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成长记录册

2024-07-15

幼儿成长记录册(精选12篇)

幼儿成长记录册 篇1

1 幼儿成长记录手册中文字交流的意义

我园的家长大多都是高学历的大学老师, 由于科研教务繁忙大多数孩子都由爷爷奶奶来带, 而家长本人偶尔的接送也都是匆匆忙忙, 很少和老师有深入的交流, 所以每月的幼儿成长记录手册是这些家长了解孩子在园生活的最重要的方式。但是他们又不仅仅满足于看到成长记录手册中孩子在园的照片以及绘画、手工作品, 他们更在意老师对自己孩子生活、学习细节的文字观察描述以及客观的分析评价。

口头交流虽能及时地反应孩子在园的表现, 但是针对我们家长的现状他们没有时间进行面谈, 有时我们教师就和家长进行电话交流, 但是反馈不是特别明显, 很多家长一忙转身也就忘了, 而幼儿成长记录手册就给教师和家长提供给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手写的文字对于家园双方心灵的交流与沟通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其一, 从习惯上说, 人们对文字信息的重视程度要高于言语信息, 作为大学老师的家长也是一样。同样的信息, 文字对人的刺激作用要大于言语, 更容易被家长重视和接受。

其二, 谈话受情景制约。我们在与家长进行谈话时, 如果家长此时心有所系, 那么肯定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而文字突破了口语所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家长可以随时随地拿起来阅读, 从而引起家长的重视。

其三, 书面语言可以反复修改, 教师更容易精确地表述自己的观点, 同样家长可以反复阅读才能充分地理解教师的真正意图, 这更是言语表达方式无能为力的事情。

2 幼儿成长记录手册中教师与家长文字交流的现状

幼儿成长记录手册每月在家园之间交流反馈一次, 由老师先描述幼儿在园的情况, 然后再由家长写反馈以及反映孩子在家的情况。然而就目前现状而言, 往往流于这样一些形式。

2.1 否定型的交流

教师对幼儿的负面评价较多。如“您的孩子教学活动时总是要离开位置, 点心、午餐总是边吃边玩, 午睡时还常常影响旁边的小朋友, 希望家里配合努力改正。”这样否定性的评价会伤害家长自尊心, 一方面会引起一些易怒心急型的家长会焦虑甚至采取暴力手段对待孩子, 另一方面也容易引起家长的对立情绪, 这些家长眼里孩子是最棒的, 老师的评价让他们认为老师不喜欢自己的孩子, 从而对老师持怀疑态度, 与老师产生隔阂。

2.2 笼统型的交流

教师对孩子的评价笼而统之, 空泛无物。如“您的孩子在生活中能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在游戏中能遵守规则, 在学习中积极、主动, 表现认真。”用总结性的语言概况幼儿的表现, 缺乏真实的情景记录, 让家长难以准确深刻的了解孩子在园表现, 难以建立起孩子鲜活的形象, 从而使家长感觉幼儿成长手册只是一种表面形式, 没有实质意义。

2.3 片面型的交流

教师反馈给家长的都是学习方面的内容。如“您的孩子上课能积极举手发言, 会在同伴面前大胆的念儿歌、唱歌表演, 绘画手工能独立完成, 希望继续努力变的更优秀。”这种只重视学习信息的反馈会诱发家长观念的偏颇, 造成家长一味重视孩子知识技能方面的培养, 而忽视孩子情感的培养, , 产生重智商轻情商的不良后果。

2.4 建议型的交流

教师对孩子描述的建议粗糙空泛, 无的放失。如“希望宝宝能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午睡习惯, 希望在活动中能遵守规则, 积极主动参与集体活动。这样的建议缺乏可操作性, 家长对这些很茫然, 孩子怎样才算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孩子应遵守哪方面的规则?怎样的进餐习惯才算良好?家长不知道具体在哪些方面配合老师教育孩子。因此, 这样的交流不是有效的沟通。

3 探索适合本园教师与家长文字交流的策略

针对以上成长记录手册中出现的问题, 我们教师要做到且行且思, 践思践行。让表面文字的交流成为家园双方心灵的对话。

3.1 真实性的交流

作为家长, 最关心的还是孩子的一切细节, 是否吃饱, 大小便是否顺畅, 是否开心, 与小伙伴相处是否友好, 这就需要教师用最直接的自然观察法将孩子自然表露的行为进行原始、真实的记录。如“您的孩子吃饭的时候能够一手拿勺子、一手扶着碗, 一口菜一口饭的吃, 桌面上保持的干干净净;上厕所时能够遵守秩序排好队上厕所, 能自己提拉裤子, 做好便后洗手;集中活动时能安静地坐在位置上倾听, 有问题积极举手回答, 注意力能保持15分钟”这样细致的描写能让家长勾勒出孩子栩栩如生的生活情境, 能引起家长的情感共鸣, 对老师敬业工作的敬重。作为老师如果对每一个孩子都这样面面俱到, 这样并不现实, 因此我们提倡班内老师分工合作, 如本月一位老师观察班内男孩子并做记录, 另一位老师则观察女孩子做好记录, 下月就交换观察。总之我们老师一定要做到心系孩子、留心观察、用心捕捉, 才能正确传达孩子的言行细节。

3.2 针对性的交流

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个性特点, 有些乖巧懂事, 有些调皮捣蛋, 我们在与家长交流时要遵循孩子的个性特点, 有针对性的进行沟通, 才能让家长感受到教师的关心与诚意, 从而让双方的沟通能坦诚有效。《指南》中也讲到“要充分尊重幼儿发展连续性进程上的个别差异, 支持和引导每个幼儿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但是在手写手册时, 也要考虑家长的个性倾向、育儿观念, 语言也要讲究艺术。如有的孩子调皮捣蛋, 家长又是娇纵溺爱, 那么可以采用欲扬先抑的方式, 在充分肯定孩子优点的基础上再提建议。“您的孩子非常有礼貌, 早上入园傍晚离园总是笑咪咪的和老师打招呼, 您的孩子也特别热心, 保育员老师在收拾餐具时总会帮助整理, 户外游戏的时候玩的特别开心, 可是有时在户外活动时会带动几个孩子躲避老师的视线, 离开群体进行模拟的打斗游戏, 好几个孩子都被打哭了向老师告状, 如果在家也有这样的行为, 希望家园一致教育孩子哪些事情可以做, 哪些事情不可以做”。这样改变告状为主的交流方式, 能够让家长真切的感受到老师对孩子的赏识和关注, 从而让家长在手册上的留言更加的积极。

3.3 全面性的交流

全面性的交流首先需要教师做到观察孩子。意大利著名幼儿教育专家蒙台梭利曾提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 应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教师不仅要观察孩子的知识积累和技能的发展水平, 同时还要关注幼儿的情感、态度;不仅要捕捉孩子偶发、典型的行为表现, 更要关注幼儿稳定的行为特征;不仅要关注幼儿的弱势项目, 更要关注幼儿的优势项目。如“您的孩子在生活中能自己吃饭、能自己大小便、能自己穿脱衣裤与鞋袜;在学习中能认真倾听老师的讲述, 能大胆举手表达自己的想法, 能独立完成自己的美术手工作品, 能自己收拾整理自己的学习用品;在与同伴交往中, 能和小伙伴友好相处, 不吵架、不打人, 懂得分享好吃的东西给小伙伴们吃”。这样让家长对孩子从生活能力、学习习惯、社会交往方面对自己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有个全面的认识, 拓宽家长的视野, 让家长不局限于对孩子学习认知的关注, 让家长明白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3.4 可操作性的交流

《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幼儿教师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 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 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老师可以针对孩子出现的一些问题向家长提出配合的具体建议。如“在倾听故事时, 调皮的宝宝会东张张西望望, 区域活动时, 好动的宝宝从来都没有选择过阅读区, 建议爸爸妈妈每天晚上抽出半小时时间给孩子讲讲故事, 并问问孩子对故事的理解, 陪孩子看看书, 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倾听、阅读习惯”这种对症下药式的交流提高了家长的教育能力, 有助于落实家长的行动, 孩子家长在反馈时就写到“我们工作繁忙, 给孩子买了很多玩具, 却忽略了孩子的阅读习惯的培养, 周末我们带孩子去书店买了孩子感兴趣的绘本, 每天不管多累都坚持和孩子一起阅读, 坚持了两个多星期了, 这几天我们惊奇的发现时间没到孩子自己从书架上拿书看, 认真的小模样真讨人喜爱, 谢谢老师给我们的建议, 今后望老师多多指教”。诚恳的建议促使家园双方形成了良好的教育合力。

《幼儿成长手册》家园之间的文字交流具有针对性和纪念性, 能够就每个幼儿不同的情况作好家园之间及时地沟通和商讨, 是教师和家长相互了解幼儿在不同环境中表现的窗口;是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的有效载体。这种交流不但可以明显地看到家园双方的沟通轨迹以及孩子的成长变化, 还可以提升家园双方的信任感, 使家园联系透明亲情化。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

[2]曲新陵, 章丽.以《成长记录册》为载体, 探索过程性评价的实践与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 2005 (09) .

