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法

2024-10-26

消费者法(通用9篇)

消费者法 篇1

采用考虑了牡蛎从收捕到生食消费期间不同处置方式的蒙特卡洛法,对通过高压处理( HPP) 所取得的因创伤弧菌感染导致败血症病例的减少数量进行了估算。计算出了从收捕到生食消费期间生牡蛎体内病原体数量的分布情况。本研究凸显,在牡蛎加工业务中,应根据季节性的病原体数量与环境温度情况而选择高压处理方法。该分析法强调,在收捕的时候以及高压处理之前和之后,通过采用微生物量化方法部分反映出牡蛎中创伤弧菌数量的变化,对估算的败血症病例数量有重大影响。因此,改进微生物定量法应该可以为败血症病例数量提供更好的预测。

( 《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Vol. 144)

消费者法 篇2

一、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实践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教学理念。本课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

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教师通过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自主探究搭建平台。

二、教学内容的分析

以课标为指导,本课的教学内容为3个部分:消费者依法享有的主要权利,保护消费者合法权利的意义,保护消费者权益的途径。教师把握两点:宏观上,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对于规范市场秩序,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微观上,提高消费者法律意识,是该课德育的落脚点之一。

重点:消费者依法享有的主要权利和维权途径是重点

(对策:通过案例教学,结合具体实例分析,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使课堂教学收到实效。)

难点:保护消费者合法权利的意义是难点

(对策:通过案例将问题具体化,让学生在分析具体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运用知识,从而化解难点。)

三、学情分析和教学目标的确立

课标:总目标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分目标是“增强依法办事、依法律己和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

学情:a(生活实际)在媒体、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一些具体的消费者权益的案例,进行过简单思考。

b(认知实际)初中对这个知识有所学习,但只停留在知识记忆的层面,高中学生具备一定观察生活、发现问题、分析处理信息、探索研究的.能力,不但要掌握知识是什么,而且还要学以致用,指导实践。思维上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在分析经济现象背后的理论依据时,有一定难度,需教师恰当引导。

c(发展需求)学生独立意识增强,强烈渴望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依据课标和学生学情的分析,确立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让学生知道消费者依法享有的主要权利、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途径。

2、能力目标:

让学生懂得维护合法权益不仅对消费者本人有益,也有利于市场经济 规范、有序的运行。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增强学生作为消费者的权利意识,提高学生学法、懂法、用法自觉性。

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选择

【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法、问题法

【学习方式】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五、教学过程的突出特点

对案例的深度挖掘和老师精当的问题来引领学生的合作探究是本课的突出特点。整节课仅用一个小品和三个案例。其中,小品作为主线,贯穿课堂的始终;三个案例在课堂中被多次使用、层层挖掘。在老师的问题引领下,三个部分的学习以学生合作探究为主,于合作中获知,讨论中产生思想碰撞,探究中解决问题,螺旋式地实现能力和觉悟的提高。

(一)小品引入——激发兴趣,引出课题

【导入】小品《太厚大酒楼》以一家三口 “五一”旅游过程中的酒楼吃饭经历为题材,以幽默、夸张的方式,将价格过高、强买强卖等现象浓缩在一起,体现了消费者的多个权利受到侵害。(整个小品幽默中充满着智慧,例如:存在歧义的菜名“鱼和熊掌不能兼得”,对联改写不仅前后对应,而且点出主题)

【设计意图】小品在一上课就紧紧抓住了学生,并且为引出课题,埋下了伏笔。

【问题1】小品中“太厚大酒楼”的行为侵害了消费者的哪些合法权利?

【教师】总结:消费者依法享有的合法权利——安全权、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求偿权、人格尊严和民族风俗习惯尊重权、获得消费知识权、监督权等。

(二)案例的首次呈现——完成教学内容1

材料 1 变相收取开瓶费(酒店在没有任何说明的情况下,主动为顾客开启瓶盖,并收取高昂开瓶费。)

【问题2】 “变相收取开瓶费”侵害了消费者的哪些权利?

材料 2 中国进入汽车召回时代

【问题3】“汽车召回”体现了对消费者哪些权利的尊重?

材料 3 宜家小票中文化 (图片,视频)

(出示英文小品请同学辨认,播放视频:消费者对英文小票所持的态度,宜家总裁的承诺)

为什么选择这三个材料,主要有两个原因。

【设计意图】

1、三则材料都源于现实生活,体现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教学理念。

2、三则材料各有特点:材料1体现多个权利受侵害,有代表性;材料2是商家尊重消费者权利的正面体现;材料3宜家承诺小票中文化,体现消费者的维权行为能促进经营者的不断完善。且材料2、3为后面学习作铺垫。

3、针对三个材料提出的问题十分具体,能调动学生的思维

(三)案例的第二次利用——完成教学内容2

【讨论题1】如果你是汽车厂家的负责人你会实行“汽车召回”吗?为什么?(或:如果你是宜家总裁会尽快实现小票中文化吗?为什么?)

(要求:小组四个同学讨论,教师将随机抽取一名同学发言,该同学的发言代表本组水平,回答要有理有据,尽量用学科术语。)

【设计意图】该问题是教学难点,直接让学生分析“为什么要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有一定难度,因此转变为以上具体问题,这样使难点化解,老师再适当点拨提升即可。

通过学生的分析,得出结论:从商品的基本属性、价值规律、消费与生产关系分析得出,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利,能使经济资源达到优化配置,促进市场规范、有序运行。

(四)案例的第三次挖掘——完成教学内容3

【讨论题2】如果你是小品中的孩子,你会怎么做?同时,你希望国家和政府怎么办?

(要求:前后四个同学为一组,每组从国家和消费者的角度各找出一种合理有效的方法,并给出理由,评价要求同前。)

【设计意图】

1、该问题在解决时涉及法律、相关的组织机构等内容,正是学习重点。

2、每组只能给一种方法,学生会产生激烈的争论,从而掀起本课的高潮。在争论中,思想互相碰撞,沟通、合作和表达能力得到培养,同时深化对解决途径的理解和探讨。

【讨论预期】

情况1:学生认为算了,认倒霉,忍气吞声。

(分析)这种想法代表了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想法,是德育的契机,要抓住。

(应对)反问:汽车召回开始时间:美国1966年,日本1969年,韩国1992年……而中国2004年。原因何在?从1998宜家入住中国市场,到2006年,承诺一纸中文小票竟然花费了8年时间。原因又何在?

【设计意图】现实的数据胜过教师的说教,给学生以强大的震撼,激发学生增强的维权意识,提高觉悟。

情况2:学生列举出多种维权途径

(1)(国家)法律保证、组织机构:

(2)(个人)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后的解决途径:

六、教学评价的把握

重视以科学的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评价方式: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过程评价和效果评价结合;评价主体学生和老师相结合。

2、注重对学生的多元评价。一方面,对学生传统知识能力评价评价,力争准确到位;另一方面,增加对沟通、合作、表达等多元能力的评价。

3、重视评价的激励作用。一方面,及时评价,对那些正确的、优秀的回答应当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欣赏,不太准确的回答要及时鼓励,并通过追问、引导等方式启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另一方面,小组活动后,教师随机的指派一名同学为小组代表,他发言代表整组水平,由于代表的不确定性,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充分的调动起来,这样评价就成为了动力。

评价表:

评价主体 评价说明 得分

学生

(自评) 1、注意力集中的程度

2、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3、参加小组讨论的积极性

4、回答问题的准确度

小组

(互评) 5、参加小组讨论的积极性(小组其余3人评价,取平均分)

6、注意力集中,倾听他人发言(同上)

7、善于表达自己观点(同上)

教师 8、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9、学生参加小组讨论的积极性

10、学生回答问题的准确度

消费者法 篇3

3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首个《人民法院维护消费者权益状况》白皮书,对2010至2013年间人民法院审理的各类消费者权益纠纷案件,进行了系统总结。

因为恰逢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下称《消保法》)即将实施,又临近3.15,更重要的是最高法马上面临全国人大的表决,应该说最高法做了一次不错的民意公关。而两会表决结果——最高法的工作报告赞成票首超最高检,也证明这次公关是有效的。

《白皮书》说明了各级法院在消费者维权审判工作中的成就,包括公正司法、司法为民、服务大局、监督指导四个方面。统计显示,2010至2013年地方各级法院审理各类涉及消费者权益的民事案件48万件,涉案争议标的总额达到人民币1190476.1万元。

