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建设(共12篇)
推进建设 篇1
近几年来,关于如何推进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讨论在相关学术界越来越多,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主任周干峙先生2002年4月18日在人民日报社举行的“纪念国务院公布历史文化名城20周年座谈会”上,对历史文化名城的含义做出如下阐释:“这个历史文化名城的提法在世界上中国是独创的。我们都知道,历史,文化,古城、古都或者叫历史城市,都是这么提的,历史文化名城把这三个概念连在一起,首先是说它有相当长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内涵,古城显然是说它的品质是很高的。它有很高的品质,很丰富的文化内涵,还有相当久远的历史。”霸州市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深厚文化底蕴并一直延续使用的中小城市,在推进其城市建设方面,可以充分借鉴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模式和思维方式,以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保护和弘扬为基点来开发、建设城市,即从文化角度研究城市的生长过程,比单纯地从物质计划原则来规划、建设城市,增加了深层次的、更有益于拓展人类文明成果的精神内涵,使城市建设从单纯的房屋排列、市政设施计划转向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活动。这种文化活动恰恰体现了城市建设行为的本质意义:城市要为培养具有高尚品德的现代化新人提供一个完美的物质环境、一个能促进人类生存文明发展的空间。
人们通过对城市历史和文化的研究,更深入的认识了城市的本质。在此之前,城市的主题文化很不明确,文化未被作为重要的城市特色构建提到一个相应的重要地位上来,更谈不上要以此作为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则,这使城市出现了趋同现象。
霸州市地处冀中平原东部,位于京津保三角地带中心,属环京津、环渤海城市群。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中、晚期就有人居住。史有“帝阙下临通万国,行人至此望燕山”的记载。勤劳朴实的霸州人民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了几千年,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如何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把文化力转化为生产力,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然选择和重大任务。
1 文化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当今世界,文化与政治和经济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一般而言,人们对一个地方或一座城市的了解,首先是从对其文化的认识开始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发展的水平体现了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水平。
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继承、创新和弘扬先进文化的重要基础,更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内在动力。历史文化底蕴包括灿烂的历史文化、丰富的文化遗产、众多的历史文物、深厚的人文精神,体现在城市建筑、人文景观、地域文化、民间艺术以及风俗习惯、礼仪风尚等方面。这些要素构成了历史文化名城的主要内涵,是推进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创造与弘扬城市文化,既表现为塑造城市的外在形象,还表现为营造城市浓郁的文化氛围,培育高素质的市民群体,形成良好的城市精神和市民精神,使文化深深地融入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孕育和产生强大的文化力,为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提供了重要基础。这种文化力所形成的精神力量深深熔铸在城市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是推动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内在动力。
文化名城的多因素综合效应,既是城市人文精神的发扬,更是城市形象的展示。怎样使文化名城诸多历史文化因素的综合效应得到有效发挥,充分展示具有特色的城市文化和地域风情,形成独特的文化魅力,这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现在,一些城市在规划中急功近利、舍本逐末,过分追求景观美,大量建造人造景观,使一些很好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遭到破坏,这是十分短视的。其实,真正的美是自然的。
2 通过保护和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提升城市品位和影响力
近年来,霸州市在保护和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使霸州的影响不断扩大,城市品位得到提升,社会风尚逐步好转,人民素质不断提高。
注重挖掘和利用历史文化资源,霸州自古土地富饶、交通发达,为兵家必争之地。尤其是宋辽对峙时期,霸州正是宋辽边界,边关重地,至今还有很多杨家将抗敌的遗址、遗迹和传说;霸州人杰地灵,历史上曾涌现出很多政治家、军事家、文人墨客,很多地名和民俗都有其历史典故;“霸台八景”“益津八景”,尤有诗可考;民间庙会包含商贸、文化、武术交流,更是体现霸州特色文化的渠道。这些都是今后文化的挖掘方向。在今后的城市建设中,以拓城、通路、增绿、添景为重点改造城市面貌,使古城霸州焕发出新的生机。建设绿化广场、城市景观道,为城市增添了新的亮点;开展一系列弘扬优秀文化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努力提高市民素质;进行大规模的、有声有色的园林城市、文明卫生城市、精神文明先进城市的创建活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注重保护和开发文化资源。重点开展对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建筑、自然景观、传统文化、地域文学艺术、民间风物等的保护和开发。加大对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一批品位高、规模大的标志性文化设施有的已建成并投入使用,有的已经在规划当中,正在进行前期工作。文化产业得到快速发展,成为霸州新的经济增长点。
注重在制定城市总体规划时对历史文化进行保护。近年来,霸州加大了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力度,特别是对历史街区、自然景观等的保护,先后制定了牛河带状公园、牛湖公园、护城河公园和生态公园的控制性详规。
摘要:结合霸州市实际情况,就如何推进文化名城建设进行了探讨,指出文化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应通过保护和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来提升城市品位和影响力,在不断探索中加快城市文化名城建设步伐。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文化,城市品位,影响力
参考文献
[1]GB 50180-9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S].
[2]赵丽丽,南剑飞.四川历史文化名城可持续发展研究初探[J].山西建筑,2007,33(5):16-17.
推进建设 篇2
实干兴邦,空谈误国。作风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监狱警察职工队伍是否有凝聚力、战斗力,各项工作是否能顺利开展,全年目标是否能如期的完成。今年春节过后,省网岭监狱就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了强化作风建设上,通过妥善处理好“七个关系”,加快“九件实事”的落实步伐,切实强化队伍作风建设,推进监狱
工作再创新辉煌。
一、上和下的关系
1、通上情、知下情。针对部分警察职工,特别是个别领导干部身上存在着的疏于学习、脱离实际的毛病,监狱党委狠抓了“三会一课”(支部大会、支部会议、党小组会议、党课)制度的落实情况和周日晚上的学习例会,强调只有吃透政策,才会自觉运用政策;只有熟悉党委工作思路,才会确保贯彻党委决议不走样。并提出“用脚思考”的新理念,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勤下基层,多做实地调研,全面掌握好第一手材料,力争底子清、情况明。现在,监狱从上到下掀起了一股学习热潮,通过学习,业余时间打牌的少了,看书的多了,上班时间闲聊的少了,做事的多了;监狱还通过加强离退休党支部建设和多走访、多看望、多慰问,使老同志老有所为,老能所为,有效的凝聚了人心,搞好了稳定;通过提倡多下基层、多办实事,使许多久拖不决的事情得到了解决,使一些影响发展、影响稳定、影响团结的矛盾得到了及时化解,队伍建设保持稳定,经济效益明显增长,监管改造确保安全。3月16 日,网岭监狱狱侦科就在巡逻过程中成功破获了一起罪犯预谋杀警脱逃的案件,有效制止了一起血案的发生。
2、正上梁、端下梁。中国有句古话叫“上梁不正下梁歪”。从上而下开展工作,其必势如破竹。有鉴于此,网岭监狱在抓作风建设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求“上梁”必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机关为基层作表率,领导为下属作表率,党员为群众做表率。另一方面,当上行下不效的时候,“上”要敢于矫正、批评,在班子中形成了思想统一、步调一致、心情舒畅、谋事干事的良好氛围,在队伍中建立了以战促练,以业绩来检验练兵效果的长效机制。2月24日(初七),当到处还是浓浓的过年气氛时,监狱党委就开始着手对机关、党员、领导干部率先进行作风集中整顿,通过集中教育学习,对机关目前突出存在的如办事推诿、纪律松弛、部分党员党性下降等问题进行了严肃整顿,在群众中获得了良好的反响。监狱还首先在机关实行指纹机考勤,通过更加科学、客观的考勤办法,进一步促进机关作风转变。
二、新和旧的关系
