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研究性教学

2024-09-14

高中物理研究性教学(通用12篇)

高中物理研究性教学 篇1

在众多的学科中,物理学是自然科学中一门重要的、范围极其广泛的、以实验为基础的基础学科。物理学在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新课程全面实施向纵深发展,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物理课堂教学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高中物理教学的一种重要的行之有效的手段是物理实验,其作为学生自主性学习和科学探究的重要载体与平台,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物理实验的核心概念及其意义

何谓“物理实验”?物理实验是人们根据需要研究的目的,利用科学先进的仪器设备,人为地进行控制、创造或者纯化某种自然过程,使之按照预期的进程发展,能够重复探究物理规律的一种科学的活动。

物理实验是建立物理理论的基础和源泉,同时也是检验物理理论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物理实验教学能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学的理论,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不可缺少的环节,更是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手段。学生通过仔细观察自然现象、精心的现场演示和认真的实践,可对物理知识获得更为具体和明确的认识,这是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和掌握物理规律的必要前提。高中三年,是学生在身体、思想、性格、心理等方面迅速发展走向成熟的时期,在这样一个重要阶段,学生所产生和形成的一系列学习、生活的行为习惯,会对其终身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高中物理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充分发挥其在启迪思维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以实验来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二、当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作为物理教学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之一的实验,应该得到高度的重视。当前,尽管高中物理教师对演示实验的作用都普遍比较重视,也能够让学生亲自动手演示实验,然而,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学生的这种实验是按照某一特定的或者是常用的套路按部就班地进行,起主导作用的仍然是教师,学生只是依然根据教师的要求,实施既定的实验步骤。这样的实验有悖于物理学启迪学生创造力作用的目的。我在对曾经工作过的学校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实验情况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也验证了这一点。调查显示,对于物理教材上的学生实验只是基本上让学生做过,让学生全部做过的实验只占58.8%。教师对学生布置的课外实验比较少,一个学期加起来仅占33.9%,教师把实验作为一种学习方法教给学生的只占32.1%,从调查反映的数据可见教师对物理实验的作用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高中物理教学中大多有演示实验,然而仍有一些学生却认为没有什么演示实验,出现这种认识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做演示实验的效果不太理想,同时学生也认为教师课外实验布置得少,做得也少。调查表明,即使是同一个班,“关于学生实验是否做过”的选择也存在很大的分歧,这充分地说明一部分学生自己并不动手操作,而只是作为旁观者看着别的同学做实验。

三、强化实验教学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关键

1. 物理实验对学生创造能力培养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既要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物理学的昨天和今天,又要培养他们主动去探索物理学明天的兴趣和精神。教师应当把高中物理的整个教学过程由封闭型转向开放型,切忌认为物理学是严密的自然科学系统而向学生灌输过多的非此即彼的结论。教师应当更多地倾向于物理过程的具体展现,更多地关注和重视正在发现与研究的具有前沿性或具有争议性的物理学问题,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物理学是一门处于不断地发展的学科,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强烈兴趣,挖掘他们的创新潜能。

因此,高中物理教师应充分认识和高度重视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探究科学兴趣的重大意义和巨大作用,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加大实验教学的力度和分量,多做和做好课堂演示实验,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和创造必要的科学探究的机会。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课外物理活动的延伸,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与探索获得知识。必须注意的是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实验的具体操作方法,娴熟地掌握好一些基本的实验技能,更要引导学生理解、学会和懂得研究物理的实验方法,为培养他们自主创新性学习物理的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对于学生的实验,教师要确保必须由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整个实验过程,必须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演示实验,并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认真的整理、归纳和分析研究。学生在自己探索物理规律的实验过程中把手和脑都结合起来和充分地利用起来,这样就能有效地锻炼和培养创新能力。

例如,物理教学中学生普遍感到的难点之一是静摩擦力方向的判别,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日常生活中缺乏这方面的感性认识,他们很难想象出两个相对静止而有又相对运动趋势的物体接触面间的情况。在教学中,教师可用两只板刷,把它们刷毛相对地重叠在一起置于粗糙的桌面上,用手水平方向推动上面的一只板刷,此时可以看到上、下物体间刷毛形变的方向相反。由此学生可以推想得出上、下物体所受静摩擦力的情况。这样的实验化抽象为形象,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 重视培养学生物理实验的技能

确保物理实验效果的根本是实验技能。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实验技能:一要了解和掌握基本实验仪器的结构原理及其使用方法,能够正确地使用仪器进行一系列观察、测量和读数活动;二要懂得教材中相关实验的有关原理和实验方法;三要能够详细正确地记录实验数据,而且能够正确地进行运算和分析,并形成正确的结论;四要懂得了解误差概念,并且学会初步的误差计算和分析方法;五要会撰写一般的实验报告。教师在物理实验中,要针对教学内容设计适当的实验,并且选择适当的实验步骤和方法,还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3. 运用多媒体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物理教师要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演示实验。其不仅可以增强对学生视觉上的冲击力,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对学生的吸引力,而且可以把各种物理现象都客观地表现出来,把物体的整个运动和变化的全过程全部展示,为学生提供大量而且丰富的感性材料,彻底突破传统教学手段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可以用计算机给学生展现宏观或者微观世界,生动形象地模拟行星运动、布朗运动等。有些演示实验,对于其最后的结果我们很容易看到,却很难看到其形成结果的原理,用计算机就可以显示实验的全过程。例如,在教学显微镜原理时,教师可以用计算机显示出光线折射的整个过程和最后的结果,条理非常清晰。此外,用计算机还可以扩大演示实验的内涵和外延,把演示实验的原理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展现出来,让学生初步接触一些物理知识的前沿问题,这对于拓展学生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物理课程的实验教学中,“将实验与科学探究有效地结合起来”成为了新课标下主旋律。物理教师应将传统的菜单式实验转变为探究式实验,根据教材要求,选择适合探究的实验,并对探究过程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廖梁苇.改革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贵州教育, 2003.7.

[2]阎金铎.中学物理教学[M].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8.8.

[3]陈勇刚.高中学生物理实验操作能力的落实[J].中国教育论坛, 2006.3.

[4]张伟.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研究与演示教具设计[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1.4.

[5]王棣生.中学物理创新教法——实验改革指导[M].学苑出版社, 2002.

