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技能开发(精选7篇)
绿色技能开发 篇1
摘要:绿色技能是绿色经济发展的核心技能,是当今国内外关注的热点问题。酒店业作为环保的先行者,必须进行绿色技能开发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浙江省酒店业在绿色技能体系开发方面已经具备较好的基础,但是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通过分析浙江省酒店业绿色技能开发方面的瓶颈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浙江省酒店业绿色技能开发体系的构建提供思路。
关键词:浙江省,酒店业,绿色技能,体系
自2008年开始,绿色经济逐步成为学界和实业界的关注热点,包括澳大利亚、加拿大韩国、新加坡、越南等在内的所有国家政府都制定了绿色经济发展政策。我国政府《“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通过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绿色技能是绿色经济发展需要的关键技能,各国政府都致力于通过提升绿色技能来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酒店行业作为绿色经济发展的先锋行业,理应在绿色技能开发方面做出表率。浙江省酒店业自2011年开始,高星级酒店陆续加入了“申绿”的行列。虽然浙江省酒店业绿色技能体系的开发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作为一个新生事物,绿色技能开发体系尚缺乏一个系统的研究。研究浙江省酒店业绿色技能开发体系的策略,对于提高浙江省酒店业核心竞争力,意义显著。
一、酒店业绿色技能的内涵
(一)绿色技能的概念
对于“什么是绿色技能”或者说“绿色技能”的具体内涵,国际社会还没有形成共识,比较有影响力的说法是,绿色技能是指在掌握完成一项工作所需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还具有对包括气候变化在内的环境问题日益增强的意识、实现可持续生活方式的责任感,以及在工作中践行可持续发展行为的能力。由此看出,“绿色技能”是通用性技能,包含了环境保护所需的各种实际技能。
(二)酒店业绿色技能的概念
依据国际通用的对绿色技能内涵的解说,笔者根据酒店行业的特征与要求,尝试对酒店业绿色技能的概念界定如下:酒店业绿色技能是指在掌握酒店工作的各项基本技能基础上,具备酒店业运营所要求的绿色环境、绿色管理、绿色服务、绿色文化、绿色顾客各环节的绿色意识和态度,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绿色系统。
二、浙江省酒店业绿色技能体系开发的必要性
(一)系国家绿色经济发展要求使然
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通过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国绿色经济展望(2010—2050年)》报告指出,中国的绿色转型已迫在眉睫,中国已经开始了向绿色经济转轨的积极行动,走绿色发展道路实现更有质量的经济增长。酒店业作为崇尚绿色环保的风向标,必须通过绿色技能体系的开发来实现酒店业的绿色增长,为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
(二)系浙江省酒店业转型升级要求使然
传统酒店业目前竞争的主要武器具有“五低”特征:低成本、低技术、低价格、低利润、低端市场;而代价却是“五高”结果:高能耗、高物耗、高流动、高排放、高污染。浙江省酒店产业呈现大而不强、快而不优的发展现状。通过以节能减排为核心的低碳技术创新的运用能够有效降低酒店业的电、水、气、油等资源的使用量与二氧化碳排放量,积极推动了相关资源的循环利用,降低能耗成本,提升经济效益,减少环境污染,营造环保、绿色、生态等健康、积极的酒店形象,促进酒店行业向低碳行业转型。
(三)系打造浙江省酒店业全新核心竞争力要求使然
浙江省酒店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服务质量一直是酒店竞争的关键所在,但是纵观我国的高星级酒店,酒店服务质量之间的差异微乎其微,酒店为提高品牌影响力都在服务质量方面做足了文章,仅依靠服务质量很难在现阶段的酒店行业脱颖而出。绿色技能是一个新生且符合国际潮流的标杆,浙江省酒店业在绿色技能方面应积极探索,构建新的核心竞争力,争取在国内乃至国际酒店行业的舞台上崭露头角。
三、浙江省酒店业绿色技能体系开发的瓶颈
(一)缺乏绿色经济制度顶层设计
当前,浙江省政府在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发展等方面做出了一定的努力,但是由于缺乏顶层设计,导致现有的绿色经济法律法规政策不全面、不系统、不完善。同时,由于缺少上位统筹设计,在绿色经济体制特别是针对性的绿色政策(例如酒店行业)尚缺乏系统的制度,绿色理念在经济发展中尚未落到实处,有些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与经济发展发生矛盾时便会让步,绿色政策执行力较弱,从而导致酒店行业在践行绿色技能开发体系的途中,缺少制度性的保障,很多工作的开展步履维艰。
(二)绿色技能理念尚未全面形成
酒店业绿色技能体系的开发需要管理者、员工、顾客的全方位配合与支持,才能最终形成绿色技能开发的完整体系。但是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绿色理念还未深入人心。酒店管理者在制定某些方案时,很难舍弃因为保护环境而造成的利润差额,导致很多情况下,酒店的绿色政策往往仅限于表面文章,应付政府部门的检查;对于酒店的一线员工,酒店在绿色培训方面还做得不到位,员工的绿色意识薄弱,很难主动地为顾客提供绿色服务;对于大部分顾客来说,他们非常希望酒店提供的是绿色服务,但是当某些绿色政策妨碍到顾客利益时,顾客就会本能抗拒。因此,全民绿色理念的缺失也是酒店业绿色技能发展的一大障碍。
(三)酒店的绿色管理流于形式
现阶段,浙江省酒店业实施绿色管理还只处在比较初级的阶段,对什么是绿色管理和怎样实施绿色管理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和深化。例如,在典型的能源利用率方面,国家规定了酒店的能源标准,要求酒店给予严格的控制和管理,但是大多数酒店的能源利用率都没有达到先进水平,存在设备运行状态不经济、设备控制系统不完善、设备运行效率低等问题;还有些酒店的绿色管理处于口号阶段,认为给酒店挂上“绿色”或“生态”招牌,就可赶上绿色管理的潮流,这样就使得“绿色管理”成为一句空话,很难形成真正的绿色酒店环境。
(四)绿色技术的创新能力不足
