g/L)以上比例达到97%,但不完善粒和霉粒有所增加,其中、河北、山东、河南、陕西质量为近年来最低,平均容重和一等品比例下降。这一点不仅解释了为何去年秋粮上市以后,东北粮源迅速消耗,还解释了丰产背景下,为何今年国内玉米价格不跌反涨的部分原因。随着二季度度国内消费进一步升温,国内玉米供求矛盾可能再度显现,同时“优质优价”现象将趋于明显。

(四)农业气象因素

东北干旱形势令人担忧,新季玉米播种前景不明。就我国来讲,3月上旬,东北、内蒙古大部分地区降雪,有利于土壤增墒保墒。但国家气象部门称,由于去年秋季以来,东北地区降水偏少3-8成,江河来水偏少,水库蓄水不足,旱地缺墒面积增加,预计春季东北西部地区降水仍然持续偏少、气温偏高,春旱发生几率增加。同时,东北东部春季可能出现低温多雨天气,对适时春播和播种出苗造成威胁。为此,国内玉米播种面积增加的情况下,2012/13玉米能否增产,若增产其幅度也是一个问号。

(五)宏观经济因素

物价涨幅持续回落,成本推动作用减弱。自2010年下半年开始,针对国内物价持续上涨的局面,国家将稳定物价摆在了突出位置。经过一年多的调控,物价上涨过快的势头得到了初步遏制。与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走势密切相关的农产品价格指数同比上涨幅度自2011年7月份达到19.8%的高位后震荡回落,带动CPI指数在同期上涨到37个月以来的新高——6.5%后出现回落。2012年2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3.2%,创下了20个月来的新低,两年以来首次低于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目前物价涨幅仍有进一步回落的趋势。

此外,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正确处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从出台的有关措施来看,2012国际国内货币政策渐向宽松。同时,温总理提出今年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遏制物价过快上涨,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今年经济工作开局良好。CPI的大幅回落说明成本上涨对商品价格的推动力将逐渐减弱,意味着后期玉米价格上涨的主要推动力也将同步减弱。

(六)国际市场因素

全球玉米供需趋紧,玉米价格处于高位水平。据美农业部最新报告预计全球2011/2012玉米产量为8.6496亿吨,比上8.2924亿吨增加3572万吨;消费量为8.6949亿吨,比上8.4435亿吨增加2514万吨;期末库存为1.2453亿吨,比上1.2907亿吨减少454万吨。其中:预计2011/2012美国玉米产量为3.1392亿吨,比上3.1617亿吨减少225万吨;消费量为2.7954亿吨,比上2.8501亿吨减少547万吨,其中用于玉米乙醇消费量为1.27亿吨,比上减少53万吨;期末库存为2035万吨,比上2864万吨减少829万吨。由上可见,2011/12全球玉米库存消费比为14.2%,是近二十年来的低点,供应形势相当紧张。从趋紧的供需情况来看,玉米价格理应处于历史高位。而实际情况也是如此,目前玉米价格已处于高位,可以说基本上已经反应了供需趋紧的基本面。

美国玉米向工业原料转变 篇3

然而,当大部分人都认定玉米上行无望时,突然峰回路转。8月中旬以后,玉米期价几乎未做修整即大幅走高,并且持续上涨三个月,至11月下旬已经涨至370美分,涨幅60%以上。骤然而来的变化,令投资者心惊肉跳、猝不及防。玉米价格的突变,说明玉米在美国已经走上了半工业化的道路,这是一种质变。从此以后,玉米不再是单纯的大宗粮食作物,它更是一种选择性工业原材料,主要作为酒精的原材料。

玉米变为工业原料促使价格飞涨

20世纪80年代,美国开始倡导清洁能源概念,从而拉开了乙醇替代原油产品的序幕。近二十年以来,随着美国能源政策的成熟和世界能源格局的发展变迁,乙醇汽油产业在美国逐渐发展壮大,已经形成了非常可观的产业规模。乙醇汽油的主要原料为玉米,这样就为玉米拓展了新的需求空间,使之成为新的准工业原料。

2002年以后,美国一些州陆续开始禁用高辛烷值汽油(MTBE),大大刺激了市场对酒精的需求,酒精需求开始出现质的飞跃。

目前,美国的酒精年产能大约为51.2亿加仑,耗费玉米19亿蒲式耳。据美国农业部预期,2006~2007年度酒精产业对玉米的总消耗量约为21.5亿蒲式耳。目前,美国国内在建工程产能为38.6亿加仑,这将使玉米的总消耗量达到33亿蒲式耳。也就是说,2007~2008年度,酒精产业对玉米的需求增量应至少增加7.5亿蒲式耳,美国玉米库存可能更加紧张!

2006年1月31日,美国总统布什在国情咨文中曾强调,对清洁能源研究的投入总额已经超过100亿美元,政府希望在2025年以前用清洁能源替代75%的中东进口原油,从而使经济摆脱能源束缚。这说明了共和党对发展新环保能源的决心。在2006年美国中期选举结束以后,民主党人希拉里·克林顿也明确表示,支持新能源。从决策者角度看,美國玉米的新工业用途已达成共识。在2007年以后,乙醇补贴政策注定面临调整,美国政府或许通过进一步降低补贴价格的方法,或者通过审批制度,用以降低乙醇加工厂的扩张速度,否则以目前玉米的生产状态,注定不能满足需求。

玉米需求量增大世界粮食市场格局将巨变

目前,发展中国家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新一轮能源紧张已经临近。由于乙醇生产呈现加速状态,美国国内对玉米的需求大量增加,这将大大紧缩其对外供给,对世界粮食市场产生巨大冲击,许多粮食进口国将可能面临粮食价格高企问题。另外,由于玉米是“饲料之王”,其对饲料市场格局也将产生巨大冲击。据保守估计,截至2015年,玉米饲料用途可能减少15%,小麦将可能成为主要的替代选择。

美国是世界粮油的主要供给国,由于其未来的粮食供需结构可能发生巨大变化,因此,对全球其他地区的粮油供给将产生重要影响。中国目前的玉米库存相对紧缺,市场预期2007年中国将可能大量进口玉米,因此,国人应密切关注美国玉米市场的变化。同时,玉米价格变化还可能对其他商品价格造成较大影响,农产品价格可能因此发生重大转变,我国企业应为此做好准备。

实现玉米深加工业的健康发展 篇4

一、国内玉米生产与消费状况

(一) 生产状况

我国玉米生产一直保持波动增长的态势。“十五”期间玉米产量从2000年的1.06亿吨增长到2005年的1.39亿吨, 年均增长5.6%。2006年国内玉米产量达到1.45亿吨的历史最高水平, 比2005年增长3.6%, 产量增长中单产增长贡献率占58%。从“十五”期间播种面积和单产对产量增长的贡献率来看, 单产的比重在继续提高。

