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要民主教学

2024-10-09

高中物理要民主教学(共8篇)

高中物理要民主教学 篇1

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 既要教书又要育人, 所以, 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如何学习和做人, 那么, 德育工作在学校教育中一直被放在重要的位置, 它是培养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德育大纲中也明确指出:“各科教师均要教书育人, 寓德育于各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之中。”“理科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帮助学生学习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因此, 广大教师在教学中要认真去探讨德育渗透的途径和方法, 为培养合格的人才做出最大的努力。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这一问题。

一、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哲学思想在物理中无不体现出来, 因为物理本身就有其规律性。因此, 在讲授知识中潜移默化地进行着辩证主义的渗透, 让学生掌握科学方法论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比如, 在执教“天体运动”一课时, 科学家们发现的九大行星, 每一个的发现无不说明科学家们勇于探索、善于研究的伟大精神;当讲到“分子运动论”时, 告诉学生任何事物都存在共性和个性、量变到质变的辩证统一观点, 他们自然也就知道了一个分子的行为和大量分子的行为完全不同;当讲到“质点、匀速直线运动”时, 教师要让学生懂得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抓事物主要矛盾的哲学原理, 等等。在物理教学中, 还要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并进行美育渗透。比如我在讲“库仑引力”时, 引导学生去和万有引力进行比较, 并质疑:“它们二者的表达式非常相似, 是不是存在密切的联系呢?但到现在也没有一位科学家做出解答, 你们是祖国的希望, 从小立志, 努力学习, 将这个人类不解之谜解答出来。”由于物理公式比较简洁、严谨, 且内涵丰富多彩, 因此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和谐美和对称美的美育渗透。

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科学家那种灵活、勤奋、刻苦、持久、为科学真理不畏强权而献身的精神时刻会感染着学生。比如, 牛顿就是物理学史上一个伟大的科学家, 而他却说“那是由于我站在巨人肩上的缘故”, 布鲁诺为了坚持哥白尼的“日心说”而被当时的天主教活活烧死;我国伟大科学家钱学森冲破美国长达五年的层层封锁, 毅然回到新中国的怀抱。通过这一系列的内容教育, 使学生的心灵自然得到净化、情操得到陶冶, 并使学生立志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发展而勇于献身。

三、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是非常重要的。所以, 作为教师绝对不能忽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非智力因素包括学习的动机、情感、兴趣、学习态度和意志等。比如说, 在讲爱迪生电灯的发明, 从此人类进入了电的时代;阿基米得在浴室中洗澡, 发现身体浸入水中, 水就会从盆边溢出, 突发灵感, 阿基米得定律从此诞生了……通过这些内容的描述, 科学家那种睿智的思维和谨慎的思考, 以及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 无不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也激励着学生树立科学精神, 初步养成了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为学习的信念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总之, 对学生的德育渗透应该始终体现在教育教学中, 这样不仅会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激励作用, 还会学生学会做人。

高中物理教学要处理好三个要素 篇2

因为高中物理对学生的要求,从定性走向定量,从形象思维走向抽象思维,大量数学工具的使用,以及对学习主动性的更高要求,物理量从标量走向矢量,从而使高中物理难学也难教,这是人们的共识。就高中物理教学工作,现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感受和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教学内容上——用好教材

课本,是根据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也是联系师生的重要媒体。尤其是物理教材,物理现象、概念、规律、公式、实验、包括一些扩展学生知识面的阅读小材料无不包含其中。特别是现在的新教材,可阅读性更强。其中有很多精美的物理图片、课外补充材料、小实验、物理学史等等。这些内容既能加强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又常是出题的热点。所以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是很重要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个合格的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认真研读教材。

教师在课堂上应有意识地将教材转变成“学材”,使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有丰满坚实的基础。那么,如何将教材转化成“学材”呢?我认为通过“教材+学法=学材”的模式便可实现这种转化。教师应体现出以教材为依据和依托,教会学生如何会“学”,使学生掌握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以期尽早地独立获取知识。例如,对于“光电效应”和“原子能级跃迁”,很多学生难以理解,我就及时给学生以方法指导,用浅显的通俗的实例解释微观领域中的问题,帮助学生与宏观领域中的规律作区别和比较。光电效应发生时间极短用爱因斯坦“光子说”是很容易解释的,一份光子能量只给一个电子,而不是给所有电子平均分配,这也符合一代伟人邓小平的理论,“打破大锅饭,让少部分人先富起来”。一份能量只给一个电子,这个电子就迅速获得能量,“脱颖而出”了,学生听起来非常容易接受,再开句玩笑,邓小平能提出“让少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理论是否是学好了物理中的“光子说”呀!这样学生就饶有兴趣精神倍增了。只要多方面善于思考善于联系,物理就会变得很容易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学法”本身也是重要的知识和技能。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法才能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运用”学法”进行自学。这时,教材就具有了可读性、可思考性,也就转化成了学生的“学材”。这恰恰就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有些教师忽视了教材的重要性,而片面强调了练习册的重要性,这是极其错误的。我感觉原因有以下几点:①不利于物理学习思维的培养!②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培养。③更不利于教师业务提高和成长。

