掺混技术(共7篇)
掺混技术 篇1
摘要:针对CNG混空气与原有驰放气掺混工艺,利用自控技术对其进行监控,对自控系统做了介绍,将自控系统的主要功能、设备及监控参数加以分析,并对系统的先进性、安全性等进行了论述,通过自控技术的实施,保证了CNG释放及混气的正常运行。
关键词:CNG掺混,自动化监控,安全性
本市管道煤气是利用回收化肥厂合成氨驰放气作为城市气源,随着市区煤气用户的不断增加,用气缺口很大,为解决气源供应问题,经过与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院充分论证、综合比较,本着结合实际、兼顾长远的原则,实施利用CNG掺混空气后再与原有驰放气掺混方案,作为城市补充过渡气源。为保证压缩煤层气释放及掺混的安全稳定运行,配套建设一套完整的自动化仪表及数据采集监控系统,极大地提高整个工艺流程的安全性、准确性和方便性。
1 自控系统介绍
系统分为CNG掺混空气和驰放气与CNG混空气掺混两部分。
1)CNG掺混空气。
充满压缩天然气(CNG)的撬车通过高压软管与减压释放装置连接,通过高压管路,CNG(20 MPa)进入减压释放装置,先经过一级换热器进行加热,温度达到60 ℃,加热后的CNG经过一级调压装置,将CNG压力调至1.6 MPa,此时CNG温度降至5 ℃左右,再进入二级换热器进行加热,把CNG加热至15 ℃,加热后的CNG经二级调压至1 MPa~1.2 MPa,温度为5 ℃以上。此过程通过可编程控制器PLC控制一级调压阀开度,从而实现控制流量及压力要求。最后经过增热减压(二次换热、二次减压)的CNG通过文丘里引射装置与空气相混合,掺混成CNG混空气,混空气压力为0.03 MPa~0.05 MPa,文丘里引射装置的结构和尺寸大小基本是固定不变的,混合比例也是基本稳定的,为CNG∶空气=0.583∶0.417,整个过程通过PLC对调压装置和其他辅助系统进行控制、显示、记录,可全自动运行。
2)CNG混合空气掺混驰放气。
CNG混空气掺混驰放气采用等压静态混合器混合,即将CNG混空气和驰放气经调压至相同压力0.03 MPa~0.05 MPa,计量后,通过静态混合器进行混合,掺混过程通过PLC系统控制气动阀开度来实现按比例混合均匀。
2 主要设备及监控参数
2.1 主要设备
在此工艺流程中,最关键设备是减压释放装置中的第一级调压器和控制驰放气与CNG比例的气动调节阀,这两处设备全部选用自带安全切断的气动调节阀。它在无气、无电的情况下,可手动调压;在有气(仪表风)、有电的情况下,可控制进气量控制调压阀开启达到调压和控制流量的目的,流量范围可从0到满量程,既可在小流量工作,也可在大流量工作。可根据出口压力自动打开和关闭,也可根据出口压力要求PLC(置于控制室操作台内)自动调节调压阀开启,达到调压目的。
压力变送器PT与压力开关PS,同时测量同一点压力信号,一个远传,一个就地,保证测量准确和可靠。
选用智能涡轮流量计,该表内置温度、压力传感器,自带温压补偿,将工况流量直接转换成标准流量。
2.2 主要监控内容
入口压力、第一级调压后压力、第二级调压后压力;出口压力、出口天然气温度;第二级调压后的压力开关、出口压力开关状态;报警情况;控制第一级调压阀的调压过程;控制入口系统切断阀、第一级调压阀的开关;控制各路的启停;入混合器CNG混空气压力、流量;入混合气驰放气压力、流量;混合气出口调压后压力。
现场所有模拟量及数字量参数全部远传至控制室PLC内,在控制室内可监视控制整个调压掺混过程,PLC对各类参数进行监测,记录,并输出用于控制站内设备启停的控制信号,人工操作少,可做到无人坚守。
3 自动系统主要功能
3.1 数据采集与传输功能
采集站内工艺运行参数。
3.2 控制功能
全站的启动、停止控制,包括ESD紧急停车;减压释放装置、混气装置、热水锅炉等设备的安全运行监护;工艺参数自动调节控制;压力、温度等参数超限报警及取锁保护控制。
3.3 显示功能
动态流程显示(包括实时运行参数及设备状态);运行参数的动态显示,参数的实时历史趋势图显示;报警画面显示。
3.4 打印功能
报表打印;故障记录打印。
3.5 其他功能
站内数据管理;自诊断自恢复;控制数限及访问数限的限定;数据的安全处理功能。
4 系统特点
4.1 专用性
本控制系统专用于压缩天然气调压站的监测和控制,由常规仪表显示系统和可编程控制器(PLC采集控制)组成,采用西门子PLC对全过程进行监控,整套设备可全自动、半自动和手动控制,可根据入口、出口压力设定范围分别自动启停,根据出口压力或流量自动启停运行。
4.2 安全性
由于压缩天然气调压装置工作压力高,且压力变化范围宽,因此,不仅要求调压设备的安全性,也在自控系统上采取冗余测量并设计多重自保联锁控制,以保证系统安全运行。对于第二级调压出口压力,由压力变送器PT和压力开关PS同时测量,PT信号进入PLC软联锁,PS信号在装置内就地硬联锁,相互独立的安全联锁控制在第一级调压阀关闭时,停止该路工作,同时自动启动备用路,正常供气。
5 结语
该项目采用CNG、驰放气、空气三种气体进行混合,这三种气体气质差别大,压力变化范围宽,自控系统的实施,成功地实现了各气源掺混比例的精确和自动调节,保证CNG释放及混气的正常运行、降低能耗、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劳动条件,同时加强生产管理、保证安全生产,从而取得较好的综合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过程控制技术原理与应用[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
[2]咸庆信,类延法.PLC技术与应用——专业技能入门与精通[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3]GB 50028-2006,城镇燃气设计规范[S].
