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次责任理论

2024-08-11

层次责任理论(共9篇)

层次责任理论 篇1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政府日益重视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并要求金融机构加大对文化旅游开发业的扶持力度。2009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了“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两大战略性目标;湖南、贵州等省份也纷纷出台了对文化旅游业的扶持政策。同时,中国人民银行出台了《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主推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金融业深度介入的新理念,而这也促使有关文化旅游开发项目的贷款需求日益增加。截至2014年底,全国受商业银行贷款支持的文化旅游开发项目达2 500多项,贷款总额逾千亿元。

随着商业银行贷款总额的日益攀升,不良贷款和逾期贷款额也大幅增加。2013年上半年,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04%,逾期贷款额为6 476亿元,同比增长22%,而这一比例在中小银行更高达41%。这种现象在文化旅游开发业的贷款项目中也普遍存在,部分旅游开发项目由于经营状况不理想,导致银行贷款效益较低,回款质量较差。因此,面对日益复杂的竞争环境及信贷风险,加强风险管理水平已成为商业银行贷款管理中首要面对的问题。

对贷款项目实施有效的项目贷款后评价是降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提高贷款效益的重要保证。早在20世纪60年代,国际金融组织和发达国家就将项目贷款后评价理论运用于项目管理中。目前,世界银行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项目贷款后评价制度方法及工作程序,对贷款方关于项目的决策、执行、运营及社会环境影响等进行综合评估,成为监控贷款效益的有力工具。

我国银行关于项目贷款的评价多重视贷款前评估,评估内容多关注项目的财务能力,尤其是现金流分析(黄志勇、祁中等,2013;冯丽娜,2011),但由于存在对项目经营效果预期过高,对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等影响因素考虑不足等问题,评估效果不够理想。我国有关项目贷款后评价的政策规定较少,《中国建设银行贷款项目后评价实施办法(试行)》仅对项目贷款后评价的程序及制度做出了简要说明。有关项目贷款后评价的理论研究仍较为缺乏,尚未形成一套规范的管理培训机制和贷款后评价体系,而具体到文化旅游开发项目贷款后评价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因此,本文将基于层次责任理论,从多维度构建文化旅游开发项目贷款后评价的指标体系,并运用AHP法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同时借助实际案例和D-S证据推理模型予以实证检验,一方面有利于对文化旅游开发项目实施有效的贷款后评价,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在实践中提高银行贷款的科学性和前瞻性,降低信贷风险,提高贷款的管理水平。

二、层次责任理论与文化旅游开发项目贷款后评价

层次责任理论(Levels of Responsibility Theory)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包括多方面内容,是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自主决定责任(即慈善责任)之和,其中:经济责任是指公司必须负有生产、盈利和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责任;法律责任是指遵守包含着基本伦理道德的法典规定,在法律要求下履行经济使命;伦理责任是指虽未上升为法律但公司仍应履行的某些义务,包含着广泛的企业行为规范和准则,体现了对消费者、雇员和正义价值观的全面关注,也反映了尊重和保护股东权利的道德精神;慈善责任是指非由法律和伦理所约束的,企业可自行决定是否参与的义务,体现了社会对企业的期望。这四种责任不是等量齐观的,可以看成一个“金字塔”,从下往上依次是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经济责任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因为没有经济责任,对其他三个方面责任的讨论将失去意义。

就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而言,这四部分内容也并非相互排斥的,而是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同时存在于商业银行活动之中,即基础责任与高层次责任。基础责任指的是商业银行的经济责任与法律责任,体现了社会对商业银行的基本要求,这也是商业银行存在及发展的前提条件;高层次责任指的是商业银行的伦理责任与慈善责任,体现的是社会对商业银行更高层次的要求,实际上是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行为的“软约束”。

因此,作为银行贷款项目的贷款后评价,尤其是关于文化旅游开发项目的贷款,不仅要重点考察其经济效益,同时需重视其社会效益及环境效益。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首先要考虑影响该贷款项目经济责任实现的各因素,其中包括借款人信用评价、贷款使用及偿还评价、项目财务效益评价等;其次要考虑到影响贷款项目高层次责任实现的各因素,其中包括环境效益评价和社会效益评价。通过多维度指标体系的构建,可以有效实现层次责任理论与评价指标体系间的一一映射(如图1所示),以确保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三、商业银行文化旅游开发项目贷款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基于层次责任理论,本文将从两大方面、五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同时由于文化旅游开发项目贷款后评价涉及对象较多,内容复杂,因而指标选择时,不仅要结合实际情况考虑指标的可获得性,兼顾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还应考虑指标体系是否能真正反映贷款项目存在的问题,体现此类贷款的特点。

1. 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首先,指标体系应保证科学性,即科学、准确地理解并把握贷款后评价的内容,同时又保证数据来源的真实性及处理方法的先进性;其次,指标体系应具有逻辑性,即作为一个完整的评价体系,应当按照一定的逻辑分解成若干子系统,在系统的不同层次选取相应的指标,这也有利于银行在不同的层次上进行调控;再次,指标体系应具有可比性和指导性,作为运营后某时点做出的新评估,贷款项目后评价不能与前评估割裂,而应当与前评估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偏离度及差异产生的原因,以便银行贷款管理部门对此类风险点予以重点关注;最后,指标体系应具有简洁性,即在保证内容科学、完整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减少指标的数量,因为指标分得过细,难免会导致指标与指标间重叠或者对立,造成评价结果出现误差,所以指标体系的内容应当简单明确且具有代表性、易于操作。

2. 指标体系的构建。

依据科学性、逻辑性、可比性等原则,在广泛调查收集和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借鉴世行、亚行对项目贷款后评价的相关规定,本文构建了我国商业银行文化旅游开发项目贷款后评价的指标体系(如图2所示),其中目标层指标1个,准则层指标5个,指标层指标22个。

3. 指标权重的确定。

在指标赋权过程中,层次分析法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方法,充分考虑了专家经验或知识在解决问题上的优势,在多层次指标权重的确定上有很强的实用性。因此,本文咨询审计、金融、社会学等领域的专家,发出指标权重调查表15份,收回有效调查表12份,在此基础上借助AHP软件,最终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

以准则层为例,首先构造判断矩阵(见表1),将其输入AHP软件,求解得出准则层各指标的权重,并检验运算结果是否通过一致性要求。

通过运算得出准则层特征向量W=[0.431 4,0.156 3,0.223 4,0.053 2,0.135 7]T,λmax=5.121,CI=0.012 3,因为此矩阵为5阶,所以K=5时,RI=1.12,CR=0.011<0.1,通过一致性检验。

依据上述步骤,可得出商业银行文化旅游开发项目贷款后评价的单层次指标权重(见表2)。

四、商业银行文化旅游开发项目贷款后评价的检验

为了验证上述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构建方法的效度,本文选取中国银行的某项文化旅游开发项目为评价对象,运用D-S证据模型予以综合评价,一方面得出该项文化旅游开发项目贷款的总体绩效,为进一步提高对此类贷款项目的管理水平提供对策建议;另一方面,验证依据层次责任理论构建的贷款项目后评价体系的科学性,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有效借鉴。由于D-S模型运算较为复杂,本文借助IDS软件予以建模。

1. 模型建立。

本文构建的商业银行文化旅游开发项目贷款后评价体系,共5个准则层指标,22个指标层指标。对于定性指标,分别设定:优秀(H5)、良好(H4)、一般(H3)、较差(H2)和很差(H1)五个等级;其分别对应的评价等级效用值:U(H1)=0,U(H2)=0.25,U(H3)=0.50,U(H4)=0.75和U(H5)=1,而定量指标的设置只需在模型中代入相应变量的最优值和最劣值即可。