高中物理研究性教学 篇2

【摘要】本文针对高中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关于物理模型学习的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和教师的教法等方面进行调查。期望以此了解学生对于物理模型的学习习惯、方法,以及学生对哪些模型的特点、规律掌握比较好,对哪些了解的很模糊。从而有针对性的总结相关物理模型的教法与学法,期望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效果及学习成绩。

【关键词】高中学生;物理学习;物理模型

中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有时虽然在物理科目上花了不少时间,但进步不明显,甚至没有进步。从物理教师的角度来讲,虽然付出的很多,但学生成绩还是很难有较大突破。期望据此总结出有助于学生学、老师教的关于物理模型的教学方法。

一、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

1.调查对象。咸阳市实验中学高一年级160名学生,高二年级160名理科生。其中回收有效调查问卷高一年级148份,高二年级158份。2.研究方法。采用不记名问卷调查法,并对有效问卷的调查结果进行了完全统计。

二、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对物理学习感兴趣的为75.5%。认为物理难学的学生合计83.6%,比“对物理学习感兴趣”的比例还要高出8.1%。也就是说尽管对物理学习感兴趣的学生,仍然会觉得物理难学。在听课过程中,能想到老师所讲题目属于哪个物理模型的学生比例为33.3%;在所记笔记中有意识记录题目所属模型及普遍方法的学习比例为36.9%;某一章节的学习之后一定会去做一个本章的主要物理模型小节的学生比例更是少到13.7%。从会做一道题,到会做一类题,认为物理模型的学习起到很大作用和有些作用的学生比例合计为93.5%;认为“物理模型”教学方法理念较好的学生比例合计为85.9%。但在“理念较好”的学生中半数以上的学生认为“实施较难”。在14—19题中列出了24个物理模型中,学生选出了认为自己对其相关特点及规律知道的很清楚的模型。其中被半数以上的学生选择的物理模型,高

一、高二分别统计如下:高一:质点(71.2%)、自由落体运动(65.6%)、平抛运动(65.5%)。高二:质点(69.0%)、自由落体运动(74.7%)、平抛运动(74.1%)、点电荷(58.2%)、远距离输电(52.5%)。最后,给出了一个具体题目,让学生选出解决这个题目所涉及的物理模型。统计结果显示,选择正确的学生比例仅为33.0%。

三、物理模型教学的现状

1.学生对物理科目的态度。多数学生虽然喜欢物理科目,但是却觉得物理难学。当学生在物理科目花费了较多时间,但发现收效甚微甚至是没有效果的时候,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得不到鼓励和强化,则渐渐会产生消极情绪,进而会影响学生学习物理科目的积极性。2.学生对物理模型的理解。物理模型的建立是为了忽略次要因素、突出问题本质,从而使实际问题便于解决,这才是物理模型意义的真谛。而学生认为物理模型只在解题方面有一定的作用,对物理模型意义的理解存在不小的偏差。3.学生在物理模型方面的学习习惯学生运用物理模型意识淡薄。在学生听课、课后复习及总结、审题几个方面中都可以看出学生没有主动了解与学习物理模型的意识,更没有运用物理模型解决问题的习惯。取而代之的是受力分析、解题过程、公式等常规思路。4.学生对物理模型教学方法的态度。绝大部分学生都认为物理模型这种方法无论对物理的学习还是解题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却对物理模型的教学方法不抱太大的希望。5.在高中阶段涉及的物理模型中学生。的掌握情况。在所列24个物理模型中,两个年级的学生普遍认为掌握较好的合计仅有5个物理模型。而学生自己认为掌握较好的这5个模型都是在解决问题时经常会用到的。例如,在高中阶段研究物体的运动时,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将物体的大小形状忽略看作质点。在多次反复运用模型的过程中,学生对相关模型的本质及特点的理解就会更清晰、透彻。6.现阶段学生建立物理模型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学生通过建立物理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薄弱,对物理模型方面的知识没有一定的积累。遇到具体问题不善常于发散思维,难以联想到类似的模型并将知识加以迁移应用。

四、关于物理模型教学的建议 如何提高学生建立物理模型、及利用物理模型解决问题的能力。现针对日常教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调动学生积极性,提升物理学习的兴趣。兴趣是做好一件事的根本动力,做自己感兴趣的事,一般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提升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来达到提升学习效果的目的。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可以通过运用物理模型的教学方法,达到简化问题、增强物理课堂趣味性的作用,进而达到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2.教师需增强物理模型教学意识。实际教学中,教师受到的束缚太多,例如要保证学生的升学率、教学任务重而课时量有限等压力,使得教师不敢大胆去尝试新教学方法,以至于使得物理模型教学没有落到实处。教学过程中最多只是对个别重要的物理模型加以讲解说明,没有系统的对物理模型进行介绍指导,从而制约了物理模型教学方法的推广。3.将物理模型教学贯穿于日常教学中,增强学生运用物理。模型的意识,提高学生建模能力把物理模型融入常规物理教学中,在适当的时候提出物理模型的知识,并对其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对物理知识和物理模型的掌握在日常教学中得以巩固。分析、讲解习题或解决实际物理问题时,既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加以分析,同时也要注意对物理模型知识的运用。再配合适当的练习,从而使学生在遇到实际问题时建立物理模型解决的能力得到强化。每章节学习完成后,教师更应督促学生对本章节涉及的物理模型加以归类总结,使知识得到升华。

本课题小组将对高中阶段所涉及的物理模型,尤其是调查中显示出学生掌握情况较差的物理模型,进行具体教法与学法的探讨并总结成文。期望能达到减轻教师教学负担、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效果的目的。

作者:刘颖 单位: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

参考文献: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研究 篇3

关键词: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

一、前言

物理学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学科,加强对物理学的重视是非常必要的,物理是实验性极强的学科,加强物理实验教学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二、实验教学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意义

物理学本来就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实验性科学,物理实验是物理课程教学内在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高中生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获得基本技能的主要的直观形式。高中物理新大纲对实验能力做了明确具体的要求:“能独立地完成知识内容表中所列的实验,能明确实验目的,能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能控制实验条件,会使用仪器,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会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对结论进行分析和评价;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制定解决方案;能运用已学过的物理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去处理问题,包括简单的设计性实验。”这一新课改要求特别强调了实验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应充分地认识到实验教学的意义,高度重视实验教学,将其作为物理教学的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和教学手段。

三、加强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物理教学主要通过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来完成。很多时候,学生都是在接受老师对物理理论知识的传授。然而,学生仅仅明白物理理论知识是不能彻底掌握物理知识的,必须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得以运用才能加深印象,在内心将学到的理论知识消化掉。因此,加强物理实验教学,学生才能在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中更好的掌握知识,才能使物理学科保障教学上的完整性,使理论知识有适当的用武之地。

过多的理论知识学习必然引起物理教学的极端化,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情绪,使老师无法更好的掌控教学效果。因此,还应当考虑到理论知识学习与实验教学的适当均衡。物理实验教学能够使学生在运用理论知识的过程中,树立更大的自信,使他们更加积极的投身于物理学习。同理,大量进行物理实验教学,学生没有理论知识做指导,他们也会感到枯燥乏味。所以,物理实验教学寻找到了其与理论知识教学的平衡点,从两方面保证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的动手的机会都是均等的,每个学生得到操作的机率都是实实在在存在的,这样,使得每个学生的思想更加活跃,充分融人物理教学氛围中,从而在整体上确保物理教学的效果同时,有些较为复杂的物理实验,需要多位学生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因此,这就要求学生在有序的状态下完成物理实验。当然,实验教学的有序性需要学生们分工明确,并且具备较好的团队意识,这样,学生才能共同努力顺利完成物理实验。

