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失原因论文

2024-12-26

缺失原因论文(精选11篇)

缺失原因论文 篇1

信用问题是我国经济转型中遇到的重大现实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企业信用问题日益突出。据有关部门统计, 因信用缺失经济秩序混乱造成的无效成本, 已占到我国GDP的10%~20%, 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每年高达5, 000亿元。当前, 我国企业信用缺失主要表现在:企业间相互拖欠严重、企业合同违约率极高、大量逃避银行债务、财务信息失真等方面。企业信用缺失严重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 恶化了市场经济环境, 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 影响了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因此, 作为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焦点问题, 对企业信用缺失的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企业信用缺失分析

信用是一个古老的概念, 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 最初人们是从社会伦理道德的角度来认识它的, 后来信用被赋予越来越多的内涵, 现代信用既是伦理范畴, 也是经济范畴, 还是法律范畴。

(一) 企业信用的概念。

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 其信用是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信用如何, 直接影响到社会信用乃至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和完善。企业信用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企业信用指企业对债务按期还本付息的能力和意愿。广义的企业信用还包括企业是否遵守有关法律制度, 履行商业合同, 偿还或有负债等方面的情况。目前, 我国的企业信用状况不容乐观, 信用缺失已严重危害了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和防范, 危害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和持久的生命力, 其特征可概括为五个关键词“假”、“赖”、“骗”、“诈”、“欺”。

(二) 企业信用缺失的类型

1、商业信用缺失。

企业信用缺失存在的首要问题便是拖欠和违约, 拖欠和违约可能会导致企业正常经营活动的中断或受阻, 从而产生连锁反应, 对整个企业的正常运转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具体表现为:

(1) 企业间相互拖欠严重。企业之间尤其是国有企业之间相互拖欠货款, 已成为经济运行中的一大顽症。许多企业债务人大量逃避债务, 形成了“赖账经济”, 出现了欠债有理、欠债有利的反常现象。

(2) 企业合同违约率高。据工商部门不完全统计, 我国每年订立的合同有40亿份左右, 合同标的140万亿元, 但合同履约率低, 合同严肃性受到挑战。此外, 利用合同进行诈骗也已经成为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大“毒瘤”。

2、金融信用缺失。

当前, 一些企业借改制之机, 大量逃避银行债务, 造成银行不良贷款大幅增加, 严重损害了银行债权人的利益。

3、财务信用缺失。

企业财务信用缺失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会计信息严重失真。2002年初, 审计署公布的对1, 290户国有企业审计结果显示, 企业会计报表不能真实反映财务状况和成果的占60.46%。

4、商业信誉缺失。

商业信誉缺失的典型表现就是企业规模化制假售假。有相当一部分企业, 不要说具备起码的诚信, 就是连最基本的经营道德也丧失了。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达不到规定的标准, 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商品和服务存在价格过高、价格欺诈、虚假折扣等不良现象。企业之间货款相互拖欠, 企业拖欠银行贷款, 形成三角债。虚报注册资本、虚假出资和抽逃资金, 信息披露不规范。

二、企业信用缺失原因分析

企业信用的缺失导致很多社会问题, 也影响到我国经济文化建设的健康有序发展。只有了解掌握了原因, 才能在政府﹑企业﹑社会的齐心协力下, 提高企业的信用水平, 提升企业的信用形象。

(一) 企业等经济主体信用意识普遍淡薄。

在计划经济下, 企业信用意识很淡薄, 而在当前经济转轨过程中, 由于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 重建信用制度, 树立信用观念, 还缺乏应有的经验, 因而企业信用出现了混乱。

(二) 缺乏一个有效的社会信用信息系统。

交易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发生信用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我国, 由于缺乏一个对企业、个人等经济主体信用信息详细的记录, 不仅使各交易主体之间信息不对称十分明显, 而且在客观上也起到了鼓励交易主体优先选择一次性博弈的作用, 进一步加大了信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三) 法律体系不完善。

首先, 缺乏有效的债权保护机制。现行法律, 虽然对部分信用行为的债权保护提供了保证, 但不能涵盖全部信用行为, 特别是对债务人履行义务的约束不完善且不具有强制性。其次, 信用监控机制不完善。至今尚未建立起作为发达市场经济中信用体系基础的信用记录、征信组织和监督制度。对企业信用及其他经营行为的记录和监督分散在工商、税务、银行等不同部门, 既难以形成完整的信用记录, 也无法进行有效监督, 更不可能为企业和社会评价经济主体承担社会经济责任的能力提供基本依据。再次, 信用激励和惩罚机制尚未形成。在企业融资、市场准入或退出等制度安排中, 至今还没有形成对守信用企业给予必要鼓励、对不守信用的企业或企业法人给予严厉惩罚的规则。社会上更是缺乏严格的失信惩罚机制。尚未达到刑事犯罪程度的失信行为得不到相应的惩罚, 不讲信用的企业法人和个人也不能受到社会的谴责和唾弃。

(四) 信用中介服务市场化程度低。

目前, 虽然有一些为企业提供信用服务的市场机构 (如资信评级机构、信用调查机构等) 和信用产品 (如信用调查报告、资信评级报告等) , 但市场规模很小, 经营分散, 而且行业整体水平不高, 市场竞争处于无序状态, 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而科学的信用调查和评价体系, 企业信用状况得不到科学、合理的评估, 市场不能发挥对信用状况的奖惩作用, 企业也缺乏信用管理动力。

(五) 社会约束力弱。

目前, 我国大约60%的信用信息掌握在政府各部门手中, 但这些信息一般都不向社会公开, 一方面造成信用信息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企事业单位和各类信用中介组织, 得不到需要的信用资料, 很难开展信用管理和相关服务。政府部门参与信用评定的程度高, 不同部门的不同数据可能导致评定结果失真。缺乏独立的中介信用评价组织体系, 行业自律没有很强的机制, 信息不透明。

三、防范我国企业信用缺失对策思路

尽管我国企业信用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对症下药才是对这一问题的最好解决, 有针对性地做好以下工作对有效防范我国企业信用缺失至关重要。

(一) 加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是完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有利于形成社会管理的长效机制, 促进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的形成, 有利于优化我国的投资和贸易环境, 降低社会交易成本, 有效防范包括金融风险在内的各类交易风险, 扩大对外开放和信用交易规模, 进而推动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我国政府非常重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提出五年内建立起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具有中国特色的信用体系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 构筑政府、企业、媒体、中介组织和个人等市场主体之间良好的信用互动关系、制度规范、文化习俗, 真正形成符合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要求的社会信用体系, 确保多样性的利益诉求得到及时回应, 降低经济和社会成本, 缓解社会矛盾, 构建和维护现代社会经济秩序, 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

(二) 确立企业信用文化发展战略。

企业信用文化构建是实现企业长久发展的机制, 日益成为企业文化管理的核心, 诚信是企业经营者首选的职业道德素质, 而良好的信用又有利于企业发展, 并且诚信是企业合作的基础。培育企业信用理念, 把诚实守信作为企业共享的价值观念, 通过树立诚实守信的价值观, 使企业全体把维护企业利益, 促进企业发展看作是一种对企业、对社会负责的精神, 从而在企业内部形成积极向上、诚实守信的氛围, 提高企业履信能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诚信还是企业的一种重要资源, 是一种生产力, 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一种精神动力。

(三) 培育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信用体系建设之中, 需要树立企业强烈的责任感, 企业是社会的企业, 社会是企业的发展空间和利润来源, 企业必须承担自己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社会后果。社会责任感意味着企业除了追求利润以外, 还应对社会承担一定的义务, 保证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不损害社会利益。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应处理好企业和消费者的关系, 企业对消费者的诚信, 首先要求企业提供物有所值的商品;其次企业应树立全新的竞争观念, 把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看成是竞争中有合作、合作中有竞争的互动关系。企业应在国家政策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开展竞争和合作, 认真履行合同, 讲求信用, 在有序的竞争环境中互惠互利, 实现共同利益, 求得共同发展。

(四) 完善法律制度并监管到位。

目前, 为了规范企业信用及其行为, 国家出台了《财务会计准则》、《合同法》、《商业银行法》等法律, 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适时修改制定新的法律、健全法律体系, 依照我国有关的法律法规, 制定完善的部门规章和管理规范。同时, 行政执法部门应着手制作信用标准, 建立信用档案, 对企业信用实行分类管理, 建立预警制度及事后奖惩制度。改革财务制度, 完善会计准则, 严格企业内部管理。通过严格执法, 形成奖优罚劣机制, 通过信用产品的销售使用形成一种社会机制, 使失信者付出高昂的成本, 在经济活动中, 不能便利地得到贷款、不能便利地得到交易、不能便利地在市场经济中生存。我们要形成的是这样一种机制, 信用产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 是通过它的生产、制造、销售过程产生一种社会的约束机制, 或者对失信者的震慑作用, 提高失信企业成本, 使违法企业的成本大于收益、眼前利益所得远远小于长远利益。以保证企业讲信用、履行合同、行为规范, 维护经济秩序的正常进行, 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全面发展。

摘要:经济社会中, 企业失信行为比比皆是, 失信行为已成为我国经济正常运转的障碍。本文分析企业信用缺失的原因, 试图找出信用缺失的对策。

关键词:信用缺失,信用体系,机制

缺失原因论文 篇2

2、相关法规不完善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的经营环境不断变化,会计领域新问题出现的速度远远超过了问题解决的速度,致使会计制度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不断出现新漏洞、新缺陷。为了获得更大的利润,许多公司便利用这些空隙,实现企业的盈余管理。如财会制度中的准备金、摊销方法、成本结转方法等,一定程度上为企业盈余管理创造了条件,所以,会计制度的完善是我国会计诚信重塑的当务之急。

3、监管不严,惩罚力度不够 完善的制度更需要严格的监管执行,由于我国立法方面的缺陷,再加上司法方面的腐败和地方保护主义的干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司法腐败的现象时有发生,造假者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通过造假取得的收益远大于为此付出的成本,造成会计造假行为屡禁不止。会计诚信缺失成本主要以下三个方面所决定:一是违背社会伦理道德在信誉方面 的损失,二是会计造假行为被发现而受到处罚的直接经济损失,三是会计造假被发现的可能性。当监管不严,惩罚力度不够时,会计诚信缺失几乎没有成本,势必造成会计诚信缺失现象严重。

4、会计自身的特点及局限性 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漏洞与执行的伸缩性等,为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如企业会计是以权责发生制为确认基础的,从而产生了大量的应计、预提和待摊项目,通过操纵应计项目的确认时间就能制造虚假业绩;而稳健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运用是建立在会计人员职业判断基础上的,存在较强的主观随意性,会计信息制造者很容易借此来操纵利润;针对同一经济事项,会计人员可能有若干种可供选择的方法,做出不同的估计。

缺失公共道德的深层原因 篇3

人们往往在这些不良行为中看到公共道德的缺失,但公共道德的缺乏与不良行为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呢?一种看法是,不良行为是因为缺乏公共道德的知识,只要知道了,行为就会有所改变。其实并非如此。现在我们看到的绝大多数不良行为,其真正原因都不是不知道,而是明知故犯。而明知故犯的一个根本原因便是缺乏一个人应有的自尊,因而不能在公共行为上自重和自爱。

