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素质的成长

2024-07-17

生理素质的成长(精选5篇)

生理素质的成长 篇1

现代艺术体操的发展要求运动员必须具备高水平的特殊的身体素质, 才能做出高质量的、优美的、绝妙的动作。运动员身体各环节的柔韧性是体现最大动作幅度, 构成美妙动作造型的必备条件;弹跳力则是形成空中造型产生飘逸感的基础, 运动员抛接、翻转器械的同时, 跳起来再空中完成大幅度躯干弯曲和劈腿动作或滚翻、转体动作, 不仅需要熟练掌握操纵器械的技巧而且需要高水平的弹跳、柔韧、协调、速度力量和准确无误的本体感觉机能;要轻松自如的完成一整套动作, 还必须具有良好的专项耐力, 以上都是艺体运动员不可缺少的身体素质这些难度动作要求运动员有出色的弹跳能力、良好的躯干及腿部控制能力和较强的下肢力量耐力。因此, 艺术体操选手的力量训练主要围绕下肢弹跳爆发力量、下肢力量耐力、躯干及腿部的控制力量三方面进行。

一、竞技艺术体操对运动员力量素质的基本要求

现代艺术体操的训练与竞赛对运动员力量素质方面的基本要求, 集中地反映在运动员必须能够承受学习和掌握高超技能所必需的训练负荷, 运动员应具备出色的下肢弹跳爆发力以及保持1min30s连续的下肢力量耐力和躯干及腿部控制力量这样3个方面。

1. 下肢弹跳爆发力

跳跃是艺术体操重要的身体动作。80年代世界水平艺术体操选手的成套动作中, 跳步平均为76±4.9个, 占全套身体动作的11.0%±6.3%, 跳绳中跳步最多, 每套平均为156个, 占全套动作的20.9%。近年来, 由于规则的变化、难度动作的增加, 优秀选手绳操中采用跳步的频率有所增加, 每套练习平均187±2.8个。高质量地完成各种跳跃式取得理想比赛成绩的必要条件。艺术体操练习中的跨跳、鹿跳、结环跳、反跨跳等所有跳跃动作, 均要求运动员腿部各关节伸肌群必须具有强大的快速收缩力, 才能够出色地完成各种跳跃动作。

2. 下肢力量耐力

艺术体操的全部身体练习, 都是在地面上完成的。支承、跳跃以及在1*12m2地上多向的位移, 是艺术体操动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 世界优秀选手多种器械的成套动作中, 除球操外, 走、跳、节奏步等地面位移动作都在244~269个之间。这说明, 运动员要几十次依靠下肢踏蹬使身体离开地面, 产生位移, 再加之更大数量的弓步站立, 单腿支撑平衡、转体、旋转、摆腿、绕环等动作, 都对运动员下肢各肌群的力量耐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躯干及腿部的控制力量

在艺术体操的规则难度动作类中, 将与力量有关素质分为动力性力量、静力性力量、跳跃 (爆发力) 等。如动力性力量包括转体、踢腿、旋转等;静力性力量包括平衡等动作。规则规定一套个人自选动作至少包括8个难度动作, 其中必须有4个高难度动作和4个中难度动作, 4个高难度动作中必须有3个与跳跃、转体及平衡动作相结合, 第4个高难度的身体动作由运动员任选, 在球、圈、带的成套动作那个中, 4个高难度必须有一个用左手完成。这些难度动作要求运动员有出色的弹跳能力、良好的躯干及腿部控制能力和较强的下肢力量耐力。因此, 艺术体操选手的力量训练主要围绕下肢弹跳爆发力量、下肢力量耐力、躯干及腿部的控制力量三方面进行。认真钻研和仔细分析各类力量动作参与运动的肌肉群以及在不同的连接动作中肌肉的用力方式, 对指导教练员选择不同的训练方法和手段有重要意义。根据艺术体操各种跳跃动作结构及用力特点, 要充分利用人体大肌肉群力量, 腿、手臂、背、腰、腹等协调连贯及整个躯干的肌肉有机的协调配合产生最佳的做功效果。艺术体操选手不仅要完成难度动作, 而且必须在移动中完成创造性的各种身体和器械的配合动作, 轻盈的配合不仅需要运动员具有较强的身体控制能力, 而且对运动员的绝对力量提出较高的要求。

