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磨质量

2024-08-09

研磨质量(精选7篇)

研磨质量 篇1

随着铁路货车重载和提速的发展, 加之段修周期的延长, 根据铁路总公司每季度典型故障统计, 120制动阀 (以下简称120阀) 的故障率高居不下, 影响了铁路货车的正常运营秩序, 所以提高制动阀的检修质量势在必行, 而改进制动阀检修工艺则可以明显提高制动阀检修质量及其安全风险防范能力。

1 120阀检修质量分析及处理方法

表1所示为江岸车辆段2013年7~10月的120阀返工记录, 从中可以看出120阀故障的发生大致可分为3种情况:制造原因、运用原因或检修不当。

7月份120阀共返工168套, 返工研磨处理153套, 返工原因分别为主阀排气口漏泄超限、缓解阻力不合格、节制阀漏泄超限、局减排气口漏泄超限、局减主阀排风口漏泄超限、加速缓解排气管漏泄超限等。其中, 主阀排气口漏泄超限为108套, 占研磨返工量的70.6%, 节制阀漏泄超限为23套, 占研磨返工量的15.0%, 缓解阻力不合格为12套, 占研磨返工量的7.8%。

8月份120主阀共返工179套, 返工研磨处理148套, 占82.7%。其中主阀排气口漏泄超限为112套, 节制阀漏泄超限为20套, 缓解阻力不合格为16套。9月份120主阀共返工161套, 返工研磨处理120套, 占74.5%, 其中主阀排气口漏泄超限为91套, 缓解阻力不合格为18套, 节制阀漏泄超限为11套。

从以上数据来看, 主阀排气口漏泄超限在检修故障、返工量中所占比例最大。这其中紧急制动位主阀排气口漏泄超限主要有2种原因: (1) 滑阀或滑阀座研磨不良或被异物拉伤, 造成压力空气窜入主阀排气通路; (2) 主阀体或滑阀套漏泄。从现场返工处理的效果来看, 研磨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2 改进措施

集中研磨, 转变生产组织形式[1]。根据《关于转发铁路总公司运输局?制动阀检修研讨会会议纪要?的通知》 (武辆货函[2013]100号) 精神, 为进一步提高制动阀检修质量, 逐步落实了全数研磨工艺。2013年10月江岸车辆段对制动阀流水线工艺布局进行了优化, 新增设置了集中研磨工序及专业人员, 阀类橡胶件、弹簧的更换也采用新的集中配送制度。制动阀检修生产组织形式由包阀作业转变为专业化流水线作业:分解、检修、组装不得为同一作业人员, 制动阀滑阀、滑阀座、节制阀须进行研磨, 专人负责, 研磨后各配件原阀原装。

(1) 集中研磨的效果

2013年10月120阀开始采用集中研磨, 从表1可知:1 590套中研磨返工123套, 返工率为7.74%, 其中仅4个由于铸造问题阀体漏风做报废处理, 报废率为0.25%。由此可以得出:120阀的返工率和报废率较未采用集中研磨时有了明显降低、检修质量明显提高。

(2) 集中研磨存在的问题

经验和技巧是制约研磨效率极其重要的因素, 研磨质量大部分依赖于员工的经验, 所以员工的业务素质至关重要。通过1个月的集中研磨, 员工技能有所提高, 初步积累的经验使得研磨前的工艺准备、油石校对和研磨技巧有了极大提升。120阀研磨水平的提高, 将是提升整个制动室工艺流程的有效手段。

由于集中研磨仅进行了一段时间, 返工率和报废率虽然有所降低, 但2个比率是否稳定还需持续关注。同时还暴露出一些问题, 一是由于阀的外部冲洗、分解与超声波清洗机放在一起, 环境卫生差以及工作场所的噪音大;二是集中研磨的技巧和手段需要长期的学习和琢磨, 并且较其他岗位繁琐、工作量大, 专职人员较少, 没有替补人员;三是精简细修效率表面上看偏低, 以前检修阀量每人每日最大量能达到40个, 在岗位调整后最大量仅能达到30个, 工作时间每日平均增加1 h, 增加了员工的心理负担;四是阀的集中研磨具体程序还未确定, 员工都是根据自己的习惯进行研磨作业, 所以研磨质量参差不齐。

