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心理辅导

2024-07-18

班主任心理辅导(通用12篇)

班主任心理辅导 篇1

一、班主任在心理辅导中的有关问题

1. 心理辅导学发展给班主任带来的挑战

在心理教育早期时, 人们没有对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进行区分, 心理咨询也就是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但是随着学生心理问题的增多, 心理辅导变得尤为重要, 它已经完全脱离了心理咨询的内容, 开始进行扩张和延伸, 而且更倾向于心理成长辅导和心理纠正辅导方向发展, 因此, 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就加强了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这时教师就成为了心理辅导工作的主体, 而学生也就成为了心理辅导的主要对象。班主任要兼顾德育教育和心理教育双向进行, 心理辅导的内容只有向发展性方向发展, 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要求, 才能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2. 心理辅导专业化内容给教师带来的挑战

心理辅导既属于专业化教学内容, 也属于普教化教学内容, 这种矛盾性给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带来了挑战。专业人员认为做心理辅导工作的人员不仅要经过专业学科的学习, 还要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而学校认为班主任是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主体, 她们完全有能力也有义务完成心理辅导工作, 教师进行心理辅导工作已经走向普教化。这两种态度就给班主任带来了误区, 她们不知道自己该不该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也不知道要用怎么样的心理学知识进行辅导。

二、心理辅导的理论基础

1. 理论框架

目前, 学校重视的是发展性心理辅导, 这是因为这种心理教育是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为目的, 是适应教学发展要求的教育方式, 有利于学生良好人格的养成, 它不仅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部分, 更是学生心理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是,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会遇到很多种心理问题, 这就不能光靠发展性心理辅导来解决问题, 也要适当地采用纠正式治疗手段, 所以, 在心理辅导中, 教师要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为优先考虑。当学生的心理问题很重时, 要交给有经验的、专业能力强的教师进行心理辅导, 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及时解决。

2. 理论溯源

心理辅导有着系统的理论基础, 因此我们对它的理论溯源进行研究, 由于心理咨询和发展性心理学是它的基础理论, 探索心理问题是它的发展方向, 可见, 它的理论溯源要以心理咨询为根本, 心理辅导要从心理咨询的理论体系入手进行扩展。

三、分析班主任心理辅导工作的基本特点

1. 班主任的角色特点

根据心理辅导理论要求, 班主任也要具备一定的心理辅导知识储备。也就是说, 班主任只有具备德育、教育和心理学等三方面的知识, 才能更好的做好心理辅导工作。

班主任要想做一名合格的心理辅导师, 就要认清自己的角色, 把心理辅导、基本教育、德育指导等三方面的工作做好, 让这三部分互相渗透, 总结出一体化的系统教学方法。其实我们都知道, 班主任和教师的角色有很多共性, 班主任也是教师的一部分, 只有心理辅导师与其不同, 需要班主任进行学习才能掌握, 因此, 班主任的品质要具备三种角色的特点:良好的言行, 端正的态度;积极的心态;耐心的美德等, 班主任要根据教学要求进行知识储备和素质培养, 让自己可以在各个角色间进行转换, 出色的完成自己的教学工作。但是在实际工作中, 角色间出现冲突是十分常见的。例如:有些教师性格急躁, 遇到学生过于顽劣就很意恼火, 对学生的态度很差, 批评的很严厉, 这往往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压力, 造成学生心理出现问题;还有的教师过于和蔼, 对学生的态度过于温顺, 以至于学生犯了严重错误也没有教育到位, 这样就难以让学生真正的改正错误, 对学生的成长也没有益处。

2. 班主任的工作特点

俗话说:“为人师表。”可见教师的仪表和素养是给学生带来一定的表率作用的。班主任与学生接触的时间较多, 关系亲密, 教师既要当学生学习上的严师, 也要当学生生活上的朋友, 班主任平时的言行和态度是会被学生学习到的, 因此, 教师要想教育好学生, 自己本身也要加强自我修养和学习, 改正自身缺点, 塑造完美人格。

教师在进行心理辅导时, 要做到过程自然, 这是教师开展心理辅导工作时的基本要求。因为学生是有抗拒心理的, 教师如果不和同学处好关系, 在沟通时就会出现问题, 这不利于心理辅导工作的进行, 所以, 教师平时要多和学生沟通, 和学生建立朋友关系, 这样学生就会感觉班主任老师很和蔼, 和老师交流就不会有距离, 很多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还有可能主动找老师请教, 这对教师开展心理辅导工作意义重大。

结语

心理辅导工作任务艰巨, 不仅需要教师提高自身能力, 也需要教师有足够的耐心。因此, 作为从事心理辅导工作的班主任要认清自己的责任, 在工作中认真负责、端正态度, 为学生解决各种心理问题, 让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李强, 张玉杰.建立班主任心理辅导模式的实践与研究[J].教育科学, 1997 (04) .

[2]俞国良, 王永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J].教育研究, 2002 (07) .

[3]崔永萍.班主任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4 (18) .

班主任心理辅导 篇2

桠溪中心小学刘兰娟

通过这次学习,作为一名班主任,我深深感到做学生心理工作的重要性,不能把学生的任何问题都定位在表面处理上,而且应该透过现象看学生行为的心理因素,从根本上指导学生心理健康地发展。

在这里,我谈一下自己这次学习的感受和想法。

感受之一:这次培训帮助我认识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真正的心育确实是进行德育、智育等教育的基础,而心理健康教师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发挥自己的作用,赢得学生、家长、学校的认同,才能更好的发挥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感受之二:这次培训帮助我重新认识了学生、认识了自己、认识了教育。可以说每一位教师都是爱学生的,正是有了这份爱,我们才对学生付出了很多,可结果却是我们常常感慨:学生怎么会是这样?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了。而我现在真正体味到: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一句话的内在含义,那就是我们没有真正了解学生、没有把握学生的心理需要,我们的爱再多却都偏离了我们的预期,简言之我们的爱不是学生所需要的,那结果就可想而知了,这样怎能谈到教育的效果?也正因为如此,教师也无法体味到自己工作的乐趣,沉重的负担压得教师没有也不可能体味到应属于自己的快乐,这也许就是不懂心理教育、不会运用心理教育的必然结果吧!让我们每个人都学会去观察学生、去了解学生、去把握学生的心理需求,再循序渐进、因材施教,这也许才是教育的真谛!

感受之三: 每一名教师都应该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健康教师。作为一名正规师范院校的毕业生,每一个人都接触、学习过心理学,但一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却没有感到心理学的用途,因此早已将它抛之脑后了,虽然有时也会装模作样的应用一两个心理学的术语,那也不过是装装自己的门面罢了。可以说那是真的不懂心理学,更没有想到如何正确在教育教学上运用心理学的知识,所以在工作上产生了许多的困惑。正是这次学习它帮我才开始认识到心理学的重要,更帮我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原来我们在不经意之中虽运用着心理学,我们的困惑也正是源于不了解学生、不了解心理学啊!只有每一名教师都成为合格的心理健康教师,我们才会更了解自己、更了解学生,从而更好的做好教育工作。

感受之四:通过培训我学到了更多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以往,自己将心理健康课看的过于神秘,原因就在于没有真正的懂得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感受和心理需求,通过培训我明白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那就是:源于学生,服务学生;引导学生,把握人生!

