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心理健康问题

2024-09-27

班主任心理健康问题(精选12篇)

班主任心理健康问题 篇1

高中阶段的学生心理相对并不成熟, 受到外界的影响较大, 对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树立都会产生极大地影响。此外, 高中阶段所面临的问题也相对较多, 例如高考问题、早恋问题、网游问题等等, 并且没有遇到过挫折, 心理的抗压能力相对较差, 无法适应时代发展的脚步。这就要求班主任认真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一、高中心理健康现状

1.心理健康的概述。虽然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渐加快, 人们的物质与精神生活都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但是现代社会中出现心理疾病或者障碍的人却在逐渐增多, 青少年出现心理疾病的概率相对较高, 当然这不仅仅是教育部门的问题, 与青少年的成长与生活环境均有直接的关系。有很多人对心理健康没有正确的认识, 所以重视程度不足, 这也是心理问题严重的一大原因。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可以通过以下几点进行判定:首先就是其智力正常, 这也是正常学生生活与学习的基本心理条件;其次就是对自己的情绪能及时调节与控制, 可以适应社会发展的步伐, 融入社会生活;适应能力相对较强, 可以及时的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 并可以有效、和谐的处理人际关系;自身的心理年龄与实际年龄相符, 并且可以有效的控制心理等等。

2.高中生心理健康现状。现代的青少年心理处于一个相对较为矛盾的时期, 他们难以对自己的心理进行有效的调节与控制, 同时又不喜欢与外人倾诉, 这也正是青少年心理的危险阶段, 容易造成心理障碍。尤其是在对人际关系的处理上, 高中生难以进行有效的处理, 例如异性之间的关系、同学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等等, 处理的不好都会引起不必要的问题, 同时, 由于教师与家长对孩子的不信任等, 也会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而且很多的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 往往采取强硬的态度进行指责, 缺乏尊重, 班主任处理师生关系的不慎, 会直接影响孩子的一生。此外, 由于高中生面临着高考, 所以压力相对较大, 而家长与教师还在不断的给学生施加压力, 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反感, 严重的会出现强迫症、自闭症等等心理疾病。

二、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问题

1.教师的认识不到位。学校开展心理健康这一学科, 主要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教育来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健康的引导, 帮助学生解决其在生活、学习以及处理人际关系中遇到的问题, 以此来降低学生出现心理疾病的概率。但由于很多教师的认识不到位, 将心理健康作为一门形式上的教育, 通过教师讲、学生记的模式来进行教学, 这也只能将心理健康的教育流于形式化, 起不到其自身的意义。

2.医学化的倾向。有很多的学校为学生配备相应的心理咨询人员, 但由于心理咨询人员将学生看作病人去进行处理, 这也就为学生的心理造成一定的障碍, 是很多的学生即使想要咨询也不愿意去, 这也就阻碍了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3.忽视教师的教育。有很多的校园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忽视了教师的教育, 要明确教师的含义, 教师是学生行为的指导, 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 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应该做到以身作则, 并通过自身来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三、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的整合

(一) 高中心理健康与班主任工作整合的优势

现阶段的高中主要是由班主任进行管理, 相对而言, 班主任与学生接触、交流的时间较多, 这也说明班主任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由于班主任比较了解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 也可以正确的去了解学生的不良心理倾向, 并及时制定策略来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同时, 由于社会节奏的加快, 导致学生在社会中出现很多的不适应, 这都应该由教师来对其进行指导。

(二)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整合工作

1. 首先要求班主任调整自身的心理, 以此来对学生产生正面的影响。如果班主任自身的心理就不健康, 又如何要学生健康成长, 同时还要求班主任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交流, 将双方放在平等的位置上, 避免出现高姿态的教育, 以此来对学生进行了解, 并通过交流与相处, 向学生传递自身的正能量。

2.班主任既是班级的管理人员, 也是学生的心理辅导者, 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往往难以进行有效的转换, 尤其是很多班主任为了加强对班级的管理, 不断的采取强权政策管理班级, 这也就不断的激化了师生之间的矛盾。这就要加强对班主任的培训, 并由班主任进行自我调节, 寻找两个角色之间的共同点, 并尊重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 充分了解学生, 以此来协调两个角色之间的关系。

3.班主任还应该抽出时间定期对班级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帮学生去解决他们身上的问题。同时, 班主任也应该具有集体意识, 不应该有优生与差生之间的划分。现在的高中生具有很强的自尊意识, 这就要求班主任不断的对其进行鼓励, 做到一视同仁, 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

4. 班主任应与社会、家庭相互合作, 共同来对学生进行教育, 以此来对学生的不健康心理倾向进行及时的矫正, 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 面对学生与家长之间的问题, 应及时进行沟通与协调。此外还可以定期举办社会性质的活动, 以此来加强学生对社会的了解, 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等等。

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学校的问题, 也是社会的问题, 这就要求相关部门给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定程度的重视。同时, 班主任也应该按照学生的不同特点分别对其进行教育, 帮助学生解决他们难以解决的问题, 促进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班主任心理健康问题 篇2

摘要: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教育者和组织者,关心和爱护学生,体察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状态,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便成为班主任义不容辞的责任。而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在心理和生理方面正逐渐成熟,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并渴望得到大人的尊重和认可。但又由于自身知识和经验的限制,看待事物往往缺乏足够的认识,在强烈自尊心和周围环境的作用下,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的现象。因此解决学生的逆反心理问题,使师生感情更加和融洽,建立和谐的班集体,让每个学生健康成长,就成为每个班主任工作中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逆反

心理

自尊

了解

疏导

和谐

激发

逆反心理,又称逆向心理或对抗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采取相反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现象。自尊,罗杰夫称之为积极的自我关注,是我们对自身价值的评价,也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的重要内容。处在青春期的学生,生理和心理正逐渐成熟,使他们对自身价值有了新的认识,渴望得到别人,特别是大人的认可,产生强烈的自尊意识,不再像以前那样听话,对生活有了自己的见解,有了自己的秘密,因而我们通常称这个时期为学生的心理断乳期,在这个时期,也正是学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现象的时期。比如,在学习上,上课发言少了,作业很潦草,有的学生甚至早恋,沉迷网吧等,荒废学业。总之,家长和老师要求去做的事不愿意去做,不让去做的事却偏偏去做,凡事我行我素,追求个性,这些都是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也是班主任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这也就需要班主任充分了解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客观原因,了解青春期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客观原因。

(1)社会缺乏对青年学生独立意识的认同感。现在的年轻人,大多是独生子女,被社会称为是“抱大的一代”,社会舆论往往对这些孩子的前途存在担忧,担忧他们的自立能力,担忧他们将来不能承担起建设祖国的重任。不可否认,当今的孩子确实存在着社会经验少,吃苦精神差,社会责任感淡薄等诸多不足,但是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正是由于家庭、学校、社会对这些孩子关爱太多,总认为他们什么也不懂,忽略了对孩子们自立能力的培养。可以说,孩子的自立能力差,主要责任不在千千万万纯洁的孩子,而在于我们的社会和家庭,在于我们的教育体制、教育方法违背了人的心理和生理发展的客观规律。

(2)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带来人们生活方式的多元化、思想观念的多元化、思维方式的多元化,而处于成长期的学生对各种生活方式、各种思想观念缺乏正确分析能力,往往盲目去追逐一些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生活观念,甚至对西方一些腐朽的资产阶级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不加选择地接受、崇拜、效仿,这时就往往与传统的老师、家长的思想产生诸多冲突,如果这时老师和家长不及时采取疏导的方式而是硬加阻拦,就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向对抗心理。

(3)由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贫富差距拉大等许多不平等的社会问题,生活环境的不同也会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还有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一些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比如农民工的孩子们,他们在心理上容易产生巨大的落差,形成比较偏激的心理状态,这样的学生尤其需要老师的关爱和细心教育。

〈三〉青春期学生心理的特点

(1)独立意识强,表现欲望高,喜欢标新立异,遇事总想发表独特的见解,做出异乎寻常的举动,以期引起别人的注意,显示其独立的个性。

(2)好奇心理。心理学家认为,当某事物被禁止时,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尤其是在只作出禁止而又不作出任何解释的情况下,浓厚的神秘色彩更易引起人们的猜测。那些“青少年不宜”的影视广告就是利用青少年的好奇心理,从而达到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去观看的目的。

(3)对立心理。人与人之间一旦持有否定的态度,也会对他的观点、行为持否定态度。比如老师对后进学生总是批评,后进学生就可能对老师说的话都听不进去而产生逆反情绪。

(4)偏激心理。处于青春期的学生社会阅历浅、知识面还相当缺乏,看问题过于简单,甚至相当片面,往往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却为此沾沾自喜。

