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购质量控制

2024-09-25

采购质量控制(精选12篇)

采购质量控制 篇1

1 引言

采购是最常见的一种活动,从人们日常生活到企业运作,从民间到政府,都离不开它。事实上无论就个人或企业而言,生活或生产所需的各种物质,已经不能“自给自足”,必须依靠“采购”来获得满足,“采购”变成一项不可或缺的经济活动。采购(Purchase),是以购买(buying)的方式,由买方支付对等的代价,向卖方换取物品的行为过程,在买卖双方的交易过程中,会发生所有权的转移。近几年,物流作为第三利润源泉已得到广泛的关注,然而作为物流活动起点的采购,目前还没有受到企业界及学术界应有的重视。随着全球市场一体化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企业采购的比重大大的增加,使采购及其管理的作用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采购质量,贯穿企业产销过程的始终,探讨其对企业产销的意义与控制方法,意义更为深远。

2 采购及其作用

至今为止,没有一个定义能把对采购团队的一整套技能的要求完全包含进去,采购随情景而言是多样性的。狭义的采购是买东西,就是企业根据需求提出采购计划、审核计划、选好供应商、经过商务谈判确定价格和交货条件,最终签订合同并按要求收货付款的过程。广义的采购是指从环境获取所需的有形或无形物质的行为。

采购是企业经营的一个核心环节,是获取利润的重要来源,在企业的产品开发、质量保证、供应链管理及经营管理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首先,采购成本是企业成本管理中的主体和核心部分,是企业管理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其次,从供应的角度来说,采购是整体供应链管理中“上游控制”的主导力量;最后,产品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受采购品质量控制(Incoming Quality Control)的影响,同时采购能对质量成本的削减作出贡献。

3 采购管理及其地位

采购管理是指企业为了达成生产或销售计划,从合适的供应商那里,在确保合适的品质下,于合适的时间,以合适的价格,购入合适数量的商品所采取的管理活动。即“5R”管理:合适的供应商、合适的品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价格、合适的数量。采购管理是研究在取得商品的过程中,统筹事前的规划、事中的执行以及事后的控制,以达到维持正常的企业经营活动,降低产销成本的目的。

采购管理是物流管理的重点内容之一,它在供应链企业之间原材料和半成品生产合作交流方面架起一座桥梁,沟通生产需求与物资供应的联系,使企业供应链系统能够实现无缝连接,并提高供应链企业的同步化运作效率。采购管理可以通过实际成本的节约显著营业利润,可以通过与供应商的合作协商来对质量和物流进行更好的安排,可以通过科学的采购流程对企业的业务流程重组及组织结构的改革作出贡献,可以为企业各层决策提供信息,可以减少库存、增强柔性、提高企业部门间的协作水平,还可以对产品设计和革新作出贡献。

4 采购质量控制及其意义

4.1 采购质量控制

采购质量控制是指为达到质量要求所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是采购管理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4.2 采购质量控制的意义

采购质量贯穿并制约着企业产销工作的质量。维持正常产销活动首先应要求质量合适的物品或劳务。对采购质量的定位要恰当地处理产品质量与成本、供应、服务等要素之间的关系。

①采购质量与采购成本之间的关系通常用“性价比”来平衡。质量通常与合适性及成本(非售价)有关,而不是产品的内在表现。采购物料不只是价格问题(而且大部分不是价格问题),更多的是质量水平、质量保证能力、售后服务、服务水平、综合实力等。有些东西看起来买的很便宜,但经常维修、经常不能正常工作,就大大增加了使用的总成本。

②采购质量与供应之间的关系要恰当地处理。对大批量的供应来说,由于对质量的过高要求,可能会导致供应商生产周期过长,严重时可能会导致缺货。

③③购质量与售后服务之间的关系更密切。产品质量不仅仅是产品内在品质的表现,也是企业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产品质量低劣,甚至出现假冒产品,不仅反映企业经营水平、管理水平,还会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形象的损失,增加服务成本。由于产品中价值的60%是经采购由供应商提供的,毫无疑问,产品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受采购品质量控制的影响。也就是说保证企业产品质量不仅要靠企业内部的质量控制,更依赖于对供应商的质量控制。因此,把好质量关是采购人员必须遵守的原则,也是采购人员的重要责任。

5 采购质量控制方法与作业

采购质量控制作业通过建立采购质量控制保证体系开展。采购质量控制保证体系是指企业为保证和提高采购质量,运用系统的原理和方法,设置统一协调的组织机构,把采购部门、采购环节的质量控制活动严密的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有明确任务、职责、权限、互动协作的采购质量控制保证体系。采购质量控制作业可分为事前规划、事中执行与事后考核三大部分。

5.1 事前规划

5.1.1 决定品质标准并开列公平的规格

优良的品质;符合设计品的特性;品质安定性;性能可靠性;修护性;服务性;安全性;制品责任性;节省性;环境非破坏性;经济性。

5.1.2 供应商的选择,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的需求分析

寻找合适的供应商,了解供应商的承制能力,能力调查(Capability Survey):该公司对品质与管制的基本政策如何?作业员与管理者对品质的执行态度如何?有关产品的工程/生产之经验与能力如何?厂商的生产设备是否有能力达到一致性的品质要求?管理当局对品质保证的保证支持程度如何?品管人员是向作业经理报告还是向总经理报告?供应商曾经获得哪些品质等级认证?

询价和报价;合同条款的谈判;最终供应商的选择;基本准则:QCDS,即质量、成本、交付与服务并重;买卖双方确认规格和图样;规格设计原则:通用原则、新颖原则、标准公差原则、规格的区分原则;品质标准与规格的书面化:规格说明书、规格规范手册。买卖双方确认验收标准。要求供应商实施品质管理(品管认证等级)。准备核正检验工具或仪器。

5.2 事中执行

协助供应商建立品管制度;定期或不定期检查供应商是否按照规范施工;派驻检查员抽查供应商在制品的质量;提供试制品以供品质检测;监视供应商的质量管理措施是否落实,确保采购品的质量没有异常状况。

5.3 事后考核,收货检验,严格执行验收标准

①制定抽样检验的标准与程序,作为双方配合的依据

②根据检验标准、规格、图面,针对供应商交货的物品进行检验比对,以决定合格、退回修改或退回废弃

③③检验时,发现有不合格的地方,应要求供应商迅速调查原因,并报告处理对策。

提供品质异常报告要求卖方承担保证或保固责任;解决买卖双方有关品质歧见;供应商考核,设定采购物资质量合格率标准,淘汰不合格供应商

采购物资质量合格率=物资合格次数/采购任务次数×100%。

根据内外环境的不同,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采购质量控制的重心。此外,企业应对不同的采购环节应进行不同程度的控制,分清主次,最终实现采购质量控制的最优效益。

摘要:文中首先对采购及采购管理作一般性的定义并说明采购在企业产销活动中的地位及作用;其次从物流管理的角度全面分析采购质量与采购成本、供应商及销售产品之间的密切关系,阐释采购质量控制的目的与意义,对采购质量控制的重要性作用进行一般性的总结;最后,提出采购质量控制的一般方法,并对这些方法的优越性和可操作性进行探讨,说明其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采购,质量管理,采购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1]钟复台等编.企业采购操作规范[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1.

[2]甘华鸣,解新艳主编.采购[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2,8.

[3]徐杰等.采购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4]采购与供应链管理[M].第7版∕(英)肯尼斯.莱桑斯(Kenneth Lysons),(英)布莱恩.法林顿(Brian Farrington)著,鞠磊,吴立生,张晶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6.

