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工作衔接研究(精选12篇)
物理教学工作衔接研究 篇1
摘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等几个方面分析了高师物理教学与中物理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高师物理教学改革的一些具体措施。
关键词:中学物理,课程标准,高师物理,教学衔接
随着中学物理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课程理念的变革与课程体系的调整给高师物理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 造成的直接后果是高师物理与中学物理教学脱节。怎样有效解决高师物理与中学物理教学的衔接问题, 是当前高师物理教学的紧迫任务。高师物理教学必须根据中学物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进行相应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 转变教育理念、改革培养模式, 制定与培养模式相符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评价体系。
1 高师物理与中学物理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内容衔接存在的问题
中学物理与高师普通物理的内容体系大致相同, 都是质点运动学、牛顿定律、动量和冲量、功和能、机械振动和机械波、气体运动论和热力学基础、静电场、稳恒电流、磁场、电磁感应、波动光学、光电效应与波粒二象性、原子和原子核等等。在内容上编写上, 都是以基本定律和基本计算方法为主线, 对于基本概念的核心地位、物理学的基本思想、基本研究方法和基本精神不够重视, 述说也没有特别的不同。这种状况, 难以激发学生学习高师物理的热情和兴趣, 影响学习效果, 无法实现高师物理的教育功能。
1.2 教学方法衔接存在的问题
在高师物理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传统的课堂讲授法, 实验法, 现代的发现式教学法, 包括问题教学法、讨论法等, 还有以学生为主的自学指导法, 物理学中特有的科学方法等等。这些方法如果不能进行科学的有机结合和使用, 就会使学生忽视对物理思想、方法、概念的学习和理解, 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实际上对于物理思想、方法及如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 对物理学家的直觉力和洞察力的学习, 对学生素质的培养是很重要的, 而这些方面恰恰是我们所欠缺的。
1.3 学生的学习方法衔接存在的问题
目前, 高师物理专业学生在课堂学习不适应、学习兴趣降低、学生主动性不高。在听课方式上, 缺少预习, 不知道如何听老师讲课;课堂笔记的记录上, 不能很好的处理听课与笔记记录的关系。学习上遇到困难, 一半以上的学生仍把希望寄托在老师身上, 只有极少数人能独立思考或者查阅相关的资料。物理学习兴趣的降低, 影响了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 很少学生能够在课后阅读相关的物理参考书。
2 如何做好高师物理与中学物理衔接教学
2.1 教学内容的顺利衔接
针对教学内容重复过多的情况, 高师物理教材必须尽快改革。高师院校必须根据知识经济的要求和素质教育的要求, 调整课程设置, 增加选修课, 增加实践性课程, 增加信息技术方面的课程。教师要不断努力学习、努力实践、扩展视野、拓宽知识面, 了解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 了解物理知识在现代生活、社会生产、科学技术中的应用, 不断探索改革、更新教学内容。高师物理教学改革的最大特点是能够体现出高师物理教育专业的特色, 从而反映出高师物理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高师院校物理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既应该是学科知识方面的行家, 又应该是学科教学方面的专家。
2.2 教学方法的顺利衔接
在高师物理教学中, 教师应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 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 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不仅要向学生展示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 而且要展示概念和规律通过实验建立起来的过程, 使学生对物理科学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即在学生头脑中不仅仅有定义、公式, 还要有鲜明的物理图像。在学生实验教学中, 主要使学生熟练操作基本仪器, 掌握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 提高数据处理和计算机的应用, 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教学中应采用启发式教学,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能动作用, 提倡把趣味性归还给物理学习过程, 讲究给学生创造最佳的学习状态和积极的学习气氛。同时要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 使之与物理学科知识量急剧增长相适应。教师还可以利用第二课堂活动的机会到实验室去演示、操作、制作或创新。使学生通过丰富的感性认识, 形成鲜明的表象, 再通过思维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与规律。
2.3 学生学习方法的顺利衔接
高师物理教学的核心任务之一是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 从而能够在课堂以外的环境下学会掌握知识的方法, 开展研究性、探究性学习。此外, 学生应加强对物理学科研究方法的学习, 实现中学到大学学习方法的飞跃。学生应养成查阅资料、工具书的习惯, 学生的自学不限于课堂, 大量的还是在课外。如利用现代化技术与手段, 如网络上查询等以提高自学能力和效率。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素质, 掌握学习高师物理的学习方法, 使学生会看书、会听讲、能实验、善讨论, 勤思考, 能从中获得新知识, 巩固旧知识。
针对中学物理新课标, 加强高师物理教育与中学物理教育的衔接, 尽可能为国家多培养优秀的人才是我们共同的目标, 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赵晓峰.大学物理与中学物理衔接问题的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 2007, 5.
[2]李宁.解决地方院校物理教学难的问题-关注大学物理与中学物理教学的衔接[J].红河学院学报, 2010, 8 (4) :103-107.
[3]兰智高.对大学与中学物理教学内容衔接的研究[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2001, 23 (6) :102-103.
[4]塔拉, 刘英, 莎仁.高师物理教育必须适应中学物理课程改革[J].内蒙古师范学院学报, 2002, 15 (5) :111-113.
物理教学工作衔接研究 篇2
物理衔接教学与建构主义
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降低初高中物理的学习台阶,是一个需要多方合作、统筹安排的`系统工程.本文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从注重初高中物理知识的同化和顺应:加强实验和模型教学,激发兴趣搭建“阶梯”;始终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组织教学;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探讨了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有关问题.
作 者:林茂青 作者单位:台州市黄岩区院桥中学,浙江,台州,318020刊 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年,卷(期):“”(23)分类号:G63关键词:初高中物理教学时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指导
物理教学工作衔接研究 篇3
【关键词】新课改 初中物理 高中物理 衔接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深入到生活的各个领域,在人的素质培养和科技发展中有着独特的地位,纵观现代各国的教育,无不把物理摆在重要的位置。
一、衔接好学生的心理
很多学生初中物理成绩一直很好,高中物理成绩可能有不如意的时候,要多鼓励学生,要教育学生调节好自己的期望值。在高一教学中,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学生如若学不好物理,要少一份责怪,多一份关爱。要多找自己的原因,要深入学生当中,从各方面了解、关心他们,特别是后进生,帮助他们解决思想、学习及生活上存在的问题,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由于高中物理的特点,决定了高一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大、挫折多。为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使他们善于在失败面前,能冷静地总结教训,振作精神,主动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并努力争取今后的胜利。平时多注意观察学生情绪的变化,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做好个别学生的思想工作。
二、衔接好管理方式
初中学生自控能力差,对待事物观察、分析比较肤浅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初中阶段学校管理比较严格。进入高中以后,管理方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原来习惯了教师严格管理的学生,进入高中一下子“自由”了许多,对高中教师产生一种神秘感和疏远感。当学生自觉主动的学习习惯还没有养成的时候,立即从管束式变为自主式,会使学生有放任自流的危险。为此,老师要多和学生联系沟通,进行疏导交流。在课堂教学或作业上出现问题时,劝导或批评应以诚相待。只有当学生有了学习的自觉性和独立学习的能力时,教师才可能真正成为主导,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才能表现出能动性和积极性。
三、衔接好教材内容
现行初中物理教材在内容上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难度、深度大为降低,表达形式通俗易懂,体现了“浅、少、易”的特点。而高中物理一开始,概念抽象,定理严谨,逻辑性强,教材叙述比较严谨、规范,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明显提高,知识难度加大,解题技巧灵活多变,计算繁冗复杂,体现了“起点高、难度大、容量多”的特点。特别是由于近几年教材内容的调整,虽然初、高中教材都降低了难度,但相比之下,初中降低的幅度大,而高中由于受高考的限制,教师都不敢降低难度,造成了高中物理实际难度没有降低。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调整后的教材不仅没有缩小初高中教材内容的难度差距,反而加大了。如何处理好教材的衔接呢?高中物理与初中物理相比,知识的深度、广度、能力要求都是一次飞跃。高中物理很多地方难度大、方法新、分析能力要求高。刚进入高一时,学生很难适应,如能将高中教材初中化使用,则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比如:位移、速度等矢量的引入,可先只讨论物理量的大小,然后再强调方向的重要性,由浅入深,这样更切合高一学生的认知结构实际。
四、衔接好教学方法
初中物理内容少,难度不大,教学要求较低且课时较充足。高中物理知识点增多,灵活性加大和课时少,新课标要求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以教学上比较注重知识的发生过程,侧重对学生思想方法的渗透和思维品质的培养。高一新生不太适应这种教学方法,听课时存在思维障碍,影响物理学习。因此,教师要重视教法的衔接。那就必须做到: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揭示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质,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这就意味着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要能激起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在愉悦的情绪体验中接受教学,使教学活动成为师生双方乐于参与的一种充满情趣的活动。举个例子来讲,高中物理教材涉及“量子力学概率波”内容,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教师不妨在上课之初,首先向全班学生展示一个小问题:“在一个黑匣子里放一只猫,过了一天后请问猫是什么状态呢?”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带着强烈的好奇心来听老师讲课,并把这种兴趣转化为内在的学习动力。教师要擅于创设问题,鼓励学生认真分析问题和发现问题,之后再开展积极合作,最终得出结论。
总之,新课程改革为物理课堂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拓展了我们教学研究和教育科研的眼界和思路,也将使素质教育得到进一步贯彻落实。以上是本人教学过程中的一点体会,提出来还请同行批评指正,以资共勉。
参考文献:
[1]杜伟宇.吴庆麟.概念改变的教学策略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05(02).