二、教学对象上

1、和学生处好“关系”。21世纪的教学,不再是教师的高高在上,师道尊严;而是在业务专长引领学生学习,在生活方面做学生朋友和玩伴!真正意义上的“良师益友”!表现在:①放下老师的架子,你的目的是传道解惑,在某种层面上是平等的!又是不平等的!②尊重學生 体现在你要善于在学生面前充当一个听众的角色,了解学生学习和其他方面内容。一句话:沟通很重要。特别是年轻教师要善于和学生沟通,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方面能力不亚于业务能力。

2、培养学生良好的分析问题的习惯。学生中常存在“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做就错。”所以培养良好的解题习惯,也是我们教师不可忽视的问题。我觉得这里应注意以下几点:(1)不可过分关注解题的特殊方法,应重视解题的一般性问题。一般性的分析方法更便于起广泛的指导作用。(2)重视解题的解前和解后的分析。特别是解后分析,要关注解的合理性,要看模型的运用是否合理,结果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等。

三、教学方法上

1、循序渐进,降低梯度。泰山虽高,但一般人都可以翻越;悬崖峭壁虽不是很高,但一般人如没有特殊的工具和一定的训练是翻不过去的。也就是说只有不可逾越的台阶,没有不可翻越的高山。所以搭好台阶,降低梯度,在教学中显得很重要。

降低梯度关键在于教师应当切实了解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同化。只有这样,才能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达到使学生把旧知识同化新知识的目的。为此,要求备课时细致捉摸高中教材所研究的问题跟初中教材曾研究的问题在言语、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进行类比,找出存在的差别和内在的联系,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异,确定课堂教学中如何启发与指导,使学生顺利的利用新知识来同化旧知识。如讲弹力,在初中阶段只提弹簧伸长与外力的关系,也讲了压力的大小,但都没有涉及产生弹力的原因。而高中教材讲弹力,不仅要分析产生的原因,而且要讨论弹力的大小以及他的方向。这就比初中学习的知识抽象,难度也大。那么如何促使知识的同化呢?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在课堂上再现弹簧伸长与压缩的形式,分析弹力产生的弹力原因和方向然后演示其它物体产生形变而产生弹力的现象。目的是利用旧知识巩固新知识。最后作微小的形变的试验最终得出物体之间产生弹力的条件。这样的教学方法及过程跟初中教学衔接起来,又满足了高中教学的要求。

2、充分驾驭课堂。新课程的改革不仅是教材的改革,更是教学方法的改革,与传统教学相比,对老师的综合素质能力要求提高了。那么教学效果的好坏,课堂是关键!①认真备课;②不要忘情于教,更要动情于管!③讲解习题过程中从定性分析到定量计算不要处理太快,以免学生顾此失彼,没有建立起自己的物理思想。

3、及时总结和反思。每上完一节课,总感觉改进的地方很多,如板书、新课的引入、例题的选择、课后小结等等,这就需要我们在需要改进的地方做好总结和批注!“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一个教师如果写三年的教学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就是这个道理!

另外,我认为,物理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从教学实际出发,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关键是要博采众长,综合运用,合理组织,并在教学全过程中贯彻启发式,让物理教学过程始终处于一定的问题情境之中,使之成为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利于学生理性思维的培养。

以上是我对自己物理教学的反思和总结,总结的很片面。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使自己自己能胜任各个层次的物理教学,做一名优秀的物理教师!

高中物理要民主教学 篇3

一、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 重视前后知识的联系, 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平行四边形定则, 是力学部分的一个很重要的定则, 在讲解“力的合成”时, 首先讲到的是平行四边形定则, 当时讲到这个定则时, 说这个定则不仅适用于力的合成, 也同样适用于其它矢量的合成, 是一个矢量合成的通用定则, 但由于当时对这个定则的应用也只限于力的合成, 对适用于其它矢量的合成理解的很有限。当讲到“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时, 再用到平行四边形定则, 就要在对前面所学到的内容进行复习的基础上, 对新的矢量的合成进行举例分析。