我国玉米生产具有产区相对集中的特征。东北地区常年玉米产量占全国的35%左右, 华北黄淮地区占34%左右。尽管东北和华北黄淮两个地区都是玉米产区, 但在全国的购销地位不同。东北地区是国内最大的商品玉米调出区, 常年均可调出玉米, 年调出量为1700万-2000万吨。而华北黄淮海地区则是季节性玉米调出地区, 即当地新产玉米上市后的半年时间内可以实现玉米自给, 并有一定外运, 而其后的半年则供给不足, 需从东北调入。

(二) 消费状况

国内玉米消费保持刚性增长态势。“十五”期间我国玉米消费量从2000年的1.12亿吨增长到2005年的1.27亿吨, 年均增长2.5%。2006年国内玉米消费量 (不含出口) 为1.34亿吨, 比2005年增长5.5%。从玉米的消费结构看, 2006年饲用消费玉米数量为8400万吨, 占国内玉米消费总量的64.2%;深加工消费玉米3589万吨, 占26.8%左右, 比重呈增长趋势;种用和食用消费相对稳定。

1. 国内饲料加工业对玉米的消费需求

玉米是公认的“饲料之王”, 在生猪和肉禽、蛋禽饲料生产中, 需要添加60%的玉米作为能量饲料原料, 才能最佳发挥饲料效力。豆粕、玉米蛋白粉等蛋白类原料不能替代玉米单独作为饲料。以水稻、小麦等其他能量饲料粮来替代玉米, 在可供量和效率比等方面都不具备条件。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对动物性食品的需求不断增加, 饲用玉米需求也同步增长。2006年全国工业饲料总产量1.11亿吨, 较2003年的8711万吨增长27.4%, 年均增长8.4%。饲料产品中猪饲料占总量的3 3%左右, 肉禽饲料占30%左右, 蛋禽饲料占20%左右, 水产饲料和反刍类饲料占17%左右。东部沿海十省市和中部六省是饲料主要生产地区, 产量约占全国的64%, 东北三省的份额约为14%。2006年全国用于饲料养殖业的玉米用量为8400万吨, 较2003年的7520万吨增长11.7%, 年均增长3.8%。

2. 国内深加工业对玉米的消费需求

2003年以来, 以玉米淀粉、乙醇及其衍生产品为代表的玉米深加工业发展迅速。2006年深加工业消耗玉米数量达到3589万吨, 比2003年的1650万吨增长117.5%, 年均增幅高达29.6%。

二、全球玉米生产消费总体情况

(一) 生产状况

全球每年玉米种植面积1.40亿~1.45亿公顷, 总产量6.5亿~7.0亿吨, 占全球谷物总量的35%, 美国、中国、巴西、阿根廷等四国玉米总产量约占全球总产量的70%, 其中美国40%以上, 中国20%, 巴西7%, 阿根廷3%。2006年全球玉米产量约为6.9亿吨, 预计2010年将增长到8.2亿吨, 增长18.8%。

(二) 消费状况

全球玉米消费量从1999年开始就保持在6亿吨以上, 并呈刚性增长之势。美国、中国、巴西、日本等四国总消费量占全球的63%左右。2006年全球玉米消费量约7.2亿吨, 预计2010年将达到8亿吨左右, 累计增长11.1%。

(三) 全球贸易状况

玉米贸易量在世界上仅次于小麦居第2位, 占世界农产品贸易总量的四分之一以上。2006年全球玉米贸易量为7891万吨, 预计2010将增至8390万吨, 累计增长6.3%。近年美国国内以玉米为原料生产乙醇等加工业发展消费更多的玉米, 预计将影响其出口增长, 从而影响玉米全球贸易量的增长。

(四) 全球玉米库存状况

2006年全球玉米库存为9300万吨, 比2001年的1.5亿吨降低38%, 为过去20年来的最低水平, 预计2010年全球玉米库存约为9471万吨, 仍将是历史较低水平。同期, 我国国有粮食企业玉米库存分别从2000年的1203万吨和2005年的736万吨减少到2006年的629万吨, 减幅分比为47.7%和14.5%。

(五) 全球玉米供需与贸易前景

从供给看, 玉米产量有继续增长的潜力, 但短期内空间有限。全球玉米增产主要依靠巴西、阿根廷和美国, 由于我国耕地资源有限, 玉米增长潜力主要在东北改造低产田。从需求看, 全球养殖业和深加工业对玉米需求将继续提高。预计未来5年全球玉米供求将处于紧平衡的格局, 全球玉米贸易增长有限, 低库存将成为一种常态。

三、我国玉米深加工业发展现状

玉米深加工产业链长、产品附加值高、应用领域广, 深加工产品可广泛应用于纺织、汽车、食品、医药、材料、环保、能源、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 市场前景广阔。近年来, 随着化石能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供需关系趋紧和国家对农产品加工业的高度重视, 玉米主产区依托资源优势, 玉米深加工业得到快速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 玉米深加工业高速增长, 产量大幅度提高

“十五”期间, 我国玉米深加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十五”期间平均增长率保持在15%以上, 主要产品的产量分别增加了2~7倍。2006年深加工消耗玉米数量达到3589万吨, 深加工消耗玉米数量占国内玉米产量的比重从2003年的14.0%提高到2006年的24.7%。一是玉米酒精产量急剧增加, 二是以淀粉和淀粉糖为主的深加工业高速发展。

(二) 企业规模和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 产业竞争力有所增强

“十五”时期, 通过新建、兼并和重组等方式, 培育了一批驰名中外的大型和特大型加工企业, 整个玉米深加工产业向着集团化、规模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 产业结构得到有效调整, 集中度逐步提高, 如2006年度全国20强淀粉糖企业产量占全国淀粉糖总产量的90%。同时一部分行业涌现了一批龙头企业, 如长春大成集团目前已成为玉米综合加工能力亚洲第一、世界第三且拥有化工醇核心技术的大型企业集团;山东西王集团公司年加工玉米达到100万吨, 年产淀粉糖70万吨, 居世界前列。

(三) 产业布局向原料产地转移, 集群式发展格局初显

围绕玉米主产区, 已形成了东北和黄淮海两个玉米加工业密集带, 集群式发展的格局初步显现。2006年, 东北三省、内蒙古、山东、河北、河南和安徽等8个玉米产区深加工消耗玉米合计2791万元, 比2000年增长了31.9倍, 占全国深加工消耗玉米总量的82.6%。新增能力最快的省区是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和辽宁。

(四) 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

近10多年来, 随着高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 我国玉米加工业传统工艺的改造步伐加快, 玉米深加工业利用现代化的技术和装备对生产技术进行了创新和改革, 促进了产业的技术进步和水平不断提高, 无论是在吨产品原料消耗、能耗、综合利用、污染治理, 还是在新产品开发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同时, 产品结构也进一步优化。目前, 我国玉米加工产品由传统的初级产品淀粉、乙醇向精深加工扩展, 玉米生化制品、化工醇、淀粉糖、有机酸等产品所占比重不断扩大, 产业链不断延长, 资源利用效率逐步提高。