二、艺术体操的测试指标

随着艺术体操运动技术的发展, 对运动员的身体条件要求越来越高, 优秀艺体运动员必须具备高水平的身体素质, 才能以最大幅度完成优美、多变的高难度动作。对艺术体操运动员身体素质训练水平进行科学、准确的测量与评价建立一整套具有艺术体操特点的身体素质测试指标和合理的评分标准, 供艺术体操运动员在身体素质选材、训练和比赛中使用。

1. 弹跳能力

测定人体在纵跳时离地面的高度, 然后根据公式p=4.9XWXH推算出人的爆发力;p=爆发力, w=体重H=纵跳时离地面的高度。

2. 连续跳跃能力

跳绳, 双摇跳测试在10秒钟内跳的个数, 判断运动员的连续跳跃能力。这些方法简单一行, 不论是初学者还是优秀运动员都可以直接测试。不必考虑译音动作技术问题而影响测量结构。直接作为议题选材和体能训练的重要操作指标。

3. 力量耐力

上体连续快速后屈的能力, 测试在30秒内, 运动员上体连续后取出低的次数, 来评定运动员背肌和腹肌的肌肉耐力, 极其收缩和舒张的转换速度。这项测试主要是针对专业运动员提出的对初学者不宜。初学者可测俯卧撑和仰卧举腿。

4. 躯干及腿部的控制能力

测试运动员在无帮助的情况下, 前、侧、后方向的控腿时间, 控腿:将腿举至一定高度。停止一段时间, 必须在姿势正确的前提下追求高度。控前腿时后背挺直, 髋不要前送, 颈不要前伸。控侧腿时, 腿控在正侧方, 脚面向上。控后腿时, 腰背肌用力收缩, 胄盆稍前倾, 后腿的脚被向侧。无论控前、侧、后腿, 支撑腿都必须外开伸直五指扒地。

三、生理机制

1. 速度力量的生理机制

速度力量是一项综合指标, 他是速度素质和力量素质的综合表现, 一次他的提高收到速度素质和力量素质的牵制, 生理学研究表明:肌肉收缩是缩短的程度与速度和复合有关。负荷越大则肌肉收缩度越小, 而且收缩速度较为缓慢, 当负荷为另是速度达到最大, 而当负荷达到肌肉刚刚不能承担时, 其收缩速度为零, 从而产生最大的等长收缩的张力。因此只有使速度和力量两方面都得到提高才能在各种外部负荷的情况下, 是动作速度得到提高, 但许多训练实践都证明, 提高速度相对于提高力量要难得多。如近40年来, 反应力量项目的举重各个级别的世界记录都提高了20%—30%, 而反应速度项目的100m跑成绩提高幅度仅为4%, 因此我们说发展肌肉力量是提高速度力量的主要途径。

2. 力量耐力

力量耐力是反映有机体能够长时间持续或反复多次的完成某一动作的能力, 他的主要表现特征为克服外部阻力时, 不仅肌肉收缩强度大, 收缩与放松交替时间短, 而且时序时间较长, 或在某一整套动作中连续出现多次, 这就对肌肉的力量、神经对肌肉的调节协调能力、神经兴奋与抑制的交替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肌肉神经调配不合理, 则会因协同既没有充分利用、对抗及持续收缩而抵消肌肉的收缩力量, 让集体提早进入疲劳状态。因此在进行力量耐力训练时应注意协调肌纤维的张弛关系。使肌肉的耗能节省化, 提高肌肉的力量耐力。

3. 腰腹背肌力量和控制力

人体躯干和腿部的控制能力主要表现在平衡和转体动作中, 它是对肌肉静力性力量素质的要求, 他要求肌肉持续收缩产生张力以对抗自身阻力或外加阻力, 但肌肉长度不发生变化。因此静力性练习为了刺激局部肌肉的持续收缩, 要求神经细胞爆出较长时间的兴奋, 从而有助于神经细胞的工作能力, 有效的发展肌肉的绝对力量和静力性耐力。 (注意:儿童时期进行静力性力量训练时间不宜过长, 并应与动力性力量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交替进行。)