3 集中研磨工艺和管理改善建议

一是根据段的技改计划, 将目前阀类收入、外部冲洗、分解工序场地集中, 使得检修环境得到改善;二是积极培养年轻技师;三是研磨人员与超声波清洗人员质量互控;四是根据进行研磨的经验, 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 将研磨程序固化。

在实际操作中, 如果研磨时间过长, 影响生产效率, 时间太短, 研磨的效果不明显, 所以如何综合平衡是下一步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结合目前检修效果[2], 建议采用先粗磨后精磨的方式以提高工作效率, 在研磨时先采用粗效用80目的金刚砂沿顺时针方向研磨约3 min, 再采用精效用180目的金刚砂沿顺时针方向研磨约3 min;在研磨滑阀及滑阀座、节制阀时正确地控制好移动轨迹, 研磨时力度掌握均匀、不偏压油石;在最后的高精度研磨阶段采用180目的油石研磨约15 s, 再采用240目油石研磨约15s, 320目以上细油石精磨约5 min。在实践中再结合个人的工作习惯和经验, 逐步将其固定化, 以实现检修质量和检修效率的同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宋志刚.关于降低铁路货车制动类典型故障的探讨[J].轨道交通装备与技术, 2013 (4) :42-43.

[2]章文显.球墨铸铁疑似裂纹磁痕分析[J].机车车辆工艺, 2014 (1) :36-37.

研磨质量 篇2

(1) 节电:由于陶瓷研磨体较金属研磨体密度小, 磨机研磨体装载量降低约20%、主机电流降幅超过20%、吨水泥节电普遍超过4k Wh, 最佳案例节电甚至接近10k Wh。

(2) 耐磨:陶瓷研磨体由于其特性, 球耗比金属研磨体低50%左右, 使用寿命是金属研磨体的2~3倍。

(3) 颗粒优化:使用陶瓷研磨体后水泥颗粒组成更加合理, 3~32μm颗粒含量提高2%以上, 球形颗粒增多, 标准稠度用水量下降1%~2%, 与混凝土外加剂的相容性改善。

(4) 降低水泥出磨温度:降幅超过20℃。

(5) 环保:磨机噪音显著降低, 不含重金属。

(6) 磨机寿命延长:陶瓷研磨体比金属研磨体重量轻接近50%, 因此, 其对磨机衬板、隔仓板、活化环等撞击、磨损小, 磨机衬板、隔仓板、活化环等使用寿命延长。

水泥磨机用陶瓷研磨体生产企业主要分布在山东, 水泥磨机用陶瓷研磨体主要化学成分为Al2O3, 另外有添加氧化锆等改性增韧材料。其成型工艺主要分为两类:压制成型和滚制成型。原料上, 通过选用超细高纯氧化铝粉作为原料, 添加氧化锆等增韧材料制备的陶瓷研磨体强度及韧性均已满足水泥粉磨工况要求;成型工艺上, 压制成型和滚制成型各有优点, 一般来说压制成型破球率更低, 滚制成型耐磨性更好。

研磨质量 篇3

1 小磨粉磨试验过程

1.1 试验方案

1) 粉磨试样:生产P·O52.5水泥, 入磨粉状物料30kg (经辊压机挤压和V型选粉机分选过的物料) , 物料0.08mm筛余18%, 0.045mm筛余46%, 比表面积180m2/kg, 混合均匀后分三等份 (每份10kg) 备用。

2) 按笔者公司水泥磨二仓钢段级配情况和试验小磨装载总量要求分3个方案进行钢球、钢段级配试验。即方案一全用钢段作为研磨体;方案二全用钢球作为研磨体;方案三钢球、钢段各占一半混装作为研磨体。3个方案研磨体级配见表1。

1.2 小磨粉磨效果及研磨效率比较

3个方案小磨粉磨效果统计数据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 达到几乎相同研磨效果, 全用钢球作为研磨体比全用钢段作为研磨体研磨时间缩短了6min, 比钢球、钢段混装缩短了3min, 这就说明在相同当量段、球径级配情况下, 钢球研磨物料的效率明显高于钢段研磨物料的效率。