(五) 对种植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

2006年我国玉米种植面积达到2705万公顷, 占谷物面积的32.7%, 比2003年提高了2.2个百分点。其中, 深加工专用玉米播种面积也较快增长。以玉米深加工转化为主导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成为玉米主产省区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有效缓解了农民卖粮难问题, 促进了农民增收。

四、我国玉米深加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玉米深加工产能扩张过快, 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突出

2001年我国深加工消耗玉米仅为1250万吨, 2006年上涨到3589万吨, 比2001年增长1.87倍, 年均增长高达23.5%, 而同期玉米产量仅增长了26.2%, 平均仅增长4.8%, 已经出现深加工能力扩张过快, 原料供应紧张, 价格持续上涨的局面。以酒精为例, 我国酒精年消费量为300~400万吨, 而东北地区和内蒙、山东、河北、河南、安徽等8省的酒精加工能力已超过1000万吨, 产能严重过剩。

(二) 部分企业粗放型加工, 初级产品多, 玉米转化利用效率不高

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相当部分玉米深加工企业多为初加工或一次性加工, 初级产品多, 产品结构不合理, 深加工转化率低, 资源综合利用率。目前, 我国玉米淀粉行业原料平均利用率为95%, 比国际先进水平的99%低4个百分点;淀粉得率大型企业为68~69%, 小型企业在65%以下;谷氨酸行业部分产品吨产品耗水量为100吨, 大大高于20吨的国际先进水平。

此外, 我国玉米深加工产业能耗和水耗还较高, 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 差距还较大。如味精行业大多数企业吨耗原煤高达2吨以上, 柠檬酸行业吨耗水高达50吨以上, 味精行业吨耗水高达200吨以上, 因此, 节能、节水的任务仍相当艰巨。

(三) 部分企业不搞循环经济, 污染比较严重

现阶段, 我国玉米深加工企业成品收率普遍较低, 如味精总收率只有90%左右, 柠檬酸80%左右, 玉米发酵行业尚有10~20%的有机物质在生产过程中流失而成为污染源。玉米深加工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高浓度的有机废水, 如果未经有效处理就直接排放, 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目前, 我国年产3万吨或以下的小型玉米淀粉加工企业占20%左右, 很多企业工艺技术水平不高, 又不搞循环经济、环保工程, 全年直接排放的高浓度有机废水超过400万吨, 成为新的污染源。

(四) 专用玉米生产基地不足, 产业化经营格局尚未最终形成

我国不乏高淀粉玉米、高蛋白玉米、高油玉米品种, 但我国玉米种植缺乏专用基地, 混种混收现象严重, 玉米种植标准化水平低, 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尚未真正形成, 导致原料质量参差不齐, 不仅未体现优质优价, 影响了农民种植专用原料的积极性, 也使加工产品质量不一致, 增加了企业的加工成本, 影响了玉米深加工企业的效益, 制约了玉米深加工业的健康发展。

适度发展玉米深加工产业, 对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玉米生产、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 以及耕地和水资源减少趋势的不可逆转性, 决定了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 我国粮食产需关系处于紧平衡的态势不会改变。因此, 如果玉米深加工产业发展不考虑国内的资源情况而盲目扩张, 将会对国家食物安全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 不仅不利于农业结构的调整, 也不利于玉米深加工业本身的健康发展。

一是可能会打破国内玉米供求格局。东北地区是国内最大的商品玉米调出区, 如玉米深加工业健康有序增长, 常年均可调出玉米, 年均调出量在1700-2000万吨, 满足国内需求, 实现国内玉米自平衡。如果玉米深加工业增长过快, 盲目扩张, 将会打破目前国内玉米供应格局, 东北地区调出玉米量将大大减少, 出现无粮可调的局面, 使南方主销区的饲料原料从依靠国内供给转为依靠进口, 增加国家食物安全风险。

二是影响饲料工业的健康发展。玉米是最主要的饲料原料, 饲用玉米消费在消费总量中将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且消费数量呈现刚性增长的态势。若盲目发展玉米深加工业, 将会挤占饲料玉米的供应总量, 影响饲料工业、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进而影响到肉禽蛋奶等人民生活必需品的正常供应, 使人民食物安全得不到保证。

三是影响玉米深加工业的健康发展。玉米深加工业盲目过快发展, 将导致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加工企业会面临更大的风险, 不仅影响玉米深加工业的健康发展, 而且会造成玉米供求关系变化和价格波动, 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

四是引发主要粮食品种生产格局的调整。玉米深加工业的过快发展, 将导致玉米需求量的上升和供求关系的紧张, 推动国内玉米价格持续上扬, 进而改变玉米和大豆、稻谷、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的正常比价关系, 刺激玉米生产的过度扩张, 导致挤压大豆、稻谷、小麦生产的发展空间, 引发粮食品种结构的失衡。

五是引发国际粮价的波动。随着我国东北玉米供应量的减少, 我国南方饲料等加工企业有可能依靠进口玉米弥补国内缺口, 一方面国际上不能提供足够的货源, 另一方面中国一旦开始大量进口玉米, 将改变全球玉米供求格局, 不可避免带来国际玉米价格的大幅波动, 进而影响我国粮食安全。

五、玉米加工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 基本原则

一是控制规模, 协调发展。严格控制玉米深加工项目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坚决遏制过快发展的势头, 使其发展与国内玉米生产能力相适应。

二是饲料优先, 统筹兼顾。在充分保证饲料养殖业、食用和生产用种对玉米需求的基础上, 根据剩余可用玉米数量适度发展深加工业, 确保饲用、食用和生产用种玉米供应安全。

三是合理布局, 优化结构。优化饲料加工业和玉米深加工业布局, 在确保东北地区及内蒙古作为商品玉米产区地位不动摇的前提下, 积极发展饲料加工业, 适度发展深加工业。

四是立足国内, 加强引导。玉米加工产业发展应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为基本思想, 加强对玉米初加工及部分深加工产品出口的必要控制, 避免加剧国内玉米资源的短缺局面。同时, 鼓励适度进口一定数量的玉米, 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

五是循环经济, 综合利用。坚持循环经济的理念, 加快玉米深加工业的结构调整, 坚持上规模上水平, 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和效益, 减少污染物排放, 降低单位产品能耗、物耗。

(二) 总体目标

通过政策引导与市场竞争相结合, 加快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布局的调整, 淘汰一批落后生产力,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提升行业的技术和装备水平, 形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技术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的玉米加工业体系。“十一五”时期主要目标如下。