采购质量控制 篇2

1、原材料和辅助材料(包装物等)等的采购由采购部负责,其他各类非生产性原料由使用部门负责人根据库存情况填写《采购计划单》,经总经理批准后进行采购,采购人员应按计划,及时准确保质保量的组织货源,保证供应。

2、采购人员如错采、错购,规格质量不符合规定要求,造成积压,影响生产和造成经济损失的,按规定处理。

3、签订的供货合同中,应明确规定原材料的种类、式样、等级,以及技术要求、检验规则、检验合格证、供货时间、运输方式和价格等。

4、原材料、辅助材料进厂验收由质量管理部负责验收,对不能检验的原材料必须索要供方质量证明等有关材料。包括质量检验报告或合格证书等,否则,不予验收。

5、主要原材料采购进厂后,须有质检人员对原料进行检验,检验后填写原材料检验报告,检验报告要及时上报所有相关部门。仓库管理员根据原料检验报告验收入库,不合格原料要分别存放,由质量管理部上报总经理后进行处理。

6、未经检验合格或未经质量认定的原材料,没有质检部开具的验收单不准入库。仓库管理员要加强原材料管理,做到防火、防潮、防漏、防鼠等工作。物资摆放整齐,不混放、乱放。

7、材料、物资入库要验收品种、规格、质量和数量。做到帐、物、卡相符,坚持先进先出的原则,当日收发当日结清。

8、原材料采购人员必须熟悉所采购的原材料的标准、性能、使用注意事项、用量定额情况以及检查、检验标准。

企业采购成本控制 篇3

关键词:企业采购成本 影响因素 控制措施

在企业经济活动的过程中,采购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同时采购更是企业产品成本控制的重中之重,控制企业的采购成本对于不断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来说具有高度的战略意义。特别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企业要想在这样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要做好企业采购的成本控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通过控制采购成本来规避潜在的经济风险,从而有效地促进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 影响企业采购成本的相关因素

企业的经营和管理的目的始终是为了实现利润的最大化,收入与成本的差就是企业所追逐的最终利润,因此,成本因素直接影响着企业最终回收利润的高低。采购成本具有两大特征,分别是多样性和动态性,对企业采购成本造成影响的主要因素首先是物资采购的价格。采购价格是组成企业费用和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决定着采購成本的高低;第二是采购数量。采购数量首先必须要以批量生产物品核算定额与储备定额为基本前提,可以说采购的数量越大,那么单位成本的价格就会越低;第三是物流信息。物流信息简而言之就是物资性能、价格以及质量等综合信息;第四是物资的配送方式。采购物品的运输里程数越少那么耗费的时间就越短,相应的费用也就越少,因此采购成本就更低;第五是物品的储备方式。物品的储备方式主要体现在运费、人力以及资金的占用率方面;第六是采购的策略。采购策略必须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预见性,才会充分地降低成本的浪费,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节约成本;最后是采购人员的综合素质。采购人员的素质是企业控制采购成本的关键因素,因此,采购人员的专业素质与工作态度也深刻地影响着企业采购的成本控制。

二、加强企业采购成本控制的具体措施

(一)建立健全采购制度

要想提高企业采购成本控制的有效性就必须首先建立完善、严格的采购制度。在相关制度中务必要清晰明确地规定采购计划的提出、审批、相关责任的落实、供应商准入以及采购方式等;其次,进一步完善供应商准入制度与档案管理。对于那些正式合作的供应商,企业必须要相应地建立档案与考核评价机制,采用动态调整模式,加强供应商的竞争,并从中取优;最后,建立价格评价体系和价格档案。从而为采购物资的报价与其归档的价格比较提供更好地服务,并根据价格的不同,分析研究其形成的原因,并定期收集好相关的供应价格信息,最后在全部准备工作做好后,对当前价格水平进行详细的分析与评价。

(二)对物资商情要定期分析,时刻把握最佳采购时机

全面到来的信息时代,使得信息成为了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谁掌握的最新的信息,谁就获得了把握商机的主动权。企业务必要充分地利用市场信息平台,积极建立采购资源的信息库,结合对外部市场的把握以及企业内部的有效管理,充分地收集市场信息,侧重分析信息的特点,全面把握市场的价格走向,让采购工作时刻保持敏感态度,准确把握最佳的采购机会,从而最大程度地节约采购资金。

(三)坚持不懈地针对采购人员的职业道德进行系统的培训

企业在聘任采购人员时,要善于挑选那些精明能干、诚实守信,并且具有较高业务水平和采购经验的人员。一旦出现突发情况,采购人员能够从容应对,并能够对科学的采购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可以说一旦在采购人员身上出了问题,那么企业的经济损失是不可估量的。因此,企业必须要加强采购人员的职业培训,要求采购人员必须要掌握较高的购销谈判知识,能够清楚地分辨出供应商提供信息的真伪,从而最大程度为企业的采购节约成本。

(四)不断开发新的供货商,促进竞争的新局面

要动态的管理和开发供货商。最佳手段是刺激竞争,不断开发新的、更有竞争力的供货商,在供货商之间营造一种相互竞争的氛围,从而促进供货商服务的提升以及价格的合理性,给企业带来更好的供货环境。

(五)通过密切关系,加强对供应商的管理

供需双方必须要相互信任,构建诚信合作的良好关系,才能实现采购过程中的双赢局面。如果这种互利互惠的诚信关系无法树立,势必会导致到企业成本的的居高不下。因此,必须要加强供应商的有效管理,改善供购交易关系,重新整合供应商群体,吸纳行业中具有一定竞争实力的供应商进入采购的目标范围中,加快供应商市场的开发和培育。

结论:综上所述,加强对企业采购的成本控制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采购成本控制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因此,在新时期的新形势下,我们必须要立足当下,因地制宜地从企业与市场的实际情况出发,加强对于企业采购成本控制措施的深入研究,积极借鉴国际国内先进的管理经验,不断加强相关人员的岗位培训,灵活的采取适合本企业实际情况的采购成本控制策略,从而促进企业物资采购成本的有效控制。

参考文献:

[1]马长昊.浅谈采购过程中的供应商管理[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01)

[2]王立平.对完善公司物资供应管理体系的思考[J].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06):51-53

[3]崔文新.浅谈企业的物资采购的成本管理[J].民营科技.2009.(01):120-121

(责任编辑:罗云凤)

采购质量控制 篇4

1 政府招标采购的产生

市场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使图书供货商和出版社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出现了许多民营、私营的图书供货商,打破了过去由新华书店一统天下的格局。图书馆如何在众多的出版、发行商中作出选择,如何使图书馆的采购经费得到更好的利用,规范采购渠道和市场运作,保证图书采购质量,这些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许多图书馆都按照政府规定,实行了招标采购的办法。

图书招标采购是图书馆将书刊采购的要求、方式、条件和程序等向有潜力的书商发出公告、通告或邀请函,然后由招标人对投标人的应标书进行公正、公平的评价,最后选定中标人,并与之签订采购合同的一种采购方式。

2 招标采购对文献采访的影响

2.1 积极影响

具体有以下几方面:①健全了图书馆的财务制度,使购书经费效益最大化;②有利于选择资质优良的书商,保证图书质量;③加大文献采访活动的透明度,遏制了腐败现象;④扩大了采访范围,提升了采访水平;⑤简化了采访过程,提高了采访工作效率。

2.2 存在问题

2.2.1 招标采购文件编制不规范

招标采购文件是招投标双方签订合同的依据,它涉及供应商的产生、图书采访方式、采访数据和图书质量等。标书编制的质量高低、合理与否,关系到招标采购的成败,而选择什么样的供应商,将直接影响到后续采访工作的开展和图书采购的质量。但是,由于招标采购是个新鲜事物,一些图书馆对它还不是十分了解,因此,标书编制不规范的情况较多。主要表现有:①没有明确标的,图书作为商品有其特殊性,编制标书时无法注明标的,只能注明经费额度或应标资格;②没有形成统一的评标规范。

2.2.2 招标采购程序复杂、效率低下

图书馆招标采购工作,从拟定标书、公布招标项目、投标方递交标书、评标委员会开标、评标、选定供应商和签订相关合同等一系列法定程序完成,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快则3个月,慢则半年。在这段时间里,因为供应商未确定,日常采购业务只能暂停,现采工作暂停、订单积压等影响了图书馆文献采访的连续性。一年一次的招标活动,使得中标供应商更换频繁。

2.2.3 招标采购过程不规范

引进招标采购的核心目的就是充分运用市场竞争机制,在公开、公平、公正的环境中开展“阳光下的交易”。但在当代社会环境中,阳光底下也存在暗箱操作、泄漏标底、评标过程不公开等不良现象,某些评标委员会也存在着专业人员所占比例过小等结构性问题。

2.2.4 招标采购一味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

实施招标采购的目的之一是防止腐败并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在整个评标过程中,图书折扣是一个硬性指标,也是招标组织机构非常看重的指标。由于专业人员介入不足,往往会忽视相关的选择指标,比如采访数据、编目数据、到书率、到书周期和订准率。

2.2.5 供应商自身的局限性

一旦供应商中标,图书馆绝大部分图书都由特定供应商提供。每个供应商都有自己的经营特点和进货渠道,但未必适合图书馆馆藏发展的需求。由此可见,图书馆的资源建设反受中标供应商的书源限制。此外,一些图书馆还增加了外出现采,但因时间紧张、现场繁杂,容易出现重复购置、多卷书短缺和图书质量难以保证等问题,最终还是会影响图书馆的入藏文献质量。