2. 模型运算。

首先,在IDS软件中建立好贷款项目后评价模型;其次,输入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值及评价值(见表3、表4);最后,按照软件预先设置的参数,得到上层指标的评价分布情况。

3. 计算分步式评价结果。

通过IDS软件运算得出商业银行文化旅游开发项目贷款后评价的结果分布为:S(文化旅游开发项目贷款后评价)={(很差,0%),(较差,0%),(一般,20.13%),(良好,53.49%),(优秀,13.47%),(未知,0.13%)}。由此可以看出,该项银行贷款项目后评价的效益处在“良好”和“一般”状态,“优秀”的置信度相对较小,不存在“很差”或“较差”的情况。因此从总体来看,该项银行贷款的总体效益还是比较令人满意的,但仍未达到最优状态。

准则层各项指标平均效用值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借款人信用分析(78%),贷款使用、收回情况(73%),项目建设及运营评价(71%),项目社会效益(67%)和项目生态效益(64%)。这说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文化旅游开发项目贷款的经济效益总体较好,而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水平则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与层次责任理论相一致,说明由于目前我国经济水平所限,商业银行更多考虑如何“获利”,来履行好基本的社会责任;而较少能考虑到“高层次社会责任”,而这也为银行相关部门的贷款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指标层各项指标平均效用值较好的有:资信评级、资产负债率、财务净现值偏离率和贷款实际使用率,都几乎接近100%。而贷款收回及时率、利息偿还及时率、对文化交流的贡献程度、公众对生态环境满意度等指标的效用值相对较低,这也符合目前该类贷款项目经营、管理现状:一方面,目前此类贷款项目的借款人资信情况均较好,项目的收益也能得到可靠保证;另一方面,针对项目贷款的还款管理仍有待加强,恶意拖欠贷款的现象仍时有发生,且此类贷款项目的社会及生态效益均未得到应有重视,因此绩效也相对较差。而为了真正体现文化旅游开发项目贷款的作用,银行在实施贷款后评价时也应加强对社会及生态效益的关注,以突出银行的社会责任感。

注:W:很差,P:较差,A:一般,G:良好,B:优秀。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1. 结论。

基于层次责任理论建立的商业银行文化旅游开发项目贷款后评价指标体系可信度较好,值得推广。在指标权重确立上,经济性指标所占比重仍然较高,而生态效益指标的权重不断提升,社会效益指标的权重仍有待进一步加强。同时,D-S评价模型将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综合处理,避免了由于主观性造成的评价结果“失真”问题,确保了评价过程的准确性,最终得出该银行贷款项目后评价的值为“良好”。

2. 政策建议。

针对文化旅游开发项目贷款的几处“易燃点”,相关部门应当重点关注,提高管理水平以减少信贷风险,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1)转变贷款管理理念,提高社会责任感。银行贷款的社会及环境效益评价是衡量银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标准之一,然而此方面的贷款后评价却相对较少。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银行贷款项目不仅要考虑贷款本身的经济性责任,而且要考虑其能为社会带来的社会及生态效益,只有这样才能与我国社会发展的总目标相契合,实现社会主义金融市场的良性循环,真正提高商业银行的信贷质量,降低贷款风险。

(2)关注贷款及利息的使用、收回情况。一方面银行信贷部门要关注有无资金挪用情况及款项的用途;另一方面要注意本金、利息的偿还是否及时且足额。对于不良贷款,应立即与借款人沟通,以查明原因并制定对策,为类似问题的出现做好预警。

(3)有效评估项目的运营能力。银行对文化旅游开发业予以贷款扶持,看重的是其广阔的市场前景和盈利能力。因此,银行信贷部门在贷款审批前,应进行独立的市场调查和分析,了解当地旅游现状以及该项目的发展前景,合理预测游客接纳量,而不能仅仅依靠项目方提供的市场分析报告。同时,对于国家相关政策规定及倾向应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及有效预判,对于国家政策扶持力度较大的旅游项目提供贷款支持,其面临的收款风险也会更小。

摘要:近年来,我国金融业对文化旅游开发项目的扶持力度不断提升,相关的不良贷款数额也相应增加,商业银行对项目贷款后评价的工作也日益重视。本文基于层次责任理论的相关内容,构建了一套多维度的文化旅游开发项目贷款后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AHP法确定各级指标权重,以中国银行的某项文化旅游开发项目为例,借助D-S证据推理模型实施具体的效益评价。实证研究表明:基于层次责任理论的项目贷款后评价指标体系可信度较高;而银行信贷部门对该类项目贷款的几处“易燃点”,应做到转变经营理念、加强信贷管理并独立开展市场调研,以促进我国信贷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层次责任理论,文化旅游开发项目,贷款后评价

参考文献

黄志勇,祁中等.世界银行的经验及其对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启示[J].东南亚纵横,2013(12).

冯丽娜.后危机时代商业银行项目贷款评估问题浅析[J].经济论坛,2011(9).

Guido Ferrari,Tiziana Laureti.Evaluating technical efficiency of human capital formation in the Italian university[J].Evidence from Florence,1993(1).

Juan L.Nicolau.Leveraging profit from the fixedvariable cost ratio:the case of new hotels in Spain[J].Tourism Management,2005(1).

王丽.浅论世界银行公路交通贷款项目后评价的框架及思考[J].公路,2013(9).

层次责任理论 篇2

为了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做好公司安全生产工作,强化公司内部安全管理,落实单位负责人安全生产责任制,保证完成上级下达的安全控制指标,确保公司及全体职工的生命财产安全,减少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及其他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按照 “管生产必须管安全”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特制订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

一、工作目标:

1.人身伤亡事故为零。2.火灾事故为零。3.爆炸事故为零。4.生产事故为零。5.设备事故为零。

6.“三废”排放符合国家标准,污染事故为零。7.急性中毒事故为零。8.职业病事故为零。9.轻伤率小于3‰。

10.安全隐患的整改率达100%。

11.职工生产、生活环境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各项卫生标准

二、工作任务:

1、公司法定代表人根据《安全生产法》中规定的企业主要负责人的安全生产责任对本公司的安全生产负全面责任,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在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生产的同时,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安全生产工作。

2、批阅、传达和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安全生产、劳动保护的法规,自觉接受行业管理、国家监察和群众监督。

3、主持召开安全生产会议,研究解决安全生产的重大问题,做到任务、时间、经费、措施四落实;定期检查公司行政副职和中层干部贯彻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情况。

4、建立和生产经营活动相适应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责、权、利相一致,配备好专职或兼职安全管理人员,并保持相对稳定。

5、公司必须建立和健全必要的安全规章制度;做好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和宣传工作,努力提高全员安全意识。

6、严格执行在新建、扩建、改建工程项目中劳动安全、消防、工业卫生措施工程和主体工程“三同时”的规定。

7、坚持定期进行全厂性安全检查,对查出的事故隐患要及时迅速布置整改。

8、加强事故管理,严肃查处事故,要对处理事故的及时性、准确性负责。对事故责任人要严肃处理。并及时报告有关部门。

9、每年向职工代表大会报告安全生产及工业卫生工作情况。

三、附则

1.本责任书有效期限为一年,即: 年 月 日至 年月 日。2.本责任书一式三份,双方各执一份,公司存档一份。

董事长(签字):