酒店业绿色技能体系的开发需要强有力的绿色科技作为后盾,但是目前我国在绿色科技方面的创新能力还不能支撑绿色技能体系的要求。绿色技术开发的周期长、费用高、风险大、利润低,加之绿色技术的市场需求不明显,推广渠道缺乏,又造成绿色技术创新预测困难,产品开发方向不清,技术开发方很难向市场提供实用系列绿色技术。加上很多酒店管理者关注直接经济利益而忽视社会利益,市场投机性强,短期行为严重,酒店绿色技术开发中心和服务中心普遍尚未建立,技术信息网络和信息传递机制不健全。酒店绿色管理薄弱,既是造成一系列严重的微观和宏观生态经济矛盾的重要原因,也严重阻碍了绿色技术创新。
四、浙江省酒店业绿色技能开发体系策略
(一)政府宏观调控,完善绿色经济的法律法规
政府应制定相对完善且执行度高的绿色经济政策体系和法律法规体系,尤其是适用酒店业的绿色政策,为浙江省酒店业技能开发体系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例如,政府可以在酒店税收、融资、信贷、政府采购等方面,对酒店绿色技能的开发实行优惠政策,通过政策引导、法律法规约束、制度管理等推动酒店绿色技能开发。同时,政府应不断严格环保法规和标准,严格实行污染许可证制度,完善排污收费制度,尤其是对酒店业废弃物的处理,尽快建立全面反映社会成本、环境成本的价格体系,使环境污染破坏的成本内部化,以真正发挥约束和刺激作用。开征环境税,建立生态环境综合补偿机制,根据各酒店对生态环境的贡献度给予相应的奖惩,对酒店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
(二)全民共同进步,树立绿色环保的全新理念
加强宣传教育,从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生产、流通、消费等经济生活的各个环节,从政府、企业、公众等各个主体,全面倡导绿色环保的新观念,创造绿色的社会大环境。在酒店业的实际运行中,首先,对酒店管理者进行绿色技能理念的培训进修,让管理者时刻以绿色环保作为酒店运营决策的指导方针;其次,对酒店的服务人员进行绿色技能的相关培训,依照酒店制定的相关标准,将绿色技能的理念运用到服务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再次,加强对酒店顾客的绿色技能理念灌输,让有意识的顾客参与到酒店的绿色行动中来,对绿色技能方面践行较好的顾客给予奖励,形成激励效应。酒店的相关利益主体都能够用绿色技能理念包装自己,保证酒店业绿色技能体系开发的绿色氛围。
(三)酒店上行下效,提高绿色管理的执行力
绿色技能体系的开发要落到实处,不能停留在口号阶段。首先,酒店管理者必须依据酒店的运营程序,制定出一系列的绿色政策,并组建专门的绿色政策监督小组,定期督查绿色政策的执行情况;其次,构建符合酒店自身的绿色企业文化,用绿色文化作为酒店运行的指导方针,在绿色消费还未成为主流的情况下,进行引导并促进绿色消费,创造绿色需求;再次,可以考虑与行业内酒店联合,建立绿色酒店组织,共同制定酒店业绿色技能体系的运行标准,相互监督执行,形成辐射影响,带动周边及全国酒店业绿色技能体系的实施。
(四)关注科技创新,提高酒店绿色技术应用能力
首先要注重绿色环境设计,特别关注酒店与周围环境的共生、能耗的有效利用、封闭状态下的空气质量等。例如,酒店在公共洗手间安装“感应式”自动冲厕设施,大堂可采用“光感”装置,根据日照调节照明亮度,客房可采用“人体感应”照明控制装置。使用污染较小的无磷洗衣粉,使用节能高效设备,使用太阳能热水器,减少能源使用量,在满足客人要求和保持清洁卫生前提下,减少床单等洗涤次数来减少排污。公共区域的自动扶梯采用变频技术,可使无人乘坐时耗电量大大降低,以节约能源。锅炉废气余热回收利用,冷凝水回收、经绿色水处理设施形成中水,用于饭店绿化、冲厕用水等措施实现资源的循环再用。
参考文献
[1]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Skills and Occupational Needs in Green Building[R].2011:39-121.
[2]International Labour Office,Skills for Green Jobs:A Global View[R].2011:118-121.
[3]李玉静.绿色技能发展:实践策略选择[J].职业技术教育,2013,(13).
[4]李旭东.澳大利亚绿色技能教育及实践[J].世界教育信息,2012,(4).
[5]汤霓.技能促进可持续发展:绿色技能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职教通讯,2012,(22).
[6]杨燕.高职建工专业“绿领”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江苏教育,2014,(4).
绿色技能开发 篇2
焦伟在解读“十二五”规划中指出, “还将继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能力培养为重点, 进一步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及行业、企业发展需求, 调整优化职业学校布局和专业结构, 提高专业和行业的吻合度, 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努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由此可见, 中等职业学校培养技术工人、服务经济社会, 是历史使命。
钳工是机械制造过程中广泛应用的金属加工技术, 钳工作业主要包括錾削、锉削、锯切、画线、钻削、铰削、攻丝和套丝 (见螺纹加工) 、刮削、研磨、矫正、弯曲和铆接等。目前, 中等职业学校机电专业《钳工基本技能》教材大多采用高职院校编写的教材, 专业理论知识抽象、深奥。而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往往基础薄弱, 学习习惯较差。这就形成学生基础与教材知识的严重不对等, 抽象性、专业性很强的课本知识让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望而生畏;使原本对学习就缺乏积极性、主动性的学生更加感觉到学习的枯燥、乏味。因此, 寻求适合中等职业学生实际、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中等职业学校的《钳工基本技能》校本课程是职业教育机电专业课程改革的需要, 更是中等职业教育机电专业发展的需要, 也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科技进步、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和新管理技术的不断发展,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培养的学生要适应当前的新形势, 必须深化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
二、《钳工基本技能》项目课程开发过程
