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节能现状(共7篇)
住房节能现状 篇1
当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住房的要求不断提高, 尤其是我国北方地区, 冬季长而寒冷, 北方人民对住房的保暖质量要求受到了社会的高度重视。如何为北方寒冷地区的人民建造一个舒适的室内环境, 特别是农村地区, 如何解决农村人口的住房保暖问题, 改善住房节能现状, 采取住房节能措施等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北方寒冷地区的住房节能现状
根据相关部门的调查, 我国北方寒冷地区人民住房节能的主要问题出现在农村, 在广大农村地区, 人们普遍采取的住房节能措施就是房屋吊顶, 棉门帘, 在窗户上钉塑料薄膜等, 有一些居住条件好的家庭, 他们采用的住房节能措施是加强石棉、苯板的使用, 在墙体的建造时, 采用加气混凝土。为了能够有效分析北方寒冷地区的住房节能现状, 相关部门对房屋的墙体、门窗、地板、屋顶、采暖等方面进行了综合介绍。
1) 墙体。在北方寒冷地区的住房的墙体主要有砖墙、石墙和土墙三种, 其中砖墙墙体的厚度大约24到37厘米, 土墙和石墙的厚度在40厘米左右。房屋外墙大多数都是水泥砂浆, 也有的是涂料, 有瓷砖的门户较少, 因此, 在我国北方地区, 尤其是北方农村地区的房屋, 几乎没有什么有效的保温措施, 冬季寒冷时期, 室内的热量严重损失, 大大降低室内温度。
2) 门窗。我国北方地区的农村住房的门窗以木质材料居多, 也有一部分新房子是塑钢门窗和铝合金门窗。在大多数门户中, 外门仍然是单层的双开对门, 木门冷风渗透非常严重, 紧闭性差, 塑钢门窗和铝合金门窗的紧闭效果要好于木质门窗。大多数家庭的外窗仍然还是单层玻璃, 木窗还有的是平开方式的, 变形严重, 在冬季寒冷时期, 许多家庭都会在窗户外面钉上一层塑料薄膜, 也有的直接由胶带粘住窗户缝, 以此减少室内热气的流失, 相比之下铝合金门窗和塑钢门窗的保温效果要高于木质门窗。
3) 地板。我国北方寒冷地区住房的地面几乎没有什么保温措施, 热阻满足不了地面保温的要求, 在北方农村地区, 人们的住房地板就三种, 一种是素土务实, 一种是水泥地面, 还有一种相对不错的就是砖铺地面。
4) 屋顶。我国北方寒冷地区的农村住房屋面的承重结构主要是木檩条、木屋架和预制板、现浇板。与之相应的屋面主要材料为苇席坐泥铺瓦、现浇板、覆土、预制板、灰砂、炉灰、茅草等, 这些屋面形式的保温效果非常差, 根本达不到屋面传热系数限值的要求, 有的房屋室内有吊顶, 但吊顶上也很少有人铺设保温材料。
5) 采暖。我国北方寒冷地区, 尤其是东北地区的农村住房, 多数住户取暖设施是火炕和煤炭炉, 土暖气。其中火炕的主要取暖能源是农作物秸秆, 煤炭炉和土暖气的取暖能源主要是煤炭。近几年, 有的住户开始用电能取暖, 取暖电器包括空调、电暖风、电暖气等。
2 北方寒冷地区住房节能改造措施
2.1 围护结构的节能改造
针对我国北方寒冷地区住房节能的现状, 北方住房的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差, 而冬季寒冷时期室内温度低的问题, 要通过住房围护结构节能改造来实现, 具体要从墙体、屋顶、门窗、地面等几个方面改造。
1) 住房墙体节能改造。墙体保温改造通常有两种方法:抹保温浆料和粘贴或机械固定保温板材。针对不同结构类型的墙体可采用不同的改造方法:如果是混凝土墙体, 或者是砖墙, 则可以在将基层墙体清理以后寻找平层, 再把保温隔板与基层墙体用交战金粘贴起来, 最后用锚栓固定好, 当然也可以进行保温砂浆的涂抹;如果是土墙, 就要先将墙体原有的缝进行细致的填堵, 使墙体加厚, 然后在墙体内外增加草泥, 涂抹灰层, 最好再涂抹一层保温材料。当然,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在外墙上粘贴苯板, 这种保温方法是当前效果最好的, 造价也相对较便宜。
2) 住房屋顶节的节能改造。屋顶的节能改造是室内保温的重要项目。针对我国北方寒冷地区的住宅屋顶的不同结构类型, 需要提出相应的节能改造方法:如果是木屋架坡屋顶的保温改造, 则可以在原有屋架上做吊顶, 然后在吊顶上附加保温材料;如果是木屋架平屋顶的保温改造, 也可以在原有屋架上做吊顶, 然后在吊顶上附加保温材料;如果是钢筋混凝土平屋面的保温改造, 则可以在防水层上铺设保温层, 原屋面防水有渗漏时, 要重新铺设保温层和保护层;如果是草屋顶的保温改造, 可将原木屋架保留或加固, 把上部改成瓦屋盖。
3) 住房门窗的节能改造。如果房屋外门是单层木门且, 可以改为双层木门, 或者在木门内外贴置聚苯乙烯板;如果房屋外门是单层铝合金门, 可增设一层铝合金门, 也可以采用加棉门帘、或增加一层内保温层的做法;如果门扇质量不好, 要更换为保温门。如果原有外窗较好, 可在外窗的内层增加拉窗, 也可在原外窗玻璃上贴膜;当原有外窗没有维修价值时, 则直接更换保温新窗。
4) 住房地面的节能改造。农村住宅地面一般都不考虑保温措施, 而地面的耗热量大, 所以加强地面保温非常有必要。可选用干炉渣作为地面保温材料, 减少地面的散热量。
2.2 取暖措施的节能改造
我国北方寒冷地区的取暖设施效率和能源利用率低, 室内环境质量差, 因此很有必要采用高效节能的采暖设施, 提高能源利用率。
1) 在平原地区的农村, 常住人口多, 作物秸秆量大, 可采用生物供暖设备供暖。
2) 如果不具备集中供暖条件, 可以将火炕改造为节能吊炕, 增大炕的散热面积, 使柴火充分燃烧, 这样的方法不仅节省能源, 而且可减少室内烟气。
3) 在室内做地热供暖。首先要为地面找平、清理, 然后在地面上铺设绝热材料, 进行边角保温, 然后在绝热材料上铺反射铝箔, 在反射铝箔层上铺金属网, 再间距20到50厘米盘摆地暖管, 并每隔一定距离在金属网上进行绑扎固定, 最后铺设装饰材料。
3 总结
北方寒冷地区的住房节能改造主要表现在农村住房方面, 农村住房多, 存在的节能潜力大, 如果进行住房节能改造, 则会取得非常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从一定程度上讲, 开展农村的住房节能改造工程, 不仅能够降低能耗, 降低对环境的污染程度, 而且能够改善住房条件, 使住房的舒适度提高, 保证房屋居住者的利益。与此同时, 进行住房改造还响应了国家节能减排、改善民生的号召, 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甘肃农村住房建筑节能技术探讨 篇2
据统计,建筑能耗约占我国全部能耗的30%[1],有些地区已接近40%[2]。我国目前单位建筑面积的采暖能耗相当于同纬度发达国家的2~3倍,为与我国北方气候条件相似的德国的2.5倍,节能潜力很大。清华大学的一项大规模农村建筑、能源和环境综合调研结果显示,目前商品能源在整个农村地区生活用能中已经占到60%,生物质能只占到40%。而上世纪80年代,我国农村使用薪柴和秸秆等生物质能的比例占到80%以上。伴随着农村人口对提高室内舒适度的要求,农村住宅建筑能耗的比例将会逐步提高。可见搞好农村建筑节能是实施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
甘肃已建农村房屋建筑约3.8亿平方米,很多建筑建造随意,缺少规划和合理的建筑设计。大部分农村家庭都住在以围墙和房屋围成的院子里,房屋大多为单进深一层的平房,不同功能的房间大概以四合院的形式分在院子四周,见图1。
这种单进深的一层房屋体形系数大,不利于冬季保暖,各种功能的房屋建筑比较随意,缺少规划,浪费建筑材料影响使用及生活卫生,既不利于生活舒适性的改善也浪费土地。住宅外墙材料是以机制红砖和土坯为主,窗为单玻木窗,门为单板木门且长时间开启,门口周边无任何密封 ,屋顶地面基本无保温隔热措施;寒冷季节的主要取暖方式是利用煤炭炉和土炕, 室温均在9℃以下 , 室内的舒适度极其不好,能源利用率极低 , 同时还要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 , 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加强建筑物建造前的建筑节能规划设计;加强农居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因地制宜选用建筑节能材料,开发利用可再生的太阳能及生物质资源 ;合理利用地方采暖节能技术;降低农村住房能源消耗,提高农村住房的舒适度 , 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工程技术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