感受之五:这次培训帮助我明白了学无止境的道理,人非生而知之者,不学习,不及时充电,不及时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我们就将被时代所淘汰。

班主任如何加强学生的心理辅导 篇3

今天,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严峻的现实,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严重。严重厌学、上网成瘾,不遵守纪律,屡教不改;自私狭隘,情绪不稳定,易冲动;缺乏责任感和上进心,意志薄弱,承受力差,以致于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或以过激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学校教育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成功的思想教育和心理辅导越来越困难,而这将会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健康成长,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班主任的关注。

一、取得学生的信任是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前提

需要心理帮助的人与能够给予这种帮助的人之间的辅导关系是决定辅导成败的核心因素。若班主任能够与受辅导的学生之间建立起一种充满信任、理解、真诚、关爱、尊重、宽容、自由和托付感等成分的友好辅导关系,那么即使不考虑别的辅导理论和技术,也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反之,如果没有形成友好的辅导关系,那么学生根本就不会把真心话说给你听,心理辅导就没有针对性,甚至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那就更谈不上什么心理辅导了。

要取得友好的辅导关系,既与老师有关,又与学生有关,而起关键作用的是老师。老师要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认真倾听,能接纳学生的心理状况,为他们保守秘密。而不能简单粗暴地看待学生存在的问题,居高临下地命令其只能这样,不能那样。学生只有感到能取得同感,获得尊重,并处于安全的情景下才会积极地、毫无顾忌地进行探讨,老师才能知道学生的真实的心理感受。

二、加强心理状况原因分析,解开心结是心理辅导的成败的关键

俗话说“有果必有因”。当学生的心理出现障碍,行为出现障碍时,必定有其形成原因,这原因有来自家庭的、学校的,或者来自社会的。其实,环顾学生的成长环境,我们就没有理由过多的责怪学生。当今社会竞争激烈,物欲横流、尔虞我诈,公德心严重缺失,在独生子女家庭、单亲家庭、留守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受到的是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学校教育,怎能不出现心理障碍?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就必须弄清其性格形成环境和心理形成诱因,才能对症下药。这就需要老师能够紧密联系家庭,通过观察、调查、谈话等方式,弄清学生成长环境及性格形成过程。同时引导学生分析认清当前社会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辅导与心理疏通。重新引导学生对自我的认识,增强自我约束力和调节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适时开展理想前途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等。只有贴近学生实际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才是他们所需要的,且能被他们所接受的。

三、积极开展活动,进行激励巩固是心理辅导取得良好效果的保证

心理辅导要取得良好的效果,不是仅仅依靠一次谈话和心理咨询就能达到的。要建立心理辅导档案,跟踪指导。当发现学生有了进步时,要及时给予肯定,让其体会到进步与成功,树立信心,促使其更进一步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从而使心理辅导的效果能得到巩固,促使学生心理稳定、持续地发展。我们学校为每位学生都建立了心理档案,对学生心理变化进行了详细的记载,班主任人手一本“师生心语录”,上面详细记载了对学生心理辅导的过程、效果和评价。这些都为学生的心理辅导教育起到了跟踪、巩固的作用,从实施过程来看,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班主任心理辅导 篇4

一是从坐的距离、位置方面体现亲和力。以往班主任和学生谈话, 往往都是老师坐着, 学生站着----站在班主任的正对面, 像是接受审讯一样。这样, 学生必然感觉班主任的居高临下, 内心的阻抗不可避免, 进而影响谈话的顺利进行, 最终影响问题的解决。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班主任坐着, 被辅导的学生也要坐着, 这是在物理形式上的平等;而且不能坐在班主任老师的对面“受审”, 坐的位置要和班主任老师坐的位置成90°直角, 并保持正常的距离---1米左右。这样, 既可以避免班主任老师直视学生的眼睛, 给学生造成压抑感, 但一抬头又可以扫视学生的眼神或表情, 体现亲和力。

二是充分发挥口头言语的亲和功能。当学生进来的时候, 班主任要放下手中的活计, 最好是起立, 同时用平和、诚恳的态度对学生说“请进!”、“请坐!”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说些关心或者鼓励的话, 如“欢迎你”、“你来得准时”等等。在刚开始辅导时, 班主任尽量做到多听少说。通过多听, 了解学生的实际和问题的性质, 以及事件的因果联系, 切忌不礼貌地打断学生的倾诉。否则, 学生就会觉得有话无处说, 完全处于被动服从的地位, 其心理辅导效果也就可想而知。在学生倾诉的过程中, 班主任还可以根据实际, 直接重复学生的话或仅以某些词语, 如“嗯”、“请讲下去”、“还有吗”等等, 以此强化学生叙述的内容并鼓励进一步讲下去。在对学生进行指导时, 更要注意指导语言的亲和力, 从而增强可接受性, 提高辅导效果。

三是充分发挥非言语行为的亲和功能。非言语行为包括目光注视、面部表情、身体状态等等。我们知道, 言语表达是班主任和学生双方交流信息、沟通感情、建立关系的基本条件之一, 也是班主任帮助学生的主要“工具”之一。但是, 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辅导时, 非言语行为会大量的出现。当非言语行为伴随言语内容一起出现时, 对言语内容作补充、修正;当非言语行为独立出现时, 代表独立的意义。班主任不仅可以借助学生的非言语行为更全面地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 而且班主任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对学生的理解和支持, 以增强心理辅导的效果。在某种意义上讲, 非言语行为比言语行为更重要。在辅导过程中, 班主任要通过点头微笑、目光交流、面部神态乃致身体姿势, 充分表达对学生的尊重、理解、信任、共情、支持等心理含义。班主任更要通过非言语行为的各种有效方式, 强化自己指导学生的合理性、坚定性和可行性, 同时表达自己对学生解决问题或者发展前进的深切期望。

班主任心理辅导 篇5

第一次活动方案

一、分组:分为5组,每组7人 5分钟

二、暖身活动:《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手语操 5分钟

三、传呼啦圈(备用)

目的:团队成员相互配合,培养团队凝聚力

时间:15分钟

规则:每组成员手拉手围成一个封闭的圆圈,在其中一人手臂上套上一个呼啦圈,比赛开始时,各小组同时运动,在不许用手的情况下,把呼啦圈穿过每个人的身体,最后传一圈,最先完成的一组胜出。

四、信任圈

目的:增进彼此合作,建立信任感,培养团体气氛

时间:约15分钟

规则:每组围圈,邀请一位成员到中间,其他成员手拉手围圈。圈内人闭上眼睛,自觉舒适地倒向任何一方,其他成员必须手挽手形成保护圈给予保护,不能让圈内人摔倒。轮流体验。

五、戴高帽

目的:发现别人的优点并欣赏,促进相互肯定与接纳

时间:15分钟

规则:组员围圈而坐,请一位成员站在团体中央,其他人轮流说出他的优点及欣赏之处。规则必须说优点,态度要真诚

六、组员心声

目的:探索并交流团体成员对团体活动的看法、期待,增进了解,相互接纳 时间:10分钟

规则:没人一张纸,请大家思考一下,认真填写,然后每个人在团体内向别人讲述。对我来说,参加团体是:

我信任的人是:

在团体中,我最担心:

我期望在团体中:

主持人:吴婷

助理:

班主任心理辅导 篇6

班主任是班级的管理者和引导者,是学生的精神导师。因此,作为学生的班主任,需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特别是针对学生的心理方面了解后,要及时疏导他们的困惑,做好心理辅导工作。应当说,由于初中生的特点,做好他们的心理辅导工作需要付出很大努力,既要深入的了解他们,还要履行好班主任的职责。笔者根据多年的学生管理和班主任工作,对如何做好学生心理辅导工作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

