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学风建设(精选12篇)
校园学风建设 篇1
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办学领域内的一种新生事物, 它的性质、特征以及生存与发展等诸多方面都有待于时间的考证。当前社会, 高校大学生的质量反映着高校本身的质量, 对于体制还不成熟, 刚刚起步的独立学院而言, 良好的学风建设对高校健康积极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在此试着结合独立学院学生自身存在的特性来对其校园学风建设的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
1 建设高校优良学风的意义与作用
高校学风建设包括高校的管理观念、价值观念、生活信念、办学思想、学校精神等, 它是校园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内涵, 也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和最高层次。它是隐形且无形的, 同时又是一所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风貌的集中反映。因具有良好学风的高校所形成传统、优良的高校形象, 是学校的巨大精神财富, 是推动高校前进的精神力量。
良好的学风是良好校风的基础, 或者说是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的集中体现, 从狭义上来讲, 它还包含师生的教与学、生活观念、价值观念等等。学风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习风气, 它是高校教育教学质量能否提高的关键, 也是高校的教学是否能符合学生学习所需要的一个体现, 从另一方面讲, 它也是学生在汲取课外知识等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学习态度。通过此次优良的学风工作的推动可以带动全体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自觉地以积极的态度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可以提升并促进高校多方面的发展, 培养出有利的中坚力量。
2 独立学院学生的特性
首先, 独立学院学生的情商比母体高校学生而言相对较高。他们大多数思想活跃, 兴趣广泛, 多有特长, 在普通话演讲、文体、社会交往等综合能力上有一定优异的表现。可见学生的整体素质并不差。但根据招生政策, 独立学院的招生为本科第三批并可以适当降分录取, 因此, 相对于母体高校学生来说, 独立学院学生的文化基础就相对较差。
其次, 独立学院学生对未来也有着远大的抱负, 但是缺少毅力、恒心和自我约束能力。他们认为自己作为大学生中的一员, 在当代青年中应该是优秀的, 因而有干一番事业的抱负, 但是同时, 他们的毅力较差, 表现在参加活动时, 独立学院学生虽然参与意识强, 但缺少恒心和毅力, 不能很好地控制和约束自己, 在困难面前常常患得患失、消极退缩。
再次, 独立学院学生大多个性张扬, 但却自信不足。他们思想活跃、性格开朗, 兴趣、爱好广泛, 参与意识较强, 尤其是在自己的特长方面勇于表现自己, 在穿着打扮方面热衷于赶时髦, 希望获得别人的关注。但由于高考成绩的差距挫伤了他们的自信心, 产生了“能力不足、低人一等”的感觉, 特别是降分录取到独立学院的学生, 更是感到“底气不足”, 对自己毕业文凭的含“金”量、毕业后待遇等有怀疑, 因而对自己的前途和未来缺乏自信心, 表现出强烈的自卑感。
3 针对独立学院学风建设提出的建议及相应对策
虽然独立学院有些学生身上仍然存在迟到、早退、旷课, 抄袭作业、考试作弊等不良的学习作风, 并且也有少数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动力不足、自控能力较差。但从总体上来看, 独立学院的学风所呈现出来的还是良好健康的发展趋势。
因此, 我国独立学院的学风建设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培养:一是重视基础教学, 使文化课和专业课充分发挥其自身功能。二是重视学生全面素质、能力的提高, 强调学生的个性和独特性, 而不能单纯以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的能力。三是重视学校道德教育的渗透, 提出校训口号以及明确学校发展的远大目标, 促使学校学生形成“校兴我荣, 校衰我耻”的责任感, 使他们具有较强的奉献精神, 关心集体, 关心他人, 品德高尚, 行为文明。
笔者在这里针对独立学院的学风建设问题提出几点对策:
第一, 加强学生寝室文化建设。要确实加强学风建设就不应离开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 而学生寝室对学生来说就是学习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场所。因此建议学校在学生寝室中建立生活教育基地, 充分地发挥学生寝室的潜在教育功能。通过各项活动的教育引导, 着力培养有特色的寝室文化, 丰富学生寝室生活。让它为校园良好的学风建设添上翅膀。
第二, 良好教风对学生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课堂是独立学院学风建设的重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往往会对学风建设产生重要影响。首先是在课程设置上, 不论文理工科都存在课程设置上的重复现象, 造成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能动性下降, 因此急需进行大力度的教学改革。其次是在教学方式与手段上, 应根据学生实际因材施教, 通过启发式教学、创意性实验、课题研究、教学实验、社会调查等教学方式, 积极推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 探索出具有特色的教学体系。例如, 在文科类中, 可实行考、教分离;更多的去强调和关注学生的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对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而不是简单的用硬性指标去衡量成绩的优异, 在平时教学中尽可能多的增加一些理论联系实际的大作业, 这样才能够实现培养全面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目标。
第三, 强化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改变散漫学风要从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开始, 要改变学生的主观意识并让他们明确学习散漫导致的严重后果。倡导学生早起早到课、自觉预习。如我学院一直以来实行的学生早读, 就是引导一部分学生学习严谨、杜绝懒散学风的好办法。加强对学生立志为学的教育。结合当今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严峻的就业形势, 我们可以通过名人、专家的专题报告会, 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通过主题座谈会、班级会、谈心活动等方式, 教育学生以认真求实的态度、勤奋刻苦的精神、科学严谨的作风自觉加强学风建设。正如我院目前正提议并发起的充分发挥广大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学生骨干在学风建设中的表率作用, 以他们来形成带头实践、自觉维护优良学风的主体。发挥共青团、学生会组织的整体优势, 通过深入教育和适时开展学风建设的主题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风气。
第四, 切实加强学风建设, 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增强学生学习内容的时效性和前沿性。从学生健康向上的综合素质上来说, 为了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 加强素质教育, 拓宽学生视野,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院可以要求各系轮流组织开设面向全院学生的学术讲座。讲座题目要求体现本专业本学科的最新前沿且学生感兴趣的知识或对学生的学习、人生有益的题材。为鼓励在校生努力学习, 还可以对在本科学习期间, 成绩优良, 位居所在专业前列的优秀学生, 学院推荐其到母体学校攻读硕士学位等等。
第五, 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 是独立学院建设良好学风的必要保障。思想是行为的指南针, 只有作好学生的思想教育, 才能使学生把握自己人生正确的方向和路线, 才能扭转那些不良的思想及行为习惯。
总之, 学风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 独立学院要认清学风建设的本质、明确学风建设的全局性和系统性, 要不断努力探索学风建设的新视角。众所周知, 良好的学风建设是独立学院前进和发展的永恒主题, 它直接影响着学院各方面的工作, 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更是学院发展的主要内容, 它必将促使学院更健康、成熟、稳定的发展。
摘要:校园学风建设是高校质量的重要标志, 特别对独立学院而言, 良好的学风更是学院树信立誉谋发展的基础。因此, 具有良好的学风对于体制新、办学时间短的独立学院具有更重要的地位和意义。通过对我国独立学院学生自身所具备的特性, 来探讨和分析独立学院学风建设发展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独立学院,校园学风建设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中发[2004]16号文) [G].
[2]顾美玲.独立学院的发展历程与前景探析[J].四川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6, 33 (2) .
校园学风建设 篇2
大家好!
我是核工院09级勘查技术与工程黎海平,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加强学风建设 创建和谐校园》.首先,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和大家一起探讨关于我们“树和谐校园新风尚,做优良学风东华人”这个话题.和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是事物多样性的有机统一,是事物存在的最佳状态,也是一切美好事物之共同特点,和谐就是美.和谐之声悦耳动听,和谐之画赏心悦目,和谐的环境人类才得以生存延续,和谐的社会世界才得以发展前进.今天我们要谈的主题是“和谐校园”,大学的学习生活对于我们而言是终生难忘的,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我想这段美好的时光应当在充满和谐,催人奋进的校园里度过.那麽什麽样的校园才是和谐校园呢
首先和谐校园应充满着无限生机和活力.当你走进这个校园的时候.你会被和谐校园的精神和文化所感染,这个校园能够让你深深地体验到一种蓬勃向上的进取氛围,在校园里每一个班级都充满生气,充满灵气,充满创造力,到处洋溢着青春的气息.这样的校园丰富了我们的智慧,净化了我们的心灵,塑造了我们的性格.每一个同学的个性都得到充分张扬.其次,和谐校园里充满着诚信友爱,什麽是诚信诚信就是诚实守信,翻开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就会发现我们历来就把“诚信”当作一种修养,一种美德,追而求之,歌而颂之.大家熟悉的一句话“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讲的就是诚信.今天,我国已经成为国际大家庭中的一员,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代,更应把诚信放在首位.第三,和谐校园里必须包含着一种新的发展观,即可持续发展观.我们的校园培养并造就着中国的未来,我们今天的学习是要面向未来的发展.发展是硬道理,而和谐是发展的前提,是发展的基础.在学习生活中,不断树立这样一种新的发展意识,确立这样一种新思想,拥有这样一种发展观,我们就能拥有改革的思想,实践的勇气,创新的精神,就能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有人说“每个人身上都有太阳”,那麽就让我们一起努力,让“我们身上的太阳发光”吧.和谐的校园是我们的追求,建设和谐校园不是空喊口号,它要求我们广大师生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使学校最终成为我们生活的家园,精神的乐园,成才的摇篮.老师,同学们,让我们以主人翁的精神携手共创美好的和谐校园吧!