(1) 《钳工基本技能》项目课程开发的基本思路是:以中职学生就业为导向, 以钳工基本技能任务为引领, 以国家职业标准中级工具钳工的考核要求为基本为依据, 确定培养目标的十个项目, 以项目或工作任务为载体, 将围绕项目或工作任务的相关知识、加工方法步骤、专业知识和实践知识构成基本项目或任务单元, 通过完成一个个基本项目或任务单元来完成项目目标。同时采用最新的国家技术标准, 使新课程更加科学规范。
(2) 旧版《钳工基本技能》理论性强, 学习难度大。旧版《钳工基本技能》按照錾削、锉削、锯切、画线、钻削、铰削、攻丝和套丝 (见螺纹加工) 、刮削、研磨、矫正、弯曲和铆接等顺序编排, 理论性强, 需要学时较多。中职学校由于其他课程的限制, 不能够开设以上全部课程内容, 学生从旧版教材里学不到想学的内容。我们几位专业教师通过多方面的调查研究, 淡化纯理论性的教学内容。在新版课程结构上, 从职业学校学生基础能力出发, 遵循专业理论的学习规律和技能的形成规律, 特别加强基本技能和核心技能的训练, 按照由简到难的顺序, 设计了十个项目:台虎钳的拆装、钻床的拆装、刀口角尺制作、划规的制作、手锤的制作、创意开瓶器、六角螺母的制作、锉配凹凸体、燕尾圆弧配合、五边形配合。学生在各个项目引领下学习钳工技能及相关的理论知识, 避免了理论知识与实际教学相脱节。如钳工工具、锉削等知识, 教师应该以知识链接的形式呈现, 讲授前应补讲或先上好复习课 (讲授过的班级) , 这样就把枯燥无味的知识放置于项目化教学中, 使学习既生动有趣, 又能完成预定的操作技能。通过训练各个项目, 能够培养学生根据不同项目的要求, 利用钳工基本技能制作加工每一个工件的能力。新版教材的最后附有巩固练习 (共六个练习) 、历年机电 (包括机械) 类钳工技能考试试题、全国钳工技能鉴定理论试题、技能大赛试题, 各类学生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学习操作。
(3) 旧版《钳工基本技能》文字性概念过多、内容陈旧, 中职学生难以理解接受。旧版《钳工基本技能》每一个章节有大量的文字阐述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这些教学内容比较陈旧、滞后, 而且教学要求比较死板。中职学生看到这些大量文字概念, 提不起学习的兴趣, 即使学好, 到毕业时, 这些知识已经过时, 他们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教学效益也得不到体现。为此, 我们几位专业教师在《钳工基本技能》课程的整体教学内容处理上删除过时的内容, 增加先进的内容, 合并类似的内容, 去掉重复的内容, 减少理论烦琐的内容, 增加实践个性的内容, 拍摄了大量的加工图片。贯彻“循序渐进”“少而精”“以例代理”和“以图代理”的原则, 力求课程内容让学生在“乐中学”“学中做”, 使学生的技能构建在不知不觉中完成。整个项目课程图文并茂, 一目了然, 有利于学生自身学习和教师的教学。例如项目六创意开瓶器的制作, 学生通过创意开瓶器的构思设计、余料的去除、内凹表面的锉削、刨光等任务导学、动手制作, 在过程中相互交流, 制作出了不同的开瓶器。学生自己亲手制作的开瓶器可以用来打开啤酒瓶等, 心里很是满足、自豪, 觉得学到的知识非常有用, 从而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在每个项目的最后附有拓展阅读, 就是针对各项目中可能涉及到的相关内容或者超纲内容, 同时尽可能多地引入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和新管理技术等内容, 在项目的最后作出了延伸或补充, 使教材富有时代感, 以使学生更能全面深入地理解各项目中的问题、发展前景。
(4) 新版《钳工基本技能》每个项目在形式安排上, 通过项目目标、实践操作 (包括任务、所需材料设备和工量具图标、加工步骤:图样分析→操作) 、检测评分表、注意事项等形式,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思考, 突出关键部分和重点、难点。在编排过程中力求遵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基础和认知规律, 强调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强调师生互动和学生自主学习, 尤其在操作过程中通过图文并茂的导学形式, 让学生能比较轻松自如地学习操作。
三、新版《钳工基本技能》项目课程教材实践优势
新版《钳工基本技能》项目课程教材在我校中职机电专业三个班级中试行实践应用, 学生100%通过国家钳工中级工考试。在我校高三对口三个机电班中推广使用, 学生顺利通过江苏省技能考试, 平均分远远超过省控分数线。总之, 从机电专业《钳工基本技能》项目课程的实施过程及结果看, 取得的效果有以下几点:
(1) 中职毕业生直接就业, 可以与企业零距离对接。我校加强了与本市内的著名校企 (双钱集团、英田集团、熔盛重工) 的合作力度, 中职机电班级直接以企业命名, 比如双钱机电班、英田机电班、熔盛机电班, 学校分批派钳工专业课教师到这些企业挂职锻炼, 且经常组织定点班级学生下厂参观或实习, 在技能训练过程中模拟双钱、英田、熔盛重工班组流程模式, 能真正构建“生产第一线”的真实情境。学生能根据加工图纸, 完成每一个项目任务。这样, 我校的学生一毕业能直接到相关企业就职, 并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2) 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过程有利于等级工考核。新编《钳工基本技能》项目课程教材编写思路是以中职学生就业为导向, 以钳工基本技能任务为引领, 以国家职业标准中级工具钳工的考核要求为基本为依据, 确定培养目标的知识点和技能点, 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过程都有利于钳工等级工考核。如钳工中级工的技能要求, 在新编教材最后都附有, 各类考生可以根据相关需要选择练习。
(3) 课程中的典型案例项目可以推广加工。新编《钳工基本技能》项目课程教材的开发会聚了多位在一线工作多年的专业教师, 集合了他们较强的实践经验, 比如刀口角尺的制作, 划规的制作, 手锤的制作, 六角螺母的制作等, 都是属于典型的案例项目任务、典型的零件加工。项目化课程已经在全校和全市其他中等职业学校机电专业全面实践应用、推广, 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供了保障。
摘要:教师要通过对中等职业机电专业教育的前景规划和对原先使用的《钳工基本技能》教材的分析和处理, 结合机电专业教师多年的教学工作实践经验, 设计制定《钳工基本技能》项目课程的新的项目目标, 并制定新开发教材编写内容, 开发中职机电专业《钳工基本技能》特色校本教材。
关键词:中职机电专业,《钳工基本技能》,项目课程,开发实践
参考文献
[1]姜波.钳工工艺学 (第四版) [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5.