1 适合甘肃农村住房的建筑节能技术
1.1 建筑规划设计与节能
新建建筑的早期设计规划将影响建筑物使用周期的耗能,影响建筑物的规划节能设计应从建设选址、建筑布局、建筑方位朝向、建筑间距、冬季季风主导方向、太阳辐射等进行深入研究。分析构成小区气候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和地理条件的有利与不利影响,通过建筑的规划布局改善居住条件,形成有利于节能的微气候环境。
建筑物选址应首先选择向阳的原则,利用阳光冬季采暖是最经济最合理的有效手段,所以建筑的基地应选择在向阳的平地或山坡上。为更好的吸收太阳辐射,应将向阳的墙面和屋顶涂成深颜色。避免“霜洞”,由于寒冬的冷气流在凹形基地会形成冷空气沉积,造成“霜洞”效应,故节能建筑不宜布置在山谷、洼地、沟底等凹形基地。避免“不利风向”。[3]甘肃省全省平均风速1~5 m/s,河西走廊北部及高山地区平均风速3~5 m/s,河西走廊其余地区3 m/s左右,河东1~3 m/s。其中大风天气都集中在冬春季,正是需要采暖的季节,风向多为西北风,合理选择封闭或半封闭周边式布局的开口方向和位置,少开面向西北面的门窗,使建筑群达到避风节能目的。避免“雨雪堆积”,地形中处理不当的“槽沟”,会在冬季产生雨雪沉积,雨雪在融化(蒸发与升华)过程中将带走大量热量。优化建筑物的体型,为了减少热损失,节约能源,要把建筑的“体型系数”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水平。而如果建筑平面布局复杂,层数少、凹凸太多,就会造成外表面积增大,建筑热量损失增加。甘肃地区乡村民居通常是以户为单位的一层独立式住宅,以几种典型户型(建筑面积60~120 m2)为例,其形体系数在0.7~0.8[4],对乡村建筑的节能极为不利,因此,宜加大进深,最好采用两户或几户联立式布置,以降低体型系数。由于外窗的传热性能比起外墙和屋面高达4~5倍,一般门窗及其缝隙的热量损失达到建筑物全部热损失的近一半,所以建筑在满足采光的要求时应尽量少开窗,且应把窗开在南面,已更好的获取太阳光,并减少冬季冷风灌入。在外门设一个防寒门斗,可减少冷风进入室内,特别是面向北向开的门设防寒门斗可减少冷风吹袭,门斗尺寸要满足人员进出及使用需求并密封良好。见图2。(假定北面为冷风面)
甘肃大部分地区处在太阳能丰富或较丰富地区,有着很好的太阳能利用的自然条件,农村地域宽广,结合太阳能利用的太阳房是农村建筑节能的有效途径之一,太阳房设计要因地制宜、遵循适用、坚固、经济,并注意建筑造型美观大方。选择太阳房的建造位置时,要避免周围地形、地物(包括附近建筑物)对建筑南向及东、西向15°朝向范围内在冬季的遮阳。太阳房平面布置及其集热面应朝正南或南偏东、偏西15°范围内为宜。避免建筑物本身突出部分(挑檐、突出外墙表面的房柱等)在最冷的1月份对集热面的遮挡。建筑平面内部组合时应将有严格温度要求的房间尽量朝南布置,并尽量避开边跨。对主要使用时间在晚上的房间,应优先选用蓄热性能较好的集热系统和集热部件,以使晚间有较高的室温。主要居室在无辅助热源的条件下,室内平均温度应达到12℃;室温日波动范围不得大于10℃,且夏季室内温度不得高于当地普通房屋。太阳房按传热过程分为:直接受益式、间接受益式、隔断式采暖;按集热—蓄热系统分为:蓄热墙式、集热蓄热墙式、附加阳光间式、屋顶浅池式、自然循环式;按太阳房的功能可分为:太阳暖房、太阳冷房、太阳能空调房;按所需机械动力的有无分为:主动式太阳房、被动式太阳房。下面为适合甘肃地区农村住房使用的一些被动太阳房的图例,见图3~图5。
通过各地实践和测试资料表明[5]:与同类普通房屋节能率30%相比,被动式太阳能采暖建筑可以达到的节能率在60%以上。与节能50%的普通民房建筑比较:被动式太阳房的整体造价估算高出25%左右。与节能65%的普通民房建筑比较:被动式太阳房的整体造价估算高出15%左右,经济回收期一般在3到8年之间,具有较好的经济可行性。
适合甘肃地区农村住房的主动太阳房则需大力推广太阳能热水器以满足生活用热水需求,尽量做到太阳能建筑一体化设计。还可以推广太阳灶用于炊事需求。
针对甘肃农村住房现有的不合理状况,结合甘肃省的气候自然条件及社会发展需求。以下为适合甘肃农村地区住房建筑节能、居民生活习惯、经济水平、及未来发展的典型户型结构平面图见图6。
该户型加大了房屋的进深,减少了房屋的形体系数;尽量把卧室和起居室放到了南面,把储藏室,厨房房间放到北面,提高冬季居住的舒适性;在南面增设阳光间,阳光间内墙及地面选用储热性能好的材料,提高了室内温度,在阳光间内可栽种一些花木,可美观及改善室内环境;在迎风面增设防寒门斗,减少了冬季冷风渗入。
1.2 建筑维护节能技术
加强建筑物围护结构(指外墙、屋面、楼地面)的保温隔热性能,利用节能型门窗提高外门窗的气密性,是提高居住环境舒适度,达到建筑物冬暖夏凉的重要措施。
(1)外墙保温隔热:
目前我国外墙保温隔热主要有三种形式(指外承重墙),即外墙外保温、外墙内保温、外墙夹芯保温。据有关机构测试表明[6],墙体不做保温处理其能耗会占到建筑能耗的50%,如果做保温处理则约占10%~15%,所以做好外墙外保温对建筑节能的意义是很大的。
现在普遍使用的有机保温材料中聚苯板、挤塑板与聚氨酯板保温性能好,施工简便;无机保温材料中保温砂浆、珍珠岩保温板相对保温性能较差;矿棉板、泡沫玻璃板价格昂贵施工复杂。从保温效率、施工技术、耐候性、经济回报几方面综合考虑。甘肃地区外墙外保温用60 mm左右的EPS保温系统最为适宜[7]。
(2)屋面的保温隔热:
农村住房各种类型的屋面均应设置保温层,保温层应覆盖整个屋面。木屋架屋面保温层可设置在斜屋面上也可设置在吊顶上,钢筋混凝土屋面保温层应设置在钢筋混凝土结构层上。
(3)地面保温防潮:
室内地面温度较低,相对比较潮湿,不利于建筑节能。因此应做好地面保温防潮处理。
(4)外门、窗保温:
针对不同气候条件和甘肃农村住房的具体情况选好节能型的外门外窗,有条件的地区,宜采用中空玻璃塑钢窗[8]。据有关资料介绍,单层玻璃钢窗的传热系数K=5.8而单层玻璃塑料窗的传热系数K=4.2,可减少传热量27.5%。如果做成双层玻璃塑料窗,其传热系数值K可减至2.0~2.2,甚至更小,这是塑料窗作为节能门窗的有利条件之一。如再采取提高气密性的措施,将达到较好的节能的效果,因为外门外窗是建筑物节能的最关键部位,在能满足室内采光通风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少外窗的面积。
1.3 地方节能采暖技术
甘肃农村住宅一般是一家一户,独门独院;既有住房多为一层建筑,砖墙或土坯墙,新建住房多为单层砖墙或保温外墙,保温屋面。
农村住房采暖多数是一家一户单独设采暖设备,采暖方式一般为火炕、火墙,也有简易的散热器采暖系统,其热源为钢质火炉;还有单一火炉采暖,也是钢质的。用火炕、火墙采暖,炕体、墙体材料可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节省投资。在燃料上可以采用有机质材料杂草、碎屑或煤炭;在使用上可以一火两用,节约燃料,符合居者生活习惯,可以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室内温度。简易散热器采暖系统设备简单、系统小,不要锅炉和水泵,也不要软水器。一个系统仅带3~5组散热器;节省投资、节省暖气费;节省燃料、适应多种燃料(各种秸秆)环保好;不占房间使用面积,室内布置灵活(见图7、图8)。
本图特点是:火炉比散热器低、没有水泵、水箱(膨胀罐)装在供水总立管顶端,比散热器高,比最高水平干管高20 cm。
2 结语
根据甘肃农村的自然气候条件和既有住房的状况,在对农村住房建筑节能影响比较大的建筑前期规划设计、建筑维护结构做法、新能源的利用、地方采暖节能技术几个方面系统的对甘肃农村住房建筑节能进行探索分析。对农村住房建筑节能工作的开展提供较好的指导建议。
摘要:本文针对甘肃农村住房的节能现状,从建筑规划设计、建筑维护、建筑材料、新能源利用、地方采暖技术等以上几个方面,对适合甘肃农村住房节能的节能技术进行研究与总结,将对甘肃农村住房建筑节能工作的开展提供很好的技术指导。
关键词:农村住房,建筑节能,节能技术,太阳能利用
参考文献
[1]韩喜莲,王瑛,周茗如.办公楼改造的节能设计[J].低温建筑技术,2010(2):111-112.
[2]刘胜,孔杰,阮文易,周茗如.我国北方地区供热改革现状及对策[J].节能技术,2010,28(2):150-153,181.
[3]邓振镛,谢金南,刘德祥,尹东.甘肃气候特点与开发利用[J].甘肃气象,1998(16):14-17.