新和旧的关系实质上就是传统与创新的关系。在长期的作风建设实践中,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许多好的传统,如何使老树开上新花,是我们需要面对的一个崭新课题。为此,监狱党委提出要把好的做法经验化,好的经验制度化,好的制度长期化,要求对优良传统不仅要继承,更要发扬,要及时赋予它们在新时期下的新活力。同时大力倡导“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求真务实、清正廉洁”的网岭精神,在工作中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坚持科学决策和创造性开展工作,培养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唱与做的关系
监狱通过自办电视台、自办刊物(《政工之窗》)、通讯、广播、宣传栏等平台,全员发动,深入报道,用强大的宣传攻势,营造出浓厚的活动氛围,为作风建设的深入开展,打下了夯实的群众基础和思想基础。为防止基层单位实功虚做,狱党委再三指出,不能用会议强调会议,不能用文件落实文件,不能用讲话贯彻讲话,一定要有针对性的措施和具体的行动。新年伊始,监狱党委就针对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制定出今年的“政治工作九件实事”(1、推进经济适用房建设,修缮改造单身宿舍;
2、购置一台交通车,解决警察职工子女上学交通问题;
3、对在边远监区工作满五年以上的警察,经个人申请组织批准后可以实行轮换;
4、改善小区环境建设和办公环境;
5、完善警察职工室外训练场和运动场馆的建设;
6、兴建一个纯净水厂;
7、修建机关单车、摩托车停车棚;
8、组织先进代表外出学习参观;
9、组织好攸县地区的老年门球邀请赛,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并进行了详细的分工,每件实事都有专门的负责人和具体的实施时限。监狱还组织召开了各级民主生活会,广泛征求、听取群众意见,用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来鞭策自己的工作,监狱领导带头在会上做自我批评,真正做到了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把作风建设落到了实处。
四、德与法的关系
“德”就是思想教育,“法”就是法律规章制度。这是加强作风建设的两个重要手段。监狱党委在抓作风建设的过程中,合理运用这两个手段,一方面,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警察职工树立良好的作风。监狱党委以党组织为教育监督主体,以党员干部为实践主体,以人民群众为评价主体进行互动,一是注重潜移默化的灌输和言传身教,二是以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等活动的有效开展为契机进行
集中教育。另一方面,通过制定和完善规章制度来规范和引导警察职工的行为,建立健全了领导责任制、目标责任制、责任追究制,强化了督察、考核制度,完善了激励奖惩机制,监狱和监区签订了《政治工作责任状》、《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状》、《经济工作责任状》、《管教工作责任状》;监区和分监区签订了生产经营、监管安全等方面的责任状,分监区又进一步细化到人,这样层层分解,在全狱范围内形成了责任明确、领导有力、运转有序的工作机制。同时,加大了督察考核力度,出台了《政治工作考核细则》等规范性文件,对作风建设重视不够、措施不力、责任不到位、没有达到党委预期要求的单位和个人,予以通报批评、限期整改。
五、点和面的关系
抓点带面,典型引路,历来是省网岭监狱开展工作的重要方法。在强化作风建设中,更是坚持把推典型、树典范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努力使评选出来的先进典型立得起、站得住、叫得响、推得开,能充分发挥其引领示范作用。监狱今年不仅新制订了《优秀分监区长评选办法》,还重新规范修改了“红旗班子”、“十佳人民警察”、“党员先锋岗”的评比办法,使得标准更严、要求更高,评选出来的先进典型更有代表性、说服力。对评选出来的先进,披红戴花,颁发奖状和奖金,进行大张旗鼓的表彰、推广,扩大先进的知名度、影响力、号召力,用身边的典型来增强全体警察的集体荣誉感、向心力和战斗力,并通过组织先进外出学习参观,把从优待警和从严治警有机的结合起来。
六、用和管的关系
监狱党委在“谁胜任就选谁,谁优秀就用谁”的思路指导下,坚持 “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对那些工作打不开局面,凝聚力差、问题多的班子及时进行了调整,通过公开竞争,选拔了一批优秀的基层干部,真正在全狱范围形成了“想干事有机会,能干事有平台,干成事受重用,混日子没市场”的良好导向,极大的激发了广大干警职工的工作热情。同时,监狱还加大了对干部的管理考核力度。一是完善了领导干部绩效考核制度,二是建立了戒勉谈话和函询制度,三是加大了培训力度。三月,监狱重点组织了一期对基层排头兵分监区长的培训班。培训内容涉及自身修养、安全生产、监管改造等各个方面,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参加培训的分监区长都反映通过这次培训,自己的工作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真正做到了“磨刀不误砍柴工”。网岭监狱重提拔,更重使用、重管理、重考核,通过出台《分监区长选拔任用及管理办法》等,切实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努力实现“抓基层、夯基础、促规范、强素质、求和谐、谋发展”的战略目标。
七、主和次的关系
作风建设涉及内容广、头绪多,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就很难取得好的效果。监狱党委始终坚持在找准主要问题和问题的主要方面上下功夫,抓住重点,集中攻坚。如针对当前部分干警学风不浓、玩风太盛、党性不强的问题,监狱关起门搞学习,通过召集中心组学习和上党课,教育全狱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党风建设促作风建设。同时还根据不同对象的具体特点,分类对待,以活动为载体,在机关开展了“四创”(创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节约型)科部室活动,在中层班子中开展了“红旗班子”争创活动,在党员中开展了争创“党员先锋岗”活动,在全体警察中开展了“十佳人民警察”评比活动,使我狱的作风建设条理清楚、思路清晰。
网岭监狱加强作风建设既注重解决目前队伍作风建设中的存在的突出问题,更着眼于站在监狱事业长远发展的高度,在立足于做好经常性工作,解决当前问题的同时,监狱党委高瞻远瞩,不断研究作风建设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着眼于长期性工作,把握好发展方向,制定出长远规划,加大对基础建设的投入,切实做到了抓作风建设短期有安排,中长期有部署。
作风建设是一个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绝无捷径可走,但这是一个好的开端,昭示着省网岭监狱党委团结和领导着全狱干警职工,正脚踏实地、兢兢业业,以巨大的政治智慧和凤凰涅槃的惊人勇气,一步步迈向灿烂辉煌的明天。
推进建设 篇3
一、坚定不移地走富有浙江特色的现代林业发展道路,全面推进“森林浙江”建设
建设“森林浙江”是浙江林业发展到今天社会对综合利用森林资源和功能,实现人与森林和谐相处、协调发展新阶段提出的需求。“森林浙江”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加强森林资源培育、优化森林布局、提高森林质量、搞活森林经营、开发利用森林功能、弘扬森林文化等;覆盖的范围是全省山区、平原,城镇、农村;主要形态包括生态林业、林业产业和森林文化,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发展战略,应该说,这一提法更符合浙江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和浙江林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也更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
“森林浙江”建设要以满足人们对森林的多功能需求为核心,通过加强森林资源培育、优化森林布局、提高森林质量、拓展森林经营、开发利用森林功能、弘扬森林文化等措施,逐步建立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发达的森林产业体系和繁荣的森林文化体系,实现山川秀美、林兴民富的目标。
“森林浙江”建设分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到2015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61%以上,森林分布逐步合理,平原区林木覆盖率达到15%以上;林分质量和结构进一步优化,林木蓄积量净增5000万立方米以上;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作用进一步发挥,森林吸收二氧化碳新增1000万吨以上;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生态更加良好;林业产业布局和结构更趋优化,基础设施全面改善,资源利用率和精深加工水平明显提高,富民能力显著增强,林业行业社会总产值超2000亿元;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现代林业产权制度和支持林业发展的公共财政制度基本完善,公共生态意识进一步增强,森林文化更加繁荣。第二阶段从2015年起,经过相当长时间的发展,在全省基本建成较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较发达的森林产业体系、较繁荣的森林文化体系,基本实现林业的现代化。
“森林浙江”建设推进手段是加快森林培育、提高森林质量。森林培育一是生态公益林建设,这是浙江国土生态安全的骨架,全省现有3000万亩重点公益林,2009年补助标准为每亩17元,是目前全国补助标准最高的省份,现又开展生态公益林扩面工作,计划2015年前新增生态公益林1000万亩。基于林相改造的公益林示范提升工程,也正在进行。二是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旨在层层设防。到2015年,全省重点防护林建设工程区森林覆盖率将稳定在55%以上,平原县、半平原县和部分平原县林木绿化率将分别超过15%、30%和50%,建成基干林带3000公里。三是森林城市(城镇)创建和村庄绿化旨在推进身边增绿。2008年,浙江在全国率先推出省级森林城市创建,并明确提出森林城市和森林城镇的绿化面积中乔木树种比例不得低于70%。城市绿化不再局限于以往的面积增加,开始有了体积、绿量的概念。
全省的森林质量建设将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中幼林抚育,二是林相改造。到2015年,全省计划开展中幼林抚育600万亩,完成针叶林阔叶化改造100万亩,初步建成万里生物防火林带。
二、积极推进林业产业转型升级,努力实现兴林富民这一重要目标