2 大磨试验

由于试验时公司小规格钢球库存有限, 只将磨机二仓研磨体按小磨试验钢球、钢段各占一半混装级配进行水泥粉磨生产。经过生产几个批次的P·O42.5水泥和P·O52.5水泥, 与之前全用钢段作为研磨体的水泥粉磨效果及物理性能进行比较, 结果见表3和表4。表格中“混装前”表示全用钢段, “混装后”表示钢球、钢段按级配各占一半。由表3和表4可以看出, 研磨体球、段混装后生产出的两个品种的水泥, 其筛余、比表面积与全用钢段作为研磨体相差不大, 但各龄期强度均提高了, P·O52.5水泥早期抗压强度提高了2~3MPa, 水泥净浆流动度也有较大幅度提高。通过与用户沟通了解到, 球、段混装后生产出的水泥与混凝土外加剂的相容性更好。

3 结论

由于磨内钢球排列比较有序, 按固定轨迹运行, 携带物料少, 大部分物料都沉淀在下面, 受钢球冲击和研磨的机会多, 作用大。而钢段相反, 在磨内排列比较乱, 运行无序, 并不能充分发挥钢段表面积大的优势, 携带物料多, 有大部分物料被抛在空中, 受不到冲击和研磨, 产品产量和细度较低[1]。

通过小磨试验就可以看出, 全用钢球作为研磨体的研磨效率和性能明显高于全用钢段。由大磨试验还可以看出, 球、段混装作为研磨体与全用钢段相比, 生产出的P·O52.5水泥早期抗压强度提高2~3MPa, 水泥净浆流动度由206mm提高到230mm, 而且与混凝土外加剂的相容性更好。

因此, 笔者公司2台水泥磨研磨仓今后在补充研磨体时只添加小规格的钢球, 逐渐将磨内钢段替换掉, 最终磨内全用钢球作为研磨体生产水泥。

参考文献

研磨中考命题 探究教学章法 篇4

根据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有关精神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2014年初中毕业考试语文科命题遵循了以下指导思想:立足于课标, 立足于教材, 立足于考试说明, 体现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检测初中语文教学的质量, 指导一线教学, 为高一级学校选拔人才。

二、命题步骤与过程

首先, 研究我市近三年中考试题, 揣摩其中的命题思路, 学习借鉴难易度的掌控等技术, 初步拟出2014年中考语文双向细目表, 明确命题思路。其次, 大量梳理近期报刊杂志和名家经典作品, 力求选出具有鲜明的文体特征和集文学性、思想性、时代性于一体的文字材料, 在此基础上反复斟酌考点, 草拟各板块试题方案, 进行推敲、研磨。最后, 完善双向细目表, 平衡各项测评指标。

三、命题思路和设题

全卷分为三大板块。

第一板块为积累与运用。考察内容以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为主。古诗文名句默写和浅易赏析。本次命题所选择的古诗词以课内精读篇目为主, 同时涉及附录中古诗词名句。记诵积累默写;对课内精读篇目的名句从表达方式和思想感情方面进行浅易赏析;对文言文中名句则采用语境式默写。这样在不加重负担的情况下既考察了学生记诵古诗文的能力, 又检测了课堂教学中对古诗词赏析的落实。识字与写字分布在两处考察。这里考察了根据读音在田字格里正确规范地书写汉字, 汉字笔画笔顺和结合语境解释词语, 其中汉字笔画笔顺是近几年第一次考察。另一处对汉字注音的考察是在记叙文阅读中。所考察的重点是六册课本中要求掌握的生字词。语言的实际运用, 以三种题型呈现:成语运用、语意连贯和综合性学习。成语运用, 所考察的成语是六册课本中要求学生掌握的;语意连贯, 本次命题的内容出自九年级上册课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题中排序各句是课文的基本脉络, 既考察了学生对精读课文的理解, 又考察了把握关键词, 理清逻辑顺序的能力;综合性学习, 借鉴了“读好书, 好读书”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目的是考察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涵盖面广, 既有对名著作品、作家、主要人物的列举, 也有对导读词的检测, 引导考生在读书中要抓住主要环节。活动三是添加标点符号, 近几年在学情调研中发现我们的考生都快不会使用标点符号了。活动四考察了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