[4]赵华,金虹.北方寒冷地区乡村住宅本土生态技术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7(2):235-237.
[5]刘叶瑞,张学东.被动式太阳房技术及应用前景[J].新能源产业,2007(2):34-37.
[6]洪艳惠.外墙保温在建筑节能中的作用[J].山西建筑,2011(4):200-201.
[7]周茗如,孔杰,阮文易.外墙外保温系统适宜性风析研究[J].低温建筑技术,2010(6):116-118.
住房节能现状 篇3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的建筑门窗节能性能标识工作经过两年的紧张筹备,近日正式开始实施。
国家安全玻璃及石英玻璃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作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指定的建筑门窗节能性能标识实验室之一,为保证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进行了大量的前期工作。近日国家安全玻璃及石英玻璃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对全国首批3家标识申请企业进行了工厂调查、产品检验、产品模拟计算等测评工作,目前,测评工作已通过建筑门窗节能性能标识专家委员会的审查。
住房节能现状 篇4
在该项目开发初始,绿地集团凭借以往成熟的开发和管理经验,以“合理、高效、节能”作为整个项目的设计理念,关于规划、建筑创新和节能技术应用的一些探索也获得相关部门的肯定,通过了建设部1A级住宅性能认定初评,以及上海市政府的政策扶持,在成功申报“上海市新建高标准节能示范项目”后,获得最高限额500万的上海市政府财政补贴,现已完成相关验收,财政款项已全部到位。
在针对保障性住房的具体产品研发中,一些新兴的高技术由于成本压力显然不适用。“既好又省”似乎总是促发前期设计定位和后期技术论证的矛盾,保障性住房项目更是如此,但也同时成为本项目规划及节能技术应用创新的源泉。
一、总体布局和户型设计
1. 提高住区整体活力和环境舒适度的总体布局
社区整体规划结构和道路组织参考蛛网的特点,细密而高效的路网保证了中心区域与外围之间的路径便捷易达。
在学习国内外“合理邻里规模”理论的基础上,绿地集团结合多年开发经验,在本项目中应用四级邻里结构和四级物业管理模式,相应地规划结构分为社区、认可型邻里(即小区)、防卫型邻里(即组团)以及邻居四级,加强居民对社区的心理认同感。采用混合社区模式,以提高社区活力,提升土地能级(图2)。
2. 小房型、大空间的户型设计
根据《上海市保障性住房建设技术要求暂行规定》(沪建交[2008]704号),位于上海市外环以外的高层保障房建筑面积一室户不超50 m2,两室户不超65 m2,三室户不超过75 m2。本项目中,一室户套数比例为20%,两室户为75%,三室户为5%。由于高层住宅的得房率较低,在具体研发中,我们要求户型布局紧凑、使用高效,保证每户套型都达到“四明”设计(明厨、明卫、明卧、明厅),并均有良好的南向日照,而且尽量使更多房间阳台朝向组团绿地,通过敞开式公共走廊和天井的设计,基本满足了所有户型的采光和中间户的通风要求;每户都设计有阳台和凸窗,以延伸房间二维尺度,提高生活品质。最终实现了高层双电梯住宅得房率超过80%,主要套型房间尺寸合理,基本具备了商品房二室户、三室户的全部功能,套内空间动静分区、洁污分区,各房间保证足够的窗墙比和窗地比。
二、首个采用65%节能计算标准的保障性住房
在设计前期,正值节能设计新政出台,上海市刚刚开始推65%的节能设计标准,虽然从2011年才会正式作为强制性执行标准,当时还没有采用这一标准的保障性住房先例,但考虑到其对于住宅节能品质跨越式提升作用,在经过同类产品调研和成本核算后,我们决定率先在该项目所有住宅设计中执行这一标准。
本项目住宅基本为15层,使用铝合金窗和塑钢窗两种外窗,采用膨胀聚苯板作外墙保温,热桥部位加强处理,传热系数0.86 W/(㎡·K),屋顶采用挤塑聚苯板,平均传热系数0.66 W/(㎡·K)。
若执行65%的节能设计标准,势必会导致建筑材料的用量变化(表1),经过初步成本核算,材料的变更导致成本上浮约90元/m2(折换到住宅可销售面积),以D1地块约6万m2(可销售面积)住宅(共817户)为例,则初始成本投入增加约540万元人民币。经设计院初步核定,围护结构的节能率达65%以上时,相较于强制的节能50%标准,年节省135.94吨标准煤,在50年的使用年限中可节省标准煤6 797吨。虽然项目初始投入增加,但是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和社会效益显著。
三、节能新技术的应用
为推广基本节能技术在住宅产品中的普及,本项目还实验性地附加采用了一些新技术。
1. 太阳能热水系统
江桥新城D区的部分住宅楼采用太阳能热水系统。基于屋面的可利用面积,经过投影面积计算,可摆放24台(即住宅顶部10~15层住户的数量)150 L太阳能真空管热水器单机,实现分户集热、分户供水、分户计量,同时作为太阳能热水器的补偿设置,每户另加设电加热热水器。
该系统在屋顶设置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位置(基础)和供热水管井。系统的冷、热水管共用一根管道,用水计量只需读取安装在户内的冷水表即可完成。技术原理简单、清晰,按照每户集热板面积2.5 m2/150 L水箱的技术标准配置,初次投入成本相对较低(约4 000元/户),预计集热效率不低于45%,且便于设备维护和物业管理,大大提高了整套系统在后期的可操作性。
2. 雨水回用系统
本项目考虑主要收集D1地块的地面和屋顶雨水,经过净化之后用于绿化灌溉、景观水补水,不再使用市政自来水作为景观用水的主要水源(图3)。
D1地块2.8万m2的面积涵盖屋面和地面,屋面的汇水径流系数设为0.9,地面的汇水径流系数设为0.8。从雨水汇总管取支管收集雨水,计算可收集总雨水量的60%,约16 990吨。雨水机械式自动弃流过滤装置有效排除前2 mm的累计降雨量,从而实现对后期更干净雨水的收集,同时无需用电维护,节能环保。在雨水深度净化过程中采用絮凝加药、自动砂滤、加氯消毒等工序,可有效降低浊度和减少细菌等微生物,使水质满足绿化杂用水标准。该雨水回用系统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安全性,全部实现自动化控制。
本项目还设置了雨水蓄水池(40吨),雨水清水池(10吨),总蓄水量为50吨,可以满足2~3天的绿化所需用水量。单次雨量在5 mm~10 mm的雨水可以充分收集,超过该降雨量的雨水将排放至市政管网中。
3. 太阳能路灯系统
太阳能路灯设置在D地块内小区级道路旁,宽7 m、长约250 m的道路旁共布置24盏太阳能路灯。杆高3.5 m,采用市电互补型控制器(表2),初始投入共计约7.5万元人民币,经初步计算,全年预计可节省电量2 409 kWh,节省电费1 486.4元。
江桥新城项目较高的设计标准以及节能技术的应用已经产生广泛的宣传效应,据统计,90%的动迁居民选择这里作为他们家园,这也为同类住宅项目的建设以及生态建筑的推广产生积极影响,使保障性住房不再成为低端住宅产品的代名词。
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绿地新江桥城
建设地点:上海市嘉定区江桥镇
设计单位:上海工程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合作设计:上海尤安建筑设计事务所
用地面积:55.3 hm2
建筑面积:67万m2
容积率:2.12
设计时间:2009年3月
建成时间:2012年
摘要:本文以上海绿地新江桥城为例,探讨如何从初始阶段就将高标准节能建筑贯彻在整个保障性住房设计建设阶段,如何将保障房项目做的又好又省,来迎接“把上海的保障房社区建设成为先进、宜居、可持续发展的标杆性居住社区”的全新课题与挑战。
住房节能现状 篇5
保障性住房是政府为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所提供的限定标准、限定价格或租金的住房, 既要做到高质量、低成本、最大限度地体现保障性住房的特点, 又要使每个楼盘有较好的品质。故而保障性住房并不完全等同于一般商品房的建设项目, 控制经济成本成了推广保障性住房的重要考量因素。类似太阳能光伏电板、风力发电、中水回用等节能技术往往限于高昂的成本而不适宜于在保障性住房中应用, 反而被动式节能技术成为保障性住房的一个很好选择。
所谓被动式节能设计就是指通过对当地地理位置、气候条件、文化和生活特征的分析, 将建筑设计与建筑微气候, 建筑技术和能源的有效利用相结合的一种建筑设计方法, 而非利用设备达到减少用于建筑照明、采暖及空调的能耗。被动式节能设计的具体内容包括建筑朝向、建筑保温、建筑体形、建筑遮阳、最佳窗墙比、自然通风等, 尤其在中国这个人口众多, 人均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推广被动式节能设计有着重大的意义。
1、项目分析
我们接手的保障性住房项目位于广西南宁, 占地面积约30.63亩, 项目用地性质为居住用地, 容积率不超过2.3, 并要求有10%的商业配套面积。项目定位为保障性住房, 主要建设公租房。甲方要求提高户型使用率, 适应家庭全生命周期变化需求。
1.1 地理位置分析
南宁地理位置优越, 自然条件得天独厚, 满城皆绿, 四季常青, 长久以来形成了“青山环城、碧水绕城、绿树融城”的城市风格, 素来被形容为“半城绿树半城楼”, 是一个非常适合人居住的城市, 因此我们的设计对策是:在设计中注重对原有基地生态肌理的保护和绿化环境的营造。
1.2 区位分析
基地位于南宁市东南面, 位于F-24-2地块的中央, 南北面皆为规划中的城市居住用地, 地块狭长, 南北短、东西长, 东临, 西临东风路, 基底面积约为30.63亩。南防铁路从基地北面穿行而过, 对基地有一定噪音污染。因此我们的设计对策是:在设计中注重对于北面噪音的防治。
1.3 气候条件分析
南宁市位于北回归线南侧, 属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阳光充足, 雨量充沛, 霜少无雪, 气候温和, 夏长冬短, 年平均气温在21.6度左右。冬季最冷的1月平均12.8摄氏度, 夏季最热的7、8月平均28.2摄氏度。年均降雨量达1304.2毫米, 平均相对湿度为79%, 主要气候特点是炎热潮湿, 尤其是七、八月份, 平均最高温度达到30~38℃, 且降雨量大。因此我们的设计对策是:设计主要应考虑建筑的隔热和通风, 并重点考虑被动式设计手法的应用。
1.4 项目定位