〈四〉逆反心理的危害

逆反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是青春期学生思维活跃、自立自主意识增强的表现,但它毕竟是一种不健康的反常心理。如果一个人说话办事常常由逆反心理支配着,时间久了就会导致病态,对什么事都不感兴趣,对什么事都看不惯,最终将会丧失对事业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严重妨碍一个人的健康成长,因此必须引起家长和老师的高度重视。

〈五〉班主任应如何正确对待学生的情感障碍及行为障碍等,给予学生及时的心理疏导

(2)营造互爱的班级人际关系。马克思曾经指出:“人创造了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青春期的学生容易出现逆反的心理,我行我素,不喜欢受人管束,不喜欢受学校制度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时,营造一种互爱的班级人际关系便变得尤其重要。班主任可以通过与班干或全班同学商量,举行一些有意义的集体活动,如篮球赛,联欢晚会,旅游,还可以是学习或生活方面的互助活动等,增进师生、学生间的思想交流,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念,同时要处理好学生间的矛盾,营造融洽的班级人际关系,从而形成和谐、民主、上进情感气氛,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3)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建立自尊和责任感。处于青春期的学生,特别是有明显逆反心理的学生,看问题容易缺乏理性,喜欢我行我素,家长老师要求做的事不好好做,不让做的事却偏偏去做,这经常表现在学习上。当然,这与家长老师过高的要求和学生的厌学情绪有一定关系。因此,让学生知道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便成为班主任工作中的重要内容。

学习动机从动机指向或兴趣来源可以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一般定义为由活动本身的兴趣引起的动机,能够持续地产生作用,并很少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和焦虑,能够在没有负面影响的情况下,促使学生去努力学习。而外在动机兴趣指向或强化来源于外界的奖励,包括分数、名次和家长老师的鼓励等。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1,让学生从学习活动过程中感受学习的积极意义,并在此过程中形成自我的内在价值体验,能够对自己的认知活动感兴趣,能够为自己的进步而激动。因此,班主任应该在班上建立班级奖励制度,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比如:A,奖励卡。指当学生在班级上有优异表现时,老师可以颁发奖励卡以资鼓励。奖励卡的奖赏制度应完整建立,例如几张奖励卡可以换何奖励等。班主任在奖励卡上面,应以学生最喜欢的图样或以拼图方式设计。B,阅读奖。班主任应该鼓励学生阅读各种各样的有益书籍,如果学生阅读完固定书籍的话,就颁发该奖。C,进步奖。用以奖励那些在学习上取得一定程度进步的学生。D,文学奖。用来奖励在写作方面达到预定数目,也可以是在其它报刊上发表过文章的学生。E,互助奖。在班级活动中,应当鼓励学生学会互相帮助,尤其要帮助那些家庭条件不好,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F,孝顺奖。是让学生学会替别人着想,明白父母的用心良苦。

2,积极帮助学习或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A,建立学生的学习档案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B,主动找学生谈话,了解他们学习或生活方面的困难,帮助他们及时解决困难,并引导学生以积极归因代替消极归因。C,成立以班干为核心的学生互助小组,负责向其他同学收集和推荐好的学习方法,帮助学习和生活上需要帮助的学生,对那些来自贫困地区的学生,更要以主动友好的方式对待他们,让他们感觉到班级体的温暖。

班主任心理健康问题 篇3

关键词:学生问题;解决管理;定静安虑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22-004-010

在班级量化考核评价中,班主任不止关注班级的扣分多、在意班级的管理好与坏、留心班级自习课上的纪律表现、较劲个别学生的调皮与淘气,还要培养优秀生与扶持后进生,拉动中间部分进入优秀行列,扶植与成就优秀生,协调调动“先富带动后富”,整体拉动前行,努力提高班级整体成绩,鼓励优秀学生冲锋陷阵、扛旗吹号,一路领先!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上呈现出来的思想、精神、情感、态度、行为、表现等细微、异常问题,及时思想引导、心理疏导、情感指导、学法教导,关心学生的心理动态。进入高二年级,学生普遍存在着以下问题:我试着从学习和心理呈现出的问题做个人主观分析:

1.在学习成绩上,呈现两极分化日益明显,随之而带来的心理问题

经过高一的学习,学生在知识掌握程度上已较明显的分出层次,即所谓优生和后进生。对优生来说,由于之前学得好,他们积极、自信的心理不断得到强化,学习兴趣上升为乐趣,学习已成为自觉的行为,并不断从中得到成功的心理体验。另一部分学生在一年学习、考试中屡遭挫折,对学习的灰心、面对成绩的自卑甚至考试怯场等心理也在滋生或加重。对中下等水平的后进学生来说,学习目的模糊,学习动机不强,处于一种淡漠的被动状态,学习习惯不好,生活懒散,精神恍惚、颓废,碌碌无为。

对于成绩好的学生,我们要给予肯定,使他们更加积极上进。对于学习中等水平和较后进的学生,要给后进学生更多的支持和鼓励,班主任和科任老师沟通协调,帮助他们分析成绩不理想的原因,肯定他们所拥有的发展潜能,解除不必要的心理焦躁与烦恼顾虑,给他们创设一些有利于肯定自己,发现自己潜力、能力,通过努力就能达到的机会。

后进学生面对学习上出现的诸多问题,成绩后退下滑,学习成才的思想动摇,心理浮躁,学习之心不稳。我采取的做法是诚意、正心、修身、立志。通过和问题学生谈心、交流,了解该类学生的思想、心智、情趣、价值取向;了解该类学生的朋友圈,对其进行分析;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亲戚、朋友、邻居或者是他读书了解到的在逆境中成长,能够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立志成才的典型案例,引导、教育、启发其从中产生正能量的教育意义,激发成才内驱力,促使其正心、定心、静心、诚意、修身、修学、立志,教照其讲究方式方法,注重效率质量,求知成才。

2.偏科现象严重

班主任、科任老师和家长要共同关注学生是否存在偏科现象,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科目现状,认真地对待每一科的学习,该“吃偏饭就联系厨师给加餐营养”,结合成绩,帮学生查找问题原因、改进方法,调整战略措施。需要做好多方面的思想沟通,高度认识当前招考形势和此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它的深远意义,是不致于使学生和家长在高考时或高考后后悔。

我采取的做法是从科任老师的课堂教学反馈和考试成绩中分析观察成绩变化幅度,联系科任老师给学生开小灶吃偏饭,鼓励和教会学生学会和科任老师交往,从科任老师那里取得学科真经与学法之术,吸收营养,滋补不足。

3.孤独感和焦虑感较强

高二阶段由于很多学生目标不明确,既没有了高一时的雄心壮志,也没有面临高考的紧迫感,是一个容易出现动荡和茫然的时期。一旦遇到挫折,特别是学科学习中遇到的见效慢、进步不明显现象与考试中成绩低、名次后移现象受到打击,就会产生自我怀疑等心里想法,产生焦虑。

能产生孤独和焦虑感的学生还算有进取心和上进心,还算是想赶上和有药可救的学生,更有甚者就是蹉跎岁月,等着毕业。面对此问题,班主任要及时听取科任老师在课堂教学和自习课上的學习情况(学情),从平时的作业、练习检查中发现问题症结,从每一次的考试成绩变化中观察、比较、分析、归因、找问题,寻突破,帮助学生列计划,监督其落实执行情况,在帮扶过程中使之心理明朗起来,阳光起来,正确面对现实学习困境,多从学习上“帮扶结对子”,在“赶超比拼”的过程中正面激励教育,使其产生学习赶、超的信心,激发学习的内驱力,产生学习、进取的正能量,督促和给机会在学习的过程中用行动和效果体现出来,创设成功教育的机会。

4.恋爱现象增多

高二学生在学习上全身心投入不够,精力分散,心神不用在学习提高、品行品德修养上,不重视做人做事的呈现方式和形象。

班主任心理健康问题 篇4

花开有迟早, 可是只要是花总会开放, 花期不同而已。“问题”学生也是花, 也许他们的花期迟了一些。其实用爱心去浇灌这些所谓的“问题”学生的心灵, 他们也会重新改变, 绽放“美丽”!他们的童年一样精彩。作为教育者, 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更作为肩负学生品德教育的班主任, 让我们关爱每一个学生, 同时也把无私的爱给这些所谓的“问题”学生吧!