绿色技能开发 篇3
1 以科学发展观引领人才培养
科学发展观对一切发展问题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对人才培养更具有前瞻性和针对性。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发展归根结底都要着眼于人。从教育的本质上说,就是通过某种特殊的人与人的关系发展人的实践活动,培养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1 立足社会需求,定位人才培养
中等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为核心,以改革为动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突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功能。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产业结构调整紧缺什么人才,就培训什么样的人才。紧密围绕区域经济发展和企业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市场调研论证,用“低碳经济”的新理念积极谋划适应经济发展的专业岗位群、延伸链,调整专业结构和建设方向,为区域经济结构调整服务,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服务,为产业升级服务,为创造高附加值产品服务。
1.2 丰富外沿发展,提升内涵品质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因此既要丰富外沿发展,更要提升内涵品质。要从教育创新的战略高度,更新教学观、质量观和人才观,与时俱进,把人才培养的质量放在首要位置,提高学生综合业务素质,增强他们适应新世纪挑战的能力。将学校专业建设与企业岗位群“无缝”对接,培养“适销对路”的技能人才,进一步提升校企合作的绩效,促进学生“零距离”上岗,真正使学生学习的过程成为体验真实工作环境的过程,即实现“工厂即教室,车间即课堂,师傅即老师”,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提升学生的综合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竞争力。
1.3 达标共性技能,突出个性特长
有些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同质化倾向严重,“千人一面”,如同一个模子里印出来一样,呆板的教学模式抑制了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而技能人才的培养必须走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培养之路,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在强调共性技能达标的同时,创造条件使个人特长得到创新和发展;要构建多样化和个性化的人才培养体系,使培养体系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让学生善于发问、勤于思考,拓展创新思维。
2 以环保节能观助力人才成长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它必将成为今后全球经济发展的主旋律。这一趋势不仅将催生新的技术革命,而且将深刻影响人们未来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因此,新一代技能人才必须具备环境保护的理念,能在生产实践中创新节能减排的工艺和方法。
2.1 环境保护,教育为本
把节能环保理念纳入教育体系,将环保教育深入到各个学科,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领域,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同时,开设相关环保课程,介绍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教育学生保护自然环境,合理利用资源。
2.2 节能减排,创新为先
实现节能减排关键在于自主创新。在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善于改进传统工艺,创新技术和方法,实现资源节约利用,走出一条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3 以新型择业观指导人才创业
现代社会不仅需要大批具有较高技术和理论的研究型、设计型的科技人才,而且需要大量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勤奋敬业、技艺高超的技能型人才。许多地方出现的“用工荒”和“高薪难聘高技”的现象就是技能型人才紧缺的明显例证。“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据此用新型择业观指导中职学生将做一名有一技之长的优秀“蓝领”工人作为个人发展目标。
3.1 与其做个城市“蚁族”,不如当个技术“蓝领”
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被称为“蚁族”,指的是毕业后无法找到工作或工作收入很低而聚居在城乡结合部的大学生。这些大学生同质化倾向严重,很难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而反观一些中职院校的毕业生,得到从生产管理一线请来的兼职教师授课,接受过与企业相同的生产设备所进行的模拟训练,这样一进企业就能熟练上岗,自然受到企业的欢迎。在这样的就业反差背景下,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本科生到职业院校“回炉”深造以提高职业竞争力的现象。
3.2 与其跋山涉水外出打工,不如爱乡恋土本地创业
跋山涉水外出打工不仅舟车劳累,而且生活起居等各方面都有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相比之下,本地创业有其独特的区域优势,如人脉广、资源丰富等。对此,要用新型择业观合理地引导学生根据自身优势积极探寻适合本地创业的切入点,让他们认识到只要能找准切入点,就能发展好。
3.3 与其“蜗居”大城市,不如“惬居”小城镇
受“宁要北京一张床,不要外地一间房”传统观念的束缚,一些毕业生“蜗居”在大城市中。大城市飙涨的房价和高昂的生活成本,导致一些人只能无奈地选择租住“胶囊公寓”。而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许多小城镇兴起,需要大量的技能人才。“地方小不等于发展空间小”,因此,要用新型择业观指导学生合理定位人生价值取向,让他们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地方就业、创业。
参考文献
[1]姜旭.高技能人才从何而来[J].中国人才,2007(19).
[2]杨向格.我国高技能人才短缺的社会学思考[J].现代企业教育, 2010(2).
煤矿技能培训系统设计与开发 篇4
关键词:B/S,安全培训,.Net,ASP.Net,信息化管理
目前, 国家对安全生产的要求越来越高, 煤矿企业有必要对每个职工进行安全生产培训, 职工应持安全培训资格证上岗工作, 相关安监部门应能够查询到某个职工的安全培训情况, 做到人人都能获得系统的安全培训。传统的职工培训信息管理为手工管理方式, 不便于查询和统计分析, 要提高煤矿企业安全培训的效率, 实行安全培训资料的信息化管理是必然趋势。为了实现对企业培训信息的自动化管理, 鹤煤集团提出了基于微软.Net框架的信息管理系统。现从系统目标、系统特点、系统架构等几方面, 阐述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情况。
1 系统目标
(1) 实现信息快速传递, 及时了解并反映全集团公司的培训动态。
(2) 实现集团公司、煤业公司机关各类人员安全技术培训档案、安全资格证书管理及其查询。
(3) 根据各矿录入的原始数据, 能够自动生成某阶段需再培训 (复训) 人员资料, 实现自动预报。
(4) 实现对安全培训年度计划管理与实施情况的监控;规范安全技术培训工作的业务流程, 包括培训需求征集、培训实施、效果评价等。
(5) 可以监控培训情况, 包括变更教学计划、考勤、考试情况和效果分析等。
(6) 通过集团公司的Intranet实现全公司的网上教学。
2 系统的架构
(1) 系统硬件结构采用B/S开发模式, 所有程序安装在集团公司培训信息服务器上。基层单位通过集团公司的Intranet, 客户端通过IE上网的方式录入和查询信息, 具体硬件结构如图1所示。
(2) 系统的软件结构基于微软最新的.Net三层架构开发, 安全性、可扩充性比传统开发模式有很大提高, 具体的软件结构如图2所示。
3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3.1 培训计划管理模块
图3为培训计划管理模块示意。其中, 职工培训需求收集系统让安全培训直接和职工的需求结合起来, 能更加满足安全生产的实际需求。培训效果分析是对以前时间段内培训分数的分布情况和培训总结汇总, 从而为制定培训计划提供一个技术统计分析的支持。
3.2 具体培训信息管理模块
具体培训信息管理模块如图4所示。本模块实现了对基层培训单位各种信息的采集及基层单位安全培训的全过程管理。通过基层单位查询平台可以查询职工档案信息、培训情况、职工分数、培训效果等, 并能根据培训周期的预设实现某阶段需再培训 (复训) 人员资料自动生成, 并自动预报。
3.3 公司管理模块
(1) 信息发布模块。
公司可以通过此模块发布安全培训工作相关信息。
(2) 信息分析查询模块如图5所示。
该模块可对基层单位的培训信息进行分类查询、检索, 并对检索到的信息与预设的的各种培训类信息进行比对与统计, 按单位或类别生成全公司的培训汇总信息。
4 系统特点
(1) 安装简易。
流行的安装程序, 精美的安装界面, 用简单几个步骤就能完成所有的系统安装配置。只需在服务器上安装1套, 该应用软件客户端使用系统自带的IE即可使用。
(2) 易用性强。
①易见, 所有功能可以直观地被观察到;②易学, 全网页式用户界面, 与通常上网操作习惯一致, 直观简洁、清晰再现所输入的内容、表格、界面来源于现实工作中的手工模式, 与日常的工作内容一致。③易用, 系统录入部分力求做到界面友好、输入效率高, 操作非常方便。
(3) 具有强大的消息支持。
实现实时可控的在线提示功能, 支持离线“批阅”信息机制。
(4) 框架构件型”开发模式:
采用成熟的模块构架, 围绕设计思想内核即插即用。
5 结语
煤矿技能培训系统已经在鹤煤集团和各基层单位应用, 为各级培训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持, 取得了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Matt Telles.C#技术内幕[M].江锋等译.北京:中国水利出版社, 2002.