在初中学习这一阶段,大多数学生都处于青少年时期,他们在心理等多个方面都还不够成熟,在学习上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动机,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意识不到学习的重要性,纪律性和自我控制的能力比较差。因此,作为一名班主任,对学生的管理工作必须全面细致,并要深入了解每个学生,倾听他们的心声和想法。要在班级上多花时间,通过观察分析、集体座谈以及个别谈心等多种方式,来了解学生的学习、家庭和生活,要多与学生接触、交流和沟通,了解学生的心声。要鼓励他们,让他们发现自己的优点和自己的价值,相信自己的能力。

二、履行好班主任的职责

作为班主任和授课教师在对学生的管理上自然区别于其他的任课教师,这主要体现在和其他教师的身份不同。在授课上要关心学生的学习和接受知识的程度,在管理上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并能及时了解学生,做好他们的心理辅导工作。

1.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这种教育主要是针对学生在思想上对学习的认识,让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努力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质者。同时要激发学生的思考潜能,提高探究思维能力,扩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并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条件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利用课堂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彰显管理与课程的理念。既很好地管理了班级,又很好地发挥了心理疏导的作用,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2.加强学风建设和班风建设

对学生进行心理引导,集体的力量是不容忽视的,这时就要引导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要让学生懂得团结同学,知道尊敬师长、关心集体,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班风。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勤奋学习、自强不息,热爱班集体、团结同学,提高学习效率,巩固和发扬良好的校风。

3.加强对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

从生物学角度分析,如果一个人的心理状态不好,会直接影响到人的内分泌系统,直接关系到人的身体健康。影响到身体健康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参与身心健康有关的体育、文艺和各种有益的活动。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引导他们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让他们学会与人友好相处,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树立正确就业观,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安全和自立意识。

三、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作用

班干部在一个班级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班集体的面貌如何,学生的心理状态是怎么样的?有哪些波动?这些情况班干部比班主任更能及时掌握和了解,因为他们是学生中的一员。一个好的班干部就是老师的得力助手,所以班干部的选择和培养,极为重要。这样不仅能使班主任能从百忙中解脱出来,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的能力。如果班干部选的不好只会加重班主任的工作,这样的班干部也不会在班级中起到什么作用,结果是事与愿违,达不到想要的效果。所以班干部的人选是非常重要的。选好班干部后,班主任要对他们进行任职前的培训,教他们怎样处理班级里发生的一些事情,怎样去管理别人,同时还要经常向班主任沟通汇报工作。要做好班干部的思想工作,让他们摆正自己与同学的位置,不能高高在上,要和同学平起平坐。同时做好班级同学的工作,不能与班干部发生矛盾。班干部发挥了作用,教师才能把更多的时间安排在教学和管理上。

四、用爱教育和鼓励学生

爱是教育的源泉,也是与人交流的关键。伟大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前提”,爱是教育的根基。在教育工作中离开了爱,一切的教育就无从谈起,没有了爱,教育就没有办法进行下去。所以,教育学生要从“爱”做起,让学生能感受到爱的存在,想学生之所想,发自内心地去关心他们、帮助他们。用真心去尊重、热爱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搭起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感情桥梁,使班主任和学生能很好沟通、相互了解情况,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学习上和思想上接受班主任的教导、听从班主任的安排。

总之,班主任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是一门具有艺术性和创造性的工作,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差异,创造性地处理各种问题,在工作中看到学生进步,就会感觉到班主任工作充满着魅力。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多为学生考虑,急学生之所急,乐学生之所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答学生心理的困惑,培养出社会所需的创新型人才。

班主任心理辅导 篇7

一、班主任成为学生心理辅导主力军的必要性

1. 开展学生心理辅导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工作职责。

作为现代教育工作者, 班主任应该是班级管理者、学科教学者和心理辅导者这三种角色的集合。作为班级管理者, 要求班主任敬业奉献、以身作则、关心负责、管理有方、善于协调、公正公平;作为学科教学者, 要求班主任知识渊博、专业扎实、教学娴熟、热忱耐心;作为心理辅导者, 要求班主任热爱学生、尊重信任、善于沟通、真诚关怀、善解人意。班主任接手带一个班就意味着对这个班的学生负有全面的责任, 班主任应是所在班级这个“家”中的首席成员, 是孩子的“替代父母”, 班主任应与学生同学、同乐、同玩、同忧, 全方位、全天候地关爱“家庭成员”的生理和心理。当前,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和生活节奏的加快, 学生的心理问题已日益突出, 不少学生的内心充满着困惑、焦虑和抑郁, 他们急需成人的引导与帮助, 而大部分学生家长普遍缺少这方面的意识和知识, 并且在农村学校, 许多家长更是长年外出打工, 学生大部分在校寄宿, 学生与家长接触的时间和机会很少, 家长很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帮助和引导。班主任作为学生在校的重要他人, 对学生开展心理辅导, 帮助学生排忧解难, 这应是当代班主任一项神圣而又义不容辞的职责。

2. 班主任开展学生心理辅导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的现实需要。

学生心理辅导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主要形式,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 应面向大多数学生, 采取引导、启发和教育的方式。当前, 虽然各级政府对学校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都有了明确的规定, 但由于这些规定是柔性的, 因此, 许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只仅仅停留在表面, 仅仅作为一种口号。一些学校虽然在名义上设立了心理咨询室或心理咨询中心, 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 但很大一部分多是为了应付上面检查或作为自己实施素质教育的装饰物, 并且更有许多农村学校至今还游离于心理健康教育之外。当前,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大的困难是师资的缺失和观念的陈旧, 从长远发展目标来看, 培养和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必需的, 但从目前的国情来看又是不太容易实现的。班主任与学生接触的时间最长、机会最多, 班主任在教师队伍中所占的比例较大, 整体素质相对较高, 班主任开展学生心理辅导有其自身的独特优势, 因此, 班主任应该成为学生心理辅导的主力军。笔者认为, 在现有条件下应加强对班主任的培训, 帮助其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意识, 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让班主任结合工作实践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从而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3. 开展学生心理辅导是提高班主任工作效益的重要途径。

在工作中, 不少班主任信奉的是“只要功夫深, 铁杵磨成针”、“打是亲, 骂是爱”, 他们经常充当的是“警察”和“消防员”的角色, 对学生教育采取的是“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时时讲、处处讲”的唠叨策略, 丝毫不考虑学生的感受如何, 教育效果如何, 而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消耗在简单的重复劳动上, 不但自己身心疲惫, 收效甚微, 而且师生关系也搞得日趋紧张。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 如果把过去那种偏重于对学生行为的约束转化到注重对学生素质的提高, 把被动应付转化到主动面对, 把工作重心放在了解和研究学生身上, 做到胸中有学生, 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灵活多变的方法, 将每一项常规工作都视为自己开展学生心理辅导的良机, 把对学生开展心理辅导作为提高自身工作效益的重要途径, 从而使自己的班主任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班主任成为学生心理辅导主力军的可能性

班主任的角色、地位及工作特点, 与其他教师相比在开展学生心理辅导方面有更多的优势, 这些优势主要表现在:

1. 班主任最了解学生。

《学记》说:“知其心, 然后能救其失也。”根据心理辅导的要求, 辅导者要了解和熟悉被辅导者, 不但要了解其外在的行为和表现, 还要熟知其内在的心理需求和变化。了解学生伴随着班主任的整个工作过程, 班主任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想表现, 还要了解学生的身体和心理, 了解学生是班主任的一项基本功。班主任天天与学生“跌打滚爬”在一起, 熟悉学生的秉性特点, 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 洞悉学生的细微变化, 知晓学生的困惑烦恼;班主任可以从学生的眼神、动作、表情和神态中发现他们的内心, 感知他们的变化, 理解他们的烦恼, 满足他们的需求, 而这所有的一切都是有效开展心理辅导的前提。