四、当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高中物理实验室建设严重滞后。高中物理实验室的建设情况普遍不尽人意。实验室数目少、面积小,不能满足正常教学需要的现象普遍存在;实验员学历低、业务水平不高,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仪器数量少、陈旧、使用率很低;实验室管理机制跟不上课程改革的需要。

在应试教育的理念约束下,物理实验教学大多是围绕高考运作,而不是把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作为直接目标。据调查,高级中学实验课开展的情况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实验设备齐全,实验课开展的较好的部分学校,他们能够根据大纲和课本要求开出全部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但也存在学生参与程度不够和自主创新活动不足的缺点。例如,演示实验多是由老师表演、讲解,学生观察,而坐在教室后面的学生很难看清仪器及现象,影响了多数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分组实验一般是根据课本和讲义的要求,实验室将所需仪器摆放到桌上,学生则根据教师和讲义的要求按部就班的进行操作,根本没有创新训练的机会;第二类是那些实验条件差,或对实验教学不够重视的学校,只能开出部分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往往是选做几个高考热点实验,其它实验则靠老师讲解;第三类是根本不做实验的少数学校,实验完全由老师讲授,学生则按照老师的讲解去死记实验的有关问题,练习有关的考题。

五、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新模式构建的理念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要注重提高全体学生在物理实验中的科学素养。注重物理实验教学的基础性。在物理实验内容上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提倡在物理实验教授上的多样性和学习上的自主性。在物理实验教学评价上更新观念,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核心。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它要求学生通过物理实验:学习物理学相关概念。掌握物理学研究的基本实验技能,了解物理学的发展历程、主要成就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关注物理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及物理学的应用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自主学習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独立研究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等。调动学生的实践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端正学生的科学态度,启发学生的科学精神以及注重学生的科学素养。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物理学由实验和理论两部分组成,物理实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高中物理课程应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新课标的理念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良好习惯的养成,新形势对物理实验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科教兴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物理学应用广泛,加强对高中物理实验的研究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祖国培养更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杜徳鱼.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分析.

民办教育研究,2013.3(2):166~168

[2] 王朝.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分析.新

西部下半,2012.4(4):243~247

[3] 高洁.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分析.价

高中物理模型教学研究 篇4

一、物理模型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1.物理教学是建立物理模型并用来解决问题的过程

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 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在观察、实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 建立概念, 形成规律, 学会应用。物理学中的各种基本概念, 如物质、长度、时间等都是物理模型。因为它们都是以各自相应的现实原型为背景, 加以抽象出来的最基本的物理概念。

2.物理模型的建立是学生物理思维能力发展的结果

物理学是观察、实验和思维的产物。它是由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组成的完整的科学体系。物理概念主要是用抽象的方法建立起来的。物理规律主要由归纳、演绎和类比推理而发现的。而抽象、归纳、演绎和类比是物理学突出的思维方法。物理思维不仅具有抽象性, 而且具有形象性。抽象思维是物理思维的核心, 形象思维是物理思维的先导。物理模型是物理思维的产物。物理模型的建立离不开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及直觉思维。物理模型的建立过程是一个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相结合的过程。建立的物理模型是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统一体。

3.教师善于诱导学生建立物理模型有利于减负增效

物理学的难教难学, 让许多师生困惑、苦恼。究其原因, 教师不善于帮助学生建立物理模型或建立物理模型的意识淡薄是重要原因。学生头脑中有形象化的实物模型和抽象化的诸多物理模型, 并能灵活的提取、应用、置换、迁移物理模型, 是学生学好物理的充要条件。学生对物理概念、规律的理解不深不透, 说明学生头脑中的物理模型是含糊不清的。即便强行建立了概念、规律的物理模型, 但在具体应用时又感到手足无措。在应试教育甚行, 题海战术泛滥的氛围中, 如何跳出题海, 提高学习效率, 笔者以为, 正确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是前提。在遇到具体的习题时, 要善于寻找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再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建立新的物理模型, 实现新的迁移和飞跃。

二、教学中物理模型的建立

1.注重实物、图片、活动挂图等的展示

人们对事务的认识过程, 总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脑对事务的认识是从表象开始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 要尽量多地将实物、图片等展示给学生, 以形成表象基础。

2.重视实验教学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 观察和实验是研究物理学的根本方法。实验是连接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纽带。实验首先为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奠定了表象基础, 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了一个个具体形象的物理模型,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有目的的实验, 可以引导学生由抽象思维形成具有思维特征的物理模型。

3.用虚拟法建立物理模型

有些模型在实际中是根本不存在的, 但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 教师可以形象地引入一虚拟的物质结构或过程。例如, 为了便于描述光的传播, 教师引入光线;为了便于描述磁场的方向, 教师引入磁感线。

三、高中物理教学中经常用到的几种物理模型

1.研究对象的理想化模型

例如:质点物理模型, 它忽略了物体的形状、大小、转动等性能, 突出它所处的位置和质量的特性, 用一有质量的点来代替。如当物体本身的大小在所研究的问题中可以忽略或对研究问题没有影响, 能当作质点来处理;质点的概念是一种科学的抽象, 是理想化模型。这种抽象正是抓住问题的实质, 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抓住主要矛盾, 忽略次要矛盾, 逐步建立这种物理模型。以后遇到类似质点的客观实体, 比如:刚体、点电荷、点光源、理想气体、匀强电磁场等物理模型, 学生就会自己分析学习了。

2.理想化实验物理模型

在实验的基础上, 抓住主要矛盾, 忽略次要矛盾, 根据逻辑推理法则, 对过程进一步分析、推理, 找出其规律。例如, 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为牛顿第一定律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3.研究对象的条件的模型

当研究动量守恒定律时, 当系统的内力远大于外力时, 系统的动量守恒;当研究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时, 因粒子所受的重力远小于电场力, 可以舍去重力的作用, 使问题得到简化。力学中的光滑面;电学中的匀强电场、匀强磁场等等, 都是把物体所处的条件理想化了。

培养学生建立和正确使用物理模型不仅有利于学生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明了化, 使抽象的物理问题更直观、具体、形象、鲜明, 突出了事物间的主要矛盾;而且对学生的思维发展、解题能力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把以有物理模型的知识和将来探索的新知识相类比, 起到模型的迁移, 到达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要:物理模型在教学中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将最基础最典型的物理知识、物理问题介绍给学生, 并通过建立物理模型, 将研究方法也展示给学生, 引导学生思考、感悟以至升华。如何提高学生建立模型, 培养能力是落实课改措施的具体化,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对学生进行物理模型的总结归纳。

关键词:物理模型,物理模型教学,科学性,策略性,理想化

参考文献

[1]阎金铎.物理思维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9-03-01.

[2]张民生.中学物理教育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

[3]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06-01.