物理教学工作衔接研究 篇4
一、问题的提出
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 很多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困难, 存在以下现象:
1. 学生轻视实验课, 重视程度不够。
很多学生都是抱着不以为然的态度来进行大学物理实验课的学习的, 以为这门课程是大学物理理论课程的附属, 把这门课的学习当成是形式主义走过场, 有时甚至对自身测量的数据没有信心而盲目抄袭他人的数据。
2. 实验基本技能的缺失。
对一些基本仪器不愿意投入时间、精力来学习正确的使用方法, 浅尝辄止, 也不愿意通过仪器使用说明书来自学仪器的使用。在一些基本仪器的使用上存在想当然的想法。
3. 教学方法的不适应。
有的学生不能独立完成实验操作, 依赖性太强, 动手能力差。在实验中遇到问题后不愿意自己尝试来解决, 而是依赖从老师那里获得解决方法, 甚至会有让老师给操作的要求出现。任何环节上都希望老师给出明确、详细的指导。
4. 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差。
对于一些常识性的理论知识学生掌握得都很好, 可遇到相关问题时却不知道应用它们来解决。比如, 在分光计的调整与使用实验中部分学生就不能够运用光的反射定律指导自己来进行分光计的调整。
5. 缺乏良好的道德素质。
总有部分学生在实验中不懂得珍惜爱护仪器, 随意性的操作行为多, 缺少必要的规范操作意识。有时实验室里还有一些随地丢弃垃圾, 甚至吃零食的不文明现象发生。
二、出现问题的原因
以上现象的产生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 目前我国中学教育依然以应试教育为主, 学生学
习的主要任务就是掌握高考所需的物理知识, 反复地练习, 最终的目的就是在高考中能取得好的成绩。对物理实验的要求就是会做实验题, 实验学习的过程变成“记实验”“背实验”的过程, 在实验态度形成和实验能力初成重要阶段缺少了实验技能的基本训练, 更不用说观察和分析物理现象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素质。
2. 由于教育资源的相对匮乏, 很多学生在中学时没有接受到实验课程的相关培训。
在学生中进行的调查表明:镇、县一级中学考入的学生中有70%的学生根本就没有开设过实验课, 也没有接触过实验仪器。其余30%的学生只是参观过实验室或者在课堂上看过老师演示的实验而已, 缺少熟悉常用实验仪器的使用等必要培训。
3. 目前大部分中学使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的教材, 这个版本的教材实验部分内容明显与教学大纲中相关要求脱节。中学的物理实验是与物理课同步进行的辅助课程, 借助于实验帮助学生及时巩固、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物理知识。所开的实验项目大部分都是验证性实验。而大学物理实验的教学内容则涵盖了力、热、光、电等学科知识, 所蕴含的物理思想更深刻, 实验设计思路更丰富。
4. 高中的实验课都是安排在学习某一理论知识之
后, 学生已经对相关理论知识做了大量习题, 有较好的认识和理解。在实验课之前老师也会将相关事项等进行详细的讲解。大学物理实验课中教学内容多、信息量大, 要求学生必须在课前对实验项目相关内容进行预习。在数据处理环节上, 大学物理实验要相对复杂得多, 除了不确定的计算和有效数字的知识点以外还会采用作图法、最小二乘法等数据处理方法。在对实验的讨论与分析中也会对学生科学写作能力提出一定的要求。
5. 中学上实验课时, 学生的实验操作或者模仿教师
的实验操作或者按照黑板上的步骤按部就班地进行操作, 获得数据后老师会指导学生带入公式进行验证, 是一种被动、领路式的学习形式, 学生对教师形成了依赖性。大学物理实验则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 强调学生独立动手完成实验操作, 获得正确的实验数据, 部分学生对这种跳跃式、知识梯度大的学习方式不习惯, 逐渐失去了大学物理实验的学习兴趣!
基于以上的分析,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由于中学教育中缺失了对实验教学应有的教育培训, 导致了很多学生没有达到大学物理实验的基准能力要求, 也影响了学生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学习态度。做好大学物理实验的衔接教育工作, 是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工作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
三、采取的应对措施
为了提高大学物理实验教学质量,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笔者所在的教学团队针对衔接问题采取了以下措施, 并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1. 以素质教育课和物理演示实验基地为平台, 培养、提升学习兴趣。
面向全体在校学生开设了《物理实验史话》素质教育课。该课程按照历史的顺序分科讲述若干物理学发展中的重要实验, 重点介绍实验中严谨的科学思维方式和巧妙的设计思想, 课程中丰富的实验思想和实验方法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科学素质的信念, 让学生在回溯历史中得到新的启示。同时定期开放演示实验教学基地, 学生在演示实验基地可以自由操作演示实验仪器, 观察丰富多彩的物理现象, 让学生对物理世界有更进一步的感性认识, 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依托素质教育课和演示实验基地,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2. 设立预备实验室。
充分利用实验资源, 将学校已有的接近于报废期或老化报废的但仍能使用的实验设备集中在一起, 配以仪器使用说明书设立预备实验室。在这个实验室里学生可以参照仪器使用说明书和老师提供的其他图片文字材料来学习、熟悉仪器的基本使用, 培养了学生初步的自学能力;甚至学生可以动手拆装某些仪器, 来了解仪器的构造, 同时也培养、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这里教师可以通过一定的操作行为给学生演示破坏性操作的后果, 强调规范化操作行为的科学性和重要性, 为学生在后期的实验操作中规范的操作行为打下基础。预备实验室的设立为受中学实验条件限制而实验技能较差的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机会, 弥补了中学实验训练的不足, 也提升了学生学好大学物理实验的信心。
3. 采取开放式教学模式, 启发、引导式教学手段。
开放式教学包括课外时间将实验室等教学资源面向学生开放,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自主来选择实验项目进行操作, 这样满足了不同层次同学的学习需求。同时, 延长教学时间, 将实验预习和数据处理的内容也放到课堂上完成。面对实验仪器来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前预习, 既提升了预习质量, 又避免了以往课前预习只是抄袭实验讲义应付教师检查的弊端。在数据测量完成后学生应按照要求及时进行数据处理, 教师当堂进行批改, 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老师要及时更正, 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数据处理方法, 理解数据处理的意义所在。老师在指导学生实验操作的时候以启发、引导式教学方法为主, 学生积极调动自身思维, 主动探求答案, 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利用网络仿真物理实验室优化、扩展实验资源, 学生利用网络对实验内容进行自主学习, 加深对实验思想的理解。
4. 创设和谐的学习环境。
教师要保证实验仪器的正常使用, 能够快速、准确地解决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在平等、和谐的环境下达到老师、学生、仪器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逐步培养爱护公物的良好道德素质。学生实验过程中, 指导教师要认真观察, 及时指导纠正学生不正确、不规范的操作。教师应该注意不要给学生过多的提示, 但对学生的设计和操作也不应一味地否定, 应注重和学生交流沟通, 在沟通中引导学生寻求解决的方法。这样可以逐步改变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心理, 在实践中提高实验实施能力和学生规范的操作行为。
5. 满足学生学以致用的成就感。
为了让学生知道学有所用, 可在课外组织学生依托实验室仪器资源, 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专题的小科研, 根据自己的考虑设计一些演示实验仪器等, 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更满足了学生学有所成的成就感, 提升了他们学好大学物理实验课的自信心。
以上教学措施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提升了教学质量, 单个实验项目的重作率从7%下降至1%, 大学物理实验课的不及格率也下降至0.3%。接受过大学物理实验课程培训的学生在后继的专业课实验教学中表现出良好的实践能力, 提高了学生的基本科学素质。做好大学物理实验教育衔接工作, 使学生顺利、平稳地过渡到大学新的实验课程学习中来, 充分发挥大学物理实验课程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目标中的作用, 有效地提升学生能力和素质, 圆满完成了大学物理实验的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程春英.试论大学与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衔接[J].实验室科学, 2010, 13 (1) :6-7.
[2]李斌, 谭鹏, 陈国杰.关于“大学与中学物理实验教学衔接”的研究[J].实验科学与技术, 2009, 7 (4) :74-75.