有机无机玉米专用掺混肥试验总结 篇2
关键词:有机无机掺混肥,江滨农场,玉米,增产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基本情况
试验设在江滨分公司研发中心, 土壤为草甸白浆土, 有机质32.8g/kg、碱解氮135.7mg/kg、速效钾158.9mg/kg、速效磷34.2mg/kg、pH值6.12。
1.2 试验品种
供试品种为哲单37, 成株14片叶, 出苗至成熟115~120d, 需≥10℃积温2300~2500℃。
1.3 供试肥料
有机无机玉米专用掺混肥, 黑龙江省浩良河施壮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生产。
1.4 试验方法和试验设计
1.4.1 试验方法
秋整地, 春季起垄夹肥, 公顷保苗51000株, 大田试验:不设重复, 采用种肥和基肥相结合, 分层侧深施肥。即1/3的种肥施于种侧下8~10cm, 2/3的基肥施于种侧下12~14cm。常规尿素基施135kg/hm2, 追施135kg/hm2。收获前每个处理取10株果穗测产, 进行室内考种, 分析产量情况。
1.4.2 试验处理
试验设3个处理, 每个处理面积各667m2。对照为玉米施肥使用当地常规高产施肥量, 即尿素270kg/hm2、磷酸二铵150kg/hm2、氯化钾105kg/hm2。处理1, 有机无机玉米专用掺混肥与对照总养分一致进行施入, 试验肥料用量:有机无机玉米专用掺混肥试验基施586.5kg/hm2 (总养分46%, N23%、P2O513%、K2O10%, 有机质≥10%) 。处理2, 有机无机玉米专用掺混肥与常规肥料商品量一致进行施入, 试验肥料用量:有机无机玉米专用掺混肥528.0kg/hm2 (总养分46%, N23%、P2O513%、K2O10%, 有机质≥10%) 。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013年江滨农场活动积温2830℃, 4月份的气温较低, 5月下旬平均温度为17.1℃, 适合机械播种;6~7月份的温度迅速回升, 7月的降雨量最大, 总量达到164.9mm;8月份温度也处于20℃左右, 8月份江滨农场遭遇3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 8月25日, 江滨坎下地区被洪水淹没, 受洪水影响, 8月26~31日江滨农场的平均气温均低于17℃, 9月份降雨量、温度都逐渐下降。所以, 江滨农场2013年玉米较2012年成熟期晚, 玉米肥料试验百粒重受到一定影响, 给生产上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失。
具体调查详见表1、2。通过调查分析可以看出, 施用有机无机玉米专用掺混肥的处理, 出苗比对照提前1d, 从而比对照提早成熟1d;施用有机无机玉米专用掺混肥的处理, 株高比对照高, 果穗较大而且秃尖小, 穗粒数多;施用有机无机玉米专用掺混肥的处理1、处理2的株数/m2虽和对照一样, 但穗粒重比对照平均高, 因此产量比对照高。
3 结论
掺混吹扫装置脉冲仪的DCS改造 篇3
1 原工作状况及其缺点 (1)
原吹扫装置主要是由脉冲仪和5台电磁阀组成, 其中脉冲仪和电磁阀均为220V电源供电。脉冲仪的输出经继电器与电磁阀连接。
原吹扫装置的缺点有:
a.220V电压在粉料中存在一定的危险性;
b.装有脉冲仪和继电器的金属箱体易腐蚀, 并且端子长时间暴露在室外比较容易坏;
c.脉冲仪对使用环境等有一定的要求, 如空气相对湿度不超过85%、使用环境温度为-20~55℃、无腐蚀性气体和导电尘埃, 以及无剧烈震动和冲击等条件的限制。
基于上述几点决定对现有吹扫装置进行改造, 将脉冲仪改为由DCS实现其功能, 并将220V电磁阀改为24V电磁阀。
2 CS3000集散控制系统简介
横河电机 (YOKOGAWA) 是专业从事控制系统产品研发及制造的厂商, 1975年在世界上第一个推出DCS产品。其DCS一向以高可靠性著称于世, 在世界上已有15万套横河电机的DCS在运行, 其DCS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为50%以上, 横河电机CENTUM CS3000集散控制系统 (DCS) 是一个结构真正开放的系统。该系统由操作站、控制站和工程师站组成。其通信网络包括:
a.V-Net。用于进行操作监视及信息交换的双重化实时控制网络。
b.Ethernet网。用于操作站、工程师站以及上位机之间信息数据传输, 数据及外设资源共享。
c.RIO总线。用于控制站内部中央控制器FCU同远程I/O节点之间的过程数据传输的双重化实时通信总线。
3 脉冲仪的DCS改造
在图1所示的组态框图中, 先做5个SO块 (单点输出块) , 分别输入位号5k-103-11/12/13/14/15。建立5个PIO块 (地址块) , 分别输入地址%Z043417/18/19/20/21, 将SO块的输出连接到地址块上, 建两个定时器分别取名为TM001、TM002, 设定TM001时间为30s, TM002时间为3s, 其中TM001作为每一循环周期间隔, TM002作为每两个电磁阀动作间的间隔。其次, 在组态换面建一个顺控表STCHCS01 (图2) , 并打开顺控表编辑画面。该顺控表的程序运行逻辑如图3所示。
控制器通过继电器与现场电磁阀相连接, 即控制器输出接到继电器13、14端, 并将继电器输出5、9端接电磁阀。其接线方式如图4所示。
由图4可知, 本次改造端子接线只用了两根三芯电缆, 其中一根用作公用线, 其余五根分别与电磁阀相连接构成回路。减少了电缆的使用量, 节约了资源。
4 掺混吹扫装置现场改造
该吹扫装置在日常维护工作中出现问题最多的就是电磁阀损坏, 造成排长气, 持续向袋式过滤器内吹入正压空气。在改造之前需要对5个电磁阀进行检查才能确定出现问题的电磁阀是哪个, 并且停总气源停止吹扫才能进行检查, 给仪表维护工作造成相当的不便, 也给工艺生产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为了今后维护工作的方便和工艺生产不受影响, 在本次改造中, 在电磁阀前加装活门, 目的是在出现电磁阀损坏情况时便于确定问题电磁阀, 并且处理问题时不必停总气源, 只需关闭问题电磁阀前活门便可对其故障处理。
5 结束语
掺混技术 篇4
1建筑掺混合材料硅酸盐水泥的类型
作为建筑工程施工的重要构成部分, 掺混合材料硅酸盐水泥在工程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为更好地提升工程质量, 必须对建筑硅酸盐水泥的类型进行区分, 通常可划分为普通硅酸盐水泥与掺混合材料硅酸盐水泥, 如矿渣硅酸盐水泥等。本文在对其进行相关概念、指标性能分析的基础上, 对其应用范围进行了探讨, 为全面提升建筑物质量提供可靠保障。
1.1普通硅酸盐水泥
普通硅酸盐水泥是指硅酸盐水泥熟料、混合材料 (6%~15%) 、一定量石膏细磨制成的水硬性胶凝材料。混合材料掺加量在水泥中应根据质量百分比计算。
在进行活性混合材料掺加时, 其掺加量必须控制在15%以下, 其中可选取的代替材料分别为窑灰 (5%以下) 、非活性混合材料 (10%以下) 。非活性混合材料掺加量需控制在10%以下。