项目为南宁市的保障性住房, 其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在有限的空间条件下实现住宅使用空间最大化, 并使得使用空间具备可改造性;同时也要考虑对于建造成本的控制。面向中低收入群体的保障性住房设计和建造不仅要与我国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达到生活“基本可居”的居住标准, 还应以“持续可居”为出发点, 满足居住家庭在使用期间家庭人口结构和居住方式的变化。因此我们的设计对策是:在设计中注重在全生命周期内对保障性住房的利用, 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 住宅内部的墙体可以自由组合, 形成多样化的房型空间可能。尽量多采用被动式节能技术以降低初期建造成本及后期运营成本。
2、被动式设计在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2.1 空间布局
通过Ecotect软件计算出南宁当地的建筑最佳朝向, 以此为依据来进行空间布局。在平面上, 保障性住房以高层为主, 控制土地开发强度, 达到土地集约利用的目的。高层建筑沿基地南侧和北侧用地边界直线布置, 将地块巧妙地利用起来, 留出开放空间。南北侧高层建筑相互错开, 不仅有利于争取更长的日照时间, 也有利于建筑自身的自然通风。 (见图1)
地下空间运用光导管将室外的自然光引进到室内地下空间, 显著提高日光的利用效率, 改善地下空间环境质量, 全面提升使用的舒适度。光导管照明的光能利用率在97%以上, 室内均为漫射自然光, 光线柔和, 照度分布均匀且无需耗能。
2.2 资源循环利用
资源的循环利用也是规划设计的重点之一。在小区道路和广场铺装上采用透水铺装, 在小区中心绿地处采用下凹绿地、植草沟等, 促进雨水入渗, 减少城市洪涝灾害;建立水安全和水生态体系。
由于地块内的地形以坡地为主,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高差最大处将近10米。因此在设计中考虑对坡地的利用, 采用余土回用、土方平衡, 减少土方开挖, 开挖余土通过建设工程回填、堆山造、制作再生建材等途径就地回用。
2.3 智慧交通
交通采取“人车分流、上下一体”的规划思路, 将行人和机动车从入口处开始完全分离, 互不干扰, 缓解小区交通压力。小区在中心绿地下方设置集中式的地下停车库, 与住宅的地下室相互连通, 住户可在停车后直接通过电梯进入住宅。 (见图2)
3、被动式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岭南建筑风格主要体现在对当地气候与自然环境的适应。通风散热是岭南地区建筑在自然条件中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 反映在建筑上就要求总体布局和个体平面要开敞, 室内外空间要通透, 同时结合庭院绿化达到通风降温的目的。 (见图3)
3.1 底层架空
在建筑底层平面架空, 只预留核心筒和入口大堂, 为住户提供遮阳避雨的舒适性空间, 增强通风效果, 改善建筑微气候, 同时融合岭南庭院景观与室内环境相互交融, 即使在下雨天住户也能享受户外活动的乐趣。
3.2 垂直绿化
建筑的侧面采用垂直绿化, 在丰富城市景观的同时, 为住宅遮挡东、西两侧的直射阳光。其所积聚的热量通过垂直绿化与住宅之间露台的南北通风进行排热, 有效降低住宅能耗。
3.3 建筑退台
建筑从七层开始隔层退台, 除了消减建筑的体量, 减少前排建筑对后排建筑的日照影响外, 同时为了促进了人与环境的互动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 营造浓郁的岭南生活风情。出挑的观景平台有效的遮挡了住宅东西侧的阳光并为住户提供良好的空中景观。
3.4 架空屋面和屋顶花园
建筑采用架空屋面以及屋顶花园双重手法来对建筑的屋顶进行隔热。架空屋面的优点是构造简单且造价低廉, 利用架空层的空气流动带走热量, 起到夏季隔热降温的目的。开放的公共屋顶花园结合岭南庭院设计为住户提供多样化的交往空间, 同时也起到了良好的建筑隔热效果。 (见图4)
3.5 建筑外围护结构节能技术
在建筑外维护结构的节能设计中, 我们控制建筑的窗墙比, 避免使用玻璃幕墙。采用自保温外墙、在外墙内侧刷涂隔热涂料、屋顶绿化以及高性能LOW-E玻璃门窗等手段提高建筑外围护结构的隔热性能。
3.6 建筑遮阳技术
南宁属于夏热冬暖地区, 夏季炎热, 太阳入射高度角大, 日照时间长, 太阳辐射强烈, 因而建筑遮阳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设计中我们利用建筑构件如阳台、连廊等构成建筑自遮阳体系, 结合建筑造型设计固定或活动的外遮阳体系。
3.7 建筑的隔声降噪
由于在基地北面有铁路通过, 因此在建筑设计时, 将建筑核心筒放置在北面, 采用外廊及部分内廊式布局, 利用核心筒的混凝土墙体以及以实墙为主的外廊来作为第二道隔音屏障 (基地北面的阔叶类植物作为第一道隔音屏障) , 而户门则作为第三道隔音屏障, 以此来隔绝噪音。
3.8 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
由于考虑到建筑的成本, 因此仅在建筑设计中采用集中式太阳能热水系统, 其集成化程度高, 集中储热有利于降低造价并减少热损失。
3.9 建筑节材技术
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 建筑主体结构的梁、柱、剪力墙、楼板主筋应尽量采用三级钢以上的高强度钢筋。在墙体、门窗等建筑材料选择上多选用钢材、铝合金、木材、玻璃、石膏等可循环材料。
3.10 房型设计
在保障性住房的房型设计上, 不仅在平面上考虑了南北向的通风, 在剖面上还考虑了垂直拔风的天井空间, 进一步加强了户型的通风效果。
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内, 如何给某一户型空间提供更多的与周边空间连通的可能性成为设计的重点。在建筑结构体不变的前提下, 在保障性住房的设计中应多考虑平层连通的可能性。原则上不应该把保障性住房设计看成一个静态的建筑, 而应该看成是一个可以逐步成长, 容易转变的空间体系, 空间的变化尽可能小的受到阻隔。 (见图5)
4、结语
住房节能现状 篇6
一、基本情况
2012年是“十二五”推进全省建筑节能工作重要的一年。全省各地紧紧围绕国家及省提出的建筑节能工作目标任务,进一步突出工作重点,继续加强管理体制建设,强化技术支撑,规范监督管理,建筑节能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主要体现在:
(一)新建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执行率继续提高。
根据检查的数据汇总,2012年全省城镇新建建筑施工阶段节能50%强制性标准执行率达到98%,同比2011年提高了1%,新增节能建筑面积约9800万m2,形成92.4万t标准煤的节能能力。
(二)绿色建筑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截至2012年11月份,全省共有108个项目获得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建筑面积1063.17万m2,其中2012年有50个项目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建筑面积达到588.31万m2。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地推广绿色建筑工作进展较快,2012年分别新增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面积:广州市88.58万m2、深圳市364万m2、佛山市29.85万m2东莞市53.49万m2。其中深圳市、东莞市均超额完成2012年绿色建筑任务,深圳市任务完成率达到191.6%,东莞市任务完成率达到121.6%。此外广州、深圳、佛山等地绿色生态城区建设实践也已取得初步成效。广州市中新知识城、海珠生态城、深圳光明新区、佛山新城均纳入了省级绿色低碳新区建设示范。
(三)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继续推进。
截至2012年10月份,全省共计约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面积300万m2,其中深圳市被列为全国首批三个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重点城市之一,今明两年内计划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400万m2。
(四)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不断加强。
截至2012年10月份,全省共完成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统计20541栋(深圳市18458栋),能源审计918栋,能耗公示1272栋建筑,对559余栋(深圳市500栋)建筑进行了能耗动态监测。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等市均建立了能耗动态监测平台。
(五)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广泛开展。
截至2012年10月份,全省新增城镇太阳能光热应用面积1397.89万m2 (2011年新增576.11万m2),新增浅层地能应用面积56.71万m2 (2011年新增47.51万m2),新增光电建筑装机容量达71.12兆瓦(2011年新增22.88兆瓦)。全省共有6个项目被列入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项目,获得财政资金补助3507万元,装机容量达到了9.1兆瓦。梅州市和揭西县被国家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新批准为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和示范县,已分别获得3000万元和1000万元的财政部补助。
(六)墙材革新工作不断巩固发展。
全省列入国家第一、二、三批禁实名单的58个地区全部完成了“禁实”任务。在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开展“十二五”城市城区限制使用粘土制品县城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工作的通知》(发改办环资[2012]2313号)中,我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从化市、增城市被列入了第一批“限粘”城市名单;南澳县、仁化县、始兴县、梅县、蕉岭县、博罗县、阳西县、佛冈县、揭东县被列入了第一批“禁实”县城名单。列入名单的城市和县城已按照通知要求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并抓好落实工作。截至2012年10月,全省新型墙材应用总量达到了136亿块标准砖,占全省墙材应用总量的96.9%,实现节约能源84.32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219.23万吨,二氧化硫1.68万吨。