——保持协调发展。“十一五”时期饲料玉米用量的年增长率保持4.7%左右;控制深加工玉米用量的增长, 保持基本稳定。

——用粮规模控制在合理水平。玉米深加工业用粮规模占玉米消费总量的比例控制在26%以内。

——区域布局更加合理。以东北和华北黄淮海玉米主产区为重点, 加强玉米生产基地和加工业基地建设。到2010年东北三省及内蒙古玉米输出总量 (不含出口) 力争不低于1700万吨, 输出总量占当地玉米产量的比重不低于30%。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企业规模化、集团化进程加快, 资源进一步向优势企业集中, 骨干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基本建立起安全、优质、高效的玉米深加工技术支撑体系和监管体系, 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

——玉米利用效率显著提高, 副产物得以综合利用, 产业链不断延长。到2010年, 深加工单位产品原料利用率达到97%以上, 玉米消耗量比目前下降8%以上。

——资源消耗逐步降低, 污染物全部达标排放。单位产值能耗降低20%,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 玉米加工副产品及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

(四) 需要说明的几个问题

第一, 关于基本原则

《指导意见》指出, 未来玉米深加工业发展需要坚持控制规模、协调发展, 饲料优先、统筹兼顾, 合理布局、优化结构, 立足国内、加强引导, 循环经济、综合利用的原则。确定这些原则的基本出发点:一是玉米是公认“饲料之王”, 在我国饲料养殖业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玉米是我国饲料养殖业中最重要的能量饲料, 国内饲料养殖业消费玉米数量占玉米消费总量65%-70%。豆粕、玉米蛋白粉 (玉米深加工的副产品) 等蛋白类原料必须与能量饲料混合后才能饲喂畜禽, 而不能单独作为饲料来使用。但是, 随着玉米深加工业的快速发展, 深加工业与饲料养殖业争玉米原料的矛盾开始显现, 然而饲料养殖业的产品附加值一般低于玉米深加工业, 在原料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为满足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肉蛋奶等畜产品的需求, 必须优先保证饲料发展对玉米需求。二是玉米深加工业对平衡市场供求关系具有重要作用, 有利于稳定和提高玉米市场价格, 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但是, 如果玉米加工过快发展乃至超过国内玉米供给能力, 东北及内蒙古地区调出玉米量将大大减少, 使南方主销区的饲料原料从依靠国内供给转为依靠进口, 增加国家食物安全风险。因此, 必须合理控制深加工业消耗玉米的规模, 保持适度发展。三是受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等因素制约, 粮食生产持续保持较大幅度增产的可能性不大, 粮食供求将处于紧平衡状态, 玉米中长期也将存在供给缺口。因此, 从供求平衡的角度出发, 玉米深加工业发展应坚持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为基本原则, 不鼓励发展出口导向型玉米加工业。

第二, 关于发展目标

1. 饲料玉米需求的增长速度。

《指导意见》提出, “十一五”时期饲料玉米将保持2.8%的速度增长。主要是根据当前国内肉蛋奶的消费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推算得到。预测表明, 2010年我国肉类、禽蛋和奶类总产量将分别达到9194万吨、3447万吨和4492万吨, 超过《全国畜牧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设定的目标;据此预测, 2010年养殖业对饲用玉米的需求量将达到1.01亿吨, “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预计为4.7%。

2. 深加工玉米用量的增长速度。

《指导意见》提出, 深加工玉米用量保持稳定, 主要基于以下考虑:国内玉米生产首先要保证饲料加工业、食品工业发展对玉米的需求, 在此基础上, 剩余的玉米可用于发展深加工业;只有这样, 才能实现饲料加工业和玉米深加工业的协调发展, 才能实现玉米加工业发展与玉米生产能力相适应。根据前述关于2010年养殖业对饲用玉米需求的预测, 加上食品工业和种子用粮的需求, 预计2010年这三项需求合计将达1.12亿吨, 而2010年国内玉米产量预计为1.5亿吨左右。在不考虑到进出口和库存因素的情况下, 这就意味着2010年国内可用于深加工的玉米数量为3800万吨, 占同期国内玉米产量的比例为25.3%左右。据此推算, “十一五”后4年深加工玉米用量的年增长率为1.4%左右。可见, 未来玉米深加工业发展主要是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提高发展质量, 而不是产能的盲目扩张。

3. 东北三省和内蒙古的玉米输出总量。

《指导意见》提出, 到2010年时东北三省及内蒙古玉米输出总量 (不含出口) 力争不低于1700万吨, 输出总量占当地玉米产量的比重不低于30%。这个指标主要基于以下预测:从需求方面看, 南方地区作为国内最发达的猪、禽养殖业地区的地位不会改变, 对能量饲料的需求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 尽管目前南方部分饲料企业因玉米价格上涨尝试用稻谷或小麦替代部分玉米作为能量饲料, 但由于猪、禽对这些替代品的消化能力较低, 因此, 南方地区饲料加工业对玉米的需求将继续保持在一个比较高水平, 需要从玉米主产区调入一定数量的饲料玉米;从供给方面看, 2010年东北三省和内蒙古的玉米生产在满足当地饲料和深加工需求后, 仍然有能力向国内其他省区外调不低于1700万吨玉米余粮。一是“十一五”期间东北地区玉米产量将保持年均2.0%的趋势增长, 预计2010年玉米总产量达到5550万吨。二是“十一五”期间东北和内蒙古地区饲用玉米需求将以1.8%的趋势增长, 预计2010年饲用玉米需求为1430万吨;玉米深加工业受市场需求、原料供应和宏观调控等因素的影响, 预测2010年东北和内蒙古地区深加工玉米需求量达到1700万吨, 加上食用等其他需求约700万吨, 需求总量预计为3830万吨。预计到2 0 1 0年东北和内蒙古地区有超过1700万吨的玉米余粮。而过去几年东北和内蒙古地区正常年玉米调出量为1700万-2000万吨。

4. 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指导意见》要求, “十一五”时期玉米深加工业单位产值能耗降低20%、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等的目标。这是参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目标确定的。同时, 考虑到玉米加工业的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目前虽然已处于较高水平, 但很有很大的利用空间, 因此把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的目标提高到95%, 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目标高35个百分点。

六、产业布局及产业准入

(一) 关于产业准入

由于十一五时期, 未出台过玉米深加工方面的产业政策, 对地方发展玉米深加工业缺乏科学引导和宏观调控。特别是国家投资体制改革后, 玉米深加工业项目投资管理权限已经下发到地方, 且都是采用备案制, 不少省区已将备案权下放到县。由于缺乏国家监管和宏观调控, 各地在利益的驱动下, 为争夺资源, 竞相上马玉米深加工业项目, 从而导致一些地方玉米加工能力快速扩张和无序发展。为规范企业的投资行为, 防止一哄而上、盲目建设和投资浪费, 需要区别不同情况, 调整玉米加工项目的管理方式, 从项目建设规模、企业资格、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等方面, 对进入玉米深加工产业的企业制定严格的产业准入条件。一是调整项目的管理方式, 对新建或改扩建玉米深加工项目, 改备案制为核准制。基于目前玉米深加工业发展的状况, “十一五”时期基本停止核准新建或扩建玉米深加工项目;二是明确行业发展导向;三是对进入玉米深加工的企业提出资格要求, 明确了从事玉米深加工企业的资本金、总资产、资产负债率、省级金融机构信用等级标准, 提高行业的整体综合素质和竞争实力;四是设立最低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门槛, 如玉米、能源、水资源消耗标准等。