部门经理(签字):

年 月 日

安全生产管理部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

为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做好公司安全生产工作,强化公司内部安全管理,落实单位负责人安全生产责任制,保证完成上级下达的安全控制指标,确保公司及全体职工的生命财产安全,减少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及其他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按照 “管生产必须管安全”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特制订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

一、工作目标:

1.人身伤亡事故为零。2.火灾事故为零。3.爆炸事故为零。4.生产事故为零。5.设备事故为零。

6.“三废”排放符合国家标准,污染事故为零。7.急性中毒事故为零。8.职业病事故为零。9.轻伤率小于3‰。

10.安全隐患的整改率达100%。

11.职工生产、生活环境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各项卫生标准

二、工作任务:

1、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上级的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制度。在公司经理的领导下负责本单位的安全管理、监督工作。是公司安委会的常设办事机构。

2、负责组织制订、修订本公司安全卫生管理制度和安全技术规程,编制安全技术措施计划,并监督检查执行情况。

3、参与新建、改建、扩建工程的“三同时”审查和监督,使其符合职业安全卫生技术要求。

4、负责锅炉、压力容器和特种设备的日常管理和大修工作。

5、负责组织安全生产大检查,督促解决有关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纠正违章指挥和违章作业现象,遇有危及安全生产的紧急情况,有权令其停止作业,并立即报告有关领导。

6、会同有关部门,对职工进行安全知识教育和培训,组织新入厂工人的三级安全教育,配合上级部门搞好特种作业人员的安全技术培训和考核,组织开展各种安全活动。

7、负责抓好劳动保护用品的计划采购、管理、发放和使用的检查工作。

8、负责生产、火灾、爆炸等伤亡事故的汇总、统计上报工作,参与事故的调查分析和处理。

9、会同有关部门搞好公司职工安全卫生、健康和劳动保护工作,不断改善劳动条件。

10、建立健全安全管理网络,指导基层安全工作,定期召开安全专业人员会议,加强安全基础建设。

三、附则

1.本责任书有效期限为一年,即: 年 月 日至 年月 日。2.本责任书一式三份,双方各执一份,公司存档一份。

经理(签字):

安全生产科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车间主任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

为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做好公司安全生产工作,强化公司内部安全管理,落实单位负责人安全生产责任制,保证完成上级下达的安全控制指标,确保公司及全体职工的生命财产安全,减少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及其他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按照 “管生产必须管安全”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特制订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

一、工作目标:

1.人身伤亡事故为零。2.火灾事故为零。3.爆炸事故为零。4.生产事故为零。5.设备事故为零。

6.“三废”排放符合国家标准,污染事故为零。7.急性中毒事故为零。8.职业病事故为零。9.轻伤率小于3‰。

10.安全隐患的整改率达100%。

11.职工生产、生活环境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各项卫生标准。

二、工作任务:

车间主任对本车间的安全生产全面负责,副主任在主任指定的工作范围内对安全工作负责,其职责是:

1、保证国家和上级安全生产法规、制度、指示在本车间贯彻执行。把安全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做到“五同时”。

2、组织制定车间安全管理规定、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和安全技术措施、计划。

3、组织对新职工进行车间安全教育和班组安全教育,对职工进行经常性的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和安全技术教育,定期组织考核,组织班组安全日活动,及时吸取工人提出的正确意见和建议。

4、组织全车间职工定期进行安全检查,保证设备、安全装置、消防、防护器材等处于完好状态。

5、组织进行各项安全生产活动。总结交流安全生产经验,表彰先进班组和个人。

6、严格执行有关劳保用品、保健食品、清凉饮料等发放标准。加强防护器材的管理,教育职工妥善保管,正确使用。

7、坚持“四不放过”原则,对本车间发生的事故及时报告和处理,注意保护现场,查清原因,采取防范措施。对事故的责任者提出处理意见,报主管部门和经理批准后执行。

8、组织本车间安全管理网,配备合格的安全管理人员,支持车间安全员工作,充分发挥班组安全员的作用。

三、附则

1.本责任书有效期限为一年,即: 年 月 日至 年 月 日。2.本责任书一式三份,双方各执一份,公司存档一份。

经 理(签字):

车间主任(签字):

年 月 日

班组长(职工)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

为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做好公司安全生产工作,强化公司内部安全管理,落实单位负责人安全生产责任制,保证完成上级下达的安全控制指标,确保公司及全体职工的生命财产安全,减少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及其他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按照 “管生产必须管安全”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特制订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

一、工作目标:

1.人身伤亡事故为零。2.急性中毒事故为零。

3.火灾事故为零。4.爆炸事故为零。5.轻伤率小于3‰。6.生产事故为零。7.安全隐患的整改率达100%。8.设备事故为零。9.法规规定的各项卫生标准

二、班组(职工)工作任务:

1、班组长是本班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对本班安全生产负责。

2、平时要认真学习贯彻执行国家和上级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制度和标准,坚决服从公司的领导,争做安全生产工作的模范。

3、认真学习和严格遵守公司颁布的各项规章制度,遵守劳动纪律,不违章作业,并有权劝阻制止他人违章作业。

4、精心操作,做好各项记录,交接班必须交接安全生产情况,交班要为接班创造安全生产的良好条件。

5、正确分析、判断和处理各种事故苗头,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发生事故,要果断正确处理,及时如实地向上级报告,严格保护现场,做好详细记录。

6、作业前认真做好安全检查工作,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和报告。

7、加强设备维护,保持作业现场整洁,搞好文明生产。

8、上岗必须按规定着装,妥善保管、正确使用各种防护用品和消防器材。

9、积极参加各种安全活动。

10、有权拒绝违章作业的指令。

三、附则

1.本责任书有效期限为一年,即: 年 月 日至 年月 日。2.本责任书一式四份,责任方各执一份,公司存档一份。

车间主任(签字): 班组长(签字):

职 工(签字):

年 月 日

职工安全承诺书

根据《安全生产法》的要求,为体现公司“以人为本”的安全生产管理理念,确保公司的安全生产和自身安全,我向公司承诺:

第一、在本职工作中,我始终坚持“安全第一”原则,严格执行《安全生产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时刻把安全生产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

第二、遵章守纪,杜绝“三违”,做到“三不伤害。

第三、自愿接受安全教育,不断提高安全操作技能,以满足安全生产的需要。

第四、因工作失职,造成生产事故,我愿依法按章接受公司的处理。

第五、及时、如实报告安全隐患和生产安全事故。

经 理(签字):

承诺人(签字):

年 月

需求层次理论下教师专业发展策略 篇3

一、关心教职工生活,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

必要的物质条件是教师发展的基础,学校管理者必须扮演好“后勤部长”角色,热心帮助教职工解决好后顾之忧,满足其生理的基本需求。教师的生活待遇、住房条件、赡养父母、子女的入学教育、家属的工作安排等等问题的解决都是教师能够进行正常教学的前提条件。教师作为知识密集型人群对薪金有相应的要求以提高生活质量。每当教职工本人或家庭有了困难,学校理应想方设法帮他解决问题。否则,教师很可能会束缚于矛盾和困难之中,导致工作效率低下。

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落实职工福利待遇

教职工可以利用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对自己在单位的地位权益、工作报酬、专业发展等提出建设性意见。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必须认真地听取他们的意见,公正地处理问题,使每个教职工都能在一种公正、安全的氛围中工作。特别要公平、公正、公开的处理好评优、职称晋升、工资晋级等敏感问题,以法律为准则,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实现管理法制化,创造安全氛围,满足安全需要。在现实中,教师对安全需求主要体现在医疗保障和就业上。另外,职称评定、岗位考核、科研经费申报、学术成果发表和上升空间的问题成为目前教师面临的共同问题和压力。