[2]James W.Cooper C#设计模式[M].张志华, 刘云鹏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3.
绿色技能开发 篇5
1 建立农业职业技能开发长效机制的作用
1.1 缩小贫富差距, 促进社会和谐
目前, 农业劳动者文化素质普遍不高, 由于知识更新日新月异, 光靠学校几年的教育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同时缺乏职业技能, 影响他们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转移, 难以在城镇实现稳定就业。通过建立农业职业技能开发长效机制,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 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稳定就业, 不断增加收入, 缩小贫富差距, 保持并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1.2 培养新型农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 只有通过建立农业职业技能开发长效机制,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 实施科教兴农, 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经营管理能力, 造就农业科技人才, 培养新型农民, 才能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3 发展现代农业, 实现农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行业的竞争其实就是人才的竞争。农业行业要发展、要实现现代化, 关键取决于从业者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建立农业职业技能开发长效机制,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 是发展现代农业, 实现农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2 建立农业职业技能开发长效机制的对策
2.1 加大宣传力度, 营造社会氛围
农业职业技能开发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 要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 使社会各界充分认识到, 加强农业职业技能开发, 是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和技能水平的途径, 是拓宽其就业门路、增加收入的重要环节, 是增强我国农业产业竞争力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更是保持并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培养新型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措施。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切实履行职责, 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 加强组织领导, 协调各方关系, 统筹规划和部署, 制定扶持政策, 加大投入力度, 确定发展和工作目标, 引导和鼓励社会、企业和广大农民积极参与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 推动农业职业技能开发持续健康发展, 推动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顺利实施。
2.2 不断增加对农业职业技能开发工作的投入
目前, 农业职业技能开发工作没有纳入各级财政预算范围, 本着取之于鉴定, 用之于鉴定的原则, 只是靠收取少量的培训鉴定费用来维持, 难以为继。长期以来, 农业基本建设投资的主体在生产环节, 而对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投入极少。实施农业职业技能开发, 提高广大农民素质和技能水平, 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各级政府必须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中“牢固树立人才投入是效益最大的投入的观念, 不断加大对人才工作的投入力度”的要求, 从战略高度予以重视, 下决心加大投入, 每年应安排必要的资金用于农业职业技能开发并形成稳定增长的投入机制, 一方面对农民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给予补贴, 另一方面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的基础建设和工作经费, 不断改善培训和鉴定条件。
2.3 完善就业准入制度
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制度, 建立行之有效的用人单位约束机制和农民激励机制, 用人单位招收劳动者时, 属于国家规定实行就业准入制度的职业, 应从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择优录用, 并将职业资格等级与工资待遇挂钩。加大农业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实施和监督力度, 通过行业管理、项目建设、市场准入等多种手段加强对职业准入制度的监督管理, 切实维护农业行业就业准入制度的严肃性, 促进培训、鉴定与就业、权益相结合, 对无证上岗或持证率达不到要求的企业, 按规定严格处罚。
2.4 强化鉴定质量管理
职业技能鉴定是国家对劳动者职业技能的认可, 鉴定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农业职业技能鉴定的声誉及农业劳动力的职业技能水平。因此, 农业职业技能鉴定站应把如何完善、改进考评技术方法, 保证鉴定质量放在首位。加强考评员和督导员队伍建设, 建立质量督导制度, 严格执行鉴定程序, 加大考评技术方法的研究, 针对不同的职业 (工种) , 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科学的考评技术方法, 确保鉴定程序公开, 鉴定质量可靠, 鉴定结果公平、公正。
2.5 不断创新工作机制
农业职业技能开发必须与农业和农村经济中心工作有机结合。要加强农业职业技能开发与农业标准化建设的有效衔接, 促进农业职业标准与农产品质量标准相适应;加强农业职业技能开发与场地认定、产品认证相结合, 与行业管理、农业工程、项目相结合, 把主要岗位从业人员的职业资格作为认证、审批的必备条件;加强农业职业技能开发与市场需求相结合, 开展有针对性的技术培训和技能鉴定工作, 着眼于提高学员的就业和创业能力, 搭建起职业培训——技能鉴定——就业上岗的直通平台。
2.6 加强证书管理建立后续教育机制
根据农业部制定的《农业行业职业资格证书管理办法》, 对实行就业准入制度职业的持证人员, 应加强业务培训和业绩考核, 每三年由原鉴定站复核一次。省、市农业行业主管部门应认真贯彻落实, 制定出与之相适应的配套政策与法规, 对已实施就业准入的岗位持证情况及获证人员情况建立相应的持证人员档案, 以制定后续教育计划。建立行之有效的后续教育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把后续教育与行业管理中的许可证发放、企业年检、登记、评先等挂钩, 与岗位任职、中高层领导聘任、工资收入挂钩, 以激励企业、获证人员参加后续教育的积极性。
绿色技能开发 篇6
关键词:工作过程导向,职业标准,技能包,学习领域,实施措施
许多高职院校逐步实行“双证”制度, 将职业资格培训引入教学计划, 取得了一定成绩, 我院通过参与国家农机行业职业资格标准的开发, 在农业机械应用技术专业引入课程“技能包”, 将职业资格认证和学生技能考核成绩认定相结合, 从而实现“双证融通”。