高中物理概念课教学研究总结 篇5

一.主题的确定: 高中物理难学,在很多学生心中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逾越的坎,是影响高中学习的一道“魔咒”,高中物理难学,也是大家“公认”的事实。通过调查发现,形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之一是物理概念认识不清、理解不透。针对学生的实际困难,立足高中物理教学大纲,根据心理学的原理,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不同类型的物理概念特点,经过从感性具体到理性抽象,再回到理性具体的三个环节,探求一种有效的概念教学模式,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确定了该研究课题.二.研究具体方案

前期:

(1)高二物理教师开展问卷调查

(2)制定具体的课题研究方案 实施:

(1)深入研究相关理论

(2)课堂实验研究具体实施方案

(3)对两个班的学生进行测试,作对比研究

再实施:(1)对第一轮实验情况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把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析

(2)根据第一轮实验结果确定解决物理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操作方法

(3)进行第二轮实验,以进一步证明哪些策略,操作方法有效.三.任务分工

课题负责人

:班富强

1.问卷调查

李爱玲

2.查阅文献,收集案例

孙保国

3.课堂实验

张小宁

4.对课堂实践研究评价

全体教师

5.课堂再实验

张玉风

6.课堂教学模式展示

吴志霞

7.写好研究论文

付聚周 8.论文指导下的教学案例

张小宁

四.形成共识

高中物理概念课就是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教学活动,如何上好一节物理概念课,让学生对物理概念的形成和规律的理解至关重要,通过高二物理备课组全体任课教师认真研讨,最后形成一致共识:

1.认真备课是上好概念课的前提。

首先把教材阅读两遍,结合教学大纲确定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再对学生的学情进行分析,看学生原有的对本节内容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哪些详讲.哪些略讲提高教学效率。第二阶段是讨论研究,对本节的概念和规律老师们提出自己的见解,讨论得出概念和规律的内涵和外延,形成教案的初稿。最后老师间相互听课,汲取其他老师你认为对你有用的东西,再补充到教案里。在这一点上我们组冉纲欣老师做得最好。

2、巧妙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在进行物理概念的教学时,必须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物理状态或物理事实某一方面的特征,明确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这个概念是用来解决什么问题的?可以根据新课题和学生的特点,通过联系生产与生活实际、小故事、演示实验或对已有知识的拓展深化等手段,创设贴近学生的问题情境,导入新课,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比如在讲牛顿第三定律时可以这样创设情境,马拉车加速前进时是马拉车的力大还是车拉马的力大,情景和问题不能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水平。还可以上节课的知识检测方式引入课题,以增强对知识的联系。

3、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获取新知识的过程应该是师生共同经历的互动探究过程,主要包括经历物理概念的建立过程,经历物理规律的发现过程,经历方法的探究过程。该过程可以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方式进行。

教师创设探究情景,引发探究问题,或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寻求答案、累积知识和探究方法。创设问题情景要从学生认知上的不平衡性,通过学生的认知冲突创设情景;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现实的需要性创设情景;演示实验或课件展示,通过奇特现象创设情景。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机会,激起争辩,捕捉并处理好关键信息(正确信息和差异信息),引导学生客观评析自己的研究结果,理性地接纳他人的研究成果,形成正确、完善的一般性结论。

概念新授课中,重在培养学生应用概念说明、解释有关的物理现象,解决有关的简单物理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的方式抓住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概念的构成要素、概念的本质特征、与相近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物理概念来分析、解决有关的物理问题,在运用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形成自然记忆,促进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充分暴露概念理解中的误区,及时组织学生解决存在的问题,纠正误区,完善认识。

4、评价矫正,总结补充

概念课重在帮助学生掌握概念建立的思维过程和由相邻概念、相似概念、相反概念、并列概念、从属概念等组成的系列概念,规律新授课重在帮助学生掌握规律探究的思维过程,即问题情景、探究条件、探究方法、探究过程、表达形式、应用方法等。让学生自主回顾全课的知识和研究方法,对知识链接提出意见(自主构建或合作构建)和要求(要点和形式)。指导学生科学地与已有的知识和方法体系进行链接,不要只关注知识的结论,要关注新知的形成过程和方法的探究过程。要注重与已有知识和方法的整合,实现能力提升。要高度概括,结而不散,为下节课埋

下伏笔,避免复述、罗列式小结。并指出本课的知识在高考中的地位,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考查等。

5、适时检测,达标演练

适时检测学习效果,当堂反馈发现的问题,及时补救解决问题,必须针对学习目标提供必要的问题或习题让学生解决,以深化、内化对新课知识主干的理解,通过应用使知识与方法得到整合,使学生能力得到提升。

概念课达标演练的题目设置至少应考虑三个方面:单个新知识点的理解与应用,新课题下的不同新知识点的比较与结合应用,新知识点与已有知识点的比较与结合应用。设置达标演练题,并提出解题的时间要求和规范要求。当堂反馈,进行必要的补救与完善。题目内容上要与学习目标较好地对应,体现落实性。题目数量上要与训练时间相匹配,保证过程性。题目难度上要有合适的梯度(不要超过例题和变式训练题的难度),做到针对性。题目功能上要有丰富的思维含量,突出方法性。解题氛围上要限定做题时间和解题规范,提高实效性。补救教学一定要当堂落实到位,要处理好不留教学欠帐与循序渐进的关系。

附集体研讨意见:

孙保国、张玉凤:物理概念不仅是物理基础理论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通过逻辑推理方法,构建知识体系的基本元素,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就是要不断地建立物理概念,弄清物理规律。如果概念不清,就不可能真正掌握物理基础知识,不可能有效构建物理模型,不可能形成清晰的思维过程。在解决物理问题时,常常表现出选择题选不全,计算题审题时,由于对某些概念理解不到位,导致挖掘不出有效信息、不能快速建立未知量与已知量之间的联系,解题效率低下。因此,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概念教学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搞好

物理概念的教学,使学生的认识能力在形成概念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是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

路邦彦、尹国战:引入物理概念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如:实验法,类比法,逻辑推理法,无论采用什么方法一定要注意:使学生明确一个概念的物理意义,知道这个概念到底有什么作用;要尽量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积极活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李爱玲、姬丽娟、吴志霞:可以通过设计思考题应用概念建立知识网络,学习物理概念是为了能运用概念进行思维,运用概念解决问题。通过练习巩固概念,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快速准确地把概念、定律用于解答具体的物理习题,教师的分析示范和归纳总结很重要,选择典型习题,引导学生对问题的分析主要集中于“已知信息是什么?”“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即求什么物理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概念和原理就是建立未知量与已知量联系的桥梁。教师先带着学生分析问题,深入挖掘题目的隐含条件、临界条件、多过程结合点等,再引导学生分析、领会、思维过程,然后和学生一起分析问题,最后让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并且自己独立总结出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避免陷入题海,浪费时间精力。

付聚周、冉刚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将大量的时间用于备课做题,缺乏分析研究学生的现有知识状况、接受知识的能力,对于学生的知识能力有时估计过高,自己常常觉得有些物理概念很简单,学生自己一看就懂,没有必要花费时间去探讨、挖掘物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造成学生在最初就没有真正理解有些概念,致使学生不易建立各个物理概念之间的联系。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研究 篇6