社会心理学家罗森伯格(MorrisR osenberg)把“自尊”(self-esteem)界定为一个人基于自我价值的认知行为。自尊不只是对自己有良好评价和正面看法,而且更是有与此一致的行为。一个人自我感觉良好但却行为不端,这不是真正有自尊。因此,任何一个自恃甚高的人,他的不端行为仍然会被视为“不自重”和“不自爱”。

社会学家荷威特(John P.H ewitt)在《自我与社会》一书中指出,自尊总是通过某种情绪表现出来,其中最重要的便是荣誉感和羞耻心。因此,行为不自重、不自爱的人也常被看作是不要脸、厚脸皮和无羞耻。

不要脸和厚脸皮往往表现出一种病态和扭曲的“自尊”,觉得自己特牛,特有面子,特了不起,所以根本不在乎别人怎么看待自己的行为。

一些在国内旅游或国外旅游的人,由于觉得自己财大气粗,就特别容易有不自重、不自爱的行为,一旦被别人批评,还特别容易有偏不买账的逆反、敌对情绪,认为是别人看不起他,歧视他,错在别人,而不在他。几年前有报道说,一些中国游客在纽约证券交易所前骑铜牛,被批评后,外交部某官员辩护说:“这是一种习惯而已。例如喜欢聚众、喜欢大声说话。你看,在机场里、餐厅里,大家聚一块说话的,都是中国人。可这就是一种习惯,我们还看不惯外国人那种小声嘀嘀咕咕、当着面还要相互咬耳朵呢。”他还说,“如果那个铜牛不让骑,就应该立一块牌子,上面写着:‘禁止攀爬’。……这些是文化差异,外国人有他们的礼节习惯,我们也有自己的礼节习惯,并不能说谁对谁错,也不能单靠一方的努力,而是需要双方共同沟通,相互理解。”

这种狂妄的文化民族主义,表现出来的看起来是民族自尊,其实是一种畸形的民族自恋。对个人来说,自恋(narcissism)是过度的、没有价值标准地爱自己,对一个民族来说也是一样。

自恋一面是狂妄自大,另一面则是封闭自卑。自恋使得个人或群体经不起一点点的外来批评,习惯于把一切批评都当作心怀叵测的恶意攻击和诽谤造谣。

自尊是人的基本需要,也是人在群体中有所道德行为的根本条件。行为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的自尊不是天生的,而是从小在特定环境中潜移默化培养而成,父母对待子女、老师对待学生、政府对待国民的方式对大多数人的自尊和自重发展有重要影响。人越是在日常生活中受到尊重,养成自由思考、独立判断、理性抉择的习惯(当然需要有社会、政治的条件),就越能培养自尊和公共行为所需要的自重和自爱。

网络媒体“把关人”缺失原因浅析 篇4

网络媒体的崛起使传统的大众传播演变为个人化的双向互动, 既赋予了受众更大的主体性, 也带来了传播的无序化。网络用户的情况各不相同, 他们上网的动机也不一样。一旦进入传播过程, 没有了传统媒体“把关人”对信息的过滤、筛选, 难免使网络处于“无政府”状态。2008年年初最大的网络新闻应该算是“艳照门”事件。“艳照门”本是娱乐明星的个人隐私问题, 却被少数别有用心的网络媒体肆意渲染, 其持续时间之长, 波及范围之广是在此之前的网络新闻难以企及的。“艳照门”余温未退, 6月在互联网上又曝出海南师范大学女生宿舍楼遭偷拍的新闻, 警方调查认定:新闻中的多张“艳照”并非原来的照片, 而是某记者偷梁换柱拿资料照片顶替的, 这立即引发众网民对媒体职业道德的热议。甚至有人直言“偷拍者无耻, 传播者更无耻, 造谣者最是无耻。” (1)

显而易见, 少数网络媒体通过添油加醋、故意煽动社会舆论, 给新闻媒体抹黑的意图非常明显。我们也可以看到, 这些行径最终损害的是网络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这两起事件的发生, 反映出少数网络媒体已经背弃了自己维护社会正义的神圣职责。如何提高网络媒体的公信力特别是加强对少数非正规宣传网站的规范管理、提升新闻人员职业道德素质, 已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迫在眉捷的重大问题。

二、“把关人”理论

“把关人”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四大先驱之一的卢因率先提出的。他在《群体生活的渠道》 (1947年) 一文中, 首先提出“把关”一词。他指出:“信息总是沿着含有门渠的某些渠道流动, 在那里, 或是根据公正无私的规定, 或是根据‘守门人’的个人意见, 对信息或商品是否被允许进入渠道或继续在渠道里流动做出决定。”“信息传播网络中布满了把关人。”他认为, 在群体传播过程中, 存在着一些把关人, 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1950年, 传播学者怀特将社会学中的这个概念引入新闻传播, 发现在大众传播的新闻报道中, 传媒组织成为实际中的“把关人”, 由他们对新闻信息进行取舍, 决定哪些内容最后与受众见面。从此, 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从人们的不自觉行为成为大众传媒组织的有意操作, 在更大范围和程度上或明或暗地影响着新闻实践, 经怀特、麦克内利等众多学者的深入挖掘研究, 最终成为传播学控制分析领域最具科学性的理论之一。 (2)

三、网络媒体中“把关人”地位下降的原因

(一) 从传播学角度分析1、受者同时可以是传者

网络传播的受者即网民。在互联网传播当中, 除了媒体记者外, 网民也拥有了信息采集和发布的权利, 成为一支特殊的“记者”队伍。他们遍布世界各个角落, 触及的范围远远超过媒体, 同时也带来了更为迅速甚至是实时的报道。也正因如此, 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可以说首先就是由网民自己来“把关”的。至于对信息其他方面的判断, 诸如公共性、公正客观性、伦理道德性等则具有很强的个性, 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 不同的网民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利益倾向在互联网上发布各种信息和图片。

2、媒体工作者的角色转变

网络媒体工作者 (包括记者和编辑) 作为最重要的传统“把关人”, 其原本垄断性的传播权力在互联网中受到了削弱。网络媒体工作者“把关人”行使权力的方式较传统“把关人”是有本质区别的。如果说传统“把关人”对这种自由采取的是消极堵塞态度的话, 网络“把关人”则是采取了一种积极的疏导方式, 在尊重人们言论自由权利的同时, 对网络上信息的流通进行管理。从对信息的全封闭式管理, 到被迫对信息的开放式管理, 媒体工作者权力受到挑战的背后, 实质是其在传播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发生了变化, 即从以往的绝对主导地位下降为相对主导地位。他们对信息的修改和删除权仅能在信息发布之后才能实施。那么, 在此期间, 一些混淆真假炮制而成的假新闻以及通过移花接木以假乱真的新闻图片在第一时间并不能得到“把关人”的及时过滤, 从而不可避免地会侵犯到一些人的正当权益, 严重的还会给社会造成恶劣的影响。

3、网络中“双客”的出现

网络时代的技术更新瞬息万变。当我们在网上沉迷于聊天所带来的快乐时, 博客以其张扬个性的特质出现了;当我们在博客上激扬文字、指点江山之时, 强调图文并茂、音视并举的播客出现了……随着博客、播客的相继出现, 公众的身份得以重新定位。“双客”所带来公众自主选择权的多样化使得传统的“把关人”理论受到了冲击。

(1) 信息传播环节被简化

传统媒介的“把关人”主要是由编辑和记者来充当的, 其把关原则首先是根据自己的价值标准予以评判, 还要充分考虑到传播效果与社会压力。由于单向传播性强, 他们必须严守自己的把关职责, 体现传媒组织的立场和方针, 依据传媒的价值标准来进行有目的的取舍选择和加工活动, 其传播流程比较复杂且缺乏传受双方有效的互动。网络“双客”作为信息的提供者其本人就是“把关人”, 他们可以直接向社会发布言论。这种模式省略了传播中间最为关键的环节, 即由“把关人”把持着的信息流动“关口”, 使信息能直接从信息源传递给受众, 进一步简化了信息的传播流程。对照上述两种传播流程, 可以清晰地看出网络媒介在传播信息时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它不仅提高了信息的利用率, 而且符合现代社会人们追求办事简单、高效的生活节奏。

(2) 信息发布角色发生变化

大众传播媒介的传播者, 无论是特定的社会集团还是媒介组织或媒介工作者, 都是传播的主体, 是传播行为的发起者、是通过发出的信息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他们始终处于传播过程的首端, 对信息的内容、流向、流量以及受传者的反应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公众只能被动地接受, 而他们的心路历程、酸甜苦辣则很少被关注。“双客”是一个纯粹网络零技术发展的新阶段, 它让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自由进出网络世界, 都可以通过博客、播客等手段, 更制度化、更专业地参与到原创性的新闻生产中。尽管“双客”们还无法成为网络新闻传播的中坚力量, 但他们作为新闻信息的补充来源, 作为新闻信息的再加工者、整合者以及解读者, 已经越来越显现出在新闻生产环节中的独特价值。

(二) 从社会文化学角度分析

人类正在进入一个互联网社会。严格意义上的“社会”定义是指有一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整体, 也就是社会形态。在大多数情况下, “社会”也泛指由于共同物质条件而相互联系起来的人群。这里所说的“互联网社会”是只有显示器、键盘、调制解调器等一些基本的物质条件通过虚拟网络相互联系起来的人群。 (3) 互联网社会是一种松散的组织, 而且由于它的边界比较模糊, 很难摆脱现有社会对其产生的影响。

虚拟社区即网络社区。这一概念的基本含义是指互联网中多位网民在某一节点 (通常是某个网站) 共同聚焦起来, 从而形成一定的网络虚拟的团体和社群。 (4) 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前者是以兴趣为基础而后者以地位为基础。人是社会的人, 这是一个毋庸置疑的命题。这个命题最基本的含义之一就是人必须在社会中成为人。也就是人要通过与他人的交往、通过互动来塑造自己。在这一意义上, 社会或他人就是自我的一面镜子。同样, 虚拟社区也是虚拟社区成员的一面镜子, 成员们通过不断的相互交流来塑造自己。但是, 与现实社会不同的是, 虚拟社区虚拟的特点可以允许成员不以现实的面目出现, 他们可以在虚拟社区中重塑自我。虚拟社区的另一个特点是基于兴趣的可选择性。在现实世界中, 我们没有办法脱离自己的出身、阶层、经济状况的限制, 所以理想的兴趣、爱好可能无法得到正常的发展。但是在虚拟社区中, 情况却发生了变化:你可以根据你理想的兴趣选择任何一个虚拟社区。通常来说, 只要你具备了上网的条件, 你就具有了选择的权利。而且, 在你所选择的虚拟社区里, 你可以把你的兴趣任意大的发挥。

由此可知, 网络的高科技性、高时效性、开放性、交互性以及虚拟性使得虚拟社区中的社会规范、社会约束体制远远不及现实社会。在互联网中, 记者、编辑之类的“把关人”地位作用明显下降, 媒体组织在“把关”过程中的影响也就显得微乎其微了。

四、网络时代如何把关?