校园学风建设 篇3
关键词:大学生;学风状况;学风建设
1 加强学风建设的意义
学风建设抓住对高校的教育思路和人才全面培养的重点,努力使学校的教师、学生都有良好的品质,然而学风建设不单单是学校未来发展的前提,更加尤为重要的是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如果我们的学生拥有好的学风,那么对我们学校教育工作来讲,更是取得了重大进步,对学校的教学也是一种认可。在一种严谨求实、奋发向上的氛围中,个人的思想素质、人文内涵得以逐渐提高和积累,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才能成为符合新时期需要的合格人才。所以一所高校建立良好的学风是极其重要的。
2 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高校扩张导致学风两极分化严重
随着目前一系列政策的实施,很多高校都出现学生紧张的问题,从而为了更多地招收学生,会放低学生入学的门槛,这样会接受一批程度相对不好的学生,从而为学风的建设带来困难。而且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普及成为一种大的趋势,同时社会文化层次的提升,也在学风建设方面出现问题,比如,一些学习基础底子薄的学生也进入高校学习,特别是一些教育不发达偏远贫困地区的学生,由于基础起点低,面临高校繁重的学习压力,有些学生难以适应,学习吃力。更加令人担忧的是,许多学生因为自身方面没有得到好的发展,对于高等教育方面的学习会有很大压力,在学习上会渐渐落后,最终导致对学习减少积极性,从而影响了良好学习风气的形成。改革的颁布,目前并没有全面的实施下来,因为大部分的学校并有很好的教学设施条件,以及师资人员、高校教育管理、服务的体制、方法还未真正适应高校扩招后的教育要求,也会造成教学质量降低,这些因素也为大学生学风建设带来不利因素。
2.2 社会开放程度影响了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时代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在学校会逐渐产生就业方面的问题,对于当今复杂的社会情况,大多数学生选择机会主义成才,往往不能客观地认识当前的社会现状,可能会走上不利于自己发展的路,所以在大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让他们对自身也有清楚的了解。所以我们在以下两个方面来看大学生如何看待目前的状况。
第一,盲目选择社会热门专业,降低对本专业的学习热情。盲目的选择不仅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也会使自己在发展道路上不能很顺利,因为他们认为目前最热门的专业,在以后就能够找到好的工作,对自己目前所学习的专业产生厌烦心理,更糟糕的是,即使自己有喜欢的专业,但是在看到他人因为自己专业所带来的良好前景,就会放松对自己专业的学习,对学习的情绪也好降低,注意力的转移,使大学生既不能专心参与所感兴趣专业的规范教学,也不能达到自己的预期目的,也会造成本专业的荒废。
第二,随着大学生创业的热潮袭来,越来越多的报道重视大学生创业,这就造成了许多大学生盲目休学去自己创业,这种不能清楚认知自己的条件及状况,不仅不能创业成功,而且会荒废学业,一事无成。所以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创业,不能让学生没有坚厚的基础就去创业,更不能有侥幸心理,从而误入歧途,未来发展也不会顺利。
3 加强学风建设的对策
3.1 弘扬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
一所好的大学需要的不仅仅是品学兼优的学生,更好的是我们要有良好的校园学习、生活、文化氛围,在这样一种令人愉悦的环境中,我们每个人都会好好地学习,要想让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学生的思想、行为、作风,一种陶冶情操的校园文化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在大学生生活中可以开展许多有趣的活动,或者社团表演等,积极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不仅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发展自身的长处,让校园文化氛围更加和谐美好。更好的是,体验不同的活动,会感受到不同的乐趣,让我们的科技文化知识得到充实、团结协作能力得到提高、自信心得到增强,而且也能够树立乐观向上的学习、生活态度。对学风建设也是有积极的一面。
3.2 加强班风、舍风建设
学校是我们每天生活的大环境,人与人的交往一般都从此时开始,然而班级和宿舍是大学生生活、学习所处的最小集体,我们每个的个性、喜好等都可以在这个小家庭中来彼此分享,一个良好的班级对我们有着直接的影响,它不仅够不断指导和调节一个人的行为方式,也能加强学风的建设。因此,我们不仅要从学校的校园生活中做起,更要深入到班级、宿舍管理当中去,让学生成为一个团结的整体,在这个小氛围中,每个人都可以诉说自己的故事,和大家开心地玩耍,彼此互相了解,相互扶持。所以高校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思想政治辅导员和班主任要狠抓班风、学风,组建团结有力的班委,选择认真负责、工作能力强的学生作为宿舍长。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创造更好的学习氛围。
4 结语
学风建设影响着一所学校的未来发展,我们不能对此放松警惕,我们要深入进去,不仅在校园文化方面做到最好,更加要培养一批好的教师资源,强化学校的设施设备,提高教学质量,吸引更多的学子,另外,树立良好的学风是大学生成才的关键所在,所以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树立以学生成长成才为核心的工作理念,持之以恒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最终必能形成良好的学风,为社会培养出合格有用的人才,为学校及学生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晓燕.高校辅导员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探讨[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06(9).
校园文化对高校学风建设的影响 篇4
一、校园文化对学风建设的作用
(一)校园文化建设和学风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在高校发展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它是一所学校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在教育教学、科研与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包括学校的办学特色、管理特色,教职工及学生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等等,是以文化形态存在的现代文明,是一定历史时期时代精神的具体体现。具体来说它有三层结构:外层为物质文化,以校园物质设施为载体,包括校园、校舍的设计布局,校园绿化,图书馆建设等方面;中间层为制度文化,以校园的机构和文字为载体,包括学校中所特有的规章制度,以及保证这些规章制度执行的组织机构;内层为精神文化,以学校理念为载体,包括校园历史传统、政治立场、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判断、情感方式、审美情趣等。校园文化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它的三个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其中物质文化是载体,制度文化是保障,精神文化是核心。
学风建设是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中一个永恒的主题,优良的学风是保证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条件。从广义上理解,学风是一所大学治学、育人的风气,主要体现为教师治学、治教作风和学生学习作风,它由一个学校的校风、院风(系风)、班风组成,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从狭义上理解,学风主要指学生学习的风气,它是大学生学习态度、学习风格、学习方法、学习纪律、学习精神等多种综合风貌的集中体现,它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为基本特点[1]。优良的学风对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弘扬刻苦学习、勇于创新的精神和明理诚信的道德风尚,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成才观、价值观,以及学会做人、学会做事都具有积极作用,可以说学风是一所高校的灵魂,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和育人财富。
(二)校园文化对学风建设的积极作用。
学风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学风可以促使校园文化建设向着更加深入的方向发展,而优秀的校园文化氛围又可对优良学风的形成产生重大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辐射社会文化
教育的任务就在于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即促进受教育者的社会化。而社会化的实现不仅依赖于知识的传授,而且依赖于校园文化给学生提供的“社会氛围”。学校通过校园广播、校园网络、社团活动等宣传工具,能为学生了解校事、国事、天下事提供重要的平台,也能将校园和社会有机地联系起来,真正使学生处在社会的大环境下学习。正是校园文化提供了社会课堂,满足了学生的各种求知欲望,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了解社会、接触社会提供了方便,使学生能及时掌握社会信息,把准时代脉搏,这对于学生走向社会也是大有好处的。
2. 提高师生的凝聚力
良好的校园文化能统整全校师生的意志和行为,加速他们接受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使锐意进取精神、严谨治学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精神、开拓创新精神得到弘扬,最终使师生走向敬业爱岗、文明守纪、刻苦学习之路;会极大地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使全体师生愿为校园建设群策群力、出谋划策;也必将会促进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关系的和谐,这必然会极大地增强学校全体师生的凝聚力。
3. 陶冶学生情操
校园文化中科学、文明、有益、有趣的精神文化活动能够丰富学校成员尤其是学生的业余生活,能够营造文明、健康、高品位的文化氛围和精神氛围。学生耳濡目染,能在不经意间提高审美情趣、道德修养,增强对先进文化、高雅文化的感受力与领悟力。而校园文化中的体育比赛等项目,尤其是团体项目,能够使学生增强团结协作意识、集体意识,拥有开阔的胸怀,形成开朗的性格。
4. 拓展课程资源