【关键词】物理;实验;主动和积极

物理学本身是一门实验科学,它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它的规律都是通过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观察和在实验的基础上,认真思考总结得来的。而实验能力又是高考重点考察的五大能力之一,要求考生能明确实验目的、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会使用仪器、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记录并处理实验数据,并且能够灵活地运用已学过的物理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去处理问题。

物理實验有其特殊的教学功能。①通过实验可以使物理教学理论联系实际,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发掘问题,激发其求知欲望,从而调动他们学好物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热爱科学。②通过加强实验,不仅可以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物理概念和定律是怎样在实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概念,导出规律,掌握理论,正确而深刻地领会物理知识。③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方法以及基本的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并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④通过实验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应当具备的严格的科学态度,科学的思维方法,严谨的科学作风,逐步学会物理研究中基本的科学方法。

目前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实验教学是一个薄弱的环节。笔者在几年的高中物理实验会考及学业水平考试实验考查监考中,发现很多问题,主要有: (1)对基本测量仪器的使用不规范。①使用某些仪器不知道调零或不会调零;②不明确仪器的测量范围,不会正确选用合适的仪器进行测量;③没有掌握仪器正确的使用方法;④不能正确地读取数据。 (2)动手操作能力差。操作过程中手忙脚乱,不知所措,程序颠三倒四。例如,测量未知电阻的阻值时,电路图能够画出,但实际连接电路时便错误百出。因此,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谈一下认识

一、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学生获得知识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主导性作用,但是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没有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教学将是一句空话。学生主体的能动作用是取得学习成功的内部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教师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所以在做演示实验的时候,让学生来唱主角,老师从旁指导,并从学生的角度去观察,提出问题和质疑;但是放手让学生去做,并不是完全让学生自行做。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学习是学生学会的,而不是教师教会的。好的教师就像是足球比赛中的裁判,裁判的作用是使比赛能顺利进行下去。比如犯规了,就得响哨,如果裁判成为一场比赛的明星,或者成为场上的焦点人物,我们可以断定,那场比赛的裁判肯定有问题了。同样,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应当始终是一个帮助者。在学生学习进行不下去的时候,或是思维进入死胡同的时候,或是出现技能性问题的时候,教师应及时给学生以指导,把他们引领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让实验室成为学生学习物理的主要阵地,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机会

二、注重实验教学的启发性和趣味性

实验教学启发性,要求实验能引发学生的探求欲望和积极思维。

例如在“机械能守恒定律”教学时,设计“铁球碰鼻”的实验,将大铁球用绳子悬挂在教室天花板上,将铁球拉离平衡位置,让铁球刚好碰到鼻子,然后释放铁球,铁球摆过去,又摆回向学生“打”来时,学生一齐惊喊起来,被“打”的学生被固定住了,无处可逃,吓得叫起来,但铁球却在“千钧一发”之际“荡”回去了,学生顺利“脱险”。这一实验把自然界的秘密(机械能守恒定律)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也启发着学生去思考和探索客观世界。再如钢针扎气球 吹胀气球,用钢针慢慢刺入气球,针插入了一半,气球竟然没有爆裂。再将气球在空中摇晃几下,插在气球上的钢针也在空中摇晃,可气球还是没有爆裂。接着,将钢针慢慢拔出,气球仍没有爆裂。又将钢针尽量从原插入孔插入,气球还是完好无损。

利用这个有趣的实验现象,引发了学生的求知欲,通过这个实验老师也能好的把要得知识融入进去这个小球之所以扎不破事由于吹胀的气球顶部(吹口的对面)的壁要比周围其他任何一个部位都要厚得多,因此,这个部位的壁所能承受的最大张力也比其他位置大得多。当我们用钢针从此处慢慢插入时,尽管此处的壁发生了形变,但它的厚度仍比周围的厚,所以,气球不会从此处爆裂;当针刺穿之后,针扎周围的橡皮由于弹性会很快挤拢来将针包住而不至于漏气。钢针拔出不漏气也是同样的。

启发性与趣味性是紧密相连的,有趣味性,也就有启发性,二者有机结合,就能吸引学生,这要求我们设计实验要内容典型、立意明确、仪器简便、操作简单、现象鲜明。只有这样,才能在启发性和趣味性两方面取得好的效果。

三、注重物理思想的总结,开拓学生思维的开发性

每一个实验都有各自的设计思想,一个成功的实验,其设计思想总包含着对已有知识的灵活运用和创造性构思。引导学生领会前人的实验设计思想,是一条培养学生具有设计实验能力的有效途径。

高中物理教学研究之“问题教学” 篇7

《物理课程标准》指出:“在高中阶段, 教师有必要对一些探究的物理问题创造一些情境, 让学生在观察和体验后有所发现, 有所联想, 萌发出科学问题;或创设一些任务, 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运用科学思维, 自己提炼出应探究的科学问题。”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 疑则有进。小疑小进, 大疑大进。”所以学生在学习中没有问题就没有兴趣、没有思维、没有创新。问题出于怀疑, 不怀疑就没有问题, 不怀疑就不见真谛, 只有质疑才能求异, 才能另辟蹊径, 勇于创新。现代教学论认为:任何教学内容都可以用一个个问题呈现出来。基于以上这些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新的课程理念, 在专家的指导下,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提出并实施“问题驱动”教学法。实践证明, 它是一种具有较强操作性和有效性的教学模式。

教学要获得成功, 学生要有成效, 必须做到让学生带着一种积极、活跃的情绪学习, 主动地投入学习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 更要重视能力的培养;不仅要鼓励学生学习, 而且要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自我激励, 自强不息,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进而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充满问题的课堂教学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一、提高教师提问水平

提问是物理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 教学提问是一门艺术, 好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那么, 如何提高教师的提问水平呢?

1.要有目的地提问。有的提问是为了检查或巩固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比如, 内能与温度、热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有些问题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这种提问能启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比如, 能不能说“高温物体的内能多, 低温物体的内能少”呢?“内能多的物体热量多, 内能少的物体热量少”呢?有些提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比如讲完一个题目, 启发学生一题多解的提问, 也可以对题目作引申性的提问, 也可以逆着题目的意思进行分析、提问。

2.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提问, 就是要充分地贯彻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从而调动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让每个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教师绝不能只满足个别学生的回答, 而要考虑全班学生对问题的解答情况。如果学生回答得好, 则老师要考虑其他学生是否理解该学生的回答;如果学生回答得不好, 则老师要考虑这种错误是否在班级中有代表性?只有将这些情况都摸清楚了, 才能真正地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二、合理设计问题内容

高中学生精力旺盛, 求知欲很强, 他们在认知过程中常常遇到很多问题, 如果我们将学生所遇到的问题加以运用, 让这些问题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 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目标;如果我们不能解决好学生所遇到的问题, 他们就会困惑, 最终使他们失去学习的信心。因此, 在具体的教学中, 我们要正确地处理好学生的问题, 及时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问题成为他们学习的动力。