[3]王春燕.对幼儿成长记录袋评价的审思[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 2006 (12) .

[4]蔡丽萍.让每个幼儿都富有个性的发展:实施幼儿成长记录手册的一些体会[J].家庭与家教·现代幼教, 2007 (06) .

[5]张艳.幼儿园小班成长记录册的探索与研究[J].江苏教育研究, 2011 (05) .

[6]李季湄, 冯晓霞, 主编.《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人民教育出版社.

幼儿成长记录册 篇2

太阳说;幸福就是用温暖的目光,照耀你们自由成长。花朵问清风:幸福是什么?

清风说:幸福就是用我亲切的手掌,抚摸你们竞相绽放。绿叶问树根;幸福是什么?

树根说;幸福就是用我充足的养分,滋润你们美丽舞蹈。雪花问大地:幸福是什么?

大地说:幸福就是用我坚实的胸怀,构筑一个童话世界。花园说:幸福是一粒种子,像孩子门纯真的心灵,在肥沃中孕育。蓝天说:幸福是一朵白云,像孩子们活泼的身影,在苍穹中翱翔。泥土说:幸福是一滴雨珠,像孩子们晶莹的泪水,颗颗是情感的珍珠。黑夜说:幸福是一颗星星,像孩子们聪明的眼睛,在天空中嬉戏眨眼。远方说:幸福是一条小路,像孩子们不倦的足迹,永远在探索中前进。大海说:幸福是一朵浪花:像孩子们动人的笑靥,让生命在希望中延续。

小宝宝们问妈妈:幸福是什么?

妈妈说:幸福是春天的一束阳光,夏日的一缕清风,秋季的一枚落叶,冬天的一片雪花:幸福是一颗巧克力,一盒美味的冰淇淋,一套心爱的卡通人物,一个临睡前的童话:幸福就是平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就是注视着你们快快乐乐地生活、自由自在地玩耍、健健康康地成长!

幼儿成长记录册 篇3

评价的方法有很多,我园在这两年都坚持开展了一种新的综合性的教育评价活动——制作《幼儿成长记录袋》,这个评价活动融过程和结果为一体,也兼融了多种具体评价方法,如观察记录法、谈话法、作品分析法等等。《幼儿成长记录袋》展示幼儿一段时间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让教师和家长能更全面地了解孩子,从而更有效地实施教育。为了充分发挥《幼儿成长记录袋》的评价作用,帮助孩子留住人生最宝贵阶段的点点滴滴,笔者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探讨:

一、全面收集资料,促进每个幼儿的发展

《幼儿成长记录袋》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传统评价方式的局限性,较好地体现了评价改革的新理念,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幼儿的发展状况。笔者从《幼儿成长记录袋》的内容探索其对幼儿发展的促进作用。

1. 家园互动,获取幼儿成长的全面资料,建立档案

《幼儿成长记录袋》建立的第一步,就是要对孩子的兴趣、特长、不足等做一个全面的了解,从而把握内容收集的指向性。我们通过家长问卷调查,教师的观察和了解,并结合孩子的兴趣、喜好及本班的教学目标,确定资料收集的内容。如孩子的家庭作业或孩子的绘画作品、手工作品等,都可以认真地记录后收集。当然,还可以针对其它方面的内容收集,如游戏的照片、故事录音或父母的笔录等。幼儿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入会倍感自豪,家长会因为看到子女的点滴进步而欢欣鼓舞。

当出现了内容相仿、形式相近的作品时,还要认真地进行分类。根据每阶段的目标和幼儿发展情况,进行针对性的筛选,避免相关的类型、水平的内容重复出现,使作品呈现层次性和阶段性,使资料更加完善。

2.描述幼儿发展与学习过程的材料既重结果又关注过程,是教育评价改革的新方向

幼儿发展与学习过程中的一切相关信息都可进行描述,通常使用参与式观察记录、谈话记录、作品分析记录、轶事记录等方式,了解哪些方法对不同的幼儿发展起作用,发现他们的优势与不足,从而去合理选择教育目标和指导策略。例如,分析某一幼儿的积木作品在上学期与下学期有些什么区别,据此可了解幼儿在不同时期的动手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发展情况,使教师能据此调整自己的指导方法。通过这些记录,既可了解幼儿现有水平,又可了解其发展的速度、特点和倾向,以便更好地促进幼儿的成长。

3.收录评估幼儿发展水平的材料

《幼儿成长记录袋》能提供幼儿的丰富材料,反映幼儿掌握了哪些知识,能做或不能做哪些事情,一段时期有哪些思想变化及进步。也就是说,在经过一段时期的教育后,可以看到幼儿在各个领域的发展水平有没有进步,是否达到了规定或预期的发展目标等。在对幼儿进行评估时,这些相关资料可以作基础,再配合一些测验、访谈、问卷等评价手段,就能对幼儿做出较为客观的评价。

二、及时反馈,促进教师的自我成长

在过去,管理者都是检查员,对教师的教育行为品头论足,吹毛求疵,目的就是为了奖惩。而教师则“认真听取,点头同意,照单全收”,因而评价变成了管理者束缚教职工的“紧箍咒”。在这种自上而下的“他律”式的评价指导下,教师的接受与发展是被动的。

《幼儿成长记录袋》是教师、家长和幼儿共同参与为评价幼儿而制作的。在《幼儿成长记录袋》中,教师可以通过所收集到的各类反映幼儿学习与发展状况的资料,再对照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反思,不断地做自我评价,找出教学中成功与失败的地方,使教师在对幼儿有个全面了解的基础上设计教学目标、选择课程资源、组织教学活动。通过《幼儿成长记录袋》的反馈,教师能及时了解自己的教学状况,变“他律”为“自律”,积极主动提升自我工作和自我发展。在这一不断反复的过程中,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观察能力、反思能力及与家长沟通的能力都获得发展。《幼儿成长记录袋》中的评价变成了促进教师自我发展和自我成长的动力。

三、家长参与评价,促进家园共育

以往对幼儿发展的评价基本上是由教师进行的,家长很少参与进来。《纲要》指出:“管理人员、教师、幼儿及家长均是幼儿园教育评价工作的参与者,评价过程是共同参与,相互支持与合作的过程。”只有将涉及幼儿的所有人(包括幼儿自己及同伴)的意见、观点都加以综合,评价才能真正反映幼儿的发展。

《幼儿成长记录袋》独立分装制作,每人一册,家长可在园内随时翻阅,也可借阅。教师定期制作一些亲子观察检测记录表,请家长帮助在家中对幼儿进行评估。由于孩子和父母的亲密关系,家长更有优势和条件去细心观察、耐心寻问,从而更好地了解幼儿。而孩子在没有紧张与压力感的测问中,表达得会更自然与真实。

家长刚开始参与评价时,评价的方向和角度很单一,大多是简单地用好、较好、一般、较差或A+、A、A-、B等进行评价。为此,笔者在家长会中通过一些幼儿教育理念、个案资料等,对家长进行教育,帮助家长在认识理解的基础上参与到评价活动中。慢慢地,家长的评价语言越来越丰富,也越来越专业。家长在评价中,既有描述性语言和评价,又有对幼儿的寄望和要求;有在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困难问题,也有家长与孩子的对话片断摘录。这些来自家长的评价,既生动有趣,又富于启发性。

通过参与评价和经常阅读《幼儿成长记录袋》,家长可以更好地了解幼儿园的课程内容和培养目标,了解孩子的潜力和不足,从而客观公正地对孩子进行“纵向评价”,并为幼儿园或教师提出更有效的教育对策,达成家园共育的作用。

《幼儿成长记录袋》既给幼儿成长道路上留下了一份珍贵的个性化资料,有效地激发了幼儿参与学习和活动的兴趣,培养了幼儿的自信心,同时也加强了家园沟通,改善了师生关系,帮助每个教师更加顺利地开展工作。在今后的实践中,它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e]

幼儿成长记录册 篇4

当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运用成长记录的方式来对学生的成长发展进行追踪式管理。纵观国内高校的成长记录工作, 我们不难发现, 当前高校成长记录工作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 成长记录详细记录学生成长的点滴, 使高校教育工作者对学生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第二, 成长记录是学生高校生活和学习的缩影, 记录下学生成长的足迹, 为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寻找未来目标提供基础。第三, 建立学生“成长记录信息系统”, 颠覆了以往只根据学习成绩评价学生的方式, 有助于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第四, 可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依据多元性原则而设计的栏目, 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尤其是一些个性化栏目的设置, 能真实地记录学生在某一方面的成长历程, 为学生所喜爱。第五, 为教师和家长比较全面、客观准确评价学生提供了帮助, 有利于学生自我个性的健康发展, 有助于学生自我激励反思, 有助于家校之间的相互沟通了解, 通过沟通来达到教育主体的相互协调和支持, 使得教育手段内外合力。

当前由于高校扩招, 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 未来就业市场竞争将会日趋激烈, 运用成长记录系统帮助学生在大学期间完成自我定位, 可以提升高校教育工作和育人工作的科学性。