根据国家相关标准, 可将普通硅酸盐水泥分为6个标高, 要求每个标高的水泥在其各龄期内的强度必须在表1数值以上。45分钟为普通硅酸盐水泥初凝最短时间, 10小时为终凝最长时间。要求通过方孔筛 (0.08毫米) 的比例在90%以上, 沸煮安定性应与设计规定相符。普通硅酸盐水泥内大多数为硅酸盐水泥熟料, 其性能与硅酸盐水泥类似。
1.2其他建筑掺混合料硅酸盐水泥
(1) 矿渣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是指通过硅酸盐水泥熟料与粒化高炉矿渣及一定量石膏磨细制成的水硬性胶凝材料。根据质量百分比计算水泥内粒化高炉矿渣掺加量, 比例可控制在20%~70%之间。矿渣也可选取石灰石、窑灰等材料替代, 与水泥质量相比, 替代数量必须控制在其8%以下, 代替后水泥内的粒化高炉矿渣必须控制在20%以下。矿渣水泥在建筑工程200摄氏度以下也可使用, 由于粒化矿渣玻璃具有较差的吸水性, 因此矿渣硅酸盐水泥保水性与施工标准不符, 在水泥内部极易出现连接性缝隙, 进而在水油等压力作用下将大大降低其抗渗透能力, 由此可见, 建筑工程如具备严格的抗渗性标准则不能使用该材料。
(2) 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是指通过硅酸盐水泥熟料与火山灰质混合材料、一定量石膏磨细制成的水硬性胶凝材料。根据质量百分比进行水泥内火山灰质混合材料掺加量计算, 其范围需控制在20%-50%之间。火山灰水泥具有较小的空隙, 其保水性良好。在水泥水化过程中, 极易出现大量微孔硅酸钙冻胶, 增加水泥细密度, 由此可见, 其具备良好的抗水、抗渗能力。在建筑工程具备严格抗渗标准情况下, 可选取该材料。在干燥条件下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因时间较长, 水泥水化即会停止, 进而作用于水泥强度。因此建筑工程处于干燥状态下无法选取该材料。
(3) 粉煤灰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是指通过硅酸盐水泥熟料与粉煤灰、一定量石膏磨细制成的水硬性胶凝材料。根据质量百分比进行粉煤灰硅酸盐掺加量计算, 其范围可控制在20%~40%之间。球状几何体为粉煤灰硅酸盐水泥粉, 其具有较差的吸水性, 由于水分流失, 其具有较小的收缩情况及良好的抗裂性能。但由于其粗骨料下沉, 具有较快的水分上浮速度, 极易造成脱水缝隙问题。因此该施工材料不能用于干燥条件下, 同时还可能产生通联间隙, 导致其抗渗能力降低。
经上述分析, 以上3类硅酸盐水泥各龄期的强度要求如下表2所示。
2建筑掺混合材料硅酸盐水泥的应用
本文以建筑掺混合材料的三类硅酸盐水泥为主进行分析, 具体为火山灰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与粉煤灰硅酸盐水泥。因以上三类掺加混合材料的硅酸盐水泥与普通水泥的相关技术指标基本一致, 如水泥颗粒粗细程度、凝结硬化过程中水泥体积变化的均匀性等。基于此, 按照施工技术规定, 在将特殊活性混合材料掺加到水泥熟料内并进行磨细制作时, 以上3类水泥内掺加的混合材料, 衡量一种物质产生某种化学反应的难易程度与化学成分构成没有显著区别, 因此, 其大多数特性都存有相同特点, 一般情况下可进行替换作业, 但三者表面特征与物理性质又存有一定区别, 则表明其自身具备相应特点。根据建筑工程需求, 其应用可做如下归纳。
(1) 以上三者都具备较弱的初期强度、极为缓慢的水泥凝结硬化过程及较快的后期强度改变。产生此类特点的原因在于混合材料的掺加降低了水泥熟料的百分比, 导致熟料内碱性成分再次与活性成分发生反应, 进而出现水硬性物质生成缓慢的现象, 并对初期水泥强度产生削弱的情况。同样, 因熟料内的碱性成分再次与活性成分发生反应, 水硬物质生成过程中不断发烧且与熟料水化反应, 进而提高水化产物所占比例, 减少水泥强度进展时间, 由于此特性导致以上三种水泥在建筑工程初期强度指标要求较为严格的情况下无法有效应用。
(2) 由于以上3类掺混合材料硅酸盐水泥对环境温度具有较高要求, 可采用高温养护模式进行施工, 该方法不仅能够对活性混合材料水合作用进行有效提升, 还能对水泥熟料水化速度有效加快, 在初期水泥强度加强的同时, 对后期水泥强度改变作用不大。将高温养护模式应用于普通水泥, 也可对初期水泥强度有效提升, 但过高的温度将对熟料水化速度进行大幅度提升, 进而造成水泥内部有大量水蒸气积存, 如水蒸气积累到相应标准, 则会严重影响水泥后期水化, 并对后期水泥强度改变产生一定影响。
(3) 由于掺加了一定量的混合材料, 水泥内熟料的百分比会适当降低, 其可对净浆硬化体抗硫酸盐等带有腐蚀性的物质、介质性能等进行有效提升。基于此, 在建筑工程具有较为严格的抗腐蚀标准情况下可选取以上三类掺混合材料硅酸盐水泥。如以氢氧化钙作为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掺加混合材料, 水化后Ca (Al O2) 2含量将有所增加, 则会降低硫酸盐类具有腐蚀特性的物质、介质的抗腐蚀性能。
(4) 通过混合材料的添加, 水泥熟料含量会随之减少, 进而造成水合作用、硬化热降低, 一般可在大体积混凝土工程施工中进行运用。
(5) 因以上三种建筑掺混合材料硅酸盐水泥具有较低水泥抗冻性与耐磨性, 混合料掺加后, 对水泥的水需求可达到提升作用。水泥内原有水分蒸发情况下, 其毛细管路与孔隙也将提升, 进而对其抗磨与抗冻性能产生消弱作用。基于此, 在冬季施工时, 往往不选用此材料, 如工程具有较为严格的耐磨性指标, 也不能选取以上掺混合材料硅酸盐水泥。
(6) 由于以上三种水泥具有较低水化产物的氢氧化钙含量及盐基度, 导致其抗碳化性不高, 在一氧化碳含量较多的情况不能选取此类硅酸盐水泥。为此, 在一般工业、民用工程施工中可以使用, 其还对钢筋具有保护作用。
3结语
综上所述,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提升, 我国建筑工程事业也得到了发展。火山灰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与粉煤灰硅酸盐水泥作为建筑掺混合材料的主要构成部分, 为全面提升建筑物质量, 必须重视掺混合材料硅酸盐水泥掺加量的准确性, 并在对其性能深入分析的前提下, 根据其特性应用于各类工程, 避免材料选取错误, 造成不必要的质量问题。如此才能实现工程建设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摘要:不掺加混合材料与掺加水泥质量5%以下的石灰石或粒化高炉矿渣的混合材料为硅酸盐水泥的主要类型。本文以建筑掺混合材料的硅酸盐水泥进行分析, 探究其类型与应用的相关内容, 以期为全面提升工程建设的整体质量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关键词:建筑工程,掺混合材料硅酸盐水泥,类型,应用
参考文献
[1]肖佳, 邓德华, 唐咸燕, 等.用粉煤灰改善石灰石粉混凝土的氯离子扩散性[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07, (5) .