充分挖掘林地生产潜力,加快发展以特色经济林和珍贵用材林为主的林业第一产业。着力解决珍贵用材林采种、育苗、造林等技术难题,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适应我省生长的珍贵树种基地建设。把低产低效经济林改造作为林业增效林农增收的重点,加快毛竹和板栗、油茶等木本粮油基地的改造,实施标准化集约经营。浙江油茶产业发展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综合效益为目标,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现代林业发展要求,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动力,创新发展模式,强化科技支撑,加强政策扶持,大力推广优良高产新品种和丰产栽培新技术,着力提升精深加工和产品研发能力,努力形成资源增长快、开发利用水平高、综合效益显著的油茶产业发展新格局。力争到2012年,实现良种油茶苗年生产能力1000万株,新造良种油茶林10万亩、改造低产低效林60万亩、建设高产油茶基地10万亩,精加工茶油能力达到4万吨,油茶产业总产值达到30亿元;到2020年,新造良种油茶林100万亩,低产低效林改造200万亩,产业总产值达到150亿元。积极实施“山核桃西进、香榧南扩、枣业复兴”计划,扩大生产规模,加快发展珍稀干鲜果和木本药材。
充分依靠现代科技和装备,全面提升以竹木加工为主的林业第二产业。运用现代科技、装备和工艺,大力培植一批原料有保障、规模适度、辐射面广、竞争力强的竹木加工龙头企业。继续推进竹木加工等制造业的升级上档,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加大加工剩余物和废旧木材的回收利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逐步提升林业机械化水平,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色产品。
充分开发林业景观资源,大力发展以生态旅游为主的林业第三产业。打造各具特色并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相互带动的生态旅游精品线,形成以生态景观为主体、以其他景观为辅助、以林业观光园区为补充的生态旅游圈,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样化的休闲娱乐需求。加强森林公园建设,改善旅游环境,以林业特色基地、场圃、自然保护小区等为载体,加强林业观光园建设。在保护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建立湿地公园,积极发展湿地休闲旅游。
充分发挥我省机制灵活的市场优势,不断健全林业产业的市场体系。举办义乌国际森林产品博览会,扩大林业对外开放和交流合作。进一步推进农业政策性金融与林业合作,加强林业信用和担保体系建设,积极推进森林资源抵押贷款。及时发布信息,分析行情,因势利导,促进林业产业健康发展。进一步加强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强化服务功能。
三、加强森林资源保护,推进林业生态建设步伐
加强森林资源林政管理。加快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进程,完善征占用林地审核和监管,实施征占用林地定额管理制度,研究确定我省林地资源的最低保有量。严格执行林木采伐限额管理制度,全面推行林木采伐公示制,提高凭证采伐率。加强木材检查站的能力建设,严防公路“三乱”行为发生。加快森林资源动态监测体系建设,实行森林资源年度公报制度。继续抓好山林纠纷调处工作,确保林区社会和谐稳定。
加强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管理。通过繁育途径,促进由利用野生资源为主转向以利用人工资源为主转变。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积极推进示范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强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的监管力度,杜绝违法采集、猎捕、销售、经营和进出口等行为的发生,遏制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建立和完善省级林木种质资源数据库,加快构建全省林木种质资源保育体系。
加强湿地保护管理。从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保护栖息地、防止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衰退的基本要求出发,认真实施全省湿地保护利用规划,努力扩大湿地保护面积。形成以自然保护区为主体、集污染整治、功能恢复、湿地公园、海洋特别保护区为一体的湿地保护网络体系。以多种形式抢救性地划建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等保护区域。采取生态补水等措施,促进退化湿地恢复。重视湿地多功能利用管理区的建设试点,研究提高湿地综合效益的发挥机制。
加强森林灾害的防控。继续加强森林消防工作,加强专(兼)职巡山护林员队伍建设,加快林火预警监控系统建设步伐,增强森林火灾综合防控能力,降低森林火灾损失。完善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体系,开展工程治理,加强生物检疫,加大对松材线虫病等危险性有害生物的防控。继续抓好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切实加强对候鸟高致病性禽流感等疫病的监控工作。进一步强化林业重大灾害突发事件应急反应机制建设,确保在第一时间做出有力反应和妥善处置。
四、深化林业改革的新思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林业生产力
积极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规范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流转,在不改变林地所有权和林地用途的前提下,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促进林业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森林资源的优化配置。稳步推进林权抵押贷款,制定和完善林权抵押贷款管理办法和操作规程,建立健全与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贷款相配套的林业保险、贷款贴息、林业担保体系发展等扶持政策。以森林资源为基础,以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为依据, 全面推进森林经营方案的编制和实施,逐步落实林业经营者对商品林的采伐自主权,大力提高森林可持续经营水平。逐步建立和完善林权登记管理机构,加强林地林权信息化管理,维护林权证的法律地位,发挥林权证法律凭证的作用。
加快国有林场改革。针对国有林场由木材生产为主向生态建设为主转变,主要承担生态建设、发挥公益职能的实际,加快推进国有林场改革。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落实人员分流、安置、社会统筹等政策,妥善解决国有林场的历史遗留问题。因地制宜地推进林场经济发展。落实新农村建设的有关政策,确保国有林场同等享受农村康庄工程、饮用水、农电改造、有线电视村村通等工程建设。加大国有林场基本建设扶持,重点加强林场危房改造、林区道路、通电通讯以及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增强“造血”功能,确保林场可持续发展。
实施全额返还林业“两金”改革。根据中央林业决定“育林基金要逐步全额返还给林业生产经营者”的精神,全面实施全额返还育林基金和更新改造资金的改革举措。进一步建立完善相关的配套政策,落实基层林业管理单位经费,统一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安排,确保林业工作正常运转;建立健全林业建设投入保障机制,确保公益林业建设、管理和重大林业基础设施建设顺利推进;争取省级财政加大转移支付,对相关县市林业“两金”净减收部分给予补助。
如何推进林业生态建设 篇4
林业可持续发展是对森林生态系统在确保其生产力和可更新能力, 以及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和生态多样性不受到损害前提下的林业实践活动, 它是通过综合开发培育和利用森林, 以发挥其多种功能, 并且保护土壤、空气和水的质量, 以及森林动植物的生存环境, 既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又不损害未来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林业。可持续林业不仅从健康、完整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良好的环境及主要林产品持续生产等诸多方面, 反映了现代森林的多重价值观, 而且对区域乃至整个国家、全球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生存环境的改善, 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而且这种作用几乎渗透到人类生存时空的每一个领域。
1 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现状
森林可持续经营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没有可持续经营的森林就不可能有可持续发展的林业。自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后的5年里, 森林可持续经营进入了实质性阶段, 世界林业发达国家都开始调整和改造传统森林资源管理系统的理论与技术, 并组织研究和实践森林资源可持续标准和指标体系。各国根据各自的国情和林情提出了不同的实现途径。加拿大侧重于林地生产力的保护, 提出了以模式森林计划为依托的林地综合管理系统;美国注重人们对森林的整体需求, 提出了生态系统经营;德国由于几乎没有原生林, 大多为人工次生林, 因而着重于回归自然的人工林经营, 即近自然的林业。许多发展中国家也采用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来调整各自的林业发展战略着手研究和制定适合发展中国家的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和指标, 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 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总目标是林业可持续发展。
2 林业在可持续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林业对环境发展事业来说是基础工作, 可持续发展必须要考虑生态因素, 把经济与环境两者进行充分地协调, 森林资源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方面, 也是人类经济活动进行的基础, 所以必须要注意生态对人的生存的重要影响, 否则将导致水源的匮乏, 森林的枯竭, 空气的恶化等。森林本身的能力较为强大, 能够完成储存水源, 调节空气, 释放能量等工作, 经过科学的方法能够得出结论, 森林不但能够函谷谁, 并对恶劣环境进行抵挡, 并稳定生态环境, 并且释放氧气, 吸收灰尘, 对有害气体充分吸收和分解, 减少噪音, 提升环境质量等作用。