一、相似的背景, 共同的需求

“定位”研究的诞生针对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复苏的市场, 由于供给和生产的大力支持和刺激带来了产品爆炸的时代, 从而也就出现了产品同质化倾向越来越严重的情况。此时经济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全球经济的互相融合也为商品的极大丰富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 产品的极大丰富使得之前的“产品时代”渐行渐远。同时这一时期, 各种科学技术也随之得到了提升和发展, 各种媒介技术水平也得到了大幅度提高。电视、电台、报纸、杂志都飞速发展。这种由于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物质生活的丰富, 使得广告业也必须探索出全新的营销理念和方式来适应形势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之下, 1969 年, 美国著名的营销专家艾·里斯和杰克·特劳特在《工业营销》杂志发表的论文中首次提出“定位概念”, 并在之后的不断实践中日趋完善, 它的出现, 被称为营销历史上的一次划时代革命。

同样, 当前大学生所面临的困局也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复苏后同质化产品的所面对的市场具有相似之处。1978 年我国恢复高考以后, 最初的大学生一直被誉为“天之骄子”, 在社会各阶层中所占比例可谓少之又少, 因此当时的大学生社会地位较高, 求职也较为容易。到了20 世纪90 年代, 随着市场经济的稳步发展, 体制改革也波及到了教育制度上。高校开始逐步与市场经济发展接轨, 扩招成为必然。大学生的数量瞬间激增, 在保证更多人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时, 也无法避免大学生从稀缺社会资源变为“同质化”商品。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 大学生必须做好自己的“定位”工作, 才能使自己顺利就业。

二、通往成功的步骤

定位理论对市场进行分析以后, 总结出了在同质化严重的市场内通往成功的六个步骤, 分别是了解自己所处的位置, 明确自己想要达到的位置, 知道自己在前进的过程中需要超越谁, 同时清楚自己是否拥有足够的金钱, 然后要明白坚持的重要性, 明确自己现在所处的地位与自己的学习水平是否相称。结合成长记录的工作方式, 我们可以借鉴定位理论中通往成功的六步骤帮助学生真正运用好成长记录, 实现自身的成功“定位”。

1. 运用成长记录, 让每一个学生找到自己所处的位置

定位是企业根据消费者对某种产品属性的认识、了解和重视程度, 给自己的产品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 培养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特色和形象, 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大学生的“定位”也需要建立在对自身的充分了解之上。

通过建立学生的成长记录档案, 对学生的成长过程进行记录被视作新世纪最具创新性的一种工具, 方便高校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了解, 并为学生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帮助方案。高校教育工作者通过成长记录会对学生有更为直观、立体的了解, 有助于在工作中帮助学生寻找到自己未来在就业市场中的定位。

2. 运用成长记录, 帮助学生打造自我“品牌定位”

定位除需要对自身的特质进行了解以外, 也要求公司设计出自己的产品, 打造良好形象, 并在消费者心中占据与众不同的、有价值的地位。大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 同样应该对自己未来所要面对的就业市场有所了解。所谓“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 唯有了解市场需求, 才能有针对性地对自己的大学生活进行规划。根据自己所选专业的市场需求情况来调整自己在大学期间的学习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做到有的放矢。同时, 借助成长记录这个工作工具, 高校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自身所拥有的社会资源, 结合成长记录系统帮助学生找到适合学生自身情况的目标。

3. 运用成长记录, 引导学生为自己的“定位”作长久努力

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后, 从管制严格、学习压力较大的高中学习模式切换到相对自主的大学学习模式, 他们会感到迷茫困惑, 很容易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忘记自身所设置的目标, 无法清晰进行自我定位。

通过成长记录, 学生可以清晰掌握自身成长脉络, 而高校教育工作者也可借此了解学生每一阶段的变化。学生通过不断回顾自身的成长, 在高校教育者的协助下学生不断调整人生目标, 以保证自己的行动轨迹具有一致性、持续性。定期对学生的成长进行记录, 也可以不断鞭策学生回顾自己定下的目标, 结合自己当前阶段的学习情况对自身未来就业进行准确“定位”。

面对当前高校毕业生人数日渐增多, 大学生出现“同质化”的情况, 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提升工作的科学性, 运用大学生成长信息作为主线, 督促家长与老师一起参与进来, 以提高对学生的日常教育和管理功能, 帮助学生寻找自己在未来就业市场的合适定位, 为发挥学生的优势, 顺利就业提供平台。

摘要:本文就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 思考和探索运用广告经典理论, “定位”的相关理论要点结合大学生的成长记录工作方法, 让高校教育工作者可以协助学生一起寻找到自身合适的定位, 以定位作为导向促进学生的学业学习和发展。

关键词:“定位”理论,成长记录,高校教育工作者

参考文献

[1]武闪闪.浅析学生成长记录袋对大学生成长的促进作用[J].青年文学家, 2014, (1Z) :235.

[2]晏青青.大学生成长记录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9.

[3]高剑锋, 高校学生成长记录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 2014.

小班幼儿成长档案观察记录的思考 篇5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师要尊重幼儿的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这一理念告诉我们,为幼儿创设一个丰富多样、多功能、多层次的具有选择自由度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能得到符合自身特点发展的空间和机会,让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都得到富有个性的发展。而在这过程中,教师要以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关注幼儿、了解幼儿,敏锐的察觉幼儿之间的差异,个别化的指导幼儿。所以,本学期开始,我班建立了幼儿成长档案。

一、建立幼儿成长档案,为幼儿提供自我展示的舞台。

幼儿“档案”主要是幼儿自己参与提供的各种“文献材料”,其中有幼儿基本信息,照片,作品,点滴进步记录、奖状以及老师的评价结果等。为了丰富“档案”内容,我们利用身边现有的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2、通过建立成长档案,幼儿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1)通过全班幼儿档案袋评价,每个幼儿的个性品质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2)档案袋中积极的评价和反馈,确实是提高孩子自信心的重要手段。

3、通过建立成长档案,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

创造力培养是个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幼儿期是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基础期和关键期。幼儿时期

良好的观察力、思考力、创造力及动手能力对个人今后的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幼儿成长档案中渗透了多元智能理论,对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起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1)让幼儿了解成长档案,为幼儿创设宽松和谐的精神氛围。

(2)在选择成长档案的内容时,我们教师随时观察幼儿感兴趣的活动,正确把握幼儿的优势智力领域。

在多元智能理论看来,每一位幼儿都有相对而言的优势智力领域,幼儿教育要有意识地培养和发展幼儿优势智力领域,其意义不仅仅在于促进幼儿优势智力潜能的最大化发展,更重要的是在于提高幼儿的自尊心、自信心,为幼儿终身发展塑造良好的动力系统。在选择成长档案的内容时,教师能正确把握幼儿智力优势,注意观察幼儿在其感兴趣的活动中的行动表现,并及时运用称赞和鼓励的语言强化幼儿的创新行为。因为幼儿在选择某种活动时,往往选择自己擅长的。幼儿在从事其擅长的活动中思路易得到开阔,能实现自我的表达,获得成功的体验。因此,教师不仅要为幼儿创设丰富的感兴趣的活动,而且应充分尊重幼儿对活动的选择性,这样幼儿才愿意去思考、去创造,其自信心变得更强。

学生成长记录袋 见证成长的足迹 篇6

关键词:小学生; 成长记录袋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6-072-001

很多老师都说过这样一句话:“宁代毕业班,不代一、二、三。”为什么老师们宁愿加班加点、吃苦受累代压力巨大的毕业班,也不愿代教学任务相对较轻的一、二、三年级呢?问其原因,老师们都一脸无奈,低年级的学生听不懂话,也不听你说话,一句话要反复说多次才能明白,让老师们头痛不已。

在小學阶段特别是低年级如何促进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呢?我们想到了通过成长记录袋来实现这一目标。

一、成长记录袋的激励性作用

教育家第多斯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评价对于每一个学生都是重要的,学生对于来自教师和同学的评价是十分重视的(尤其是对教师的)。它是教师传递教学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平时,教师常使用语言性激励评价,它的好处是及时、方便,但时间长了,容易让人遗忘和混淆。使用成长记录袋,把来自老师、同学、父母的评价用文字、音频、视频或奖品的形式展示出来,既丰富了我们的评价方式,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还能使学生清楚自己的进步和不足。在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我们使用了“认真听”奖章。学生在一段时间内能够达到认真听、不插嘴、不打岔,教师就奖励学生一枚“认真听”奖章。因为奖章设计活泼可爱、指示性很强,学生为获得一枚奖章,无不争先恐后调动自己的意志力,努力达到倾听要求。每隔一段时间,我们会安排学生翻开成长记录袋,通过交流和比较充分发挥了成长记录袋的激励性作用,达到了教师的预期目的。

二、成长记录袋的可持续性作用

《学生成长记录袋》是一个综合性的评价方式。综合运用观察、交流、测验、实际操作、作品展示、自评与互评等多种方式,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评价档案,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他不是一次或一段时间的评价,而是很长一段时间里学生成长的足迹。