文化是课程的源泉。校园文化是隐性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校园情境中的各种人际关系、各种制度、各种环境对学生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就是隐性课程。例如,“英国的国家课程规定了环境教育的三个视点:‘校园情境中关于环境的知识’,‘为了环境的价值观、态度、积极行为’,‘在环境中通过环境的素材’”[2],这些视点是建构环境教育课程必不可少的要素。因而,创建和谐校园的过程就是拓展课程资源,开发课程资源的过程。
二、以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风建设的主要举措
(一)校园人文环境的确立与优化。
营造健康优美的校园文化环境是整个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我们必须充分发挥高校教育中环境育人的功能。为此,校园内有必要修建环境优美的人文景观,营造一个具有文化观念、文化品位的优美校园环境,使整个校园洋溢着真、善、美的气息,发挥环境育人的潜移默化作用,通过致力于校园人文景观建设,如校园建筑、雕像、园林等实物,打造校园文化品牌,培养广大师生的人文精神。整洁的校园、催人奋进的校训、严明的行为规范、教室与实验室的布置、宿舍文化、图书资源建设等,都有利于形成一种良好的学术和文化氛围,有利于促进学风的建设。虽然有些只是外部条件,但它对师生的思想意识与行为习惯的影响是相当深刻的,由此所产生的激发学生刻苦求学、奋发向上、求真敬业的精神力量巨大。因此,高校应发挥自我优势,结合自身特点,努力创造优美的校园环境,使校园的一草一木、一林一景都达到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不断提升校园文化环境的品位与育人功能。
(二)积极开展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活动,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满足师生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和追求,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通过我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实践,我们深刻认识到,在学风建设中,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必须做好“坚持四性”的工作内容。
1. 坚持校园文化活动的思想性
我们应充分利用党课、团课与“两课”阵地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利用报刊、广播、橱窗和校园网络等多种形式加强校园文化的宣传,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教育。同时利用优秀人才先进事迹报告会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引导学生奋发向上,树立崇高的理想和成才目标,努力在全校范围内形成拼搏奋进、立志成才的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以促进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观。
2. 坚持校园文化活动的学术性
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必须注重学术性,我们应通过校内专家讲坛经常举办一些学术报告和讲座、专题讨论会、专业知识与学科竞赛和学习研讨会等,在师生中广泛进行学术交流,营造学术氛围,不断增加校园文化的知识含量和科技含量,有利于学生培养刻苦的学习态度。
3. 坚持校园文化活动的实践性
我们应充分利用社团活动、知识竞赛、外语角、学生科技技能训练、社会实践、科技下乡等活动的开展,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团体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造能力。同时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的自主功能,在加强团委领导作用的前提下,放手让它们大胆地开展诸如科技、文学、书画、演讲、歌唱、舞蹈、器乐、曲艺、集邮、棋牌、摄影、公关礼仪等各项丰富多彩的活动,以培养学生踏实严谨的学习方法。
4. 坚持校园文化活动的创新性
创新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主旋律。在新形势下,开展丰富多彩的贴近学生学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的校园文化活动,需要我们不断地开拓进取。比如,在低年级开展与名师对话活动,对学生的人生导航与学习指引可起到重要作用。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知识的更新、就业压力的增大,我们应有意识地通过心理咨询和体育活动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强健的体魄,以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建设校园文化与构建和谐校园的统一。
校园文化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将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只有科学发展才能实现校园的真正和谐。学校坚持“以人为本”,主要体现在以学生为中心、以育人为己任、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主线,德、智、体、美、劳、心“六育”并举,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四育人”并施,引导、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3]。和谐校园同样需要人本科学、和谐民主的制度保障。学校建设人本民主与科学规范相一致的制度文化,目的是让所有成员工作生活在一个规范有序又富有人文气息的环境中。在这个环境中,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谐融洽。其实质是强调以人为本的思想与科学管理手段的结合,建立旨在发展人的主体性,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富有人文情怀、创新活力与团队精神的制度文化体系,让组织中的成员尽量发挥出生命的潜力。它包括学校的教代会制度、教育教学管理制度、质量监控考核制度、学生的行为规范等。学校要努力做到科学治校、民主治校、依法治校,坚持校务、院务、系务公开,充分尊重民意,善于广集民智,真正做到依靠师生员工办学治校。
(四)健全规章制度,规范师生行为,保障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序进行。
校园内各项规章制度是校园文化建设和学风建设的根本保证,它对师生行为进行不同程度的规范,保证校园内学习、工作、生活的正常进行,并协调校内人与人之间、不同群体之间的行为关系。因此,高校应根据自己的办学风格和特点,对各项制度加以改革,不断完善,制定科学合理的促进学风建设的规章制度,从而使整个校园内的活动规范化、有序化,努力创建稳定和谐的大学校园。可想而知,和谐有序的校园环境必将为学校和师生员工的发展带来活力,它对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可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有益于师生员工的身心健康发展。高校必须根据自身的办学理念,改善自身的硬软件环境,加强监督与管理,营造浓郁而温馨的学习氛围,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主观能动性,逐步造就严谨高雅、务实进取的校园文化建设精神。
总之,以促进学风建设为出发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突出思想性、学术性、实践性和创新性,营造出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是促进学风建设行之有效的途径与方法。高校应该把校园文化建设和学风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常抓不懈,特别是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新时期,应通过校园文化建设,积极探索学风建设的新路子、新方法,一切从实际出发,求真务实,不断进取,努力营造一种良好的校园氛围,为培养新时期合格的创新型人才多作贡献。
摘要:学风建设是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中一个永恒的主题, 是学校整体工作的重要内容。学风蕴涵于一定的校园文化之中, 校园文化是学风的重要载体, 校园文化氛围对学风建设起到了导向和促进的作用。文章针对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学风建设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 并对改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学风建设的举措进行了有效的探讨。
关键词:校园文化,高校,学风建设,影响
参考文献
[1]王文涛, 谢水波.高校学风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5, (4) .
[2]程样国, 舒涛, 韩艺.加强和改进高校学风建设的思考[J].南昌大学学报, 2005, (5) .
大学校园学风建设应战书 篇5
首先,向各位领导老师、各位同学问声:晚上好!谢谢工商管理学院为迎接教评在学风建设方面提出的挑战。我代表财经学院全体学生在这里接受挑战,表示我们应战的决心。
我现在想和大家分享一句话:“if you think you can,you can!”。在此,作为集大人,我们财经学院的学子要说:“ifwethinkwecan,wecan!”我们充满信心地迎接各种各样的挑战!
在这次省教委专家组赴我校的抽考中,我院取得较好的好成绩。在即将到来的教育部专家组对我校进
范文网
行新一轮的教学评价中,我们要进一步认真贯彻“以评促建,以评促并,以评促改,重在建设和改革”的精神,巩固已经取得的评建成果,争取以更优异的成绩迎接教评。在最后的冲刺阶段,财经学院全体同学决心做到:
1、要支持课任教师整治学风,维持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
2、坚持做到着装整齐,不迟到、不早退,第一节课提前十分钟进教室,确保以最佳的精神状态,认真听课,做好笔记。
3、提高晚自习的效率,积极参加课程辅导。要遵守《财经学院学生晚自习的规定》,自觉进行晚自习。说到课程辅导,大家一定有许多感慨,开始,大部分同学觉得蛮辛苦,一下子怎么多出了这么多的课程,特别是我们大三学生,学习任务又是大学四年中最重的,专业课和基础课要一起补,平均每周将近50个课时,虽然很累,但是,大家心里都清楚,这是教评的最后冲刺阶段,苦点累点算得了什么?况且温故而知新,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学院浓浓的学习气氛,不是很好吗?
我们坚信:团结就是力量,通过集美大学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够顺利通过本科教学合格评价!