2. 班主任最受学生信赖。

亲其师, 才能信其道。在心理辅导过程中, 辅导者与被辅导者之间是否有着良好的关系, 辅导者是否获得被辅导者的信赖, 这都决定着辅导能否取得成功。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认为, 共情是建立良好关系的重要条件, 它是一种能深入他人主观世界, 了解其感受的能力。在心理辅导中, 共情伴随着整个过程, 是辅导者最常用的一种技术。班主任在其日常工作过程中, 常常能够“设身处地”地使自己“变成”学生, 用学生的眼睛和头脑去知觉、思维和体验, 时时刻刻地站在学生的角度, 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 这就为共情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与其他教师相比, 班主任是学生最为熟悉的教师, 与学生情感互动最为充分, 班主任若能学会共情, 就更容易与学生建立亲密和谐的关系, 更容易获得学生的信赖。有一位科任老师曾这样描述学生心目中的老师:“班主任是亲爹亲妈, 科任老师是叔叔大妈。”班主任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非其他老师可以企及。许多学生 (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 若有什么心事、或遇到什么烦恼, 首先想到的是向班主任倾诉, 希望从班主任那里获得更多的支持和帮助。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及被学生的信赖和接受, 为班主任开展学生心理辅导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3. 班主任的日常工作是其开展学生心理辅导的最佳结合点。

班主任从接班的那一天起, 就有一系列的“事”要做:个别谈话、组建班干部队伍、确立班风班规、处理突发事件等等。这一系列常规性的工作实际上是班主任开展学生心理辅导的最佳结合点。如个别谈话, 以往通常呈现教师讲、学生听的训导模式, 若班主任把它看作是对学生的心理辅导, 谈话中遵循真诚、同感、接纳等原则, 就能引导学生合理宣泄。又如班级偶发事件的处理, 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最佳机会。班主任可以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 充分认识自我, 让学生在不同的道德认知和冲突中, 学会分析、思考、判断和选择。班主任开展学生心理辅导应结合班级管理, 在班主任的日常工作中进行。

三、班主任成为学生心理辅导主力军的现实性

班主任素质直接关系到学生心理辅导的质量, 为确保学生心理辅导的科学和有效, 班主任应具备以下相应条件:

1. 良好的品质。

良好的品质包含智力正常、意志坚定、情绪乐观稳定、精神愉快、行为正常、人际关系良好、与社会生活协调一致等方面。班主任的人格和心理品质, 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 影响学生的身心成长。良好的人格和心理品质是班主任开展学生心理辅导的前提。日常生活中, 我们常听到有些学生用“发神经”“抽风”来描述一些班主任的行为, 班主任的这些非常态的心理及行为已使学生对其失去了信任。很难想象, 学生会接受一个他心目中根本看不起或认为“有病”的人对其进行心理辅导, 并且, 班主任的不良人格和心理更是造成学生心理不健康的重要因素。班主任良好的人格和心理品质主要体现为:首先要有明确的班主任意识, 要有努力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心理要求;其次要有建立在伦理和责任基础上的热爱学生的情感, 缺乏这种情感或情感淡漠都是做不好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的;第三, 要坦诚、真挚和富有同情心, 班主任只有怀着坦诚、真挚和同情的心理, 才能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 才能体察孩子的心理, 理解孩子的行为, 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和尊重;第四, 要自信、坚韧和耐心, 在心理辅导过程中, 班主任的自信与坚韧, 会稳定学生的情绪, 班主任的沉着与耐心, 会让学生有更多时间来认清和把握自己。

2. 科学的认知。

班主任必须通过学习和培训, 系统掌握心理辅导的专业知识, 如心理咨询与治疗、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学习心理学、行为矫正技术等;必须对心理健康的含义和标准, 对心理辅导的理论和类型, 对心理辅导的目标、内容、原则和途径等一系列问题都有一个比较全面深刻的把握, 只有这样, 才能确保心理辅导的科学性。因此, 科学的认知是班主任开展学生心理辅导的基础。班主任如果对学生心理辅导有了一个科学的认知, 那么班主任就会在日常工作中主动融合心理辅导的理念与方法, 会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 能够抓住各种时机把每一项工作都视为开展学生心理辅导的良机。如让周记成为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 让班会课成为学生心理辅导的有力阵地, 把品德评语视为班主任深情鼓励的载体, 把行为规范的养成变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舞台。

3. 基本的技能。

班主任心理辅导 篇8

关键词:“问题学生”,心理辅导,方法

在我们这个人均1000美元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人们的思想意识异常复杂, 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同时, 也给学校教育带来许多的难题。家庭的不稳定状态, 引发子女情感的冷漠或脆弱;影视文化的开放, 引发学生个性上的过于张扬;网络文化特别是网吧管理的不善, 引发大量的网络痴迷者……没有哪一个教师不感叹, 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难管, 特别是班主任工作越来越难做。最难的当然就是对那些“问题学生”的管教方法了。

所谓“问题学生”是指那些在学习、思想、心理、行为等方面存在问题的偏差生。其行为表现有沉迷网络游戏、以早恋为荣、吸烟嗜酒、打架斗殴、无视课堂纪律、与学校班主任及学生干部对立等。这些“问题学生”由于给学校增加管理难度, 影响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影响同学们的学习环境, 因而被老师歧视、同学瞧不起、集体冷落。甚至很多教师采取把学生逼出校园的方式来实施对班集体的治理目标。殊不知, 那只能治标不可治本。其实, 每一个学生多少都会存在一些问题, 没有问题的学生就不再是学生了。所以, 对于“问题学生”不能简单地驱逐, 而应该找到合适的教育方法。

我认为“问题学生”表现出来的问题各不相同, 但有一个共同的原因——都存在程度不同的心理偏差。可见, 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 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 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作为班主任, 能否以科学而有效的方法把握学生的心理, 因势利导地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辅导, 促进各种类型学生的健康成长, 对教育工作的成败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首先, 要给予“问题学生”心灵上的爱抚。“问题学生”之所以有问题, 很多情况下是因为他们缺少心理上的关爱。或许父母离异缺少家庭的温暖;或许因为父母教育方法不妥, 被父母歧视;或许因为某一次挫折而被冷落……总之当他们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 恰恰是他们最需要爱的时刻。因此, 班主任这时应该是他们的希望, 应当给他们一次重生的机会, 更多地去教育、引导和关心他们。其次, 要最大限度地理解、尊重“问题学生”。“问题学生”不一定都是坏学生。在很多人看来是属于思想道德品质的问题, 其实是青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我们很多教师, 在问题学生面前常常站得很高, 用很严厉的声音甚至是很刻薄的语言去训斥学生。以为这样可以恐吓住他们, 殊不知, 中学生的强烈逆反心理, 让你这种暴风骤雨式的批评方式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甚至越发难以收拾。所以, 当我们惯用的方法无法改变学生时, 不妨改变一下自己, 反其道而行之, 对他们宽容以待, 关爱有加, 学生一定心存感激, 自觉承认错误, 并试着去改正自己的错误。当然这需要我们教师有耐心, 给他们一定的时间。