四、结论

艺术体操测试指标的制定, 应符合艺术体操的项目特点, 适应力量训练的机制。有效、科学的评价运动员的训练水平。

参考文献

[1]杨锡让.实用运动生理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1998:143—148

[2]邓树勋.运动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3]李晓庆.力量素质生理特征与力量训练[J]。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1998 (3)

[4]邝丽.优秀少年艺术体操选手体能训练有效手段的实验研究[J]。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1995 (2) 74—79

[5]王爱兰, 黄海, 袁尽州.艺术体操运动员身体素质测试方法与指标体系评价的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1997 (4) 37—40

[6]刘慧君, 邵月.艺术体操专项素质练习研究[J]。洛阳师范大学学报, 2002 (2) 86—88

生理素质的成长 篇2

在生理学的具体教学过程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体现在哪些方面呢?生理学教学过程到底能够培养学生什么样的素质、对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全体发展和个性发展又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呢?我们在生理学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一些探索。

1 开展素质教育必须结合专业教学过程

我们不能把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与素质教育完全分割开来。素质教育具有广泛的内涵,专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实际上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并不仅限于培养学生专业方面的素质,往往由于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与综合性,由于教育者的人格力量和个性魅力发挥,必然会影响和发展学生其它方面乃至全面的素质,生理学的教学过程也是如此。例如,我们在介绍人体各种功能的调节的时候,不仅要从分子、细胞到整体的各个水平对机体的功能进行研究,而且要在不同的水平上对机体的功能进行整合的研究;学习这些内容有助于学生形成辨证思维和整体意识,提高学生正确、全面地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生理学教学内容虽然主要来自于动物实验,并与人类的健康、疾病的发生发展等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但是许多内容已经被高度概括上升为抽象的理论。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习生理学、怎样才能学好生理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关键。

2 实施素质教育,教师的素质是关键

实施素质教育关键是要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尤其是人文素质。现在我们有很多教师都非常重视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认为专业素质高、科研能力强就能教出好的`学生,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不只是说明教师要在专业知识方面远超过学生,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有全面的素质修养。教师不仅要“会教”,而且要“善于教”;不仅要教会学生做事,而且要教会学生做人;不仅要重视学问修养,而且要重视人格修养。多年的生理学教学使我们体会到,要让学生学好这门课程,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这个“引”字不仅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素质,更多的取决于教师的全面素质。只有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才有可能培养出具有全面素质的学生。

3 实施素质教育要从关爱学生做起

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师必须从关爱学生做起。不去关心学生、喜爱学生,甚至不去了解学生,素质教育就不可能实施。我们学校自全面实行班主任负责制、指导教师制,每个年级、每个专业安排一名相应专业的教师党员为班主任、安排一名指导教师从各个方面去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使每个学生尽量得到关注和帮助。每周召开一次班主任会议,及时通达学生情况、交流思想,大大增强了教师对学生情况的了解。教师课前必须提前十分钟进教室指导和帮助学生,每个教师必须告诉学生的联系方式、Email地址,及时在校园BBS上解答学生的问题。师生关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融洽。学生有了困难、疑惑不再感到孤立无援和无所适从,也愿意找班主任和相关教师。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兴趣得到了全面发挥,课堂到课率一直保持极高的水平。

4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做到因材施教

目前的学校教育体制最难体现的就是因材施教。实行“学分制”,开设素质选修课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一定的选择自由。但是现行的“学分制”无论是课程的设置上还是学习的灵活度上都设定了很多限制,所开设的素质选修课常常与必修课存在种种冲突,从真正意义上并不能满足全面提高人才素质的培养要求。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必须大力实行教学改革,突破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课程教材改革作为突破口,教材编写要以提高现代人综合素质作为出发点和归[2]。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兴趣爱好和接受能力成立各种“兴趣小组”,制定与之适应的教学计划、目标体系和评价系统。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既要考虑大部分学生的共同愿望,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还要抓住基本内容,突出重点的教学比包罗万象更有效[3]。要真正体现因材施教还需要教育行政各部门、学校和教师们更为持久的探索和更多的付出。

21世纪是科技发展的世纪,未来社会的竞争,最终体现在人才的竞争。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现代化建设人才,学校教育任重道远。只有不断探索素质教育新模式、改革教学过程,大力弘杨全民教育、倡导终身教育,全面提高全民族素质将为期不远了。

【参考文献】

1 周萍,吴建新,李耀华.综合教学模式在生理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30(1):4344.