三、营造和谐氛围,创建向上的校园文化

教职员工不管从事何种工作,担任何种职务,也不管新进教师,还是老教师,都要让其感受到他是学校教育团队中的一员,是学校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在发挥着不可轻视的作用。校园文化的创建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形成独特过程,是教师展示自我的过程,是教师价值观念形成的过程。教师正是通过传播知识的途径亲自参与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去,并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起着导向作用。在创建校园文化的过程中,教师不仅找到了对学校的归属感,也得到了爱与被爱、自尊与他尊的满足。同时校园文化的建设对教师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起到了导向作用,在满足教师精神需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建立合理的教师考核评价,多种激励形式并行

教师劳动的实质是培养和训练劳动者,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如果能够对教师的劳动进行公正客观的评价,不仅可以对教学日常活动起到管理和监督作用,而且可以满足教师自我尊重的需要。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首先,评价标准在理论上是不完善的,用一个标准来衡量具有不同个性教师的劳动在客观上也是不合理不可取的;同时,这种方式把模糊的感觉转化为明确的分数,在操作上同样是缺乏科学标准的。现今学校应该推行一种更为合理的教师考核评价即发展性教师评价。满足员工的自尊需要,除了建立合理的教师考核评价外,最常用的是奖励,它不仅使人们看到了自己的成就得到了尊重,同时也赢得了信任和社会地位。

五、树立多元化价值取向,提供更多自我实现机会

一旦前几项需求得到满足后,自我实现需求就成为教师的主导需求。马克思曾经说过“无论是利己主义还是自我牺牲, 都是一定条件下个人自我实现的一种表现。”自我实现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教师追求的是“桃李满天下”的境界;有的教师则追求在学术专业方面有所创新,成为某一学科的学术带头人;有的教师立志于学校管理工作,期望成为一名出色的管理人员。只要它是健康向上的人生理想,无论它属于何种类型或形式,管理者都应该给予尊重,并给他们提供一个能充分展示自我的平台。管理者在满足教师自我实现需要的同时,实质上也是在增强学校的整体竞争力,新时代背景下的学校应大力提倡树立共和共荣的人生观,求同存异,让更多的教师完成自身自我价值的实现。

价格理论分层次管理评述 篇4

一、古代价格理论的萌芽和形成

(一) 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的价格观念

在春秋战国时期, 有关商品交换、商业逐渐增多, 有关货币和价格的观念不断引起诸子百家的重视, 并不断提出了一系列价格概念与理解。春秋初年的管仲提出“轻重理论”;春秋后期的范蠡根据市场供求关系来判断价格的贵贱;其次是战国后期的墨家, 对商品分出了两种用途, 一种供自己使用, 另一种是用来交换, 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价格理论;最后, 战国时期还有一些思想家在价格方面也有不少可贵的见解。如荀子主张“以一易一”的等价交换思想;孟子认为商品的价格不仅要考虑数量, 而且要重视商品的大小和质量;商鞅主张提高粮食价格以鼓励农业生产等等 (余鑫炎等, 2005) 。

(二) 古希腊时代的价格理论

古希腊关于商品交换和价格的理论也相当丰富。公元前12世纪到公元前8世纪的古希腊以物物交换为主, 其“价格标准”是家畜, 如全套青铜甲胄值牛4头, 而全套黄金甲胄值牛100头, 女奴隶视其技能和美丑的差异很大, 一个普通女奴值牛4头, 而一个出色的女奴值牛20头 (余鑫炎等, 2005) 。此后古希腊关于商品交换和价格理论以苏格拉底为集中代表, 其观点是通过色诺芬、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的著作流传下来。

劳动生产产品, 既可自己使用, 也可用于交易。用于交易, 需要一种等价物做中介, 价格便渐渐在人们生产的产品交易中形成。早期人类的主要产品以农牧产品为主, 价格以人类生存需要的物品为基础, 价格概念也基于此基础, 这也是整个价格理论的基础所在, 后来研究价格理论者必须记住这个基础。

二、古典经济学的价格理论

欧洲自古希腊时代以后, 又经历了罗马时代、中世纪时代、重商主义时代。期间, 价格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如13世纪意大利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的公平价格理论认为价格应反映商品生产所耗费的劳动量, 同时必须保证卖主维持其“相当于他的等级地位的生活条件”, 以及16世纪至17世纪英国重商主义者托马斯·孟的价格竞争理论坚持对外贸易的差额是货币汇率的基础等, 但是以上价格理论并没有实质性的进展, 直至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叶西方价格理论随着古典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一) 古典经济学的价格理论

大约从1750--1875年是政治经济学创立时期。主要代表为英国的配第、亚当·斯密和李嘉图, 法国的魁奈, 德国的马克思等。一般说来, 政治经济学派相信经济规律决定于价格和要素报酬, 并且相信价格体系是最好的资源配置办法。

威廉.配第的重大贡献是论证了价值是价格的基础, 发现了劳动是价值的源泉。亚当·斯密 (1776年) 在其科学巨著《国富论》中区分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不仅提出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概念, 还分析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大卫.李嘉图批判性地继承了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理论, 他 (1817年) 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明确指出:决定商品价值的劳动, 并不是个别生产者在生产商品时实际所耗费的劳动, 而是必要劳动。马克思 (1867年) 在其经济学巨著《资本论》中紧密结合当时英国商品经济发展的实际, 在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发展了劳动价值论。马克思吸取了斯密和李嘉图关于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 批判了其中不彻底的地方, 创立了劳动价值论。

(二) 新古典经济学的价格理论

19世纪70年代起, 由“边际革命”开始而形成的一种经济学流派——新古典经济学。该学派认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理解经济现象的一个根本基础, 利用这一规律可以解释买主面对一批不同价格时所采取的购买行为、市场参与者对价格的反应、各种资源在不同用途之间的最佳配置等各种经济问题。其代表人物有萨伊、马尔萨斯、庞巴维克和马歇尔等。

首先, 萨伊 (1803) 从交换价值即价格的角度来分析, 把价值规定为效用, 提出了“物品的效用就是物品价值的基础”。其次, 马尔萨斯 (1820) 在其《政治经济学原理》中用供求关系来说明商品价值 (价格) 具有普遍适用性, 他把供给定义为:具有出售愿望的待售商品的数量, 把需求定位为:人们对于该商品的具有一般购买能力的购买愿望, 即有支付能力的需求, 并进一步研究了有效需求并提出了需求价格的概念。

最后, 在价格理论上, 庞巴维克 (1889) 提出了买卖双方竞争时, 价格由边际对偶决定。庞巴维克的边际对偶已经接近于马歇尔后来提出的均衡价格理论。而马歇尔在1890年发表的《经济学原理》这本书中, 运用边际效用理论说明了需求价格和需求规律, 即“需求数量随着价格的下跌而增加, 随着价格上涨而减少”, 又运用边际生产费用理论说明了供给价格和供给规律, 即“供给与需求相反, 价格高则供给多, 价格低供给少”, 最后, 他把需求规律和供给规律结合起来形成均衡价格规律, 即“当供给价格和需求价格相一致时, 需求量和供给量也相一致, 就会形成均衡价格”。