其次, 从“自私”的角度, 引导“问题学生”真正看到自己的问题所在, 进而改变自己的看法和做法。

“问题学生”最大的特点就是自私, 以自我为中心, 做事不思后果。我们如果老是采用“从集体利益出发”“对国家和民族的危害”等理论来教育引导他们, 是毫无力量的。我们不如顺其自然地从他们自己的角度出发去分析其行为特征是否对自己有利, 使他们真正看到问题的危害性, 从而改变他们的观念甚至做法。

班主任最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生理和心理特点, 了解他们的优势和劣势。我们应当从身心发展和未来前途的角度去帮助他们认识其行为发展的不良后果, 给他们指示前进的方向,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并为之付出努力。学生有了正确的认识和目标, 就有了战胜错误的意志力, 就能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

我曾遇一网络痴迷者, 同学们都叫他“传奇大王”。他玩游戏到了比较高的级别, 有人出4000元买他的, 他不卖, 还说要搞游戏编程赚更多的钱。玩游戏可以赚钱, 这可是新鲜事。玩游戏产生学习编程的想法, 这可是好理想。我把他定为学校文学社的录稿员。他的拼音输入, 那速度可是我望尘莫及的。一天下午, 在他录稿时, 我对他说“胡某, 好快的手法呀!想不到你玩游戏是高手, 打字也是高手。”他有点不好意思。“听说你玩游戏都赚钱啦, 老师好羡慕呀。”没等到他回话, 我又说:“胡某, 老师想让你教我玩游戏, 你看行不行?”他立马阻止说:“那怎么行, 如果上瘾了, 你连书都不会教了。”我发现了他的善良和悔悟, 趁势说:“不教书怕什么?玩游戏也可以赚钱的呀。”只见他满脸通红地说:“不伐算的, 我那游戏玩了5年了, 人家才出4000元。”我的谈话终于到点了, 于是说“你还没有糊涂呢, 还知道伐算不伐算。5年赚4000元真不伐算, 如果你再这样玩下去, 游戏编程就泡汤了, 那才更不伐算呢。”

他若有所悟, 低下了头。我笑了笑, 对他说:“人活着首先得为自己一辈子怎么过着想。别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当游戏耍了。方向错了, 快点掉头吧。你的家人、老师、同学都在期待着你呢。”以后, 我们有过很多次的接触。他慢慢地, 开始学习了。毕业时, 虽然他没有考上重点高中, 但他去了省城一所中高连读的职业学校读计算机专业。相信, 有他那份电脑天才, 不会再成为社会的负担吧。

总之, 班主任教师, 既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者, 又是学生道德素养的塑造者, 还应当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用科学有效的方法, 把握学生心理成长的方向, 引导各种类型学生健康成长, 是新的历史条件下, 教育教学工作赋予我们新的历史任务。让我们共同努力, 去打造开启新型师生关系大门的“金钥匙”。

参考文献

[1]天下论文网之《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

[2]《班主任之友》2007年第3期

班主任心理辅导 篇9

一运用“五种方法”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有效手段

(一) 团体心理辅导

团体心理辅导开始于20世纪初, 是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 它是通过群体动力学、人际相互作用、个人中心治疗、社会学习、人际沟通等理论, 在人际交互作用的前提下, 促使个体在交往中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 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促进人格发展。[1]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不能很快地得到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人际交往方式等方面的适应, 从而会出现这样那样的一些心理问题, 团体心理辅导恰恰在这几方面能给学生以澄清和帮助。

(二) 个体心理辅导

个体心理辅导是师生共同参与, 通过对话交流对学生产生正面影响的一种专业的助人活动。在大学生群体中, 部分特殊学生, 如贫困学生、情感缺失学生、学习能力不足的学生以及人际交往能力有障碍的学生, 由于自身心理问题的隐藏性及情感的封闭, 他们不能很自然顺利地展示自已的内心世界, 也不能很轻松地进行交流心得和释放压力, 所以, 这部分学生需要班主任在日常教育管理中给予重点关注。同时, 个体心理辅导由于是一对一的辅导形式, 会让大学生在敞开心扉时对老师产生信任, 内心产生安全感, 更能让老师真切地感受到受助者的状态并能很好地驾驭受助者的心理趋向而加以指导。

(三) 网络心理辅导

网络由于能真正满足读者即时发表言论, 交流互动的愿望等便捷条件已受到众多青年学生的青睐。[2]大学生在这个平台上可以真实地展现自己的情感, 表达自己的情绪, 倾诉自己的烦恼, 释放自己的压力, 同时, 大家彼此间也可以进行互相交流, 互相影响。如今, 很多高校都开设了BBS论坛让学生自由言论, 开通了心理网站增加心理健康知识普及与引导, 甚至有的班主任老师也开通了校内网, 建了班级QQ聊天群, 这无疑让学生更能直接而真实地表达, 说出自己想说出的话, 减少了传统的面对面时学生心理紧张而无法真实展现的现象发生。

(四) 电话心理辅导

由于电话心理辅导比网络心理辅导更具有方便性、即时性和安全性, 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喜欢和使用。电话心理辅导在有声语言的感染和影响下, 不但能便于师生间直接对话, 更能让老师掌握学生的真实情绪, 评估出学生此时此刻的隐患级别, 也为学生避免了担心泄露信息的困扰。由于现在电话信息、电话上网服务等的便利, 更能让学生随时随地与老师交流, 释放情感表达情绪。

(五) 朋辈心理辅导

朋辈心理辅导始于上个世纪60年代的美国, 是由经过一定短期培训的非专业人员对周围需要心理帮助的人提供的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3]在我国, 朋辈心理辅导开展最早和最好的是台湾地区和香港地区。事实上, 由于中国心理辅导老师的数量比例远远跟不上高校的招生速度, 要解决这种困难, 朋辈心理辅导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原因在于在老师和朋辈辅导间选择心理倾诉对象时, 学生更愿意选择朋辈辅导, 在回答老师和朋辈辅导间哪个更容易发现学生存在心理问题时, 答案也是朋辈间。因此, 班主任要培养班级的学生骨干, 利用朋辈心理辅导能很大程度上做到“防患于未然”, 做到早发现、多发现的有利条件, 防止各种心理问题引起的意外事件的发生。

二实施“四全模式”是促进班主任工作的有效措施

(一) 拓宽指导层次, 进行全程化心理辅导

每个学生身处不同年级而身心特点大不相同, 全程化心理辅导能做到针对不同年级各有侧重, 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刚刚进入大学的新生, 他们对大学的学习生活充满着美好的愿望, 渴望通过四年的学习, 成长为有用之材。[4]因此, 班主任要帮助新生发现和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和专长, 制定出符合个人成长与发展的奋斗目标。随后的四年学习生活中, 班主任要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由“学会”向“会学”转变, 明确做到“缺什么补什么吸收什么”。在学生毕业离校前, 班主任要帮助毕业生正确面对社会, 克服各种心理障碍, 尽快适应环境, 指导学生如何强化首因效应, 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冲突, 如何增强耐挫能力等, 帮助学生更快地适应社会, 更好地实现角色转换。

(二) 加强班级队伍建设, 进行全员化心理辅导

班主任要做到对学生的情况了如指掌, 需要借助学生干部和寝室长的力量。因此, 班主任可以建立三级管理机构, 班主任为第一级, 学生干部和寝室长分别为第二、三级, 这样, 才能使班主任工作达到细致、全面而高效。班主任可以利用班团活动和情感交融的机会, 进行主题性团体辅导, 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激发自我教育潜能;班级管理三级监控要立足岗位职能, 从下而上拓展对学生的监控范围, 随时、及时将学生中存在的心理困惑和隐患逐一递增式地进行化解。