2.1 森林能提高大气质量。体现在:能有效地减缓温室效应。
2.2 森林能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
森林与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遗传多样性息息相关, 地球上有一半以上的生物在森林中栖息繁衍。
2.3 森林可防止水土流失。
森林土壤对降水有极强的吸收和渗透作用, 其稳渗速率一般在200mm/h, 比世界上最大的降雨60mm/h还要大得多。森林的枯枝落叶层不仅可以吸收25mm的降水, 还可以保护土壤免遭雨滴的冲击。
2.4 森林能有效遏止沙漠化。林网超过10%, 沙地植被盖度超过0.3, 沙暴的危害就会减少到最小限度。
2.5 森林能够抵抗地的能力退化, 树木的根部能够控制土壤和水分, 保证水土不流失, 使用盐分;
而枯死的落叶分解到土壤当中, 堆积成养分, 改善土壤的活性, 提升能用效果。
2.6 森林对水有控制作用。
一方面它起到海绵似的作用, 对大气降水能够充分吸收, 利用, 预防水倾斜冲刷泥土, 造成灾害, 并且, 能够实现水流的充分循环, 提高水利用率, 形成天然水库。根据计算, 森林蒸腾的水汽58%又降到陆地上, 可增加陆地降水量21.6mm, 占陆地年平均降水量2.9%。
2.7 森林能消除噪声污染。据测定, 100m的防护林带可降低汽车噪声30%, 摩托车噪声25%, 电声噪声23%。
3 推进林业生态建设
对天然林的开发使用转向对人工林的开发利用, 在当前的经济大环境下, 林业建设必然要实现提升促进生态效益, 敦促人和自然的关系和谐共生, 实现快速发展, 增加经济回报, 提升人和自然关系的重要责任, 对于生态林, 要注重其生态效果, 而不是以林木的生产制造作为工作重心。
要提高科学开发的意识, 敦促信息化手段的进入, 使得生产活动更为快速便捷, 对于各种技术指导都能有较为直观的明了, 明白新技术给林业发展带来的潜力;促进新的办法机制与实际工作之间的有效配合, 通过对人工林的栽培使用, 一方面有助于推动经济发展, 另一方面对天然林是一个很好的保护办法。
对于自然林的保护, 如有需要需要实现强制保护, 对天然林的商品化使用要得到控制, 而开发人工商品林, 减少对其伤害, 对我国现有的森林资源进行充分保护, 实现森林利用和发展的科学化调控, 提升人工林的培植效果, 将对自然林的使用转向对人工林的开发, 调和木材的供求关系, 对天然林进行保护。这个过程应当推动政府, 市场调控对其的影响, 实现经营的分类化, 并鼓励个人对其投入的力度, 努力开发工业园林和其他林业的发展, 使得产品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
4 通过经济手段建立生态建设动态机制
根据研究表明, 森林对于养护环境, 提高人类生存效果的价值要远大于其作为经济开采对象, 要超过10倍, 生态建设若要单纯依赖政府也不切实际, 因为政府的财力受限, 并且投资的回报也并不完善, 要鼓励经济手段的加入, 实现生态效益向着市场环境迈进, 要看到, 生态林和经济追求之间有很大差异, 则必然会导致建设的滞后和投入的不积极, 产生的效果也是低效而回报较低的。
5 加强宏观调控
生态建设是以维护生态平衡、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为出发点, 遵循自然和经济规律, 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等各种手段综合治理, 建立各种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共存, 生态的改善事关整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涉及全体公民的切身利益。因为生态建设有公益与经济两种效果, 它的花费大, 工作多, 时间长, 而很难在短时间内看到实际效果, 所以投资者的积极性不大, 所以, 国家必须遵照经济发展运行的规律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来看待问题, 注重政府的引导作用, 使工作处于大环境之下, 促进整个社会, 全体群众的积极参与到其中, 政府要发挥其强大的能动作用, 将整个社会的活动都调动起来, 促进环境的美化, 生态的和谐。
6 结语
现代林业工作要重视经济效益的重要作用, 推动其对资源的保存和开发, 使得森林的价值增大, 使得林业经营者有利可图, 推进林业激励办法, 规范市场的效果, 给林业生产者带来公平而客观的市场环境, 使其能够平等, 公开, 并充分注重诚信的价值。重点是要是林地的开发和利用更为科学, 根据林业发展的需求, 使其能为过敏经济的提升做出贡献, 把生态建设工作放到整个大环境当中, 敦促更科学的发展。而全体国民都将意识到生态与自然, 人的生存之间的密切联系, 每个人都能享受到生态建设带来的有利结果。
参考文献
[1]楼国华.推进林业创新创业努力建设生态文明[J].绿色中国:A版, 2008 (3) :75-77.[1]楼国华.推进林业创新创业努力建设生态文明[J].绿色中国:A版, 2008 (3) :75-77.
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篇5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保驾护航
摘要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法治中国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环节、重要目标,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保障。法治中国对于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助推改革走向深入,保障改革平稳进行具有十分重大且深远的意义。本文从为什么要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战略的发展以及如何依法治国等方面进行了部分讨论。
关键字:法治中国,深化改革,法制建设,三中全会
北京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院2014级学年论文
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法治中国是2013年1月7日,习近平同志在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就做好新形势下政法工作中做出的重要指示中首次提出的一个法治建设新目标。“法治中国”是自党的十五大以来依法治国方略的升级版;是将法治的共性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的综合体。“法治中国”进一步指明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方向和道路,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标志着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
一、为什么要依法治国
欧美等现代化国家法治等比较完善,而在我国由于建国时短且部分历史原因,导致在改革开放后才正式提出依法治国的战略。随着国家经济和各个方面的发展,要求国家实行依法治国,因为只有依法治国,才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才能维护国家稳定以及人民的安居乐业。
实行依法治国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改革的目标,但市场经济绝不仅仅是一种资源配置的方式,它是一整套经济运行的理念和模式,属于经济基础的一部分。因此必然要求改革上层建筑以适应其需要,健全的法制正是适应市场经济的上层建筑中的核心部分。
实行依法治国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前提条件。建设精神文明、两手抓成为党中央一再强调的工作重点。但是这项常抓不懈的工作成效不彰也是不争的事实,其原因就在于法制建设的不力。搞精神文明的一种常规作法是大力宣传先进模范人物的事迹,号召广大人民学习。然而,在一个贪污腐化者、坑蒙拐骗者弹冠相庆,诚实守法者吃亏上当的社会中,模范人物有多大感召力令人怀疑。事实上,在一个基本法律规范都得不到尊重的时代,让人们去学习先进模范无私奉献、忘我工作无异于缘木求鱼。因此,想要搞好精神文明,必须先下大力气搞好法制建设。
实行依法治国是维护国家稳定,社会长治久安的要求。依法治国就是指按一套相对固定的原则规范来管理国家,从而使整个社会政治、经济各方面得以在比较稳定的基础上运行而不致有太大的动荡。作为国家机器的一部分,法律以及与其相关的法制体系与军队、警察一样是保证社会正常稳定运行的基本机制。而这种机制对于转轨时期的中国显得尤其重要。中国正经历着史无前例的从旧体制向新体制转化的巨大变革,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利益结构的变迁、国家控制力的减弱,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民族之间、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新贫与新富之间存在着许许多多甚至是不可调和的矛盾,贪污腐败、黑社会等丑恶现象层出不穷。不仅如此,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斗争也日益激烈和具体化,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则因此变得难以预测。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对秩序的呼唤理应成为时代的最强音。而在秩序的建立和维护中,法制无疑是唱主角的。
二、依法治国战略的发展
中国现行宪法,即1982年宪法,为了体现保障公民权利的原则,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 2
北京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院2014级学年论文