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成长记录袋的可持续性作用恰恰符合了这一特点。例如,在刚开始提出倾听要求时,学生一周往往也得不到一枚“认真听”奖章,而到了后期,有的学生一天就获得了三枚。就这样,学生的每一点进步,每一次奖励,每一个突破都能在成长记录袋里呈现,学生知道自己哪儿进步了,为什么获得了奖励,什么阶段进步最大,因为清楚明白,所以更能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动力。

三、成长记录袋的开放性作用

《学生成长记录袋》打破了评价的时空局限,评价延伸到课外,社会与家庭。这有助于给家长提供详细的信息,也便于教师不断改进评价过程,从而提高课堂倾听的有效性。

倾听不光是课堂上的要求,日常生活中我们也需要懂得倾听。家长的配合无疑把倾听的评价延伸到了课外,延伸到了家庭和生活。在研究中,我们把“认真听”奖章给家长分发了一部分,要求家长和我们统一要求、统一方法、统一奖励。于是,在学期末的家长会上,很多家长都纷纷表示孩子在家也能较为认真地倾听家长说话了。

办好《班级周报》记录成长历程 篇7

一、如何办好综合性的《班级周报》

1. 做好办刊的准备工作

办班报最好是从学生进入新学校的第一周做起。办报之始,要做好这样一些准备:1确定刊名。刊名可以直白朴实,“XX学校XX班班级周报”即可; 也可来一点艺术性,“小星星报”“太阳花报”“小浪花报”“足迹”等。2确定刊徽(最好是与班级精神、班级序号相联系)。3固定刊头。4确定办刊宗旨:沟通家校,记录成长历程;联系师生,打造成长乐园。

2. 版面安排

《班级周报》用A3纸印刷,每周一期,每期四个版面,每版约1000个字符,一版与四版印在同一页面,A3纸沿中缝折叠后可以在中缝处装订。

《班级周报》的一、二版为《成长足迹》,内容有刊头、班级新闻(详细报道一周内班级发生的事)、校园简讯(从学校网站或校园日记上摘录学校发生的新闻,用简短的一句话表述出来)、上周班级情况小结、本周班级活动安排、班主任寄语、任课教师的话、班级表扬栏(表扬一周的好人好事)、班级曝光台(批评一周中班级不好的现象)、班级每周一星(介绍班上的一位同学的先进事迹)、说说我的老师和同学(众人聚焦班上的一位老师或同学)、班级辩论台(围绕学校或班级的某一规定或现象大家参与辩论,主导班级舆论)、我想说(班级师生把自己想对班级、班级同学说的话写下来,说出来)、家长园地(记录家长对班级的希望、 优秀家长的事迹以及家庭教育经验),等等。当然,每学期的第一期,还要介绍班级情况、 课表、任课教师情况、班纪班规、班级工作计划等;每学期的最后一期还要对班级情况做小结;期中、期末还可以公布学生考试成绩(以表扬的形式公布学习成绩优异者)。总之,《班级周报》的一、二版既要记下班级、师生成长的点点滴滴; 又要激浊扬清,主导班级舆论。

《班级周报》的三、四版,我们借鉴特级教师管建刚老师办《班级作文周报》提升学生的作文成绩的方法,办成 《作文周报》。在这里,我们主要公布一周中学生的优秀习作或优秀的片段; 也可以邀请语文老师或作文写得好的同学谈谈写作的方法和技巧;或者登载同步优秀作文的范文供大家借鉴。当然, 有写作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这里晒晒自己的小诗、小散文、小议论文等作品。在第四版的下部,设计成学生、家长阅报意见栏,及时收集和反馈学生、家长的意见和建议;第四版的最下方,设计报尾,记录这一期班报的编辑、打印、宣传人员名单,以及出版的时间等内容。

3. 人员安排

(1)班报指导委员会。由班主任、 语文老师、其他科有办报兴趣和特长的任课教师、学生家长等组成。班报指导委员会在办报的第一个月,要详细指导;当办报走上正轨后,主要是对报样予以审定。

(2)班报编辑组。由10余名有这方面特长和爱好的学生组成,组长和副组长各1人(语文方面有特长,且有一定的社交和组织能力),其中4人负责一、二版的组稿和编排,4人负责三、 四版的组稿和编排,2人负责打字,2人负责版面的美化工作。

(3)班报印刷组。2~3人专门负责将已定报样送学校油印室,印刷出来后,领回班级。

(4)班报宣传组。安排3~4人负责将班报下发至本班老师和同学,并对同学和家长的阅报情况进行检查,对家长的意见进行登记,反馈给班主任;同时将本班班报送学校相关领导、老师以及同年级的班级和老师传阅。

二、小小《班级周报》, 作用还真不小

《班级周报》可以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正如管建刚老师所说,《作文周报》让学生学写作文,学有园地,班报就是学生练笔的园地;学有示范,班报中的范文和同学的优秀习作就是最好的范例;学有兴趣,办班报的历程就是语文实践的过程,在办报的一小步一小步的成功喜悦中,累积的是对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对语文学科的爱好,也许将激励学生一生对语文的热爱,如此,哪还有语文水平不提高的道理呢?

《班级周报》架设了家校有效沟通的桥梁。一周一报,家长对班级、学校的事了如指掌;阅报意见,又及时将学生的家庭情况反馈给了班主任,家校沟通,班级就更好管理了。

《班级周报》主导了班级舆论,有利于形成班级正能量。

《班级周报》积累了丰富的班级资料。班主任每个学期结束时将这个学期的20份《班级周报》装订成一册,学生小学阶段可以有12册,读初中有6册, 读高中有6册,这些装订成册的《班级周报》就是一个牙牙学语的懵懂孩童成长为青春少年的第一手记录。试想,学生毕业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之后, 再回母校翻阅当年的《班级周报》,那份对母校、对恩师的怀念与感激,以何语言表达!

摘要:办好综合性的《班级周报》,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还可以主导班级舆论,架设家校有效沟通的桥梁,积累丰富的班级资料,记录学生成长的历程,是班级管理的有利工具。作者通过实践,积累经验,总结分享。

幼儿成长记录册 篇8

一、成长记录袋与教学的关系

(一) 成长记录袋

成长记录袋 (The Growth Portfolio) , 是从国外引进的一种新兴的评价方式。它是指根据教育教学目标, 有意识地将学生一段时间内的相关作品及其他有关证据收集起来, 通过合理的分析与解释, 反映学生在学习与发展过程中付出的努力与取得的成绩。

(二) 教学中成功运用成长记录袋的关键

斯潘德尔和卡尔海姆告诉我们:“记录袋对学生来说是一系列新的挑战:计划编制、时间管理、前后对比、分析和学习如何把这种学习方法运用到学习中。学生当然可以从中获得重要的经验和知识。”作为教师, 我们同样面临一些必然的挑战:帮助学生意识到为自己的学习负责的个体价值。

1. 专注于学业目标。

我们需要营造学生参与式的评价氛围, 通过信息交流方式提高教学效果。要求教师必须在一开始就制定出清晰的目标, 考查持续的进步和实施合格的评价, 并且让学生全程、全面参与对自己学习的评价, 承担起责任。

2. 准确的评价。

在同一个成长记录袋中使用的评价准则在一定时间内必须一致, 给学生提供一个衡量自己合唱、演唱能力进步的标准尺度。让学生清楚地看到自己的进步, 就能在学习上产生巨大的动力。

3. 形式取决于目的。

想有效融入教学, 设计记录袋时必须有一个特定、具体的目的。根据原因和目的来收集相关信息, 教师和学生在为记录袋填充内容时就有了针对性, 有了可以遵循特定的具体准则。

二、中职学校合唱教学运用成长记录袋的尝试

(一) 合唱课程教学的现状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 促使全国范围内很多中职学校改变了原来必修课“一统天下”的格局, 在保证一定数量必修课的前提下, 增设了大量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 让学生根据兴趣喜好自行选择选修课程。笔者所在学校开设的合唱选修课, 它是作为公共艺术素养选修课程中的一门学科, 面向全校高一至高三不同专业的学生, 学生经过网络选课、报名并通过教师的甄选等方式, 就能顺利进入合唱班学习。合唱选修课打破了原来固定班级制教学, 实行走班制的教学模式, 使学生可以连续3年选修合唱课程, 确保了合唱教学所需人员的稳定性以及艺术教育所需相对较长的学习周期, 解决了合唱教学连续性等问题。

(二) 合唱教学对成长记录袋的要求

随着成长记录袋这一评价方式的大力提倡, 成长记录袋已经在许多学科中得到了运用, 但目前在合唱课程中的应用尚不多, 可借鉴的经验也比较少。由于合唱是一种表演形式, 它是时间艺术, 故不能单纯用传统的纸制记录袋方式进行记录。而合唱演唱作品、作业多以音频和视频的方式进行存储。我们就利用计算机网络创建合唱QQ群, 把合唱班的学员都联系起来。QQ群的建立, 为师生的网络互动交流提供了平台。在教师的鼓励下, 要求学生们在QQ空间里创建一个合唱成长记录袋, 记录合唱学习中的成长历程。