2012年度,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5个城市建筑节能重点工作开展较好,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完善,监督管理比较到位,给予通报表扬。
二、主要经验和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管理机构。
一是各地住房城乡建设部门都成立了建筑节能领导小组。其中广州、深圳、珠海、佛山、韶关、梅州、东莞、江门、阳江、肇庆、潮州、揭阳、云浮等市还成立了以市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的建筑节能领导小组。二是全省基本形成了市县(区)二级联动的建筑节能管理机制。全省共有15个市成立了专门的建筑节能与墙材革新工作管理机构,有6个市是由住房城乡建设局相关科室负责,建筑节能工作协调机制进一步理顺。
(二)完善法规制度,强化政策激励。
一是各地切实加强了建筑节能法制化建设,如广州市政府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绿色建筑的通告》 (穗府[2012]1号) ,明确要求达到特定条件和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房屋建筑都要实施绿色建筑技术,并对符合要求的项目同步要求进行绿色建筑设计审查和备案,对未按绿色建筑标准进行设计的工程一律退回备案申请,要求修改设计并进行绿色建筑审查后方可办理备案,有力地促进了绿色建筑技术在广州深入推广,为全省绿色建筑政策的推广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深圳市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建筑废弃物减排与利用工作的通知》(深府办函[2012]130号)、《深圳市建筑节能发展资金管理办法》 (深建字[2012]64号) ,珠海市印发《珠海市2012年建筑节能暨绿色低碳建筑目标责任实施方案》,佛山市印发《关于加快推广绿色建筑意见的通知》(佛府办[2012]51号),东莞市发布《关于加快发展我市绿色建筑的通知》(东府办[2012]143号)。此外,梅州市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关于印发<梅州城区不同类型的用地和不同类型建筑的建设用地用电标准(试行)>的通知》(梅市规联字[2012]10号)把建设用地指标纳入了规划审查阶段的范畴。二是对建筑节能的资金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据统计,2012年以来,各地对建筑节能方面的财政支持不断加大,全省各地财政对建筑节能工作的支持达到16353万元(含省级财政投入),为全省建筑节能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三)强化新建建筑节能,严格监督管理。
一是建筑节能技术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各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均能按照“十二五”建筑节能规划的要求,组织了建筑节能政策法规、绿色建筑、节能标准等内容的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班、强化对建筑节能设计、施工阶段的监管力度,开展专项建筑节能检查。全省设计阶段新建建筑节能标准执行率达到了100%,建筑节能设计水平普遍得到提高。施工阶段新建建筑节能标准执行率达到98%,建筑节能设计方案、措施得到有效的落实。在现行建筑节能标准的基础上,一些地方还出台了一系列技术指引和导则,例如广州市制定了《广州市居住建筑65%节能标准》和《广州市绿色建筑设计指南》等技术文件,极大地方便了建筑节能设计。二是各地强化了工程建设各环节及墙材工作的监管力度。完善了各项管理制度,包括规划阶段节能审查、施工图专项设计与审查、节能产品质量认定与备案、节能施工专项资格认证与人员持证上岗、节能工程专项验收、节能建筑测评标识与信息公示等制度,工程建筑节能监管效果明显。如佛山市为确保新建建筑节能标准执行率“双100%”,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除下发限期整改通知外还对相关责任单位进行通报、诚信扣分等处理,保障了新建建筑节能标准执行率的有效提高;东莞市在建筑节能专项检查的基础上结合了“三打两建”专项整治行动,强化了建筑节能与新型墙体材料的监管力度,将抽查不合格的四家生产企业,给予暂停认定新型墙材三个月的处理,并向社会公布;惠州市在“三打两建”工作中,彻底清理取缔了辖区内的红砖生产企业,基本实现了城、区、县全面“禁实”的工作目标。
(四)推动示范建设,强化科技支撑。
一是全省各地不断加大了对各类示范项目的建设力度,组织了大量建筑节能示范项目。其中梅州市成功申报了国家2012年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 揭阳市揭西县成功申报了国家2012年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县;广州、深圳、珠海、惠州、揭阳还积极组织当地太阳能光电建筑项目申报国家级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项目并获批准立项;惠州、东莞积极与省建科院等研究机构合作开展了当地建设用地用电指标试点研究与建设工作;茂名市确立了滨海国际酒店“别墅区”项目为2012年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并积极推进信宜市风力发电项目的建设;江门市积极推动建设规模化的屋面光伏电站项目,装机容量达到了36.48兆瓦;东莞市完成了东莞康华医院、石龙人民医院、东莞常平天虹商场、东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办公楼、东莞市建设交易中心等五项试点工程项目的节能改造。二是全省各地不断增强了科技促进建筑节能工作力度。在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与省科技厅联合出台了《科技促进建筑节能减排实施方案》后,各地积极组织了多个示范园区、小区和楼宇申报省级科技促进建筑节能重大科技专项项目,确立了48个示范项目,共获得1亿元的科技专项资金支持,通过科技创新有力推动了建筑节能工作。
(五)全面宣传推广,加大培训力度。
一是各地通过节能宣传月、召开交流会、座谈会、制作专题节目、组织社区活动等多种方式,大力宣传《节约能源法》、《广东省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等建筑节能法律法规以及绿色建筑、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等相关政策的重要意义,得到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珠海在珠海电视台新闻发布厅举办珠海市节能降耗成就图片展览系列活动,在“珠海特区报”专版宣传“节能低碳,绿色发展”,多次举办绿色建筑设计实践与应用专题讲座;佛山市编辑印制《建筑节能政策法规文件汇编》并发送到各区建设部门、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及房地产开发企业等,加强建筑节能政策法规宣传。二是各级建设管理部门不断加大建筑节能培训力度,组织相关单位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进行培训,讲解建筑节能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有效提升了建筑节能管理、设计、施工、科研等从业人员对建筑节能相关知识的理解能力和执行能力。在广州、佛山、韶关、梅州、惠州、东莞、江门、湛江、肇庆等地均开展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培训,各地建设主管部门组织了建设、设计、施工、监理等相关单位从业人员参加,通过宣贯培训活动,进一步提高了技术人员对绿色建筑相关标准的理解,增强了管理人员对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流程的认识,拓宽了全省对绿色建筑理念的认识;清远市组织了多期节能设计、施工技术培训班,为更好地提高清远市建筑节能设计、施工水平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中山市积极邀请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杨仕超教授、台湾成功大学林宪德教授授课,还通过举办施工员、质安员、材料员培训班,对有关节能法规、建筑材料、施工工艺进行了讲解,合计参加培训人数达6000人次。
三、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地区对建筑节能认识不够,能力建设不足。
一是部分地区对建筑节能重视不够,缺少建筑节能工作机构和经费,相关部门没有形成合力,政策不配套,管理人员能力不足,政策执行及日常管理水平不高。二是对建筑节能投入力度不够,尤其是建筑节能工作重点领域,如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绿色建筑建设等工作。
(二)部分地区新建建筑执行节能强制性标准水平还有待提高,监管缺位现象仍然存在。
检查中主要发现以下问题,一是部分市缺乏对节能设计专篇的规范性要求及深度规定,施工图节能设计细部处理不够,不能有效指导施工,施工图审查机构节能审查能力严重不足,对建筑节能图纸审查不到位。二是部分施工组织方案、监理方案基本照抄范本,普遍缺乏针对性,施工现场随意变更节能设计、偷工减料的现象仍有发生。三是部分地区特别是中小城市缺乏对保温材料、门窗、空调设备等节能关键材料产品的性能检测能力,产品质量监管存在漏洞。
(三)发展绿色建筑工作进展相对缓慢。
