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定向放疗

2025-01-28

立体定向放疗(通用5篇)

立体定向放疗 篇1

立体定向放疗是目前治疗小细胞肺癌或局部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种较为先进的放疗治疗手段, 其特点是针对肿瘤区实行非共面多弧度中心旋转, 该技术使高剂量区剂量分布的形状在三维立体方向上与靶区的实际形状一致, 而周围正常组织照射剂量垂直下降, 肿瘤靶区受到高剂量照射的同时, 最大限度的保护周围正常组织。具有高精度、安全、可靠、并发症少等优点。本院自2008年10月~2010年6月采用立体定向放疗技术, 治疗肺癌患者58例, 经过精心的护理, 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8例患者全部为住院病人, 均经确诊为肺癌, 其中男32例, 女26例, 年龄35~78岁, 平均年龄56.5岁, 其中鳞状细胞癌36例, 小细胞肺癌10例, 腺癌12例。人组条件符合卡氏评分>60, 肿块<5cm, 无肺内转移, 小细胞肺癌化疗2周期后, 无严重心肺疾病。

1.2 治疗方法

全部采用上海拓能公司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系统, 10MV高能X线, 对病灶进行非全面多弧立体定向放射治疗38例行胸部常规外照射DT400CGY/20次后行后程立体定向放疗, 20例全程立体定向放疗;350-400CGY/次, 3次/周, 计划6-8次, 生物剂量累积≥54GY, 3-4周完成治疗。

1.3 结果

本组病例经过立体定向放疗后, 除2例因年老体弱, 并发放射性肺炎中断治疗外, 余56例均顺利完成治疗, 治疗后1个月复查CT52例肿瘤缩小, 症状明显改善, 4例肿瘤缩小不明显, 有效率89.6%。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针对患者的不同需求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护理, 给患者以更多的情感支持。鼓励患者多听音乐、散步, 研究显示, 音乐疗法能使患者全身放松, 稳定病人的血压、情绪、心率。

2.2 饮食护理

首先, 饮食搭配要遵循“三高一低”的原则。即高维生素, 高蛋白, 高热量如瘦肉, 海产品, 新鲜水果, 蔬菜等。一低为低脂肪易消化的食物, 必要时辅助中草药治疗, 增进食欲, 同时应鼓励病人多饮水, 忌烟、酒、酸过咸辛辣刺激性食物。

2.3 治疗中护理

由于立体定位放疗单次治疗时间较长, 且病人穿着单薄, 所以应注意保暖, 调节室温为24-26℃, 防止病人着凉。在操作间通过电子屏幕观察照射过程, 防止发生意外, 并注意保管好负压袋, 防止划伤漏气, 影响治疗计划的实施及治疗效果。

2.4 治疗反应的护理

2.4.1 放射性食道损伤。

中心型肺癌尤其伴纵隔淋巴结肿大患者在行立体定向放疗时可伴发生放射性食管损伤, 如此应向病人解释, 解除其恐惧心理, 配合治疗顺利进行。如果疼痛较重, 给予20%甘露醇250mL加地塞米松20mg加庆大霉素48万5%利多卡因20mL, 饭前30分口服10mL, 每日3次。还可以嘱病人采用复方甘草片2#, 研碎后拌入20mL蜂蜜中餐后服用, 缓慢咽下后禁食1 h, 睡前加服一次, 连续服药至症状消失或放疗结束。

2.4.2 放射性肺损伤。

部分患者在照射2-3次后可出现胸部隐痛, 咳嗽, 咳痰, 偶有轻度发热症状, 应嘱患者戒烟、注意保暖、预防感昌, 适时进行雾化吸入, 预防放射性肺炎。若患者出现气促、胸闷、呼吸困难, 应给予大剂量激素并联合应用抗生素, 并给予吸氧。观察患者临床反应, 必要时暂停放疗, 待症状改善后继续治疗。

2.4.3 血象的观察。

肺部立体定向放疗患者, 多数白细胞和血小板下降不明显, 如白细胞显著下降应给予升白药物。

3 体会

3.1 患者的心理因素在一定程度上能影响癌症的治疗效果, 保持积极向上乐观的精神状态, 能帮助患者坚定战胜癌症的信心。

3.2 立体定向放疗肺癌成败的关键, 要求放疗医师选择好适应症, 物理师配合影像科医师精确设计靶区、照射野方向、合理的剂量分布。

3.3 立体定向放疗治疗肺癌是安全、有效的一种治疗方法, 做好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可以帮助病人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申长英.中老年肺癌61例的护理体会[J].临床中老年保健, 2003, 6 (1) .