(二) 关于产业布局

玉米加工业发展的布局依据:一是靠近原料产地, 尽可能发挥玉米主产区的比较优势;二是达到合理经济规模;三是形成集聚效应;四是水资源、环境容量、交通运输等条件优越。

七、政策措施

一是加强对新建、扩建项目宏观调控, 全面清理在建、拟建项目。

二是保持玉米食用消费、饲料和深加工的协调发展。

三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四是适当调整玉米及加工产品进出口政策。

五是推进行业技术进步。

六是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七是大力开发饲料资源, 提高保障能力。

八是增强扶持力度, 鼓励玉米生产。

九是鼓励玉米加工企业“走出去”, 开拓国际资源。

十是发挥中介组织作用, 加强行业运行监测分析。

玉米行业分析报告 篇5

玉米行业分析报告

一、2010 市场行情回顾

第一阶段:2010 年1 月-4 月初期。在这期间,玉米价格延续了上一的上涨行情。主要原因是国家对南方饲料企业在东北地区采购玉米的补贴到4 月底结束。因此在4 月份之前,饲料企业在市场大量采购,主要目的就是赚取国家补贴。而另一方面,年后东北天气状况导致运输不畅,使玉米价格一路攀升达到历史高位。

第二阶段:2010 年4 月至2010 年8 月。这一阶段是新东北玉米的播种期及生长期,同时也是全年最为重要的时期。上一正是因为在玉米生长期间出现严重干旱导致减量减少,从而价格大幅上涨。此后国家出台相应政策,采取多种手段来对玉米市场进行调控,在增加临储拍卖、取消出口退税的多种调控政策下,玉米价格有所回落。

第三阶段:2010 年9 月至2010 年年底。市场最关心的玉米产量有了定论,从各机构的数据来看,本玉米丰产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但价格并没有因此而下跌,主要是因为市场供应仍然紧张。临储玉米拍卖已成为供应市场的最主要粮源,各个企业为了抢占粮源,争相抬高竞拍价格。国家为了抑制这种情绪,对企业竞拍资格严格控制。十一长假后在USDA 报告的刺激下粮食价格进一步上涨,特别是奥巴马在通过减税计划后,加上国外对阿根廷天气的担忧使得玉米价格再创高。

二、国内玉米供求形势

首先,我们从2010年国内玉米的产量形势来分析。2009年国内东北玉米主产区遭遇了严重的旱情影响,造成了减产2000万吨,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测当年的玉米产量为1.66亿吨。但是由于玉米的品质较低和容重很差,实际的产量应该达不到1.6亿吨,2010年国内东北玉米主产区天气良好,除吉林省部分地区遭遇强降雨影响外,其他地区玉米都出现了丰收的景象,其中以黑龙江增产较大,大约增产1500万吨~2000万吨。而华北地区及黄淮地区种植面积与2009年

相同,产量也与2009年大体持平。那么整体上国内增产大约在2000万吨,产量为1.86亿吨。主要体现在2010年国内玉米产区天气良好,没有出现大面积早霜,玉米的品质是近几年来最好的,容重较高,而且水分偏低,出粮率好于预期,国内东北地区的增产主要还是增加在流通量上,2009年国内玉米的减产主要也是减少在流通量上。

其次,受政策的影响,许多私营企业和民营企业不敢贸然进入国内的玉米市场进行大量收购,对市场影响较大,这样国内的玉米又大量集中在了国储手中。2010年国内的玉米无论是饲料用粮还是深加工都比2009年大幅增加,所以国储通过多次拍卖,成交依然活跃,而且价格也是节节走高。目前国储玉米还剩672.79万吨,跨省移库剩28.4万吨。由于2010年10月1日后新的玉米开始上市,那么截至2010年9月底,国内的玉米库存量为701.19万吨。截至10月1日中国饲料企业玉米的库存储备在1个月~1个半月,这和往年相比库存结构也是基本偏低的局面。

再其次,国内需求巨大,奠定了牛市的基础。从国储拍卖玉米的成交量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2010年全国畜牧业出现繁荣的景象,肉、蛋、奶等领域价格全面走高,豆粕和玉米的需求量被不断地放大,其中玉米的饲料需求达到

1.6亿吨。饲料消费已经接近了2010年当年的产量,由于小麦价格高企,小麦替代玉米的作用明显减少,使玉米的需求量增加。另外2010年中国创纪录地进口了150万吨美国玉米。

中国玉米需求的增加核心在于饲用玉米的需求。首先根据2009年饲料工业协会的数据进行估算,2009年全国饲料总产量达到1.48亿吨,同比增长8.4%。其中配合饲料产量为11535万吨,同比增长8.9%;浓缩饲料产量为2686万吨,同比增长6.2%;添加剂预混合饲料产量为592万吨,同比增长8.5%。按照各种饲料配比玉米的比例来看,一般浓缩饲料需配比4倍的谷物原料,而预混料则需配9倍的谷物加蛋白质成为配合饲料,全年折合配合饲料的产量为30885万吨。配合饲料中含有50%的玉米(小麦、碎米等其他原料的替代有可能增加),因此可推断国内玉米的需求规模在15442.5万吨。

2010,我国进口大豆数量超过5000万吨,进口大豆全部用于压榨,其压榨了4000万吨豆粕,但是我们依然没有看到国内豆粕有挤库的现象,而且全

部都被饲料企业所消化,那么以全部用量按照配合饲料进行推算,其中豆粕的含量占到了12%~15%,以12%的比例推算全国的饲料产量应该在3.3亿吨(主要是杂粕替代用量一部分),而配合饲料中的玉米的比重占到了50%,所以推算出玉米用量为1.65亿吨。以15%的比例推算全国的饲料产量应该在2.66亿吨,而配合饲料中玉米的比重占到了60%,所以推算出玉米用量为1.59亿吨。所以可以算出大体上国内的玉米饲料用粮应该在1.6亿吨以上的水平。这样的用量已经是前几年国内玉米的总产量了。