例如, 在讲到“牛顿第二定律”时, 除了求合力时要用到平行四边形定则, 还可以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来求力的合加速度。这时我们就可以先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求出每一个力作用在物体所产生的加速度, 然后对各个力产生的加速度进行合成, 比较看出, 两种方法所求的加速度是相同的。这样, 不仅证实了平行四边形定则可适用于加速度的合成, 更加深了学生对力的作用的独立性的理解, 即只要有力作用在物体上, 就能使物体产生加速度, 说明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这样学生对力的本质的认识也就更加深刻了。

二、加强知识的系统性, 建立清晰的知识网络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 重视前后知识的联系, 既可以加强知识的系统性, 也能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知识网络, 这对高中物理的学习无疑是一个好现象。例如, 在讲“抛体运动”时, 学生已经学习了很相近的几种运动, 即自由落体运动、竖直上抛运动、平抛运动和斜抛运动, 这几种运动的共同特点就是不计空气的阻力, 认为物体只受重力作用的情况下所进行的。抓住这个特点, 教师对这几种运动进行对照、分析, 学生就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这几种运动了。特别是在研究竖直上抛运动时, 教师可以把它和自由落体运动进行比较, 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 竖直上抛运动的后半段时间内的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是完全一样的, 而上升阶段刚好和下落阶段相反, 且具有对称的方面。比如上升和下落过程中, 物体经过同一高度时的速度大小相等, 这样学生对竖直上抛运动的理解也就在对照自由落体运动的同时更明确了。当讲到“平抛运动和斜抛运动”时, 除了前面的联系, 又具有相同的水平方向的运动, 这时合成与分解与前面力的合成和分解联系起来, 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能更深一个层次, 特别在竖直方向的运动, 一个是自由落体运动, 一个是竖直上抛运动。这样, 当我们把这些运动进行分解后, 就可根据前面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和竖直上抛运动规律解决平抛运动和斜抛运动, 于是就给学生建立起一个系统而清晰的知识网络。

三、在实验教学中重视前后知识的联系

目前, 实验课教学是物理教学过程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虽然学生们在物理实验方面投入了不少精力, 但成绩还是不很理想。笔者认为, 教师只有在实验教学中重视知识的联系, 并加以类比, 才能有利于学生牢固掌握知识, 加深理解, 从而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比如, 在电学实验中电阻的测量方法有多种, 如用伏安法测电阻, 用替代法测电阻, 用万用电表的欧姆档测电阻, 还有用半偏法测电阻, 等等。如果把这些实验放在一块讲解和做效果会更佳。以后再做测金属的电阻率和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实验时, 注意和伏安法测电阻实验的联系, 比较它们的异同点, 还应重视误差来源的分析, 最后还有一个测电源的电动势和内电阻的实验, 用电压表测路端电压, 电流表测电流, 用计算法或作图法求电动势和内电阻, 再一次和伏安法测电阻这一实验相照应, 将新旧知识糅合在一起, 起同化作用。

同学们在做了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后感到记忆比较深, 以后再做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时, 先让同学们自行或分组设计方案, 于是同学会设计出各种方案, 教师加以评析后, 提出其中有一种最佳方案与前面的一个实验相似, 同学们一下想到是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 然后一起回忆复习, 最后开始新的实验, 这样更加深了对前面知识的理解掌握。总之, 物理实验的教学并不是孤立的, 高度重视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自然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为探究性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四、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视知识间的联系, 在前面所述的基础上, 自然会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特别在学习了“牛顿运动第二定律”之后, 既要根据物体受力情况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先求出合力, 再求出加速度之后, 又要根据运动学公式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 这中间就可以解决好大一部分实际问题。其实, 如果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加深了, 建立了比较系统、清晰的知识网络, 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技巧、综合应用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自然会提高。

高中物理要民主教学 篇4

关键词 高中物理; 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方法

按照心理学的观点。"能力是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而智力是"在各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认知特点,就是认识能力或认知能力。"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而思维的核心形态是抽象逻辑思维(包括形式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按照思维结构的发展阶段来看,抽象逻辑思维是发展的最后阶段,这个阶段又可分为初步逻辑思维,经验型逻辑思维和理论型逻辑思维(包括辩证思维)。显然,培养思维能力,特别是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开发智力的关键。

1 高中物理教学中要提高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1.1 高中生无论是升学还是就业,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开展,再学习乃至终身学习,更需要的是抽象逻辑思维。同时,高中物理是一门严密的、有着公理化逻辑体系的科学理论,对于高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较初中物理有了一个很大的飞跃,这就是当前所谓初、高中物理"台阶问题"的实质。另外,从高中学生心理的年龄特征来看,从初二年级开始的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水平的转化,在高二年级将初步完成,这意味着他们思维趋向成熟,可塑性将变小。因此,在高中一、二年级不失时机地提高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以顺利地完成从经验型向理论型水平的转化是必需的。