[2]马守翠.中药治疗放射性食道炎30例的临床护理[J].工企医刊, 2001, 14 (5) :69~70.

[3]谷铣之, 殷蔚伯, 刘泰福, 等.肿瘤放射治疗学.第1版.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3.242-252.

[4]胡逸民, 苗延俊, 戴建荣, 等.X (γ) 线立体定向 (X (γ) -刀) 治疗的物理原理和生物学基础.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1996, 5 (2) ∶91-96.

立体定向放疗 篇2

针对现在复杂的精神病治疗现状,精神病医院的设备技术参差不齐,治疗精神病的方法五花八门,以及个说个有理的宣传,精神病患者经常满目迷茫,不知道该如何抉择。是药物维持,还是心理调理,是内科治疗,还是外科手术,摆在患者面前的选择方式太多,患者需要仔细的分析自己的病情,选择一个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法。而外科手术治疗多采用现代立体定向技术,主要针对病史三年以上,药物治疗失去作用,病症迁延,久治不愈,反复发作的难治性精神病,如果患者符合以上要求,就应该考虑利用立体定向手术解决这挥之不去的麻烦了。

以往,对精神病的手术治疗,由于受到伦理、法律等方面的制约,精神外科的开展一直受到或多或少的限制,尤其是来自大多数精神科专家的认同上,对待患者他们宁愿保守治疗,也不愿意大胆突破。而实际上,抗精神病药物目前还不能解决精神病患者的全部问题,总有一些病人经过长期的抗精神病药物的治疗病情不能得到有效的改善,渐渐转化为难治性精神病(表现为慢性、难治性、致残性),这时,就可以通过手术治疗解决这部分病人的一些问题。

精神疾病的发病率约为2-3%,其中有20%左右的患者经过长期系统的内科治疗效果不佳而转为难治性的。这一部分患者因持续接受高剂量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药物副作用及各种精神症状的困扰使其深受折磨,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极大的精神和经济负担。而精神病外科通过脑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各种难治性精神疾病,如强迫症、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癫痫,慢性焦虑、抑郁症、运动障碍、顽固性疼痛及药物心理依赖等,实践证明,疗效确切,安全微创,无后遗症和严重并发症,真正为受着精神疾病折磨的患者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案,达到了消除病痛,恢复精神功能,适应社会工作,提高难治性精神症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

相比于以往的治疗方式,现代立体定向手术具有微创、安全、可靠等特点,尤其是对于不适合开颅手术的脑深部小病灶、多发病灶和位于重要功能区的病灶,以及对于高龄患者、体质虚弱等不能承受开颅手术的患者,立体定向手术具有其它技术不可替代的特点。而且立体定向手术是通过遥感微测技术及多元化定位方法使手术靶点定位精确,手术在计算机辅助下进行,保证了手术安全可靠,既治疗了疾病,又最大程度的保留了正常神经功能,使患者智力和社会功能不受影响。所以,现代立体定向手术疗法以它治标治本的功效和微创安全的性质成为治疗精神病的有力武器,倍受各大精神病医院和患者的青睐。

当然,患者手术后还是离不开精神科的长期随访、抗精神病药物的综合治疗等。立体定向技术必须进行精神科、神经外科、神经心理、功能神经影像的多学科合作,才能使这一跨专业学科的得到发展。盲目的、轻率的拒绝手术或开展手术都是不可取的。一定要在有着多学科合作支持条件的医疗单位,谨慎而科学地开展手术。现在,随着神经解剖、神经生物及

影像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精神外科的治疗依据精神疾病的核心症状和药物治疗史结合递质平衡理论设置毁损靶点,运用细胞刀技术和多元化定位方法,使手术定位精确到亚核团甚至细胞水平,在毁损核团时可以不影响正常功能而消除或减轻精神症状,提高疗效,手术的总体效率在90%以上。