大学财经学院全体学生
优良学风建设浅谈 篇6
摘要:优良的学风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是学习者治学态度的具体体现,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机,又能加强他们的自身修养。
关键词:优良学风;建设
优良的学风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和力量,它能使处于此氛围中的学生积极进取、努力学习,形成勤学奋进的好习惯。在学风建设中,学校是学风建设的支柱,而教师是学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加强教学改革,把握学风建设的研究和未来发展方向,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制度和措施,同时要求教师们要切实履行。在学校中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言行、一举一动去潜移默化的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为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班风学风建设,加强课堂教学管理,在每学期的工作计划中,可以把它作为教师年度职称评审的内容进行检查,在任何时间,让所有的教师积极投身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班级建设中去[1]。另外各种教学水平评估机制为优良学风形成提供了外在压力条件,形成良好的学风后,也会为学校的荣誉奠定良好的基础,学风也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之一。学风是师生在治学目的、态度方法上长期形成的具有鲜明的传统特色和显著的共性特征的精神倾向、心理素质和行为特征,表现为一种可以强烈感受个人心理形成的积极影响,造成一种相互激励、互相促进的强烈气氛;可以利用精神力量的渗透、感染作用,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润物无声的熏陶;可以凭借群体行为对个体的约束、规范作用,收到“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的效果。这种小环境的积极影响,可以使学校各种教育活动功能放大,因此,学风又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对于医学院的学生来说更为重要,因为只有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他们才能更加努力,提高理论和操作水平,才能更好的救死扶伤。
那么,我们怎么形成良好的学风呢?结合作者的教学经历,浅谈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我们要对当前大学生学风问题的新特点与成因进行分析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视野开阔,志向远大,对获取新信息的渠道和媒体非常敏感,对新知识、新技术的了解和掌握异常迅速,比如这几年流行的微信微博等。然而,正像这种主要群体特征突出鲜明一样,较多学生学业失败现象已经使得界内外人士感到忧虑。除了诸如学习目标缺失、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纪律松懈、学习经历旁移等一直是老抱怨的问题外,当前大学生学风为题表现出许多新的特点:1.涉及面比较宽。不同于以往学风问题多表现在学习习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身上,现在学习懈怠的面更宽,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也会不遵守课堂纪律,上课迟到甚至逃课、抄作业,平时不努力,考前靠突击甚至考试作弊;2.学业失败现象较为普遍。不及格率有所提高,一些入学分数很高的学生也会留级甚至退学;3.干扰热点转移。以往学业失败多发生在热衷于早恋、校外赚钱等同学的身上,现在留级、退学的原因大都是热衷于游戏、沉溺于网吧,迷恋于追星;为此,经常听到老师们感叹和现在的年轻人之间有代沟;4.干扰前移。以往四年级受就业影响整体学习纪律下降,现在不少低年级同学就因担心就业前景而影响学习热情,有的甚至无心向学;5.师生双向不满。以往多是教师不满于学生的学习态度,现在是一方面教师常常抱怨学生学习不努力,同时学生也在抱怨教师教学不尽心;6.心态矛盾加剧。感到竞争压力很大,又不愿刻苦学习;希望学校少管,自控能力又差;主张自主学习,自学能力由弱。这些是学风建设面临的新课题。
针对当代大学生的诸多的新特点,我们的学校要想形成良好的学风,提高竞争力,就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新生刚刚步入校园,对新环境还不了解,对未知的事物充满了新奇,此时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最佳时机。在这一点上,应该考虑到对学生进行“先入为主”的教育方法。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生活中获得目标和方向。辅导员扎实抓好入学教育的核心是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守则》的教育,带领学生认真学习讨论《学生守则》,加强制度管理。教育与管理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辅导员在开学后一段时间期间要及时组织召开班级班会,让学生们了解学校和学校的教学体系,明白其中的具体要求。通过帮助学生成功完成入学教育思想的转变,完成从高中到大学的学生角色的转变,调整其行为习惯。辅导员要从新生入学时就注意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如不能从一开始,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就很难在未来纠正。因此,建立一套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的制度是有必要的,一些好习惯的培养和养成良好的学风,同时促进良好的班风的形成。并且,辅导员的工作要不懈的坚持,长期持续督促、检查、指导。
二、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解决学风存在的问题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解决学风存在的问题,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真正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德育育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方向性和渗透性。德育教育的方向决定了德育教育的首要地位,思想政治工作是首席指挥官和主导作用。大学生思想趋于成熟,但对于很多事物的态度还不稳定,容易偏激,比如他们看到同龄人中那些早早辍学的学生,经过社会上的一番努力后功成名就,大学生们也会认为自己不用付出汗水学习知识,将来只要自己参加工作后也能马到成功,他们就丧失了进取的决心和动力。他们看到了别人的成功,却没有看出成功者背后的辛酸和汗水。所以辅导员要循序善诱,要注意引导,帮助学生树立人生目标,设计大学生涯规划。促进学生自身发展,加强专业教育的实效性。辅导员的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在“质”上下工夫,而不是在“量”上。同时授课教师要注意德育的渗透性,将德育内容紧密地与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相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热爱专业、刻苦学习、勇于探索、不断创新。
三、建立一个能力强的班干部队伍
集体主义是班级的凝聚力,而集体主义的形成,除了辅导员负责这项工作,一个的能力强的班级干部队列是形成集体主义的核心,也是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学风的关键所在。主要干部能成为班主任的有力助手,辅导员除按学校要求建立健全班团干部队伍外,还可以设立班级管理委员会,成员由各项班委组成。主要任务是对日常重大事务工作作出安排和决策。同时,辅导员需要注重班级党员发挥良好的示范效应和严格监督的功能。将班上的学生党员干部为骨干的班级管理委员会带动班级班风和学风健康的发展。五、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制定完善学生管理制度体系。真正能加强班风和学风建设,关键在于系统实施,责任执行,扎实工作和掌握实际效果。在班级管理中,采取“思想疏导”和“严格管理”相结合。对于违纪学生进行深人细致的思想教育,本着教育为主、惩戒为辅的理念辅导学生。
四、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做好长远规划
学风建设是一项长效工程。学风是学习者的世界观、方法论及相关心理素质发展到一定成熟阶段或者已经表现出稳定趋向是形成的。其发展过程虽然会有突变和飞跃,但更多是渐进、累积的过程,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优良学风需要进行长时间的精心培育,来不得一时一事的松懈;而优良学风一旦形成,就可以使学习者获得根本性、方向性和长效性的做学问、做事、做人的精神指导和实践途径,是其受益终身[2]。另外大学学风也是大学最高理想和信念体现,是凝聚全校师生员工的动力源泉。随着大学从社会边缘走向社会中心,大学不仅使教学、科研中心,也日益成为传播和创造先进文化的中心。因此,大学学风不仅是社会风气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影响社会文化的重要因素。建设优良的学风,不仅可以讲话校园空气,还会作为推动社会先进文化发展的核心力量,对社会风气的改善产生积极影响。综上,加强学风建设是大学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任务,应该长期不懈地高度重视。
总之,班风和学风建设是提高高校人才质量和改善教学工作环境的基本条件之一,是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保证,也是大学生提高能力的需要。学风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严重脱离实际和工作不到位的状况,缺乏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的目的,需要准确地找到并实现其培养目标的重点。积极掌控,严格管理,达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的目标,积极引导学生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一步深入教学改革、进一步优化教师教风、进一步改进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创新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等多方面多角度的共同努力和综合治理。改善高校的班风和学风建设,从而培养出越来越多的人才,为国家建设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建新.中职学校班主任管理的艺术[J].学园.2013(31):183
[2]孔祥福.中职教育班主任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实践以思[J].中国职业教育,2006(02):36-38
作者简介:
黄银宝(1982——),男,河南省许昌人,助讲,临床专业,本科,主要从事人体解剖学教学和科研。
校园学风建设 篇7
在日常生活中, 人与周围的环境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一方面人受到环境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另一方面人又能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主动地改造环境。高等学校的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 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优化了校园环境, 同时也受环境的耳濡目染, 促进了自身的全面发展。校园环境可分为“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前者指师资水平、教学设施、生均物资、校园绿化等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条件;后者指学校沿承的校风传统、文化内蕴、规章制度、理念宗旨等精神文化层面的条件。良好的校园环境是陶冶学生情操, 培养优良学风的重要外部环境, 是影响学风建设最直接因素。
二、校园环境对高校学风建设的影响分析
1、“硬件”环境为学风建设提供了物质保障
各地高校物资投入、校园环境建设日新月异, 高校汇聚了当地最具实力的人才队伍和雄厚的物质条件, 高水平的物质文化环境很好地保障了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 比如宏伟的建筑、整洁的道路、优美的雕塑、宽阔的运动场必然会使师生身心愉快、精神振奋地工作和学习, 这是学风建设的前提条件。好的大学既有学识渊博的老师, 也有先进的教学设备、充足的教学活动场所以及优美的校园环境, 这些良好的“硬件”环境必然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相反, 在一个师资力量欠缺、教学设备简陋、活动场所紧张的校园环境里, 大学生们会抱怎样的心态去学习和生活。
2、“软件”环境是学风建设的安全保障
如果只具备充足的物质条件、优越的“硬件”环境, 还不一定能形成良好的学风, 培养出优秀的学生, 还必须要有良好的“软件”环境。校风校训就像学风建设的一面旗帜, 引领着学风的建设方向;校纪校规好比学风建设的安全绳索, 维系着学风沿着合理的路线前进, 精神风貌如同学风建设的灵魂, 推动学风建设披荆斩棘, 一路高歌猛进。规范完备的校园制度文化环境可以保证各种规章制度有效执行, 以规范教师与学生的行为, 而更深层次的校园精神文化环境可以将学校多年积淀的文化精髓引领教师身为世范、严谨求实的良好教风, 以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奋发向上的学风形成。很难想象一所具有雄厚经济实力的大学, 制度不全, 纪律涣散, 内涵浅薄, 它能够长远走下去。
三、如何优化校园环境促进学风建设
1、加大基础设施投入, 打造优美舒适的校园物质环境
科学合理的校园规划, 设施齐备的教学楼, 干净整洁的学生食堂、宿舍, 再加上充满文化气息的道路标牌、名人雕塑、校园警句, 能够营造出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 使在校师生倍感精神振奋、充满朝气与活力。校园硬件环境的营造能对人产生巨大的熏陶力量。每一所著名的大学, 总会有某种富有生命、充满活力的东西不断撞击我们的心灵, 这正是该校所特有的无形的文化积淀与有形的物质环境的有机结合体。高校需要营造整洁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校舍环境, 并使其具备深刻的人文学术内涵, 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一所好的高校, 必须要有一个校园整体规划, 使各种建筑设施、人文景观和谐搭配, 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风格。从某种意义上说, 校园的一草一木, 一屋一景都代表着教育者对被教育者灌输的一种人文理念。
2、营造规范的校园制度文化环境, 优化课程设置
良好的制度是一所大学成功的必备条件, 各高校应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规范师生员工在校园内的行为, 也使各职能部门的各项工作具有强烈的规范性、组织性和秩序性, 做到有章可循。更为重要的是, 这些具有强制性特征的制度文化一旦被全校师生高度认可并从内心所接收, 就会形成自动产生影响、校园师生主动维护的精神文化, 从而成为学校全体员工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这对优良学风校风的形成具有无形的积极作用。学风建设也对高校的专业设置、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高校应压缩一部分脱离实际而学生又无心学习的课程, 改革落后的教学方法, 选配优秀的课程教材, 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以利于学生个性发展, 利于学风的良性循环。
3、开展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 激发学习热情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是青年大学生展现自我、完善自我的舞台, 是课堂学习的有益补充, 不仅可以教会学生怎样为人处事, 怎样处理好专业学习与能力培养的关系, 而且能激励他们以积极的心态学习、生活, 不断迸取。在开展校园文化过程中, 要大力倡导校园主流思想文化,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校园文化以其开放性, 与社会联系紧密, 使其具有多元化和多层次化特征,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在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同时, 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可以通过组织社团活动、文体活动、学术讲座、知识竞赛、技能培训、社会实践、科研立项等特色活动, 来拓宽学生视野, 发展个性, 提高综合素质, 激发学生成材的欲望, 从而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优良学风, 部分高校举办的富有特色的科技文化节、社区文化节正是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良好载体, 对促进高校优良学风的形成具有良好成效。学风建设的关键在于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 确立端正的学习动机,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使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 可以借助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来激发学习积极性, 促进学风建设。
总之, 校园环境是影响和制约高校学风建设最重要最直接的因素, 对高校学风建设具有重要影响, 只有把校园环境中的硬件和软件因素综合起来考虑, 把每个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 不断完善和补充, 才能从整体上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 才能促进高校的学风建设。
摘要:良好的校园环境是陶冶学生情操, 培养优良学风的重要外部环境, 是影响学风建设最直接因素。本文从硬件设施和文化制度等软件环境两个方面, 分析了校园环境对于高校学风建设的影响, 并提出了优化校园环境促进学风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校园环境,学风建设,影响
参考文献
[1]王玺威.浅议高校校园环境因素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作用[J].中国成人教育, 2010 (18) .