1.2 从生理上看学生在16岁时已能完成人脑总重量的96%的发育过程,有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在心理上,从初二开始了向理论型抽象逻辑思维水平的转化,也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的基础。同时,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他们在语言、文字、数学物理等各方面都有了必要的知识基础,为在高中着重提高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可能。实践也证明:凡是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都比较强。

因此,高中物理教改也应把提高学生担负逻辑思维能力放在首位。

2 高中物理教学提高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方法

2.1 就思维发展来说,学生"在活动中产生的新需要和原有思维结构之间的矛盾,这是思维活动的内因或内部矛盾,也就是思维发展的动力。"环境和教育只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外因。作为中学生,其主导活动是学习。而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是一种社会义务,从某种意义来说,还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它对学生思维发展起着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学习内容、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对思维发展的影响上,即学习内容的变化,学习动机的发展和学习兴趣的增进,直接推动着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包含着"量变"和"质变"两个方面。学生知识的领会和积累,技能的掌握是思维发展的"量变"过程;而在此基础上实现的智力或思维的比较明显的、稳定的发展,则是心理发展的"质变"。

教师的责任就是要以学习的难度为依据,安排适当教材,选好教法,以适合他们原有的心理水平并能引起他们的学习需要,成为积极思考和促使思维发展的内部矛盾。创造条件促进思维发展中的"量变"和"质变"过程。应该看到,这两个过程是紧密联系的,缺一不可的。教育并不能立刻直接地引起学生思维的发展,它必须以学生对知识的领会和掌握技能为中间环节。而智力、思维的发展又是在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的过程中才能完成的。没有这个"中介",智力、思维是无法得到发展的。但是教师教学的着重点应是通过运用知识武装学生的头脑,同时给予他们方法,引导他们有的放矢地进行适当的練习,促进他们的思维或智力尽快地提高和发展,不断地发生"质"的变化。这也就是学生思维结构的"质变"过程或称"内化"过程。

具体到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智力,特别是思维能力这个问题上,我国一些心理学家经过研究与实践,提出了"培养思维品质是发展思维能力的突破点,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好途径"的观点,并在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是因为智力是存在层次的,它是由人的思维的个性差异确定的,这种差异体现为个体思维品质,包括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五个方面。它也是思维能力的表现形式。由此可确定思维能力的差异;思维品质的客观指标是容易确定的,使定量研究成为可能;研究思维品质的发展与培养,有利于克服传统教学的一些弊病,并对之实施改革;思维品质的发展水平是智力正常、超常或低常的标志。其中思维的深刻性,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以及思维活动的广度、深度和难度——是一切思维品质的基础。

2.2 就思维结构来说,皮亚杰提出了"发生认识论",强调"图式"概念。他的心理学思想中有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他认为"图式"即心理或思维结构,"图式"经过"同化"、"顺应"和"平衡",构成新的"图式",不断发展变化,不仅有量变,也有质变的思想是可取的。其中"同化"是图式的量的变化,"顺应"是图式的质的变化。

任何一门科学都是由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方法等组成的。概念、规律、方法等是相互联系的;不同的概念、规律、方法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从而形成了该门科学的知识和逻辑结构。当然这种结构也在变化和发展着。应该说,人的思维结构和各门科学的知识、逻辑结构都是人们对客观现实世界的反映,是紧密联系的。因此,从教学必须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上来说,正如布鲁纳所说:"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这也符合现代系统科学(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的观点,系统科学认为结构与功能是对立的统一。不掌握学科结构,就难以发挥该学科的功能。不仅如此,还认为任何系统都是有结构的,系统整体的功能不等于各孤立部分功能总和。而是等于各孤立部分功能的总和加上各部分相互联系形成结构产生的功能。数理学科也是如此。布鲁纳写道:"制订物理学和数学课程的科学家们已经非常留意教授这些学科的结构问题,他们早期的成功,可能就由于对结构的强调。他们强调结构,刺激了研究学习过程的人。"

可见,教育学家、心理学家们强调"结构的重要性"是受到物理学家、数学家的影响,特别应提到的是爱因斯坦的重大影响。

高中物理要民主教学 篇5

一、重理论, 轻实验

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 众多概念和规律都是通过观察、实验而抽象概括出来的。然而教学中实验常被单纯的理论讲解所替代, 这样做虽然学生也能接受, 但不符合认知规律, 导致学生对概念和规律的认识有缺陷。具体表现为:1.缺乏形象感知, 2.缺乏物理情境呈现的基础, 3.缺乏概念、规律形成的客观依据。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应设法通过演示实验、分组实验等形式使学生参与、感受这一过程, 亲历知识的探索、研究、构建, 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 促进他们素质与能力的提高。