(三) 关注特殊群体, 进行全面化心理辅导

目前, 由于经济拮据导致自卑心理的贫困学生, 由于就业难导致紧张焦虑的女大学生, 由于意志受挫导致逃避现实的网瘾学生, 由于职业目标缺失导致行为放纵的所谓“问题学生”等, 是班主任工作中需要加以重点进行心理辅导的群体。他们既封闭自己也渴望被接纳, 既隐藏自己也有梦想和追求, 既无奈放纵又希望被尊重, 班主任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不同心理需求选择适当的形式, 保证心理辅导的实效, 促进这类特殊群体全面认知自我, 发现自身优势, 坚定理想信念, 实现成长目标。

(四) 拓展辅导形式, 进行全方位心理辅导

在开班会过程中, 班主任作为主持人, 全体同学作为参与者, 设定一个辅导主题, 引入团体辅导理论, 促使个体在人际交往中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 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 提高适应能力。年龄特点使得大学生愿意组织和参加各级各类活动, 因此, 在活动中实施心理辅导也是班主任开展工作的实际需要。要邀请职业生涯规划专家、教师和成功校友与学生面对面进行交流, 让学生实际感受到工作性质;要利用生涯规划设计比赛、素质拓展训练、就业典型经验交流等活动, 让学生提升就业能力和实力;要通过专业的职业能力测试、团体辅导活动, 让学生认知自我, 明确职业方向。

三提高“三种意识”是加强班主任工作的关键

(一) 意识到师生建立信任是前提

浙江理工大学曾做过师生间的信任状况调查, 结果显示:大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处于中等偏下水平, 可见, 高校内的师生关系状况不容乐观, 如果学生对班主任老师不信任, 那么他们的工作也同样不会让学生真正地理解和接受, 所以, 班主任要用人格的魅力和情感的力量来增强师生间彼此的尊重和信任, 实实在在地提升指导工作的效果。

(二) 意识到人性化指导是基础

人性化的内容主要是针对学生人性修养方面的教育, 包括对学生世界观, 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荣誉感的培养, 自我认知、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让学生意识到大学学习的目的是要学习做人做事, 做到羽翼丰满, 综合能力强, 最终是实现自身的价值。要通过素质拓展训练、体验式学习、开放性讨论等方式, 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去思考, 以此增强班主任工作的实效性。

(三) 意识到个性化培养是关键

个性化指导既不同于个性指导, 也不同于个别指导。个性化指导是以尊重个体独特性和差异性为前提, 以提供多样化教育资源和自主选择为手段, 以提升个体的创新能力和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指导。因此, 班主任要尊重学生的差异, 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和特点, 灵活多样地开展指导工作。

参考文献

[1]高娜.浅谈团体心理辅导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运用[J].中国校外教育, 2010 (6) .

[2]刘继茹.网络心理健康——心理辅导发展的新趋势[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1 (4) .

[3]杨思帆.朋辈心理辅导模式在高校心理辅导中的效能性分析[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 2008 (4) .

班主任心理辅导 篇10

关键词:班主任,职业高中,心理问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新的社会问题不断涌现, 人们的心理健康越来越被关注。中学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 也是学生心理问题易发和多发期。因此, 针对心理需求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显得至关重要。大多数职业高中学生 (后文简称“职高生”) 基础较差, 又经历了中考失败的挫折, 所以会产生自卑感、失落感。加之社会上大多数人对职业高中学校有偏见, 就业压力增大也使他们对自己的前途失去了信心。因此, 对职业高中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日益成为班主任的核心工作之一。

一、班主任对职业高中学生心理辅导的重要性

班主任是学校教育中对学生直接开展教育活动的主力军。而由于专业心理咨询老师的普遍缺乏, 班主任便理所当然地成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引路人。作为班级的主要负责人, 班主任是学校和学生之间的纽带, 是学校和家庭的桥梁。在开展职高生的心理辅导中, 班主任能发挥其角色的特殊作用。

1、班主任的工作职责决定其承担心理辅导的责任。

家长、科任老师和班主任在职高生的全面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但班主任是核心。因为, 班主任要协调科任老师之间、科任老师与学生之间、家长与班主任, 以及科任老师与自己等多方面的关系, 并争取他们的力量来支持和配合学生的教育工作。

2、班主任的工作特点使心理辅导更有效。

班主任除了是班级的教学者之外, 还直接参与班级管理、班级活动和学生生活的指导。这为班主任与学生接触提供了充足的机会。所以, 总体而言, 班主任基本能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个性、能力、交友、家庭生活等情况。而且班主任与学生之间长期朝夕相处, 这让学生更愿意把心里话告诉老师, 遇到困难时也更愿意向班主任寻求帮助。

二、现代职业高中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个发展的特殊时期, 是心理功能受阻的易发期和多发期。繁杂的社会信息、频发的家庭问题等因素更是加剧了中学生的心理冲突。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验课题组”的研究就显示, 约有32%的中学生有心理异常表现, 心理问题在中学生中已普遍存在。职高生作为中学生的一部分, 他们面临着诸多的心理困境。

1、厌学心理。

初中升学考试的失败使部分职高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加之大多数职高生一进学校就被老师认为是朽木不可雕的“差生”。这些影响了职高生的学习主动性, 也影响了老师对职高生的期望与教育。因此, 即使最初想通过自身努力学好的学生在经历多次失败和老师的低期望之后, 学习积极性也大打折扣。这使他们的学习陷入恶性循环, 使越来越多的学生主动放弃学习, 由学不好到不想学, 甚至于厌学、逃学。

2、自卑心理。

社会上一些人总是对职高生有偏见, 认为他们都是学习不好的学生, 行为习惯不良的学生, 考不上或者在普通中学没办法呆下去才选择职高。这导致职高生经常听到的是指责训斥的声音, 看到的是社会上或者老师鄙视和失望的眼光。另外, 学生选择职高是想学一门有助于就业的专业技能, 但很多用人单位却要求高学历。这些都容易让他们觉得自己是生活的失败者, 是被放弃的人, 他们有强烈的自卑心理。

3、焦虑心理。

焦虑心理的形成往往与个人的素质和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由于自身知识、技能的欠缺, 以及家庭环境的参差不齐, 职高生往往在对学业感到困惑迷茫和快要毕业时很容易产生焦虑。原因一是职高生相比于大专以上学历的毕业生更难找到满意的工作;原因二是家庭各方面条件欠佳的学生较之条件较好的学生更难找到工作, 加之学业欠佳, 他们更易焦虑。社会上原本的偏见与歧视, 以及如何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 这些问题常常困扰着他们, 甚至于引起头痛、紧张、失眠等生理反应。

另外, 随着青少年生理上的成熟, 学生在心理上开始对异性产生好奇心。但是, 由于长期以来我国青春期性教育、性心理辅导比较欠缺与隐晦, 有的学生对自己身体、心理上的突变准备不足。这容易让他们产生羞怯、紧张、焦虑感。“五光十色”的青春期知识通过各种媒介扑面而来, 这也容易让职高生在心理上面临接受与否、接受什么等困难。尤其是当他们遇到男女之间的感情问题茫然失措时, 他们更易陷入焦虑之中。

三、班主任对职高生进行心理辅导的方法

班主任对职高生进行心理辅导, 应结合班主任工作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充分利用各种开展班级活动和与学生接触的机会, 通过集体教育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式来帮助他们顺利度过心理上的冲突。