3 保障图书采访质量的应对思考

3.1 提前做好图书采购计划

年度文献购置费预算一般是在年初下达,图书馆在上报年度图书经费使用方案时,应紧跟相关职能部门,让其尽快审批。同时,图书馆要变被动为主动,做好图书招标采购的准备和招标书的起草,待图书经费使用方案批准之后,马上启动图书招标采购申请,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开始年度图书采购工作。

3.2 选择合适的招标方式和评分方法

图书馆要了解各种招标活动的类型、方式、特点和评标方法,分析这些类型、方式或方法对图书类商品采购的利弊,选择合适的招标方式和评标方法。《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规定,“货物服务招标采购的评标方法为最低评标价法、综合评分法和性价比法。”图书采购选择的方法,对投标人能否中标有关键影响,也会影响其后图书采购工作和馆藏建设的质量。如果选择最低评标价法,报价折扣最低者会占很大优势。在这种评分方法中,折扣分占80%,商务分和技术分只占20%,实际就是最低折扣中标;如果招标采购简单货物时,价格作为评标考虑的唯一因素时,就比较适合。但对于复杂货物,比如图书,最低折扣中标就不适合。综合评标法是按照价格标准和非价格标准进行总体评价和比较,除了折扣因素外,还对相关因素给予加权计算,然后确定最佳投标。在图书采购招标中,评标时,除了考虑折扣外,还需要考虑供应商的资质和综合能力,选择质优、信良的供应商。因此,选择综合评分方法对图书馆资源建设更为有利。

3.3 加强对竞标方的资格审查

招标管理机构要认真审查竞标方的资质、信誉和能力,采用专业方法确定竞标方的服务质量,比如要求竞标方提供其曾经服务过的图书馆对其服务质量和服务能力的反馈意见表,图书馆据此进行相关咨询,以把握真实情况;还可以利用不同的渠道从侧面了解竞标方的信誉和服务质量,为确定中标对象提供完整的参考资料。

3.4 健全评标委员会

图书馆在招标采购过程中,一定要把握主动权。根据有关规定,图书馆作为招标人,有权自行选择招标代理机构,具有编制招标文件和组织评标能力的可以自行办理招标事宜。各省市图书馆拥有大量专业的专家,应该积极争取由图书馆牵头组织招标,保证评标委员会中2/3以上为本行业专家。同时,图书馆还需要主动与评标机构成员进行业务沟通,让评标人员清晰了解图书采购的相关服务要求,以保证评标机构能够以客观、公正的科学标准为判断依据。

3.5 明确招标项目的要求

在制订招标文件时,要保证具体明确各项要求:①所购图书必须是有规定资质出版机构的正式出版物,重点保证“核心出版社”图书的采购,不得搭配图书馆需求之外的图书,明确订单到货时间和现采到货时间,列明到书率、订准率、送货地点、包装要求和送货清单样式等;②关于图书管理数据的要求,比如免费配送采访数据和编目数据,采访数据应涵盖全国采访信息的95%以上,编目数据完整(其中国家图书馆数据应占95%以上),配送数据应该能够与本馆书目系统兼容,可以自动链接本馆的集成管理系统;③图书加工的要求,比如盖馆藏章、贴条形码和书标、镶嵌磁条等服务。

3.6 同时遴选两家以上的书商

不同书商的图书来源各有不同,有的偏重京版、沪版,有的偏重地方版或高校出版社。图书馆在选标时,要考虑各竞标方的特点,选择两三个服务内容与特点能够平衡互补的商家。采访人员在图书配额上要向有不同优势的书商提供适当的倾斜,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图书馆入藏文献的质量。

3.7 严把验收质量关

图书馆员在进行图书验收时,要仔细检查图书是否有污损,到书与清单是否一致,清单列出的各种项目是否齐全,总价与到书的数量是否相符。对于污损图书、盗版书、错发书、重复配书和非本馆订购的图书等,应及时发现并当场拒绝。如果商家有恶意搭配情况出现,可以按照合同约定,执行扣除其履约保证金等措施。最重要的是,必须要坚持先验收完毕,然后转账的原则。

3.8 注意与中标商沟通

严格执行合同,就需要供应商的配合。图书馆采访人员要与书商密切沟通,就本馆采编工作流程、采访和编目数据、图书质量、本馆集成管理系统、馆藏等问题随时进行沟通,尽量减少磨合的时间。良好的沟通不仅能提高书商的服务效率,也能让图书馆和供应商获得双赢,达到招标采购的美好意愿。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政府招标是一种值得推广和使用的图书采购模式,但是它仍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图书馆在采购图书时,要做好图书采购计划,确定合适的方法来选定图书商,选好图书商后,要严格验收图书的质量,与中标的图书商保持良好的沟通,保证图书馆的图书质量,为图书馆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谭皓丹.高职院校图书馆图书采购招标的意义、问题及对策[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09(08).

采购质量控制 篇5

一、设备采购方案的质量控制

建设单位直接采购,监理工程师要协助编制设备采购方案,总包单位或设备安装单位采购,监理工程师要对总承包单位或安装单位编制的采购方案进行审查。

1、设备采购方案的编制。编制设备采购方案,要根据建设项目的总体计划和相关设计文件的要求,采购的设备必须符合设计要求。方案要明确设备采购的原则、范围和内容、程序、方式和方法,采购方案中要包括采购设备的类型、数量、质量要求、周期要求、市场供货情况、价格控制要求等因素。从而使整个设备采购过程符合项目建设的总体计划,设备满足质量要求,设备采购方案最终需获得建设单位的批准。

2、设备采购的原则。

(1)向有良好信誉,供货质量稳定合格的供货商采购。

(2)所采购设备的质量是可靠的,满足设计文件所确定的各项技术要求,能保证整个项目生产或运行的稳定性。

(3)所采购设备和配件的价格是合理的,技术相对先进,交货及时,维修和保养能得到充分保障。

(4)符合国家对特定设备采购的政策法规。

3、设备采购的范围和内容

二、市场采购设备的质量控制要点

1、为使采购的设备满足要求,负责设备采购质量控制的监理工程师应熟悉和掌握设计文件中设备的各项要求、技术说明和规范标准。这些要求、说明和标准包括采购设备的名称、型号、规格、数量、技术性能、适用的制造和安装验收标准,要求的交货时间及交货方式与地点,以及其他技术参数、经济指标等各种资料和数据,并对存在的问题通过建设单位向设备设计单位提出意见和建议。

2、总承包单位或设备安装单位负责设备采购的人员应有设备的专业知识,了解设备的技术要求,市场供货情况,熟悉合同条件及采购程序。

3、由总包单位或安装单位采购的设备,采购前要向监理工程师提交设备采购方案,经审查同意后方可实施。对设备采购方案的审查,重点应包括以下内容:采购的基本原则、保证设备质量的具体措施、依据的图纸、规范和标准、质量标准、检查及验收程序,质量文件要求等。

浅谈采购成本的控制 篇6

一、建立、完善采购制度,做好采购成本控制的基础工作

(一)建立供应商准入制度

对企业的正式供应商要建立供应商准入制度。重点材料的供应商必须经企管、质检、物采、财务、价格等部门联合考核后才能进入,如有可能要实地到供应商生产地考核。企业要制定严格的考核程序和指标,要对考核的问题逐一评分,只有达到或超过评分标准者才能进入。

(二)建立严格的采购制度

建立严格、完善的采购制度,不仅能规范企业的采购活动、提高效率、杜绝部门之间产生纠纷,还能预防采购人员的不良行为。采购制度应规定物资采购的申请、授权人的批准权限、物资采购的流程、相关部门(特别是财务部门)的责任和关系、各种材料采购的规定和方式、报价和价格审批等。比如,可在采购制度中规定,采购的物资首先要由使用(生产)部门事先选择几家性能可靠的产品,列出可选择的供应商,价格主管部门要向供应商询价、会同物资采购部门列出所购物资的标的,物资采购部门确定拟选供应商等,以供内部审计部门稽核。

(三)建立价格档案和价格评价体系

企业采购部门要对所有采购材料建立价格档案,对每一批采购物品的报价,应首先与归档的材料价格进行比较,分析价格差异的原因。如无特殊原因,原则上采购的价格不能超过档案中的价格水平,否则要做出详细的说明。对于重点材料的价格,要建立价格评价体系,由公司有关部门组成价格评价组,定期收集有关的供应价格信息,来分析、评价现有的价格水平,并对归档的价格档案进行评价和更新。如果市场价格波动不大的情况下,这种评议视情况可一季度或半年进行一次。