(三) 成长记录袋的实施程序

1. 自我介绍。

新学期的第一次课, 教师就详细介绍了成长记录袋, 并向大家说明了实施的细则, 要求学生在QQ空间里创建成长记录袋。让他们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 给自己成长记录袋设计首页,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给大家介绍自己的爱好、特长、音乐喜好程度, 还可以挑选自己最喜欢的照片贴在上面。这种充分自主、个性化的设计方式可以使大家迅速、自然地参与到成长记录袋的建立中来。根据学生的设计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建议。教师可以打开每个学生的QQ空间, 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 随时查看成长记录袋, 了解学生学习的动态。

2. 自我心声。

成长记录袋中的第一项内容就是表达自我心声。经过一个月合唱训练以后, 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学习合唱以后的想法和理解。通过表达自我心声, 不但可以使学生总结对合唱学科的认识, 也可以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 作出教学反思。

3. 课堂学习评价。

合唱选修课一般一周两课时, 四周完成一个合唱作品。一个合唱作品为一个单元课程。教师事先设计好学生合唱课堂学习评价表, 完成一个单元教学后教师就让学生课后填写。具体评价项目为:学习态度、合唱技术、课堂表现和相关知识, 以及课堂互动。

课堂互动是指学生在课堂上参与各种教学活动时与教师、同学互动的具体表现, 由学生自己如实记录, 并呈现在各自的成长记录袋中, 由教师在统一的“教师评价”处给予适当的评语。样表如上。

围绕上述要求, 教师利用DV摄像机, 每月两次摄录学生在课堂合唱训练的情况, 并从中选取代表性的课堂表现样例, 作出相应的评价, 上传到QQ群空间, 供学生们选择性下载。学生们也可以根据视频, 直观感受自己的演唱, 点评各自的表现。

4. 自娱自乐。

每周固定的课时毕竟有限, 课堂录制的视频基本以合唱为主, 不能充分展示学生的演唱水平和技术。学生可以利用QQ群这一平台, 在家里录制自己演唱的视频或录音, 上传到成长记录袋中, 供教师审阅, 给予指导。这种方式使学生能在放松的状态下演绎作品, 避免紧张情绪, 特别适合初学阶段。是课堂教学有益的补充和延伸。

5. 艺术实践。

在学期期末举办“合唱音乐会”, 邀请学校领导、师生参加, 请他们从观众的角度给合唱教学提出宝贵建议。合唱班的同学每年代表学校参加各类合唱比赛和演出, 给学生们提供丰富的艺术实践机会, 也为制作成长记录袋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6. 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

临近学期结束时, 要求同学们在整理好自己成长记录袋的同时, 对自己合唱学习中的表现给予总结性评价, 谈谈收获、感悟、不足以及今后改进的方向。教师在仔细审阅每个学生的成长记录袋后, 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 激励学生继续努力, 使后续学习表现得更好, 取得更佳的成绩。

三、运用成长记录袋的成效和启示

经过在合唱课程中实施成长记录袋评价的实践, 笔者认为它能帮助教师改进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并促使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通过运用成长记录袋, 学生能清楚地发现自己和团队的每一次进步, 很容易找出学习中的不足, 及时进行分析和反思。学生定期跟教师进行学术上的交流与沟通, 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向, 调整教学策略。让学生理解合唱艺术始终追求的和谐统一、共同进步的艺术真谛。我们的合唱团提出“一个团队, 一种声音”的口号, 这也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一种要求。

当然, 由于目前关于合唱课程中使用成长记录袋的经验还不多, 在实践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成长记录袋实施初期, 很多学生还不能准确地评价自己的演唱水平, 在音乐理解上, 存在着误区, 认为以独唱的方式进行歌唱才能真正显示自身的艺术水平, 突出个体而忽略整体。但随着实施的不断深入, 学生的演唱能力快速得以提高, 同时我们欣喜地发现学生理性分析能力也不断得以提升。有了成长记录袋这一互动平台, 他们会对教师提出对音乐的思考, 对作品流派的选择、风格的把握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虽然, 有时他们的想法还很稚嫩, 但让学生学着去思考, 这不就是我们使用成长记录袋的初衷吗?学生们不断进步, 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艺术要求。教师也将更有动力去探索艺术的奥秘, 让学生在音乐中记录成长, 实现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Stiggins, R.T.著.促进学习的学生参与式课堂评价[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5

[2]陈玉琨.教育评价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幼儿成长记录册 篇9

借学校创建“爱心教室”的契机,我在自己任教的二(1)班开始启动实施“成长记录袋”的评价方法。“促进孩子的成长、发展, 给予孩子自信和勇气。增强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自觉学习,乐于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个性品质”是我设置“成长记录袋”的目的。“让所有的孩子都留下成长进步的印迹,让所有的孩子都拥有自信”是我设置“成长记录袋”的宗旨。

本学期我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了研究,以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一、“成长记录袋”的设计研究

低年级的孩子对于“成长记录袋”的设立热情很高,我采取学生喜闻乐见并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形式,基于多元智能为逻辑结构和灵魂来设计“成长记录袋”。我从以下几个要求做起:简约、形象、主干,涵盖小学几大课程,突出本校的办学特色。为了能显著彰显学生各个方面智能的实际情况,我依据课程的特点,特意从以下几个项目精心设计。

(1)个性名片:包括学生个人、家庭、学校等方面的内容。如: A.我的自画像。B.我爱我家。C.我爱学校。每个栏目都配上详细的文字介绍。

(2)精彩瞬间:学校生活中有很多让孩子难以忘怀的激动时刻,这一栏目以照片形式留下孩子引以为豪的精彩瞬间。如第一次戴红领巾,第一次给国旗敬礼,第一次在学校的电视上表演节目……

(3)星光灿烂:如“爱心小天使”“卫生小白鸽”“自理小能手”“勤劳小蜜蜂”等。这一设计让学生由最初的追求激励卡片数量到逐渐养成了良好的习惯,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4)语文乐园:为了让孩子爱语文、学语文,我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将星级卡引入评价并按星授权,设有朗读卡、背诵卡、写字卡、阅读卡、积累卡、质疑卡、口语交际卡等。

(5)收获乐园:收获的内容一般可以包括作业、作品、考试卷等(最满意的一次作业;最满意的测试卷;最满意的一次作业的内容),这些内容要采用一种动态的评价方式进行,因为随着学生努力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学生们做的会越来越好,一次比一次进步,他们经常体会到成功的滋味。

(6)个性舞台:主要收集学生的兴趣爱好作品及荣誉,如美术爱好者的画、工艺品,音乐爱好者的歌曲磁带,体育爱好者的奖牌等。这一栏目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和放飞个性的天地。

(7)成长足迹:设置一些“我对自己说”“同学对我说”“爸爸妈妈对我说”“教师对我说”等栏目。这些栏目包含了父母的希望、老师和同学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评价主要包括思想、学习以及生活等方面。

“成长记录袋”中的内容全部是在教学时及时收集的,充分体现了教学与评价相统一。教师可以凭借“成长记录袋”的内容,帮助他们勾勒出一位学生更为完整的“图像”。对学生来说,当他们翻看“成才记录袋”查看时,每一页都是一次有意义的成长过程, 他们能体味成长变化带来的快乐。与此同时,学生回首自己的成长历程,会不断地反思自己的学习。

二、“成长记录袋”实施操作的研究

(1)“成长记录袋”实施操作要求。“成长记录袋”资料的收集内容应关注到学生学习与发展的过程、学生采用学习的方式和策略、学生发展优势与欠缺、学生学习习惯的形成、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发展和改进的意见等。它不仅仅是一个评价的过程,更唤醒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材料的收集权放给学生,让他们自主选择,教师和家长只是作适当的指导。

(2)“成长记录袋”的评价方法。根据《课程标准》,教育评价要多元化,而且评价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直观化、科学化、正确化、公正化。所以,评价要以过程为主,以学生之间的自评和互评为核心,同时教师和家长参与辅助评价。评价要做到激励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为主要方式。这样,能最大限度地使“成长记录袋”的激励、评价、学习和教育功能得到发挥。

(3)“成长记录袋”的展示形式。展示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四个层次:小组内的分散式展示、班级内的集中式展示、校内的集锦式展示、校外的主题式展示。具体展示时机和规模结合孩子的学习成长情况而定。“成长记录袋”描述了学生的成长轨迹,它比一张张考卷更能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成长情况。我想,在家长会上,当家长在认真地研读自己孩子的成长记录时,他们会更加直接地对自己的孩子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同时也对教师和学校的工作多了一份理解。

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的思考 篇10

学生成长记录袋的使用情况:

1. 学生基本情况

这是一张表格式的自我介绍,有学生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家庭情况、爱好,学生还可粘贴上自己最喜欢的照片。这一栏,不但能激起学生参与评价的兴趣,而且有助于教师对学生一般情况的了解。

2.“我进步了”

这一栏目中,让学生把日常生活或学习中表现有进步的地方记录下来,向教师、家长和学生本人提供丰富的内容,反映学生的点滴进步,表现学生的努力,此栏目是最丰富的,也是学生最喜欢的。有的学生这样写到:“今天,老师表扬了我的日记内容丰富,我很高兴,我想只要更加努力,就会得到更多的称赞。”还有的学生写到:“数学课上我只回答了一个问题,虽然说得不是很好,但我很高兴,因为我终于敢在老师、同学面前发言了,我相信下次会说得更好。”