[2]王平.简述2008年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规范的更新[J].科技信息, 2009, (18) .
掺混技术 篇5
目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物柴油-柴油混合燃料对发动机燃烧和排放的影响。Chit Wityi Ooa等将生物柴油在定容条件下加入预混,观察在不同环境温度和背压下的点火延迟和放热率;Ahmed Sanjid等在多缸柴油机中研究了柴油机掺混生物柴油的燃烧和排放特性;Avinash Kumar Agarwala等对不同喷油压力和掺混比的生物柴油-柴油混合燃料的制动热效率以及排放物浓度进行研究;张鹏等研究了在光学柴油机上掺混不同含氧生物燃料的燃烧火焰自发光。然而发动机掺混燃料的喷雾特性,对认识发动机燃烧机理、优化燃烧过程、改善排放特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因此,本文通过定容弹和高压共轨喷油试验台研究柴油-生物柴油混合燃料的喷雾图像及其喷雾特性的参数变化,分析不同喷射压力对混合燃料的喷雾锥角及喷雾贯穿距离等宏观参数影响,寻找出其中的变化规律,为今后的柴油机燃料最佳配比探究提供参考和依据。
1 试验系统与方案
喷雾试验系统如图1所示。主要包括定容燃烧弹、高压共轨燃油供给系统、高速相机、进排气系统等。定容燃烧弹为自行设计的多功能型可视化模拟装置,其三个侧面设置有直径为110 mm的石英玻璃视窗,另一侧装有热电偶及进、排气安全阀,喷油器、缸压传感器、火花塞布置在可拆卸的顶盖上。弹体设计承压极限15 MPa,最高加热温度1 000K,漏气率可控制在1~3Pa/H,能满足多种燃料喷雾和燃烧的试验要求。高速相机采用日本Photron公司生产的FASTCAM-SA7型CCD高速相机及图丽AT-X M100PRO D微距镜头。高压共轨燃油供给系统拥有高压共轨喷油和电控驱动信号等诸多功能,能够模拟不同喷油脉宽、喷油次数及喷油轨压,设定试验的电机转速为600r/min,喷油脉宽为2 000us。喷油器采用Bosch电磁阀式单孔共轨柴油喷油器,油嘴孔长为0.65 mm,喷孔直径为0.17mm。
试验所用燃料为市售0#柴油和大豆生物柴油。表1所示本试验所用生物柴油与0#柴油的部分物性参数对比,且以大豆为原料制成的生物柴油其表面张力大于柴油的表面张力。
试验研究了喷射压力对柴油-生物柴油混合燃料喷雾特性的影响,其中生物柴油的体积掺混比为0%,10%,30%,50%,分别记为B0,B10,B30,B50。喷射压力分别取75 MPa,95 MPa,115 MPa,135MPa。通过注入氮气可使环境背压稳定在1.5 MPa,热电偶显示弹内温度为25℃。设置高速摄像机的图片分辨率为1 024×1 024,拍摄速率为3 000帧/s(相邻两张图片的时间间隔为333us)。试验时共轨喷油系统、喷油器和高速摄像机的触发与同步通过ECU和驱动信号实现。试验拍摄的喷雾图片通过Matlab软件中功能函数对喷雾图片进行图像增强、形态学操作等预处理,对比分析效果图,寻找最佳预处理算法,进而选择图像分割与边缘检测算法寻找最佳的二值分割图,再利用编写的函数获取试验所需要的喷雾锥角、喷雾贯穿距等参数。在保证相同试验条件下,每一组试验经3次喷雾过程,再求平均值得到相应结果。喷雾参数定义如图2所示。喷雾贯穿距离是指从喷油器油嘴出口处到喷雾最远端的轴向距离,由于目前还未对喷雾锥角作出统一定义,本文采取Nabel等的方法,将从喷嘴出口处沿油束边界引出的两条切线到1/2贯穿距离处所形成的夹角作为喷雾锥角。
2 试验结果及分析
2.1 喷雾形态的宏观分析
图3是当环境背压为1.5 MPa、温度为25℃时,B50在喷射压力为115 MPa时的喷雾过程图像。针对每一组试验方案,从喷嘴出口处开始有油束喷出到喷油器停止喷油截止,一共分析了7张图片,第一张的时刻为333us,以后每两张图片的时间间隔为333us,最后一张的时刻为2 331us。在燃油喷射前期,掺混燃料还没有雾化成小液滴,气体动力和径向动量较大,喷雾图像呈急剧扩散的状态发展。随着喷雾的进行,喷雾量达到最大,喷雾主体部分仍然比较清晰,在此阶段二次雾化作用明显,氮气与燃油液滴发生强烈的卷吸作用,造成雾型前锋面处出现负压,导致喷雾前端出现分叉塌陷现象。到后期由于燃油与环境介质发生较为强烈的能量交换,油雾的大部分动能已消耗,喷射形态逐渐破碎,油雾在空间上稀疏分布。从整个喷雾过程看,每种掺混比的燃料其油雾浓度、纵向贯穿距离和横向扩散范围都会伴随着喷射压力的增大而增大,且纵向贯穿距离增大的幅度较大一些,横向扩散的幅度要相对较小。
2.2 喷射压力对喷雾锥角的影响
图4所示是各掺混比燃料在不同喷射压力(75 MPa,95 MPa,115 MPa,135 MPa)下喷雾锥角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从图4看出,每种掺混比燃料的喷雾锥角均随喷射压力的增大而变大,且喷雾锥角都具有先快速增大,然后逐渐趋于稳定的趋势。喷雾初期(0~1 000us)喷雾锥角增大较为明显,主要是因为喷雾油束还没有完全形成,燃油主要发生初次雾化,同时缸内喷出的燃油较少且不会对喷雾锥角的形成造成阻碍,油束会不断地得到补偿,喷雾锥角逐渐发展使喷雾油束从液核区到翻腾滚流区的变化过程。喷雾中后期(1 000~2 000us),喷雾锥角逐渐稳定,油束发生二次雾化,环境气体与喷出的燃油发生强烈的卷吸作用,油束前端有模糊和坍塌现象,由于定容弹内氮气和已喷出燃油对喷雾锥角的继续发展具有较大阻碍作用,因此喷雾锥角逐渐趋于稳定状态。从图4(a)的75 MPa到图4(d)的135 MPa,喷射压力每增加20 MPa,喷雾锥角就增大1°左右。此外,不同燃料的喷雾特性差异取决于密度、运动粘度、表面张力和挥发性等,而喷雾锥角主要受燃料的表面张力影响。由图4不难发现,添加了生物柴油的混合燃料较纯柴油的喷雾锥角均有增大,这是由于生物柴油的表面张力大于柴油,当喷射压力增大时,会释放更大的初始横向动能,随着生物柴油掺混比例的增加,喷雾锥角会随之变大,其雾化扩散更充分,雾化质量更好。