(四)建立材料的标准采购价格

价格主管部门对所重点监控的材料应根据市场的变化和产品标准成本定期定出标准采购价格,促使采购人员积极寻找货源,货比三家,不断地降低采购价格。标准采购价格亦可与价格评价体系结合起来进行,并提出奖惩措施,对完成降低公司采购成本任务的采购人员进行奖励,对没有完成采购成本下降任务的采购人员,分析原因,确定对其惩罚的措施。

通过以上方面的工作,虽然不能完全杜绝采购人员的暗箱操作,但对完善采购管理,提高效率,控制采购成

本,确实有较大的成效。

二、降低材料成本的方法和手段

(一)通过招标的方式来牵制供应商

对于大宗物资采购,一个有效的方法是实行竞争招标,往往能通过供应商的相互比价、比质,最终得到底线的价格。此外,对同一种材料,应多找几个供应商,通过对不同供应商的选择和比较使其互相牵制,从而使公司在谈判中处于有利的地位。

(二)向制造商直接采购

向制造商直接订购,可以减少供应商的中间环节,降低采购成本,同时制造商的技术服务、售后服务会更好。

(三)实行战略供应商策略

与诚实、讲信誉的供应商签订长期合作合同,不仅能保证供货的质量、及时的交货期,还可得到其付款及价格的关照,特别是与其签订长期的合同,往往能得到更多的优惠。

(四)通过付款条款的选择降低采购成本

如果企业资金充裕,或者银行利率较低,可采用现金交易或货到付款的方式,这样往往能带来较大的价格折扣。此外,对于进口材料、外汇币种的选择和汇率走势也是要格外注意的。

(五)把握价格变动的时机

价格会经常随着季节、市场供求情况而变动,因此,采购人员应注意价格变动的规律,把握好采购时机。如114*4.5无缝管价格,2008年最高点的价格为7600多元/吨,而最低点的价格5600多元/吨。如果采购部门能把握好时机和采购数量,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

(六)充分进行采购市场的调查和信息收集

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单独成立价格主管部门,这样就可以做到对采购市场的调查和信息的收集、整理,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了解市场的状况和价格的走势,使自己处于有利地位。

三、对非标物资的采购成本控制

由于油田的特殊生产性质,在实际采购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新產品及非标产品,而此类产品均无市场价格、且均为独家产品,因此,虽然制定了完善的采购制度及拥有多种降低材料成本的方法和手段,但对非标产品及新产品仍不太适用,为了解决此类问题,可运用成本分析来法来进行采购。

要做好采购成本的控制,仅靠自己内部的努力是不够的,应该对供应商的成本状况有所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在价格谈判中占主动地位。尤其是遇到非标物资及新产品的情况下,可以要求供应商如实提供有关资料,以估算供应商的成本。在估计供应商成本并了解哪些材料占成本比重较大之后,可安排一些使自己在价格上有利的谈判,并尽可能加强沟通和联系,即与供应商一起寻求降低大宗材料成本的途径,从而降低自己企业的材料成本。进行这种谈判,要始终争取双赢的局面,要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使供应商在谈判中也能获取合理的利润空间。

采购质量控制 篇7

家具采购前期行为管理

根据办公家具采购的实际特点, 对家具供应商的考量主要从信誉度、服务质量、产品多样性、绿色环保、资信状况等方面进行。家具供应商的信誉度和市场美誉度是家具采购供应商选择的一个优先因素, 高校教学与科研单位的办公家具新置与更新量较大且需求类型差异性不大, 如果频繁更换供应商会使采购的办公家具质量参差不齐, 容易引起用户单位争议, 如新进教师的家具增添最好与同办公室的其他教师一致或相近, 当然更换不合格的家具供应商也是必然的选择。家具供应商的服务质量是选择时考量的重点因素, 家具供应商应在按期交货、安装服务、后续维修等方面能够提供优质服务。家具产品的多样性也是一项重点因素, 高校的实验室等科研场所的办公家具往往受空间和条件约束需要因地制宜地设计与定制, 这就要求家具供应商有足够的多样化产品满足高校办公家具终端用户的要求。家具企业产品是否达到绿色环保标准、自身的资信状况等也是衡量家具供应商是否达到“优先考虑供应商”的重要指标, 资信状况优良、达到环保标准的企业一般来说产品质量有保障, 他们不会为了一两单生意而让自己失去高校这个大市场。通过对这些因子的综合打分、评比, 确定好家具供应商的选择排序。

家具采购期行为控制

当办公家具采购量达到招标额度要求时, 必须采取公开招标形式选择家具供应商。招标前应对家具使用单位的采购需求认真细化, 尽可能将家具型制、规格尺寸、工艺标准、材质需求、交付时间、质量验收等内容全部列入招标文件。在公开招标环节的操作过程中, 评标是关键的一个步骤。办公家具因技术性要求不高, 其评标可采用综合评分法, 尽量将价格因素、技术因素、使用因素等尽可能加以量化, 形成科学、完备的指标体系。建议评标委员会由7人以上专家组成, 评标专家的选择也未必以技术型为主, 评标专家的抽取应侧重材料、质量、实际应用等方面, 可采用经验型专家、技术型专家、使用代表型专家进行合理搭配。在定标过程中, 有必要增加用户单位和评标专家实地考察的环节。

对中标或选择的供应商的办公家具生产流程要进行监督。有必要在家具生产过程中选择专家对供应商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的方式进行生产监造。对监造专家提出的生产违规行为按照合同的约定对供应进行处罚, 必要时可对家具做破坏性试验, 监督供应商在生产过程中确保家具在受力指标、外观型制、理化指标、环保指标等达到合同约定要求。监造专家发现的问题及监造过程均应出具书面的监造报告, 监造报告也是家具验收时的参考依据之一。

办公家具验收是对办公家具送货安装完成情况的检验, 应强化办公家具的验收环节。办公家具验收工作主要为检查“四个一致”:数量一致:检查具到货数量是否与合同约定的数量一致, 尤其是电脑主机托、椅子和家具配件数量是否有缺失;与样品一致:检查供应商交付的办公家具与投标时的样品是否一致, 包括样品的规格、样式、外观、材质、材料等内容;材料与环保约定一致:办公家具为日常办公经常使用, 其材质与生产工艺均应环保达标, 验收时如在柜子、抽屉等内部空间中发现冲鼻、刺眼等刺激性异味, 就应对家具中甲醛、苯、氨等有害物质进行抽样检测, 查看家具中的有害物质含量是否超标;与终端需求一致:对终端用户反映的问题应及时解决, 家具到货安装后用户单位可能会根据自然环境空间特点提出家具摆放、小件增置等现场要求, 终端用户满意度是家具验收合格的重要指标。

家具采购后期行为管理

办公家具采购到货的安装工程顺利程度也是影响家具使用用户满意度的重要因素。家具安装时应注意检查高度、尺寸、隔板位置等细节, 如办公桌的高度一般为68cm~76cm, 下部净空高度应不小于58cm, 书柜隔板净空高应不小于52cm等等, 这些细节处理不当会给家具使用者带来诸多不便与不适感, 直接影响用户的满意程度。另外, 安装时由于工程队的安装施工细致程度不一, 时常发生表面划伤、正面压痕、脱胶起皮、四脚不平、结构失牢、拼缝不严、包边不平、配件失误等问题, 因此应重视家具的安装工程, 保证采购后期行为质量也能得以控制。这要求家具采购人员不仅要熟悉办公家具的类型、材料、生产工艺及相关技术指标的规定, 还要努力提高家具审美与室内环境设计等相关知识水平。

在采购任务完成后, 采购行为并未结束, 采购人员应主动收集用户的意见与需求信息, 通过用户意见的反馈对家具采购工作环节加以不断修正, 以保证家具采购质量。用户意见反馈信息可采用电话访谈或用户打分等形式进行, 该环节工作对下一期家具采购任务的完成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家具投入使用后, 采购部门也应联合高校办公设备管理部门对家具使用信息进行监控, 全面了解家具使用后的质量问题及供应商售后服务情况。家具质量维护的及时程度是考量家具供应商信用程度的重要指标, 为采购家具时供应商选择提供重要依据。当家具采购量大、种类多、供应商为初次合作等情况时, 可以考虑在尾款结算时留总货5%左右的质量保证金, 可以要求一年以后付清, 采用这种手段保障家具出现质量问题进供应商能及时上门维修。