综上所述, 随着交易行为的普遍化与不断成熟, 价格促进交易, 促进发展的背景下, 价格的本质是什么引发了学者更加深入的思考, 学者们已从本质的层次来理解价格, 探索其运行的机制, 内容包括价格的主要影响因素、人的需要效用、劳动创造价值、价值决定价格、物化要素转移成为价格、供求博弈等。

三、现代价格理的思考

(一) 现代价格理论学派

现代价格理论, 分为完全竞争价格理论, 垄断价格理论和垄断竞争价格理论。其中, 完全竞争价格理论是价格理论的重点, 也是区分不同价格学派的主要理论。完全竞争价格理论的主要观点, 是完全竞争市场下, 短期内商品价格是由供求均衡点决定, 长期内 (长期竞争均衡时) 商品价格等于长期平均成本的最低值。垄断价格理论的主要观点为, 垄断情形下, 商品价格由生产者制定, 但垄断者制定价格时, 需要考虑生产成本曲线和消费者需求曲线;垄断竞争价格理论的主要观点, 是垄断竞争的情形下, 厂商短期内具有一定的定价权, 长期内, 商品价格将等于平均成本。然而实际的市场既不是竞争的, 也不是垄断的, 而是这两种因素的混合。在张伯伦 (1933) 看来, 许多市场价格都既具有竞争因素, 又具有垄断因素, 因此, 资本主义市场的整个价格制度, 是由纯粹竞争市场、垄断市场以及由垄断和竞争力量相混合的各种市场上的价格关系组成的。

(二) 价格理论新思维

20世纪中期以后, 许多学者都对价格理论进行了新的探索研究Stigler、Peter、Friedman、Hirshleifer等在此领域均做出新的贡献。Stigler (1946) 在其《价格理论》中对不完全信息价格决定进行了研究, 他指出在不完全信息下, 消费者购买的商品价格受到价格分布和消费者的搜寻成本的影响, 在不完全信息下, 同样的商品的实际售价可能不同, 而在完全信息下, 同样的商品之间的价格偏差将接近于0;Peter (1960) 则认为定价是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环节, 它由消费者行为, 公司技术与成本、市场行为等为定价前提, 指出了定价的政策与运用;Friedman (1962) 在其《价格理论》一书中引入货币理论, 将宏观经济理论应用于微观经济分析;Hirshleifer (1976) 则在《价格理论及其应用》中认为价格理论的正确意义是选择理论, 选择理论之所以被称为价格理论, 因为局限是价。价的变动导致的行为变动要有理论的约束, 这理论的重心就是需求定律。

(三) 中国学者对价格理论的思考

改革开发以来, 我国的一些研究者谷书堂、苏星、晏智杰、汪林海、何全胜、张五常等对价格决定问题也进行了深入的探索。谷书堂 (1985) 先生根据我国现阶段生产社会化程度不够高和商品经济还未达到充分发展的程度提出不完全的生产价格理论;苏星 (1992) 则认为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 价值规律的实现形式是生产价格;影响供求关系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是货币投放与发行;晏智杰 (1995) 在《价格决定与劳动价值论——对一种传统观念的质疑》一文中指出:影响和决定价格的因素不是只有劳动, 而是多元的;价格是供给和需求的均衡, 它应反映时代的特点。汪林海 (2008) 在他的《价格理论》一书中对现有价格理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合, 完善了消费者选择理论, 建立了二元价格理论, 并详细介绍了房价理论。何全胜 (2010) 的《新价格理论》从传统价格理论的谬误之中, 重新去寻找价格的形成机制, 并根据价格形成的不同方式, 将价格分为内生价格和外生价格, 从而建立了“新价格理论”。后来发展起来的新制度经济学, 尤其是张五常先生倡导的经济学, 是把价格理论作为更普遍的合约经济学的一个特例。在张五常先生看来, 价格只是合约的诸多项内容之一, 虽然在有些时候可能是最最重要的内容。

纵观中外学者对现代价格理论的观点, 我们发现在新的历史时期, 价格的决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进步不断变化, 其决定因素由劳动一元论到二元, 甚至多元, 此外它还受到外部环境, 如生产社会化程度、商品经济发达程度、货币投放与发行情况、以及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格分布和搜寻成本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价格决定及价格理论的发展历程。

四、结论

根据傅国华教授提出的“分层次管理的本质在于能精细识别管理对象的发展层次, 设计相应的层次管理手段、方法, 实施层次对应的有效管理, 实现优化管理, 提高管理的效率, 减少管理手段、方法层次与管理对象发展层次的不对称而导致的管理资源浪费”的这一观点, 结合文章对不同历史时期的价格理论的分层次分析, 我们得出价格理论是时间和社会进步的函数的结论, 并进一步提出价格理论的分层次应用建议。

(一) 价格理论是时间与社会进步的函数

1. 早期价格体现的是一般等价物功能, 为了促进生产和交易, 价格协调交易的功能被重视。

2. 在古典经济学那里, 价格是包含劳动在内的各种要素的函数, 商品价格 (价值) 决定于生产商品的代价 (如生产成本、劳动、社会必要劳动等) 。

3. 在新古典经济那里, 价格由需求函数和供给函数的均衡点决定, 主要体现为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

4. 现代的价格理论则更多的体现了人的因素。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审美观念不断改变, 现代的价格理论则不仅体现为劳动等要素的函数, 还必须考虑到人——消费者的因素, 如个人偏好、个人的价值取向、情感等等。

(二) 价格理论的分层次应用建议

基于对价格理论的分层次分析,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 我们应借鉴西方成熟的价格理论体系, 根据我国的实际,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使其服务于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以下根据分层次管理理论的观点就价格理论的应用提出几点粗浅的建议。

1. 在交易层次上, 价格理论必须服务于生产, 促进交易, 体现一般等价物的基础性功能。

2. 在要素价格理论上, 必须建设资源配置的有效机制, 在供求价格体制、机制上做好文章, 促进效率提升。

3. 在以人为本的信息时代, 价格与人的时间稀缺出现了矛盾, 人类在价格谈判中的成本越来越贵, 体现在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 除去非劳动时间以外所能提供的劳动力更是有限的, 因此作为人的劳动的价格成本呈大幅提升的趋势, 我们在制定价格时必须充分考虑这一因素。

4. 分层次制订价格是当前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客观需要, 第一层次是生活保障产品, 需要低价政策, 政府要给予支持;第二层次是高档产品, 应实施竞争性高价政策, 让市场机制、供求关系主导;第三层次, 对稳定性与国家安危相关的商品, 建议继续实施国家指导性价格政策。

参考文献

[1]陈明衡 (2010) :《从张五常读价格理论》[Z], 2010/2/26。

[2]陈志 (2008) :《论公平价格理论与我国粮食直补政策的完善》[J], 《农业现代化研究》第5期。

[3]将自强等 (2003) :《经济思想通史》[M], 浙江大学出版社, 第一版。

[4]马尔萨斯 (1962) :《政治经济学原理》[M], 商务印书馆。

[5]马歇尔 (1981) :《经济学原理 (下卷》[M]) , 商务印书馆。

[6]萨伊 (1982) :《政治经济学概论》[M], 商务印书馆。

[7]托马斯·孟 (1981) :《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M], 商务印书馆。

[8]亚当·斯密 (1981)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分析 (上卷) 》[M], 商务印书馆。

[9]余鑫炎、黄汉民等 (2005) :《价格学》[M],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第二版, 第11-17页。