2.3 喷射压力对喷雾贯穿距离的影响
图5所示是不同掺混比燃料在四个不同喷射压力(75 MPa,95 MPa,115 MPa,135 MPa)时喷雾贯穿距离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由图5可以发现,无论何种掺混比的燃料,其喷雾贯穿距离在任何时间点都呈现随喷射压力增大而增大的趋势,最后趋于一个稳定范围。分析其原因:油雾喷射压力越大,其纵向贯穿运动的动能和速度就越大,自然导致喷雾贯穿距离相应增大。此外,从图5发现,当喷射压力较大(135 MPa)时,喷雾贯穿距离呈急剧增长趋势,增长折线图十分“陡峭”,此时容易产生“湿壁”现象,燃油喷射到缸内燃烧室的壁面,会导致部分燃油浪费以及燃油的燃烧不充分,直接导致CO和HC等不完全燃烧产物的排放增加,使整个柴油机的热效率降低,经济性和环保性也会有所下降;当喷射压力较小(75 MPa)时,喷雾贯穿距离增长偏缓慢,增长折线图偏平缓,此时燃油又无法与空气充分混合,导致不良燃烧,产生与之前“陡峭”时同样不好的效果;当喷射压力不大不小(95 MPa,115 MPa)时,喷雾贯穿距离的增长既不过于急剧,也不过于平缓,此时燃油与空气的混合效果、燃烧效果会更好。因此,将喷射压力在95~115 MPa之间作调整,使生物柴油-柴油混合燃料在柴油机中获得最佳燃烧效果。
3 结束语
通过对不同掺混比的柴油-生物柴油混合燃料的喷雾试验表明:当喷射压力从75 MPa提高到135 MPa时,混合燃料的喷雾锥角和喷雾贯穿距离都逐渐增大,喷射压力对喷雾锥角的影响在4°~5°左右。添加了生物柴油的混合燃料对喷雾锥角的影响显著,其雾化更充分,提升了燃烧热效率。对于同一掺混比的生物柴油-柴油混合燃油,将其喷射压力控制在95~115 MPa之间,可以得到大小合适的喷雾贯穿距离,使得油束与周围气体的混合效果、雾化质量、燃烧效果都达到最佳。但现阶段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由于定容弹是模拟发动机工作过程中气缸内燃油雾化和燃烧的过程,而发动机燃烧室是一个高温高压的环境,今后将进一步完善喷雾试验系统,要对定容弹的环境背压和环境温度进行改善,以实现更接近发动机真实工况下的试验研究。
参考文献
[1]齐鹏,储江伟,朱荣福.柴油机燃用生物柴油颗粒SOF排放实验研究[J].交通科技与经济,2014,16(3):122-124.
[2]Chit Wityi Ooa,Masahiro Shiojib,Shinji Nakaob,et al.Ignition and combustion characteristics of various biodiesel fuels(BDFs)[J].Fuel,2015(158):217-287.
[3]Ahmed Sanjid,Md.Abul Kalam,Hassan Hj Masjuki,et al.Performance and emission of multi-cylinder diesel engine using biodiesel blends obtained from mixed inedible feedstocks[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5(7):1-9.
[4]Avinash Kumar Agarwala,Atul Dhara,Jai Gopal Guptaa,et al.Effect of fuel injection pressure and injection timing of Karanja biodiesel blends on fuel spray,engine performance,emissions and combustion characteristics[J].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2015(91):302-314.
[5]张鹏,刘海峰,陈贝凌,等.柴油机燃用不同含氧掺混燃料燃烧火焰自发光研究[J].内燃机学报,2014,32(6):489-495.
[6]Ejim C E,Fleck B A,Amirfazli A.Analytical study for atomization of biodiesels and their blends in a typical injector:surface tension and viscosity effects[J].Fuel,2007(86):1534-1544.
[7]Chang Chen-Teng.Experimental study of Diesel Spray Characteristics and Atomization[D].Madison: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USA,1998:31-42.
[8]Naber J D,Siebers D L.Effects of gas density and vaporization on penetration and dispersion of diesel sprays[C]SAE Paper.Detroit,Michigan,USA,1996.