第二板块为阅读。记叙文阅读, 材料选自朱自清的《儿女》, 完全是按照《背影》的文路改编的。重点考查了记叙顺序、表达方式、情感线索、事件概括、品析体味文章的表现手法和情感的表达, 等等。记叙文的表现手法是教学上的一个重难点, 我们在阅读理解中要用它们去解读文本, 更重要的是在记叙文的写作中我们也要用这些技法, 使我们的文章耐读、表现力强, 而近几年我们考生的写作文体特征不明显, 写作没有规矩, 这是不是一个原因呢?情感表达的课内外的结合点是“‘我’的两次流泪”, 朱自清在《儿女》中写道:“我为什么不像父亲的仁慈?我不应该忘记, 父亲是怎样对待我来着!”作者感到中年人责任的重大 (此处还可以链接莫怀戚的《散步》) :上有老, 下有小;同时也体会到了做“父亲”的分量, 对儿女的愧怍之情油然而生。理解、分析就是对经典文章打破、再构、重建、激活思维产生共鸣的过程。说明文阅读, 选编了《航天员太空计时靠什么》, 这是一篇科技性说明文, 时代气息强, 经过改编适应考生的阅读理解。说明文考查了对文章基本信息的筛选、说明方法的判断以及说明文语言的品析。语言品析设题点在“还”字, 本文在介绍“航天表”的功能 (第二次是它的辅助功能) 时两次用到同样的句式, 把它拿来设题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议论文阅读, 阅读材料是梁启超的《最苦与最乐》。考察了议论文中设问句开头的作用、分析问题、概括内容、补充论据、论点的理解, 等等。设题与《敬业与乐业》紧密相连, 实现了课标要求“7—9年级能阅读简单的议论文, 区分观点与材料 (道理、事实、数据、图标等) , 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 并通过自己的思考, 作出判断。”既是对初中毕业生理性思维能力的检测, 又为其升入高一级学段的学习做了一个自然的过渡, 一线教师要研读教材, 夯实运用环节。

球面成型研磨表面轨迹分析 篇5

双轴转动式球面成型研磨是一种高速有效的精加工方式, 常用于精密光学零件的最终表面加工工序, 也可以用于特殊环境下特殊零件的快速研磨, 如球面金刚石内外表面的成型研磨[1]。参与研磨的两个研磨轴有各自独立的旋转研磨运动, 球面研磨的质量与效率取决于两个研磨轴的输入, 因此表面运动形式比较复杂。

零件表面的研磨轨迹是影响零件的表面质量的重要因素, 因此对表面研磨轨迹的分析已经成为评价研磨方式优劣的重要参考依据。现行表面粗糙度的测量中, 常用探针接触式表面测量方式, 而这种方式要求工件在不同方向上测出的表面粗糙度值尽量一致, 也即表面研磨轨迹均匀性的具体表现。因此, 研究表面研磨轨迹的分布规律已经成为分析研磨工艺质量的必要手段[2]。

研究研磨轨迹常用的方法有坐标变换法和图形变换法, 这两种方法对于平面研磨方式比较有效[3,4,5]。而对于球面立体空间, 坐标变换不但要实现三维笛卡尔坐标之间的变换, 而还要涉及球面-直角坐标之间的变换, 因此推导过程相对复杂, 必须借助计算软件编程实现。本文在推导出球面研磨轨迹的基础上, 分析研磨轨迹的固有规律, 为研磨过程中的参数的设置提供相关的参考。

2 球面研磨轨迹模型推导

双轴球面研磨的基本原理如图1所示, 球面工件装卡在上下磨具之间, 当工件与下磨具上磨具固定一同旋转时, 可以实现内外表面的研磨[1]。

2.1 研磨模型的等效转化

假定以研磨球面外表面为例, 上磨具与斜轴Z1固定在一起转动, 下磨具绕Z轴转动。可以等效为下磨具静止不动, 上磨具一边绕Z1轴转动, 又在绕Z轴作相反方向的转动, 其研磨效果是相同的, 如图2所示。

假定球面上任一点A在XYZ坐标系下的坐标为 (x0, y0, z0) , 对应在XYZ1坐标下的坐标为 (x00, y00, z00) , 则根据

2.2 轨迹的坐标变换推导

对于球面抛迹的计算, 采用球面坐标与直角坐标变换的方式进行。选取球坐标中心与直角坐标中心重合, 对任一点A, 在直角坐标系XYZ的坐标为 (x0, y0, z0) , 球坐标系下的坐标为 (θ0, 准0, R) , 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下:

根据已有的matlab命令工具, 球面坐标与直角坐标之间的转换可以简写如下:

其中cart2sph () 以及sph2cart () 分别为球坐标与直角坐标之间的转换命令。

假定对于任意一点A, 经过时间t后, 球头绕Z1轴转过β2角, 其中β2=ω2·t, 则转动后的球面坐标为:

据此可以求出转动β2角后, 点A在Z1轴下的直角坐标:

然后可以求出 (x11, y11, z11) 对应在Z轴下的直角坐标:

由 (x1, y1, z1) 可以求出对应在Z轴下的球坐标 (θ1, φ1, R) :

在此坐标值下, A点绕Z轴转动β1角, 其中, 则转动后的球面坐标为:θ2=θ1+β2, φ2=φ1

据此可以求出A点在转动β2、β1角后在Z轴坐标系下的直角坐标 (

当时间t的间隔足够小时, 可以根据 (x0, y0, z0) 以及 (x2, y2, z2) 绘出球面运动轨迹曲线。

在上述推导过程中, 是以矩阵T作为Z轴与Z1轴之间直角坐标之间变换的桥梁, 利用球面坐标下点绕轴转动角度增加的规律, 通过直角坐标变换与球坐标直角坐标之间的转换, 求出A点在经过时间t后新的坐标点。上述推导过程, 简明清晰, 易于编程计算。

根据上述推导进行编程计算, 可以绘出一定条件下球面某点的运动轨迹, 如图4所示。

3 推导验证

为了验证上述推导结果, 使用UG运动分析功能, 在三维模型的基础上, 进行研磨轨迹的验证。在等效模型中, 球头一边绕斜轴Z1转动, 一边绕垂直的Z轴转动, 因此需要有两个转动自由度, 根据以上要求, 建模如图5所示。

其中, 下支架的设计是为便于在运动模块中定义转动铰链。模型中定义的两个铰链分别下支架与地面之间转动铰以及球头与支架之间的转动铰, 在定义的过程中可以设定两铰链的角速度。对于轨迹的研究, 采取定义标记点以及轨迹分析功能相结合的方法, 在一定的初始条件下, 可以得到球面某点的运动轨迹, 如图6所示。

为了验证三维运动模型与推导计算之间的关系, 在模型中采用图4的初始条件进行仿真, 得到的轨迹结果如图7所示。

经过比较, 可以认为二者结果吻合一致, 从而证明了采用坐标变换法推导出的轨迹计算方法的正确性, 可以作为后继研究的基础。

4 研磨轨迹参数分析

从研磨轨迹的计算中可以得到以下结论:在任意研磨转速条件下, 球面上任意点的研磨轨迹都是封闭的三维曲线, 但在不同转速条件下, 曲线封闭前经过的路径长度是不同的。图8所示为不同的转速及位置条件的研磨轨迹。

从以上4条研磨轨迹可以看出, 对球面任一点, 在经历一定的研磨时间后, 轨迹的起点与终点重合, 从而证明了球面研磨轨迹的封闭性, 也称为轨迹的周期性。轨迹重合的周期与研磨的转速条件有关, 不同的转速条件下, 轨迹在封闭前所经历的时间是不同的。

在不同研磨转速条件下, 对轨迹曲线达到封闭的最短时间进行研究, 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 两轴转速之比与轨迹封闭时两轴所转圈数之比是公约数化简的关系, 如两轴转速为比为5∶5, 约去公约数5, 可以简化为1∶1, 而两轴在经过1r之后就可以达到轨迹封闭;又如两轴转速为8∶4, 化简后可得2∶1, 则两轴在分别转过2r和1r之后就回到初始位置。这说明两轴的转速之比对于轨迹封闭有着直接联系。对于不能化简的转速比, 如5∶2, 初始点在两轴分别在转过最小周期5r和2r后, 回到初始位置。

从磨削的均匀性来看, 轨迹在回到初始位置之前所经过的路径越长越有利。根据这个原则, 可以得到两轴转速比的规律:在分配两个轴的转速时, 尽量避免两轴转速有公约数。如对于两轴转速为9∶3, 约去公约数之后简化为3∶1, 则两轴分别经过3r和1r之后就回到初始位置, 如果两轴转速改为9∶4, 从加工效率上来看变化不大, 但是从轨迹方面变化却相当大, 后者的轨迹重合需要经过两轴转动9r和4r才能实现, 轨迹重合之前所经过的路径要远大于转速比9∶3。对于两轴转速出现小数点的情况, 其化简先需要取小数取整, 然后再进行整数化简。如两轴转速为1.5∶4, 先对两者扩大10倍, 变为15∶40, 然后再化简为3∶8, 就可按如上所述进行轨迹分析。