2010年国内玉米深加工也有所增加,其中吉林黄龙、吉林大成等企业都增加了用量,国内玉米深加工的用量大体在4000万吨左右。

国内玉米整体平衡的局面将会改变,前几年国储和地储年结转库存都在4000多万吨左右,而到2010年国内的玉米结转库存将到了历史最低点为701万吨,库存消费比为3%,那么明显地反映出一个问题就是下一,中国的玉米将会更加紧张。如果下一结转库存不足100万吨或者接近为0,那么中国就需要通过大量进口美国玉米来满足国内需求。我们预计中国在下一将会进口美国玉米达到500万吨~800万吨。我们所做的供需平衡是在2010年没有天气问题的丰收状态下做出的预估,可以说下一国内玉米的供求十分紧张,玉米长期看涨。另外在下一还必须要保证国内的玉米种植面积增加,天气良好,这也为远期的玉米期货行情增加了很大的风险。

我们看一下美国农业部关于中国玉米平衡表的数据,中国玉米的结转库存不断被提高,其数据的变化就在于迷惑人的眼球。当俄罗斯小麦出现天气灾害后,美国小麦期货大幅上涨,而美国农业部却大幅下调美国玉米的结转库存,并且连续下调美国玉米的产量,其本身的根源在于看到了巨大利益,后来美国提高玉米的价格,可以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由于美国玉米的价值被大幅度提高,而且价格与价值是相对应的,所以美国玉米提前发动跨的上涨行情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三、美国及国际玉米市场供求形势分析

2010年10月8日,美国农业部意外地调低了2010/2011美国玉米的单产和结转库存,单产下调到155.8蒲式耳,9月份为162.5蒲式耳,8月份为165蒲式耳,本次下调的单产比8月份降低了6%。结转库存达9.02亿,库存消

费比为6.6%,为15年来的低点,仅次于1995/1996的5%,因为美国农业部对作物的产量报告延续到1月份才宣告为最终的产量,在后两个月内不排除继续下调的可能。美国农业部似乎在向市场上传递着一个信号,玉米市场供应危机的到来,我们可以看一下美国玉米的供需平衡表。

从美国农业部10月份最新的供需报告不难发现,即使美国玉米的结转库存也在不断地下降过程中,而种植面积保持在平稳的上升中,没有出现较大幅度的增加,消费库存比依然呈现下降的走势。到达了15年来的低点,美国合约库存并不是十分紧张,而转到新的合约库存结构上,已经表现出非常紧张局面。远期合约看涨的概率更大,目前来看南美地区即使不出现天气情况,美国玉米都会出现长期上涨,而南美地区依然存在着拉尼娜天气灾害的影响。全球玉米存在着美国和中国两大主产国库存继续下降的危险。而巴西和欧盟似乎也找不到太多增产的潜力。

从全球供需形势看,如果美国和中国两大主产玉米的大国都出现了供应短缺,那么其他主产地区也不可能出现恢复性和替代性的产量增长,主要原因在于种植面积和规模有限。玉米现货的贸易赶不上价格的走高,后期可供想象的空间非常广阔,从全球自金融危机以来,各国大量发行货币以保持经济稳定,目前的资金投放量是2007年以来的数倍,这些资金进场,会推动价格出现放大性的走势。所以美盘玉米的上涨才是冰山一角,后期的价值将会更高,粮食危机的时代或许将从玉米身上开始

五、国内玉米市场后期展望

在影响包括玉米在内的粮食价格上涨的因素之中,政策粮收购的累积效应作用明显。从2005年以来,国家已经连续多年启动粮食最低收购价预案和临储粮食收购政策,小麦、玉米、稻谷的政策性粮食收购价格逐年持续上涨,在粮食市场各主体中形成了较强的路径依赖,即粮食价格逐年走高已成“共识”。“早卖不如晚卖”、“晚收价格高”成为近几年粮食市场的真实写照。这种看法推高了各级市场主体对未来价格走高的预期,成为目前粮食收购市场中农户惜售严重,多元主体竞购激烈的主要原因。从今年的情况来看,虽然国家的政策性玉米收购价格还未公布,但根据目前的市场情况,临储玉米收购价格再度提高已成为必然。国家的政策粮收购累积效应提升了粮食的上涨预期,使的常年以来农户集中售粮的习惯产生了变化,售粮期限延长,全年售粮特征开始出现,粮食的季节性特征有

所弱化。预计后期随着国家政策对粮食问题关注度的提高,这种特点仍会延续一段时期。

从国家对2008年产玉米实施大规模临储收购以来,临储玉米拍卖便一直成为增加国内玉米市场供应的主要渠道之一.虽然2009年产玉米国家临储收购数量较小,但由于前期结转库存数量较大,从去年7月份开始国家临储玉米拍卖一直持续进行。今年以来,国家继续对东北临储玉米和跨省移库玉米实行定期拍卖政策,以增加玉米供应,稳定市场价格。并且针对国内玉米价格的不断上涨给下游行业造成的压力,从5月中旬开始,连续对东北临储玉米拍卖细节进行调整,加快临储玉米流向市场的速度,优先保证当地饲料及养殖企业的需求。

6月中旬开始,又在拍卖中增加部分中央储备玉米。新玉米上市之后,国家不但没有停止临储玉米拍卖,并且于11月开始的跨省移库拍卖中也增加了中央储备玉米的拍卖。临储玉米的持续拍卖对保证市场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10年12月底,2010年以来国家累计投放到拍卖市场的临储玉米约为6345万吨,累计成交量约2745万吨。政策性玉米拍卖增加了国内玉米市场供应,稳定了国内玉米市场价格,对抑制国内玉米价格的上涨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于2010年国内玉米增产,所体现出来的目前价格比较平稳,从种植结构上看,华北和黄淮地区的玉米早已上市,而东北的玉米在10中旬至11月以后才大量上市,南方企业采购的多为华北和黄淮地区的玉米,而上述地区的产量大约在8000万吨左右,从国内的消费量上来看(月消费量在1700万吨~1800万吨)只够维持4个月的消费量,也就是在春节期间华北和黄淮地区的玉米将会消化殆尽,而东北的玉米一直都存在着运输的瓶颈问题,那么在2011年的4月份将会出现开始进口玉米的现象,我们看到目前美国玉米已经高出国内400元~600元,国内玉米几乎没有下行空间,那么东北玉米从总量上看可以维持国内到9月份的用量,但是也几乎消化为零,而且2010年国内的库存形势发生改变,东北的玉米不一定能够全部转化为流通量,那么后期东北的优质玉米将会价格昂贵,对于现货企业来说目前将是采购的难得的机会。

从国内外的玉米库存上看全球玉米库存减少,需求不断增加,海运和原原油成本不断提高,加上美国对乙醇的补贴也进一步刺激着玉米的价格继续上升。

因此今年会出台相应政策继续打压通货膨胀,但是在天气和需求的有力支撑下国际玉米仍有稳步上涨趋势。由于玉米价格的大涨大落都将对用粮企业生产造成较大的压力,近期国内玉米价格的震荡将会为用粮企业提供较好的买入时机。