普利策奖倡导者—约瑟夫·普利策说:“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 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 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 及时发出警告。”依此而论, 网络媒介的“把关人”何尝不是站在船头的瞭望者, 他们的使命任重而道远。

在网络日新月异的发展时期, 面对网络媒体“把关人”地位丧失的问题, 我们是用“自下而上”的网络代码管理还是“自上而下”的政府规制网络的办法?这似乎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笔者认为:目前, 虽然我们并没有表明我们的立场是“自下而上”还是“自上而下”, 但无论哪种方式成为主导都必须认真关注人类的核心价值, 如自主、隐私和自由。由技术支持的非正式社会控制能为网络行为提供公平有效的规范, 但前提是代码的编制者和使用者必须对他们的行为负责。同样, 自上而下的立法程序必须接受同样的核心价值的指导。政府在尝试规制网络时必须谨慎行事, 不能仅仅为了网络的秩序和稳定对技术支持的社会控制反应过度。

网络空间最终传承的应是人类的善良和道德价值, 因为只有善良和道德才是实现人类繁荣的基础。所以, 网络媒体的“把关人”不是工程师的代码也不是政府的网络规制, 而是人的道德价值。

参考文献

[1]http://news.sohu.com/20080630/n257816268.shtml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 [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162

[3][4]田兆元:《文化人类学教程》,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284、289

[5][美]理查德·斯皮内洛:《铁笼, 还是乌托邦—网络空间的道德与法律》,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48

新闻真实性缺失原因及对策 篇5

新闻真实性的内涵界定

笔者认为,新闻真实既不是主观的随意生造,也不是纯客观的自然事实罗列,而是社会生活中新近发生的事实的准确、全面、辩证的如实描绘。新闻真实性一是指新闻事实真实准确,二是指新闻传播者对客观事实的正确认识和评价。前者要求真实地反映外部事物,做到不走样,这是真实的基本要求;后者是更高一层的要求,即不单纯满足于反映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要善于在事物的总体联系中把握事物的基本趋势和主流,做到本质上以及发展趋势上的真实、准确。具体包括——

对事实的整体报道必须确凿无疑。新闻最基本的功能是告知事实信息,而事实是已经发生、存在和正在发生的真实情况。至于事情是好是坏、是对是错、要怎么做等不一定去评说。这就要求新闻写作首先必须确保所报道的基本事实确实存在,确凿无疑,而非凭空捏造。

对事实的描述必须具体准确。一要具备新闻基本要素。新闻要素是把事实弄清楚的起码条件,是通向新闻真实的基本台阶。新闻写作不可随意省略基本要素,要将事件的时间、地点、经过及与事件相关的人或物等表达清楚。二是交代必要的新闻背景。任何个体事件都不是孤立的,在纵向、横向上,它都和其他一些事件有着或近或远、或紧或松的关联。某些事件只有在特定的背景中,才能完整地表现自身的意义。因此,在新闻作品中加入必要的背景材料,可以帮助读者了解事实的本来面貌,确保真实性的进一步实现。三要精确报道事件所涉及的数字、数量。精确的数字是科学精神的一种体现。新闻作者应该具有明确的数字观念。常见于各种媒体的“不少”、“一部分”等含糊笼统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描述。此外,在描写场面上,只做全局扫视而缺乏生动细节、只注重群体气氛而忽略个人的感受和差异等写法,也是流于空洞、概念化的描述。

对事实的分析评价必须客观有据。新闻写作中,立意的角度、剪裁的尺度、叙事的色彩、遣词的褒贬、语气的轻重等,都不可避免地体现着写作主体的思想或情感倾向。可以说,新闻写作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倾向性,所谓“保持中立”的“零角度”报道,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这就要求作者要在追求客观存在和主观反映的一致性中实现新闻的真实性,要将作者的思想与感情深深地植根于写作对象之中,处处以事实为依据、以写作客体为由头有感而发,对事情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有比较清楚的了解,从而准确地分析事件产生的动因、发展的驱动力、它的意义以及走向。也就是说,对新闻事实的原因、结果、逻辑关系等分析、评价必须客观、准确、全面。要杜绝想当然的主观臆断,反对脱离事实的架空议论和言不由衷的过度抒情。

对事实的报道要与同类事实一致。对一篇独立的新闻报道而言,只要它的五个“W”准确无误,这篇新闻报道就是真实的。但是对于大众传播媒介而言,除了保证每篇新闻稿件的真实性外,还要通过连续不断的新闻报道,向人们呈现一幅现实社会的真实而完整的图景。

对特殊事实的报道要揭示其本质。在新闻写作中,如果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真實上,就很容易说错话。这就要求某些报道既要做到事实真实,又要做到本质真实。

事实真实要求:新闻所写的内容必须与事件发生的原始状况相符;在细节方面,不得添油加醋、移花接木、夸大缩小;必须照引原话,可有合理的选择,但不得对原话进行歪曲、增删,更不能断章取义。本质真实要求:新闻写作必须摒弃虚假现象和表面现象;要努力在更深的层次上把握事物,透过现象洞察事物的深层本质和内在规律。

新闻真实性缺失动因分析

过分突出宣传功能导致形式主义新闻出现。片面理解新闻的宣传功能,过分强调新闻为某一动机服务,必然导致主题先行,使得传播主体的意愿与受众的要求割裂开来,最终不知不觉地弱化新闻写作的真实性。

现在,一些事实不多、概念不少、新闻不多、标签不少的会议、领导讲话、发展纪实等“应景类新闻”,就是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在新闻中的反映。这些新闻,采访前定好框框,符合主观意图的材料就精心编排,否则就视而不见,要么一切都好,要么一切都坏。这些报道,事实还是这些事实,角度随“大气候”而变:强调速度时,说产值上升了多少,效益比避而不谈;强调效益时,又把产值压低,效益比自然就上升了。

一味迎合受众口味导致新闻价值取向偏差。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新闻功能开始由单纯充当宣传工具转向满足受众多方面的需要,由“以传者为中心”转向“以受众为中心”。但是,一些记者甚至部分媒体由于过分地强调以满足读者要求为出发点,有时为迎合受众的口味在新闻价值取向上发生了偏差,过分强调新闻的新奇、刺激、趣味等,一味利用离奇、怪异等内容去吸引受众的眼球。而现实世界是真实的,为媚俗而“备用的料”不会天天发生,于是,造假就在所难免。

物质金钱利益诱惑导致“有偿新闻”产生。市场经济给新闻事业带来了生机,物质利益的诱惑却使一些媒体在功能的发挥上出现了偏差,也让部分新闻工作者走上了迷途。一些媒体与单位“联谊”,一些企业发布新闻与发送礼金兼施,一些记者送稿与送人情并举。于是,有偿新闻产生,新闻与广告混杂,新闻“掺水”现象严重,美化、拔高、炒作屡见不鲜,更有甚者为违法经济活动大造舆论。一旦染上铜臭,新闻的真实性就必然大打折扣。

主观因素及采访作风影响报道的客观具体。现在的记者大多较为年轻,学历较高,充满了青春活力,但多缺乏新闻敏感和鉴别信息的经验。有些记者常常忽略了“记者要当第三者”的客观原则,爱当仲裁者、执法者、代言人,易受主观因素影响,采写情绪化;由于知识面、社会历练等因素,不能把报道客体置于全局考虑,看问题易失之辩证。

有的记者单纯追求发稿量,却不愿花费时间、精力深入采访。跑农业的很少到农村,跑工业的不熟悉车间,跑教育的不了解学校。有的习惯跑领导办公室听汇报,喜欢躺在沙发上看材料,偶尔到基层也是走马观花,信奉“一听二信三写四发”,结果只能使采访浅尝辄止,使报道语焉不详。

制度不健全导致对新闻写作真实性约束不够。目前,新闻传播领域仍然缺少有力的规范约束,行业内部的监督约束机制也不健全。有意造假者清楚,自己有许多逃脱处罚的机会。为了物质利益,为了精神满足,为了完成写作任务,他们便随意造假,率性而为,有的甚至到了缺乏节制的地步。

新闻真实性实现对策思考

真实性是新闻的特点和优势,是新闻力量的基本来源,是中外新闻事业的普遍要求。针对上述原因,笔者提出确保新闻写作真实性的基本对策。

遵循新闻纪实的三个规则

语言运用的文采节制规则。文学体裁为了追求文采可以选用所有表达方式,可以集中词汇详尽形容,而新闻作品首先要求把事实写清楚,通过传播事实,达到影响舆论的目的。这决定了新闻语言的朴实性、具体性,要求直接使用“事实材料”,运用“用事实说话”的表达方式,使事实真实、具体。这就要求新闻写作应限制华丽的文采,即遵循文采节制规则。

文采节制规则要求,新闻要实实在在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不要刻意雕琢、任意渲染,坚持以叙述笔法为主,将新闻的基本要素交代清楚,避免说空话,坚持客观报道;尽量少用形容词、华丽的修辞方式,让“用事实说话”以外的表达方法、偏离具体事实的文字语言,如虚拟描写、夸张形容和议论抒情等尽量远离。

叙述事实的单一层次规则。文学创作常有许多并列的叙述方法并形成多元系列,如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叙述又分顺序、倒叙、插叙,描写又分直接描写、间接描写、工笔、白描等。而新闻纪实方法却遵循单一层次规则,只有一种表达方式,即叙述事实或者叫“用事实说话”。

在这个统一的表达方式中,新闻纪实方法又可分为四个层次:一是特别叙述,又叫特写材料,是对人与物的特别描写,是对新闻事实中的人与物突出个性特征或场景特征的纪实方法;二是完整叙述,又叫情节材料,是对新闻事实中人与物构成的事态、突出行为形态完整的演变环节的纪实方法;三是简要叙述,又叫简要事实材料,是对新闻事实发展演变环节只取要点或只写阶段性事实结果的纪实方法;四是概括叙述,又叫概括事实材料,是对两个以上事实进行综合分析而提炼出具有总结性、代表性事实的纪实方法。

这四种方法不仅统一于一种表达方式中,而且再现事实的深度和广度也明显不同。正确掌握了这四种方法,就能遵循叙述事实的规则,就能进一步确保新闻写作的真实性。

认识积累的准确优先规则。新闻是变化着的事实的记载。没有变化,就没有新闻。新闻要捕捉、反映生活中的种种变化,就要运用作者的新闻敏感。这就涉及新闻写作者的新闻敏感在写作过程中的正确发挥和运用。

新闻敏感类似于作家的创作灵感,然而在实际运用中却有着明显的不同。

创作灵感可以和写作直接接通,因为作家有权调动全部积累塑造艺术形象,他们的灵感可以不受事实的约束,可以直接推动笔下生花。新闻敏感则不能,作者的新闻敏感与新闻写作的接通不能一步到位,它要先服从“本次采访”的全部事实对“富有新意的认识”进行含量比较,看是否与事实相吻合,然后才能用“新意”指导写作过程。如果作者的新闻敏感符合事实的本质含量,他所产生的这一新闻敏感则是一次准确的“有新意的认识冲动”,否则,他的新闻敏感便要被本次采访的事实含量堵塞,要么自然消失冷却,要么对原有的认识冲动重新調整。没有新意,可以不写;虽有新意但事实含量不生动,可以就此篇报道放弃生动性的追求,但绝不为了新鲜生动而放弃准确,扭曲或者夸大事实。这就是准确优先的规则。

准确优先规则要求,在新闻写作过程中,作者的新闻敏感不能直接变为新闻语言。新意,不能超越事实含量;思想积累和文笔积累,不能替代事实成分;作者不能为了求“新”而对事实添枝加叶、无限拔高或者以偏概全。