这似乎是一个令人鼓舞的信息披露,但请且慢叫好。因为对一地鸡毛的中国消费维权现状而言,至今仍横亘许多难题,走出消费维权司法困境依然没有一个好答案。

有一个真实的故事。在一次消费者权益保护研讨会上,北京二中院一位女法官提出一个问题,即除了中国大陆有一个成文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之外,其他国家或地区还有没有这样一个独立的法典。另外,有了《合同法》、《侵权责任法》这些法律,还有没必要再制定一个《消保法》?其实除了中国大陆以外,其他国家或地区还有成文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法典。

这真实地印证了最高法将消费者权益保护置入其他民事案由的问题:在最高法的《民事案由规定》中,没有消费者权益保护纠纷的案由,法官们甚至想不起《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可以解决消费者权益保护纠纷,导致他们一般适用《合同法》或者其他什么法来进行审理。

但是《消保法》和一般民法还不一样,至少需要强调《消保法》是民事特别法的性质。我们常说一个消费者权益保护纠纷中经营者侵犯了消费者何种权利,比如知情同意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等等。这些权利是消费者权利的核心,也应当是《消保法》实现的价值。《合同法》等其他法律并不能实现这些价值,因为其他法律的价值取向是调整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关系。而在消费关系中,消费者与经营者并不是平等的民事主体,调整这种不平等的特殊民事关系,是《消保法》的价值取向,也可以说因为经营者和消费者地位不平等才产生了《消保法》。

因此,最高法如果想真正改进司法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就要尽快修改《民事案由规定》,单独设立消费者权益保护纠纷民事案由。

前述的故事还说明另外一个困境,就是基层法官们不太了解在具体审判中如何适用《消保法》,这就需要最高法尽快制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司法解释。即需要用司法解释来加强审判指导,增加《消保法》的可诉性,让它真正成为消费维权的有力法律武器。法律可诉性一般包括两种含义:一是可争诉性,即任何人均可将法律作为起诉和辩护的根据;二是可裁判性或可适用性,即法律是法官裁判的依据和标准。法律能否用于裁判,能否作为法院适用的标准是判断法律有无生命力、有无存续价值的标志。如果法律在具体实践中,缺乏可诉性,或司法者很少在案件裁判中适用,那这个法律就是苍白无力。

用白皮书的方式向公众说明消费维权状况,当然是必要的。但检验司法对消费维权工作好坏的标准,是法律在具体司法实践中被实际适用的频率,是消费者对《消保法》拥有的信心指数。因此,要想让司法对消费维权获得更多认可,最高法须作出比白皮书更多的努力。

消费者法 篇4

一、关联网络记忆模型

根据认知心理学的关联网络记忆模型, 品牌以“一个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设计, 或是它们的组合”的形式, 在大脑记忆网络中形成一个品牌结点。然后, 消费者通过与品牌直接或间接的接触及其消费经历, 产生对组织、产品或服务相关的认知、情感体验、使用经历等认知信息, 这些信息与记忆网络中的品牌结点直接或间接联结, 形成了品牌联想。品牌联想即基于消费者主观认知的、对消费者有意义的在记忆中与品牌结点联结的信息结点。它可以是“记忆中与一个品牌相联系的任何事物”, 而这些品牌联想的综合作用就构成了消费者对品牌的看法和态度, 即品牌形象.消费者基于对品牌的认知和心中的品牌形象, 对企业的营销行为做出积极的或者消极的反应, 就构成了品牌资产。

二、基于关联网络记忆模型的品牌联想结构图

品牌联想结构图能够展现出消费者是如何考虑品牌的一幅画面, 通过揭示直接与品牌节点相联系的联想节点, 和非直接与品牌联想节点相关联的节点以及他们之间的关联关系, 使品牌管理者能够了解消费者对品牌的看法和联想, 以及形成现有品牌联想的驱动因素, 更好的探析消费者潜在和现实的需求, 使企业更好的理解消费者的购买该品牌的行为, 从而用更加贴近客户的方式来制定营销策略提供指导。企业利用品牌联想结构图可以准确区分、定位和延伸品牌, 通过创造指向品牌的积极态度和情感来构建积极有利的消费者品牌知识结构, 最大限度的降低品牌延伸对品牌带来的稀释和负面作用, 从而使消费者做出有益于企业的消费行为。那些与品牌节点直接相联系的核心品牌联想节点, 是品牌管理工作中重点要关注, 建设和保护的方向。同时企业在设计和实施品牌战略的时候, 都要围绕着和品牌节点紧密关联的 (直接联系) 、积极的联想节点内容进行。以核心品牌联想节点为参考, 那些和核心品牌联想节点不一致的营销活动都需要慎重考虑。根据消费者联想结构图进行品牌延伸, 会将品牌稀释度降低到最小。

由于人类联想的内隐性和低稳定性的特点, 企业获取消费者对品牌的看法和态度, 了解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就比较困难。在获取消费者品牌联想和品牌态度研究中, 国外的学者走到了前列, 国外的品牌研究者J o h n使用B C M (B r a n d C o n c e p t M a p) 法绘制出消费者品牌联想结构图如图1所示, 并且通过信度和效度检验。由绘制出的消费者品牌联想结构图, 我们可以看出: (1) 和“Mayo” (Mayo是一家美国知名诊所) 品牌节点直接相联系的有6个关键联想节点, 即“提供最佳的病人护理”, “世界上最好的医生”, “医学研究的领导者等。即一提到Mayo这个品牌, 消费者会首先联想到的内容, 这也是该品牌的核心内容。从图中可以看出, M a y o希望在消费者心目中创建医学领域领导者的品牌形象, 那么为了建造和维持在消费者心中强大的"Mayo"品牌形象, 企业在与消费者的营销沟通过程中, 要重点凸显这6个方面的内容, 并且采取的营销策略和手段要与这6个节点内容保持一致。 (2) 以“医学研究的领先者”这个联想节点为例, 为什么提到M a y o的品牌, 消费者会联想到医学研究的领导者呢?我们从图中看出和此联想节点相联系的节点还有“出版健康信息”、“癌症研究和治疗的领导者”和“最新的医学设备”三个联想节点, 企业这三方面的营销策略影响了消费者的感知, 从而使消费者获得了M a y o是医学领域的领先者的品牌印象, 从而也会影响其品牌偏好和选择。为了加强和维持企业关于“医学研究中的领导者”这方面积极的品牌联想, 企业就需要在“Publishes health information”、“Leader in cancer research and treatment”和“Latest Medical equipment and technology”三个方面重点进行人员、公共宣传等一系列整合营销沟通活动。 (3) 从图中还可以看出, “医学研究的领导者”和“世界最新的医疗设备”的品牌联想是相互连接的, 即消费者在联想到mayo是医学研究的领导者时, 会同时联想到它拥有世界上最新技术的医疗设备。

三、对企业品牌管理的启示

研究和测定品牌联想, 对一个企业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测量消费者记忆中的品牌联想及结构, 可以让企业了解消费者目前是如何看待品牌, 以及品牌态度是如何形成, 并且可以知道品牌在消费者心中是如何定位的, 可以指导企业进行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 通过加强灌输给顾客的联想, 提高品牌的强度、有理性和独特新。同时通过品牌联想结构图, 可以考察品牌营销的直接效果, 帮助服务企业未来创建品牌资产和精确的品牌定位, 对于指导企业的营销战略具有重要价值。 (见图1)

参考文献

[1]Keller, K L.Conceptualizing, Measuring, and Managing Customer-based Equity[J].Journal of Marketing, 1993 (57) :1-22

[2]Krishnan H.S., Characteristics of Memory Associations:A Consume r-Based Brand Equity Perspectiv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arketing, 1996 (13) :385-409.