一是从建设主管部门到社会各界对绿色建筑投入产出的科学评价以及社会环境效益缺乏正确的认识,特别是部分地区领导未能将绿色建筑的重要性提高到建设资源节约型和宜居社会的高度来认识,缺乏重视,举措不力,影响了绿色建筑的发展。二是绿色建筑政策还不健全,仅有少数地方出台了切实有力的推广绿色建筑政策措施,多数地方对绿色建筑的发展少政策、缺手段,绿色建筑推广工作难以铺开。不少建设部门管理人员不了解绿色建筑的认证及标识流程,对绿色建筑的发展指导不够到位。三是粤东西北地区绿色建筑起步晚,发展慢,多数地区都还没有绿色建筑,2011年至2012年绿色建筑任务被迫压至了2013年至2015年,为“十二五”期间要完成省委、省政府《印发<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提高我省城市化发展水平的意见>重点工作分工方案》要求的4000万平方米的绿色建筑任务造成巨大的压力,严重影响了全省绿色建筑推广进程。
四、继续推进全省建筑节能工作的意见
(一)规范新建建筑节能管理。
一是加快省市二级联动的建筑节能管理体制建设,将建筑节能监管重心下移,增强市县的监管能力和执行法律法规及标准规范的能力。二是加快制定规划用地用电指标定额,抓好试点,从规划用地环节严格把好建筑节能关。三是继续强化新建建筑执行节能标准的监管,着力抓好施工阶段等薄弱环节以及薄弱地区执行标准的监管。规范建筑节能审查、备案制度。做好新建筑节能相关标准的贯彻和实施,指导有条件的地市执行更高节能水平的强制性标准。四是贯彻《广东省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全面推行民用建筑节能信息公示、民用建筑能效测评标识等制度。
(二)加大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推广力度。
一是在国家政策下继续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区域示范、城市及县级示范、太阳能屋顶计划等各类示范的深入实施。二是加快各地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条件的明确工作,对符合当地建筑利用条件的可再生能源应用技术进行强制性推广,争取到2015年,太阳能资源三类以上地区,全部出台强制性推广政策。三是进一步完善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技术在设计、施工、能效检测等各环节的工程建设标准。
(三)全面推进绿色建筑行动。
一是继续完善绿色建筑推广政策,会同财政等有关部门研究出台促进绿色建筑发展的经济激励政策。二是继续完善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制(修)订绿色建筑相关工程建设和产品标准。编制绿色建筑区域规划建设指标体系、技术导则和标准体系。三是进一步加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推进力度。积极开展高星级绿色建筑示范。依托城镇新区建设、旧城更新、棚户区改造等,推动和实施绿色生态城区示范建设。四是加快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相关共性关键技术集成研究开发及推广。
(四)完善建筑节能综合管理机制。
建筑节能与墙材革新工作任务十分重,需要大量人力来完成。要进一步加强研究解决我省各级建筑节能工作机构问题以及建筑节能服务体系问题。一是指导各地建设主管部门加强建筑节能管理能力建设,完善机构,充实人员。二是依托科技促进建筑节能工作,加强建筑节能服务体系建设,培育一批建筑节能服务人才。规范和引导科研院所、相关行业协会和中介服务机构开展建筑节能技术研发、前期咨询、后期检测等方面的专业服务,增强第三方测评机构的能力。
(五)落实建筑节能目标责任考核。
住房节能现状 篇7
自2012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首批智慧城市试点至今, 已两年有余。在此期间, 国家多个部委积极行动, 纷纷出台支持政策和相关举措, 从开展编制《全国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规划 (2011-2020) 》, 到启动200个智慧城市 (含城镇) 的试点, 以及遴选50个市 (县、区) 开展为期两年的首批信息消费试点等一系列工作, 在多方有力推动下,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进程已从最初的概念导入期正式进入建设推进期。
目前, 处在推进期的智慧城市试点工程进展到何种程度, 是业内一直热议的话题。在新型城镇化政策的背景下, 试点城市管理办法的不断推进与相关政策的相继出台, 引发了相关从业人员对“如何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智慧城市”这一命题的深思。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曾指出:中国走新型城镇化道路, 既要立足国情, 又要注意汲取已经实现现代化国家的科学理念和先进经验。新型城镇化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 而智慧城市建设正顺应了这一时代发展的需要。与此同时, 建设智慧城市首先应从解决城市的实际问题着手, 将“智慧”融入城市的规划和管理之中, 用“智慧”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 进而推动行业乃至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近日, 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副司长郭理桥带队的专家小组, 奔赴湖南省长沙县考察调研当地“智慧城市”的建设情况。在调研过程中, 郭理桥副司长以“城市管理及新型城镇化”为题, 深入阐述了前两者与智慧城市建设之间的密切联系。
长沙大城管及网格化一城市管理与社会治理
今天上午听了长沙县三个单位和电子政务办介绍, 围绕着大城管介绍了业务和应用情况, 对“长沙县组建大城管, 打通体制梗塞”的做法感触比较深。
长沙此次启动的城市管理体制改革, 以“重心下移、属地管理, 监管分离、权责对等, 理顺职能、整体联动, 公众参与、共同治理”为基本原则, 形成“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体系, 也就是长沙在城市管理建设中, 不仅仅注重了治理能力的创新, 还十分注重治理体系的建设, 这与十八届三中全会倡导的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建设是相吻合的。
城市是个复杂多元的系统, 现在管理上面临着三大类问题:城市管理、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城市管理这几年我们通过数字城市, 从小城管的角度切入, 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 但就小城管的本身而言, 从地面的、地下的、河道、桥梁的, 包括其他 (如交通、能源、市政、环卫、防汛决策、城镇燃气、运行安全、暴雨内涝防治、地下管线、道路桥梁及照明、垃圾分类、停车、街灯破损、路面凹坑修复、污水、园林生态) 方方面面, 这些和城市相关的要素应不断集成、不断“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进行精细化的综合管理。除了城市管理这块之外, 社会治理、公共服务这些城市问题现在是逐渐上升为城市的主要矛盾, 需要城市管理者充分注意;最近我们在总结智慧城市这两年来的创建经验, 发现这些方面的内容已经逐步显现出来。有个案例很能说明问题, 上海浦东的智慧城市创建十分注重公共服务, 特别是把社区服务的居家养老作为重心, 这个案例相当有价值, 这种专业化的特色创建, 是智慧城市创建十分有价值的深度拓展。近期我们统计的112个城市里面, 其中就有60几个城市做了数字城管, 有6家是做社会治理深化, 还有13家是做公共服务;但是去年的时候几乎全部是集中在数字城管, 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这两块是今年开始呈现出来, 到明后年, 特别是随着对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刻的理解, 我估计后面这两块工作会不断的强化, 会与城市管理一起三足鼎立, 这是一个发展趋势。另外, 政府的服务, 特别是包括对大众的服务, 如电话热线、微博、网站、微信等, 在今后将不断的突出, 这些不仅是政府部门在做, 而且社会上很多中介机构和公司企业也在做。
近来, 我到许多城镇去调研学习, 感觉许多职能部门的信息系统做得都很到位, 甚至做得相当的精细化, 但从城镇政府的层面来看, 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信息难以共享。纵强横弱的问题一直没有有效地解决, 特别是为基层民众服务的信息无法真正共享。许多部门为了自身的利益, 让基层收集各种各样的数据、信息, 但却以种种借口不给基层共享, 迫使基层不得不建立无法互通共享的诸多信息系统, 造成人力、物力和运行费用的巨大浪费。
第二个问题是网格员职能比较单一。有的城市建立的各种功能的网格员, 往往职能单一, 不能进行复用, 使民众对城市市政管理人浮于事的现象颇多非议。现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专题性城市管理模式带来了很多问题, 它造成了重复投资、人员的重复、投资系统的重复 (包括数据库的重复、业务的交叉) 等系列问题, 都会造成扰民, 造成部门间的扯皮。
第三个问题是处置时指挥混乱。经过努力, 消防、公安、医院的119、110、120这些应急电话都做得不错, 但是老百姓不一定完全记得这些号码, 而且很难能对应得上, 当发生紧急情况时, 报警、指挥会发生混乱。市民对市政处置模式不清楚, 热线电话过多, 有的地方有一百多个, 市民不知道有事情该找谁。有些是部门工作人员推卸责任造成的, 有的是骚扰电话。
第四个问题是重复投资。如监控摄像头本来是可以共享共用的, 但现在城管要做、交警也要做、其他部门也做, 这个时候如果预算方面一旦放松, 往往带来的重复投资会越来越多。
这些问题应该怎么解决?特别是在建设智慧城市过程中, 要考虑建立一套更加健全的城市管理服务体系, 我觉得长沙大城管的意义就在这里, 打造一套全新的城市管理服务体系, 统一指挥中心, 统一共性数据库, 统一软件平台。
另外, 关于怎么建设多元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问题, 还有在管理区域内如何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覆盖问题;还有“一格多员、一员多能、一岗多责”等问题, 等等。今天在看数字城管时, 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启示, 就是通过市场机制, 让公司、市民来承担这方面的服务, 把城市中发生的应该管理的事件反映后得到相关奖励, 我觉得这种利用市场机制的方式解决问题是一种比较好的模式。我们不能光靠行政事业编制方式来解决问题。