比如学生在学习简谐运动的图像时, 往往不容易理解图像的物理意义。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参与沙摆实验, 指导他们观察摆动规律, 研究落沙痕迹的意义, 再引导他们将沙痕抽象为函数图像, 学生对图像的物理意义就不难理解了, 而且容易跟波的图像相区分。这样做比单纯地演练习题效率要高, 同时促进了学生能力的提高。

对于学生实验还要避免两个极端:1.教师详细讲解原理、步骤, 精心演示实验过程, 再让学生模仿着做;2.教师对实验作简单介绍后放手让学生去做。这两种做法都不利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纵观近几年的高考实验题, 尤其突出了对实验设计能力和迁移能力的考查。这就要求教师利用教材中有限的实验加强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做单摆测重力加速度的实验时, 教师可先引导学生思考:测重力加速度有哪些方法?总结得出:1.利用自由落体测高度和时间;2.利用小车沿斜面自由下滑测倾角、动摩擦因数和加速度;3.利用飞行器绕地球做低轨道匀速圆周运动重力提供向心力, 已知地球半径测周期;4.利用单摆周期公式测摆长和周期。这样既有利于扩展学生思路, 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比较选取出最佳方案:本着简洁准确的原则方案4较好。然后进一步启发学生明确实验原理, 选取实验器材, 理清实验步骤, 分析实验误差。学生在实验过程的主动参与, 使他们的实验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二、重突破, 轻分散

高中物理涉及的重点、难点较多, 为寻求突破, 教师往往采取深挖掘、多训练、一步到位的办法。事实上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需要一个过程, 脱离学生实际, 脱离认知规律, 盲目拔高, 暂时学生能够勉强应付几道难题, 成绩有所提高, 但并不利于能力的培养。

以加速度这一概念为例, 它是在第一章 (人教版新课程·物理必修一) 出现的, 描述做变速运动的质点速度变化的快慢。要求掌握其物理意义, 通过比值来定义 (严格讲这只是平均加速度, 还未涉及瞬时性) , 是速度对时间的变化率, 知道其单位、理解其矢量性。第四章通过牛顿第二定律揭示加速度产生的原因, 同时强化了加速度的方向性和瞬时性, 使学生的认识进一步加深。第六章 (人教版新课程·物理必修二) 通过匀速圆周运动的学习进一步强化了加速度的方向性, 使学生认识上产生一个飞跃。第七章天体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是加速度概念的实例。第五章机车以额定功率启动, 要求学生根据加速度的瞬时变化, 展现物理过程, 判断速度变化, 对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并在简谐振动中进一步强化。当然上述过程中还穿插着加速度的合成与分解。像这样一个概念要想在某一阶段的教学中形成突破是不现实的, 应该把握住每一阶段对加速度的认识要求, 由浅入深, 适当分散难点, 宁可在概念形成之初肤浅些也务必要准确, 避免“跃进”带来的认识偏差。

三、重结论, 轻过程

学生在学习物理时往往有这种现象, 课堂能听懂, 甚至觉得不难, 概念、定理、定律等也能记住, 但是遇到稍作变化的题目便束手无策了。这归根结底是能力问题。仅凭记住一些结论是学不好物理的, 必须要注重结论的形成过程。著名物理学家韦斯科夫说过:“科学不是死记硬背的知识、公式、名词, 科学是好奇, 是不断发现事物和不断询问‘为什么’, 科学的目的是发问, 他主要是询问的过程, 而不是知识的获得。”

因此教师必须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 重视学生的内心体验与主动参与, 通过创设与教材内容有关的情境, 使学生在展开的物理情境中捕捉各种信息, 产生疑问, 分析信息并引出各种设想, 引导他们在亲身体验中探索新知, 开发潜能。这里还要注意一个误区, 就是一谈到创设情境, 往往是满堂的多媒体课件。

如进行牛顿第三定律教学时, 学生的困难主要体现在两方面:1.易与二力平衡混淆;2.在以后复杂的受力分析中意识不到求解一个力可以通过分析该力的反作用力来解决。这两方面都不是大量课件演示诸如“鸡蛋碰石头”等所能解决的。课堂的重心还是应当放在典型实例的定量分析上, 如用两个相同的弹簧秤对拉, 和把一个弹簧秤固定后用力拉, 引导学生读数、分析、比较, 形成准确而深刻的认识。