消费者法 篇5

关键词:消费者,购买者,生活消费,法律适用

1“消费者”概念适用的争议

随着经济发展与社会结构的变化, 近几年我国食品药品行业的问题逐渐凸显, 相关领域的民事诉讼呈逐年上升之势。据统计, 仅2010-2012三年期间, 全国法院受理的食品、药品民事纠纷案件多达13216件, 占各类消费者权益纠纷案件的6%。与2010年受理的4080件相比, 2011年的受理量上升了9.59%, 为4513件;2012年又同比上升了2.44%, 达到4623件[1]。上述案件中, 除因食品药品质量问题引发的纠纷之外, 还有相当一部分纠纷源于法律适用上的争议。

在我国, 食品或药品案件关涉到的法律条文比较多, 同时受《合同法》、《侵权责任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及《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的调整, 相关法律条文多有冲突甚至矛盾之处;加之纠纷往往比较复杂, 既涉及人身损害, 也涉及财产损失, 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并存, 因而给案件的审理增加了困难。

在这其中, 2012年的孙银山诉南京欧尚超市一案带有一定的典型性。2012年5月1日, 原告孙银山在明知某品牌的香肠已过期的情况下仍然购买, 其后以超市销售过期食品为由向法院提起诉讼。审判过程中被告以原告知假买假, 不具有消费者身份进行抗辩。但法院突破了《食品安全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消费者概念的界定, 认定孙银山实施购买商品行为即具备了消费者的身份, 最终支持了原告的诉讼请求。

而同年的“丛李松诉慈铭健康体检产品销售者责任”案则进一步肯定了法院对“消费者”概念的扩张性理解。2012年6月2日, 原告丛李松为给其患有癌症的婶婶治病, 根据广告于慈铭健康体检管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潘家园门诊部购买了1盒“神麒口服液”, 后来原告发现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早在同年3月发布的《违法药品广告公告》就将“神麒口服液”的广告认定为虚假广告, 并将其经营机构“慈铭中西医门诊药房”予以标示。丛李松以此为由向法院提起诉讼, 认为潘家园门诊部在广告中夸大药品的适应症和功效, 严重误导和欺骗消费者, 要求其赔偿相关损失。一审法院依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以原告不具备法定的“消费者”身份且相关证据不足为由驳回了诉讼请求, 但其后该案经过二审改判, 原告的诉讼请求得以支持。

上述案例在当时都曾引起较大的争议, 其争议的焦点集中在对“消费者”概念的适用上。2014年初这两个案件被最高人民法院作为五大食品药品典型案件中的两例分别予以公布, 其终审判决直接影响了最高院对消费主体的司法解释。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知假买假的行为不属于生活消费, 不构成消费行为, 当事人因而不能成为消费主体, 无法获得法律的保护, 而上述两个案例的出台则试图突破现有法律的阻碍, 扩展主体的保护范围。有鉴于此, 最高人民法院于2014年1月公布了《关于审理食品药品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 (以下简称《规定》) , 该规定于2014年3月15日实施, 在其第三条中有关消费主体的适用范围得以明确。

2对“消费者”概念的再界定

所谓“消费者”, 依照美国《布莱克法律词典》 (2004版) 的解释, 是指“为个人、家庭或家用而非转售目的而购买商品或服务的个人, 以及为个人目的而非商业目的使用产品的自然人”[2], 我国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消费者的界定是“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人, 围绕该定义, 法学界的争议主要有两点:一是消费者的主体是否仅限于自然人, 法人和社会团体是否属于消费者;二是法律仅保护消费者的“生活消费”是否合理以及如何界定“生活消费”。

有关消费者的主体范围, 有学者认为其原则上仅限于自然人, 不应当包括单位。单位因消费而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 应当受合同法调整, 而不应当受《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调整[3], 也有学者认为消费者不仅限于自然人, 还应当包括个人、家庭需要或者团体消费[4]。笔者认为, 随着科技的发展, 特别是互联网应用的普及, 将“消费者”的范围仅限于自然人, 已不适应社会的发展, 也不利于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这主要是因为, 首先, 随着产品信息专业化程度的提高, 虽然购买者获取信息的能力有所提升, 但其分析、辨别信息的能力, 却相对有所下降, 普通购买者已经无法靠其自身判断产品的优劣, 购买者与生产者、销售者具有不对等的实力, 且差距不断拉大;其次,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 使第三方交易平台的触及面不断扩大, 消费交易的方式, 相较于过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由传统的货钱当面两清发展为多种交易方式, 如网购、团购等;再次, 消费理念与终端消费主体也发生了较大变化。随着消费理念的变化, 对部分商品是否属于“生活消费”存在不同看法, 由于收入水平的差异, 不同经济水平的自然人对生活消费的理解存在较大差异, 如购买电影票并观看电影, 此种消费行为是否属于“生活消费”, 不同群体存在不同意见。终端消费主体也发生了较大变化, 观看电影的终端消费主体, 可以是个人消费、家庭消费, 也可以是团体消费。

当前有关“生活消费”的界定, 理论界主要有主客观一致说、经验法则说[5]、最终消费说[6]等标准。有学者从模糊法学理论的角度, 综合不同因素采取不同的数学模型去探寻“消费者”的本真含义[7]。模糊法学理论认为法律概念都是一个模糊集合。依据模糊法学理论, 消费者的外延具有不确定性, 存在既是消费者又是经营者的情况。笔者认为在实际司法活动中, 上述模糊法学理论对于司法实务中准确使用法律概念的意义不大, 而且模糊法学理论中的模糊性理念也不利于调整和规范社会关系及公民行为并有损法律的权威。

至于对“消费者”认定标准上是否应以“生活消费”为限制, 笔者认为在现有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食品安全法》的体系下, 将消费者限定为“生活消费”是有必要的。鉴于现有法律已对“消费者”进行了以“生活消费”为构成要件的明确限定, 在立法者未正式启动法律修改程序前, 变更甚至完全否定原法律条文的内容违背了法理, 更会损害法律的权威, 破坏其公信力。当然, 如前所述, 鉴于消费过程中支付方式和终端消费主体的多元化, 以及消费者与生产者、经营者不平等地位的不断拉大, 可以考虑在认定“生活消费”时, 采取更加宽泛的标准。

3“购买者”概念的引入

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审理食品药品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中, 第三条规定:“因食品、药品质量问题发生纠纷, 购买者向生产者、销售者主张权利, 生产者、销售者以购买者明知食品、药品存在质量问题而仍然购买为由进行抗辩的, 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从而将“购买者”的概念正式引入了食品药品案件的审理。经济法律关系中, “购买者”一词最早出现于我国的《反不正当竞争法》中, 此后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食品安全法》等均使用了“消费者”的称谓, 对比《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食品安全法》中的“消费者”一词, “购买者”与它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从文理解释方面分析, “购买者”是指实施购买行为的人, 可以是自然人, 也可以是家庭、公司或者其他组织团体等, 而“消费者”是指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人, 一般为自然人。依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消费者”要以进行“生活消费”为构成要件, 而“购买者”则无此限制, 生产性消费依然可以成立购买行为。

其次, 从司法解释出台的目的分析, 最高人民法院之所以出台该司法解释, 其中一个动因就是试图通过引入“购买者”一词, 扩张《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食品安全法》中“消费者”的适用范畴, 以统一司法实践中在认定“消费者”身份时处理标准的不统一, 更好的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

对消费者适用主体范围和生活消费概念的争议, 自《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出台之初持续至今。它直接导致地方法院处理相关争议时面临适用标准上的困难, 最高人民法院此次引入购买者概念, 正是希望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食品安全法》中尚未纳入的单位、团体等主体一并引入消费者的范畴中, 对这类主体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诉求提供法律上的支持。

此外, 随着消费理念的变化, 判定当事人购买某商品的行为是否属于生活消费更加困难, 过去的判定标准如主客观一致说、经验法则说等凸显出其局限性。最高法通过“购买者”概念的引入, 一方面扩大了对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保护, 另一方面也间接地给予了法院更多的自由裁量权, 允许法官根据社会生活经验、价值观对具体案件进行判断, 以确定当事人购买商品的目的及其身份。换言之, 最高院此举意味着对过去“经验法则说”等判定标准的扩充与修正。

需要说明的是, 最高院的《规定》中, 除第三条使用了“购买者”一词外, 其他条文普遍使用的是“消费者”一词, 由此推之, 该司法解释间接采纳了广义消费者的概念, 从而使消费者与购买者在内涵与外延上趋于统一。这就意味着, 作为“消费者”构成要件中的“生活消费”的认定标准, 事实上得以扩大, 对过去被排除在消费行为之外的所谓“知假买假”的行为, 纳入到了生活消费中。虽然这增加了购买者以此为据提起恶意诉讼的风险, 但相对于国家对食品药品安全的保障以及健康、规范、有序的市场秩序的维护, 显然法律更偏重于后者。