从多年的实践来看, 应该要想办法建立健全智慧城市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这个平台应该统筹设计, 建立统一的技术架构、统一的数据结构、统一的应用模式、统一的业务流程、统一的标准交换格式、统一的安全保障机制, 从而解决数据标准、信息共享、系统协同、业务协作问题, 在此基础上还应该有梯度地开放, 建立一套标准化的社会化服务方式, 让城市的企业和公民参与城市的管理和服务, 这样的话, 有可能把“纵强横弱”的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进一步地说, 从单一的政府管理模式, 进入到政府、社区、企业、市民共同治理, 建立一个健全社会管理服务模式, 构建城市的治理体系、管理、服务体系等, 包括投资模式。
按照以上的思路, 我相信长沙县经过若干年努力之后, 是会把现在的数字城管平台、社会综合管理平台以及社会服务的平台, 渐渐的趋向融合。所谓融合, 就是标准是统一的, 接口是打通的, 但服务是多元化的。
4月14号人民日报头版刊登的文章是《标注现代化的新高度——论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这篇文章有三点特别要引起重视的:第一句话是“必须认识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 两者相辅相成, 单靠哪一个治理国家都不行”;一个是能力、一个是体系, 今天我在这里讲长沙大城管的意义就在此, 它不仅仅在打造一个治理能力, 更重要的是探索一个城市治理体系。第二句是“必须弄清楚坚持制度自信与全面深化改革是国家现代化的根本命题, 两者相互激荡, 构成了实现总目标的方向和方式”;第三句话“必须处理好价值体系与制度体系, 这对国家现代化中的重要关系, 两者相得益彰, 才能印证文化价值观念与政治制度模式的统一”。这三点实际上是国家治理的一个框架性指导设计。我们不是做顶层设计吗, 何为顶层设计, 这就是顶层设计, 就是说我们只有从这个角度来理解, 要从这个角度对城市进一步深化认识, 对智慧城市的理解也应纳入到这个框架体系中来理解和认识。
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智慧城市
我们今天讲智慧城市, 在座的都是领导干部, 你们的角度应该和人家的角度是不一样的。智慧城市这个概念各有各的说法, 从学者的角度讲, 首先要从本质出发, 内涵、外延等下定义, 于是很多学者在这上面争论不休, 有的是从技术角度来讲智慧城市是什么, 云计算、大数据等, 讲了一大堆的技术概念, 最后也不知道他在说什么, 那到底他们讲的是不是智慧城市?是的, 那他们说得对不对?错了, 为什么?因为那是手段;很多人在讲的智慧城市更多是瞎子摸象, 有人摸着它的腿说它是柱子, 有的人摸着它的肚子说它是墙, 有的人摸着它的鼻子是软的, 每个人说的象都是对的, 但这不是大象, 现在许多人对智慧城市的认识也是如瞎子摸象一样的偏颇, 许多人是把技术手段当成了目的。从城市管理者的角度来讲智慧城市, 其实是要借助这些技术手段来达到怎么优化城市管理, 使城市怎么可持续发展, 使城市怎么科学的运行, 这是我们要达到的目的。我们不要去拘泥于一些似是而非的概念, 尤其是学术界、管理部门、工程部门都没有取得基本共识的概念。作为城市管理者和决策者, 你是通过制定政策方针, 有效地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等手段来推动一个事业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你要讲究方法, 智慧的推进城市科学发展、智慧的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这是个方法问题, 尤其对我们工作在一线的城市党政干部、一线干部有用。我可以不理解你们在讲的大数据、云计算等各种概念, 我只要把城市资源有效地优化, 把城市面临的问题解决, 这就对了;如你不能解决城市面临的实际问题, 那么你说得天花乱坠, 那离我们想达到优化城市的目标太远了。
再一个问题, 就是要辩证系统地认识城市面临的问题, 对城市的管理千万不能再走“头痛医头, 脚痛医脚”的道路。30年来城镇化取得了高速的发展, 但是也积累了巨大的矛盾和问题亟需解决。今天我们讲智慧城市, 应该把它有机地纳入提高治理能力和建设治理体系这么一个背景之下来深化认识, 我们对城市发展要有一个基本的价值判断。我觉得有三个指标是价值判断的标准, 第一个指标是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体现了城市的内在活力;因为只有经济发展才能解决就业问题, 才能让老百姓有收入, 有了财富才会安定下来, 如果没有收入那整个人是漂浮的、没有归属感;所以经济发展, 自从造城开始到现在为止都是一条铁律。第二个指标是社会公正。许多城市现在恶性事件不断呈现, 而且又无序, 判断不出来这个事情怎么发生, 甚至搞不清楚前因后果, 毫无症状、突然之间发生了恶性事件, 这个问题特别值得我们思考, 这些事件背后到底隐含着什么问题?社会的不安定因素是哪些?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这是个大问题, 也是城市决策者和管理者面临的不可回避的问题, 它既需要有个应急体系, 要有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来保障, 来解决社会基本的安全性问题。第三个指标是环境问题。比如说气候问题、土壤问题、水质问题, 这些都是制约城市发展的问题。
还有一个十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软环境问题:政府服务的环境、市场法制的环境、道德信誉环境。你们湖南人很厉害, 清朝中期面临着大崩溃的时候, 是曾国藩这帮湖南人站出来, 把当时的王朝延续了50年;曾国藩这帮人并不是多么会打仗, 大家看历史资料就可以很清楚, 开始也打败仗, 曾国藩自己跳水过几次, 但是这帮人为什么会取得胜利?我认为核心的要素就是讲信用, 以身作则建立道德信用体系, 重建了一套体系, 挽救了摇摇欲坠的王朝。历史经验对我们启示很大, 我觉得城市建设、社会建设, 如果不进行这些软环境的建设的话, 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价值体系很快就会崩溃。
现在我们碰到的问题是立体性的问题, 我们解决问题也需要立体性的, 不能仅仅就事论事解决问题。以往的经验, 以前可以从某一件事来突破, 撕开一个口子, 局部突破带动全局;但是到今天再这么做就欠妥了, 因为如果你考虑不周的话, 或者不能把方方面面的权益关系考虑清楚、设计周全, 某一个方面的突破、往前走的时候, 人家就会怀疑你背后有巨大的利益在里面, 良好的愿望未必会带来好的结果。今天我们在设计方案的时候, 对城市的定位、规划、建设、管理、推进等, 必须有系统的思考, 要系统的思考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制度等要素, 特别让城市的居民要有主人翁的意识, 公民的意识, 至少是城市市民的概念, 不要让民众感觉到他们在这里生存是被欺压、被侮辱的一代人, 不要让民众觉得这个城市的未来和发展与他们都无关, 这些都需要整体考虑, 平衡各种利益;否则一定有一大堆的人怀疑你的动机, 认为你背后是否有巨大的利益。从历史经验和做事的方法论来讲, 确实需要系统的考虑作好顶层设计;因为大家看得太多了, 掌握着城市资源配置权的决策者和管理者, 确实会牵动巨大的利益, 如果没有一个合理科学的决策程序, 谁知道你想干什么?这是今天我们面临的现实, 如果我们不正视这种现实, 就会犯历史性的错误。另一方面, 更重要的是作为党政干部必须学会从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来看问题, 新型城镇化的指标性八字方针是集约、智能、低碳、绿色, 党的十八大提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2014-2020年) 》中提出要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的新型城镇化路径;这就需要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来思考、做事情。
这样的话, 我们具体城市设计的时候至少这四个环节必须要考虑。第一环节, 要考虑规划设计的体系。只要你是一个城市决策者、管理者, 必须首先要考虑。智慧城市, 我一直强调“智慧城市、规划领先”, 这里包含两层意思, 一是决策层面, 对城市空间资源的进行总体规划, 根据城市的历史承传, 借鉴国内外的经验, 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创新, 确定一个城市发展的方向、格局、目标;二是操作层面, 就是“多规融合”, 它至少包括发改委主管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就是定目标;国土主管的土地利用规划, 就是定指标;城乡建设系统主管的城镇规划, 就是定坐标;环保部门主管的环评, 就是控标;还有信息化部门主管的信息化规划, 就是质标, 是提高城市品质的最有效的手段;另外, 还有个投融资规划, 那就是通过投融资规划把其他几个规划有效地串起来。这是我们做智慧城市必须统筹考虑的, 要把这些规划整合、协同, 系统地进行设计。为什么很多人拿来的智慧城市规划、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 我看了后觉得问题很大, 因为那不是规划, 既不符合决策层面的设计、也不符合操作层面的设计, 那只是一个技术的实施方案, 甚至是偏颇的技术项目方案, 这些方案对城市功能的完善、城市问题的解决、城市目标的达到几乎作用不大, 是游离于城市有机体外的一个独立的可有可无的系统, 有些项目系统的建成反而对城市的有限资源和人力物力财力造成不同的程度的浪费。从我的角度来说, 上不上这些所谓的智慧城市项目都是无所谓的事情;因为我要的是经过决策层面和操作层面研究过的规划, 它对城市品质提高、优化城市的各种资源要素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如果我们认识不到这一点的话, 对城市的发展路径你会始终把握不住, 你不知道怎么做, 干什么都会错, 而这些错误你得承担责任, 即使当下不出事情, 以后也会出事情, 甚至会接受历史的惩罚;因为你做的事情是跟历史发展大趋势相违背的, 对这个问题必须要深入的思考和慎重对待。另外还有三个环节, 城市建设、管理、运行, 必须考虑。对这几个环节不一一解释了。