一、学习领域课程开发与职业资格标准开发的一致性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旨在实现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融合, 其开发过程首先是从职业岗位分析入手, 归纳成职业行动领域的典型工作任务, 确定职业行动领域的关键素质和技能。打破以往学科体系的界线, 完成知识的解构与重构, 完成面向培养目标的多个学习领域课程的转化。“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教学应以行动为导向, 即为了行动而学习和通过行动来学习。“行动导向”教学方法, 以学生为行动的主体, 以基于职业情境中的行动过程为途径, 以师生之间互动的合作行为方式, 培养学生具有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构成的行动能力, 即综合职业能力, 从而能从容面对职业岗位群的需求。而职业资格是对从事某一职业的人所必备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基本要求。因此获得相当的职业资格应该是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方面的职业取向, 与学习领域课程的培养目标完全一致。职业资格标准的确立是以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为主体的职业技能开发的过程, 与学习领域课程开发过程的职业岗位分析过程是同构的, 我们在实际开发学习领域课程的过程中, 正是参照了农机行业的相关职业资格标准, 在专门构建的学习情境中进行职业从业资格的融入, 这种融入的载体就是课程“技能包”, 它既构成了学习情境的“要件”, 又是职业技能鉴定的“证据”。
二、开发农机行业职业资格标准是构建课程“技能包”的切入点
受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和农业部的委托我院参与多项农机行业职业标准的规划、起草和审订工作。主持规划起草了“农机维修电工”职业资格标准, 先后参与审订了“农机修理工”“拖拉机驾驶员”“联合收割机驾驶”“农机营销员”等职业资格标准;参与编写了“农机维修电工”“农机焊工”等培训教材和“农机修理工”“拖拉机驾驶员”等考试题库;参与修订了“拖拉机驾驶员”“喷油泵调修工”“挖掘机驾驶员”等培训教材和“喷油泵调修工”“联合收割机驾驶员”等考试题库, “技能包”和相配套的实训教材。农机专业教师在参与开发农机行业职业资格标准的过程中, 全面准确地把握了职业技能开发的程序和内涵, 也使职业岗位分析更具科学性、权威性。为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学习领域课程之中, 为构建课程“技能包”找到了切入点和结合点, 使各项技能的训练和考核落到实处。由此, 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
三、“技能包”的开发
“技能包”是由电脑“文件包”演变而来。不同的包具有不同的主题 (能力方向) , 一个包可装多项技能。一个专业的“技能包”由“专业基础技能包”和“专业岗位技能包”两部分组成。“专业基础技能包”内的技能项目为一名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属专业基础技能;“专业岗位技能包”内的技能项目, 是针对学生拟就业岗位设立的需进一步在拟就业岗位 (毕业实习岗位) 上强化训练的技能, 属专业岗位技能。为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我院农业机械应用技术专业结合自身特点, 认真组织调查研究, 并与用人企业共同商讨, 分析各就业岗位的关键能力, 以职业资格证书标准为主线, 将各门课程的实用技能加以筛选、分类、综合, 构建了学习领域课程教学体系框架, 在框架下建立创新教学“技能包”, 课程依据市场和企业变化而变化, “技能包”体系随学习领域课程变化而变化。采用学习领域“技能包”思想构建的课程体系, 可以根据学习领域课程变化便捷地将技能进行组合。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技能包”体系直接移植到新课程上, 增添该门课程所需要的新的“技能包”, 便可轻易构成新课程“技能包”体系。教学过程针对不同工种对技能的要求分解为一个个看似独立的“技能包”, 学生操作技能以“包”为依托, 教师以发“包”的形式教学, 学生进行收“包”学习, 实践教学以“包”为载体进行考核, 通过包反向确定教学能力和培养目标;根据目标分解为若干学习领域形成“包”与“包”的作用链, 更加细分教学内容, 细化学生实践能力, 明确考核目的。以农业机械应用技术专业为例, 我们构建了含12项专业基础技能的“专业基础技能包”和含7个就业岗位群的“专业岗位技能包”, (如“农机维修岗位技能包”“农机维修电工岗位技能包”“农机营销岗位技能包”“拖拉机驾驶员”岗位技能包、“联合收割机驾驶员”岗位技能包”“农机焊工岗位技能包”“农机液压系修理工岗位技能包”) 。“专业岗位技能包”内的技能项目依据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确定, 每项技能由项目知识点、技能点、考核点、培训方法和训练场地等构成。
四、“技能包”的应用
(一) “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
我们将“技能包”内技能项目的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具体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为在校学习期间。主要利用学校的教学设施, 开展各项技能的训练。“专业基础技能”主要通过实验实习、教学实习、综合实践及专项技能训练使学生能熟练掌握, 如“农业机械驾驶实训”“行为规范及礼仪训练”等。“专业岗位技能”主要通过“工作过程导向”课程 (如柴油发动机拆装与维修、底盘拆装与维修、农机电路原理与维修、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等) 和专业综合实践进行教学。为提高教学效果, 我们结合本专业工学交替“两轮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行动导向”教学方法, 将“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搬到教学工场、实训中心、校外实训基地进行教学, 使教学与生产融为一体, 学生与工人融为一体、教师和师傅融为一体。如在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课程中, 第一轮工学交替:第二学年的8、10月份及第三学期的5月份农机作业季节, 学生到学院农场 (耕地150公顷) 进行从耕整地、播种到收获的完整农机作业环节的第一轮生产实践。在每个生产环节的生产实训之前, 安排相关课程的学习及农机驾驶实训, 其中《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课程的学习与校外生产实践交替进行。在生产实践中, 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 使学生具备农业机械驾驶、作业机械操作、简单维护能力。第三学年的8、10月份, 学生到农垦总局引龙河农场和哈尔滨农垦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等校外生产性实习基地进行第二轮顶岗生产实践。在校学习期间, 学生主要进行农机作业标准、农机机务管理、农机新技术等课程的学习, 为第二轮生产实践做准备。在生产实践中学生在实践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农业机械操作、机务管理、农机检修等项目的顶岗生产实践, 强化学生的农机驾驶作业和使用维护、农机标准化作业、机务管理、农机检修和故障排除的能力, 为下一步的选岗实习打下基础。第二轮工学交替:第三学年3月至7月份为选岗实习期, 学校负责为学生提供如农机作业、机务管理、农机营销与售后服务等不同的实习岗位。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取向及个人专长自主选择, 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为使“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教学更加完整、直观、生动, 我们还录制了各项技能培训光盘, 并制作了大量的挂图、教学课件, 购置了相关的影像资料。这些教学材料每天都由教师结合生产过程, 利用生产间隙, 在实训基地的教室, 通过问题释疑, 或以师生讨论的方式进行。
此阶段学生在真实的生产岗位参与生产管理的全过程, 在重点训练岗位技能项目的同时, 熟悉生产环境, 学会与人相处, 培养其应对生产中突发事件的能力, 培养爱岗敬业精神。
(二) 过程+结果的考核评定方法
考核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分基础技能项目考核和“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技能考核。基础技能项目考核具体安排在学生毕业实习 (岗前实训) 前进行, 系成立由专业教师组成的技能考评小组。学生通过专项技能训练后, 在“基础技能包”中任意抽取一个项目考核, 考评教师根据学生操作的熟练程度和回答问题的准确性, 进行现场打分, 评定基础技能项目考核成绩。“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技能成绩, 即某一岗位技能成绩考核, 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教师结合生产实践, 随机、多次考核, 并结合生产过程中的综合表现 (生产纪律、吃苦精神等) 评定出“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技能成绩。