校园学风建设 篇8
关键词:科技创新,学风建设,校园科技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科技文化建设, 目的在于营造浓郁的科学文化氛围, 提高在校大学生科技素养和文化内涵, 提高在校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推进高校素质教育工程向纵深方向发展, 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 在高校文化建设中占有重中之重的位置。校园科技文化建设的主要手段是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科技创新活动为大学生提供科学研究平台, 在进行科研的同时,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动手能力, 检验学习成效, 明确发展方向, 极大地促进了优良学风的形成, 成为学风建设新的途径, 也是重要的途径。构建以学风建设为主线, 科技实践锻炼为手段的全方位、立体化的网络式校园科技文化体系, 是高校校园科技文化建设的新思路。
一、以大学生科技锻炼为抓手, 促进优良学风形成, 构建校园科技文化体系框架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 是高校学生教育培养的主要内容, 同时也是反映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以推动优良学风建设为宗旨, 以全学程贯穿为指导, 以年级特色为依据, 结合各学科教学特点, 逐步形成校园科技文化体系框架。
1. 科学分析, 建设基于融合机制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基于融合机制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充分发挥每二三课堂的优势, 以深厚的人文底蕴强化人才培养, 以多学科综合优势推进人才培养, 以教学科研的强势支撑人才培养, 以国际化教育途径提升人才培养。
在合理安排课程、科学配置的前提下, 学生在第一课堂教学中充分学习各种理论基础知识, 激发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在老师指导下, 将创新性思维转化为学术类竞赛作品和学术论文等人文素质、科研成果。以社会实践的形式, 使学生在实践中检验学习成果, 查找自身不足, 做好人生定位。
2. 明确定位, 设计适应年级特色的校园科技文化教育模式。
围绕校园科技文化体系建设, 结合学科特点, 制定具有年级特色的学生科技文化教育方案, 积极探索文化教育模式, 努力做好以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认知、实践动手、创新发展、修身养性、组织协调、团队协作、服务社会为目标的八项能力培养。使学生逐渐形成科技意识, 主动参与创新活动, 以科学研究带动学习兴趣, 促进优良学风形成。低年级要重视自我认知、自主学习、修身养性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一年级:以专业教育为主线, 帮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 了解专业前沿和发展前景, 稳定专业思想, 激发学习热情;二年级:以培养兴趣为主, 开展专业竞赛、社团活动, 实施启航计划, 吸引学生及早进入实验室, 开始科学探索之路。高年级注重组织协调、创新发展、团队协作、服务社会能力的培养。三年级:以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为主, 开展技能比赛、科技创新竞赛, 指导、鼓励学生参与课题研究, 启发科技思维;四年级:以科研实践为主, 利用创业平台、实习平台检验科技创新成果, 查找自身不足, 做好个人发展定位。
3. 合理交叉, 构建校园科技文化建设网络结构。
以大学生科技创新培养模式为纵线, 建立起校园科技文化体系的纬线, 以贯穿全学程的校园科技文化教育模式为横线, 搭建科技文化体系建设的经线, 编制成立体化、全方位的网络结构, 将校园科技文化建设覆盖到大学四年学生生涯的方方面面, 真正使学生在体系中受教育、长才干、得实惠。在整个建设体系中, 根据各学业阶段的学业目标差异, 不同年级贯穿的“度”各有不同。大一学生主要是通过专业学习和教育, 进行学科认知和了解, 奠定科技文化基础;大二学生对主要专业课进行系统学习, 通过开放实验室、学术性社团了解所学专业, 初步参与基础科研活动, 激发学习兴趣;大三学生的学习更为深入, 开始接触科技前沿, 通过参加课题研究、专业竞赛、技能比赛等, 吸引学生进入教师科研, 进行科技创新活动, 同时开展有针对性的社会实践服务, 在第三课堂中验证所学;大四学生做好进入社会的准备, 进入校企合作项目在实践中锻炼、成长, 未踏入社会先积累经验。
二、以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为手段, 整合资源、深入挖掘, 搭建校园科技文化建设平台
1. 开放实验室, 鼓励学生开展科研, 吸引优秀学子主动学习, 构建科学研究兴趣培养平台。
充分挖掘学科资源, 向低年级学生开放实验室, 观摩实验, 了解专家师资和学科发展动态, 近距离接触科研, 激发科研热情。高考学生在填报志愿时往往具有盲目性和片面性, 大多凭兴趣填报志愿和专业, 对实际的专业、学什么、干什么不了解, 造成专业稳定性较弱。实验室的向学生们打开了通往科学殿堂的大门, 让他们全方位了解、认识所学专业, 明确个人发展目标, 培养科研兴趣。实施大学生开放性科研训练计划, 鼓励主修专业学有余力、在科研方面有爱好和特长的优秀学生尽早走进实验室开展科学研究, 激发学习热情, 带动广大学子积极投身科学研究。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国家、校级SRT项目, 为他们专业指导队伍, 一对一指导, 夯实能力。
2. 完善科技学术类社团建设, 分类指导, 构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平台。
社团是学生自发组织的民间团体, 学术性社团更是由对科学研究感兴趣的同学组成的成长性团体, 加强这类团体的建设, 是培养学生科技创新兴趣和能力的又一主要平台。在社团建设中, 根据性质不同配备优良的指导教师队伍, 指导社团实行目标化管理, 按兴趣划分小组, 按年级确定培养目标, 明确发展定位, 培养科技创新型人才。在社团科技研究中, 鼓励低年级学生开展基础实验, 培养动手能力;指导高年级学生开展创新性实验, 提升科学素养、培养创新思维。在社团发展上, 以争创优秀社团为目标, 本着可持续发展原则规划社团发展方向, 提升社团生命力。
3. 依托专业竞赛、技能大赛, 构建科技创新交流沟通平台。
以专业竞赛、技能大赛为依托,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将所学知识创新性的加以利用, 在交流沟通中提高专业学习兴趣和水平。专业竞赛和技能大赛作为第二课堂中检验所学的重要平台, 一直以来吸引着广大学子的参与热情, 充分利用这一平台, 鼓励学生个人、集体参赛, 进行横向交流, 做到共同提高, 共同进步, 使学生个体和群体能力得到提升。
4. 拓宽实践领域, 构建大学生技能培训与科技创新实践平台。
通过建立校内外大学生创新教育实习实践基地, 为学生提供技能培训和实践平台, 深化科技创新活动, 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和水平。一是利用教学资源, 接纳学有余力的学生进入实验室进行科研教辅工作, 自主设计实验内容、自主完成实验操作, 实现资源的有效共享, 创造第二课堂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良好环境;二是利用大学生创业平台, 将学生科研成果进行生产转化, 通过社会服务进一步提高科研水平, 从而提高科研热情。
5. 建立和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 构建校园科技文化体系建设的制度保障和组织保障平台。
校园科技文化体系建设离不开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制定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管理考核制度, 对其各项科技活动进行考核记录, 明确奖惩, 完善第二课堂的学分测算,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热情;建立校园科技文化活动组织领导机构, 聘请专业教师对各科技文化活动进行量化评分, 充分挖掘学生的科研热情;完善激励机制体, 一是要建立教师指导科技创新活动的激励政策, 鼓励教师参与、指导第二课堂活动。二是建立学生参与科技竞赛的奖励制度, 将竞赛成绩与学生的学分测算、推荐免试、先优评比有机结合, 树榜样、立典型, 使广大学生学有所比、学有目标。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 加强领导, 科学统筹, 推进校园科技文化体系建设
1.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 打造校园科技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 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辱观。在校园科技文化体系建设中, 一要把握方向,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二要明确目标, 着力培养学生宽阔的胸怀, 刻苦学习的奋斗意志。
2. 积极倡导校企合作, 共建平台, 推进校院科技文化体系建设。
学校以专业理论为优势, 企业以实践创新为特色。高校与企业在科技文化活动方面的合作, 让学生受益匪浅。积极引进企业, 实行定岗实习, 让学生到基层锻炼, 在生产实践中巩固所学, 激发求知欲望;与企业合作, 开设企业专题班, 引进企业文化, 为学生补充专业学习之外的生存技能和社会意识,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以适应社会需求。
3. 充分挖掘学科资源优势, 营造校园科技文化建设氛围。
高等学校拥有丰富的科研资源和学科资源, 立足学校实际, 充分利用高校现有资源, 发挥学科带头人、重点实验站的优势, 吸引学生深入科研, 以兴趣驱动学习, 营造优秀的校园科技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施翔.大学生创新教育与校园科技文化建设的思考[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05) .