2 伏剑森.浅析素质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3):30.

生理素质的成长 篇3

医学职业素质的构成

医学职业素质是对能够胜任卫生服务工作岗位的医务工作者的素质要求。包括医学基本知识和临床技能、卫生服务态度、心理承受能力、沟通能力、创新服务能力、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和终身学习等内容[1]。

医学职业素质培养的必要性

1.高职学生现状的需求

高职院校的学生文化基础较差, 缺乏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 入校动机不明确, 入校后通过对繁重的医学专业基础课程的接触, 思想上产生了畏难心里。又加之社会对高职教育存在偏见和错误认识, 容易对专业选择产生怀疑, 从而失去刻苦学习的信念。

2.医患纠纷处理的需要

法制的不健全使一些不合格的医疗机构和个人乘机非法行医, 影响了医疗行业的声誉。尤其是在文化知识相对薄弱、法制意识相对淡薄的农村, 医疗纠纷时有发生, 具备基本医患沟通能力是医务工作者职业素质养成的重要组成部分[2]。

3.扎根于基层卫生服务的需要

技术力量和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的乡镇卫生院对高素质医技人才的吸引力不足, 由于缺乏对医院的信任, 乡镇居民产生“小病在村里, 大病到市区”的想法, 使乡镇医院的发展举步维艰。欠发达地区高等医学职业学校有独特的农村服务优势, 学生生源大多来源于本地, 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就业意愿较强, 具备了扎根农村卫生服务的“养得起、留得住、用得上”基本要求。学校强化学生为乡镇居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养成有着重要意义。

4.终身学习能力的需求

由于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 一方面基层医务人员接触到高新医疗技术的机会很少, 随着医学模式和疾病谱的转变, 如果缺乏终身学习能力将直接导致业务水平的停滞不前;另一方面农民群众严重缺乏卫生救助知识、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作为一名农村基层卫生服务工作者不仅有为乡镇居民提供医疗服务的义务, 更有向他们普及卫生救护知识, 传授紧急自救和互救技能的义务。因此, 医学高职学校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培养高职医学生职业素质的实践途径

1.培养学生责任感和使命感

生理学教学中引入“史话—人物—课时目标—临床病例”的教学体系, 以有趣的生理史话引入课题, 通过对问题的探讨和讲授使学生获得理论知识。比如讲授消化液, 先提出“胃液能把食物消化掉, 为什么胃不能消化自己?”的问题, 然后讲授范希尔蒙、朴罗特等科学家定量研究胃液的过程, 同时叙述胃液的成分和作用, 最后联系临床病例加以分析。史话知识引起了学生的兴趣, 科研过程的叙述和讨论实现了课时目标, 病例讨论则实现了技能实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辅以科学史话, 通过名人的品质和精神, 不断熏陶医学生救死扶伤的职业道德和人道主义精神, 树立学习医学的庄严感、责任感和职业荣誉感[3]。

2.医患纠纷处理

高超的医疗技术和合理规范的操作是减少医患纠纷的必要条件, 减少医患纠纷还需要加强医患沟通。设计“模拟医患纠纷处理”案例教学, 提示医学生不仅从生理学的观点来解释疾病的变化, 更要从患者的角度注意, 如社会、行为、精神和心理等因素对疾病的影响。通过角色互换, 让学生换位思考不同角色的需求[4]。生理学教学中渗透局部与整体、对立与统一、质量互变等哲学理念, 注重培养学生抽象和逻辑思维能力, 并通过对疾病的实训讨论提升学生在医患沟通中的语言表达能力, 增强法律意识, 循序渐进提高医学生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重要性的认识, 提升学生处理医疗突发事件的能力[5]。