义务”放在“国家机构”之前,改变了以往放在“国家机构”之后的惯例。虽然只是次序的调整,但它反映了法治国家一个基本原则——公民权利优于国家机构的权力,保障公民权利是建立法治国家的前提,国家机构是用来保障和实现公民权利的工具。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还特别把“尊重和保障人权”作为我国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在党的十五大上,江泽民明确提出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将过去“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提法,改变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极其鲜明地突出了对“法治”的强调。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合乎逻辑地提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正是中央对这一问题长期思索的结果,是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着眼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现实需要: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党的十六大提出,要把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还把依法治国作为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项基本内容。
2014年10月28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发布,《决定》在10月23号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上通过。10月23号,全会闭幕当天已经发布了一个全会公报,与之相比,公报是关于依法治国的大纲和精神要旨的阐述,《决定》则是一部更全面、具体、更有针对性的依法治国路径图。
三、如何建设法治中国
坚持以法治为最可靠保障。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以及扩大人民民主,必须坚持以法治为最根本手段和最可靠保障。法治中国是十八大报告所阐述的“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战略的升级版。在当下中国,法治是提高执政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的可靠教材,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唯一途径,是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根本保障。
法治中国必须维护宪法法律权威,让法治成为国民的信仰。法治本质上是规则之治,宪法和法律是一国的根本规则。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立国宪章,国之根本法则,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根据宪法所制定的各种基本法律是国家这一共同体的基本规范准则。法律是宪法的具体化,亦具有不可侵犯的权威性。只有牢固确立和尊崇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性,才能在国家树立一个最高的是非判断标准,才能建立稳定可靠的制度预期,才能引导国民遵守规则、信仰法治。
法治中国必须规范公权力运行,保障私权利实现。制约和规范公权力运行,保障和实现私权利价值是现代法治的两大使命。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权力由法律所授予,也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运行。应将权力关进法律化的制度之笼,坚持用法律化的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通过法治化的途径监督权力,让权力在法制的轨道内运行。公权力具有天然的侵犯私权利的属性,制约和规范公权力运行的目的,在于保障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私权,否则公权力的存在将毫无意义。
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关键在于严格坚持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必须通过一个法治的政府才能实现,这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依法行政是规范公权力运行,保障私权利实现的首要保障。当前社会矛盾多发,信访不断,多与依法行政不到位有关。只有坚持依法行政,才能从源头上减少社会矛盾,最大程度地增加社会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依法行政也是创新社会治理所必须遵循的根本准则。不管何种新型的社会治理方式,包括新型的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机制,皆代表国家对社会管理的方法或者态度,都涉及到公权力的运用,因此必须坚持依法而为;未得到法律授权的任何公权力运用都是非法的,3
北京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院2014级学年论文
“花钱买平安”、“摆得平就是水平”都是非法治的权宜之计,应予以坚决摒弃。
法治中国必须强化司法权威,保障司法独立。建设法治中国,必须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以维护人民权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司法是社会公平正义的保障,是公平正义实现的最后一道关卡。当民众普遍感到公平正义难以获得的时候,将导致社会不稳。理想的法治状态下,一切纠纷皆可通过司法获得解决,民众能够从司法获得最后的公平正义。司法要承担守护民众公平正义的使命,要求司法必须有权威,强化司法权威是当前司法体制改革的主要方向。司法权威来源于独立和公正,应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下大力气根除制约司法权依法独立运行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确保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司法权依法独立运行与坚持党的领导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依法独立行使司法权就是对党和人民意志的最好贯彻和落实。目前存在诸多如“信访不信法”等消减司法权威的不利因素,亟需得到纠正。
现今,我们正面临全面深化改革的艰巨任务,这是巨大挑战,更是推动中国继续美好前行的重大战略机遇。当前形势和任务要求全党和全国人民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坚持胆子要大、步子要稳的改革总体推进方略。法治中国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支撑,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应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中之重。
北京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院2014级学年论文
参考文献:
江山稳步推进林道建设 篇6
江山市是浙江省的林区市,林业用地220.7万亩,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72.8%,林業是山区守土农民增收十分重要的渠道,也是发挥生态优势、发展绿色农产品的重要领域。然而,随着近几年山区劳动力的转移和劳务工资水平的不断提高,林产品生产的运输成本日益提高,已严重制约了林区经济的良性发展,林区道路建设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江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林道建设工作,把它作为当前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启动了“千里富民林道”建设工程实施计划,成立了以分管副市长为组长和林业、财政、交通、公安、农业、环保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领导小组,各乡镇(街道)及有关单位也成立林道建设实施小组,全市上下形成了合力建设林道的良好氛围。
在林道规划建设中,江山市注重林道建设的受益面,一般每公里林道的受益山场在500亩以上。考虑到竹林和经济林管理中生产资料和产品的运输量大且频繁,回报率高,一般对竹区和经济林基地的林道建设优先安排。为切实推进此项工作,江山市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将对验收合格的林道给予平均2万元/公里的补助,有效激发了社会各方面参与林道建设的热情。
通过努力,全市已完成了林道建设规划。共规划林道370条989.17公里。其中,桥梁202座,大弯道601个,错车道1480处,汇车场(兼堆物场)400处,受益山场88万亩,预计总投资6313.28万元。其中,受益山场以竹林为主的有106条270 公里,竹林面积约10万亩。
下一步,江山市将规范管理,在提高项目建设质量上下功夫。对林道规划与计划安排、项目申请与审批、林道施工与养护、林道设计与验收等内容作出了明确规定,使林道建设有章可循,真正将这项惠及广大林农的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扎实推进全民医保体系建设 篇7
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整合和完善筹资机制;
改革医保支付制度;
健全重特大疾病保障制度;
推进异地就医结算管理和服务;
加快提高基本发展商业健康保险。
泗阳供电:推进“四化建设” 篇8
本刊讯2014年4月21日, 江苏省泗阳县众源农电有限公司综合经营部组织相关管理人员, 分成3个督导工作组, 分别深入到全县18个基层供电所就“所务公开阳光化、台区管理标准化、班组建设精益化和支部党建效能化”四化推进进行季度检查测评。
实施供电所“四化建设”, 旨在进一步夯实管理基础, 提升农电管理水平, 为深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找准着力点。检查中, 检查人员现场打分、评价、汇总和反馈, 做到逐项落实检查意见、工作要求和整改措施。要求检查人员做到“五个确保”:一是以现场管理核查为切入点, 确保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反思问题的集中统一;二是以提高供电所基础管理“四化”质量为依据, 确保各专业检查组检查的数量与质量、反馈与整改的闭环;三是以规范供电所创建标准为前提, 确保供电所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四是以规范操作流程为重点, 确保供电所综合管理水平与专业分工的科学规范;五是以落实工作重点与目标要求为抓手, 确保供电所各项工作流程与质量的全面升级。
推进“四化”建设夯实班组管理 篇9
班组管理的重点是提升执行力, 难点是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和强烈的上进心, 使职工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 变被动执行为主动参与, 变被动考核为主动展现。