[10]张伯伦 (1993) :《垄断竞争理论》[M], 华夏出版社。

“分层次教学”的理论和实践 篇5

关键词: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理论,实践

一、“分层次教学”的指导思想

“分层次教学”的指导思想是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 而学生是有差异的, 所以, 教学也应有一定的差异。根据差异, 学生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 教学也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要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学生的差异, 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分层次教学与以往分快慢班有着本质的区别。以往重点班、普通班是以学生的学习成绩划分的, 所以往往可以通过一般性的考试选拔, 而分层次教学就是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学习能力的差异和提高学习效率的要求, 结合教材和学生学习的可能性, 按教学大纲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发展目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 将学生依次分为A、B、C三个层次。分层次教学中的层次设计, 就是为了适应学生认识水平的差异, 根据人的认识规律, 利用学生的个别差异把学生的认识活动划分为不同的阶段, 在不同的阶段完成适应认识水平的教学任务, 进行因材施教, 逐步递进, 以便“面向全体, 兼顾两头”, 逐渐缩小学生间的差距, 达到提高整体素质的目的, 这完全符合变传统的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分层次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1. 心理学研究依据。

人的认识, 总是由浅入深, 由表及里, 由具体到抽象, 由简单到复杂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新知识的一种认识活动, 数学教学中不同学生的认识水平存在着差异, 因而必须遵循人的认识规律进行教学设计。分层次教学中的层次设计, 就是为了适应学生认识水平的差异, 根据人的认识规律, 把学生的认识活动划分为不同的阶段, 在不同的阶段完成适应认识水平的教学任务, 通过逐步递进, 使学生在较高的层次上把握所学的知识。

2. 教育教学实践依据。

目前普通高中, 面对传统教学模式, 有不少困难。首先, 现行高中数学教材理论性强, 运算能力要求高, 课本习题及复习题量大, 但学生基础普遍较差, 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学不进去”, “学了也无用”, 导致教与学陷入困境。其次, 就普通高中目前的状况, 若按部就班地完成授课, 根本无法保证使全部学生“一步到位”地通过会考, 于是平时加课时、节假日补课, 教学中“掐头去尾烧中段”, 极力压缩知识的形成过程, 以达到及早进行会考、高考复习之目的。“生吞活塞”“枯燥无味”, 使教与学陷入苦境。

经济责任审计中层次分析法的应用 篇6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问题

(一)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没有实质性的评价内容

经济责任审计缺乏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和标准,审计报告基本没有实质性的评价内容。两办暂行规定要求,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审计部门应对领导干部本人任期内的经济责任作出客观评价。在工作实践中发现,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要比其他审计项目的评价困难得多。主要原因是:到目前为止,尚未有一套完善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依据;审计评价的范围难以界定。经济活动中很多内容是普遍联系的,因而在对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评价时很难区分哪些是直接责任,哪些是间接责任,哪些是主要责任,哪些是次要责任;前后任的经济责任难以区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近几年刚刚起步,很多领导干部接任时未对前任进行审计,不区分前后任的责任则难以评价现任的责任,而前任工作已时过境迁,难以评价。

(二)审计结果利用的程度不高

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只有少数人知晓,审计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主要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有问题的领导,被追究责任;一种是履行经济责任到位的,被提拔重用;但审计结果往往是介于这两种之间的,审计结束便无声无息了。

(三)审计人员力量不足

审计人员目前的素质和审计效率,难以适应日益增加的审计任务,且审计存在较大风险。即审计人员的宏观意识、综合能力、人员数量不能满足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要求,审计取证难。一是来自审计对象的阻力。特别是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会对审计产生抵触,很容易指使或插手提供不真实、不完整的书面材料、财务资料等,这直接影响审计取证的质量,造成判断错误,影响审计评价的公允性,增加审计风险。二是来自审计机关内部的风险。主要是质量控制机制不健全,如审计计划与审计方案制定的不科学、审前调查工作未细致到位、审计程序不当、审计范围受到被审计单位的限制、依赖未经证实的被审计单位的陈述或解释、被审计单位欺骗审计人员。此外,审计人员过于信赖自身工作,认为任何重大错报都能控制与掌握,不足以保证审计证据的真实性、完整性与合法性。以上状况都容易导致审计失败。

二、层次分析法在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应用

(一)评价体系的建立

对经济责任的审计评价是该项审计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被审计者和组织部门关注的焦点。如果仅以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结果来评价,还远远不够。须从事实和数据出发,运用定量和定性的方法对经济责任进行分析,并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

(二)模型的建立

建模过程如图1所示。一是制定评价指标的评分等级标准。将经过无量纲归一化处理的定量指标按五分制折算其得分;定性指标将其优劣等级统一划分为“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很差”五种标准,其分值分别为5、4、3、2、1分,指标等级介于两相邻等级之间,相应评分为4.5、3.5、2.5、1.5分,从而将定性指标转化为定量指标。二是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该企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得出财政收支和重大经济事项是否真实合法、区域经济发展和经济责任实施现情况、重大经济事项的决策合法和有效性、内控制度有效性评价、直接或间接使用外资情况、遵纪守法、廉洁自律对该项评价的权重向量。表1为分级比例标度参考表,表2为B1,B2,B3,B4,B5五个指标的比较矩阵。

应用乘积方根法已求出A的特征向量为:W=(0.0612,0.3743,0.1342,0.3869,0.0434)T

计算A的一致性指标C.I.=(5.1809-5)/4=0.0452。查表得R.I.=1.1185,C.R=C.I./R.I.=0.0404<0.1,即判断矩阵A的一致性检验通过,故W,=0.0612,W2=0.3743,W3=0.1342,W4=0.3869,W5=0.0434。用同样方法确定各二级指标对一级指标的权重,如对于B1,权重向量为(0.0712,0.386,0.2232,0.3997);对于B2,权重向量为(0.1601,0.2859,0.3277,0.1359,0.0303,0.0611,0.1439);对于B3,权重向量为(0.0212,0.436,0.2032,0.4197);对于B4,权重向量为(0.36,0.58,0.05);对于B5,权重向量为(0.0620,0.1346,0.4322,0.2374,0.0155,0.1105,0.0078)。三是评价被审计人员的各种经济责任。确定了该体系各评价指标的权重之后,组织6位专家对被审计同志进行评分,根据6位评价专家的评价结果,得出评价样本矩阵。计算出6位专家对每个指标评分的均值:(4.08,3.17,3.68,3.42,3.58,4.33,4.17,3.25,4.08,2.42,4.33,3.42,3.42,3.08,4.08,3.5,2.33,3.47,3.45,3.68,3.88,3.33,3.47,4,4.37),计算B1=0.0712×4.08+0.386×3.17+0.2232×3.68+0.3997×3.42=3.7。同样方法可得B2=4.515,B3=3.902,B4=2.785,B5=3.707,则A=3.7×0.0612+4.515×0.3743+3.902×0.1342+2.785×0.3869+3.707×0.0434=3.679,可得该被审计人员的最后得分为3.679,而该考核的满分是5分。

参考文献

[1]谢力群:《审计理论与实践》,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2]陈正兴:《关于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若干问题的思考》,《审计研究》2003年第6期。

浅谈需要层次理论的员工需要 篇7

1、生理上的需求。如果员工还在为生理需求而忙禄时, 员工真正关心的问题与所做的工作无关, 假设为报酬工作, 关于收入, 舒适等, 一般企业为改善劳动条件, 给予更多业余时间, 提高福利待遇等来激励。