3.塑造学习型医技人才

本课程坚持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临床教学任务为中心, 选择和组织临床生理教学内容, 突出基本理论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根据生理学课程阐述生命活动的现象、过程、规律、机制以及影响因素的系统安排特点, 全面采用启发式教学, 一方面使学生从讨论中主动掌握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和影响因素, 具备脱离学校后的终身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增加社会心理因素对人体功能调节的内容和急救知识, 掌握乡村常见慢性疾病的控制与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高危人群的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等知识和技能, 以保证能为村民提供高质量的卫生服务。

总之, 人体生理学是阐述生命活动的现象和机体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的一门科学, 是医学生首次接触的功能学科, 是临床医学专业的必修核心课程。尽早将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融会贯通, 以掌握与岗位工作密切相关的生理学知识为媒介, 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职业能力的基础上, 加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力度,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受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居民欢迎的合格的高技能人才。

摘要:基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结合农村卫生服务需求, 分析了医学职业素质养成的必要性, 阐述了生理学课程中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途径和目标内容。

关键词:生理学,职业素质,医患纠纷,基层卫生服务

参考文献

[1]刘英, 张卫业, 李素萍.浅谈医学生素质教育[J].MEDICAL EDUCATION, 2004.

[2]袁琳波, 杜友爱.关于加强儿科学专业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的研究[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09, 31 (3) .

[3]龙浩, 梁子敬.浅谈急诊医学专业方向班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6, 16 (4) :32.

[4]李艳.医学生人文医学执业技能的培养路径探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6, 8 (19) :107-109.

生理素质的成长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随机选取2014 年辽宁省大连市4 个区34 所小学参与国家学生体质监测的7 ~ 12 岁小学生12 798 名,其中男生6 329 名,女生6 469 名。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2014 年修订版) 》[5]将研究对象按照体质量指数( BMI) 等级分为低体重组、正常组、超重组和肥胖组4 个组。

1.2方法

在2014 年9 月1 日—10 月31 日间对研究样本进行体质测试,采用实地测量的方式现场收集样本的测试数据。体质测试指标按照2014 年国家国民体质监测中心最新修订的《2014 年国民体质监测手册》[6]中的标准选取并进行测试。测试项目包括身高、体重、肺活量、坐位体前屈、50 m跑、1 min跳绳、1 min仰卧起坐和50 m × 8 往返跑共8 项。分7 ~ 8岁、9 ~ 10 岁和11 ~ 12 岁3 个年龄段进行,7 ~ 8 岁测试项目包括除1 min仰卧起坐和50 m × 8 往返跑外的6 项,9 ~ 10 岁包括除50 m × 8 往返跑外的7 项,11 ~12 岁组测试全部8 项。

1.3统计分析

运用SPSS 21. 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不同组别间的差异检验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重比较采用LSD法。检验水准 α = 0. 05。

2 结果

2.1不同营养状况男生生理功能身体素质比较

肺活量、50 m跑、1 min跳绳和50 m × 8 往返跑的成绩随着学生的年龄增长而增长,1 min仰卧起坐的平均值没有明显的增长,坐位体前屈的成绩出现下降趋势。7 岁、10 岁、11 岁和12 岁的坐位体前屈成绩不同营养状况男生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 0. 05) 。在肺活量测试中,肥胖组成绩普遍高于其他组,低体重组成绩在4 组中成绩最低。50 m跑成绩中,低体重组学生明显优于其他组,总体成绩随BMI增加而递减,即低体重组> 正常组> 超重组> 肥胖组。1 min跳绳方面,不同营养状况男生成绩随着BMI的增加而递减,即低体重组> 正常组> 超重组> 肥胖组。1 min仰卧起坐方面,9 ~ 12 岁男生低体重组和正常组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且低体重组和正常组普遍高于超重组和肥胖组的成绩。50 m × 8 往返跑方面,11 ~ 12 岁男生的成绩随BMI增加而减少。见表1。