4使用不同称谓引发的问题

出于强化对食品药品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最高院把知假买假者纳入民事赔偿求偿权的主体, 但“消费者”与“购买者”概念的并存, 可能引发适用该司法解释时的新问题:不排除有地方法院在审理相关案件时对上述两个概念仍然区别对待, 进而使对消费者的理解又回归到狭义的层面上, 从而违背了司法解释的初衷。例如, 对《规定》第四条“食品、药品生产者、销售者提供给消费者的食品或者药品的赠品发生质量安全问题, 造成消费者损害, 消费者主张权利, 生产者、销售者以消费者未对赠品支付对价为由进行免责抗辩的, 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有人认为此处的权利主体既然被表述为“消费者”而非“购买者”, 就意味着对于不是用于个人消费的购买者而言, 若其接受的赠品有瑕疵而导致其本人之外的人受损害的, 购买者不能主张权利;而受害人则因与食品药品生产者、销售者之间无合同存在, 只能主张产品责任而无权提起合同之诉。

笔者建议最高人民法院有必要进一步明确《规定》中相关概念的适用, 并对双方当事人的举证责任做出原则性规定, 从而统一法院的审判标准。同时在认定“生活消费”时, 赋予法官更多的自由裁量的空间, 使其能够灵活应对食品药品消费案件中出现的新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食品药品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的新闻发布稿[EB/OL].http://www.court.gov.cn/xwzx/xwfbh/twzb/201401/t20140109_191368.htm, 2014-01-09/2014-04-05.

[2]史际春主编.经济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645.

[3]王利明.消费者的概念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调整范围[J].政治与法律, 2002, 02:6.

[4]杨立新.消法关于消费者概念的规定应当修改[J].中国审判, 2013, 06:24-25.

[5]梁慧星.怎样学习法律——从法律的性质谈起[EB/OL].http://article.chinalawinfo.com/Article_Detail.asp?Article ID=29281, 2005-05-12/2014-04-05.

[6]王晓明.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消费者概念的界定[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0, 01:75-87.

消费者法 篇6

水产品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各地区工业“三废”和生活污水排放不断增加,严重污染了当地水域的环境质量,造成水产品品质急剧下降; 另一方面,虽然我国渔业经济总产值连年大幅攀升,但与之配套的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尚不健全,与水产品相关的认证工作及监督检验工作开展较晚,导致渔业生产过程中渔药、饲料添加剂、激素、防腐剂、保鲜剂等滥用现象十分普遍[2]。由于缺乏一个综合反映水产品质量安全的标准体系,消费者往往难以准确快速地辨识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并做出自身效用最大化的消费决策;而生产者与消费者相比,他们掌握了更多的产品信息,在利益驱动下可能引发部分生产者的“投机”行为,最终导致掌握信息量少的消费者利益受到侵害[3]。因此,通过了解消费者对水产品各项质量安全属性的偏好情况,依据消费者的真实需求构建水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为消费者提供完善的产品信息,是减少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最根本的有效途径。

目前,国外为探究消费者对食品质量安全属性的偏好多应用选择实验模型,通过测算消费者的支付意愿来判别产品不同质量安全属性的重要性[4,5,6,7,8,9,10],而国内选择实验法应用于食品安全问题的研究较少见,主要集中在有关猪肉产品质量安全属性的研究,探究的属性特征包括肉质柔嫩度、认证信息、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品牌和动物福利等方面[11,12,13,14,15]。此外,常向阳等运用选择实验法对我国乳制品的食品安全问题进行了探究,发现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价格更高的国外品牌的乳制品[16]。

当前,已有部分国内学者针对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开展了初步研究: 王世表等从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出发,分析了水产品质量安全的经济学特性[17];郭可汾等在研究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引入了信息不对称理论,据此探究水产品质量安全特征,并进一步研究了信息不对称在水产品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表现、存在的原因和对水产品市场的影响[18]; 高小玲基于水产品的多个案例,融合公共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理论,解读产业组织模式对水产品质量安全的作用机理和调控层面[19],但目前尚没有将选择实验法应用于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研究文献。鉴于此,本文尝试应用选择实验法,通过实地问卷调查,分析消费者对鲜活类水产品质量安全属性的支付意愿和偏好,以期为政府建立水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提供理论依据,为生产者选择生产行为提供技术参考。

1 选择实验法的原理

选择实验法主要依托于两个基本理论: Lancaster的要素价值理论和Luce、Mc Fadden提出的随机效用理论[20]。其中,要素价值理论认为每一种物品均可被一组属性及不同属性水平来描述,选择实验法正是基于此种理论观点来确定研究对象的属性水平组合,形成不同的选择集[21]; 而根据随机效用理论,被调查者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从选择集中选出最佳组合方案的过程[22]。被调查者n从j个选项中选择i选项获得的效用可表述为:

式中,Uni为选择效用; Vni为可观测效用; εni为随机效用。被调查者根据每种方案所带来的效用大小对比,选择给其带来最大效用的方案。因此,被调查者n从选择集C中选择方案i的概率可表示为[23]:

假设随机效用 ε 服从Gumbel分布和独立分布时,则可应用多元logit模型( Multinomial Logit,MNL) 来表示可观测效应Vi[21]:

式中,β、θ、φ、λ 是估计系数; X为个体的特征向量;ZX、ASC × X为交互效应向量。在MNL模型的估计基础上,研究对象各个属性的价值( MWTP) 可表示为[24]:

式中,βP和 βT分别为研究对象属性项的估计系数和价格属性的估计系数。

2 选择实验法问卷设计与调查

2. 1 选择实验方案设计

通过专家咨询并结合鲜活类水产品的质量安全特征,确定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机构认证信息、品牌知名度和产品鲜度四个质量安全属性。水产品的机构认证标准目前主要包括无公害水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产品食品认证。比较而言,有机产品认证是“三品”认证中质量安全标准最高的一种。为了便于认证标准的档次区分,本文将机构认证属性的水平划分为高标准认证( 有机食品认证) 、一般标准认证( 绿色食品或无公害水产品认证) 和无认证三个属性水平。

由于水产品种类繁多,不同种类之间的价格差异较大,因此有必要选择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水产品作为具体的研究对象。本文在专家咨询的基础上,选取黄花鱼作为具体的研究品种。一方面,黄花鱼是消费者常用水产品之一,消费者对其质量特性和价格较熟悉,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研究水产品的一般代表; 另一方面,在市场调研中我们发现,目前国内已有多家水产品生产企业开展了针对黄花鱼的质量可追溯体系、有机食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等质量安全体系的构建工作,因此选择黄花鱼作为研究案例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基于此,通过对青岛市鲜活水产品交易市场的实地调研,确定黄花鱼25元/500g、35元/500g和45元/500g三个价格水平,其属性水平及其解释见表1。

如果依据全要素组合设计的原则,表1中的四项含有三水平的属性和一项具有二水平的属性一共组合形成162( 即34× 2) 种方案,再将这些方案进行两两组合,即构成了13041个选择集,但过多的选择集既无法保证问卷调查质量也不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因此,本文应用SAS统计软件,依据部分因子试验设计筛选出研究所需的18个选择集,再随机分成3组,每组包含6个选择集。在问卷调查过程中,只需让被调查者完成其中的一组选择集,就相当于完成了6次方案的选择问题。选择集示例见表2,每个选择集包含三个选项,需要被调查者从中选出自己认为最满意的一个选项。

2. 2 问卷调查

问卷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是简单调查居民对水产品质量安全属性的认知情况; 第二部分是6个水产品质量安全属性的选择集问题; 第三部分主要是获取被调查者个人信息,具体涵盖被调查者的性别、年龄、家庭年收入、职业等。由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的部分研究生组成问卷调查小组,经过先期培训后于2014年9月到10月,针对青岛市市北区、李沧区、城阳区、崂山区和市南区五个市区的各大超市及水产品交易市场的消费者进行随机面对面问卷访问调查。最终共收回问卷352份( 平均每个版本的问卷约收回117份) ,其中收回有效问卷315份,问卷有效率为89. 49% 。