建立新闻真实性监督约束机制

新闻写作真实性的现状迫切呼唤新闻真实性监督约束管理机制的建立,呼唤新闻法律法规的健全和新闻行业标准的出台。

首先,全社会以实际行动重视对新闻真实性的监督。主管部门要加强监管,其他部门要密切配合,新闻行业自身更要见行动。要开展新闻打假的“综合治理”活动,要对虚假新闻一查到底,要打击新闻报道中的地方保护主义等。

其次,要尽快完善新闻法律法规和新闻行业制度规范。要把新闻真实性作为质量要求列入法律保护范畴,通过建立行业标准为新闻打假确立基本依据。

再次,要对虚假新闻的制造者、发布者给予严厉制裁。对违反新闻真实性原则的媒体、对缺乏起码新闻职业道德的从业人员,要从经济上加以处罚、从法律上追究责任。情节严重者,可停止出版发行或取消从业资格。

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

新闻从业人员是新闻作品的直接生产者。增强新闻的真实性,提高记者、编辑的素质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只有新闻从业人员职业技能提高了,道德修养加强了,他们才可能明辨是非,自觉抵制有偿新闻,主动防止虚假新闻。

加强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关键是思想作风建设,加强政治、业务、作风、道德等修养,全面提高新闻工作队伍的综合素质。

首先是激发高昂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要让他们意识到,新闻写作的真实性维系着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要以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对待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数据、细节和事实。其次要注重强调新闻工作者知识领域的拓展。新闻写作涉及的领域很广,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教育、科技等无所不包,稍有不慎就可能说外行话,就会导致新闻写作真实性的偏离。因此,随时注意扩大自己的知识视野,注重知识的更新和积累,是新闻工作者的要务。再次要培养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工作作风。要教育记者深入生活抓“活鱼”,深入群众抓事实。不要满足于蜻蜓点水,不要停留在第二手材料上,不要用汽车轮子代替自己的腿脚,不要简单以电脑制作取代头脑的思考,要用踏实的工作作风换取新闻写作的真实性。

(作者单位:重庆文理学院)

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及对策 篇6

(一) 企业管理者对会计诚信重要性的认识和不足

诚信是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和发展的必要保障。然而, 随着近年来不少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及产业领域的拓展, 企业在诚信建设方面不但没有得到提升, 相反, 甚至产生了倒退的迹象。其中的主要原因是随着企业的扩大, 给管理者的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企业无法对每一个员工形成完善的监管, 给了部分不法分子钻空子的机会。另一方面, 在利益的驱使下, 许多企业管理者只注重眼前利益, 将大多数精力都投入到了生产建设中了, 没有对企业的诚信建设引起足够的重视, 导致企业员工没有形成良好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甚至, 还有部分企业管理人员带头做出不符合诚信经营的举动, 给下属员工形成了不良的示范。

(二) 会计诚信缺少完善的法律制定保障

制度的保障是维持行业良好秩序的基础和前提。进入21世纪以来, 我国的经济建设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在思想道德建设上却缺乏一定的成效, 无法与日益提升的生活物质水平保持一致, 尤其是在一些经济建设领域, 由于受到较大的利益诱惑, 诚信缺失的现象显得尤为严重。而另一方面, 由于我国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来规范会计行业人员的行为, 导致发现不良的从业行为时, 没有相关法规对这些行为进行惩处, 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违法犯罪人员的气焰, 使诚信缺失现象进一步恶化。

(三) 审核监督机制不够完善

审核机构起到了对行业行为进行监管、调控的作用。当审核机构存在一定缺陷时, 将无法切实起到对违法犯罪行为进行约束和威慑的作用, 为一些不法行为的出现提供了机会。我国的审核监督机制就存在着较大的漏洞, 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无法真正起到原因的责任和作用。

(四) 会计人员素质不高

会计人员的素质极大影响着行业队伍的质量及行业秩序。在我国经济环境不断提升的背景下, 许多新兴的技术及设备也被不断地应用到了会计领域中。这些技术及设备的操作和应用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然而, 我国现有的会计行业领域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普遍不高, 对于一些高新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不能很好的掌握和应用, 导致财会工作的工作效率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工作质量也没有保障。另一方面, 会计行业从业人员在思想道德素质上的状况也不容乐观。许多从业人员只关注眼前利益, 而忽视了国家及企业对会计行业的相关规定。

二、会计诚信的重要性

(一) 会计诚信可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行业也涉及到各种财会信息的记录和分析, 只有通过诚信的运作, 才能充分保证这些数据的真实可靠性。而由于我国的会计行业起步较晚, 因此并没有完善的行业法规来对相关人员的工作行为进行约束, 导致工作队伍素质低下。在此状况下, 会计信息的质量就难以保证。

(二) 会计诚信可以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会计工作在市场经济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是保证市场经济稳定、良好发展的有效途径。会计诚信的丧失则容易致使不实信息在市场中广泛传播, 从而给市场经济造成极大的混乱。为此, 必须充分保证市场经济中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效的杜绝由信息虚假引起的市场经济混乱, 才能保证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三) 会计诚信可以推断和谐社会的建设

和谐社会是我国现阶段的主要建设目标, 而会计工作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而保证会计工作质量的必要途径是诚信建设。只有通过诚信的工作作风, 才能使会计工作在经济建设中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为和谐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三、会计诚信缺失的危害

(一) 扰乱经济秩序

市场经济是一种基于诚信的经济发展方式, 因此只有当工作人员保持诚信、认真的工作态度, 才能保证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各种经济活动。在市场经济中, 不仅要将诚信作为一种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来培养, 还应该使诚信充分的融入到实际的工作中, 并且建立起相应的市场经济体制, 使经济利益获得最大的发展空间。而当社会出现诚信缺失的问题时, 市场经济秩序就会出现混乱, 使经济效益降低。社会诚信的缺失不仅会影响国内的市场经济的运行, 甚至会影响国际经济秩序的混乱。

(二) 损害股东利益

市场经济发展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人们谋求更多的利益, 而当会计行业中诚信缺失时, 整个市场经济的秩序都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企业的经营状况将受到整个市场环境的影响, 造成生产停滞、经济衰退等情况, 股东的投资将受到有去无回, 利益受到严重的损害。其次, 企业的股东也作为企业的形象代表出现在公众面前。当企业的财会工作出现问题时, 企业的形象受到严重的破坏, 而产生的相应损失则通常都要由股东来承担。另外, 当企业经营出现危机时, 企业股东通常都是作为损失赔偿者, 因此企业股东在经济状况不佳时, 承担的风险和后果都是最大的。

(三) 降低政府权威

政府对经济起着调控作用, 尽管近年来我国经济制度向着市场经济转变, 政府对经济的监管作用略有下降, 但在对市场的调节中, 政府仍起着权威的作用。因此, 市场经济的发展状况将极大地影响国家政府的权威。只有良好的经济发展状况才能为国家的长足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 才能为社会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必要的资金。同时, 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也在最大程度上决定了它在国际社会上的国际地位。我国在国际社会中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声誉和地位与我国在经济上的稳定发展是分不开的。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我国不仅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并且在商品进出口贸易、资金往来上都有了更大的发展。但我国会计行业中存在的诚信缺失问题将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极大的隐患。为了保证我国的市场经济稳定发展, 必须有效解决诚信缺失的问题。

(四) 增加金融风险

金融是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强有力工作。可以说, 市场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一定的金融体系的基础上的。银行是金融体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银行和企业间的联系十分密切, 通过与银行的合作, 企业能够获得充足的生产建设资金, 并达到双赢互惠的目的。而银行对企业的贷款、投资等合作行为都是基于企业信源情况的。当会计工作中的诚信缺失问题降低了企业的信用度时, 企业与银行的合作也将受到影响, 并进一步危害企业的投资、贷款、生产、建设等经济活动。更为严重的是, 当企业的信誉受到损失时, 企业在社会融资上也会受到一定影响, 导致企业运转资金急剧减少, 甚至面临破产的危险。一旦有多个企业同时受到经济威胁时, 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就会受到严重的破坏, 对国家经济体制造成不可挽回的打击。

(五) 恶化社会环境

经济是一个国家生存、发展的基础, 也是与人们生活最密切相关的一个领域。当社会经济遭到破坏时, 人们的生活秩序也将被打乱, 社会将会产生动荡不安的局势整个国家将会出现严重的危机。而诚信缺失问题是导致经济破坏的重要因素之一。一旦社会诚信遭到破坏, 人们的价值观和相互信任就会遭受毁灭性的打击。每个人都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择手段, 蔑视国家法律和行业法规, 而真正遵守法律, 坚持诚信守法的人则会遭受更严重的损失。这种情况的存在将最终造成整个社会的诚信丧失, 国家秩序将受到毁灭性的破坏。

(六) 侵害会计行业

当诚信缺失问题不再局限于某些个人或极小部分企业单位, 而是蔓延到整个行业中时, 市场经济制度将受到根本性的破坏, 而这种毁灭性的破坏又会反过来进一步侵害会计行业的发展。在一个企业当中, 财会部门也属于核心部门之一。通过财会信息的审核, 企业管理者能够及时发现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资金的使用情况。当会计信息不符合实际状况时, 企业的生产状况无法得到切实的记录和反馈, 企业管理者也缺乏了制定生产决策的依据和凭证, 给企业的生产秩序带来了严重的侵害。

四、会计诚信缺失的治理对策

(一) 加强政府诚信

政府在社会公德及管理中起到了示范作用, 只有保证了政府工作的诚信, 政府才能在企业中树立威信, 从而加强政府对企业工作的监管和控制。因此, 政府必须大力加强诚信建设, 切实改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政府可以首先建立起完善的诚信管理制度, 严格杜绝官僚主义的存在。同时, 政府还应建立一定考查机制, 将诚信纳入考核的范围中。对于诚信品德存在问题的官员、公务人员要实行及时的惩戒, 而对于诚信良好、工作效率高的工作人员则应进行一定的物质、精神奖励。为了使评选结果更加公开透明, 政府可以将这些考核情况向公众公开, 并接受公众的监督, 使人们充分参与到政府的管理与工作中, 一方面可以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 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提高人们的参政意识。

(二) 强化会计道德

要从根本上改变会计行业诚信道德缺失的现象还要从会计人员自身的思想道德建设做起。会计从业人员首先应该严格要求自身, 熟记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标准, 时刻用这些标准来规范自己的思想及工作行为, 有效杜绝工作中不诚信的现象。同时, 会计行业还应建立起良好的行业道德风气, 为此相关部门可以定期开展一定的思想道德教育讲座或专项学习, 为从业人员提供学习和反思的机会和场所。通过会计行业的诚信建设, 要逐渐建立起全社会的诚信建设意识, 将讲诚信、守法规的思想在全社会推广, 从而提高各个行业领域工作人员的诚信意识, 促进全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在此过程中, 相关部门应充分利用媒体的宣传及舆论监督作用, 通过大众媒体的宣传报道, 对部分企业存在的诚信缺失问题进行披露, 而对于那些讲诚信、守法规的诚信企业则应加大宣传力度, 从而在全社会形成宣传效应。

(三) 健全法律法规

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及行业规范的最强有力手段, 依靠法律的约束可以有效杜绝会计行业中失信的现象。健全会计行业法律法规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 应该在会计行业制定具有指导及基础意义的完善法规, 对会计工作的各个方面给出明确的界定和规范。其次, 在基本法规的基础之上, 还应对各个细节再进行细化的管理, 因此还应制定一定的特定法律, 对基本法中遗漏或不全面的问题进行详细的阐述。在建立了完善法规的基础上, 行业人员应努力建设其会计行业的监查系统, 对会计从业人员的工作记录、诚信记录等进行实名登记和管理。对于那些在诚信记录中存在污点的从业人员必须防止其再次进入行业工作, 对于诚信记录良好的人员则应进行公示, 给予一定的表彰和鼓励。同时, 在会计领域还应设定严格的从业标准, 在进行会计从业考核时就将诚信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标准, 对于不符合这一要求的人员, 要严格杜绝其进入会计行业。

五、结语

诚信是企业和国家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 只有提升我国企业的会计人员和管理的职业素养, 完善我国会计诚信的相关法律制度和监察制度, 才能为我国营造—个会计诚心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孙晓静.浅谈会计人员行为规范体系的优化与完善[J].财经界, 2010 (1) :77-80.