影响家具采购行为质量的因素控制

采购行为过程本质上是一个客观影响主观, 再由主观决定客观的人的行为, 采购人员的主观质量意识直接决定着家具采购行为的质量。如果采购人员的专业知识不充分、质量意识不够强, 则容易陷入片面追求低价的家具采购“魔厣”, 任凭采购人员凭感觉、凭印象来处理采家具购业务, 则采购行为会变成单纯的“价格谈判”, 家具供应商以低价获得订单的结果势必是为降低生产成本进而导致家具产品质量降低, 最终造成家具采购行为质量下降。因此, 应选拔具备一定专业知识、业务能力和丰富经验的采购人员充实采购队伍。同时, 高校的仪器设备管理机构要重视采购人员的培养和成长, 对采购人员采取自学与集中学习相结合等多种形式进行必要的专业培训, 提高采购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专业基础素养、学法用法水平、市场分析预测能力及谈判与沟通技巧, 从而有效避免因个人素质不足导致采购质量降低。采购人员素质的提高不仅能够提高采购工作效率, 还能保证采购行为质量, 从而提高采购效率。

对用户单位需求偏好的全面掌握是组织家具采购以达到物尽其用目的的前提。办公家具是为单位用户服务的, 但用户单位对家具行业与供应商产品并不熟悉, 特别是关于最新家具环保材料标准、办公家具生产工艺信息等方面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个别情况下用户单位主管领导个人对某类家具的主观认知都可能会对家具采购计划产生重要影响。为了提升家具采购的用户的满意度, 作为高校办公家具采购工作的实际操作者, 采购人员应根据采购计划认真分析使用单位的需求特征与最终家具布置场所的环境特点, 尽量照顾到使用单位的家具偏好, 同时提出相同技术规格的家具产品目录, 引导用户合理选择家具类型。特别是当用户单位需求的家具产品类型多、规格差异大时, 采购人员更要与用户单位详谈, 全面掌握对方的家具需求信息, 并提供合理的采购建议, 对此次家具采购工作中的难点和特点提前做到心中有数。

高校仪器设备采购的质量控制研究 篇8

1 高校仪器设备采购的现状与问题

高校仪器设备采购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专业知识要求高、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的系统工程。近年来,各高校认真贯彻政府采购精神,规范仪器设备采购流程,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仪器设备采购实效,但仍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1 采购制度不健全,创新管理意识薄弱

目前,部分高校仪器设备采购制度不健全,主要表现在:(1)未明晰招标领导小组(评标委员会)、资产管理处、使用单位、招标代理公司和设备供应商各自的责任与权限,采购管理欠规范,存在越权采购的现象;(2)对公开招标、邀请招标、询价采购、竞争性谈判和单一来源等多种采购方式,未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明确各自的适用范围,在采购方式的选择上存在随意性;(3)对仪器设备采购的实际效果缺乏必要的监督、反馈、绩效考核和奖惩机制;(4)采购管理方法没有与时俱进创新管理意识薄弱。

1.2 缺乏专业的仪器设备采购队伍,设备采购质量可控性不强

尽管仪器设备采购工作要求工作人员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业务素质,但部分高校对采购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配备采购队伍时,忽略了采购人员的专业知识结构。殊不知仪器设备不同于普通设备,其涉及面广、层次多、要求特殊,如果采购人员对所采购的设备不熟悉,就很难控制设备技术参数和价格,失去采购的主动性、预见性和系统性,从而无法把握仪器设备采购的质量。

1.3 缺乏必要的仪器设备采前干预,设备采购实效不高

仪器设备采购是一项系统工程,分为采前、采中和采后3个过程。其中,采前是关键,采中是核心,采后是保障。采购人员在制定仪器设备采购计划时,往往以用户的意见为准,对仪器设备的型号、技术参数、预算等不进行干预,对设备尤其是大型仪器设备购置的必要性、使用性和可行性不进行论证,结果导致所购产品达不到预期效果,对学校的教学和科研造成影响。

1.4 忽视仪器设备采购的外延管理,未建立设备供应商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对设备供应商的管理,通常称为采购的外延管理其目的是发挥设备供应商在采购工作中的积极作用,降低采购成本,提高设备采购质量,完善售后服务。然而在实际工作中,采购人员往往忽视对仪器设备供应商的管理,对其技术水平、供货能力、产品质量、产品价格、信誉、服务水平、负债能力等缺乏深入了解,未建立适用本单位的设备供应商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2 高校仪器设备采购质量控制的对策

高校仪器设备采购质量控制是指设备采购部门为控制产品质量所采取的措施。笔者结合本校仪器设备采购工作实践,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产品采购的质量控制。

2.1 健全采购制度,加强采购管理

采购管理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日常工作,要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必须建立健全采购制度。具体来说就是要从以下几方面健全制度:(1)明晰招标领导小组(评标委员会)、资产管理处、使用单位、招标代理公司和供应商各自的责任与权限,强化设备归口管理意识规范采购流程;(2)明确公开招标、邀请招标、询价采购、竞争性谈判和单一来源等采购方式各自适用的范围,在采购方式的选择上强化公开招标的主导地位,规范使用邀请招标方式,严格限制使用询价采购方式,慎用竞争性谈判方式,从严控制单一来源采购方式;(3)建立大型仪器设备购置论证制度,提高大型设备采购实效;(4)建立采购人员定期走访用户制度,及时掌握仪器设备使用情况;(5)建立培训制度,定期面向仪器设备使用单位介绍相关设备发展动态;(6)建立设备供应商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对设备供应商的管理;(7)建立绩效考核和奖惩机制,强化采购人员和设备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提高设备使用效益。

2.2 加强采前干预,确保采购计划科学合理

采购计划的编制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要综合考虑设备规格、型号、使用性能、技术参数、产地等因素。采前干预就是在采购计划发布前,设备采购人员与使用单位一起商榷采购计划。加强采前干预的方法包括:(1)审核设备技术参数,杜绝出现产品品牌信息,防止用户照搬某种设备的技术参数。(2)完善设备技术参数,补全特殊设备配件信息;对于特殊进口设备,在技术服务要求中明确供应商供应零配件;部分常用设备,要求配送易耗件。(3)整体把握设备技术参数,适当增减、修改部分技术参数,防止设备来源单一,并确保在预算金额内买到质量好的产品。(4)合理分包,对要采购的仪器设备,按照其属性进行分类与合并,采取重要设备单体划分,同类设备多体划分的方法,以便管理和招标。

2.3 加强采中监管,确保采购计划顺利实施

在仪器设备招标采购过程中,设备采购人员要加强监管,确保采购计划顺利实施。采中监管包括:(1)对设备供应商进行资质审查,实行准入制度,严防借资质投标和围标;(2)审查拟中标供应商的投标文件,对其所投设备的品牌、性能和报价进行仔细审查,严防以次充好和抬高报价;(3)对竞价为两家的品目,及时改用竞争性谈判的方式完成设备采购的后续工作;对竞价为一家的品目,及时改用议价的方式与设备供应商进行当面议价,当设备性能、价格满足预期值时,由该供应商中标否则废标;(4)对拟中标价格明显偏离预算的品目,重新审定拟中标单位的投标文件,并查明原因,一旦发现围标现象,立即废标;(5)加强特殊设备的生产监管,在设备生产期间,派采购人员不定期检查供应商是否按照规范施工;监督供应商的质量管理措施是否落实,确保所采购的设备没有质量问题;(6)部分特殊设备采用先试用后采购的方法,确保所购产品的使用性能。

2.4 加强采后管理,提高设备使用率

仪器设备采购计划实施以后,采购人员要认真做好采后管理工作。采后管理包括:(1)加强仪器设备的合同管理,一方面根据设备属性,与供应商及时签订合同明确设备型号、规格、数量、送货方式、交货日期、质保期、付款方式等,对于进口设备,还需注明货号等信息;另一方面将合同复印给设备使用单位,让用户对照合同进行初步验收,一旦发现有不合格的地方,要求设备供应商迅速调查原因,并报告处理对策;(2)定期走访用户,及时了解各类仪器设备使用情况,及时记录使用质量不好、使用机时少的仪器设备信息,为日后采购提供参考;(3)加强对供应商的管理,要求供应商及时提供设备使用培训和其他售后服务,确保设备正常使用;(4)建立大型设备共享平台,利用网络发布设备使用信息,提高其利用率;(5)建立顺畅的仪器设备维修管理网络平台,简化设备报修流程,提高设备完好率。

3 结束语

高校仪器设备采购是一项业务性很强的工作,采购人员要与时俱进,健全采购制度,创新管理方法,加强采购质量控制,为学校教学和科研提供强有力的设备保障。

摘要:通过分析高校仪器设备采购工作的现状与问题,提出加强仪器设备采购质量控制工作的重要性,并结合本校资产管理工作实际,对高校仪器设备采购的质量控制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高校,仪器设备,采购,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1]李夏,唐立新.采购质量控制[J].物流管理,2009,5:51~52