3 实证分析

3. 1 消费者认知情况调查

通过调查消费者对水产品质量安全属性的认知情况( 表3) 发现: 多数消费者认为目前我国水产品存在较严重的质量安全问题,仅有9. 52% 的消费者认为质量安全问题不严重。消费者对水产品的各项质量安全属性认识程度普遍较低,其中高达84. 44% 的居民对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并不了解,65. 40% 的不了解水产品的相关机构认证标准,63. 81% 的消费者不关注水产品的品牌。以上调查结果说明,虽然消费者认识到水产品存在严重的质量安全问题,但由于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市场上具有各项质量安全信息的水产品相对较少,而消费者尚无对质量安全属性的消费习惯,最终导致对各项质量安全属性的认识程度较低。鉴于此,在实际调查中,调查人员首先会对被调查者详细解释不同质量安全属性的内涵及意义,帮助被调查者充分理解选择实验问卷内容。

3. 2 模型估计

根据调查结果,对各项属性状态值和被调查者个体特征变量进行虚拟赋值。借助EVIEWS统计软件,考虑是否包含被调查者个体特征变量,分别选取两种不同的MNL模型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其中,模型1仅考虑选择方案的属性及其状态水平,不包括被调查者对个体特征变量; 模型2将性别、年龄、家庭收入等被调查者个体特征变量引入模型,以便与模型1的分析结果做对比并进一步探究被调查者个体特征对模型结果的影响。表4表明,模型1和模型2中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机构认证、品牌知名度、产品鲜度、产品价格五个属性均在0. 1% 的水平上显著,证明两个模型的拟合程度良好。比较两个模型的似然自然对数形式Log likelihood指标可知,模型2的Log likelihood值高于模型1,说明模型2的拟合程度优于模型1。

注: ***、**、* 分别表示在 0. 1% 、1% 、5% 水平下显著。

在模型1和模型2中,质量可追溯体系、机构认证、品牌知名度和鲜度四项属性与被调查者效用均呈正相关,说明消费者对四项质量安全属性均表现出正偏好,各项属性状态的改善有助于提高消费者的效用水平。与常理相符,被调查者的效用水平与水产品价格呈负相关关系,即消费者对价格表现出负偏好。模型2的统计结果进一步表明,受教育程度和家庭年均收入对消费者的选择效用表现出显著关系,而性别、年龄、职业等其他的个体特征则不显著。具体而言,受教育程度越高的被调查者越倾向于购买具有高质量安全属性状态的水产品; 而年收入较高的居民,追求水产品高质量安全水平的意愿也越强烈。

3. 3 质量安全属性的支付意愿核算

依据式( 4) 求得消费者对各项水产品质量安全属性的支付意愿水平( 表5) 。从表5可见,通过模型1和模型2测算得到的各项质量安全属性的具体支付意愿值虽然有一定差异,但大小顺序是一致的,从高到低依次为鲜度、质量可追溯体系、机构认证和品牌知名度。以拟合程度更优的模型2为例,消费者愿意为获得鲜度更高的黄花鱼多支付28. 56元/500g,超过基础价格; 同时,消费者愿意为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和机构认证分别多支付21. 17元/500g和15. 00元/500g,达到了黄花鱼基础价格的84. 7% 和60% ; 而消费者对产品品牌的支付意愿仅为4. 73元/500g。

以上模型估计结果说明,与其他质量安全属性相比,鲜度作为水产品最为直观的内在特性,是消费者最重视的质量安全属性。鲜度的高低会直接影响水产品的品质和原料的加工适性,决定了产品的最终价值。其次,在消费者认知情况调查中,高达84. 44% 的被调查者表示不了解质量可追溯体系,但在经过调查人员面对面的详细讲解后,消费者对质量可追溯体系表现出较高的重视程度,支付意愿仅次于鲜度属性,说明消费者对质量可追溯体系的信任程度较高,相信通过追溯管理,能有效加强生产经营者的质量安全意识,保障水产品的质量安全。消费者愿意为拥有机构认证信息的黄花鱼多支付15元/500g的溢价,说明多数消费者相信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等水产品认证标准能带来更高的质量安全保障。第三,品牌知名度是消费者支付意愿最低的属性,其原因可能与消费者购买水产品的消费习惯有关。调查发现,多数普通消费者特别是经常选择在农贸批发市场购买水产品的消费者通常不会关注水产品品牌,从侧面反映了青岛市水产品品牌建设水平较低,消费者对水产品品牌的认可度普遍不高。此外,与质量可追溯体系和机构认证等外在属性相比,品牌知名度并不能带给消费者较直观、具体的利益保障,因此可能导致消费者不愿为产品品牌支付更多的溢价。

4 结论与建议

本文以黄花鱼为例,运用选择实验法定量测算了青岛市地区消费者对水产品质量安全属性的支付意愿情况,研究结论可为政府建立水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生产者选择生产行为提供技术参考。主要是: 1通过调查消费者对水产品质量安全的认知情况发现,虽然多数消费者意识到水产品存在较严重的质量安全问题,但由于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消费者对各项质量安全属性的认识程度较低。2模型检验结果表明,引入被调查者个体特征变量后的MNL模型拟合程度表现更优,能更好地解释消费者的选择行为。在所有个体特征中,被调查者的受教育程度和家庭年收入与选择效用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影响关系,并与被调查者的支付意愿呈现正相关性。3对比消费者对各项质量安全属性的支付意愿可见,消费者对水产品的鲜度重视程度最高,其次是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和机构认证信息,而对水产品品牌知名度的重视程度最低。

消费者法 篇7

消费、投资、净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其中消费是GDP 增长的主导因素。当前,由于出口受阻,投资增长趋缓,使得进一步拉动消费扩大内需成为当务之急。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消费市场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如何启动和扩大农村消费市场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福建省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增长较快,由2000年的2 409.69元增加到2008年的4 661.94元,平均年增加281.53元[1]。研究福建省农村居民消费,及时把握农村居民消费的变化情况,对了解福建省消费现状和发展趋势、建立具有福建省特色的消费结构、制定合理的消费战略和政策、优化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推动福建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1993—2008年农村居民人均实际消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利用灰色预测法对福建省农村居民消费项目未来趋势进行预测。

1 灰色预测法介绍

1982年,华中理工大学邓聚龙教授首先提出了灰色系统的概念,并建立了灰色系统理论,引起了国内外很多学者、科技人员的重视,并广泛应用于预测、决策、聚类分析等方面[2]。

灰色预测(grey forecast)是指关于灰色动态模型(grey dynamic model,简记为GM)的预测,是对既含有已知信息又含有不确定信息的系统进行预测, 就是在一定范围内变化的、与时间有关的灰色过程进行预测。尽管灰色过程中所显示的现象是随机的,但毕竟是有序的,因此这一数据集合具备潜在的规律。灰色预测通过鉴别系统因素之间发展趋势的相异程度,即进行关联分析,并对原始数据进行生成处理来寻找系统变动的规律,声称有较强规律性的数据序列,然后建立相应的微分方程模型,从而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的状况[3]。灰色预测方法需要的原始数据少,只要四五个数据就可以做累加,建立模型进行预测;不但可以做短期预测,也可以用于中长期预测;

在建立灰色预测模型之前,为了弱化原始时间序列的随机性,需先对原始时间序列进行数据处理,使之变为较为有规律的生成数列。灰色系统常用的数据处理方式有累加、累减和映射生成三种。下面以累加生成为例介绍灰色预测建模的步骤。GM(1,1)模型是各类预测中最常用的一种灰色模型,具有要求样本数据少、原理简单、运算方便、短期预测精度高、可检验等优点。

2 GM(1,1)模型的建立

GM(1,1)模型建立的步骤为[4,5]

第一步:建立GM(1,1)模型只需要一个数列X(0)。设时间序列X(0)有n个观察值,记

X(0)={x(0)(1),x(0)(2),,x(0)(i),.,x(0)(n)}

第二步:对原始数据x(0)(k)做累加生成新数据x(1)(i),构成新序列记

X(1)={x(1)(1),x(1)(2),,x(1)(i),,x(1)(n)}

其中,x(1)(i)=i=1ix(0)(i)

则GM(1,1)模型的白化形式方程为:

dX(1)dt+aX(1)=μ

其中:α称为发展灰数;μ称为内生控制灰数。

第三步:令新序列构成矩阵B,记

B=(-12(x(1)(1)+x(1)(2))1-12(x(1)(2)+x(1)(3))1-12(x(1)(i-1)+x(1)(i))1-12(x(1)(n-1)+x(1)(n))1))