[2]王晶晶.试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J].现代商业, 2010 (2) :90-94.

我国营销审计缺失原因及对策研究 篇7

1 我国营销审计缺失的原因分析

1.1 我国有关营销审计理论方面的研究不足

自20世纪50年代营销审计概念被正式提出以后,营销审计作为西方国家一些企业进行营销管理的有效工具,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得到快速发展。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逐步开始对国外营销审计的引进和介绍,如梅汝和教授(1988 )在论文“ 市场营销审计——提高营销管理水平的一个有效工具”中,首次向国内引进介绍营销审计的基本概念;王鸣皋教授(1992)在《营销审计》一书中也对营销审计知识进行论述[1]。这些研究应该说是为我国专家学者今后进行营销审计的研究开创了先河。但从我国近些年来有关营销审计理论的研究来看,营销审计理论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笔者通过对中国期刊网进行搜索,发现近20年间,国内公开发表的有关营销审计方面的论文数量非常有限,仅有50多篇(不包括由于特殊原因未检索出的),而且这些论文大多是站在市场营销角度对国外营销审计理论进行描述性介绍[2],很难真正触及我国企业营销审计的实质。

1.2 对营销审计的认识不足

由于营销审计理论研究的贫乏,以及对该理论的宣传力度不够,造成很多企业管理人员简单地把营销审计和财务审计混同为一个概念,甚至有些营销管理者连营销审计的概念都还没有听说过。在企业营销管理过程中,这些企业不可能会考虑到运用营销审计对企业营销管理中的问题预先进行防范分析,而是在营销管理出现问题的时候才去寻找问题的根源。有些企业对营销审计有所了解,但由于对营销审计的实践操作不足,还没有科学统一的标准可以参照,甚至很难找到市场营销审计需要的相关行业资料,在真正执行营销审计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对营销审计的错误理解,不能真正发挥营销审计在营销管理中的作用。

1.3 营销审计相关管理制度不完善

营销审计不同于财务审计,营销审计是对企业营销环境、营销策略、营销组织等进行审查,监督企业营销活动的每个阶段的独立性审计,营销审计属于内部审计的范畴。但我国很多企业并没有设立内部审计机构,更谈不上专门进行营销审计活动。这些企业注重的是眼前利益,而对还未出现的营销管理问题没有提前引起警觉,认为专门设立营销审计机构,不仅增加当期的费用支出,而且可能对相关被审计人员造成思想包袱。有些企业虽设立了内部审计机构,但在主管部门的干涉下,也不能以独立身份真正参与到企业审计中去,而是必须按照企业要求进行财务审计,而不是营销审计。

1.4 营销审计人才不足

营销审计虽然属于内部审计,但营销审计是一项交叉性非常强的综合性工作。营销审计人员不仅要掌握市场营销知识和审计知识,同时还要掌握会计、经济法规等多种知识。但目前,我国很多审计人员大多是直接从学校的审计专业毕业,没有市场营销专业背景,更谈不上在从事营销审计前具体从事过市场营销工作。在从事营销理论研究方面,主要还是市场营销方面的专家学者,而能真正从市场营销和审计多个角度全方位进行考虑的不多,这也给我国营销审计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带来很大的障碍。

1.5 与现代营销理念和方式的多样化不同步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营销手段和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现代企业为了满足人们对消费方便的追求,可以充分利用高科技所带来的好处,在互联网上建立电子商务营销中心。同时,人们在享受消费的过程中,更多地将目光集中到健康产品上,企业在营销管理过程中,为了适应人们消费理念的转变,也必须转变营销理念,实行“绿色营销”管理。这些营销理念和方式的转变,使得营销管理的各个环节与传统营销具有很大的不同。企业在快速适应现代营销理念的过程中,一些相关的标准规范很难及时出台,营销审计在现代营销中也就很难找到依据。

2 促进我国营销审计发展的建议

2.1 加强对营销审计理论的研究

对营销审计理论研究的不足必定造成我国营销实践的缺乏,我国有关营销和审计的专家学者必须意识到加强对营销审计理论研究的重要性。任何理论都是在不断摸索中升华。我国学者应该在引进介绍国外有关营销审计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国外营销审计理论在营销管理实践中的成功案例,并对国外和我国的企业营销环境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国外营销审计理论适合我国企业营销管理环境的支撑点。同时,有关专家学者应该对我国企业营销管理过程中的情况进行大量调研,充分了解我国企业营销管理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借鉴国外营销审计的理论基础,建立有利于本国企业营销管理的营销审计体系。

2.2 加快营销审计科学评价标准的制定

没有标准,就失去了评价的基础。由于我国营销审计发展比较晚,在实践中进行营销审计的评价标准还不完善,这对营销审计在实际工作中的进展造成很大的障碍。因此,要客观公正地进行营销审计,我国必须在借鉴国外营销审计的评价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企业营销环境的实际情况,加快制定科学统一的营销审计标准,选用可靠、科学的评价指标,建立系统的评价体系。在选用评价指标的过程中,一定要综合营销管理、审计等多方面专家的建议,全方位考虑企业营销环境的变化对营销造成的影响,不仅考虑相关的财务指标,而且要考虑大量的非财务指标,要将静态指标与动态指标、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具体企业可以在国家统一的营销审计标准基础上,再根据企业所处行业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2.3 有效运用各种营销审计方法

营销审计涉及的面比较广,因此在营销审计的各个环节,仅仅采用单一的审计评价方法,会造成审计结果不准确。企业应该根据科学的评价标准,在不同的阶段选用不同的审计方法,也可以综合采用事前审计与事后审计相结合,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等方法,加强对营销审计的全面管理。如在对营销效果审计方面,可以通过顾客渗透度、顾客忠诚度等指标进行,同时还要对客户态度进行跟踪审计[3]。营销审计只有充分考虑各个不同环节的内容及各个不同需求主体对审计的要求,从众多审计方法中筛选出最合适、最有效的方法,才能对营销管理带来更大的促进作用。

2.4 建立营销审计管理信息系统

营销审计的内容非常广泛,不仅包括对营销效率的审计,还包括对营销组织的审计、营销战略的审计、营销系统的审计、营销环境的审计、营销职能的审计等。在对营销各部分内容进行审计的过程中,涉及大量的数据。如果单纯依靠传统手工方法对营销审计的数据进行取证、判断,由于工作量非常大,不仅数据可能会遗漏,而且在对数据进行鉴证过程中,也可能会出现错误。一旦营销审计的某一处数据出现错误,要查询将非常困难。因此,要大力推进我国营销审计工作的进展,必须加快建立营销审计管理信息系统。在该系统中,可以将营销审计的各部分内容分别设立为独立的模块,可以独立成为一个子系统。但同时,各个模块之间必须建立相应的接口,为各子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提供条件。

2.5 加大对营销审计人才的培养

为了加快我国营销审计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在我国营销审计发展过程中,必须大力培养具有市场营销、审计等综合知识的审计人才,不仅要鼓励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还要为他们创造条件,鼓励他们在进行营销审计工作的同时加大对营销审计的研究,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相互影响促进营销审计的发展。

2.6 加大营销审计的宣传力度

在加强对营销审计理论研究的同时,专家学者应该多到企业进行调研,充分了解企业营销管理的实际情况,同企业营销管理人员进行沟通,让企业营销管理者了解财务审计和营销审计的区别以及营销审计对企业带来的好处,一方面可以推进营销审计理论的发展,同时也能加大对营销审计的宣传。专家学者还可以通过定期对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为在企业推广营销审计打下良好的基础。企业通过对营销审计的理解,应把营销审计作为企业一项经常性工作来抓,定期对企业营销活动进行审计,及时发现并解决企业在营销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2.7 完善营销审计相关制度

企业应该加强对营销审计各项相关制度的完善,通过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在企业内部建立营销审计机构。企业一方面要充分尊重营销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同时要加强营销审计机构与企业其他各部门的相互协调沟通,为营销审计的顺利执行创造条件。

2.8 加大对营销审计环境的分析

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企业营销的内容、手段等都在不断发展变化,相应的营销审计的内容和范围也应进行调整。如果不能根据营销环境的变化对营销审计的内容、范围、手段等进行调整,营销审计很有可能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如随着经济发展,网络营销取代了很大一部分传统营销的内容,在进行营销审计的时候,应充分考虑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的不同特点、不同的服务方式、不同的组织结构等都对营销审计的结果带来影响。另外,现在人们在关注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多关注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绿色服务”应运而生,“绿色营销”已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营销审计人员在进行营销审计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传统营销中应考虑的经济效益,而且要考虑在产品生产、销售等过程中给企业、社会带来的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

摘要:营销审计作为营销管理的重要工具,在西方一些国家得到快速发展,而我国目前的营销审计发展状况仍然不容乐观。本文在分析我国营销审计缺失原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促进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营销审计,缺失原因,对策

参考文献

[1]曹小春,谈咏梅.中国企业营销审计的潜在作用及缺失原因[J].财经问题研究,2005(3).

[2]张旺玉.基于我国市场营销审计研究状况的思考[J].审计月刊,2008(1).