四、重题量, 轻方法

由于高考“在考查知识的同时突出能力的考查”, 所以演题成为训练能力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 但并非题目练得越多, 就见多识广, 能力越强。尤其到了高三阶段, 教师惟恐题型演练有疏漏, 便征订各种复习资料, 学生自然是疲于奔命。当然保持适当的题量是十分必要的, 但教师应精挑细选, 特别要注意那些体现思想方法、体现能力要求的习题, 在讲练过程中更要注重方法的指导、总结与运用。

事实上高考中很多题目虽看似新颖, 但其解题方法很多是源于课本的, 故能力训练不应脱离教材而盲目求新、求异、求难。以2008年江苏高考试卷第12题选修模块3—5题第3问为例, 这是有争议的一道题, 由于题目涉及了半衰期的定量问题, 被认为超纲。其实其解题思想还是源于半衰期的概念, 只要知道半衰期的定义, 对课本中的举例在这种新的情境中稍加迁移, 算出剩余P30占原有P30的百分比即可。可见许多解题方法都是和课本知识密切相联系的, 只有在基础知识的学习中运用总结这些方法, 再将其推广到习题予以加强, 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结语

高中物理要民主教学 篇6

一、对物理教学内容时代性的思考

1.物理教学内容时代性就是指要将现代物理学发展所取得的成果告诉学生

一般认为, 现代物理指的是从1896年贝克勒尔发现铀的天然放射性以来物理学研究所取得的成果。1905年爱因斯坦创立了狭义相对论, 先后在普朗克、爱因斯坦、玻尔、德布罗意、海森伯、薛定谔、玻恩等多人的努力下, 创立了量子论和量子力学。经过近半个世纪原子物理、核物理的研究, 20世纪40年代人类掌握了核能的奥秘, 人类社会进入了“原子时代”。1916年, 爱因斯坦发表了用一种新观点来推导普朗克黑体辐射公式的论文, 首次提出了受激辐射的概念。今天, 激光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尖端科学研究、工业、医学、通讯、军事、艺术、教育、计算和日常生活。

2.物理教学内容时代性就是要让学生知道基础物理学在高新科技发展中的应用以及它对其他学科的促进作用

物理学的发展对现代科技有很大的促进作用。20世纪物理学发展了原子能、电子、激光、计算机等实业部门。物理学在高技术领域的应用有:基因工程技术的发明, 使人类开始全面进入认识和改造以人类为代表的生命世界;电子计算机的诞生使人类的劳动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开创了人类智力解放的新纪元;商用核电站的建成, 开辟了人类开发和利用原子能的新时代;人造地球卫星的上天, 标志着人类的活动开始越出地球的限制, 跨入向太空进军的新时期。物理学的发展还促进了自然科学中其他学科的发展, 如天体物理、地球物理、化学物理、生物物理等众多交叉学科。

3.物理教学内容时代性就是要让学生体会用现代物理学的观点重新审视经典的物理概念与规律

随着物理学的发展, 经典物理学被不断赋予新的内涵, 在此情况下, 应教育学生学会以现代物理学的观点来审视经典物理概念与规律, 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经典物理知识。虽然从牛顿创立经典力学至今, 已过去三百多年了, 但是经典物理学的许多内容仍然是物理教育不可缺少的基础。例如, 质量是经典物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 它是物质的一个基本属性。在经典力学中, 质量首先被看作是物体所含物质多少的量度。一个质点组的总质量被理所当然地看成是各个质点质量之和。但是, 在相对论中, 质量是与运动状态有关的一个物理量。两个具有相同能量E且沿相反方向运动的自由光子, 其总质量是2E/c2 (c是光速) ;而当它们沿相同方向运动时, 总质量却是零。因此, 从现代物理学的观念上看, 质量仍然是一个重要的物理量, 但比经典质量具有了更丰富的内涵。

二、现代物理知识的教学价值

1.现代物理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 提高学习兴趣, 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动机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内在动力, 现代物理知识能够展现物理的内在美, 因为物理规律本身的简单、和谐和统一就是对于自然美的充分展现。例如, 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实现了天和地的统一, 电磁场理论的建立使电、磁、光得以统一, 而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的发现则说明自然界整个运动的统一。通过对现代物理知识发展及应用的介绍, 可使学生意识到物理学是一门处于不断发展中的学科, 从而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

2.现代物理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建立现代物理思想和观念

科学上每一次重大的变革, 总是以科学观念、科学思想的突破为先导, 正如爱因斯坦所指出:“在创造一个物理学理论时, 基本观念起了主要作用。”中学生由于知识所限, 许多现代物理知识无法接受, 但可以采取适当的方法让学生理解、接受现代科学思想、观念。但是中学物理教材中经典物理理论过多、现代知识过少, 只是体现直观的、经验的科学思想和实验的、逻辑的科学思想。如果学生长期接受这样的熏陶, 头脑中就会牢固树立经典物理观, 以后很难建立起现代物理的思想和观念。