此外, 两轴转速的大小与轨迹分布位置也有直接关系, 如两轴转速为21∶1和1∶21两种情况, 对于初始点θ=-90°, φ=-90°, 轨迹分布如图9所示。

从磨削轨迹的均匀性来看, 转速比1∶21情况较为理想, 轨迹纹路较为有序, 而转速比21∶1的轨迹较为单一, 会对零件的最终表面质量产生负面影响。虽然两种情况下两轴磨削轨迹重合的转数相同, 但从轨迹的均匀性以及纹路的合理性来看, 两个转轴的转速分配应该是斜轴处于高转速而下轴处于低转速比较有利。

5 结语

采用球面-直角坐标连续变换的方法, 编制出球面轨迹的解析程序, 并绘出轨迹的空间曲线。对轨迹的封闭特性以及两轴转动对研磨轨迹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总结出合理的研磨工艺参数, 对双轴驱动球面研磨的工程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马泳涛, 陈五一.球面成型研磨相对速度分析[J].中国机械工程, 2007, 18 (21) :2551-2554.

[2]杨建东, 田春林.高速研磨技术[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3.

[3]刘建河, 杨建东.用图形变换法研究行星机构双面研磨轨迹[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02, 25 (2) :40-42.

[4]刘文.摇摆式圆盘研磨机研磨轨迹型态的研究[J].重型机械科技, 2005, 47 (2) :1-3.

研磨:激活教师潜在的专业储备 篇6

研磨, 它是融学习、实践、研讨、反思、总结提升于一体, 凸显“合作、共享、智慧”的教研模式. 这种研修方式彰显了过程的亲历性, 让更多的教师变成了亲历者, 放大了教研的过程价值, 促进了教师在日常教学研究性实践中的真实成长.

1. 聚焦过程, 智慧碰撞

在教研活动中, 教师接力研磨, 按照研磨流程“六步骤”来进行: (1) 确定主题, 集体指导; (2) 围绕主题, 设计教案; (3) 组内研讨, 差异互补; (4) 课堂演课, 现场交流; (5) 集体研课, 反思改进; (6) 再次验课, 总结提升. 在这过程中, 每一位教研组成员都是亲历者, 以演练者与合作者双重角色真实地参与研讨活动. 在“达标课”“示范课”“展示课”“竞赛课”等多种类型的研讨课中, 相互提醒, 经验共享.

2. 分享过程, 相互协作

每次的教研活动, 教研组成员都以实现新课程理念为教学实践的动力, 带着思考做好现场的学习, 根据教材的内容, 将演课教师的教学场景和自己在钻研教材、揣摩编者意图的过程中存在的困惑, 提炼成有研究价值的教研专题与大家一起分享研讨, 相互协作, 差异互补, 再度建构自己的教学增长点[1].

二、研磨, 让教师实现了智慧的增长

教研组领衔式专题研磨过程中, 引领教师在自然的教育场景中对自身实践不断反思, 利用团队的力量研磨解决实践中的问题, 并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课堂教学水平, 从而实现教师自身的教学智慧增长.

1. 善于观课, 乐于挑战

通过研磨教研活动的不断跟进, 充分发挥组长和组内骨干教师的辐射作用, 聚焦课堂, 展开“一人磨多课、多人同课异构、诊断式磨课、反思式观课”等多种研磨教研活动, 引导教师对教材解读、学生学情把握、教学环节设计、课堂生成的捕捉等诸多方面进行大胆、积极地探讨, 交流与分享, 感受着成功与困惑. 整个过程都是教师在围绕研磨专题积极主动地审视和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 有效的纠正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上的偏差, 从而强化了自己的实践智慧.

2. 乐于反思, 自主历练

通过研磨这一挑战性的教研活动, 教师的反思与教学实践水平与日俱增, 教师的责任意识、协作能力明显提升. 在研磨活动中, 通过与组内教师交流、互动, 在“思维碰撞思维”“智慧点燃智慧”的激情演绎中历练着自我, 在自觉研讨的激情中, 审视和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决策[2].