玉米深加工业市场分析 篇6

摘要农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东三省的玉米加工业的发展,大大的增加了广大农民的收入,同时提供了较多的就业机会,加大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步伐。然而,相关加工企业在内部控制方面却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在分析玉米加工业的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之后,提出完善对策,以有利于其健康发展。

关键词玉米加工业内部控制控制环境

我国作为农产品生产和出口的大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很是迅猛,不仅为广大农民增收创富,同时也提供了很多的就业机会,让广大农民的生活更加有保障,特别是以东三省的玉米加工业尤为突出。但是农产品加工企业中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大部分的农产品加工业企业缺乏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风险评估和应对措施不到位,内部监控力度不足,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使其停留在较低的层次上。因此,加强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玉米加工业的内部控制建设十分必要。

一、玉米加工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

根据2008年财政部、国资委、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和保监会联合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内部监督五大要素,受到企业的相关机构如董事会,管理层及员工等各个层面的影响。以下是企业内部控制普遍存在的几个问题:

(一)企业治理结构的权责不清

权责不清主要表现在其股权结构失衡和产权结构不清晰,农产品加工企业改制而成为现在很多国有控股农业企业,是导致产权不清的主要原因,并且企业的董事或经理人员主要由原农产品加工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及由上级主管部门直接委派而产生。这样会导致所有者权利及责任落不到实处,从而加强内部控制没有明确的收益对象,其改善内部控制的动力不足;其中农产品上市企业大多数由国家或农产品加工企业法人控股,这种现象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股权失衡,使得内部控制只是流于形式。

(二)质量保障体系不完善

当前,我国专有性的农产品原料普遍比较缺乏,同时从产地到市场一套完整的质量保证体系也比较缺乏,以玉米加工为例,东三省作为玉米生产的大省,其种植面积,产出量及出口量均在全国名列前茅,但是适宜加工成产成品的品种却很少,即使有些适宜加工成产成品,但在栽培、病虫防害及采后的加工处理上缺乏相应的质量保障体系,严重影响了玉米加工业的质量和国外竞争力。此外,部分玉米加工业的知识产权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使其地域的农产品不能体现地方特色。

(三)缺乏采购及资本支出预算的有效控制

玉米加工企业的原材料采购对其生产和经营非常重要。目前,我国的玉米加工企业缺乏专用性的原料生产基地,收购的原材料比较混杂,从而使得玉米加工企业的成本增加,加工产成品的品质下降。此外,由于企业内部缺乏岗位牵制及有效的监督,相关的采购人员与供应商之间存在某些隐性的利益关系,可能损害企业的利益,其对于资本支出的预算及相关成本的预算方面缺少认真的筛选。因此,对于供应商的选择及采购等相关人员的素质应引起企业的足够重视。

(四)绩效考核过于注重短期业绩

绩效考核实施的目标是促进企业获利能力和综合实力的提高,其实质是做到人尽其才,使人力资源作用发挥到极致。但目前,许多企业的绩效考核过于注重短期业绩,例如某企业对中层管理人员的考核以半年为周期,不能完成业绩指标的将面临被调岗或被解聘。这样必然会导致企业的资源更多的投入短、平、快项目,放弃那些可能对企业长期发展有利但短期内看不到回报的项目,从而使内部控制失效。

(五)基层员工参与内部控制的积极性不足

一个有效的控制环境依赖于全体员工对其职责和权利的理解及其按照职业道德要求行事的决心,也就是参与内部控制活动的胜任能力和积极性。很多企业,虽然管理层在积极的构建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但基层员工的参与并不积极。

(六)风险管理体系尚不健全

管控企业风险需要树立明确的风险管理理念并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在开放的市场经济环境下,风险无处不在,稍有不慎,企业多年的努力成果就会被摧毁。但当前许多公司风险分析和应对能力明显不足。全面风险管理应该是站在企业战略的高度,全面分析可能对企业造成影响的风险,进而逐一制定应对策略及方案。企业应该以风险为导向开展内部控制工作,建立健全企业风险管理体系,通过控制程序和对程序的有效执行,洞悉風险因素所在,并通过风险预警、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报告等措施,全面防范风险、控制风险、应对风险。

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

(一)优化内部控制环境,完善内部控制的基础

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是完善内部控制的前提和基础。优化内部控制环境,一要优化公司的治理结构,明确决策、执行、监督等方面的职责权限,形成科学有效的职责分工和制衡机制;二要制定和实施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政策,并将职业道德修养和专业胜任能力作为选择和聘用员工的重要标准,加强员工培训;三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培育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管理者要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主导和带头作用。

(二)完善风险评估体系

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相辅相承,风险评估为内部控制工作指明工作重点。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体系,实现事前管理,降低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和重大的影响。依靠风险预警机制,加强风险防控和管理,明确风险预警与应对的主体,防止责任岗位出现空缺,选择具有较强风险识别和分析能力的专业人员开展风险评估,及时发现、规避、降低甚至利用风险。

在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中,与灾情最惨烈的北川县毗邻的安县,有一所桑枣中学,在地震发生后,全校2200多名学生和上百名老师从不同的教学楼和不同的教室中,仅用1分36秒,就全部冲到操场上,以班级为组织站好,无一伤亡。真是令人惊喜也令人深思的奇迹。由于学校地处川西北地震带,自2005年开始,该校每学期都在校长叶志平的带领下组织一次全校的紧急疏散演习。尽管地震时担任疏散演习总指挥的叶校长不在学校,但师生们仍成功地按照平时演习的方式迅速疏散到操场上。这就是一个成功的风险评估全过程:①设定控制目标:保护学校全体学生、老师的生命安全; ②风险识别:根据当地近年的地震活动,叶校长识别出潜在的地震风险; ③风险分析:叶校长分析了地震可能会带来的灾害; ④风险应对:叶校长建立了疏散演练等应对措施。

(三)强化控制活动

根据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要求,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并针对制度的发布、更新、使用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优化管理流程,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对重要业务流程进行梳理,针对所存在的缺陷提供改善建议,做到确实有效地降低企业经营风险。美国注册舞弊审核师协会(ACFE)的创始人、曾任美国会计学会会长的史蒂文·阿伯雷齐特(W.Steve Albrecht)曾提出一个著名的“舞弊三角理论”,即企业舞弊的产生是由压力、机会和自我合理化(借口)三要素组成, 就象必须同时具备一定的热度、燃料、氧气这三要素才能燃烧一样,缺少了上述任何一项要素都不可能真正形成企业舞弊。而有效的内部控制,就是要减少舞弊产生的机会因素,从而降低舞弊的发生。

(四)加强内部监督

第一,开展内部控制自我评估。企业应建立一套完整可行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定期对内部控制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考核和评价,掌握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得到遵循、以及执行效果如何。

第二,强化内部审计,内部审计以企业整个内部控制系统为对象,是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关键和重点。企业应在加在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同时,突出内部审计的监督评价作用,通过参与内部控制设计、实施内部控制评价以开展各类审计项目,强化内部审计的职能优势,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完善内部控制方面的作用。

小结:对于农产品加工企业特别是玉米加工业这样的特殊行业,借鉴国内外成功企业的经验也是其完善自我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的有效措施,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内部控制的逐步完善,必然会提高企业在同行业中的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树波.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国际商务财会.2009.