在这一栏目中,让学生看到自己的努力和进步,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学习。

3.“我学到了”

这一栏目主要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广泛的兴趣。学生可以把课外阅读的精彩片段记录下来,可以把从生活中学到的知识写下来,也可以收集一些名人名言等。有的学生在“我学到了”一栏中写到:“今天,我查了‘三从四德’这个成语,‘三从’指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从这个成语中,我体会到了封建社会中妇女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处处受约束。”还有的学生收集了各类名人名言、歇后语、成语等,总之,通过此栏目,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的思维飞出了课本。

4.“家长的话”

这一栏目架起了教师、家长和学生之间的桥梁。每隔一段时间,由家长填写一次。每个家长都为孩子的成长尽一份力量,只是有时“心有余而力不足”,不知从何入手。“家长的话”让家长对子女的爱,变成一句句语重心长的话,激励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5.“星星伴我行”

学生各方面素质能力水平的作品,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在成长袋中呈现出来,如一份满意的试卷、优秀习作、一幅画、一篇成功的日记、获奖证书等。让学生体会辉煌的过去,激励自己奋发向上。

教学日志,记录成长 篇11

一、教学日志的意义

1.教学日志写作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这是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一句流传甚广的经典语句。他告诉我们,人的伟大在于思想。由此,我想说,判断一位教师是否成熟,就看他是否有思想、是否会思想。教学日志可以帮助教师养成思想的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就是从写教学日记开始,不断摸索总结,最终成为世界著名教育家的。他勤奋写作,一生写了40多本书,100多篇论文,1000多篇童话和短篇小说。他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记日记有助于集中思想,对某一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日记能教给我们思考。”正是勤于思考,勤写日记,魏书生有《班主任工作漫谈》《教书育人之道》《魏书生文选》,李镇西有《从批判走向建设——语文教育手记》《走进心灵——民主教育手记》。朱永新在《中国教师:专业素质的修炼》一书中说:写教学日志,做一个有心人,认真总结教学的得失,就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家。我们不一定要成为教育家,但努力成为一个好教师却是应该的。

通过写作教学日志,我们能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组织教学的特点,了解最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帮助自己成长。当我们回头来看数周、数月或数年的教学日志,我们就会发现,在教学中给我们带来欢乐和痛苦的主要情境是什么,我们的教学盲点又在哪里,哪些耗费精力的无效教学需要改进,哪些方面的教学技能需要增强。教学日志是教育者进行思考和创作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

2.教学日志写作应成为教师备课的重要环节

备课是教学预设,而课堂永远是流动的活水。丰富多彩的教学过程与我们的教学预设完全一致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完整的备课应该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我们带进课堂的准备材料,二是课堂中师生共同经历过的由我们带出课堂的一笔财富。前一部分,学校都给予了足够的重视,有些学校还会定期检查,但对后一部分都不够重视,而这一部分对教师成长的影响却远甚于课前备课,教师成长、成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这部分决定的。教学日志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办法。

教学日志应该成为教师上课的备忘录,是教师一堂课得与失的记录,但又不仅仅是记录,它应该是源于课堂又高于课堂,并对课堂予以深层次的梳理与挖掘。写得多了,对教师是一种心智与能力的提升,也是一笔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

3.教学日志写作是提高教师教学研究水平的有效途径

撰写教学日志是一种教育科研行为。首先,它能透过课堂教学现象看其本质,寻求教学规律,总结经验教训,使教育者在今后的教学中少走弯路,快速成长。其次,优秀的教学日志又是撰写教学论文的第一手素材,可以加工成教学论文。

朱永新先生认为,只有记教学日志,才能把教学中出现的“各种碎片”粘合成最完美的珍珠。单独看,这些“碎片”好像没有价值,其实那不是因为它们没有价值,而是因为它们的价值没有被发现,没有被利用,如果把它们加以组合,它们就会光彩夺目。

写教学日志也是每一个基层教育工作者可以发挥的优势。我们工作在教学第一线,拥有得天独厚的教学实践经验,它是语文教学研究取之不竭的源头活水。我们固然要不断钻研教学理论,但芜杂繁多的实践素材更需要不断研究和总结,这更有利于我们自身的成长。

随便翻阅任何一本语文类杂志,哪一篇文章记下的不是作者的教学感受和思考?所以教师平时及时整理的文字富有个性、内容富有独创性的教学日志应当是科研的极好材料。

4.教学日志写作是教师使命感的体现

我们常说有怎样的教师就会有怎样的学生,教育质量的提高,其实首先就是教师素质的提高。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教育工作者,就应当把教学日志写作上升到责任感层面上来。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说:“我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这些记录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那种连续记了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的教师日记,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他还说:“每一位勤于思考的教师,都有他自己的体系,自己的教育学修养。如果一位内行教师、富有创造性的教师在结束其一生的创造活动时,把他在长年劳动和探索中的一切成就都带进坟墓的话,那将失掉多少珍贵的教育财富啊!”是的,教学日志可以见证学生成长的经过、反思自己的行为、提升自己的教育境界。苏霍姆林斯基记日记记了三十多年,这是一种对教育事业有责任感的表现。有了这样的责任意识,我们的教学活动肯定会成为一种有意义的活动,而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回味自己的教学过程,我们的教育过程就会充满快乐,焕发光彩。

二、教学日志的形式

1.着眼于叙事

教学日志无疑首先应指向课堂教学,力求用平实、通俗的语言,记叙我们身边的、课堂上发生的教育教学现象。它从感性课例出发,通过描述课堂教学过程,在课堂实践中探索、验证教育教学观点。它内容较零碎、思维较散乱,但正是这种“雏形”,蕴涵着丰富的教育智慧,能促进教师进行自我研究、自我发展。

着眼于叙事,能使日志记载者注意观察教学情境的发展变化,养成思考的习惯,并在此基础上发现和提出问题,积累教学心得。

2.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某种教学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活动。由于教学反思是教师依凭自己的课堂教学行动,不断探索和解决在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所以它有利于教师及时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激发教师学习、研究的意识,促使教师更好地实现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与水平。

江苏苏州中学张广武老师在教学《陈涉世家》后写了这样一段教学日志,很好地体现了教学反思的特点:

文言文教学仍是新课程下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黄厚江老师提出的文言文教学“三文”(文言、文学、文化)结合的理念,有着积极的意义,既符合新课程的精神实质,又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首先,以文言学习为基础,可以疏通课文,为下一步学习铺垫,同时又有助于学生积累一些必备的文言知识。其次,在基本排除阅读的障碍之后,进入到文言文的文章文学方面的学习上来,争取让学生得到文学上的熏染,学习为文的基本章法,力求读写结合,进而有助于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共同提高。最后,是文化的学习。通过对这些经典选文的学习,了解一些必备的古代文化常识,培养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感受和鉴赏的能力。当然,“三文”必须有机地融合渗透,不可机械划分。

《陈涉世家》教学中我就摒弃了字字落实的串讲,让学生读、译、议、评。特别是在后两个环节中,学生的表现让我着实感到兴奋和激动。比如在讨论陈涉的性格特征的教学中,学生先是从人物语言入手进行分析,了解了这些个性化的语言对表现人物的意义。讨论中,一个学生说:“他目光短浅,这也预示着他日后的失败。”我很惊奇,便让他说说理由。他回答说:“‘苟富贵,无相忘’,说明陈涉一心只想着个人的荣华富贵,并没有什么大的志向,一旦目标达到,他就会沉迷下去,终究会无所作为的。”他还结合陈涉最后的失败加以印证,令大家极为信服,我也给予了肯定与赞赏。反思现实的课堂教学,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结合教材、学生和教师自己的特点,立足课堂,认真践行新课程的思想,勤于思考,勇于创新,教学必能日渐长进,师生都会受益无穷!