3.现代物理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 批判精神的培养

在当前应试教育制度下, 为便于组织和对付考试, 知识的考查和学习往往以绝对化、标准化的形式出现。久而久之, 学生思想日益僵化, 唯书, 唯师, 只会继承不会创新, 只会接受不会否定, 迷信权威, 缺乏怀疑、批判精神。通过现代物理知识尤其是物理现象、规律发现历程的介绍, 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

高中物理小实验要生活化 篇7

一、注意安全性

安全是物理实验过程中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 任何时候、任何情境下, 无论开展那种物理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验证实验结论, 都必须高度重视安全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安全来自于思想意识上的重视, 来自于实验器材的稳定性, 来自于操作行为、操作程序的规范性, 每次学生实验前, 教师都要尽最大可能、尽量全面要求学生注意实验安全并作全面的安全指导. 物理实验中涉及安全问题主要是电学、压强等. 如电流表在使用的过程中, 注意必须串联在电路中, 必须经过用电器才能接在电源两极, 必须让电流从“+ ”接线柱流进, 从“- ”接线柱流出, 如果接反, 电流表的指针就可能被打弯. 使用试电笔时, 如果被测电器电压超过人体的安全电压, 千万不能接触电笔前端的金属杆. 测试水的表面张力时, 要用到的实验器材有: 水、杯子、眼药瓶、薄纸、剃须刀片、汤盘. 取玻璃器材要做到轻拿轻放, 取、用剃须刀片都要注意不要划破手指等. 实验过程中, 行为要规范, 需要将刀片放在一小张薄薄的餐巾纸上, 然后将上面有刀片的餐巾纸浮在杯子水面上, 这些操作必须按照规定操作.

二、选择操作性

结合学生生活的物理小实验, 需要选择哪些贴近学生生活、能够是学生生活中找到器材的、具有操作性的小实验来做. 日常生活中处处有物理现象, 处处可以找到物理实验器材, 物理中力学、机械能、功、电、磁场等部分的许多小实验, 学生都可以课外进行. 如让很小很轻的乒乓球沉到水底、又怎么能够浮在水面上, 这个小实验除了帮助学生理解浮力、重力、压力外, 好处是操作性强, 实验器材简单、好找. 乒乓球自身质量小, 比重绝对小于水, 外界力量的作用是不会沉到水中或者水下的. 但是通过流动的水流对乒乓球的压力, 能够将很轻的乒乓球固定在水底, 一旦阻止水的流动, 乒乓球就会浮在水面上. 选一个大小适中的漏斗, 不应太大也不宜太小, 要恰好能把兵乓球放进去. 漏斗下边放一个足够大的接水容器, 防止淌下的水过多而溢出容器. 再如验证磨檫生热的现象, 学生就更容易利用生活素材来完成, 用两根橡皮筋, 然后双手将橡皮筋快速拉伸, 几秒钟以后即刻将拉伸的橡皮筋, 紧贴在自己的额头上, 就会发现拉伸的橡皮筋有点热; 再让橡皮筋迅速缩短, 并立即让它与自己的额头接触, 与前边比较就会觉得有点凉.

三、具有探究性

高中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是: “高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 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 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通过生活实验探究物理知识, 能够将书本知识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能够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探索精神, 是学生理解、运用、掌握物理知识有效的学习方式. 如通过生活小实验探究受迫振动和共振原理, 取三张长度不同的纸条, 标上A、B、C, 手持三条长度不一的纸条前后晃动, 使之作受迫振动. 探究手动的频率与纸条振动的频率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通过调整手动的频率, 使纸条A、B、C的振幅依次达到最大. 当振幅最大时, 手动频率与纸条自由振动时的固有频率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探究“产生共振现象的条件”是什么. 从这个简单的生活实验中, 不难发现, 物理生活小实验使用的材料越简单, 操作越有可能, 学生就会越想探索所验证的结果, 实验的教育价值就越大. 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联的小实验, 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能够把学生引入奇妙的世界, 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 能够唤起学生的注意力、仔细地观察、认真的思考. 要求学生“用筷子提起一杯水”来探究“摩擦力”, 要求学生“用一张纸托起一杯水”来探究“大气压强”等.

四、讲究开放性

鼓励学生开展跨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 把物理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结合起来探究自己身边的生活现象. 例如, 因地制宜开展的小型水电站运行调查, 首先调查水电站建设对当地生态环境影响、水电站建设位置及周围的地质结构、水电站建设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影响、走访当地用电需求等, 确定能否建设小型水电站; 要求学生运用能量守恒与转化、电功率等原理估算发电量, 确定小型水电站建设规模. 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跨学科知识运用的能力, 认识科学与经济、社会互动作用, 增强学生科学服务于人类的重要性. 大多数的学生有兴趣的物理问题存在在家庭、学校、社会中, 家用新型电器、家用炊具、公共设施中的新装置、新型通信工具等有大量的物理现象与原理, 教师应选择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素材用于教学, 提高物理实验的开放性, 增加学生对物理课的亲切感.