[2]袁雄.高校设备供应商管理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23:29~30

[3]黎晔旻.完善我国政府采购质量控制的对策[J].湖南社会科学,2009,1:207~210

路桥教学仪器采购中的质量控制 篇9

路桥仪器广泛应用于教学、质量监理、施工、科研等单位。是为广大科研、教学、生产单位提供有效数据的设备。对于设备采购者而言,由于路桥教学仪器的采购大多数属于政府采购,因此采购通常包括:方案制定、招标及定标、仪器安装、设备验收等一系列过程。在这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些关键点需要进行控制。

1 方案制定中的质量控制

首先,作为采购者,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采购设备的数量、规格。对于我们教学单位来讲,大到价值达30-40万元的路面车辙检测设备,小到价值10-20元的雷式夹都必须在方案中详细制定。一些大型设备除了完成必须的教学任务外,还要利用此设备完成一定的科研任务,由于教学设备的特殊性,因此,设备的主要配置都必须达到国标或部标。此阶段的参数制定应该慎之又慎,因为此阶段的尺寸参数、性能参数如果错误的话,后期极难进行更改,造成的损失也将是非常大。如路面强度试验机,分为主机及附属部分,大多数设备可以测试马歇尔、流值、CBR值、无侧限强度等,但是也有部分只能测试马歇尔、流值等。还有一些厂家莫能两可,含糊不清,因此在方案中一定要写清满足我们需要的设备及附件名称及数量。在教学设备的采购中还要考虑新购设备与原有设备配套等问题。总之,在此阶段应该尽可能考虑周全,特别是所有的仪器都必须满足新规范、新标准的要求。

2 招标及定标的质量控制

招标方式有自行招标及委托招标代理招标,目前院校招标大多数委托招标代理完成。选择一个好的代理机构是完成招标及定标的关键。具有较高信誉保障的招标代理是采购者的首选。

2.1 招标准备阶段

此阶段应该确定招标流程、项目整体计划安排、参标厂家范围、仪器设备参数标准、监督单位等。采购者应与代理机构密切配合反复磋商确定整个流程。参标单位既有生产厂家也有委托代理。因此要求参标设备的生产单位应该拥有国家授予的相关资质,足够的经验,一定的业绩。同时该单位还应该有一套严谨的质量体系,最好能有ISO质量保证体系,确保我们的采购任务能顺利、良好地运行。

2.2 招标书编制阶段

招标书属于此阶段的指导性文件,通常包括商务部分、技术部分和报价部分。在商务标中包括交货与交货条件,包装与标记、保证、索赔与罚款、保险、不可抗力损失的认定、税费、仲裁、合同生效、变更、暂停、终止及其他。技术标中应包括:仪器设备的技术要求、允许的偏差范围、仪器设备的材料要求、性能保障和验收时的试验、质量保证、开箱检验,技术资料表、人员的技术培训等。报价部分应包括:合同标的报价、支付与支付条件、履约保函等部分。同时,为保证所有设备满足技术标准,我们一般要求所有设备到达指定地点后由中标单位完成第一次标定工作。

2.3 招、投阶段

此阶段质量控制主要反映招标人采用的质量手段、措施和方法是否恰当,是否设置招标过程控制点,招标文件是否对验收标准、中间验收及阶段验收有规定,目前一般的招标采用竞争性谈判的招标方式,选择信誉较好的5-6家供应商参加竞争性谈判,应做到沟通良好、公平公正。潜在投标人应严格依据招标文件要求的格式和内容,编制、签署、装订、密封标识投标文件,按照规定的时间、地点、方式递交投标文件,并提供相应方式和金额的投标保证金。

2.4 评标阶段

由招标人依法组建的评标委员会负责评标。评标委员会应充分熟悉、掌握招标项目的主要特点和需求,认真研究招标文件及其评标方法、评标因素和标准、主要合同条款、技术规范等,评标过程一般实施打分制,分别制定商务、技术、价格所含的分值,其中技术分不应低于40%,再次基础上分别打分,综合评定,原则上最高分中标。必要的时候还应该组织澄清。提出自己的建议,同时听取厂家的建议及意见。

2.5 定标阶段

招标完成后,可根据商务、技术、价格的打分对厂家进行综合评定,选取前三名,在这三名中选取技术好、投标书严谨、价格合理、信誉好,有国家认证的质量体系的厂家或委托代理中标。在此阶段不建议选取最低报价中标。因为,一旦报价最低,中标厂家就有可能亏损。在目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不可能作亏本生意的,最终它们还是会将成本转嫁给业主或偷工减料,最终损失的还是业主的利益。

3 仪器安装的质量控制

大型的路桥仪器设备都需要安装。在安装就位过程中,作为业主应该指派专门人员对安装的质量及过程进行监控。安装的指导性文件是生产厂家编制的《安装手册》,在《安装手册》中应包括设备的必要数据和操作程序、每个部件安装技术条件,安装者在工作之前,必须阅读《安装手册》,掌握安装技术条件。如果安装不当,不仅会缩短设备的使用寿命,甚至会造成事故。作为业主指派人员应对每一个关键步骤进行监控。如:设备到现场的卸车、拆箱检验、安装误差检验,重要部件安装检验等。在此过程中,业主也可通过学习《安装手册》了解安装过程中安装者是否按照要求严格施工,学习安装、使用技术要点。

4 设备验收的质量控制

在设备验收之前应根据相关标准制定严谨实用的验收条件,主要依据签定的购买合同进行验收,包括设备完整性验收,相关配件及工具验收、随机文件验收,总体试机等。同时注意一些小零配件数量及质量。如我们在采购液塑限试验仪时,最关心的是圆锥总重是否达到100g±0.2g,忽略对圆锥角度30°±0.2°的检查,结果在试验过程中会出现同一试件在不同的试验仪上结果相差较大的结果,所有设备应做到一机一袋资料,资料完整,设备归档,同时保证所有设备获取相关质量标准,建立档案,有利于今后工作中备查,保证相关的试验室工作人员正确使用新设备。最终的目的确保设备能正常使用。

5 结语

仪器采购中的质量控制是一个全面的、系统的工程。每一步都涉及到认真、细致的工作,来不得半点马虎,在所有的设备采购、验收过程中,必须有监督部门工作人员在场,以防止采购工作人员徇私舞弊等现象,在可能的条件下,在生产、制造阶段采购者应向生产厂家派驻工作人员进行制造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采购质量控制 篇10

关键词:高等学校,图书馆,采购质量

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信息资源中心,对高校的教学活动及高校的科研项目有着深刻的影响。同时,高校图书馆能够为学生提供阅读服务,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而在高校图书馆服务工作中,图书采购作为高校图书馆的重要任务受到高校的普遍重视,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购质量直接关系到图书馆馆藏资源的质量,影响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因此,高校积极重视图书馆图书采购质量的控制,探索图书采购质量控制的策略。研究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购质量的有效控制不仅有利于解决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购中存在的问题,而且对高校教学活动和科研活动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购的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购的对象是图书资源,而图书资源来源于具有自身发展规律的图书出版市场。高校图书馆的图书采购工作不仅要掌握图书出版市场的发展规律,而且还要学会分析和运用图书出版市场的发展规律,根据图书出版市场发展规律制定合适的图书采购方案,以保证图书采购工作的顺利完成。因此,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购工作应积极遵循客观性原则。

(二)思想性原则。

高校图书馆不仅要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信息服务,而且也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教育,促进精神文明的发展。为此,高校图书馆的图书采购应积极遵循思想性原则,采购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传递正能量的书籍,充分发挥图书馆对学生思想的引导和教育作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三)实用性原则。

实用性原则要求高校图书馆在图书采购的过程中加强重视教师和学生的阅读需求,以教师和学生的阅读需求为依据进行图书采购,以满足教师和学生的信息需求,提高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为此,高校应积极重视不同专业学生对知识的需求,积极购买适合各专业学生阅读的数目,提高图书馆资源的针对性和全面性。同时,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购工作应积极重视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阅读兴趣,采购适合大学生阅读的数目,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

(四)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主要包括图书的系统性和服务对象的系统性。图书的系统性要求高校图书馆的图书购买在时间、空间、及专业上形成系统,注重图书资源的内在联系,提高图书资源的全面性。服务对象的系统性指高校图书采购工作既要考虑学生学习的图书需求和教师教学的图书需求,也要重视学院规划和学校科研活动的图书需求,实现图书馆服务对象的系统性。