第二阶段为岗位技能考核。具体安排在学生就业前进行, 主要委托实习单位对学生进行考核, 学校派出专业教师督考。根据学生顶岗实训的不同内容, 在相应的“岗位技能包”中抽取1~2个项目进行考核。如在收获实习的学生, 就应考核“联合收割机驾驶员岗位技能包”内的技能项目, 其他岗位技能包中的项目不考。岗位技能项目考核成绩, 主要由企业实训指导教师根据技能项目来考核, 结合学生毕业顶岗实训期间的综合表现, 如生产纪律、敬业、吃苦、协作精神等, 进行综合评定。该成绩将作为学校推荐学生就业 (或用人单位聘用) 的依据。
学生学习期间的技能成绩由基础技能项目考核成绩、“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技能考核成绩和毕业顶岗实训时岗位技能考核成绩三方面组成, 学生必须三次考核成绩全部及格, 技能考核方能通过, 否则, 不予毕业。
五、“技能包”的实施保障
(一) 建立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调整教学计划, 增加实训时间。理论教学以够用、实用为度, 重点阐述与技能相关的基础理论。
1.将“技能包”内的基础技能项目分散到相关课程中, 增加实验实习时间, 通过多次反复训练使学生掌握基础技能。同时, 围绕岗位技能设置相关的“工作过程导向”课程。
2.按农业生产季节进行生产实习, 将理论与生产实践结合, 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3.学生通过顶岗实训不仅掌握了“岗位技能包”内的各项技能, 而且增加了对企业生产全方位的了解, 加强了与企业的联系, 增加了就业机会。
(二) 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
拥有一定数量、具有良好实施设备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基础条件。为此, 学院加大对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 如农业机械应用技术专业建有各种实验室, 如发动机实训室、底盘实训室、农机电气实训室、农机作业服务站、农机液压实训室, 添置了多种实施设备。同时, 学院和系对外加强与企业合作联系, 拓展校外实训基地。几年来, 学院已与20多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为学生毕业实习 (岗前实训) 提供了良好的场地保障。
(三) 建立“双师型”的教师团队
加强“双师型”的教师团队建设, 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要保证。然而, 近年来, 高职的扩招, 迫使高职院校大批引进刚毕业的研究生或本科生充实教师队伍。为此, 学院制定了一系列激励政策, 培养、聘用和引进各种应用技术型的教师。
1.培养
学院出台了教师培养计划和考核目标, 要求青年教师通过各种培训途径, 进企业、下基地进行生产实践, 加强技能培训, 掌握“技能包”内各项技能。技能培训考核结果与当年的津贴挂钩。技能考核不合格或不参加培训者, 不得晋升高一级技术职称。之外, 学院还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 以“传、帮、带”的形式, 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举办各项教学能力比赛, 如说课比赛、技能比赛、教案比赛、课件制作比赛等, 培养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开展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教思想等方面的教育研讨, 培养教师的爱岗敬业精神。
2.聘用
学院采用多种途径聘用各类技术型、技能型人才, 以改善教师队伍结构。具体办法有:①聘请企业专家做专业带头人, 参与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及课题研究等工作;②聘请合作企业的技术骨干或生产一线的能工巧匠担任校外实训基地指导教师, 负责指导顶岗实训的学生进行生产实践, 或来校任教, 指导教学实习、综合实践和“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关键技能的训练;③聘用高校的离退休教师, 担任课程教学, 指导青年教师备课授课, 尤其是实验实习课, 并开设专题讲座, 指导青年教师开展各类课题研究。
3.引进
学院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引进掌握应用技术、具有中高级技术职称的技术型人才或具有实用技术的能工巧匠, 充实教师队伍, 担任“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教学或实验实训课程的指导。
六、小结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有利于职业资格标准的融入, 我们以课程“技能包”为载体, 在学习情境教学过程中将职业资格标准中规范的岗位技能隐含在学习性工作任务之中, 通过阶段性考核、过程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评模式, 使得职业资格认证与技能考核成绩评定显现出来, 最终达到培养目标的一致性, 实现“双证融通”。
参考文献
[1]王明海, 韩振生.以“职业能力训练证据包”创新实践教学评价模式.中国高等教育, 2005, 9.
绿色能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 篇7
一、我国的能源利用形式与可持续发展
能源是人类发展的必备要素, 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得到增强, 对所处的生活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从整体的能源发展战略来看, 在新的世纪里, 人们必须寻找到一条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增加清洁的、可再生、无污染的绿色能源的利用和开发, 以完成人类生存过程中的能源问题。
随着世界工业发展的加快, 预计全球未来的能源消耗的增速将不断加快, 煤、石油等常规能源将面临日渐减少的困境, 自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的能源危机发生以后, 全球石油售价增加, 不断刺激着能源消耗大国, 如英国、美国等国家将主要研究精力放在研发常规能源外的其他能源身上, 甚至有的国家一度以军事打击为手段攫取石油等能源, 充分说明世界范围内的能源危机正深刻影响着全球各国的政治、经济关系。
我国目前面临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与能源利用率较低的矛盾, 例如, 2003年我国的GDP增长率为9.1%, 但是耗费的原材料和能源占全世界的30%, 快速发展的经济为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负担。
实际上, 与石油、煤炭等常规能源进行比较, 其他的绿色能源, 如太阳能、风能、潮汐能、水能等仍然蕴含着较大的能量储备, 例如, 地球十天内接收到的太阳能就是全球所有化石燃料的能源储备的总量。目前全球各国都积极制定清洁能源的发展战略, 欧盟也提出要使2050年的发电总量中达到百分之五十的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在新的世纪中能源结构将发生较大变化, 太阳能、水能等清洁能源将代替煤炭、石油等传统的能源, 我国也积极提倡以绿色能源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 还积极制定了环境与发展措施, 确定了“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和开发地热能、水能、太阳能等绿色能源”的发展思路。
二、能源的发展方向
为了确保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 必须要坚持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这就要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为能源的发展制定正确合理的方向, 这样才能保护原本已经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 保证可持续发展的顺利进行。