2、安全上的需求。避免人身危险和不受丧失职业、财产、食物、住所等威胁。员工安全需求最重要, 在管理中强调规章制度, 职业保障等。

3、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取得别人承认的需要。工作被员工视为寻找和建立温馨和谐人际关系的机会, 能提供同社会往来机会的职业会受到重视, 开展有组织的集体聚会等业务活动。

4、尊重的需求。包括对成就或自我价值的个人感觉以及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

5、自我实现的需求。这是高层次需要, 是把个人能力发挥的愿望, 希望最大限度发挥个人潜力并有所成就, 这是超越自我的内趋力。为了使工作有意义, 在设计工作时考虑运用适应复杂情况策略, 在设计工作程序和制定执行计划时为员工留有余地。

人们知识水平越高, 信仰境界越高, 就会更多考虑他人利益, 社会利益, 甚至全人类利益, 会可能把自己全部能力发挥出来, 而不顾及自己利益是否能够得到维护, 甚至宁愿为人类利益牺牲自己的生命, 反映人对于社会进步与人类发展规律及力量的认识能力, 通过学习思考积累知识, 通过工作积累经验, 正确评价自己, 理解自己的社会角色, 产生自尊, 和谐的社会环境, 展现自己的能力。

在企业管理活动中, 员工的职业发展也成为新职能化不同的职业发展, 员工的主导需求和其行为表现会不大相同, 结合员工个体随其职业发展而对工作产生不同层次需求等特点, 提出如何运用这些理论来更好的为企业工作服务, 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最主要的是要分析员工的不同需求, 为员工设置看得见的目标, 让员工感到有动力, 用员工正在追求的那个层次或高于需求的那个层次来激励他们, 如果不了解员工的需求层次, 用低于他追求的层次来激励他, 无异于做无用工。

员工需求层次会随经济情况和个人发展的改变而改变, 已经满足的需求不再起推动作用。越来越多的员工对自我实现的需求和期望增加了, 虽然其中某些需求在目前条件下无法实现, 当管理者运用激励措施时, 切不可用同一标准和系统去对待员工, 哪怕是这套标准同样有许多层次, 因为即使在同一层次上人与人的需求也是不同的。仅仅靠加工资和晋级不一定能有效的激励员工, 还应根据员工特点作好其它方面工作, 要让员工长期保持旺盛士气, 应当采取许多激励方法, 比如:尊重、关爱、赞美、宽容员工等, 提供适当竞争环境, 给员工提出奋斗目标, 帮助员工规划处其发展蓝图, 恰到好处的批评等。在满足员工基本生活需求前提下, 进行精神激励或是非物质条件的提供, 才会发挥凝聚力和激励作用。尤其在良好教育背景下的员工, 追求社会认同感及个人成长空间需求日益明显。企业相应的认同及信任机制上下功夫, 根据不同员工需求, 采取相应的激励方式, 就能在员工身上找到最高昂的士气。

建设和谐的企业文化, 不断加强文化建设, 弘扬正气, 倡导正面价值观, 引导成员树立高度的社会使命感, 营造为实现使命而努力。良好的工作氛围, 促使员工树立个人价值, 不断达成企业战略目标。

摘要: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 安全需求, 社交需求, 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人类总在满足某种需求后, 就会有另外需求取代, 较低层次需求满足后, 较高层次需求才会有足够驱动力。在现代企业中, 员工也是有需求的。

关键词:五大需要,正面价值观,企业战略

参考文献

专业理论课“分层次教学”初探 篇8

1 问题提出

职业教育是我国现行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上世纪80年代后期明确提出中等职业教育 (含中专、技校、职校和成人中专) 的概念, 到如今已经有2 0多年。这20多年来, 有目共睹, 我国的中职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无论是学校数量还是教学质量, 无论是师资队伍还是人才培养, 都是成就辉煌。

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在校学生数量的增多, 一方面显示出服务于经济建设的中职教育具有光明前景和蓬勃活力, 另一方面也给中职教育带来一些发展中的新课题。专业理论教学如何满足文化基础不同的学生的求知需求, 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个。

根据笔者所掌握的情况, 在中职学校, 一般来说, 一个教学班的40~50名学生, 入学成绩很是不同, 有中考分数500多甚至更高的, 也有只100分上下的, 还有没参加当年中考的往届初中毕业生。这就是说, 中职学校每年入学新生的文化理论基础不仅是参差不齐, 而是相差悬殊, 但中职学校学生的培养目标却是有统一规定和统一要求的, 即各个专业的学生必须达到该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的中等程度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水平, 具体表现形式是, 每个合格的中职学校毕业学生必须有实力拿到国家有关部门承认的学历证书和技能证书。

在这里, 文化理论基础的不同 (起点不同) 和人才培养目标的相同 (终点相同) 就形成一对矛盾, 一对始终贯穿于中职教育特别是贯穿于专业理论教学的矛盾。这矛盾就是引发“分层次教学”产生的坐标原点。

2 方法概述

中职学校专业理论课“分层次教学法”含有以下内容。

2.1 教材处理

无论哪门课程, 任课教师对所选用的教材都要熟悉要吃透, 做到胸有成竹, 全面把握, 并依据有关教学大纲, 将教材上所讲述知识大致整理为三种不同的层次:基础的、系统的和提高的三个大的部分, 这样, 在教学活动中, 在传授给学生的过程中, 教师的心里就有了比较明确的三个层次的理论知识构架, 即必须掌握的、应当掌握的和希望掌握的, 以施行于基础不同的学生。

根据笔者自身体会, 在现行教材中, 这三种知识层次所占比例大致为:70%, 20%, 10%。

2.2 分析学生

学生每学期所任课的教学班不少于3个, 所任课程常多于2门, 经过数年的用心观察和询问了解, 注意到, 每个教学班学生的理论课学习情况 (包括学习基础、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等) , 大概可分为1—2—1, 即中等程度的学生约占一半, 较好与较差的学生各四分之一。

学生分析的目的是“因材施教”。

2.3 因材施教

将上述两项内容有机结合, 充分认识并利用实际教学条件, 依照学生的具体情况及当前状态, 最大可能地挖掘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力 (因为学生是教学工作中的本体, 是内因) , 使情况不同的学生能够踏踏实实地理解并掌握与自己相适应的专业理论知识, 同时满足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定要求, 为实践操作及以后走向社会投入实际工作打下较好基础。

所谓“因材施教”, 具体说, 就是努力做到全部学生能掌握与之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的70%, 一大半的学生能超过70%, 四分之一的学生能超过90%。

如此划分与要求是否合理, 敬请大家点评指正。笔者自己的体会是, 这样做的效果好于不加区分的全盘讲授。

2.4 课堂实践

课堂实践是实施“分层次教学”的关键一步, 成败所系。应注意下述几个环节:

时间安排——每次授课以讲解基础知识为主, 约占课堂时间的80%;系统知识与提高部份占时20%。有例外。

内容区别——尽可能使学生明白, 面对所学的理论知识, 哪些是必须理解掌握的, 哪些是应当掌握的和希望掌握的, 以进一步提升较差学生的学习自信和较好学生的学习课堂提问——依据前面所谈到的“教材处理”和“分析学生”, 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 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重要的是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作业与测验——布置作业和组织测验时, 考虑适当列出小部份“加分题目”, 笔者的作法是加分10%, 加分题主要用于体现应当掌握和希望掌握的理论知识;并在事后进行鼓励性的讲评, 以引导学生的向上心态。