物理新教材是很好的教学资源, 在日常教学中老师应该做全面挖掘, 精心设计问题,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比如, 在学习电磁感应中的能量转化时, 为了让学生搞懂能量的转化, 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在非均匀的磁场中, 线框的摆动为什么会迅速变慢?”“电度表在电路工作时转动, 电路停止工作为什么转盘迅速停下来?”这样的问题有效地刺激了学生, 他们都能积极思考。有的学生认为是机械能少了, 转变成电能了;有的认为安培力没有做正的功, 做负功了。通过讨论, 学生不仅解决了问题, 还发展了思维。

三、在问题中培养学生探索意识

探索性原则要求教师要使物理教学活动富有探索性。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求永无止境。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注意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的机会, 创造解决问题的条件,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能得到培养和发展, 就能亲身体验到驾驭知识、运用知识、创造知识的自豪感。这种内在的情感体验, 又会反过来激励学生再发现、再探索、再创造。基于此,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设计恰当的物理问题, 使其具有新异性和启发性。在学习活动中, 有些学生对所遇到的问题往往没进行分析就形成认知障碍, 如果老师适时地启发、点拨, 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学科研究的方法, 就会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 形成问题意识, 激发创新思维。

四、问题教学遵循的几点原则

1.如果学生仅仅掌握教材或教师所提供的单一的解决问题模式, 那么当他们遇到变化的问题时, 就会不知所措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因此适应性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呈现不同的物理过程, 让他们尽量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方法分析、解决同一物理问题, 运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等形式将学生从单一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 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2.民主性原则要求在物理教学中, 发扬教学民主精神, 使师生之间建立起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 以保证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敏捷, 使学生无拘无束地提出问题、发表见解。在这样的环境和氛围中, 师生平等交流、积极互动、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从而实现共享、共进,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3.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问题情境, 使抽象问题形象化、直观化、微观物体宏观化等, 从而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意识的形成。

高中物理研究性课堂教学初探 篇8

一、让学生确定探究的目标

教学实践证明, 让学生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带着任务学习, 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 或者以具体的生活实际为背景, 由教师以启发式讲解入手, 巧妙设疑, 将问题展示在学生面前, 把学生引入相关的问题情境中, 迫使学生进入思维阶段, 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明确探究的目标, 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行探究。并且及时让学生走上讲台, 体验发现的乐趣, 调动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提出他们想要解决的问题。

二、让学生选择学习的方式

在课堂上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使课堂焕发生命力。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 平等愉悦的学习气氛, 开放自主的学习情景,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它要求教师有强烈的学生意识, 把学习的权利和探索的时空留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方式, 设计活动方案, 安排学习程序, 同时, 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刻苦钻研精神。教师要精讲、少讲, 要充分信任学生, 要敢于放手。

三、让学生充分感受学习的乐趣

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是强烈的, 学生主动发展的潜能是巨大的, 物理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 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 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景, 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 获得基本的物理知识和技能,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学好物理的信心。

四、让学生尝试创造的快乐

创造性能力是探究性学习的升华, 应试教育往往不能发掘学生的创造潜力。在探究性学习中, 创设递进情景, 能使学生逐步形成较强的自主学习素质, 从而更加主动地学习, 主动地发展。在具体教学中, 教师设置的问题情景要既有难度又有梯度, 恰如其分的难度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才有味。

高中物理实验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篇9

关键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策略

新课改明确强调, 高中物理教学一定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笔者结合多年高中教学实践, 探讨一下对物理实验有效教学的思考和认识。

一、激发实验兴趣, 提高学生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没有什么能够比兴趣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没有什么能和学生的学习热情相比可以更好地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为此,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一定要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 充分调动他们观察实验、动手操作实验的兴趣。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积极鼓励, 合理引导, 利用他们的好奇心, 消除他们的恐惧心理, 引导学生参与实验教学,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高中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 对物理实验中的新奇、有趣的现象很容易产生直观的刺激, 从中感知实验的兴趣, 教师通过课堂演示实验或者组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 能够很好地烘托教学气氛,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 我在教学“改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实验教学时, 教学过程中信手拿来乒乓球设计演示实验, 让学生直接用手击球, 台下学生认真观看, 台上学生讲述他们的感受, 通过互动, 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悟道理。再如, 我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给学生设计一些更加直观的实验, 运用计算机模式带给学生非常直观而又强烈的感觉冲击, 学生对物理现象感受非常深刻, 对物理实验学习热情陡升。

二、重视学生实验, 提高操作能力

根据教学内容, 合理安排各种测量性实验、实用性实验、验证实验以及探究实验, 通过这些实验增强他们对物理知识和原理的认识, 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发展学科能力。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对各种实验仪表、仪器和设备直接操作, 在实验过程中亲自安排实施操作, 自己记录各种实验数据, 独立分析各种现象, 分析和处理各种误差, 观察各种物理现象, 理解科学原理, 总结各种物理规律。在反复实验操作中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反复的调试过程中, 培养学生细心严谨的科学态度;在观察中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操作和改进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创新能力。

例如, 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教学, 我在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教材知识的基础上, 熟悉实验的器材、原理和实验步骤, 把学生带进实验室, 分成实验小组, 让学生通过合作, 正确运用纸带、打点计时器, 并在实验过程中自己记录有关数据, 分别计算出加速度以及即时速度等, 学会在具体操作中计算各种速度和加速度的问题, 真正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丰富实验形式, 灵活教学手段

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和手段是提高实验教学效率的重要保障。物理实验教学除了课堂演示实验和实验室操作实验, 也可以根据教学条件, 运用现代的教学手段, 尤其是利用多媒体开展各种演示实验, 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加直观的效果。通过自己制作实验课件, 或者直接上网搜索各种优秀的实验视频, 能够给学生带来全新的视觉感受, 增强学生的感知效果, 提高学生的理解程度, 尤其是一些较为抽象的物理知识和原理, 通过制作、运用多媒体能够化抽象为具体, 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同时, 开放实验教学课堂和内容, 引导学生把物理实验与社会生产生活联系起来, 去工厂参观或者实习, 开展生活实验, 从生产生活中感知物理实验, 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例如, 学习“自由落体运动”的有关知识, 教材仅给出了一张自由落体的频闪照片, 让学生感知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匀加速直线运动。教学中, 教师就可以进行大胆灵活地处理, 可以首先请学生自主学习课文有关知识, 自己感知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 然后请学生自己设计出一定的实验方案, 进行猜想验证。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 在实验方法的选择时, 就会选择或者选择v=at, 教师组织学生及时进行讨论, 在选择的公式中, 测量时选什么精密仪器, 现实条件不好满足;如果选择v=at, v又是一个不容易测出的量;因此, 最好的办法就是选择“Δs=恒量”这个关系, 应用方便。这样的实验教学设计, 学生不仅掌握了更多的知识, 而且能够通过讨论学到更多的研究方法。