张老师把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紧紧结合在一起,以学促教,以教验学,相得益彰。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教学反思日记。

3.读书笔记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一个喜欢读书、擅长思考的人成长为优秀教师或教育大师的可能性,比不爱读书的人要大得多。这样的人具有一种强烈的、稳定的热爱读书的激情和习惯,擅长传播人类创造的智慧。把自己阅读书籍得到的体会和精彩内容整理记录下来也是教学日志的一种重要形式。

笔者刚刚在网络上读到李镇西老师2月21日发布的一篇读书笔记,很受启发。他写的是读《如焉》的体会。他说:“从我已经读了的77页来看,这的确是一本震撼人心的作品。”“作为一个多少有些思考能力,已经因思考而痛苦的知识分子来说,这部书绝对能够引起共鸣。”“我曾激愤地说过,现在是中国知识分子(包括我)集体沉沦或堕落的时代。但现在我要做点小小的更正——有几个人例外,其中包括胡发云。”李镇西老师的教学日志每次都给我们新的感受,让我们知道为什么大师的思想总是那么厚实而灵动。

4.人生感悟

语文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塑造学生的人格,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黄厚江老师曾对我说:有时在上课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适时引入生活感悟,拉近与文章的距离,课堂就会生动起来,教室里就会充满灵气与活力。这实在是不错的。

为了更好地理解《醉翁亭记》中的结束语“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的含义,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人生体验,说明不会醉的人是痛苦的,不知醒的人是麻木的,能醉能醒,敢为敢乐,才是和谐的人生、快慰的人生。再联系柳宗元、苏轼的人生经历,学生就会豁然开朗。恰当地引入人生感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所蕴涵的主题。

三、教学日志的写作现状

1.重视不够

事实上,在日常教学中,能坚持写教学日志的老师是少之又少的。笔者曾经在一所学校做过调查,写教学日志的教师不超过10%。每年为评职称赶文章的人不在少数,但他们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理由为自己的疏忽和懈怠辩解。说到底还是他们对教学日志的价值认识不够,错误地以为教学与科研是两码事,“述而不作”,任凭教学中宝贵的教学体验随记忆的消磨而流失。

2.质量不高

写作教学日志是一个提高教学艺术的途径,但有些教师采取应付态度,教学日志成为纯粹事务性的作业。

博客的兴起给教学日志开辟了一个全新空间,很多老师纷纷开辟自己的博客。写作者随时能看到读者的反应,他也可以回复,可以随时介入争论,将一种“互看”发展到极致,这固然打破了传统日志单纯的私人写作局限,但另一方面也可能导致一种为了表演的“伪化写作”。

以上两种情形决定教学日志的写作质量得不到保证。笔者有机会检查到某校教师的教学日志,有从网络上复制的,有应景拼凑的,缺少的恰恰就是来源于课堂的个性化的真实写作。

3.急功近利

从人的转型和全面发展出发,从兴趣或责任出发,梳理自己丰富的感性经验和教育感悟,提升自己,这是写作教学日志的目标。如果为了发表论文,得到职称、职务等功利目的而写作、研究,那就偏离了写作教学日志的正确目标,写作者的理想和激情也不会长久。写作者的成长应该是自然生成的果子,是急不来的。“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平常心才能做成大事业,功到才能自然成。

4.缺少坚持

有些青年教师开始热情很高,但不能坚持。“古之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没有持之以恒的毅力,没有爱的热诚、理想的追求,就不可能进入学问和教育研究的至高境界。

不能坚持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害怕失败和挫折,一有困难,即自甘平庸。梭罗在《瓦尔登湖》中说:“我有我自己的太阳、月亮和星星,我有一个完全属于我自己的小世界。”一个人有了精神追求,就能进入探究和修炼的境界,就不会被暂时的挫折打倒。

5.形式单一

教学日志形式多样,但我们看到的教学日志往往比较单一,许多老师不喜欢尝试新的样式。

在《批判反思型教师ABC》一书中,斯蒂芬·D.布鲁克菲尔德认为:“不管有多简短,写出对每个问题的回答。即使在教学中没有什么让你感到惊奇,也没有什么感情的跌宕,尽管这种事件没有告诉你关于自己的什么启示,也没有告诉你所工作的条件,也要记下它们。”白天下课后或晚上睡觉前,智慧的火花要记,情感的激荡要写,甚至什么也没有也要记,总之要及时付诸笔端。

四、教学日志的着眼点

1.成功点

在教学过程中,让教者最觉愉悦,与学生联系最密切、最投入的教学时刻在哪里?这也许是教学日志中最多的内容。事实上,我们看教学杂志,很多教学文章都是由此而发。有时从课堂下来,教学流程中的佳境、师生思维撞出的火花,常常让人兴奋,这些绝妙的可遇而不可求的教学情景一定要及时记下,一旦疏忽,过后即忘。

2.失败点

教学中有没有让自己感到最不投入或最厌烦的时刻?教学显得不够机智灵活、失败的教学感觉,或是让教学者感到焦虑的情形,这或许是每一位从教者都经历过的,思考这一过程很有必要,它能为教者积累教学心得。思考时要注意设想:如果重试,将会怎样做?

3.疏漏点(或改进点)

有时教学任务不能完成,可以通过教学过程完成之后的反馈来及时找出失误或疏漏,以成为今后教学的借鉴。在平时举行的交流课、公开课、评优课等活动中,同行提出的一些中肯的意见和建议,要及时记下,这会帮助你走得更快更好。有时学生的意见也很重要,要及时记下。

4.生成点

教学过程与我们的教学预设完全一致几乎是不可能的,教学预设未完成的原因以及教学生成的成败分析应该是教学日志中记载最多的内容。事实证明,教学的精彩更多的存在于学生那里,只要你能给他们搭好一个平台,学生就能给我们带来惊喜。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只要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有利于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我们都要努力去追求,以便达到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教学相长。

五、教学日志示范案例

案例一

一听说我今天要教茹志鹃的《百合花》,几位同事嚷着说要来“学习,学习”,我不好推辞。我一直喜欢原生态的教学,所以学生先前并不知道要学《百合花》,当几位老师端着小椅子坐到教室后面时,学生们“乃大惊”。培根曾说:“如果不保持一定程度的陌生感,就不会有出类拔萃的美。”我保持了一份陌生感,就是期待能与学生一同享受一份值得记忆的美丽。果不出所料,大家被作品深深感动,不少同学泪光盈盈,有的还不好意思。我说,为小战士的崇高精神流泪,为新媳妇的纯真情感动情,不是什么可耻的事情,也不说明你脆弱。老师读这篇小说,每次都流泪的。这是感动的泪、高尚的泪。这样的泪水多流几次又何妨!我担心的是,自读时很感动,听我一讲,大家想流泪却流不出。经我这么一说,教室里一下子轻松了许多。

在欣赏小说的语言时,大家品得比较好,在回答“这是一部什么内容的小说”时,教室里发生了争论。大家都赞同这是一部有着独特视角的军事题材小说,只是大部分同学认为这是一部反映军民鱼水情的小说,而少部分同学则认为是爱情小说。比如故事开端,写“我”和小通讯员之间路上发生的故事,微妙地展示出“我”和小通讯员之间的关系,表现出男女两性之间的美好纯洁的感情,那种难以言喻的似爱情却非爱情的情感。军民鱼水情在这里并没有得到很好体现,而且写年轻的女文工团员对通讯员的牵挂、思念的地方有很多。

引导学生触摸人物心灵深处的美丽情感是教学《百合花》的一个重点,于是我现场抛出一个问题:“你觉得小说中哪一句话最有意味?”没想到,全班出奇的一致,都认为是下面一段的最后一句话。(从中也可见学生语言的感觉能力是很好的,重要的是教师的问题要设计得巧妙。)

我拿着小本子,去登记他们的姓名、单位,轻伤的问问,重伤的就得拉开他们的符号,或是翻看他们的衣襟。我拉开一个重彩号的符号时,“通讯员”三个字使我突然打了个寒战,心跳起来。我定了下神才看到符号上写着×营的字样。啊!不是,我的同乡他是团部的通讯员。但我又莫名其妙地想问问谁,战地上会不会漏掉伤员。通讯员在战斗时,除了送信,还干什么——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问这些没意思的问题。

大家觉得这一段的最后一句,含义深长,无理而妙。这段描写是在借被子、送馒头之后,年轻的女文工团员和十九岁的战士之间因为渐渐熟悉而情感变得微妙,但无论女文工团员如何开朗泼辣,女性的羞涩让她不能直接明白地表露出来。所以作者用“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问这些没意思的问题”这种似是而非的闲笔委婉点出,让读者去揣摩。有没有这一句补充是大不一样的。没有这一句,给人的感觉只是一个牵挂、一个关心,加上这一句,朦胧的爱意、刻骨的担忧,尽在其中。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有丰富的内涵,这种内涵往往不是由作家直接写出来的,而是从作家高超的叙述中暗示出来的。周致远同学说:“这样写与上文的‘莫名其妙’也一致起来,所谓‘不知道’,其实不是不知道,只是不愿说罢了。这样写也让读者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战争阻止不了爱情,阻止不了年轻人对爱情的向往,但又因为战争,爱情的花朵还未绽放就已凋谢,情感的火花刚一闪亮却瞬间熄灭,让人欷歔痛惜。所以这篇小说,在军民鱼水情的大主题下,大概就是通过战争环境下人的生存情态与情感波折的展示,写出那种特殊战争场合中的爱情和残酷,让后来者记住他们和他们曾有过的欢乐和悲伤,包括爱情。”

课堂进行到这里,师生互动非常和谐,我很高兴。谁知颜书影同学又宕开一个层面。她问:“为什么作品对爱情写得如此晦涩?‘我’为什么不将自身感情用某种方式或者神态、行为表现出来呢?”