一、春———细心发现多鼓励

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戴尔·卡耐基在谈人的需要时指出:“人们大都渴望被肯定。”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 教师可以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 针对学生的实际状况, 把相同的热情和不同的期望给予每一个学生, 使他们感受到班集体的关爱和期待, 并以良好的情绪投入到学习和班级活动中。例如, 有的“问题”学生最然学习不是太好, 可是爱劳动, 劳动时不怕脏, 不怕累!这不值得鼓励和表扬吗?有些学生偶尔小捣乱, 可是悄无声息地为班级教室里搬来了盆花, 不张扬, 不做作, 不是也很可爱?有些“问题”学生放学时关上大家忘记关的窗户, 这一举一动难道不是孩子纯真烂漫的心意?我们平时在班级管理中多肯定他们的优点, 对他们不冷漠、不怀疑, 从而激发他们向上的活力, 使他们沿着正确的方向走下去。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 面向他们的各个方面。因此, 每一位班主任都要公平地对待学生, 尤其对“问题”学生充满真诚与信心, 进而寄予爱心和希望。

我们不能只看见学生的不足之处, 要全面地看每一个学生, 既看优点也看不足, 夸奖优点, 建立自信, 使其更有信心改正缺点!“小提醒”不足之处, 细致耐心指导帮助其改正, 他们会慢慢进步、慢慢“强壮”!我们需要静待花开的耐心。

二、夏———集体生活多美妙

开展形式新颖、主题鲜明的主题教育活动。积极扩展班会活动方式, 通过多种活动,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以“孝亲敬老”主题班会使学生学会关爱照顾身边的老人, 以“学会感恩、诚信”班队活动为突破口, 加强文明礼仪教育、诚实守信教育。班队会的内容可以是思想教育, 也可以是成果展示, 可以是动手制作, 可以是讲故事、演讲、教育游戏等等, 在班队会中“问题”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感受集体的力量, 打开心扉与同学教师交流, 发现集体生活的快乐, 获得人格的塑造。“问题”学生的良性改变也许就此开始……

三、秋———成长档案多收获

建立并通过“学生成长档案”等措施巩固“问题”学生阶段教育的成果。把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快乐出游照片、集体活动的记录、偶尔进步的作业, 获得的“每周一星”小奖牌, 对未来的幻想画, 对自己的期望卡都放进成长档案中。当回顾时, 学生自然会发现自己以前的“成就”, 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小小的满足感与成就感油然而生!当然他们也会发现以前自己对自己定的目标和自己对自己的期望。所以他会对自己重新定位, 重新付出, 所以他们重新“出发”了!

四、冬———感受温暖多关怀

其实, 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 生活背景是不同的, 这也造成了许多学生之间的客观差异。要走进学生, 了解学生, 就得走进他们生活了那么多年的家庭。首先要与家长沟通, 进行家访, 我们会通过他们的家庭生活发现学生的许多在学校看不到的隐性东西!

有的学生在班内可能不起眼, 可是在家孝顺父母, 关爱兄弟姐妹, 有些学生的不好习惯的养成也往往是家庭里的原因。作为班主任, 了解到这些, 觉得很多学生暴露的问题不是学生自己的原因, 而是多方便的原因, 所以不能一味指责学生, 应该给学生多一些鼓励和关心, 这鼓励有生活上的也有学习上的。

我们要从心灵上走进学生, 接纳学生。是!我们是他们的老师, 但更是他们贴心的朋友, 不是吗?让他们有冬季温暖如春的感觉!教育不应该是这样吗?

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心得 篇5

她是初二女生,性格内向,学习刻苦努力。对自己要求很高,责任心强,有理想。一旦迭不到自己的目标。她首先不是考虑目标是否合理,而是陷入自责,怀疑自己的能力,变得不自信。于是下一次还会制订更高的目标以作弥补,那肯定还是达不到,于是再次深深自责,变得越来越自卑。在潜意识中,她总要求别人按自己的方式做事,因此,很难找到知心朋友,也就很难有安全感、认同感与归属感。严重的自卑与自我否定倾向都属于不良人格,而这些心理障碍又没有得到及时的矫正,因此长时间地干扰了她的情绪。正是由于她不能很好地根据环境的要求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思维力式,调整自己的心态与目标,因此,她一直处在一种紧张抑郁的、生理与心理全都极度不适的状态下,这对她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1.先认真地听完她的叙述,不做评价。她述说的过程也是不良情绪和压力释放的过程。

2.分析李虹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她的压力主要是学习上的压力,压力来源是多方面的,比如家庭、同学间的竞争、学习方法不当,更重要的是性格方面及错误的认识。

3.纠正错误认知。示范解说,我拉着李虹的手走到房间的一面墙边,用双手抵住李虹的双肩向墙的方向按压。李虹不解地看着我。“你就是这样,把自己压在一个过于狭小的空间,所以把自己逼得透不过气来。只有让自己的心处在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它才会舒展。”看到她若有所思的样子,我接着说:“你不是以自已是否舒适为标准,而是用道德标准限制自己的行为。可是你要知道,有张有弛,才是文武之道啊!弦绷得太紧是会断的。

4、阳性强化法。对她的积极做法和成功之处不断鼓励,不断强化,不去触及她所说的那些不愉快的往昔回忆,而是把她的注意力引到她现在的生活和爱好上。她说她爱写作。我问她,不快乐的时候是不是会写出来呢?她说以前是的,但初三时间太紧了,没有精力写什么东西愉悦自己。

5、把每天快乐的事写下来:给李虹留了一项作业,每天记下两个“快乐”,可以是所见、所闻、所想,可以是一件事、一个人,总之.一切让她感到高兴的事物。她很郑重地答应了。一个月之后。她告诉我说她的情绪“好多了。”

案例启示:

学校越来越重视升学率,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而这却在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增加了学生的心理负担。面对着这狂风暴雨式的压力,内向型学生会感到不知所措;面对着师长的殷切期望,内向型学生会感到忧虑——如果我辜负了他们的期望,那该怎么办呢?

针对这个个案,我运用的方法有认知疗法,即让李虹认识到一张一弛的道理,并给她留了心理作业,通过行为训练,逐渐改善她的心理状态;发现并肯定她的优点和长处,使其认识到自己的价值。

对于类似的心理障碍个案,班主任应做到以下几点:

1.倾听内向型学生的心声

内向型学生往往缺乏人际交往。他们大部分的时间都是用于学习,根本就没有闲情顾及朋友之间的情感沟通。长时期处在这种紧张的学习状态,使他们失去了很多倾诉的机会,使他们的心理垃圾得不到及时的清理。为此,他们十分需要一位忠实的听众耐心地倾听,可以更快地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性格特征、内心世界等,也是对他们的尊重,更容易获得他们的信任,更容易使他们配合心理健康教育。本案例中,梁老师就做到了这一点,使因内向而自我封闭的孩子也能打开心扉。

2.引导内向型学生正确认识心理障碍

我们要帮助内向型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必须先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心理障碍。心理障碍是指人在遭受强烈的精神刺激或承受长时间的压力、挫折或矛盾冲突下,出现的明显的情绪和行为

异常。这有助于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是心理健康教育得以实施的前提。

3.引导内向型学生提高自信

一个自信的人,主要在自我接受和自我价值感。所谓自我接受,是指一个人对自己能否有一种基本的承认、认可,以及自己对自己的接受态度;所谓自我价值感,是指个人对自己的情绪、感觉、认识和评价。引导学生修正消极的自我评价,认识和挑战现实的目标,并积极乐观地与人相处。而且要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能力,要引导他们设定自己的生活,要引导他们控制自己的形象,使他们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进步产生的巨大的作用

在教育学和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实验,这个实验是由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教授设计完成的。

1968年的一天,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助手们来到一所学校,说要进行“未来发展趋势测验” 实验。

之后,罗森塔尔以赞许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老师,并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过了一段时间,结果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有了较大的进步,且性格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更乐于和别人打交道。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是“期望”这一神奇的魔力在发挥作用。是罗森塔尔的“权威性谎言”发挥了作用。这个谎言对老师产生了暗示,它左右了老师对名单上的学生的能力的评价,而老师又将自己的这一心理活动通过自己的情感、语言和行为传染给学生,使学生变得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从而使各方面得到了异乎寻常的进步。

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听了杨老师的专题讲座,使我懂得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学活动,现今社会不仅要求我们具有健康的身体,而且需要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经过这次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我的收获很大。不仅学习了许多专业的心理知识,以前很多的疑问都得到了解决,我真正认识到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以下是我学习后的一些心得:

一、教师自己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通过一线的教学经历,深深的体会到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到周边的人,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教师的心理健康从根本上说还得由教师自己维护。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够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也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优秀的教师在需要的时候能承受巨大的压力,但他绝不应让自己一直处于压力之中以至于身心俱损,影响工作和生活的正常进行。身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尽快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新的教学要求,才能寻求新的发展,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以更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中不尽人意之处,更少地体验到焦虑和挫折,对维护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一个尽职的教师是非常辛苦的,需要休息和放松。充当“无所不能”的教育者形象的确使人精疲力尽。因此,教师可以试着在假期给自己充电,例如:学习做旅行家,用胶片记录生活中的美景美事;学习做美食家,在品评佳肴的同时自己也做一次大厨。新的工作体验不仅能使教师得到放松,而且可以开阔教师的视野,增加教师的知识面。教师可以把从其他工作体验中获得的经验、积极情绪带到教育工作中来,更好的促进教育工作。

二、经常关注特殊学生的心理辅导

教师的天职就是教书育人,对待问题学生更应该尽心尽责,遇到问题学生怎么办呢?一定要充分利用班集体的作用,在宽松平等的班级氛围中,加强对学生心理的团体辅导,通过主题班会的形式,充分发挥班队活动课的集体心理辅导效应。针对特殊学生的特点,有侧重地选择团体辅导的主题。如自信心教育、青春期教育等。采用讲座法、认识法、操作法、表演法、角色扮演和行为训练等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内在动机,并在活动中得到领悟。通过一系列的团体辅导活动,不仅让全体学生获得心理健康方面的有关知识,也拉近了同学间、师生间的距离,融洽了师生关系。

在考虑学生一般心理规律的同时,也要对暴露出来的个别学生的个别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帮助。在对学生的个别辅导中,我一方面通过心理辅导室兼职心理教师的个别咨询辅导,另一方面也进行了个别谈心与辅导。通过学校开通的心理咨询箱,打通教师和学生的心理通道,及时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

以上,是我的一家之言,收获是巨大的,体会可能肤浅,切记心理健康的前提是身体健康!重视我们自己的心理,正视我们自己的问题,看到自己的优势,找到自己的不足,这样才能更有效的帮助我们身边的人,希望我们都能保持开阔的心境,良好的心态!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键是教师,教师要尊重学生。不可有私心讲究诚信,要创设和谐、宜人的教育教学物质环境,给孩子一片空气,让他们自由呼吸;给孩子一块绿地,让他们栽花种草;给孩子一片绘画壁,让孩子自由描绘;给孩子一片饲养园地,让他们感受动物的可爱。顺孩子之天性,让他们快乐的成长。创设优美、安全、舒适的物质环境。整洁优美的物质环境唤起了小学生对生活的热爱,陶冶了小学生情操,充实了小学生生活,激发了小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小学生的探索精神与生活情趣。

要创设民主、和谐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平等相待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真诚是最重要的,要做到能理解别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作为教师,在学生面前必须表现一个真实的自我,用真诚的爱去对待每位学生,才能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 师生心理交融的基础是感性的交情,也是爱的投入。教师应重视那些存在各种缺点的学生,多关心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常常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心理上受到压抑,失去平衡,性格比较孤僻,心理也比较脆弱。当学生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会产生不良情绪,并对学习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如何让这种消极的影响降到最小?我认为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善于与学生沟通,进行谈心、交流,进而开导学生,倾听学生的内心情感,感知学生的内心世界,以老师真诚的爱去关心、呵护每个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得以寄托,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倾诉,精神得到依靠。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老师应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学生,使学生幼小的心灵得到鼓舞,让学生相信自己一定能行,逐步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班主任与心理健康教育 篇6

如何在班主任工作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徐成芳

班主任是对学生管理、教育、指导、帮助、爱护的一支特殊队伍。在学校的教育实践工作中,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密切接触,使得班主任有别于一般任课教师的角色,他们负有教育培养好每个学生的责任,他们具有了解学生、爱护学生、关心学生的职业道德要求,这些是他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本素质和优势。在工作中,我体会到班主任应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班级中建立一种和谐的气氛,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关系和睦融洽,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各个方面的积极性,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展。

师生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情绪,影响着学生的学业。良好的师生关系会鼓舞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艰苦的学习活动中去,使思维大大活跃起来;消极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心灰意懒、不思进取,大大降低记忆效率及其学习质量,对学习失去信心。

当然,影响师生关系的关键是班主任的言行举止中体现出来的各种素养与品质,它是任何大道理都不能代替的。所以班主任要加强自己的修养,努力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营造轻松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培养核心力量,增强班级凝聚力

班干部是班级的核心力量,对班干部的培养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其实就是培养班级凝聚力和良好学习氛围的过程。班主任通过与班干部的沟通,帮助班干部做好班级工作,在指导的同时,又注意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和工作中的困难,调节不良情绪,以支持和信任的态度使班干部在工作过程中成为人格健全的学生。

我校一位班主任,采用了“班长信箱”的方式培养班长,通过文字交流的形式,使班长在沟通中不断获得进步,最终成为有号召力的、学生信得过的干部。

当这位班长最初在“信箱”里表现出面对一盘散沙的班级感到无能为力时,班主任及时指导她思考班级凝聚力的对策;当班长面对班中一些不良风气显得手足无措时,班主任鼓励她坚持原则、敢于管理;当班长自感工作不到家而深感愧疚时,班主任立即给予她充分的信任和支持,增强她的自信心和积极性,提高她在班级中的威信;当班长对班主任提出中肯意见和真诚关心时,班主任又虚心接受,勇于自省,为学生干部树立了一个榜样;当班长获得了成功的喜悦时,班主任也真心地为她高兴……就这样,既有了一个班长的成长,又有了一个班级的进步。

三、主题班会中的心理辅导

当班级中大部分学生表现出共同的认识和相似的情绪反应时,班主任的几句大道理很难改变班级心理场的特别氛围,在班集体中形成的无形心理力量也只有在班级的活动中去改变它的方向和性质,才能使它产生有利于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健康的心理力量。班级主题班会恰好满足了这种心理辅导工作的需要。

主题班会是一种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它可以运用游戏式主题活动、问题式主题活动、实践式主题活动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在体验中得到自省。

一位从大学毕业不久的年轻班主任,头一次带高三年级,她的开朗爽直却遭遇了难缠难解的高三情绪,学生们处在文科班,面对一直上不去的数学成绩和其他班教师和同学的议论,信心受挫、自尊受损,被轻视、被抛弃的负面情绪弥漫在班级的心理空间,许多人自怨自艾、自卑自怜,学习热情一落千丈。为此班主任设计了一个颇具匠心的主题班会活动。在班会的大部分时间里,她让学生演小品,在小品中演他们自己,在感受自己的同时,体验教师、家长和其他同学的感受。在笑声中他们找到了自我,找到了自己的定位,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们在这种充分的自我体验中敞开了理性的大门,使得班主任在最后一分钟里的总结声声入耳、句句在心:鹰有时会飞得比鸡低,但鸡永远不会飞得比鹰高。要做一个志存高远的自强者,首先必须要相信自己,站直了,别趴下!她的旁征博引和鼓励的话语赢得了学生们的一片掌声。

四、对个别学生的积极心理干预和转介

班主任在工作中难免会遇到个别有心理问题或心理偏差的学生。班主任在工作中发现了学生的问题后,首先应以接纳的态度对待学生,然后再对学生的问题做出正确判断。如果情况复杂,可请心理教师协助诊断,而后,与家长一起制订对学生的干预方案,在干预实施中不断调节干预方案,直至学生出现明显的行为改变。如果学生不愿班主任干预或学生的问题已超出了教师的辅导范围,可将学生转介给心理咨询医生或相关心理咨询机构。

班主任心理健康问题 篇7

关键词:“问题学生”,心理辅导,方法

在我们这个人均1000美元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人们的思想意识异常复杂, 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同时, 也给学校教育带来许多的难题。家庭的不稳定状态, 引发子女情感的冷漠或脆弱;影视文化的开放, 引发学生个性上的过于张扬;网络文化特别是网吧管理的不善, 引发大量的网络痴迷者……没有哪一个教师不感叹, 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难管, 特别是班主任工作越来越难做。最难的当然就是对那些“问题学生”的管教方法了。

所谓“问题学生”是指那些在学习、思想、心理、行为等方面存在问题的偏差生。其行为表现有沉迷网络游戏、以早恋为荣、吸烟嗜酒、打架斗殴、无视课堂纪律、与学校班主任及学生干部对立等。这些“问题学生”由于给学校增加管理难度, 影响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影响同学们的学习环境, 因而被老师歧视、同学瞧不起、集体冷落。甚至很多教师采取把学生逼出校园的方式来实施对班集体的治理目标。殊不知, 那只能治标不可治本。其实, 每一个学生多少都会存在一些问题, 没有问题的学生就不再是学生了。所以, 对于“问题学生”不能简单地驱逐, 而应该找到合适的教育方法。