电力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与对策 篇8

1.1 体制带来的弊端

在电力企业内部体制存在一些不利现象, 这其中也不乏一些对会计工作有影响的问题, 例如电力企业中的上下级关系并不是很近, 这就造成了管理上的脱节, 进而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此外电力行业也是国家的垄断性行业, 这就使电力企业缺乏竞争性, 进而使会计人员为了自身利益为隐瞒真实的利润或成本。

1.2 改革的不彻底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电力体制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革, 但是仍然有些方面还没有改革彻底, 例如, 没有形成独立的输配电价机制, 这就导致电力部门盈利空间变得十分有限, 此外, 正是因为电力部门承担了很多政府部门改革中的矛盾, 进而导致电力部门肩负着很大的压力, 在处理问题上也不是很干脆, 这也就一定程度上为会计信息造假提供了环境。

1.3 财经法纪意识淡薄

在电力部门中有很多的负责人存在着一些不良思想, 其中就包括只要单位的资金个人没有拿, 用在单位和集体的事情上就不能算是违法行为, 这也就容易使会计人员为了谋求自身利益, 而制造虚假信息。此外, 由于会计工作主要是由会计人员来完成的, 而且直接受到上级领导的安排, 所以一旦上级负责人要求会计人员不按照相应的规范进行工作, 这就是会计信息失真成为可能。

1.4 单位历史包袱沉重

电力企业作为我国十分重要的部门, 存在的时间非常长, 虽然国家已经根据经济建设的需要对电力企业进行了相应的改革, 但是这也就造成了电力企业内部冗员严重。为了电力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就把一部分的电力职工人员分配到多经公司, 同时这些多经公司进行了内部的体制改革, 使主业职工掌握了一定的股份。因此, 为了谋求自身的利益, 在实际的经营过程中, 出现了主业和多经之间的不正当交易行为, 进而提供给会计人员虚假信息。

1.5 考核机制不尽合理

随着市场竞争形势的日趋激烈, 电力企业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上级单位主管部门为了自身的发展, 就对下级单位制定很多的经营指标, 出台很多办法对下级单位进行考核, 下级单位完成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该单位领导的利益。所以, 下级单位负责人为了能够完成上级规定的指标保证自身的利益, 就放大自己的经营成果, 想方设法地制造虚假的会计数据并提供不真实的财务信息, 这种情况下导致会计诚信缺失。

2 如何恢复和建立电力会计诚信

随着人们对诚信会计越来越重视, 当前, 政府以及各个单位开始对真实的会计信息有强烈的愿望, 特别是作为国家垄断企业的电力单位, 其在人们的心目当中效益是比较好的, 所以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社会对人的诚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保证人们对电力企业有着更高的信任, 我们应该把好会计工作质量关, 保证会计信息的真是可靠, 同时实事求是地反映出电力企业真正的经济情况, 提高人们对电力部门的信用度。

2.1 加大教育力度, 树立诚信为本观念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诚信是企业能否获得一席之地的重要因素, 人们应该自觉的约束自身, 做一个诚信守法的好公民。总之, 人是社会重要组成部分部分, 要想加强诚信道德建设, 其核心在人。电力企业凭借审计的机会, 对全体电力职工开展诚信考核活动, 主要包括职工的个人专业素质、道德素质以及自我约束的能力, 积极地使电力职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建立诚信的观念, 树立良好的工作氛围, 贯彻执行“诚信是企业成功的关键”的思想, 电力企业应该重视对财务会计人员思想上的教育, 使其更加的努力工作, 在面对各种诱惑的时候, 能够不为所动, 同时不为个人利益而损害集体利益;领导是职工的有力榜样, 应该加强对电力企业各级领导的教育力度, 提高这些负责人的思想觉悟, 带领职工人员走诚信道路。

2.2 加快政策研究, 规范单位经营行为

通过前面的论述, 我们知道了导致目前电力部门出现会计诚信缺失的情况主要是因为相关政策和体制改革不到位。所以, 国家应该针对电力企业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制定出科学的政策和体制, 尽可能地减少计划经济时期的政策所带来的影响, 使电力企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越走越远。具体的措施主要包括:明确电力企业输用电价格, 明确各级电力企业之间的职责权限, 提高对电力企业领导人员的职业道德标准, 根据电力部门发展需要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如果国家能够从宏观上把握电力部门的体制问题, 全方位地解决电力部门的基本需要, 解决好职工人员生活上和工作上的问题, 就能够尽可能地减少违法乱纪现象的发生, 进而保证会计工作的诚信。

2.3 加大对会计部诚信行为的处罚力度

电力企业相对别的企业来说属于独立的部门, 企业内部有独立的规章制度, 很多的部门负责人为了维护本部门的利益形成了一把保护伞, 即使财务会计人员工作上出现了问题, 也顶多是责备几句就算了, 并不会严厉地制止, 这就会导致相关的会计人员在工作上不认真负责。随着我国法律日渐完善, 电力部门必须加强内部工作管理力度, 对那些工作不认真负责, 诚信缺失的会计人员应该采取惩罚措施, 提高其思想觉悟, 使其能够明白在这样错下去会付出很大的代价, 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

2.4 加强对单位主要负责人的监管力度

在对造假人员严打的同时, 还应严格追究造假单位负责人的法律责任。《会计法》第四条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该规定进一步明确了单位负责人对会计信息真实性、完整性的第一责任人, 纳入了单位负责人的责任, 提醒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和财务人员一道, 共同承担起依法理财的重担, 这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只有单位负责人认识到自己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所承担的法律责任, 才能促使单位负责人重视会计工作, 加强会计管理, 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 不再利用行政手段干预财务人员依法进行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 也不会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做法律所不允许的事。

2.5 建立和完善电力会计信用记录体系

近年来, 建立信用体系已在全社会逐渐推广, 适应新形势, 国家对所有会计人员建立完整的信用记录很有必要。电力单位也应为财会人员建立“信用档案记录”, 确保信用记录成为个人的必备档案, 条件成熟时甚至可建立信用评价机制。只有这样, 才能使诚实守信者受到单位的信任和尊重, 大伪小信者受到信用教化而有所收敛, 败德失信者受到应有的唾弃。

论党员干部规矩意识缺失的原因 篇9

一、主观原因

(一) 党员干部理论学习不到位

当前部分党员干部规矩意识缺失, 思想土壤贫瘠, 究其主观原因, “思想贫困往往源自理论贫困, 而理论贫困往往是不学习的结果”[3]。做一名合格的党员干部, 首先必须重视理论学习, 包括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 学党章党规, 跟进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对共产党员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从科学理性的角度改造世界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党章是党内的根本大法, 明确规定了全体党员干部必须严格遵守的基本准则和行动规范, 是党员干部工作、生活、思想上的最高指导。党规以党章精神为根本, 对党员干部提出具体的、细化的行为要求和标准, 为党员队伍规范自身行为提供了明确的参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是党的理论、意志、主张在治党治国、执政理政上的具体体现。”[4]时时关注、跟进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避免党员干部思想僵化、陈旧的有效途径之一。当前, 部分党员干部正是因为忽视这些方面的学习或是在学习过程中敷衍了事, 不研究、不领会, 导致失去了思想上的重要堡垒, 使得外来的诱惑和刺激侵蚀党员干部的头脑, 出现思想政治素质低下、丧失基本的政治立场和党性原则等规矩意识缺失的表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党员干部“不学习”本身就是一件不守规矩的行为, 而“不学习”又会成为更多不守规矩行为的主观诱因, 造成更大的社会危害。

(二) 价值观发生严重偏差

党员干部规矩意识缺失的另一主观原因在于其价值取向上的偏差及心理上的巨大变化, 并由此产生诸如官僚主义、享乐主义等“四风”问题。从许多实际案例来看, 有的党员干部一开始过去在基层尚且能够经得住诱惑, 但在逐渐位高权重了之后, 受不住施展权力带来的快感和巨大利益的诱惑, 便逐渐走上不归路;有的党员干部被“侥幸心理”“从众心理”所左右, 通过不光彩的手段提升政绩, 中饱私囊, 甚至觉得犯点小错误并不要紧, 只要自己行事小心, 闭口不谈就能万事大吉;有的党员干部丧失了对党组织的敬畏、对人民群众的公仆意识, 不关心群众利益, 不关注民生要事, 形式主义作风严重, 甚至胆大包天, 认为就算做了违法乱纪的事也能自己一手遮天, 瞒天过海, 搞得部门内外乌烟瘴气。总结来说, 党员干部在价值观上的严重偏差使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原则被这些人忘得一干二净, 取而代之的是“官本位”“权本位”“钱本位”等一些错误的价值观充斥和侵蚀着某些党员干部本就摇摇欲坠的思想意志, 各种思想问题、作风问题便难以避免。

二、客观原因

(一) 党内思政工作效果不佳

一是党内对于思政工作不够重视。思政工作作为一项软指标, 成效难以量化, 因而被有的部门和机关看作是可有可无的, 展开的思政工作大多只留于表面, 对付了事, 缺乏系统、科学的规划, 造成思政工作往往收效甚微。一些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开展工作的过程中缺乏热情, 懒散敷衍, 不具主动性和创造性, 重量不重质, 难以实现具有建设性的工作, 这也是当前思政工作的一大问题所在。

二是思政工作方式方法教条。有些机关部门仍旧沿用过去开大会, 写思想汇报等陈旧的教育方式。在教育方法上没有创新, 一味灌输, 造成思政缺乏感染力和号召力, 得不到共鸣, 失去学习欲望。一些相关部门和人员不能及时把握动态, 对相关工作的获取信息的能力有限, 导致难以开展行之有效的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党传统的思想教育方式往往是教育者只“教育”, 不寻求反馈。被教育者被动接收, 并没有参与感, 因此也挫败了他们的积极性。另外, 党政的各个部门之间也常常缺乏有效的沟通, “关起门来搞教育”, 缺乏交流沟通的有效途径, 难以形成规模化的教育局面。

三是脱离实际。当前的党员干部队伍十分庞大, 所受教育程度不一, 所处地区情况不同, 接受能力、学习能力参差不齐, 这需要党政机关及有关部门在对其进行教育时从实际出发, 根据现实情况的差异展开更为受教育者接受和理解的思政工作。然而, 实际工作中, 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习惯“用大块教育代替经常性思想教育”, 不做区别, 不下工夫。此外, 思政工作中还存在教育内容难以与当前的最新形势和最新变化相匹配的问题, 导致教育内容与现实实际不符, 失去参考价值。

(二) 配套制度跟不上

首先, 全党规矩意识的巩固与发展需要更多的制度进行支撑。中国共产党根据长期实践的经验, “在民主革命时期创造性提出了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 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首位的建党原理, 极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5]。时至今日, 这一基本原理仍然适用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然而, 面对复杂多变的当今社会形势, 仅仅强调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显然是不够的。要真正能够实现全党规矩意识的普遍确立, 必须不断把党的规矩制度化。新时期以来, 我党就这个问题已经做出了诸多努力, 但从现实情况来看, 当前仍旧有许多党员干部爱钻规矩的空子, 法律的擦边球, 导致管党治党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尴尬的局面, 也难以起到震慑全党不良风气的作用。只有更多的“负面清单”被一一列出, 更多的“禁止”和“不准”被明确要求, 党建才能转变到经常化、规范化、固定化模式。

其次, 当前已形成的制度中, 某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细化和完善。一些制度存在着“原则性要求多、硬性规定少, 或有规定无罚则、有实体无程序, 或看似硬性规定, 实则留有‘后门程序’”[6]或是条例、规定漏洞频出, 措辞模棱两可的问题, 这样的制度难以真正约束权力的滥用问题, 给某些手握权力的党员干部留下了动歪脑筋的机会。其次就是制度在执行的过程中公开透明度有限, 党员干部的履职过程导致得不到强有力的监督, 得不到监督的制度就形同虚设, 一些党员干部就会借此机会进行“暗箱操作”。长此以往, 就会使得潜规则当道, 明规则退位, 制度成了皮球任人踢来踢去。最后就是制度在追责的过程中不够刚性, 惩罚力度小, 难以达到预期的震慑作用。一项制度的高效运行, 必须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 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 就会造成制度的“笼子”不牢、不实、不密。一旦制度的笼子密度疏了, 材料软了, 质量差了, 就会出现“牛栏关猫”“纸笼关虎”等问题。

(三)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带来的冲击

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起, 改革开放成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并由此建立了与之配套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都实现了前所未有的飞跃, 让中国走上了强国之路。然而, 改革开放也使得中国当前的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等都在发生着不可避免的变化。在对外开放带来机遇和财富的同时, 也带来了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等错误思想, 一旦党员干部放松对错误观念的警惕就会导致因思想防线的松懈, 在逐利思潮下逐渐丧失理性, 出现贪污腐败, 买官卖官、盗窃国家财产、生活作风腐化等严重破坏党的团结统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违纪违法问题。除此以外, 改革开放也导致大量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思潮、价值观开始不断涌入。使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经济、政治、文化上占据了一定优势。在这样的大环境影响下, 更应加强规矩意识教育, 在前进过程消除不良因素, 走向良性轨道。

摘要:近年来,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规矩意识对党建工作的重要作用。然而,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社会形势更为复杂多变, 各种利益的驱动和外来思想等的冲击造成部分党员干部规矩意识缺失, 出现政治立场不坚定、组织纪律涣散、违法乱纪等问题。究其原因, 可以从主客观两个角度出发。主观上讲, 一是党员干部理论学习不到位;二是党员干部的价值观出现偏差。客观上讲, 一是党内的思政工作效果不佳;二是相关制度不健全;三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冲击。

关键词:党员干部,规矩意识,缺失,原因

参考文献

[1]张健.党员干部要切实树立“规矩意识”[N].阜新日报, 2015-01-26:6.