[3]马力.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研究[J].中小学实验与装备, 2007, (3) :62
[4]娜日图.浅谈大学物理实验与中学物理实验的有效衔接[J].中国电力教育, 2010, (30) :147-149
如何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 篇5
昔日很多在初中物理成绩优秀的学生进入高一就反映高中物理一学就会,一用就错,一放就忘,于是大声疾呼“物理物理,真是无理”。高一物理难,难就难在初高中物理衔接出现的“台阶”。如何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化“台阶”为坦途;如何使学生在初中阶段获得物理学习后续发展的能力,尽快适应高中物理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渡过学习物理的难关,就成为我们初中物理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从几个方面分析了“台阶”产生的原因,并阐述了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一些方法。
一、台阶产生的原因分析
1、定性介绍向定量研究的过渡使学生学习产生陡度
初中物理学习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大多是“看得见,摸得着”,而且常常与日常生活现象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大多属于生动的自然现象和直观实验为依据的具体的形象思维,较少要求应用科学概念和原理进行逻辑思维等抽象思维方式。而高中物理教学则是采用观察实验、抽象思维和数学方法相结合,对物理现象进行模型抽象和数学化描述,要求通过抽象概括、想象假说、逻辑推理来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和变化规律,研究解决的往往是涉及研究对象(可能是几个相关联对象)多个状态、多个过程,动态复杂的问题,学生接受难度大。例如初中学习力的知识,我们只是对单个物体受力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而高中物理对物体受力分析不仅仅局限于一个物体受一个力,而要考虑的是多个物体受多个力作用,且不一定是平衡状态,因而问题较为复杂。
2、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飞跃使学生思维产生断层
在整个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处于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的阶段。初中生的思维与高中生的思维是不同的。初中生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经验型,他们往往要借助生活中的亲身感受或习惯观念等进行思维活动。因此定性的感性知识多,定量的理性的逻辑内容少,符合初中学生的思维规律。这种思维是属于较低的思维,其由物理感觉引成的物理概念是直接的、经验性的、浅层的。而高中学生的思维则要形成抽象思维,属于理论型。对高中学生要求能够利用理论做指导来归纳整合各种事实材料,掌握一定的逻辑思维程序,利用判断推理等手段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并形成一定的知识网络。
3、学生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不适应高中物理教学要求
由于初中物理内容少,问题简单,讲解例题和练习多,课后学生只要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稍加复习和总结,就能很轻松得获得较理想的成绩。进入高中后,高中物理内容多、难度大,逻辑强,而且知识之间有关联,而有的同学还以老一套方法对待高中物理学习,结果是“学了一大堆公式,虽然背得很熟,但一用起来,就不知从何下手”,还有的同学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和掌握正确的听课方法,上课听不懂,跟不上,穷于埋头做笔记,不得要领,不能很好的理解知识,因而学生就感觉到物理深奥难懂,从而心理上造成对物理的恐惧。
二、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的一些措施
1、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求知欲望 浓厚的兴趣将是人们刻苦钻研、勇于攻关的强大动力。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只有对物理感兴趣,就会充分发挥自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想学、爱学、才能学好。对于十四五岁的学生来说,他们对新事物的渴求心理和好奇心是成人所不能比的。这也是我们解决难题所必须利用好的积极心理因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学生引入一种与学习知识相联系的气氛中去,使学生在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例如学习“蒸发与沸腾”时,学生对液体在沸腾时虽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似有迷惑。老师可举一张纸问:“这张纸放到点燃的酒精灯上,会燃烧吗?” “会”。“那用这张纸折成一只盒子放在灯上会不会燃烧?” “当然会” 教师将纸盒里装满了水,待纸盒湿透了,倒出水,放到点燃的酒精灯上,结果纸盒没有烧起来。学生说:“这有什么稀奇,纸盒湿了当然不会烧起来。” 教师追问:“为什么纸盒湿了就不会烧起来呢?此时的学生已处于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思维异常活跃,迫切等待问题的解答。教师此时趁热打铁,稍加提醒:纸盒里的水烧开后继续吸热温度会上升吗?此时同学们如梦初醒。原来“烧不着的纸盒”是里面的水在起作用,由于水沸腾后虽然继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而且此时温度低于纸的着火点,纸盒就不会浇着。为了使学生有更深刻的体验,可布置课外小实验:“烧不着的布条” 找一块棉布条,用水淋湿,在中间部分滴上酒精,然后用手拿着布条的两端,把布条张开,用蜡烛的火焰烧有酒精的部分。有趣的现象出现了:在棉布条正对火焰的上方升起了火焰,好象烛焰穿过了布条,拿下布条一看,真奇怪,棉布并没有烧焦。
当然,激发好奇心只是教学的一个引子。从好奇心出发,但不能仅仅满足于好奇,要逐步引导,善于从常见的物理现象中发掘出意想不到的结果,让学生经常在课堂活动中流露出惊讶、疑惑、兴奋、喜悦激动的情绪,使学生的心理处于不断探索新知识的不平衡状态。这种通过学习的兴趣、满足感激发的兴趣才是持久的兴趣。只要学生愿意学、乐于学,对物理的畏惧感自然大大减轻。
2、改进课堂教学,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水平
我们的教学不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使学生了解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是做好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的关键。亚里斯多德说过:“思维开始于疑问与惊奇,问题启动于思维”。改进课堂教学,每一节课要设法创造思维情境,组织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物理抽象能力、概括能力、判断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在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中,按照物理学中概念和规律建立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类比、等效等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抓住主要因素和本质联系,忽略次要因素和非本质联系,抽象概括出事物的物理本质属性和基本规律,建立科学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着重培养、提高学生抽象概括、实验归纳、理论分析等思维能力。
例如在“摩擦力”的教学中,静摩擦力的产生及其方向是教学中的难点。在分析汽车起动时轮胎和地面所受静摩擦力的方向,教师直接讲授,学生总是觉得难以理解,印象不深。在现实课堂教学中可采用玩具遥控汽车模拟实际情境:
教师:同学们都会开遥控车,但是你有没有见过车轮打转,但车子却在原地不动的情况?那么,当车轮转动向前行驶时,动力来自于哪里呢?
学生答:见过,汽车陷在烂泥里,车轮光打转,车子不能向前行驶,这是因为摩擦力太小的原因。所以汽车行驶的动力应该是车轮受到的摩擦力。
教师:将遥控车举在空中,按下起动按钮,发现两个后轮在转动,而前轮不动。现在你们应该知道这辆汽车提供动力的驱动轮是哪两个?那么当后轮转动时,轮胎与地面发生摩擦,轮胎受到的摩擦力方向是怎样的?地面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又是怎样的呢?(这是教学难点,学生互相讨论,意见不能统一)
教师演示:将遥控车放在桌面上,在后轮下各放一张白纸,按下启动按钮,看到后轮转动时,白纸被向后送出,汽车没有向前运动。学生顿悟:白纸相当于地面,车辆起动时,白纸向后送出,说明地面受到的摩擦力向后,车子向前运动,说明车轮受到的摩擦力向前,这符合相互作用力方向相反的知识。
一辆遥控玩具车,一张白纸,一步步引领学生思维的发展,使一个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3、加强思想方法的训练,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在物理教学大纲中强调:“在物理的教学过程中,应通过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抽象、推理、想象等思维能力”。中考也是把对能力的考核放在首位。可见,对初中生来说,加强能力培养,掌握学习方法是非常必要的。利用问题,提高自学能力。老师在上课之前有针对性地安排相应问题,让学生一边看书、一边思考。例如 :教学“研究怎样利用磁场获得电流” 时,我们启发学生从感应电流的大小和方向大胆猜想。学生提出:感应电流的方向可能与磁场方向、切割磁感应线方向有关; 感应电流的大小可能与磁场强弱、切割磁感应线的快慢、闭合电路在磁场中的面积大小有关。为验证猜想是否正确,学生们积极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认真考虑每一个可能影响因素。设计出方案的个人和小组在课堂内交流,教师进行必要的引导,以便学生寻找错误所在,及时改进,做出合理的分析、评介和小结。这样不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更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创新能力。
在物理定律的教学中,经常采用设问的方法,不是直接告诉学生是怎样建立的,而是不断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去思考、摆出困难让学生去克服、制定目标让学生去实现,这样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主动学习,提高思维能力。在教学中,不要满足于熟悉课本,记住公式、概念。要使学生知道研究、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例如在学习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时,要向学生介绍“理想实验”、“推理”、“实验研究”等方法。这样,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转化,做到举一反
三、由此及彼,培养扩散思维能力,养成良好习惯。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掌握复习方法,让学生会归纳知识、整理知识,使知识系统化,便于记忆和掌握运用。课后做习题时,要把重点放在物理过程的分析,并把物理过程图象化,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形成清晰的物理过程。同时对所学的思维方法及解题方法进行分类总结,找出其个性与共性,区别与联系,形成自己的解题思考方法。
物理教学工作衔接研究 篇6
近几年,安徽省中考物理与其他省市相比,有自己鲜明的特点,没有偏题怪题,题型相对稳定,这给一线教师的教学与复习指导指明了方向,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从2007年开始,安徽省的中考物理试题中就引入了一到两题(一般不超过10分)初高中知识的衔接题,这种题型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拓展,属于较难题。虽然所涉及的知识点超过了考纲的要求,但学生只要对初中知识掌握较好,也能根据已有的知识对其解答。如果平常对这类试题有足够的训练,学生拿分也不是什么难事。特别的好处是:因为有了初中的训练基础,学生进入高中以后,能平稳过渡,迅速进入高中知识的学习状态。
纵观中学物理的课程体系,初高中所学的知识面基本相同,包括声、光、力、热、电五个部分。声学内容高中教材没有出现,热学内容没有列入高考考纲,所以中考出现的衔接题表现在电、力、光三部分。
一、电学问题
该部分内容为近几年安徽中考题型的偏爱,几乎每年都会在中考试题中出现,大体分为如下几类:
1.电表问题 (例1图)
①电流表内阻的计算。初中阶段,电流表可等效为一根导线,不计电阻;电压表可等效为一个阻值为无限大的电阻,视为开路。高中阶段又必须考虑其电阻的影响,于是就出现了简单的测电表内阻之试题。
例1.(2007年安徽中考第23题).我们可以用图示的电路图测量未知电阻RX的阻值.调节电路,当电压表示数U为14.0V时,电流表的示数为0.40A。.