四、做好活动评价, 激发学习动力

评价是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内容, 尤其是对学生的实验, 需要进行必要的教学评价, 对学生的实验过程进行指正和鼓励。一方面可以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矫正, 帮助学生正确实验, 提高学习效果;另一方面, 通过教师的评价激励, 给学生一定的肯定和表扬, 使学生感受到自我的价值, 感受到学习探究活动的快乐, 获得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有效提高, 树立学生的实验学习的信心, 获得持久的学习动力。

例如, 学习“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的实验教学内容, 我组织学生亲自操作, 结合原理和步骤, 自己设计表格, 分别测出每次钩码的质量对应的弹簧长度, 算出弹力的大小, 再找出他们的之间的数量关系, 计算出弹簧的所受弹力F与弹簧总长L之间的函数关系, 并测出弹簧的劲度。对于出现的细节问题教师进行及时指正, 对于学生规范的操作给予表扬, 同时, 鼓励他们改进操作, 优化实验效果, 减少误差,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总之,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要立足学生和教材实际, 突出学生主体, 围绕学生的知识和能力, 提高实验教学效率,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健.对当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困境的分析与探究[J].文理导航:上旬, 2011 (3) .

高中物理教学方法研究 篇10

一、通过设置问题, 优化物理课堂教学

(一) 通过师生之间的问答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问题, 根据学生对问题的回答, 了解他们对本堂课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而且师生之间的互动问答比起其他形式的反馈更具即时性和具体性。教师可以在当堂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之后, 及时根据这些情况对课堂教学进行合理调整, 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 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物理学习当中去。

(二) 通过设计适当的问题发现学生学习中的不足之处

物理学科中有一些比较难理解的概念和物理现象,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中涉及到的物理概念来提出一些具体的问题, 通过实际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突破课堂知识的重难点,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尤其是在平常生活中, 学生认为的一些理所应当的常识, 教师可以从物理的角度来提出不同的观点和问题, 组织学生深入讨论和交流, 培养学生活跃的思维和创新的意识。对于学生已经掌握的一些基础知识, 教师可以进行合理的延伸, 拓宽学生的物理视野, 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二、 联系生活实际, 重视物理实验

物理教学中, 实验非常重要, 而且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物理知识有着广泛的应用, 每个行业都或多或少地运用了物理知识。所以, 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通过列举人们生产生活中的实际例子, 向学生讲授其中包含的物理知识, 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 拓宽他们的眼界, 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 教师还应该加强物理课堂上的实验教学, 学生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认真观察, 感知并理解其中抽象的物理概念和规律, 养成了认真观察、勤于动手和动脑的好习惯。

三、 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

高中物理教学中, 教师要发挥好自己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实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所以, 教师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为学生创设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 有针对性地设计各种讨论交流活动,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物理知识的欲望, 提高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教师与学生这两个角色是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两个因素, 教师组织的各种教学活动都是以学生为主体, 需要所有学生的共同参与, 而学生要想在教学过程中获得物理知识, 提高学习能力, 也需要教师适时地指导和点拨。因此, 教师一定要在教学过程中拉近师生关系, 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实现师生的共同进步和提高。

四、教师要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 让学生学以致用

高中学生面临着高考的考验, 要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效率, 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 准确到位地梳理高考物理知识点, 加强学生在课堂上的讨论和交流, 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为学生提供更多表现自己的机会, 从而全面提高他们处理信息与语言表达的能力。

(一) 精讲精练, 讲练结合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讲解和练习的有机结合。教师的讲解要抓住教学内容的重难点, 有针对性地设计课堂活动,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练习要以作业为主要表现形式, 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 提高学生的答题速度, 为迎接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积极参加各种学习培训, 进行学法、教法的指导

教师要不断学习, 积极参加各种学习培训, 平时多开展听评课活动, 提高自己的专业教学水平, 帮助学生做好高考的心理准备, 培养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积累解题技巧、探索解题规律, 提高学生他们物理学习的综合能力。

总之, 作为一名高中物理教师, 要想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 我们就必须不断学习新课程理念, 进行大胆改革和创新, 不断总结和反思自己在教学中的经验和不足, 努力打造高效物理课堂, 使每一个学生能够健康成长。

摘要:物理学科是高中阶段的主要学科之一, 要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 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 结合物理学科的知识规律、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 综合运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进而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方法,质量,观念,模式,物理规律

参考文献

[1]姚勇, 邢红军, 蔡燃.高中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实践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4) .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研究 篇11

关键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操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3-003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3.021

物理作为中学阶段一门基础性课程,有利于学生了解生活物理常识,增强学生对事物常态的认识,发展学生的主体探索精神,并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物理,对实验要求相对较高,它不同于语数外课程。物理学原理的发展是通过实验方式来验证的。在大多数高中针对物理教学都认识到了实验的重要性,然而基本上都是按照教程进行实验,学生完全处于一个被动的模仿状态。所以,在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要侧重于对学生物理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把实践能力完全融入到实验教学中,关于教材中所提及的实验做好示范引导作用。

一、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存在问题

实验教学在高中新课标物理教学中占据重要位置,但实验教学却在开展过程中存在着各种问题,以下所提到的问题都是教学过程中最普遍存在的:

(一)实验室条件不够

在最近几年来,高中招生力度加大,物理实验室的创立却依旧停在原地,得不到实质性的发展。没有及时更新或增进设备,导致多人一组设备或设备无法使用等情况。这样也就不能保证实验教学的任务顺利开展,物理教学效果不明显也是自然而然的。

(二)实验教学没有真正落实

从根本上说物理所依赖的就是实验,实验是物理的母体。然而部分物理教师却在教学过程中偏重于灌输教程内容,对实验课时得不到保证,进而弱化了物理实验的功能。再加上现代信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借助多媒体对教材上的演示实验进行展示,忽视了具体的操作过程。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有碍于发展学生的物理思维及物理创新意识。

(三)实验系统性缺失

在我国多数的实验教学课堂上,因为对物理意义的认知不够到位,一部分教师就只是为了达到相关任务安排实验。这样一来,学生的实验能力就发展不到位,系统性缺失。没法彻底鼓励学生完成实验,再加上学生课前预习能力和效率低下就致使实验质量达不到。

(四)实验操作得不到巩固

物理实验,往往只一次为止。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巩固和练习,教师也很难掌握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动力,更难谈到物理创新能力。对实验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也只能通过下节课口头讲授,学生不能得到及时改正。

二、高中物理的实验教学措施

(一)物理教材突出强调实验创新

在新教程中关于探索性的实验在数量上有显著提高,另外对学生的物理创新能力也有明确的要求。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素养,为实验注入新的因素。力求通过实验教学来让学生深入解读相关原理,完成教学大纲。同时,培养学生独立设计具体实验步骤、完善方案过程、投入实践操作。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再简单地按照课程内容来分组做演示,而是要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创新意识。