注: * P < 0. 05,**P < 0. 01; 多重比较结果,a与低体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与超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不同营养状况女生生理功能身体素质比较

肺活量、50 m跑、1 min跳绳和50 m × 8 往返跑成绩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 坐位体前屈成绩的均值随年龄增长而下降; 仰卧起坐的成绩均值无明显的变化。在肺活量方面,女生的测试成绩随着BMI的增加而增加,即肥胖组> 超重组> 正常组> 低体重组。50 m跑方面,测试成绩随女生BMI的增加而递减,即低体重组> 正常组> 超重组> 肥胖组。坐位体前屈方面,不同营养状况女生的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 min跳绳方面,8 ~ 12 岁女生成绩随着BMI的增加而递减,即低体重组> 正常组> 超重组> 肥胖组。1 min仰卧起坐方面,9 ~ 12 岁女生低体重组和正常组成绩普遍高于超重组和肥胖组。50 m × 8 往返跑方面,测试成绩随女生BMI的增加而降低,即低体重组> 正常组> 超重组> 肥胖组。见表2。

3 讨论

肺活量指标是反映人体生长发育水平的重要功能指标之一,肺活量的变化与年龄、身高、体重、胸围、坐高和体表面积等形态发育水平密切相关[7]。肺活量主要取决于胸腔壁扩张与收缩的宽舒程度。人体的体重越重,其肺活量值也应越大,体重越重者身高相应增加,胸腔壁的扩张与收缩能力也愈强[8]。本研究发现,7 ~ 12 岁儿童的肺活量随着年龄增大而增加,男女生间差距也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加大,BMI越高的儿童肺活量成绩越好。国外研究认为,少年儿童的肺活量与儿童腹部和身体的肥胖程度有关[9]。

注: * P < 0. 05,**P < 0. 01; 多重比较结果,a与低体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与超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欧洲研究表明,对9 ~ 10 岁和15 ~ 16 岁儿童的肺活量测试中,肺活量水平较高的儿童身体和腹部的肥胖程度要普遍高于其他样本[10,11]。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1) 儿童的体重、胸围、体表面积是影响肺活量的主要因素,肥胖和超重儿童以上指标的均值要高于正常和低体重儿童; ( 2) 在发育阶段,肥胖程度高的儿童呼吸肌以及辅助呼吸肌的肌肉层普遍要比正常和低体重儿童的肌肉层厚,使肥胖儿童在进行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时比正常和低体重的儿童更具有优势; ( 3) 肥胖儿童在日常活动中,身体和心肺的负荷要高于正常人群,要不断加大呼吸深度和频率进行氧气的交换,肺活量也会被动提高; ( 4) 肥胖儿童比普通儿童早熟,肺的最大通气能力要高于普通儿童[12]。

50 m跑主要测试儿童的肌肉爆发力、灵敏性以及位移速度。7 ~ 12 岁时期,儿童肌纤维比较细,肌腱短而宽,肌肉弹性伸展性好,肌肉发育速度加快。这个时期儿童的肌肉中水分多,蛋白质、脂肪、糖和无机盐含量少,能量储备不足[12]。过多的脂肪对于儿童肌肉爆发力、灵敏性和速度素质的发展十分不利,脂肪使身体负担增加,肌肉收缩的速度和爆发力降低,儿童行动的灵活性和协调性遭到破坏[13]。男女生50 m跑成绩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上升,在7 岁阶段,男女生成绩差异不大,到12 岁时男生高于女生。研究显示,在儿童期的男生爆发力、灵敏性和速度素质要普遍优于女生[14,15]。本研究中男女生50 m跑成绩随着肥胖程度的增长而下降,肥胖组和超重组学生的平均成绩普遍低于正常组和低体重组。因此,7 ~ 12 岁年龄段儿童的肌肉爆发力、灵敏性和位移速度受肥胖程度的影响很大,儿童的肥胖程度越高肌肉爆发力、灵敏性以及位移速度越低。