(1)计算RX的阻值;
(2)实际上,电流表是有电阻的,如果考虑到电流表的电阻值RA为0.5Ω,计算这时待测电阻的阻值。
答案(35Ω, 34.5Ω)
例2.(2011年安徽中考第23题)实验室有一种小量程的电流表叫毫安表,用符号表示,在进行某些测量时,其电阻不可忽略。在龟路中,我们可以把毫安表看成一个定值电阻,通过它的电流可以从表盘上读出。利用图示电路可以测量一个毫安表的电阻,电源的电阻不计,R1=140Ω,R2=60Ω。当开关s1闭合、s2断开时,毫安表的读数为6 mA;当s1、s2均闭合时,毫安表的读数为8 mA。求毫安表的电阻RA和电源的电压U。
答案 (40Ω, 1.44V)
例3.(2013年安徽中考第23题)在进行某些电学测量时,把电压表看成能显示其两端电压的大电阻,将它与一个阻值很大的待测电阻RX串联接入电路,根据电压表的示数可以测出RX的阻值,这是一种测量大电阻的方法。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压表的内阻RV=20kΩ,量程为150V,最小分度值为5V,电压U=110V,电压表的示数为50V。
(1)求电路中的电流大小。
(2)求待测电阻RX的阻值。
(3)上述电路中,若将RX换成阻值约为20Ω的小电阻,用这种方法能否准确测出它的阻值?写出你的判断依据。
答案 (1)0.0025A (2)24000欧姆 (3)不能 因为加在RX两端的电压小于电压表的分度值
②电流表的改装不外乎两种,一是加大量程,应用原理为并联电阻分流;二是改为电压表,应用原理为串联电阻分压。然后利用欧姆定律计算需要并联和串联电阻的大小。
例4.(2014年安徽中考第21题)实际测量中所使用的电流表是由小量程的电流表改装而成的。图a中G是满偏电流(即小量程电流表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Ig=3mA的电流表,其电阻Rg=10欧姆,要把它改装为一个量程为3A的电流表(如图b),问:
(1)当通过小量程电流表的电流为满偏电流时,它两端的电压为多少;
(2)需要给它并联一个多大的电阻R0;(计算结果小数点保留两位数字)
(3)设改装后的电流表的电阻为R,比较R与R0的大小关系,并简单地说明理由。
答案:(1)0.03V(2)0.01Ω(3)R﹤R0
例5.(2009年安徽中考第23题)常用的电压表是由小量程的电流表G改装而成的。电流表G也是一个电阻,同样遵从欧姆定律。图甲是一个量程为0~3mA的电流表G,当有电流通过时,电流可以从刻度盘上读出,这时G的两接线柱之间具有一定的电压。因此,电流表G实际上也可以当成一个小量程的电压表。已知该电流表的电阻为Rg=10Ω.
(1)若将这个电流表当成电压表使用,则刻度盘上最大刻度3mA处应该标多大的电压值?
(2)如图乙所示,若将这电流表串联一个定值电阻R后,使通过G的电流为3mA时,A、B之间的电压等于3V,这样A.B之间(虚线框内)就相当于一个量程为0~3V的电压表(图丙),求串联的定值电阻R的大小。
答案(0.03V, 990Ω)
2.电源的内阻问题
初中课程中将电源视为理想电源,不考虑内阻。但在学生实验中使用干电池做电源时,电源内阻对实验影响很大,用理想电源的理论又无法对学生解释清楚,给教学造成很大的障碍。所以适当引入内阻的概念有好处。
例6.(2010年安徽中考第23题)实际的电源都有一定的电阻,如干电池,我们需要用它的电压U 和电阻r两个物理量来描述它。实际计算过程中,可以把它看成是由一个电压为U、电阻为0的理想电源与一个电阻值为r的电阻串联而成,如图甲所示:在图乙中R1= 14Ω , R2= 9Ω。当只闭合S1时,电流表读数I1=0.2A ;当只闭合S2时,电流表读数I2=0.3A,把电源按图甲中的等效方法处理。求电源的电压U 和电阻r。
答案:(1Ω, 3V)
3.简单的混联电路问题
这类问题主要是考虑并联电路中,干路导线很长时,导线的电阻对电路的影响。这时相当于各支路并联后再与导线的等效电阻串联。因为并联的支路越多,或者各支路并联后总电阻越小,干路电流就越大,干路导线上的电压降就越大,加在支路两端电压就越小,从而影响支路的工作状态。
例7.(2015年安徽中考第23题)(1)如图甲,n个相同的电阻R并联,其总电阻可以用一个等效电阻R表示(如图乙),请根据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规律和欧姆定律推证:R=R/n.
(2)如图丙,A、B之间的电压U=220V,通过导线为远处的M、N之间的用电器供电,由于距离很远,导线AM和BN的电阻不可忽略,他们的总电阻用图中的r表示,r=4Ω,若M、N之间并联10个阻值为R=400Ω的相同电阻,求通过导线AM的电流大小。
(3)试分析说明:在图丙的电路中,M、N之间并联的用电器越多,每一个用电器的实际功率越小。
答案:(证明略 5A)
例8.(2012年安徽中考第23题)有一种装饰用的小彩灯,如图a所示,它的内部是由一个定值电阻与灯丝并联而成,等效电路如图b所示.已知灯丝的电阻R1=10Ω,定值电阻R2=1000Ω,
(1)求这个小彩灯的电阻.(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2)若将一个小彩灯接在电压为l.5V的电源两端,求通过灯丝R1的电流大小.
(3)如图c所示,将数十个小彩灯串联后接在电压为U的电源两端,均正常发光(图中只画出3个,其他未画出).若其中一个灯的灯丝断了,其他小彩灯的亮度如何变化?写出你的判断依据.
答案:(9.9Ω 0.15A 其他灯泡变暗)
二、力学、光学问题
衔接题的知识点力学部分不外乎同一直线上的非平衡力、自由落体、胡克定律、静摩擦;光学部分不外乎折射定律、凸透镜成像公式。由于安徽几乎没考,就不赘述,但在复习时还要涉及一些,做到有备无患。
物理教学工作衔接研究 篇7
在初中和高中物理都进行课改的历史环境下, 初中的新课程在内容和难度上进行了很多调整, 初中课改教材对新知识的引入来源于生活, 符合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规律。而新课标认为高中物理课程是“普通高中科学学习领域的一门基础课程”, 并明确了物理课程的教育、教学目的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另一方面, 学生在高中物理课程中不仅要学习“物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受到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的训练, ”而且需要“体验科学探索过程”“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发展探索自然、理解自然的兴趣与热情”“认识物理学对科技进步以及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从而为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但是, 初高中衔接上还是存在很大的困难。教师和学生普遍反映高一物理难教难学, 高一新生对学习物理普遍存在较大障碍。在我校高一年级两个班的同学的一次抽样调查中, 有20.1%的同学认为物理是高一八门课中最难学的, 而选择物理最难学的同学中认为难学的主要因素则是找不到好的方法。
为何物理会成为许多学生的拦路虎?
思维方式要求改变是主要原因。初中物理课程基本上是以形象思维为基础, 大多数问题是以生动的自然、生活现象或直观的实验为依据, 让学生通过简单的形象思维获得相关的知识;而高中物理课程多数以抽象思维为基础, 研究问题时往往不能以直观现象直接得出结论, 而是要对直观的现象、数据加以抽象、归纳, 才能得出结论。初中课程的问题的逻辑关系多是单因素的归因;高中课程的问题的逻辑关系则是多因素的归因, 而且还是递进式、归纳式的逻辑关系为主, 要求自然高了很多。
二、对策
如何搞好新课程下初中和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呢?
许多常规教学很难突破衔接的瓶颈, 这是因为现在的高中学生很喜欢新鲜的东西, 这势必要求我们也一定要求新求变。“一如既往”教学方式往往很难有成效, 我们一定要用一些有特色的校本课程进行渗透教学, 在潜移默化中起到奇特的疗效。
1. 让物理生活化, 共同去探索奥秘。
把物理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让学生觉得物理就在身边, 学物理是有用的, 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强化学生的实践意识,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物理知识与应用技术、人文学科相结合, 能使学生获得一个更为宽广的视野, 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例如:在讲牛顿第一定律时, 可以讲述一下物理的发展史;又如, 在讲解人造卫星时, 可以讲中国卫星的发射基地以及“神州飞船”的发射成功;并可以让学生去查阅资料了解宇航员在太空中是怎么生活的。再如, 在电学时, 有许多电学器材:电容器、电感、电表等。我们就可以让学生自行去拆卸和组装一些废弃的收音机等家用电器, 去实际感受这些电学器材的作用。教师和学生都要抓住生活中的一些细节, 并适当进行讨论。
2. 让学生学会用物理去创造。
21世纪将是创造的世纪。世界的发展靠创造, 墨守成规是一个民族走向衰亡的开始。同时, 面对这样一个竞争的时代, 创新不能缺少。现在高考的改革趋势也十分强调创新。“高考要能选拔出那些有一定创造潜能、但在其他方面也许不太突出的怪才, ”中国教育协会常务副会长谈松华在全国初、高中教育校长论坛上表示, 现在的高考制度不利于创造型人才的选拔, 高考改革的方向是“改变现在一张试卷为所有类型院校选拔人才的不合理现状。”
现在的学生很欢迎创新, 也很想创新, 所以我们要为他们搭好这一平台, 帮助学生锻炼他们的思维, 发挥他们的创造才能。