立体定向放疗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7年9月至2009年10月我院收治的病理证实的肺癌脑转移患者71例作为研究对象, 男性41例, 女性30例, 年龄29~83岁;其中鳞癌20例, 腺癌28例, 小细胞癌23例;卡氏评分60分以上;白细胞>4×109/L、血小板>100×109/L;肝肾功能良好, 心电图正常;预计生存期超过3个月;所有脑部转移灶均经头颅CT或MRI诊断。其中脑内转移灶≤2个49例 (69.0%) , 转移灶>2个22例 (31.0%) ;脑内转移灶最大直径≤3 cm 52例 (73.2%) , 最大直径>3 cm 19例 (26.8%) ;仅有脑转移47例 (66.2%) , 同时伴有其他远处转移24例 (33.8%) ;伴有神经症状者58例 (81.7%) , 无神经症状者13例 (18.3%) 。

1.2 治疗方法

全脑放疗:采用直线加速器, 6MV-X线, 两侧平行对穿照射, 2.0 Gy/次, 5次/周, 总剂量32~40 Gy。SRT恒大公司X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系统设计非共面弧形照射, 80%~100%的等剂量曲线包括肿瘤边缘, 剂量为24~30 Gy/6~10 Gy。

1.3 疗效评价标准

近期疗效:治疗后1~3个月头颅CT或MRI影像学检查进行病灶疗效评价, 根据WHO实体瘤近期疗效评价标准分为:完全缓解 (CR) 为肿瘤完全消失至少维持4周;部分缓解 (PR) 为肿瘤消退≥50%至少维持4周, 且无新病灶出现;无变化 (NR) 为肿瘤消退<50%或增大≤25%;病变进展 (PD) 为肿瘤增大>25%或新病灶出现。CR和PR为有效, NR和PD为无效, 放射毒性反应参照RTOG急性放射反应评价标准, 自接受放疗之日起至2010年10月止, 对全部患者进行随访, 至随访期内死亡为止, 随访率为100%, 生存期以脑转移诊断确立始算起。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0.0软件, 采用Long-rank法进行单因素分析, 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 α=0.05为检验水准。

2 结果

2.1 近期疗效

影像学检查证实本组CR率57.7% (41/71) , PR率28.2% (20/71) , 总有效率 (CR+PR) 为85.9% (61/71) 。经单因素分析, 结果显示病灶的囊实性、病灶数目、病灶大小与近期影像学疗效有关, 而年龄、卡氏评分、病理类型、支持治疗与近期影像学疗效无相关性, 见表1。

2.2 生存状况

截至随访期末, 35例死亡, 其中14例死于脑转移瘤复发, 其余21例死于颅外系统性肿瘤, 死亡者的中位生存期为10.4个月, 生存时间最长的达19个月。1年生存率57.7% (41/71) ,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远期疗效与患者的卡氏评分、支持治疗相关, 而与其他临床特点未获得相关性, 见表1。

2.3 不良反应

急性放射性脑水肿发生率22.5% (16/71) , 主要表为头痛加剧、呕吐等;颅神经压迫症状加重2例, 主要为原有肢体活动障碍加重。二者均发生于开始放疗1~2周内, 给予20%甘露醇脱水及激素治疗症状明显改善。

3 讨论

脑转移瘤是颅内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外科手术主要适用于一般情况较好的单发转移瘤, 部分患者虽然肿瘤得以切除, 但容易出现并发症, 生存质量并不高[3];另外由于血脑屏障的存在, 单纯化疗疗效有限。而放疗通过射线直接杀死转移癌细胞, 能够迅速缓解症状, 是目前首选的、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脑转移多为血行播散, 除影像学可见的病灶外, 常存在亚临床病灶, 临床多选择行全脑放疗。资料证明肺癌脑转移患者的自然生存期为1~3个月, 采用全脑放疗可能延长到4~6个月[4]。由于放射性脑病的限制, 一般全脑放疗剂量不超过40~45 Gy, 剂量偏低, 影响疗效, 尤其对临床可见的肿瘤这一剂量远远达不到致死量[5], 导致肿瘤未控及复发。为进一步提高放疗疗效, 全脑放疗后对临床病灶的加量治疗成为研究方向。SRT局部治疗作用与手术切除类似, 具有定位准确、误差小、剂量梯度大、对周围正常组织影响小等特点, 可进一步加大局部的照射剂量, 减少正常脑组织受量, 其疗效和中位生存期可得到提高。