二、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购的内容

(一)采购方案制定。

图书采购需要根据采购方案进行,因此,在进行图书采购之前,高校图书馆应制定完善的采购方案。一是高校应积极完善图书馆的规章制度,确保图书馆采购工作的程序性和规范性;二是高校图书馆采购方案的制定应积极分析和预测年度图书出版的情况,了解图书出版市场的信息,积极掌握图书发展的新方向,采购适应时代发展的图书;三是高校要确定出版社的层次,了解出版社书籍的特点;四是高校图书馆应积极落实图书采购资金和采购计划。

(二)采购方案执行。

采购方案的执行直接关系到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购工作的质量。因此,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购工作应严格执行采购方案,提高采购工作的科学性。一是高校应积极控制图书馆图书招标的质量,选择能力好、服务好的供货商;二是在采购的过程中,采购人员应严把质量观,确保采购的每一本图书都符合采购的质量要求;三是图书馆在图书验收的过程中应加强重视图书的质量,既要保证图书的外在质量,又要保证图书的内容质量。

(三)采购质量检查。

一是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购工作应积极统计和分析采购图书的分类和数目,将采购图书与采购方案相对照,并与年度采购计划相对照,根据年度采购计划调整下一次图书采购的方案,提高图书采购的质量;二是在采购工作完成后,高校图书馆应积极进行工作总结,及时发现在采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探索科学的解决和改进方案,为下次图书采购提供科学依据。

三、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购质量控制的策略

(一)加强组织管理。

高校图书馆组织管理是图书采购工作的有力保证。因此,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购应积极加强组织管理,建立图书采购组织。高校图书馆的图书采购组织应包含图书采购领导小组、图书馆馆长、图书馆资产管理处、图书馆监审处等职位,并根据学校的的图书采购经费和图书需求制定合理的图书采购计划,加强图书采购质量管理,提高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购工作效率。

(二)合理选择书商。

我国繁荣的图书市场为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购工作提供了便利条件。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都采用招标模式开展图书采购工作。图书采购招标能够充分利用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获得高质量、优质服务的图书供货商,进而提高高校图书馆的图书采购质量。同时,招标机制能够规范高校的图书采购工作,使高校的图书采购工作符合市场的需求,进而提高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购工作效率。另外,在选择书商的过程中,高校应积极重视信息技术在图书馆服务工作中的应用,选择具有数字图书馆服务的书商,提高高校图书馆采购工作质量。

(三)加强质量管理。

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购质量控制要求在图书验收和加工的过程中严把质量关,严格按照工作流程验收图书,购买正版图书,并对质量达不到要求的图书予以退货处理,提高图书馆图书采购的质量。同时,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购应严格规定采购图书的类别、数目和数量,并按照规定的要求进行图书验收,加强图书采购质量管理。

(四)提高采购人员素质。

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购工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系统性,对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购人员的工作水平和综合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购工作应积极提高采购人员的素质。为此,高校应积极引进专业的图书采购人员,对本校的图书馆图书采购工作加以指导。同时,高校应加强对图书馆图书采购工作人员的培训,完善图书馆图书采购人员的专业知识和采购技能,提高图书采购的质量。另外,在当今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购工作应积极重视采购人员的信息技能,培养图书采购人员的信息技术,提高高校图书馆采购工作质量。

四、结语

高校图书馆承担着为教师、科研人员和学生提供阅读服务的职责,对高校的教学活动、科研活动及学生学习有着重要意义。图书采购作为高校图书馆服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校图书馆服务工作质量有着直接影响。为提高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购质量,高校图书馆的图书采购应积极遵循客观性原则、思想性原则、使用性原则、系统性原则。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购包括制定采购方案、执行采购方案、检查采购质量。为加强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购质量控制,高校应积极加强图书馆组织管理,合理选择书商,加强采购图书质量管理,提高采购人员素质。控制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购质量不仅有利于完善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工作,而且对高校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林君庄.高校图书采购投标承包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2,1

[2]杨晓萍.论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文献采访的质量有效控制---由2000~2005年国内图书市场发展状况调查分析所想到的[J].现代情报,2007,6

浅谈企业采购成本的控制 篇11

[关键词] 物资管理利润采购成本控制

中国经济近十几年平稳高速的发展,使之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加之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深入,这必然导致全国及全球各企业间的竞争不断加剧。各企业为了在竞争中争得自己的一席之地,立于不败之地,必然努力使本企业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以便在市场中不断增强竞争力。就理论而言,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是增强产品竞争力最有力和最直接的手段,这就需要企业通过提高技术水平和内部通过挖潜来降低成本,所以如何降低成本就成了各企业努力寻求的目标。其中,采购成本在产品成本的构成中占有很大比例,达到25%~75%之间(因企业产品结构有所不同),这就为企业降低采購成本留下非常巨大的空间。因此,企业应该努力在降低采购成本上下功夫。关于企业采购成本控制,世界各国的理论界已有较为详细的研究,各企业经过这么多年的探索,根据自己不同的情况, 有了不少成功的经验但在理论方面还需进一步完善。

采购是现代物流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物流一词最早出现在美国,美国人阿奇·萧在《市场物流中的若干问题》中,提出物流是创造需要不同的一个问题,并提到“物资经过时间或空间的转移,会产生附加值”。1929年著名营销专家弗莱得·E·克拉克在他所著的《市场营销的原则》一书中,将市场营销定义为商品所有权转移所发生的各种活动,包含物流在内的各种活动,从而将物流纳入到日常经营行为的研究范畴之中。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对军火等进行战时供应中,先采取了物流管理,对军火的运输、补给、屯驻进行全面管理,从此,物流逐渐形成独立的学科。在20世纪60年代,当西方管理科学的重心开始从生产领域转到非生产领域时,实体分销管理的概念开始形成并受到重视,当时被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称为经济增长的“黑暗大陆”是降低成本最后边界,是继降低资源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之后的“第三利润源泉”。第一本专门针对采购的书《铁路用品的解决对策—采购与处置》在1887年出版,作者美国马歇尔·柯克曼。供应管理或供应链管理通常是指采购部门为更好的更能迅速作出反应的供应商所作出的努力。马克·基奥曾说过这样话:“优秀的采购企业能力帮助供应作的更好”。约翰·科洛那1992年在美国国家采购管理协会国际会议上说“企业要监督资源,从地球母体到最终用户“的全部流动过程。

孙中山主张“贸畅其流”,可以说是我国 “物流思想的起源”。新中国自建国以来,面临着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的要求,这就对国内后勤保障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作为后勤保障中最重要的经济活动之一的采购活动的发展在中国主要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

(1)首先是上世纪50年代初期,新中国建国以来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主要参照前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不是按照有利于最大限度在合理利用有限资源,而是对有限的资源进行分配。对于整个生产过程来说有多少计划指标企业就进行生产多少,而不是需要对企业效益进行认真地核算,这对于当时的经济体制是能适应的。但进入80年代初期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这样就越发显出计划经济与中国改革开放不相适应,这就迫使各企业要改变过去的思想,必须认真核算本企业的效益,而从实际上讲降低成本就是提高效率。只有这样才能在市场中提高本企业的竞争力。降低成本就是提高效率。只有这样才能在市场中提高本企业的竞争力。降低成本也就成了各企业日常工作中最重要的努力方向之一。

(2)中国经济发展进入90年代后,特别是党的十六大召开提出中国将坚持不懈地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越来越规范化的市场竞争中,人们对已属于企业生经营过程后端的销售做了很多研究。但对企业前端的采购及其采购成本的控制却略显研究不足。这就使企业降低产品成本显得后继乏力。事实上,在全球范围内工业企业的产品及其成本构成中,有60%以上是由采购成本而来的,可以说采购是企业经营的一个核心环节,是企业获取利润的重要来源。越来越多的企业已将采购和降低成本管理作为企业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并不断加强采购管理以降低成本,提高运行效率和效益。

控制采购成本难点环节是,由于企业采购工作中人为因素添加太多,导致控制采购成本的目的很难达到,所以采购成本的控制就需要对这中间的人为因素制定相应的制约措施。但又不可此而造成裹足不前,国内某些企业存在一种现象即“一抓就死、一死就放、一放就乱、一乱就抓”,要尽量避免掉入这个怪圈,用制度和手段去约束、指导人们行为在合理科学的范围内为企业创造更高的效益。制定一个行之有效而以强有利的制约机制也就成了各企业管理者努力寻找的方向,笔者认为采购成本的控制即可使企业效益得到提高。也就是企业的另一个利润源泉。因此严格控制采购成本也就成了各企业提高利润而竞相采用的方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采购活动关系到经济生活中的各个领域,而有关采购成本的控制也就牵扯到国民经济各个方面,而采购成本控制得好坏也就直接影响到各个流通领域单位产品成本的高低,从而直接影响到产品在市场中竞争力的高低。由此,采购成本高低可关系到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死存亡。所以世界各国和国内各企业均在寻找一种即可实现合理采购而又以最低价格来实现其目的,从而实现现金流动加快,采购成本降低来提高经济效益。控制好采购成本并使之不断下降,是一个企业为降低产品成本,增加利润的重要直接手段之一,控制好采购成本,不仅仅能节约成本同时也是企业的利润之一。在市场中有较强竞争力来维持企业长久地扩大再生产的目的,从事经济管理的人员更是梦想用最少的钱来实现最大化的效益。所以采购成本的控制在现今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必将是各企业积极探索的一个主要方面之一。采购成本的控制不仅具有非常大的现实意义,还具有非常深远的社会意义。