学生在常规学习活动中, 一般以接受正确的知识, 答案都是唯一的, 思维方法也容易墨守成规:从问题和答案之间, 直线思维方法, 即:
我们应当鼓励学生扩散思维, 让他们发现, 问题与对应的答案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1) 发散思维:
甚至是问题和答案可以成多点对应, 成为网络化
(2) 网络思维:
要设计一些答案并不唯一的物理活动, 让学生能在物理思维中自由飞翔。
拿本校来说, 学校开展了一些颇具特色的校本课程, 而一些科技项目的校本课程老师基本上是物理老师。在这些课程中, 要运用大量的物理知识。
用干面条, 橡皮泥, 针线包, 牙签、筷子、报纸, 铅画纸, 天平, 砝码等等这些生活中最常见的用品让学生来学会运用物理知识进行创造和创新。
问题一:用面条搭一个水平距离最长的建筑物, 只能用面条、橡皮泥和针线。
这就需要用到受力分析, 考虑力的平衡和重心, 甚至还要涉及到建筑力学的衍架结构, 学生会做出各种不同形状的面条架子, 在不断的探索和尝试中, 实现最好的答案。在这个制作的过理程中, 学生应用了物理知识, 这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激情。
问题二:制作一辆先用3枚1元硬币作为重力能源, 可以行驶的小车;行驶到一定距离后再自动启动1节5号电池为动力源的电动机, 由电动机驱使小车继续前进, 最终到达终点门标里。小车从起点线出发, 让重力能源行驶的距离尽可能的长;启动电能后, 让小车能进入到终点的门标。这一任务的关键是:势能—动能—行车—启动电源—继续行车——直到门标。
这题需要学生研究:重力势能转化来的动能怎么转化成小车的动能;然后要使小车开得尽可能的长, 这里就要考虑轮子的大小, 轮子和地面的阻力;同时, 有要使小车能自动启动, 就要思考电源的控制开关怎么设计, 马达是装在轮子上好呢还是用风扇好, 车身的材料用什么好
这个题集合多种物理知识, 极大的考验了每个学生。可以说学生对物理知识从来没有这么系统的应用过, 我们可以发现物理在这里被提升到从来没有过的高度。学生在失败中不断挑战自己, 获得了一种刺激感, 自身的智慧也得到无限拓展。
学生也能体会到学习物理的真正意义, 它是我们不可缺少的工具, 并不只是用来算算题目这么简单的。
问题三:水火箭, 要求让水火箭飞的越远越好。我们的学生是高一的, 他们还没有学过动量, 但为了使水火箭飞的远, 他们自发的会去找动量的相关知识, 动能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都早早掌握了。这些学生还具备了自学物理的能力, 关键是他们还有了学习物理的兴趣, 更加不会觉得物理枯燥了。
这些平台给学生和老师都带来了惊喜, 在快乐中学习了物理, 培养了学生的物理情感。
三、实践
1. 学校开设校本课程是一大保障。
我校的一大特色就是校本课程。学校有校本课堂就有了训练时间的保障, 让学生可以在良好的环境中参与这些特色的校本课程中。同时又是学生自主报名, 就注重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所以说, 学校的这个课程设置是非常重要的保障。
有些学校担心, 准备了校本课程后, 学校的课时就会不足。但事实上每周抽出几节课, 对于课时和进度是绝对不会有影响的。因为, 只要用这些校本课程发挥功效, 这个“1”节课的效率远大于原来的功效。也就是说, 这些特色的校本课程可以刺激学生的感官很久, 或者说可以给学生带来长久的热情。
校本课程安排时间时应当是一个年段统一, 而不要每个班分散, 一个年级的所有班应该集中开展, 这样可以避免教学秩序的影响, 大家都有校本课程, 其他班级也不会因此而分心。
至于开展的场所, 最好就是因学科而异, 不要局限在教室里, 可以去操场, 实验室, 比如说, 我们做“高空落蛋”的活动时甚至可以在屋顶。但这些都离不开学校的支持。
2. 教师开发创新题目是一大基础。
这些特色校本课程的题型是不固定的, 很多设备材料是不可能事先准备好的, 本人找来过面条, 橡皮泥, 针线包, 牙签等等, 找来过报纸, 铅画纸, 天平, 砝码等等, 设计出了很多原创题。像用面条搭一个水平距离最长的建筑物, 只能用面条、橡皮泥和针线等;三角形的固定性可以运用到建筑上, 使桥、房屋等更稳固, 用牙签和橡皮泥也可以做一个稳定的建筑;用报纸也可以做一座伟大的桥梁。这里面很多知识都是涉及建筑力学, 桁架结构等, 学生都象一个个未来的建筑师。
这些题目是没有固定答案的, 所以最大程度的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以及他们的团体合作精神。
教师开发题目时, 一定要注意题目中包含的科学性, 而且要能够有创意。同时, 内容必须具有开放性, 如果题目是毫无科技成分, 或者说带给学生只是机械地动手完成, 那自然无法达成我们所追求的效果。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 新的目标和新的主题不断生成, 师生在学习中所获取的信息、采用的方法策略、得到的体验和取得的成果, 对于本人和他人都具有宝贵的启示、借鉴作用。
学生对这样的学科是相当有兴趣的, 他们在课中可以竞争, 可以合作, 大家完全平等, 按他们的说法他们常常会投入其中而忘了下课铃声。他们如此喜欢这门课是对教师的最大鼓励。
3. 合理的学习模式是一大关键。
这些课程的开展一定要注重小组合作, 一个人的思维毕竟有限, 只有几个人的合作才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小组与小组之间是竞争的, 往往采取竞赛的形式。每个小组为了最先最好完成任务或问题, 都积极讨论合作, 脑袋展开高速的运转, 各种物理和其他学科的知识得到回忆并被应用, 得到很好的效果。学生通过已知的科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在这个过程他们要进行对多种科学规律的比较, 选择合适的方法。在他们的研究和制作过程中, 有批判性的评价自己的方法。在不断的尝试下, 不断的发现新问题, 得到一些可行的方法和新的规律。
最后, 教师的评价方式也很重要。我们一定要强调学生全员参与, 采用形成性评价比较合理。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 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同时, 要强调评价的激励性, 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 勇于创新的精神。
四、成效
用一些特色的平台结合教学, 这种渗透是相当大的。学生有了校本课程, 表面上每周一两节课, 但这几节课带来的效益是相当大, “1+1”在这里远大于“2”。这种特色的渗透教学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
1. 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在渗透教学中, 创造和提供了更多活动的机会, 这就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本人感觉和学生从来没有这么亲近过。学生会跟老师有很多交流, 教师也可以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学生也能更加信任教师。教师和学生都能真诚相待, 教师和学生在这种和谐的气氛下自然可以做到教学相长。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 也会主动到办公室找老师解决问题了, 这种场面是可喜的。教师也会在这样的教学中放下架子, 和学生很好的融合。师生间建立起一种平等、民主、亲却、和谐的关系, 保证学生心情舒畅, 思维敏捷, 使各种智力和非智力的创造因子都处于最佳活动状态。
2. 学生成为主人, 热情高涨。
在这种教学方式下, 学生感觉“读书不是老师要我们读, 而是我自己想学的。”学生在这种心情下, 学习劲头自然高涨, 学习再也不感到痛苦了。学生有了开展自我开拓的学习, 自然会觉得不是被动的学习。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师也融入到集体中去。学生不再受教科书和教师的权威束缚, 思维可以更加的自由发挥。学生有了很强的自主性, 敢于冒险和创新了。同时, 很多知识都能在实践中得到应用, 学生感觉物理再也不是空洞的、飘渺的, 相反是很实在的, 是可以在生活中用到的。学生在发散思维的训练下, 处理问题时思路开阔, 反应敏捷。在学习物理时能够摆脱以往的死板、机械解题的缺点了;有许多学生反映, 连粗心大意的缺点都改掉了。
3. 综合能力加强, 合作氛围变浓。
学生的实践能力变强, 对任何知识都有了审视的态度, 并都想自己去探索一下, 具备了一些自学能力。最可喜的是学生乐于主动参与、勤于动手,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明显改善。学习上遇到困难, 也能自发的组成几人小组, 学习风气也有较大的提高。在相互合作氛围中, 学生不仅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语言表达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 还养成了独立思考问题和有创意的解决问题的好习惯。更重要的是, 养成了用科学的眼睛去观察问题、用科学的方法去探究世界。
有个学生观察到课桌椅的高低会影响到同学坐的舒适程度, 提出了自己的创新作品。
具体的设计图纸如下:
说明:凳子是不锈钢腿管, 里层稍细, 可以在外层内部自由伸缩, 外层上有个卡口, 可以通过卡口上的螺丝把里层固定, 四只脚都可以高低伸缩, 达到每个同学所需的高度。这样的凳子更具舒适度, 更具人性化!