掺混技术 篇6
关键词:建筑,掺混合材料,水泥,应用
在当前应用的水泥材料中, 硅酸盐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这是水泥中的主要成分之一, 并且将其掺入在混合材料中, 还能获得更加理想的效果, 当前的水泥类型如此众多, 极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将硅酸盐与其他混合材料混合在一起的效果。本文重点对这一问题进行论述, 希望相关施工人员能够以此为借鉴, 进一步发展我国的建筑行业。
1 普通硅盐酸水泥
在硅酸盐水泥的构成中, 最主要的一种类型就是普通的硅酸盐水泥, 这种类型的水泥属于一种凝胶材料, 是将混合材料与硅酸盐混合而成得来的, 在配置的过程中, 混合材料的含量占6%~15%, 并且还要在其中掺入一定含量的石膏膜细, 其中所应用到的混合材料也可以使用其他的材料代替, 例如非活性的混合材料亦或是窑灰等, 都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但是窑灰中所占的比例在5%左右, 非活性混合材料所占的比例要控制在10%以内, 这样才能有效的保证水泥的质量。
在具体的技术要求方面, 首先初凝时间以及终凝时间是十分重要的, 要想保证二者的时间, 要事先做充分的准备工作, 既不能提前也不能过于延后, 在此基础上, 保证将初凝时间以及终凝时间控制在3d以及28d之后, 这样就可以有效的提高其抗压等级。普通的硅酸盐水泥在强度等级上主要划分了三个层次, 根据实际要求的不同, 所需要的水泥的等级强度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除此之外, 与硅酸盐水泥并没有较大的差距, 基本的技术要求也都是相一致的, 例如在二氧化硫以及氧化镁的含量要求上, 都具有一致性, 同时体积还具有安定性的要求。
普通硅酸盐水泥的主要功能集中体现在水泥的产出量以及对混合材料的掺入量上, 在实际的配置过程中, 混合材料的含量不应过多, 这样会影响到水泥的整体强度以及实际的应用效果, 将其与硅酸盐水泥进行对比证实二者在主要的功能上还是具有一定差异性的, 但是在某些方面, 其价值仍然要高于硅酸盐水泥, 例如在耐热性以及在耐腐蚀性上, 前者的效果都要高于后者, 但是不足之处在于不能抗冻, 这一点在北方地区尤为突出, 因为北方冬季寒冷, 如果使用这种类型的水泥, 那么就会对工程的质量产生严重影响。
从应用上来看, 将普通硅酸盐水泥与硅酸盐水泥进行对比, 二者在使用性能上虽然具有较小的差异, 但是在实际的应用中却具有明显的变化,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 这二者可以相互代替使用, 但是一些特殊的地区就会对水泥具有特别的要求, 正如上文中所提到的, 如果不具有较高的抗冻性, 是不能应用在北方地区的, 这也正是二者的主要差别。但是在广大的区域中, 仍然是普通硅酸盐水泥应用更为广泛一些, 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加强对这种类型水泥的研究工作, 以提升其实际使用量, 促进建筑工程的进一步发展。
2 硅盐酸水泥的分类
在技术要求上, 硅酸盐水泥主要可以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 一是矿渣硅酸盐水泥, 二是火山灰硅酸盐水泥, 但是粉煤灰硅酸盐水泥, 这三种类型的水泥在初凝时间以及终凝时间上与上文中提到的普通硅酸盐水泥的时间相一致, 并且在细度以及安定性方面也具有相似之处, 差异并不是十分明显, 同样也是将强度分为高低不一的三个等级, 根据国家相关规定的要求, 二氧化硫的指标应该满足技术要求, 并且氧化镁以及其他的成分均需要达到相关的指标才能应用在实际的工程施工中, 以确保工程的质量达标。
上述三种类型的水泥在应用的过程中事先加入了相应含量的混合物质, 这些混合物质是经过研磨成细粉后才得以研制成功的, 从化学成分上进行分析, 三种水泥的差距并不是十分明显, 由此可见, 无论是在水泥的应用范围上, 还是在水泥的自身性能上, 三者均不存在较大的差异性, 因此, 多数区域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 可以将这三种水泥进行互换使用, 只有在个别的地区, 由于受到环境等一些因素的影响, 需要从实际情况对水泥的类型进行选择。
这三种类型的水泥在使用的过程中具有硬化速度慢的特点, 这是它们的共性所在, 在较早阶段, 水泥的强度没有达到相应的标准,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 强度会逐渐得到提升, 最终满足施工强度的要求。因为在水泥中添加了混合材料, 因此在后期强度变化的过程中, 会出现水化的现象, 这种现象的出现会导致出现一些其他的产物, 可以起到促进水泥强度提升的效果。但是, 由于冬季的气温差异较大, 并不能充分的和发挥这三种类型水泥的性能, 因此在冬季并不使用, 通常情况下, 承载较晚的施工项目经常会应用到这三种水泥类型。除此之外, 三种类型的水泥在温度以及腐蚀性上也具有一定的共性, 例如适合进行高温养护, 这一点在普通硅酸盐水泥中并不适用。
这三种水泥的抵抗腐蚀的性能较好, 因为熟料掺量少, 盐酸盐以及其他腐蚀物质的性能较强, 所以混凝土工程中会使用这三种耐腐蚀水泥。但是, 由于火山灰水泥的成分中含有氢氧化钙, 并且是主要的活性混合材料, 经过水化后成分中会产生大量的氯酸钙, 所以火山灰质水泥的耐腐蚀性没有其他两种水泥强, 最好不要在混凝土工程中使用。
因为硅酸盐的熟料少, 而降低了水化后的大部分的热量, 所以, 这主要应用在比较大体积混凝土工程中。除此之外, 这三种水泥抗碳化能力较差, 因为在水化后的产物中氢氧化钙的含量极少, 碱度变小, 导致抗碳化能力变低。其具有保护钢筋的作用, 所以在民用建筑中比较常用。
结语
本文介绍了在硅酸盐水泥中加入活性混合材料会改变水泥的性能, 扩大水泥使用的范围和增强水泥的品种, 以及调节水泥的强度,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杨谊.低热硅酸盐水泥在工程中的应用研究[J].四川水泥, 2015 (10) .
[2]李连生, 郭芳芳.硅酸盐水泥的主要性能和应用[J].应用能源技术, 2007 (04) .