(二)从创设实验情景入手引出新内容

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必定是在轻松、愉悦的教学条件下进行的,良好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勾起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实验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与创新能力。举例来说,物理频率课程上,通过设计小活动引出频率的概念。这个小活动可以让学生在五分钟内,测出自己眨眼的次数。当活动能够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进来时候,也就让学生体会到了物理无处不在的意义;再如讲授完动量定理理论以后,布置学生完成设计相关的实验,即用生活中常见的材料,设计小酒杯从高空中能安全着陆的一个实验。在这个过程中,有的学生将小酒杯放在西瓜皮内,有的将小酒杯用铁框架空,也有的则将小酒杯用泡沫制的材料包裹。这一切都体现了物理学原理的普遍应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了解物理的日常作用。课堂过程通过问题情境引入的方式,能够渲染出轻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物理思维得到扩散。当学生的大胆猜测获得物理理论验证的时候,学习兴趣就会达到一定的高度。这样也就自然推动了学生自主学习及创新意识的发展。

(三)布置课后物理小实验

物理学科可以说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是分不开的。如果仅仅依靠课堂时间想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是不可能的,所以必须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完成相关的实验,让学生进行尝试。以便让学生彻底将物理与生活两者融合在一起,进而增强对物理学习的情绪。通过给学生布置课后小实验的方式,让学生在动手的同时活跃思维,培养好奇心。课本拓展中的实验都是极具趣味的,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些教材内容,让学生掌握好物理知识的同时,增强创新思维能力。

(四)跟进教育观念,完善多媒体的教学行为

学校除了改善物理课堂氛围,还要注意教育观念的因素的影响。要提高实验教学的根本效果,就必须从观念上入手,转变教育观念。教师要树立新的教学意识,在课程设计上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学生对物理的认知,把实验教学的重心放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另外,在物理实验的过程中,多媒体平台是一种对原理进行客观形象的展示途径,以多媒体演示相关教学实验,能强化实验效果。

在我国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教育人才,要及时转变教育观念,增强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大胆设计并实践。在实验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进入到“角色”,同时,借助高中物理教程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只有学生真正实现对理论知识的投入实验,才能在这一片物理天地中,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物理人才。

参考文献:

[1] 倪年朋.职业学校物理实验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

导刊,2011(20).

[2] 李世刚,刘积学.注重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科学实验能力[J].

实验科学与技术,2009(6).

高中物理研究性教学 篇12

一、开展研究性学习, 能切实体现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地位

教学过程, 是师生之间的双边行为, 学生是主体, 老师是课堂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 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 至于如何解决问题、方法是否可行、方法的好坏则完全交给学生去判别。教师在课堂上应充分尊重学生, 信任学生, 给学生异想天开、天马行空的机会, 对他们提出的各种方案, 让学生自己在实践中去评价, 从而切实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如在研究“振子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这一问题时, 开始时有学生提出在振子上绑一支铅笔, 使铅笔随着振子一起做简谐振动, 铅笔就会在纸上画出不同时刻的振子位置。学生在实验之后发现铅笔画出的线会相互重叠, 根本看不出不同时刻振子所在的准确位置, 其次是由于铅笔与纸之间存在较大的摩擦力, 导致振子很快就停下来了。为此, 有些学生又提出在单摆下绑一个毛笔, 在单摆做简谐振动时, 缓慢匀速地拉动单摆下面的白纸。经过实验, 学生发现虽然解决了位置重复现象, 但新问题又来了, 他们发现毛笔总会在竖直面内做圆周运动, 毛笔尖与白纸之间的摩擦仍然较大, 由于着力不均, 导致有些地方画出来, 有些地方画不出来。此时, 部分学生创造性的提出, 用装有红色墨水的小瓶当做摆球, 随着小瓶的摆动, 让瓶里的水同时往外滴, 此时再缓慢匀速地拉动瓶子下方的纸, 白纸上就会留下一串水滴, 然后再将水滴描绘出来, 即可得到振子位移随时间的变化图像。这样的实验, 克服了前面实验存在的缺陷, 结果也非常理想。学生还根据纸上水滴分布的疏密, 分析出单摆运动过程中的速度变化。

在这样的过程中, 我们发现, 学生会发现很多预料不到的现象, 也会涉及到很多知识, 这些现象和知识, 完全突破了教材的束缚, 充分依赖学生深层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 促使他们面对新问题, 找寻解决处理问题的思路和策略, 从而“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此过程中, 教师是一位耐心倾听的听众, 在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中, 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 在适当的关键之处, 给予点拨评价, 从而当学生思路遇阻时, 能突破思维障碍, 发现一片新天地。

二、开展研究性学习, 可将学生置于更加开放的环境中

“研究性学习”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必然处在一种动态、开放、多元的学习氛围中。这种学习氛围是开放的, 完全超越了平时课堂内外的学习, 校内与校外的学习差异, 同学之间取长补短, 彼此协作, 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 不再囿于教师对学习过程的设计, 学生的思维完全建立在自己对问题的强烈探究冲动上, 同时在研究交流的过程中, 学生还难免会接触其他同学对问题的不同思考, 因此, 在此过程中, 学生接触的是一个多元和开放的思维环境。

如在研究“单摆振动周期”的实验中, 有同学想测量当摆角变化时, 摆球摆动的周期是否会发生变化。这一实验本身教材是不作要求的, 在以往的教学中, 我们教师也很少提到, 但是有部分学生会想到这一问题, 只是缺乏研究意识, 更不会主动实践。为此, 我在教学中让学生自选主题, 开展探究学习, 有同学自然想到了这一主题, 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 分别测量了不同摆角下摆球振动的周期, 他们经过自己的实践研究, 发现当摆角增大时, 摆球的周期也在增大。于是, 在交流反馈时, 他们就理直气壮的汇报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在这些同学的影响下, 另外的同学也开始研究这一问题, 他们将摆角逐渐增大, 发现当摆角达到一定值时, 结论并非如前面同学说的那样, 而是随着摆角的增大, 摆球振动的周期是先增大后减小, 然后再次增大, 大家研究后发现, 在摆角大约为35o左右时, 周期会发生质的变化。这样的结果, 让我们所有人, 包括教师, 都感到出乎意料。

这样的研究过程, 可谓让人兴奋异常。放眼人类社会的发明创造, 无不都与此有着相同的经历!在这样的“研究性学习”中, 学生感受到的不仅是学习地点和方式的变化,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获得了更多的信息渠道, 让他们去了解周围, 了解社会, 并学会去主动实践, 从而发现规律。

三、开展研究性学习, 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实践表明, 增强学习兴趣的最好的方式就给学生自己动手的机会, 让他们自己做想做的事。“研究性学习”刚好给学生自己动手创造了机会和条件, 在这一过程中, 学习兴趣得到了升华。只要我们教师给他们提供充足的实验条件, 积极鼓励他们, 增强他们的信心, 学生可能会利用课余的点滴时间去兴趣十足的投身物理研究, 并表现出极大的研究热情。而实验成功之后, 又让他们建立起充分的自信, 促进他们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 形成良性循环, 增强对物理学科学习的兴趣。

上一篇:发展农牧循环经济初探下一篇:盆栽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