我们的学生获得这种能力是他们最大的成功, 也是现代教育所想要的阐明的一种思路, 可见, 这种特色的校本课程的确激活了他们的思维。
4. 困难生得到了新生。
我们的特色校本课程渗透教学, 人人平等, 学习基础薄弱的同学照样可以在平常的活动中大显身手。在这种活动中, 困难生从自己的兴趣出发, 感受到了物理的美妙。同时, 他们从实践活动中发现自己有时比成绩好的学生还要强, 有了成功的体验。他们开始不再低头了, 有时候也能参与到平常的物理课中, 他们从成功逐渐找回了自信。虽然困难生有时还会遇到困难, 但校本课程锻炼了他们的意志, 早已驱散了对学习物理的恐惧。同时, 为了在校本课程中能更出色的展示自己的实力, 他们不断地向真理发起冲击。他们也不再自卑了, 敢于向教师请教问题, 逐渐走向了成功。
摘要:初中和高中都进行课改的历史环境下, 本文简要说明了高中物理教学的现状, 着重说明了在新环境下如何用一些特色的校本课程来激活物理教学, 最后总结了这一教学方法的优势。
关键词:新课程,特色校本课程,渗透教学
参考文献
[1]胡炳元.物理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电工电子与初中物理课程衔接研究 篇8
学生对于电工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学习现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 学习方法和内容都与初中有很大的差距。电工电子技术基础大多数学生会联想起初中物理, 这说明他们把这门课程作为初中物理的延续。但是初中物理涵盖范围很广, 比如力学、运动、光学、电学等, 只起到入门作用。初中电学注重对电学原理的推论, 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归纳演绎的思维能力;而中职阶段电工电子技术更注重对这些原理规律的应用, 不注重公式推导和计算, 注重解决实际问题。以此分析, 电工电子技术教学要从初中“重结果 (理论计算正确性) ”向“重实践 (解决问题过程) ”的方向迈进。
(2) 实验效果不佳电工电子课程实验所安排的内容, 相对比较滞后, 传统的验证性试验较多, 学生只是测量记录数据, 就可以完成实验任务。或者实验的步骤过于清晰, 使学生没有思考的空间, 没有积极探索的动力, 也就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实训的意义。
(3) 缺少专业内涵。电工电子课程是诸多专业的基础课, 由于各个专业要求不同, 知识技能侧重点和实践能力的要求也不同。目前的教学过多地向“平台课”发展, 各专业学生在一个平台授课, 和专业脱节, 不利于未来专业课教学。还有, 任课教师的因素也有一定影响, 教师专业能力和教育能力参差不齐, 对于学生的掌控较差, 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学质量。
2 研究对策
对于以上调查分析结果, 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 特别是和学生直接面对面的交流, 在此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1) 抓好最初两周。现有的电工电子基础教材尽管在形式上各有千秋, 不断展示出近年来的多种教学改革成果, 但内容上大致相当。学生一上来就被各种电路和数据参数定义所左右, 往往在初期就遇到困难, 并随之失去对课程的兴趣。于是笔者提出一定要精选前两周的教学内容, 将学生领进这扇大门。目前的教学中, 第一次课除了师生介绍、课程绪论和安全用电知识以外, 很难有更多令学生感兴趣的东西, 大都在第二次课就进入直流电路。这样做很容易让学生回忆起初中教学, 在心理上有一定的阴影, 毕竟他们的初中学习相对较差。这一方面要求有更多内容进入教材的绪论部分, 并且能够吸引学生。另一方面也要求教师自身有足够内涵让学生能够“亲其师, 信其道”。我在教学过程中, 尽量还原人类认识电、使用电的历史,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将三百年来的电学发展史分为三个层次呈现———发现之旅、智慧之光和飞越之梦。发现之旅强调对于电的发现过程, 通过“静电魔力”、“存储电能”、“捕捉闪电”三个部分, 讲述最初人类对于电的认识。飞越之梦以电磁感应理论和莫尔斯电码为基础, 在人类还没有认识到电的本质的时候就开始了对应用“电”的研究。最终, 跨越大西洋的海底电缆连接成功, 赫兹的无线电技术已发了人类“飞越”的梦想。
(2) 改变实训模式。笔者一直在努力进行课程改革, 增加电工电子技术实训力度, 目前的实训现场感不强, 没有专业特点, 始终停留在初中物理延续的实验室阶段。要改变这种模式, 必须要引入专业特性, 运用电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根据不同的专业, 选择专业课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点, 或者专业实际应用电路进行实践分析。比如汽车类专业在进行整流滤波电路实训中, 完全可以采用汽车用整流器作为实训最后一环, 一方面是理论应用, 一方面是专业设备, 两者结合效果显著。
3 未来方向
通过近年来对于电工电子技术教学的实践研究, 特别是充分分析初中物理和电工电子技术课程衔接问题之后, 对于未来课程有以下几点建议:
(1) 研究学生, 异步教学当前学生的变化速度, 远远超出教师的想象。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还是以学生为本, 这要求对于学生的研究精力要超过对于课程本身的研究。尝试去了解学生现状, 尝试进入他们的思维模式, 尝试去用学生的眼睛看待课程, 才能真正完成好教学任务。在保证实验安全的前提下, 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 不再进行全班同步的教学, 利用异步教学法、分级教学法等, 让学生有个性发展。
(2) 专业建设, 基础先行专业课的教学无庸置疑是高职学生的重要课程, 但没有基础也很难有成就。高职学生本来初中基础相对薄弱, 如果电工电子技术再不能扎实学习, 对于相当多专业课的学习都会相当吃力。从学校到专业系再到教研室, 都应该重视这门基础课的教学, 在实验室配备和教师选择上都应该有所侧重。
(3) 实训项目, 切合实际课程的实训, 一定要开发针对各专业的实训项目, 切合实际应用。要想实现这个目标, 必须在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架设一个桥梁, 彼此互为依靠, 共同前行。这不仅仅靠一些教师就可以完成, 也需要企业、学校领导层面之间的协调与支持。综上所述, 电工电子课程是高职工科专业的主要基础课, 若很好地与初中物理进行衔接, 从学生熟悉的初中物理教学开始, 实现教学“从已知到未知”的自然转换过程, 一定能帮助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 帮助学生打好电工电子课程的基础, 为专业建设服务。
摘要:经历过中考之后, 部分学生进入了职业学校开始了新一轮的学习生活。电工电子学是一门非电专业的基础课程, 我校的电子、机电、计算机三大专业都需要学习。对于这些中考中的“失意者”, 怎样把电工电子知识传授给他们, 让他们从容面对新的挑战。
关键词:物理课,课程衔接
参考文献
[1]陈佩玲.初高中衔接的心理与学习适应的反思与对策[J].新课程 (中旬) , 2012 (12) .
[2]叶本刚.初高中生物衔接相关问题分析[J].社会心理科学, 2012 (Z1) .
物理衔接教学与建构主义 篇9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物理教学衔接的指导意义
皮亚杰认为:“结构是在构建中形成的。”换句话说,任何结构都不能与构建相分离。知识结构的形成也是如此,人的认知结构发展变化的机制主要表现为动态的平衡过程。动态平衡是通过有机体内部两种相反的自我调节行为———同化与顺应来实现的。这两种相反的自我调节行为是个体认知发展的两个彼此密切联系的主要过程。同化是指个体将感受到的刺激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或图式的过程,也就是使客观事物适应原有的知识结构。而随着认知的发展,人的同化形式逐渐复杂。在个体接受新刺激、获得新知识的过程中,新的经验常常会和原有的知识经验发生矛盾。在这种情形下,人的认识就要适应环境和客观事实。顺应就是使人的认识适应环境和客观事实,通过修改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而建立新的知识结构的过程。同化与顺应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说它对立是因为同化让事物服从原来的知识结构,顺应是人认识适应客观事实。统一是由于同化和顺应都是人们认识周围世界、学习新的知识、主观与客观相互作用的过程。同化与顺应这一对矛盾促使人们学习新知识,扩大知识面,并在大脑中建立新的知识结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以旧知识同化新知识,使学生掌握新知识,顺利达到知识的迁移。高中教师应该了解学生在初中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并认真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把高中教材研究的问题与初中教材研究的问题在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明确新旧知识之问的联系与差异;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顺利地利用旧知识来同化新知识。
二、注重初高中物理知识的同化和顺应
许多事例表明,学生能够比较自觉地同化新知识,但往往不能自觉地采用顺应的认知方式。在需要更新或重建认知结构的物理新知识学习中,我们应及时顺应新知识更新认知结构。例如我在讲授“力的合成”这一内容中,设计了两个演示实验,目的是强化同化与顺应过程,使学生在大脑中建立起一个稳固的知识结构。第一个实验(在实验中以gf为力的单位,这样有利于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首先,选择一个50g的砝码,然后用两个弹簧秤拉起这一重物。两个弹簧秤挂在物理支架上。调整两个弹簧秤的相对位置(这是事先设计好的),使其夹角为90°,并且两个弹簧秤的指针分别指在30G和40G的位置上。这就是说,互成90°的一个为30gf,一个为40gf的两个力拉起来一个弹簧,指针都指在50G的位置上,也就是说两个互成120°的50KG的合力为50gf。从上述实验中学生可以看到,第一个实验中两个力的合力不等于70gf,而等于50gf,第二个实验中的两个力的合力不等于100gf,而只等于50gf。这与学生以前的知识结构中代数和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这就对学生大脑中原有的知识结构产生了一个强烈的冲击,使学生认识到力的合成是一个全新的知识,需要一个新的知识结构来表示这种关系。同时,学生的好奇心和客观事实使学生开始动脑筋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促使学生去顺应客观事实建立新的知识结构,学生开始在顺应过程中去观察、探索、学习。他们在这顺应客观事实的过程中发现,如果用在初中所学的力与有向线段的对应关系这一知识结构来表示几个有一定关系的力,在第一个实验中两个分力与合力的关系是两个分力的平方和等于合力的平方,这样两个分力与合力所对应的线段恰好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在第二个实验中的两个分力与合力所对应的线段就会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接着再根据各力所在的位置和方向会使他们自然而然地想起几何图形中的平行四边形,当把力对应在平行四边形上时,就会发现这个平行四边形是由这两个分力为邻边组成的,合力是这个平行四边形其中的一条对角线,这样学生就得到力的合成法则———平行四边形法则。
现在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学生在得到这一法则所经历的同化与顺应过程。首先是实验给出了与以前代数和不同的结果,实验事实与学生头脑原有的知识结构发生了冲突,它促使学生不得不寻求新的理论来顺应这一实验结果,使得学生的思维服从实验事实,平行四边形法则就是顺应客观事实的结果。在顺应过程中学生学到了新的知识,在大脑中建立了一个新的知识结构。在顺应客观事实的同时,同化过程也起了重要作用,力与线段的对应关系是学生头脑中原有的知识结构,把分力与合力之间的关系用几何图形表示出来就是同化的结果。同化的过程同时也加深了知识的深度,由原来的一个有向线段表示一个独立的力,变为由几个有向线段表示几个有一定相互关系的力,并且使学生加深了对这种对应关系的理解(力与线段的对应关系在力的合成这一问题上是十分重要的),为继续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三、加强实验和模型教学,激发兴趣搭建“阶梯”
1. 加强直观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有许多聪明的,天赋很好的学生,只有当他们的手和手指尖接触到创造性劳动的时候,他们对知识的兴趣才能觉醒起来。”通过实物演示的直观教学使抽象的物理概念与生活实例联系起来,变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物理兴趣,使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了高中物理的教学特点。教师要有目的地设置一些认知冲突,引发学生的求知兴趣,使得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探究。比如,在学习万有引力这个知识内容之前,学生只是了解地球的引力———重力。在本课开始,教师应该将宇宙中卫星的运动方式展示给学生,并提出“为什么这些卫星会围绕地球做规律的运动”这个问题让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冲突中产生求知的欲望。同样,在马德堡半球实验、钱毛管实验中教师都可采用相同的办法,引发学生的求知兴趣。