[2]乔中,刘巍,王福华.食品加工企业采购成本控制.企业经济.2004.

玉米常见病害分析 篇7

关键词:玉米;病害;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S43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15-84-1

首先我们先来说一下玉米病害的预防工作,玉米病害的预防工作首先要选用良种,选择抗病害能力强的品种为主,然后可以适当的进行药剂处理,降低后期发病的可能性。另外一般来讲后期也要注意田间管理,有效的及时的田间管理可以保证植株健康成长,也降低了玉米的发病率。玉米锈病、玉米苗枯病、玉米纹枯病和和玉米黑穗病是玉米比较常见的病害种类,下面我们就一一进行介绍。

1玉米锈病

玉米锈病是玉米的主要病害之一,广泛的分布在东北及华北地区,吉林省、辽宁省和黑龙江省为害较大,其病菌属真菌担子菌亚门,锈菌目,柄侨胞菌属,寄主主要是以玉米为主,也危害高粱等作物。一般发生于玉米生育后期,分布虽广,但为害不大。有些品种可严重受害,使叶片早期枯死。其实严格来讲该病害全生育期均能侵染发病,但中后期发生严重。主要侵染叶片,严重时也可浸染果穗、苞叶乃至雄花。初期仅在叶片两面散生浅黄色长形或卵形褐色小粉疱,后小粉疱破裂,散出铁锈色粉状物(病菌夏孢子);夏孢子可进行扩大再侵染;后期病斑上生黑色近圆形突起,开裂后露黑褐色冬孢子。预防方法上选用抗病能力强的品种是首选,同时建议不要过多的使用氮肥,适当即可,后期注意田间管理。

药剂防治:用0.1%~1.5%的50%代森铵,65%代森锌,40%福美砷和波美0.2度石硫合剂,每7天1次,连续喷2~3次。在植株发病初期也建议喷施25%粉锈宁可湿粉或乳油1500~2000倍液,或20%三唑酮硫磺悬浮剂800倍液,或40%多硫悬浮剂600倍液,或50%超微硫磺悬浮剂300倍液,或12.5%速保利可湿粉或25%敌力脱乳油3000~4000倍液,2~3次,隔10天左右一次,交替施用,喷匀喷足。

2 玉米苗枯病

玉米苗枯病属于真菌性病害,先在种子根和根尖处产生褐变,后扩展到整个根系,根毛减少,根系变黑褐色,并向上引起茎基部水浸状腐烂,叶鞘变褐色撕裂。然后叶子萎蔫,逐渐干枯变黄,严重可以导致植株死亡,苗枯病一旦发生要及时治疗,以免造成减产。

预防避免需用陈年种子,最好用新种子,来降低病害的发生几率,另外新品种也要选择抗病害能力强的品种,生命力旺盛的品种为宜。选好种子后播种时建议不要太深,可以适当的避免玉米苗枯病的发生。

药剂防治:可以选用适乐时拌种,可以预防玉米苗枯病的发生。如果发现病株后,可以选用96%天达恶霉灵6000倍与1000倍天达2116混合喷雾,10天后用上法再喷一次,可基本控制为害。发病初期也可以选用96%天达恶霉灵6000倍+天达壮苗灵600倍喷施玉米基部,顺根入土,效果明显。

3玉米纹枯病

纹枯病主要发生在玉米籽粒形成至灌浆期,苗期和生长后期很少发生。主要为害叶鞘和果穗,也可为害茎秆和叶片。发病初期多在基部1~2茎节叶鞘上产生暗绿色水渍状病斑,后扩展融合成不规则形或云纹状大病斑。病斑中部灰褐色,边缘深褐色,由下向上蔓延扩展。穗苞叶发病也产生同样的云纹状斑。果穗发病后秃顶,籽粒细扁或变褐腐烂。严重时根茎基部组织变为灰白色,次生根黄褐色或腐烂。多雨、高湿持续时间长时,病部长出稠密的白色菌丝体,菌丝进一步聚集成多个菌丝团,形成小菌核。

预防方法:要选用抗(耐)病的品种,加强田间管理,结合中耕消灭田间杂草。并且要合理施用氮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的抗病力。收获后清除田间病残体,铲除田边杂草,消灭越冬菌源,减少初次侵染源。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摘除病叶,并用药剂涂抹叶鞘等发病部位。可以玉米抽雄期喷5%井冈霉素AS 1 5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WP 500倍液,或40%菌核净WP 1000倍液,或50%多菌灵WP 600倍液,或50%乙烯菌核利WP 1000~2000倍液,或50%苯菌灵WP 1500倍液,或50%腐霉利WP 1000~2000倍液,或50%退菌特WP 800~1 000倍液。

4玉米黑穗病

玉米黑穗病是苗期侵染的系统性病害,一般到穗期才出现典型症状。雄穗受害多数病穗仍保持原来的穗形,部分小花受害,花器变形,颖片增长呈叶片状,不能形成雄蕊,小花基部膨大形成菌瘿,外包白膜,破裂后散出黑粉(冬孢子)发病重的整个花序被破坏变成黑穗。病果穗较粗短,基部膨大,不抽花丝,苞叶叶舌长而肥大,大多数除苞叶外全部果穗被破坏变成菌瘿,成熟时苞叶开裂散出黑粉。

预防方法:选用良种是关键,建议实行轮作倒茬,实行3年以上的轮作是减轻玉米黑穗病的有效途径。特别是玉米黑穗病严重的地方,要多种一些薯类、豆类和花生、瓜菜等作物,努力避免连续多年重茬种植。实在倒不过茬的,也要轮换种植抗病品种。

药剂防治:15%或25%可湿性粉剂和20%乳油。处理玉米种子量可按种子100公斤用有效成分80~100克。以25%为例,即种子100公斤用商品药量320~400克。

5结语

玉米病害虫防治技术固然重要,建议农户还是以预防为主,一旦植株发病在选用药剂进行防治,同时要想种植出优质高产的玉米,还需要掌握必要的玉米种植技术,希望大家可以不断学习,努力种植出优质高产玉米。

参考文献

[1] 何艷霞,袁文先,韩旭东,张东勤. 夏玉米高产栽培十大技术[J]. 种业导刊,2009(01).

[2] 耿锐,刘善强,孔庆志,王久增. 夏玉米锈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治[J]. 河南农业科学. 2005(07).

上一篇:有效牵引下一篇:创新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