[2]回建.强化规矩意识养成从严自觉[N].河北日报, 2015-07-01:10.

[3]杨述森.关于领导干部理论学习问题的调查研究——以新疆温宿县为例[J].新丝路 (下旬) , 2016 (09) :8+10.

[4]彭清华.重视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J].党建, 2013 (06) :16-17.

[5]刘靖北.制度化:党的作风建设的治本之路[J].探索, 2002 (01) :29-32.

学生作文情感缺失原因及对策 篇10

【关键词】作文情感 缺失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199-02

与其他行业工作对象不同,教师教育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和其他动物的区别之一就是具有丰富的情感而非本能。要培养好一个人除了重视培养他的智力、心理、动机、兴趣和营造优良环境之外,良好的品质和感情也是不可忽视的。对一个语文教师来说,通过写作来培养学生丰富而美好的感情不失为有效的途径之一,其实我们可能没有发现通过笔端诉诸感情是最直接的方式(因为有时是口难开笔好写)。然而在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普遍觉得作文教学难,大部分学生怕写,要写出思想积极感情真挚饱满的文章就更不容易。大体归纳起来学生作文情感的缺陷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幼稚。他们只从感性生活中说出爱与恨,缺少理性分析(比如有关长辈的溺爱和严格,同学之间的错与对等)。二是苍白。通篇文章流水叙事,很少甚至无抒情成分。三是无病呻吟。有时为了体现写作的某种需要(如考试、竞赛、征文),出现大量模式机械或死记硬背的文章,在文章中故作多情,渗进虚假的感情,让人一看就知道情不由衷。四是标志性空喊口号,习惯性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打一句“我爱……,我赞美……”的“标语”。

《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2000修订新版)明确要求“根据写作要求,确定表达的内容和中心,做到感情真实,内容具体,中心明确,语言通顺,简洁得体”(感情真实定在第一位)。新《语文课程标准》也在学生写作方面提出要求:“写作时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同时还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为什么这些纲领性文件都反复强调在学生写作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感情呢?笔者认为主要在于语文知识和写作技巧不难掌握,而人的个体感情是无法替代的,它在人生活成长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现在学生作文中出现幼稚,出现假、大、空,甚至出现不良感情,不仅影响到他们的作文风气,更影响到他们的做人,这与我们的教育目标格格不入,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那么学生作文情感缺失的原因在哪里?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方法来解决呢?本文做了如下的思考和初步的探索。

一、现行教育机制的影响

毋庸讳言,在当前应试教育教学模式转向素质教育教学模式的大课改环境中,应试教育仍未退出教育舞台,素质教育的预期仍未如人所愿。因为现今社会无论升学或就业,考试还是唯一的公平选拔方式,尤其在学校里对学生的评价考试乃为首选。虽然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下令减少在校生的考试次数,但各种美名其曰的调研、联谊、培训仍纷至沓来。每逢双休日和寒暑假,社会上的办学培训班嚣行市井,让人眼花缭乱。家长们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输给别人的孩子,软硬兼施,剥夺孩子自由休息的时间,送他们进这个班那个班,孩子们只得惟命是从,疲于奔波。纵使学生们在校考试次数真的减少了,那不在校的时间里孩子们又有多少机会能够自由快乐的感受生活呢?这让我们不得不迷恋和回味儿时鲁迅在百草园的生活。所以要真正让学生们“去关注现实,真切体验生活,表达出对人生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就必须狠下决心,从根本上改变一切为了考试,一切应付考试的观念。我们认为只要平时素质教育真正搞好了,同学们是不怕也不在乎考试的,再说搞题海战术,搞单纯考试模式是真正培养不出学生们的能力水平的,相反倒会培养出不少高分低能的应试工具。当然消除应试教育在校园的祟影不是一个人一个部门所能做的事,需要各级部门解放思想,齐心联动,而不只做形式上的“断奶”。作为教师,我们只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努力减弱学生考试的频度,在想方设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活,如实验实践、参观游览、网络浏览、影视观赏、读书读报、街市观察、乡村采风等等,通过构建开放的学习课堂,还学生一份自由生活,还学生一份兴趣爱好,还学生一份自主潜能,还学生一份情感意识,真正让学生贴近自然,关注现实,感受试卷外,教室外的美好生活,抒发对人生对生活的独特感受。两年来我们带领学生走进我市的长寿园、水绘园,红十四军建军纪念馆、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大型企业等地方,感受如皋千年古城的文化底蕴和改革开放的喜人形势。孩子们笑声载途、感慨万千,回程写下多篇感情真挚,热爱家乡、热爱劳动、热爱人民,理想宏大的美文,连平常不会写作文的同学也写下数百字的有自己思想价值的文章,虽然语言谈不上很连贯和优美,但流露出的感情是很纯真感人的。我们的世界充满美好,我们离不开美好生活,我们学生也不是没有情感意识,帮助学生打开更广阔的生活大门,感受生活方方面面,点点滴滴,学生在作文中情感一定会“自有源头活水来”。2012江苏高考作文《忧与爱》,一位考生面对家乡大兴拆迁之风,小树,小河,小楼、果园、农田、鸟雀再不见踪影,作者敢于面对故乡的沉沦,精神家园的消失,眼光独到,立意高远,在抒发深重忧思的基础上,警醒犀利的指出“不行皮里阳秋之法”,“要在忧与爱之间寻求解法”。全文充满一种底蕴不凡境界更高的忧与爱,文化韵味和个性色彩浓厚,情理浑然交融,高分非他莫属。试问这样的高分作文如果没有平时各种功底,考场岂能一挥而就?

二、网络环境的影响

现在电脑已经普及,在给人们工作学习带来利好的同时,一分为二的看,对学生学习也带来不利的影响。过去学生考前靠抄背作文范文想拿高分,现在更为方便的是从电脑上下载,应付作文任务。笔者曾多次做过试验,每当布置课外作文任务后发现从网上下载抄袭的竟达50%以上,真正动笔者甚少。有些学生私下说,现在写作文省事多了,键盘一敲全来了。还有的说,我们现在在网上“写”作文时还能玩玩游戏呢。听了同学们这些议论后我们无不为之担忧,与其说过去学生在考试前靠背和抄范文来应付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行为的话,那么现在平时利用网络下载文章则是一种对学生写作能力过程性的损害,因为这不仅损害了学生写作的习惯,思维,水平,更影响了人品,贻患不轻。我们仅从学生作文情感因素来看,网络作文内容极有可能不是他们各人平时生活经历的事,那么“写”他们非经历的事情,又有何真情出乎其心?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利用网络环境进行写作我们必须思考。在这方面我们可首先教学生利用网络享受写作资源。当我们布置一篇作文让学生写时,并不是让他们先找同样文章下载,而是让他们先在网上搜索相同或相似题材,看别人是如何提取写作素材的,思考人家是怎么做到以一当十,体现典型性、真实性,新颖性、生活味的。其次是引导学生通过选读网络优秀文章学习人家的写作技巧,如构思,布局、语言及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利用他人价值提高自己,最后才真正动笔认认真真的写自己的文章,表达自己对客观对象的见解和感受。当然我们还不能忘记利用网络灵活、新颖、简便、直观的写作特性教会学生修改文章,如插入图片编辑、查找、替换、复制、粘贴、字体大小颜色等来鼓励学生们写出内容生动、感情丰富的好文章来。

三、当下农村家庭生活模式的影响

笔者一直在乡村学校任教,对当前农村家庭生活模式下的子女教育有着一线感受。除了离异家庭影响孩子的成长(性格、情感方面)外,还有就是日益普遍的外出进城务工家庭对子女成长的影响。随着现代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土地流转使用模式的变革,大量富余农村劳动力不得不远走他乡为家庭生计打工,并且这已成为农村所特有的现象。在我们这个地区父母亲都外出的占整个农村家庭的40%左右,单亲外出的接近70%。父(母)亲常年外出让不少孩子远离亲人而只能跟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经年累月,孩子们的情感生活上不得不出现缺失。从跟他们的谈话或日记作文中,有不少关于父母亲情的话题。笔者最近在所教年级又简单做了一次这方面调查得到一组数据:①非常想跟父母亲天天在一起的有70%;②比较想和父母亲常常见面的有15%;③无所谓的父母亲生活的有10%;④约有5%的有怨恨父母亲的情绪。学生们普遍认为除了吃饱饭、穿暖衣、有零用钱外,他们更希望成功时要有人共享共勉,有困难挫折时要有人支持帮助,有忧愁苦闷时要有人倾听诉说,犯了错误要有人教育指正。事实上,老师的教育不是万能的,爷爷奶奶的教育有代沟,邻居亲友的教育有隔膜,毕竟父母亲的亲情教育是什么也取代不了的。虽然有一年一度的春节等节日父母孩子可团聚,但这太短暂,次数太少。每当我们出这方面作文题时,常常看到有的同学对着本子眼含泪水,有的同学对着本子发愣,有的同学咬着笔杆子苦眉等等,真正写出来的充满新鲜感充满深情的好文章凤毛麟角,大部分文章内容空洞、陈旧、枯燥,这样的生活这样的作文学生们何来丰富、细腻、真挚的感情可言?学生们本应纯洁的心灵里流淌出来却是虚假、无奈甚至冷漠的感情。如何关注离异孩子和留守孩子的情感世界?一是鼓励孩子多与父母亲人沟通。现在通讯发达,经常主动跟远方的亲人通通话,发发短信,聊聊QQ微信,发发Email,谈谈家庭或个人各方面的情况,了解远方父母亲的工作生活状况。二是条件许可下鼓励家长和孩子多聚聚。特别在双方生日或父亲节母亲节或有大好消息(当然也包括有某些其他方面要事)时经常汇聚,哪怕一朵花、一杯茶,一句短短的问候也是别有情意的。在寒暑假这一特定的时段里可让孩子们到父母工作的地方生活生活,一来增强感情交流,二来体验父母亲工作的艰辛,提升对父母亲的尊敬、体谅和感恩之情。三是多组织参观活动,特别是建筑工程现场,大型工厂企业的参观,让他们感受父母亲工作的平凡与伟大。四是在校园多举办丰富学生情感的专题活动。通过媒体的教育、榜样的宣传、领导的关怀,不断培养学生们的亲情、友情、师生情、大爱之情(对祖国、对家乡、对集体团队)、对人间世事的憎爱以及对人生理想的追求豪情。只要不让学生们生活在孤寂单调沉重压抑的环境里,他们的视野里才能出现更多的风景,他们的心里才有更多的话可说,他们的心灵情弦才能拨淌丰富纯真的情感,我们又何患学生的作文缺失情感呢!