令原始序列构成矩阵Y,记

Y=(x(0)(2),…,x(0)(i),…,x(0)(n))T

第四步:设α^为待估参数向量,α^=(a

u),可利用最小二乘法求得参数au

α^=(BΤB)-1BΤY

第五步:把参数au代入白化形式方程,求解微分方程,即可得预测模型:

X^(1)(k+1)=[X(0)(1)-ua]e-ak+ua

第六步:求出X(1)的模拟值

X^(1)={x^(1)(1),x^(1)(2),,x^(1)(i),,x^(1)(n),x^(1)(n+1),.x^(1)(n+k)}

第七步:还原出X(1)的模拟值

X^(0)={x^(0)(1),x^(0)(2),,x^(0)(i),,x^(0)(n),x^(0)(n+1),,x^(0)(n+k)}

其中,x^(0)(i)=x^(1)(i)-x^(1)(i-1)

第八步:模型检验:灰色预测检验一般有残差检验和后验差检验。

残差ε(i)=x(0)(i)-x^(0)(i)相对误差绝对值(i)=|ε(i)x(0)(i)|

残差均值ε¯=i=1nε(i)原始数据均值x¯=i=1nx(i)

残差标准差sε=1n[ε(i)-ε¯]2原始数据标准差sx=1n[x(i)-x¯]2

相对误差绝对值的平均值AARE=1ni=1n(i)

第一后验指标:方差比C=SεSx

第二后验指标:小误差概率Ρ=p{|ε(i)-ε¯|<0.6745Sx}

其中,P=m/n(m为符合上述条件的误差个数)

根据经验,一般精度等级的划分,见表1

通过以上检验,如果相对误差绝对值的平均值AARE、方差比C和小误差概率P都在允许范围内时,则可以用模型进行预测,否则应进行残差修正。

3 于灰色预测法的福建农村居民人均总消费预测

3.1 福建农村居民人均实际总消费支出预测

通过对福建省统计年鉴1993—2008年农村居民人均实际消费支出数据的拟合,检验误差,并对第一后验指标及第二后验指标进行检验,以判别模型的准确度[2]。进而对福建农村居民人均实际消费支出进行预测。

原始数据列:

X(0)=(1628.1,1745.6,1901.3,1926.5,1976.2,2187.5,2265.2,2392.6,

2503.1,2588.3,2696.4,2868.0,3046.6,3313.1,3547.8,3900.9)

一次累加生成数据列:

X(1)=(1628.1,3373.7,5275.0,7201.5,9177.6,11365.1,13630.3,16022.9,19526.0,

21114.3,23810.7,26678.7,29725.3,33038.4,36586.2,40487.1)

根据X(1)生成矩阵B,根据x(0)建立数据矩阵Y。求得

B=(-2500.91-4324.31-6238.21-8189.51-10271.31-12497.71-14826.61-17274.41-19820.11-22462.51-25244.71-28202.01-31381.81-34812.31-38536.61)Y=(1745.61901.31926.51976.22187.52265.22392.62503.12588.32696.42868.03046.63313.13547.83900.9)

解得:

α^=(BΤB)-1BΤY=(αu)=(-0.0558261561.240072)

dX(1)dt+aX(1)=μ得GM(1,1)预测模型:

X^(1)(k+1)=[X(0)(1)-ua]e-ak+ua=(1628.1+27966.4)e0.055826k-27966.4

x^(0)(i)=x^(1)(i)-x^(1)(i-1),得到预测序列;并由残差ε(i)=x(0)(i)-x^(0)(i)和相对误差绝对值(i)=|ε(i)x(0)(i)|,得到结果,见表2。

进行模型精度检验。从残差的相对误差来看,平均相对误差为2.21%,预测精度达到97.79%。

由表2,得:sε=1n[ε(i)-ε¯]2=303.65;sx=1n[x(i)-x¯]2=2577.34

算得:第一后验指标:方差比C=SεSx=0.12

第二后验指标:小误差概率Ρ=p{|ε(i)-ε¯|<0.6745Sx}=1.0

预测效果表明模型的预测精度等级为一级,可以用该模型进行预测,见表3。

利用该模型预测2009—2013年福建农村居民人均实际总消费支出值,见表4。

从预测结果看,2013年的福建农村居民人均实际总消费是4 907.6元,是2008年的1.26倍。

3.2 福建农村居民人均名义总消费支出预测

通过对福建省统计年鉴1993—2008年农村居民人均名义消费支出数据的拟合,预测效果表明模型的预测精度等级为一级,可以用该模型进行预测,见表5。

利用该模型预测2009—2013年福建农村居民人均名义总消费支出值,见表6。

从预测结果看,2013年的福建农村居民人均名义总消费是6 202.6元,是2008年的1.33倍。

4 福建农村居民各项人均消费支出和结构比例预测

4.1 福建农村居民各项人均实际消费支出和结构比例预测

通过对福建省统计年鉴1993—2008年农村居民人均各项实际消费支出数据的拟合,预测效果,见表7。除了其他商品和服务消费的残差的绝对误差效果不合格外,其他预测精度指标全都在三级以上。考虑到其他商品和服务消费实际的物价指数是由总物价指数替代,在消费比重中份额比较小,而且其他两个精度指标都是一级,决定也采用此方法预测,以达到预测方法的统一性。

利用该模型预测2009—2013年福建农村居民人均各项实际消费支出值,见表8。

从预测结果看,2013年的福建农村居民人均实际食品消费支出是1 603.5元,是2008年的1.13倍;人均实际衣着消费支出是462.3元,是2008年的1.48倍;人均实际居住消费支出是700.4元,是2008年的1.17倍;人均实际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是313.9元,是2008年的1.44倍;人均实际医疗保健消费支出是336.7元,是2008年的1.73倍;人均实际交通和通讯消费支出是1 360.3元,是2008年的2.39倍;人均实际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是470.5元,是2008年的1.26倍;人均实际其它商品和服务消费支出是136.8元,是2008年的1.45倍。

根据表7预测2009—2013年福建农村居民人均各项实际消费的结构比例,见表9。

从预测结果看,2013年的福建农村居民人均实际食品消费支出比例是32.7个百分点,比2008年下降3.6个百分点;人均实际衣着消费支出比例是8.0个百分点,比2008年上升1.4个百分点;人均实际居住消费支出比例是15.3个百分点,比2008年下降1.0个百分点;人均实际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比例是5.6个百分点,比2008年上升0.8个百分点;人均实际医疗保健消费支出比例是6.9个百分点,比2008年上升1.9个百分点;人均实际交通和通讯消费支出比例是27.7个百分点,比2008年提高13.1个百分点;人均实际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比例是6.6个百分点,与2008年的相对不变;人均实际其它商品和服务消费支出比例是2.8个百分点,比2008年上升0.4个百分点。

4.2 福建农村居民各项人均名义消费支出和结构比例预测

通过对福建省统计年鉴1993—2008年农村居民人均各项名义消费支出数据的拟合,预测效果等级全部通过检验,见表10。

利用该模型预测2009—2013年福建农村居民人均各项名义消费支出值,见表11。

从预测结果看,2013年的福建农村居民人均名义食品消费支出是2 451.4元,是2008年的1.13倍;人均名义衣着消费支出是373.6元,是2008年的1.42倍;人均名义居住消费支出是1 105.8元,是2008年的1.42倍;人均名义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是297.1元,是2008年的1.33倍;人均名义医疗保健消费支出是369.1元,是2008年的1.87倍;人均名义交通和通讯消费支出是1 118.1元,是2008年的2.09倍;人均名义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是573.5元,是2008年的1.47倍;人均名义其它商品和服务消费支出是163.1元,是2008年的1.44倍。

根据表10预测2009—2013年福建农村居民人均各项名义消费的结构比例,见表12。

从预测结果看,2013年的福建农村居民人均名义食品消费支出比例是46.4个百分点,比2008年下降6.9个百分点;人均名义衣着消费支出比例是6.0个百分点,比2008年上升0.4个百分点;人均名义居住消费支出比例是17.8个百分点,比2008年上升1.2个百分点;人均名义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比例是4.8个百分点,与2008年的相对不变;人均名义医疗保健消费支出比例是6.0个百分点,比2008年上升1.7个百分点;人均名义交通和通讯消费支出比例是18.0个百分点,比2008年提高6.6个百分点;人均名义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比例是9.2个百分点,比2008年提高0.9个百分点;人均名义其它商品和服务消费支出比例是2.6个百分点,比2008年上升0.2个百分点。