[2]刘静.浅谈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J].甘肃科技纵横, 2011, (04) .
[3]洪晓林.大学校园科技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知识经济, 2010, (21) .
校园学风建设 篇9
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要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 而目前, 新建本科院校亟待解决的是学风问题。学风建设是创建学习型党团组织建设的必然要求, 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 切实推动实际问题的解决。具体到团学生工作中, 要做好两点: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做好思想引领工作;以服务教学为中心, 加强学风建设, 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
学风, 学习的风气, 是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所表现出的学习作风和精神风貌, 是在长期教育和建设过程中积淀形成的一种风尚。学风建设是高校团学工作的重点。学风建设是团学工作的基础, 学风好坏对团学工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两者密不可分, 在培养目标上都是为了育人, 培养高质量的人才, 团学工作必须以服务教学为中心, 具体体现在开展学风建设;两者在内涵上一致, 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 首先是理想信念、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学风建设是高校的团学工作的生产力, 只有抓好学风建设, 才能使团学工作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团学工作为学风建设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 团学工作管理服务于学风建设, 保证学风建设的正确方向, 为学风建设保驾护航。
在团学工作中, 应以学风建设为根本, 集中精力保障学风建设的开展, 做到固本培元。如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 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为良好学风的形成奠定基础;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 发挥团组织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以此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以社会实践、青年志愿者活动为载体, 使学生开拓视野, 认知自我, 促进其学习的主动性;重视数学建模协会等社团活动, 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精神, 激发学习热情;加强“三好”学生干部队伍建设, 学生干部学习工作两不误, 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
二、学风建设干部先行
学生干部应该成为学风建设中的领袖力量。但如今的学生干部和学生会组织似乎从组织结构到价值追求, 都呈现出令人忧心的异变迹象。2011年底, 出现了几个事件将高校学生组织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上, 如“复旦大学学生集体逃课看梁朝伟教授怒发‘亡国’论”、人大副教授斥责大学学生会“藏污纳垢”等。而学生干部自身也面临着很多困惑, 如学习与工作的矛盾;人际关系的矛盾;恋爱问题;心理困境;活动多, 浮于表面, 缺少精品, 观众难叫等问题。团委学生会和学生干部面临内忧外患的压力, 该何去何从?团委应如何加强对学生组织和学生干部队伍建设?
透过现象看本质, 笔者认为这些问题的症结可形容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干部过于重视“干部”身份而忽略了“学生身份”引发了一系列本末倒置的问题。学生干部在学习和工作中偏离了学生干部和学生组织的本质要求, 为什么学, 为什么当干部?笔者认为, 本质的问题是对学风的忽视, 缺少对学生组织的本质的认识。而学风建设就是一剂标本兼治的良药, 能治“胃”病, 能解心毒, 是固本培元的举措。我们的目标是让学生会组织和学生干部为我们大学的发展、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为大学精神的传承而努力, 让大学生干部能高举真理大旗, 继续弘扬五四精神———为实现民主、科学而努力,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那么要先了解几个基本概念。
(一) 学生干部概述。
1. 学生干部。
学生干部是一个具有两重性身份的特殊群体, 既是学校教育和管理的受体, 同时也间接或直接地扮演着教育者或管理者的角色, 是有效开展学生工作的重要抓手。但是, 从概念政治的角度来说, 是官僚文化在大学学生组织的形象表达。新形势下, 我们应该提倡服务行政, 服务兴国, 建立以服务为中心的公共服务体系。大学是现代文明的集散地和培养基地, 最不应该是滋生“干部”的地方, 学生干部要成为尽职尽责的“学生公务员”。
2. 学生组织的价值取向。
学生组织工作最终是服务推动大学目的实现这一目标而进行的, 具有协助实现大学教育功能。学生参加学生组织的意义, 在于推动大学目的的实现。应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应服务于高等教育功能。高等教育意味着学生必须展开自主的学习和生活。二是学生组织应为现代社会道德知识和责任的培养和学习展开服务。
3. 大学的目的。
大学功能发生了许多演进, 从单纯的教育功能, 已经发展到集教育、学术、社会服务和社会批判等功能之多位一体, 但是对于学生来说, 接受良好的高等教育始终是其核心目标。胡锦涛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的讲话指明了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必须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必须大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必须大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
4. 学生参加学生组织其本质是一种公共服务。
很多人认为, 大学时期加入学生组织, 是为了锻炼自己, 为出社会做准备, 增加社会工作经验。但是, 大学时期参加学生组织的真正价值绝不仅在于此, 确切地说, 学生组织本意上不是作为锻炼而被设置的, 而是就服务于大学教育本身建立起来的, 旨在支撑大学的正常运行、协助大学教育的良好组织。所以, 担任学生组织工作, 实际是在担任一种大学里面的教育公职, 是要通过组织担当, 协助大学教育目标的实现。虽然在这种实现中个人也因为置身其中而从中受益, 但是其本质是一种公共服务。
(二) 引导学生干部争当学风建设先锋。
1. 争当学风建设先锋, 干部端正自身的学风。
学生干部以学为本, 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才担任学生干部, 承担一定的教育和管理的职能。面对工作和学习的矛盾, 学生干部要培养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 并将这种学风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模范遵守学习纪律, 要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树立良好的时间观念。雷锋说过, 时间是挤出来、钻出来的, 而笔者认为经过挤压的时间, 才更有效率。很多学生干部在协调工作和学习的矛盾时更加学会合理利用时间、安排时间。老师要对学生干部做好目标教育, 如思想政治、学习、就业等目标, 引导学生干部确立合理的目标规划, 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和主动性, 充分挖掘个体潜能。
2. 创优秀学风团队, 干部起组织发动作用。
积极投身学校学风建设, 通过学生干部带头参与各种学风建设活动, 努力提高所在班级、宿舍等集体学风的改善提升, 从而带动整体学风建设工作;同时要组织学生干部与“后进”学生结对, 开展“一帮一”助学活动, 随时为其答疑解惑, 传授学习方法, 带领大家查阅资料, 咨询相关老师等, 从而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在共同取得进步的过程中促进良好学习氛围的逐步形成。
3. 以闽江学院数学系为例, 三委学生干部工作学习两不误。
近年来, 数学系以学风建设为抓手, 既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学生干部, 还在三委中形成“工作上创先争优, 学风建设争当先锋”的良好氛围, 学生干部成绩有明显提高, 及格率在97%以上, 获奖学金、党员发展比例也逐年提高。近日, 我们还对数学系学生干部学风情况进行调查, 50%的人能处理好学习与工作的关系;60%人认为“工作与学习都很重要”或“学习更重要”。这说明数学系学风建设引导在干部培养中还是深入人心的。数学系学生干部培养的经验:一是以学风为指挥棒, 体现在干部选拔、培养、考核、任免中, 体现在入党推优中。二是将优秀的学风培养与工作作风的培养结合在一起。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也应成为优秀的工作作风。三是加强目标教育, 引导学生干部努力做到思想好、学习好、工作好, 学生干部素质高, 只要师生共同配合, 一定能够做到工作学习两不误。
三、结语
学风建设是高校团学工作永恒的主题!学风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是高校的一项紧迫任务, 是“牵一发而动全局”的关键。以学风建设为中心开展团学活动, 是固本培元之举, 既能出色地完成校系的各项任务, 更能让学生干部在工作学习方面双丰收, 真正实现了促进大学生成长, 弘扬大学之精神,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效措施。“一举多得, 多方共赢”!