辅导与答疑——课下的辅导与答疑不容忽视, 往往是在这样比较不正式的场合学生的精神比较放松, 会表现出对所学理论知识理解与掌握的真实状况, 有利于教师更加切实地了解学生, 增强教学互动, 提高教学质量。

3 应用举例

现阶段中职教育的教材是琳琅满目种类繁多。因为, 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会不断有新的专业出现, 旧的现有专业也处于调整变革之中, 每当有专业变动或新专业出现, 就会随之而来大量的新的教材, 还有, 许多教学力量比较雄厚的学校经常采用自编教材。而“分层次教学”的研讨范畴是一门课一本教材。鉴于上述情况, 因各个学校选用教材的不统一, 这里有必要说明, 本文的“应用举例”仅讨论某部分理论教学内容。

例一:《铣工》中的分度头。

这部分内容可以很明确地划分为三个层次:基本知识——直接分度;系统知识——简单分度与角度分度;提高知识——差动分度。对学生的要求是:直接分度必须掌握, 简单分度与角度分度应当掌握, 差动分度希望掌握。这样区别对待的目的是, 力求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本的基础上实实在在地学到新的东西取得一些进步。这一点至关重要, 是“分层次教学法”的宗旨所在。

例二:普通外圆车刀的6个基本角度。

这部分内容本身概念较多, 所牵涉到的概念更多, 又要求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历届学生在开始学习时普遍存在理解困难的问题, 为此, 可尝试将其分为三个层次:一是面对车刀实物能够认识3个刀面 (前刀面、后刀面、副后刀面) 和6个基本角度 (前角、后角、副后角、主偏角、副偏角、刃倾角) ;二是在此基础上正确理解3个刀面和6个基本角度的概念以及角度的正负;三是拓展知识, 理解3个辅助平面 (基面、切削平面、主剖面) 的概念及其所构成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并观察认识一些比较特殊比较复杂的刀具, 如切断刀、麻花钻等。

例三:旋转零件的平衡问题。

同样, 这部分内容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静 (不) 平衡概念及其产生原因;静平衡的思路与方法;动 (不) 平衡概念及其产生原因。

通过上述实例, 对“分层次教学”方法应该有了一个具体明确的解释。

4 几点体会

需要说明, 所谓“分层次教学”并非什么现成的教学方法, 只是笔者在教学改革中的一点探索一点体会, 是笔者在多年的中职理论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所形成的教学基本思路, 属于个人行为;之所以在本文中提出这个概念, 目的是期望得到诸位职教同仁的注目与点评, 更好地从事中职教育。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试行“分层次教学”已将近1 0年, 颇有感受, 简述如下:

4.1 教学效果有所提高

通过研究教材和分析学生, 进行因材施教, 使得教学活动中的“教”更具有针对性, “学”更具有适应性, 教与学都相对变得容易些轻松些了, 因此, 不同基础的学生的专业理论学习都比其原先有了明显的进步。这一点可以从学生的评价和成绩得到证明。

4.2 应有合适的教材

教材和学生的关系犹如武器与战士的关系, 没有合适的教材学生是很难做好学习这件事的。合适的教材是指:理论知识的难度与当前学生的素质相适应;系统性强, 衔接有序, 论述清晰, 结合实际;既要避免过于繁冗的就理论讲理论, 也要防止把理论简化为实习操作的步骤解说。

还应当使学生明白, 理论绝不是空泛的东西, 它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是与学生今后的专业发展潜力成正比的。

4.3 教师要认真投入

教师的投入, 除了前面所提到的之外, 还应包括在“分层次教学法”实施过程中的“随机应变”, 避免八股教条。比如有些教学内容不宜强分为三个层次, 而分为两个层次, 即基本的和提高的, 或基本的和系统的, 可能更加合理;再比如有效利用各种教学辅助手段以及实物.模型.挂图等。

4.4 有磨合期

在应用“分层次教学”时, 少数教学班刚开始阶段可能会不大适应, 学生认为理论知识够用既可, 提高层次的知识学起来困难, 不学也罢。遇到这种情况时, 教师应注意两点, 一是向学生解释并强调理论知识的重要性, 二是想方设法挖掘与引导学生的求知欲和上进心。

5 结束语

“分层次教学法”的核心是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中心是, 尽教师之最大努力使得每个学生都能成才。所谓“成才”, 并不是人人都要做“将军”, 而是受教育者结合自身条件, 学有一技之长, 综合素质提升, 将来在社会上能够充分自立, 能够负担家庭, 即做到“修身齐家”。这样的学生将是合格的公民, 这样的教育方是成功的教育。

实际上, 众多教师都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有意无意地进行着教学改革的摸索, 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 以适应变化着的教学条件, 优化教学效果。很可能他们所尝试的教学改革或多或少与“分层次教学”有关。所以, 敬请诸位对本文指点赐教, 我们共同提高。

摘要:如何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努力弥补中职学生学习基础的参差不齐, 激发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信, 切实使学生对专业理论有较好的理解掌握, 为后续课程和实习操作奠定强固的基础, 以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是本文讨论的中心。

层次责任理论 篇9

起初个人基于满足自身需要的加入到组织当中来已获得自身对于生存、安全乃至于更高层次的需要。 (图1) 因为基于自身的努力是无法满足其自身的需求, 因此寻求在组织的框架下, 通过组织来达到满足自身需要就成为必要的行为。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分析, 人总共有五中层次的需求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这五种需要之间的关系是基于前一种需要满足或者基本满足的基础上, 开始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求;或者一人基于多种需要, 但是在这多种需要当中只有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或者基本满足的同时, 其更高层次的需要才会成为其真正追求的需要。

在马斯洛的前两项需要中, 生理与安全的需要, 可以称之为基本需要, 或者换个角度说人的自私需要, 这种需要是完全的基于自身的利益的一种自我需要, 这一基本的需要得以满足时, 其才能去追求其余的更高层次的需要, 而且这种需要很明显的特征是与组织的目标或者需要是格格不入或者相悖的, 因此在这种状况下, 出现了组织目标与组织成员的个人目标的矛盾状况, 直接导致的结果是妨碍集体物品的提供。 (图2)

只有当组织中的个人的基本需要得以满足时, 也就是个人的需要到达归属需要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的阶段时, 个人的需要才出现与组织整体目标契合的可能性。当个人需要到达归属与爱的需要的阶段时, 这个时候个人的需要则从封闭式的个人需要发展到了开放式、社会性的需要。这个阶段组织中个人的需要就不是单纯地追逐封闭式的个人利益, 而是需要通过与外界的互动中得到回馈与满足, 这个时候需要的满足是基于一定的付出所产生的相应的回馈, 因此组织在发展的过程中如果更加有效地把组织目标与员工个人的需求有效契合, 使地组织目标与员工个人目标有效地结合起来, 形成合力有效地提高组织目标的可达性, 提升集体物品的供给量, 于此同时降低员工个人“搭便车”行为。就如个人的爱和归属的需要来讲, 归属需要就要求的是组织中的个人希望能够成为组织中的一员, 真正成为组织的一份子, 而不仅仅是组织当中受领工资的自私的人, 组织当中的个人怎么样能更好地融入组织的大家庭中去, 在满足员工需要的同时使其对组织贡献最大的力量。同时, 对于尊重和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 是组织应该为员工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机遇和平台使其能力得以最大化地展现, 充分满足其需求的同时, 使其的能力在本职工作中最大化地发挥, 这样组织与组织中个人就能够有效地结合起来, 整合最大的力量去实现组织的目标。

上一篇:应用切换下一篇:做好预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