一、优化人员配置, 夯实组织基础
1、优化班组结构, 提高效率, 并“指”为“掌”。
合理的组织机构是优化人员配置的前提, 它不仅有利于明确职责、强化管理, 还能简化流程、提高效率。我在安装维修队当队长的时候, 首先根据工作性质兼容性和专业工种特殊性, 合并原焊工班和电工班成立维修班, 主要承担油水管线和电气线路维修任务, 不仅简化了工作中相互配合的程序, 还解决了人员不足的难题。
2、合理成员配置, 扬长避短, 打组合拳。
班组是一个集体, 也是一个家庭, 既需要领导者发号施令;也需要执行者冲锋陷阵;还需要谋士运筹谋划。同时, 在年龄上, 老、中、青结合, 性别上男女搭配, 文化上, 既要有院校毕业的专业技术人员, 也要有从实践中摸爬滚打的技术工人, 还要有跟着学习的年轻徒弟。这样配置的班组, 不仅执行意识强, 工作效率高, 工作成绩出色。
3、选好配强班组长, 竞争上岗, 培养领头羊。
班组长是班组的领头羊, 班组长能力的大小, 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班组建设质量。在班组长的管理和培养上, 一是竞争上岗、择优录用, 二是提高待遇, 三是权力下放, 调动班组长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强化制度建设, 夯实履职基础
健全完善的班组制度是做好班组工作的基础, 是促进班组建设的有力保证。我在基层领导岗位上, 努力建立健全以岗位职责制为核心的各项制度, 明确要求, 落实职责, 实现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管事、以制度履职的目标。
1、建立健全班组例会制度。
每周的班组例会, 我要求班组长不仅要总结上周在生产组织、安全环保和职工思想状况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还针对工作中的难点、疑点进行讨论, 集思广益, 共同参与班组管理。
2、建立健全班组学习培训制度。
班组活动是班组学习的重要载体, 我在工作中, 把班组学习重点落实在班组活动中。坚持每周开展一次班组活动, 为了保证班组活动质量, 我采取队干部承包班组、定期交流、集中研讨的方式, 让队干部参与到班组活动中, 对活动内容、方式进行指导监督, 每过一段时间, 就组织大家观摩交流, 先进的、落后的坐下来共同探讨、互相切磋。
3、建立健全班组检查评比制度。
为了确保各项工作能够真正落到实处, 我依据班组的工作性质、服务要求等管理重点, 建立了检查评比制度, 每周检查一次, 每月将检查情况汇总, 按照得分高低排名、公示, 插上流动红旗。这样, 就可以逐步消除问题, 化小胜为大胜, 积小赢为大赢。
三、细化考核机制, 夯实执行基础
考核是促进和落实工作的有效手段, 班组考核是厂级考核的延伸, 是落实年度工作目标的主要手段。
1、完善考核内容, 做到有依据。
一是根据中国石化集团公司“达标创优”考核细则的要求, 开展制度规范梳理, 修订完善了原基础管理考核细则, 对劳动纪律、职工培训和安全环保等单项考核指标进行归纳整理, 删繁就简, 增强针对性和操作性。二是将队月度考核细则与厂“达标创优”考核细则进行对接, 使考核标准统一。三是将厂年度考核指标有效地融合到考核细则中, 使上级下达的任务指标得到递进式分解和有效传递。
2、严格考核制度, 明确责权利。
根据生产服务班组和管理服务班组工作的不同侧重点, 制定针对性的考核措施 (以下均以安装维修队为例) , 对安装、维修两个生产班组, 把安全管理、安装维修的及时率和施工质量等作为考核重点;而油管班和工具班两个管理班组, 则把环境卫生、收发管理制度执行和报表台帐的准确率等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通过几个月的考核, 班组基础管理水平有了整体提升。
3、完善考核办法, 实现干群互动。
一是科学确定考核指标, 广泛征求意见, 形成一致意见后, 提交职工大会通过执行。二是强化考核过程监督, 让职工代表和班组长一起参与月度基础考核, 通过监督增加考核透明度。三是严格考核兑现, 严格考核不仅肯定成绩、找出问题、分析原因、改进今后的工作。
四、深化教育培训, 夯实技能基础
班组不仅是企业生产的最基层单位, 也是培训工作的最基层单位, 担负着完成生产任务和培养人才的双重职责。
1、找准薄弱环节, 努力在短板上求突破。
每个人的岗位不同, 要求掌握的知识、技能自然也不同, 同时, 每个人的学习积极性、求知欲也不同, 在培训工作中, 一方面要严格按照上级有关部门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去组织学习、训练, 另一方面, 要切实把握好职工个体差异, 分层次、分类别、分工种、分年龄进行应知应会知识的教育培训, 针对每个人的不同情况, 合理设置学习内容, 安排学习时间, 做到补缺补差和提高技能并重, 缩短短板和延伸长板并重。
2、把握关键, 在能力上求实效。
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以班组小课堂和队部大课相结合的培训模式, 各班组每月至少开一次技术理论和实践操作课, 队部每月开一次基础公共课。根据培训计划每月初制定培训内容, 指定相关人员备课适时安排授课。
3、突出重点, 在机制上求创新。
把握心理动态 推进班级建设 篇10
一、关注———家校教育齐下
教学中我们要重视与家长的联系。在每个学期的开学初, 我都会及时地与每位学生家长取得联系, 了解学生在家的一些情况, 同时也了解到家长对我们学校教育的一些看法。在相互交换意见后, 我向家长提出要求: (1) 希望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多一些关心, 不要过多地盯着分数看, 而是要看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努力了多少; (2) 要与孩子及时地进行沟通和教育, 讲一些大道理对孩子而言是没有用的, 要具体指出孩子的问题所在, 才能帮助孩子改正, 才会使孩子进步; (3) 其实孩子最好的老师应该是父母自己, 父母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孩子的一生, 请与自己的孩子一同努力, 做孩子的榜样。这样的提议, 虽然做起来有点难, 但是家长们都欣然接受了。
平时我不定期地与家长沟通, 尽可能多地了解孩子们在家里的一些小小的进步, 同时把孩子在学校近阶段来的良好表现反馈给家长, 使家长对自己子女的教育更有信心。说来也怪, 当与某个学生家长进行沟通的那个阶段, 这位学生各方面的表现都进步了不少。看来孩子还真的需要老师与家长的共同关注。
二、榜样———开启心灵钥匙
战国时有说齐王曰:“凡伐国之道, 攻心为上, 攻城为下;心胜为上, 兵胜为下。是故, 圣人之饯国攻敌也, 务在先服其心。”我想借用在班集体建设上, 转变一个孩子同样也可采用“攻心”一说。
为了能使学生打开心扉, 有个学习的榜样, 在课余时间我经常会给孩子们讲一些励志的故事和他们身边鲜为人知的小事。大故事让学生们知道凡是有大成就的人无不是经过认真努力地学习和经历常人难以想象的磨炼成就一番事业而流芳百世, 古有孙膑、司马迁, 今有桑兰、刘翔等, 告诉学生命运是不公平的, 却又是公平的, “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时, 一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 我们能做的不是在命运前自暴自弃, 而是要学会自强不息。小故事让学生了解身边同学的小事, 知道他们是怎样克服困难, 用功学习的, 告诉学生“勤能补拙是良训, 一分辛苦一分甜”。班上有个叫陈章的学生家里条件不好, 去年期末考试不及格, 在我一次次的事例教育下, 有一天他对我说:“老师, 我想学习!我不要再这样下去了!”大出老师们的意料。
“攻心”效果不错, 我发现班上不只是像陈章那样的后进生开始用功学习, 和他一起成帮结队的学生也陆续拿起书本认真学习了, 遇到不懂的地方就问;那些学习较好的学生想在今年有更好的表现而加倍认真学习着, 班级的学风好了一大截。
三、期待———给予成长空间
看到学生都进步了, 我打心底里高兴。可我深深地知道单凭这股力量是不会长久的。我分析了他们的情况后发现这些孩子成为后进生是因为他们内心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同, 而事实上却事与愿违。在这矛盾的作用下, 内心饱受煎熬, 在经过多次的失败经验后, 学生产生了放弃的心理。就这样, 他们心里除了只想着找一些“乐子”外, 做其他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劲儿来, 也就成了我们眼中的“落后分子”。
在一次班队课上, 有个孩子向我发问:“老师, 在您的心中只有像张媛、徐佳璐 (全班读书最好的) 那样的学生, 才是好学生, 对吗?”我知道这是学生对我的考验, 也是一次教育的转机, 于是回答:“在老师心中, 没有好学生与坏学生的区别, 只有快与慢的区别。每个同学都会变成好学生的, 那只是时间的问题。”我的心中在期待着这些“捣蛋鬼”从自己的“蜗牛壳”中慢慢地爬出来。为了给他们加速, 我要给他们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 一些自我肯定的机会。学校开运动会了, 原本以为本班学生素质参差不齐, 不太有希望获胜的。可就是这帮“捣蛋鬼”嚷嚷着:“老师, 长跑是我的长项, 我一定拿个第一给你!”“老师, 我短跑挺快的, 可以为班级争光的!”“老师, 还有哪个项目没人参加呀, 我来报名好了!”“老师, ……”多么让人感动的话呀!正是在这帮学生的积极带领下, 我们班的学生热情高涨, 甚至在比赛场上有几个学生不小心在运动中受了伤, 还含着泪, 咬着牙坚持到终点, 他们凭着顽强的毅力感动了全班同学, 也让我这个班主任为之热泪盈眶。
我在班级里还时常举行一些活动。为了能使每位学生都能参加活动, 融入班集体中, 活动都是采用分组进行的。如开展一次以 “浓浓乡情”为主题的活动;开展猜字谜、做字谜, 收集歇后语等综合性实践活动;开展制作环境小报活动;开展辩论赛活动等等。分组后, 每位学生都能感受到自己是组内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都能为小组争光。通过一次次的活动, 学生慢慢地学会如何正确地、客观地评价自己。
四、分享———互助共同提高
班级是一个集体, 孩子们同在一个教室内上课, 共同游戏, 生生相处的时间比师生相处的时间要长很多。我听到班级里有一种声音:“他们是垃圾, 我们要把他们扫出教室!”“我不喜欢他们在我们这一组, 老是拖后腿!”听到这些, 我真感到寒心:发现这确实是一个问题, 这种思想一方面扭曲了学生的心灵, 使学生戴着“有色眼镜”看人, 另一方面残害了一些学生的思想, 使他们看不见温暖的集体。为了让学生的心灵得以净化, 我在班级里推行同伴互助方案。
起先, 孩子们并不明白该怎样去做, 我举了一个例子:在我带上一个班级的时候, 有这样一个小女孩, 她一点都不起眼, 成绩也不怎么好, 但是她却能把自己所知道的东西拿出来与同桌分享, 这是最让我感动的地方, 也是最让我欣赏的地方。听完这个故事后, 孩子们渐渐明白我的意思了:学习的快乐还在于分享, 在于互助, 在于共同提高。每当一个月过去后, 我总会组织学生记录“班志”, 以漫画的形式表现出你这个月的心得、体会, 再与全班同学分享; 每当在学习中发现有更好的方法时, 我也及时地组织学生分享其中的秘密;每当那些有困难的学生需要“救助”时, 总不时会看到一个个小小的身影俯下身来教他们, 而另一些学生认真地、虚心地接受着同学的帮助……我想当学生觉得学习是快乐的时候, 也就是学生学得最好的时候了!作为一个班主任, 还有什么能比看到自己的学生爱学习而感到更幸福的呢?