参考文献
[1].http://www.cnr.cn/newscenter/fun/201111/t20111123_508819281.shtml
[2].http://news.xinhuanet.com/society/2011-10/07/c_122124042.htm
校园学风建设 篇10
1 高校新校区文化建设与学风建设的内涵
一般认为, 校园文化氛围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从广义上说, 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活的存在方式的总和。从狭义上说, 大学校园文化, 是大学师生员工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学习、管理、交往中逐步形成并获认可和遵循的带有学校特色的价值取向、校园精神、校风、教风、学风、治学传统、行为方式等等的高度概括[1]。校园文化是一所大学的核心和灵魂, 是一所大学文化底蕴和办学理念的体现, 是塑造大学精神的关键, 是学校得以立足和长期发展的根本, 它透射出来的独特感染力和强大感召力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广大师生, 对新校区继承主校区优良文化传统、形成优良的学风、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塑造完美的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广义上来讲, 学风建设是学校长期形成的教育思想和治学方针以及办学过程中教师的治学精神、教学风范和工作态度, 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纪律和精神面貌, 学生班级的学习风气、院系的学术气氛、学校的管理水平以及校园文化环境等诸多因素的整体综合反映[2]。从狭义上来讲, 是指学生集体或个人在对知识的渴求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带有倾向性、稳定性的治学态度和学习行为的综合表现[3]。学风建设是高校校风建设的核心和精髓, 优良的学风是高校良好教学、科研、学习、生活环境的前提保证。
2 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与优良学风创建的关系
高校新校区的学生构成一般是以新生入住开始, 在新的环境下学风建设从对学生教育的角度来讲, 是一个零的开始。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也不仅是将老校区的文化设施与文化精神生搬硬套进来, 而是结合区域环境和学生变化特征来综合考虑的结果。无论是校园文化与精神的创建, 还是优良学风的及时形成, 都是高校新校区建设的首要任务。
优秀的校园文化可渗透于学校活动的各个环节, 体现在学校的每个成员之中。优秀的物质文化为学生提供完善的人文设施和学习环境, 增强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优秀的制度文化, 可以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 保证各个环节有条不紊的运作, 同时也是学校资源合理、高效利用的保证;优秀的文体艺术文化陶冶学生的情操, 使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快乐成长;优秀的精神文化不仅深刻反映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文化底蕴, 而且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转变学习理念, 促进学生形成奋发向上、求真精业的品质。
新校区学风建设不仅要继承主校区优良的学风传统, 而且要在此基础上构建提高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学风体系。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和学风建设是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应该在创建的契机中发展二者的正相关关系。
3 偏离优良学风的新校区文化建设
随着新校区建设如火如荼的进行, 虽然大多高校都将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新校区建设的首要任务和核心任务, 但新校区的文化建设仍存在很多问题偏离了优良的学风, 探究重庆虎溪大学城部分高校的新校区建设, 新校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3.1 新校区的物质文化脱节或偏离根基。
新校区建设仅在短短的几年中完成, 虽然硬件条件相对较好, 但是新校区是在没有任何人文背景和文化遗产的“荒漠地带”上建立起来的“空中楼阁”, 缺少体现校园精神的历史性建筑和标志, 缺乏传统的、独具气质且富有魅力的主校区文化特色, 或者是偏离学校文化根基的所谓创新, 造成新校区“表里不一”, 使得学风难以形成凝聚力。
3.2 新校区的制度文化缺乏创新和发展。
新校区建设初期, 制度建设一般以老校区的制度转移为主, 学生的教育管理机制不健全。同时, 在短时间内难以形成合理的、适应新校区发展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这样, 可能会引起学风的败坏和迷失方向。
3.3 新校区的文体艺术和精神文化建设滞后使新校区失去精髓和灵魂。
新校区的学生干部资源滞后会造成新校区各项活动缺乏生机和成果, 使新校区的学风浮躁, 失去了新校区建设的核心, 造成整个新校区优良学风的断层。
4 校园文化与学风建设的“4+1”结合创建
从校园文化的四个层次出发:物质文化是基础是加强学风建设的硬件条件, 是高校之形;制度文化是保证, 是加强学风建设的根本保障, 是高校之规;文体艺术文化是营养, 是加强学风建设的活力源泉, 是高校之本。精神文化是核心, 是加强学风建设的关键所在, 是高校之魂。四种校园文化都要为优良学风创建而服务, 简称为“4+1”结合创建。
4.1 物质文化的迁移和发展。
校园物质文化是指由大学教育教学和生活物质条件构成, 能被人们感觉到的客观存在的实体文化, 是大学文化的物质基础和外部形态。它主要包括物态环境文化 (包括学校各种建筑物、教学设施等物质形态) 和自然环境文化 (包括各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5]。在老校区长期积淀的物质文化中, 有一些是必须原版复制迁移的另外一些物质文化设施的建立则要以发展的眼光要由校园文化根基结合时代精神和区域特征共同来完成。这样在陶冶师生情操的同时, 最大限度的满足师生的归属感, 激励师生们昂扬向上的斗志和求真进取的风貌, 从而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 成为学风建设的硬件条件。
4.2 制度文化的传承和完善。
制度文化包含日常规范、教育科研、教师培训、学生活动、餐饮卫生等在内的文化[6]。优良的传统制度可以传承, 但要保证师生在优良学风创建中发挥主体作用, 则特别需要完善对教职工新校区工作的激励制度和规范管理, 创新新老校区过渡期间的学生组织与个人的互助制度, 使其成为创建优良学风的约束力和催化剂。
4.3 文体艺术文化的特色与创新。
新校区处在新的区域环境中, 必将有更多的文化资源可以享用。要通过丰富多彩的特色文体艺术活动来糅合新的文化资源, 而不能简单的将老校区的活动照搬进行。新校区文体艺术文化的优势是能够从老校区的局限中脱离出来, 通过创新化解以前活动举办中不能化解的矛盾, 使优良学风创建有多样化的载体。
4.4 精神文化的定位与升华。
高校精神文化是高校在长期办学进程中形成的办学理念、校风、学风、文化心理、理想信念、价值取向、伦理道德、团队精神等, 表现为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两种形态。精神文化在新校区的定位可以重新审视校园历史文化内涵, 使广大师生明确学校现阶段所承担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引导广大师生继往开来、开拓创新, 形成一种艰苦奋斗、团结合作、求真务实、锐意进取、不断攀登的风气, 升华校园文化的核心价值, 从根本上形成良好的学风。
大学校园文化与学风创建是师生经过数年甚至更长期的积淀形成的, 对师生也有很大影响。作为教育工作者, 要充分重视新校区文化的价值和作用, 力求通过新校区的文化建设探索学风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 使学生由“让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从而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和新校区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摘要:结合新时期高校新校区办学的实际现状, 在阐述新校区学风建设与校园文化的正相关基础上, 对新校区文化创建的四个层次进行理性分析。指出新校区文化创建容易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措施, 对如何加强校园文化创建以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进行策略分析, 探求新校区校园文化和优良学风结合创建形成的新思路、新方法。
关键词:新校区,校园文化,学风
参考文献
[1]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590.
[2]郑廷友, 陈静, 冯亮波.新时期高校学风建设长效机制构建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7 (6) .
[3]阚宝奎.论高校校园文化与学风建设, 北京100191,
[4]黄金生, 杨晓宁.大学学风的丰富内涵与学风建设途径[J].文化学刊, 2008, (1) .
[5]祝玉芳, 张飞.构建高校和谐文化[EB/OL].[2010-02-01]http://www.evchina.com.cn/wqzz/sxk/200716/200716dc.htm.