我认为“问题学生”表现出来的问题各不相同, 但有一个共同的原因——都存在程度不同的心理偏差。可见, 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 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 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作为班主任, 能否以科学而有效的方法把握学生的心理, 因势利导地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辅导, 促进各种类型学生的健康成长, 对教育工作的成败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首先, 要给予“问题学生”心灵上的爱抚。“问题学生”之所以有问题, 很多情况下是因为他们缺少心理上的关爱。或许父母离异缺少家庭的温暖;或许因为父母教育方法不妥, 被父母歧视;或许因为某一次挫折而被冷落……总之当他们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 恰恰是他们最需要爱的时刻。因此, 班主任这时应该是他们的希望, 应当给他们一次重生的机会, 更多地去教育、引导和关心他们。其次, 要最大限度地理解、尊重“问题学生”。“问题学生”不一定都是坏学生。在很多人看来是属于思想道德品质的问题, 其实是青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我们很多教师, 在问题学生面前常常站得很高, 用很严厉的声音甚至是很刻薄的语言去训斥学生。以为这样可以恐吓住他们, 殊不知, 中学生的强烈逆反心理, 让你这种暴风骤雨式的批评方式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甚至越发难以收拾。所以, 当我们惯用的方法无法改变学生时, 不妨改变一下自己, 反其道而行之, 对他们宽容以待, 关爱有加, 学生一定心存感激, 自觉承认错误, 并试着去改正自己的错误。当然这需要我们教师有耐心, 给他们一定的时间。

其次, 从“自私”的角度, 引导“问题学生”真正看到自己的问题所在, 进而改变自己的看法和做法。

“问题学生”最大的特点就是自私, 以自我为中心, 做事不思后果。我们如果老是采用“从集体利益出发”“对国家和民族的危害”等理论来教育引导他们, 是毫无力量的。我们不如顺其自然地从他们自己的角度出发去分析其行为特征是否对自己有利, 使他们真正看到问题的危害性, 从而改变他们的观念甚至做法。

班主任最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生理和心理特点, 了解他们的优势和劣势。我们应当从身心发展和未来前途的角度去帮助他们认识其行为发展的不良后果, 给他们指示前进的方向,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并为之付出努力。学生有了正确的认识和目标, 就有了战胜错误的意志力, 就能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

我曾遇一网络痴迷者, 同学们都叫他“传奇大王”。他玩游戏到了比较高的级别, 有人出4000元买他的, 他不卖, 还说要搞游戏编程赚更多的钱。玩游戏可以赚钱, 这可是新鲜事。玩游戏产生学习编程的想法, 这可是好理想。我把他定为学校文学社的录稿员。他的拼音输入, 那速度可是我望尘莫及的。一天下午, 在他录稿时, 我对他说“胡某, 好快的手法呀!想不到你玩游戏是高手, 打字也是高手。”他有点不好意思。“听说你玩游戏都赚钱啦, 老师好羡慕呀。”没等到他回话, 我又说:“胡某, 老师想让你教我玩游戏, 你看行不行?”他立马阻止说:“那怎么行, 如果上瘾了, 你连书都不会教了。”我发现了他的善良和悔悟, 趁势说:“不教书怕什么?玩游戏也可以赚钱的呀。”只见他满脸通红地说:“不伐算的, 我那游戏玩了5年了, 人家才出4000元。”我的谈话终于到点了, 于是说“你还没有糊涂呢, 还知道伐算不伐算。5年赚4000元真不伐算, 如果你再这样玩下去, 游戏编程就泡汤了, 那才更不伐算呢。”

他若有所悟, 低下了头。我笑了笑, 对他说:“人活着首先得为自己一辈子怎么过着想。别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当游戏耍了。方向错了, 快点掉头吧。你的家人、老师、同学都在期待着你呢。”以后, 我们有过很多次的接触。他慢慢地, 开始学习了。毕业时, 虽然他没有考上重点高中, 但他去了省城一所中高连读的职业学校读计算机专业。相信, 有他那份电脑天才, 不会再成为社会的负担吧。

总之, 班主任教师, 既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者, 又是学生道德素养的塑造者, 还应当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用科学有效的方法, 把握学生心理成长的方向, 引导各种类型学生健康成长, 是新的历史条件下, 教育教学工作赋予我们新的历史任务。让我们共同努力, 去打造开启新型师生关系大门的“金钥匙”。

参考文献

[1]天下论文网之《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

[2]《班主任之友》2007年第3期

班主任心理健康问题 篇8

1 90后中职生的概念

90后中职生是指1990年到l999年出生的、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的中国公民。处于知识经济时代和网络时代的“90后”, 目前已普遍到了进入中职学校接受教育的年龄。自2008年以来, 中职生中大部分都已为“90后”, 年龄大都在17~19岁之间。

90后中职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交友观、上网观还没有完全形成, 还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在校期间, 学生与班主任交往较多。从一定意义上说, 班主任工作的好坏, 直接影响着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 也影响决定着将来踏入社会第一步的90后中职生的人生方向。

2 90后中职生的心理特点

2.1 教育环境转变, 心理问题凸显

90后中职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转折时期, 随着学习生活由普通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变, 发展方向由升学为主向就业为主转变, 以及将直接面对社会和职业的选择, 面临职业竞争日趋激烈和就业压力日益加大的环境变化, 他们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求职择业与成长、学习和生活等方面难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 容易产生心理不平衡和身心功能障碍。

2.2 思想极端化, 挫折承受能力弱

思想极端化, 顾名思义, 就是看待周围的人、事物比较偏激, 主要表现出嫉妒、自卑和报复等心理。目前的中职学生80%以上来自农村, 其父母长期在外打工, 孩子从小便生活在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家, 缺少父爱母爱, 逐渐形成一些不良的心理及习惯。他们中的不少人家庭经济比较窘迫、有的因家庭父母离异形成的单亲家庭以及受到社会的歧视等, 这一系列人生挫折使得他们所面对的生活压力比城市青少年更甚。内心渴望脱贫的强烈愿望与未来生活的迷茫形成强烈的反差。面对这些客观的现实, 他们较容易否定自我, 对社会、学校、家庭产生一定的不满。以至于容易引发嫉妒、偏执和报复等一系列心理问题。心理比较脆弱, 稍遇困难或者不顺, 就心灰意冷, 甚至悲观厌世, 一蹶不振, 受挫的心理承受能力甚弱, 适应能力差, 遇到挫折, 容易采取过激的行为, 甚至引发导致危及他人、社会的攻击行为。

2.3 个性张扬, 叛逆性强

总体来说, 90后中职生思维独立自信, 自我意识、自主意识比较强。同时由于网络的普及与教育民主化程度的提高, 90后学生获取信息更加快捷, 知识更加丰富, 对自己的人生表现出的信心和理性远超过他们的前辈。在某些方而比教师知道的还要多。许多90后中职生有自己的观点, 敢于叛逆, 对父辈、学校一些不甚合理的说法和规定敢于质疑。有些学生出语也很有创新性, 对老师和家长的教导不能接受, 这种过度抗拒社会道德和法规的心理常常使青少年出走、犯罪甚至自杀。

2.4 人际交往中的冷漠与集体观念淡薄

90后中职生在个人与集体的利益关系上, 大多数表现出渴望以独立的个体面对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不喜欢别人过多干扰自己的言行。以自我感觉为中心, 集体主义观念趋于弱化, 政治观念薄弱, 对集体活动不是很感兴趣, 团队合作精神差, 缺乏大局、全局意识。对纪律教育乃至思想道德教育有较强的逆反心理。行为上表现为较强的个性及以自我为中心的散漫和随意, 与他人关系疏远, 唯我独尊。

2.5 信息涉猎广泛却缺乏信仰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主流价值观的榜样, 这些榜样具有极大的精神感召力, 能在社会群体中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然而, 90后中职生由于受新潮文化和网络文化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却不大认同社会中的道德榜样, 而是认同信仰网络上的俗化偶像。在这些偶像的影响下, 他们的人生价值倾向单一而狭隘, 从而缺乏高品位的志趣, 理想和信仰不明确、不坚定, 内心不时感到空虚。

由于对网络十分依赖, 越来越多的中职生习惯于把网络当成排遣的对象。但这种虚拟的排遣方式会带来情绪低落、思维迟钝、自我评价降低等种种副作用, 医学诊断称之为“网络性心理障碍”。