5 总结

从消费支出预测来看:不管是实际支出预测,还是名义支出预测,福建农村居民的各项目的消费支出都显著增加,但是两种预测项目的倍数却相差比较大。以2013年的预测值同2008年的数据相比较为例,不难发现名义预测的总消费、居住消费、医疗保健消费和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消费的倍数大于实际预测的倍数,说明了未来总消费,居住消费,医疗保健消费和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消费的物价水平将会上涨,分别上涨了5.8%、21.3%、8.1%和16.5%;居住消费的物价水平上涨幅度最高,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次之。反之,衣着消费,家庭设备消费、用品及服务消费,交通和通讯消费的物价水平将会下降;分别下降了4.2%、7.1%和12.4;其中,交通和通讯消费的物价下降幅度最大,家庭设备消费、用品及服务消费次之。而食品消费同其他商品和服务消费的物价水平相对稳定。见表13。

从消费结构预测来看:两种预测项目共同的趋势是,未来5年,食品消费,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其他商品和服务消费的比重将会下降;衣着消费,医疗保健,交通和通讯消费的比重将会上升。不同的趋势是:实际预测项目中,居住消费的比重将会下降,而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消费的比重将上升;名义预测项目中,显示的趋势正好相反,居住消费的比重将会上升,而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消费的比重将下降。造成这种预测差异主要是由于物价水平的变动引起的,居住消费的物价水平大幅度上涨,而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的物价水平下降幅度比较大;而其他项目的消费结构比重变化同物价水平变化的方向不一致,说明了该项目的结构比例变动幅度超过物价水平变动的比例幅度。

福建农村居民的交通和通讯消费支出的迅速上升很大程度上得利于其相对消费成本下降。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比重的下降很大一部分要归功于九年义务教育的落实。住房支出占生活总消费支出的比重在各不同国家其表现不同:低收入国家、中下等收入国家约占10%以下、中上等收入国家约在11%以上,高收入国家接近20%。历史进程表明:居住消费支出随着收入的提高而提高。而现阶段本该较大幅度增长的居住消费被大幅度增长的物价水平抑制了,影响了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参考文献

[1]福建省统计局.福建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178.

[2]张江凌.灰色预测法在经济预测中的应用[J].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7(4):49-51.

[3]聂晶,张春雷.灰色预测法在经济预测中的应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10):4-5.

[4]邓聚龙.灰预测与灰决策[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71-74.

消费者法 篇8

目前中国农村居民消费越来越受到关注,农村居民消费不断增长,农村消费市场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湖南省农村居民消费亦具有典型的现代中国农村居民消费特征:即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消费市场不断扩大,消费额也不断扩大。研究湖南省农村居民消费,及时把握农村居民消费的变化情况,对了解湖南省消费现状和发展趋势、建立具有湖南省特色的消费结构、制定合理的消费战略和政策、优化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推动湖南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2000—2010 年湖南省农村居民人均实际消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利用灰色预测法对农村居民消费项目未来趋势进行预测。并运用关联度分析方法确定了反映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8 项主要统计指标因素相对于消费支出的关联程度,对影响消费支出的主要指标因素进行系统分析。

一、GM(1,1)模型建立的基本过程

1982 年,华中理工大学邓聚龙教授首先提出了灰色系统的概念,并建立了灰色系统理论,引起了国内外很多学者、科技人员的重视,并广泛应用于预测、决策、聚类分析等方面。灰色预测法是一种对含有不确定因素的系统进行预测的方法,是对既含有已知信息又含有不确定信息的系统进行预则,就是对在一定范围内变化的、与时间有关的灰色过程进行预测。主要通过鉴别系统因素之间发展趋势的相异程度,即进行关联分析,并对原始数据进行生成处理来寻找系统变动的规律,生成有较强规律性的数据序列,然后建立相应的微分方程模型,从而预测事物未来发展趋势的状况。

(一)GM(1,1)模型的建立

设有原始数列X(0),共有n个观察值:X(0)={X(0)(1),X(0)(2),…,X(0)(n)}。通过累加生成新序列X(1)={X(1)(1),X(1)(2),…,X(1)(n)},则GM(1,1)模型相应的微分方程为:

其中:α称为发展灰数;μ称为内生控制灰数。

利用最小二乘可得,

其中,

求解微分方程,即可得预测模型:

对其做累减还原,即可得到原始数列的灰色预测模型为:

(二)模型检验

1.残差检验

按预测模型计算赞X(1)(i)并将赞X(1)(i)累减生成赞X(0)(i),然后计算绝对误差序列和相对误差序列。

2.关联度检验

3.后验差检验

(1)计算原始序列标准差:

(2)计算绝对误差序列的标准差:

(3)计算后验差比值:

二、基于灰色预测法的湖南农村居民人均总消费预测

(一)湖南农村居民人均实际总消费支出预测

通过对湖南省统计年鉴2000—2010 年农村居民人均实际消费支出数据的拟合,检验误差,并对第一后验指标及第二后验指标进行检验,以判别模型的准确度。进而对湖南农村居民人均实际消费支出进行预测原始数据列:

一次累加生成的数据列:

根据X(1)生成矩阵B,根据X(0)建立数据矩阵Y。求得

利用最小二乘法可得:

即GM(1,1)模型为:

对其做累减还原,课得到新的预测序列,残差序列和相对误差绝对值,并可以制作出GM(1,1)模型预测湖南农村居民人均实际总消费支出情况。

进行模型精度检验。从残差的相对误差来看,平均相对误差为0.01%,预测精度达到99.99% 。S1=867.2723175,S2=82.20166,C=S2/S1=0.09 预测效果表明模型的预测精度等级为一级,可以用该模型进行预测。

利用该模型预测2011—2015 年湖南农村居民人均实际总消费支出值(见表3)。

从预测结果看,2015 年的湖南农村居民人均实际总消费是7 044.373 元,是2010 年的1.6 倍。

(二)关联度分析

灰色系统关联度分析是用灰色系统模型对系统发展态势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理清系统中各个因素的主要关系,找出影响最大的因素,抓住主要特征和主要关系,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其基本思路是根据曲线间的相似程度来判断关联程度。

根据2000—2011 年的湖南省统计年的数据,我们可以按照消费类别细分的反映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主要统计指标:食品(Z1)、衣着(Z2)、居住(Z3)、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Z4)、医疗保健(Z5)、交通和通讯(Z6)、教育文化娱乐服务(Z7)、烟酒等用品(Z8)、生活消费支出(Z)(数据见表4)。

根据前面的公式可以算得出湖南农村居民人均消费与上述八个统计因子的关联度的数据。其中p为分辨系数,其意义在于削弱最大绝对差数值太大引起的失真,以提高关联系数间的显著性差异。我们这里取p=0.5。解出来可以得到其之间的关联系数。

依据上述分析,按照消费类别细分的8 项不同指标相对于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存在不同的关联程度,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数量性状与8 项指标之间关联度排名第一位的是居住,第二位的是食品,反映了居住和食品与生活消费支出的关系最密切,对生活消费支出具有最为重要的影响,也说明了吃住是农民最为基本的生活需要这一事实,分析结果符合实际情况;第三位的是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的生活起居有了明显改善,加上国家实行的扶贫安居工程和家电下乡优惠政策,有力促进了家庭设备用品的消费,分析结果比较客观;处于后面几位的依次是衣着、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烟酒等其他用品、、交通和通讯、医疗保健。

三、扩大湖南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政策建议

(一)增加湖南农民收入,提升消费能力

收入是民生之本,增加农民收入是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扩大农村消费市场的根本。因此,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大力转变我省农村经济增长方式。首先,应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要坚持因地制宜,依照市场需求结构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我省农村居民的收入。其次,要在农村积极推广“公司+ 农户”、“订单农业”等方式,逐步形成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使农业生产融人市场化生产体系。此外,通过税费改革,支持非农产业发展;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等措施,千方百计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从而带动我省经济更快更好发展。