四、教师教学方面的影响

好文章,尤其是记叙抒情类的文章,应该能够打动人,而打动人的主要力量就是感情,并且这感情必须是发自内心的,正所谓古人讲的“文出吾手,情乎吾心”。实际上学生的情感是很丰富很纯洁很强烈的,他们有时可能为书页中多了一张贺卡而欣喜不已,也有可能为没得到一句表扬而流泪,但如此丰富、强烈的感情现在他们的文章中常常难觅踪影。取而代之的是虚伪、苍白、概念化、装饰性的情感。如何从我们教师教学方面来分析这种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教师受传统作文教学思维定势的影响,在思想品德修养、政治内容上过分冲击学生的感情。如每逢国家纪念日或发生重大事件常常给学生布置一些应时作文,但学生由于年龄及认识思考水平能力的限制,很难对这些大事要事做出深刻理性的分析,因此只能根据各种范文、例文一而再再而三的炒冷饭,久而久之,学生的作文也形成了定势,想要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反而陌生甚至找不到着手点。再有就是相反情况,每逢新学期或入团入队或成人仪式,也会出一些《我在新学期》、《入团随想》、《在人生转折点上》等无新鲜感类型的文章,看似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实际上加剧了他们作文感情的泛陈或假空。二是教师对学生作文中情感的理解。有时认为学生作文感情小儿化,有时认为学生作文装饰化,有时认为学生作文俗套化等等,所以动不动对学生情感妄加点评,随意指责。教师们常常用成人眼光来看待学生情感,在评阅作文时用过分拔高或加深的尺码来检测学生的文章情感,以期学生情感达到他们眼中的成熟度(深沉啊、崇高啊)。因此我们有些教师或是出于使学生作文快速成型成熟的良好愿望,常常传授给学生作文的诀窍,如小学毕业或中高考前强化学生作文临阵套模,结尾处要升华等。因为教师在学生们心目中具有极大的权威性,学生的作文,学生的感情逐渐被教师格式化了,慢慢学会“做豆腐”,学会“升华”,表达“崇高”的感情,而真实动人的东西被削弱被抛弃。仍看2012江苏高考作文《忧与爱》,一篇优秀文章独树一帜,全文以一株夹缝成长的小草的口吻,反弹琵琶,以草喻人,表达了对当今社会过度的“忧”与“爱”的忧虑和排斥,对“恰如其分的忧与爱”的渴望和追求,立意深刻,表达自然,情真意切。也许这篇文章在一般老师看来可能不显眼,然而正是考生取材于贴近自己的生活,真实表达了自己的心迹,道理当然,感情自然,被专家组高度肯定。作者在文末写道:“我要的是恰如其分的忧与爱,如朗月照花,深潭微澜,不论顺逆,不论成败,拥有‘花开花落两由之的达观,伴我茁壮成长。”坦率,真诚,令人深思。这又不由让人发现,历年高考优秀文章有多少是临阵套模的?临阵套模的文章岂能脱颖而出?所以对教师来说要想让学生在作文中不加修掩的坦露真情,一在题目题材上不要过度限死,不能有思维定势。学生绝不只生活在课堂和家庭,他们的生活世界其实比我们成年人还要广阔,我们要做的广泛关注和契机引导,我们要把学生的眼光引入自然,引入实际,引入生活的方方面面,作文训练要切入他们的喜怒哀乐,有助于增进他们对生活的观察、思考和感受。二在对学生文章中出现的情感多加保护扶持,要用学生的眼光和视角来审视,不能轻率否定甚至越俎代庖,哪怕是比较稚嫩的偏激的甚至是消极的,因为学生能够敢于在你的面前讲真话,表真情已经是十分可贵的了。当然除了上面的因素外,教师还要在思想修养、写作氛围、文体选择、材料加工、表达技巧等方面多加指导。

常言道:字如其人,文如其人。写文章并不难,写好文章却不易;说话并不难,说真话却不易;表感情并不难,表真情却不易;做一个人并不难,做一个好人却不易。写文章能见做人的品性。教会学生说真话,抒真情,做真人是我们语文教师的本职所在。我们提倡学生在文章中表达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恶丑的鞭挞,这是教学生作文和做人的最基本法则。学生的“情”很真挚,学生的“情”也多种,朋友情,父母情,师生情,家乡情,爱国情等等。学生的“爱”亦不乏很多,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乃至于爱身边的一草一木、一景一色等等。所以,我们平时要积极引导学生多观察生活,多关注社会,在教学中努力走进学生的心田,鼓励孩子大胆地表达内心的情愫,在作文中勇敢的谈“情”说“爱”,从而表现自己真实的思想。

对学生写作中情感缺失的原因及对策笔者仅做了上述的初步思考和探索,我想这方面的探讨也早已引起广大同行的关注,我相信只要大家一如既往,齐心协力来共同突破作文教学的这个困境,那么我们就会越来越多的品读到更加鲜活,更加优美,更加感人的学生佳作,我们也才会越来越多的和学生共同分享作文成功的快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顾之川等.初中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金振邦.阅读与写作[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496-497.

[5]薛文玲,赵存江.作文情感激发策略研究[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17,48-49.

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篇11

关键词:会计诚信,缺失,原因,对策

一、引言

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石, 更是整个会计行业之本。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 会计行业作为市场经济活动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会计诚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 近几年国外的安然事件、施乐公司事件, 国内资本市场出现的银广夏、蓝田等事件, 足以说明会计行业也面临一场严重的“诚信危机”。可见, 会计信息失真, 会计诚信缺失现象成了全社会面临的课题, 解决会计诚信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诚信水平, 已是整个会计行业的当务之急。

二、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

1. 利益驱动的低成本是使会计诚信受到严重挑战的内在原因。

会计舞弊行为泛滥, 最主要根源在于经济利益与政治利益的驱动, 两者往往是互相联系的。在政治上, 政府对企业业绩考核目标的不完善造成单位盲目从大, 疯狂造假。当前, 政府还未完全摆正在市场经济中的位置, 干预企业经济活动的现象仍较严重。这种体制的存在势必迫使企业管理者通过会计舞弊, 粉饰经营业绩来达到其目的。在谋求经济利益方面, 企业都是通过隐瞒收入或虚增成本来达到少交税款的目的, 通过虚假信息披露, 操纵证券市场股价, 以达到从市场上骗取额外收益的目的。利用虚假会计信息, 从银行或其他金融信贷机构手中套用资金等。

2. 失信成本低是会计造假的内在动力。

目前我国对会计造假往往是“重经济处罚、轻行政法律处罚;重对单位处罚, 轻对个人处罚;重内部处理、轻外部公开处理。”很少追究单位负责人及会计人员的责任。对造假者来说由于打击力度不够, 惩处不到位, 使得造假成本太低, 并且他们以身试法所获取的利益远大于付出的代价, 代价越小, 谋利越高, 造假行为发生的概率就越大。

3. 会计自身的特点及局限性是为会计失信提供了可能。

现代财务会计是以权责发生制为确认基础的, 从而产生了大量的应计、预提和待摊项目, 会计信息制造者就可以通过操纵应计项目的确认时间来制造虚假业绩, 如提前确认收人、推迟确认费用;而稳健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运用是建立在会计人员职业判断基础上的, 存在较强的主观随意性, 会计信息制造者很容易借此高估费用和损失、低估收人来操纵利润;另外, 重要性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都为制造虚假会计信息提供了想象的空间。

4. 督体系不健全、监督机制不完善是导致会计诚信缺失的外在因素。

从外部监管来看, 监管的重点没有随着市场的深化而转移, 政府监管的力度不够, 角度不正, 国家审计力量不足, 监督落实不到位;社会审计制度不完善, 没有形成公平竞争的机制, 难免对查出的问题避重就轻, 甚至出具虚假的审计报告;其他专业监督各自为政, 难以形成全面的社会监督体系。从内部监督来看, 有些企业或缺乏完善的自我约束机制, 或执行起来流于形式, 使一些不合理、不合法的行为得不到控制。

5. 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和道德是会计失信的内在因素。

会计信息是在会计人员对会计要素进行确认与计量中生成的, 因而免不了要对客观经济活动的一些不确定因素进行估计、判断和推理, 一些素质较差的会计人员由于其认识水平的局限性, 不可避免地使计量出的会计数据脱离实际情况, 使会计信息出现不实。有少数会计人员道德较低, 利用职务之便编造、篡改会计数据, 进行贪污等违法活动。其次, 会计人员大都受制于人, 会计工作缺乏独立性也是造成会计信息诚信度不高的主要原因。我国会计人员利益不确定性及不对称性, 造成一些会计人员要么急功近利, 要么铤而走险, 严重失信。

三、会计诚信缺失的对策研究

1. 完善法律法规建设, 建立惩处机制。

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定时期法律环境的具体情况。应加快会计准则的研究和推出, 减少会计虚假信息的施展空间。一是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 压缩财务报告粉饰的空间。二是加快出台新的具体的会计准则, 针对我国特别是上市公司容易出现问题的准则加以规范。三是考虑尽可能缩小会计政策的选择空间, 对会计政策的选择方面的规范更加具体。可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完善法规建设:不断完善会计规范体系, 减少规范性会计信息失真的空间;建立民事赔偿制度, 加大造假成本;补充惩处条款;实行市场退出机制。

2. 强化会计监督体系。

会计监督体系包括内部会计监督体系、社会监督体系、政府监督体系三个层次。有效的企业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 可直接使契约各方受到约束, 有助于有序制度框架的建立和完善, 从而防范不实会计信息的形成。具体工作包括以下几项:建立健全各单位的内部会计监督和控制制度, 使其真正发挥基础作用;完善政府监督体系, 加大对违法性失真行为的查处力度, 强化刚性法律法规的“硬约束”;完善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 充分发挥“经济警察”的作用。

3. 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

提高会计人员业务素质, 使会计信息在质量上无技术性差错。对全体会计从业人员进行诚信教育, 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建立一套会计职业道德评价系统, 结合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 实现监督评价作用。良好的会计环境应包括:健全的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等, 其中以企业会计制度最重要, 明确会计人员只能做什么、怎样做, 重在调整职业行为;建立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准则, 明确会计人员应该做什么、怎样做更好、重在调整内心的思想;单位领导人不能利用其特殊地位干涉会计工作、施加影响使其背离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 应带头保证会计工作的独立性, 保护会计人员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参考文献

[1]雷又生等:会计信息失真的道德分析[J].会计研究, 2004, (2)

[2]国家会计学院课题组.“不做假账”与会计诚信的现实思考.会计研究, 2003 (1)

上一篇:人力资源利用下一篇:室内设计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