掺混技术 篇7
在聚烯烃生产中,掺混过程是保证产品质量的关键单元操作过程。目前工业化应用的掺混工艺形式很多,有气流式、动力式和重力式掺混,其中重力式掺混是聚烯烃生产工艺中普遍采用的均化设备,使产品性能均化、质量稳定,以其结构简单,操作成本低等优点而得到广泛应用。
研究600 m3多流道旋叶式重力掺混料仓研制专题,依托扬子石化公司二十万吨/年聚乙烯装置建设工程,一方面是在国外现有设备形式的基础上加以消化吸收和改进;另一方面使其立足国内,满足工业生产的需要。多流道旋叶式掺混料仓是一种新型重力掺混技术,其先进技术代表是德国WAESCHLE公司,在聚烯烃工业装置中,物料的混合一般采用在料仓内安装不同的内构件,使其物料依靠重力的流动来达到。混合效果的好坏与内构件的型式、物料在料仓内的流型及物料所需的循环量和时间有关[1]。料仓内构件的形式有多种,根据物料的流动形态采用结构简单、投资低、安全可靠混合效果好的掺混器是关键所在。
1 重力掺混料仓的均化理论
1.1 物料流动形态
物料在料仓内的流动形态有两类:一是整体流(层流),物料整体一起向下平移,流动均匀、平稳;二是漏斗流(中心流),中心部位的物料先向卸料口移动,流动不稳定。物料流动形态的形成取决于多方面的原因:物料的粒度、物料与料仓壁面间的摩擦角、料仓的底锥锥顶角度、内摩擦角以及物料的流动性等因素。
1.2 重力掺混料仓的结构形式及均化机理
1.2.1 重力掺混料仓的结构型式
常见的重力掺混料仓有以下几种型式:多管式、中心管式、靠壁式,中心锥式,如图1所示。前三种料仓的相同之处都采用掺混管均化物料,掺混管开孔原理均以物料以整体流为前提设计,其中以多管式和靠壁式的均化效果为较好。
1.2.2 重力掺混料仓的均化机理
掺混料仓的结构是在整体流料仓的基础上,在其内部增加一些竖向布置的掺混管、均化器或倒锥体等内构件实现物料的掺混。多管式和靠壁式掺混料仓是通过侧壁不同高度开孔的掺混管构成,物料依靠重力流入掺混管内部,最后汇入设备底部的混合室完成物料的混合[2];均化器是料仓的掺混内件,可以单独制作,与料仓实现活动链接或刚性连接,物料经均化器混合而实现物料的掺混;倒锥体可以扩大物料的流动通道,改善物料的应力状况和流动形态。
掺混料仓的设计关键在于掺混管的开孔大小和开孔规律,开孔大小影响物料流量及流动形态,也决定各个掺混管内流出物料的掺混比例。料仓内由于增加了掺混管的取料通道,物料在料仓内部依靠重力下落时,沿轴向的下落速度是不一样的,自上至下依次递减。靠近料仓底部的下料速度最慢,物料通过掺混管相邻两孔之间的时间相等是布置开孔的原则,开孔的疏密程度是上疏下密[3]。
位于底部的集料斗也是掺混料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作用是限制掺混通道上各个进料点之间的进料流量配比,稳定各个通道的流量,通道出料口呈径向环形分布。
2 旋叶式掺混料仓的实验结果及结论
2.1 旋叶式掺混料仓的实验装置
根据重力掺混料仓均化机理和设计理论,我们在国外现有设备形式的基础上加以消化吸收和改进,设计多流道旋叶式掺混料仓,对旋叶片数量、分布角度、折流角度进行合理设计,并且增设了二次掺混器。建立的旋叶式掺混料仓试验装置如图2所示,根据确定的试验方案,对聚乙烯物料进行掺混实验。
2.2 设计条件
(1)料仓容量: ~600 m3;
(2)设备规格: φ6 000×28 000;
(3)料仓壳体材质为铝镁合金;
(4)掺混内件:多流道旋叶式,材质为304不锈钢;
(5)循环比:100%;
(6)掺混指数:≤0.152;
(7)物料流率:入口/出口:40~60 t/h;
(8)料仓填充率:90%。
2.3 试验过程及现象
根据确定的试验方案,进行了多次试验,试验情况如下:
(1)在料仓中加入25 kg试验物料,标定试验料仓的排料流率,用以确定试验过程中的取样间隔,标定结果为11 kg/min;
(2)按先后次序在料仓中加入白色、红色、蓝色三种各重75 kg的色母粒,然后开启排料口进行混合。20 min30 s之前每隔2 min左右取一个样,混合不均匀。第一阶段试验共取十个样,并且物料全部返回料仓,此时料仓中物料全部返混一次。
(3)一次掺混排出的物料全部返回料仓,此时循环比为100%,称第二阶段试验。第二阶段试验每隔一分钟取一次样,20 min30 s后不再返料,每隔1 min取一次样,直至料仓中全部物料排完,出料混合均匀。取样结果见图3三色物料掺混试验数据分析表。
从图3中可以看出:采用多流道旋叶式掺混料仓均化物料,开始阶段三种颜色的物料重量百分比相差较多,根据物料颜色大致判定,物料的成分很不均匀;但是随着时间的递增,三种颜色的物料重量百分比数值越来越接近,均化效果逐渐明显,说明物料取得了较好的混合。如果采用鼓风机的外动力,将料仓内流出的物料再次送回料仓进行循环均化,这样均化的效果会更好[4]。实验还表明,物料的流动性能对均化效果有直接的影响,对于均化指标要求更高的物料,物料的流动形态直接影响混合的效果,旋叶式掺混料仓对物料以中心流的掺混效果为更好。
2.4 混合指数计算
通过对统计的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根据数理统计的概念,混合指数M值由样本方差和期望值来计算,根据Philllips公司提出的混合效果的指标评价,对重力式掺混料仓来说,实际工业装置的混合指数M≤0.152,当实验装置为工业装置的1/7倍规模以上时,混合指数M≤0.25。根据旋叶式掺混料仓实验数据表1计算混合指数M值。
实验装置混合指数的计算如下:
2.4.1 取样
X1j、X2j ·、…、XNj 共N 次取样;某一组份:j=1,2 ,3;样本Xi j代表第 j 个组分的第 i 次取样的含量;
2.4.2 每一组分的期望值aj
即料仓装料时占总料仓物料的含量。
混合后期望值:
均方差值:
掺混指数:
*注:掺混指数计算只取20′30″以后的数据(即料仓中物料100%返混后)
计算结果及结论:经过计算得混合指数M=0.237<0.25,试验结果满足要求,混合效果良好。
3 旋叶式掺混料仓的原理与结构
3.1 旋叶式掺混料仓的均化机理
多流道旋叶式掺混料仓是重力掺混料仓的新型形式,掺混机理也是靠物料的重力来实现,所不同的是掺混内构件采用旋叶式掺混器,掺混器安装在料仓底部,物料流经料仓底部时,不同角度的多个旋叶片将物料分割成多个流道,然后经二次掺混器的倒锥流向出料口。经实验研究,对聚烯烃物料来说,当底锥的锥顶角小于50°时,料仓内的物料流动完全为整体流;当锥顶角大于50°时,料仓内的物料流动开始出现中心流[1];根据物料在料仓内的流动形态,中心流典型的掺混结构是多流道旋叶式掺混料仓。
3.2 旋叶式掺混器结构