“网络性心理障碍”, 已成为90后中职生普遍的心理问题, 他们经常浸泡在网络世界里寻求精神解脱与慰藉, 一旦回到现实世界中, 他们就变得焦躁不安, 失去方向和目标, 甚至认为是世界抛弃了自己。

2.6 人际关系网络化, 早熟与叛逆并存

“90后”从小就接受了丰富的信息与系统的教育, 使他们知道得更多, 也“懂”得更多。恋爱、性行为过早地进入了他们的生活。一方面, 他们的知识面和心智成熟度相比 (当时) 同年龄段的“80后”更宽、更高, 但又没有达到成人的水平;另一方面, 他们坚定地认为自己已经是“大人”了, 加拿大歌手Avril Lavigne唱的“Don’t try to tell me what to do, Don’t try to tell me what to say (别告诉我该做什么, 别告诉我该说什么) ”, 唱出了他们的心声。他们迫切希望得到成年人的尊重, 被人尊重的愿望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突出, 不喜欢成年人用强制的口吻对他们发号施令, 最反感周围的人把他们当做小孩来看待。“我的事情我做主, 我喜欢的我就要”成为其追求独立的一种表现。

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他们自主意愿与家庭意愿、社会传统意愿相违背, 于是他们就选择叛逆。愤懑的想法、个性的意愿总是需要宣泄的途径, 网络的存在为他们提供了便捷的途径, 他们经常游荡在网络世界, 随着感情的释放, 也逐渐建立了一个虚拟的人际关系网, 为他们多重的“人生”提供了可能。

3 班主任对90后中职生心理问题的引导

3.1 帮助中职生树立职业理想, 激发其学习动力

中职学校很多学生存在“高中上不了, 只能上中职”的消极心理, 而且他们在初中时学习成绩不理想, 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目标不明确, 学习缺乏主动性, 普遍存在厌学心理。所以中职生只有树立职业理想, 才有奋斗目标, 才能努力学习文化和技能。班主任要重视对中职生的职业理想教育, 教育学生结合自身实际选择职业, 学好专业课, 练好专业技能, 引导学生热爱自己的职业, 将来才能顺利谋职, 才能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班主任把这些观念以不同形式传授给学生, 并且将其转变成学生的主观意愿, 增强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此外还要教育学生常怀感恩之心。如果他们认识到父母对他们的一片爱心、一份厚望;国家为他们投入这样大的人力物力, 在积极地培养他们, 就会为之感动, 带着一颗感恩的心来发奋努力, 力争以更精湛的技能回报社会、回报家庭。

3.2 培养学生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能力

进入中职学校学习, 可以说是大多数学生和家长的无奈选择。因而学生进校后较长一段时间很难适应, 有较强的失落感和自卑感, 学习动机薄弱, 人际关系敏感;有些学生和同学难相处, 争强好胜, 常因一些小事话不投机就恶语相向、大打出手。也有一部分人感觉不会交往, 无知心朋友, 渴望同异性交往而又掌握不好尺度;同时, 与父母、老师沟通不畅甚至抱有敌对情绪。

班主任应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告诉他们“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每个人都有其自身的优点。在人际交往中, 要多看别人的长处, 学会表达, 懂得倾听, 学会赞扬和感激。要真诚待人, 多付出, 时刻抱着一颗感恩的心。这样在碰到麻烦的时候, 才能打破僵局、灵活应对, 才能够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为自身营造一个温暖、和谐的人际氛围。

3.3 对中职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心理素质培养

当前中职生在行为表现中存在的种种异常, 如:好动、多话、厌学、打架等, 这并不是单纯的品行问题, 而往往是由心理问题引起的, 因此, 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

在班级管理中, 在学生学习、生活实践等方面, 班主任要对全班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 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培养学生对社会、对集体、对困难与压力等方面应具备的基本心理素质。做到对学生思想上疏导, 学习上帮助, 生活上关心, 与学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联系。这是一个长期的工作, 需要班主任要有耐心、恒心, 能根据不同性格特征的学生, 运用不同的方式、方法, 抓住学生心理, 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让学生在就业前建立起一道坚固的心理防线, 使其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工作和生活中的竞争和压力。

3.4 利用网络, 加强引导的有效性

网络对90后来说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对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教师们可以积极探索利用互联网开展思想教育的新方式。利用QQ等聊天工具、电子信箱、校友录、个人博客、飞信等网络平台, 增加与学生的交流。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 正确对待网络游戏。并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

4 结语

总之, 90后中职生的心理问题非常复杂, 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舵手, 是学生成才的导师。中等职业学校的班主任工作是一项内容广泛、复杂而细致的工作。

作为班主任平时要细心观察学生的学习、情绪、身体表现, 要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爱好兴趣。对学生将要出现的心理问题, 做到防患于未然;对已出现的心理问题, 及时进行引导。用师爱的甘霖加以浇灌, 用真心的沟通加以融合, 用平等的交流加以引导, 以心换心, 以情启情。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 他们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摘要:着重分析了90后中职生的心理特点, 探讨了90后中职生心理问题的引导方法。研究认为, 对90后中职生心理问题的引导,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树立职业理想, 激发其学习动力;培养学生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能力;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心理素质培养;利用网络, 提高引导的有效性。

关键词:90后中职生,心理特点,心理问题疏导

参考文献

[1]谢昕, 钱春.“90后”职校生心理特点剖析与应对教育的探讨[J].考试周刊, 2011, (3) .[1]谢昕, 钱春.“90后”职校生心理特点剖析与应对教育的探讨[J].考试周刊, 2011, (3) .

[2]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2]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班主任要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篇9

在传统的观念里, 人们对健康的理解就是身体没病、不感到身体不适就是健康。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 “健康”的概念已超越了传统的医学观点, 它不仅是指躯体和生理健康, 还包括精神和心理健康。早在20世纪30年代, 美国健康教育专家鲍尔和霍尔就指出, “健康就是人们身体、心情和精神方面都自觉良好, 精力充沛的状态。”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了这样的定义:“身体无疾病不虚弱, 心理无障碍, 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 只有这三方面都达到良好时才算完全意义上的健康。”研究表明, 学校里学生各种不良现象屡禁不止, 各种失控越轨行为时有发生, 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心理素质较差有极大的关系。因此作为班主任, 我们不仅要重视学生的生理健康的教育, 更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营造优美的学习环境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书本知识的传授, 不能单纯停留在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口头说教上, 而应该创设各种情境, 使学生在行动中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 最后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学校是学生的第二家园, 优美的学校环境能使学生从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和影响, 因此, 优美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以美的感受, 对学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心理影响。在我所带班级的教室前面一角放有一盆鲜花, 墙壁上有名人名言、校风校训以及教室后面的宣传栏, 在教室后面的角落里安放了一个自制的小型果皮箱 (小纸箱) , 并在上面温馨提示“请不要乱丢废弃物”等, 这些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无时无刻不在触动着学生的感官, 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 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 在愉悦中受到教育, 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二、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由于条件所限, 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 我们不能像一些有条件的学校那样建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师。我们应从学校实际出发, 发挥各班班主任的优势, 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针对“问题学生”进行沟通, 和他们交朋友, 找他们谈话, 鼓励他们倾吐和宣泄, 释放心理压力, 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通过这一活动, 我们发现, 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学习压力重造成考试的自卑、抑郁、狂躁、恐惧等情绪情感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无法自制的不良行为问题、青春期困惑的问题等。在此基础上, 班主任给这些“问题学生”温暖, 并根据具体情况指导他们自我调控。班主任老师要尊重、理解学生, 保护学生的隐私, 努力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行为咨询方法的先驱者克罗姆布鲁兹指出, “咨询的中心目标就是要帮助每一个当事人解决他之所以来寻求帮助的那些问题。”我们的学生很多是需要帮助的, 除了心理咨询外, 我还举办心理健康讲座, 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这些活动的开展, 对一些“问题学生”确实起到了出人意料的作用, 以前那些不良行为和习惯大有改观, 学习成绩也逐渐提高。

三、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 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保证。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 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这就意味着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少数教师或学校职能部门的事, 必须是全体教师广泛参与。每个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 不断更新观念, 不断改变教学方式, 尊重学生, 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促进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调整。当老师把学生当做知心朋友, 师生之间加强沟通和理解, 学生喜欢你的课, 学习有了兴趣, 学业成绩就能提高;与老师关系亲密了, 也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 又能培养人际交往能力, 这将有利于完善学生情绪状态和人格及身心的健康发展。这个过程中, 班主任的作用不可轻视。班主任是学校任命、委派, 全面负责一个教学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方面工作的教师, 在整个学校工作中具有特殊的位置。在现实生活中, 我们常常注意到:许多学生家长在学生入学、分班时, 不仅要选择好的学校, 而且要想方设法选择好的班主任。这种现象充分说明社会对班主任在学生成长发展中的地位、重要作用的广泛认同。班主任不仅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 更应该做一名学生的心理健康医生, 当学生心理健康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得到救助和治疗。