(二)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改革商品流通体制,培育和完善农村消费市场

对农村消费环境的优化是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的重要手段。因此,应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大力发展农村电网,并加强用电和收费管理,合理收费,减轻农民的负担;兴修水利,改善农村饮水质量,发展自来水供应系统,村道路建设,村电话网等,方便农民购物,改善农村通讯条件,提高电视接收质量和覆盖面,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促进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增长。耐用消费品在农村才刚刚起步,市场广阔,潜力巨大,但必须通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居民对电视电话、电冰箱、摩托车、农用车等耐用消费品的消费,把居民的潜在需要转化为现时有效需求。

(三)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要通过加大湖南农村社保力度,改善社保征缴方式,完善社保账户的流动性,提高社保标准,并逐步建立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和农村大病医疗保险及大病统筹制度,形成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和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另外,要加大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宣传力度,使农民充分了解社保的相关政策,并信任政府,相信社保制度的长期性和稳定性;要本着服务于民、为民办事的原则,减少有关手续,方便农民,使愿意参保的农民都能及时参保;要做好相关的配套工作,使农民确实从社保中得到实惠和好处。

(四)积极引导农村居民转变消费观念

消费者法 篇9

关键词:旅游法,惩罚性赔偿,投诉处理

随着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旅游业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旅游业也开始出现了许多问题。因此,需要对旅游消费者的权利内容进行清晰的界定,探讨具体实现这些权利过程中的复杂因素,进而提出相应的有助于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措施[1]。

1 旅游消费者权益概述

旅游消费者即“旅游者”和“消费者”两个概念和种类相结合所得出的概念,具体所指是旅游中的服务主体和消费主体。它是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符合普通消费者的一般特征,同时也具有其自身独特的特征。而其自身共性和其个性结合在一起,使得旅游消费者同时具有了消费者和旅游者双重属性;旅游消费属于生活消费的一种,而旅游中所提供的服务就是旅游者消费的客体;旅游的整个过程都是在外地,旅游经营者自然就成为了服务的提供者。基于此,《旅游法》把旅游者定位为消费者,规定了旅游者的权利义务,这是承认了旅游者的法律地位,其对于旅游者权利的规定是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基础上,与旅游行业的特点相结合进行补充、完善、创新。《旅游法》中所指的旅游消费者权益保护,即旅游者消费时所受到的权利保护,其中受到保护的权利包括普通消费者都应该享有的权利以及旅游者作为特殊的消费者所应该享有的特殊权利。[2]

2 当前旅游消费者权利保护所存在的问题

2.1 旅游消费活动具有特殊性

旅游消费活动同一般的消费活动相比有很大差异,所涉及的消费环节比较多,其中一些环节很容易发生侵权纠纷以及合同纠纷。在旅游过程中,可能是某一个环节出现了侵权行为,还可能是整个旅游过程都有侵权行为。这就使得旅游经营者对于合同中没有约定某个环节推卸责任,使得旅游消费者的权益不能得到有效保护。

2.2 旅游活动具有跨地域性

由于旅游的整个过程一般都在外地,使得服务的形式和内容存在较大差异,不能完全满足消费者提出的要求。其原因是消费者通常对旅游地点不是很了解,而又对旅游过程有很高的期待,可是由于地区差异较大,消费者受到一些客观条件的影响,使旅游者的期待反差较大,容易对旅游经营者产生不满,产生纠纷。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容易激化矛盾,甚至导致严重的后果。

2.3 旅游活动具有时效性

由于我国各省市经济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使得各地的旅游服务、设施等收费标准也差异较大。为了便于解决纠纷,许多旅游景点设立了旅游景点法庭、假日法庭。如果游客之间或游客与景区之间发生矛盾,如果有旅游消费者的权益受到损害的情况,消费者可以立即向法庭起诉,法庭会进行立案,如果案件比较简单则进行调解,如果案件比较复杂则会进行审理。可是,旅游者不可能长时间居住在旅游景点来等待案件审理结果,导致一些旅游消费者不能得到权益保护。

3 当前社会环境下有助于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措施

3.1 完善旅行社的责任保险机制

首先,针对境内以及出入境旅游消费者的消费保险金额对比,制定统一的保险最低赔偿标准。由于当前出入境的保险金额比境内旅游高,引起了消费者的不满,因此,制定统一的保险最低赔偿标准,维护了平等权,实现了公平和公正。其次,规定责任保险最终请求人是消费者。规定以后,消费者就可以不通过保险经营者就能直接获得保险赔偿,这样就能让消费者在第一时间得到应有的赔偿,更好地保护自身权益。

3.2 完善旅行社惩罚性高额赔偿责任机制

(1)惩罚性赔偿的主体具有局限性

《旅游法》通常只是将旅行社作为惩罚性赔偿的主体,有很高的局限性。《旅游法》中缺少对于旅游购物法律制度的调整,这就使得旅行社惩罚性高额赔偿责任机制不够完善。同时,没有针对散客与酒店经营者之间的惩罚性赔偿。例如,处于旅游旺季时期,旅游者提前在网上订了酒店,而在入住时却被告知酒店已经没有多余的客房了,导致旅游者有可能要再花很长时间寻找酒店。由此可见,惩罚性赔偿的适用主体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这就需要扩大其适用主体范围,使其更全面地保护旅游消费者权益。

(2)惩罚性赔偿的适用范围具有局限性

违约行为主要包括拒绝履行、不适当履行、拖延履行和没有履行,然而惩罚性赔偿却只适用于因拒绝履行所造成消费者权益损害,显然适用范围太过局限。在显示旅游活动中,拖延履行和不适当履行的违约行为较多,特别是不适当履行,给旅游者带来很多的精神痛苦,非常需要对其施行惩罚性赔偿。在不适当履行中,旅行社经常不能按合同约定提供合适的旅游服务,特别是处于旅游旺季,经常偷偷删减旅游景点等,虽然没有对旅游者的权益产生巨大的损害,但是如果不能及时解决,也会使旅行社的胆子越来越大,出现难以遏制的局面。因此,必须引入惩罚性赔偿,更好地约束旅行社严格按照合同履行服务。

(3)惩罚性赔偿的计算依据具有局限性

《旅游法》中对于惩罚性赔偿的计算限定在整体团费的三倍以下、一倍以上,可现实中通常出现的都是只履行部分合同内容的情况,而这种情况在整体团费中占有的比重较低,例如旅游行程中一共有七个景点,而最终却只是游览了五个,这时适用于整体团费的惩罚性赔偿就不适用于这种情况了。这样虽然会引发很多游客的不满,但是考虑到诉讼成本问题,通常不会去投诉维权,但这样会严重降低游客的旅游积极性。所以,一定要对惩罚性赔偿的计算依据进行完善,使得旅游消费者的权益得到更全面的保障,从而提高游客的积极性。

3.3 对旅游投诉处理机制进行完善

(1)转变旅游投诉的处理方式。先要转变旅游投诉处理的方式,就需要旅游投诉处理机构具有直接要求旅游经营者赔偿旅游消费者损失的权利,使其具有及时性、强制性,能够有效地避免旅游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有效地节约消费者的维权成本,提高旅游消费者的维权效率。

(2)规定举证责任倒置的情形。在规定举证责任的过程中,必须全面地考虑到各种情况,不能单纯地遵循“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有效规定一些举证责任倒置的情形。另外,规定举证责任倒置的情形时,由于在旅游合同是否履行和投诉对方持有证据这两种情形下,投诉人控制了证据,而客观上投诉人是拿不出有效证据的,使得投诉人处在非常不利的情况下,违背了公平公正的原则,因此,要将这两种情况归到举证责任倒置的情形。

4 总结

综上所述,《旅游法》对于旅游者的权益保护有了很明显的效果,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保护旅游消费者的权益需要我们不断完善和改进。同时,维护旅游消费者的权益并不是要增加经营者的义务,而是要在两者之间寻找权利和义务上的平衡点,从而能够更好地维护旅游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同时,解决社会矛盾的根本方式是完善社会制度,只有不断完善旅游消费者权益保障制度,才能从根本上净化旅游业的发展环境,最大限度地实现旅游业的发展与繁荣。

参考文献

[1]关海博.《旅游法》视角下的旅游消费者权益保护探讨[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5):97-100.

上一篇:快乐减肥 享受生活下一篇:君子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