构建美丽乡村,推进公益建设 篇11
近日,中央政府又出台了一项专项政策,针对农村的公益事业的发展问题,在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社会管理创新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婺城区财政局以发展农村公益事业,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推动新农村建设为目标,通过四年的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也取得了一些成效。
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的实施,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筹资筹劳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面临或多或少的困难和问题,比如:乡(镇)村的重视度不够,筹资筹劳难度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是村级公益事业投入的基础,也是财政奖补的依据,但从四年来实施情况看,也是各乡镇和各村普遍反映工作难度最大、影响工作开展的首要问题。资金配套压力大,环节监管不够严等问题。
随着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的不断深入,需要建立健全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相关配套制度,规范项目实施、后期管理和有关基础工作。 加大宣传力度。不断加强一事一议政策宣传,认真研究新形势下农村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高干部群众的民主法制意识,积极转换工作思路,努力改变工作作风,尽快转变工作方法,面推广落实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监管系统,区、乡、村要建立一事一议项目档案,将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会议记录、村民签字方案、验收报告等有关原始材料汇总归档,实行规范管理。
建设特色学校,推进内涵发展 篇12
苏霍姆林斯基说:“办学校办的是一种精神, 一种文化。”这种精神和文化是学校的立足之本和发展之源, 是学校长期办学经验的积淀、办学个性的彰显和办学优势的弘扬。尤其在教育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 特色兴校成为学校前行的必然选择, 但是, 如何结合学校实际去定位和探索却值得商榷。
近来, 有两件事对我影响很大:一是看到一篇报道, 是一位记者对学校“三风一训”的调查报告, 各学校的用词雷同率非常高, 例如“求实”“和谐”“创新”, 记者总结说每个学校“三风一训”的高度一致说明学校缺少办学特色, 千校一面的现象非常严重。另一件事是前些日子上级主管部门要确定一批特色培养学校, 在了解各方面的意见时, 有同志说高中阶段应以教学为主, 不提倡特色办学。这促使我站在学校整体角度来审视校长的办学思想, 虽然按照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来组织办学思路不可置疑, 但是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 如果没有教育质量作保证, 特色就无从说起。特色建立在质量的基础上, 并以追求高质量为其最终目标。要真正做到“质量立校、特色兴校”绝不仅是这八个字说出来的, 需要我们认真探索、反思。
特色不是凭空产生的, 也不是移植或模仿先进学校的教育理念, 它根植于学校自身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着眼于学校的传统及未来发展的前景。学校特色须符合学校的发展需要, 形成特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是学校在相应办学理念的引导下长期实践的结果。没有时间的延续、经验的积累、问题的挑战和文化的积淀, 就难以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因此, 特色学校是在先进教育思想的指导下, 从本校的实际出发, 经过长期的办学实践形成独特、稳定、优质的办学风格, 取得优秀办学成果的学校。学校应在梳理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发掘办学优势, 看特色建设是否与办学理念相对接, 能否把精神实质贯彻到办学的方方面面。
建设特色学校是学校发展的关键, 学校要着力打造特色教育。特色教育建构在特色文化上, 特色文化建设就是主题文化建设, 因此, 要建设特色学校就要建设本校的主题文化。
二、我校各阶段的育人工程
我校有60多年的发展史, 特色的确立是一个由模糊到清晰的过程, 也是历任校长不断传承与创新发展的结果。在探索与发展中经历了多个阶段, 第一阶段:10年前, 学校从学生评价入手, 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2002年, 学校开始实施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这一阶段主要探索如何从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全面评价学生;把学生成长档案袋作为主要研究内容, 并取得不错成效, 为之后的双轨制和四维育人奠定坚实基础。第二阶段:实施新课改以后, 我校提出了“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的育人目标, 采取“学生双轨制评价方案”, 研究如何从学分和品行分两方面考核评价学生, 建立了“学生双轨制评价体系”。第三阶段:2008年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背景下, 我校在继续推行以德育、智育为核心的“双轨制学生发展评价模式”基础上, 提出构建以德育、智育、情育、心育为主体的“四维育人模式”。这一阶段由评价转向培养, 重点落在情育和心育两个方面。
2009年以后, 为进一步深化课题研究, 解决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和培养中的难题, 我校成为课改定点联系学校, 在评价和培训的策略问题上与其他四所学校进行合作与交流, 我校的经验得到检验和推广, 也得到专家的好评。从育人模式上升到“点线面三位一体”, 在此基础上通过多方面的考察论证, 2012年把特色定位在“阳光教育”。在此先梳理一下前三个阶段的内容。
1.第一阶段——学生成长档案袋
我校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进行了长时间的研究和探索, 探索目的是寻求解决高中生评价问题与高考制度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适应的策略和方法, 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业成绩, 还要注重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了解学生需求,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自信。呈现出三个特点:确立主题, 确定内容, 确保方法。
确立主题是通过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劳进行综合评价, 通过档案袋为学生描绘一个动态、完整、立体的发展图画, 让每位学生通过成长档案袋享受快乐、享受成功,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档案袋重点收集过程性评价内容包括各种量化分数和表格, 校本课程、综合实践课的学习成果, 学生反思, 自评、互评、教师综合性评价及家长意见反馈, 还包括奖励资料或证书。一般采用多主体参与使用的方法, 将教师、学生、家长作为成长档案袋的参与者, 目的在于让不同参与者在档案袋的实施过程中发挥不同作用, 调动一切资源帮助学生成长。
2.第二阶段——学生双轨制评价体系
根据对学校实施学分情况的调查和了解, 我们担心学生只重视文化课而忽视道德修养, 自私自大、缺乏集体荣誉感、团结互助意识淡薄, 导致违规违纪现象时有发生。针对这种现象, 我校创造性地出台了品行分考核方案, 使品行分与学分双轨并行考核, 称为“学生双轨制评价体系”。双轨制评价体系分为学分和品行评价两个方面:
学分评价:制订“课业评价表”, 包含“出勤情况”“学习态度”“书面作业质量”“回答问题”“测验成绩”“错题订正”六项内容。在执行中, 任课教师在每节课做好详细记录, 不同项目采用不同评价手段, 对学生的课本知识、实践能力、心理素质与情绪、态度与习惯等综合素质进行多方位考查。
品行分评价:每位学生都有10个品行基分, 教师依据考核方法进行奖罚。到毕业时, 品行总分低于10分的学生, 即使学分超过144分也不能毕业。只有在品行分不低于10分且学分达到144分以上, 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高中毕业生。
3.第三阶段——四维育人模式