2. 重视模型教学,搭建学习“阶梯”。
高中物理在研究复杂的物理现象时,为了使问题简单化,经常只考虑其主要因素,而忽略次要因素,因此应建立物理现象的模型,使物理概念形象化。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往往感到模型抽象,不可以想象,针对这种情况,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多做一些实验,多举一些实例,使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来建立物理概念,掌握物理概念,设法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以简单的月亮环绕地球的运动为例,如果不引入质点这个模型,月地之间的距离就无从算起,运动轨道也就多得数不清。就高中物理来说,无一处不是在研究物理模型,其一是研究对象的理想化,如质点、弹簧振子、单摆、点电荷等;其二是研究过程的理想化,如匀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简谐振动等。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模型去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正确的模型毕竟是人类对事物一定层次认识的反映,但在通向真理的征途上起着阶梯的作用,对高一学生来讲,这个阶梯非常重要。
3. 注重实验教学,引导自主探究。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各种手段加强实验教学,特别是探究性实验的教学。共同必修模块1, 2中已将不少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先做实验,然后共同讨论,从分析实验数据入手,寻找物理规律。在寻找规律的过程中,教师应自觉地进行“角色换位”,扮演学生角色,多用学生的心态和眼光去审视所学内容,与学生一样成为知识的探索者。
在探究的基础上,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优化整理,帮助学生完善、巩固认知体系。在上述引发学生求知兴趣的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自主探究:为什么会出现以上的现象。然后,教师可适当地启发,从而顺理成章地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将学生的粗糙、肤浅、片面的认识进行归纳、总结,使知识之间的联系更紧密,真正达到认知的“同化”。
总之,我们用演示实验为学生提供了可观察的事实,让学生积极地观察、思考、探索,在主观与客观的相互作用中锻炼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了一个新的知识结构。
四、始终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组织教学
在运用同化与顺应理论时,教师一定要在完成知识目标的同时,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启发,千万不要放过任何可以锻炼学生思维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接触新问题的时候,必然会受到自身经验与知识的限制,会遇到一些困难,所以高中物理教学必须始终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教学。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学进行精心的设计,使得学生顺利地解决问题。教师的平等合作观念,也会给学生营造一个愉快、放松的环境,有利于学生思路的展开,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有利于学生顺利完成知识的构建。
物理教学的重要目的就是学生掌握某一规律并能应用这一规律去解决问题。但是学生从认识这一规律到理解这一规律、掌握这一规律,再到应用这一规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个过程梯度高、难度大,在教学中我们切不可跳跃式前进,应该一步一步走,步步升高;切不可过高估计学生的学习能力,要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积累经验、丰富知识。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将知识发生和发展的逻辑过程,通过教师的教学,转化为学生的思维过程,从而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学生的思维过程是最重要、最本质的。为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教师就必须强化提问、板演、作业练习等教学反馈手段。在“渐进”的基础上,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尤其是那些错误的思维过程,以此提高思维训练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如在作业或练习批改中,教师应关注学生中出现的各种解题思路;讲评时教师可给出多种典型的正确或错误的解法,剖析它们的思维过程,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培养自学能力
思维模式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维程序和一般性的思维方式,但是要有效解决一个具体的物理问题,还必须掌握一些特殊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例如:解决力学中连接体的问题时,常用到“隔离法”;对于不涉及系统内力,系统内各部分运动状态相同的物理问题,用“整体法”解答比用“隔离法”简便。刚从初中升入高中的学生,常常是上课听得懂课本看得明,但一解题就错,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物理知识理解不深,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1.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阅读物理课本时我们不能一扫而过,而应潜心研读,挖掘提炼,包括课本中的图像、插图、阅读材料、注释也不放过。更重要的是阅读教材时,我们要边读边思考,对重要内容要反复推敲,对重要概念和规律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记忆。
2. 指导学生听课。
上课时学生要全神贯注听教师的讲解,听同学的发言;要听各知识点间的相互联系,听公式、定律的适用范围,听解题的方法和思路。自己懂的要耐心听,不懂的要仔细听,还要动手做好笔记。
3. 指导学生课后及时归纳总结。
教材的编写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把完整的知识体系分到各章节中,如果课后不及时总结,掌握的知识是零碎而不系统的,就不会形成“知识串”,且容易遗忘。总结也有多种方法,如:每单元总结、纵向总结、横向总结。不论运用哪种方式总结,我们都要抓住知识主线,抓住重点、难点和关键,抓住典型问题的解答方法和思路。
实践证明,尽管高一物理难学难教,但教师只要把握高一学生物理知识储备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能力的特点,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注意以学生为主体,以发掘物理思想过程为核心,以强化反馈为手段,面对实际,讲求实效,注意高一物理与初中物理内在的延续性与阶梯性,就能很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全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顺利实现初高中物理教学的有机衔接,从而提高物理教学质量。这对学生以后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解题习惯和分析方法是十分有益的。
参考文献
[1]张宪魁, 李晓林, 阴瑞华.物理学方法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7.
[2]蔡丽珍.新课改下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问题[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 2008, (5) .
[3]陈菊.初高中物理教学的恰当衔接[J].陕西教育 (教学版) , 2008, (12) .
[4]周玮.浅谈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J].中小学实验与装备, 2008, (6) .
物理教学工作衔接研究 篇10
一、在物理教学中也要加强学生数学基本功的训练
在物理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知道学生在小学三年级就已学过长度、面积等单位换算, 但如不了解数学中的单位换算, 不写过程, 只写结果的特点, 在物理教学中不补充讲解单位换算的过程, 学生就会出现类似于“1.5m=1.5m×100=100cm”的错误。
所以, 在物理教学中也要加强学生数学基本功的训练, 并做好以下几点:
(1) 让学生多记一些常用或常见的物理数据, 并弄清其物理意义, 如光速、声速、水的密度等。 (2) 提醒学生在物理中要给数据加上对应的物理量单位, 无单位的纯数字在物理中毫无意义。 (3) 在物理中用好各相关物理量间的比例关系是快捷解题的重要方法。 (4) 在运算过程中, 要让学生养成先约分化简, 再计算的好习惯。运算的中间过程可以用分数表示或直接用代数式表示, 但最后的结果一般要用小数。
例如:一个重54N的实心铝块, 浸没在水中时受到的浮力有多大?许多学生会根据题意先算出铝块的体积, 再根据浮力公式算出铝块受到的浮力, 这样的计算虽然不错, 但其计算量势必很大, 而且计算结果也容易出错。本题也可以不计算铝块的体积, 直接把公式代入下一步, 计算就可以简单一些。即把V=G/ (ρ铝g) 代入F浮=ρ水Vg, 化简后就可得到F浮= (ρ水/ρ铝) ×G=1/2.7×54N=20N。可见, 通过直接用代数式代入化简后再计算的数学方法解这道题就很简单。
二、要注意学生已学数学知识的水平和深度, 在应用时做到承前启后、查漏补缺
在物理教学中, 如果学生对数学知识不熟练, 教师就要结合其已有的知识和方法进行分析和讲解, 并引导学生把数学方法和物理方法结合起来, 以降低他们的学习难度。比如, 关于正反比例关系的知识, 学生在初一数学中已学过, 在初二物理中再次涉及这方面的知识时, 就可先复习一遍, 并主要结合物理意义进行讲解。而到初三学生学习完正反比例函数时, 就可以再进一步深化物理量的正反比意义, 这样就有效衔接了物理与数学的教学, 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又如, 科学记数法是物理中常用的数学方法, 负指数的运算在初二物理中已开始用到, 但科学记数法不是初一数学的学习重点, 负指数的运算到初三的数学中才学到。对于这类知识, 教师要兼顾学生的数学基础, 在进行物理教学的同时, 要对用到的数学知识进行补缺, 以培养其此时的数学运算能力。
三、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物理知识的数学表达式
利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 并不单纯是物理问题的数学运算, 解题过程要受到其物理意义的制约。有不少初中学生把物理公式所表示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看作是纯数学关系, 如密度公式ρ=m/V, 有的学生会认为ρ与m成正比、ρ与V成反比。而在物理学上, 密度ρ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只与物质的种类有关, 而与m和V无关。又如, 欧姆定律公式R=U/I, 从数学角度来看, 学生会误认为电阻R与U成正比, 与I成反比, 事实上, 电阻R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 是由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决定的, 与导体的温度也有关, 而与U和I是无关的。类似这样的问题应让学生了解物理与数学的区别与联系, 理解公式的物理意义, 而不是单纯的死记硬背。
四、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在解决物理问题时, 恰当地运用数学方法和技巧, 往往能够化繁为简, 出奇制胜。例如, 在学习“光的反射定律和平面镜成像规律”时, 要让学生明白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是关于法线成轴对称的, 物体与它在平面镜中的像是关于平面镜成轴对称的。知道了这一点, 学生在作光的反射光路、平面镜成像图时, 利用几何中的轴对称关系进行作图就会比利用光的反射定律来进行作图方便得多, 作图时, 只需利用一把直尺就可以既快又准确地作出光路图来。当然, 在物理中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地方还有很多, 在此不再列举。