国内外对于脑部SRT研究比较多, 资料证实WBRT后局部加量照射至总剂量48~60 Gy, 可较好控制脑转移灶。另有报道局部加量放疗较单纯全脑放疗对于脑肿瘤的局部控制率有明显的提高[6]。本研究获得80%~100%的症状、体征改善率, 总有效率 (CR+PR) 为85.9%, 显示近期疗效好。对于远期疗效Kondziolka等[7]报道结合SRT与单纯全脑放疗随机分组结果显示, 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1个月与7.5个月, 表明可以延长生存期。本组病例的中位生存期为10.4个月, 生存时间最长的达19个月, 与报道类似。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急性放射性脑水肿, 发生率22.5%, 与资料报道相近。

通过对本研究局部控制率及长期疗效的影响分析得知, 患者的转移病灶数、病灶大小及病灶形态影响近期疗效, 其中直径3 cm以下病灶、转移灶2个及以下和实性病灶近期疗效较好, 有效率较高, 而多发、直径3 cm以上肿瘤和囊性病灶疗效差。这与于金明等[8]的报道类似, 可能与囊性病灶细胞乏氧所致。Sneed等[9]报道2个及以下脑部转移灶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优于3个及以上的患者, 本组资料显示2个以下病灶患者的中位生存期虽高于3个以上患者, 但并无统计学差异, 可能与病例数较少有关。

总结文献及本研究资料, 认为WBRT+SRT可以有效地控制颅内微转移灶, 而且使肿瘤局部剂量得到提高, 从而使生存期进一步延长, 同时不良反应可耐受, 是肺癌脑转移的较优放疗方案, 宜先行全脑放疗控制微转移灶, 再行SRT以达到最优治疗效果。其中颅内单发或较少转移灶 (≤2) , 肿瘤体积小、直径最好不超过3 cm, 无严重的颅内压增高症状或脑疝征象患者疗效好。

摘要:目的:探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SRT) 与全脑放射治疗 (WBRT) 治疗肺癌脑转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07年9月至2009年10月收治的71例肺癌脑转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行32~40 Gy/2.0 Gy全颅放疗及24~30 Gy/6~10 Gy X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结果:放疗后1~3个月复查, 全组完全缓解率为57.7%, 总有效率85.9%;中位生存时间为10.4个月, 1年生存率为57.7%。结论:SRT结合WBRT治疗肺癌脑转移疗效肯定, 毒性小, 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肺癌,脑转移,全脑放疗,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参考文献

[1]张天泽, 徐光炜.肿瘤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2519.

[2]牛德森, 李小明, 郭卫东.颅内转移瘤全脑放疗及局部X刀加量不同次序的疗效比较[J].包头医学院学报, 2010, 26 (2) :56-57.

[3]曹世龙.肿瘤学新理论与新技术[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1997:695-696.

[4]Jawahar A, Ampil F, Wielbaecher C, et al.Management strategies for patients with brain metastases:Has radio surgery made a difference[J].South Med J, 2004, 97 (3) :254-258.

[5]殷蔚伯, 谷铣之.肿瘤放射治疗学[M].3版.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2:1093-1094.

[6]Stuschke M, Pottgen C.Prophylactic cranial irradiation as a component of intensified initial treatment of locally advanc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J].Lung Cancer, 2003, 42 (3) :S53-S56.

[7]Kondziolka D, Patel A, Lunsford LD, et al.Int J Radiat stereotactic radiosurgery plus whole brain radiotherapy versus radiotherapy alone for patients with multiple brain metastases[J].Oncol Biol Phys, 1999, 45 (2) :427-434.

[8]于金明, 李宝生, 尹勇, 等.X线立体定向治疗脑转移瘤的临床研究[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1999, 8 (4) :228.

立体定向放疗 篇4

1 设备与方法

1.1 肿瘤放疗立体定向设备及性能要求

肿瘤放疗立体定向设备主要包含以下几种, (1) EPID实时影响监测系统, 选用西门子直线加速器PRIMUS-M; (2) 激光定位仪; (3) 面模及固定器; (4) 摆位坐标框架及靶点坐标验证器。模拟机和直线加速器的实际要求、检查频率等情况如下。

1.2 摆位误差分析

1.2.1 摆位允许误差

放疗设备立体定向肿瘤放疗误差情况应控制在以下范围内:射野偏移度小于5 mm, 平坦变化程度应控制在3%以内, 靶区剂量准确度上下浮动范围应控制在5%以内, 患者器官运动及摆位浮动程度应控制在4 mm之内;校对加速器呼吸剂量时, 监测仪数值浮动范围应控制在2%以内。