坐位体前屈主要是测量在静止状态下的躯干、腰、髋等关节可能达到的活动幅度,主要反映这些部位的关节、韧带和肌肉的伸展性和弹性及身体柔韧素质的发展水平[16]。男女生坐位体前屈成绩随着年龄的增长总体呈下降的趋势,且女生成绩要高于同年龄段男生成绩。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肥胖程度儿童间的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oll等[17]对肥胖儿童和正常体重儿童的身体柔韧性进行了比较,发现两者在身体柔韧性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 min跳绳主要测试学生的协调性、动作速度,也能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的肌肉耐力水平。7 ~ 12 岁男女生的1 min跳绳成绩均值随着年龄增长而提高; 8 ~ 12 岁学生的1 min跳绳成绩随着BMI的增加而降低,7 岁时儿童跳绳成绩并无差异。Greg[18]认为,3 ~ 8 岁是儿童形成各种基本动作技能的基础时期,这些动作基础将使儿童在动作反应中有更多的选择,为今后的动作表现提供更大的自由度。儿童在8 岁以后,其跳绳成绩均值也呈稳步上升的趋势,8 ~ 12 岁儿童的测试结果表明,肥胖对于儿童的协调性、动作速度和肌肉耐力水平的确有较大的负面影响。

1 min仰卧起坐是反映儿童腹屈肌和髋关节肌力水平的一种测试。儿童期是人体力量发展的递增性阶段,肌肉力量与肥胖程度呈负相关,而腰部肌力和肥胖状况能够直接反映出人体的肥胖程度[19,20,21]。9 ~12 岁儿童中,低体重组的1 min仰卧起坐成绩高于其他组,肥胖组的成绩最低。低体重和正常体重儿童中男生成绩要优于女生; 超重和肥胖的儿童中,9 ~ 10 岁阶段男生成绩好于女生,11 ~ 12 岁阶段女生成绩优于男生。研究发现,7 ~ 15 岁男生的腰部力量要普遍高于女生,男女生在腰部力量上随着年龄增加差距不断拉大[22]。综上所述,儿童超重和肥胖降低了其腰腹肌的肌力水平,对儿童腰腹部日常的活动造成了很大的负担。

50 m × 8 往返跑主要测量的是儿童耐力素质。在11 ~ 12 岁儿童50 m × 8 往返跑测试中,不同肥胖程度的学生成绩依次为低体重组> 正常体重组> 超重组> 肥胖组,男生测试成绩优于女生。儿童的耐力水平主要由他们身体的心肺功能和肌肉耐力水平所决定[23]。Castro等[24,25]对欧洲6 ~ 17 岁儿童的肌肉耐力和有氧耐力进行测试后发现,6 ~ 17 岁男生肌肉耐力和最大摄氧量均高于女生,在肥胖儿童人群中亦是如此。肥胖儿童虽然在对外界的气体交换量上要高于低体重、体重正常和超重的儿童,但是在氧的利用率上差很多,在耐力运动中很容易出现供氧不足和二氧化碳稽留的现象。同时,肥胖学生在运动中要长时间克服过多脂肪为身体所带来的负担,因此其耐力素质比低体重、正常和超重的儿童差。

生理素质的成长 篇5

加强素质教育, 其核心就是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探索意识、实践经验能力、科学思维的重要手段, 为达到这一目的, 我们对实验教学进行较全面的更新, 合理设计实验项目, 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改革实验考试形式, 强化对学生动手能力训练。学生不再是简单、被动地在实验中验证教师讲授或书本上所述的理论知识。引导学生从知识向能力、素质型, 从模仿型向创新型转变,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能力的提高。