如一位年轻教师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时, 书中17 页第5 题“图中哪些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为什么?”针对这一题的特点, 在研磨教学策略环节上, 这位原本惧怕教研的教师竟能够设计出“教师点拨的策略”“同伴合作的策略”和“信息反馈的策略”等精深真切的研究策略, 并在预设学生观察时, 会考虑到因为认知活动同化等因素的影响, 无法直接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的学情把握, 还考虑到“要适当的引导、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同伴合作解决, 反馈时, 要注意“倾听”的方式和方法……”的策略引领. 因此, 研磨的研修历练, 唤醒了教师大胆研究, 找准了教学提升的定位, 激发了教师内在的研修自信.

3. 汲取智慧, 形成风格

在研磨活动中, 教师直面教学问题, 积极汲取团队成员的智慧, 及时进行实践反思, 优化自己的教学设计, 重建自己的教学行为, 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如有的教师已形成了课堂的“实、活、灵、美”的教学境界, 就是团队智慧合作共进、进一步提升的创造. 可以说, 教师在汲取团队的智慧中, 经历一次完整的上、研、听、评的研课过程, 加速了纵向比较, 实现了新的提升, 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更具有特色.

三、研磨, 让教师成就了丰厚的自我

人的潜力是巨大的, 每个人都应该而且有可能做得最优秀. 研磨活动的展开, 无限激发了教师的潜力, 唤醒了教师对自我生命智慧成长的追求, 增进了教师内在学习的动力, 缩短了教师个性成长的周期, 加强了教师发展底蕴和内涵的积淀, 让他们真正成为了自己、成就了自己.

1. 缩短了成长周期

在研磨的教研活动的中, 在各种专题类型的教研活中, 教师深刻转型, 并在教研活动的实践影响下生命自觉地成长起来. 通过研究, 如今的教师对于自己的课堂教学游刃有余, 不断汲取着身边教师的经验与智慧, 在比较与反思的基础上博采众长、重新审视和改进, 使自己的教学理念与具体的教学行为技能重新建构起来, 促使自己在研课的磨砺中渐渐生长, 从而大大缩短了教师的成长周期.

2. 积淀了专业底气

在这学习型的教研活动过程中, 教师更多地是汲取着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哲人的智慧, 不断地学习进取, 通过“主题论坛”“沙龙研讨”“读书与研磨”等多种形式的活动, 在同仁之间相互启迪, 全面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整个过程带给教师的是深度思考、多轮磨练、集思广益, 不断提升的过程. 可以说, 这种专业磨练的成长, 使得教师自主自觉地成长了起来, 而且成为教学中的佼佼者, 骨干人才, 从而成就自己的专业追求.

研磨的教研模式, 大大激发了教师专业提升的热情, 引领着教师成为自己专业发展的设计者、实施者, 引领着教师将个人职业的价值取向与学校的发展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 内在地、自觉地、自省地提升着自身的专业素养.

参考文献

[1]朱元春.对教师教育中教育实践的重新审视[J].教师教育研究, 2007 (5) :48.

研磨抛光机器人系统研制成功 篇7

抛光专用机器人系统由五轴框架式加工机器人机械本体、高精度伺服转台、机器人控制系统、厚度检测系统组成,能对不同外形尺寸的加工件实施高质量、高精度的研磨抛光,并且能够实现厚度检测和机器人手腕处负载力和力矩的检测,以保护工件和提高抛光质量。

沈阳新松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在近一年的时间里通过艰苦努力,解决了加工件的柔性在线空间自由曲面厚度检测技术、高精度机器人控制技术、激光结构光检测系统、实现基于机器人高精度的自由曲面视觉测量系统、机器人高精度规划和轨迹控制以及大型加工机器人误差补偿技术的研究等技术难题。经检验,机器人系统的技术指标完全满足技术协议的规定和要求。

据研究人员介绍,研磨抛光机器人系统在技术上取得多项突破。由于采用了先进视觉测量与定位技术、高精度腕力传感技术,因此该系统可以根据不同的制件外形完成曲面透明壳体的3D数模重建,并保证了曲面重建精度与运动机构的重复性一致;为提高整套系统的可靠性,研究人员在研磨抛光机器人系统中采用多CPU的处理器结构;系统同时具备示教盒示教和离线编程两种编程方式,以及点到点或连续轨迹两种控制方式;能够实时显示各坐标值、关节值、测量值;计算显示姿态值、误差值。

上一篇:SQL注入技术下一篇:公墓园林