1.2.2 导致摆位误差发生的原因

导致摆位误差现象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两种, 即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造成摆位出现误差的常见因素如下: (1) 光板位置不当、野灯运动情况等使得照射野出现偏移, 进而使得摆位出现误差现象, 其偏移度通常应控制在±2.5 mm之内, 其偏移现象多是由装配间隙和机械运动间隙、齿轮间隙和机架机械运动间隙所致。 (2) 患者及患者体内器官运动摆位均可导致摆位误差现象发生, 其误差允许范围通常应控制在±4 mm之间, 而激光线可读度、患者身体和器官运动面模固定及体模、患者呼吸对固定及定位的影响等, 都可能导致摆位误差现象发生。

1.2.3 验证方法

采用EPID实时影响监测系统对靶点进行验证。

2 靶点验证

2.1 治疗前靶点验证

适当调整治疗机房内内激光定位情况, 保证加速和焦点一致, 其浮动情况应控制在±1 mm之内;然后对安装靶点坐标验证器, 并利用坐标摆位框架对位;之后对治疗床适配器进行安装, 然后在加速机头上安装治疗准直器, 并进行有效的固定, 然后安装5 mm限光筒, 误差应控制在±1 mm之内。安装好之后将加速器EPID实时影像监测系统打开, 开机放线6MU, 对坐标位置偏差情况进行认真观察及记录;最后利用旋转机架和治疗床定位靶点, 将误差控制在1 mm内。

2.2 患者摆放治疗中靶点验证

患者摆放治疗期间靶点验证的常用方式即为胶片法, 然而该治疗方式因加速器高能X线为兆伏及康普顿效应,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胶片在加速器上的曝光清晰度, 且胶片需冲洗后才可显示结果, 从而极易对验证结果的及时性造成影响。现阶段采用的EPID则是通过将0.5 mm十字铅线固定在垂直方向靶点和面模外水平十字线上, 并于水平及垂直方向验证靶点, 同时对比计划解剖位坐标及验证结果;另外还应对加速器单方向放线6MU进行准确定位。

3 讨论

肿瘤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 近些年来, 随着人们生活环境的变化及生活习惯的改变, 肿瘤的发病率也逐渐上升[1], 放疗作为治疗肿瘤的常用方式逐渐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应用。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及操作水平的日益提高, 人们对治疗的精度也逐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临床上加强了对放疗设备立体定向肿瘤摆位误差的重视[2]。为有效提高放疗效果就需制定合理的措施, 并且应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各个环节的操作[3]。同时为确保肿瘤患者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治疗时应保证肿瘤区域照射剂量的准确性, 且应防止对正常组织造成照射, 有效降低正常组织并发症的发生率[4]。另外, 临床研究表明为提高放疗效果, 不仅要加强对放疗设备立体向肿瘤放疗摆位误差控制的重视, 同时还需要放疗技术员、物理师及医生进行严密配合, 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对肿瘤放射定位精度及摆位精度的要求[5]。因此, 为减少摆位误差, 必须要严格控制治疗前及治疗中靶点验证摆位误差, 且应制定严密、完善的计划, 同时应合理地对治疗室内激光定位及传统固定装置进行调整, 确保其精准度, 为患者提供最佳治疗, 尽可能减少并发症发生。

总而言之, 肿瘤放射治疗期间严格进行靶点验证, 同时重视实施监测成像验证, 对提高摆位精度, 减少摆位误差, 改善疗效有较高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李显敏, 王阁, 胡伟, 等.宫颈癌放射治疗后盆腔不全骨折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重庆医学, 2014, 43 (9) :1095-1097.

[2]赵瑾, 韩立杰, 赵悦, 等.沙利度胺联合放射治疗对结肠癌小鼠移植瘤生长及放射敏感性的影响[J].中国癌症杂志, 2014, 24 (3) :170-174.

[3]龙国贤, 吴洁, 石磊, 等.奈达铂联合放射治疗对老年食管癌患者的疗效观察[J].医药导报, 2014, 33 (1) :54-56.

[4]刘利彬, 吴君心, 瞿宜艳, 等.应用CBCT研究胸腹部肿瘤IMRT两种体位固定技术的摆位误差[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2014, 23 (1) :48-52.