五、包含趣味性

通过猜谜语、说成语学习物理, 如, 学习“平面镜成像”, 请学生猜歇后语, “猪八戒照镜子”, 学生会异口同声地回答“里外不是人”. 让学生探究为什么会这样?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物理学家———伽利略”时, 让学生猜谜语“存款不计息”, 打一物理学家名字. 学习比热、重力时, 要求学生用物理名词填成语, 今非昔 ( ) 、 ( ) 火朝天, 不知轻 ( ) 、 ( ) 大无穷等, 使得学生的积极性充分的调动了起来!

生活小实验让学生对物理事实有了具体、明确的认识, 能够为概念和规律的掌握打下一定的基础, 能够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科学探索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培养学生物理学习兴趣. 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生活的实际开发、运用丰富课程资源,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1]黄荣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优化策略[J].才智, 2016 (3) .

高中物理要民主教学 篇8

物理学科特点之一:以观察、实验为基础

观察和实验是建立物理概念、认识物理规律的基础,也是学习物理学的基本方法。物理实验具有真实、形象、生动的特点,通过观察和实验能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明确、具体的认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设计中要重视物理实验,充分发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教学设计中要根据教学内容提供实验器材,创设学生动手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的氛围。设计一些“观察与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进行思考。杜绝只讲不练、纸上谈兵的作法。

物理学科特点之二:紧密联系实际

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蕴涵着大量的物理知识,学习的物理知识可以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中的问题。因此,紧密联系实际是物理教学的鲜明特点。《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在课程理念中也强调指出:“高中物理课程在内容上应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加强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及科技发展的联系,反映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和科学思想,关注物理学的技术应用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在教学设计时要通过多种渠道使物理贴近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通过提供对相关的物理知识联系实际的素材,让学生去感受物理与生活、社会实际的联系,例如,在学习万有引力与航天的知识时,给学生观看有关人造地球卫星、航天飞机、空间站的录像片。可以让学生列举和物理知识相关的各种亲身体验的活动,如,讲超重、失重内容时,让学生谈生活中乘坐电梯、到游乐场乘坐过山车的体验等。还可以通过让学生查阅资料来了解物理知识在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及物理知识对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极大影响,从而增强学生学习动力,促使学生关心社会实际生活,增强社会责任感。

物理学科特点之三:具有明确的结构性

物理学有其自身的知识系统,存在简明的知识结构。教学过程设计要从整体着眼、部分入手、统筹考虑,以达到整体优化的目的,教学设计不仅要重视知识本身,更要重视知识间的相互关系,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既见到树木,又见到森林”。

物理学科特点之四:具有严密的逻辑性

物理学在知识的掌握和问题的解决方面有许多内容需要分析论证、逻辑推理,即思维上具有严密的逻辑性。教学设计中,既要提出对现象进行简单归纳、概括的问题,还要提出一些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运用概念、规律进行推理和解答的问题。要在重视物理结论的同时,更加注重物理结论的得出过程,即重视由已知到未知、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关系。教学中利用好这一特点,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和科学素质的培养。

物理学科特点之五:物理知识的抽象思维性

物理学科知识本身及物理知识的认知过程具有抽象思维的特点,这给物理教学和物理学习都带来许多困难,但这也为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创造了良好条件。教学设计中要重视物理情境与物理现象的展示,通过对物理现象的感知和对物理情境的分析,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另外,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抽象的客观事物形象化、具体化,使事物的形、声、色直接作用于学生感官,加快学生的感知进程,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物理学科特点之六:严格的数学量化性

物理规律中的物理量之间都由数学建立起了定量的关系。物理是数学研究的对象,数学是研究物理的工具。教学设计中要注重把物理问题转变为数学问题和把数学问题转变为物理问题的操作训练,加强学生对物理问题的理解和记忆,使学生了解数学在自然科学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理解自然界的物理问题是有规律的,这些规律是可以认知的。

总而言之,物理有它独特的学科特点,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物理教学设计,在重视新课程理念的同时,更要重视物理学科自身的特点,只有两者的有机结合才是好的设计,只有这样的设计才能通过学科教学全方位提升学生的能力。

参考文献:

姚跃涌.高中新课程物理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03.

(作者单位 山西省大同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

上一篇:水文文化论文下一篇:义务教育教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