2008年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背景下, 我校被省教育厅确定为山东省普通高中新一轮课程改革省级定点联系学校, 与青岛二中等学校共同承担学生成长发展报告的管理与使用研究课题, 力争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管理工作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为全省普通高中提供借鉴。研究中我们发现, 情感教育和心理教育在学生综合素质多元评价体系中是两个极易忽视的问题。我校在继续推行以德育、智育为核心的“双轨制学生发展评价模式”基础上, 构建了以德育、智育、情育、心育为主体的“四维育人模式”, 注重校本课程开发, 教会学生“求知、做人”, 向“生存、发展”跨越, 继续探索多元评价理论, 活化教育真谛。
针对学校提出的创建“阳光教育”特色, 我们将继续通过点、线、面三位一体的方式, 让学生的成长充满阳光, 增加学生的快乐指数;让教师的生命价值充满阳光, 提高教师的幸福指数;让学校的内涵发展充满阳光, 提升学校的品位指数。
三、现阶段我校的育人工程
1.以“点”为核心, 开展阳光教育
(1) 立体育人——塑造阳光学生
“阳光学生”的定位:认识自我、悦纳自己、乐观自信;乐学会学, 养成自我教育的习惯;学会与人合作和交往;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自我疏导, 保持良好、愉悦、健康的心态和精神面貌;有健康的体魄。
学校以“全面+优秀+特长”为学生发展目标, 为每名学生的特长发展与健康成长搭建平台, 为每名学生的个性张扬和才情展示提供空间, 形成独特的亮点教育。
此外, 我校推行“自主创优, 阳光评价”, 让学生“在阳光中生活, 学会做人;在自信中成长, 学会做事”。自主创优是用个性化教育的手段催生学生的闪光点,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了能让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张扬, 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 我校创设了20多个自主创优荣誉称号, 让学生自主争创, 打破学期末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干部的方式, 使学生的举止言谈、纪律观念、卫生意识、爱心觉悟等德育品质都沐浴在阳光评价下。
(2) 搭建平台——催化阳光教师
我校以“专业+优秀+特质”为教师发展目标,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目前, 我校拥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优良、教艺精湛、充满活力、积极进取的师资队伍。
我校倡导教师在工作中保持愉悦心态, 感受阳光幸福。阳光教师的基本素质是在工作中投入全部心血, 播洒汗水, 用满腔热情唤起学生的激情与梦想。然而, 由于社会和家长对高中教育寄予的期望太高, 教师心理压力过大, 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为帮助教师缓解压力、愉悦心情, 我校开展多项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的活动。通过组织教师开展拓展训练、家庭和谐运动会、评选身边的感动等活动使阳光价值理念得到不断强化, 引导教师把热爱学生、愉快工作内化为自觉理念。关注教师自身价值, 努力打造和谐平台, 让教师既可施展所长又能体验自我价值、愉悦工作。
(3) 文化育人——营造阳光校园
阳光校园的内涵为:校园环境是美丽而温馨的, 学校既有理性的制度管理又有感性操作;校园文化是多彩而高雅的, 处处散发人情味。通过打造校园文化, 旨在促成“气氛和谐, 正气浩然, 人心契合”的校园氛围。
我校推行“文化立校, 阳光育人”。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 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是全校师生追求的美好愿景。我校于2012年9月在新校区建设了一批校园文化基础设施, 在硬件设施的支持下开展多样文化活动, 如剪纸、话剧、武术班等, 形式多样的文化教育活动使“文化立校、文化兴校”成为我校发展的一个主题, 在多彩校园中处处体现教育品位。
2.以“线”为抓手, 践行阳光教育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 正如一颗颗散落的珍珠, 如果能用线串起来, 就能成为更具价值的宝贵财富。那么, 这条线是什么呢?我认为, 这条线有班级、课堂、宿舍、社团, 用集体活动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合作的力量, 同时也能在合作中发挥个性与创造潜能。此外, 我校还在开展学生自主创优活动的基础上, 开展“特色班级”“特色社团”创建活动, 帮助学生学会合作与分析。
(1) 彰显特色——创建阳光班级
“阳光班级”的含义是:根据班级实际, 创设凸显学生个性的班级文化;热情阳光、健康快乐、博学协作;保护成长个性、引导小组合作、发展心灵智慧、创造和谐氛围。
各班级要突出班级特色, 凸显班级主题, 展示班级文化, 如班级口号、班徽、班歌、班风、班规文化墙等。将特色班级的创建目标贴在班内的醒目位置, 时刻提醒学生班级发展人人有责, 促进学生深化自律意识, 不断完善自我, 用优秀的个人促成优秀的班级。
(2) 高效教学——创新阳光课堂
“阳光课堂”的核心是“和谐、自主、高效”, 特色是“有趣、本色、生态”, 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体验为主要学习方式, 以师生互动、民主、平等、共同完成教学为特征, 积极探索高效和谐课堂教学模式, 实现“同类型”向“特色型”转变, 形成教学特色百花齐放的阳光教学模式。
我校以“精导—自主—互动—训练—体验”的课堂教学模式为核心, 推行“小组合作探究式教学”和“导学案式教学”, 分年级、有主题地强化课堂教学研究, 开设民主开放的“阳光课堂”, 提升教学质量;强化“阳光教研”, 通过举办“教师论坛”活动、组织教师外出参观学习等途径, 引导教师从事教学研究, 推动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全力打造“精业强能、身教善行”的教师队伍;积极推行课程公开, 实施“阳光课程”工程, 开发以“阳光教育”为特色的、符合学校实际的、多元化的校本课程体系。
3.以“面”为支撑, 打造阳光教育
多年来, 我校一直秉承“阳光教育、立体育人”的教育模式, 目的是培养“品德高尚、学业优秀、心态阳光、富有情感、体魄健壮”的合格人才。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校在德育和智育的基础上, 重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情感养成教育和强体健身活动。
(1) 阳光心育——塑造健全人格
阳光心育:宣传心理知识, 传播心理文化, 聆听心灵的声音, 塑造健全的人格, 实现优秀从“心”开始和“助人自助”的阳光心育目标。通过开展一系列阳光心育活动, 使学生的快乐指数增加, 教师的幸福指数提高, 校园处处春光明媚, 阳光灿烂。
(2) 阳光情育——催生感恩心灵
阳光情育:以活动为载体, 使学生身心感到愉快, 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及信念, 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具体而言, 就是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 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 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
(3) 阳光体育——增强健康体魄
阳光体育: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入阳光下,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让每个参与体育锻炼的学生体验快乐和阳光, 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 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提高身体素质。学校要求大课间活动须成为特色项目, 教师每周三大课间与学生一起参加跳绳、踢毽比赛, 并参加校园“吉尼斯”阳光大擂台挑战活动。通过开展体育大课间和校园“吉尼斯”阳光大擂台挑战活动, 激发了学生的锻炼热情, 实现了把时间还给学生、把空间留给学生、把方法教给学生、把健康带给学生, 让学生到阳光下、到操场上、到大自然中健康活泼地成长。
【推进建设】推荐阅读:
建设推进机制10-21
推进乡村社会建设06-12
推进公民道德建设08-23
铁路建设稳步推进09-07
推进干部效能建设07-21
推进和谐企业的建设07-18
推进党风廉政建设05-25
推进廉洁文化品牌建设05-30
全力推进工程建设06-09
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