浅谈高校学风建设 篇11
【摘 要】学风建设包涵诸多方面内容,也是一项持续、长久的工作。优良的学风是一所高校的生命力所在,加强学风建设也是高校提升办学能力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学风 高校 学风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2-0073-02
通常的观念里,学风被单方面的理解为学生的学习风气,然而从科学意义上讲,学风应该指求学、治学之风,它不仅涵盖学生的学习风气,还包括教师的教学、做人之风。对学生而言,反映的是全体学生的求学态度;对教师而言,反映的是科学的治学态度、思维方法和勤勉精神。因此,学风是一个学校全体师生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治学目的、精神、态度和方法,是全校师生群体心理和行为在治学上的表现。
优良的学风要求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正确的学习方法、端正的学习态度、严格的学习纪律、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独立思考、明辨是非的能力,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对其氛围之内的每位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能感受到一种追求理想、完善人格的动力,从而不断进取、努力向上;教师能乐学尚业,最大程度的发挥教学育人的能动性。良好的学风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思想、育人环境、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准,是一所大学的气质、灵魂和立校之本。学风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改革的步伐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影响到校风的形成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加强学风建设就是高校教学管理的核心内容,是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的前提保证,是高校办学能力和竞争力的最直接反映,对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弘扬刻苦学习,顽强拼搏精神和求真务实,明理诚信的道德风尚,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价值观以及学会做人、做事都有积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一、当前高校普遍存在的学风现状分析
近年来高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其直接结果就是进入高校的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强烈,自我评价较高,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现行教育体制存在不少弊端,中小学阶段主要还是应试教育,个人能力修养方面的培养不够;同时学生也处在性格转型期,是非观不成熟,对相当部分的社会现象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当前社会也普遍存在一种急功近利思想等等,这些因素极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良好学风的形成。主要有以下表现:
1.学习目的不明确
部分大学生缺乏明确的理想和正确的学习观、成才观,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机不纯,浮躁、不肯花力气。
2.学习纪律松懈,主动性和自觉性差。
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所学专业,部分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内在学习动力的不足,不能正确处理好学习与生活、学习时间和课余时间的关系,自律意识薄弱,如迟到、逃课,沉溺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导致成绩不理想。
3.缺乏诚信意识
不良社会风气侵入校园,加之自身修养的缺失,部分同学缺乏诚信品格,最突出表现便是考试中各种舞弊现象的层出不穷,这是营造优良学风的最大威胁之一。
4.缺乏责任意识、社会公德观念
部分学生自小很少受到严格管教,我行我素,在大学校园也是如此,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所做之事带来的后果,导致各种违纪乃至违法行为的发生。
虽然这些现象都是与营建优良学风是相抵牾的,必须加以遏制与消除。
二、对策与措施
1.坚持以学生为本,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作用。
学风建设是高校进行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加强学风建设,首先应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抓起,以学生为本、以育人为本,对学生开展理想信念、诚信等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结合实际,不断培养学生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能力,促使每个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在校园内形成勤奋好学,求实创新,相互激励,共同监督优良学风氛围,让每位学生自觉成为学风建设的主人。
2.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挥主观能动性。
大学教育与中学教育存在明显的差异,大学学习更偏重于自学,而不同于中学那种普遍的填鸭式教学。大学教师本身的居住、科研工作等因素,也限制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同时,大学生在生理及心理上已经或者接近成年人,已经具备较好的自学能力。在这种环境下,自学就成为大学学习的最主要方式,因此,学校要尽力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条件,如充分利用图书馆、自修室、实验室等公共资源,给学生搭建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自己乐于学习。
3.积极开展素质拓展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实力。
书本知识学习是基础,但仅仅如此也会违背大学教育的初衷,大学更应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其载体便是各种素质拓展活动。书本学习和素质拓展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书本学习为素质拓展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撑,而素质拓展则会促使学生更好的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学习理解。因此,高校要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学习竞赛、科技竞赛、社会实践等素质拓展活动,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竞争意识,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勤奋努力、刻苦钻研的精神,提升学生的综合实力,改变高分低能、动手能力差的情况,这样不仅能为学风建设创造良好的氛围,更能为社会输送符合要求的人才。
4.促进大学精神的建设,以大学精神促学风发展。
《大学》曰:“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精神是一所高校的灵魂,是一种文化,并让师生为此作生生不息的追求。大学精神是学风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所大学应该有自己独特的大学精神,它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具有导向、熏陶作用。因此,学校应在加强人文景观建设的同时,重视人文精神培养,努力提高校园环境的文化品位,挖掘人文教育资源。可以开设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课程,让学生接触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用优秀的思想文化来熏陶学生的心灵;举办各种学术活动,营造文化氛围,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升华自己的思想和气质,促使浓郁学风的形成。
5.严肃校规校纪,辅以校规治校。
创造良好的学风,还应辅以严明的行之有效的校规校纪。严明的规章制度对学生具有规范和约束力,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风建设。自觉遵守校规校纪是学生最基本的要求,在校规校纪面前人人平等,一旦违纪,都要受到处罚。只有实行严格的管理,在管理中使学生明辨是非,不断提高学生的自制力,才能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6.从严治教,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促进学风建设,做好学生的工作只是一方面,另外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加强师风师德建设。教师是人才培养的决定者,教师的治学治教精神、态度、方法、职业道德、思想素质和品行直接决定着学生的成才,对学风建设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教风与学风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管理和师德师风的建设,坚持从严治教,坚持不懈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活动,促进教师爱岗敬业、以德治教、严谨治学的态度和“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风尚,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业务水平,从而推动学风建设和提高教学质量。同时,高校还应积极推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鼓励教师积极投身教学改革、追踪学科的最前沿,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教学水平,让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
7.营造高校良好的外部环境,内外协调发展。
创建优良的学习环境不应仅仅在校内进行,还应重视校外环境的营造。高校应该争取相关部门配合,清查、整顿,取缔校园周边低级庸俗、对学生有腐蚀作用的行为及设施,代之建立健康的学生娱乐活动中心,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课余生活氛围。其次,高校应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形成学校、家庭共建学风的工作格局,班主任或辅导员应该经常与学生家长沟通,争取学生家长的积极配合,发挥家庭在学校教育工作中诸多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
总之,学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中一个永恒的主题。只要得到高度重视,并施以得力的措施,全员参与,齐抓共管,优良的学风就能很快形成并长期延续和发展下去,使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不断提高,为社会培养源源不断的高素质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 郑家茂、潘晓卉.关于加强大学生学风建设的思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4)
2 李宇飞.大学生学风建设的再思考[J].江苏高教,2005.(1)
3 孙传刚.对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的认识和思考[J].胜利油田职工大学学报,2005(2)
4 王文涛、谢水波.高校学风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2)
班级学风建设 篇12
何谓学风?学风是指在特定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习观的支配下,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目的、学习组织纪律、学习方法以及意志品质等方面的综合体现。优良的学风可以促进和保证学生高质量、高标准圆满地完成学业,而且还可以使他们养成许多终身受益的好习惯,而不良学风则相反,不仅对个人危害大,同时也会影响到其他的学子,一旦形成风气就会造成很大的危害。所以说良好的学风是造就人才的前提和基础。
目前,由于就业环境严峻以及学生自身的问题,学风建设中存在着许多问题:近几年就业压力很大,大批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毕业以后找工作都困难更何况高职高专的学生呢,由于前景暗淡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对于学习采取得混且混,不思进取,根本就是老师求他学习而不是求学,抱着60分万岁的思想。同时有的学生纪律松懈,迟到早退屡见不鲜。考试作弊蒙混过关这是其一。其二,行为规范上缺乏文明礼貌和集体观念,道德、法律意识淡薄,思想固步自封。
班级学风建设如此重要,应从哪些方面着手加强呢?曾作为一名班主任,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如何加强班级学风建设问题。
一、树立明确的奋斗目标
1. 班级要有班级的目标:
人的行为活动是受目的控制的,人的活动目的决定了他的行为方式和行为习惯。在学习和社会实践中,有目标的人总是勇往直前,没目标的人随波逐流一无所获。如同一个人前进要有明确的目标一样。一个班级体也要有自己的目标。学习就是主要目标。掌握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是根本。班级的管理措施,组织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有利于更有效地学习。
2. 学生要制订不同阶段的学习目标。
明确整个大学阶段的目标,本学年的奋斗目标,本学期的、本月的计划,每天的计划,有了计划目标人才能有努力的方向、前进的动力。这是一个人最好的自我激励和内在动力。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1. 一个干净整洁安静、秩序井然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学风。
所以要求学生进教室时衣服整洁,举止文明,不得喧哗,不得吵闹,上课不得开手机,或是在教室干与学习无关的事。这些要求必须明确提出。因为优良的学风形成有赖于个人的习惯在公共场合的行为。
2. 发挥模范生的带头作用。
大力倡导争优创先的风气,向品学兼优的学生看齐,形成你追我赶的良性竞争氛围。这需要老师正确的引导,否则会引起同学间的不和。
三、班主任的作用
1. 班主任是一个班级体的灵魂。
是连接学院和学生之间的桥梁。时时处处为本班的学生做表率。所以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首先要做到,并且是言必行,行必果。班主任的言行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必须要言行规范,严谨治学,勤奋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技能,做学生生活中的益友,学习上的良师。
2. 心里装着学生。
爱他们。关心其生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加强心理辅导,及时消除学生的不良心理状态,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保驾护航。对学生一定要一事同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应因为学习和家境不同而有所不同,这一点很关键,公平的态度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
3. 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要经常向每位班级成员强调树立理想,端正学习态度,确立人生目标的重要。
确立以学习为中心的这个目标,制订学习计划,并分为长期、短期计划,定期检查执行情况,只有这样日常的学习生活才不至于盲目杂乱,误入歧途,浪费大量时间、精力,沉迷于学习无关的事,到头学无所成。
4. 强调班级团结,一个班级是一个集体,班级的凝聚力很重要。
班级成员应该互相帮助,加强沟通与交流;班级遇到挑战和困难时,一定要加强团结,共同努力采取“一帮一”的学习模式战胜困难。
5.
平时不论是在教学中, 还是在课余时间, 努力向学生传递一种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当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也不容忽视,无论是目前的学习,还是为了今后事业的成功和生活幸福,我们教师都有责任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心态,健康的身心。保持坚定的信念、奋斗的理想;自重、自强、自立、自省,从而能够使他们在大学阶段达到高尚人格的修炼。
6. 及时进行考试总结。
每次考试完,班级要进行认真的总结。分析成绩,查缺补漏,优势是什么,学生之间互相交流方法经验。
四、好的班委的作用
一个好的班委是一个班级顺利开展各项工作的关键,班委一定得由思想品德优秀,组织能力强,负责任、热心班集体的学生组成,这样的班委,具有较高的威信,其他学生才能心悦诚服,并成为老师的好帮手、同学的好榜样,起到为班主任、任课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桥梁作用,使得班级的各项工作能够顺利展开,学生学习才会取得更大的成效,所以选好班委应放在班级学风建设的重要位子。在已经互相了解的基础上,由学生自己选出,充分体现民主和学生自觉为班级体服务的意愿。
五、宿舍小单位的作用
宿舍是除课堂外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环境之一,一个宿舍的风气对于每个成员的发展有较深的影响。一个学习风气浓厚、人际关系融洽有着共同追求的宿舍,会对每个成员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把宿舍这个小单位搭建成为同学们交流学习经验和心得的平台,使得大家互相取长补短、相互竞争、共同发展。
最后,大力支持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文体活动,丰富同学的业余生活:如组织各种体育比赛、英语演讲、迎新晚会、专题讲座、英语角等等多种形势的活动,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增长才干、开拓视野、提高应变能力和综合素质。
总之,良好的学风并非一朝一夕,一个人几个人就可以树立的,它需要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共同打造出学习氛围浓厚、团结进取的班集体。
参考文献
[1]丰云.学校班主任工作手册[M].吉林:吉林音像出版社, 2008,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