对第四个环节, 我讲一下。对城市运行这个环节, 在发展中会越来越重要, 就是怎么样使城市能够正常运行, 持续运行下去。我们经常在讲, 开发一个十万人住的地方, 大概30个亿左右的投资, 这些我们都能算出来, 但是这个一旦建起来以后每年的运营费要多少?有没有人想过这个钱怎么来?能持续多少年?这是今天城市发展中必须要考虑的, 对城市的运行如何进行评估, 如何监测, 出现了问题怎么来干预, 城市一旦被损坏、破坏了怎么来修复?诸如此类的问题怎么来解决?这就需要我们建设一个支撑体系, 就是说我们技术上怎么来支撑, 光技术还不行, 还有管理上怎么来支撑;一般来讲一个城市运行是三条体系, 一个是管理体系, 第二条体系是技术体系, 第三条体系是工程体系, 三大体系就支撑了一个城市的正常运行。
智慧城市是建立在新型城镇化背景这个认识基础上的, 是建立在对城市的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基础上的, 是对城市的支撑体系的认识基础上的, 这样, 我们就知道要采用什么样的手段来建设, 否则公说公有理, 婆说婆有理, 让人不知所云。我认为现在许多在讲这些问题的人, 缺乏对城市自身发展规律、建设体系的研究认识。有了上面的介绍, 我们就明白了我们推进智慧城市为什么要倡导这些指标和内容。
国家出台了新型城镇化规划 (2014年-2020年) , 里面有一个章节, 专门论述了推进智慧城市的六个方面, 就是信息网络要宽带化, 规划管理要信息化, 基础设施要智能化, 公共服务便捷化, 产业发展现代化, 现代治理精细化。
智慧城市早期概念的提出是20世纪90年代, 特别是2009年, 维也纳理工大学区域科学中心首次了提出智慧城市的概念和六个维度:增长的经济, 便捷的移动, 舒适的环境, 智慧的民众, 安全的生活, 公正的治理。从这6个维度来看, 智慧城市建设显而易见是个旷日持久的不断发展的过程, 要想几年内建成智慧城市这种说法显然是不够科学的。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在2012年提出了城市科学。城市科学, 我们的理解也就是智慧城市的重要内容。城市科学当时提出了三大问题, 第一, 是城市危机问题, 就是城市遍布了污染、能耗等以及人口密度的问题, 像这些问题城市如何解决。第二, 城市进行转型问题, 关于城市转型, 它提出了两个问题, 一个是关于适应性技术。在与他们的交流中有个观点很有意思, 他们认为并不是技术越先进越好;它认为在城市转型过程中应该如何利用适应性技术来提高一个城市的品质, 使一个城市越来越友好。还有关于城市转型中安全问题。因为在城市转型中网络是一个城市的重要的支撑和建设内容, 现在谁都离不开它;以前我们说网络是重要的基础设施, 是通讯、电话, 没有想到现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架构起的巨大空间体系, 它给人类带来方便的同时, 安全性问题正在日益变得不可忽视的问题。第三, 城市的观测问题, 它提出来要对城市进行预判, 出现问题就干扰、修复它, 只有这样, 智慧城市才能增加它的竞争力, 并更好地为居民服务, 才有可能可持续地发展。
从维也纳理工大学、麻省理工大学研究智慧城市理论, 智慧城市关注的内容是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我是同意按照这个思路搞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 这也是符合中国目前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目标、和城市实际需求的。我认为智慧城市的建设要把握住这么几条:
第一条是要循序渐进。智慧城市是建立在网络化和数字化基础上的, 是城市信息化向高端发展的一种表现, 中国不同地域的城市, 信息化差异也很大, 所以它的策略也是不一样的, 应该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提出解决城市中面临的紧迫问题, 这是智慧城市发展的指导原则。我认为, 长沙县组建大城管、打通体制梗塞, 作为解决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一个重大突破口, 这个思路相当的好。
第二条是坚持从实际出发, 不能求大贪全。作为一种原则, 想得要大, 顶层设计、谋划规划要做好, 但是具体做的时候起步一定要小, 从某一个点进去, 千万不要像狮子大开口样的什么都想做。这一点上, 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要把控住, 财政要帮助把好关, 具体实施的负责部门同志帮助策划好, 从某一个点切入进去, 然后要注意扩张要快, 这样的话容易取得成果。
第三条是策略上面特别要注意不要把建设搞成一场拉锯战和消耗战。我年轻的时候, 我的领导经常讲一句话, 那就是“小步快走”, 我听不懂, 现在年纪大了听懂了, 但晚了;要明白做事情不可能一口吃一个大胖子, 另外要找到一个有效的突破口。像你们大城管的思路很好, 架构也不错, 但突破口在哪里, 肯定要好好想一想, 弄得不好的话很可能就变成一个矛盾爆发点, 弄得好的话就能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 有效地能解决城市中的许多问题。当然每个地方的情况不一样, 但是这个点要选好它。要遵循“半年出一批成果, 年年有大的成果”的工作路径, 争取不断地出新成果。
第四条是一定要注意产业化的问题。对产业化问题, 我一直很有感触, 许多从事智慧城市工作的同志, 不太注意这方面的事情, 要认识到有的时候副产品甚至比你想做的那个事情说不定成果更大。另外, 也可能我们对产业化方面的事情不熟悉导致不够重视, 因为一个建设内容要成为产业化, 它需要完成二个工作, 一是标准化, 要把我们研究、创新、建设的系统, 转化成标准, 成为可以推广的依据;二是规模化, 把做的事情产品化、装备化, 甚至形成相应的商业模式。这些并不是每个从事这个工作的同志都明白的。对产业的发展, 要系统统筹地考虑问题, 这往往会意想不到地培育出一个新型的产业, 我们要善于把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运行的内容转化成内生型产业, 并形成产业链、价值链。
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智慧城市的推进方略
住建部在开展智慧城市工作, 是把它作为新型城镇化重要抓手的, 所以, 我们的工作定位是智慧地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并以此来设计智慧城市的试点工作, 充分相信基层的创新性, 让城市进行创建, 以此来凝炼总结提升其创新经验, 经过几年的创建, 让具有示范效应的城市脱颖而出。
2012年下发了《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 (建办科[2012]42号) 文件, 从解决城市实际问题着手, 实现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运行和服务各方面的均衡发展、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当时在设计的时候就注意到了五个方面, 城镇化发展规划科学化, 公共服务均等化, 基础设施智能化, 城市管理精细化和产业发展现代化。围绕着这些内容我们设计了指标体系, 主要是通过三级指标体系57个引导性指标来推进整项工作。现在是193个城市在进行创建, 有两千多个项目总投资超过了1.6万亿, 平均每个试点一般13~14个重点项目, 一般是财政投入20%, 银行20%, 企业自有资金33%, 其他资金来源27%。一年下来看整个创建情况, 公共信息平台和基础设施数据库建设排在第一、第二位的, 数字化城市管理排在第三。从投资额来看, 投资最大的是产业园区的建设, 然后是基础设施建设, 包括交通等。
住建部在推进过程中体现了五大特色, 一个是强调一城一策、智慧发展;第二个是强调质量控制, 以人为核心;第三个是强调产城融合;第四个是强调体制机制创新;第五个是强调多元资金投入, 优化资源配置。
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 智慧城市创建不断地向下延伸, 向县、镇、社区延伸, 特别是中心镇的创建成为重要的主体。还有一个就是资金投入, 从原来依赖公共财政为主逐步地多元化, 这个趋向越来越明显。另外现在这个创建很明显的呈现出专业化、行业化、精细化的特点, 关于生态的主题, 绿色建筑、建筑节能、地下空间、水环境和城市垃圾的处理。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 我们尊重基层的首创精神, 从两个维度深度推进创建工作, 一个从行业的维度, 我们接下来就会加大平台、空间、生态、环境、规划这几个维度的建设;作为城市里面, 我们要求家庭、社区、园区、新城新区单元进行细化, 细化的好处是能在某一个点取得成果。然后就是注意产业, 也就是必须产业结合城市, 这样我们来寻找突破点。
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通过两条主线坚持来抓, 一条通过城市创建智慧城市这条主线, 就是探索城市发展的模式。这条主线至少要注意几个要点, 第一, 投资模式要从政府为主体向多元主体转变, 资源配置方式要注重政府这个看得见的手和市场看不见的手共同来推进这个事情;第二, 要更加注重绩效, 既要有市长的眼光, 也要有市民的眼光, 还要有企业家的眼光;第三, 要符合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发展方向, 要培养真正懂城市的管理者。
第二条主线, 是中央与地方的协同, 探索中央部委与省厅、城市的协同创新模式。中央部委和省厅联动管理和服务, 扣住立项申报、过程管理、验收评估三个环节, 做好支撑, 科技、理论、经验、产业上面提供服务;指导城镇创建工作不断地创新探索, 形成具有推广价值的经验教训、典型案例, 创建过程中, 理论上是怎么考虑的, 顶层设计是如何规划的, 建设、管理、运行的经验教训, 产业上有何特色, 创建过程中形成怎么样模式。
【住房节能现状】推荐阅读:
建筑节能信息公示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09-10
住房使用现状05-17
住房公积金现状08-03
住房改革的历史及现状07-16
保障性住房的现状07-12
保障性住房管理现状调研报告08-16
建筑节能现状与发展11-06
我国建筑节能现状分析09-07
浅谈农机节能的现状与对策08-16
新加坡住房与中国住房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