1、师生共同提升心理健康知识

班主任老师心理健康知识的水平影响着他对学生心理辅导的效果。社会不断发展、学生心理问题日趋多样化, 这些都要求班主任不断补充自己的心理健康知识, 提升自己的心理辅导能力。就学生而言, 职高生已具备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能力, 而这些知识对他们的顺利成长也大有裨益。

2、增强职高生的自信心

针对职高生的厌学心理, 班主任要明白造成他们这些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他们的学习基础差导致学习成就感低, 二是老师的低期望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针对这两点, 班主任老师应该协同科任老师因材施教, 根据学生的能力和水平来拟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方法, 并开展多元评价;帮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 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 变被迫学为主动学。同时, 老师们要善于发现职高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动手能力强等优点, 在教学中做到“长善救失”。

3、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对职高生的偏见使很多老师容易对他们形成低期望, 从而对他们的教学不负责任。很多职高老师有课时就来上课, 下课后就离开, 而很少和学生进行交流。而作为班主任, 决不能这样, 这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态度之一。班主任老师应该多花一些时间在学生身上, 和他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学习上, 班主任要帮助他们走出中考的失败境地, 找到自己的优点, 让他们重拾自信心, 从而发挥自身的潜力。在生活上, 班主任要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中去, 真正去了解、理解和关心学生, 对他们要多一点耐心, 少一点急躁;多一些宽容, 少一些指责。只有老师用一颗真诚的心和学生交流时, 学生才会愿意将自己的心里话和问题告诉老师。另外, 作为班主任, 除了要善于抓住每一次教育的机会, 如课间或活动机会, 还要丰富关心的内容。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谈心谈话除了讨论学习和生活外, 还可以涉猎交友、家庭、娱乐爱好等多方面。这样学生会更容易将我们当成自己的朋友, 我们也才找到了打开他们心扉的那把钥匙。

针对学生青春期面临异性交往而产生的焦虑问题, 班主任切忌心怀传统观念, 而是要引领学生的学习与成长, 帮助他们客服青春期遭遇的种种冲突。班主任在向学生讲授心理健康知识时, 可以借助团队辅导、心理班会、情景表演、心理情景剧等方式来帮助学生认识自身身心的变化, 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友、交友观, 以避免偷吃“禁果”遭致的惩罚。

4、丰富学生的情感

很多职高生是独生子女, 他们要么是父母过于宠爱以自我为中心, 要么是被父母忽视而向来我行我素。而家庭教育不当的不良影响常常伸展到学校。有的职高生在学校自私自利, 不顾及他人感受;有的学生不遵守学校和班级的相关规定;各种表现良莠不齐。总的来说, 他们呈现出对生活和学习的冷漠态度。要改变这种现象, 班主任应该联合家长来丰富学生的情感, 让学生懂得爱与关心, 从而改变他们不良的行为品质。

要让学生懂得爱, 班主任首先要让他们感受到爱和关心。因此, 班主任和科任老师应该适时向学生表达爱与关怀, 并鼓励学生之间表达爱, 在师生之间形成互帮互助、彼此关怀的和谐关系。其次, 班主任要保持与家长沟通, 让家长明白他们的付出对孩子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另外, 对于职高生, 家长和老师不应一味注重学习成绩, 还应当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和合理需要, 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做自己能发挥自己潜力和兴趣的事情。这样做有助于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自我形象, 从而向他人传递正能量。

职业高中学生有其特殊性, 他们的心理问题既有普适性, 也有特殊性。现如今学生心理问题频发, 关注他们的心理问题并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尤为重要。班主任是学生身心成长的导师, 班主任的工作职责要求其肩负起职高生心理辅导的重担, 班主任的工作特点有助于其抓住契机对职高生进行心理辅导, 而班主任的工作角色有助于其联合家长、科任老师和学生的力量共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由此可见, 职业高中班主任在学生心理辅导工作中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叶素玉, 简震文.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初探[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4) .

[2]陈乐鸯.职业高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科技教育, 2010 (15) .

[3]谭凌云.浅谈职业高中学生心理分析及对策[J].科教导刊, 2011 (12) .

[4]张玮峪.职业高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12 (1) .

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辅导案例研究 篇11

【关键词】 离异家庭;学生;学校教育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2.2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31-00-01

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随之而来的社会问题也摆在学校教育面前,尤其是离婚率不断攀高带来的离异家庭学生的教育问题。这给学校教育带来了严峻挑战。我校专门组织人员了解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状态,帮助他们正确面对父母离异的事实,消除他们的心理困扰。通过探索研究,我们基本掌握了离异家庭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找到了一些针对离异家庭学生学校教育的有效方法。

一、离异家庭对学生身心的影响

离异家庭的学生一般存在着以下几方面问题:第一、性格孤僻,不愿与人结伴;第二、消极厌学,缺乏上进心;第三、容易树敌和走向极端;第四、心理逆反,不愿接受教育。

因此,加强对离异家庭子女的教育,是我们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尤其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理所当然应该肩负起教育、感化、挽救离异家庭学生的这一艰巨的任务。

二、离异家庭子女的学校教育

这是我进入学校工作以来遇到的一个关于父母离异后对孩子心理影响的一个辅导案例,孩子在父母的离婚事件中难以适从而需要心理辅导的案例,所以到现在印象依然很深刻。

(一)案例基本资料

姓名:小C 性别:女 年龄:11岁

(二)案例背景资料

1、家庭情况

小C在小学五年级时经受家庭离异变故,经法院判定,随母亲生活。母亲40岁左右,目前暂无工作,无其他经济来源。父母离异后,小C与父母有强烈的敌对情绪,其父属无业人士,无经济来源,故无力支付每月的抚养费。

小C母亲因为家庭变故,缺乏和孩子沟通交流的时间,忽视孩子心理成长,使得她心理叛逆,不服家长管束。她母亲为弥补离婚对女儿的愧疚心理,对其百般宠爱,缺乏正确的教育原则和方法。

2、受教育情况

小C于四年级时转入我校就读,当时学习成绩较好,后遭家庭变故,五年级开始成绩严重下滑,且逐渐丧失学习兴趣,远离并敌视个别与之性格不和的同学。

(三)教师观察与分析

校内小C学习成绩下滑严重,甚至出现严重的厌学情绪,一度以身体不舒服等借口来逃避上学;对各项集体活动显得较为冷淡,不愿意与同学合作,认为身边的同学都针对自己等不稳定情绪。

在家,母亲常因自己离婚感觉对其女儿的愧疚,百般依顺,过分溺爱;导致小C在家不听母亲管教,常出言顶撞母亲,有时不理睬母亲;沉迷于漫画中的各种角色。

通过对小C的平日观察,并与其他老师交流后,我们一致认为个案的行为问题主要是由下列因素所造成:

1、母亲的过分溺爱,使得与其他人接触时,稍不顺心就容易发生冲突,情绪波动较大。

2、因为家庭变故,自卑心理作祟,不愿意与身边的同学接触,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

3、从实质上来讲,小C性格大变源自小学五年级的父母离异,所以,根本原因还是家庭结构的突然改变、家庭成员的远离,给其心理、学习、行为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使其无法正确面对父母离异,随着时间的推移引发了一系列的心理行为问题。

(四)辅导策略与实施

1、辅导策略

由于该生智力水平较高,学习和接受能力较强,通过质疑,换位思考,认知疗法等方法帮助她对父母亲这样做的深层原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逐渐调整和改变自己对父母亲离婚事件的认识,使其在理解父母的同时也能改变自己对事件的看法。