我说可能是时代原因。这篇小说写于1958年,那时的中国,社会关系紧张,作者内心充满了忧虑和悲凉,她不得不寻找适当的方式来宣泄自己内心的郁闷。但作者不能也不可能采取直接的心理宣泄,所以她只能选择一种曲折含蓄的表达方式。百合花是通讯员与新媳妇美好品格的一种映衬,是革命军队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团结战斗的崇高感情的象征,其实百合花又何尝不寄托了“我”对牺牲了的通讯员的思念,又何尝不是对“我”逝去爱情的一份祭奠?过去的评论家都有意或无意地回避小说家通过作品所要表达的对爱情和人性的理解,现在我们把它感受出来了。

最后一个环节,我要求在小说结尾加几句话来表达女文工团员的情感。有几句大家认为比较美。下面摘录三句:

“……也盖在了我的心上。”

“我看见这个躺着的青年脸上挂着阳光的笑容,与百合花一样纯洁。”

“我不能说话,远方的枪声仍不绝于耳,有人在哭泣,但我已经听不清楚。弥漫的硝烟,只看到月光斑驳照亮小媳妇眼中的泪花,与那些百合花绽放在一块,轻轻围绕着那张年轻的脸庞,静静诉说着一份美好的情感,那张寻常的脸庞依旧安详,而我仿佛嗅到一阵淡淡的百合花的香气,在我心头化开,挥之不去。”

林清玄有一篇散文,题目是“心田上的百合花”,我也希望能在学生心田上种下一株《百合花》,不求永远,只求让他们记住,我们在这一课曾经一起流过泪、动过情。

语文是什么?语文是享受,语文是成长,语文是使人更像一个人。这是今天这堂课给我最深的感受。

案例二

学习鲁迅先生的《孔乙己》,对其中“笑”貌“笑”态的品味应该是重点。一“笑”见人性,一“笑”见人情,一“笑”见社会。今天在品读有关人物的“笑”时,却有了意外的收获。在品读了三种人物的“笑”之后,王笑天说:“这里有一个‘笑’的链条。”我问怎么讲。他说:“如果把几种笑连起来看,即把成人的笑、小伙计的笑、小孩子的笑连贯起来,就构成了一个‘笑’的链条。这篇小说就如同一则寓言,借孔乙己写出了一个‘笑’的转变史,写了一个人从一个正常人向一个非正常人转化的过程。那些孩子的笑容是天真无邪的,可是五年后、十年后呢?身处那个社会,每个人都是按照前人的轨迹,毫无悬念地成长。小孩都要长大,都有可能成为今天的掌柜、今天的长衫、今天的短衣帮,也可能是下一个丁举人,这是一个时代的必然。作者刻画小伙计的目的,正是为了写‘人’的变化,作家把这个过程细细解剖,看一个‘人’怎样被环境同化,慢慢学会‘吃人’。”这个理解非常精彩。

在后面的讨论中,曹越同学说,她最初看小说时,一直以为小伙计毕竟涉世不深,不会像掌柜等人那么冷酷,应该会对孔乙己表现出一点同情。但在听了几位同学的发言后,再反复读原文,发现这种同情心的确太少。她举例说在第十段,当掌柜结账,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时,“我才也觉得他的确长久没有来了”。多好的一个“才也”啊,“也”表明同样,说明“我”与掌柜他们在灵魂上现在可以画等号了。最后孔乙己登场,有这样的描写:“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这里“放在门槛上”的是小伙计,“放在我手里”的是孔乙己,前者表现出的仍然是鄙视,而后者表现出的是尊重,人的性格在此一览无余。如果“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他手上”,小伙计同情心是有了,但人物也就没了。一个十二岁的小伙计都鄙视孔乙己,更能突出社会对不幸者的冷漠。

这是我教学《孔乙己》以来,收获最丰的一次。

记得李镇西老师说过这样一句话:“一旦学生情感的闸门被打开,思想的火炬被点燃,其精神世界所迸发出的‘深刻’‘精彩’和‘独到’……会远远超出教师的想象,也是教师的一个大脑所望尘莫及的,更是教师的任何事前设计所无法预见的。”诚哉,斯言!与古希腊哲人说的“头脑不是一个容器,而是一把需要点燃的火把”同样精妙。教师需要的永远是点燃火把的功夫,而非其他。我要做一个好的点火者。

主要参考资料:

〔1〕[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修订本全一册),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6月第2版。

〔2〕[美]斯蒂芬·D.布鲁克菲尔德《批判反思型教师ABC》,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幼儿成长记录册 篇12

一、成长记录, 师生交流的桥梁与纽带

书面交流开展最多的应该是语文教师, 因为语文学科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写作在语文学科中的重要性, 作文和周记成了语文教师观察学生心理的一个窗口。然而现在在网上流传着学生对语文的三怕: 一怕文言文, 二怕周树人, 三怕写作文。这足以说明语文学科中的作文 ( 包括周记) 在多数情况下不但没有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 反而成了一部分学生的心理负担。所以, 这里要说的书面交流, 绝不是语文学科中的作文或周记。

本文要探讨的书面交流可以定名为“成长记录”。采取的形式是让每一位学生都准备好一本“成长记录本”, 在平时记录下自己的一些想法。这些想法可以是与同学之间的关系问题, 可以是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也可以是对教师教学方法的适应问题……总之, 是让学生找到一个空间, 一吐自己的心结。

那么, 这个类似于周记的“成长记录”会不会也像周记一样, 成为一部分学生的负担而采取应付的态度呢? 这就要取决于教师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书面交流最终流于形式、成为学生负担的一个重要原因, 是教师主动性与积极性的丧失。“成长记录”成功与否的关键, 是教师的热情。我拿到学生的第一次“成长记录”进行翻阅后, 发现部分学生也是采取了应付的态度。如何去改变这种局面, 是摆在我面前的首要问题。我要让学生知道, 我对他的“成长记录”是相当重视的, 要给他暗示, 让他能够以同样的态度来对待这件事。所以我花了整整三个晚上的时间对每一篇“记录”作了反馈, 针对每一位学生的文字写下了我的评语。第二次收上“成长记录”时, 一位学生在里面写到:“没想到老师会写那么多话给我, 我很开心, 我以后会听老师的话的……”虽然这位学生仍把这“成长记录”理解为“周记”, 但我知道, 已经有学生开始对此感兴趣。而之后的事实也证明, 大部分学生开始认真对待“成长记录”, 谈论的问题也逐步深入到自己的内心, 吐露一些小秘密。

二、成长记录, 学生成长的指路照明灯

让学生喜欢交流的工作算是告一段落, 接下来要做的是发挥“成长记录”的作用, 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然而素质教育开展了好几年了, “新课程”也实施了, 然而应试教育在学生的心中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

“我今天考试又没有优秀, 心里很难过, 妈妈昨天说要是我考试没有优秀的话就不会给我零花钱了, 我真的很难过, 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老师等会还要批评我呢……”

“今天班长骂我是个笨蛋, 我和他打架了, 老师罚我站在办公室, 我心里很难过……”

以上文字来自于一位学生的“成长记录”。这位学生在班上考试成绩一直是倒数, 这显然给了他很大打击。面对这样的文字, 面对他的自卑心理, 我也徒生感慨, 足足在他的文字后面回了一整页, 并在最后偷改了一位哲人的话, 写道:“失去成绩你只失去了一点, 失去自信你就失去了所有。”

还有位学生在“成长记录”中兴致勃勃地跟我谈起他在文化宫参加的活动。他抽到的合作对象是一位体型肥胖的女生。他形容他当时的感受说:“真倒胃口, 隔夜饭都差点吐出来。”我看到这句话时感到很惭愧———我的学生怎么会说出这样粗俗的话语。我告诉他: “没有一个人生来就是要被歧视的。鲁迅先生身高不到一米六, 身材上的瑕疵并不影响他成为一个我们所仰视的伟人;《巴黎圣母院》中的卡西莫多身体畸形, 却成为了文学作品中不朽的形象:要懂得尊重他人。”等到下次我再找他谈话时, 他坦诚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言行, 并告诉我他现在和那个女生合作很愉快。

我想, 教师应该主动发现学生思想上存在的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 而“成长记录”无疑提供了这样的平台。

欲正人身, 先正己身;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教师首先要作出表率, 树立榜样, 给学生一个健康、向上的形象, 时刻去反省自己, 改正自己, 效仿孔子“吾日三省吾身”的精神, 成为学生成长的“指路明灯”。

三、成长记录, 教师成长的助推加速器

“成长记录”建立了师生交流的平台, 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心理问题, 有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然而这种交流在客观上还形成了另一个作用———教师成长的助推与加速作用。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结合的互动过程, 两环节缺一不可。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时, 学生也会对教师的教学产生自己的看法。这些看法转化为文字反馈于教师, 就成了教师反思自己教育教学的有力依据。

有学生在“成长记录”中提议我上课讲些笑话, 因为我上课较沉闷, 太严厉, “让人不敢举手发言”。我从学生的建议中读到了我的课堂教学缺少生气, 这成了我改进教学的指导方向。若不是学生的提醒, 我还将自我陶醉于沉闷的教学氛围中。

因此, 如果更多教师也参与到“成长记录”中来, 形成师生交流的良好氛围, 对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将会起到推动作用。全体教师的参与将是“成长记录”的进一步发展, 学生交流的对象也将不再局限于一个教师, 一个小本子将碰撞出多种思想的大世界, 成为教师成长的助推加速器。

四、结语

上一篇:信息系统应急预案论文下一篇:日本的泡沫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