四、借鉴国外的评价方式

我们知道, 绝大部分“问题学生”的自卑心理大多来自教师对学生片面的主观评价。我们一些教师 (当然也包括我自己) 在很多时候都是凭主观感情评价一个学生。比如考试成绩出来之后, 我们往往偏爱成绩好的学生, 并对他们大加表扬, 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奖励一只铅笔或一本作业本等) , 对中层生漠不关心, 对后进生全盘否定, 甚至出语不逊, 看不到他们的进步 (其实这些学生也在进步, 只是他们由于基础进步慢而已) , 这无疑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及负面影响, 使许多学生产生自卑心理, 甚至对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都会产生不良影响, 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严厉的面孔和训斥、咒骂学生是一种恶劣的行径。”我们应学习借鉴国外教育在学生评价方面的优点, 采取欣赏教育的方法, 多用欣赏的眼光去赏识学生, 多发现他们的优点和闪光之处。英国教师对学生评价时从不吝啬自己的溢美之词, 学生的一点点进步都会被他们非常郑重地夸奖一番。我们对待每个学生都应一视同仁, 绝对不能挖苦和讽刺学生, 应以一颗宽容慈爱之心爱护关心学生。很多教师缺乏这种意识, 对学生太求全责备了, 因此我们应学会赞美, 让学生能不断地从中得到鼓励。

五、加强与“问题家长”的沟通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 仅仅依靠学校、教师是不够的, 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良好的家庭教育培养, 学校要与家庭紧密配合, 学校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矫正和引导, 家庭环境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大部分学生的心理障碍都与其父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由于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 对孩子的成绩过分在意, 不能以平常心态看待考试, 经常唠唠叨叨, 甚至出现一些暴力行为, 都会给孩子过分的压力, 造成学生严重的心理障碍。因此, 教师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 取得家长的配合, 对“问题家长”应给予适当的指导, 帮助家长发挥他的教育功能, 这对改善和预防孩子的心理障碍, 帮助孩子成才极为重要。

总之,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需要, 应引起家庭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学校和家庭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 使每学生都能受到良好的心理教育, 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 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

班主任:兼职心理健康辅导老师 篇10

一、班主任的特殊身份决定了他的多重角色

美国心理学家林古伦说过:“如果教育是为健康的社会培养健康的公民, 则教师应该清楚他们心理卫生工作者角色的重大责任。”这充分说明了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 而且应担负起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责任。与孩子们朝夕相处的班主任则责无旁贷地成为了学生心理健康的引导者。

(一) 班主任开展心理辅导的优势分析。

我们都有体会, 学生毕业后记得最牢的老师是班主任, 那是因为班主任在学生身上倾注的心血要比其他老师多, 在情感上和学生更接近。同时学生对班主任较其他老师而言也有更强的依赖感、信任感。古人说:“亲其师, 信其道。”学生对班主任往往会无条件地有一种信任感, 使得班主任在心理辅导教育中有天然的权威性和深厚的影响力。

(二) 班主任的多重角色。

1. 班主任是学生的导师和朋友。

学生不同于产品, 他有自己的思想, 并在不断成长。我们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 而且要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新课程把教学目标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觉悟目标改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班主任作为学生在校期间接触最为频繁的人, 当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遇到困难的时候, 我们应该作为导师去引导他们, 作为朋友去帮助他们。

2. 班主任是管理者。

班级作为一个集体要正常运作, 必然要求学生遵守一定的规章制度, 并按照一定的秩序进行活动。这就要求班主任通过班级管理使学生有所为有所不为, 按照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等进行活动, 使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得以井然有序地运行, 为学生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3. 班主任是任课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员、调解员。

班主任可将班级学生的基本情况主动向任课老师作介绍, 使任课老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行为习惯和家庭情况有一定的了解, 便于任课老师在教学工作中对学生提出切合实际的相互协调的要求;班主任可把自己工作上的设想告之任课老师, 并就管理班级的方法、对学生的要求和所采取的措施与任课老师达成共识;班主任还可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化解学生与任课老师之间的矛盾, 平时可以邀请任课老师参与班级的课外活动, 增加师生情感交流, 减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二、班主任如何做学生心理健康的引导者

(一) 因材施教,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班主任的教育态度和方式对师生关系, 对学生的学习效率、学习成绩、心理健康等都有很大的影响。班主任的教育态度和方式是由他对整个教育的认识所决定的, 其中具有正确的“学生观”是关键。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学生观”, 并支配他们的教育行为与方式。有一些教师觉得调皮捣蛋、作业拖拉的学生难教育, 对这类学生会产生厌烦的情绪, 最后导致他们采取两种极端的教育方式:放任或高压, 从而对这部分学生的心理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其实教师应正确、全面、客观地认识学生, 既要看到学生尊重、崇敬老师, 乐意接受老师的教育, 希望得到老师的注意、关心与鼓励, 也要看到学生有自己的思想、独特的行为习惯, 明白他们有时可能会为了表现、证明自己的某种能力而拒绝老师的指导、帮助。因此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走近学生, 采取正确的教育态度, 因材施教, 努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二) 营造民主、宽松的班级环境。

在学校中, 由于教师与学生所处的特殊地位和学校管理的需要, 常常形成带有很多强制性的管教方式, 容易使学生觉得生活在没有“自由”、不能越“雷池”半步的环境中。如果班主任再过分强调自己的意志, 就容易造成缺乏民主、呆板拘束的气氛, 使学生失去健康成长的机会。因此, 为学生提供一个民主、宽松的环境, 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班主任是营造班级气氛的关键, 以民主、活泼的风格来组织班级生活, 无疑将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三) 释放积极情绪的感染力。

班主任是影响学生的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因此, 班主任应很好地利用自身的力量, 以积极的情绪去感染学生, 使学生产生正面情绪、体验, 提高学习效率, 增强解决问题的勇气, 摆脱由于挫折而产生的心理压力。班主任一方面要学会正确控制自己的情绪, 不把自己的不良情绪带到教学活动中来, 另一方面要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态自然、语言亲切。

(四) 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奋斗目标。

学生正确估计自己的能力水平并充分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对个人的心理健康是很重要的。只有正确地评价自己, 才能确立正确的奋斗目标, 以避免目标太高或目标不符合自己的能力优势而遭受不必要的挫折。所以, 班主任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帮助、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奋斗目标, 体验奋斗过程的快乐, 增强自信心, 增强自我悦纳的程度, 保证心理健康发展。

(五) 培养发展学生的业余爱好。

一个人若能注意培养和发展自己的业余爱好, 进行多方面的自我娱乐活动, 就可以在寂寞孤独、烦闷抑郁时通过自我娱乐的方式, 防止心境压抑, 使心理活动在自我娱乐中得到休整和放松, 这是心理保健的一条重要原则。因此, 班主任可通过“兴趣小组”、“第二课堂”等形式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 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才能和爱好, 更重要的是能丰富学生的生活, 拓展其视野, 有效地防止心理障碍。

总之, 班主任在班级工作中要针对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 通过多种途径, 采取适当措施,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健全人格。力求使学生诚实正直、襟怀坦荡, 对学习、劳动认真负责, 自尊、自重、自信, 有创造精神, 主动进取, 意志果断顽强, 并能保持个性的独立性, 保持认知、情感、意志、行动的协调一致。这是我们教育所追求的真谛, 也是我们教书育人的根本。

参考文献

[1]班主任之友[J].2000, (05) .