(一) 加快调整能源利用结构
在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情况下, 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 而能源的利用结构也在不断调整和完善。目前, 化石燃料是世界能源结构的主体, 但是, 煤矿、石油等矿物能源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总有一天会枯竭, 目前, 矿物能源已经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世界各国争夺能源引起了世界局势的动荡。我国对能源需求量很大, 其中煤炭是主要消耗能源, 1995年需求量为世界的10.4%, 2020年会增加至15.3%, 而我国的人均煤炭量为世界的二分之一, 在不久的将来, 我国的能源消耗将大部分依靠进口, 这将严重遏制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另外矿石能源经过燃烧后也会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引起酸雨、温室效应等问题, 对森林、耕地等造成污染和破坏, 更影响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 绿色能源成为发展趋势
有机构预测至2250年到2500年间, 世界的煤炭能源将被消耗完全, 面对能源危机, 能源与经济、能源与环境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 绿色能源作为调整能源结构的关键步骤, 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重视。简而言之, 绿色能源就是再生能源以及清洁能源, 广义的绿色能源包括了在利用开发中污染较低的能源, 如核能、天然气、清洁煤炭等。狭义的绿色能源是指可再生能源, 如水能、太阳能、风能、氢能、燃料电池、生物能等, 这些能源储存量丰富, 基本上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还可以就地使用, 在利用形式上可以集中建设, 也可以分散建设, 形式灵活多样。绿色能源不但可以解决经济的持续发展问题, 同时也促进了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 发展前景广阔。世界对这些绿色能源的利用进行了长时间的研究, 部分能源已经在实际生活中发挥出了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绿色能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在改善能源结构、强化能源供应、大力保护环境中, 绿色能源的利用开发有重要作用, 这也是实现环境保护、化解能源供需矛盾、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国已经颁布了《可再生能源法》, 建立了绿色能源的发展基金, 对绿色能源相关的技术研发和工程试点给予了政策上的大力支持, 绿色能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的发展前景十分明朗。
(一) 水能的利用
我国的水能蕴藏量十分丰富, 但是水能资源的分布极不均衡, 我国水力资源的理论蕴藏量折合成发电量约为6.19亿千瓦, 年发电量可达到1.76亿千瓦, 这一数值约占了世界水能资源的百分之二十, 居世界第一位。我国的小型水电资源的分布也较为广泛, 全国两千多个县市中至少有一千五百个县拥有能够开发的水电资源, 目前建成的有一千万瓦以上水电开发量的有一千一百多个县, 在与太阳能等其他绿色能源的利用比较而言, 我国水电利用造价较低且技术较为成熟, 适合在具有水能资源的农村地区进行水力发电和电气化的建设工程。但是目前我国的水能资源开发程度仍然较低, 根据我国小水电规划, 到2020年水电装机制定了9300万千瓦的目标。
(二) 海洋能的利用
海洋能是指存在于海洋之中的可再生能源, 其主要的存在形式包括波浪、潮汐、海流、温度差等。我国有宽广的海岸线, 海洋管辖范围广泛, 因此我国的海洋能资源丰富, 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我国海洋能开发利用历史悠久, 具有丰富的经验和较为扎实的基础, 如已经拥有了小型潮汐发电技术, 建立潮汐发电站的条件基本成熟, 岸式波力发电技术走在了世界波浪能技术开发的前列, 但不可否认, 目前我国海洋能的利用形式较为单一, 整体规模有限, 在海洋能的实用性方面仍然欠缺。
(三) 太阳能的利用
太阳能的利用主要表现在太阳能发电、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建筑等方面, 2006年, 我国生产的硅片和太阳能电池分别占全球市场的25%、15%, 而目前, 我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太阳能热水器的消费国和生产国, 每年的太阳能热水器产量占世界推广量的百分之七, 且仍在以百分之二十五的增速发展, 另外太阳能采暖建筑的推广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由于我国目前的住宅小区发展趋势明显, 所以利用太阳能住宅区内每平方米每年能够节省20kg至40kg的标准煤, 如此利用太阳能能发挥出良好的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
(四) 风能的利用
据资料显示, 我国大陆大约拥有三亿千瓦的风能可利用总量, 而近海岸区域的可利用风能约为七亿千瓦左右, 我国的风能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 包括近岸海域、沿海岛屿和沿海陆地, 另外我国风能的集中区域包括“三北地区”以及内陆部分风能集聚区。
我国风能利用主要通过风力发电机、风力发电场、风力提水机、风力发电组等形式表现, 目前风力发电机的应用范围也在逐渐扩大, 从最开始的家庭用电发展成铁路、公路、通讯等多方面应用的现实状况, 我国风能的利用与开发正逐步步入成熟阶段, 以2006年为例, 我国建成了91个风力发电场, 全国有133.7亿的新增风力发电装机容量, 增长率超过了百分之百, 另外, 我国还出台了风电设备生产要求, 颁布风电特权, 加大了风电开发的扶持政策等, 可见风能已经成为我国绿色能源的重要构成部分, 在这一方面, 我国的风能资源发展迅速, 可能成为与火电、水电并列的三大发电能源。
(五) 生物质能源的利用
生物质能分布平均、蕴藏丰富, 能够代替化石燃料, 是缓解温室效应、维护生态平衡、解决环境与能源间的矛盾问题的重要手段, 它是一种来源于太阳能的环保、绿色能源。
所谓生物质能, 主要来源于畜禽粪便、树木枝桠、农作物秸秆等, 据统计, 我国每年产生的秸秆数量为7亿吨左右, 其中部分用于喂养家畜和回收造纸, 大部分作为了燃料进行使用。生物质能的利用方式多种多样, 最常见的就是进行直接燃烧, 其不但会产生浓烟影响空气质量, 而且能源的利用率仅为10~15%。为了增加生物质能的能量转换效率, 需加强对生物质能的利用开发, 生物质的热解气化技术着眼于将秸秆等材料转化为气体燃料, 以增加能源的利用效率和清洁程度, 这是一种十分具有开发前景的绿色能源利用手段, 在我国已经得到了广泛推广和应用, 目前, 生物质能的主要应用与开发技术包括了气化发电机组、对植物 (如木材) 加工直接气化利用、秸秆集中气化供气等, 尤其是在我国广大的农村中, 生物质能开发利用的代表技术为沼气技术, 作为新一代的生物燃料, 国家对沼气技术的研发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其正朝着商业化的方向逐步发展。
四、结语
伴随着煤炭、石油等常规能源的枯竭危机, 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环保清洁、储存丰富的绿色能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的研究被提上了能源发展的议事日程, 在未来全球的能源消耗中, 绿色能源的地位将不断提高, 绿色能源的开发利用技术将日益成熟, 利用开发途径将不断被拓宽, 总之, 在未来世界的经济发展过程中, 世界能源结构将发生深刻变革, 其利用开发程度也将不断增加。
【绿色技能开发】推荐阅读:
职业技能开发12-03
管理技能开发课程总结07-25
软件开发职业技能标准10-28
《焊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模块化、动态化开发的几点启示09-21
绿色技术照明绿色场地07-28
绿色建筑与绿色技术10-09
绿色理念绿色元素论文10-13
绿色经济需要绿色信贷08-09
与绿色同行,让绿色永恒09-15
大班绿色出行绿色环保教案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