立体定向放疗 篇5

关键词:胰腺癌,化疗,立体定向放疗,安全性

胰腺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 恶性程度较高、预后较差。目前, 对于晚期的胰腺癌患者多采用放疗联合化疗的方式进行治疗。但是, 放疗射线和化疗药物在杀死肿瘤细胞、抑制新生血管形成的同时, 也会对正常的组织和细胞造成损伤。立体定向放疗时间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放疗方式, 在下列研究中我们分析了化疗联合立体定向放疗对胰腺癌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 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7月至2012年5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70名晚期胰腺癌患者作为本次前瞻性研究的对象, 年龄分布在45~63岁、年龄平均 (51.42±6.23) 岁。入选标准:①消化不良、食欲不佳、钝性腹痛的临床症状;②B超、CT及病理活检确诊为胰腺癌;③取得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 签订知情同意书。收住院给予放疗联合化疗, 根据化疗方式不同将70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5名患者给予立体定向放疗, 对照组35名患者给予常规放疗。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能够进行统计学分析。

1.2 观察指标

①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指标:取胰腺癌组织30 mg, 采用invitrogen公司的m RNA抽提和反转录试剂盒合成c DNA第一链, 采用扩Takara公司的荧光定量PCR试剂盒, 扩增体系:c DNA 2μL、mastermix 10μL、上下游引物各0.4μL、去离子水7.2μL。分别扩增同一样本的目的基因和看家基因, 利用其ΔCt值进行相对定量。即用同组中每个样本目的基因的Ct值减去的β-actin的Ct值 (ΔCt) , 再用处理组的ΔCt减去对照组的△Ct (ΔΔCt) , 代入公式2-ΔΔCt计算, 以对照组目的基因m RNA含量为100, 即得到处理组相对对照组m RNA浓度的相对值。②两组患者的化疗安全性指标: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发生肾功能损害、肝功能损害、心功能损害的例数。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所得结果均按P<0.05判定为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观察组的化疗效果指标VEGFB明显低于对照组、s Flt-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化疗安全性指标肾功能损害例数、肝功能损害例数、心功能损害例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 (P<0.05) 。

3 讨论

胰腺癌 (carcinoma of pancreas) 胰腺有内分泌和外分泌两种功能, 发挥内分泌功能的胰腺细胞所发生的恶性肿瘤称为神经内分泌癌, 发挥外分泌功能的胰腺细胞所发生的恶性肿瘤就是临床上常说的胰腺癌[1]。该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 发达国家发病率高于发展中国家, 近年来的发病率呈现上升的趋势, 并且有年轻化的倾向[2]。

目前, 对于晚期的胰腺癌患者多采用放疗联合化疗的方式进行治疗。但是, 放疗射线和化疗药物在杀死肿瘤细胞、抑制新生血管形成的同时, 也会对正常的组织和细胞造成损伤。在下列研究中我们分析了化疗联合立体定向放疗对胰腺癌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 旨在为临床处理晚期胰腺癌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立体定向放疗是利用立体定向技术对病变进行定位, 然后用小范围、集中的射线照射靶区域, 能够减少放疗次数、减轻对肿瘤周围组织的损害[3]。在上述研究中通过观察治疗安全性的相关指标可知, 观察组发生肾功能损害、肝功能损害及心功能损害的例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这就说明观察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毒副反应较小、安全性较高。

胰腺癌瘤体本身会分泌大量的促进血管和淋巴管生成的细胞因子, 来起到促进新生血管和淋巴管形成的作用。VEGF通过与膜受体结合、激活一系列信号通路来促进新生血管的形成。s Flt-1是其受体的可溶形式, 它在外周血中通过与VEGF结合来拮抗新生血管的形成过程[4]。因此, 我们检测了VEGF、s Flt-1的水平来反应放化疗的效果。由结果可以看出, 观察组的VEGF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s Flt-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这就说明化疗联合立体定向放疗能够更加有效的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 疗效更为确切。

综合以上讨论和分析, 我们可以得出本次前瞻性研究的结论:化疗联合立体定向放疗能够改善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 具有积极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志贵, 关泉林.胰腺癌的化疗及靶向治疗研究进展[J].广东医学, 2010, 3 (2) :252-254.

[2]席兆华.胰腺癌的化疗及分子靶向治疗研究进展[J].柳州医学, 2010, 23 (3) :88-92.

[3]宋卫峰, 王理伟.胰腺癌放化疗及分子靶向药物治疗进展[J].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 2009, 3 (3) :186-190.

上一篇:连锁经营与管理课程下一篇:自私自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