五、数理结合时应注意的问题
物理有物理的规律, 数学有数学的特点, 要做好物理与数学的衔接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 每个物理量都有自己特定的符号或字母, 在解题时, 各物理量应使用各自特定的符号和字母, 一般不用数学上的x、y等符号, 即使用了x、y也多数是将其作为物理量符号的下标使用。第二, 数学上经常用到的四舍五入法, 在物理上不一定适用。比如, 有质量为29吨的货物需要运走, 现用一辆载重为4吨的汽车进行运输, 需要运几趟?用29÷4=7.25趟, 此时不能用数学上的四舍五入法舍为7趟, 而应该是8趟。而在遇到电能表后允许接入的灯的盏数时则只能舍而不能进, 即使等于29.9盏也不能进为30盏, 而只能舍为29盏, 否则, 电路中的总功率就会超过电能表允许接入的最大功率。第三, 在数学上有意义的, 物理上不一定符合规律。例如, 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 5g10℃的水吸收了1995J的热量时, 温度升高了多少?解:根据Q吸=cm (t-t0) 得t-t0=Q吸/ (cm) =1995J/[4.2×103J (kg·℃) ×5×10-3kg]=95℃。这样的结果从数学上看没有错误。但从物理上分析: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 水的沸点是100℃, 所以当水的温度升高到100℃时, 即使继续加热, 水的温度也不改变, 因此水的温度升高了100℃-10℃=90℃, 而不是95℃, 对于类似的问题应多加注意。
物理教学工作衔接研究 篇11
关键词: 高中物理;教学;衔接
一、初高中物理的差异性
1、初中物理注重表象,高中物理深入原理。初中教材内容中涉及的物理现象在生活中处处可见,人人习以为常。学生不需要依靠阅读教材或教师讲解,在平时生活实践中或者家庭教育中就已对这个现象有所了解,在初中课堂上学习时只是加深了理解,因而学习应试得心应手。
高中物理相比于初中物理的一个难点在于,高中物理不仅研究复杂的物理现象的表象,还要深入研究它们的原理。重力、弹力、能、加速度等物理概念,闪电、圆周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等物理现象,比初中热胀冷缩、异性相吸等常识性的教学内容难得多,而且在生活中也并不常见。不仅如此,学生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既要知道“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因此,学生就会面临背景知识以及相关经验不足,认知能力以及理解能力跟不上的问题。
2、初中物理多要求运用形象思维,高中物理多要求抽象思维。初中物理教材图文并茂,往往一张简单的图片便可以解释清楚相关的物理知识。直观可感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理解起知识来轻松不少。多数时候,学生并不需要记忆教材上规范的物理术语,也能凭借自己对教材上图片的印象以及生活中的相关经验,把一个物理原理解释得很恰当。
高中物理中涉及的物理现象多数只出现于理想状态中,是通过严密的逻辑分析和繁琐的数学运算估计得出的。因此,高中物理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学生必须要根据非理想状态下的现象,利用物理知识想象、推算理想状态下可能存在的情景。形象思维能力强调记忆,抽象思维能力强调逻辑,在没有充足的生活经验以及实验经验的情况下,学生的思维负担大大增加,在理解课本知识的时候必须时刻联系到抽象成数字与符号的公式。没有鲜活的实例,学生出现不适应的情况是难以避免的。
3、把握初中物理知识多靠记忆与经验,高中物理知识要求具有较高数学水平。初中用简单的加减乘除就能解决大部分的物理运算问题,但是高中显然没有那么容易。高中物理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与数学的联系非常紧密,学不好数学,学生的物理成绩估计也不会理想。力的分解与合成中的平行四边形、重力、万有引力、能、加速度等的计算涉及到了数学中的三角形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幂的运算,开方,设未知数,直角坐标系等知识。其不仅涉及的数学知识种类多了,高中物理还对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往往一道题目中有一个变量有一点点变化,原来的物理公式就不适用了,相应的数学参数也要跟着变化。假如学生不能把握住物理与数学之间微妙的联系,尤其是普通班的学生,那么学好高中物理更是难上加难。
二、如何合理有效衔接初高中物理教学
在了解清楚学生不适应的原因以后,教师必须对症下药,在教学安排上以及学生的心理辅导上下工夫,以帮助学生顺利跨越这个台阶,促进他们抽象思维以及学科结合能力的发展,实现在高中物理学习上的“软着陆”。
1、了解初中教学内容,强调初高中物理知识联系。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一个有效的办法是唤起他们对高中物理的亲切感。为此,教师可以向学生强调高中物理与初中物理之间的联系,鼓励学生以初中学习的物理知识为背景,体会高中物理与之的共通以及不同之处。
教师应该对初中物理教材的教学内容有一定的理解,并据此推测出学生的理解模式。为了顺利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教师除了肯定初中教材中对高中教学有益的地方外,还得向学生解释清楚初中物理知识中的不准确或含混之处,让学生明晰高中物理在补充和完善初中物理知识体系方面的重要作用,切忌全盘否定学生脑海中不够完善的思维定式以及学生初中学习成果,而要循循善诱,引导学生接纳新的理解模式。
2、增加实验教学分量,注重抽象思维培养。高一学生大多仍旧未能完全摆脱初中靠机械记忆以及生活经验理解课本知识的学习方法,对于相对抽象、难以观察、远离日常生活的物理现象,如卫星绕地球旋转、匀加速直线运动、弹力的变化等理解起来感觉吃力。因此,演示实验的方法对于加深学生的理解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精彩有趣的物理实验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十分有效。
虽然如此,学好高中物理最重要的还是成熟的抽象思维能力,为此,教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分析综合、空间想象、归纳演绎的能力。例如,在力的分析上,多画示意图;在加速度的学习上,多给出题目以及实例,鼓励学生多动手、多画图、多做题。教师还要让学生在各种各样条件各异、解题方法各异的题目中加深对特定公式的特定适用范围的理解,达到举一反三,灵活变通的目的。
3、解题指导不能少,作业反馈要经常。高一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往往是上课听得明白,课本看得明白,但是题目却做得稀里糊涂。这主要是由于他们对物理知识,尤其是公式的适用范围理解得不够透彻造成的。物理模型并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物理练习册上的题目丰富了课本上典型式的例题,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练习册上的习题,把课本上的内容拓宽、挖深,进一步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试论高初中物理衔接教学 篇12
一、明确初高中的衔接知识点
作为高一的物理教师首先得熟悉初、高中教材, 明确衔接部分, 并把握好高中在哪些方面更深更广了, 哪些方面提法更严密了, 从而适时地分散难点, 突出重点, 有意识地减缓初高中知识内容衔接的陡度。充分准备, 做好几个演示实验, 上好高中物理的第一堂课——绪论, 抓住绝大多数同学都“更要努力”的向上心态这一物质基础, 激发起他们学物理的兴趣, 并帮助他们树立学好物理的信心。注意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 设置新情景, 把课上得生动活泼些, 不断地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采取多鼓励、多表扬的方法维持住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二、改进课堂教学, 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水平
亚里斯多德说过:“思维开始于疑问与惊奇, 问题启动于思维”。改进课堂教学, 每一节课都设法创造思维情境, 组织学生的思维活动, 培养学生的物理抽象能力、概括能力、判断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在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中, 按照物理学中概念和规律建立的思维过程, 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类比等思维方法, 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 抓住主要因素和本质联系, 忽略次要因素和非本质联系, 抽象概括出事物的物理本质属性和基本规律, 建立科学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 着重培养、提高学生抽象概括、实验归纳、理论分析等思维能力水平。在讲解习题时, 可以采用进行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思维策略的选择和运用的能力。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 用简单的方法就把刚才还觉得十分复杂的问题解决了, 心里肯定有喜悦和惊奇的感觉, 对这种解题方法、思维过程的印象也会十分深刻。
三、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1.如在“第二章物体的运动”的教学中, 学生初次接触图象, 应讲清物理意义, 详加分析, 细加讨论, 反复练习, 让学生揣摩、体会几何图象在物理中应用的重要性。
2.至于要应用三角函数、正余弦定理, 相似三角形等数学知识解题的能力的培养, 应选择典型例题进行分析、对比和总结。
3.重视实验能力的培养。从牛顿第二定律教学开始, 让学生动手做实验, 取得数据, 绘出图线, 找到数量关系, 得出公式, 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定义式和计算公式都有其物理意义, 引导他们克服不作分析乱套公式的毛病。
四、调整学生原来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学习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 要经常教给学生学习高中物理的方法, 要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有意强化, 使之养成习惯。
1.公式的应用要注意条件及各物理量的深刻意义。如初中物理中密度公式ρ=m/V, 应用时仅是一个简单的代公式, 已知其中任意两个物理量, 就可以求出第三个。而高中物理, 如牛顿第二定律公式F=ma, 也是三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但就不能够随意代公式, 因为这个公式是矢量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让学生深刻理解公式中的F指合外力, 启发学生求合外力要掌握一定的方法:m是研究对象的质量, 启发学生要掌握研究对象的选取问题, 也要掌握方法;a是物体运动的加速度, 列方程时启发学生还要注意合外力和加速度的方向要统一, 有时为了使求解简化还需要将加速度分解或将某些力分解等。
2.在解题方法上加以改进。如初中物理知识点、题型都较少, 所以很多同学就死记公式和老师讲的几个例题也有可能学好物理。而高中物理题目类型多, 方法灵活, 学生靠死记硬背就不行了。教师可先将题目布置下去, 先让学生做, 并让他们争先恐后地想办法解题。每想好一种办法便拿给大家看, 实在想不出, 就相互讨论。一些有难度的题目, 学生常常争论得面红耳赤, 互不相让, 到上习题课时, 学生们就特别专心。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归纳总结, 把课堂上的解题技巧和方法消化吸收。
3.严格要求解题过程的规范, 物理语言和书写规范。对此高考也有明确的要求。如在要求计算题时:“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 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 有数值计算的题, 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因此从高考的角度看高中物理的规范化要求应当从高一时就严格抓起。
【物理教学工作衔接研究】推荐阅读:
初高中物理的衔接教学10-22
初高中物理衔接班教学计划09-07
高中物理教学研究07-05
物理差生教学对策研究10-13
高中物理模型教学研究05-09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研究05-19
高中物理模块教学研究06-01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研究07-26
物理教学教育研究08-14
初中物理有效教学研究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