一、合理设置实验教学内容, 强化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实验教学改革的核心是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改变实验课单纯验证实验结果的模式。原《口腔解剖生理学》共开设有9个实验项目, 其中牙体解剖生理4项, 口腔颌面部解剖5项, 大多为验证性实验, 其中牙体解剖生理的2次实验仅安排学生观察牙体外形和牙髓腔解剖, 花费8个学时验证理论教学的内容;口腔颌面部解剖5次实验, 由于学生还没有口腔临床医学的系统知识, 其重要性并非每个学生都能认识到, 因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重视程度不够, 加之口腔头颈部解剖内容繁多、结构复杂、概念抽象, 学生难以很好地理解, 学生操作时仅根据实验指导孤立而机械地完成局部解剖结构的观察, 同时由于尸体标本少, 很多学生得不到动手训练的机会, 因此其参与实验的积极性、主动性差, 所以教学效果不理想。表现在学生进入后期临床课程学习时, 常无法将有关解剖内容与疾病诊治和操作技能联系起来。通过分析实验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归结原因, 主要在于实验项目设计不合理, 在实验中未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能动性。结合我校的培养目标, 从05级口腔医学专业学生的教学开始, 我们对实验内容和形式进行了调整, 牙体解剖章节的内容主要为临床牙体牙髓病以及义齿修复奠定坚实的基础, 因此开设了两次石膏牙雕刻实验;牙体外形的观察要求每两个学生一组, 互相进行口腔检查, 测量和绘制离体牙;观察牙髓腔形态, 绘制不同形态牙的髓腔剖面图, 这样的实验既巩固了理论教学的内容, 又能锻炼学生实践动手的能力, 也对学生的美学鉴赏力进行了修炼。头颈解剖实验采用“以疾病为中心”的实验教学方法, 敦促学生在课前主动去查阅相关临床资料, 学习解剖图谱, 这样将学生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的过程, 学生学习兴趣极大提高,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形成了以小组为单位的团队, 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实验任务。

二、搭建现代化的实验教学平台, 增强学生自学能力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尽管采用了多媒体的教学形式, 但由于学生刚开始学习专业基础知识, 缺乏系统知识和临床实践经历, 加之尸源缺乏, 无法保证每个学生均有机会进行实践操作, 这极大程度影响了教学质量, 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实验参与意识。面临学生“课堂明白, 课后模糊”、实验标本不足等诸多问题, 如何改善目前教学状况, 使口腔解剖生理学实验教学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提高教学质量, 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课题。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Internet技术的发展, 知识的获取已经不局限于教室、图书馆和实验室, 网络虚拟教学模式应运而生。按照实验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要求, 将教学内容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构建虚拟教学体系, 通过校园网络资源平台提供给学生。学生可以自由安排时间学习, 巩固、弥补现实教学中课时数少、学时少、内容局限的弊病。

三、建立科学的实验考核体系, 着力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

实验考核主要从实验预习、实验报告、实验技能、实验的结果分析与讨论等几方面加以体现, 着重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把握程度, 考查能否将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到实验中, 重点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改变以往学生为应试而学习, 强化实验教学的效率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根据教学大纲要求, 制定了课程考核成绩的组成, 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30~40%, 其中学生参与实验积极性5分, 实验操作能力10分, 实验结果分析讨论5分, 期末实验考核15分, 设计性、综合性实验5分。突出了对学生能力的考核, 对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四、开展设计性实验, 重视创新思维, 全面提升学生科研素质

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 据此教育部制定了新的专业实验室评估标准, 要求开展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我们在05级口腔医学专业《口腔解剖生理学》实验教学中开设了一次设计性实验, 学生自愿组合, 以小组为单位, 自行完成对实验项目的选题、实验的设计、实验操作, 最后以读书报告会的形式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由学生自己完成设计性实验任务, 使学生较全面地了解科学实验全进程, 为学生提供了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机会, 培养了学生进行科学探索和创新能力。许多学生设计性实验的报告达到了较高水平。同时, 鼓励部分对学科感兴趣的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实验, 让学生了解科研课题标书的撰写、课题的实验设计思路以及实验操作的基本方法, 加强他们的科研意识。

新的世纪、新的目标、新的要求。我们通过对《口腔解剖生理学》实验教学体系改革和创新, 综合性实验考核体系的应用, 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口腔解剖生理学》兴趣, 进一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为学生从课堂走向临床, 从理论知识的学习、培养走向临床实际操作技能, 从学生综合性潜能的挖掘到创新思维的培养,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雷娟, 薛声能, 严励, 等.21世纪新的医学目标与医学生素质教育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6, 3;

[2]向萍, 李革.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 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J].西北医学教育, 2006, 14 (6) ;

上一篇:能量转换下一篇:农机安全生产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