(1)认知方面

让小C明白父母离异是大人的事,并不是她的责任,相信生活中还是有真正关心她的人,确信自己能从父母或者家人那里继续得到关爱。通过联系学生家长,争取得到家长双方的认同,加强沟通,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通过和家长共同努力,让其真正适应父母离异后的生活,让学生减少异常行为的发生。

(2)情绪方面

让小C学会用倾述的方法,向老师和家人表达出内心的真实感受,避免过多的情绪波动。同时,通过多渠道了解学生,及时发现学生当前情绪困扰的问题,并寻找恰当的时机协助其解决问题。同时,为避免在谈话时刺激其自尊的可能,我们特意安排合适的交流地点,给她营造一个平和、宽松的心理环境,使之打开心扉,和老师进行思想交流,帮助她分析原因,排除不良情绪。

(3)行为方面

通过学校活动,帮助小C树立其人生目标并实现目标的信心,因为信心是一个人生存的精神支柱之一。鉴于小C家庭的特殊性,我们不断给予鼓励,让她从困难挫折中领会人生的真谛,培养她奋发图强的个性和坚韧的意志力。最终,能够客观正确地看待父母离异的事实,树立正确、积极、乐观的人生观。

(五)辅导过程

作为班主任,只有给予小C相应的帮助和心理疏导,促使她在心理上能逐步健康,成績能不断提高,能力不断加强。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曾说过:“了解什么样的人得了病,比了解一个人得了什么样的病更为重要。”了解了她的心理特点及其成因后,我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她的心理建设,加强对她的心理监护,使她的心理健康发展,树立信心,从本质上转化她,进一步提高教育实效。

1、帮助案例家庭改善家庭环境,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2、帮助学生以正确态度对待父母的离异。由于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人们对离婚多数持否定态度,加之小C年龄小,在物质和精神生活上都要依靠父母的支持。所以,她对父母的离婚很难正确对待。

3、激励学生树立起信心.慢慢的,很少听她提及那些消极负面的事情,我很高兴。也许她的转变没有靠学习成绩来证明,但是她的生活态度正悄悄发生着质的变化!

(六)效果分析与反思

本案通过长时间细致观察,了解了小C心理特征,把握住了各个教育契机。缓解了小C内心的焦虑和暴躁,使其能正视父母离异的事实,理解生活的现状,理解母亲以及对其寄予的期望。

通过校内外组织的各项丰富多彩的活动,加强同学之间的团结互助,加强与社会交流,小C重拾了对学习生活的信心,心胸逐渐变得开阔,学会包容一些人和事。逐渐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

离异家庭中的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可能性要比其他孩子大一些,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发扬“师者父母心”,要给予离异家庭学生更多的爱,爱是最好的教育。要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日常生活中,如在衣、食、住、行等生活各个方面,尽可能多地给予他们关怀,用师者的爱去填补他们失去的亲情,使他们不受冷落和歧视,使他们感受到生活处处充满温暖。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 篇12

一、高中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

1.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通过班主任对学生心理素质的辅导, 开发学生内在的心理潜能, 使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得到有效提高, 让他们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和一个良好的人格, 这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培养的最终目的和实质要求。高中这一阶段学生压力较大, 很多学生面对自己的未来也表现得比较迷茫, 心理健康教育对高中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高中班主任通过班会或者举行各项活动的形式, 通过实际生活或者案例, 针对这一时期学生的不同心理, 提出相应的方案, 对高中生进行心理健康的辅导, 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 这样一来, 既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也能让学生抓紧科目学习的同时也能注重自身的心理健康, 有了基本的心理健康保健意识, 学生在面对困境、压力和迷茫, 可以自我调节, 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 能够使得班主任的德育工作顺利进行。

教出成绩优秀的学生不难, 但是能够教出品德优秀的学生却不容易。班主任是德育工作的“一线工人”, 可见德育工作在班主任工作的地位有多么重要。而进行德育工作的出发点是要首先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个学生如果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在面临困境能自我认知和自我教育, 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 能够接受外界的不同情况, 心地善良, 为人正直, 与人交往中能够互相理解, 吸取他人好的一面和抵抗不良因素。相反, 如果一个学生缺乏健康的心理, 总是把别人想象得很偏激, 那就难以接受别人的建议, 自以为是, 这样一来对德育工作就是一项重大阻碍。德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的, 因次, 高中班主任及时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对德育工作的进行也有着重要作用。

3. 方便了班主任的日常管理工作的开展。

首先,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辅导, 让班主任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了解他们这一时期心中所想, 通过畅谈心事, 彼此了解, 能够让学生和教师之间形成一种和谐的关系, 师生之间能够彼此尊重、彼此信任, 这样一来为班主任的日常管理工作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界环境。另外, 对学生展开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之前, 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做一个详细调查, 对学生的心理情况有个大概的了解, 班主任通过掌握的学生心理健康情况, 对症下药, 对不同的学生使用不同的辅导方式。班主任在调查过程中, 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能够未雨绸缪, 使得日常管理工作更加顺利。

二、高中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的现状分析

1. 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不明确, 工作得不到落实。

相关部门不断提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并给出了文件, 很多教师也是一直高唱要紧抓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 每隔一段时间就对学生说一段文件要求, 对教育工作应付了事, 尤其是高中班主任。班主任面对学校、家长等种种压力, 往往把教学看得很重要, 各个学校还是难以改变传统的观念, 他们始终秉着“教学成绩对学校和自身名誉影响甚大”“升学率才是根本”这一落后理念, 忽视了教育工作的进行。还有很多班主任高举心理健康教育的旗帜, 呼吁要完善学生的心理素质但是工作总是落实不到实处, 这对心理教育工作的开展很不利。

2. 班主任的实际教育工作效果不理想的原因分析。

首先是班主任自身心理健康缺乏, 班主任是进行健康教育工作的首席地位, 自身缺乏基本的心理健康常识, 谈何教育学生?其次班主任缺乏对自身工作的认识, 班主任本身就不同于其他教师, 教学的同时还要兼顾教育, 有着教育者和管理者的双重任务, 在高谈“教学成绩就是硬道理”这一环境下, 班主任忽视了身兼学生心理教育的工作, 这两点是班主任工作得不到有效提高的主要原因。

三、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策略方法

1. 确立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作用的重要地位。

高中班主任不同于其他教师, 不但具备教学的重要任务, 也是教育学生思想品德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执行者, 班主任首先要明确对这一方面的认识, 另外, 班主任工作比较繁重。因此学校在要求班主任完成督促学生好好学习, 提高教学成绩的同时, 还要向明确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地位, 深化班主任的教育意识, 班主任工作要得到校方的全面支持和重视, 校方可针对这一方面建立相关的考核制度, 对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展开监督, 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进行。

2.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为心理健康教育创造有利的环境。

师生关系是否融洽对班主任工作能够顺利开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班主任和学生的关系一旦好转, 他们之间的距离就会拉近, 班主任在开展各项工作的时候也会得到学生们的支持和帮助, 在班级内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气氛, 这样一来有利于班主任进行管理和教育。因此, 在班主任管理工作中, 班主任要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 用心去关心帮助学生, 尊重学生, 理解学生。

3. 班主任要加强自身心理健康教育。

班主任缺乏心理健康常识, 就无从教育学生。因此班主任在不断研究文化知识的同时, 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 培养自身的心理素质教育, 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从整体上提高自身素质, 具备良好的心理。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班主任工作中的重要内容, 作为班主任, 我针对学生心理健康辅导这一方面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高中班主任,学生心理健康,辅导

参考文献

上一篇:重大宣传活动下一篇:摄影基础教学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