班主任工作与学生心理健康 篇11

经过长期调查和研究,发现当前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情绪极不稳定,喜怒无常。当其喜悦时,学习积极性高涨,与别人相处和谐;当其烦躁忧郁时,学习低落,与别人难以友好相处,甚至出现逃学、打架等现象。

2.挫折适应问题。中学生的挫折来自多方面,包括学习方面的、人际关系方面的、兴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其原因有客观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面对挫折造成的困难和痛苦,中学生们的反应方式有两类:消极的反应和积极的反应。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一旦习惯化、稳固化,在一定的情境中,挫折状态即使有所改变,其行为却仍以习惯化的适应方式如影随形地出现。于是,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也就转化为较严重的、需要长期耐心教育的心理健康问题了。

3.性格方面的因素是中学生心理问题中较为典型的一种,一般表现为:(1)自私狭隘型,常为一点小事而跟别人闹意见,斤斤计较,并且在很长时间内不能自我解脱,甚至耿耿于怀;(2)自大自负型,自以为是,瞧不起人,缺少对别人的欣赏与尊重,且受挫能力差;(3)自卑怯懦型,这类人较为孤僻,不合群,做事优柔寡断,唯唯诺诺。

4.青春期综合症。表现为:(1)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后,随着生理的发育发展,心理上也发生变化。一些学生情感上有了纠葛,情绪变得不安和烦躁,有时感到孤独、忧虑和苦闷,简称为青春烦恼;(2)从某个时候起就很快失去学习的兴趣和意志,打不起精神听课,称为青春抑郁,还有青春期幻想与所谓的“早恋”等问题。

这些主要的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尽管十分复杂,但由于中学生心理的可变性与可塑性、过渡性与动荡性等特点,因此只要班主任有的放矢地加以正确地引导、扶持、帮助和教育,这些所谓的心理问题都是能够得以纠正与调整的。

二、班主任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班主任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

以良好的自身心理素质来影响学生。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的人格方面的影响,就不可能有深入性格的真正教育工作,只有人格能够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班主任的人格就是教育的力量,用自身的美好的心灵去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灵。因此,班主任对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心理素质高的班主任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系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才能胜任班主任心理辅导的角色。为此,班主任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否则就无法承担培养高素质学生的重任。同时班主任平时要注重自己的衣着和仪表及内在修养,在与学生交往当中,在学校和班集体活动当中,要积极、开朗、乐观、干练。以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来影响学生。尤其对班级发生的一些突发事件,班主任即便内心紧张,外表也应泰然自若。冷静果断处理。

(二)多形式多渠道对学生展开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

我们不能够等到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才开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那样就顾此失彼,得不偿失。我们应该把工作重点放在维持其心理平和、积极、顺畅等方面,营造学生们良好的心理健康成长环境。为学生们建设好和谐平等的集体,尽量让每一个学生能够在充满关爱、温暖、上进的学习环境之中,尽量减少对学生成长不利的因素。

其次,在自然情境下的过程中展开。

与学生建立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这是班主任担任心理辅导员需要做的第一项工作。班主任可以通过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来进行心理辅导,不过,班主任还可以充分利用与学生相处时间较多这一条件,在教育教学的自然情境中展开心理健康教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是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所追求的境界。

1.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

良好的集体活动是富有教育力和感染力的课堂,它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消除心理障碍,相互沟通,它能使师生在互动中产生潜伏的积极影响,同时它还有利于教师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主题班会。开展“学习为了什么”、“磨砺坚强的意志”等主题班会,帮助学生制定了不良学习习惯治疗卡,制定了系列监督机制,并配合“学习竞争伙伴”、“进步之星”,经验交流会等活动,使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

(2)“本班的故事”。针对一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冷漠、自私的心理特点,让每个学生寻找、发现本班的故事,让每个学生共同创作班歌,唱班歌,共同参与班级公约的撰写与讨论,让学生与兄弟班开展辩论赛、拔河比赛、篮球赛等活动。学生变得热情、团结,班集体富有凝聚力。

(3)笔谈——开启学生心理的一把钥匙。要想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笔谈比个别面谈更加行之有效(对于一部分特殊生而言)。在开学初就让每个学生制作一本“联心册”,字数、内容不限,半个月与我交流一次。刚开始学生并不习惯,觉得是负担,东拼西凑或词不达意。每次我都特意在班级里大大表扬写得好的几位学生。渐渐地,学生敢说知心话了,而我也在旁边认真地回复,这种交流是一种心灵的对话。

2.在环境布置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班主任在布置教室环境时,可贴上一些生动活泼的图片和条幅,如:爱卫生、讲文明、爱学习的名人佳句等,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习惯。班主任还可以充分利用教室里的黑板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比如:每期的黑板报都留下一个板块开辟“奇思异想”栏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可以用几句简短的话写下来贴上去,然后动员全班同学通过各种途径去寻找答案。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智慧的火花经常在这一小小的板块中闪现。

3.动员家庭和社会,共同搞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班主任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篇12

实际上, 学习成绩的优劣与道德品质没有必然的联系, 但是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们发现那些学习成绩很好的学生道德品质往往也很好, 有时是老师在心理上不愿意承认他们的道德品质不好。因此, 他们在道德品质特别是心理健康上的问题常常被班主任忽略。就拿我任九年级 (2) 班班主任时发生的一件事说起。九 (2) 班有一位学生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又是学习委员和英语学科代表, 甚至不允许自己在任何方面落后于其他同学。可是就在临近中考的前两个月, 这名学生居然连续不断地破坏公物, 还被我逮着正着……事后, 我与学校领导联系, 采取正确的手段处理这件事, 一点也没有影响到这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通过这件不该发生事发生以后, 引起了我的关注, 通过多渠道的调查、研究, 面临日益迫近的中考, 我们班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前途产生焦虑, 心理健康方面80%的学生存在问题, 尤其是学生的心理健康将影响到学生中考的正常发挥, 决定着学生的命运, 也牵动着家长的心。

有些学生认为:如果考试成绩不太理想, 或是与自己制定的目标尚有距离, 就会产生焦虑, 坐不住, 学不成, 心情沉闷压抑, 甚至产生对学习的恐惧或厌恶情绪。有些学生学习上非常自负, 认为自己水平能力很高, 自我感觉良好, 但眼高手低, 一看就会一做就错, 殊不知自己是“半瓶子醋”, 平时学习, 浮躁懒惰, 不深入, 不系统, 浅尝辄止。考试时, 粗心马虎, 不认真, 不仔细, 一塌糊涂。有些学生学习成绩差, 失去学习兴趣, 对自己失去信心, 或者自我封闭, 抑郁孤僻, 或者自我放纵, 沉溺于玩乐、游戏、交友等方面, 荒废学业。更有甚者, 自我封闭的学生可能会形成抑郁症, 自我放纵的学生可能形成小团体, 对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造成不良影响……

任何看似偶然的事情, 都有它的必然性, 许多现象都蕴含着内在的规律, 面对种种心理健康问题, 不能简单地处理, 而是要透过现象去寻找内在规律。从面对一个个典型的心理健康问题中发现普遍性, 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一是连续召开几次学生和各科任教师座谈会, 同时有针对性地做一些家访, 得出结论, 印证各类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学生的观点。

二是重新思考严格的行为规范与学生个性培养以及心理健康的协调发展如何统一的问题。把自己的想法向领导汇报, 得到领导的建议、鼓励和支持后, 从心理疏导开始切入。

三是在体育活动处挂起一排沙袋, 让喜欢拳击的学生一试身手, 还可以让存在心理健康的学生有发泄场所, 作为学生心理疏导的一种手段。

四是认真听起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 开展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

五是请心理教师开办讲座和心理咨询;生活教师加大生活管理中的教育质量;各班班主任增加感情投入, 并且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健康的文体活动;学生会和团委精心设计的“周末活动”;组织学生收看相关中学生电视观察人生, 体味生活。

之后, 我在班主任教育工作中,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曾经给学生解决了不少有关心理方面的问题。近几年的工作表明, 实施有效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提高学生学生和心理素质, 而且能增强学生的自主能力, 培养学生的广泛学习兴趣, 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养成一种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直至成功的顽强的拼搏、奋斗精神, 这对于学生的一生是最为可贵的。现对班主任工作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浅显讲几点:

一是了解学生个性。学生个性差异普遍存在的, 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区别对待, 扬长避短。只有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 才能因材施教, 更好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建立心理小档案, 通过科学评价方法, 反映学生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已经发生的心理活动及行为, 预测学生在未来的时间里可能发生的心理活动行为, 从而使班主任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个性特点及基本规律, 真正地为因材施教提供依据。在和本班学生加深了解、统一认识过程中, 要提高班主任自身素质, 从而增强影响力, 吸引学生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

二是班集体辅导, 塑造优良的个性品质。学校中的班集体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 是学生形成集体意识的直接源泉, 是推动学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的客观力量, 也是促进学生形成良好个性的有利环境。如:选拔班干部标准是德、智、体全面发展加上工作能力, 具有榜样和表率作用;塑造班风时, 还要考虑通过班风是否塑造学生的现代人格的功效;班主任在进行班级心理辅导时, 要采用感情投资, 有意识地指导学生。

上一篇:传播新媒介下的变化下一篇:护理伦理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