采购质量控制 篇12

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总有一些唯利是图的厂家或不法商贩,将伪劣产品推向市场,即使某些正规厂家,由于自身管理漏洞或其他原因,也可能使一些劣质产品流入市场。这些伪劣产品在生产使用过程中,构成了重大质量或安全隐患,成为了产品生产质量事故或安全事故的罪魁祸首。另外,采购回的原材料如果控制不当,也直接影响产品生产的质量。如何防止伪劣或变质的原材料流入生产线,是每个企业需要研究的课题。笔者认为,要控制好企业原材料的采购质量,保证产品生产质量和安全,需要从原材料供应商的评价、选择,加强原材料入库前的验收,提高仓储管理质量等方面来进行控制。

一、原材料分类及其供应商的评价与选择

1. 生产原材料应实行分类管理,突出重点

企业需要的原材料种类繁多,但不同的原材料对生产的产品质量影响不同。为便于进行采购质量重点控制,应按原材料对产品生产质量影响程度不同,将原材料进行分类管理。一般分为三类:

A类原材料:指在生产使用过程中,可能对产品生产质量带来直接、重大影响(例如对产品关键功能、性能可能产生直接影响)的原材料。

B类原材料:指在生产使用过程中,可能给产品质量带来间接或较重要影响的原材料。

C类原材料:指一般为辅助件,对产品质量影响一般或轻微的原材料。

2. 对原材料供应商的评价

实践表明,采购的原材料质量是否稳定,很大程度取决于供应商的质量管理水平。因此,采购前应对提供各类原材料供应商的质量保证能力进行评价。

(1)对A类原材料供应商的评价

对A类原材料供应商的评价是重点,一般要实地考察、评价其质量体系运行状况、既往供货情况、供货质量异常时的处理与整改能力,以及如期交货及交货数量能力、其产品的性价比、其售后服务能力(包括售后服务态度、及时性、效果)等。同时还要通过:查阅供应商提供的资料,从供应商的其他顾客处侧面调查、了解,对提供的原材料样品进行测试和试用,对提供原材料质量的定期分析结果等方式进行评价。

(2)对B、C类原材料供应商的评价

一般不实地考察,主要查阅供应商提供的资料,对提供的原材料样品进行测试和试用,对原材料质量定期分析等,即可达到对供应商评价的目的。其中:对B类原材料供应商的评价,由采购部门提出“B类原材料供应商评价名单”和提供B类供应商的相关资料,或以往B类原材料检验、使用情况等质量、服务、价格等资料、信息,送技术、制造、质量、财务等相关部门会签(评审),报高层管理者批准即可;对C类原材料供应商能力的评价,由采购部门提出“C类供应商评价名单”,由质量、财务等会签、采购部经理签字后执行。

3. 对原材料供应商的选择与确定

合格的原材料供应商应通过选择来确定。而获得一个合格的原材料供应商,则取决于上述对各供应商质量保证能力评价的结果以及生产使用情况、价格、信誉等因素。因此,最后确定供应商,应适当多选择几家同种原材料的供应商进行对比,尤其在生产使用情况以及各供应商质量保证能力基本相当情况下。

二、严格原材料入厂控制

从评价合格的供应商处采购原材料,并非可以万事大吉。供应商合格,只表明该供应商具备了提供质量相对比较稳定的原材料的基本条件,其实际到货的原材料数量是否存在短缺,质量是否能满足生产要求,还不能肯定。因此,原材料入厂前,还应按照以下要求严格把好入厂质量关。

(1)无需检验的原材料的验收。应依据原材料采购合同、随货同行的《合格证》《材质书》等质量证明材料验收;对个别低值易耗品而难以出具相应《合格证》《材质书》的,必须提前供样品。对无《合格证》《材质书》的原材料,应拒绝验收、入库。

(2)对需检验的原材料经检验合格后方可入库。需检验的原材料入库前,采购部门应填写《送检记录》交专业检验部门,专业检验部门出具合格的检验报告后,凭合格的报告入库。如检验不合格,则应做好《不合格品记录》单的填写,并及时填写质量信息反馈单向质量主管部门反馈,要求采购部门办理退换货手续。

(3)及时建立验收入库后的验收记录。保管员应建立《原材料入库验收记录》,记录包括:原材料名称、规格、型号、生产厂家、到货时间、到货数量、合格数量、验收时间以及相应的质量证明;并按材料类别、名称、规格分别登账建卡,以备今后查询、确认。

(4)对急用或质量证明材料未全的原材料验收处理。对急用或质量证明材料未全的原材料,需及时填写信息质量反馈单向质量主管部门反馈,由质量主管部门向采购部门催要未到质量证明材料,并将此原材料按入库验收程序,暂存不合格区,核实合格后方可办理验收手续。

(5)材料外观质量的验收要检查原材料外包装物有无破损、缺陷,看包装物有无腐蚀、渗漏现象,开箱检查品名、等级、规格型号等,凭产品合格证书、装箱单验收。

(6)对只有在安装和使用阶段才能暴露出来的内在质量问题,原材料保管员要建立质量跟踪卡,保持与生产使用单位的沟通,掌握第一手资料,做到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并通知供应部门依规定处理。

三、严格入库的原材料质量控制

防止入库的原材料变质,是原材料采购过程控制的继续,关键要做好如下管理工作。

(1)对仓储原材料管理。对库存原材料尤其是A类原材料,应经常进行检查,做到“十不”,即不潮、不腐、不锈、不霉、不烂、不变、不坏、不冻、不损、不蛀。

(2)库房环境的管理。库房内货架、物品应摆放合理,过道通畅,门窗无破损,做到“三净”(地面、门窗、货架),无杂物、无垃圾、无灰尘。

(3)仓库原材料的堆码与遮盖。堆码和遮盖也是保证库存原材料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库存原材料必须依据其性能、储存要求进行合理堆码和遮盖。特别考虑A类原材料性能、包装质量、仓库地面情况,采取适当的码垛方法,达到防汛、防潮目的。

(4)原材料的检查。原材料进入库房,在验收、码垛的同时,要根据原材料分类及维护保养要求进行保养控制,即应进行定期或经常性检查,及时消除、处理隐患。

(5)原材料的出库管理。应遵守“先进先出”原则,特别应对仓储期长,货堆大,难以检查的原材料进行关注,要及时将这类原材料出库。同时,规范出入库过程行为,避免搬运过程对原材料质量造成损害。

四、原材料采购质量的定期分析

原材料采购质量的定期分析,是许多企业容易忽视、但很重要的环节。对原材料采购质量的定期分析,可以发现供应商供应的原材料质量在稳定方面是否有规律,也为下一步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和以后对供应商的选择、调整,提供重要的信息、甚至依据。

原材料采购质量的定期分析,A类原材料一般每月应进行一次;B类原材料每六个月应进行一次;C类原材料每年应进行一次。分析的内容主要有:原材料试用、测试等验收结果统计分析;供应商如期交货及交货数量情况;供货质量异常时的处理与整改情况等。

五、结束语

总之,企业不仅要关注生产过程,关注效益,更应关注原材料采购质量。做好采购原材料质量的管理,强化采购过程质量控制,企业的产品质量才有坚实的基础和可靠的保证。

摘要:采购优质的生产原材料是企业生产高质量产品的前提和基础。本文从原材料实行分类管理,分类评价、选择合格的供应商,加强入库前的验收控制,严格仓储管理等方面,讨论了企业采购原材料过程中如何进行质量控制的方法。

关键词:原材料,采购,过程,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1]孙宝银.采购管理模式探讨[J].工厂管理,2000,(2):35-36.

[2]黄菊.制造业供应商系统绩效评价方法[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6):615-619.

[3]徐芳,曾德高.现代企业采购管理[J].物流科技,2006,(9):143-144.

上一篇:整体阅读教学下一篇:金属与冶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