多流道旋叶式掺混料仓主要由筒体和旋叶式掺混器构成,旋叶式掺混器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
旋叶式均化器主要由一次掺混器、二次掺混器、料斗等组成。一次掺混器由中心管和两个锥体通过支撑筋板连接后组成,这样就形成三个流道,中心管和中间的锥体之间加有设计合理的折流板(即旋叶片),旋叶片在设计时采用不同角度的折流,以实现物料最大限度的静态掺混。当料仓内固体物料形成中心流流动形态后,流经旋叶式均化器直径方向的物料则是分别来自料仓不同高度的物料,当每个流道设计合理时,流出一次掺混器的物料基本能达到混合的目的[2]。另外,流道内的折流板和支撑筋板对本身所在流道的物料也能进行混合,为了更好地使物料掺混均匀,设计了二次掺混器。
二次掺混器位于一次掺混器和料斗之间,其结构是一个倒锥筒,用支撑板固定在料仓壳体上,因二次掺混器是一个倒锥筒,入口大、出口小,掺混后的物料依靠重力经旋叶片流经各流区后到达二次掺混器后,物料流经的同时有一部分溢流,溢流出的物料与从二次掺混器出口的物料一并到达出料口流出,最后经料斗排出料仓。
4 聚烯烃料仓的技术经济性比较
国内外开发的重力式掺混料仓型式多样,用于聚烯烃掺混装置的大型掺混料仓主要结构型式有汇合管式、多管式、靠壁式及多流道旋叶式四大类,对各种型式的结构作以综合评述。
4.1 汇合管式掺混料仓
汇合管式亦称中心管式,是将所有掺混管汇集在一中心垂直设置的总管中,使物料从侧壁不同高度上的开孔中流入汇合管后排出料仓。汇合管式均化器通过连接杆与料仓的顶部实现活动连接,由汇集在料仓内圆筒内壁的圆管和固定隔板组成,底部用导向圈固定,防止均化器在料仓中左右摆动[4]。圆筒侧壁不同高度有开孔口与内壁的圆管相通,不同高度的料粒靠重力经孔口流入圆管内壁,最后进入底部混合室掺混后经集料斗流出,从而实现了物料的掺混。
汇合管式掺混料仓内掺混件与料仓筒体呈活性连接,掺混内件可单独加工,均化器加工时不影响料仓的使用,因此与多管式掺混料仓相比现场工作量小,安装简单。均化器材料可以选用不锈钢,强度容易保证。缺点是均化器占用料仓空间较大,连接件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容易松动和脱落。
4.2 多管式掺混料仓
多管式亦称树状掺混内件,多根掺混管均匀地分布在料仓中心某一直径的圆周上,掺混管依靠支撑件固定在料仓内壁上,掺混管是一根在不同高度处开有去料口的圆管,它的作用是拾取在不同标高处的物料,将其送至掺混室与中心卸料管的物料相混合。多管式重力掺混料仓的掺混管采用多层支架支撑,其结构相对复杂,施工难度大,悬置于料仓中间的掺混管在进料时容易受到物料的冲击,装置运行数年后,出现掺混管断裂、支撑松动并脱落的现象,而且用于支撑掺混管的支撑件交错布置,这样容易集料,不易清洗[3]。其优点是取样多,混合效果好,但由于掺混管形状的特殊性,掺混管的材质受限制,只能用铝合金材质制造成型。
4.3 靠壁式掺混料仓
靠壁式掺混料仓是多管式掺混料仓的一种变型,由于多管式掺混料仓内固体物料流场力的大小和方向不断变化,极易引起掺混管支撑件的疲劳破坏,掺混管支撑结构不合理,就会导致料仓内构件的破坏,影响料仓的掺混效果,为了避免以上情况的发生,将多管式掺混料仓的掺混管改为半圆管式等角度分布的三芯管,每根掺混管被分为三个通道,直接焊接在料仓筒壁上,掺混管侧壁不同高度开有设计合理的孔口,物料从不同高度同时靠重力流入掺混管内部,汇集到料仓底部,最后汇入设备底部的混合室完成物料的混合,物料的混合原理与多管式相同。靠壁式重力掺混料仓完全克服了多管式的缺陷,无支撑件,其结构简单,施工方便,在料仓进料时受物料的冲击力较小,贴壁掺混管沿料仓壁均匀间隔分布,底边直接和料仓壁焊接在一起,固定简单且牢固,同时也增强了料仓壳体的强度。
4.4 多流道旋叶式掺混料仓
多流道旋叶式重力掺混料仓由仓体、一次掺混器、二次掺混器、出料斗、支撑板等组成,适合于长径比小的料仓。突出优点是掺混内构件简单,体积小、重量轻、安装简单,内构件的材料选型不受材料的限制,掺混器材料可以选用不锈钢,强度容易保证,能够满足物料冲击力的影响,料仓内固体物料流场力的变化对均化器强度影响较小,可完全保证内掺混器的寿命与料仓同步。二次掺混器采用倒锥体进行二次掺混,控制料仓内料粒的下落速度,保证出料的均匀性。多流道旋叶式掺混料仓的物料是以中心流的形式流动,这样容易使中心产生空流现象。
5 旋叶式掺混料仓的工业应用前景
本项目研制成果是国内聚烯烃行业第一套国产化工业应用装置,现已全面完成了20万吨/年聚乙烯装置多流道掺混料仓的工程设计、设备制造及工程应用。该设备在工业生产中的成功应用,实现了多流道旋叶式掺混技术及设备国产化,填补了国内空白,应用前景广阔。
多流道旋叶式掺混料仓适用于长径比小的料仓,为克服其在长径比大的料仓中均化效果的不足,可进行掺混内件的优化组合方式,开发旋叶—靠壁式组合型的掺混料仓,解决旋叶式均化料仓在物料没有完全形成中心流形态前掺混性能的缺点,同时也解决靠壁式均化料仓对仓内径向物料不均难以混合的问题,缩短掺混时间[5]。同时还可进一步开发动力—静力技术结合的混合型掺混料仓,使得物料能够更好地均化。
摘要:主要介绍了聚烯烃料仓的重力均化理论和掺混形式。根据物料的流动特点,结合实验装置的测试,研究了多流道旋叶式掺混料仓的掺混效果。设计出旋叶式掺混器的结构,实现了多流道旋叶式掺混技术的设备国产化。并对几种形式聚烯烃料仓的经济性进行了比较,为掺混料仓设备的开发和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持,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重力掺混,均化理论,旋叶式掺混器,物料,流动形态
参考文献
[1]SH078—96.立式圆筒形钢制和铝制料仓设计规范(S).1996
[2]李诚.粉体料仓设计.齐鲁石油化工,2002;30(1):64—67
[3]胡伟璇.重力掺混料仓均化原理及结构设计.石油化工设备技术,2003;24(2):5—7
[4]散体工程手册.黄长雄,译.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8
【掺混技术】推荐阅读:
掺混合材料06-12
缓控释掺混肥08-20
技术合同:技术转让技术秘密合同07-03
技术与科学技术07-24
节能技术的技术划分09-05
蔬菜施肥管理技术技术06-01
环保技术节能技术09-15
信息技术整合电子技术09-27
质量技术监督信息技术10-08
医疗技术消毒技术规范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